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A DAMPE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050517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damper includes a rotary shaft (1), a sleeve (2), damping oil and a connection member connecting the rotary shaft (1) and the sleeve (2), and the damping oil is filled in a closed chamber formed between the rotary shaft (1) and the sleeve (2); two cooperating grooves (13) are formed symmetrically on the rotary shaft (1); two partition parts (14) are formed between the two cooperating grooves (13); oil passing holes (142) provided on the roots of each of partition parts (14) are used to communicate the two cooperating grooves (13); each of the oil passing holes (142) is controlled by a check valve so as to make the damping oil flow in a single direction between the two cooperating grooves (13); the inner end of the rotary shaft (1) passing through the cooperating hole on the necking stop wall (22) of the sleeve (2) is connected by a connection member; two spacers (21) extending towards the centre are provid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sleeve (2) and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sleeve (2); the height of the spacers (21) locating in the cooperating grooves (13) just fits in with the depth of the cooperating groove (13); an oil passing gap is formed between the rotary shaft (1) and the sleeve (2) and is variable following the mutual rotation of them. Due to the flow of the damping oil in a single direction controlled by the check valve between two cooperating grooves (13), the change of the oil passing gap between the rotary shaft (1) and the sleeve (2) is controlled effectively, and when a cover falls slowly, the damping effect is increased; and the structure of damper is simple and compact.

Inventors:
LIU ZHIFA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09/074646
Publication Date:
May 05, 2011
Filing Date:
October 28, 2009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IU ZHIFA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47K13/10
Foreign References:
CN201219865Y2009-04-15
CN2796631Y2006-07-19
CN2501452Y2002-07-24
JP2005348883A2005-12-22
JPH09133170A1997-05-20
Attorney, Agent or Firm:
XIAMEN SHINHWA PATENT & TRADEMARK AGENCY CO., LTD. (CN)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阻尼机构, 包括转轴、 轴套、 阻尼油及转轴与轴套的连接 件, 阻尼油是填充于转轴与轴套形成的密闭容腔中; 其特征在于 : 该转轴上形成有对称的两配合槽, 两配合槽之间便形成两隔断 部, 各隔断部根部设有过油孔以连通两配合槽, 同吋过油孔由一 单向阀控制两配合槽之间的阻尼油单向流动; 转轴内端是穿过轴 套中的缩颈档墙上的配合孔后由连接件进行连接; 轴套内壁一体 向中心延伸设有二片隔片, 该隔片的高度恰与配合槽的深度相适 而位于各配合槽中, 轴套与转轴之间还设有随二者相互转动而变 化的过油间隙。 。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阻尼机构, 其特征在于: 单向阀为一活动 油路堵头, 其设在隔断部纵向形成的内腔中该内腔一侧为开口与 一配合槽相通。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阻尼机构, 其特征在于: 内腔中还设有一 摩擦堵头及位于活动油路堵头与摩擦堵头之间的弹簧, 油路堵头 与过油孔配合, 而摩擦堵头与轴套中缩颈档墙端面接触。

4、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阻尼机构, 其特征在于: 连接件包括密封 档圏、 螺母及轴套固定件, 螺母抵压密封档圏与穿过轴套配合孔 的转轴配合, 而轴套固定件固定于轴套上, 且轴套固定件与轴套 之间由细密的齿状筋条连接; 转轴外部设有与盖板配合的异形配 合部, 邻接该配合部设有凸缘以套置密封件与轴套密封配合; 邻 接凸缘向转轴前部延伸有对称的两配合槽。

5、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阻尼机构, 其特征在于: 各配合槽接凸缘 的根部设有凹沟以与其邻接的其中一隔断部的过油孔相通, 该凹 沟的开口约占配合槽底部宽度的一半。

6、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阻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油路堵头为一球 体。

7、 如权利要求 2或 3所述的阻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路堵头 为一端平面, 另一端圆弧面的块体。

[Claim S] 8、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阻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摩擦堵头为一端 平面, 另一端圆弧面的块体。

[Claim 9] 9、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阻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摩擦堵头的平面 与轴套中缩颈档墙端面接触。

[Claim 10] 10、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阻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摩擦堵头的圆弧 面与轴套中缩颈档墙端面接触。

Description:
说明书

Title of Invention:阻尼机构

#細或

[l]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开合装置上的阻尼机构 , 特别是指一种令开合装置开启 起无阻尼, 而闭合吋产生阻尼, 以防止产生撞击伤害的阻尼机构。

[2] 阻尼机构被广泛应用在一些可开关活动的盖子 上, 通常要起单向的阻尼作用, 如应用在马桶盖板上吋, 在马桶盖掀起的过程中不产生阻尼作用, 而在马桶盖 板下落的过程中产生阻尼作用, 以实现盖板缓慢落下不会对马桶造成撞击。

[3] 而现有的马桶阻尼缓降机构中有利用单向叶片 作为油路开关, 对阻尼油起单向 阻档作用, 从而实现单向阻尼, 但是单向叶片与壳体之间往往因制造误差和形 变等原因无法使油路完全闭合, 无法起到很好的阻尼效果, 因此针对阻尼效果 业者出现了各种阻尼机构。 但是现存阻尼机构仅是针对重量有限的塑料材 质制 成马桶盖。 而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不同的人群会选择不同材质的卫浴用 品, 如马桶盖板亦会釆用木质或其它更有质感的材 质制成, 势必存在马桶盖板 重量增加的情况, 而对于重量较大的马桶盖板或其它如钢琴琴键 盖, 受到该盖 板尾部安装空间限制, 机构尺寸无法做大, 油箱面积受限, 压力受限, 现有的 阻尼机构无法保证阻尼效果, 本案便由此产生。

[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尼机构, 其可使重量较大的盖板实现较佳的阻尼 效果。

[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6] 一种阻尼机构, 包括转轴、 轴套、 阻尼油及转轴与轴套的连接件, 阻尼油是填 充于转轴与轴套形成的密闭容腔中; 其中: 该转轴上形成有对称的两配合槽, 两配合槽之间便形成两隔断部, 各隔断部根部设有过油孔以连通两配合槽, 同 吋过油孔由一单向阀控制两配合槽之间的阻尼 油单向流动; 转轴内端是穿过轴 套中的缩颈档墙上的配合孔后由连接件进行连 接; 轴套内壁一体向中心延伸设 有二片隔片, 该隔片的高度恰与配合槽的深度相适而位于各 配合槽中, 轴套与 转轴之间还设有随二者相互转动而变化的过油 间隙。

[7] 所述单向阀为一活动油路堵头, 其设在隔断部纵向形成的内腔中该内腔一侧为 开口与一配合槽相通。

[8] 所述内腔中还设有一摩擦堵头及位于活动油路 堵头与摩擦堵头之间的弹簧, 油 路堵头与过油孔配合, 而摩擦堵头与轴套中缩颈档墙端面接触。

[9] 所述连接件包括密封档圏、 螺母及轴套固定件, 螺母抵压密封档圏与穿过轴套 配合孔的转轴配合, 而轴套固定件固定于轴套上, 且轴套固定件与轴套之间由 细密的齿状筋条连接; 转轴外部设有与盖板配合的异形配合部, 邻接该配合部 设有凸缘以套置密封件与轴套密封配合; 邻接凸缘向转轴前部延伸有对称的两 配合槽。

[10] 所述各配合槽接凸缘的根部设有凹沟以与其邻 接的其中一隔断部的过油孔相通

, 该凹沟的开口约占配合槽底部宽度的一半。

[11] 所述油路堵头为一球体。

[12] 所述油路堵头为一端平面, 另一端圆弧面的块体。

[13] 所述摩擦堵头为一端平面, 另一端圆弧面的块体。

[14] 所述摩擦堵头的平面与轴套中缩颈档墙端面接 触。

[15] 所述摩擦堵头的圆弧面与轴套中缩颈档墙端面 接触。

[16] 釆用上述方案后, 本发明的阻尼机构中由于单向阀控制两配合槽 之间的阻尼油 单向流动关系, 可以有效控制转轴与轴套之间过油间隙的变化 , 从而增加盖板 缓降的阻尼效果; 并且该单向阀控制过油孔的开启结构, 无需增加油箱的体积 即可保证阻尼效果, 因此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的特点, 实现大重量盖板在下落吋 的阻尼效果, 达到慢落甚至更慢的效果, 防止产生撞击。

[17] 另外, 摩擦堵头的设置并与轴套中缩颈档墙端面接触 , 令该阻尼机构中进一步 增加了一阻尼装置, 即形成了摩擦堵头与轴套档墙端面之间摩擦力 , 如此进一 步增加盖板缓降的阻尼效果。

[18] 再者, 转轴前端的螺纹与通过轴套固定件固定的螺母 配合后, 转轴相对轴套转 动吋, 该转轴受螺纹的作用而在轴套中前后移动实现 过油间隙大小的变化, 以 此达到结构简单的满足阻尼工作的实现。

國删

[19] 图 1为本发明阻尼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20] 图 2-1为本发明阻尼机构部份组合剖视图;

[21] 图 2-2为本发明阻尼机构转轴的侧视示意图;

[22] 图 2-3为本发明阻尼机构轴套的侧视示意图;

[23] 图 2-4为本发明阻尼机构转轴与轴套配合的截面示 意图;

[24] 图 2-5为本发明阻尼机构的组合立体剖视图;

[25] 图 2-6为本发明阻尼机构的组合剖视图;

[26] 图 3-1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1的侧视图;

[27] 图 3-2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1的立体示意图;

[28] 图 3-3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1转轴侧视示意图;

[29] 图 3-4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1轴套侧视示意图;

[30] 图 3-5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1转轴与轴套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31] 图 3-6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1部份组合剖视图;

[32] 图 3-7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1组合剖视图 1 ;

[33] 图 3-8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1组合剖视图 2;

[34] 图 4-1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2的侧视图;

[35] 图 4-2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2的立体示意图;

[36] 图 4-3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2转轴侧视示意图;

[37] 图 4-4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2轴套侧视示意图;

[38] 图 4-5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2转轴与轴套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39] 图 4-6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2部份组合剖视图;

[40] 图 4-7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2组合剖视图 1 ;

[41] 图 4-8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2组合剖视图 2;

[42] 图 5-1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3的侧视图;

[43] 图 5-2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3的立体示意图;

[44] 图 5-3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3转轴侧视示意图; [45] 图 5. -4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3 轴套侧视示意图;

[46] 图 5. - 5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3 转轴与轴套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47] 图 5. - 6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3 部份组合剖视图;

[48] 图 5. -7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3 组合剖视图 1 ;

[49] 图 5. - 8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3 组合剖视图 2;

[50] 图 6. -1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4的侧视图;

[51] 图 6. -2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4的立体示意图;

[52] 图 6. - 3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4 转轴侧视示意图;

[53] 图 6. - 4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4 轴套侧视示意图;

[54] 图 6. - 5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4 转轴与轴套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55] 图 6. - 6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4 部份组合剖视图;

[56] 图 6. - 7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4 组合剖视图 1 ;

[57] 图 6. - 8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4 组合剖视图 2;

[58] 图 7- -1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5 的侧视图;

[59] 图 7- -2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5的立体示意图;

[60] 图 7- - 3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5 转轴侧视示意图;

[61] 图 7- -4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5 轴套侧视示意图;

[62] 图 7- - 5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5 转轴与轴套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63] 图 7- - 6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5 部份组合剖视图;

[64] 图 7- -7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5 组合剖视图 1 ;

[65] 图 7- - 8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5 组合剖视图 2;

[66] 图 8. -1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6 的侧视图;

[67] 图 8. -2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6的立体示意图;

[68] 图 8. - 3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6 转轴侧视示意图;

[69] 图 8. -4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6 轴套侧视示意图;

[70] 图 8. - 5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6 转轴与轴套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71] 图 8. - 6 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6 部份组合剖视图;

[72] 图 8. -7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6 组合剖视图 1 ; [73] 图 8-8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6组合剖视图 2;

[74] 图 9-1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7的侧视图;

[75] 图 9-2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7的立体示意图;

[76] 图 9-3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7转轴侧视示意图;

[77] 图 9-4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7轴套侧视示意图;

[78] 图 9-5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7转轴与轴套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79] 图 9-6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7部份组合剖视图;

[80] 图 9-7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7组合剖视图 1 ;

[81] 图 9-8为本发明马桶盖板阻尼机构状态 7组合剖视图 2。

[82]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83] 如图 1至图 2-6所示, 本发明揭示的一种阻尼机构, 其包括转轴 1、 轴套 2、 阻尼 装置 3、 阻尼油、 密封档圏 4、 螺母 5及轴套固定件 6; 密封档圏 4、 螺母 5及轴套 固定件 6形成转轴 1与轴套 2的连接件。 此处以应用于马桶盖板为例进行说明。

[84] 该转轴 1是装配于轴套 2中, 该转轴 1外部设有与盖板上盖 E配合的异形配合部 11 , 邻接该配合部设有凸缘 12以套置密封件与轴套 2密封配合; 邻接凸缘 12向转轴 1前部延伸有对称的两配合槽 13 ; 而两配合槽 13之间便形成两隔断部 14, 该隔断 部 14纵向设有内腔 141以容置阻尼装置 3, 该内腔 141与其中一配合槽 13相通, 而 两隔断部 14 接凸缘 12 的根部设有过油孔 142 , 另在各配合槽 13接凸缘 12的根部设 有凹沟 131以与其邻接的其中一隔断部 14的过油孔 142相通, 该凹沟 131的开口约 占配合槽 13底部宽度的一半; 在转轴 1内部前方进一步形成有缩颈 15以穿过下述 轴套 2的配合孔 23, 另在转轴前端形成配合螺纹 16以与螺母 5配合。

[85] 该轴套 2近中部位置由内壁一体向中心延伸设有二片 片 21, 该隔片 21的高度 恰与配合槽 13的深度相适配, 在隔片 21前端的轴套 2中形成缩颈档墙 22, 档墙 22 上设有供上述转轴 1前部缩颈 15穿过的配合孔 23。

[86] 该阻尼装置 3是分别容置于隔断部 14的内腔 141中, 其包括一油路堵头 31、 一弹 簧 32及一摩擦堵头 33, 油路堵头 31可为一球体或与摩擦堵头 33—样均设为一端 为平面, 另一端为圆弧面的块体。 [87] 当然, 上述内腔 141中可仅设置油路堵头 31以形成控制过油孔 142的单向阀。

[88] 装配吋, 是将阻尼装置 3分别置于各隔断部 14的内腔 141中, 即依油路堵头 31、 弹簧 32及摩擦堵头 33的次序而放入上述内腔 141中; 再将装置有阻尼装置 3的转 轴 1伸置于轴套 2中, 轴套 2的两隔片 21分别套置于转轴 1的两配合槽 13中, 两隔 断部 14的外缘壁抵靠于轴套 2的内壁上, 而摩擦堵头 33的后端是顶靠在轴套 2的 档墙 22上, 油路堵头 31圆弧面与过油孔 142配合; 转轴 1的缩颈 15穿过档墙 22上 的配合孔 23及密封档圏 4后, 其配合螺纹 16与螺母 5锁接在一起, 另由轴套固定 件 6将螺母 5与轴套 2锁固在一起, 轴套固定件 6与轴套 2之间的连接是由加密的齿 状筋条连接, 则转轴 1相对轴套 2在转动吋, 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 隙距离是活动可变的, 而档墙 22即为与隔断部 14配合的密封端面, 阻尼油填充 于转轴 1与轴套 2形成的密闭容腔中, 此处密封档圏 4的设置主要是避免轴套 2与 螺母 5直接摩擦造成螺母 5松退或紧固。

[89] 配合图示, 轴套 2的两个隔片 21把机构分成两个封闭的腔体, 即油腔 A与油腔 B 的和, 及油腔 C与油腔 D的和; 而通过转轴 1的两个隔断部 14把机构中被轴套 2分 成两个封闭的腔体再分成两个油路, 即油腔 A与油腔 B的油路及油腔 C与油腔 D的 油路; 而两配合槽 13接凸缘 12根部凹沟 131的设置, 令马桶盖板在下落吋使过油 量加大, 从而使马桶盖板具有一定的快落过程俗称'空 ' (见图中所示的 α角) , 掀开马桶盖板上升过程, 也使过油量加大, 起掀起省力作用; 而转轴 1螺纹 16与 螺母 5的旋和来实现密封端面的开合, 实现过油量的变化, 从而带来慢落吋间的 变化; 另阻尼装置 3其容置的内腔 141中, 受阻尼油对内腔 141压力的变化, 而带 动油路堵头 31开启与关闭过油孔 142, 有效控制阻尼机构的阻尼效果。

[90] 在马桶盖板 Ε下落吋, 此阻尼装置 3中的弹簧 32起欲压油路堵头 31的作用; 随阻 尼油从一腔到达另一腔压强的减少, 此弹簧 32向外的复位张力增大, 即随转轴 1 螺纹 16与螺母 5的旋和, 带动转轴 1向轴套 2移动, 使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 间的间隙 L减小, 弹簧 32压缩量加大, 则弹簧力加大, 从而增加摩擦堵头 33与轴 套 2档墙 22之间的摩擦力, 带动慢落吋间更慢变化。

[91] 以马桶盖板的上盖 Ε相对坐垫 G的工作状态为例进行说明:

[92] §状态 1: [93] 如图 3-1至图 3-8所示, 此吋上盖 E打开最大角度, 即上盖 E贴近马桶水箱边缘。 下落吋受使用者一个力 F1作用, 如图 3-5所示, 此吋进入油腔 A的压力大于进入 油腔 B的压力, 加上弹簧 32的预压作用, 油路堵头 31处于对过油孔 142的关闭状 态; 阻尼油只能通过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从油腔 A流入油腔 B, ( 油腔 C与油腔 D原理相同) 通过流量的控制来克服上盖 E重力作用, 实现阻尼作 用, 达到使马桶上盖 E慢落的效果。

[94] §状态 2:

[95] 如图 4-1至图 4-8所示, 此吋上盖 E下落中途一定角度 (约 40°) , 俗称'空角阶段' 。 下落中途自身重力 F2作用, 由于轴套 2的隔片 21相对转轴 1转动到配合槽 13的 凹沟 131位置, 油腔 C可向油腔 B过油, 同理油腔 A可向油腔 D过油从而整体机构 过油量加大, 上盖 E快速下落; 进入油腔 A的压力大于进入油腔 B的压力, 加上 弹簧 32的预压作用, 油路堵头 31处于对过油孔 142的关闭状态; 阻尼油只能通过 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从油腔 A流入油腔 B, (油腔 C与油腔 D原理 相同) , 由于转轴 1相对螺母 5螺牙的作用, 转轴 1向轴套 2移动, 使隔断部 14前 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 L减小, 带动油量的减少。

[96] §状态 3:

[97] 如图 5-1至图 5-8所示, 此吋上盖 E下落中途一定角度 (约 90°) 。 下落中途自身 重力 F2作用, 由于轴套 2的隔片 21相对转轴 1转动过了配合槽 13的凹沟 131位置, 油腔 C不可向油腔 B过油,同理油腔 A不可向油腔 D过油; 随着油腔八、 C压力的减 少, 此吋弹簧 32向外的张力增大, 从而增加摩擦堵头 33与轴套 2档墙 22端面之间 的摩擦力, 带动慢落吋间更慢变化。 油腔 A的压力大于进入油腔 B的压力, 加上 弹簧 32的预压作用, 油路堵头 31处于对过油孔 142的关闭状态; 阻尼油只能通过 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从油腔 A流入油腔 B, (油腔 C与油腔 D原理 相同) , 由于转轴 1相对螺母 5螺牙的作用, 转轴 1向轴套 2移动, 使隔断部 14前 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 L减小, 带动油量的减少, 从而上盖 E慢速下落。

[98] §状态 4:

如图 6-1至图 6-8所示, 此吋上盖 E下落最后 (上盖与马桶平面贴近) 。 下落中 途自身重力 F2作用, 由于轴套 2的隔片 21相对转轴 1转动过了配合槽 13的凹沟 131 位置, 油腔 C不可向油腔 B过油,同理油腔 A不可向油腔 D过油; 随油腔 A压力继续 的减少, 此吋弹簧 32向外的张力继续增大, 从而增加摩擦堵头 33与轴与轴套 2档 墙 22端面之间的摩擦力, 带动慢落吋间更慢变化; 油腔 A的压力大于进入油腔 B 的压力, 加上弹簧 32的预压作用, 油路堵头 31处于对过油孔 142的关闭状态; 阻 尼油只能通过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从油腔 A流入油腔 B, (油腔 C与油腔 D原理相同) , 转轴 1向轴套 2移动, 使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 间隙继续减小, 带动油量的减少,由于油只能从此通路过, 从而上盖 E慢速下落。

[100] 虽然最后状态上盖 E重力作用加大, 油腔 A、 C油量的减少, 阻尼作用会不明显 , 慢落吋间会加快, 但由于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过油间隙及摩擦堵 头 33 与轴套 2档墙 22端面之间的摩擦力的增大, 有效的加大了阻尼效果, 从而达 到慢落甚至更慢的效果。

[101] 当然, 可进一步通过加大螺纹 (转轴 1螺纹 16及螺母 5) 牙距, 或者改变摩擦堵 头 33的摩擦系数来调节该阻尼机构的阻尼效果。 该实施列中摩擦堵头 33的一端 为平面, 另一端为圆弧面, 则平面端与档墙 22接触吋形成的摩擦力较圆弧面端 与档墙 22接触吋形成的摩擦力大, 因此该摩擦堵头 33在实际安装吋可依据摩擦 力大小的要求而选择配合端面, 亦可通过选用摩擦堵头 33的不同材料, 如尼龙 、 POM或其它材料以控制摩擦系数的大小。

[102] §状态 5:

[103] 如图 7-1至图 7-8所示, 此吋上盖 E打开中途一定角度 (约 40°) 。 掀开中途受使 用者外力 F3作用, 由于使用者外力始终作用, 完全克服了摩擦堵头 33与轴套 2档 墙 22端面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使用者外力始终作用, 进入油腔 B的压力大于进入 油腔 A的压力, 完全克服了弹簧 32的预压力作用, 油路堵头 31失去对过油孔 142 的封堵处于开启状态,大量阻尼油通过油腔 B流入油腔 A (油腔 C与油腔 D原理相 同) , 使用者可轻松掀起上盖 E; 由于油路堵头 31处于开启状态, 阻尼油一小部 分通过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从油腔 B流入油腔 A (油腔 C与油腔 D 原理相同) ,由于转轴 1相对螺母 5螺牙的作用, 转轴 1远离轴套 2移动, 使隔断部 1 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增大, 带动过油量的增大。

[104] §状态 6: [105] 如图 8-1至图 8-8所示, 此吋上盖 E打开中途一定角度 (约 90°) 。 掀开中途受使 用者外力 F3作用, 由于轴套 2的隔片 21相对转轴 1转动到配合槽 13的凹沟 131位置 , 油腔 B可向油腔 C过油,同理油腔 D可向油腔 A过油, 从而整体机构过油量加大 , 上盖 E更容易轻松掀起; 由于使用者外力始终作用, 完全克服了摩擦堵头 33与 轴套 2档墙 22端面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使用者外力始终作用, 进入油腔 B的压力 大于进入油腔 A的压力, 完全克服了弹簧 32的预压力作用, 油路堵头 31失去对过 油孔 142的封堵处于开启状态,大量阻尼油通过油腔 B流入油腔 A (油腔 C与油腔 D 原理相同) , 使用者可轻松掀起上盖 E; 由于油路堵头 31处于开启状态, 阻尼油 一小部分通过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从油腔 B流入油腔 A (油腔 C 与油腔 D原理相同) ,由于转轴 1相对螺母 5螺牙的作用, 转轴 1远离轴套 2移动, 使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增大, 带动过油量的增大。

[106] §状态 7:

[107] 如图 9-1至图 9-8所示, 此吋上盖 E打开最大角度, 即上盖 E贴近马桶水箱边缘。

掀开中途受使用者外力 F3作用, 由于轴套 2的隔片 21相对转轴 1转动到配合槽 13 的凹沟 131位置, 油腔 B可向油腔 C过油,同理油腔 D可向油腔 A过油, 从而整体机 构过油量加大, 上盖 E更容易轻松掀起; 由于使用者外力始终作用, 完全克服了 摩擦堵头 33与轴套 2档墙 22端面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使用者外力始终作用, 进入 油腔 B的压力大于进入油腔 A的压力, 完全克服了弹簧 32的预压力作用, 油路堵 头 31失去对过油孔 142的封堵处于开启状态,大量阻尼油通过油腔 B继续流入油腔 A (油腔 C与油腔 D原理相同) , 使用者可轻松掀起上盖 E; 由于油路堵头 31处于 开启状态, 阻尼油一小部分通过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从油腔 B流 入油腔 A (油腔 C与油腔 D原理相同) ,由于转轴 1相对螺母 5螺牙的作用, 转轴 1远 离轴套 2移动, 使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间隙继续增大, 带动过油量的 增大。

[108] 虽然最后状态上盖 E重力作用加大, 由于使用者外力始终作用, 油腔 B、 D油量 的逐渐减少, 但由于隔断部 14前端面与档墙 22之间的进油间隙加大有效的加大 了过油效果及摩擦堵头 33与档墙 22端面之间摩擦力的减小, 从而达到轻松掀起 上盖 E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