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ELECTRODYNAMIC DISH-SHAPED FLYING GENERATO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036818
Kind Code:
A1
Abstract:
An electrodynamic dish-shaped flying generator comprises a body, a power plant, and a control system. The power plant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annular ferromagnetic guide rails for generating magnetic levitation, a plurality of rising force generation vehicles for generating a rising force and a plurality of forward moving force generation vehicles for generating a forward moving force. Both wings of the annular ferromagnetic guide rails are provided with induction coils used for power generation and generator assemblies used for power generation. The control system controls the circling of each vehicle along the annular ferromagnetic guide rails to generate the rising force and the forward moving force for flying of the electrodynamic dish-shaped flying generator. At the same time, the vehicles circle make magnetic lines that pass through the induction coils change, so that the induction coils can generate an electromotive force for power generation. The generated power can serve as an electrodynamic force for generation of magnetic levitation forces and driving forces between the annular ferromagnetic guide rails and the vehicles, and the recovered power can be stored in a storage battery for standby use. When rotating around the annular ferromagnetic guide rails, each vehicle operates stably and is easy to realize automatic control, and energy can be recovered to regenerate power for flying when the electrodynamic force is adopted for flying and transportation.

Inventors:
LIANG XIQI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72278
Publication Date:
March 13, 2014
Filing Date:
March 07,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ICKPO LTD (CN)
LIANG XIQIU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4D27/02; B64C39/06; B64D27/24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1993014973A21993-08-05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358424A2012-02-22
CN1530288A2004-09-22
CN102556350A2012-07-11
CN101557982A2009-10-14
US20040069897A12004-04-15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894097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GUANGZHOU ZHIYOU PATENT & TRADEMARK AGENCY CO., LTD. (CN)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 要求

1、一种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由碟状的上、下壳体(1、 2) 组成的运输承载用的机体, 用于驱动机体飞行的动力装置, 用于控制飞行的控 制系统, 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多条用于产生磁悬浮的环形铁磁导轨 (3)、 多台用于 产生所述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的上升力的上升力产生车 (4)和多台用于产生所 述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的前行力的前行力产生车 (5); 所述环形铁磁导轨 (3) 对称分布于上、 下壳体 (1、 2) 的外表面, 并在上、 下壳体 (1、 2) 的外表面呈 阶梯状;

所述上升力产生车(4)和前行力产生车(5)均匀分布于各环形铁磁导轨(3) 上, 上升力产生车 (4) 和前行力产生车 (5) 的车体底部均设有车轮 (6)、 第一 电磁体 (7) 和用于作为各车初始驱动电动力源的电池, 所述车轮 (6) 与环形铁 磁导轨 (3) 滚动配合, 所述第一电磁体 (7) 与环形铁磁导轨 (3) 配合产生磁悬 浮力及推动力, 以使上升力产生车 (4) 和前行力产生车 (5) 悬浮并沿环形铁磁 导轨(3)绕圈, 各第一电磁体(7)均与对应环形铁磁导轨(3)之间产生磁力线, 形成环绕形电磁场;

所述环形铁磁导轨 (3) 的两翼设有用于发电的感应线圈 (23) 及用于发电的 发电机组件, 所述机体内还设有用于储存电能的蓄电池, 所述感应线圈 (23) 的 输出端分别接至环形铁磁导轨 (3) 的供电输入端和蓄电池;

所述控制系统控制各车沿环形铁磁导轨 (3)绕圈产生上升力和前行力供电动 力碟状飞行发电器飞行, 同时各车绕圈使穿过感应线圈的磁力线产生变化, 以使 感应线圈 (23) 产生电动势发电, 各车及感应线圈 (23) 配合发电机组件形成发 电机, 各环形铁磁导轨 (3) 上的发电机构成发电机组群, 所述发电机组群的发电 电能作为电动力供环形铁磁导轨 (3) 和各车之间产生磁悬浮力及推动力, 并回收 存入蓄电池备用。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系 统控制上升力产生车 (4) 和前行力产生车 (5) 在环形铁磁导轨 (3) 上的速度逐 渐增加转入高速回转绕圈, 转速为 25km/h〜550km/h, 以使上升力产生车 (4) 和 前行力产生车 (5) 转移减轻所述机体往下坠的重量而处于减重状态, 并使所述电 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平稳飞行; 每个环形铁磁导轨上的环绕形电磁场汇合成与地 球磁场相互推斥的电磁场体, 该相互推斥的推斥力成为上升力供所述电动力碟状 飞行发电器上升飞行。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升力 产生车 (4) 的车体顶部设有兜风罩 (9), 该兜风罩 (9) 为一端具有大口 (91)、 另一端具有小口 (92) 的喇叭状罩体, 兜风罩 (9) 的大口 (91) 朝向与上升力产 生车 (4) 的前进方向相同, 所述兜风罩 (9) 内设有用于关闭或打开兜风罩的大 口的兜风调节装置 (10);

所述前行力产生车 (5) 的车体两侧部往外伸出有沿环形铁磁导轨径向的风叶 (11), 该风叶 (11)具有杆部 (111)和可扫风的翼部 (112), 风叶的杆部 (111) 与前行力产生车 (5) 的车体铰接, 并在该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风叶 (11) 的翼部 倾斜角度的倾斜调节装置(12),该倾斜调节装置(12)的调节端与风叶的杆部(111) 相连, 该倾斜调节装置 (12) 与控制系统的相应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控制系统先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电力, 驱动上升力产生车 (4) 和前行力产 生车(5)通过车轮(6)在环形铁磁导轨(3)上绕圈, 同时控制环形铁磁导轨(3) 对各上升力产生车 (4) 和前行力产生车 (5) 的推动方向, 使相邻环形铁磁导轨 (3) 上的上升力产生车 (4) 或前行力产生车 (5) 的绕圈方向相反; 当上升力产 生车 (4) 和前行力产生车 (5) 悬浮后, 控制系统控制倾斜调节装置 (12) 将风 叶的翼部 (112)调节至与风叶 (11)前进方向夹角为 45° , 使前行力产生车 (5) 兜风产生上升力; 当所述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上升至合适高度需要前行时, 由 控制系统控制兜风调节装置 (10), 闭合兜风罩 (9) 的大口 (91), 并控制倾斜调 节装置 (12) 调节风叶的翼部 (112), 使该翼部 (112) 以环形铁磁导轨 (3) 的 半圈为周期, 翼部(112)与风叶(11)前进方向的夹角在 0° 和 90° 间转动切换, 并且相邻半圈环形铁磁导轨 (3) 上的翼部 (112) 倾斜方向相反, 实现各前行力 产生车 (5) 风叶的翼部 (112) 扫风前行。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铁 磁导轨(3) 的横截面呈顶部开有矩形槽(31) 的 "T"形; 所述上升力产生车(4) 和前行力产生车 (5) 的车体底部中央均具有向下伸出的用于容置所述电池的矩形 凸起 (8), 该矩形凸起 (8) 与环形铁磁导轨 (3) 的矩形槽 (31) 相适配。

5、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体 (1) 顶端的环形铁磁导轨 (3) 及下壳体 (2) 底端的环形铁磁导轨 (3) 上均设 置上升力产生车 (4), 其余环形铁磁导轨 (3) 上均设置前行力产生车 (5); 所述 前行力产生车 (5) 的顶部也设有兜风罩; 所述风叶 (11) 的翼部 (112) 的横截 面依前行力产生车 (5) 的前进方向前薄后厚。 6、 根据权利要求 3-5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兜风罩 (9) 的小口 (92) 后方还设有用于回收电能的风力发电机 (13), 各风 力发电机 (13) 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升力 产生车 (4) 和前行力产生车 (5) 的车体底部的两侧均具有横截面呈 "J"形的弯 折部 (14), 用于包裹环形铁磁导轨 (3); 每一车的车轮 (6) 为四个, 分别承托 于环形铁磁导轨 (3) 左右侧的上下端面; 所述第一电磁体 (7) 设于弯折部 (14) 及矩形凸起 (8) 上靠近环形铁磁导轨 (3) 的一端。

8、 根据权利要求 1-5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 述机体内设有空心的球形充电球 (15), 充电球 (15) 内部由下至上分为用于储存 锂离子电池液的电池层 (151)、 用于放置充电装置的充电层 (152) 和用于放置货 物的货物层 (153), 所述控制系统将回收的电能输送至充电层 (152) 的充电装置 充电, 再进入电池层 (151) 的液态锂离子电池液中储存; 所述充电球 (15) 外围 设有用于隔离充电球辐射的封闭球壳 (24)。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球 壳 (24) 内还设有载货平台 (22), 该载货平台 (22) 上设有用于磁悬浮的圆环形 导轨及用于承载货物的载货车, 所述载货车设于圆形导轨上并经磁悬浮驱动绕圈 行进, 该载货车的行进速度为 100 km/h〜200 km/h, 以使载货车转移减轻货物往 下坠的重量而处于减重状态; 所述充电球 (15) 的下方还设有用于给充电球产生 磁悬浮的底座 (16), 该底座 (16) 固定于封闭球壳 (24) 上, 所述充电球 (15) 的下端设有第二电磁体(17)和初始旋转支撑用的滚轮组(18), 以使充电球(15) 在底座 (16) 上方旋转。

10、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 球壳 (24) 内的下壳体上设有用于盛装水的水池 (19); 所述水池内设有多个用于 使水体整体旋转的水泵 (20), 所述水池 (19) 的水面置有多个用于防止水花溅起 的三角形或十字形水袋 (21)。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磁悬浮技术、 以电动力飞行的碟状飞 行发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飞碟状飞行器有的是采用喷气方式有的 采用旋翼方式来产生升力和 推进力, 是用燃料作为飞行动力起动源, 两种方式都需要消耗巨大的能源, 不利 于推广应用, 并且, 两者都具有运行不够平稳、 舒适, 较难于实现自动控制; 噪 音大, 排出有害废气, 不利于环境保护等不足之处。所以至今尚未有 在地球上飞 行的载货 /载人的大型飞碟状的飞行器。

另外, 同步直线电动机和磁悬浮技术为现有比较成熟 的技术, 例如磁悬浮列 车, 车体上装有第一电磁体, 导轨底部则安装线圈。 通电后, 导轨线圈产生的磁 场极性与车体上的第一电磁体极性总保持相同 , 两者 "同性相斥", 排斥力使车 体悬浮起来。 导轨两侧也装有线圈, 交流电使线圈变为第一电磁体。 它与车体上 的第一电磁体相互作用, 使车体前进。

悬浮车体的驱动和同步直线电动机原理一模一 样。车体的第一电磁体(N极) 被导轨上靠前一点的第一电磁体(S极)所吸 , 同时被导轨上稍后一点的第一 电磁体 (N极) 所排斥——结果是一 "推"一 "拉"。 磁悬浮车体运行时与导轨 保持一定的间隙 (一般为 1一 10cm), 因此运行安全、 平稳舒适、 噪声小, 可以 实现全自动化运行。

全世界城市上空的飞机航道都出现饱和,机场 跑道无法有土地加建加长, 地 面上的车辆越来越多, 马路壅塞, 运输困难, 现有的用于载人、 载货的运输用的 飞行器(如飞机)均需要航道和起飞跑道, 当载人、 载货的需求量上升时, 必将 导致航道、 跑道使用紧张, 增加了飞行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电 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其运行 平稳、 噪音低、 消耗能源少、 无有害气体排出, 并可在用电动力飞行运输时回收 能量再发电以供飞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 如下: 一种电动力碟状飞行发 电器, 它包括由碟状的上、 下壳体组成的运输承载用的机体, 用于驱动机体飞行 的动力装置,用于控制飞行的控制系统, 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多条用于产生磁悬浮 的环形铁磁导轨、多台用于产生所述电动力碟 状飞行发电器的上升力的上升力产 生车和多台用于产生所述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 器的前行力的前行力产生车;所述 环形铁磁导轨对称分布于上、 下壳体的外表面, 并在上、下壳体的外表面呈阶梯 状;

所述上升力产生车和前行力产生车均匀分布于 各环形铁磁导轨上,上升力产 生车和前行力产生车的车体底部均设有车轮、 第一电磁体和用于作为各车初始驱 动电动力源的电池,所述车轮与环形铁磁导轨 滚动配合, 所述第一电磁体与环形 铁磁导轨配合产生磁悬浮力及推动力,以使上 升力产生车和前行力产生车悬浮并 沿环形铁磁导轨绕圈,各第一电磁体均与对应 环形铁磁导轨之间产生磁力线, 形 成环绕形电磁场;

所述环形铁磁导轨的两翼设有用于发电的感应 线圈及用于发电的发电机组 件,各环形铁磁导轨上的发电机构成发电机组 群, 所述机体内还设有用于储存电 能的蓄电池,所述感应线圈的输出端分别接至 环形铁磁导轨的供电输入端和蓄电 池;

所述控制系统控制各车沿环形铁磁导轨绕圈产 生上升力和前行力供电动力 碟状飞行发电器飞行, 同时各车绕圈使穿过感应线圈的磁力线产生变 化, 以使感 应线圈产生电动势发电,各车及感应线圈配合 发电机组件形成发电机, 各环形铁 磁导轨上的发电机构成发电机组群,所述发电 机组群的发电电能作为电动力供环 形铁磁导轨和各车之间产生磁悬浮力及推动力 , 并回收存入蓄电池备用。

本发明所述控制系统控制上升力产生车和前行 力产生车在环形环形铁磁导 轨上的速度逐渐增加转入高速回转绕圈, 转速为 25km/h〜550km/h, 以使上升力 产生车和前行力产生车转移减轻所述机体往下 坠的重量而处于减重状态,并使所 述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平稳飞行;每个环形 铁磁导轨上的环绕形电磁场汇合成 与地球磁场相互推斥的电磁场体,该相互推斥 的推斥力成为上升力供所述电动力 碟状飞行发电器上升飞行。

本发明所述上升力产生车的车体顶部设有兜风 罩, 该兜风罩为一端具有大 口、另一端具有小口的喇叭状罩体, 兜风罩的大口朝向与上升力产生车的前进方 向相同, 所述兜风罩内设有用于关闭或打开兜风罩的大 口的兜风调节装置; 所述前行力产生车的车体两侧部往外伸出有沿 环形铁磁导轨径向的风叶,该 风叶具有杆部和可扫风的翼部,风叶的杆部与 前行力产生车的车体铰接, 并在该 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风叶的翼部倾斜角度的倾 斜调节装置,该倾斜调节装置的调 节端与风叶的杆部相连, 该倾斜调节装置与控制系统的相应控制端电连 接; 所述控制系统先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电力,驱动 上升力产生车和前行力产生车 通过车轮在环形铁磁导轨上绕圈,同时控制环 形铁磁导轨对各上升力产生车和前 行力产生车的推动方向,使相邻环形铁磁导轨 上的上升力产生车或前行力产生车 的绕圈方向相反; 当上升力产生车和前行力产生车悬浮后, 控制系统控制倾斜调 节装置将风叶的翼部调节至与风叶前进方向夹 角为 45° , 使前行力产生车兜风 产生上升力; 当所述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上升至合适高度 需要前行时, 由控制 系统控制兜风调节装置, 闭合兜风罩的大口, 并控制倾斜调节装置调节风叶的翼 部, 使该翼部以环形铁磁导轨的半圈为周期, 翼部与风叶前进方向的夹角在 0° 和 90° 间转动切换, 并且相邻半圈环形铁磁导轨上的翼部倾斜方向 相反, 实现 各前行力产生车风叶的翼部扫风前行。

本发明所述环形铁磁导轨的横截面呈顶部开有 矩形槽的 " T"形; 所述上升 力产生车和前行力产生车的车体底部中央均具 有向下伸出的用于容置所述电池 的矩形凸起, 该矩形凸起与环形铁磁导轨的矩形槽相适配。

本发明所述上壳体顶端的环形铁磁导轨及下壳 体底端的环形铁磁导轨上均 设置上升力产生车,其余环形铁磁导轨上均设 置前行力产生车。所述前行力产生 车的顶部也设有兜风罩;所述风叶的翼部的横 截面依前行力产生车的前进方向前 薄后厚。

本发明所述兜风罩的小口后方还设有用于回收 电能的风力发电机,各风力放 电机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以将电能存储至蓄电池。

本发明所述上升力产生车和前行力产生车的车 体底部的两侧均具有横截面 呈 "J"形的弯折部, 用于包裹环形铁磁导轨; 每一车的车轮为四个, 分别承托 于环形铁磁导轨左右侧的上下端面;所述第一 电磁体设于弯折部及矩形凸起上靠 近环形铁磁导轨的一端。 本发明所述机体内设有空心的球形充电球,充 电球内部由下至上分为用于储 存锂离子电池液的电池层、 用于放置充电装置的充电层和用于放置货物的 货物 层,所述控制系统将回收的电能输送至充电层 的充电装置充电, 再进入电池层的 液态锂离子电池液中储存; 所述充电球外围设有用于隔离充电球辐射的封 闭球 壳

本发明所述封闭球壳内还设有载货平台,该载 货平台上设有用于磁悬浮的圆 环形导轨及用于承载货物的载货车,所述载货 车设于圆形导轨上并经磁悬浮驱动 绕圈行进, 该载货车的行进速度为 100 km/h〜200 km/h, 以使载货车转移减轻 货物往下坠的重量而处于减重状态;所述充电 球的下方还设有用于给充电球产生 磁悬浮的底座, 该底座固定封闭球壳上, 所述充电球的下端设有第二电磁体和初 始旋转支撑用的滚轮组, 以使充电球在底座上方旋转。

本发明所述封闭球壳内的下壳体上设有用于盛 装水的水池。所述水池内设有 多个用于使水体整体旋转的水泵,所述水池的 水面置有多个用于防止水花溅起的 三角形或十字形水袋。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 1 )本发明避免了使用燃料作为飞行动力源, 而是利用电力作为动力产生 磁悬浮, 并具有用于回收电能的磁感应线圈, 带有磁感应线圈的环形铁磁导轨、 上升力产生车和前行力产生车配合发电机组件 共同构成发电机,绕圈的各车令穿 过各感应线圈的磁力线产生变化而产生电动势 , 从而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使各 车耗用电力的同时也回收能量用于供电环形铁 磁导轨或储存于蓄电池中备用,并 不影响各车绕圈运行,而且,本发明的兜风罩 后置有风力发电机,也可回收电能, 同时, 本发明机体内设有充电球, 也可收集电能, 使得本发明可回收利用能源损 耗, 大大减少了本发明需要消耗的能源, 十分利于推广应用;

(2)动力装置采用磁悬浮方式, 通过各车绕圈给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提供上升力和前行力,各车绕环形铁磁导轨旋 转时运行平稳、易于实现自动控制, 且噪音低、 无有害气体排放, 运营、 维护和耗能费用低;

( 3 )现有的运输工具上都是直线奔驰冲刺来将本 的重力转移, 没有设立 环绕形绕圈场地, 而本发明自我设有跑道式的轨道, 上升力产生和和前行力产生 车在环形铁磁导轨上高速绕圈,各车自体重量 与负重转移成为冲力, 冲力 X速度 不断增强令机体冲刺, 可减轻自身重量, 从而易于形成轻身上升飞行, 并增强本 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飞行的平稳性 (类似陀螺稳定性); 并且, 每一条环形铁 磁导轨都造出具有发电功效的独立的发电电磁 场体,各电磁场体这汇聚形成本飞 行发电器整体电磁场体, 而加大的励磁使发电机发电就能形成更大的电 磁场体, 该电磁场体该飞行发电器整体电磁场体与地球 电磁场相互推斥,使地球对本电动 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形成一定上升的斥力,辅助 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上升或保 持平稳飞行;

(4) 本发明可根据不同情况控制兜风罩大口的打开 或闭合, 以控制风阻, 各车内置的电池也可藏于矩形凸起内,减小了 因设置电池而带来的风阻, 利于平 稳升起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

( 5 )本发明的风叶前薄后厚, 有利于产生上升力, 并且同时具有兜风罩产 生上升力, 使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具有很好的载重能 力, 一次则载人、载货 量较多, 其航道使用宽松, 并也不用使用跑道, 飞行安全; 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 电器属于地球上的低空飞行器, 不占现有的飞机航道, 不占机场;

( 6) 现有技术中没有在碟状飞行机体内设置导轨能 进行"车载货体"而高速 绕圈的先例, 本发明的载货车在机体内外沿导轨(跑道)高 速绕圈, 可令机体及 货物减重而利于本发明轻盈载物上升飞行运作 ;

(7 )本发明的机体内设有水池, 盛水后, 并引入空气混和水中令水流运行 迅速; 高速的水流加入空气更能减轻水体往下坠的重 量, 高速流动的水内自产出 大量的电磁电子而有利于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 电器散热, 并减少对外部的辐射, 避免人体伤害。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的立体结构 意图;

图 2为图 1的俯视图;

图 3为图 1的主视图;

图 4为图 3的剖视图 (省去上升力产生车和前行力产生车);

图 5为上升力产生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 6为本发明上升力产生车的主视剖视图;

图 7为本发明上升力产生车的兜风罩处于大口打 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 8为本发明上升力产生车的兜风罩处于大口闭 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 9为本发明前行力产生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 10为本发明前行力产生车的主视剖视图;

图 11为本发明风叶的翼部的侧视图;

图 12为本发明上升力产生车或前行力产生车处于 浮状态的示意图; 图 13为本发明上升力产生车的兜风罩处于大口闭 状态及各车风叶的翼部 处于扫风状态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图 14为本发明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处于扫风前 状态的俯视图。

图中: 1、 上壳体; 2、 下壳体; 3、 环形铁磁导轨; 31、 矩形槽; 4、 上升力 产生车; 5、 前行力产生车; 6、 车轮; 7、 第一电磁体; 8、 矩形凸起; 9、 兜风 罩; 91、 大口; 92、 小口; 10、 兜风调节装置; 11、 风叶; 111、 杆部; 112、 翼 部; 12、 倾斜调节装置; 13、 风力发电机; 14、 弯折部; 15、 充电球; 151、 电 池层; 152、 充电层; 153、 货物层; 16、 底座; 17、 第二电磁体; 18、 滚轮组; 19、 水池; 20、 水泵; 21、 水袋; 22、 载货平台; 23、 感应线圈; 24、 封闭球壳。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 1-图 4所示的一种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包括由 状的上、下壳体 1、 2组成的运输承载用的机体, 用于驱动飞行的动力装置, 用于控制飞行的控制系 统, 动力装置包括多条用于产生磁悬浮的环形铁磁 导轨 3、 多台用于产生电动力 碟状飞行发电器的上升力的上升力产生车 4 和多台用于产生电动力碟状飞行发 电器的前行力的前行力产生车 5。环形铁磁导轨 3对称分布固定于上、下壳体 1、 2的外表面, 并在上、 下壳 1、 2体的外表面呈阶梯状; 环形铁磁导轨 3的横截 面呈顶部开有矩形槽 31的" T "形;其中,本实施例的环形铁磁导轨 3共为六条, 在上、 下壳体 1、 2上对称分布, 机体可采用合金等金属材料、 塑化材料或碳纤 维等碳化合物材料制成, 碟状的上、 下壳体 1、 2的直径在 6m〜20m之间选择; 机体内设置用于运输载人、 运输载物的区域平台, 根据载人、 载货量的需要、 飞 行速度的需要, 可增设更多条环形铁磁导轨 3, 例如在上壳体 1设置六条, 下壳 体也设置六条, 以增加动力。

上升力产生车 4和前行力产生车 5等间距均匀分布于各环形铁磁导轨 3上。 本实施例中, 上壳体 1顶端的环形铁磁导轨 3及下壳体 2底端的环形铁磁导轨 3 上均设置上升力产生车 4, 其余环形铁磁导轨 3上均设置前行力产生车 5, 利于 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的平稳飞行。

如图 6、 图 10所示, 上升力产生车 4和前行力产生车 5的车体底部均设有 车轮 6、 第一电磁体 7和用于作为各车初始驱动电动力源的电池 (图中未示出), 车轮 6与环形铁磁导轨 3滚动配合,在各车初始绕圈行进时, 靠车轮 6的支撑下 滑动; 第一电磁体 7与环形铁磁导轨 3配合产生磁悬浮力及推动力, 以使上升力 产生车 4和前行力产生车 5悬浮并沿环形铁磁导轨 3绕圈,各第一电磁体 7均与 对应环形铁磁导轨 3之间产生磁力线, 形成环绕形的电磁场, 此时各车与环形铁 磁导轨 3无接触摩擦(如图 12所示), 环形铁磁导轨 3上与第一电磁体 7相互排 斥、牵引作用的部分由磁体组件组成; 上升力产生车 4和前行力产生车 5的车体 底部中央均具有向下伸出的用于容置电池的矩 形凸起 8, 该矩形凸起 8与环形铁 磁导轨 3的矩形槽 31相适配, 将电池藏于矩形凸起 8内, 减少了因电池自身刮 风带来的风阻。

如图 6、 图 10、 图 12所示, 环形铁磁导轨 3的两翼设有用于发电的感应线 圈 23及用于发电的发电机组件(图中未示出), 即环形铁磁导轨 3的两翼都将自 形成发电机体。 机体内还设有用于储存电能的蓄电池 (图中未示出), 感应线圈 23的输出端分别接至环形铁磁导轨 3的供电输入端和蓄电池; 带感应线圈 23的 环形铁磁导轨 3、 上升力产生车 4、 前行力产生车 5配以相应发电机组件和相应 电路共同构成发电机, 各环形铁磁导轨 3上的发电机环绕组合形成发电机组群, 可接至如环形铁磁导轨 3 的供电输入端供电, 也可在蓄电池内储存起来以供它 用。 动力装置是通过供电来提供动力, 初始运行时可用外部供电对蓄电池充电, 以提供动力装置的动力。控制系统控制各车沿 环形铁磁导轨 3绕圈产生上升力和 前行力供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飞行, 同时各车绕圈使穿过感应线圈 23的磁力 线产生变化, 以使感应线圈 23产生电动势发电, 发电机组群的发电电能作为电 动力供环形铁磁导轨 3和各车之间产生磁悬浮力及推动力,并回收 入蓄电池备 用。 其中, 蓄电池为多个电池组合构成的蓄电池组。

如图 5所示, 上升力产生车 4的车体顶部设有兜风罩 9, 用于兜风产生上升 力。 如图 7、 图 8所示, 兜风罩 9为一端具有大口 91、 另一端具有小口 92的喇 叭状罩体, 兜风罩 9的大口 91朝向与上升力产生车 4的前进方向相同, 并且大 口 91、小口 92的中心的连线与上升力产生车 4的前进方向夹角为 45° , 兜风罩 9内设有用于关闭或打开兜风罩的大口 91的兜风调节装置 10; 本实施例的兜风 调节装置 10可用气动伸縮杆拉动兜风罩 9的顶板, 使顶板下折而闭合大口 91, 相应本兜风罩 9可采用帆布等软质材质围蔽而成,也可用金 板体拼接成具有可 转动调节大口 91闭合或打开的结构,由气动伸縮杆拉动控制 现大口 91的打开 或闭合。 另夕卜, 大口 91、 小口 92的中心连线与上升力产生车 4的前进方向夹角 也可设置成其它可产生上升力的夹角, 如 30° 〜60° 。

如图 9所示,前行力产生车 5的车体两侧部往外伸出有沿环形铁磁导轨径 的风叶 11, 该风叶 11具有杆部 111和可扫风的翼部 112, 如图 11所示, 风叶 11的翼部 112的横截面依前行力产生车 5的前进方向前薄后厚 (如关刀形), 该 结构利于减少阻力而削风产生上升力; 如图 10所示, 风叶的杆部 111与前行力 产生车 5的车体铰接, 并在该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风叶 11的翼部倾斜角度的倾 斜调节装置 12, 该倾斜调节装置 12的调节端与风叶的杆部 111相连, 该倾斜调 节装置 12与控制系统的相应控制端电连接。本实施例 倾斜调节装置采用电机, 电机输出轴连接杆部 111, 电机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带动杆部 111转动切换。

控制系统先控制电池输出电力,驱动上升力产 生车 4和前行力产生车 5通过 车轮 6在环形铁磁导轨 3上绕圈, 同时控制环形铁磁导轨 3对各上升力产生车 4 和前行力产生车 5的推动方向,使相邻环形铁磁导轨 3上的上升力产生车 4或前 行力产生车 5的绕圈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 上壳体 1最顶端的上升力产生车 4 顺时针绕圈, 上壳体 1中间环形铁磁导轨 3的前行力产生车 5逆时针绕圈, 上壳 体 1外围环形铁磁导轨 3的前行力产生车 5顺时针绕圈;下壳体 2最底端的上升 力产生车 4逆时针绕圈,下壳体 2中间环形铁磁导轨 3的前行力产生车 5顺时针 绕圈, 下壳体 2外围环形铁磁导轨 3的前行力产生车 5逆时针绕圈。顺逆绕圈的 的形式使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均匀地受各 车的上升力、前行力的作用, 利于 平稳飞行。 另外, 上升力产生车 4、 前行力产生车 5的绕圈方向, 可通过控制系 统根据需要来设定,并根据需要控制上壳体 1、下壳体 2表面的各车的绕圈方向。

控制系统控制上升力产生车 4、前行力产生车 5的绕圈速度逐渐增加转入高 速回转绕圈, 本实施例的高速转速为 40km/h, 以使上升力产生车 4和前行力产 生车 5转移减轻所述机体往下坠的重量而处于减重 态,并使电动力碟状飞行发 电器平稳飞行;每个环形铁磁导轨上的环绕形 电磁场汇合成与地球磁场相互推斥 的电磁场体, 形成 2%以上本飞行造电器重量的推斥力, 该推斥力成为上升力, 同性磁相互推斥形成的推斥力也使本飞行造电 器进入前进滑溜不费力的状态,利 于供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轻盈上升、 飞行, 或提高飞行速度。 上升力产生车 4、 前行力产生车 5的高速绕圈的转速也可设置为 25km/h〜550km/h, 在该转速 范围内任意选择, 如 100 km/h, 200 km/h, 350 km/h或 500 km/h均可实现提供 上升力的效果, 当转速到达 25 km/h时开始形成减重状态, 并随着速度的增加而 增加减重效果。

如图 1-图 3所示, 当上升力产生车 4和前行力产生车 5悬浮于各环形铁磁 导轨 3后,控制系统控制倾斜调节装置 12将风叶的翼部 112调节至与风叶 11前 进方向夹角为 45° , 使前行力产生车 5兜风产生上升力, 上升力产生车 4和前 行力车上车 5同时兜风带动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上升 另外, 翼部 112用于 产生上升力的倾斜角度也可设置成其它角度, 如 30° 〜60° 。

如图 13、 图 14所示, 当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兜风上升至合适高度 需要前 行时, 由控制系统控制兜风调节装置 10, 闭合兜风罩 9的大口 91, 使兜风罩 9 停止兜风, 并控制倾斜调节装置 12调节风叶的翼部 112, 使该翼部 112以环形 铁磁导轨 3的半圈为周期, 翼部 112与风叶 11前进方向的夹角在 0° 和 90° 间 转动切换, 并且相邻半圈环形铁磁导轨 3上的翼部 112倾斜方向相反, 实现各前 行力产生车 5风叶的翼部 112扫风前行。 翼部 112处于 0° 状态即水平状态, 此 时翼部 112不扫风,但可产生上升力以维持本电动力碟 状飞行发电器的高度, 翼 部 112处于 90° 状态即为垂直状态, 此时翼部 112扫风, 可产生前行力带动本 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前行。 如图 14所示, 在某一飞行时刻, 由下至上, 外围 环形铁磁导轨 3下半圈上的翼部切换为水平状态,中间环形 磁导轨 3下半圈上 的翼部切换为垂直状态, 外围环形铁磁导轨 3上半圈上的翼部切换为垂直状态, 中间环形铁磁导轨 3上半圈上的翼部切换为水平状态,此时本电 力碟状飞行发 电器将向左前行。 当上升力产生车 4静止时 (即本飞行造电器静止时), 控制系 统控制兜风罩 9闭合大口 91, 当上升力产生车 4速度达到约 120km/h时控制系 统控制大口 91微略张开小部分, 上升力产生车 4的速度继续提升后才控制大口 91 完全张开, 以产生上升力。 当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的前行速度达到行 进 要求时, 控制系统控制闭合兜风罩 9的大口 91, 防止兜风罩 9挡风。

如图 7、 图 8所示, 兜风罩 9的小口 92后方还可设置用于回收电能的风力 发电机 13, 各风力发电机 13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如图 6、 图 10、 图 12所示, 上升力产生车 4和前行力产生车 5的车体底部 的两侧均具有横截面呈 "J"形的弯折部 14, 用于包裹环形铁磁导轨 3; 每一车 的车轮 6为四个, 分别承托于环形铁磁导轨 3左右侧的上下端面; 第一电磁体 7 设于弯折部 14及矩形凸起 8上靠近环形铁磁导轨 3的一端。

如图 4所示, 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的机体内设有空心的 球形充电球 15, 充电球 15 内部由下至上分为用于储存锂离子电池液的电 池层 151、 用于放置充 电装置的充电层 152和用于放置货物的货物层 153, 控制系统将回收的电能输送 至充电层 152的充电装置充电, 再进入电池层 151的液态锂离子电池液中储存。 此外, 电池层 151内也可储存其它用于储电用的电池液。 充电球 15外围设有用 于隔离充电球辐射的封闭球壳 24, 封闭球壳 24内还设有载货平台 22, 用于支撑 载货或载人, 该载货平台 22上设有用于磁悬浮的圆环形导轨及用于承载 物的 载货车 (图中未示出), 载货车设于圆形导轨上并经磁悬浮驱动绕圈行 进, 圆形 导轨和载货车的设置原理与环形铁磁导轨、 上升力 /前行力产生车的设置原理相 同; 将载货车的行进速度为设置约为 100 km/h, 这使载货车在高速转速移动中 能减轻货物往下坠的重量而处于减重状态, 货物的重量可减轻至原来的约 3/95 之比, 货物减轻的重量随载货车的行进速度的提高而 增加, 所以, 载货车的速度 也可设置为 100 km/h 以上, 如 150 km/h, 200 km/h或 300km/h。 充电球 15的 下方还设有用于给充电球产生磁悬浮的底座 16, 底座 16固定于封闭球壳 24上, 充电球 15的下端设有第二电磁体 17和初始旋转支撑用的滚轮组 18, 以使充电 球 15在底座 16上方旋转, 高速旋转的充电球 15可减重, 利于本电动力碟状飞 行发电器的上升飞行,并可在第二电磁体 17和底座 16之间也加入发电机的感应 线圈, 辅以相应发电机组件, 以将机械能回收产生电能, 该处的发电机组可与环 形铁磁导轨处的发电机组组合发电。

如图 4所示, 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封闭球壳 24内的下壳体 2上设有用 于盛装水的水池 19, 水池 19 内设有多个用于使水体整体旋转的水泵 20, 水池 19的水面置有多个用于防止水花溅起的多个截 呈三角形的水袋 21, 也可设置 为十字形,水袋 21在水面的施压还利于水泵 20在该压力下的抽水, 抽水送到需 要用水冷却处冷却, 或形成水帘 /水墙遮挡强大的电辐射以保护人体。水泵 20还 使水体在水池内旋转, 而水袋 21的设置使水体旋转不至造出旋眼, 并令水体在 旋转中将重心转移, 形成减重状态。

现有的运输工具上都是直线奔驰冲刺来将本体 的重力转移, 没有设立环绕形 绕圈场地,本碟状飞行发电器的各车在机体内 外都进行高速环绕运转, 不断提高 转速的各车令本碟状飞行发电器往下坠的重量 不断减轻而可轻易飞行。

此外, 本电动力碟状飞行发电器的前行力产生车 5的顶部也可设置兜风罩, 用于在增加了载重的情况下增加上升力抗衡。

本实施例中环形铁磁导轨 3和各车采用的磁悬浮方式, 以及底座 16与充电 球 15之间采用的磁悬浮方式是现有的磁悬浮技术 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 按照本领 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对本发明内容所 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 变更, 均在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