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A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ERFORMING CHANNEL PROCESSING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171499
Kind Code:
A1
Abstract:
The invention is suitable for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ommunications, and provides a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erforming channel processing. The channel includes a first channel and a second channel, the first channel is aggregated by Mi logical units, wherein i indicates the logical unit aggregation level, I indicates the type number of the logical unit aggregation level supported by the base station. The method for performing channel processing by the base station comprises: generating a second scrambling code for scrambling the second channel; extracting, from the second scrambling code, a first scrambling code for scrambling the first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scrambling code, wherein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scrambling code is equal to the product of the number Mi of the logical unit and the size of the logical unit; after the first channel is scrambled with the first scrambling code, transmitting the scrambled first channel to the user equipment. Due to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of the logical unit aggregation level and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scrambling code, the invention avoids the problem of ACK/NACK resources illegibility because of the illegibility of blind detection for the logical unit aggregation level.

Inventors:
LIU JIANGHUA (CN)
WU QIANG (CN)
LIU KUNPE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77058
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20, 2012
Filing Date:
June 18,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HUAWEI TECH CO LTD (CN)
LIU JIANGHUA (CN)
WU QIANG (CN)
LIU KUNPE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4L1/18; H04L1/00; H04L1/16; H04W28/06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222661A2008-07-16
CN101534174A2009-09-16
US20090197542A12009-08-06
US20110077038A12011-03-31
Download PDF:
Claims:
1、 一种基站进行信道处理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道包括第一信 道和第二信道, 所述第一信道是由 个逻辑单元聚合而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 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种类数, 所述第一信道承载着所述第二信道的调度 信息, 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对所述第二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二扰码;

根据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扰码中提取出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加 扰的第一扰码, 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等于所述逻辑单元的个数 ^^乘以所述 逻辑单元的大小;

用所述第二扰码对所述第二信道进行加扰、 用所述第一扰码对所述第 一信道进行力口扰;

发送加扰后的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至用户设备。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道是物理下行 控制信道 PDCCH, 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DSCH。

3、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第一扰码的长度 从所述第二扰码中提取出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一扰码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信道的第一个码字的扰码中截取 得到所述第一扰码; 或者

利用生成所述第二信道的第一个码字的扰码的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 状态生成所述第一扰码。

4、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道的第一个码 字的扰码为所述线性移位寄存器生成的伪随机序列,

所述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满足第一公式:

cinit = nRNn .214 + q.213 + Lns / 2j.29 + N-n . 其中 ¾ ^是基站分配给所述用户设备的标识; q是码字的标识,对于所 述第二信道的第一个码字, q = 0 ; Lns / 2」是第二信道和第一信道所共同复用 的子帧的子帧号; N 是用户设备所在' j、区的标识。

5、 一种基站, 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基站发送处理后的信道至用户设 备, 所述信道包括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 所述第一信道是由 个逻辑单元 聚合而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I 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种类数, 所述 第一信道承载 着所述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所述基站包括:

第二扰码生成单元, 用于生成对所述第二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二扰码; 第一扰码生成单元, 用于根据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扰码生成单 元生成的第二扰码中提取出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一扰码, 所述第 信道加扰单元, 用于用所述第二扰码生成单元生成的第二扰码对所述 第二信道进行加扰、 用所述第一扰码生成单元生成的第一扰码对所述第一 信道进行力口扰;

信道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经所述信道加扰单元加扰后的第一信道和第 二信道至用户设备。

6、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扰码生成单元具 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信道的第一个码字的扰码中截取 得到所述第一扰码; 或者

利用生成所述第二信道的第一个码字的扰码的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 状态生成所述第一扰码。

7、 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第一扰码生成单元还用于 生成所述第二信道的第一个码字的扰码; 所述扰码是一个伪随机序列, 所 述伪随机序列为所述线性移位寄存器生成的伪随机序列, 所述线性移位寄 存器的初始状态满足第一公式: cinit = n匪.214 + q.213 + Lns / 2]29 + ¾6"; 其中 ηκΝΉ是基站分配给用户设备的标识; q是码字的标识, 对于所述第 二信道的第一个码字, q = 0 ; Lns / 2」是第二信道和第一信道所共同复用的子 帧的子帧号; 是用户设备所在小区的标识。

8、 一种用户设备进行信道处理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 所述信号包括采用第一扰码加扰后的第一信道 和采用第二扰码加扰后的第二信道, 其中, 所述第一信道是由 ^^个逻辑单 元聚合而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种类数, 所述第一信道承载 着所述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所述第一扰码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扰码 的长度从所述第二扰码中提取的, 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等于所述逻辑单元 的个数 乘以所述逻辑单元的大小;

通过对所述信号进行盲检测, 确定所述第一信道, 所述盲检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共用的子帧的子帧号生成所述第二扰 码, 根据所述第二扰码分别生成针对不同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第一扰码, 相应的, 分别在假设不同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条件下, 对所述信号进 行解调, 信道译码, 并采用与所述假设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相应的第一扰 码进行解扰和循环冗余校验 CRC检测, 确定所述 CRC检测正确时的信道 为所述第一信道;

对与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第二信道进行解调;

根据对所述第一信道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二信道解调的结果, 进行上 行反馈确认 ACK/NACK至基站。

9、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道是物理下行 控制信道 PDCCH, 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DSCH。

10、 一种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信号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 所述信号包括采用第一扰 码加扰后的第一信道和采用第二扰码加扰后的第二信道, 所述第一信道是 由 个逻辑单元聚合而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 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种类数, 所 述第一信道承载着所述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所述第一扰码为所述基站根 据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扰码中提取的, 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等 盲检测单元, 用于通过对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盲检测, 确 定所述第一信道;

第二信道解调单元, 用于对与所述盲检测单元确定的所述第一信道对 应的第二信道进行解调;

确认反馈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盲检测单元对所述第一信道的检测结果 和所述第二信道解调单元对所述第二信道解调的结果, 进行上行反馈确认 ACK/NACK至基站;

其中, 所述盲检测单元包括:

第一扰码生成子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共用的子帧 的子帧号生成所述第二扰码, 根据所述第二扰码分别生成针对不同逻辑单 元聚合级别的第一扰码,

信号处理子单元, 用于分别在假设不同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条件下, 对所述信号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 信道译码, 并采用所述第一 扰码生成子单元生成的与所述假设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相应的第一扰码进 行解扰和循环冗余校验 CRC检测; 确定所述 CRC检测正确时的信道为所 述第一信道。

Description:
一种进行信道处理的方法、 羞^及用户 i殳备 本申请要求于 2011 年 6 月 17 日提交中国专利局、 申请号为 201110164327.9、 发明名称为"一种进行信道处理的方法、 基站及用户设备" 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进行信道处理的方法、 基站及 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LTE ) Rel-8/9/10通信系统的下行传 输中, 演进型基站 (evolved Node B, eNB)根据调度的结果将为每个调度到的 用户设备发送一个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 PDSCH)以及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PDCCH ) , 其中, PDSCH承载着 eNB发送给调度用户设备的数据, PDCCH 承载着其对应 PDSCH的调度信息, 该调度信息主要用来指示与其对应的 PDSCH的传输格式信息, 包括资源的分配、 传输块的大小、 调制编码方式、 传输秩以及预编码矩阵信息等。 PDCCH和 PDSCH是时分复用在一个子帧中。 对于通用循环前缀, 每个子帧包括两个时隙, 每个时隙中有 7个正交频分复用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 OFDM)符号, 其中, PDCCH是 在第一个时隙的前 n (n=l,2,3,4)个 OFDM符号中传输的, n是动态可变的,剩余 的 OFDM符号则用来传输 PDSCH。

PDCCH和 PDSCH具体的复用如图 1所示。 在一个子帧中, 所有调度用户 设备的 PDCCH复用在一起,然后在 PDCCH区域发送。每个 PDCCH是由 1/2/4/8 个控制信道单元( Control Channel Element , CCE )组成,其中组成每个 PDCCH 的 CCE个数是由 PDCCH的大小以及 PDCCH所对应用户设备的信道来确定。组 成每个用户设备 PDCCH的 CCE个数可以是不同的, 如图 2所示, CCE 0至 CCE17分别分配给不同的 PDCCH。

对于在一个子帧中传输的 PDSCH和 PDCCH , 用户设备首先需要进行 PDCCH的盲检测, 也就是从所有的 CCE中检测出其所对应的 PDCCH。 如果 PDCCH检测正确, 然后用户设备根据 PDCCH中的信息去解调对应的 PDSCH。 根据 PDSCH解调的正确与否, 用户设备需要在上行进行反馈。 若 PDSCH解调 正确, 用户设备反馈 ACK给 eNB , 表示用户设备已经正确接收到 eNB发送的 数据, eNB可以进行新的数据块的传输; 反之, 用户设备反馈 NACK给 eNB , 表示数据没有正确接收,需要 eNB对此数据进行重传。另外一种情况是 PDCCH 没有被正确检测, 那么用户设备就假设没有调度给自己的数据, 在上行也不 进行任何反馈, 即非连续传输 (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 。

ACK/NACK的反馈是通过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 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上以码分复用的方式进行, 即每个用户设备通过一个时频 二维扩频的序列对 ACK/NACK进行调制发送。 其中, 对于每个动态调度的用 户设备, 在上行传输 ACK/NACK的资源 (或序列 )是由其 PDCCH的第一个 CCE 的序号隐性地来确定。

在 LTE Rd-10系统的进一步演进中, 由于需要支持多用户设备多输入多 输出 (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 以及多小区之间的协调来提高 系统的性能, 这些技术导致了同时调度用户设备数的增加; 但是现有 PDCCH 的容量限制了一个子帧中所能调度用户设备数 的个数。 基于此, 现有的 PDCCH进行了增强,即在原有的 PDSCH区域划分出一部分资源来传输增强的 PDCCH (E-PDCCH) 如图 3 ,示出了 PDCCH、 PDSCH和增强的 PDCCH的复用, 这样就可以提高 PDCCH的容量或者同时调度用户设备的个数。

对增强了的 PDCCH中,每个 E-PDCCH仍是由 Mi ( i为 0,1, ..1- 1,其中 i表示的 是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的是聚合级别数)个类似于 CCE的逻辑单元组成, 需要用户设备进行盲检测。由于 E-PDCCH中的控制信息是通过母码为 1/3的卷 积编码和基于循环緩沖的速率匹配得到, 所以当编码码率小于 1/3时, 可能会 出现不同的逻辑单元中包含同样的控制信息。

例如: 当 E-PDCCH是由 4个逻辑单元组成, 每个逻辑单元中容纳 72比特, 那么编码后的 E-PDCCH应该有 72 X 4 = 288比特。若 E-PDCCH原始比特的大小 为 48比特, 经过 1/3编码后的比特数为 144比特, 再经过基于循环緩沖的速率 匹配 (重复编码)后得到的比特数为 288比特,最后分配到 4个逻辑单元中去。那 么, 如图 4所示, 就会出现第 3和第 4个逻辑单元中的信息将与第 1和第 2个逻辑 单元的信息完全一样。

对于上述的情况, 当用户设备进行盲检测时, 可能把逻辑单元 3和 4中的 信息正确检测。 这样, 用户设备就会假设 E-PDCCH的第一个逻辑单元为 3 , 并根据逻辑单元 3来确定上行反馈 ACK/NACK的资源; 但是, eNB假设用户设 备的 ACK/NACK资源是由逻辑单元 1确定, 并在此资源上进行 ACK/NACK检 测。

由此可见, 上述的逻辑单元检测的模糊会导致用户设备所 确定的 ACK/NACK资源模糊的问题。

对上述的问题, 现有技术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

方式一:

由于上述问题同样发生在 LTE Rd-8/9的 PDCCH上, 因此, 方式一针对 LTE Rd-8/9的 PDCCH。

解决的方法是: 根据不同的 PDCCH的大小以及不同 CCE聚合的个数, 找 出所有可能会导致 ACK/NACK资源的模糊的 PDCCH的大小并列成表 { 12, 14, 16 ,20, 24, 26, 32, 40, 44, 56}。如果 eNB检测到需要发送的 PDCCH的原始比 特数满足上面列表中的任何一个, eNB则会在 PDCCH的原始比特的后面补一 个 0。 对于补 0修正后的 PDCCH, 使其不会出现如上所述的不同 CCE上传输同 样的编码后的 PDCCH信息。 然而, 对于 E-PDCCH, 会出现新的 E-PDCCH格式导致 E-PDCCH大小的 变化, 以及逻辑单元大小和聚合级别的变化。 特别地, 由于 PDCCH占用的 OFDM符号数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可能会导致逻辑单元大小的变化也是动态 的。 这样, 就需要产生所有可能情况下会导致 ACK/NACK资源模糊的 E-PDCCH的原始比特数大小, 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 这样, eNB和用户设 备都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动态地去判断, 增加了 eNB和用户设备实现的复杂 度。

方式二: 避免 CCE起始位置检测的模糊。

虽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但在方式二中, 没有提出如何产生针对于不同 CCE聚合级别的扰码, 也没有说明此扰码是小区特定还是用户设备特 定的。 因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无法据方式二解决用户设备 所确定的 ACK/NACK资 源模糊的问题。

综上所述, 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中, 由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逻辑单元检测的模糊, 使得上行 ACK/NACK资源模糊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行信道处理方法、 基站及用户设备, 旨在解 决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中, 上行确认 ACK/NACK 资源模糊的问 题。 一方面, 提供一种基站进行信道处理的方法, 所述信道包括第一信道和 第二信道,所述第一信道是由 个逻辑单元聚合而成,其中 i为 0, 1, ... (1-1) 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 聚合级别的种类数, 所述第一信道承载着所述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 所述方 法包括: 生成对所述第二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二扰码;

根据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扰码中提取出 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加扰 的第一扰码,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等于所述逻 辑单元的个数 乘以所述逻辑 单元的大小;

用所述第二扰码对所述第二信道进行加扰、 用所述第一扰码对所述第一 信道进行力口扰;

发送加扰后的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至用户设备 。

另一方面, 提供一种基站, 通过所述基站发送处理后的信道至用户设备, 所述信道包括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所述第一 信道是由 个逻辑单元聚合而 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所述 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种类数, 所述第一信道承载着所述第二 信道的调度信息, 所述基站包括:

第二扰码生成单元, 用于生成对所述第二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二扰码 ; 第一扰码生成单元, 用于根据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扰码生成 单元 生成的第二扰码中提取出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 加扰的第一扰码, 所述第一扰 信道加扰单元, 用于用所述第二扰码生成单元生成的第二扰码 对所述第 二信道进行加扰、 用所述第一扰码生成单元生成的第一扰码对所 述第一信道 进行力口扰;

信道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经所述信道加扰单元加扰后的第一信 道和第二 信道至用户设备。

再一方面, 提供一种用户设备进行信道处理的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 所述信号包括采用第一扰码加扰后的第一信道 和 采用第二扰码加扰后的第二信道,其中,所述 第一信道是由 个逻辑单元聚 合而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 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种类 数, 所述第一信道承载着所述 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所述第一扰码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扰码的 长度从 所述第二扰码中提取的, 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等于所述逻辑单元的个数 乘以所述逻辑单元的大小;

通过对所述信号进行盲检测, 确定所述第一信道, 所述盲检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共用的子帧的子 帧号生成所述第二扰码, 根据所述第二扰码分别生成针对不同逻辑单元 聚合级别的第一扰码,相应的, 分别在假设不同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条件下, 对所述信号进行解调, 信道译 码, 并采用与所述假设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相应的 第一扰码进行解扰和循环 冗余校验 CRC检测, 确定所述 CRC检测正确时的信道为所述第一信道; 对与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第二信道进行解调;

根据对所述第一信道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二信 道解调的结果, 进行上行 反馈确认 ACK/NACK至基站。

又一方面, 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包括:

信号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 所述信号包括采用第一扰码 加扰后的第一信道和采用第二扰码加扰后的第 二信道, 所述第一信道是由 个逻辑单元聚合而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单元聚 合级别, I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种类数, 所述第一信 道承载着所述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所述第一扰码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 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扰码中提取的, 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等于所述逻辑单 元的个数 乘以所述逻辑单元的大小;

盲检测单元, 用于通过对所述信号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号进 行盲检测, 确定所述第一信道;

第二信道解调单元, 用于对与所述盲检测单元确定的所述第一信道 对应 的第二信道进行解调;

确认反馈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盲检测单元对所述第一信道的检 测结果和 所述第二信道解调单元对所述第二信道解调的 结果, 进行上行反馈确认 ACK/NACK至基站;

其中, 所述盲检测单元包括:

第一扰码生成子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共用的子帧 的 子帧号生成所述第二扰码, 根据所述第二扰码分别生成针对不同逻辑单元 聚 合级别的第一扰码,

信号处理子单元, 用于分别在假设不同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条件 下, 对 所述信号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 信道译码, 并采用所述第一扰码 生成子单元生成的与所述假设的逻辑单元聚合 级别相应的第一扰码进行解扰 和循环冗余校验 CRC检测; 确定所述 CRC检测正确时的信道为所述第一信 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先设置第一扰码的长度等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的逻辑单 元的个数^^乘以所述逻辑单元的大小, 再根据第一扰码的长度从对物理下行 共享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二扰码中提取出对物理 下行控制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一 扰码 , 然后再发送用第一扰码进行加扰后的第一信道 至用户设备, 由于逻辑 单元的聚合级别与第一扰码的长度是——对应 的, 这样在盲检测的过程中不 会出现所用的扰码与逻辑单元聚合级别不匹配 的情况, 避免了逻辑单元聚合 级别的盲检测的模糊以及带来的 ACK/NACK的资源模糊问题。 附图说明 图 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 PDCCH和 PDSCH的复用示意图;

图 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不同 PDCCH的 CCE分配示意图;

图 3是现有技术提供的 PDCCH、 PDSCH和增强的 PDCCH的复用示意 图;

图 4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增强后的 PDC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不同逻辑 单元出现同样的信息时的示意图;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进行信道处理的 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进行信道处 的方法的实现流程 图;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框图;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 实施例, 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先设置第一扰码的长度等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的逻 辑单元的个数 乘以所述逻辑单元的大小, 再根据第一扰码的长度从对物理 下行共享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二扰码中提取出对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进行加扰的 第一扰码, 然后再发送用第一扰码进行加扰后的第一信道 至用户设备, 由于 逻辑单元的聚合级别与第一扰码的长度是—— 对应的, 这样在盲检测的过程 中不会出现所用的扰码与逻辑单元聚合级别不 匹配的情况, 避免了逻辑单元 聚合级别的盲检测的模糊以及带来的 ACK/NACK的资源模糊问题。 另外, 通 过重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扰码来对物理下行 控制信道进行加扰, 用于物理 下行控制信道的扰码是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 对应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第 一个码字的扰码中得到的, 不会带来额外的复杂度。 除此之外, 对第一信道 进行上述的加扰, 还可以获得干扰随机化的效果。

图 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进行信道处 的方法的实现流程, 包 括:

在步骤 S501中, 生成对第二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二扰码。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信道是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由^^个逻辑单元聚合而 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 aggregation level ) , I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种类数。 第二信道是 与第一信道对应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第一信道是用来指示第二信道的传输 格式信息, 承载着有关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上述逻辑单元聚合级别是由基 站, 比如 eNB根据调度用户设备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大 小以及用户设备的 信道质量来确定, 例如: 在 LTE R8系统中存在 4种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分别 代表控制信道由 1/2/4/8个逻辑单元聚合而成, 则此时, I为 4, 且对于某一控 制信道而言, i可以为 0/1/2/3, 相应的, 分别为 1/2/4/8。

对于 LTE Rd-8/9/lO通信系统, 在一个子帧中, 对于每个调度到的用户 设备, 基站(比如, 演进型基站 eNB ) 均会发送一个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例 如 PDSCH )和与该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对应的物理下行控 信道(如 PDCCH 或者 E-PDCCH )至该用户设备。 eNB把在一个子帧中需要发送的同种类型的 (如传输在 PDSCH区域的 E-PDCCH )所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复用在一起, 即把所有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逻辑单元进行 排列, 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把 所有逻辑单元映射到具体的物理资源; 或者在一个子帧中, eNB 把每个 E-PDCCH 的所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逻辑单元根据一定 的规则单独地映射 到具体的物理资源。

在基于多天线的传输模式下, 每个调度用户设备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可 以支持一个或者多个码字的数据传输, 其中每个码字是由一个数据传输块经 过循环冗余校验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 得到。 码字的个数是根据用户设备的信道条件或者用 户设备数据緩沖中数据 的多少自适应地来确定的。 对于速率匹配后的每个码字, 需要进行加扰, 来 获得干扰随机化的效果。 加扰所用的扰码是一个伪随机序列, 其中, 伪随机 序列是由长度为 31的线性移位寄存器生成, 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是由 小区的标识, 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被调度信道所在的子帧标 识来确定。 具体 地, 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是 Cinit = nRNn .2 14 + q.2 13 + Ln s / 2」.2 9 + i , 其中

¾N AeNB分配给用户设备的标识; 9是码字的标识,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码 字, 分别用 q = 0和 q = l表示; Ln s / 2」表示的是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和物理下行控 制信道所共同复用的子帧的子帧号; Ν^ 11 表示的用户设备所在小区的标识。 根据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 针对每个码字, 分别产生一个扰码, 其中 扰码的长度与码字速率匹配后的比特数相等。 当然, 这里用于物理下行共享 信道的扰码不限于上面的生成方式, 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来生成, 例如初 始状态采用不同的生成多项式。

在步骤 S502中, 根据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扰码中提取出 对所述第 一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一扰码, 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等于所述逻辑单元的个数 乘以所述逻辑单元的大小。

对于每个调度用户设备,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逻辑单元的大小以及每个 调度用户设备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逻辑单元 的个数是由基站 (比如 eNB ) 来确定, 因此可以将第一扰码的长度设定等于所述逻辑 单元的个数乘以所述 逻辑单元的大小, 这样第一扰码的长度就可以唯一确定, 然后可以从第二扰 码中提取出符合该长度的扰码。

另外, 对于一个子帧中某个特定的下行调度的用户设 备, 每次调度的物 理下行共享信道中至少会有一个码字, 即码字 q = 0以及该码字对应的扰码。 根据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 关系, 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存 在的同时, 一定存在着对应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以及物理 下行共享信道中的 第一个码字和与该码字所对应的扰码, 因此用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第一扰 码是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对应的物理下行共 享信道的第一个码字的扰码中 得到, 这样的扰码重用不会带来额外的复杂度。

由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承载的比特数与物理 下行共享信道的第一个码 字中的比特数在通常情况下不相等, 因此可以从产生的所述第一个码字的扰 码中截取获得用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扰码, 其中截取的扰码长度是由 L 得到; 或者直接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第一个码字的 扰码的初始状态直接生 成长度为^! 用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第一扰码,该初始状 态由长度为 31 位的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决定。 例如: 若某个调度用户设备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是由 4个逻辑单元组成, 且每个逻辑单元可以承载 72比特, 那么此用户设备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经过 编码和速率匹配后的比特数应该为 72 X 4=288比特。 4巴此调度用户设备的标 识, 调度所在的子帧号, 以及此调度用户设备所在小区的标识, 根据线性移 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 生成 288比特的序列来对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进行加扰 , 该 288比特的序列即为对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进行加 扰的第一扰码。

在步骤 S503中, 用所述第二扰码对所述第二信道进行加扰、用 所述第一 扰码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加扰。

在步骤 S504中 , 发送加扰后的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至用户设备 。

特别地, 加扰后的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在发送之前还经 过调制, 码字到 层的映射, 预编码, 资源映射等。

图 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进行信 处理的方法的实现流 程, 包括:

在步骤 S601中, 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 所述信号包括采用第一扰码加扰 后的第一信道和采用第二扰码加扰后的第二信 道。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是由 ^^个逻辑单元聚合而成,其中 i为 0, 1, ... (1-1) 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 聚合级别的种类数, 所述第一信道承载着所述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 所述第 一扰码为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从 所述第二扰码中提取的, 所述 在步骤 S602中, 通过对所述信号进行盲检测, 确定所述第一信道。

在盲检测的过程中, 用户设备需要根据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共用的 子帧 的子帧号生成第二扰码, 再根据所述第二扰码分别生成针对不同逻辑单 元聚 合级别的第一扰码, 相应的, 分别在假设不同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条件下, 对基站发送的所述信号进行解调, 信道译码, 并采用与所述假设的逻辑单元 聚合级别相应的第一扰码进行解扰和循环冗余 校验 CRC检测,确定所述 CRC 检测正确时的信道为所述第一信道。 由于第一信道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与第 一扰码的长度是一一对应的, 这样在盲检测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所用的扰码与 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Μ」不匹配的情况, 即 ί不等于 j, 避免了逻辑单元聚合级 别的盲检测的模糊以及带来的 ACK/NACK的资源模糊问题。

在步骤 S603中, 对与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第二信道进行解调。

在步骤 S604中, 根据对所述第一信道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二信 道解调的 结果, 进行上行反馈 ACK/NACK至基站。

具体过程包括: 在接收端, 用户设备首先对经过第一扰码加扰的物理下 行控制信道进行盲检测, 然后根据检测到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来对与其 对应 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进行解调, 最后根据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和物理下行共享 信道解调的结果, 用户设备在上行反馈 ACK/NACK/DTX状态给基站, 其中用 于上行反馈 ACK/NACK的资源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第一个逻 单元的标 号或者其中的一个逻辑单元标号有关。

图 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具体结构 图, 为了便于说明, 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该基站能够实现可上述方法实施例中 基站侧的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 该基站可以是演进型基站 eNB。 通过该基站 发送处理后的信道至用户设备, 所述信道包括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 所述第 一信道是由 ^^个逻辑单元聚合而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 表示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种类 数, 所述第一信道承载着所述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 该基站包括: 第二扰码 生成单元 71、 第一扰码生成单元 72、 信道加扰单元 73和信道发送单元 74。

其中,第二扰码生成单元 71用于生成对所述第二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二扰 码, 该加扰所用的第二扰码是一个伪随机序列, 其中, 伪随机序列是由长度 为 31的线性移位寄存器生成, 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是由小区的标识, 用户设备的标识以及被调度信道所在的子帧标 识来确定。 具体地, 线性移位 寄存器的初始状态满足第一公式 Cinit = nRNn .2 14 + q.2 13 + Ln s / 2」.2 9 + i ,其中 n 丽 是 eNB分配给用户设备的标识; q是码字的标识,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码字, 分别用 q = 0和 q = l表示; Ln s / 2」表示的是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和物理下行控 信 道所共同复用的子帧的子帧号; 表示的用户设备所在小区的标识。 根据 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 针对每个码字, 分别产生一个扰码, 其中扰码 的长度与码字速率匹配后的比特数相等。 当然, 这里用于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的扰码不限于上面的生成方式, 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来生成, 例如初始状 态采用不同的生成多项式。

第一扰码生成单元 72 用于根据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扰码生成 单 元 71生成的第二扰码中提取出对所述第一信道进 加扰的第一扰码,所述第 根据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信道的第 一个码字的扰码中截取得到所 述第一扰码; 或者用于利用所述第二信道的第一个码字的扰 码的线性移位寄 存器的初始状态直接生成所述第一扰码。 所述第二信道的第一个码字的扰码 是所述线性移位寄存器生成的一个伪随机序列 , 所述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 状态满足第一公式:

c init = ¾ π .2 14 + q.2 13 4n s / 2」·2 9 + '; 其中 ¾^是基站分配给用户设备的标识; q是码字的标识, 对于所述第 二信道的第一个码字, q = 0 ; Ln s / 2」是第二信道和第一信道所共同复用的子 帧的子帧号; Ν^ 11 是用户设备所在小区的标识。

由于对于一个子帧中某个特定的下行调度的用 户设备, 每次调度的物理 下行共享信道中至少会有一个码字, 即码字 q = 0以及该码字对应的扰码。 根 据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关 系, 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存在 的同时, 一定存在着对应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以及物理 下行共享信道中的第 一个码字和与该码字所对应的扰码, 因此用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第一扰码 可以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对应的物理下行共 享信道的第一个码字的扰码中 得到, 这样的扰码重用不会带来额外的复杂度。

信道加扰单元 73用于用所述第二扰码生成单元 71生成的第二扰码对所 述第二信道进行加扰、用所述第一扰码生成单 元 72生成的第一扰码对所述第 一信道进行力口扰。

信道发送单元 74用于发送经所述信道加扰单元 73加扰后的第一信道和 第二信道至用户设备。

具体可参照图 5所示方法实施例, 在此不再赘述。

图 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具体 构框图, 为了便于说 明, 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该用户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 施例中用户设备侧的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 该用户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采用 第一扰码加扰后的第一信道和采用第二扰码加 扰后的第二信道, 所述第一信 道是由 个逻辑单元聚合而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 辑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种类数, 所 述第一信道承载着所述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该用户设备包括: 信号接收单 元 81、 盲检测单元 82、 第二信道解调单元 83和确认反馈单元 84。

其中,信号接收单元 81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 所述信号包括采用第 一扰码加扰后的第一信道和采用第二扰码加扰 后的第二信道, 所述第一信道 是由 个逻辑单元聚合而成, 其中 i为 0, 1, ... (1-1)中的一个值, i表示逻辑 单元聚合级别, I表示所述基站能够支持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 种类数, 所述 第一信道承载着所述第二信道的调度信息, 所述第一扰码为所述基站根据所 述第一扰码的长度从所述第二扰码中提取的, 所述第一扰码的长度等于所述 逻辑单元的个数 乘以所述逻辑单元的大小。

盲检测单元 82用于通过对所述信号接收单元 81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盲检 测, 确定所述第一信道; 该盲检测单元 82具体包括第一扰码生成子单元 821 和信号处理子单元 822。

其中第一扰码生成子单元 82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共用的 子帧的子帧号生成所述第二扰码, 根据所述第二扰码分别生成针对不同逻辑 单元聚合级别的第一扰码;

信号处理子单元 822用于分别在假设不同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条 件下, 对所述信号接收单元 81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 信道译码, 并采用所述第一 扰码生成子单元 821生成的与所述假设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相应 的第一扰码 进行解扰和循环冗余校验 CRC检测; 确定所述 CRC检测正确时的信道为所 述第一信道。

由于第一信道的逻辑单元聚合级别与第一扰码 的长度是一一对应的 , 这 情况, 即 i 不等于 j , 避免了逻辑单元聚合级别的盲检测的模糊以及 带来的 ACK/NACK的资源模糊问题。 应的第二信道进行解调。

确认反馈单元 84用于根据所述盲检测单元 82对所述第一信道的检测结 果和所述第二信道解调单元对所述第二信道解 调的结果, 进行上行反馈确认 ACK/NACK至基站。

具体可参照图 6所示方法实施例, 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先设置第一扰码的长度等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的逻 辑单元的个数 乘以所述逻辑单元的大小,再根据第一扰码的 长度从对物理 下行共享信道进行加扰的第二扰码中提取出对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进行加扰的 第一扰码, 然后再发送用第一扰码进行加扰后的第一信道 至用户设备, 由于 逻辑单元的聚合级别与第一扰码的长度是—— 对应的, 这样在盲检测的过程 中不会出现所用的扰码与逻辑单元聚合级别不 匹配的情况, 避免了逻辑单元 聚合级别的盲检测的模糊以及带来的 ACK/NACK 的资源模糊问题。 另外, 通过重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扰码来对物理下 行控制信道进行加扰, 用于物 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扰码是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所对应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 第一个码字的扰码中得到的, 不会带来额外的复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