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DRAGLINE STEP BICYCL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7/167081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dragline step bicycle comprises a font wheel, a front fork, handlebars, a frame (1), a rear wheel (3), a rotating shaft (4), and pedals. The dragline step bicycle also comprises a driving mechanism for converting a rectilinear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a rotary motion. The rotating shaft (4) is rotationally connection with the frame. The rear wheel is fixedly connected to the rotating shaft. The driving mechanism comprises: ratchet mechanisms (7), disposed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rotating shaft and used for resetting to the idle operation; a wire winding disc (6), used for winding a dragline; a dragline (8), for pulling the ratchet mechanisms; and a coil spring (9), for automatically resetting the winding of the dragline. A guide rod (11) used for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 path of the corresponding pedal is disposed on each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frame. A fixed pulley (15) for 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dragline is also disposed above the guide rod, and a pedal supporting base (13) is also disposed below the pedals, and the pedal supporting base bears the weight of a human body after the pedals do work and bears the bump force when the bicycle is ridden. The dragline step bicycle has a simple structure and a small size, is light and force saving, is easy to carry, and is a ideal small tool for riding instead of walk.

Inventors:
LI XICHU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7/077617
Publication Date:
October 05, 2017
Filing Date:
March 22, 2017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I XICHUN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2M1/28
Foreign References:
EP2269904A12011-01-05
CN101224779A2008-07-23
CN201300958Y2009-09-02
CN102837791A2012-12-26
CN2605183Y2004-03-03
CN2460423Y2001-11-21
US6035970A2000-03-14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一种直线往复运动转换为回转运动的驱动方式, 其特征在于同一转轴 上安装有两组或两组以上: 复位空转的棘轮机构 (7) , 用于缠绕拉 索的绕线盘 (6) ,拉动棘轮机构的拉索 (8) , 使拉索自动复位缠绕 的卷簧 (9) 。

一种拉索踏步自行车, 包括前轮、 前叉、 车把、 车架、 脚踏板、 后轮 、 转轴, 所述转轴与车架可转动连接, 后轮固接在转轴上, 其特征在 于后轮 (3) 的转轴 (4) 上左右两侧都安装有: 复位空转的棘轮机构 (7) , 用于缠绕拉索的绕线盘 (6) ,拉动棘轮机构的拉索 (8) , 使 拉索自动复位缠绕的卷簧 (9) 。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拉索踏步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控制 脚踏板运动路径的导杆 (11) 。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拉索踏步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导杆 (11) 的 上方安装有改变拉索方向的定滑轮 (15) 。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拉索踏步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导杆 ( 11) 的上方安装定位脚踏板上升高度的可调可移动的定位销 (14)

[权利要求 6]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拉索踏步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脚踏 板下方装有承受人体重量与骑行吋的颠簸力的脚踏板支座 (13) 。

Description:
说明书 发明名称:拉索踏步自行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线往复运动转换为回转运动 的驱动方式, 特别涉及一种拉索 踏步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私家车的日益普及, 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石油资源浪费、 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所以必需一种轻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来满足人们 的短途代步需要。

[0003] 目前的摩托车体积大、 耗油, 电动车的存放、 充电不便、 电瓶污染, 自行车的 费力、 携带不便, 以及平衡车、 独轮车、 电动滑板车等轻巧工具安全性能差等 , 造成人们无理想的轻巧型短程代步工具。 其中自行车虽为一款绿色环保的交 通工具, 但从自行车历史以来, 一成不变的脚蹬踏板通过曲柄带动链轮做圆周 运动的最佳着力点, 仅只有转到轮盘上方偏前处大约圆周四分之一 的圆弧段, 做功效率底; 随身携带不便, 虽然后期改造出折叠自行车, 有效减小的尺寸也 并不够理想。

[0004] 因此, 面对当今这种拥挤和有碍环保与健康的交通状 况, 需要有一种轻巧便于 携带的交通工具来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

技术问题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索踏步自行车, 尺寸极小便于携带, 无需拆叠即可上下电梯 、 乘坐地铁等。 通过新的结构, 可呈现新的骑行感, 在骑行吋, 双手扶着车把 , 双脚以站立的姿势站在踏板车上, 当动力不足吋, 左右脚随意原位抬起再往 下踏都可, 脚抬高度在一定范围内, 抬高抬底都可以踏, 可双脚轮流踏, 也可 单脚持续踏, 甚至可以双脚一起踏, 随心所欲, 怎么踏都可, 非常方便舒适。 并且本发明的驱动方式, 无任何压力角, 做功效率非常高, 并且利用了人体自 身的重量对脚踏板的上下直线路径施力, 所以非常省力。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6] 本发明拉索踏步自行车, 包括前轮、 前叉、 车把、 车架、 后轮、 转轴、 脚踏板 , 其还包括一种直线往复运动转换为回转运动的 驱动方式。 所述转轴可自由旋 转地与车架上的后叉可转动连接, 后轮固接在转轴上。 所述驱动方式包括: 转 轴左右两侧都安装有复位空转的棘轮机构、 拉动棘轮机构的拉索、 用于缠绕拉 索的绕线盘、 使拉索自动复位缠绕的卷簧。 所述棘轮机构的内圈固接在转轴上 , 棘轮机构的外圈上固接有绕线盘, 拉索的一端固接绕线盘并缠绕若干圈在绕 线盘上、 另一端与脚踏板固接, 在绕线盘与车架之间连接有用于自动复位缠绕 拉索的卷簧。

[0007] 本发明拉索踏步自行车, 为使脚踏板能在固定的路径中做往复直线运动 , 在车 架两侧都固定安装有导杆, 脚踏板与车架上的导杆可滑动连接。

[0008] 在导杆的上方还固定安装有定滑轮, 拉索从定滑轮上绕过, 用来改变拉索的方 向。

[0009] 在导杆的上方还安装有可调可移动的定位销, 控制脚踏板的上升高度。

[0010] 在脚踏板的下方还安装有与车架固定连接的脚 踏板支座, 由脚踏板支座承受脚 踏板做功后人体的重量与骑行吋的颠簸力, 并且脚踏板支座上还可以加设减震 垫。

[0011] 所述拉索一端固接绕线盘并缠绕若干圈在绕线 盘上, 绕线盘与转轴之间安装有 棘轮机构, 转轴与车架可转动连接: 绕线盘与棘轮机构和转轴, 都共同一个圆 心。 当拉出缠绕在绕线盘上的拉索吋, 可以使绕线盘围绕圆心做圆周运动; 当 绕线盘反转吋, 可以使拉索往绕线盘上缠绕。

[0012] 为使脚踏板保持在导杆顶端初始的待驱动位置 , 可以通过调整好绕线盘上拉索 的缠绕圈数, 并拉出一定的距离, 使绕线盘与车架之间的卷簧产生一定的回弹 力后, 再与脚踏板固接, 由卷簧的弹力使脚踏板保持在导杆的顶端。

[0013] 骑行吋, 双手扶着车把保持平衡, 驱动脚踏板受力沿导杆下移通过拉出拉索拉 动绕线盘和棘轮机构转动驱动转轴和后轮旋转 前行, 同吋使绕线盘与车架之间 的卷簧受力卷紧增加一定的回弹力; 所述棘轮机构转动驱动后轮旋转前行与传 统自行车的飞轮转动驱动后轮旋转前行的原理 完全相同。 松幵脚踏板吋, 所述 卷簧的回弹力驱动绕线盘往回旋转, 拉索往绕线盘上自动缠绕, 与日常生活中 的自动卷尺的尺带回收吋, 卷簧的回弹力使尺带自动缠绕的原理完全相同 , 因 拉索的回收缠绕, 拉索另一端同吋拉动脚踏板沿导杆上移; 此吋安装在绕线盘 与转轴之间的棘轮机构反向空转不带动转轴与 后轮旋转前行, 与传统自行车的 链条反转而不能带动后轮旋转前行的原理完全 相同。 由上所述可以实现一踏一 复位的持续驱动。

[0014] 所述转轴的驱动方式左右两端都分别对称安装 有完全相同的上述棘轮机构、 卷 簧、 绕线盘、 拉索、 脚踏板形成两组对称的驱动机构, 利用棘轮机构反向空转 的原理, 当一侧棘轮机构旋转做功吋, 只会通过转轴带动另一侧的棘轮机构内 的内圈与棘爪旋转, 而不会带动另一侧棘轮机构的外圈跟着转轴往 前旋转, 所 以与另一侧的绕线盘、 拉索、 脚踏板都互不干涉, 可以通过踏踩左右两侧的脚 踏板轮流对共同的转轴做功, 或者两侧同吋做功, 随心所欲, 怎么踩踏都可以 , 非常方便舒适。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15] 通过以上说明, 采用上述结构后, 本发明的拉索踏步自行车, 在骑行过程中, 因惯性滑行吋, 可以双脚站立, 施力吋, 左右脚可以随心所欲的上抬与踩踏。 虽然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但本发明的拉索踏步自行车以人体自身重量踏 下对脚 踏板施力, 人体自身重量远大于其在骑传统自行车吋的踩 踏力, 并且传动机构 无任何压力角, 做功效率非常高, 所以极其省力。 因脚踏板无需与传统自行车 脚踏板那样做圆周运动占用空间, 只需上下移动, 占用空间小, 骑行吋重心底 , 可造出尺寸极小的人力驱动代步车, 整车长可做到鞋的长度加转向前轮直径 , 车把与前叉支撑杆以及车架伸缩折叠后, 因体积尺寸极小, 随身携带方便。

[0016] 透过上述说明, 本发明为目前市面上前所未见的拉索踏步自行 车, 极具人力交 通工具行业的利用性价值, 可减缓城市的拥挤交通状况, 减缓大街上乱停乱放 市容市貌, 绿色无碳出行, 来服务人们的生活需要。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17] 附图 1 : 本发明的拉索踏步自行车结构示意图;

[0018] 附图 2: 本发明的拉索踏步自行车转轴局部结构示意图 ;

[0019] 附图 3: 转轴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 附图 4: 卷簧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1] 附图 5: 脚踏板下移驱动转轴旋转前行的原理图;

[0022] 附图 6: 卷簧回弹驱动脚踏板上移复位的原理图;

[0023] 附图 7: 两侧脚踏板互不干涉的原理图;

[0024] 附图 8: 转轴与车架直接可转动连接结构示意图。

实施该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发明的拉索踏步自行车作详细的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 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所述的连接顺 序, 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结构, 并不用于实际应用当中的先后组装顺序。

[0026]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 包含有两个棘轮机构、 两个绕线盘、 两个拉索、 两个 卷簧、 两个导杆、 两个定滑轮、 两个脚踏板, 以下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上述部件 , 可以理解成两个都是或者左右任意一个, 因为两侧的上述部件连接关系与所 产生的效果全都完全相同。

[0027]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参看附图 1至附图 4, 转轴 4与车架 1可转动连接: 使用固定 轴 5水平固接在车架 1的后叉上, 转轴 4可自由旋转的套装在固定轴 5上的方式使 之可转动连接; 后轮 3固接在转轴 4上的中部。 转轴 4的驱动方式安装结构为转轴 4的两端分别对称安装有: 棘轮机构 7的内圈固接在转轴 4上, 棘轮机构 7的外圈 上固接有绕线盘 6, 拉索 8的一端固接绕线盘 6并缠绕若干圈在绕线盘 6上、 另一 端与脚踏板 2固接, 卷簧 9一端与固定轴 5固接 (同吋也可以与车架的后叉固接, 因为固定轴与车架都是固定不动的) 、 另一端与绕线盘 6固接。

[0028] 为使脚踏板 2能在固定的路径中做往复直线运动, 在车架 1两侧都固定安装有导 杆 11, 脚踏板 2与车架 1上的导杆 11可滑动连接。

[0029] 在导杆 11的上方还固定安装有定滑轮 15, 拉索 8从定滑轮 15上绕过, 用来改变 拉索 8的拉力方向。 [0030] 在导杆 11的上方还安装有可调可移动的定位销 14, 控制脚踏板 2的上升高度。

[0031] 在脚踏板 2的下方还安装有与车架 1固定连接的脚踏板支座 13, 由脚踏板支座 13 承受脚踏板 2做功后人体的重量与骑行吋的颠簸力。

[0032] 为使脚踏板 2保持在导杆顶端初始的待驱动位置, 调整好拉索 8的缠绕圈数, 并 拉出一定的距离, 使绕线盘 6与固定轴 5之间的卷簧 9产生一定的回弹力后, 再与 脚踏板 2固接, 由卷簧 9的弹力使脚踏板 2保持在导杆 11的顶端。

[0033] 骑行吋, 双手扶着车把保持平衡, 如图 5所示, 通过踩踏左右任一侧的脚踏板 2 受力沿导杆 11下移, 通过拉出拉索 8拉动绕线盘 6与棘轮机构 7转动驱动转轴 4和 后轮 3旋转前行, 卷簧 9同吋受力卷紧增加一定的回弹力; 如图 6所示: 上抬脚后 , 卷簧 9的回弹力驱动绕线盘 6往回旋转, 拉索 8往绕线盘 6上自动缠绕, 拉索 8另 一端同吋拉动脚踏板 2沿导杆 11上移; 此吋安装在绕线盘 6与转轴 4之间的棘轮机 构 7反向空转不带动转轴 4与后轮 3旋转前行。 由此可以实现踏下再抬脚再踏下的 持续驱动, 也就是本发明所说的单脚持续踏。

[0034] 由于本发明中转轴 4左右两端都对称安装有棘轮机构 7、 卷簧 9、 绕线盘 6、 拉索 8、 导杆 11、 脚踏板 2, 两侧的连接方式完全相同, 形成了两组对称的驱动机构 。 参看附图 1和附图 2与附图 7中箭头所示: 利用棘轮机构 7反向空转的原理, 当 一侧棘轮机构 7旋转做功吋, 只会通过转轴 4带动另一侧的棘轮机构 7的内圈与棘 爪旋转, 而不会带动另一侧棘轮机构 7的外圈与绕线盘 6跟着转轴 4往前旋转, 所 以与另一侧的绕线盘 6 、 拉索 8 、 脚踏板 2都互不干涉, 可以通过踏踩左右两侧的 脚踏板 2轮流对共同的转轴 4做功, 或者两侧同吋做功, 由此可以实现本发明所 说的双脚轮流踏, 与双脚一起踏。

[0035]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转轴与车架可转动连接方式 , 转轴等同于传统自行车花鼓, 固定轴等同于传统自行车花鼓轴芯。 转轴与车架可转动连接的方式也可以如附 图 8所示不使用固定轴, 两端加长的转轴 16直接与车架 1可转动连接。

[0036] 本发明所述的可转动连接为: 两个物体可相对自由 360度持续旋转, 最常见的 是套装滚珠轴承来实现。 本发明所述的可滑动连接为: 两个物体接触, 但不固 定, 可相对自由滑动, 通常使用滚珠滑块连接。

[0037] 本发明所述的棘轮机构原理等同于: 自行车飞轮、 自行车棘轮、 超越离合器、 单向轴承。

[0038] 本发明所述的在绕线盘与车架之间连接有用于 自动复位缠绕拉索的卷簧, 指的 是卷簧安装在绕线盘或棘轮机构的外圈与车架 或固定轴之间。 棘轮机构的外圈 上固接有绕线盘, 棘轮机构的外圈与绕线盘是同吋动作的, 所以卷簧一端与绕 线盘连接; 车架与固定轴都是固定不动的, 所以卷簧的另一端与车架连接。

[0039] 本发明所述的卷簧, 所能产生的回弹力, 大于脚踏板与拉索的重量。 实际应用 中, 可以通过采用轻型的脚踏板来减小卷簧的弹力 。

[0040] 本发明的拉索踏步自行车, 还可以加装电力驱动, 做成电动拉索踏步自行车。

也可以将导杆安装在轮胎转轴处, 脚踏板加装辅助轮, 做成独轮车等。

[0041] 上述拉索踏步自行车驱动方式同样适合于独轮 车、 二轮车、 三轮车、 四轮车、 电动自行车等人力交通工具, 同样适合加装座垫等。

[0042]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直线往复运动转换为回转运 动的驱动方式, 同样也可以由两 组以上所述的棘轮机构 7、 绕线盘 6、 拉索 8、 卷簧 9共同作用在同一转轴上应用 在其它领域。 参看附图 7, 当其中一组棘轮机构旋转做功吋, 只会通过转轴带动 其它的棘轮机构内的内圈与棘爪旋转, 而不会带动其它棘轮机构的外圈跟着转 轴往前旋转, 所以与其它的绕线盘、 拉索都互不干涉, 可以通过任意一组棘轮 机构对共同的转轴做功, 或者轮流做功与一起同吋做功。

[0043]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 制, 本发明的拉索踏步自行车还 可以有多种变换及改型, 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上述绕线盘实 际应用中, 拉索可直接缠绕在棘轮机构上, 棘轮机构的外圈为凹形槽或两侧加 装圆环侧板便于拉索缠绕即成绕线盘, 卷簧也可以采用其它弹性元件替代, 两 侧导杆可以左右并列或前后并列, 导杆与脚踏板滑动连接方式可用直线滑动轴 承、 或回形式镶入滚珠连接、 或导杆侧面用滚轮接触滚动等, 从动转轴可安装 在与后轮同轴外的其它地方用链轮等传动件传 动连接后轮等。

[0044]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 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凡依 本发明原理或结构形式做相似的变化或修改, 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只要 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