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BIPOLAR MAGNETIC HOLDING RELAY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070490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bipolar magnetic holding relay comprises a coil assembly (4), a magnetic steel assembly (5) provided with a permanent magnet (59) and armatures (52, 53, 54, 55) therein, and two contact devices (1, 2) disposed at two sides of a base (3). The magnetic steel assembly is pivotally connected to the base by a revolute joint (50), an electric signal of the coil assembly drives the magnetic steel assembly to swing between two positions, the permanent magnetic force enables the magnetic steel assembly to keep at one of the positions, and the swinging simultaneously drives the two contact devices to deflect, so as to implement simultaneous making/breaking of two moving contacts (17, 27) and two static contacts (16, 26). The magnetic steel assembly has two drive heads (56, 57) that move with the magnetic steel assembly, and the two drive heads extend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relay further comprises two steering transmission parts (6, 7) that are connected to the two contact devices and the magnetic steel assembly, a steering mechanism that enables each steering transmission part to move in a swing direction of a free end (15, 25) of a movable contact spring (10, 20) is provided between the steering transmission part and the base, passive ends (61, 71) of the steering transmission parts are connected to a drive head by a driv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active ends (62, 72) thereof are coupled to the free end of the movable contact spring by an elastic transmission structure, so that the two steering transmission parts move synchronously in the same direction.

Inventors:
ZHANG MINGHUI (CN)
LIU ZHENXIANG (CN)
XIAO TIFE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88158
Publication Date:
May 21, 2015
Filing Date:
November 29,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1H51/01; H01H50/58
Foreign References:
CN203607342U2014-05-21
CN202217627U2012-05-09
CN200950426Y2007-09-19
JP5239420B22013-07-17
Attorney, Agent or Firm:
BEIJING JOY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CN)
北京卓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包括装于由壳盖(8)与基座(3)扣合形成的空腔内部的线圈组件 (4)和内含永磁体(59)和衔铁 ( 52、 53、 54、 55) 的磁钢组件(5), 以及安装在基座(3)两侧 的第一触头装置(1)和第二触头装置(2), 所述的磁钢组件 (5)通过转动副(50)与基座 (3)枢 转连接, 线圈组件 (4)的电信号驱动磁钢组件(5)在两个位置间摆动, 磁钢组件(5)的永磁力 使其保持在其中一个摆动位置上, 所述摆动同步驱动第一触头装置(1)和第二触头装置(2) 的偏转, 使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动触点(17)与第一静 触点(16)闭合 /分断配合, 同时使第二触头装置 (2)的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 二动触点(27)与第二静触点(26)闭合 /分断配合,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磁钢组件(5)设有随其同步转动的第一驱动头(56)和第二驱动头(57), 并且第一 驱动头(56)和第二驱动头(57)均从磁钢组件 (5)的相同方向 C伸出; 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还包括连接两个触头装置 (1、 2 ) 和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第 一导向传动件 (6)和第二导向传动件 (7), 所述的第一导向传动件 (6)与基座(3)之间设有使 第一导向传动件 (6)沿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一导向机构, 第一 导向传动件(6)的被动端(61)通过第一驱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5)的第一驱动头 (56)连接, 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通过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一触头装置(1)的 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偶联, 并且, 所述的第二导向传动件(7)与基座(3)之间设有 使第二导向传动件 (7)沿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二导向机构, 第 二导向传动件(7)的第二被动端(71)通过第二驱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 (5)的第二驱 动头 (57)连接, 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通过第二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二触头装置 (2) 的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 (25)偶联, 以使第一导向传动件 (6)与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运 动方向相同且动作同步。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 (3)上的导向槽 (30)和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 (6) 上的第一滑块 (612), 第一滑块(612)安装在导向槽(30)内并与导向槽 (30)滑动配合, 导向 槽 (30)的导向方向与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的摆动方向平行; 所述的第二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导向槽(30)和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 上的第二滑块(712), 第二滑块(712)安装在导向槽(30)内并与导向槽(30)滑动配合, 导向 槽(30)的导向方向与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的摆动方向平行。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 滑动面(621)、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 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 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14)、 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 其中第一 导向滑动面(621)与第一导向端面(14)滑动配合, 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 (150)抵接配合, 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 滑动面(721)、 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 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 的自由端 (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24)、 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片簧 (23), 其中第二 导向滑动面(721)与第二导向端面(24)滑动配合, 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 (250)抵接配合, 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 滑动筋 (624)、 第一分断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 , 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 一导向凸块 (31)、 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 片簧(13),其中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与第一导向凸块 (31)滑动配合,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 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 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 滑动筋(724)、 第二分断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 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 二导向凸块 (32)、 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超程 片簧 (23),其中第二导向滑动筋 (724)与第二导向凸块 (32)滑动配合,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 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 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分断 驱动面(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623), 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 分断侧面(150)和第一超程片簧(13), 其中第一分断驱动面(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 配合, 第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分断 驱动面(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723) , 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 分断侧面 (250)和第二超程片簧 (23) , 其中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 (250)抵接 配合, 第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23)抵接配合。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62)上的第一导向 滑动面(621)、 第一分断驱动面(622)、 第一闭合驱动面(623)和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 以 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10)的自由端(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14)、 第一分断侧面(150)和第一 超程片簧(13), 还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导向凸块 (31), 其中第一导向滑动面 (621) 与第一导向端面(14)滑动配合,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与第一分断侧面(150)抵接配合, 第 一闭合驱动面(623)与第一超程片簧(13)抵接配合, 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与第一导向凸块 (31)滑动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主动端(72)上的第二导向 滑动面(721)、 第二分断驱动面(722)、 第二闭合驱动面(723)和第二导向滑动筋(724), 以 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20)的自由端(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24)、 第二分断侧面(250)和第二 超程片簧 (23), 还包括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二导向凸块 (32), 其中第二导向滑动面 (721) 与第二导向端面(24)滑动配合, 第二分断驱动面(722)与第二分断侧面(250)抵接配合, 第 二闭合驱动面(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 第二导向滑动筋 (724)与第二导向凸块 (32)滑动配合。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驱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被动端 (61)上的第一连接孔 (6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 (5)上的球形的第一驱动头(56), 所述的第一驱动头 (56)安装在第 一连接孔 (611)内、 并与第一连接孔 (611)接触配合;

所述的第二驱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第二被动端 (71)上的第二连 接孔(7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球形的第二驱动头(57), 所述的第二驱动头(57)安装 在第二连接孔(711)内、 并与第二连接孔(711)接触配合。

8.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转动副(50)包括设 置在磁钢组件(5)上的枢轴(58)、 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枢孔和设有第二枢孔的定位件 (9), 枢轴(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枢孔和第二枢孔内, 定位件 (9)固 定安装在基座(3)上。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转动副(50)包括设 置在磁钢组件 (5)上的枢轴(58)、 设置在基座(3)上的第一枢孔、 设置在壳盖 (8)上的第二枢 孔, 枢轴(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枢孔和第二枢孔内, 壳盖 (8)与基座 (3)固定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触头装置(1)的第一动簧片(10)的非自由端与第一动联接板(11)采用 U型连 接, 所述的第二触头装置 (2)的第二动簧片 (20)的非自由端与第二动联接板 (21)采用 U型连 接;

所述的第一超程片簧(13)、 第二超程片簧 (23)为参与提供触头终压力的压力片簧; 设置在第一动簧片 (10 ) 上的第一动触点 (17) 为 2 个, 设置在第一静联接板上的第 一静触点 (16 ) 也为 2个, 设置在第二动簧片 (20) 上的第二动触点 (27) 为 2个, 设置 在第二静联接板上的第二静触点 (26 ) 也为 2个。

Description: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特别是适用于电卡收费表设计的双极磁保持继 电器, 也可适用于各种大功率自动系统。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广泛应用于当前社会的电器、 电力、书办公、 通讯、 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 磁保持继电器电磁系统使用永磁铁代替传统的 线圈励磁, 它的输入量形式为具有一定宽度 的脉冲电信号, 其开关状态的转换控制形式是给线圈输入触发 电信号, 工作时, 只需给线 圈加一脉冲信号使其吸合, 无需长期通电励磁, 磁保持继电器的常开或常闭的状态保持, 是依赖永久磁钢的蓄磁, 因此与传统的电磁继电器相比, 磁保持继电器具有低功耗的特性, 且吸合可靠, 从而满足了当今社会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 目前电卡收费表用的磁保持继电 器是由线圈通电励磁, 产生与永磁铁极性相同或相反的磁性, 使衔铁转动, 迫使推动卡移 动, 这时继电器主触点闭合或分离, 电路被接通或断开。 一般继电器只有一对动静触点, 电阻大, 温升高, 而且超程由动簧片自身变形产生, 由于动簧片杆杠力臂短, 为保证动作 特性, 触点保持力不能太大。

EP 2009665 B1专利公开了一种双极继电器, 它采用一个带有永久磁铁的锚定摇臂驱动 一个调整件在两个单极继电器触点弹簧的偏转 方向滑动的方案, 该锚定摇臂位于该调整件 的中部, 调整件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每个单极继电器触点 装置的触点弹簧可动偶联, 其缺陷 在于, 由于两个极的调整件为一体结构, 无法准确导向, 造成触头参数难以调试, 导致两 个极各相继电器触点的开关动作的同步性差, 继电器触点的温升明显, 触点接通 /分断的稳 定性、 可靠性不理想, 安装调试困难。 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存在机构的原 理性 冲突和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机构的原理性冲突主要体现在调整件的两个端 部分别与两个触 点弹簧可动偶联的两个偶联机构之间一是由于 存在动作特性冲突使得两个极的继电器触点 的开关动作的同步性不理想, 二是由于存在配合特性冲突使得两个极的继电 器触点的接触 电阻的一致性不理想, 三是由于存在安装调试冲突使得产品的装配过 程中与为实现理想性 能而必须采用的调试校正手段发生冲突。 因为相关零件的制造误差所导致两个偶联机构 的 开关动作、 接触电阻的不同步是难免的, 而且当一个偶联机构的开关动作特性发生变化 时, 另一个偶联机构的开关动作特性随之发生变化 , 因此无法采用参照一个偶联机构的开关动 作特性来调试另一个偶联机构的开关动作特性 的校正手段, 从而难以使两个极的继电器触 点的开关动作达到同步的要求。 并且当一个偶联机构的触点的接触压力发生变 化时, 另一 个偶联机构的触点的接触压力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无法实现将两个偶联机构的触点的接触 压力同时调试校正到理想要求。 当两个极的继电器触点的接触电阻的差异较大 时: 如果两 个极的继电器触点串联在负载回路中, 则温升会向接触电阻大的触点集中, 使该触点温升 加快; 但如果两个极的继电器触点分别控制两个负载 回路, 则使得两个触点的温升不平衡, 影响输出回路的载流能力。 此外, 由于该现有技术的两个偶联机构是由同一个调 整件分别 与两个触点弹簧的自由端、 附加弹簧偶联配合, 同时调整件又与锚定摇臂连接配合, 所以 要获得理想的性能, 必须使锚定摇臂、 调整件、 两个触点弹簧的自由端、 两个附加弹簧之 间的偶联配合达到理想的程度, 但由于其受一个调整件的结构限制和偶联机构 的原理限制, 在调试一个触点弹簧的自由端和 /或一个附加弹簧与调整件之间的偶联配合时 会改变另一 个偶联机构的触点弹簧的自由端和 /或一个附加弹簧与调整件之间的偶联配合, 从而使装配 调试十分困难, 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 采用两个 导向传动件分别与磁钢组件的两个驱动球和两 组动触头的自由端连接, 两组动触头分别由 两个驱动球推动动作,于是形成两个输出回路 ,其开关动作同时控制两个输出回路的通 /断, 输出回路具有承载功率电流的能力, 不仅降低了温升, 保证了继电器工作的可靠性, 而且 使整个继电器设计合理、 结构紧凑、 外形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包括装于由壳盖 8与基座 3扣合形成的空腔内部的线圈组件 4和内 含永磁体 59和衔铁 52、 53、 54、 55的磁钢组件 5, 以及安装在基座 3两侧的第一触头装置 1和第二触头装置 2, 所述的磁钢组件 5通过转动副 50与基座 3枢转连接, 线圈组件 4的 电信号驱动磁钢组件 5在两个位置间摆动, 磁钢组件 5的永磁力使其保持在其中一个摆动 位置上, 所述摆动同步驱动第一触头装置 1和二触头装置 2的偏转, 使第一触头装置 1的 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上的第一动触点 17与第一静触点 16闭合 /分断配合, 同时使第 二触头装置 2的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上的第二动触点 27与第二静触点 26闭合 /分断 配合,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磁钢组件 5设有随其同步转动的第一驱动头 56和第二驱动头 57, 并且第一驱动头 56和第二驱动头 57均从磁钢组件 5的相同方向 C伸出; 所述的双极 磁保持继电器还包括连接每一个触头装置 1、 2和所述的磁钢组件 5的第一导向传动件 6和 第二导向传动件 7,所述的第一导向传动件 6与基座 3之间设有使第一导向传动件 6沿第一 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一导向机构, 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被动端 61通 过第一驱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 5的第一驱动头 56连接, 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 端 62通过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一触头装置 1的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偶联, 并且, 所述的第二导向传动件 7与基座 3之间设有使第二导向传动件 7沿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二导向机构,第二导向 动件 7的第二被动端 71通过第二驱动连接 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 5的第二驱动头 57连接, 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主动端 72通过第二 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二触头装置 2的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偶联, 以使第一导向传动件 6 与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运动方向相同且动作同歩。 此外, 优选的结构是, 所述的第一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 3上的导向槽 30和设置在 第一导向传动件 6上的第一滑块 612,第一滑块 612安装在导向槽 30内并与导向槽 30滑动 配合, 导向槽 30的导向方向与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的摆动方向平行; 所述的第二导 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 3上的导向槽 30和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 7上的第二滑块 712, 第 二滑块 712安装在导向槽 30内并与导向槽 30滑动配合, 导向槽 30的导向方向与第二动簧 片 20的自由端 25的摆动方向平行。 第一、 二弹性传动结构的一种优选的结构是,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 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面 621、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和第一闭合驱 动面 623 , 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 14、第一分断侧面 150 和第一超程片簧 13, 其中第一导向滑动面 621与第一导向端面 14滑动配合, 第一分断驱动 面 622与第一分断侧面 150抵接配合, 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与第一超程片簧 13抵接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 传动件 Ί 的主动端 72 上的第二导向滑动面 721、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 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 上的第二导向端面 24、 第二分断侧面 250和第二超程片簧 23 , 其中第二导向滑动面 721与 第二导向端面 24滑动配合,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与第二分断侧面 250抵接配合, 第二闭合 驱动面 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 第一、 二弹性传动结构的另一种优选的结构是,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 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和第一闭合 驱动面 623, 以及设置在基座 3上的第一导向凸块 31、 设置在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 上的第一分断侧面 150和第一超程片簧 13,其中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与第一导向凸块 31滑 动配合,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与第一分断侧面 150抵接配合, 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与第一 超程片簧 13抵接配合;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 在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主动端 72 上的第二导向滑动筋 724、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 以及设置在基座 3 上的第二导向凸块 32、 设置在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上的第二分断侧面 250和第二超 程片簧 23 , 其中第二导向滑动筋 724与第二导向凸块 32滑动配合,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与 第二分断侧面 250抵接配合, 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 第一、 二弹性传动结构的又一种优选的结构是,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 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上的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 以及设置 在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上的第一分断侧面 150和第一超程片簧 13, 其中第一分断驱 动面 622与第一分断侧面 150抵接配合,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与第一超程片簧 13抵接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 传动件 7 的主动端 72 上的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 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上的第二分断侧面 250 和第二超程片簧 23, 其中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与第二分断侧面 250抵接配合, 第二闭合驱 动面 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 第一、 二弹性传动结构的再一种优选的结构是,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 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上的第一导向滑动面 621、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 第一闭合 驱动面 623和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 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上的第一导向端 面 14、 第一分断侧面 150和第一超程片簧 13, 还包括设置在基座 3上的第一导向凸块 31, 其中第一导向滑动面 621与第一导向端面 14滑动配合,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与第一分断侧 面 150抵接配合, 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与第一超程片簧 13抵接配合, 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 与第一导向凸块 31滑动配合;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 传动件 7的 主动端 72上的第二导向滑动面 721、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 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和第二导 向滑动筋 724, 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 24、 第二分断侧 面 250和第二超程片簧 23, 还包括设置在基座 3上的第二导向凸块 32, 其中第二导向滑动 面 721与第二导向端面 24滑动配合,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与第二分断侧面 250抵接配合, 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第二导向滑动筋 724与第二导向凸块 32 滑动配合。

此外,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的第一驱动连接结 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被动端 61上的第一连接孔 6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 5上的球形的第一驱动头 56 , 所述的第一驱动头 56安装在第一连接孔 611内、 并与第一连接孔 611接触配合; 所述的第二驱动连接结构包 括设置在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第二被动端 71上的第二连接孔 7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 5上的 球形的第二驱动头 57, 所述的第二驱动头 57安装在第二连接孔 711 内、 并与第二连接孔 711接触配合。

另外, 转动副 50优选的结构是, 所述的转动副 50包括设置在磁钢组件 5上的枢轴 58、 设置在基座 3上的第一枢孔和设有第二枢孔的定位件 9, 枢轴 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 方式安装在第一枢孔和第二枢孔内, 定位件 9固定安装在基座 3上。 转动副 50还有一种优 选的结构是, 所述的转动副 50包括设置在磁钢组件 5上的枢轴 58、 设置在基座 3上的第一 枢孔、 设置在壳盖 8上的第二枢孔, 枢轴 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枢 和第二枢孔内, 壳盖 8与基座 3固定连接。 再者, 优选的结构是, 所述的第一触头装置 1的第一动簧片 10的非自由端分别与第一 动联接板 11、 第一静联接板 12采用 U型连接, 所述的第一超程片簧 13为参与提供触头终 压力的压力片簧; 所述的第二触头装置 2的第二动簧片 20的非自由端分别与第二动联接板 21、 第二静联接板 22采用 U型连接, 所述的第二超程片簧 23为参与提供触头终压力的压 力片簧。 现有继电器采用一个调整件使得两个偶联机构 之间形成了传递运动的链环, 该链环使 得其中一个偶联机构的动作不仅依赖由锚定摇 臂的正常控制, 而且还由另一个偶联机构的 多余控制, 而该多余控制是有害的, 它会影响偶联机构的动作精度, 由此导致两个偶联机 构之间存在有害的运动传递、 调整件存在有害的自由运动。 而且调整件与触点弹簧的自由 端之间的偶联的运动副设计缺失必要的限制调 整件上下移动的约束, 再加上锚定摇臂与调 整件之间的连接具有跷跷板式的支点效果, 从而使得调整件至少存在三个独立运动的自由 度, 其中横向移动的自由度是设计要求的, 而另外的上下移动和绕锚定摇臂的支点转动的 两个自由度是有害的, 它也会影响现有偶联机构的动作精度。 针对现有技术设计上的不合 理, 本发明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除了采用第一导向 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动件分别驱动第一 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 还釆用第一导向机构和第二导向机构, 使两个偶联机构之间形成了 互不影响的两个运动链, 健全了第一导向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动件两个 运动件的运动约束 条件, 大幅度提升了第一导向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动 件的运动精度, 从而有效提升了两个 触头装置之间的开关动作的同步性、 触点接通 /分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有效增强了双极磁 保持继电器的载流和分断能力, 降低了温升。 同时, 通过在第一导向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 动件的主动端分别设置防止所述主动端上下滑 移的结构, 进一步提升了第一导向传动件和 第二导向传动件的运动精度, 使第一导向传动件和第二导向传动件分别与第 一动簧片和第 二动簧片之间的可动偶联性能更佳。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 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 1是表示本发明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的整体结 平面示意图。

图 2是表示图 1的仰视外观平面示意图。 图 3是表示图 1所示的本发明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的内部结 平面示意图,图 3中示出 了线圈组件 4、 磁钢组件 5、 第一导向传动件 6、 第二导向传动件 7等部件的整体结构。 图 4是表示图 1所示的第一导向传动件 6、 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 5是表示图 1所示的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第二导向机构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 6是表示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 7是表示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 8是表示图 3的 A局部放大图, 具体示出了第一导向传动件 6与第一触头装置 1的 第一动簧片 10之间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 图 8中所示的第一动簧片 10处于闭合状态。 图 9是表示图 3的 B局部放大图, 具体示出了第二导向传动件 7与第二触头装置 2的 第二动簧片 20之间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 图 9中所示的第二动簧片 20处于闭合状态。 图 10表示是磁钢组件 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 11表示是线圈组件 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 12表示第二触头装置的第二动簧片 20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 1至 12给出的实施例, 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的具体 实 施方式。 本发明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的描述。

图 1是表示本发明的双极磁保持继电器的整体结 平面示意图。如图 1所示,本发明的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第一触头装置 1、第二触头装置 2、基座 3、线圈组件 4、磁钢组件 5、 第一导向传动件 6、 第二导向传动件 7和壳盖 8。 基座 3和壳盖 8通过卡扣 33扣合并且固 定连接形成空腔 300, 第一触头装置 1、 第二触头装置 2、基座 3、 线圈组件 4、 磁钢组件 5、 第一导向传动件 6、第二导向传动件 7都安装在所述空腔 300内。继电器的由带有磁轭的线 圈组件 4和内含永磁体 59和衔铁 52、 53、 54、 55的磁钢组件 5组成的电磁系统装于基座 3 中间, 第一触头装置 1和第二触头装置 2的动静触头组成的触头系统安装在基座 3上, 且 分布于电磁系统两侧, 动簧片 10、 20的自由端与动触点 17、 27及超程片簧 13、 23连接在 一起, 磁钢组件 5通过转动副 50与基座 3枢转连接。 线圈组件 4的电信号驱动磁钢组件 5 在两个位置间摆动, 磁钢组件 5 的永磁力使其保持在其中一个摆动位置上, 所述摆动同步 驱动第一触头装置 1和二触头装置 2的偏转, 磁钢组件 5转动由设置在其顶端同一个方向 的推动球带动两个分立形成在一条直线上的第 一导向传动件 6和第二导向传动件 7,后者同 步推动两侧的动触头动作, 从而实现电路的通断, 也就是说, 使第一触头装置 1 的第一动 簧片 10的自由端 15上的第一动触点 17与第一静触点 16闭合 /分断配合, 同时使第二触头 装置 2的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上的第二动触点 27与第二静触点 26闭合 /分断配合。 如图 10所示, 磁钢组件 5设有随其同步转动的第一驱动头 56和第二驱动头 57, 并且 第一驱动头 56和第二驱动头 57均从磁钢组件 5的相同方向 C伸出; 第一导向传动件 6和 第二导向传动件 7用于建立每一个触头装置 1、 2和所述的磁钢组件 5的传动连接, 具体地 说, 所述的第一导向传动件 6与基座 3之间设有使第一导向传动件 6沿第一动簧片 10的自 由端 15的摆动方向移动的第一导向机构, 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被动端 61通过第一驱动连 接结构与所述的磁钢组件 5的第一驱动头 56连接, 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通过第 一弹性传动结构与第一触头装置 1的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偶联, 并且, 所述的第二 导向传动件 7与基座 3之间设有使第二导向传动件 7沿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的摆动 方向移动的第二导向机构, 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第二被动端 71通过第二驱动连接结构与所 述的磁钢组件 5的第二驱动头 57连接, 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主动端 72通过第二弹性传动 结构与第二触头装置 2的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偶联。 上述的第一导向机构、 第二导 向机构、 第一驱动连接结构和第二驱动连接结构的设置 , 目的是使得第一导向传动件 6 与 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运动方向相同并动作同步。 参见图 1、 2、 8和图 9, 第一触头装置 1为第一个极的输出回路, 其包括第一动联接板 11、第一静联接板 12、第一动簧片 10、第一超程片簧 13、第一静触点 16和第一动触点 17, 第一动联接板 11的一端伸出到空腔 300夕卜, 以供接线使用, 第一动联接板 11的另一端在 空腔 300内并固定安装在基座 3上; 第一动簧片 10的一端为第一固定端 18, 它与第一动联 接板 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第一动簧片 1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15, 自由端 15能以第一固定 端 18为支点摆动; 第一超程片簧 13的一端与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固定连接, 形成 悬臂结构; 第一动触点 17固定在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上, 它与第一超程片簧 13— 起随自由端 15摆动; 类似的, 第一静联接板 12的一端伸出到空腔 300外, 以供接线使用, 第一静联接板 12的另一端在空腔 300内并固定安装在基座 3上, 第一静触点 16固定在第 一静联接板 12上。 当第一导向传动件 6向触点闭合方向推动第一超程片簧 13时, 第一超 程片簧 13带动自由端 15及其上的第一动触点 17向第一静触点 16方向摆动, 直至第一动 触点 17与第一静触点 16接触闭合, 使第一动联接板 11与第一静联接板 12之间电气接通, 在此如图 1、 3、 8所示的闭合状态下, 第一超程片簧 13为第一动触点 17与第一静触点 16 的接触提供弹性压力。 当第一导向传动件 6向分断方向推动自由端 15时, 自由端 15带动 其上的第一超程片簧 13和第一动触点 17与第一静触点 16分离, 使第一动联接板 11与第 一静联接板 12之间电气分断。 通过以上的结构, 实现第一触头装置 1的第一动簧片 10的 自由端 15上的第一动触点 17与第一静触点 16的闭合 /分断配合。 第二触头装置 2为第二 个极的输出回路, 其包括第二动联接板 21、 第二静联接板 22、 第二动簧片 20、 第二超程片 簧 23、 第二静触点 26和第二动触点 27, 第二静联接板 22的一端伸出到空腔 300外, 以供 接线使用, 第二静联接板 22的另一端在空腔 300内并固定安装在基座 3上; 第二动簧片 20 的一端为第二固定端 28, 它与第二静联接板 2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第二动簧片 20的另一 端为自由端 25, 自由端 25能以第二固定端 28为支点摆动; 第二超程片簧 23的一端与第二 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固定连接, 形成悬臂结构; 第二动触点 27固定在第二动簧片 20的 自由端 25上, 它与第二超程片簧 23—起随自由端 25摆动.类似的, 第二动联接板 21的一 端伸出到空腔 300外, 以供接线使用, 第二动联接板 21的另一端在空腔 300内并固定安装 在基座 3上, 第二静触点 26固定在第二动联接板 21上。 当第二导向传动件 7向闭合方向 推动第二超程片簧 23时, 第二超程片簧 23带动自由端 25及其上的第二动触点 27向第二 静触点 26方向摆动, 直至第二动触点 27与第二静触点 26接触闭合, 使第二动联接板 21 与第二静联接板 22之间电气接通, 在此如图 1、 3、 9所示的闭合状态下, 第二超程片簧 23 为第二动触点 27与第二静触点 26的接触提供弹性压力。 当第二导向传动件 7向分断方向 推动自由端 25时, 自由端 25带动其上的第二超程片簧 23和第二动触点 27与第二静触点 26分离, 使第二动联接板 21与第二静联接板 22之间电气分断。 通过以上的结构, 实现第 二触头装置 2的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上的第二动触点 27与第二静触点 26的闭合 /分 断配合。 第一触头装置 1与第二触头装置 2的闭合 /分断方向相同, SP : 在闭合过程中, 第 一触头装置 1的第一超程片簧 13的自由端 15与第二触头装置 2的第二超程片簧 23的自由 端 25的摆动方向相同。 参见图 1、 3、 10, 所述的磁钢组件 5包括一壳体 51、 安装在壳体 51内的永磁体 59、 从壳体 51内向外伸出的第一 N端 54、 第一 S端 55、 第二 N端 52、 第二 S端 53以及用于分 别驱动第一导向传动件 6、 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第一驱动头 56、 第二驱动头 57。 图 10所示 的实施例的第一 S端 55、第二 S端 53在上面(即永磁体 59的 S极在上面), 第一 N端 54、 第二 N端 52在下面 (即永磁体 59的 N极在下面) , 与此等同的方案是, 第一 S端 55、 第 二 S端 53在下面(即永磁体 59的 S极在下面) , 第一 N端 54、 第二 N端 52在上面(即永 磁体 59的 N极在上面)。第一驱动头 56和第二驱动头 57从磁钢组件 5的相同方向 C伸出, 并且它们与壳体 51—体成形, 所以它们能随钢组件 5同步转动。 第一 N端 54和第二 N端 52与永磁体 59的 N极磁路连接,第一 S端 55和第二 S端 53与永磁体 59的 S极磁路连接, 这种连接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实现, 例如, 通过从永磁体 59的 N极引出的一块衔铁的两个 端来形成第一 N端 54和第二 N端 52, 通过从永磁体 59的 S极引出的另一块衔铁来形成第 二 S端 53与第一 S端 55, 因此, 第一 N端 54和第二 N端 52分别是永磁体 59的 N极, 第 一 S端 55和第二 S端 53分别是永磁体 59的 S极。在线圈组件 4的第一磁轭 41、第二磁轭 42无激励电磁时, 永磁体 59的永磁力仍能使磁钢组件 5保持在当前状态(即线圈组件 4撤 去电信号的瞬间的那个状态) 。 磁钢组件 5通过转动副 50与基座 3枢转连接是指磁钢组件 5安装到基座 3上后, 只有一个能绕其转动中心转动的自由度, 实现转动副 50的方案可有 多种方案, 一种优选的方案是: 所述的转动副 50包括设置在磁钢组件 5上枢轴 58、 设置在 基座 3上的第一枢孔 (图中未示出) 、 设有第二枢孔 (图中未示出) 的定位件 9, 枢轴 58 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枢孔 和第二枢孔内, 定位件 9 固定安装在基座 3 上。 这一方案是首选方案, 它具有更高的转动精度, 同时还易于装配调试。 另一种方案是: 所述的转动副 50包括设置在磁钢组件 5上的枢轴 58、设置在基座 3上的第一枢孔(图中未 示出) 、 设置在壳盖 8上的第二枢孔 (图中未示出) , 枢轴 58的两端分别以枢轴配合的方 式安装在第一枢孔和第二枢孔内, 壳盖 8与基座 3固定连接。 这一方案的优点是可以省略 定位件 9, 但其转动精度较低, 同时增加了壳盖 8与基座 3的固定连接难度。 参见图 1、 3、 10、 11, 所述的线圏组件 4包括第一磁轭 41、 第二磁轭 42、 线圈架 43 和线圈 44 ,线圈 44套装在线圈架 43夕卜,第一磁轭 41和第二磁轭 42分别插入线圈架 43内、 并在线圈架 43内形成磁路连接。 当通过已知的方法在线圈 44上加载电压 /电流 (例如一个 具有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 时, 第一磁轭 41、 第二磁轭 42 上产生磁场, 并且第一磁轭 41的极性与第二磁轭 42的极性相反; 当加载的脉冲电信号改变极性时, 第一磁轭 41的极 性与第二磁轭 42的极性随之转换。线圈组件 4的第一磁轭 41与磁钢组件 5的第一 N端 54、 第一 S端 55吸合 /排斥配合, 线圈组件 4的第二磁轭 42与磁钢组件 5的第二 N端 52、第二 S端 53排斥 /吸合配合, 即: 当加载的脉冲电信号使得第一磁轭 41为 N极、 第二磁轭 42为 S极时, 第一 S端 55与第一磁轭 41吸合、 第一 N端 54对第一磁轭 41排斥、 第二 N端 52 与第二磁轭 42吸合、 第二 S端 53对第二磁轭 42排斥, 由此驱使磁钢组件 5向左偏转直至 图 3所示状态。 当加载的脉冲电信号使得第一磁轭 41为 S极、 第二磁轭 42为 N极时, 第 — S端 55对第一磁轭 41排斥、 第一 N端 54与第一磁轭 41吸合、 第二 N端 52对第二磁轭 42排斥、 第二 S端 53对第二磁轭 42吸合, 由此驱使磁钢组件 5向右偏转 (图 3所示的顺 时针方向偏转) , 并稳定在向右偏转的吸合状态 (图中未示出) 。 在吸合状态下, 即使撤 去加载在线圈组件 4上的电信号, 则磁钢组件 5内的永磁体 59的磁力仍能使磁钢组件 5保 持在当前的吸合状态。 由此可见, 脉冲电信号只是驱动磁钢组件 5 转换偏转状态, 而磁钢 组件 5的状态保持需靠永磁体 59的磁力。 参见图 1、 3、 4、 6、 7, 所述的第一导向传动件 6与基座 3之间设有第一导向机构, 并 通过第一导向机构使第一导向传动件 6沿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的摆动方向移动。 第 一导向机构可有多种结构方案, 一种优选的方案是: 第一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 3 上的 导向槽 30和设置在第一导向传动件 6上的第一滑块 612 ,导向槽 30的导向方向与第一动簧 片 10的自由端 15的摆动方向平行, 第一滑块 612安装在导向槽 30内并与导向槽 30滑动 配合。 所述的导向槽 30的导向方向是指允许第一滑块 612在导向槽 30内滑动的方向, 也 是导向槽 30的长度方向。 导向槽 30能限制第一滑块 612在其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移动, 导向槽 30的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均垂直于其导向方向 第一滑块 612可采用矩形滑块, 因 此, 第一导向机构限定了第一导向传动件 6 只具有一个直线移动的自由度, 并且, 该直线 移动的方向与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的摆动方向一致, 这种结构大大提高了第一导向 传动件 6 运动精度, 有效克服了现有继电器因运动副设计不合理所 引发的种种缺陷。 第一 导向传动件 6为杆状构件, 其一端为被动端 61, 另一端为主动端 62。 被动端 61通过第一 驱动连接结构与磁钢组件 5的第一驱动头 56连接, 磁钢组件 5的偏转动作通过第一驱动连 接结构传递给第一导向传动件 6, 并且通过该传动链环, 将磁钢组件 5的偏转摆动转换为第 一导向传动件 6 的直线移动。 第一驱动连接结构的具体实现方案可以有多种 , 一种优选的 方案是: 所述的第一驱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 传动件 6的被动端 61上的第一连接 孔 6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 5上的球形的第一驱动头 56, 第一驱动头 56安装在第一连接孔 611内并与第一连接孔 611接触配合。这种驱动连接结构不仅传动精度 高, 而且还具有偏转 摆动一直线移动的转换功能。

同理, 第二导向传动件 7与基座 3之间设有第二导向机构, 并通过第二导向机构使第 二导向传动件 7沿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的摆动方向移动。 第二导向机构可有多种结 构方案, 一种优选的方案是: 所述的第二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 3上的导向槽 30和设置 在第二导向传动件 7上的第二滑块 712, 导向槽 30的导向方向与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的摆动方向平行, 第二滑块 712安装在导向槽 30内并与导向槽 30滑动配合。 第二滑块 712可釆用矩形滑块, 因此, 第二导向机构限定了第二导向传动件 7只具有一个直线移动的 自由度, 并且, 该直线移动的方向与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的摆动方向一致。 第二导 向传动件 7为杆状构件, 其一端为第二被动端 71, 另一端为主动端 72。 所述的第二被动端 71通过第二驱动连接结构与磁钢组件 5的第二驱动头 57连接,磁钢组件 5的偏转动作通过 第二驱动连接结构传递给第二导向传动件 7, 并且通过该传动链环, 将磁钢组件 5的偏转摆 动转换为第二导向传动件 7 的直线移动。 第二驱动连接结构的具体实现方案可以多种, 一 种优选的方案是: 所述的第二驱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 传动件 7的第二被动端 71 上的第二连接孔 711和设置在磁钢组件 5上的球形的第二驱动头 57,第二驱动头 57安装在 第二连接孔 711内并与第二连接孔 71 1接触配合。 在基座 3上增设导向槽 30, 两个导向传 动件上设置导向筋和触头导向装置, 使得第一导向传动件 6与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运动方 向相同并动作同步, 两个导向传动件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在水平方 向运动, 有效的调节触 头参数, 避免因传动件倾斜造成两相不同步, 并增大了触头压力。

参见图 1、 3、 4、 6、 8、 10, 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通过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与 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可动偶联, 通过该偶联的一起运动, 第一导向传动件 6向第一 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传递动作, 并且将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直线移动转换为自由端 15的 偏转摆动, 驱使第一动触点 17与第一静触点 16闭合 /分断。 第一弹性传动结构的具体方案 可有多种, 根据其防止第一导向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上下摆动的性能不同可分为四种实施 形式。 主动端 62上下摆动的性能, 关系到第一导向传动件 6在控制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 端 15作闭合 /分断操作过程中, 其相对于自由端 15上下自由滑移的大小程度, 滑移越大则 危害越大。 尽管第一导向机构已具有很好的防止所述滑移 的功能, 但为了进一步强化本发 明目的所追求的技术效果, 在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中包含防止所述滑移的结 构, 仍然具有事 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给出四种具有不同防滑移性能的第一弹性 传动结构的优选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 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上 的第一导向滑动面 621、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 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 片 10的自由端 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 14、 第一分断侧面 150和第一超程片簧 13, 第一导向 滑动面 621与第一导向端面 14滑动配合,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与第一分断侧面 150抵接配 合, 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与第一超程片簧 13抵接配合。 显然, 第一导向滑动面 621与第一 导向端面 14滑动配合, 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 62的向下滑移。 为了进一步防止主动端 62的 向上滑移, 可选用以下配套方案: 在第一弹性传动结构的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 与第一超程 片簧 13抵接配合过程中的抵接状态下, 第一超程片簧 13作用于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的弹 性力 F中包含驱使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向下移动的分力 Fy。 第二种方案是: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 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上 的第一导向滑动面 621、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和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 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上的第一导向端面 14、 第一分断侧面 150和第一超 程片簧 13, 以及设置在基座 3上的第一导向凸块 31, 第一导向滑动面 621与第一导向端面 14滑动配合,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与第一分断侧面 150抵接配合, 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与 第一超程片簧 13抵接配合, 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与第一导向凸块 31滑动配合。 显然, 第 一导向滑动面 621与第一导向端面 14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 62的向下滑移, 第一 导向滑动筋 624与第一导向凸块 31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 62的向上滑移。 第三种方案是: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 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上 的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 以及设置在基座 3上 的第一导向凸块 31、 设置在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上的第一分断侧面 150和第一超程 片簧 13, 第一导向滑动筋 624与第一导向凸块 31滑动配合,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与第一分 断侧面 150抵接配合, 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与第一超程片簧 13抵接配合。 显然, 第一导向 滑动筋 624与第一导向凸块 31滑动配合, 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 62的向上滑移。 第四种方案是: 所述的第一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导向 传动件 6的主动端 62上 的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和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 以及设置在第一动簧片 10的自由端 15上的 第一分断侧面 150和第一超程片簧 13,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与第一分断侧面 150抵接配合, 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与第一超程片簧 13抵接配合。 显然, 这种第一弹性传动结构中不包含 防止主动端 62上下滑移的结构。 以上所述的抵接配合是指既可抵接又可分离的 配合, 例如在闭合状态下, 第一闭合驱 动面 623与第一超程片簧 13抵接,而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与第一分断侧面 150有可能分离。 再例如在分断状态下, 第一分断驱动面 622与第一分断侧面 150抵接, 而第一闭合驱动面 623与第一超程片簧 13有可能分离。 同理, 参见图 1、 3、 4、 5、 7、 9、 10, 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主动端 72通过第二弹性传 动结构与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偶联, 通过该偶联, 第二导向传动件 7向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传递动作, 并且将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直线移动转换为自由端 25的偏转摆 动, 驱使第二动触点 27与第二静触点 26闭合 /分断。 尽管第二导向机构已具有很好的防止 所述滑移的功能, 但为了进一步强化发明目的所追求的技术效果 , 在第二弹性传动结构中 增加防止所述滑移的结构, 仍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弹性传动结构的具体方案可有 多种, 根据其防止第二导向传动件 7的主动端 72上下摆动的性能不同分为以下四种实优选 施形式。 第一种方案是: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 传动件 7的主动端 72上 的第二导向滑动面 721、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 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 片 20的自由端 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 24、 第二分断侧面 250和第二超程片簧 23, 第二导向 滑动面 721与第二导向端面 24滑动配合,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与第二分断侧面 250抵接配 合, 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 显然, 第二导向滑动面 721与第二 导向端面 24滑动配合, 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 72的向下滑移。 为了进一步防止主动端 72的 向上滑移, 可选用以下配套方案: 在第二弹性传动结构的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 与第二超程 片簧 23抵接配合过程中的抵接状态下, 第二超程片簧 23作用于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的弹 性力 F中包含驱使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向下移动的分力 Fy。 第二种方案是: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 传动件 7的主动端 72上 的第二导向滑动面 721、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和第二导向滑动筋 724, 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上的第二导向端面 24、 第二分断侧面 250和第二超 程片簧 23, 以及设置在基座 3上的第二导向凸块 32, 第二导向滑动面 721与第二导向端面 24滑动配合,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与第二分断侧面 250抵接配合, 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与 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 第二导向滑动筋 724与第二导向凸块 32滑动配合。 显然, 第 二导向滑动面 721与第二导向端面 24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 72的向下滑移, 第二 导向滑动筋 724与第二导向凸块 32滑动配合能进一步防止主动端 72的向上滑移。 第三种方案是: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 传动件 7的主动端 72上 的第二导向滑动筋 724、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 以及设置在基座 3上 的第二导向凸块 32、 设置在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上的第二分断侧面 250和第二超程 片簧 23, 第二导向滑动筋 724与第二导向凸块 32滑动配合,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与第二分 断侧面 250抵接配合, 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 显然, 第二导向 滑动筋 724与第二导向凸块 32滑动配合, 能进一歩防止主动端 72的向上滑移。 第四种方案是: 所述的第二弹性传动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导向 传动件 7的主动端 72上 的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和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 以及设置在第二动簧片 20的自由端 25上的 第二分断侧面 250和第二超程片簧 23,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与第二分断侧面 250抵接配合, 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配合。 显然, 这种第二弹性传动结构中不包含 防止主动端 72上下滑移的结构。 以上所述的抵接配合是指既可抵接又可分离的 配合, 如: 在闭合状态下, 第二闭合驱 动面 723与第二超程片簧 23抵接,而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与第二分断侧面 250有可能分离; 在分断状态下, 第二分断驱动面 722与第二分断侧面 250抵接, 而第二闭合驱动面 723与 第二超程片簧 23有可能分离。 本发明在基座 3上设置导向槽 30, 两个导向传动件 6、 7上设置导向筋和触头导向装置, 在两个导向传动件左右运动时, 通过它们被动端上的触头导向装置和基座导向 槽 30的配合 限制任一个传动件向下偏移, 通过它们主动端的导向装置和基座导向槽限制 任一个传动件 向上偏移, 使两个传动件 6、 7最大限度地在水平方向运动, 防止其偏移造成两相不同步, 降低触头寿命。 本发明将触头系统置于磁钢两侧, 增加了触头杠杆比, 使产品在线圈功耗 较小的前提下获得较大的触头压力, 提高产品动作范围, 减小产品外形尺寸, 使产品更加 紧凑美观。 参见图 1和 3, 所述的第一触头装置 1的第一动簧片 10的非自由端分别与第一 动联接板 11采用 U型连接, 即第一动簧片 10的第一自由端 15与第一动联接板 11成 U形 布置, 所述的第一超程片簧 13为参与提供触头终压力的压力片簧; 所述的第二触头装置 2 的第二动簧片 20的非自由端分别与第二动联接板 21采用 U型连接, 即第二动簧片 20的第 二自由端 25与第二动联接板 21成 U形布置, 所述的第二超程片簧 23为参与提供触头终压 力的压力片簧。 动簧片和连接板 U型连接, 使动簧片上受到的电动力的方向为远离动联接 板的方向, 以辅助增加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 有效利用电动力使产品在大电流 情况下能可靠的接通, 避免触头的弹跳带来的烧损。 动触头上连接压力片簧, 触头终压力 主要由压力片簧变形产生。 在动静触头上设计预压超程, 使动静触头在接触时即有预压力, 保证了继电器工作的可靠性。 本发明所述的第一触头装置 1的第一动簧片 10和第二触头装 置 2的第二动簧片 20可有多种结构方案, 一种优选的方案是可以在每组触头上分别设有 两 组动静触点, 即参见图 12 : 在第一动簧片 10上的第一动触点 17为 2个, 对应的设置在第 一静联接板上的第一静触点 16也为 2个; 第二动簧片 20上的第二动触点 27为 2个, 对应 的设置在第二静联接板上的第二静触点 26也为 2个, 以增大接触面, 降低接触电阻和触头 温升, 接触电阻达到 0. 3πι Ω 以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 凡依本发明权利要 求做出的技术等效变化与修改, 皆应视为本发明的涵盖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