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TRANSMISSION MOD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103850
Kind Code:
A2
Abstract: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 a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configuring a transmission mode. The method comprises: acquiring channel matrix information, the channel matrix information being any one of a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on best matching a current uplink channel matrix of a terminal, a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on of a current downlink of the terminal, an uplink channel matrix of the terminal and a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on best matching a current uplink channel matrix of the terminal, and the uplink channel matrix of the terminal and a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on of a current downlink of the terminal; and determin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nel matrix information, performance of data transmission in a closed loop mode and an open loop mode, and selecting, according to the determined performance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a data transmission mode, the data transmission modes comprising the open loop mode and the closed loop mode. The transmission mode is determined by adopting the speed and the channel space correlation, so the transmission mode can be selected more accurately, thereb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Inventors:
ZHU XIAOLONG (CN)
ZHANG CHAO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73799
Publication Date:
August 09, 2012
Filing Date:
April 11,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HUAWEI TECH CO LTD (CN)
ZHU XIAOLONG (CN)
ZHANG CHAO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4B7/04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11123976A12011-10-13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505205A2009-08-12
CN102122976A2011-07-13
CN102244566A2011-11-16
Other References:
None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670060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ENP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CY (CN)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传输模式配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获取测量量以及预设值; 所述测量量包括: 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以及终端 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 所述数据传输的 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值为速度门限值和信 道相关性门限值;

所述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以下任一 种:

若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大于所述速度门限值,并且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小于预置的信道相关性门限,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小于所述速度门限值或者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大于预置的信道相关性门限, 则选择数据传输模式为: 闭环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确定所述速度门限以及信道相 关性门限的方法包括:

对速度区间以及信道相关性区间分别间隔取值作为样本点,通过仿真得到 各个样本点所对应的闭环模式和开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吞吐量;

所述速度门限为:在所述信道相关性区间所有样本点对应的闭环模式下的 数据传输吞吐量均大于开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吞吐量时最大的样本点对应的 速度值;

所述信道相关性门限为:在所述速度区间所有样本点对应的闭环模式下的 数据传输吞吐量均大于开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吞吐量时最小样本点对应的信 道相关性。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值为速度函数的值; 所述速度函数的自变量为信道空间相关性, 且所述速度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 所述速度函数的值为所述速度函数的自变量取值为所述终端当前的信道空间 相关性的值时所述速度函数的函数值;

所述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以下任一 种:

若所述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大于所述速度函数的值,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 式为: 开环模式; 若所述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小于所述速度函数的值, 则选择 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速度函数的方法包括: 对速度区间以及信道相关性区间分别间隔取值作为样本点,通过仿真得到 各个样本点所对应的闭环模式和开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吞吐量;

对于每个信道相关性区间的样本点 Aj ,获得闭环模式的数据传输吞吐量高 于开环模式是数据传输吞吐量的最大速度 V(Aj), 得到一组离散点 (Aj, V(Aj)), 所述速度函数为: 当 Aj A < Aj+l并且 j ≡[l , m]时, V = f(A) = V(Aj); 当 A > Am时, V = f(A) = V(Am) , m为信道相关性区间的样本点个数, V为速度函 数的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为信道相关性函数的 值; 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自变量为移动速度, 且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为单调 递增函数;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为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自变量取值为所 述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的值时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函数值;

所述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以下任一 种:

若终端当前的信道空间相关性小于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则选择数据 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所述终端当前的信道空间相关性大于所述信道相 关性函数的值,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确定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方 法包括:

对速度区间以及信道相关性区间分别间隔取值作为样本点,通过仿真得到 各个样本点所对应的闭环模式和开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吞吐量;

对于每个速度样本点 Vi ,获得闭环模式的数据传输吞吐量高于开环模式是 数据传输吞吐量的最小相关性 A(Vi), 得到一组离散点 (Vi, A(Vi)), 所述信道相 关性函数为: 当¥ = 1 = 0时, A = f(V) = A(V1); 当 Vi-1 <V Vi, i≡[2, n] 时, A = f(V) =A(Vi), n为速度区间的样本点个数, A为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 8、 一种传输模式配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获取信道矩阵信息; 所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 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 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 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中的任意一项;

根据所述信道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 性能, 并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 所述数据传输的模式 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 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或者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 阵指示;

所述根据所述信道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模式进行数据传 输的性能, 并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以下任一种: 若相邻两次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变化概率大于预置的变化概率门限,则选择 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相邻两次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变化概率小于预 置的变化概率门限,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10、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 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或者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所述根据所述信道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模式进行数据传 输的性能, 并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以下任一种: 依据所述信道矩阵信息分别评估闭环模式和开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 若闭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大于开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则选择数据传 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若开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大于闭环模式达到的香农 容量,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11、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方法, 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 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或者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所述根据所述信道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模式进行数据传 输的性能, 并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以下任一种: 依据信道矩阵信息分别评估闭环模式达和开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 若闭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大于开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则选择数 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若开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大于闭环模式达到 的解调信噪比,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12、 一种传输模式配置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参数获取单元, 用于获取测量量以及预设值; 所述测量量包括: 终端当前 的移动速度以及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第一选择单元, 用于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选择数据传输的模 式, 所述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预设值包括:用于获取速度门限值和信道相关 性门限值;

所述第一选择单元, 具体用于以下任一项:

若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大于所述速度门限值,并且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小于预置的信道相关性门限,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小于所述速度门限值或者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大于预置的信道相关性门限, 则选择数据传输模式为: 闭环模式。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预设值包括: 用于获取速度函数的值; 所述速 度函数的自变量为信道空间相关性,且所述速度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 所述速 度函数的值为所述速度函数的自变量取值为所述终端当前的信道空间相关性 的值时所述速度函数的函数值;

所述第一选择单元, 具体用于以下任一项:

若所述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大于所述速度函数的值,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 式为: 开环模式;

若所述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小于所述速度函数的值,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 式为: 闭环模式。

15、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预设值包括: 用于获取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 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自变量为移动速度,且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为单调递增 函数;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为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自变量取值为所述终 端当前的移动速度的值时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函数值;

所述第一选择单元, 具体用于以下任一项:

若终端当前的信道空间相关性小于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则选择数据 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所述终端当前的信道空间相关性大于所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则选择 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16、 一种传输模式配置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 用于获取信道矩阵信息; 所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当前 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终 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中的任意一项;

第二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信道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模 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 并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 所 述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所述装置, 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 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或者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 矩阵指示;

所述第二选择单元, 具体用于以下任一项:

若相邻两次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变化概率大于预置的变化概率门限,则选择 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相邻两次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变化概率小于预置的变化概率门限,则选择 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18、 根据权利要求 16所述装置, 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 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或者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所述第二选择单元,具体用于依据所述信道矩阵信息分别评估闭环模式和 开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 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 若闭环模式 达到的香农容量大于开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 环模式; 和 /或, 若开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大于闭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19、 根据权利要求 16所述装置, 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 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或者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所述第二选择单元,具体用于依据信道矩阵信息分别评估闭环模式达和开 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 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 若闭环模式 达到的解调信噪比大于开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 为: 闭环模式; 和 /或, 若开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大于闭环模式达到的解 调信噪比,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Description:
一种传输模式配置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传输模式配置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发射功能的装置在配置了多根天线的应用 场景,例如在多输入多输出 (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和终端, 通常采 用预编码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效率。

以下行数据传输为例,基站和终端进行数据传 输时会使用预编码矩阵,根 据该预编码矩阵的获得方式,可以进一步将传 输分为开环预编码传输模式和闭 环预编码传输模式。其中开环预编码传输模式 一般筒称为开环模式, 开环模式 由基站选择预编码矩阵, 终端无需反馈预编码矩阵; 闭环预编码传输模式一般 筒称为闭环模式, 闭环模式需要终端反馈预编码矩阵,基站结合 终端反馈选择 预编码矩阵。

闭环模式下终端反馈预编码矩阵存在时延,所 以终端的移动速度对闭环模 式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开环模式与闭环模式 能够达到的性能相比,通常认为 速度越高开环模式能够达到的性能越好,反之 速度越低闭环模式能够达到的性 能则越好。 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性能, 一般采用的方案为: 根据移动速度判决 使用开环模式还是闭环模式模式, 具体为: 移动速度低时使用闭环模式, 中高 移动速度时使用开环模式。

现有技术中,仅根据终端的移动速度确定传输 模式的情况下,数据的传输 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配置方法 和装置,可以提升数据的传 输效率。

一种传输模式配置方法, 包括:

获取测量量以及预设值; 所述测量量包括: 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以及终端 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选择数据传 输的模式, 所述数据传输的 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一种传输模式配置方法, 包括:

获取信道矩阵信息; 所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 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 矩阵指示、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 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 阵指示、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 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中的任意一项 ;

根据所述信道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 开环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 性能, 并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模 式, 所述数据传输的模式 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一种传输模式配置装置, 包括:

参数获取单元, 用于获取测量量以及预设值; 所述测量量包括: 终端当前 的移动速度以及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第一选择单元, 用于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选择数 据传输的模 式, 所述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一种传输模式配置装置, 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 用于获取信道矩阵信息; 所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当前 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 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终 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 阵指示中的任意一项;

第二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信道矩阵信息确 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模 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 并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模 式, 所 述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采 用了速度以及信道空间相关 性来确定传输模式,可以更加准确的选择传输 模式,从而提升数据的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筒要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 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 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 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配置 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传输 式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 图;

图 3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配 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再一个传输 式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 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 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 ,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过程中发现:开环 模式与闭环模式相比能够达 到的性能, 除了与移动速度相关以外, 还与信道空间相关性密切相关。 其中开 环预编码传输模式一般筒称为开环模式,开环 模式是由基站采用某种方式自行 选择一个预编码矩阵,开环模式对基站和终端 之间的信道特性变化具有很高的 鲁棒性。 闭环预编码传输模式一般筒称为闭环模式, 闭环模式由终端根据信道 状态信息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预编码矩阵, 然后反馈给基站使用。 由于反馈会有 时延, 闭环模式的性能对基站及终端之间的信道特性 变化比较敏感。例如两发 两收的长期演进(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下行系统: 通常假定信道相关性 较低的环境, 认为速度较高(如 30km/h )时, 开环模式性能就会好于闭环模式 性能。 但如果相关性比较高的时候, 即使很高的速度(如 120km/h ), 闭环模式 也可能比开环模式性能更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配置方法, 如图 1所示, 包括:

101 : 获取测量量以及预设值; 上述测量量包括: 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以 及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有很多种只要是有传 输模式选择需求的装置都 可以, 因此上述 101中, 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以及终端当前的信道空间 相关性 的获取方法可以使是: 基站获取终端的移动速度以及信道空间相关性 ; 或者, 基站接收终端发送的终端的移动速度以及信道 空间相关性; 或者,基站获取终 端的移动速度和信道空间相关性中的一个,接 收终端发送终端的移动速度和信 道空间相关性中的另一个。

本实施例还给出了终端的移动速度以及信道空 间相关性获取方法的举例: 上述获取终端的移动速度包括: 在探测参考信号发送时,估计得到上行信 道矩阵,计算时间上相邻的两次估计的上行信 道矩阵的时域自相关,通过相邻 两次信道矩阵估计的时间间隔和上行信道矩阵 的时域自相关计算得到多普勒 频率, 并根据多普勒频率与速度的换算关系可以得到 上述终端的移动速度。

更具体地, 以 LTE系统为例, 每次有探测参考信号 (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发送时, 估计出上行信道矩阵 H, 计算时间上相邻两次估计出的 信道矩阵的时域自相关, 假设为 R。 根据时间相关性理论, 有 R = J0(2 fdc), 其中 J0(*)为零阶 Bessel函数, fd为多普勒频率, τ为相邻两次信道矩阵估计的时 间间隔。 根据该公式可以计算出多普勒频率 fd, 并根据多普勒频率和速度的换 算关系可以得到移动速度。

上述获取信道空间相关性包括: 在探测参考信号发送时,估计得到上行信 道矩阵,通过数学期望、上述上行信道矩阵的 共轭转置估计接收相关矩阵得到 信道空间相关性的信息。

更具体地, 以 LTE系统为例, 每次有 SRS发送时, 估计出上行信道矩阵 H, 然后按照公式 Rrx = E[H*HH]估计接收相关矩阵, 即可以获得信道空间相关性 信息。 其中, E[*]表示求数学期望, HH为矩阵的共轭转置。

上述预设值可选方案很多,本发明实施例将分 别就其中的三种进行举例说 明; 分别为: 预设值为速度门限值和信道相关性门限值; 上述预设值为速度函 数的值; 上述预设为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

102: 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 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 上述数据 传输的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数据传输的模式选择以后可以按照选 择的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了速度以及信道空间相关性 来确定传输模式,可以更加 准确的选择传输模式, 从而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若上述预设值为速度门限值和信道相关性门限 值; 那么上述 102中根据测 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选择数据传输的模 式包括以下任一种: 若终端当前 的移动速度大于上述速度门限值,并且终端当 前的信道相关性小于预置的信道 相关性门限,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小 于上述速度门限值或者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大于预置的信道相关性门限,则 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若上述预设值为速度函数的值; 上述速度函数的自变量为信道空间相关 性,且上述速度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 上述速度函数的值为上述速度函数的自 变量取值为上述终端当前的信道空间相关性的 值时上述速度函数的函数值;那 么上述 102中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 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以下 任一种: 若上述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大于上述速度函数 的值, 则选择数据传输 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上述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小于上述速度函数 的值, 则 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若上述预设为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上述信道 相关性函数的自变量为移动 速度,且上述信道相关性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 ; 上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为上 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自变量取值为上述终端当 前的移动速度的值时上述信道 相关性函数的函数值; 那么上述 102中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 选择 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以下任一种:若终端当前 的信道空间相关性小于上述信道 相关性函数的值,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上述终端当前的信 道空间相关性大于上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 模式。

可选的, 在以上实施例中, 速度门限、 信道相关性门限以及速度函数和信 道相关性函数的确定方法以计算机仿真为例可 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自变量(速度和信道相关性) 离散化: 对速度区间以及信道相关性区 间分别间隔取值作为样本点。

离散化例如: 对于常见的速度区间( 0~200km/h ) , 间隔 1 Okm/h取点 Vi , 共 21个点; 对于信道相关性区间 (0~1 ), 间隔 0.1取点 Aj , 共 11个点。 这样就得 到一系列 (速度 Vi,信道相关性 Aj )二维自变量, 供 21*11=231组。

2、 通过仿真得到各个样本点所对应的闭环模式和 开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 吞吐量;

仿真: 对于每一组自变量,仿真在该环境下的闭环模 式和开环模式下的数 据传输吞吐量。

3、 根据自变量以及吞吐量确定速度门限、 信道相关性门限以及速度函数 和信道相关性函数。 以下分别就速度门限、信道相关性门限以及速 度函数和信 道相关性函数的确定方法分别说明如下:

( 1 )速度门限、 信道相关性门限:

上述速度门限为:在上述信道相关性区间所有 样本点对应的闭环模式下的 数据传输吞吐量均大于开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 吞吐量时最大的样本点对应的 速度值。 也即: 选择满足条件(任何信道相关性下, 闭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吞 吐量均大于开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吞吐量) 的最大的速度样本点对应的速度 值, 作为速度门限。

上述信道相关性门限为: 在上述速度区间所有样本点对应的闭环模式下 的数据传输吞吐量均大于开环模式下的数据传 输吞吐量时最小样本点对应的 信道相关性。 也即: 选择满足条件(任何速度下, 闭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吞吐 量均大于开环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吞吐量)的最 小相关性样本点,作为相关性门 限。

( 2 )速度函数:

对于每个信道相关性区间的样本点 Aj ,获得闭环模式的数据传输吞吐量高 于开环模式是数据传输吞吐量的最大速度 V(Aj), 得到一组离散点 (Aj, V(Aj)), 上述速度函数为: 当 Aj <= A < Aj+l并且 j [1 , m]时, V = f(A) = V(Aj); 当 A≥Am时, V = f(A) = V(Am), m为信道相关性区间的样本点个数, V为速度函 数的的值。

( 3 )信道相关性函数:

对于每个速度样本点 Vi ,获得闭环模式的数据传输吞吐量高于开环模 是 数据传输吞吐量的最小相关性 A(Vi), 得到一组离散点 (Vi, A(Vi)), 上述信道相 关性函数为: 当¥ = 1 = 0时, A = f(V) =A(Vl); 当 Vi-l < V <= Vi, i 6 [2, n] 时, A = f(V) =A(Vi), n为速度区间的样本点个数, A为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

本实施例给出了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确定速 度门限、信道相关性门限以 及速度函数和信道相关性函数的方法,该方法 中对速度区间以及信道相关性区 间分别间隔取值作为样本点,速度区间以及信 道相关性区间、 以及间隔大小可 以按照应用需求进行灵活控制, 间隔越小速度门限、信道相关性门限以及速度 函数和信道相关性函数越精确, 同时仿真工作量也越大, 并且对速度、 信道相 关性的测量精度要求也越高。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传输模式配置方 法, 如图 2所示, 包括: 201 : 获取信道矩阵信息; 上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 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终端当前下行的 预编码矩阵指示、终端的上行信 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 编码矩阵指示、终端的上行信道 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中的任 意一项;

202: 根据上述信道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 开环模式进行数据传 输的性能, 并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模 式, 上述数据传输的 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数据传输的模式选择以后可以按照选择的模 式进行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采用信道矩阵信息来确定采用闭环模 式以及开环模式进行数据 传输的性能,然后依据传输性能确定传输模式 ,可以更加准确的选择传输模式, 从而提升数据的传输效率。

以下实施例将分别就以上可选的几种信道矩阵 信息进行举例说明:

( 1 )若上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 矩阵指示或者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 那么上述 202中根据上述信道 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模式进行 数据传输的性能,并根据确定的 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 上述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 环模式包括:

若相邻两次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变化概率大于预 置的变化概率门限,则选择 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和 /或, 若相邻两次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变化概 率小于预置的变化概率门限,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更具体地, 以 LTE系统为例, 每次有 SRS发送时, 估计出上行信道矩阵 H, 再计算出与 H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PMI )。 统 计相邻两次计算的 PMI的变化概率。 由于 PMI可以反映信道空间相关性信息, 而相邻两次 PMI的变化可以反映速度信息, 因此这个概率可以体现速度和信道 空间相关性信息的综合效果, 最终反映开环模式与闭环模式的相对性能: 变化 概率大时开环性能更可能获得更好的性能, 反之亦然。

( 2 )若上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 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或者终端的 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的 预编码矩阵指示; 那么上述 202中根据上述信道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 以 及开环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并根据确定 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 模式, 上述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包括:

依据上述信道矩阵信息分别评估闭环模式和开 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 若闭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大于开环模式达到 的香农容量,则选择数据传 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和 /或, 若开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大于闭环模式达 到的香农容量,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更具体地, 以 LTE系统为例, 每次有 SRS发送时, 估计出上行信道矩阵 H, 根据 H—方面可以计算出与之最匹配的 PMI, 进而可以评估闭环传输模式可以 达到的香农容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评估出 开环传输模式可以达到的香农容 量。 这样就可以得到开环模式与闭环模式的相对性 能。

( 3 )若上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 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或者终端的 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的 预编码矩阵指示; 那么上述 202中根据上述信道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 以 及开环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并根据确定 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 模式, 上述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包括:

依据信道矩阵信息分别评估闭环模式达和开环 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 若闭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大于开环模式达 到的解调信噪比,则选择数 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和 /或, 若开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大于闭环 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以上实施例给出了三种采用信道矩阵信息确定 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模 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的具体实现方案,能够 准确确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 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 以便于能够更加准确的选择传输模式,从而提 升数 据的传输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配置装置 ,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 提供的方法, 此处不再赘述, 仅作如下重点说明。 如图 3所示, 该装置包括: 参数获取单元 301 , 用于获取测量量以及预设值; 上述测量量包括: 终端 当前的移动速度以及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 及

第一选择单元 302, 用于根据测量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 选择数据传输 的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了速度以及信道空间相关性 来确定传输模式,可以更加 准确的选择传输模式, 从而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可选地, 若上述参数获取单元 301用于获取预设值包括: 用于获取速度门 限值和信道相关性门限值;

上述第一选择单元 302 , 具体用于以下任一项: 若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大 于上述速度门限值, 并且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小于预置的信道相 关性门限,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小于上述速度门 限值或者终端当前的信道相关性大于预置的信 道相关性门限,则选择数据传输 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可选地, 若上述参数获取单元 301用于获取预设值包括: 用于获取速度函 数的值; 上述速度函数的自变量为信道空间相关性,且 上述速度函数为单调递 增函数;上述速度函数的值为上述速度函数的 自变量取值为上述终端当前的信 道空间相关性的值时上述速度函数的函数值;

上述第一选择单元 302 , 具体用于以下任一项: 若上述终端当前的移动速 度大于上述速度函数的值,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上述终端 当前的移动速度小于上述速度函数的值,则选 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闭环模式。

可选地, 若上述参数获取单元 301用于获取预设值包括: 用于获取信道相 关性函数的值; 上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自变量为移动速度,且 上述信道相关性 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上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 值为上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自变 量取值为上述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的值时上述 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函数值;

上述第一选择单元 302 , 具体用于以下任一项: 若终端当前的信道空间相 关性小于上述信道相关性函数的值,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若 上述终端当前的信道空间相关性大于上述信道 相关性函数的值,则选择数据传 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传输模式配置装 置,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实施 例提供的方法, 此处不再赘述, 仅作如下重点说明。 如图 4所示, 该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 401 , 用于获取信道矩阵信息; 上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 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 示、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 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 示、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的预 编码矩阵指示中的任意一项; 及 第二选择单元 402, 用于根据上述信道矩阵信息确定采用闭环模式 以及开 环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 并根据确定的数据传输性能选择数据传输的模 式, 上述数据传输的模式包括: 开环模式, 闭环模式。

本实施例采用信道矩阵信息来确定采用闭环模 式以及开环模式进行数据 传输的性能,然后依据传输性能确定传输模式 ,可以更加准确的选择传输模式, 从而提升数据的传输效率。

可选地, 若上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当前的上行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 码矩阵指示或者终端当前下行的预编码矩阵指 示;

上述第二选择单元 402 , 具体用于以下任一项: 若相邻两次预编码矩阵指 示的变化概率大于预置的变化概率门限,则选 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开环模式; 若相邻两次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变化概率小于预 置的变化概率门限,则选择数据 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可选地, 若上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 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或者终端 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 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上述第二选择单元 402 , 具体用于依据上述信道矩阵信息分别评估闭环 模 式和开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 可选的, 若闭环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大于开环 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和 /或, 若开环 模式达到的香农容量大于闭环模式达到的香农 容量,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 为: 开环模式。

可选地, 若上述信道矩阵信息为: 终端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的上行 信道矩阵最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指示,或者终端 的上行信道矩阵和终端当前下行 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上述第二选择单元 402 , 具体用于依据信道矩阵信息分别评估闭环模式 达 和开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 可选的, 若闭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大于开 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 则选择数据传输的模式为: 闭环模式; 和 /或, 若 开环模式达到的解调信噪比大于闭环模式达到 的解调信噪比,则选择数据传输 的模式为: 开环模式。

以上实施例给出了三种采用信道矩阵信息确定 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模 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的具体实现方案,能够 准确确定采用闭环模式以及开环 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性能, 以便于能够更加准确的选择传输模式,从而提 升数 据的传输效率。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 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上述 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 读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 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上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 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 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 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 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