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LEAD FRAME, CONNECTION ASSEMBLY, SIGNAL SAMPLING DEVICE AND BATTERY PACK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8/029639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are a lead frame, a connection assembly, a signal sampling device and a battery pack. The lead frame comprises a frame body, a mounting portion and accommodating grooves. The mounting portion is arranged on the frame body, for mounting a circuit board. The accommodating grooves are arranged on the frame body and located on one or two sides of the mounting portion, for accommodating buses. The lead frame bears the circuit board and transmits electrical signals passing through the buses in a unified manner via the circuit board, thereby replacing traditional multiple single core wire connection means, implementing neat and orderly connections, and achieving stable connection performance.

Inventors:
WANG JIFA (CN)
ZHOU XIAO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IB2017/054900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15, 2018
Filing Date:
August 11, 2017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CN)
TYCO ELECTRONICS TECH SIP CO LTD (CN)
TYCO ELECTRONICS LTD UK (GB)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1M10/42; H01M50/204; H01M50/507; H01M50/516; H01M50/522
Foreign References:
JP2010055882A2010-03-11
US20100124693A12010-05-20
CN205335452U2016-06-22
US20110229745A12011-09-22
US20150079437A12015-03-19
Other References:
None
Attorney, Agent or Firm:
TUO YING LAW OFFICES (SHANGHAI) (CN)
Download PDF:
Claims:
WO 2018/029639 权 利 要 求 书 PCT/IB2017/054900

1. 一种引线框架,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框架主体;

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上, 以用于安装线路板; 容置槽, 所述容置槽开设在所述框架主体上, 且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或两 侧, 以用于容置汇流排。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引线框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引线框架还包括连接 端子, 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框架主体为嵌入式注塑一体件。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引线框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包括:

第一连接端部,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用于与线路板电连接;

第二连接端部,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连接为一体, 并用于 与汇流排电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引线框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 二连接端部的材质不同。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引线框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 二连接端部的连接部分嵌入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内。

6.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引线框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为铜材结 构;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为铝材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引线框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为双金属冲压 件。

8. 一种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框架主体; 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上, 以用于安装线路板; 容置槽, 所述容置槽开设在所述框架主体上, 且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或两 侧, 以用于容置汇流排;

汇流排, 所述汇流排为多个, 且容置在所述容置槽内; 及

线路板,所述线路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上,且与所述多个汇流排电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卡扣;

所述限位卡扣沿所述容置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汇流排卡接配合, 以限制该汇 流排。

10.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槽的底壁沿深度方向贯穿开设有容置通孔;

所述汇流排开设有电池连接孔, 所述电池连接孔与所述容置通孔连通, 以用 于与电池的电极实现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端 子; 所述汇流排包括:

汇流排主体, 所述汇流排主体用于与电池连接;

端子连接脚, 所述端子连接脚突出设置在所述汇流排主体上, 且与所述连接 端子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连接脚包括: 设置部, 所述设置部突出设置在所述汇流排主体的上;

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自所述设置部连续延伸, 并与所述连接端子接触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主体上设置有汇流排限位件;

所述汇流排限位件与所述端子连接脚限位配合。 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连接部限位通孔;

所述汇流排限位件包括:

汇流排限位柱, 所述汇流排限位柱突出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的上表面上, 所 述汇流排限位柱穿过所述连接部限位通孔并延伸至突出于所述连接部的上 表面; 及

汇流排限位帽, 所述汇流排限位帽设置在所述汇流排限位柱的顶端, 且所述 汇流排限位帽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连接部限位通孔的孔径, 以用于限制汇流 排的连接脚。 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排限位件包括限位壁;

所述限位壁至少为两个, 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平行延伸设置, 以用于限制汇 流排的连接脚。 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为安装凹槽;

所述汇流排限位件包括限位缺口, 所述限位缺口连通所述安装部及所述容置 槽;

所述设置部通过所述限位缺口自所述容置槽延伸至所述安装部内。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 端子, 所述连接端子包括: 第一连接端部,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

第二连接端部,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及所述汇流排的 连接部电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 17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 线路板的铜箔线路焊接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 17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与所述 汇流排的连接部激光焊接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 17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 第二连接端部的材质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排为铝材一体件;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为铜材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线路板的铜箔线路 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为铝材结构。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框架 主体为嵌入式注塑一体件。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 第二连接端部的连接部分嵌入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内。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主体具有端子密封结构;

所述端子密封结构密封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的连接部分。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主体上突出设置有线路板限位件;

所述线路板限位件与所述线路板限位配合。 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连接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路板上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线路板限位通孔;

所述线路板限位件包括:

线路板限位柱, 所述线路板限位柱突出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的上表面上, 所 述线路板限位柱穿过所述线路板限位通孔, 且所述线路板限位柱的顶端延伸 至突出于所述线路板的上表面; 及

线路板限位帽, 所述线路板限位帽设置在所述线路板限位柱的顶端, 且所述 线路板限位帽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线路板限位通孔的孔径。 —种信号采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采样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 8至 26 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及信号输出装置;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与所述线路板 电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 27所述的信号采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包 括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电路板。 根据权利要求 28所述的信号采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还 包括输出连接端子,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线路板及所述柔性 扁平电缆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 29所述的信号采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路板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输出连接通孔;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穿过所述输出连接通孔, 并与所述线路板的铜箔线路连 接。 根据权利要求 30所述的信号采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与 所述线路板的铜箔线路为波峰焊焊接。 根据权利要求 30所述的信号采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还 包括连接壳体;

所述连接壳体设置在所述线路板或所述框架主体上;

所述连接壳体贯穿开设有安装腔;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容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且一端伸出所述安装腔以与所述线 路板电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 32所述的信号采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还 包括安装卡扣;

所述安装卡扣设置在所述连接壳体的顶端;

所述线路板上开设有卡接通孔;

所述安装卡扣穿过所述卡接通孔, 且与所述线路板的上表面卡接配合。 —种电池包,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多个电池及如权利要求 27至 33中任一项 所述的信号采样装置;

所述多个电池均具有电极, 所述电极与所述汇流排电连接;

所述信号采样装置采集所述多个电池的电压信号;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用于将所述电压信号传送至电池管理系统。

Description:
引线框架、 连接组件、 信号采样装置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结构, 特别是一种引线框架、 连接组件、 信号采样装 置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 对应实现电性连接的连接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 多样化。 而对于稳定连接性能的追求是永恒的消费需要 。 特别地, 在某些机电 产品中, 对于稳定、 有序地电性连接的安全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 在诸如汽车 发动机的狭窄环境里, 多条连接线路的合理排布对于获得安全、 稳定的连接性 能有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随着采用电池包 (Battery Pack) 作为动力来源的电动 汽车越来越多的投入使用, 如何保证汽车发动机在大电流通过的前提实现 的稳 定工作成为设计人员所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 足, 提供一种连接整齐、 有 序且稳定的引线框架、 连接组件、 信号采样装置及电池包。 为实现以上目的,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引线框架。 所述引线框架包括框架主体、 安装部及容置槽。 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上, 以用于安装线路板。 所述容置槽开设在所 述框架主体上, 且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或两侧, 以用于容置汇流排。 优选地, 所述的引线框架还包括连接端子, 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框架主体 为嵌入式注塑一体件。 优选地, 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端部及第二连接端 部。 所述第一连接 端部用于与线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连接为 一体, 并用于与汇流排电连接。 优选地,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的材质 不同。 优选地,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的连接 部分嵌入设置在所 述框架主体内。 优选地,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为铜材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为铝材结构。 优选地, 所述连接端子为双金属冲压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框架主体、 安装部、 容置槽、 汇流排及线路板。 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上, 以用于安装线路板。 所 述容置槽开设在所述框架主体上, 且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或两侧, 以用于容 置汇流排。 所述汇流排为多个, 且容置在所述容置槽内。 所述线路板固定设置 在所述安装部上, 且与所述多个汇流排电连接。 优选地, 所述容置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卡扣。 所述限位卡扣沿所述容 置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汇流排卡接配合, 以限制该汇流排。 优选地, 所述容置槽的底壁沿深度方向贯穿开设有容置 通孔。 所述汇流排 开设有电池连接孔, 所述电池连接孔与所述容置通孔连通, 以用于与电池的电 极实现连接。 优选地, 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端子。 所述汇流排包括汇流排主体及端 子连接脚。 所述汇流排主体用于与电池连接。 所述端子连接脚突出设置在所述 汇流排主体上, 且与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 优选地, 所述端子连接脚包括设置部及连接部。 所述设置部突出设置在所 述汇流排主体的上。 所述连接部自所述设置部连续延伸, 并与所述连接端子接 触连接。 优选地, 所述框架主体上设置有汇流排限位件。 所述汇流排限位件与所述 端子连接脚限位配合。 优选地, 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连接部限位通孔。 所述汇流排限位件包括汇 流排限位柱及汇流排限位帽。 所述汇流排限位柱突出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的 上 表面上, 所述汇流排限位柱穿过所述连接部限位通孔并 延伸至突出于所述连接 部的上表面。 所述汇流排限位帽设置在所述汇流排限位柱的 顶端, 且所述汇流 排限位帽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连接部限位通孔 的孔径, 以用于限制汇流排的连 接脚。 优选地, 所述汇流排限位件包括限位壁。 所述限位壁至少为两个, 在所述 连接部的两侧平行延伸设置, 以用于限制汇流排的连接脚。 优选地, 所述安装部为安装凹槽。 所述汇流排限位件包括限位缺口, 所述 限位缺口连通所述安装部及所述容置槽。 所述设置部通过所述限位缺口自所述 容置槽延伸至所述安装部内。 优选地, 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端子。 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端部 及第二连接端部。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 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及所述汇流排的连接 部电连接。 优选地,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线路板的铜箔线路焊 接连接。 优选地,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与所述汇流排的连接部激光 焊接连接。 优选地,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的材质 不同。 优选地, 所述汇流排为铝材一体件。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为铜材结构, 所述 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线路板的铜箔线路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为铝材结构。 优选地, 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框架主体为嵌入式注塑一 体件。 优选地,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的连接 部分嵌入设置在所 述框架主体内。 优选地, 所述框架主体具有端子密封结构。 所述端子密封结构密封所述第 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的连接部分。 优选地, 所述框架主体上突出设置有线路板限位件。 所述线路板限位件与 所述线路板限位配合。 优选地, 所述线路板上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线路板限 位通孔。 所述线路 板限位件包括线路板限位柱及线路板限位帽。 所述线路板限位柱突出设置在所 述框架主体的上表面上, 所述线路板限位柱穿过所述线路板限位通孔, 且所述 线路板限位柱的顶端延伸至突出于所述线路板 的上表面。 所述线路板限位帽设 置在所述线路板限位柱的顶端, 且所述线路板限位帽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线路 板限位通孔的孔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信号采样装置。 所述信号采样装置包括前述中任一项所 述的连接组件及信号输出装置。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 优选地,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包括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电 路板。 优选地,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还包括输出连接端子,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的两 端分别与所述线路板及所述柔性扁平电缆连接 。 优选地, 所述线路板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输出连接通 孔。 所述输出连接 端子穿过所述输出连接通孔, 并与所述线路板的铜箔线路连接。 优选地,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与所述线路板的铜箔线路为 波峰焊焊接。 优选地,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还包括连接壳体。 所述连接壳体设置在所述线 路板或所述框架主体上。 所述连接壳体贯穿开设有安装腔。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 容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且一端伸出所述安装腔以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 。 优选地,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还包括安装卡扣。 所述安装卡扣设置在所述连 接壳体的顶端。 所述线路板上开设有卡接通孔。 所述安装卡扣穿过所述卡接通 孔, 且与所述线路板的上表面卡接配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池包。 所述电池包包括多个电池及如前述中任一项所 述的信号采样装置。 所述多个电池均具有电极, 所述电极与所述汇流排电连接。 所述信号采样装置采集所述多个电池的电压信 号。 所述信号输出装置用于将所 述电压信号传送至电池管理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引线框架能够承载线路板, 通过线路板统一传 输通过汇流排的电信号, 替代了传统多根单芯导线连接的方式, 实现了整齐、 有序的连接, 且能够获得稳定连接性能。 所述引线框架通过设置线路板限位件, 提高了线路板的限位、 抗震性能, 能够在剧烈震动的环境 (譬如汽车发动机) 中获得稳定连接性能。 相应地, 所述引线框架通过设置汇流排限位件, 提高了 汇流排的限位、 抗震性能, 使得汇流排的稳定连接性能得到提升。 因而, 所述 信号采样装置在采用所述连接组件对电池的电 压、 温度信号进行采样时, 能够 保证保证采样信号准确及信号传递及时。 所述电池包采用所述信号采样装置能 够保证性能稳定、 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引线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 2为图 1示出的引线框架的 H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 4为图 3示出的连接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 5为图 3示出的连接组件的主视图。

图 6为图 5示出的连接组件沿 A-A线的剖视图。

图 7为图 6示出的连接组件的 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 8为图 4示出的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 9为图 4示出的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 10为图 4示出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 1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信号采样装置的结构示 图。

图 12为图 11示出的信号采样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 13为图 11示出的信号采样装置的主视图。

图 14为图 13示出的信号采样装置沿 C-C线的剖视图。

图 15为图 14示出的信号采样装置的 D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 1, 其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引线框架 101。 所述引线框架 101包括 框架主体 10, 安装部 20及容置槽 30。 所述安装部 20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 10 上, 用于安装下述线路板 60。 所述容置槽 30开设在所述框架主体 10上, 用于 容置下述汇流排 50。 所述框架主体 10的形状及结构根据应用需要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 为了 充分利用空间及提高材质利用率, 所述框架主体 10大致为矩形板状。 所述框架 主体 10用于承载下述线路板 60及汇流排 50。 请一并参阅图 2, 为了提升对下述连接端子的密封性能以避免腐 蚀, 所述框 架主体 10具有端子密封结构 13。 所述端子密封结构 13用于包裹连接端子的双 金属连接处, 从而避免双金属与水汽接触而发生电化学腐蚀 。 在本实施例中, 为了提升密封性能及精简制造工艺, 所述端子密封结构 13在连接端子插入模具 后注塑而成。 所述安装部 20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 10上。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安装部 20 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表面上。 所述安装部 20的形状及结构只要能够实 现对相应线路板 60的限位、 安装即可, 譬如可以为插槽、 卡扣或夹子等。 在本 实施例中, 所述安装部 20为一个形状及尺寸与对应线路板 60相匹配的安装槽 体。所述安装槽体开设在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表面上, 从而沿所述框架主体 10 的上下方向拆装线路板 60。 所述安装部 20能够沿平行于所述框架主体 10的表 面的方向限制线路板 60。 为了提升对线路板 60的限位性能, 所述框架主体 10上设置有线路板限位 件 22。 所述线路板限位件 32可以给插槽、 卡扣, 甚至黏胶。 在本实施例中, 为 了在沿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下方向 (即垂直于所述框架主体 10的表面的方向) 进一步提升对线路板 60的限位性能, 所述线路板限位件 22包括线路板限位柱 25及线路板限位帽 27。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线路板限位帽 27为热铆部。 所述 限位柱 25突出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表面上。 所述限位柱 25的高度或等 于线路板 60的厚度。 所述限位柱 25可穿透线路板 60, 从而在沿平行于所述框 架主体 10的上表面的方向上进一步限制线路板 60。 所述线路板限位帽 27设置 在所述线路板限位柱 25的顶端。 所述线路板限位柱 25的径向尺寸大于线路板 60上的通孔的孔径,从而在沿垂直于所述引线 架 10的上表面的方向上限制线 路板 60。 为了提供相应的安装空间, 以便于其他器件的连接或安装, 线路板 60可与 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表面之间间隔设置。 相应地, 所述框架主体 10上突出设 置有支撑柱。 所述支撑柱用于支撑线路板 60。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支撑柱为四 个, 且该四个支撑柱均匀围绕所述限位柱 25设置。 所述容置槽 30开设在所述框架主体 10上。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容置槽 30 开设在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表面上。 所述容置槽 30位于所述安装部 20的一侧 或两侧, 从而使得多个汇流排 50能够同时与线路板 60实现连接。 在本实施例 中, 为了充分利用线路板 60 的连接性能且充分利用安装空间, 所述容置槽 30 为两排, 且该两排容置槽 30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部 20的两侧。 每一排所述容 置槽 30均沿所述线路板 60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容置槽 30的数量根据应用需 求选择。所述容置槽 30的具体形状、结构及尺寸只要满足容置相应 汇流排 50 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容置槽 30大致为矩形槽。 为了在沿所述容置槽 30的深度方向 (即垂直于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表面 的方向) 上增强对汇流排 50的限制性能, 所述容置槽 3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汇 流排限位卡扣 31。所述汇流排限位卡扣 31用于与汇流排 50沿所述容置槽 30的 深度方向卡接配合, 从而将汇流排 50进一步限制在所述容置槽 30内。 所述汇 流排限位卡扣 31具体数量及相对设置位置只要能够满足对汇 排 50的限制即 可。 在本实施例中, 每一个容置槽 30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汇流排限位 卡扣 31, 且该两个汇流排限位卡扣 31在沿线路板 60的长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从而更稳固地限制汇流排 50。 为了使得汇流排 50便于实现与待检测电池的连接, 所述容置槽 30的底壁 沿深度方向贯穿开设有容置通孔 33。 所述容置通孔 33 能够容置下述与汇流排 50连接的电池电极, 从而精简结构、 节省连接线路。 所述容置通孔 33的具体形 状及尺寸根据具体的安装需要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容置通孔 33大致为 矩形通孔。 为了增强对汇流排 50的限位功能, 所述框架主体 10上设置有汇流排限位 件 32。 在本实施例中, 为了增强对汇流排 50的端子连接脚 54的限位性能, 所 述汇流排限位件 32包括汇流排限位柱 35。 所述汇流排限位柱 35突出设置在所 述框架主体 10的上表面上, 以用于穿透端子连接脚, 从而沿平行于所述框架主 体 10的上表面限制端子连接脚, 进而提升端子连接脚的抗振动的性能。 所述汇 流排限位柱 35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端子连接脚的厚度。 所述汇流排限位柱 35的 径向尺寸小于或等于端子连接脚上 54的连接部限位通孔 545的孔径。 为了沿所述汇流排限位柱 35的轴向 (即垂直于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表面 的方向) 上增强对端子连接脚的限位、 抗震性能, 所述汇流排限位件 32还包括 汇流排限位帽 37。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汇流排限位帽 37为热铆部。 所述汇流排 限位帽 37设置在所述汇流排限位柱 35的顶端。 所述汇流排限位帽 37的径向尺 寸大于端子连接脚上的通孔的孔径, 从而实现对端子连接脚的限位。 所述汇流 排限位帽 37的具体形状只要满足对端子连接脚的限位即 , 譬如可以为沿所述 汇流排限位柱 35的径向延伸的三角突出部或平板突出部。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 汇流排限位帽 37大致为蒙古包状。 为了增强沿线路板 60的长度方向的限位、 抗震性能且减少将线路板 60组 装在所述引线框架 101上的间隙, 所述汇流排限位件 32还包括限位缺口 38。所 述限位缺口 38开设在所述容置槽 30的侧壁上,且连通所述安装部 20的安装槽。 所述限位缺口 38用于容置下述端子连接脚 54的设置部 541,从而使得所述设置 部 541 自所述容置槽 30延伸进入所述安装部 20内。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所述端子连接脚 54的限位、 抗震性能, 所述汇流排限位 件 3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 10上的限位壁 39。所述限位壁 39的形状为突 出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表面的竖直墙壁状。 所述限位壁 39至少为两个。 所述限位壁 39沿所述框架主体 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该至少两个所述限位 壁 39平行且间隔设置, 以使得端子连接脚限制在该至少两个所述限位 壁 39之 间。 为了增强所述引线框架 101 的机械强度及节省制造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引线框架 101为注塑件。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 3至图 5,其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组件 102。所述连接组件 102 包括汇流排 50及线路板 60。所述汇流排 50容置在所述容置槽 30内。所述线路 板 60设置在所述安装部 20上, 且与所述汇流排 50电连接。 请参阅图 6至图 8, 所述汇流排 50, 作为一种连接器, 具有稳定、 安全传 输较大电流的性能, 其英文名称为 bus-bar。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汇流排 50采用 铝材制成一体件。 所述汇流排 50的形状及结构只要满足相应的连接性能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汇流排 50包括汇流排主体 52及端子连接脚 54。 所述 端子连接脚 54突出设置在所述汇流排 52上。 所述汇流排主体 52与所述端子连 接脚 54均沿平行于所述引线框架 10的上表面的平面延伸设置。 所述汇流排主 体 52大致为矩形板状, 且该矩形板状的中部具有拱起。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汇 流排主体 52容置在所述容置槽 30内, 且所述汇流排主体 52与所述汇流排限位 卡扣 31限位配合。 为了便于与待检测电池形成便利、 稳定的连接, 所述汇流排 主体 52上开设有电池连接孔 521。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电池连接孔 521沿所述 汇流主体 52的厚度方向贯穿开设为通孔。 所述电池连接孔 521可以套设在电池 的电极上, 并且通过焊接实现稳固连接。 所述电池连接孔 521 的数量连接需要 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电池连接孔 521为两个。 所述端子连接脚 54用于与下述连接端子 70电连接。 所述端子连接脚 54的 具体形状及结构根据安装及连接需要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端子连接脚 54包括设置部 541及连接部 543。 所述设置部 541垂直于所述线路板 60的延伸 方向设置在所述汇流排主体 52上。 所述连接部 543平行于所述线路板 60的延 伸方向设置在所述设置部 541上, 且用于直接与连接端子 70电连接。 也即是, 所述端子连接脚 54大致呈 L形。为了尽可能的提升所述连接部 543与连接端子 70连接后的抗震性能, 所述连接部 543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连接部限位通孔 545。 所述连接部限位通孔 545套设在所述汇流排限位柱 35上, 从而沿平行于 所述引线框架 10的上表面的方向上相互限位。 所述连接部 543在所述连接部限 位通孔 545的周边与所述汇流排限位帽 37正对,从而沿垂直于所述引线框架 10 的上表面的方向上相互限位。 进一步地, 所述连接部 543 设置在所述至少两个 限位壁 39之间, 从而使得所述连接部 543的两侧壁被所述限位壁 39所阻挡, 以提升对所述连接部 543限位性能及提高该连接部 543抗震、 均匀受力的性能。 请参阅图 9, 所述线路板 60, 亦称电路板, 其英文名称为 Printed Circuit Board。 所述线路板 60 可以相应设置电子元件, 特别是设置贴片电子元件, 并 与电子元件形成稳定电连接。 譬如, 所述线路板 60上可以设置用于检测电流、 温度的传感器或相应器件。 所述线路板 60的形状及结构根据应用需要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线路板 60大致为矩形板状。 所述线路板 60设置在所述引 线框架 101的安装部 20上。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线路板 60设置在所述框架主 体 10的中部, 从而使得两侧的两排所述汇流排 50均匀排布。 为了进一步增强 稳固限位性能, 所述线路板 60上贯穿开设有线路板限位通孔 62。所述线路板限 位通孔 62套设在所述线路板限位柱 25上, 从而沿平行于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 表面的方向上提升对所述线路板 60的限位性能。 所述线路板 60在所述线路板 限位通孔 62的周部与所述线路板限位帽 27正对或相接, 从而沿垂直于所述框 架主体 10的上表面方向上提升对所述线路板 60的限位性能。 所述线路板限位 通孔 62的数量及局部排布根据需要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线路板通孔为 62为两排, 且每一排均具有三个所述线路板限位通孔 62, 每一排所述线路板限 位通孔 62均沿所述线路板 60的长度方向排布。 为了便于与下述连接端子 70形成稳定连接, 所述线路板 60还开设有端子 连接通孔 64。 所述端子连接通孔 64自所述线路板 60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 所述端子连接通孔 64的数量、 排布关系及孔径均与对应连接端子 70相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端子连接通孔 64为两排。 每一排所述端子连接通孔 64均 沿所述线路板 60的长度方向排布。 每一排所述连接端子通孔 64的数量为 7个。 且该两排所述端子连接通孔 64旋转对称设置。 为了便于与下述输出连接端子 84形成连接, 所述线路板 60的端部贯穿开 设有输出连接通孔 66, 从而便于所述输出连接端子 84穿过后与该线路板 60的 铜箔线路实现波峰焊焊接。 所述输出连接通孔 66贯穿所述线路板 60的上下表 面。 所述输出连接通孔 66 的数量、 排布关系及孔径均与对应输出连接端子 84 相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输出连接通孔 66为两排。 该两排所述输出连接通 孔 66均沿所述线路板 60的宽度方向延伸。 每一排所述输出连接通孔 66的数量 为 11个。 所述输出连接通孔 66均突出于所述框架主体 10设置, 从而便于实现 与输出连接端子 84的连接。 为了与下述连接壳体 86实现便利地拆装, 所述线路板 60还开设有卡接通 孔 68。 所述卡接通孔 68用于穿过连接壳体 86的连接安装卡扣 88, 从而使得该 连接安装卡扣 88与所述线路板 60的上表面阻挡。 所述卡接通孔 68贯穿所述线 路板 60的上下表面。 所述卡接通孔 68的数量、 排布关系及孔径与对应连接安 装卡扣 88相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卡接通孔 68为两个。 该两个卡接通孔 68分别设置在两排所述输出连接通孔 66延伸方向的两端。 请参阅图 10, 为了便利于实现所述汇流排 50与所述线路板 60的连接, 所 述连接组件 102还包括连接端子 70。 所述连接端子 70分别连接所述汇流排 50 及所述线路板 60。 所述连接端子 70包括第一连接端部 71及第二连接端部 72。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 71呈 L形。 所述第二连接部 72呈直板形。 所述第一连接端 部 71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 72, 且呈 L形。 第一连接端部 71连接所述线路板排 60, 第二连接端部 72连接所述汇流排 50。为了便于实现相同金属材质的连接以 获得稳定连接性能, 所述连接端子 70采用双金属材料。 为了增强稳固性能, 所 述连接端子 70为双金属冲压件。 也即是, 所述连接端子 70通过冲压方式, 使 得两种不同金属材质制成一体件。具体地, 所述连接端子 70的第二连接端部 72 采用铝材制成, 以与铝制的所述汇流排 50连接; 所述连接端子 70的第一连接 端部 71采用铜材制成, 以与所述线路板 60的铜箔线路连接。 gp, 所述连接端 子 70通过双金属材质的转换, 不仅避免了因不同金属连接处的电势差导致的 腐 蚀, 而且使得不同金属材质的所述汇流排 50与所述线路板 60实现稳固连接。 为了进一步避免所述连接端子 70发生电化学腐蚀, 所述连接端子 70的第一连 接端部 71与第二连接端部 72的连接部分被所述端子密封结构所包裹, 从而形 成对双金属连接部分的密封。 为了提升稳固组装、 密封防腐性能, 所述连接端 子 70与所述框架主体 10为嵌入式注塑(insert molding) —体件。 也即是, 将所 述连接端子 70预先放置在注塑模具内, 然后注塑成所述框架主体 10, 以使得所 述连接端子 70与所述框架主体 10呈一体件。 为了避免不同金属材质连接部分 电势差造成的化学腐蚀,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 71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 72的连接 部分嵌入在所述框架主体 10内。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 11至图 15, 其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信号采样装置 103。 所述信号 采样装置 103包括如实施例二记载的所述连接组件 102及信号信号输出装置 80。 所述信号信号输出装置 80与所述线路板 60连接, 以将所述线路板 60上传输的 采样信号传输至所述信号信号输出装置 80。 所述信号信号输出装置 80可以为任意可以实现电传导的介质, 譬如单芯导 线。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信号信号输出装置 80包括柔性扁平电缆 82 (柔性扁平 电缆的英文名称为 " Flexible Flat Circuit", 其简称为 FFC)。 可以想到的是, 所 述柔性扁平电缆 82包括多个连接线路, 并使得该多个连接线路有规律的排布。 所述柔性扁平电缆 82呈扁平结构, 能够任意弯折, 能够适应狭窄的空间。 当所 述柔性扁平电缆 82应用于电池包内时, 可节省空间, 从而减小电池包体积。 当 然, 所述柔性扁平电缆 82也可以采用柔性线路板替代 (柔性线路板的英文名称 为"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其简称为 FPC)。 所述柔性扁平电缆 82可以 与工业控制计算机进行连接, 从而将相应采样信号输出至工业控制计算机进 行 处理。 为了进一步提升连接性能, 所述信号信号输出装置 80还包括输出连接端子 84。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 84分别与所述线路板 60及所述柔性扁平电缆 82连接。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 84从所述线路板 60的下表面一侧插入所述输出连接通孔 66, 并突出至所述线路板 60的上表面一侧。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 84与所述线路板 60 的上表面上的对应铜箔线路之间为波峰焊焊接 。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输出连接 端子 84为两排。 该两排输出连接端子 84分别所述线路板 60的宽度方向排布。 每一排所述输出连接端子 84分别与一个所述柔性扁平电缆 82连接。 为了提升所述输出连接端子 84与所述线路板 60的稳定连接性能, 所述信 号信号输出装置 80还包括连接壳体 86。 所述连接壳体 86开设有连接通腔 861。 所述连接通腔 861沿所述框架主体 10的上下方向贯穿开设。 所述输出连接端子 84自所述连接通腔 861的顶端插入。 所述柔性扁平电缆 82自所述连接通腔 861 的底端插入。所述输出连接端子 84与所述柔性扁平电缆 82在所述了解通腔 861 内实现连接。 为了实现与所述连接壳体 86与所述线路板 60便利拆装, 所述连接壳体 86 上设置有连接安装卡扣 88。 所述连接安装卡扣 88穿过所述线路板 60的卡接通 孔 68, 且与所述线路板 60卡接配合, 从而将所述连接壳体 86与所述线路板 60 连接一体。 所述连接安装卡扣 88的数量及具体设置关系根据需要而选择。 在本 实施例中, 所述连接安装卡扣 88为两个, 且沿所述线路板 60的宽度方向设置 在所述连接壳体 86的两端。 实施例四: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池包, 如汽车电池包 (图中未示出)。 所述电池包包括 如实施例三记载的所述信号采样装置 103及电池 (图中未示出)。 所述电池的电极延伸进入所述汇流排 50的电池连接孔 521内, 且与所述汇 流排 50激光焊接, 从而实现电连接。 所述电池的信号及具体参数根据驱动相应 的用电设备 (如汽车) 而选择。 工作时, 所述信号采样装置 103 采集所述电池的电压信号。 所述信号信号 输出装置 80 将所述电压信号传输至电池管理系统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为 BMS )。 可以想到的是, 电池的电极也可称之为电芯。 需要说明的是, 在发明中所提及的 "上" 与 "下"为相对概念, 仅基于附 图以便于说明各部件的具体方位, 并不用限定其保护范围。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 并不用于局限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任何在 本发明精神内的修改、 等同替换或改进等, 都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