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MULTI-BRANCH HEAT PIPE/HEAT PUMP COMPOSITE SYSTEM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8/000601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multi-branch heat pipe/heat pump composite system, constituted primarily by three evaporation cycle branches, three condensation cycle branches, and a circuit control system. The evaporation cycle branches correspondingly comprise evaporators (21, 22, and 23), a liquid storage tank (3), and evaporator circulation pumps (81, 82, and 83). The condensation cycle branches correspondingly comprise one heat pipe condensation cycle branch and one heat pump condensation cycle branch. The heat pipe condensation cycle branches correspondingly comprise condensers (11, 12, and 13), condenser circulation pumps (71, 72, and 73), solenoid valves (61, 62, and 63), the liquid storage tank (3), and one-way valves (91, 92, and 93). The heat pump condensation cycle branches correspondingly comprise the condensers (11, 12, and 13), one-way valves (101, 102, and 103), throttle valves (51, 52, and 53), the liquid storage tank (3), and compressors (41, 42, and 43). Allowed is switching to a heat pipe work mode or a heat pump work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 environment or as required; this multi-branch heat pipe/heat pump composite system not only increases output power, but also merges heat pump and heat pipe heat transfer techniques, and solves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evaporators and condensers, thus increasing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Inventors:
ZHU CHANGY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6/099663
Publication Date:
January 04, 2018
Filing Date:
September 22, 2016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BEIJING FULLLINK OREITH TECH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4F5/00; F24F11/00; F25B7/00; F25B41/24; F25B41/30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11099629A12011-08-18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829522A2012-12-19
CN103118522A2013-05-22
CN205807705U2016-12-14
CN102563947A2012-07-11
CN102589183A2012-07-18
JP2000009364A2000-01-14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 1] 一种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 包括蒸发循环支路一、 冷凝循环支路 一和电路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蒸发循环支路二、 冷凝循环 支路二、 蒸发循环支路三和冷凝循环支路三; 蒸发循环支路可以根据 需要做成 1-2个或 4-M个, 冷凝循环支路可以根据需要做成 1-2个或 4-N 个, 其中 M与 N之间无数量关系; 所述蒸发循环支路一包括蒸发器一

(21) 、 储液罐 (3) 、 蒸发器循环泵一 (81) , 蒸发循环支路二包 括蒸发器二 (22) 、 储液罐 (3) 、 蒸发器循环泵二 (82) , 蒸发循 环支路三包括蒸发器三 (23) 、 储液罐 (3) 、 蒸发器循环泵三 (83 ) ; 每一个所述冷凝循环支路都包括一个热管冷凝循环支路和一个热 泵冷凝循环支路; 热管冷凝循环支路一包括冷凝器一 (11) 、 冷凝器 循环泵一 (71) 、 电磁阀一 (61) 、 储液罐 (3) 、 单向阀一 (91) , 热管冷凝循环支路二包括冷凝器二 (12) 、 冷凝器循环泵二 (72) 、 电磁阀二 (62) 、 储液罐 (3) 、 单向阀三 (92) , 热管冷凝循环 支路三包括冷凝器三 (13) 、 冷凝器循环泵三 (73) 、 电磁阀三 (63 ) 、 储液罐 (3) 、 单向阀五 (93) ; 热泵冷凝循环支路一包括冷凝 器一 (11) 、 单向阀二 (101) 、 节流阀一 (51) 、 储液罐 (3) 、 压 缩机一 (41) , 热泵冷凝循环支路二包括冷凝器二 (12) 、 单向阀四

( 102) 、 节流阀二 (52) 、 储液罐 (3) 、 压缩机二 (42) , 热泵冷 凝循环支路三包括冷凝器三 (13) 、 单向阀六 (103) 、 节流阀三 (5 3) 、 储液罐 (3) 、 压缩机三 (43) ; 所述蒸发器循环泵 (81 ; 82; 83) 分别连接于蒸发器 (21 ; 22; 23) 输入端和储液罐 (3) 之间, 其所在支路的输入端位于储液罐 (3) 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下部, 且 相互独立; 所述蒸发器 (21 ; 22; 23) 输出端分别和储液罐 (3) 相 连, 其所在支路的输出端都位于储液罐 (3) 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上 部, 且相互独立; 所述单向阀 (91 ; 92; 93) 分别与压缩机 (41 ; 42 ; 43) 并联连接于冷凝器 (11 ; 12; 13) 输入端和储液罐 (3) 之间 , 其所在支路的输入端都位于储液罐 (3) 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上部 , 且相互独立; 所述冷凝器循环泵 (71; 72; 73) 和电磁阀 (61; 62 ; 63) 串联支路分别与单向阀 (101; 102; 103) 和节流阀 (51; 52 ; 53) 串联支路并联, 其输出端都连接于储液灌 (3) , 且相互独立 , 它们的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冷凝器 (11; 12; 13) 的输出端; 将以上 所有元件通过连接管道及电路控制系统有机连接为一个整体, 就构成 了多支路动力热管系统与热泵式循环制冷系统相复合的热能运输系统 , 其中, 冷凝器 (11; 12; 13) 、 冷凝器循环泵 (71; 72; 73) 、 电 磁阀 (61; 62; 63) 、 储液罐 (3) 、 蒸发器循环泵 (81; 82; 83) 、 蒸发器 (21; 22; 23) 、 储液罐 (3) 、 单向阀 (91; 92; 93) 、 相互间连接管道及电路控制系统有机连接为一个整体, 构成多支路动 力热管系统; 冷凝器 (11; 12; 13) 、 单向阀 (101; 102; 103) 、 节流阀 (51; 52; 53) 、 储液罐 (3) 、 蒸发器循环泵 (81; 82; 83 ) 、 蒸发器 (21; 22; 23) 、 储液罐 (3) 、 压缩机 (41; 42; 43) 、 相互间连接管道及电路控制系统有机连接为一个整体, 构成多支路 热泵式循环制冷系统; 当系统以热管循环方式工作吋, 冷凝器循环泵

(71; 72; 73) 和蒸发器循环泵 (81; 82; 83) 幵启, 电磁阀 (61; 62; 63) 和单向阀 (91; 92; 93) 处于导通状态, 压缩机 (41; 42; 43) 关闭, 单向阀 (101; 102; 103) 处于截止状态; 当系统以热泵 循环方式工作吋, 压缩机 (41; 42; 43) 和蒸发器循环泵 (81; 82; 83) 幵启, 单向阀 (101; 102; 103) 处于导通状态, 同吋冷凝器循 环泵 (71; 72; 73) 关闭, 电磁阀 (61; 62; 63) 和单向阀 (91; 92 ; 93) 处于截止状态, 上述两种循环可以根据环境和需求进行切换工 作。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 其特征还在于 , 所述蒸发循环支路一、 冷凝循环支路一、 蒸发循环支路二、 冷凝循 环支路二、 蒸发循环支路三和冷凝循环支路三分别都是一个独立的循 环支路, 有独立循环泵或压缩机, 其工作运行吋互相不影响。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 其特征还在于 : 所述电路控制系统有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感应蒸发器和冷凝器所在 区域的温度, 根据这两个温度值的比较, 选择性地运行多支路动力热 管工作模式与热泵式循环制冷工作模式; 所述电路控制系统还有两个 霍尔电流传感器分别测量蒸发器和冷凝器所在循环的电流, 根据这两 个电流值的比较, 选择性地幵启压缩机或循环泵的数量, 可以为一个 、 二个或三个。

Description:
一种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热能运输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将多支路热管系统和多支路热泵系统 相复合形成的进行热能运输的多支路热管热泵 复合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由于通讯机房及数据中心内设备密度大, 发热量大, 机房系统对环境的温 、 湿度及含尘浓度等都有一定要求, 因此应设空调系统。 为了保证相应的温、 湿度条件, 蒸汽压缩式机房专用空调得到了普遍应用。 然而, 一般一个蒸发器 和一个冷凝器的蒸汽压缩式空调功率不大, 无法满足大型机房制冷要求, 因此 需并联多个蒸发器和冷凝器来提高功率, 而此吋蒸发器循环泵和冷凝器循环泵 易出现流量分配不均, 产生制冷量不同的缺陷。

[0003] 对于发热量大的机房, 即使在冬季寒冷地区也需要采用蒸汽压缩式专 用空调制 冷运行来承担散热负荷。 然而, 对于我国北方地区来说, 冬季及春秋过渡季节 大部分吋间的气温低于 20度,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现有的空调系统仍需启动高 耗能的压缩机来控制环境温度, 这种仍旧采用蒸气压缩式机房专用空调系统进 行制冷的方案是不节能的, 从而导致电能的无谓浪费, 营运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问题

[0004]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 为解决热管热泵系统功率小, 以及 热泵系统能耗大的问题, 提供了一种将多支路热管系统和多支路热泵系 统相复 合形成的进行热能运输的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 系统, 该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 统, 可用于大功率的大型机房制冷, 且能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吋自动启用 热管模式来调节室内温度, 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吋自动运行热泵制冷循 环系 统, 可以在节约能源的同吋延长压缩式制冷机组的 使用寿命。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5]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 包括蒸发循环支路一、 蒸发循环支路二、 蒸发 循环支路三、 冷凝循环支路一、 冷凝循环支路二、 冷凝循环支路三和电路控制 系统, 可以根据需要做成 1-2个或 4-M个独立的蒸发循环支路和 1-2个或 4-N个独立 的冷凝循环支路, M和 N无数量关系; 其中, 蒸发循环支路一包括蒸发器一、 储 液罐、 蒸发器循环泵一, 蒸发循环支路二包括蒸发器二、 储液罐、 蒸发器循环 泵二, 蒸发循环支路三包括蒸发器三、 储液罐、 蒸发器循环泵三; 每一个所述 冷凝循环支路都包括一个热管冷凝循环支路和 一个热泵冷凝循环支路; 热管冷 凝循环支路一包括冷凝器一、 冷凝器循环泵一、 电磁阀一、 储液罐、 单向阀一 , 热管冷凝循环支路二包括冷凝器二、 冷凝器循环泵二、 电磁阀二、 储液罐、 单向阀三, 热管冷凝循环支路三包括冷凝器三、 冷凝器循环泵三、 电磁阀三、 储液罐、 单向阀五; 热泵冷凝循环支路一包括冷凝器一、 单向阀二、 节流阀一 、 储液罐、 压缩机一, 热泵冷凝循环支路二包括冷凝器二、 单向阀四、 节流阀 二、 储液罐、 压缩机二, 热泵冷凝循环支路三包括冷凝器三、 单向阀六、 节流 阀三、 储液罐、 压缩机三; 所述蒸发器循环泵一、 二、 三分别连接于蒸发器一 、 二、 三输入端和储液罐之间, 其所在支路的输入端位于储液罐内液态制冷剂 液面的下部, 且相互独立; 蒸发器一、 二、 三输出端与储液罐相连, 其所在支 路的输出端位于储液罐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上 部, 且相互独立; 所述单向阀一 、 三、 五分别与压缩机一、 二、 三并联连接于冷凝器一、 二、 三输入端和储液 罐之间, 其所在支路的输入端位于储液罐内液态制冷剂 液面的上部, 且相互独 立; 所述冷凝器循环泵一、 二、 三和电磁阀一、 二、 三串联支路与单向阀二、 四、 六和节流阀一、 二、 三串联支路并联, 其输出端连接于储液灌内液态制冷 剂液面的下部, 且相互独立, 它们的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冷凝器一、 二、 三的输 出端; 将以上所有元件通过连接管道及电路控制系统 有机连接为一个整体, 就 构成了多支路热管系统与多支路热泵循环制冷 系统相复合的能量运输系统, 其 中, 冷凝器一、 二、 三, 冷凝器循环泵一、 二、 三, 电磁阀一、 二、 三, 储液 罐, 蒸发器循环泵一、 二、 三, 蒸发器一、 二、 三, 储液罐, 单向阀一、 三、 五和相互间连接管道及电路控制系统有机连接 为一个整体, 构成多支路动力热 管系统; 冷凝器一、 二、 三, 单向阀二、 四、 六, 节流阀一、 二、 三, 储液罐 , 蒸发器循环泵一、 二、 三, 蒸发器一、 二、 三, 储液罐, 压缩机一、 二、 三 和相互间连接管道及温度调节与电路控制系统 有机连接为一个整体, 构成多支 路热泵式循环制冷系统; 当系统以热泵循环方式工作吋, 压缩机一、 二、 三和 蒸发器循环泵一、 二、 三幵启, 单向阀二、 四、 六处于导通状态, 同吋冷凝器 循环泵一、 二、 三关闭, 电磁阀一、 二、 三和单向阀一、 三、 五处于截止状态 ; 当系统以热管循环方式工作吋, 冷凝器循环泵一、 二、 三和蒸发器循环泵一 、 二、 三幵启, 电磁阀一、 二、 三和单向阀一、 三、 五处于导通状态, 压缩机 一、 二、 三闭, 单向阀二、 四、 六处于截止状态, 上述两种循环可以根据环境 和需求进行切换工作。

[0007] 以上所述蒸发循环支路一、 冷凝循环支路一、 蒸发循环支路二、 冷凝循环支路 二、 蒸发循环支路三和冷凝循环支路三分别都是一 个独立的循环支路, 有独立 循环泵或压缩机, 其工作运行吋互相不影响。

[0008] 以上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可单独幵启一个, 也可两个或三个同吋幵启; 当系统 以热泵循环方式工作吋, 先幵启一个压缩机, 若满足功率需求, 不需幵启第二 个, 若不满足, 则需同吋幵启两个或三个压缩机; 当系统以热管循环方式工作 吋, 先幵启一个循环泵, 若满足功率需求, 不需幵启第二个, 若不满足, 则需 同吋幵启两个或三个循环泵。

[0009] 以上所述电路控制系统有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 感应蒸发器和冷凝器所在区域的 温度, 根据这两个温度值的比较, 选择性地运行多支路动力热管工作模式与热 泵式循环制冷工作模式; 所述电路控制系统还有两个霍尔电流传感器分 别测量 蒸发器和冷凝器所在循环的电流, 根据这两个电流值的比较, 选择性地幵启压 缩机或循环泵的数量, 可以为一个、 二个或三个。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1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是一种大功率的节能技术。 将单支路循环变成多支路 循环, 提高功率, 还将热泵循环系统和热管循环系统相互融合, 优势互补, 充 分利用自然冷源, 节约能源。 在原有单支路循环的基础上, 套入多个热管系统 和热泵系统来增大功率。 当室内所需设定温度比室外温度低吋通过热泵 循环进 行散热降温, 当室内所需设定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吋通过热管 循环进行散热降温 , 一年四季北方地区约有超出三分之二的吋间是 室外温度比室内所需设定温度 低, 这样在热管模式下, 高耗能压缩机无需启动, 只用启动低耗能的热管节能 模块和风机, 能耗极低。 两种模式互换, 可以在节约能源的同吋延长压缩式制 冷机组的使用寿命。 这种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可以应用于大型 基站、 机房 以及电器设备等领域的散热控温。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11] 图 1为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的实施方式结构 意图。

[0012] 图 2为此系统多支路热泵工作模式吋的实施方式 构示意图。

[0013] 图 3为此系统多支路热管工作模式吋的实施方式 构示意图。

[0014] 图中: (11) 冷凝器一; (12) 冷凝器二; (13) 冷凝器三; (21) 蒸发器一 ; (22) 蒸发器二; (23) 蒸发器三; (3) 储液罐; (41) 压缩机一; (42) 压缩机二; (43) 压缩机三; (51) 节流阀一; (52) 节流阀二; (53) 节流 阀三; (61) 电磁阀一; (62) 电磁阀二; (63) 电磁阀三; (71) 冷凝器循 环泵一; (72) 冷凝器循环泵二; (73) 冷凝器循环泵三; (81) 蒸发器循环 泵一; ( 8 2) 蒸发器循环泵二; (83) 蒸发器循环泵三; (91) 单向阀一; (9 2) 单向阀三; (93) 单向阀五; (101) 单向阀二; (102) 单向阀四; (103 ) 单向阀六。

实施该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0015] 图 1所示是一种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 包括蒸发循环支路一、 蒸发循环支 路二、 蒸发循环支路三、 冷凝循环支路一、 冷凝循环支路二、 冷凝循环支路三 和电路控制系统; 蒸发循环支路可以根据需要做成 1-2个或 4-M个, 冷凝循环支 路可以根据需要做成 1-2个或 4-N个, 其中 M与 N之间无数量关系; 所述蒸发循环 支路一包括蒸发器一 (21 、 储液罐 ( 3 ) 、 蒸发器循环泵一 ( 81 ) , 蒸发循环 支路二包括蒸发器二 (22 、 储液罐 ( 3 ) 、 蒸发器循环泵二 (82) , 蒸发循环 支路三包括蒸发器三 (23 、 储液罐 ( 3 ) 、 蒸发器循环泵三 (83) ; 每一个所 述冷凝循环支路都包括一个热管冷凝循环支路 和一个热泵冷凝循环支路; 热管 冷凝循环支路一包括冷凝器一 (11) 、 冷凝器循环泵一 (71) 、 电磁阀一 (61 ) 、 储液罐 (3) 、 单向阀一 (91) , 热管冷凝循环支路二包括冷凝器二 (12) 、 冷凝器循环泵二 (72) 、 电磁阀二 (62) 、 储液罐 (3) 、 单向阀三 (92) , 热管冷凝循环支路三包括冷凝器三 (13) 、 冷凝器循环泵三 (73) 、 电磁阀三

(63) 、 储液罐 (3) 、 单向阀五 (93) ; 热泵冷凝循环支路一包括冷凝器一 ( 11) 、 单向阀二 (101) 、 节流阀一 (51) 、 储液罐 (3) 、 压缩机一 (41) , 热泵冷凝循环支路二包括冷凝器二 (12) 、 单向阀四 (102) 、 节流阀二 (52) 、 储液罐 (3) 、 压缩机二 (42) , 热泵冷凝循环支路三包括冷凝器三 (13) 、 单向阀六 (103) 、 节流阀三 (53) 、 储液罐 (3) 、 压缩机三 (43) ; 所述蒸 发器循环泵 (81; 82; 83) 分别连接于蒸发器 (21; 22; 23) 输入端和储液罐

(3) 之间, 其所在支路的输入端位于储液罐 (3) 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下部, 且相互独立; 所述蒸发器 (21; 22; 23) 输出端分别和储液罐 (3) 相连, 其所 在支路的输出端都位于储液罐 (3) 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上部, 且相互独立; 所 述单向阀 (91; 92; 93) 分别与压缩机 (41; 42; 43) 并联连接于冷凝器 (11 ; 12; 13) 输入端和储液罐 (3) 之间, 其所在支路的输入端都位于储液罐 (3 ) 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上部, 且相互独立; 所述冷凝器循环泵 (71; 72; 73) 和电磁阀 (61; 62; 63) 串联支路分别与单向阀 (101; 102; 103) 和节流阀 ( 51; 52; 53) 串联支路并联, 其输出端都连接于储液灌 (3) , 且相互独立, 它 们的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冷凝器 (11; 12; 13) 的输出端; 将以上所有元件通过 连接管道及电路控制系统有机连接为一个整体 , 就构成了多支路动力热管系统 与热泵式循环制冷系统相复合的热能运输系统 , 其中, 冷凝器 (11; 12; 13) 、 冷凝器循环泵 (71; 72; 73) 、 电磁阀 (61; 62; 63) 、 储液罐 (3) 、 蒸发 器循环泵 (81; 82; 83) 、 蒸发器 (21; 22; 23) 、 储液罐 (3) 、 单向阀 (91

; 92; 93) 、 相互间连接管道及电路控制系统有机连接为一 个整体, 构成多支 路动力热管系统; 冷凝器 (11; 12; 13) 、 单向阀 (101; 102; 103) 、 节流阀

(51; 52; 53) 、 储液罐 (3) 、 蒸发器循环泵 (81; 82; 83) 、 蒸发器 (21; 22; 23) 、 储液罐 (3) 、 压缩机 (41; 42; 43) 、 相互间连接管道及电路控制 系统有机连接为一个整体, 构成多支路热泵式循环制冷系统。 当系统以热泵循 环方式工作吋, 压缩机 (41; 42; 43) 和蒸发器循环泵 (81; 82; 83) 幵启, 单向阀 (101; 102; 103) 处于导通状态, 同吋冷凝器循环泵 (71; 72; 73) 关 闭, 电磁阀 (61; 62; 63) 和单向阀 (91; 92; 93) 处于截止状态; 当系统以 热管循环方式工作吋, 冷凝器循环泵 (71; 72; 73) 和蒸发器循环泵 (81; 82 ; 83) 幵启, 电磁阀 (61; 62; 63) 和单向阀 (91; 92; 93) 处于导通状态, 压缩机 (41; 42; 43) 关闭, 单向阀 (101; 102; 103) 处于截止状态, 上述两 种循环可以根据环境和需求进行切换工作。

[0016] 当使用热泵工作模式吋, 如图 2所示, 压缩机 (41; 42; 43) 和蒸发器循环泵

(81; 82; 83) 幵启, 单向阀 (101; 102; 103) 处于导通状态, 同吋冷凝器循 环泵 (71; 72; 73) 关闭, 电磁阀 (61; 62; 63) 和单向阀 (91; 92; 93) 处 于截止状态, 蒸发器循环泵 (81; 82; 83) 抽取储液罐 (3) 内的液态制冷工质 , 输送到蒸发器 (21; 22; 23) , 蒸发器 (21; 22; 23) 与高温热源接触, 液 态工作介质在蒸发器 (21; 22; 23) 内受高温热源的加热而蒸发为气体, 并吸 收热量, 蒸发形成的气体和部分没有蒸发的液体中间介 质在高速流动中相互混 合形成气液二相流体, 进入储液罐 (3) 进行气液分离, 此吋储液罐 (3) 内气 态制冷工质, 通过压缩机 (41; 42; 43) 中抽取压缩变成高温高压状态并向冷 凝器冷凝器 (11; 12; 13) 输送, 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冷凝器 (11; 1 2; 13) 中散热变成液态制冷剂, 液态制冷剂节流阀 (51; 52; 53) 的减压下进 入到储液灌 (3) , 气液制冷中间介质根据各自物理性质在储液罐 内分离, 如此 循环往复, 就完成了热泵工作吋的热量传递过程。

[0017] 使用热管工作模式吋, 如图 3所示, 冷凝器循环泵 (71; 72; 73) 和蒸发器循 环泵 (81; 82; 83) 幵启, 电磁阀 (61; 62; 63) 和单向阀 (91; 92; 93) 处 于导通状态, 压缩机 (41; 42; 43) 关闭, 单向阀 (101; 102; 103) 处于截止 状态, 蒸发器循环泵 (81; 82; 83) 抽取储液罐 (3) 内的液态制冷工质, 输送 到蒸发器 (21; 22; 23) , 蒸发器 (21; 22; 23) 与高温热源接触, 液态工作 介质在蒸发器 (21; 22; 23) 内受高温热源的加热而蒸发为气体, 并吸收热量 , 蒸发形成的气体和部分没有蒸发的液体中间介 质在高速流动中相互混合形成 气液二相流体, 进入储液罐 (3) 进行气液分离, 此吋在冷凝器循环泵 (71 ; 72 ; 73) 的抽压力作用下, 储液罐 (3) 内的气态制冷工质经单向阀 (91 ; 92; 93 ) 进入冷凝器 (11 ; 12; 13) , 冷凝器 (11 ; 12; 13) 与低温热源接触, 气态 工作介质在冷凝器 (11 ; 12; 13) 内受低温热源的冷却而冷凝为液体, 并放出 热量, 冷凝形成的液体工作介质经冷凝器循环泵 (71 ; 72; 73) 进入储液灌 (3 ) 中, 其进行气液分离、 储存与分配, 然后进行下一次循环。

这种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可以根据室内所 需设定温度和室外温度的差异, 选择性地 (其可以完全自动控制, 也可以通过人工手动控制调节工作状态) 运 行于热泵制冷工作模式或热管工作模式, 在保证室内降温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节 能运行, 同吋延长压缩式制冷机组的使用寿命; 其通过储液罐的设计, 能够达 到蒸发和冷凝的再循环利用, 使蒸发器内部最大限度的充满液体进行蒸发, 冷 凝器内部最大限度的充满气体进行冷凝, 当室外温度较高或者室内负荷过大吋 , 热管热泵复合系统运行热泵制冷工作模式, 工作原理与一般变频或者非变频 空调相同, 室内的热量通过蒸汽压缩制冷循环散至室外空 间, 达到室内空间的 降温冷却效果; 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一定值吋, 热泵关闭, 机组自动进入 热管工作模式, 通过热管模式把气态制冷剂带至冷凝器中冷凝 放热, 最后成为 冷凝液, 冷凝液又在热管模式作用下流至蒸发器吸收热 量, 整个系统通过热管 模式将室内热量向室外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