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018214
Kind Code:
A1
Abstract: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mprises: a compressor (1), a middle-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31), a high-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32), a low-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4) and a throttle device, which are in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circuit. The middle-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31) and the high-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32) are connected in parallel, the branch in which the middle-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31) is located is a first branch, and the branch in which the high-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32) is located is a second branch; and further comprised is a first depressurization device (21) arranged in the first branch between the middle-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31) and a gas outlet of the compressor (1).

Inventors:
ZHANG SHIQIA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76880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12, 2015
Filing Date:
May 06,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5B30/00; F24F12/00; F25B41/30; F25B41/42
Foreign References:
CN200958879Y2007-10-10
CN1936459A2007-03-28
CA2139021A11996-06-24
CN203464540U2014-03-05
Attorney, Agent or Firm:
KANGXIN PARTNERS, P.C. (CN)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 一种空调系统, 包括: 压缩机、 中温换热器、 高温换热器、 低温换热器和节流 装置, 所述压缩机、 中温换热器、 高温换热器、 低温换热器和节流装置连通形 成冷媒循环回路, 所述中温换热器和所述高温换热器并联, 所述中温换热器所 在支路为第一支路, 所述高温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二支路, 其特征在于, 还包 括第一降压装置,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上, 位于所述中温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 的排气口之间。 、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降压装置, 所述第 二降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路上, 位于所述高温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的排气 口之间。 、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 支路形成并联支路, 所述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低温换热器与所述并联支路之间 的主冷媒回路上。 、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中温换热 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 、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高温换热 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 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上, 位于所述 中温换热器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路上, 位于所述高温换热器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 、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中温 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 、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与所述高温 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 根据权利要求 1、 2或 8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温换热器的进口 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温换热器的进口设置有 第三压力传感器。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空调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空调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样, 目前的空调系统在 提供制冷或制热的同时还会具有提供热水的功 能。 但是, 目前空调系统中, 空调制热 和制热水采用同一种工作模式, 而实际上空调制热所需高压远低于制热水的高 压, 这 样采用一种工作模式的控制方式就会导致大量 冷媒进入制热水换热器, 导致空调能力 的降低, 为保证空调能力, 压缩机需要输出更多的能力, 这就导致整机功率过高, 耗 能过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 提供一种空调系统, 避免了冷媒分布不均导致的能效降低, 优化了系统控制, 节省了能耗。 本发明公开的空调系统, 包括: 压缩机、 中温换热器、 高温换热器、 低温换热器 和节流装置, 压缩机、 中温换热器、 高温换热器、 低温换热器和节流装置连通形成冷 媒循环回路, 中温换热器和高温换热器并联, 中温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一支路, 高温 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二支路, 还包括第一降压装置, 设置在第一支路上, 位于中温换 热器和压缩机的排气口之间。 优选地, 还包括第二降压装置, 第二降压装置设置在第二支路上, 位于高温换热 器和压缩机的排气口之间。 优选地, 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形成并联支路, 节流装置设置在低温换热器与并联 支路之间的主冷媒回路上。 优选地, 节流装置与中温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流量 调节装置。 优选地, 节流装置与高温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流量 调节装置。 优选地, 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 第一节流装置设置在第一 支路上, 位于中温换热器和低温换热器之间; 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第二支路上, 位于 高温换热器和低温换热器之间。 优选地, 第一节流装置与中温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一流 量调节装置。 优选地, 第二节流装置与高温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二流 量调节装置。 优选地, 中温换热器的进口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 压缩机的排气口设置有第二 压力传感器。 优选地, 高温换热器的进口设置有第三压力传感器。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在中温换热器前设置降压装置, 从而为中温换热器和高温换热器提供不同压力 的冷媒, 避免冷媒分布不均导致的能效 降低, 优化了系统控制, 节省了能耗。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系统图; 图 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系统图。 图中标号: 1压缩机; 21第一降压装置; 22第二降压装置; 31 中温换热器; 32 高温换热器; 4低温换热器; 5节流装置; 51第一节流装置; 52第二节流装置; 6流 量调节装置; 61第一流量调节装置; 62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10第一压力传感器; 11 第二压力传感器; 12第三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 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不冲突的 情况下, 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 参见图 1, 图 1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系统图。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包 括: 压缩机 1、 中温换热器 31、 高温换热器 32、 低温换热器 4和节流装置 5, 压缩机 1、 中温换热器 31、 高温换热器 32、 低温换热器 4和节流装置 5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 路, 其中中温换热器 31和高温换热器 32并联, 中温换热器 31所在支路为第一支路, 高温换热器 32所在支路为第二支路, 还包括第一降压装置 21, 设置在第一支路上, 位于中温换热器 31和压缩机 1的排气口之间。 上述空调系统的工作循环流程是: 压缩机排气分别进入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进 入第一支路的高温高压冷媒经第一降压装置 21降压后进入中温换热器 31换热, 进入 第二支路的高温高压冷媒在高温换热器 32 内部换热后与第一支路冷媒汇合到主冷媒 回路, 经节流装置 5节流后进入低温换热器 4吸热蒸发, 最后从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 缩机, 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该空调系统由于在中温换热器 31入口设置了第一降压装置 21, 从而对进入中温 换热器 31的高温高压冷媒的压力进行调节, 提供中温换热器 31冷凝工况所需要的压 力, 同时防止压缩机排气大量进入中温换热器 31导致高温换热器 32能量不足, 机组 能耗增加。 上述第一降压装置 21可以选用毛细管, 也可以选用手动降压阀, 高温高压冷媒经 过毛细管或降压阀后压力被降低。 为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第一降压装置 21优选为电子膨胀阀。 中温换热器 31入 口与第一降压装置 2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 10, 第一压力传感器 10用来检测 进入中温换热器 31的冷媒压力, 根据测得的压力值控制第一降压装置 21的开度, 从 而调节进入中温换热器 31中的冷媒的压力。 本空调系统采用变频压缩机,对进入高温换热 器 32的冷媒压力的调节可以通过调 节压缩机 1的转速来实现。 为了提高对高温换热器的控制效果, 可以在高温换热器 32 和压缩机 1的排气口之间的第二支路上设置第二降压装 22, 根据系统运行情况直接 通过第二降压装置来进行高温换热器入口冷媒 压力的调节。 进一步地,第二降压装置 22优选为电子膨胀阀,压缩机 1的排气口设置有第二压 力传感器 11, 第二压力传感器 11检测到的压缩机 1 的排气口压力等于进入高温换热 器 32的冷媒压力, 该空调系统可以根据第二压力传感器 11检测的压力值对第二降压 装置 22的开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地, 上述空调系统中的节流装置 5前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 6, 由于从中温 换热器 31和高温换热器 32流出的冷媒压力不同, 所以在进入节流装置 5前先经过流 量调节装置 6进行流量调节, 有助于提高节流效果和系统的稳定性。 节流装置 5优选 为电子膨胀阀, 流量调节装置 6优选为电子膨胀阀, 也可以是毛细管、 手动阀等其他 普通的流量调节阀。 其中, 流量调节装置 6可以设置在第一支路上, 位于中温换热器 31和节流装置 5 之间,冷媒在中温换热器 31中冷凝后,先经过流量调节装置 6进行流量调节再进行节 流;流量调节装置 6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支路上,位于高温换热器 32和节流装置 5之间, 冷媒在高温换热器 32中冷凝后,先经过流量调节装置 6进行流量调节再进行节流;流 量调节装置 6也可以设置在主冷媒回路上, 位于节流装置 5进口之前, 冷媒在高温换 热器 32和中温换热器 31中冷凝后先经过流量调节装置 6进行流量调节, 再进入节流 装置 5进行节流。 参见图 2, 图 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系统图, 在该实施例中, 节流装置为 两个, 分别为第一节流装置 51和第二节流装置 52, 第一节流装置 51设置在第一支路 上; 第二节流装置 52设置在第二支路上。 第一支路中的冷媒在中温换热器 31中冷凝 后, 经第一节流装置 51节流后流入主冷媒回路, 第二支路中的冷媒在高温换热器 32 中冷凝后, 经第二节流装置 52节流后流入主冷媒回路。两路节流降压后的 媒汇合后 进入低温换热器 4, 在低温换热器 4内蒸发后回到压缩机。 通过在两个支路上分别设 置节流装置, 对两路冷媒分别进行节流降压, 从而提高节流效果, 系统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 流量调节装置为两个, 在第一支路上第一节流装置 51 和中温换热器

31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 61, 冷媒在中温换热器 31中冷凝后, 先经过第一流 量调节装置 61进行流量调节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 51进行节流,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节 流效果, 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 第二支路上第二节流装置 52和高温换热器 32之间设置有第二流量调 节装置 62, 冷媒在高温换热器 32中冷凝后, 先经过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62进行流量调 节再经过第二节流装置 52进行节流,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节流效果,提高了系统的稳 定 性。 参见图 1和图 2, 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控制, 高温换热器 32的进口设置有第三压力 传感器 12, 该第三压力传感器 12检测进入高温换热器 32的冷媒压力, 第二降压装置 22为电子膨胀阀, 该空调系统根据测得的压力值控制第二降压装 置 22的开度, 从而 调节进入高温换热器 32中的冷媒压力。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在中温换热器前设置降压装置, 从而为中温换热器和高温换热器提供不同压力 的冷媒, 避免冷媒分布不均导致的能效 降低, 优化了系统控制, 节省了能耗; 同时, 采用不同压力支路分别进行节流的方式, 提高了节流效果, 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平稳性; 另外, 通过在节流装置前设置流量调节 装置, 进一步优化了冷媒的控制, 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平稳性,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 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