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FLUORENE-CONTAINING DIFLUORO BENZOTRIAZOLYL COPOLYME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040786
Kind Code:
A1
Abstract: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solar cells. Disclosed are a fluorene-containing difluoro benzotriazolyl copolyme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the copolymer has a structure as represented by formula (I), wherein both R1 and R2 are alkyls from C1 to C20, and n is an integer from 10 to 100. In the fluorene-containing difluoro benzotriazolyl copolymer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because the 1, 2, 3-benzotriazole copolymer contains two fluorine atoms, the HOMO energy level will be reduced by 0.11eV while the fluorine-substituted 1, 2, 3-benzotriazole has two imido groups with strong electron-withdrawing property; the difluoro benzotriazole is a heterocyclic compound with strong electron-withdrawing property, and an alkyl chain can be easily introduced to the N-position of the N-H bond of the benzotriazole; the functional group of the alkyl chain can improve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us solving the low efficiency problem of polymer solar cells.

Inventors:
ZHOU MINGJIE (CN)
WANG PING (CN)
ZHANG ZHENHUA (CN)
LIANG LUSHE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80102
Publication Date:
March 28, 2013
Filing Date:
September 23,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OCEANS KING LIGHTING SCIENCE (CN)
ZHOU MINGJIE (CN)
WANG PING (CN)
ZHANG ZHENHUA (CN)
LIANG LUSHE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C08G61/12; H01L51/46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10046114A22010-04-29
Other References:
LIU, BO ET AL.: "A dithienyl benzotriazole-based polyfluoren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in polymer solar cells and red light-emitting diodes.", 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AND PHYSICS, vol. 212, no. 14, 15 July 2011 (2011-07-15), pages 1489 - 1496, XP055048098
KAYA, E. ET AL.: "Electrochromic and optical studies of solution processable benzotriazole and fluorene containing copolymers.", ORGANIC ELECTRONICS, vol. 12, no. 1, January 2011 (2011-01-01), pages 202 - 209, XP027577007
ZHANG, LIANJIE ET AL.: "Bulk-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with benzotriazole-based copolymers as electron donors: largely improved photovoltaic parameters by using PFN/Al bilayer cathode.", MACROMOLECULES, vol. 43, no. 23, 2010, pages 9771 - 9778, XP055048110
PRICE, S.C. ET AL.: "Fluorine Substituted Conjugated Polymer of Medium Band Gap Yields 7% Efficiency in Polymer-Fullerene Solar Cel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 133, no. 12, 4 March 2011 (2011-03-04), pages 4625 - 4631, XP002665448
N. S SARICIFTCI; L. S MILOWITZ; A. J. HEEGER ET AL., SCIENCE, vol. 258, 1992, pages 1474
J. AM. CHEM. SOC., vol. 133, 2011, pages 4625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759557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ADVANCE CHINA I.P. LAW OFFICE (CN)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其特征在于, 具有下述结构式(I):

式中, 、 R2均为 d~C2。的烷基, n为 10~100的整数。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其特征在于, n 为 50~70。

3、 一种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 步骤:

Sl、 分别提供如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 A和化合物 B,

其中, 所述化合物 A中, 为 d ~ C2。的烷基; 所述化合物 B中, R2 为 d~C2Q的烷基;

S2、 在无氧环境下, 将所述化合物 A和化合物 B按照摩尔比 1:1加入 量, 添加入含有催化剂和碱溶液的有机溶剂中, 于 70~130°C下进行 Suzuki 耦合反应 12-96 小时后, 得到具有下述结构式(I) 的所述含芴二氟代苯 并三唑基共聚物: 式中, n为 10~100的整数。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 征在于, 还包括如下步骤:

S3、对步骤 S2中得到的所述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进行纯化处 理。

5、 根据权利要求 3或 4所述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S2中, 所述催化剂为有机钯, 或者所述催化剂为有 机钯与有机磷配体的混合物。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 征在于, 所述步骤 S2中, 所述有机钯与所述化合物 A的摩尔比为

1:20~1:100。

7、 根据权利要求 3或 4所述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S2中,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曱苯、 Ν,Ν-二曱基曱酰胺 及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

8、 根据权利要求 3或 4所述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S2中, 所述碱溶液选自碳酸钠溶液、 碳酸钾溶液及 碳酸氢钠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9、 根据权利要求 3或 4所述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S2中, 所述 Suzuki耦合反应温度为 80~110°C ; 所 述 Suzuki耦合反应时间为 24~72h。

10、 权利要求 1所述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 的应用。

Description:
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 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材料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 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利用廉价材料制备低成本、 高效能的太阳能电池一直是光伏领域的研 究热点和难点。 目前用于地面的硅晶电池由于生产工艺复杂、 成本高, 使 其应用受到限制。 为了降低电池成本, 拓展应用范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 在寻找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材料。 有机半导体材料以其原料易得、 廉价、 制 备工艺筒单、 环境稳定性好、 有良好的光伏效应等优点备受关注。 自 1992 年 N. S. Sariciftci等在 SCIENCE( N. S Sariciftci, L. Smilowitz, A. J. Heeger, et al. Science, 1992, 258, 1474 )上报道共轭聚合物与 C 60 之间的光诱导电子转 移现象后, 人们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 , 并取得了飞速 的发展, 但是仍比无机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低得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转换效率较高 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 基共聚物。

一种具有下述结构式(I ) 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 1 );

式中, 、 R 2 均为 d ~ C 2 。的烷基, n为 10~100的整数。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n优选为 50 ~ 7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含芴二氟代苯 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 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Sl、 分别提供如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 A和化合物 B ,

所述化合物 A中, 为 d ~ C 2 。的綻基; 所述化合物 B中, R 2 为 d ~ C 20 的烷基;

S2、 在无氧环境下, 将所述化合物 A和化合物 B按照摩尔比 1:1加入 量,添加入含有催化剂和碱溶液的有机溶剂中 ,于 70 ~ 130°C下进行 Suzuki 耦合反应 12 - 96 小时后, 得到具有下述结构式(I ) 的所述含芴二氟代苯 并三唑基共聚物:

上述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还包括如下步骤:

S3、对步骤 S2中制得的所述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行纯化处 理。

在上述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 法, 所述步骤 S2中: 所述催化剂为有机钯, 或者是有机钯与有机磚配体的混合物; 所述有 机钯与所述化合物 A的摩尔比为 1:20~1 :100。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曱苯、 Ν,Ν-二曱基曱酰胺及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碱溶液选自碳酸钠溶液、 碳酸钾溶液及碳酸氢钠溶液中的至少一 种。

优选地, 所述步骤 S2中:

所述 Suzuki耦合反应温度为 80~110°C ; 所述 Suzuki耦合反应时间为 24~72h。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含芴二氟代苯 并三唑基共聚物在有机 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由于 1, 2, 3-苯并三唑聚 合物含有两个氟原子, 其 HOMO能级将降低 O.lleV, 而氟取代的 1, 2, 3- 苯并三唑又有两个强吸电子的亚胺基, 二氟代苯并三唑是一个有强吸电子 性能的杂环化合物, 且苯并三唑的 N-H键的 N上容易引入綻基链, 该烷基 链官能性基团可以提高太阳能的能量转换效率 , 从而解决聚合物太阳能电 池低效率问题, 同时, 烷基链官能性基团还可以起到调节含芴二氟代 苯并 三唑基共聚物的溶解性, 使得该聚合物有利于成膜加工, 扩大它们在聚合 物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 工艺流程图; 图 2为实施例 1制备的聚 {9,9-二正己基 -2,7-芴 -CO-2-正辛基 -4,7-二噻吩 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图 3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下述结构式(I ) 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式中, 、 R 2 均为 d~C 2 。的綻基, n为 10~100的整数; 优选 n为 50

上述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 如图 1 所示, 下步骤:

Sl、 分别提供如下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 A和化合物 B,

2, 3-苯并三唑;

其中, 化合物 A中, 为 d~C 2 。的綻基; 化合物 B中, R 2 为 d~C 20 的烷基;

S2、 在无氧环境(如, 氮气、 氩气或氮气和氩气混合气等构成的无氧 环境) 下, 将所述化合物 A和化合物 B按照摩尔比 1:1加入量, 添加入含 有催化剂和碱溶液的有机溶剂中,于 70 ~ 130°C下进行 Suzuki耦合反应 12 ~ 96 小时后, 得到反应液, 该反应液中包含产物, 即具有下述结构式(I)的 所述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S3、 对步骤 S2中的产物进行纯化处理:

往步骤 S2的反应液中加入曱醇, 进行沉析处理, 随后用索氏提取器过 滤, 之后依次用曱醇和正己烷抽提沉淀 24 h; 然后继续以氯仿为溶剂抽提 沉淀至无色,收集氯仿溶液并旋干得到红色粉 末,将红色粉末在真空下 50°C 干燥 24 h后, 得到纯化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在上述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的制备方 法, 所述步骤 S2中: 所述催化剂为有机钯, 如, 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 三二亚苄基丙酮二 钯或四三苯基膦钯; 所述催化剂也可以为有机钯与有机磚配体的混 合物, 如, 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与三叔丁基膦的混合物; 所述有机钯与所述化合 物 A的摩尔比为 1:20~1:100; 有机钯与有机磚配体的混合物中, 有机钯与 有机磚配体的摩尔比为 1:3 ~ 1:6。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曱苯、 Ν,Ν-二曱基曱酰胺及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碱溶液选自碳酸钠溶液、 碳酸钾溶液及碳酸氢钠溶液中的至少一 种。

优选地, 所述步骤 S2中:

所述 Suzuki耦合反应温度为 80~110°C ; 所述 Suzuki耦合反应时间为 24~72h。 本发明提供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由于 1, 2, 3-苯并三唑聚 合物含有两个氟原子, 其 HOMO能级将降低 O.lleV, 而氟取代的 1, 2, 3- 苯并三唑又有两个强吸电子的亚胺基, 二氟代苯并三唑是一个有强吸电子 性能的杂环化合物, 且苯并三唑的 N-H键的 N上容易引入綻基链, 该烷基 链官能性基团可以提高太阳能的能量转换效率 , 从而解决聚合物太阳能电 池低效率问题, 同时, 烷基链官能性基团还可以起到调节含芴二氟代 苯并 三唑基共聚物的溶解性, 使得该聚合物有利于成膜加工, 扩大它们在聚合 物太阳能领域的应用范围。

另外,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 采用较筒单的合成路线, 从而减少工艺流 程, 材料价廉易得, 降低制造成本。 上述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可以应用在 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 的电子给体材料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专利的内容,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例来进 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案, 具体包括材料制备和器件制备, 但这些实施实 例并不限制本发明, 其中, 化合物 A的单体从市场上购买得到, 化合物 B 的单体可参照文献( j. Am. Chem. Soc. 2011,133,4625 )公开的方法合成或者 从市场上购买得到。 实施例 1

本实施例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即聚 {9,9-二正己基 -2, 7-芴 -CO-2- 正辛基 -4,7-二噻吩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 , 其中, 为正己綻基, R 2 为正辛 綻基, n为 70, 其结构式如下:

上述聚合物的制备步骤如下:

将 2, 7-二硼酸频哪醇酯 -9,9-二正己基芴(176 mg, 0.3 mmol)、2-正辛基 -4, 7-二 (5-溴噻吩基) -5,6-二氟 -1, 2, 3-苯并三唑 (176 8 mg, 0.3 mmol)、 三二亚苄 基丙酮二钯 (13.75 mg, 0.015mmol)和三叔丁基膦(即 2-双环己基磚 -2,, 6,-二 曱氧基联苯)(2 mg)加入盛有 12 mL曱苯的烧瓶中, 并溶解成溶液, 然后再 将碳酸钾 (3 mL, 2mol/L)溶液加入到溶液中, 向烧瓶中通氮气排空气约 30 min后, 在 95°C下搅拌、 Suzuki耦合反应 48 h, 降温后停止聚合反应, 获 得反应液。

向烧瓶中加入 40 mL曱醇, 对反应液进行沉析处理, 接着通过索氏提 取器过滤, 之后依次用曱醇和正己烷抽提沉淀 24 h; 然后继续以氯仿为溶 剂抽提沉淀至无色, 收集氯仿溶液并旋干得到红色粉末, 最后将收集后的 红色粉末在真空下 50°C干燥 24 h后即为聚 {9,9-二正己基 -2,7-芴 -CO-2-正辛 基 -4,7-二噻吩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产物, 产率为 75%。

测试结果为: Molecular weight ( GPC, THF, R. I): M n =48.1 kDa, M w /M n =2.0。

图 2为实施例 1制备的聚 {9,9-二正己基 -2,7-芴 -co-2-正辛基 -4,7-二噻吩 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由图 2可以看出共轭聚合物 在 680 nm左右处有较强的吸收峰。 实施例 2

本实施例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即聚 {9,9-二曱基 -2, 7-芴 -CO-2-正二十烷基 -4,7-二噻吩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 , 其中, 为曱基, R 2 为正二十綻基, n为 50, 其结构式如下:

上述聚合物的制备步骤如下:

反应式如下所示:

将 2, 7-二硼酸频哪醇酯 -9,9-二曱基芴 (89 mg, 0.2mmol)、 2-正二十綻基 —4,7-二 (5-溴噻吩基) -5,6-二氟 -1,2,3-苯并三氮唑 (151.4 mg, 0.2mmol)加入盛 有 15ml的 Ν,Ν-二曱基曱酰胺溶剂的烧瓶中,溶解成溶液 ; 然后再将碳酸钠 (2 mL, 2mol/L)溶液加入到溶液中, 抽真空烧瓶除氧并充入氩气, 然后加入 5 mg 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 加热到 110°C搅拌、 Suzuki耦合反应 24 h, 降 温后停止聚合反应, 获得反应液。

向烧瓶中加入 50 mL曱醇, 对反应液进行沉析处理, 接着通过索氏提 取器过滤, 之后依次用曱醇和正己烷抽提沉淀 24 h; 然后继续以氯仿为溶 剂抽提沉淀至无色, 收集氯仿溶液并旋干得到红色粉末, 最后将收集后的 红色粉末在真空下 50°C干燥 24 h后即为聚 {9,9-二曱基 -2, 7-芴 -co-2-正二十 烷基 -4,7-二噻吩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产物, 产率 77%。

测试结果为: Molecular weight ( GPC, THF, R. I): M n = 39.5 kDa, M w /M n =2.1。 实施例 3

本实施例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即聚 {9,9-二(正二十綻基) -2, 7-芴 -co-2-曱基 -4,7-二噻吩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 , 其中, 为正二十烷 基, R 2 为曱綻基, n为 58, 其结构式如下:

上述聚合物的制备步骤如下:

反应式如下所示:

将 2, 7-二硼酸频哪醇酯 -9,9-二 (二十烷基) 芴 (294 mg, 0.3 mmol), 2- 曱基— 4,7-二 (5-溴噻吩基) -5,6-二氟 -1, 2, 3-苯并三氮唑 (147.3 mg, 0.3 mmol)加 入盛有 15 mL四氢呋喃的 50 mL规格的两口瓶中, 溶解成溶液, 然后再将 碳酸氢钠 (3 mL, 2mol/L)溶液加入到溶液中, 通氮气和氩气混合气, 排空气 约 20 min后, 然后将 17 mg四三苯基膦钯加入两口瓶中, 再充分通氮气和 氩气混合气,继续排空气约 10 min后, 在 80 下搅拌、 Suzuki耦合反应 72h, 获得反应液。

向烧瓶中加入 40 mL曱醇, 对反应液进行沉析处理, 接着通过索氏提取 器过滤,之后依次用曱醇和正己烷抽提沉淀 24 h; 然后继续以氯仿为溶剂抽 提沉淀至无色, 收集氯仿溶液并旋干得到红色粉末, 最后将收集后的红色 粉末在真空下 50°C干燥 24 h后即为聚 {9,9-二(二十烷基) -2, 7-芴 -co-2-曱 基 -4,7-二噻吩基 -5 ,6-二氟苯并三唑 }产物, 产率为 72%。

测试结果为: Molecular weight ( GPC, THF, R. I): M n = 61.3 kDa, M w /M n =2.0。 实施例 4

本实施例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 即聚 {9,9-二正己基 -2, 7- 芴 -co-2-正十二烷基 -4,7-二噻吩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 , 其中, 为正己基, R 2 为正十二綻基, n为 10, 其结构式如下:

上述聚合物的制备步骤如下:

反应式如下所示: 将 2, 7-二硼酸频哪醇酯 -9,9-二正己基芴(117 mg, 0.2mmol)、 2-正十二烷 基—4,7-二 (5-溴噻吩基) -5,6-二氟 -1,2,3-苯并三氮唑 (128.6 mg, 0.2mmol)加入 盛有 15ml的 Ν,Ν-二曱基曱酰胺溶剂的烧瓶中,溶解成溶液 ; 然后再将碳酸 钠 (2 mL, 2mol/L)溶液加入到溶液中, 抽真空烧瓶除氧并充入氩气, 然后加 入( 0.01 mmol, 7.02 mg )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 加热到 130°C、 Suzuki耦合 反应 12 h, 降温后停止聚合反应, 获得反应液。

向烧瓶中加入 50 mL曱醇, 对反应液进行沉析处理, 接着通过索氏提 取器过滤, 之后依次用曱醇和正己烷抽提沉淀 24 h; 然后继续以氯仿为溶 剂抽提沉淀至无色, 收集氯仿溶液并旋干得到红色粉末, 最后将收集后的 红色粉末在真空下 50°C干燥 24 h后即为聚 {9,9-二正己基基 -2, 7-芴 -co-2- 正十二烷基 -4,7-二噻吩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产物, 产率 71%。

测试结果为: Molecular weight ( GPC, THF, R. I): M n = 10.7 kDa, M w /M n =2.3。 实施例 5

本实施例的含芴二氟代苯并三唑基共聚物,即 聚 {9,9-二(正癸綻基) -2, 7-芴 -CO-2-正十四綻基 -4,7-二噻吩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 , 其中, 为正癸烷 基, R 2 为正十四綻基, n为 100, 其结构式如下:

将 2, 7-二硼酸频哪醇酯 -9,9-二 (正癸烷基) 芴 (294 mg, 0.3 mmol), 2- 正十四綻基 -4,7-二 (5-溴噻吩基) -5,6-二氟 -1, 2, 3-苯并三氮唑 (147.3 mg, 0.3 mmol)加入盛有 15 mL四氢呋喃的 50 mL规格的两口瓶中, 溶解成溶液, 然后再将碳酸氢钠 (3 mL, 2mol/L)溶液加入到溶液中,通氮气和氩气混合 , 排空气约 20 min后, 然后将 (0.003 mmol, 3.7 mg)四三苯基膦钯加入两口瓶 中,再充分通氮气和氩气混合气,继续排空气 约 10 min后, 在 70 下搅拌、 Suzuki耦合反应 96 h , 获得反应液。

向烧瓶中加入 40 mL曱醇, 对反应液进行沉析处理, 接着通过索氏提取 器过滤,之后依次用曱醇和正己烷抽提沉淀 24 h; 然后继续以氯仿为溶剂抽 提沉淀至无色, 收集氯仿溶液并旋干得到红色粉末, 最后将收集后的红色 粉末在真空下 50°C干燥 24 h后即为聚 {9,9-二(正癸烷基) -2, 7-芴 -co-2-十 四烷基 -4,7-二噻吩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产物, 产率为 85%。

测试结果为: Molecular weight ( GPC, THF, R. I): M n = 95.8 kDa, M w /M n =1.9。

实施例 6

本实施例 6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其采用实施例 1制得的聚 {9,9-二正己 基 -2, 7-芴 -CO-2-正辛基 -4,7-二噻吩基 -5,6-二氟苯并三唑 } (即 DFBTz-Fl ) 为活性层的电子给体材料。

请参阅图 3, 该有机太阳能电池包括依次层叠的玻璃基层 11、 透明阳 极 12、 中间辅助层 13、 活性层 14以及阴极 15。 透明阳极 12可采用氧化铟 锡(筒称为 ITO ) , 优选为方块电阻为 10-20 Ω/口的氧化铟锡; 中间辅助层 13 采用聚 3,4-亚乙二氧基噻吩与聚苯乙烯-磺酸复合材料 (筒称为 PEDOT:PSS ); 活性层 14包括电子给体材料和电子受体材料, 电子给体材 料采用实施例 1制备的聚合物(即 DFBTz-Fl ) , 电子受体材料可以是 [6,6] 苯基 -C 61 -丁酸曱酯(筒称为 PCBM ); 阴极 15可采用铝电极或者双金属层 电极, 例如 Ca/Al或 Ba/Al等, 其厚度优选为 170 nm、 30 nm、 130 nm或 60 nm。

玻璃基层 11可作为底层,制作时,选取 ITO玻璃,并经超声波清洗后, 用氧 -Plasma处理,在 ITO玻璃上涂覆中间辅助层 13,再将实施例 1制备的 聚合物和电子受体材料通过共混后涂覆于中间 辅助层 13上,形成活性层 14, 然后再通过真空蒸镀技术在活性层 14上沉积阴极 15,获得上述有机太阳能 电池。 该有机太阳能电池还需经过 110摄氏度密闭条件下加热 4小时, 再 降到室温, 器件经过退火后能有效增加分子内各基团和分 子链段间排列的 有序性和规整度, 提高载流子迁移率的传输速度和效率, 进而提高光电转 换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 阴极 15 A1层的厚度分别为 170nm。

如图 3所示, 在光照下, 光透过玻璃基层 11和 ITO电极 12, 活性层 14中的传导空穴型电致发光材料吸收光能, 并产生激子, 这些激子再迁移 到电子给体 /受体材料的界面处, 并将电子转移给电子受体材料,如 PCBM, 实现电荷的分离, 从而形成自由的载流子, 即自由的电子和空穴。 这些自 由的电子沿电子受体材料向金属阴极传递并被 阴极所收集, 自由的空穴沿 电子给体材料向 no阳极传递并被阳极所收集,从而形成光电流 光电压, 实现光电转换, 外接负载 16时, 可对其进行供电。 在此过程中, 传导空穴 型电致发光材料由于其具有 4艮宽的光谱响应范围, 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光能, 以获得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增加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产电能力。 而且这种 有机材料还能减轻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质量, 并通过旋涂等技术即可制作, 便于大批量的制备。

表 1为本实施例 6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伏属性。 (注: PCE为能量转 换效率, V。 c 为开路电压, J sc 为短路电流, FF为填充因子。)

表 1

V 0C (V) J sc (mA/cm 2 ) FF ( % ) PCE(%)

DFBTz-Fl/PCBM 0.70 10.7 54.5 4.1

表 1结果表明, 在 AMI .5、 100 mW/cm 2 光照下, 基于 DFBTz-Fl为电 子给体材料的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 换效率为 4.1%; 其中, AM 为大气质量是指太阳光束穿过大气层的光学路 径, 以该光学路径与太阳在 天顶时其光束到达海平面所通过的光学路径的 比值表示; AM1.5 条件是指 标定和测试地面用太阳能电池所规定的辐照度 和光谱分布; 其太阳能总辐 照度为 1000瓦每平方米, 太阳能电池的测量温度为 25度; 此标准为国际 电工委员会制定,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此标准; 具体一点来说, 一个标准太 阳相当于 AM1.5G标准光源的辐照强度, AM 1.5G表示天顶角 (入射光线 于入射光源与地面法线间的夹角)为 48度的太阳光,光强是 1000 W/m 2 (即 AM 1.5、 100 mW/cm 2 光照) 。

应当理解的是, 上述针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表述较为详细, 并不能 因此而认为是对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 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