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SAM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067172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light guide plate (2), comprising a bottom surface (22), a top surface (24) disposed opposite to the bottom surface (22), and a plurality of side surfaces (26) disposed between the bottom surface (22) and the top surface (24), the plurality of side surfaces (26) including a light incident surface (260); the bottom surface (22)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grid points (220) thereon having right triangle cross sections; the grid points (220) are formed by recessing the bottom surface (22)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toward the top surface (24); each grid point (220) has an inclined surface (222) facing the light incident surface (260); the inclined surface (222) is disposed gradually sloping away from the light incident surface (260) from the bottom surface (22) to the top. Also disclosed is a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light guide plate (2). The light guide plate (2) and the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light guide plate (2) are provided with recessed right-triangle-shaped grid points (220) on the bottom surface (22)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2), so that the light enters the light guide plate (2) through the light incident surface (260)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2), is then reflected by the grid points (220), and exits from the top surface (24)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2). In this manner, most of the light energy is concentrated in the normal direction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2), thu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light utilization.

Inventors:
CHANG KUANGYAO (CN)
XIONG CHO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84261
Publication Date:
May 08, 2014
Filing Date:
November 08,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 (CN)
CHANG KUANGYAO (CN)
XIONG CHO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G02F1/13357; G02B6/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627104A2005-06-15
CN101059580A2007-10-24
CN1612013A2005-05-04
CN102073420A2011-05-25
JP2000260215A2000-09-22
Attorney, Agent or Firm:
COM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CN)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导光板, 包括: 底面、 与底面相对设置的顶面及设于底面与 顶面之间的数个侧面, 该数个侧面中包括一入光面, 所述底面上设有数个 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网点, 该些网点由导光板底面朝向顶面凹陷形成, 所 述网点具有一朝向入光面的斜面, 该斜面由底面向上逐渐远离入光面设 置。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导光板, 其中, 所述网点的斜面与导光板的 底面形成一夹角, 该夹角角度介于 40° ~ 50°之间。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导光板, 其中, 所述网点通过压印或雕刻的 方式形成于导光板的底面上。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导光板, 其中, 该网点具有一远离入光面的 直面, 该直面与底面垂直。

5、 一种背光模组, 包括: 背板、 设于背板内的导光板及设于背板内 的背光源, 所述导光板包括底面、 与底面相对设置的顶面及设于底面与顶 面之间的数个侧面, 该数个侧面中包括一入光面, 所述底面上设有数个截 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网点, 该些网点由导光板底面朝向顶面凹陷形成, 所述 网点具有一朝向入光面的斜面, 该斜面由底面向上逐渐远离入光面设置。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中, 所述网点的斜面与导光板 的底面形成一夹角, 该夹角角度介于 40° ~ 50°之间。

7、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中, 所述网点通过压印或雕刻 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板的底面上。

8、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中, 该网点具有一远离入光面 的直面, 该直面与底面垂直。

9、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中, 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连接 底板的数个侧板, 所述背光源对应导光板的入光面安装于背板的侧板上; 所述背光源与侧板之间还设有散热片, 所述背光源通过散热胶贴合于散热 片上, 所述散热片通过螺钉锁合或胶粘方式固定安装于侧板上; 所述背光 源为线性 LED灯条。

10、 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背光模组, 还包括设于背板底板与导光板底 面之间的反射片及设于导光板顶面上的光学膜片组。

11、 一种导光板, 包括: 底面、 与底面相对设置的顶面及设于底面与 顶面之间的数个侧面, 该数个侧面中包括一入光面, 所述底面上设有数个 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网点, 该些网点由导光板底面朝向顶面凹陷形成, 所 述网点具有一朝向入光面的斜面, 该斜面由底面向上逐渐远离入光面设 置;

其中, 所述网点的斜面与导光板的底面形成一夹角, 该夹角角度介于

40° ~ 50°之间;

其中, 所述网点通过压印或雕刻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板的底面上; 其中, 该网点具有一远离入光面的直面, 该直面与底面垂直。

Description:
导光板及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及用该导光板的背光 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具有机身薄、 省电、 无 辐射等众多优点,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 为背光型液晶显示器, 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 ) 。 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当中 放置液晶分子, 两片玻璃中 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 通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 向, 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 需 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 因此, 背光模组成为液晶显 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 背光模组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侧入式 背 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模组两种。 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发光光源例如 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 阴极萤光灯管)或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液晶面板后方, 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 液晶面板。 而侧入式背光模组是将发光光源 LED 灯条(lightbar )设于液 晶面板侧后方的背板边缘, LED灯条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一侧的入光面进 入导光板, 经反射和扩散后从导光板出光面出射, 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 晶面板。

为了增加光照均勾度及光照强度, 一般在导光板底面上设置网点, 该 些网点的作用就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目前网点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油 墨印刷、 机械雕刻、 化学腐蚀、 模具注塑等。

如图 1及 2所示, 现有的导光板 100其底面 102的网点 300的反射面 302与导光板 100的底面 102平行, 光源 500位于导光板 100的一侧, 其 发出的光线射到网点 300的反射面 302上发生全反射, 然后从导光板 100 的出光面 304射出。 其出射光线的空间分布不是以导光板 100的法线方向 对称, 光线的能量最大的方向不是导光板 100 的法线方向, 而是与法线方 向呈一较大夹角 β的方向, 导致光线利用率较小, 需要在导光板 100上增 加扩散片来矫正出射光线的方向, 让光线能量最大的方向与导光板 100法 线方向平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 其底部网点可使出射光线的能量 大部分集中于导光板的法向方向上, 有效提高光线利用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 其结构简单, 光照强度 高, 且光照均勾度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 包括: 底面、 与底面相对 设置的顶面及设于底面与顶面之间的数个侧面 , 该数个侧面中包括一入光 面, 所述底面上设有数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网点 , 该些网点由导光板底 面朝向顶面凹陷形成, 所述网点具有一朝向入光面的斜面, 该斜面由底面 向上逐渐远离入光面设置。

所述网点的斜面与导光板的底面形成一夹角, 该夹角角度介于 40° ~ 50。之间。

所述网点通过压印或雕刻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板 的底面上。

该网点具有一远离入光面的直面, 该直面与底面垂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 包括: 背板、 设于背板内的导光板及设 于背板内的背光源, 所述导光板包括底面、 与底面相对设置的顶面及设于 底面与顶面之间的数个侧面, 该数个侧面中包括一入光面, 所述底面上设 有数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网点, 该些网点由导光板底面朝向顶面凹陷形 成, 所述网点具有一朝向入光面的斜面, 该斜面由底面向上逐渐远离入光 面设置。

所述网点的斜面与导光板的底面形成一夹角, 该夹角角度介于 40° ~ 50。之间。

所述网点通过压印或雕刻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板 的底面上。

该网点具有一远离入光面的直面, 该直面与底面垂直。

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连接底板的数个侧板, 所述背光源对应导光板的 入光面安装于背板的侧板上; 所述背光源与侧板之间还设有散热片, 所述 背光源通过散热胶贴合于散热片上, 所述散热片通过螺钉锁合或胶粘方式 固定安装于侧板上; 所述背光源为线性 LED灯条。 的光学膜片组。 、 — ' 、 、 、 , '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导光板, 包括: 底面、 与底面相对设置的顶面及设 于底面与顶面之间的数个侧面, 该数个侧面中包括一入光面, 所述底面上 设有数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网点, 该些网点由导光板底面朝向顶面凹陷 形成, 所述网点具有一朝向入光面的斜面, 该斜面由底面向上逐渐远离入 光面设置;

其中, 所述网点的斜面与导光板的底面形成一夹角, 该夹角角度介于

40° ~ 50°之间;

其中, 所述网点通过压印或雕刻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板 的底面上; 其中, 该网点具有一远离入光面的直面, 该直面与底面垂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导光板及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通过在 导光板底面上设置直角三角形的 HJ陷网点, 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由导光板的 入光面射入导光板内, 经网点反射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 光线的能量大 部分集中于导光板的法向方向上, 进而有效提高光线利用率。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以及技术内 容,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 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 并非用来对本发 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 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 将使本发明 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 1为现有的导光板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 2为现有的导光板的出射光线能量分布图;

图 3为本发明的导光板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导光板的出射光线能量分布图;

图 5为本发明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 效果, 以下结合本发明 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 3及图 4,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 2, 包括: 底面 22、 与底 面 22相对设置的顶面 24及设于底面 22与顶面 24之间的数个侧面 26, 该 数个侧面 26中包括一入光面 260。

所述底面 22上设有数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网点 220, 该些网点由导 光板 2底面 22朝向顶面 24凹陷形成, 优选的, 所述网点 220通过压印或 雕刻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板 2的底面 22上。

所述网点 220具有一朝向入光面 260的斜面 222, 该斜面 222由底面 22向上逐渐远离入光面 260设置, 所述网点 220的斜面 222与导光板 2的 底面 22形成一夹角 Θ , 优选的, 该夹角 Θ角度介于 40° ~ 50°之间。

所述网点 220还具有一远离入光面 260的直面 224 , 该直面 224与底 面 22垂直。

当光线由入光面 260进入导光板 2后, 经由网点 220斜面 222的反射 由导光板 2的顶面 24射出, 使得光线的能量大部分集中于导光板 2的法 向方向上, 进而有效提高光线利用率。

请参阅图 4, 为本发明导光板的出射光线能量分布图, 由图 4可知, 由本发明的导光板 2射出的光线的能量大部分集中于导光板 2的法向方向 上, 进而有效提高光线利用率。

请参阅图 3 至图 5 ,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 包括: 背板 4、 设 于背板 4内的导光板 2及设于背板 4内的背光源 6。

所述导光板 2包括底面 22、 与底面 22相对设置的顶面 24及设于底面 22与顶面 24之间的数个侧面 26, 该数个侧面 26中包括一入光面 260。

所述底面 22上设有数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网点 220, 该些网点 220 由导光板 2底面 22朝向顶面 24凹陷形成, 优选的, 所述网点 220通过压 印或雕刻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板 2的底面 22上。

所述网点 220具有一朝向入光面 260的斜面 222 , 该斜面 222由底面 22向上逐渐远离入光面 260设置, 所述网点 220的斜面 222与导光板 2的 底面 22形成一夹角 Θ , 优选的, 该夹角 Θ角度介于 40° ~ 50°之间。

所述网点 220还具有一远离入光面 260的直面 224 , 该直面 224与底 面 22垂直。

所述背光源 6为线性 LED灯条, 其发出的光线由导光板 2 的入光面 260进入导光板 2后, 经由网点 220斜面 222的反射由导光板 2的顶面 24 射出, 使得光线的能量大部分集中于导光板 2 的法向方向上, 进而有效提 高光线利用率。

所述背板 4包括底板 42及连接底板 42的数个侧板 44 , 所述背光源 6 对应导光板 2的入光面 260安装于背板 4的侧板 44上, 优选的, 所述背 光源 6与侧板 44之间还设有散热片 64 , 所述背光源 6通过散热胶(未图 示)贴合于散热片 64上, 所述散热片 64通过螺钉锁合或胶粘方式固定安 装于背板 4的侧板 44上。

值得一提的是,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背板 4底板 42 与导光板 2 底面 22之间的反射片 8及设于导光板 2顶面 24上的光学膜片组 10, 背光 源 6发出的光线直接或经由反射片 8反射后进入导光板 2内, 进而提供光 照均匀的面光源。

请参阅图 4, 为本发明导光板的出射光线能量分布图, 由图 4可知, 由本发明的导光板 2射出的光线的能量大部分集中于导光板 2的法向方向 上, 进而有效提高光线利用率。

综上所述, 本发明导光板及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通过在导光板底 面上设置直角三角形的 HJ陷网点, 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由导光板的入光面射 入导光板内, 经网点反射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 光线的能量大部分集中 于导光板的法向方向上, 进而有效提高光线利用率。

以上所述,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 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 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 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