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ELECTRIC REFRIGERATO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198153
Kind Code:
A1
Abstract:
Provided 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n electric refrigerator. Same is capable of ensuring a large space in a freezer compartment for accommodating food items, and is capable of quick and highly efficient freezing of the food items in the freezer compartment. The electric refrigerator (1) is provided with: air supply ducts (14 and 16), which allow air cooled by a cooler (33) to flow towards the freezer compartment (5); a first blower (32), which allows the air cooled by the cooler (33) to be transported to the air supply duct (14); and, a second blower (23), which allows the air in the air supply duct (16) to be transported to the freezer compartment (5) during a quick freeze operation. The air supply duct (16) is extended at least to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reezer compartment (5). The second blower (23) is provided at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reezer compartment (5). Therefore, insofar that the accommodation capacity of the freezer compartment (5) is not reduced, a large amount of cooled air is supplied to the freezer compartment (5), and thus the cooled air is allowed to be blown towards the food items for quick freezing. In addition, an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29) for accommodating the food items can be provided within the freezer compartment (5) to increase accommodation capacity and degree of convenience and to allow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quick freezing of the food items.

Inventors:
KURATANI TOSHIHARU (JP)
YAMAKAWA TAKASHI (JP)
AOKI HITOSHI (JP)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74621
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18, 2014
Filing Date:
April 02,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HAIER GROUP CORP (CN)
HAIER ASIA INT CO LTD (JP)
QINGDAO HAIER JOINT STOCK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5D17/06
Foreign References:
CN1181493A1998-05-13
CN1204040A1999-01-06
JP2004333093A2004-11-25
CN2569054Y2003-08-27
Attorney, Agent or Firm:
BEYOND ATTORNEYS AT LAW (CN)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1. 一种电冰箱, 其特征在于, 具备:

冷冻室, 容纳被冷冻物;

冷却器, 对向上述冷冻室供给的空气进行冷却;

供给风路, 使由上述冷却器冷却的空气向上述冷冻室流动;

第 1送风机, 使由上述冷却器冷却的空气向上述供给风路输送;

第 2送风机, 使上述供给风路内的空气在快速冷冻运转时向上述冷冻室输 送,

上述供给风路至少延伸到上述冷冻室的顶面,

上述第 2送风机配置在上述冷冻室的顶面。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冰箱, 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器配置在上述冷冻室的后方,

在上述冷冻室的顶面形成有连通该冷冻室和上述供给风路的出风口、 和配 置上述第 2送风机的开口部,

上述开口部形成在上述出风口的后方。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电冰箱, 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口部配置在上述冷冻室的深度方向的端部的上方附近,

上述第 2送风机配置成其出风方向向下方且前方倾斜。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电冰箱, 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上述冷冻室的顶面的上述供给风路中, 配置有上述第 2送风机的 区域的高度方向的宽度, 形成为比形成有上述出风口的区域的高度方向的宽度

Description:
电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储藏室内冷却保存食品等的电冰 箱, 特别是涉及具有对冷冻 室内的食品等进行快速冷冻的功能的电冰箱。

背景技术

以往, 作为这种电冰箱, 已知有这样的电冰箱: 除了使冷气在整个电冰箱 内循环的主送风机以外,还设置了用于快速冷 冻冷冻室内的食品等的送风机 (例 如, 专利文献 1、 专利文献 2 )。

图 8是示出专利文献 1公开的带有快速冷冻功能的冷冻电冰箱 100的图。 如图 8所示, 冷冻电冰箱 100具备: 冷气循环用送风机 110, 用于向储藏室(冷 冻室 102、 快速冷冻室 116 ) 内供给由冷却器 109冷却的空气; 和快速冷冻用送 风机 117, 配置在快速冷冻室 116的里侧, 使快速冷冻室 116内的冷气循环。 而 且, 在进行快速冷冻运转时, 运转未图示的压缩机以及冷气循环用送风机 110, 向快速冷冻室 116 内供给冷气, 并且运转快速冷冻用送风机 117搅拌快速冷冻 室 116内的冷气。

此外, 专利文献 2公开的电冰箱与上述同样地,将快速冷冻用 送风机(在 该文献中, 记载为循环风扇。)配置在急冷专用室的后部 。 进而, 该文献中的送 风机构成为使该吸入口与冷气导入风路连通。 因此, 通过运转快速冷冻用的送 风机, 可以 I巴来自冷气导入风路的冷气送入急冷专用室 。 此外, 在该文献中 公开的电冰箱中, 把由急速冷冻用的送风机送入的冷气吹向急冷 专用室的一部 分, 以便仅对该一部分进行重点快速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昭 63-46362号公报(第 2-3页、 第 1图)

专利文献 2: 日本特开 2002-267318号公报(第 2-3页、 第 1图)

然而, 如上述现有技术的电冰箱那样, 在冷冻室的后部配置快速冷冻用的 送风机的构成中, 存在冷冻室内部的容纳食品等的空间变小这样 的问题。 也就 是说, 如果在冷冻室内配置送风机, 则至少与相当于送风机所占的容积的部分 相对应地减少了容纳食品等的容积。 特别是, 由于在冷冻室的后部 (里侧) 配 置快速冷冻用的送风机, 因此存在能够配置食品等的底面积减少这样的 问题。 例如, 有时为了使冷冻室的使用称手, 高效地容纳食品等, 而在冷冻室的内部 配置容纳食品等的顶面开口且拉出自如的容器 (以下,适当称为 "容纳容器"。)。 在设置这样的容纳容器的情况下, 必须缩小该容纳容器的深度尺寸。

此外, 如上述那样, 在冷冻室的内部配置容纳容器的情况下, 存在难以使 通过快速冷冻用的送风机吹出的冷气高效地吹 向食品等这样的问题。 也就是说, 由于送风机配置在冷冻室的里面, 冷气从那里向前方排出, 因此被包围容纳容 器的里侧的壁妨碍, 无法使从送风机排出的冷气直接吹向食品等。 另一方面, 如果为了使从送风机排出的冷气直接吹向食品 等而降低容纳容器的里侧的壁, 则食品等会从容纳容器的里侧向外面翻转掉落 等等, 容纳容器的容纳性能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冰箱, 其能够确 保在冷冻室内部容纳食品等的空间较大, 并且能够高效快速地冷冻冷冻室内的 食品等。

本发明的电冰箱的特征在于, 具备: 冷冻室, 容纳被冷冻物; 冷却器, 对 向上述冷冻室供给的空气进行冷却; 供给风路, 使由上述冷却器冷却的空气向 上述冷冻室流动; 第 1 送风机, 使由上述冷却器冷却的空气向上述供给风路输 送; 第 2送风机, 使上述供给风路内的空气在快速冷冻运转时向 上述冷冻室输 送, 上述供给风路至少延伸到上述冷冻室的顶面, 上述第 2送风机配置在上述 冷冻室的顶面。

根据本发明的电冰箱, 将供给风路配置在冷冻室的顶面, 并将第 2送风机 配置在上述冷冻室的顶面, 所述第 2送风机在快速冷冻运转时将冷气从上述供 给风路输送到上述冷冻室内。 由此, 能够在不有损冷冻室的容纳性能的情况下 进行食品等的快速冷冻。 也就是说, 由于未在冷冻室的后方配置送风机, 因此 能够增大冷冻室的深度尺寸, 能够确保配置食品等被冷冻物的箱板面积较大 。

此外, 由于第 2送风机配置在冷冻室的顶面, 因此, 即使在上述冷冻室的 内部设置了容纳容器的情况下, 从上述第 2送风机排出的冷气的流动也不会被 该容纳容器周围的壁挡住。 即, 通过运转上述第 2送风机, 可以使冷气从上方 直接吹向在该容纳容器的内部容纳的食品等。 这样, 可以在冷冻室内设置容纳 食品等的容纳容器, 提高容纳性及便利性, 并且高效且快速地冷冻食品等。

此外, 在冷冻室的顶面形成将该冷冻室与供给风路连 通的出风口、 和配置 第 2送风机的开口部。 由此, 可以在通常的冷却运转时, 借助上述出风口以及 上述开口部, 使冷气均匀地分散, 向冷冻室供给。 其结果是, 能够使冷冻室内 部的温度分布均一化, 高效地冷冻保存食品等。

此外, 由于配置上述第 2送风机的上述开口部配置在上述出风口的后 , 因此在快速冷冻运转时, 可以高效地将由冷却器冷却的空气向冷冻室输 送。 也 就是说, 通过将上述第 2送风机配置在上述供给风路的后侧, 即, 靠近来自冷 却器的冷气流入的方向进行配置, 从而可以使流动阻力变小, 可以确保大量的 冷气的供给量。 特别是, 通过将上述第 2送风机配置在上述冷冻室的深度方向 的端部附近, 可以更有效地增加冷气的导入量。

此外, 由于将上述开口部配置在上述出风口的后方, 因此通过运转上述第 2 送风机, 可以从上述开口部集中供给冷气, 使该冷气强烈地吹向食品等。

此外, 也可以使上述第 2送风机的出风方向朝向前下方。 由此, 能提高上 述第 2送风机的送风效率。 也就是说, 通过倾斜配置上述第 2送风机, 能够确 保吸入侧的空间较大, 送风效率得到提高。

进而, 通过从上述第 2送风机向前方倾斜地吹出冷气, 从而可以促进冷冻 室内的冷气的循环流动, 并且可以从冷冻室顺利地排出将食品等冷却后 的空气, 防止热的滞留。 也就是说, 可以使冷气直接吹向在容纳容器中配置的食品 等进 行冷却, 使冷却后的空气从该容纳容器的周围壁的上方 向该周围壁和冷冻室的 侧壁之间排出, 向下方流动, 向返回风路高效排出。 由此, 能实现高效率的快 速冷冻运转。

此外进而, 在配置于上述冷冻室顶面的上述供给风路中, 配置有上述第 2 送风机的区域的高度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配置 有上述出风口的区域的高度方向 的宽度大。 由此, 在快速冷冻运转时, 通过上述第 2送风机的运转, 能向上述 冷冻室供给更多的冷气。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冰箱的正面外观图 图 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冰箱的上层冷 室周边构造的侧面剖视 图。

图 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冰箱的向上层 冻室的供给风路的立体 图。 图 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冰箱的第 2送风机附近的构造的侧面剖 视图。

图 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冰箱的通常的 却运转时冷气的流动的 图, (A )是上层冷冻室周边的侧面剖视图, (B )是向上层冷冻室的供给风路附 近的立体图。

图 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冰箱的快速冷 运转时冷气的流动的图, ( A )是上层冷冻室周边的侧面剖视图,( B )是向上层冷冻室的供给风路附近的 立体图。

图 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电冰箱的示例的快速冷冻 部分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电冰箱

2隔热箱体

3冷藏室

4制冰室

5上层冷冻室

6下层冷冻室

7蔬菜室

13冷却室

14供给风路

15供给风路(冷藏室用 )

16供给风路 (上层冷冻室用 )

20分隔构件

21出风口 22开口部

23第 2送风机

23a风扇

23b外壳

29容纳容器

32第 1送风机

33冷却器

X被冷冻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基于附图,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冰箱进行详细说明。

图 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冰箱 1的概略构造的正面外观图。 图 2是电冰 箱 1的右侧面剖视图。

如图 1所示, 电冰箱 1具有作为主体的隔热箱体 2, 在该隔热箱体 2的内部 形成储藏食品等的储藏室。 储藏室的内部根据保存温度或用途划分成多个 容纳 室 3〜7。 最上层是冷藏室 3 , 其下层左侧是制冰室 4, 右侧是上层冷冻室 5 , 其 再下层是下层冷冻室 6, 最下层是蔬菜室 7。

隔热箱体 2的前面开口, 在与上述各容纳室 3〜7对应的上述开口部分别开 闭自如地设有隔热门 8〜12。 冷藏室门 8的右侧上下部由隔热箱体 2旋转自如地 支撑。 此外, 隔热门 9〜 12由隔热箱体 2支撑成向电冰箱 1的前方拉出自如。

如图 2所示, 作为电冰箱 1的主体的隔热箱体 2由在前面具有开口部的钢 板制外箱 2a、 在该外箱 2a的内侧与其具有间隙地配设的、 在前面具有开口部的 合成树脂制的内箱 2b、 以及填充发泡于上述外箱 2a和内箱 2b的间隙中的发泡 聚氨酯制的隔热材料 2c构成。 此外, 各隔热门 8〜12也釆用与隔热箱体 2同样 的隔热构造。

冷藏室 3与位于其下层的制冰室 4及上层冷冻室 5之间由隔热分隔壁 36分 隔。 隔热分隔壁 36是合成树脂的成形品, 在其内部填充有隔热材料。

此外, 制冰室 4与上层冷冻室 5之间由分隔壁(图中未示出 )分隔。 而另 外, 制冰室 4以及上层冷冻室 5与设置在其下层的下段冷冻室 6以冷气流通自 如的方式连通。 并且, 下层冷冻室 6与蔬菜室 7之间由隔热分隔壁 37分隔。

此外, 在内箱 2b的内部的冷藏室 3的里面以及顶面形成有使冷却的空气向 冷藏室 3流动的供给风路 15。 同样地, 在制冰室 4以及上层冷冻室 5的里侧, 形成有由合成树脂制的分隔构件 38划分的供给风路 14。

在上层冷冻室 5的上方, 形成有由合成树脂制的分隔构件 20 (分隔体 )分 隔的、 与供给风路 14连通的供给风路 16。 并且, 在上层冷冻室 5的顶面, 配设 有在快速冷冻运转时使冷气从供给风路 16内向上层冷冻室 5输送的第 2送风机 23。

在内箱 2b的内部的供给风路 14的更里侧, 设有由分隔构件 39划分形成 的冷却室 13。在冷却室 13上部的分隔构件 39上, 形成有连接冷却室 13与供给 风路 14的开口 13a, 在开口 13a中配设有用于使空气循环的第 1送风机 32。 另 一方面, 在冷却室 13 的下方, 形成有将来自储藏室的返回冷气吸入冷却室 13 的内部的开口 13b 0

并且, 在冷却室 13的内部, 配置有用于对循环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器 33 (蒸发器)。 冷却器 33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于压缩器 31、 散热器(未图示)、 膨 胀阀 (毛细管)(未图示), 构成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回路。 另外, 在本实施方 式的电冰箱 1中, 使用异丁烷(R600a )作为上述冷冻周期的制冷剂。

接下来, 对具有上述构成的电冰箱 1的基本的冷却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 利用上述的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回路的冷却器 33进行冷却室 13 内 的空气的冷却。 利用冷却器 33冷却的空气通过第 1送风机 32从冷却室 13的开 口 13a向供给风路 14排出。

然后,排出到供给风路 14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通过风路开闭器 18 (例如, 电动机风门 (motor damper ) )调整为适当的流量, 向供给风路 15流动, 供给到 冷藏室 3。 由此, 能以适当的温度冷却保存在冷藏室 3的内部储藏的食品等。

供给至冷藏室 3的内部的冷气通过未图示的连结风路供给到 菜室 7。并且, 在蔬菜室 7中循环的冷气经由返回风路 17、冷却室 13的开口 13b返回到冷却室 13的内部。 因此, 再次被冷却器 33冷却。

另一方面, 排出到供给风路 14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被供给至制冰室 4以及 下层冷冻室 6, 并且通过供给风路 16被供给至上层冷冻室 5。 并且, 制冰室 4 以及上层冷冻室 5内部的空气向连通的下层冷冻室 6流动, 下层冷冻室 6内部 的空气流过下层冷冻室 6的下部, 通过冷却室 13的开口 13b, 向冷却窒 13的内 部流动。

如上所述, 由冷却器 33冷却的空气在储藏室内循环, 进行食品等的冷冻或 冷却保存。

接下来, 参照图 3至图 5 , 对上层冷冻室 5附近的构成, 特别是配置在上 层冷冻室 5的顶面的供给风路 16以及第 2送风机 23进行详细说明。

图 3是表示上层冷冻室 5周边构造的侧面剖视图 (图 1中所示的 A-A线剖 面)、 图 4是表示供给风路 16的立体图。 图 5是表示第 2送风机 23附近的构造 的侧面剖视图 (图 1中所示的 A-A线剖面)。

如图 3所示, 在上层冷冻室 5的顶面, 配置有通过合成树脂制的分隔构件 20与上层冷冻室 5划分的供给风路 16。 也就是说, 供给风路 16是在分隔构件 20和隔热分隔板 36之间形成的空间。

供给风路 16通过出风口 28与供给风路 14连通。 此外, 在供给风路 16上 形成有连通供给风路 16与上层冷冻室 5的出风口 21以及开口部 22。 由此, 形 成向上层冷冻室 5供给冷气的路径。 也就是说, 向上层冷冻室 5供给冷气的供 给风路延伸到上层冷冻室 5的顶面, 延伸至其顶面的区域是供给风路 16。

另外, 在上层冷冻室 5中, 设置有用于容纳食品等被冷冻物的容纳容器 29。 容纳容器 29是上方开口的大致箱状的合成树脂制的容器 容纳容器 29被组装 在固定于隔热门 10的未图示的框体中, 构成为与隔热门 10—起向前方拉出自 如。

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将快速冷冻用的第 2送风机配置在上层冷冻室的顶 面, 因此能够确保容纳容器 29的底面积较大, 提高容纳效率。 也就是说, 由于 未将快速冷冻用的送风机配置在冷冻室的后部 (里侧面), 因此可以增大容纳容 器 29的深度尺寸。

如图 4所示, 出风口 21 以规定的形状以及配置形成多个, 以便向上层冷 冻室 5的内部均匀地供给冷气。 开口部 22形成在出风口 21的后方, 即形成在 上层冷冻室 5的里侧, 在开口部 22中配置有第 2送风机 23。 换言之, 第 2送风 机配置在出风口 21的后方, 设置在来自供给风路 14的冷气流入的出风口 28的 附近。

第 2送风机 23是具有旋转式风扇 23a (例如, 螺旋桨式风扇)、 外壳 23b、 和未图示的风扇电动机的轴流送风机。 第 2送风机 23的外壳 23b被固定在分隔 构件 20的顶面侧、 即供给风路 16侧。

在分隔构件 20的后部、 即在里侧, 以供给风路 16的高度向后方逐渐变高 的方式形成有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20a。 并且, 在倾斜面 20a上, 形成有开口部 22, 在开口部 22中配设有第 2送风机 23。 也就是说, 供给风路 16的高度方向 的宽度在形成有出风口 21的区域变窄, 在配置有第 2送风机 23的区域变宽。

此外, 由于第 2送风机 23配置在倾斜面 20a上, 因此风扇 23a的旋转轴不 垂直、 向电冰箱 1的前后方向倾斜。 具体地说, 第 2送风机 23配置成其出风方 向 (风扇 23a的出风侧的旋转轴方向) 向下方且前方倾斜。

此外, 如图 5所示, 在倾斜面 20a上, 在配设第 2送风机 23的部分, 形成 有凹部 20b。 就凹部 20b而言, 只有固定第 2送风机 23的区域及其附近在供给 风路 16侧凹陷, 向上层冷冻室 5侧突出。

这样, 通过形成有凹部 20b, 能够确保第 2送风机 23的吸入侧的空间较大, 能够提高第 2送风机的送风效率, 使冷气的吹出量增大。 此外, 通过仅在用于 配置第 2送风机 23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区域形成凹部 20b, 从而能确保上层冷冻 室 5的容纳容积较大。

在此, 开口部 22形成为大致圆形状, 其直径 D与风扇 23a的外径 df相同 或者更大, 与外壳 23b的风洞部的内径 Dc相同或者更小。

这样, 通过使开口部 22的直径 D在 23a的外径 df以上, 可以将从第 2送 风机 23吹出的空气的流动阻力抑制得较小。 此外, 通过使开口部 22的直径 D 在风洞部的内径 Dc以下, 可以抑制向风扇 23 a的旋转半径方向吹出的流动 , 增 强向轴方向的流动。 由此, 可以使从第 2送风机 23吹出的冷气高效地吹向食品 等, 提高快速冷冻的效果。

另外, 开口部 22如前所述, 整体形状以大致圆形状形成,但在其开口部分 , 为了防止人体等接触到风扇 23a 以确保安全性, 而设置例如格子状和同心圆状 的附图中未示出的风扇网罩( fan guard )构造。

接下来, 参照图 6以及图 7, 对向上层冷冻室 5的冷气的供给以及快速冷冻 运转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 对通常的冷却运转中冷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 6 ( A )是说明电冰 箱 1的通常的冷却运转中冷气的流动的上层冷冻 5周边的侧面剖视图, 同图 ( B )是供给风路 16附近的立体图。

如图 6 ( A ) 以及 (B ) 所示, 在通常的冷却运转中, 借助第 1送风机 32 从冷却室 13输送至供给风路 14的冷气的一部分, 通过出风口 28流入供给风路 16。 另外, 如已说明的那样, 在通常的冷却运转中, 供给风路 14内的冷气的一 部分被供给至制冰室 4 (参照图 2 )和下层冷冻室 6, 并且通过供给风路 15被 供给至冷藏室 3。

从供给风路 14流入供给风路 16的冷气, 通过在分隔构件 20上形成的出 风口 21 以及开口部 22流入上层冷冻室 5。 在此, 配置在开口部 22的第 2送风 机 23虽然不运转, 但冷气会通过外壳 23b的风洞部、 即停止状态的风扇 23a的 周边。

这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供给风路 16配置在上层冷冻室 5的顶面, 因 而可以从上层冷冻室 5的上方送入冷气。 因此, 能高效地向配置在容纳容器 29 内部的食品等被冷冻物 X供给冷气。

此外, 由于形成多个出风口 21 , 而且从开口部 22也能够供给冷气, 因此能 够将冷气分散供给至上层冷冻室 5的内部。 由此, 能使上层冷冻室 5 内部的温 度分布均一。

供给至上层冷冻室 5的冷气从容纳容器 29的内侧底部越过该容纳容器 29 的周围壁的上边缘部, 或者经由形成在该周围壁上部的通气孔 29a, 向该周围壁 的外侧流动。 并且, 该冷气通过上述周围壁和上层冷冻室 5 的内壁 (侧壁)之 间, 向处于下方的下层冷冻室 6流动。 接下来, 对快速冷冻运转中冷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 7 ( A )是说明电冰 箱 1的快速冷冻运转中冷气的流动的上层冷冻室 5周边的侧面剖视图,同图( B ) 是供给风路 16附近的立体图。

在快速冷冻运转时, 第 2送风机 23进行运转。 另外, 第 1送风机 32也与 通常的冷却运转同样地进行运转。 其结果为, 如图 7 ( A ) 以及(B )所示, 供 给风路 14内的冷气的大部分被第 2送风机 23抽吸, 流入供给风路 16。 也就是 说, 从供给风路 14直接流入制冰室 4 (参照图 2 )和下层冷冻室 6的冷气、 或 经由供给风路 15流入冷藏室 3的冷气大大减少。

并且, 供给风路 16内的冷气通过第 2送风机 23送入上层冷冻室 5的内部。 在此, 由于供给风路 16内的冷气因第 2送风机 23而被强制性排出, 因此经由 出风口 21的冷气的流动几乎消失, 大致全部的冷气集中流入开口部 22。

这样, 通过运转第 2送风机 23 , 能向上层冷冻室 5供给更多的冷气, 能使 上层冷冻室 5内的冷冻能力增大。 特别是, 由于将第 2送风机 23配置在与供给 风路 14接近的上层冷冻室 5的后方, 因此能够以小的流动阻力大量导入从出风 口 28流入的冷气。

此外, 可以通过第 2送风机 23 , 从开口部 22集中吹出冷气, 使该冷气直接 吹向放置在容纳容器 29的内部的被冷冻物 X。 特别是, 由于将第 2送风机 23 配置在上层冷冻室 5的顶面, 因此可以降低容纳容器 29的周围壁而不有损容纳 性能的情况下, 从容纳容器 29的上方送入冷气。 由此, 可以确保容纳性, 并且 高效地冷却被冷冻物 X , 使其在短时间内冻结。

此外, 由于第 2送风机 23以出风方向朝向偏前方的方式倾斜地设置, 因此 从第 2送风机 23强烈吹出的冷气还向前方流动。 由此, 在上层冷冻室 5的内部 形成合适的循环流, 防止热的滞留来实现温度均一化, 并且形成高效的返回流, 顺利地进行冷气的排出。

如以上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 通过运转第 2送风机 23 , 能够高效率地进 行快速冷冻运转。 通过该快速冷冻运转, 能够将从被冷冻物 X放入电冰箱 1后 开始至被冷冻而达到规定的保鲜温度的所需时 间, 缩短至通常的冷却运转中上 述所需时间的一半以下。

接下来, 对快速冷冻运转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 根据用 户的指示开始快速冷冻运转。 来自用户的指示通过未图示的输入装置 (例如, 操作按鈕等 )来进行。

另外, 例如, 也可以设置用于检测上层冷冻室 5 内部的温度或被冷冻物 X 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未图示), 基于通过该温度检测装置来检测的温度, 判 断是否需要快速冷冻运转, 开始快速冷冻运转。 进而, 也可以设置用于检测隔 热门 10开闭的门传感器等, 将该门传感器等的检测值作为运算的参考。

如果开始快速冷冻运转, 则如上所述第 2送风机 23运转。 此时, 第 1送风 机 32和压缩机 31 (参照图 2 )与通常的冷却运转同样地进行运转。 在此, 也 可以进行在快速冷冻运转时增大冷却器 33 (参照图 2 ) 的冷冻能力的控制, 具 体地说, 也可以进行提高压缩机 31的运转频率、 提高散热器(未图示)用风扇 (未图示) 的转数、 增大膨胀阀 (未图示) 的开度等的控制。 由此, 能进一步 增大快速冷冻时的冷冻能力。

此外, 也可以控制成在运转第 2送风机 23的期间, 关闭用于调整从供给风 路 14向供给风路 15流动的冷气的流量的风路开闭器 18。 由此, 可以防止这样 的问题: 由于因第 2送风机 23产生的供给风路 14内的负压, 冷藏室 3的空气 在供给风路 15中进行逆流, 快速冷冻效果降低。

并且, 如果开始快速冷冻运转后经过规定的时间, 则停止第 2送风机 23结 束快速冷冻运转, 返回通常的冷却运转。 在此, 所谓的规定的时间是, 作为直 到被冷冻物 X的冷冻结束为止所需的时间而预先设定的时 。 另外, 也可以以 通过上述的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上层冷冻室 5 内部的温度或者被冷冻物 X的温 度为基准, 判断快速冷冻运转的停止。

以上, 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冰箱进行了说明 ,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 于此, 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 进行各种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