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ELASTIC WEBBING AND WEAVING METHOD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075313
Kind Code:
A1
Abstract:
Elastic webbing is woven through a double-weft needle and a double-layer belt. A rubber thread (301) is placed between a first belt layer (101) formed by a first weft of the elastic webbing and a second belt layer (201) formed by a second weft, which increases integral elasticity and restoring force of the elastic webbing, increases smoothness and stability of an integral surface of the elastic webbing, avoids a phenomenon where the rubber thread is exposed outside due to strong stretching of the elastic webbing and makes the elastic webbing to be hardly aging and retain high elasticity in a long term. The elastic webbing applies to a shoulder belt of a portable shoulder bag or a backpack, or a hand belt. Favorable expansion force thereof can obviously relieve pressure on a shoulder of a bag backpack user. The elastic webbing ha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lasticity and low probability of aging. Therefore a service life of the backpack shoulder belt is prolonged.

Inventors:
WONG CHI KUEN HENRY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84831
Publication Date:
May 22, 2014
Filing Date:
November 19,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DONG GUAN SUN FENG HANG INDUSTRY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45C3/00; D03D13/00; A45C13/30; D03D15/56; D03D23/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154757A2011-08-17
CN202054973U2011-11-30
CN201286430Y2009-08-12
CN201971955U2011-09-14
US20100320243A12010-12-23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ENP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CY (CN)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弹性织带,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多行第一纬纱,构成第一带层, 所述第一带层具有露于所述弹性织带外侧 的第一纬纱的表面和藏于所述弹性织带内侧第一纬纱的底面,所述多行第一纬 纱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行第一纬纱、 第二行第一纬纱、 第三行第一纬纱、 第四 行第一纬纱、 第五行第一纬纱、 第六行第一纬纱;

多行第二纬纱,构成第二带层, 所述第二带层具有露于所述弹性织带外侧 的第二纬纱的表面和藏于所述弹性织带内侧的第二纬纱的底面,所述多行第二 纬纱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行第二纬纱、 第二行第二纬纱、 第三行第二纬纱、 第 四行第二纬纱、 第五行第二纬纱、 第六行第二纬纱;

所述多行第一纬纱与所述多行第二纬纱平行,所述第一带层与所述第二带 层相对;

多条第一橡胶丝, 沿经向依次排列, 构成中间层, 所述中间层设于所述第 一带层和所述第二带层之间;

多组经纱, 穿越相邻第一橡胶丝之间的间隙, 与所述第一纬纱和所述第二 纬纱交织, 所述多组经纱包含第一组第一经纱、 第二组第一经纱、 第一组第二 经纱、 第二组第二经纱, 以及依次排列的六组经纱, 其中, 所述第一组第一经 纱与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依次排列,所述第二组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组第一经 纱依次排列,所述六组经纱设于所述第一组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组第一经纱之 间, 而且设于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组第二经纱之间, 所述六组经纱 分别为依次排列的一组第三经纱、 一组第四经纱、 一组第五经纱、 一组第六经 纱、 一组第七经纱、 一组第八经纱;

所述第一组第一经纱和所述第二组第一经纱均包含互相交错的第一上经 纱段和第一下经纱段, 所述第一上经纱段与所述第一下经纱段的长度相等, 所 述第一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一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 纱的表面;

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和所述第二组第二经纱均包含互相交错的第二上经 纱段和第二下经纱段, 所述第二上经纱段与所述第二下经纱段的长度相等, 所 述第二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二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 纱的表面,所述第一上经纱段与所述第二上经纱段交错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 面, 所述第一下经纱段与所述第二下经纱段交错跨越所述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一组第三经纱包含第三上经纱段、第三下经纱段和第三中间段, 所述 第三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三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纱 的表面, 所述第三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三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三上经纱段与第三下经纱段;

所述一组第四经纱包含第四上经纱段、第四下经纱段和第四中间段, 所述 第四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四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纱 的表面, 所述第四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四中间段连接所述第四上经纱段与第四下经纱段;

所述第一组第五经纱包含第五上经纱段、第五下经纱段和第五中间段, 所 述第五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五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 纱的表面,所述第五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五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五上经纱段与第五下经纱段;

所述第一组第六经纱包含第六上经纱段、第六下经纱段和第六中间段, 所 述第六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六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 纱的表面 ,所述第六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六中间段连接所述第六上经纱段与第六下经纱段;

所述第一组第七经纱包含第七上经纱段、第七下经纱段和第七中间段, 所 述第七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七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 纱的表面,所述第七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七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七上经纱段与第七下经纱段;

所述一组第八经纱包含第八上经纱段、第八下经纱段和第八中间段, 所述 第八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八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纱 的表面, 所述第八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八中间段连接所述第八上经纱段与第八下经纱段;

所述第一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行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二行第一纬纱 的表面和所述第三行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三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行第一 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五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行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七上 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三行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一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四行第二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五行第二纬纱 的表面和所述第六行第二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三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四行第二 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五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五行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七下 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六行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二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四行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五行第一纬纱 的表面和所述第六行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四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四行第一 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六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五行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八上 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六行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二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行第二纬纱的表面、所述第二行第二纬纱 的表面和所述第三行第二纬纱的表面,所述第四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行第二 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六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行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八下 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三行第二纬纱的表面。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弹性织带,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橡胶丝是直径 为 1.0~1.2毫米的圓形橡胶丝。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弹性织带,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行第一纬纱、 所述第二行第一纬纱、 所述第三行第一纬纱、 所述 第四行第一纬纱、所述第五行第一纬纱和所述第六行第一纬纱分别是由两条相 靠的第一纬纱组成;

所述第一行第二纬纱、 所述第二行第二纬纱、 所述第三行第二纬纱、 所述 第四行第二纬纱、所述第五行第二纬纱和所述第六行第二纬纱分别是由两条相 靠的第二纬纱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弹性织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行第一纬纱的纬密为 17至 22纬 /厘米, 所述多行第二纬纱的纬密为 17至 22纬 /厘米。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弹性织带,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在所述多组经 纱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多行第一纬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丝,在所述多组 经纱的两侧还分别设有与所述多行第二纬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丝。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弹性织带, 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多行第一纬纱交 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丝包括两条第二橡胶丝和两条第三橡胶丝,所述两条第二 橡胶丝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侧 ,所述两条第三橡胶丝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 纱两侧 ,所述第二橡胶丝跨越所述第一纬纱表面的径段和所述第三橡胶丝跨越 所述第一纬纱表面的径段相互交错;

与所述多行第二纬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丝包括两条第四橡胶丝和两 条第五橡胶丝, 所述两条第四橡胶丝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侧, 所述两条第 五橡胶丝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侧 ,所述第四橡胶丝跨越所述第二纬纱表面 的径段和所述第五橡胶丝跨越所述第二纬纱表面的径段相互交错。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弹性织带,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橡胶丝、 所述 第三橡胶丝、 所述第四橡胶丝和所述第五橡胶丝是直径为 0.7~1.2毫米的圓形 橡胶丝。

8、 一种弹性织带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用双纬针织造弹性织带的第一纬面和与第一纬面相对的第二纬面, 其 中, 所述双纬针包括第一纬针和第二纬针, 所述第一纬针织造所述第一纬面, 所述第二纬针织造所述第二纬面;

当使用双纬针织造所述第一纬面和所述第二纬面时,将橡胶丝置于用于织 造所述第一纬面的纬纱和所述第二纬面的纬纱之间,并使用中框将经纱分别与 所述第一纬面的纬纱和所述第二纬面的纬纱交错织造,以使所述第一纬面和所 述第二纬面紧密连结, 将所述橡胶丝包合在所述松紧织带内部;

其中,所述使用中框将经纱分别与所述第一纬面的纬纱和所述第二纬面的 纬纱交错织造包括: 采用 13或 14个中框来分纱和组织紋路, 采用 13或 14条链条 来执行紋路的循环, 每条链条为 24至 28节。

9、 一种肩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肩带连接如权利要求 1至 7任一项所述的 弹性织带,或者所述肩带的肩带套内设有如权利要求 1至 7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织 带。

10、 一种箱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包包括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肩带, 所 述肩带的一端与箱包的顶部连接,所述肩带的另一端通过缝合或通过梯扣与箱 包底部连接; 或者所述箱包设有手提带, 所述手提带的带套内设有如权利要求 1至 7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织带或所述手提袋的带身连接所述弹性织带。

Description:
弹性织带及其织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 尤其是涉及一种弹性织带及其织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箱包行业, 箱包的肩带都是采用传统物料,传统物料一般 由主布 料、 海绵、 弹性布料、 普通织带等组成。 由于传统物料缺乏物理学上的反作用 力功能,肩带不能起到明显减低负荷的作用, 对经常使用肩袋或背包的人士来 说, 当肩袋或者背包负荷了较重物件的时候, 很快会令使用者的肩部酸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有些设计人员在肩带 内部加入气垫或海绵垫,但 对降低负荷感的作用并不明显。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设计人员在传统肩带表面 上增加一条弹性织带连接到背包顶部以减轻背 包给使用者带来的负荷感。 但 是, 现有的弹性织带因结构原因容易老化而失去弹 性, 使用寿命短。 因此, 制 备一种使用寿命长, 回缩率高及弹性好的弹性织带是一个亟待解决 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弹性织带, 以解决现有的弹性织带容易老化, 寿命 短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弹性 织带的织造方法及采用该弹性织 带制成的肩带和箱包。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弹性织带, 包括:

多行第一纬纱,构成第一带层, 所述第一带层具有露于所述弹性织带外侧 的第一纬纱的表面和藏于所述弹性织带内侧第 一纬纱的底面,所述多行第一纬 纱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行第一纬纱、 第二行第一纬纱、 第三行第一纬纱、 第四 行第一纬纱、 第五行第一纬纱、 第六行第一纬纱;

多行第二纬纱,构成第二带层, 所述第二带层具有露于所述弹性织带外侧 的第二纬纱的表面和藏于所述弹性织带内侧的 第二纬纱的底面,所述多行第二 纬纱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行第二纬纱、 第二行第二纬纱、 第三行第二纬纱、 第 四行第二纬纱、 第五行第二纬纱、 第六行第二纬纱;

所述多行第一纬纱与所述多行第二纬纱平行, 所述第一带层与所述第二带 层相对; 多条第一橡胶丝, 沿经向依次排列, 构成中间层, 所述中间层设于所述第 一带层和所述第二带层之间;

多组经纱, 穿越相邻第一橡胶丝之间的间隙, 与所述第一纬纱和所述第二 纬纱交织, 所述多组经纱包含第一组第一经纱、 第二组第一经纱、 第一组第二 经纱、 第二组第二经纱, 以及依次排列的六组经纱, 其中, 所述第一组第一经 纱与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依次排列,所述第二 组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组第一经 纱依次排列,所述六组经纱设于所述第一组第 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组第一经纱之 间, 而且设于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组第 二经纱之间, 所述六组经纱 分别为依次排列的一组第三经纱、 一组第四经纱、 一组第五经纱、 一组第六经 纱、 一组第七经纱、 一组第八经纱;

所述第一组第一经纱和所述第二组第一经纱均 包含互相交错的第一上经 纱段和第一下经纱段, 所述第一上经纱段与所述第一下经纱段的长度 相等, 所 述第一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 述第一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 纱的表面;

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和所述第二组第二经纱均 包含互相交错的第二上经 纱段和第二下经纱段, 所述第二上经纱段与所述第二下经纱段的长度 相等, 所 述第二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 述第二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 纱的表面,所述第一上经纱段与所述第二上经 纱段交错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 面, 所述第一下经纱段与所述第二下经纱段交错跨 越所述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一组第三经纱包含第三上经纱段、第三下 经纱段和第三中间段, 所述 第三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 第三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纱 的表面, 所述第三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 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三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三上经纱段与第三 下经纱段;

所述一组第四经纱包含第四上经纱段、第四下 经纱段和第四中间段, 所述 第四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 第四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纱 的表面, 所述第四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 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四中间段连接所述第四上经纱段与第四 下经纱段;

所述第一组第五经纱包含第五上经纱段、第五 下经纱段和第五中间段, 所 述第五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 述第五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 纱的表面,所述第五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 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五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五上经纱段与第五 下经纱段;

所述第一组第六经纱包含第六上经纱段、第六 下经纱段和第六中间段, 所 述第六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六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 纱的表面,所述第六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 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六中间段连接所述第六上经纱段与第六 下经纱段;

所述第一组第七经纱包含第七上经纱段、第七 下经纱段和第七中间段, 所 述第七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 述第七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 纱的表面,所述第七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 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七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七上经纱段与第七 下经纱段;

所述一组第八经纱包含第八上经纱段、第八下 经纱段和第八中间段, 所述 第八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 第八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纬纱 的表面, 所述第八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 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 间, 所述第八中间段连接所述第八上经纱段与第八 下经纱段;

所述第一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行第一纬纱的 表面、所述第二行第一纬纱 的表面和所述第三行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 三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行第一 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五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行第一纬纱的 表面, 所述第七上 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三行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一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四行第二纬纱的 表面、所述第五行第二纬纱 的表面和所述第六行第二纬纱的表面,所述第 三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四行第二 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五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五行第二纬纱的 表面, 所述第七下 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六行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二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四行第一纬纱的 表面、所述第五行第一纬纱 的表面和所述第六行第一纬纱的表面,所述第 四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四行第一 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六上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五行第一纬纱的 表面, 所述第八上 经纱段跨越所述第六行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二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行第二纬纱的 表面、所述第二行第二纬纱 的表面和所述第三行第二纬纱的表面,所述第 四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一行第二 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六下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二行第二纬纱的 表面, 所述第八下 经纱段跨越所述第三行第二纬纱的表面。

本发明提供的弹性织带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 施进一步实现。

所述第一橡胶丝是直径为 1.0~1.2毫米的圓形橡胶丝。

所述第一行第一纬纱、 所述第二行第一纬纱、 所述第三行第一纬纱、 所述 第四行第一纬纱、所述第五行第一纬纱和所述 第六行第一纬纱分别是由两条相 靠的第一纬纱组成;

所述第一行第二纬纱、 所述第二行第二纬纱、 所述第三行第二纬纱、 所述 第四行第二纬纱、所述第五行第二纬纱和所述 第六行第二纬纱分别是由两条相 靠的第二纬纱组成。

所述多行第一纬纱的纬密为 17至 22纬 /厘米, 所述多行第二纬纱的纬密为

17至 22纬 /厘米。

所述弹性织带还包括:在所述多组经纱的两侧 分别设有与所述多行第一纬 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丝,在所述多组经纱 的两侧还分别设有与所述多行第 二纬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丝。

与所述多行第一纬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丝 包括两条第二橡胶丝和两 条第三橡胶丝, 所述两条第二橡胶丝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 侧, 所述两条第 三橡胶丝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侧,所述第 二橡胶丝跨越所述第一纬纱表面 的径段和所述第三橡胶丝跨越所述第一纬纱表 面的径段相互交错;

与所述多行第二纬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丝 包括两条第四橡胶丝和两 条第五橡胶丝, 所述两条第四橡胶丝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 侧, 所述两条第 五橡胶丝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侧 ,所述第四橡胶丝跨越所述第二纬纱表面 的径段和所述第五橡胶丝跨越所述第二纬纱表 面的径段相互交错。

所述第二橡胶丝、所述第三橡胶丝、所述第四 橡胶丝和所述第五橡胶丝是 直径为 0.7~1.2毫米的圓形橡胶丝。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弹性织带的制造方法, 该方法包括:

使用双纬针织造弹性织带的第一纬面和与第一 纬面相对的第二纬面, 其 中, 所述双纬针包括第一纬针和第二纬针, 所述第一纬针织造所述第一纬面, 所述第二纬针织造所述第二纬面;

当使用双纬针织造所述第一纬面和所述第二纬 面时,将橡胶丝置于用于织 造所述第一纬面的纬纱和所述第二纬面的纬纱 之间,并使用中框将经纱分别与 所述第一纬面的纬纱和所述第二纬面的纬纱交 错织造,以使所述第一纬面和所 述第二纬面紧密连结, 将所述橡胶丝包合在所述松紧织带内部;

其中,所述使用中框将经纱分别与所述第一纬 面的纬纱和所述第二纬面的 纬纱交错织造包括: 采用 13或 14个中框来分纱和组织紋路, 采用 13或 14条链条 来执行紋路的循环, 每条链条为 24至 28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肩带, 所述肩带连接上述的弹性织带, 或者所述肩带的 肩带套内设有上述的弹性织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箱包, 所述箱包包括上述的肩带, 所述肩带的一端与箱 包的顶部连接, 所述肩带的另一端通过缝合或通过梯扣与箱包 底部连接; 或者 所述箱包设有手提带,所述手提带的带套内设 有上述的弹性织带或所述手提袋 的带身连接上述的弹性织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通过双纬方式织 造,将橡胶丝夹于弹性织带 的第一纬纱构成的第一带层和第二纬纱构成的 第二带层之内,增加了弹性带的 整体弹性和回复力,增加了弹性织带整体的稳 固性,避免出现当弹性织带被强 力拉伸时橡胶丝暴露于外的现象,从而使弹性 织带不易老化, 能够长久保持高 弹性。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应用于 背包的肩带上, 能够靠其良好的 伸缩力,能够明显緩解背包使用者肩部的压力 感。由于该弹性织带具有高弹性, 不易老化的特点, 其还提高了背包肩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织带的第一 层结构示意图; 图 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织带的第二 层结构示意图; 图 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织带的中间 结构示意图;

图 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织带横截面 意图;

图 4a是图 4中 A区域的放大图;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织带平面示 图;

图 5a是图 5中 B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织带, 包括:多行第一纬纱、多行第二纬纱、 多条第一橡胶丝和多组经纱。

如图 1所示, 多行第一纬纱构成第一带层 101 , 所述第一带层 101具有露于 所述弹性织带外侧的第一纬纱的表面和藏于所 述弹性织带内侧第一纬纱的底 面。 所述多行第一纬纱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行第一 纬纱 102、 第二行第一纬纱 103、 第三行第一纬纱 104、 第四行第一纬纱 105、 第五行第一纬纱 106、 第六行 第一纬纱 107。

如图 2所示, 多行第二纬纱构成第二带层 201 , 所述第二带层 201具有露于 所述弹性织带外侧的第二纬纱的表面和藏于所 述弹性织带内侧的第二纬纱的 底面。 所述多行第二纬纱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行第二 纬纱 202、 第二行第二纬 纱 203、 第三行第二纬纱 204、 第四行第二纬纱 205、 第五行第二纬纱 206、 第六 行第二纬纱 207。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所述弹性织带外侧的第 一纬纱的表面视为所述弹性 织带的上表面,所述弹性织带外侧的第二纬纱 的表面视为所述弹性织带的下表 面。

所述多行第一纬纱与所述多行第二纬纱平行, 所述第一带层与所述第二带 层相对,即藏于所述弹性织带内侧第一纬纱的 底面与藏于所述弹性织带内侧的 第二纬纱的底面相对。

如图 3所示, 多条第一橡胶丝 301沿经向依次排列, 构成中间层 302, 所述 中间层设于所述第一带层和所述第二带层之间 。

所述多组经纱穿越相邻第一橡胶丝之间的间隙 ,与所述第一纬纱和所述第 二纬纱交织。 因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弹性织带利用所述多组经纱 与所述第一 纬纱和所述第二纬纱交织, 连结所述第一带层 101和所述第二带层 102, 以将所 述中间层 302的多条第一橡胶丝 301牢靠的夹于所述第一带层 101和所述第二带 层 102之间。 如图 1所示和图 2所示, 所述多组经纱包含第一组第一经纱 108、 第 二组第一经纱 109、 第一组第二经纱 110、 第二组第二经纱 111 , 以及依次排列 的所述六组经纱, 其中, 所述第一组第一经纱 108与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 110 依次排列, 所述第二组第二经纱 111与所述第二组第一经纱 109依次排列, 所述 六组经纱设于所述第一组第一经纱 108与所述第二组第一经纱 109之间,而且设 于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 110与所述第二组第二经纱 111之间,所述六组经纱分别 为依次排列的一组第三经纱 112、 一组第四经纱 113、 一组第五经纱 114、 一组 第六经纱 115、 一组第七经纱 116、 一组第八经纱 117。

所述第一组第一经纱 108和所述第二组第一经纱 109均包含互相交错的第 一上经纱段 118和第一下经纱段 119, 所述第一上经纱段 118与所述第一下经纱 段 119的长度相等, 所述第一上经纱段 118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一 下经纱段 119跨越所述第二纬纱的表面。 换而言之, 所述第一组第一经纱 108 和所述第二组第一经纱 109可以以几上几下的方式紧密织造于所述第一 纬纱和 所述第二纬纱上。例如所述第一组第一经纱 108和所述第二组第一经纱 109可以 以三上三下的方式紧密织造于所述第一纬纱和 所述第二纬纱上。

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 110和所述第二组第二经纱 111均包含互相交错的第 二上经纱段 120和第二下经纱段 121 , 所述第二上经纱段 120与所述第二下经纱 段 121的长度相等, 所述第二上经纱段 120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二 下经纱段 121跨越所述第二纬纱的表面。 换而言之, 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 110 和所述第二组第二经纱 111可以以几上几下的方式紧密织造于所述第一 纬纱和 所述第二纬纱上。例如所述第一组第二经纱 110和所述第二组第二经纱 111可以 以三上三下的方式紧密织造于所述第一纬纱和 所述第二纬纱上。

所述第一上经纱段 118与所述第二上经纱段 120交错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 表面,所述第一下经纱段 119与所述第二下经纱段 121交错跨越所述第二纬纱的 表面。

所述一组第三经纱 112包含第三上经纱段 122、 第三下经纱段 123和第三中 间段, 所述第三上经纱段 122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三下经纱段 123 跨越所述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三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 述第 二纬纱的底面之间, 所述第三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三上经纱段 122与第三下经纱 段 123。

所述一组第四经纱 113包含第四上经纱段 124、 第四下经纱段 125和第四中 间段, 所述第四上经纱段 124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四下经纱段 125 跨越所述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四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 述第 二纬纱的底面之间, 所述第四中间段连接所述第四上经纱段 124与第四下经纱 段 125。 所述第一组第五经纱 114包含第五上经纱段 126、 第五下经纱段 127和第五 中间段, 所述第五上经纱段 126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五下经纱段 127跨越所述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五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 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间, 所述第五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五上经纱段 126与第五下 经纱段 127。

所述第一组第六经纱 115包含第六上经纱段 128、 第六下经纱段 129和第六 中间段, 所述第六上经纱段 128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六下经纱段 129跨越所述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六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 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间, 所述第六中间段连接所述第六上经纱段 128与第六下 经纱段 129。

所述第一组第七经纱 116包含第七上经纱段 130、 第七下经纱段 131和第七 中间段, 所述第七上经纱段 130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七下经纱段 131跨越所述第二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七中间段设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 述第二纬纱的底面之间, 所述第七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七上经纱段 130与第七下 经纱段 131。

所述一组第八经纱 117包含第八上经纱段 132、 第八下经纱段 133和第八中 间段, 所述第八上经纱段 132跨越所述第一纬纱的表面, 所述第八下经纱段 133 跨越所述第二纬纱的表面,所述第八中间段设 于所述第一纬纱的底面与所述第 二纬纱的底面之间, 所述第八中间段连接所述第八上经纱段 132与第八下经纱 段 133。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织带中, 所述第一上经纱段 118跨越所述 第一行第一纬纱 102的表面、所述第二行第一纬纱 103的表面和所述第三行第一 纬纱 104的表面, 即所述第一上经纱段 118跨越三行第一纬纱, 露于所述弹性织 带的上表面。所述第三上经纱段 122跨越第一行第一纬纱 102的表面, 所述第五 上经纱段 126跨越第二行第一纬纱 103的表面, 所述第七上经纱段 130跨越第三 行第一纬纱 104的表面。 即所述第三上经纱段 122、 所述第五上经纱段 126、 所 述第七上经纱段 130呈阶梯状露于所述弹性织带的表面, 形成斜线紋路。

所述第一下经纱段 119跨越所述第四行第二纬纱 205的表面、所述第五行第 二纬纱 206的表面和所述第六行第二纬纱 207的表面, 即所述第一下经纱段 119 跨越三行第二纬纱, 露于所述弹性织带的下表面。 所述第三下经纱段 123跨越 所述第四行第二纬纱 205的表面,所述第五下经纱段 127跨越所述第五行第二纬 纱 206的表面, 所述第七下经纱段 131跨越所述第六行第二纬纱 207的表面, 即 所述第三下经纱段 123、 所述第五下经纱段 127、 所述第七下经纱段 131呈阶梯 状露于所述弹性织带的下表面, 形成斜线紋路。

所述第二上经纱段 120跨越所述第四行第一纬纱 105的表面、所述第五行第 一纬纱 106的表面和所述第六行第一纬纱 107的表面, 即所述第二上经纱段 120 跨越三行第一纬纱, 露于所述弹性织带的上表面。 所述第四上经纱段 124跨越 所述第四行第一纬纱 105的表面,所述第六上经纱段 128跨越所述第五行第一纬 纱 106的表面, 所述第八上经纱段 132跨越所述第六行第一纬纱 107的表面, 即 所述第四上经纱段 124、 所述第六上经纱段 128、 所述第八上经纱段 132呈阶梯 状露于所述弹性织带的上表面, 形成斜线紋路。

所述第二下经纱段 121跨越所述第一行第二纬纱 202的表面、所述第二行第 二纬纱 203的表面和所述第三行第二纬纱 204的表面, 即所述第二下经纱段 121 跨越三行第二纬纱, 露于所述弹性织带的下表面。 所述第四下经纱段 125跨越 所述第一行第二纬纱 202的表面,所述第六下经纱段 129跨越所述第二行第二纬 纱 203的表面, 所述第八下经纱段 133跨越所述第三行第二纬纱 204的表面, 即 所述第四下经纱段 125、 所述第六下经纱段 129、 所述第八下经纱段 133呈阶梯 状露于所述弹性织带的下表面, 形成斜线紋路。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弹性织带中, 所述第三中间段、 所述第四中间段、 所述第五中间段、所述第六中间段、所述第七 中间段和所述第八中间段均藏于 所述第一带层和所述第二带层之间。

藉由以上陈述的经纱和纬纱织造方式, 所述弹性织带具有稳固的结构, 能 够牢固的夹紧所述弹性织带内的橡胶丝,使得 所述弹性织带具有良好的整体弹 性和回复力。 此外, 从图 1和图 2可以看出, 露出所述弹性织带上下表面的纬纱 面积大于经纱的面积, 使得所述弹性织带的表面顺滑, 而且在拉伸时, 不易暴 露出藏于所述弹性织带内的橡胶丝,从而使橡 胶丝不易老化,延长橡胶丝寿命, 即使得弹性织带能够长久保持高弹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橡胶丝是直径为 1.0~1.2毫米的圓形橡胶丝。 当使用直径 为 1.0~ 1.2毫米的圓形橡胶丝构成所述中间层时,所述 弹性织带的弹性进一步增 加, 回复力更佳。

可选的, 所述第一行第一纬纱 102、 所述第二行第一纬纱 103、 所述第三行 第一纬纱 104、 所述第四行第一纬纱 105、 所述第五行第一纬纱 106和所述第六 行第一纬纱 107分别是由两条相靠的第一纬纱组成; 所述第一行第二纬纱 202、 所述第二行第二纬纱 203、所述第三行第二纬纱 204、所述第四行第二纬纱 205、 所述第五行第二纬纱 206和所述第六行第二纬纱 207分别是由两条相靠的第二 纬纱组成。

可选的, 所述多行第一纬纱的纬密为 17至 22纬 /厘米, 所述多行第二纬纱 的纬密为 17至 22纬 /厘米。 当纬密为 17至 22纬 /厘米时, 所述弹性织带的上下表 面几乎被高纬密纬纱所覆盖, 形成纬面,从而使经纱和所述第一橡胶丝包裹 于 纬纱内, 得到高纬密纬纱的保护, 尤其当所述弹性织带处于拉伸状态时, 所述 第一橡胶丝仍然不易暴露于夕卜,从而减少所 述第一橡胶丝暴露于外界空气中的 情形出现, 提高了所述弹性织带的抗老化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的基础上, 本发明的弹性织带还可以包括: 在所述多组经纱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多行第 一纬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 丝,在所述多组经纱的两侧还分别设有与所述 多行第二纬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 橡胶丝。所述弹性织带可以使用橡胶丝进收边 ,有利于使所述弹性织带的结构 更加稳固。

如图 1所示, 与所述多行第一纬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丝 包括两条第二 橡胶丝 134和两条第三橡胶丝 135 , 所述两条第二橡胶丝 134分别设于所述多组 经纱两侧, 所述两条第三橡胶丝 135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侧, 所述第二橡 胶丝 134跨越所述第一纬纱表面的径段和所述第三橡 胶丝 135跨越所述第一纬 纱表面的径段相互交错。

与所述多行第二纬纱交织的用于收边的橡胶丝 包括两条第四橡胶丝 208和 两条第五橡胶丝 209,所述两条第四橡胶丝 208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侧, 所 述两条第五橡胶丝 209分别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侧,所述第四橡胶 丝 208跨越所 述第二纬纱表面的径段和所述第五橡胶丝 209跨越所述第二纬纱表面的径段相 互交错。 设于所述多组经纱两侧的第二橡胶丝 134、第三橡胶丝 135、第四橡胶丝 208 和第五橡胶丝 209进一步稳固了所述弹性织带的结构, 而且使所述弹性织带更 力口美观。

可选的, 所述第二橡胶丝 134、 所述第三橡胶丝 135、 所述第四橡胶丝 208 和所述第五橡胶丝 209是直径为 0.7至 1.2毫米的圓形橡胶丝。

本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采用双层带高纬密技 术制造,其两个纬面的纬密 为 17至 22纬 /厘米, 使得所述弹性织带的表面平滑, 减小所述弹性织带与其他 物体的摩擦,从而减轻磨损。由于所述弹性织 带在拉伸时,其橡胶丝不易暴露, 可以减轻外界气体或液体的侵蚀, 避免加速老化, 从而提高寿命。 此外, 所述 弹性织带的橡胶丝紧夹于所述第一带层和所述 第二带层之间, 结构稳固, 尤其 是当所述第一橡胶丝选用直径为 1.0~1.2毫米的圓形橡胶丝时,其拉伸强度和收 缩速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 带的表面结构,以下结合图 4、 图 4a、 图 5和图 5a进行介绍。 图 4表示的是本发明一种弹性织带的横截面结 构, 其中, 第一带层 401和第二带层 402之间夹设有多条第一橡胶丝 403 , 所述 多条橡胶丝 403即构成中间层。 图 4中的边缘区域 A示出了弹性织带的收边结 构, 边缘区域 A的放大图如图 4a所示。从图 4a可以看出, 第一带层 401和第二带 层 402之间夹设的多条第一橡胶丝 403紧密排列,以及在弹性织带的边缘处设有 用于收边的第二橡胶丝 404和第三橡胶丝 405 ,第二橡胶丝 404和第三橡胶丝 405 的直径小于第一橡胶丝 403。 图 5表示的是本发明一种弹性织带的平面示意图 从图 5中, 可以看到弹性织带的表面紋路。 图 6a是图 5中表面区域 B的放大图, 从图 6a可以看到, 弹性织带的表面有三种紋路, 分别是第一紋路 501、 第二纹 路 502和第三紋路 503。 其中, 第一紋路 501是由设于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之间 的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 第二紋路 502是由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与纬纱交织而 成, 第三紋路 503是由用于收边的橡胶丝与纬纱交织而成。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 的优越性能,发明人使用相 同的物料, 制备出两种弹性织带, 一种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 另一 种是传统斜纹法织造的弹性织带, 并将二者进行了对比测试。 经过 48小时, 进 行 172800次跳跃高度为 4.2cm的模拟跳跃测试后, 平放量度传统斜纹法织造的 弹性织带的静态伸长率为 3.8% ,平放量度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的静 伸长率为 1.2% , 吊重 8Kg量度传统斜纹法织造的弹性织带的伸长率为 42%, 吊 重 8Kg量度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的伸长率 为 13%。 从测试结果可以发 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能够保持持久拉 伸性能及良好的弹性,使用 寿命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弹性织带的制造方法,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使用双纬针织造弹性织带的第一纬面和与第一 纬面相对的第二纬面, 其 中, 所述双纬针包括第一纬针和第二纬针, 所述第一纬针织造所述第一纬面, 所述第二纬针织造所述第二纬面;

当使用双纬针织造所述第一纬面和所述第二纬 面时,将橡胶丝置于用于织 造所述第一纬面的纬纱和所述第二纬面的纬纱 之间,并使用中框将经纱分别与 所述第一纬面的纬纱和所述第二纬面的纬纱交 错织造,以使所述第一纬面和所 述第二纬面紧密连结, 将所述橡胶丝包合在所述松紧织带内部;

其中,所述使用中框将经纱分别与所述第一纬 面的纬纱和所述第二纬面的 纬纱交错织造包括: 采用 13或 14个中框来分纱和组织紋路, 采用 13或 14条链条 来执行紋路的循环, 每条链条为 24至 28节。

优选的, 所述第一纬面的纬密大于或等于 21纬 /厘米, 所述第二纬面的纬 密大于或等于 21纬 /厘米。 所述第一纬面的纬密和所述第二纬面的纬密越 高, 织造的弹性织带的表面越平滑, 而且弹性织带的弹性性能没有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在织造行业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织带状组织而进行 的常规选择一般是采用 8至 12个中框来分纱和组织紋路, 而且普通织带生产过 程中, 织带机并不含有 14个中框, 14个中框的织带机需要定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可以应用于肩带 。以下对本发明提供的肩带 进行介绍。

本发明提供一种肩带, 所述肩带连接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

或者, 本发明提供的肩带包括肩带套, 所述肩带的肩带套内设有上述实施 例提供的弹性织带。

上述肩带应用于背包中, 可以减轻背包对人肩部的压力, 而且能够承受的 负荷量大, 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还可以提供一种手提带,所述手提带的 带套内设有上述实施例提供 的弹性织带。 或者, 所述手提带连接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织带。 例如, 所述 手提带的带身或者手提带的一端或两端连接所 述弹性织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肩带、手提带可以应用于 箱包, 以下对本发明提供的 箱包进行介绍。

本发明提供的箱包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肩带 ,所述肩带的一端与箱包的 顶部连接, 所述肩带的另一端通过缝合或通过梯扣与箱包 底部连接。

或者, 所述箱包设有手提带, 所述手提带的带套内设有上述实施例提供的 弹性织带或所述手提袋的带身连接上述实施例 提供的弹性织带。例如, 所述手 提带的的一端或两端连接所述弹性织带, 所述弹性织带与箱包的主体连接。 该 手提带可以减轻箱包给用户带来的压力感。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箱包可以为 背包、 旅行包等各种类型的包体,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弹性织带、弹性 织带织造方法以及肩带、箱 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 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 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 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 上均会有改变之处, 综上所述, 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