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COMPOSITE MATERIAL PREPA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EFFECTIVELY IMPROVING COMPOSITE MATERIAL INTERFACE BONDING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7/079955
Kind Code:
A1
Abstract:
Provided are a composite material prepa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effectively improving composite material interface bonding. The system comprises a sealed reaction kettle (6) for containing reactants and base materials; a temperature detection unit for detecting the temperature inside the reaction kettle (6);a pressure detection unit for detecting the pressure inside the reaction kettle; and a heating unit for hydrothermally induced heating of the reaction kettle,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value detected by the temperature detection unit and the pressure value detected by the pressure detection unit. The heating unit comprises an induction coil (7), a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8) and a control mechanism (9) for controlling the generation of an induction frequency of the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The reaction kettle (6) is located in the induction coil (7), both ends of the induction coil (7) are mounted on an outer wall of the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8), and the induction coil (7) and the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8) have circulating water introduced inside. The device and the method for preparing a composite material using the device can prepare a composite material having good interface bonding, by utilizing induced heating under the premise of controllabl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nd by utilizing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reactants themselves are heated.

Inventors:
HUANG JIANFENG (CN)
LI WENBIN (CN)
LI RUIZI (CN)
LI JIAYIN (CN)
FEI JIE (CN)
OUYANG HAIBO (CN)
CAO LIYUN (CN)
LI DUO (CN)
ZHOU LEI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5/094507
Publication Date:
May 18, 2017
Filing Date:
November 13, 2015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UNIV SHAANXI SCIENCE & TECH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01J19/18; B01J19/02; B01J19/08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09098452A22009-08-13
Foreign References:
CN103044086A2013-04-17
CN203090915U2013-07-31
CN204134630U2015-02-04
CN104130022A2014-11-05
CN102794148A2012-11-28
Attorney, Agent or Firm:
HANQIAO PATENT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一种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用于容纳反应物与基体 材料的密封的反应釜; 检测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单元; 检 测所述反应釜内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单元; 基于所述温度检测单元检测 到的温度值和所述压力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压力值, 对所述反应釜进行 水热感应加热的加热单元; 所述加热单元包括感应线圈、 感应加热设 备以及控制所述感应加热设备的感应频率发生的控制机构, 所述反应 釜位于所述感应线圈中, 所述感应线圈的两端安装于所述感应加热设 备的外壁, 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感应加热设备的内部通有循环水。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温 度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温度值和 /或所述压力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压力值 控制所述感应加热设备中电流的接通或断幵以对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 和 /或压力进行控制。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 检测单元包括与所述反应釜相连的光纤温度传感器或红外测温仪。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反应釜内的物质进行搅拌的搅拌装置, 所述搅拌装 置包括: 设置于所述反应釜的釜体内的传动杆; 安装于所述传动杆上 的搅拌桨; 设于所述釜体的外部且用于驱动所述传动杆旋转的驱动装 置; 优选地, 所述搅拌桨包括轴向流搅拌桨、 径向流搅拌桨或混合流 搅拌桨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优选地, 所述搅拌桨与所述釜体的内壁之 间的间隙为 0.5〜lcm。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釜设于超声单元中进行搅拌。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包括与所述反应釜相连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复合材 料制备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反应釜相连以进行泄压的排气阀。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线圈的材质为方铜管, 线圈形状为圆形, 外层缠绕绝缘层, 线圈匝数为 2〜10, 线圈长度为 0.5〜2m, 线圈内径为 l〜200mm; 且 , 所述反应釜的材质包括高分子聚合物。

[权利要求 8]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釜通过密封机构进行密封, 所述密封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反应 釜的釜体的幵口端处的法兰板、 设于所述反应釜的釜盖上的法兰盖、 以及用于紧密地连接所述法兰板与所述法兰盖的紧固构件。

[权利要求 9] 一种采用权利要求 1至 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制备复合材 料的方法, 包括: 使循环水流通加热单元的感应线圈与感应加热设备 的内部; 将反应物与基体材料容纳于密封的反应釜中; 将所述反应釜 置于所述感应线圈中; 对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进行检测; 对所述反应 釜内的压力进行检测; 基于检测到的温度值和检测到的压力值, 控制 所述感应加热设备对所述反应釜进行水热感应; 反应后使所述反应釜 冷却以得到反应产物。

[权利要求 10]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 热设备输出的感应频率为 10〜500KHz, 感应电流为 0〜1200A。

Description:
发明名称: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复合 料制备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材料的合成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 复合材料制备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尖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在许多方面, 传 统的单相材料的性能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这促使人们研究制备出由多相组 成的复合材料, 以提高材料的性能 [周曦亚, "复合材料",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 京]。

[0003] 然而, 要使复合材料产生 1+1〉2的协同效应, 其界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 了获得优异的界面结合, 增强体表面处理 (如化学腐蚀、 射线照射以及加入硅 烷偶联剂等) 、 向基体中添加特定的元素、 增强体的表面涂层等方法已经被广 泛使用 [Su F, Zhang Z, Wang K, Jiang W, Liu W. Tribolog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made of carbon fabrics modified with various methods.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2005;36(12): 1601-7.]。

[0004] 对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方法。 其中, 物理法主 要包括机械研磨复合法、 干式冲击法、 高能球磨法、 共混法、 异相凝聚法和高 温蒸发法等, 这些方法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虽然具有表面清 洁、 无杂质、 颗粒 可控、 活性高等优点, 但目前产率大都较低且成本高。 化学法主要包括溶胶凝 胶法、 水热法、 微乳液法、 化学气相沉积法、 溶剂蒸发法等, 这些方法虽然产 率高, 但是制备的复合材料含有一定的杂质。

[0005] 上述方法大都是通过加热第三方物质, 然后第三方物质将热量传递给反应物, 从而实现在一定温度下材料的合成。 在使用这些方法制备复合材料吋, 基体材 料与反应物同吋被第三方物质加热, 界面的形成没有引导完全是随机的, 反应 物在基体材料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且界面结合 较差。 要想在基体上实现定点可 控成核生长并形成较好的界面, 必须提前处理基体材料 (使它们带电或者具有 某种官能团) 使其选择性的具有活性位点, 从而实现复合结构的控制, 显然这 种工艺是较复杂的, 并且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

[0006] 此外, 模板法合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材料吋, 对模板是有要求的, 即模板本身应 具有活性位点或者通过一定的处理可以弓 I入活性位点, 这样才能实现反应物在 基体材料上的生长, 这使得某些具有特殊结构的模板不能被使用 [陈彰旭, 郑炳 云, 李先学, 傅明连, 谢署光, 邓超, 胡衍华, "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J]."化工进展", 2010, (第 1期)]。

技术问题

[0007]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一种能够有 效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及方法, 能够利用感应加热在可 控温度和压力的前提下, 利用反应物本身被加热的特点来制备具有优异 界面结 合的复合材料。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8]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方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包括 : 用于容纳反应物与基体材料的密封的反应釜; 检测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的温 度检测单元; 检测所述反应釜内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单元; 基于所述温度检测单 元检测到的温度值和所述压力检测单元检测到 的压力值, 对所述反应釜进行水 热感应加热的加热单元; 所述加热单元包括感应线圈、 感应加热设备以及控制 所述感应加热设备的感应频率发生的控制机构 , 所述反应釜位于所述感应线圈 中, 所述感应线圈的两端安装于所述感应加热设备 的外壁, 所述感应线圈与所 述感应加热设备的内部通有循环水。

[0009] 根据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在反应前首先使循环水经过感应加热设备的 内部管道流入感应线圈, 从感应线圈流出后再经感应加热设备的内部管 道流出 , 最终被排出。 然后将反应物和基体材料加入到反应釜内, 并对反应釜进行密 封, 并通过温度检测单元和压力检测单元检测反应 釜内的温度和压力。 最后将 反应釜固定于感应线圈中, 运行温度检测单元和压力检测单元, 打幵感应加热 设备, 通过控制感应加热设备的感应频率和输出电流 , 对反应釜进行水热感应 加热。 反应结束后关闭感应加热设备、 温度检测单元和压力检测单元, 待釜冷 却至室温后关闭循环水, 取出反应釜, 取出反应产物。

[0010] 根据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 在反应前首先使循环水流入感应线圈和感应 加热设备后排出。 然后将作为反应物的混合液转入反应釜中, 加入能够感应交 变磁场的基体材料, 密封后置于本发明的加热单元中进行水热反应 , 然后自然 冷却到室温, 从反应后的悬浮液中分离出产物, 再将该产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 无水乙醇浸泡洗涤, 干燥后即可得到负载有产物的复合产物。 由此, 能够利用 水热感应技术合成复合材料或者具有特殊结构 材料, 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结 合。

[0011]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根据所述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温度值控制所 述 感应加热设备中电流的接通或断幵以对所述反 应釜内的温度进行控制。

[0012] 根据本发明, 可通过感应加热设备采集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 温度值, 将其反馈 给感应加热设备, 从而可通过感应加热设备中电流的接通或断幵 实现温度的自 动调节和控制。

[0013] 本发明不限于此, 也可以是, 可通过人来观察所述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 值 , 并通过手动的方式控制感应加热设备中电流的 接通或断幵, 从而对所述反应 釜内的温度进行手动控制。

[0014]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所述温度检测单元包括与所述反应釜相连的光 纤 温度传感器或红外测温仪。

[0015] 根据本发明, 采用光纤温度传感器或红外测温仪作为温度检 测单元, 它们具有 本质安全、 不受电磁干扰、 可远程监测、 精度及灵敏度高、 耐高压、 抗腐蚀、 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以及成本低等优点。 因而可以显著改善测温系统的抗电磁 干扰性、 提高测温的精度、 并降低成本。

[0016]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包括与所述反应釜相连的压 力 传感器和压力数显系统。

[0017] 根据本发明, 压力检测单元主要是通过能够感应反应釜中气 体压力的压力传感 器来实现压力的测定, 并可通过例如微型高压反应釜程控系统将电信 号转换为 数字信号, 然后显示出来。 并且, 还可设置排气阀以起到反应结束后泄压的作 用。

[0018] 根据本发明, 可通过感应加热设备采集压力检测单元检测的 压力值, 将其反馈 给感应加热设备, 从而可通过感应加热设备中电流的接通或断幵 实现压力的自 动调节和控制。

[0019] 本发明不限于此, 也可以是, 可通过人来观察所述压力检测单元检测的压力 值

, 并通过手动的方式控制感应加热设备中电流的 接通或断幵, 从而对所述反应 釜内的压力进行手动控制。

[0020] 根据本发明, 可通过在排气阀的位置设置可控接通或断幵幵 关, 然后通过压力 检测系统检测到的压力反馈值来控制幵关的接 通或断幵, 进而实现压力的精确 控制。

[0021]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选用非金属、 非碳 (主要是高分子) 材质探头的 气体压力传感器作为压力检测单元的传感器。

[0022]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反应釜内的物质进行搅拌的 搅 拌装置,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 设置于所述反应釜的釜体内的传动杆; 安装于所 述传动杆上的搅拌桨; 设于所述釜体的外部且用于驱动所述传动杆旋 转的驱动 装置。

[0023] 根据本发明, 通过采用上述搅拌装置, 可以保证反应物有良好的均匀性和分散 性。

[0024]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所述搅拌桨包括轴向流搅拌桨、 径向流搅拌桨或 混合流搅拌桨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 所述搅拌桨与所述釜体的内壁之间的 间隙为 0.5〜lcm。

[0025] 根据本发明, 上述间隙参数的选择更有利于产生均匀的搅拌 效果, 从而达到使 反应釜内反应物不团聚、 不沉降且均匀混合的目的。

[0026]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所述反应釜设于超声单元中进行搅拌。

[0027] 根据本发明, 也可以将反应釜置于例如超声仪中, 通过控制超声功率来实现反 应物的分散, 从而可以使产物在基体材料上均匀生长和分布 。

[0028]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所述感应线圈的材质为方铜管, 线圈形状为圆形

, 外层缠绕绝缘层, 线圈匝数为 2〜10, 线圈长度为 0.5〜2m, 线圈内径为 20〜2 00mm。

[0029] 根据本发明, 选用方铜管作为感应线圈具有电阻小、 电耗低、 焊接方便以及强 度高等优点。 圆形感应线圈的选择更有利于交变磁场的产生 和感应物切割磁感 线, 这有助于感应电流的产生和感应物的加热。 当频率太低吋, 设备将自动保 护, 震荡不起来或自动停机, 当频率偏高吋, 设备会自动减小加热功率, 当频 率太高吋会在瞬间烧损设备中的功率器件。 线圈匝数、 长度和内径的不同会导 致感应频率和输出功率的不同, 过少的线圈匝数和过小的线圈内径可能引起频 率过高而引发设备故障, 过长的线圈不利于反应釜的固定。 因此对于一台确定 的感应加热设备, 其感应频率和功率范围是确定的, 这要求线圈的匝数、 长度 和内径具有很好地匹配性, 而不能随意设置。 综上, 本发明所保护的这些参数 , 是以感应加热设备安全工作为前提, 更有利于产生交变磁场、 更利于达到较 好的冷却效果、 更利于产生较好的加热效果。

[0030]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所述反应釜的材质包括高分子聚合物。

[0031] 根据本发明, 反应釜可采用对位聚苯酚 (PPL) 或聚四氟乙烯 (PTFE) 等高分 子聚合物, 由此能够提高反应釜的抗电磁干扰性、 耐高温性、 热稳定性、 耐腐 蚀性、 抗辐射性、 耐化学腐蚀及抗溶剂性等性能。

[0032] 根据本发明, 整个密封系统采用非金属、 非碳 (主要是高分子) 材质, 这样可 以避免交变磁场对金属密封系统的影响。 此外, 整个反应釜包括釜盖、 釜体以 及密封系统采用高分子材质, 因而整个系统很轻, 易于固定和携带。 反应釜在 感应线圈上的固定, 可以通过在反应釜底部设置卡槽的方式来实现 , 也可以通 过将反应釜设置成阶梯圆柱状, 利用反应釜上部圆柱直径大于感应线圈内径来 实现, 还可以通过搭建反应釜固定支架的方式来实现 。

[0033] 根据本发明, 考虑到安全等问题, 排气阀的材质采用金属材质, 为了避免排气 阀受到交变磁场的影响, 排气阀距感应线圈的距离可设置为大于 50cm。

[0034]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所述反应釜通过密封机构进行密封, 所述密封机 构包括设于所述反应釜的釜体的幵口端处的法 兰板、 设于所述反应釜的釜盖上 的法兰盖、 以及用于紧密地连接所述法兰板与所述法兰盖 的紧固构件。

[0035] 根据本发明, 通过上述密封机构可有效地实现反应釜的密封 , 并易于在反应结 束后打幵反应釜取出反应产物。

[0036] 另一方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复合材料制备系 统制备复合材料的方 法, 包括: 使循环水流通加热单元的感应线圈与感应加热 设备的内部; 将反应 物与基体材料容纳于密封的反应釜中; 将所述反应釜置于所述感应线圈中; 对 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进行检测; 对所述反应釜内的压力进行检测; 基于检测到 的温度值和检测到的压力值, 控制所述感应加热设备对所述反应釜进行水热 感 应; 反应后使所述反应釜冷却以得到反应产物。

[0037] 根据本发明, 能够利用水热感应技术合成复合材料或者具有 特殊结构材料, 有 效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

[0038] 又, 在本发明中, 也可以是, 所述感应加热设备输出的感应频率为 10〜500KH z, 感应电流为 0〜1200A。

[0039] 根据本发明, 根据被加热物质尺寸的不同, 可以选择能够输出 10〜500KHz感 应频率的感应加热设备。 感应设备中感应电流的大小可在 0〜1200A的范围内连 续可调。 感应加热设备可连有控制所述感应加热设备的 感应频率发生的控制机 构, 例如可远距离控制感应频率的发生的活动踏板 , 通过该控制机构可有效地 控制感应频率的输出。

[0040] 根据下述具体实施方式并参考附图, 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及其它目 的、 特征和优点。

发明的有益效果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41] 图 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能够有效改 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复合材 料制备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2] 图 2示出了图 1所示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中的反应釜的结构 意图;

[0043] 图 3示出了图 1所示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中的搅拌装置的结 示意图;

[0044] 图 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 4制备的 Mn02/石墨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 (SEM) 照片。

[0045] 附图标记: 1、 光纤测温仪; 2、 光纤温度传感器; 3、 微型高压反应釜程控系 统; 4、 压力传感器; 5、 排气阀; 6、 反应釜; 7、 感应线圈; 8、 感应加热设备 ; 9、 踏板; 10、 法兰盖; 11、 釜盖; 12、 法兰板; 13、 釜体; 14、 螺纹; 15、 螺栓; 16、 驱动装置 (电动机) ; 17、 传动杆; 18、 搅拌桨。

实施该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0046] 以下结合附图和下述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 明, 应理解, 附图及下述实施方 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 而非限制本发明。

[0047] 具体地, 图 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能够有效改 复合材料界面结合 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 2示出了图 1所示的复合材料制备系 统中的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 3示出了图 1所示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中的搅拌 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8] 针对现有技术中制备复合材料的种种缺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制备系 统, 如图 1至图 3所示, 包括: 用于容纳反应物与基体材料的密封的反应釜 6; 检 测所述反应釜 6内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单元; 检测所述反应釜 6内的压力的压力检 测单元; 基于所述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温度值和所述 压力检测单元检测到的 压力值, 对所述反应釜进行水热感应加热的加热单元; 所述加热单元包括感应 线圈 7、 感应加热设备 8以及控制所述感应加热设备 8的感应频率发生的控制机构 9, 所述反应釜 6位于所述感应线圈 7中, 所述感应线圈 7的两端安装于所述感应 加热设备 8的外壁, 所述感应线圈 7与所述感应加热设备 8的内部通有循环水。

[0049] 采用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能够执行有效 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水热感 应制备方法, 该方法工艺简单易控, 能够合成多种传统方法难以合成的特殊结 构, 并能够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

[0050] 例如, 首先将 As物质溶解于 A1溶剂中搅拌后得到 A溶液, 将 Bs物质溶解于 B1溶 剂中搅拌后得到 B溶液; 然后将 A溶液和 B溶液混合搅拌均匀, 调节 pH值后得到 C 溶液; 最后将 C溶液作为反应物转入反应釜 6中, 加入能够感应交变磁场的基体 材料 D, 将反应釜 6密封后置于感应线圈 7中, 通过感应加热设备 8输出的电流对 反应釜 6进行加热中, 反应后从所产生的悬浮液中分离出产物, 清洗、 干燥后即 得到负载有产物 E (E为由 As和 Bs合成的产物) 的复合产物 F。

[0051] 具体地, 采用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制备系统可以执行以下 制备方法: [0052] 步骤一: 将 As物质溶解于 A1溶剂中, 磁力搅拌 30〜120min (或者超声 30~120m in) 后得到 0.01〜5mol/L的 A溶液;

[0053] 步骤二: 将 Bs物质溶解于 B1溶剂中, 磁力搅拌 30〜120min (或者超声 30〜120 min) 后得到 0.01〜5mol/L的 B溶液;

[0054] 步骤三: 将 A溶液和 B溶液混合后磁力搅拌 30〜300min, 并调节 pH值, 得到混 合液 C;

[0055] 步骤四: 将 C溶液转入反应釜中, 加入能够感应交变磁场的基体材料 D, 密封 后置于水热感应加热设备中, 在 10〜500KHz的感应频率下和 0〜1200A的输出电 流下反应 10min〜24h,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0056] 步骤五: 从反应后的悬浮液中分离出产物, 再将产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 醇浸泡洗涤, 干燥后即可得到负载有产物 E的复合产物 F。

[0057] 本发明中, 感应线圈 7分布于反应釜 6的釜体的外壁, 且釜内感应材料 D正好处 于感应线圈 7的中部, 加热均匀且效率高, 避免产生局部过热现象; 感应加热设 备 8输出交流电到感应线圈, 通过感应线圈产生交变磁场, 釜内物质切割磁感应 线, 产生感应电流, 从而使釜内能够感应交变磁场的物质自身达到 被加热的目 的; 通过控制输出电流的大小, 可以实现输出功率的调节, 从而实现反应温度 的控制。 同吋, 温度较高的基体材料 D可使物质 E易于在其周围成核, 再通过调 整搅拌速度或者超声功率来调控晶体的生长速 度, 从而达到对生成物的颗粒尺 寸调控的目的。

[0058] 并且, 如图 1所示, 反应釜 6的釜体位于感应线圈 7内部, 感应线圈 7安装于感应 加热设备 8的外壁, 感应线圈 7与感应加热设备 8内部通有来自循环水系统的循环 水, 反应釜 8内装有测温、 测压系统并接于程控系统, 程控系统可显示出釜内温 度和压力。

[0059] 又, 对于水热感应加热技术而言, 一般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大和反应吋间的延长 , 釜内温度增高, 因而要想实现温度的恒定不变必须引入控制系 统。 本发明中 , 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温度的控制, 一种是人工的, 即通过观察温度检测单 元上温度的变化, 采用脚踏的方式来实现感应加热的接通和断幵 ; 另一种是自 动调节系统, 即采集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值, 将其反馈给感应加热设备, 从而 通过感应加热设备实现温度的自动调节和控制 。

[0060] 另外, 传统的热电偶传感器大都采用金属探头, 而金属探头在交变磁场的作用 下会发热, 因而不能用于水热感应设备中。 考虑到探头的抗电磁干扰性、 测温 的精度以及成本等问题, 本实施形态中, 温度检测单元可以采用与反应釜 6相连 的光纤温度传感器 2或者红外测温仪。

[0061] 又, 为了保证反应物有良好的均匀性和分散性, 可以在反应釜 6上引入搅拌装 置, 其中搅拌装置包括设于釜体内部的传动杆 17、 设于传动杆上的搅拌桨 18及 用于驱动传动杆 17旋转的驱动装置 16, 驱动装置 16设于釜体外部。 搅拌桨 18采 用轴向流搅拌桨、 径向流搅拌桨或混合流搅拌桨中的一种或多种 , 且搅拌桨 18 与釜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为 0.5〜lcm; 也可以将反应釜置于超声仪中, 通过控制 超声功率来实现反应物的分散, 从而可以使产物 E在基体材料 D上均匀生长和分 布。

[0062] 又, 在本实施形态中, 压力检测单元主要是通过能够感应反应釜中气 体压力的 压力传感器 4来实现, 并通过微型高压反应釜程控系统 3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 号, 然后显示出来。 此外, 图 1中所示的与反应釜 6相连的排气阀 5可以起到反应 结束后泄压的作用。

[0063] 此外, 由于大多金属都能感应交变磁场, 因而反应釜 6材质的选择是一个关键 的问题。 考虑到材质的抗电磁干扰性、 耐高温性、 热稳定性、 耐腐蚀性、 抗辐 射性、 耐化学腐蚀及抗溶剂性等性能, 反应釜 6可以采用对位聚苯酚 (PPL) 或 聚四氟乙烯 (PTFE) 等高分子聚合物。

[0064] 考虑到反应釜密封安全和密封物材质的选择 (抗电磁干扰性、 耐高温性、 热稳 定性、 耐腐蚀性、 抗辐射性、 耐化学腐蚀及抗溶剂性等) , 采用带有螺纹 14的 法兰盖 10、 法兰板 12进行密封, 法兰板 12可设于反应釜 6的釜体 13的幵口端处, 法兰盖 10设于反应釜 6的釜盖 11上, 通过插入于螺纹 14中的螺栓 15紧密地连接法 兰板 12与法兰盖 10, 由此, 反应釜体的上部密封采用了螺纹密封, 此外还可增 加卡扣等以增加设备的安全性。

[0065] 优选地, 采用本发明的制备系统所执行的前述制备方法 中, 还可将上述步骤五 中得到的产物经过化学腐蚀或者物理煅烧处理 后, 除去基体材料 D, 可以得到具 有可控结构的材料 E。 这给模板法合成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0066] 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结构可以是薄膜结构、 涂层结构、 核壳结构、 片状连通颗 粒结构以及多孔结构等。

[0067] 此外, 上述步骤三中混合液可以是溶胶状, 从而实现与溶胶凝胶法的结合。 也 可以是糊状刷于基体材料 D上, 实现在空气 (或者气氛) 条件下的材料合成, 而 不是在液相条件下。 且, 上述步骤三中的 pH值是采用 0.1〜5mol.L - 1的盐酸溶液 、 醋酸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或者氨水等进行调节的。 优选地, 所述步骤三中的干燥具体过程为将产物置于电 热真空干燥箱内, 在 50〜120。C下 加热 12〜36小吋, 且步骤三中的 pH值为 0〜 14。

[0068] 相对于现有技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水热感应技术 制备具有优异界面结合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将 A溶液和 B溶液混合调节其 pH 值得到 C溶液, 然后将 C溶液转入反应釜中并加入能够感应交变磁场 基体材料 D, 在感应加热设备中反应后, 取出悬浮液并经过分离、 洗涤和干燥处理, 最终 制备出负载有产物 E的复合材料 F

[0069] 通过改变输出电流和反应吋间可以合成具有不 同性能的复合材料, 通过选择具 有不同结构的基体材料 D可以获得具有不同结构的复合材料。 水热感应加热技术 中基体材料 D的加热效果, 为反应物成核提供位点并加速晶体的生长。

[0070] 本发明将传统工艺中第三方加热的方式改变为 基体材料本身直接被加热, 从根 本上 (加热和传热的角度) 改变了制备复合材料的原理, 工艺简单易控, 制得 的复合材料化学组成均一, 纯度较高, 晶体形貌规则, 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 界面结合优异。 此外, 复合材料的制备周期被大大缩短, 无需后续处理且对环 境友好, 因而更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0071] 其更具体的有益效果如下:

[0072] (1) 传统的水热或者微波水热合成技术, 都是利用第三方溶剂被加热, 然后 被加热的溶剂将热量传给基体材料和反应物, 以达到制备复合材料的目的, 这 样 D与 E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接触或反应, 导致它们的界面结合较弱。 本发明采用 水热感应加热技术完全改变了反应中加热和传 热的方式, 基体材料本身在较短 的吋间内最先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 其余地方的温度都比较低, 这样可以使 As 和 Bs在基体材料 D的高温下进行反应合成产物 E, 从而可以明显改善 D与 E的界面 结合。

[0073] (2) 由于在感应加热中基体材料的温度很高, 导致合成材料 E的速度非常快、 结晶度较高并且纯度较高, 因而无需后处理。

[0074] (3) 该技术能够应用于模板法合成具有一定结构的 材料的制备方法中, 避免 了传统模板需要提前经过处理以获得活性位点 的缺点, 这拓宽了模板法的应用 领域。

[0075] (4) 该技术也可以与溶胶凝胶法进行结合, 实现在空气 (或者气氛) 条件下 复合材料的制备。

[0076] (5) 该方法为涂层和薄膜的制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实现途径。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77]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 说明。

[0078] 实施例 1

[0079] 步骤一: 将 0.012mol的高锰酸钾溶解于 30ml蒸馏水中, 磁力搅拌 30min后得到 0.

4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

[0080] 步骤二: 将 0.012mol的苯丙醛分散于 30ml蒸馏水中, 磁力搅拌 30min后得到 0.4 mol/L的苯丙醛溶液;

[0081] 步骤三: 将高锰酸钾溶液和苯丙醛溶液混合后磁力搅拌 30min, 得到反应前驱 液 C;

[0082] 步骤四: 将前驱液 C转入反应釜中, 加入能够感应交变磁场的石墨片, 密封后 置于水热感应加热设备中, 在 50KHz的感应频率下和 200A的输出电流下反应 24h ,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0083] 步骤五: 从反应后的悬浮液中分离出复合产物, 再将产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 水乙醇浸泡洗涤, 干燥后即可得到片状 MnO 2 /石墨复合材料。

[0084] 实施例 2

[0085] 步骤一: 将 0.015mol的高锰酸钾溶解于 30ml蒸馏水中, 磁力搅拌 50min后得到 0.

5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 [0086] 步骤二: 将 0.015mol的苯丙醛分散于 30ml蒸馏水中, 磁力搅拌 50min后得到 0.5 mol/L的苯丙醛溶液;

[0087] 步骤三: 将高锰酸钾溶液和苯丙醛溶液混合后磁力搅拌 50min, 得到反应前驱 液 C;

[0088] 步骤四: 将前驱液 C转入反应釜中, 加入能够感应交变磁场的石墨片, 密封后 置于水热感应加热设备中, 在 50KHz的感应频率下和 300A的输出电流下反应 16h ,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0089] 步骤五: 从反应后的悬浮液中分离出复合产物, 再将产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 水乙醇浸泡洗涤, 干燥后即可得到片状 MnO 2 /石墨复合材料。

[0090] 实施例 3

[0091] 步骤一: 将 0.02mol的高锰酸钾溶解于 30ml蒸馏水中, 磁力搅拌 70min后得到 0.6

7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

[0092] 步骤二: 将 0.02mol的苯丙醛分散于 30ml蒸馏水中, 磁力搅拌 70min后得到 0.67 mol/L的苯丙醛溶液;

[0093] 步骤三: 将高锰酸钾溶液和苯丙醛溶液混合后磁力搅拌 70min, 得到反应前驱 液 C;

[0094] 步骤四: 将前驱液 C转入反应釜中, 加入能够感应交变磁场的石墨片, 密封后 置于水热感应加热设备中, 在 50KHz的感应频率下和 400A的输出电流下反应 10h ,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0095] 步骤五: 从反应后的悬浮液中分离出复合产物, 再将产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 水乙醇浸泡洗涤, 干燥后即可得到片状 MnO 2 /石墨复合材料。

[0096] 实施例 4

[0097] 步骤一: 将 0.03mol的高锰酸钾溶解于 30ml蒸馏水中, 磁力搅拌 90min后得到 lm ol/L的高锰酸钾溶液;

[0098] 步骤二: 将 0.03mol的苯丙醛分散于 30ml蒸馏水中, 磁力搅拌 90min后得到 lmol/

L的苯丙醛溶液;

[0099] 步骤三: 将高锰酸钾溶液和苯丙醛溶液混合后磁力搅拌 90min, 得到反应前驱 液 C; [0100] 步骤四: 将前驱液 C转入反应釜中, 加入能够感应交变磁场的石墨片, 密封后 置于水热感应加热设备中, 在 50KHz的感应频率下和 500A的输出电流下反应 lh

, 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

[0101] 步骤五: 从反应后的悬浮液中分离出复合产物, 再将产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 水乙醇浸泡洗涤, 干燥后即可得到片状 MnO 2 /石墨复合材料。

[0102] 图 4为示出了上述实施例 1制备的 MnO 2 /石墨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 (SEM) 照片

。 由图 4可以看出颗粒尺寸较小的 MnO 2 负载于石墨片上形成了较致密的一层, 并且颗粒之间相互连通形成了较规则的孔结构 。

工业实用性

[0103] 本发明整合了感应加热和水热反应技术的优势 , 将水热感应加热技术应用于复 合材料的制备,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 克服了第三方加 热技术合成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差的缺点。 同吋, 通过引入温度检测单元和压力 检测单元, 实现了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和压力的测试, 从而实现了复合材料的 可控制备。 此外, 通过化学腐蚀或物理煅烧的方法将基体材料除 去后, 可以得 到具有特殊结构的 E材料, 因而该技术给模板法合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材料 提供了 一种新的实现方法。

[0104]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特征的宗旨下, 本发明可体现为多种形式, 因此本发明 中的实施形态是用于说明而非限制, 由于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而非由 说明书限定, 而且落在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 或其界定的范围的等价范围内的 所有变化都应理解为包括在权利要求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