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MINIMALLY INVASIVE THORACIC CAVITY DRAINAGE SURGICAL INSTRUMENT CONFORMING TO HUMAN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154186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minimally invasive thoracic cavity drainage surgical instrument conforming to human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rising a drainage tube, the tube body (1) of which having an external section (101), a first bending part (102), a transition section (103), a second bending part (104) and an internal section (105) arranged in succession, the tube body bending between the external section (101) and the transition section (103) by means of the first bending part (102), and bending between the transition section (103) and the internal section (105) by means of the second bending part (104), at least part of the internal section (105) having a fitting arc section fitting to the thoracic cavity wall (2); also comprising a guide wire, puncture needle, skin incising scalpel, and guide columns (211, 222, 233, 244, 255). The present drainage surgical instrument allows minimally invasive thoracic surgery, and the drainage tube conforms to human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thus effectively avoiding tube stricture whilst ensuring excellent drainage.

Inventors:
YU XIAOLI (CN)
WU XIONGTING (CN)
ZHANG FULIN (CN)
ZHONG LIHONG (CN)
MAO WENJIAN (CN)
PENG JUNHUI (CN)
ZHANG YINGTENG (CN)
LIN JUAN (CN)
CHEN JIANHUA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74469
Publication Date:
October 02, 2014
Filing Date:
March 31,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GUANGDONG BA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61M27/00; A61B17/3211; A61B17/34; A61M1/00; A61M25/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3599587A2014-02-26
CN202061221U2011-12-07
CN102019000A2011-04-20
CN2681751Y2005-03-02
CN201426910Y2010-03-24
CN202801752U2013-03-20
US20060015089A12006-01-19
CN201676378U2010-12-22
Attorney, Agent or Firm:
ADVANCE CHINA I. P. LAW OFFICE (CN)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 要 求书

1、 一种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包括引流管, 其管体 依次具有外段、 第一弯折部、 过渡段、 第二弯折部及内段, 外段与过渡段之间通过第一弯 折部弯折, 过渡段与内段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弯折, 内段上至少部分具有与胸腔内壁相贴 合的贴合弧段。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在所 述管体的内段靠近第二弯折部一侧设有球囊, 在所述管体的外段处设有充气活塞, 充气导 管的一端通过导管开口与球囊相通, 另一端与与充气活塞相通。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管体的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内段的端部向内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卷曲端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 所述过渡段、 贴合弧段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 第一平面相对 于第二平面相交叉。

6、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所述 过渡段、 贴合弧段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 所述过渡段、 外段所在平面为第三平面, 第二平 面相对于第三平面相交叉。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外段的端部具有后端管口, 所述内段的前端部具有前端管口, 在内段上还设有侧孔。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在所 述外段上设有开关装置或固定装置。

9、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8中任一项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 征在于, 所述管体的外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下弯折, 所述管体的内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 向上弯折。

10、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8中任一项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 征在于, 所述管体的外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下弯折, 所述管体的内段也相对于所述过渡 段向下弯折。

11、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8中任一项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 征在于, 所述管体的外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侧方弯折, 所述管体的内段相对于所述过渡 段向上或向下弯折。

12、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8中任一项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其特 征在于, 还包括: 导丝;

穿剌针, 其包括针体和针头, 该针体内有纵向通道, 在该针体的前端侧壁上设有与其纵形 通道相通的穿剌针侧孔, 该针头前端封闭且为钝头;

皮肤切开刀, 其包括刀体, 刀体的前部具有前刀刃部、 后部具有固定部, 固定部的前侧具 有限制性台阶部。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有导引柱, 具有内孔, 其内孔的孔径略大于所述导丝的直径, 其外径小于所述管体的内径; 所述引流管的材质软于所述导引柱的材质。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皮 肤切开刀的刀体还包括至少一个侧刀刃部。

15、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手术器械, 其特征在于, 在自然 状态, 所述引导柱的主体部分与引流管的主体部分相吻合, 所述导引柱前端的弯曲的曲率 半径等于或大于其相对位置处的所述引流管管体弯曲的曲率半径。

Description:
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 流手术器 械。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胸腔手术过程中, 其手术部位大多位于侧上胸腔或侧下胸腔部位 , 容易损伤肝 脾等组织脏器。 在胸腔手术的引流中采用直管引流, 对于现有的胸腔手术而言, 手术创口 大, 术后病人疼痛较剧烈, 无法有效的实现手术微创, 并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直管的引 流管在弯折过程中, 会使管体的内径发生改变, 甚至出现管腔的狭窄, 进而影响到引流效 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 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一种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 流手术器械, 本发明可以实现胸腔手术的微创, 并使引流管更顺应人体解剖特点, 可以有 效的避免管腔狭窄, 引流效果好。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手术器 械,包括引流管,其管体依次具有外段、 第一弯折部、 过渡段、 第二弯折部及内段, 外段与过渡段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弯折, 过渡 段与内段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弯折, 内段上至少部分具有与胸腔内壁相贴合的贴合 弧段。

在所述管体的内段靠近第二弯折部一侧设有球 囊, 在所述管体的外段处设有充气活 塞, 充气导管的一端通过导管开口与球囊相通, 另一端与与充气活塞相通。

所述管体的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内段的端部向内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所述卷曲端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 所述过渡段、 贴合弧段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 第一 平面相对于第二平面相交叉。

所述过渡段、贴合弧段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 所述过渡段、外段所在平面为第三平面, 第二平面相对于第三平面相交叉。

所述外段的端部具有后端管口, 所述内段的前端部具有前端管口, 在内段上还设有侧 孔。

在所述外段上设有开关装置或固定装置。

所述管体的外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下弯折, 所述管体的内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上 弯折。 所述管体的外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下弯折, 所述管体的内段也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 下弯折。

所述管体的外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侧方弯折 , 所述管体的内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 上或向下弯折。

该引流手术器械还包括:

导丝;

穿剌针, 其包括针体和针头, 该针体内有纵向通道, 在该针体的前端侧壁上设有与其 纵形通道相通的穿剌针侧孔, 该针头前端封闭且为钝头;

皮肤切开刀, 其包括刀体, 刀体的前部具有前刀刃部、 后部具有固定部, 固定部的前 侧具有限制性台阶部。

还包括有导引柱, 具有内孔, 其内孔的孔径略大于所述导丝的直径, 其外径小于所述 管体的内径; 所述引流管的材质软于所述导引柱的材质。

所述皮肤切开刀的刀体还包括至少一个侧刀刃 部。

在自然状态, 所述引导柱的主体部分与引流管的主体部分相 吻合, 所述导引柱前端的 弯曲的曲率半径等于或大于其相对位置处的所 述引流管管体弯曲的曲率半径。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 在进行胸腔手术时, 将管体的内段通过微创切口从胸腔的侧部置入 胸腔内部, 其 贴合弧段与胸腔内壁相贴合,减少对内脏的损 伤,过渡段与内段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弯折, 外段与过渡段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弯折, 外段弯折后外露并与胸腔外贴合, 以方便将外段 固定; 该引流管可以与人体的胸腔的内壁完美贴合, 减少对人体脏器的损伤, 并可以实现 充分有效的引流。

2、 在所述管体的内段靠近第二弯折部一侧设有球 囊, 球囊充气之后膨胀, 可以将管 体的内段紧密固定在胸腔的内壁。

3、 所述内段的端部向内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可以使卷曲端与肺部的外轮廓紧密贴合, 引流效果更好。

4、 所述卷曲端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 所述过渡段、 贴合弧段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 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二平面相交叉, 以更好的与人体胸腔的内壁轮廓相吻合。

5、 在内段上还设有侧孔以加强引流效果, 如果侧孔为至少两个, 则至少两个侧孔沿 所述管体周向错开。 沿管体周向设置侧孔后, 可以从不同的方向、 不同部位进行引流, 引 流效果更好。

6、 在手术时, 可以通过该导丝的引导作用, 方便的将引流管置入人体胸腔。

7、 如果导丝与管体之间的空隙过大, 可以在所述管体与所述导丝之间还设有导引柱 , 以减少导丝与管体之间的晃动, 提高导丝的导引效果, 导引柱可以采用韧制材料制成。

8、 导引柱形状可以是直线型, 也可与引流管管体的形状相吻合; 导引柱的导引前端 口的直径逐渐缩小而呈流线型内收, 引流管的前端管口的直径逐渐缩小也并呈流线 型内 收, 引流管的前端管口的直径小于导引柱的主体直 径, 导引柱的导引前端口可以穿出引流 管的前端管口, 但导引柱主体的直径由于大于引流管的前端管 口的直径, 无法穿出引流管 的前端管口。

9、 在所述外段上设有开关装置, 开关装置可以为卡子或夹子, 还可设有固定装置, 用于将管体的外段与人体进行固定。

10、 在自然状态, 所述引导柱的主体部分与引流管的主体部分相 吻合, 所述导引柱前 端的弯曲的曲率半径等于或大于其相对位置处 的所述引流管管体弯曲的曲率半径; 在向胸 腔内部置入引流管前, 引流管在导引柱的作用下略微张开, 当引流管的内段置入胸腔内部 后, 将导引柱从引流管内取出, 引流管在其自身弹性作用下回位, 该结构可以方便置入引 流管。

11、 该引流管主要有设计方式:

a、 所述管体的外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下弯折, 所述管体的内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 向上弯折, 此时, 该引流管可作为气体引流管;

b、 所述管体的外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下弯折, 所述管体的内段也相对于所述过渡 段向下弯折, 此时, 该引流管可作为液体引流管;

c、 所述管体的外段相对于所述过渡段向侧方弯折 , 所述管体的内段相对于所述过渡 段向上或向下弯折。 此时, 该引流管可作为卧位引流管, 患者处于卧位, 当内段相对于过 渡段向上弯折时, 为卧位气体引流; 当内段相对于过渡段向下弯折时, 为卧位液体引流。 附图说明

图 1-1 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正视图;

图 l-1-l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侧视图;

图 l-1-l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 管体各部分的结构图;

图 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正视图;

图 l-2_2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侧视图;

图 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正视图;

图 l-3_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侧视图;

图 1-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正视图;

图 l_4-4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侧视图;

图 1-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使用时的正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1-5 _5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使用时的侧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2-1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正视图;

图 2-1-la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侧视图; 图 2-1-lb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截面图;

图 2-2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的正视图;

图 2-2-2a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的侧视图;

图 2-3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正视图;

图 2-3-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侧视图;

图 2-3-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截面图;

图 2-4是本发明实施例八的正视图;

图 2-4-4a是本发明实施例八的侧视图;

图 3-1是本发明实施例九的正视图;

图 3-1-la是本发明实施例九的侧视图;

图 3-1-lb是本发明实施例九的截面图;

图 3-2是本发明实施例十的正视图;

图 3-2-2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的侧视图;

图 3-3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一的正视图;

图 3-3-3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一的侧视图;

图 3-3-3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一的截面图;

图 3-4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的正视图;

图 3-4-4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的侧视图;

图 3-5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使用时的正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3-5-5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使用时的侧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4-1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的正视图;

图 4-1-l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的侧视图;

图 4-1-l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中, 管体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 4-2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的正视图;

图 4-2-2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的侧视图;

图 4-3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的正视图;

图 4-3-3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的侧视图;

图 4-4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六的正视图;

图 4-4-4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六的侧视图;

图 4-5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六使用时的正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4-5 _5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六使用时的侧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5-1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七的正视图;

图 5-1-l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七的侧视图;

图 5-1-l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七的截面图; 图 5-2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八的正视图;

图 5-2-2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八的侧视图;

图 5-3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九的正视图;

图 5-3-3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九的侧视图;

图 5-3-3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九的截面图;

图 5-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的正视图;

图 5-4-4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的侧视图;

图 6-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的正视图;

图 6-1-l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的侧视图;

图 6-1-l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的截面图;

图 6-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二的正视图;

图 6-2-2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二的侧视图;

图 6-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三的正视图;

图 6-3-3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三的侧视图;

图 6-3-3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三的截面图;

图 6-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四的正视图;

图 6-4-4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四的侧视图;

图 6-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四使用时的正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6-5 _5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四使用时的侧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7-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五的正视图;

图 7-1-l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五的侧视图;

图 7-1-l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五中, 管体各部分的结构图; 图 7-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六的正视图;

图 7-2-2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六的侧视图;

图 7-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七的正视图;

图 7-3-3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七的侧视图;

图 7-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八的正视图;

图 7-4-4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八的侧视图;

图 7-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八使用时的正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7-5 _5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八使用时的侧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8-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九的正视图;

图 8-1-l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九的侧视图;

图 8-1-l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九的截面图;

图 8-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的正视图; 图 8-2-2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的侧视图;

图 8-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一的正视图;

图 8-3-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一的侧视图;

图 8-3-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一的截面图;

图 8-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二的正视图;

图 8-4-4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二的侧视图;

图 9-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三的正视图;

图 9-1-l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三的侧视图;

图 9-1-lb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三的截面图;

图 9-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四的正视图;

图 9-2-2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四的侧视图;

图 9-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五的正视图;

图 9-3-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五的侧视图;

图 9-3-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五的截面图;

图 9-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六的正视图;

图 9-4-4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六的侧视图;

图 9-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六使用时的正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9-5-5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六使用时的俯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10-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七的正视图;

图 ΙΟ-1-l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七的侧视图;

图 ΙΟ-1-lb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七中, 管体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 10-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八的正视图;

图 10-2-2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八的侧视图;

图 10-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九的正视图;

图 10-3-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九的侧视图;

图 10-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的正视图;

图 10-4-4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的侧视图;

图 10-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使用时的正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10-5 _5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使用时的俯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11-1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一的正视图;

图 l l-1-l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一的侧视图;

图 l l-1-lb是本发明实施例四 ^一的截面图;

图 11-2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二的正视图;

图 l l-2-2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二的侧视图; 图 11- -3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三的正视图;

图 11- -3-3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三的侧视图;

图 11- - 3-3b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三的截面图;

图 11- -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四的正视图;

图 11- -4-4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四的侧视图;

图 12- - 1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五的正视图;

图 12- -1-l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五的侧视图;

图 12- - 1-lb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五的截面图;

图 12- -2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六的正视图;

图 12- -2-2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六的侧视图;

图 12- -3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七的正视图;

图 12- -3-3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七的侧视图;

图 12- -3-3b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七的截面图;

图 12- -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八的正视图;

图 12- -4-4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八的侧视图;

图 12- -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八使用时的正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12- -5 _5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八使用时的俯视图 (按人体方向);

图 13- -1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十九使用的导引柱的结构 ;

图 13- -2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十使用的导引柱的结构图

图 13- -3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十一使用的导引柱的结构 ;

图 13- -4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十二使用的导引柱的结构 ;

图 13- -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十二中, 导引柱装入引流管后的结构图;

图 14- - 1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十三中, 所使用的皮肤切开刀的结构图;

图 14- -2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十三中, 所使用的皮肤切开刀的刀刃形状示意图;

图 15- -1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十四中, 所使用的导引柱的结构图;

图 15- -2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十五中, 所使用的导引柱的结构图;

图 15- -3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十六中, 所使用的导引柱的结构图;

图 15- -4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十七中, 所使用的导引柱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管体, 101、 外段, 102、 第一弯折部, 103、 过渡段, 104、 第二弯折部, 105、 内段, 11、 前端管口, 111、 侧孔, 12、 后端管口, 13、 球囊, 14、 充气导管, 141、 导管开口, 142、 充气活塞, 15、 标志线, 16、 引流腔, 17、 注药腔, 18、 导气腔, 19、 塑形连接部, 20、 夹子, 21、 外固定零件, 2、 胸腔内壁, 3、 软垫, 211、 导引柱, 222、 导引柱, 233、 导引柱, 244、 导引柱, 255、 导引柱, 201、 导引前端口, 202、 导引后端口; 311 前刀刃 部, 312侧刀刃部, 313、 刀体, 314、 固定部, 315、 限制性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 1-1 、 图 l-l_la、 图 l-1-lb所示, 一种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管, 该引流管为气体引流管, 其包括管体 1, 其管体 1依次具有外段 101、 第一弯折部 102、 过 渡段 103、 第二弯折部 104及内段 105, 外段 101与过渡段 103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 102 弯折, 过渡段 103与内段 105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 104弯折, 内段 105上至少部分具有与 胸腔内壁 2相贴合的贴合弧段。

其中, 在管体 1上设有标志线 15用于医生置管时的辅助定位。 所述外段 101的端部 具有后端管口 12,所述内段 105的前端部具有前端管口 11,在内段 105上还设有侧孔 111。

所述管体 1的外段 101相对于所述过渡段 103向下弯折, 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相对 于所述过渡段 103向上弯折。

优选的, 外段 101、 第一弯折部 102、 过渡段 103、 第二弯折部 104及内段 105之间圆 滑过渡;

优选的, 外段 101与过渡段 103之间的夹角、 过渡段 103与内段 105之间的夹角为 61 度至 160度, 更优选的为 90度至 135度, 该角度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引流管置入时对 胸腔壁的损伤。

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 在进行胸腔手术时, 将管体 1 的内段 105通过微创切口从胸腔的侧部置入胸腔内 部, 其贴合弧段与胸腔内壁 2相贴合, 减少对内脏的损伤, 过渡段 103与内段 105之间通 过第二弯折部 104弯折, 外段 101与过渡段 103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 102弯折, 外段 101 弯折后外露并与胸腔外贴合, 以方便将外段 101固定; 该引流管可以与人体的胸腔的内壁 完美贴合, 减少对人体脏器的损伤, 并可以实现充分有效的引流。

2、 在内段 105上还设有多个侧孔 111 以加强引流效果, 且各侧孔 111沿所述管体 1 周向错开, 可以从不同的方向、 不同部位进行引流, 引流效果更好。

3、 在手术时, 可以通过该导丝的引导作用, 方便的将引流管置入人体胸腔, 如果导 丝与管体 1之间的空隙过大, 可以在所述管体 1与所述导丝之间还设有导引柱, 以减少导 丝与管体 1之间的晃动, 提高导丝的导引效果, 导引柱可以采用韧制材料制成。

实施例二

如图 1-2、 图 l-2-2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向内 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所述卷曲端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 所述过渡段 103、 贴合弧段所在平 面为第二平面, 所述过渡段 103、 外段 101所在平面为第三平面, 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二平 面相交叉, 第二平面相对于第三平面相交叉。

所述前端管口 11、 至少两个侧孔 11 1均设于该卷曲端上。 其优点是: 所述内段 105的 端部向内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所述卷曲端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 所述过渡段 103、 贴合弧 段所在平面为第二平面, 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二平面相交叉, 第二平面相对于第三平面相交 叉, 可以使内段 105与胸腔内壁 2相吻合、 卷曲端与肺部的外轮廓紧密贴合, 引流效果更 好。

实施例三

如图 1-3、 l-3-3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 在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 靠近第二弯折部 104—侧设有球囊 13, 在所述管体 1的外段 101处设有充气活塞 142, 充 气导管 14的一端通过导管开口 141与球囊 13相通, 另一端与与充气活塞 142相通。 充气 活塞 142可以通过充气导管 14向球囊 13充气, 球囊 13充气后可与人体胸腔内壁 2接触 并对管体 1进行固定。 球囊 13充气之后膨胀, 可以将管体 1的内段 105紧密固定在胸腔 的内壁。

实施例四

如图图 1-4、 l-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向 内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在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靠近第二弯折部 104—侧设有球囊 13, 其 原理已在前描述过, 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为立位引流气体的胸腔引 流管,实施例四使用时的状态如图 1-5、 图 1-5 _5a所示, 在使用时, 管体 1的外段 101下加设软垫 3并与人体固定, 管体 1的内 段 105位于胸腔内壁 2的上部, 其余实施例使用时的状态与此类似。

实施例五

如图 2-1、 2-1-la, 2-1-l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单腔管。在管体 1的外段设有开关装置(本实施例中,开关装 为夹子 20 )及固定装置(本 实施例中, 固定装置为外固定零件 21 ), 通过开关装置可以控制管体 1的通断, 通过固定 装置可以将管体 1固定在人体上, 管体 1的外段 101通过塑形连接部 19与引流腔 16连接 相通。

实施例六

如图 2-2、 2-2-2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单腔管。

实施例七

如图 2-3、 2-3-3a、 2_3_3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二分支管结构, 并设有球囊 13, 充气导管 14内形成导气腔 18, 该球囊 13通过该导气腔 18与相通。

实施例八 如图 2-4、 2-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二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九

如图 3-1、 3-l-la、 3-1-l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二分支管, 其中一个支管内形成注药腔 17, 并通过该注药腔 17可以向人体内注入药物, 该实施例不设球囊。

实施例十

如图 3-2、 3-2-2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二分支管, 该实施例不设球囊。

实施例 ^一

如图 3-3、 3-3-3a、 3_3_3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三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十二

如图 3-4、 3-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三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五至实施例十二为立位引流气体的胸腔 引流管。 实施例十二使用时的状态如图 3-5、 图 3-5-5a所示, 在使用时, 其管体 1内段 105位于胸腔内壁 2的上部, 其余实施例 使用时的状态与此类似。

实施例十三

如图 4-1 、 图 4-l-la、 图 4-1-lb所示, 一种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管, 该引流管为液体引流管, 其包括管体 1, 其管体 1依次具有外段 101、 第一弯折部 102、 过 渡段 103、 第二弯折部 104及内段 105, 外段 101与过渡段 103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 102 弯折, 过渡段 103与内段 105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 104弯折, 内段 105上至少部分具有与 胸腔内壁 2相贴合的贴合弧段。

所述外段 101的端部具有后端管口 12, 所述内段 105的前端部具有前端管口 11, 在 内段 105上还设有侧孔 111。

所述管体 1的外段 101相对于所述过渡段 103向下弯折, 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也相 对于所述过渡段 103向下弯折。

实施例十四

如图 4-2、 4-2-2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3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向内 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所述卷曲端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 所述过渡段 103、 贴合弧段所在平 面为第二平面, 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二平面相交叉。 所述前端管口 11、 多个侧孔 111均设于 该卷曲端上。

实施例十五 如图 4-3、 4-3-3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3的不同在于, 在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 靠近第二弯折部 104—侧设有球囊 13, 在所述管体 1的外段 101处设有充气活塞 142。

实施例十六

如图 4-4、 4-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3的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向 内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在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靠近第二弯折部 104—侧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十二至实施例十六为立位引流液体的胸 腔引流管。 实施例十六使用时的状态如 图 4-5、 图 4-5-5a所示, 在使用时, 其管体 1的内段 105位于胸腔内壁 2的下部, 其余实 施例使用时的状态与此类似。

实施例十七

如图 5-1、 图 5-l-la、 5-1-lb所示, 本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单腔管。

实施例十八

如图 5-2、 图 5-2-2a所示, 本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单腔管。

实施例十九

如图 5-3、 5-3-3a、 5_3_3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二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二十

如图 5-4、 5-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二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二 ^一

如图 6-1、 6-l-la、 6-1-l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二分支管, 不设球囊。

实施例二十二

如图 6-2、 6-2-2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二分支管, 不设球囊。

实施例二十三

如图 6-3、 6-3-3a、 6_3_3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三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二十四

如图 6-4、 6-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三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十七至实施例二十四为立位引流液体的 胸腔引流管。 实施例二十四使用时的状 态如图 6-5、 图 6-5-5a所示, 在使用时, 其管体 1的内段 105位于胸腔内壁 2的下部, 其 余实施例使用时的状态与此类似。

实施例二十五

如图 7-1 、 图 7-l-la、 图 7-1-lb所示, 一种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管, 该引流管为卧位气体引流管,其包括管体 1,其管体 1依次具有外段 101、第一弯折部 102、 过渡段 103、第二弯折部 104及内段 105, 外段 101与过渡段 103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 102 弯折, 过渡段 103与内段 105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 104弯折, 内段 105上至少部分具有与 胸腔内壁 2相贴合的贴合弧段。

所述外段 101的端部具有后端管口 12, 所述内段 105的前端部具有前端管口 11, 在 内段 105上还设有侧孔 111。

所述管体 1的外段 101相对于所述过渡段 103向侧方弯折, 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也 相对于所述过渡段 103向上弯折, 此时作为卧位气体引流。

优选的, 外段 101、 第一弯折部 102、 过渡段 103、 第二弯折部 104及内段 105之间圆 滑过渡;

优选的, 外段 101与过渡段 103之间的夹角、 过渡段 103与内段 105之间的夹角为 61 度至 160度, 更优选的为 90度至 135度, 该角度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引流管置入时对 胸腔壁的损伤。

实施例二十六

如图 7-2、 图 7-2-2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25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向 内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所述卷曲端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 所述过渡段 103、 贴合弧段所在 平面为第二平面, 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二平面相交叉。 所述前端管口 11、 多个侧孔 111均设 于该卷曲端上。

实施例二十七

如图 7-3、 7-3-3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25的不同在于, 在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 靠近第二弯折部 104—侧设有球囊 13, 在所述管体 1的外段 101处设有充气活塞 142。

实施例二十八

如图 7-4、 7-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25的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向 内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在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靠近第二弯折部 104—侧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二十五至实施例二十八为卧位引流气体 的胸腔引流管。 实施例二十八使用时的 状态如图 7-5、 图 7-5-5a所示, 在使用时, 其管体 1的内段 105位于胸腔人体解剖位置的 前部, 其余实施例使用时的状态与此类似。

实施例二十九

如图 8-1、 8-l-la、 8-1-lb所示, 本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单 腔管。

实施例三十 如图 8-2、 8-2-2a所示, 本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曲 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单腔管。

实施例三 ^一

如图 8-3、 8-3-3a、 8_3_3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二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三十二

如图 8-4、 8-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二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三十三

如图 9-1、 9-l_la、 9_l_l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二分支管, 不设球囊。

实施例三十四

如图 9-2、 9-2-2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二分支管, 不设球囊。

实施例三十五

如图 9-3、 9-3-3a、 9_3_3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为 三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三十六

如图 9-4、 9-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三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二十九至实施例三十六为卧位引流气体 的胸腔引流管。 实施例三十六使用时的 状态如图 9-5、 图 9-5-5a所示, 在使用时, 其管体 1的内段 105位于胸腔人体解剖位置的 前部, 其余实施例使用时的状态与此类似。

实施例三十七

如图 10-1 、 10-l_la、 10_l_lb所示, 一种顺应人体解剖特点的微创胸腔引流管, 该 引流管为卧位液体引流管, 其包括管体 1, 其管体 1依次具有外段 101、 第一弯折部 102、 过渡段 103、第二弯折部 104及内段 105, 外段 101与过渡段 103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 102 弯折, 过渡段 103与内段 105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 104弯折, 内段 105上至少部分具有与 胸腔内壁 2相贴合的贴合弧段。

所述外段 101的端部具有后端管口 12, 所述内段 105的前端部具有前端管口 11, 在 内段 105上还设有侧孔 111。

所述管体 1的外段 101相对于所述过渡段 103向侧方弯折, 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也 相对于所述过渡段 103向下弯折, 此时作为卧位液体引流。

实施例三十八 如图 10-2、 图 10-2-2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37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 向内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所述卷曲端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 所述过渡段 103、 贴合弧段所 在平面为第二平面, 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二平面相交叉。 所述前端管口 11、 多个侧孔 111均 设于该卷曲端上。

实施例三十九

如图 10-3、 10-3-3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37的不同在于, 在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靠近第二弯折部 104—侧设有球囊 13,在所述管体 1的外段 101处设有充气活塞 142。

实施例四十

如图 10-4、 10-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37的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 向内卷曲而形成卷曲端, 在所述管体 1的内段 105靠近第二弯折部 104—侧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三十七至实施例四十为卧位引流液体的 胸腔引流管。 实施例四十使用时的状态 如图 10-5、 图 10-5-5a所示, 在使用时, 其管体 1的内段 105位于胸腔人体解剖位置的后 部, 其余实施例使用时的状态与此类似。

实施例四 ^一

如图 11-1、 l l-l_la、 l l-1-lb 所示, 本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 为单腔管。

实施例四十二

如图 11-2、 l l-2-2a所示, 本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卷 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单腔管。

实施例四十三

如图 11-3、 l l-3-3a、 l l_3_3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 为二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四十四

如图 11-4、 l l-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 卷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二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四十五

如图 12-1、 12-l-la、 12_l_l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 为二分支管, 不设球囊。

实施例四十六

如图 12-2、 12-2-2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 卷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二分支管, 不设球囊。

实施例四十七

如图 12-3、 12-3-3a、 12_3_3b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外段 101 为三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四十八

如图 12-4、 12-4-4a所示,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于, 所述内段 105的端部为 卷曲端,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相交平面, 所述外段 101为三分支管, 并设有球囊 13。

实施例四十一至实施例四十八为卧位引流液体 的胸腔引流管。 实施例四十八使用时的 状态如图 12-5、 图 12-5-5a所示, 在使用时, 其管体 1的内段 105位于胸腔人体解剖位置 的后部, 其余实施例使用时的状态与此类似, 其余实施例使用时的状态与此类似。

实施例四十九

如图 13-1所示,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十四的基础上, 在引流管的管体 1 内设置导引 柱 233, 本实施例中, 导引柱 233呈直线状, 其中段弯曲, 导引前端口 201及导引后端口 202用于穿过导丝。

实施例五十

如图 13-2所示,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十四的基础上, 在引流管内设置导引柱 244, 该 导引柱 244的形状与引流管的管体 1的形状完全吻合。

本实施例中, 导引柱装入引流管后的结构图如图 13-5所示, 导引柱 244的导引前端 口 201 的直径逐渐缩小而呈流线型内收, 引流管的前端管口 11 的直径逐渐缩小也并呈流 线型内收, 引流管的前端管口 11的直径小于导引柱 244的主体直径, 导引柱 244的导引 前端口 201可以穿出引流管的前端管口 11,但导引柱 244主体的直径由于大于引流管的前 端管口 11的直径, 无法穿出引流管的前端管口 11。

实施例五 ^一

如图 13-3所示,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十四的基础上, 在引流管内设置导引柱 244, 该 导引柱 244弯曲的曲率半径大于其相对位置处的所述引 流管的管体 1弯曲的曲率半径。 在 向胸腔内部置入引流管前, 引流管在导引柱 244的作用下略微张开, 当引流管的内段 105 置入胸腔内部后, 将导引柱 244从引流管内取出, 引流管在其自身弹性作用下回位, 该结 构可以方便置入引流管。

实施例五十二

如图 13-4所示,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十四的基础上, 在引流管内设置导引柱 211, 该 导引柱 211的形状呈直线型。

实施例五十三

如图 14-1、 图 14-2所示,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皮肤切开刀, 该包括刀体 313, 刀体 313的前部具有前刀刃部 311、后部具有固定部 314, 固定部 314的前侧具有限制性台阶部 315; 该皮肤切开刀的刀体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侧刀 刃部 312。 在手术时, 通过前刀刃部 311 可以用于切开皮肤, 如果微创切口过小, 可以将皮肤切开刀向侧部移动并通过侧刀刃 部 312将微创切口扩大。

实施例五十四 如图 15-1所示,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设置引导柱 222, 该引导柱 222的形 状与对应的引流管管体 1的形状相吻合 (相同或相似)。

实施例五十五

如图 15-2所示,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设置引导柱 222, 该引导柱 222主体 部分的形状与对应的引流管管体 1 主体部分的形状相吻合 (相同或相似), 该引导柱 222 的前端的弯曲的曲率半径大于其相对位置处的 所述引流管管体 1弯曲的曲率半径, 以便于 引流管的置入。

实施例五十六

如图 15-3所示,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十六的基础上设置引导 柱 255, 该引导柱 255 主体部分的形状与对应的引流管管体 1 主体部分的形状相吻合 (相同或相似), 该引导柱 255的前端的弯曲的曲率半径大于其相对位置处 的所述引流管管体 1弯曲的曲率半径, 以 便于引流管的置入。

实施例五十七

如图 15-4所示,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十六的基础上设置引导 柱 255, 该引导柱 255 主体部分的形状与对应的引流管管体 1 主体部分的形状相吻合 (相同或相似), 该引导柱 255的前端曲度展开, 以便于引流管的置入。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 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 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 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