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DOMAIN-BASED SAFE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040948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domain-based safe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a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① acquiring a safe domain and a safe boundary of a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apacity of the main transformer in th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ain transformers (101); ② acqui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working point and the safe boundary (102); ③ judging whether the working point is within the safe domain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point and the safe boundary (103), if yes, then performing step ④; and if no, then performing step ⑤; ④ acquiring the load vacancy or margin Li of a contact unit and ending the flow (104); and ⑤ adjusting the load of the main transformer until the working point returns back to the safe domain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performing step ④ (105). The method reduces the calculation amount, improves running speed,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eal-time online running.

Inventors:
XIAO JUN (CN)
WANG CHENGSHAN (CN)
YU YIXIN (CN)
GU WENZHUO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79090
Publication Date:
March 28, 2013
Filing Date:
July 24,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TIAN JIN UNIVERSITY (CN)
XIAO JUN (CN)
WANG CHENGSHAN (CN)
YU YIXIN (CN)
GU WENZHUO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2J3/00; H02J13/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368610A2012-03-07
CN101944741A2011-01-12
CN102025153A2011-04-20
CN101247045A2008-08-20
Other References:
YU, YIXIN: "Review of Study on Methodology of Security Regions of Power System",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vol. 41, no. 6, June 2008 (2008-06-01), pages 635 - 644
YU, YIXIN: "Security Region of Bulk Power System.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PROCEEDINGS. POWERCON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 1, 2002, pages 13 - 16
Attorney, Agent or Firm:
Bei & Ocean (CN)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配电系统中的主变的容量以及主变间的联络关系获取配电系统安全域以及安 全边界;

(2)获取工作点与所述安全边界之间的距离;

(3)根据所述工作点与所述安全边界之间的距离判断所述工作点是否在所述配电系统 安全域内, 如果是, 执行步骤 (4); 如果否, 执行步骤 (5);

(4)获取联络单元的负荷缺额或裕量 , 流程结束;

(5)对主变的负荷进行调整,直到所述工作点回到所述配电系统安全域内,执行步骤 (4)。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配电系统安全域通用为:

Ω = {7>(Γ)≤0}

( 1 ) η台主变的配电系统安全域为:

R = ∑ ^ +∑ tr (V/) (2) tr +R T≤kR Nije ii上 (3)

tr +R T≤R八 Νί,, ίΕ ' (4)

T■ ≤T≤T (i e H) (6) g (T) 表示对 T的一系列不等式约束, 为主变 的额定容量; 为主变_ /的额定容 量; 7为主变 的负载率; }为主变 '的负载率; . 为主变 发生 N-1故障时向主变 转 移负荷的大小; A为主变短时允许过载系数; RIV为主变 与主变 间联络线的极限容量; 为以主变 为中心的主变联络单元中的站内联络主变集合; Ω 为以主变 为中心的 主变联络单元中和站外联络主变集合; 7^„为7的下限; Jmax为 7;的上限; H为重载区; 公式 (2)表示主变 发生" N-1 "故障时向其他主变转移的容量等于自身负荷; 公式 (3 )表 示主变 i发生" N-1 "故障时相同变电站的主变所带负荷不得超过它们短时允许容量值; 公式 (4) 表示主变 i发生" N-1 "故障时不同变电站的主变不能过载; 公式 (5 ) 表示发生" N-1" 故障时主变间转移容量不得超过主变间联络线允许容量; 公式 (6) 表示重载区内每个主 变的负载率需要介于负载率上下限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安全边界 具体为:

首先将所述配电系统安全域简化为-

其中, J 定义为联络单元, 表示主变 以及所有与主变 有联络关系的主变的集合, 每一个不等式为所述配电系统安全域的一个安全边界,所述安全边界 为在负载率空间中 的超平面, 所述配电系统安全域由《个安全边界 围成。

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一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2) 中的所述获取所述工作点与所述安全边界之间的距离具体为:

所述工作点与所述安全边界 之间的距离可由下式算出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一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4) 中的所述获取联络单元的负荷缺额或裕量 具体为: =∑^ -∑^ =J∑^2 x| | (9)

keLUi keLUi \ keLUi

k≠i

^的单位为 MVA。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系统安全域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 背景技术

配电系统是联系终端用户和发电系统或输电系 统的纽带, 是保证用户可靠供电的重要 环节。 智能电网将彻底变革配电系统, 实现配电系统的充分信息化, 可以通过新型传感器 和通讯手段获配电网的大量实时信息, 智能开关设备将广泛使用, 为配电系统的安全高效 运行提供全新的基础条件。 在输电系统中, 近十几年来, 安全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 成果, 并已在国调中心、 天津、 河南等省网调度以及北美得以应用。 安全域方法的提出加 深对电力系统安全域边界的性质与规律的认识 , 可提供系统工作点在安全域中的相对位 置, 从而获得各种必要信息, 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并使各种与调度相关的最优化问题中稳 定性约束的计及变得十分简易。 配电系统的安全性理论研究相对输电系统非常 薄弱。 《城 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规定了 N-1安全准则, 并依此为依据进行电网的规划、 建设和运 行。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 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 目前的配电系统安全性研究都限于 N-1方法以及故障后恢复供电方法。 传统的配电网 N-1 安全性分析方法是对逐个元件假想故障并对故 障后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计算量大、 速 度慢, 适合在离线分析中使用, 并不能满足实时在线运行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域 的配电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该方法减少 了计算量, 提高了运行速度, 并可以满足实时在线运行的要求, 详见下文描述:

—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配电系统中的主变的容量以及主变间的 联络关系获取配电系统安全域以及安 全边界;

(2)获取工作点与所述安全边界之间的距离;

(3)根据所述工作点与所述安全边界之间的距离 判断所述工作点是否在所述配电系统 安全域内, 如果是, 执行步骤 (4); 如果否, 执行步骤 (5);

(4)获取联络单元的负荷缺额或裕量 , 流程结束;

(5)对主变的负荷进行调整,直到所述工作点回 到所述配电系统安全域内,执行步骤 (4)。 所述配电系统安全域通用为:

Ω ={7>(Γ)≤0} η台主变的配电系统安全域为:

II

(2)

+ (3)

(4)

T ≤H ieH (6) g (T) 表示对 T的一系列不等式约束, 为主变 的额定容量; 为主变_ /的额定容 量; 7为主变 的负载率; }为主变 '的负载率; . 为主变 发生 N-1故障时向主变 转 移负荷的大小; A为主变短时允许过载系数; RI V 为主变 与主变_ /间联络线的极限容量; 为以主变 为中心的主变联络单元中的站内联络主变集合 ; Ω 为以主变 为中心的 主变联络单元中和站外联络主变集合; 7^„为7的下限; J max 为 7;的上限; H为重载区; 公式 (2) 表示主变 发生 "ΝΛ"故障时向其他主变转移的容量等于自身负 荷; 公式 (3) 表示主变 发生 "N-\"故障时相同变电站的主变所带负荷不得超 它们短时允许容量值; 公式 (4)表示主变 发生 "N-\"故障时不同变电站的主变不能过载; 公式 (5)表示发生 "ΝΛ"故障时主变间转移容量不得超过主变间联 络线允许容量; 公式 (6) 表示重载区内 每个主变的负载率需要介于负载率上下限之间 。

所述安全边界 具体为:

首先将所述配电系统安全域简化为- 其中, J 定义为联络单元, 表示主变 以及所有与主变 有联络关系的主变的集合, 每一个不等式为所述配电系统安全域的一个安 全边界,所述安全边界 为在负载率空间中 的超平面, 所述配电系统安全域由《个安全边界 围成。

步骤 (2)中的所述获取所述工作点与所述安全边界之 间的距离具体为: 所述工作点与所述安全边界 之间的距离可由下式算出

步骤 (4)中的所述获取联络单元的负荷缺额或裕量 具体为: =∑ ¾ -∑ R k = J∑ R t 2 x|A| (9)

keLUi keLUi keLUi

k≠i 的单位为 MVA。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全评价 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 点:

本发明是域方法学在配电网安全高效运行中的 首次应用, 能够为运行人员提供配电系 统当前的安全裕度和最优控制信息, 从而使配电系统的在线实时安全监视、 防御与控制更 科学、 有效。 在未来智能电网背景下, 本发明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由于配电系统的调度 中心数量更多、 分布更广泛, 配电系统安全域应用后, 能将现有的配电故障的快速恢复处 理过程到实时安全监控、 采取预防性控制措施的阶段, 从而大大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水平。 并且, 安全边界的确定和精确计算是将设备负载率水 平提高到接近安全极限水平的 前提条件; 本发明相对于传统的 N-1校验更加高效, 实用, 不仅判断了工作点的安全性, 而且给出了工作点在配电网安全域中的位置, 为安全性的分析与控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而且只要当配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固定, 不论联络开关处于什么状态, 配电系统安全域是固 定的, 减少了计算量。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提供的配电系统安全域的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提供的配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全 价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 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配电系统最大供电能力(Total Supply Capability, TSC )是近年来新提出的评价配电网 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 配电系统最大供电能力 TSC 对应了输电系统最大输电能力 TTC。 经发明人研究发现, 达到最大供电能力时的变电站主变负载正好是 配电系统注入功 率空间的安全域边界 [1]

本发明实施例首次将域的方法学应用于配电系 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中, 定义符合配电系 统特点的配电系统安全域(Distribution System Security Region, DSSR), 并提出了配电系统 安全域的快速计算方法。 基于配电系统安全域, 提出了基于配电系统安全域的安全性评价 方法。

101: 根据配电系统中的主变的容量以及主变间的联 络关系获取配电系统安全域以及 安全边界;

配电系统 N-1安全性中要求任意元件故障时负荷能顺利转 带, 对配电系统各主变的容 量提出了约束, 这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可看做在负载率空间中的 安全域, 而每个约束可认为 是安全域的一个边界。 配电系统安全域定义为在负载率空间内满足配 电网中 N-1安全性约 束的所有工作点 T 的集合, 它描述的是配电系统整体能安全稳定运行的区 域。 其中, ^^ … 7 )是 n 维欧式空间 Γ ( T e R ) 中的一个向量, Γ"为负载率空间, 其中 Γ„为 第 η台主变的负载率。

将配电系统安全域建模在负载率空间中, 是满足配电系统各种安全约束的可运行点的 交集, 因此, 配电系统安全域通用为-

Ω = {7 (Γ)≤0} g ( T) 表示对 T的一系列不等式约束, n台主变的配电系统安全域表示为:

(2)

(3)

tW ≤R (v,,j ) (4)

T ≤H i e H (6)

II

其中, 为主变 的额定容量; 为主变_ /'的额定容量; 7;为主变 的负载率; }为主 变 j的负载率; T riJ 为主变 i发生 N-\故障 +时向主变 j转移负荷的大小; k为主变短时允许 过载系数; RLw为主变 i与主变 j间联络线的极限容量;

为以主变 为中心的主变联络单元中的站内联络主变集合 ; Ω 为以主变 为中心的 主变联络单元中和站外联络主变集合; 7^„为7的下限; J max 为 7;的上限; H为重载区。

其中, 公式(2)表示主变 发生 "ΝΛ "故障时向其他主变转移的容量等于自身负荷 公式 (3 ) 表示主变 发生 "ΝΛ "故障时相同变电站的主变所带负荷不得超过 们短时允 许容量值; 公式(4)表示主变 发生 "N-\ "故障时不同变电站的主变不能过载; 公式(5 ) 表示发生 "N- "故障时主变间转移容量不得超过主变间联络 允许容量; 公式 (6) 表示 重载区内每个主变的负载率需要介于负载率上 下限之间。

为突出反映配电系统安全域的主要因素和简化 计算, 对配电系统安全域进行简化。 假 设在所有的主变联络容量是可以保证负荷的转 带的条件下, 而且配电网内负荷较为平均, 此时, 配电系统安全域可以简化为:

其中, J 定义为联络单元, 表示主变 以及所有与主变 有联络关系的主变的集合。 其中, 不等式组 (7) 中包含着 "个不等式, 每一个不等式即为配电系统安全域的一 个安全边界, 该安全边界为在负载率空间中的超平面, 表示了对主变 的 N-1约束, 配 电系统安全域 DSSR由《个安全边界 围成。

102: 获取工作点与安全边界之间的距离;

其中, 由工作点在配电系统安全域 DSSR中的位置, 可以知道配电系统安全或不安全 的程度。工作点在 DSSR中的位置可由工作点在负载率空间中距离 超平面的距离来描述。 在负载率空间巾, 工作点与安全边界 A之间的距离可由下式算出

103: 根据工作点与安全边界之间的距离判断工作点 是否在配电系统安全域内, 如果 是, 执行步骤 104; 如果否, 执行步骤 105 ;

根据 DSSR定义, A为正值时, 工作点在配电系统安全域内时, 配电系统处于安全运 行状态; 否则, A为负值时, 配电系统不安全, 即当工作点满足配电系统安全域约束时是 安全的, 由此方法可分析配电系统的安全性。

104: 获取联络单元的负荷缺额或裕量 , 流程结束;

当安全距离与联络单元在主变 发生 N-1时失去的负荷量成正比,当距离 A为正值时, 与联络单元的富余容量成正比。 表示联络单元的负荷缺额或裕量, 可表示为

L,的单位为 MVA。

105: 对主变的负荷进行调整, 直到工作点回到配电系统安全域内, 执行步骤 104。 其中, 具体操作时, 根据 A的取值, 对主变的负荷进行相应的调整, 重新执行上述步 骤 101-103, 当工作点回到配电系统安全域内, 执行步骤 104, 得到联络单元的负荷缺额或 裕量^后, 流程结束。

其中, 参见图 1, 当配电网中只有三台主变时, 配电系统安全域是在 3维空间中的, 在三维空间中配电系统安全域可以表示为可视 化图形, 图中正方体的各个面以及黄、 紫和 橙三个平面表示了安全边界 (在 n维空间中安全边界为超平面), 配电系统安全域为图中 黄, 橙色两个平面以及过原点的三个平面围成的多 面体。 如果配网系统中主变个数超过 3 个, 可将某些主变的负载率固定, 分别来进行 DSSR可视化分析。

下面用一个配电系统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 实施方式, 详见下文描述: 1、 配电系统基本情况

配电系统如图 2所示, 各主变间的互联关系如表 1所示。 表 1 配电系统中变电站数据

主变过载系数 1, 根据配电系统中主变的联络关系, 表 1中的数据以及式子(7)可 得配电系统安全域为

407; +407 <40

407; + 407; + 407; + 637; ≤ 143

_ 407; + 407; + 40T 4 + 63Γ 5 + 637; < 206

― I 40Γ 3 +40Γ 4 + 63Τ 5 + 63Γ 6 ≤ 166

40Τ 2 + 40Τ 3 + 40Γ 4 + 63Γ 5 + 637; < 183

407; + 40Γ 4 + 63Τ 5 + 63Γ 6 ≤ 143 由配电系统安全域可以看出, 配电系统安全域由六个超平面围成, 这六个超平面分别 被编号为 ^-^5

2、 基于配电系统安全域的安全性分析

下面将结合工作点对配电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分 析- 当配电系统中所有主变都是空载, 工作点为 Γ =(0,0,0,0,0,0), 可以用工作点距离各安 全边界的距离来表示其在配电系统安全域中的 位置, 进而表示其安全性。 表 2给出了 Γ。距 离各安全边界的距离。 表 2 Γ η 距离各安全边界的距离

理论上空载点是最安全的工作点, 因为没有负荷, 工作点距离各安全边界的距离是最 大的。 但空载工作点的效率也为 0, 是一种极端情况。

当配电系统中所有主变都是半载运行时, 工作点表示为?^二 ^ ^ ^ ^ ^ ,

J M/ 在配电系统安全域中的位置在表 3中给出。 表 3 T f 距离各安全边界的距离

由表 3可看出, 工作点:^^距离所有边界的距离均非负, 是安全的。 ^为 0, 表明其 处丁安全边界之上, 需引起注意。

取工作点为: ?^ =(0.8,0.8, 0.8, 0.8, 0.8, 0.8), ^在配电系统安全域中的位置在表 4 中给 出。 表 4 ;„ d 距离各安全边界的距离

由表 4可以看出, 此工作点 ; ∞1 是不安全的, 因为它已经超出了四个安全边界以外, 以 B!为例, L!为 -24, 这就意味着当主变 1发生 N-1时, 联络单元 1要丢失 24MVA的负 荷。

以调整单台和两台主变的负荷为例来描述采取 安全性控制措施后的再评价。

1 ) 调整单台主变的负荷

主变中有 6 台主变, 如果要控制单台主变, 有六种情况, 以工作点 0.3, 0.8, 0.6, 0.7, 0.7, 0.6)为例,如果将主变 1的负载率降为 0.2或将主变 2的负荷降为 0.7, 配电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而配电系统会失去 40x0.1=4MVA的负荷。

2) 调整两台主变的负荷

以工作点 Γ = (0.3, 0.5, 0.6, 0.9 ,0.7, 0.7)为例, 该工作点在配电系统安全域中的位置在表 5 中给出。 表 5 Γ'距离各安全边界的距离

由表 5可以看出,配电系统处于不安全工作状态, 主变 6发生 N-1时,将失去 5.2MVA 的负荷。 因此, 此工作点需作出调整。 以主变 1和主变 4调整负荷为例, 主变 1和主变 4 的负载率需被调整至 = 0.5, r 4 = 0.7时, 经计算配电系统回到配电系统安全域内。 综上所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域的配电系统安 全评价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 是域方法学在配电网安全高效运行中的首次应 用, 能够为运行人员提供系统当前的安全裕 度和最优控制信息, 从而使配电系统的在线实时安全监视、 防御与控制更科学、 有效。 在 未来智能电网背景下,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由于配电系统的调度中心数量 更多、 分布更广泛, 配电系统安全域应用后, 能将现有的配电故障快速恢复到实时安全监 控、 采取预防性控制措施的阶段, 从而大大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并且, 安全边 界的确定和精确计算是将设备负载率水平提高 到接近安全极限水平的前提条件; 本发明实 施例相对于传统的 N-1校验更加高效, 实用, 不仅判断了工作点的安全性, 而且给出了工 作点在配电系统安全域中的位置, 为安全性的分析与控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而且只要当 配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固定, 不论联络开关处于什么状态, 配电系统安全域是固定的, 减少 了计算量。 参考文献

[l]Jun Xiao, Fangxing Li, Wenzhuo Gu, et al, "Total Supply Capability (TSC) and

Associated Indices for Distribution Planning: Definition, Model, Calculation and

Applications",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Volume 5, Issue 8, pp.

869-876, August 2011.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 施例的示意图,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 仅仅为了描述, 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