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NEW PORTABLE AEROSOL FIRE-FIGHTING DEVIC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091652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new portable aerosol fire-fighting device is equipped with an insulation layer (3), an inner cylinder (4), an aerosol generating agent (5), a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 (6), a spray head (9), a contractive orifice (10), a shell (11), an ignition head (12), and a piezoelectric crystal assembly (13). The insulation layer (3) is set between the inner cylinder (4) and the aerosol generating agent (5), and the screw thread by which the spray head (9) is rotatablely connected with the shell (11) is a segmental thread with 3~6 segments. Compared to the prior art, the design of the segmental thread by which the spray head is rotatablely connected with the shell greatly reduces the time for disassembling the spray head so as to prevent the accident from being happened and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safety.

Inventors:
GUO HONGBAO (CN)
ZHANG KUN (CN)
MA CHUNJIE (CN)
ZHAI TENGFEI (CN)
DENG ZHENPI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0/074961
Publication Date:
August 04, 2011
Filing Date:
July 03, 201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SHANXI J & R FIRE FIGHTING CO LTD (CN)
GUO HONGBAO (CN)
ZHANG KUN (CN)
MA CHUNJIE (CN)
ZHAI TENGFEI (CN)
DENG ZHENPI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62C5/00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00037142A12000-06-29
WO2007081415A12007-07-19
Foreign References:
EP1484088A12004-12-08
EP1479414A12004-11-24
CN200920033448U2009-06-08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444122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GLOBE-LAW LAW FIRM (CN)
北京市高文律师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1、 一种新型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 具有保温层 (3) 、 内筒 (4) 、 气溶胶发生剂 (5) 、 保温隔热材料(6) 、 喷头 (9) 、 收缩口 ( 10) 、 外 壳 ( 11 ) 、 点火头 (12) 、 压电晶体组件 (13) , 保温层 (3)放置在内筒 (4) 与气溶胶发生剂 (5) 之间, 喷头 (9) 与外壳 (11 )相旋接的螺纹为 3 ~6段的分段螺纹。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三角压板(1 ) 、 后盖 (2) ; 后盖 (2) 通过螺纹与外壳 (11 )相旋 接, 其一个侧面上具有 V形凸起, V形凸起上具有可嵌入三角压板(1 ) 边 缘上的凸起( 18) 的凹槽 ( 19) , 后盖 (2) 底部具有可嵌入压杆 ( 16) 的 凹槽, 且三角压板( 1 ) 通过轴 ( 17) 与压杆 ( 16)相接, 压杆 ( 16) 通过 轴 (15) 与后盖 (2)相接; 压电晶体组件 (13)装在后盖 (2) 内, 且一端 与后盖 (2) 另一个侧面上的保险片 (14)相对应。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 其特征在于: 保险片 ( 14)为一在压杆( 16)旋转过程中可破坏性脱落的嵌入式盖, 装在 后盖 (2) 另一个侧面上的长方形开口上。

4、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 其特征在于: 压杆 (16) 的一个面上具有凸台。

5、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三角压板( 1 ) 边缘上的凸起( 18) 与 V形凸起上的凹槽 ( 19)之间的凹凸 配合也可为凸凹配合。

6、 根据权利要求 1~5任一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 其特征 在于: 还具有片状冷却剂 (7) 、 蜂窝化冷却剂 (8) ; 片状冷却剂 (7)放 置在气溶胶发生剂 (5) 与蜂窝化冷却剂 (8)之间。

Description:
说 明 书 一种新型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灭火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新型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 机械、 电器设备、 汽车、 电气拒、 各 类家用电器、 电脑、 电视、 厨房等狭小空间存在的火灾隐患比比皆是, 由于 温度过高导致电线或发动机自燃的情况也时有 发生。对于这类小范围的的火 灾苗头采用手持式灭火装置及时投向着火点往 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 国外将热气溶胶灭火装置微型化, 包括在家电小空间应用的研究工 作十分活跃, 并取得巨大进展, 如意大利 Firecom公司的主要用于厨房的产 品, 没有冷却及隔热部分。 该灭火器主要缺点是: ( 1 ) 药剂点燃后, 气溶 胶直接喷出, 喷口温度高达 1200°C以上, 火焰长度 100 mm, 易造成人员烫 伤; (2 ) 手把强度不足, 施力后, 会产生变形, 且电池安装不方便, 长期 使用后无法判定是否需要更换。

针对这种现状,本申请人的在先专利申请技术 (申请号 200920033448.8 ) 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喷口温度过高, 易造成人员烫伤的问题。 作为手持式气溶 胶灭火装置, 除了提高灭火效能之外, 最重要的还要从各个角度将安全风险 降低到零。 在本发明以前的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现有技 术中, 都或多或少 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状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装置结构更加合 理, 不仅喷口温度低, 火焰长度短, 而且可以快速释放气溶胶的, 保险与开 关一体化的新型气溶胶灭火装置。

现将本发明技术解决方案细述如下:

一种新型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 具有保温层、 内筒、 气溶胶发生剂、 保温隔热材料、 喷头、 收缩口、 外壳、 点火头、 压电晶体组件, 保温层放置 在内筒与气溶胶发生剂之间, 喷头与外壳相旋接的螺纹为 3~6 段的分段螺 纹。

进一步地, 还包括三角压板、 后盖; 后盖通过螺纹与外壳相旋接, 其一 个侧面上具有 V形凸起, V形凸起上具有可嵌入三角压板边缘上的凸起 凹 槽, 后盖底部具有可嵌入压杆的凹槽, 且三角压板通过轴与压杆相接, 压杆 通过轴与后盖相接; 压电晶体组件装在后盖内, 且一端与后盖另一个侧面上 的保险片相对应。

进一步地, 保险片为一在压杆旋转过程中可破坏性脱落的 嵌入式盖, 装 在后盖另一个侧面上的长方形开口上。

进一步地, 压杆的一个面上具有凸台。

进一步地, 三角压板边缘上的凸起与 V形凸起上的凹槽之间的凹凸配 合也可为凸凹配合。

进一步地, 还具有片状冷却剂、 蜂窝化冷却剂; 片状冷却剂放置在气溶 胶发生剂与蜂窝化冷却剂之间。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 其优越性在于: ( 1 ) 喷头与外壳相旋接的分 段螺纹设计, 使得卸掉喷头的时间大为缩短, 可以预防万一发生的不测, 安 全性能大为提高; (2 )通过后盖上三角压板上的凸起与凹槽的凹凸 结合, 使得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在不开启时可处于 绝对安全状态,且仅用拇指按 三角压板即可方便地将其滑出,通过手握压杆 上的凸台顶掉保险片达到开启 装置目的, 可使原有的保险与开关两套结构实现一体化, 且操作方便, 安全 系数更高; (3 ) 装置内气溶胶发生剂与片状冷却剂、 蜂窝化冷却剂的结构 和装配设计, 使得气溶胶释放的更为通畅, 且降温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实施例的 构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喷头结构 大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后盖立体 构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后盖立体 构爆炸图;

图 5为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后盖开启 态立体示意图。

其中: 各组件名称为: 1三角压板 2后盖 3保温层 4内筒 5气溶 胶发生剂 6保温隔热材料 7 片状冷却剂 8蜂窝化冷却剂 9喷头 10 收缩口 11外壳 12点火头 13压电晶体组件 14保险片 15轴 16 压 杆 17轴 18凸起 19凹槽 20无螺纹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 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实施例的结 构示意图, 如图所 示, 图中的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包括圓形的外壳 11 以及内筒 4 , 并且, 所述装置依次为后盖 2、 内筒 4 , 内筒内部的气溶胶发生剂 5、 气溶胶发生 剂 5的中央设置的点火头 5、 片状冷却剂 7、 蜂窝冷却剂 8、 收缩口 10以及 喷头 9, 片状冷却剂 7放置在气溶胶发生剂 5与蜂窝化冷却剂 8之间。 内筒 4设置在外壳 11内部, 后盖 2和喷头 9分别与外壳 11旋接固定。

并且, 在后盖 2与外壳 11之间还设置有压电晶体组件 13 , 压电晶体组 件 13连接系统中的点火回路, 并用于启动上面所述的点火头 12。

图 2 为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喷头结构放 大示意图, 如图所 示, 其分为有螺纹段和无螺纹段 20, 喷头 9与外壳 11相旋接的螺纹为 3~6 段的分段螺纹, 当然, 其分段螺纹的结构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形式。 采用喷 头与外壳相旋接的分段螺纹设计后, 能够使得卸掉喷头的时间大为缩短。

下面结合图 3、 4、 5对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后盖进行 细的 描述, 图 3为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后盖立体 构示意图, 图 4为 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后盖立体结构 爆炸图, 图 5为本发明手持式 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后盖开启状态立体示意图。

如图所示, 实施例中, 所述后盖 2包括有三角压板 1、 带有凸台的长方 形的压杆 16以及保险片 14,后盖 2的侧面上面带有一个 V形凸起,在 V形 凸起上还具有可嵌入三角压板 1边缘上的凸起 18的凹槽 19,上述 V形凸起 可以将三角压板 1嵌入到后盖的上面。 在后盖 2的顶端处, 还具有一个长方 形的开口, 上述压杆 16可以嵌入到该长方形开口之中。

三角压板 1、 压杆 16以及后盖 2分别通过轴 17、 轴 15连接在一起, 由 于压杆 16、 三角压板 1都可以嵌入到后盖 2之中, 因此三者可以组合成一 体, 此外, 由于都是采用轴的方式进行连接, 因此, 如果轻压三角压板 1的 话, 三角压板 1可以从后盖 2上的 V形凸起的内壁上的凹槽 19中上滑出, 此时, 三角压板 1通过轴 17连接压杆 16, 压杆 16, 以轴 15为中心轴可以 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 实施例中, 三角压板 1边缘上的凸起 18与 V形凸起 上的凹槽 19之间的配合为凹凸配合, 当然也可以选择为凸凹配合。

进一步地描述本发明手持式气溶胶灭火装置, 在后盖 2的下端还设置有 对应于装在后盖 2内的压电晶体组件 13的保险片 14, 保险片 14可以选用 嵌入式盖, 并装在上面所说的长方形开口之中, 其在压杆 16旋转过程中可 以被破坏性地脱落, 并从而启动上面所述的压电晶体组件 13 , 从而启动点 火头 12。

为了方便操作, 在压杆 16的一个面上具有一个长方形的凸台, 该凸台 位于压杆 16不与后盖 2长方形开口接触的那一个面上。

使用本装置时, 手握在本装置主体的凹槽处, 用拇指轻压三角压板 1 , 使带有凸起 18的三角压板 1从后盖 2上的 V形凸起的内壁上的凹槽 19中 上滑出, 三角压板 1通过轴 17连接压杆 16, 使其形成一体, 压杆 16通过 轴 15与后盖 2相接, 以轴 15为中心轴旋转 220~270。角度后, 将保险片 14 破坏脱落, 手按压杆 16上的凸台, 即可压下压电晶体组件 13 , 从而启动产 品, 引燃气溶胶发生剂 5。 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通过蜂窝陶瓷材料的 冷却剂片 7 , 消除火焰, 并降低温度, 经由收缩口 10进行增速, 以满足喷射距离要求。 蜂窝陶瓷本 身具有蓄热和滤渣的功能, 选定合适陶瓷后, 可以满足消焰降温需求。 而收 缩口 10的存在可以提高气溶胶喷射速度, 有效提升喷射距离。 喷头 9与外 壳 11相旋接的有螺纹和无螺纹段 20的分段螺纹设计,使得万一发生不测或 堵塞不畅时, 很容易卸掉喷头 9, 保证手持本装置时可以迅速将气溶胶发生 过程产生的热量快速释放。

上述为实例描述,但在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动不 影响本装置的实质和保护 范围。

在本发明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 行各种改进和变形, 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 本领域 技术人员应该明白, 上面的具体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目的, 并非用于 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