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DOUBLE-GENERATING AND DOUBLE-ABSORPTION SYSTEM AND RECUPERATIVE SECON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119264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double-generating double-absorption system and a recuperative secon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are disclosed. The double-generating double-absorption system comprises a first generator (1), a second generator (2), a first absorber (3), a second absorber (4), a first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7), a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8), a first solution pump (5) and a second solution pump (6). The first generator (1) is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generator (2) through the first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7). The second generator (2)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absorber (3) through the second solution pump (6) and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8). The first absorber (3) is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absorber (4) through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8). The second absorber (4)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generator (1) through the first solution pump (5) and the first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7). The first generator (1) further has a remaining heat medium pipeline and a cool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exterior. The second generator (2) further has a remaining heat medium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exterior and a cool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absorber (4). The first absorber further has a heated medium pipeline and a cool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exterior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absorber (4) further has a cooling medium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exterior. A recuperative secon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is formed by adding a condenser (9), an evaporator (10) and a coolant liquid pump (11) to the double-generating double-absorption system.

Inventors:
LI HUAY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00354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13, 2012
Filing Date:
March 04,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I HUAYU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5B15/12; F25B27/02; F25B30/04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095273A2011-06-15
CN101464068A2009-06-24
CN101476798A2009-07-08
CN2525445Y2002-12-11
JP2004257705A2004-09-16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求 书

1. 双发生 双吸收系统,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 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 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 第一吸收器(3)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4)还有冷 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双发生-双吸收系统。

2.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中, 增加冷凝 器、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 连通, 冷凝器 (9)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1) 与蒸发 器(10)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0)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冷凝器 (9)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10)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阔, 第二吸收器 (4) 经第一溶液泵 (5) 增设稀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冷凝器 (9)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后第 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 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 通, 形成回热式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5)、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第 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将第一 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 (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 与冷凝器(9)连通 ——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 连通, 形成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5.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 权 利 要 求 书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第三 发生器 (1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6)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节流阀(14)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 质, 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9)连通, 形成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二类 吸收式热泵。

6.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5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节流阀, 取消第二发生器 (2) 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第一发生器 (1)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 (9) 连通, 形成回热式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7.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阔和第二节 流阀, 第一溶液泵 (5) 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四发生器 (17) 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第四发生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 (9)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后第三发 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闺(14)与冷凝器(9)连通" ~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 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7)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9)连通——第三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 (17)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9) 连通, 形成回热式并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8.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 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一 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 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18)、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 第三发生器(1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四发生器 (17) 连通, 第四发生器 (17) 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4) 与冷凝器(9)连通——第一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四发生器(17)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与冷凝器(9) 权 利 要 求 书 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 (17)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 连通, 形成回热式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9.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 流阀、 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 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 (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四发生器 (17) 连通, 第四发生器 (17) 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 第三发生 器 (1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6)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 器 (9)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4) 与冷凝器 (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1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17)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17)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 (9) 连通——第三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 (17)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 (9) 连通, 形成回热式倒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0.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7-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节流阀, 取消第二发生器 (2) 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第一发生器 (1)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9) 与冷凝器 (9) 连通, 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1.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7-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节流阀, 取消第二发生器 (2) 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第三发生器 (12)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9) 与冷凝器 (9) 连通, 形成回热式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2.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 吸收-蒸发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 与第二吸收器 (4)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 与吸收-蒸发器 (21) 连通, 吸收-蒸发器 (21)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二吸收器 (4)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 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 与第一吸收 器 (3) 连通, 将蒸发器 (1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1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冷凝器(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 与吸收-蒸发器 (21)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2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或第一冷剂液泵 (11) 增设冷剂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 (21)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21) 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并同时将第一冷剂液泵(11)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10) 权 利 要 求 书 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剂液泵 (11)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 与蒸发器 (10) 连通, 形成回 热式 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3.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 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二冷剂液泵和第 二冷凝器, 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 与第二吸收器(4)连 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 和第四溶液泵 (20) 与吸 收-发生器 (23) 连通, 吸收-发生器 (23)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 二吸收器(4)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8) 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吸收-发生器(23) 与分汽室(24)连通, 分汽室(24)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 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分汽室 (2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25) 连通, 第二冷凝器 (25)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 液泵(22)与蒸发器(10)连通, 蒸发器(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 吸收-发生器(23)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2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形成回热式 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时, 分汽室 (2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9) 连通。

14.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 分汽室、 第二冷剂液泵、 吸收-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和第 二蒸发器, 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4)连 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3)与分 汽室(24)连通, 分汽室(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 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吸收-发生器 (23) 连通, 吸收-发生器 (23) 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 分汽室(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冷凝器 (25) 连通, 第二冷凝器 (25)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2) 与第二蒸发器

(26)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3)连通, 第二蒸发器(2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吸收器(3)连通, 吸收-发生器(23)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25)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蒸发器 (26)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回热 式 1.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二冷凝器 (25)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 (22) 与蒸发器 (10) 连通, 蒸发器 (10)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15.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3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溶液泵,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3) 连通, 取消蒸发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增加新增冷剂液泵, 第一 冷凝器 (9)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A) 与吸收-发生器 (23) 连通后吸收-发生器

(23)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权 利 要 求 书

16.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3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溶液泵, 增加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8) 和第四溶液泵 (20) 与吸收 发生器 (23)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 吸收-蒸发器(21)还有 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 (23) 连通, 取消蒸发器 (10) 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的冷剂蒸 汽通道, 蒸发器 (10)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21) 连通, 第一冷凝器 (9) 或蒸 发器(10)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A)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2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7.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4所述、 无第二蒸发器的回热式第二类 吸收式热泵中,取消蒸发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将第二冷凝器(25)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2) 与蒸发器 (10) 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 (25) 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2) 与吸收-发生器 (23) 连通后吸收-发生器 (23) 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8.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4所述、 无第二蒸发器的回热式第二类 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吸收-蒸发器, 将吸收-发生器 (2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二吸收器 (4)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3) 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 (21) 连通, 吸收-蒸发器 (21)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与第二吸收器 (4) 连 通, 取消蒸发器(10)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蒸发器(10)增设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蒸发器(21)连通, 将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 蒸发器(10)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2)与吸收 -蒸发 器 (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2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形成回热式 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双发生 -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不同效数间或不同级数间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它们的工作参数区间是不相连的, 在性 能指数上更是有着较大的差别。

从工作流程来看, 为提高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最高供热温度, 关键在于提高进入吸收器 说

的溶液浓度; 为了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 关键在于降低发生器出口的稀溶液浓度。 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 同时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溶液浓度和降低进入发 生器的溶液浓度, 并且 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需求来选择溶液浓度提 高和书降低的幅度, 这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升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 使其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数和实现工作参数之间 和性能指数之间的无间断衔接, 本发明将回热原理应用于溶液的发生 -吸收过程, 以第二发生 器和第二吸收器构成回热流程, 建立起双发生-双发生系统; 并以双发生-双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包括冷凝器、 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在内的相关部件, 得到不同效数、 不同级数的回热式第 二类吸收式热泵, 使每一工作参数区间都有相对应的第二类吸收 式热泵, 实现第二类吸收式 热泵在工作参数区间上的连续化, 实现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在性能指数上的连续化 。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双发生-双吸收系统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 分项阐述如下:

1. 双发生-双吸收系统,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 器、第二吸收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 第一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 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 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双发生-双吸收系统。

2.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中, 增加冷凝器、 蒸发器和冷剂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 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3.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 第二吸收器经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 说 明 书

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回 热式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阔与冷凝器连通——第 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 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 热泵。

5.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 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三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 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 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回热 式倒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6.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5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节流阀, 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回热式 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7.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阁, 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 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 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 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一~ "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 驱动热介质, 第 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回热式并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书

8.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 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一 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 形成回热式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9.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阔、 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 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 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 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 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三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 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回热式倒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 热泵。

10.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7- 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节流阀, 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回热式 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 1 .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7- 9项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节流阀, 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回热式 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2.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吸收-蒸发器和第三溶 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说 明 书

-蒸发器连通, 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 将 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 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 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或第一冷剂液泵增设冷剂液管路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并同时将第一 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 一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 通, 形成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3.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 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二冷 凝器,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 泵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 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 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 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吸收 -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 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时, 分汽室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14.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 分汽室、 第二冷剂液泵、 吸收-发生器、 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蒸 发器,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 经第 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 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吸收-发生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二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 发器连通, 蒸发器增设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15.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3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 第四溶液泵,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取消蒸发器 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增加新增冷剂液泵,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冷剂液泵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后吸收 -发生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形成回热 说 明 书

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6.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3项所述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 第四溶液泵,增加吸收 -蒸发器和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四溶液泵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 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取消蒸发器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或蒸发 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第 一吸收器连通, 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7.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4项所述、 无第二蒸发器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 式热泵中, 取消蒸发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 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发生器连 通后吸收 -发生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18.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4项所述、 无第二蒸发器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吸收-蒸发器,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 二吸收 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 -蒸发器连通,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取消蒸发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 蒸发 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二冷剂液泵与蒸发 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 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 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并联双效第二 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 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 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并联三效第二 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串联三效第二 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第 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M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 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 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 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 式热泵第 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 1一第一发生器, 2—第二发生器, 3—第一吸收器, 4一第二吸收器, 5—第一溶液 泵, 6—第二溶液泵, 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一冷凝器 /第一冷凝器, 10—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 11一冷剂液泵 /第一冷剂液泵, 12—第三发生器, 13—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14一节流阀 /第一节流阀, 15—第二节流阀, 16—第三溶液泵, 17—第四发生器, 18 一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9一第三节流阔, 20—第四溶液泵, 21—吸收-蒸发器, 22—第二冷剂 液泵, 23—吸收 -发生器, 24—分汽室, 25—第二冷凝器, 26—第二蒸发器, A—新增冷剂液 泵。

这里还要指明的是:

(1)第二发生器 2和第二吸收器 4实现回热。

(2)采用以氨水溶液为代表的工作介质时, 此时发生器称作精馏塔, 第一精馏塔 1还要增 说

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氨水溶液所 涉及到的分汽室 24必要时增加冷却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3)关于溶液泵的作用——以图 12的溶液泵为书例, 第四溶液泵 20主要用于克服溶液流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的阻力;第二溶液泵 6则既要克服溶液流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的阻力, 还有克服第二发生器 2与分汽室 24间的压差。

(4)在图 13、 16-17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溶液分两路各自独立循环, 故可 根据需要采用不同溶液作为工质。

具体实施方式: -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具体实例表述中, 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表述结 构和流程, 对于显而易见和有其它实施方式可供参考时也 不作流程表述。

图 1所示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 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第一吸收器 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8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 第二吸收器 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7 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 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 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 4连通, 第一吸收器 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 第二吸收器 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外部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 3、 被来自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 于被加热介质, 第一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二吸收器 4、 吸收来自 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 第二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一发生器 1,余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 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 对外提供冷剂蒸汽,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二发生器 2, 余热 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4提供冷剂蒸汽, 第二发 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一吸收器 3, 形成双发生 -双吸 收系统。

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 :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双发生 -双吸收系统中, 增加冷凝器、 蒸发器和冷剂液泵, 将第 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通, 冷凝器 9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1与蒸发器 10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冷凝器 9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10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 9、 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 冷凝器 9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11加压后进入蒸发器 10、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 器 3提供, 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3所示的回热式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 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和节流阀,第二吸收器 4经第一溶液泵 5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三 发生器 12连通,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发生器 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冷凝器 9连通——第一发生器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 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 4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三 发生器 12, 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 蒸汽, 第三发生器 12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冷凝器 9提供, 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流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节流阀 14节流进入冷凝器 9, 形成回热式并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4所示的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 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和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一 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三发生 器 12连通,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将 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 生器 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冷凝器 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 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7进入第一发生器 1 ,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 12提供以作为其驱 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冷剂蒸汽流经 第三发生器 1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9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12的浓 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流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 剂液后再经节流阀 14节流进入冷凝器 9, 形成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5所示的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 样实现的:

在图 4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发生器 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 路, 增加第二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 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9连通, 形成回热式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6所示的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第一节流阀和第三溶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6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说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和第一溶液热 明 8

交换器 7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通调整为第一 书

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 阀 14与冷凝器 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 生器 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通; 取消第二发生器 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第二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 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9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二发生器 2和第三发生器 12提供,第 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二 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来自第一发生 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1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9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一发生器 1, 流经第 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一节流 14节流进入冷凝器 9; 来自第一 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4提供冷 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二节流 15节流进入冷凝器 9, 形成回热式倒串联双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7所示的回热式并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 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阔, 第一溶液泵 5增设稀溶 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四发 生器 17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第四发生器 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 后第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4与冷凝器 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17连 通后第四发生器 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9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四发生器 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 4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三 发生器 12, 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 蒸汽,第三发生器 12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四发生器 17提供, 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流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 一节流阀 14节流进入冷凝器 9; 第二吸收器 4的另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 18进入第四发生器 17, 来自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17、加热进入 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四发生器 17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冷凝器 9提供, 第四发生器 17 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流经第四发生器 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 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5节流进入冷凝器 9, 形成回热式并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8所示的回热式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 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说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明 9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有稀 书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第三发 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四发生器 17连通, 第四发生器 17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 9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4与冷凝器 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 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 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17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17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9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 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 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 2与外 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第三节流阀, 第三发生器 1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9与冷凝器 9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1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 生器 12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三发 生器 12;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1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第四发生器 17和 第二发生器 2提供, 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四发生器 17 , 流 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阀 14节流进入冷凝器 9 : 来自第 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17、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9提供冷 剂蒸汽, 第四发生器 17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流经第四发生 器 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5节流进入冷凝器 9; 来自第三发生器 12 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三节流阀 19节流进入冷凝器 9, 形成回 热式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9所示的回热式倒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 泵, 将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1连 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四发生器 17 连通,第四发生器 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 第三发生器 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一发 生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 为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7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12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1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 阀 14与冷凝器 9连通——第一发生器产说生的冷剂蒸汽作为 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 生器 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17连明通后第四发生器 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

w

阔 15与冷凝器 9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 书

生器 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9连通; 取消第二发生器 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 增加第三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 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9与冷凝器 9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二发生器 2和第三发生器 12提供,第 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二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四 发生器 17, 来自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17、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 向冷凝器 9提供冷剂蒸汽, 第四发生器 17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2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进入第三发生器 12, 流经第四发生器 17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二节流 15节 流进入冷凝器 9 ; 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1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 放并向第四发生器 17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 1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6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13进入第一发生器 1, 流经第三发生器 12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一节 流阀 14节流进入冷凝器 9 ; 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 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 再经第三节流阀 19节流进入冷凝器 9, 形成回热式倒串联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10所示的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冷剂液泵、 吸收-蒸发器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4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吸收-蒸发器 21连通,吸收- 蒸发器 2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3 连通, 将蒸发器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蒸发器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蒸发器 21连通,冷凝器 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2与吸收-蒸发器 21连通后 吸收-蒸发器 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8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吸收来自吸收-蒸发器 2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 一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吸收-蒸发器 21、 吸收来自蒸发器 10的冷剂 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蒸发器 21的冷剂液, 吸收-蒸发器 2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吸收器 4 ; 冷凝器 9的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 22加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 2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11所示的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10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冷剂液泵, 增加节流阀, 将冷凝器 9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2与吸收-蒸发器 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21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剂液泵 11增设冷剂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 21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 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说收器 3连通,将第一冷剂液泵 11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 器 10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剂液泵 11有冷剂液明管 14 10

u路经节流阔 与蒸发器 连通, 形成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12所示的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 液泵、 第四溶液泵、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3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四溶液泵 20与吸收-发生器 23连通,吸收-发生器 23还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泵 6、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和吸收-发生器 23与分汽室 24连通, 分汽室 24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泵 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 分汽室 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冷凝器 25连通,第二冷凝器 2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2与蒸发器 10连通, 蒸发器 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3连通, 第二冷凝器 2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之后再流经吸 收-发生器 23、 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24, 分汽室 2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25、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25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 22加压进入蒸发器 10, 分汽室 2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一吸收器 3、 吸收来自蒸 发器 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 3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 四溶液泵 20进入吸收-发生器 23、 吸收来自蒸发器 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23的溶液, 吸收-发生器 2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吸收器 4 , 形成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13所示的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 液泵、 吸收-发生器、 分汽室、 第二冷凝器、 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二蒸发器, 将第一吸收器 3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和吸收-发生器 23与分汽室 24连通, 分汽室 2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 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说 明 书

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泵 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吸收-发生器 23连通,吸收-发生器 23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 分汽室 2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25 连通, 第二冷凝器 2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2与第二蒸发器 26连通, 将第一蒸发 器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 器 23连通,第二蒸发器 2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第二冷凝器 25还有冷却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蒸发器 2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吸收-发 生器 23、 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1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23的溶液, 吸收-发 生器 2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进入第二吸收器 4; 第一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8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23、吸热部分汽化进入分汽室 24 , 分汽室 24产生的 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25、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25的冷剂液经第二冷 剂液泵 22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 26、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3提供, 分汽室 24 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一吸收器 3、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 26 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形成回热式 1. 5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14所示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 现的:

在图 1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 溶液泵, 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吸收-发生器 23连通; 取消第二冷凝器 25和第二冷剂液泵 22, 分汽室 2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9连通; 取消蒸发器 10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的冷剂 蒸汽通道, 增加新增冷剂液泵, 第一冷凝器 9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A与吸收 -发生 器 23连通后吸收-发生器 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 吸收式热泵。

图 15所示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 现的:

在图 12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溶液泵, 增加吸收-蒸发器和新增 冷剂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四溶液泵 20与吸收-发 生器 2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8与吸收-蒸发器 21连通, 吸收-蒸发器 21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 23连通;取消第二冷凝器 25和第二冷剂液泵 22, 分汽室 2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9连通; 取消蒸发器 10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的 冷剂蒸汽通道, 蒸发器 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21连通;第一冷凝器 9增设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A与吸收-蒸发器 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 3连通, 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16所示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 现的:

在图 13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 蒸发器 26和第二蒸发器 26与第一 吸收器 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将第二冷凝器 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2与第二蒸 发器 26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 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2与吸收-发生器 23连通后 吸收-发生器 23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图 17所示的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 现的:

在图 13所示的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吸收-蒸发器, 将吸收-发生器 23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3有稀溶液管路与 吸收-蒸发器 21连通,吸收-蒸发器 2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 取消第二蒸发器 26和第二蒸发器 26与第一吸收器 3连通的冷剂蒸汽通道, 第一蒸 发器 10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21连通; 取消第二蒸发器 26, 将第二冷凝器 25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22与第二蒸发器 26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 2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 22与吸收-蒸发器 21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2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3连 通, 形成回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 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 收式热泵, 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说

1 . 提出的双发生-双吸收系统, 结构合理, 回热幅度可调节, 为得到回热幅度可调节的 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打下了基础。

2. 提出的系列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能够书根据余热参数和供热温度的高低来选择 回 热的幅度, 有利于热泵机组得到较高性能指数,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提出的系列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 提高余热资源 利用率。

4. 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系列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 泵,可使单一热泵机组的工作参数和性 能指数之间实现连续对应,能够实现相邻热泵 机组之间在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连续衔接 。

5. 提出的系列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丰富了吸收式热泵, 可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 用户用热间的相互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