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NON-DRIPPING SUCK-BACK NOZZL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076020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non-dripping suck-back nozzle has a shell comprising a press cover (1), a revolving cover (2) and a cylinder (7). A needle valve (6) comprises a round rod (61) and a convex ring (62). The upper part of the round rod (61) of the needle valve (6) passes through an inner round pole (51) of a piston (5) and extends into a hollow channel (41) of a connecting bar (4). The round rod (61) and the connecting bar (4) are locked by each other. A channel is formed between the round rod (61) and the connecting bar (4). Space is formed between the round rod (61) and the inner round pole (51) of the piston (5). When the connecting bar (4) presses against the piston (5), the lower part of the inner round pole (51) of the piston (5) is separated from an annular groove (621) of the convex ring (62) of the needle valve (6). When the lower part of the piston (5) protrudes into the annular groove (621) of the convex ring (62) of the needle valve (6), the lower part of the connecting bar (4) is separated from a connecting ring (53), and expansible space isolated from the cylinder (7) is formed at the inner side of the connecting bar (4). The lower part of the connecting bar (4)'s contacting with the connecting ring (53) of the piston (5) is always nonsynchronously with the lower part of the piston (5)'s protruding into the annular groove (621). When the press cover (1) is released, the convex ring (62) of the needle valve (6) is instantly sealed with the lower part of the piston (5), and flow channel is isolated from the cylinder (7). Meanwhile, the raising of connecting bar (4) makes the volume of the flow channel expanding instantly, so that negative pressure is produced to suck fluid back.

More Like This:
Inventors:
CHEN CHIUHUO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0/076403
Publication Date:
June 30, 2011
Filing Date:
August 27, 201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CHEN CHIUHUO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47K5/12; B65D47/34; B05B11/00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09000104A12008-12-31
Foreign References:
EP1543886B12009-08-26
DE2162514B21975-07-24
CN1781824A2006-06-07
US5192006A1993-03-09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ANGHAI EAST ASIA PATENT & TRADEMARK AGENCY CO., LTD. (CN)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背吸式防滴漏喷头, 装设在流体容器的瓶口上, 喷头自上而下由压盖、 旋盖和气缸构成, 压盖可相对旋盖上下移动, 其中,

所述的压盖内侧设有流道;

所述的旋盖旋转或卡扣固定在流体容器瓶口;

所述的气缸设在流体容器的瓶口内侧, 上缘卡在瓶口上方, 气缸的内腔分为 上腔室和下腔室, 在上腔室处设有排气孔;

在气缸内设有连杆、 活塞、 针阀、 弹簧和单向阀, 其中,

所述的连杆与压盖卡扣连接,连杆具有中空通道, 该中空通道与压盖的流道 联通;

所述的活塞由空心的内、外圆柱以及在中部将内、外圆柱相连的连接环构成, 在连接环上方, 内圆柱与外圆柱之间形成环形插槽, 连杆的下部伸入该环形插槽 内并形成气密, 向下压可与活塞的连接环接触;

所述的连杆和活塞均设在气缸的上腔室内,所述的单向阀设在气缸的下腔室 内;

其特征在于:

在气缸内还设有针阀, 针阀由圆杆以及圆杆外围的凸环构成, 其中, 针阀的圆杆上部穿过活塞的内圆柱并伸入连杆的中空通道中,圆杆与连杆相 互卡固并与压盖同步上下运动, 且在圆杆与连杆之间形成通道, 供流体流入压盖 的流道,在凸环上方的圆杆外围设有数条短肋, 圆杆与活塞内圆柱与之间形成间 隙, 供流体流入连杆的中空通道;

针阀的凸环上端面形成一条环形槽,活塞内圆柱的下部可伸入该环形槽内形 成气密;

所述的弹簧的下端抵顶气缸的下腔室,上端套在针阀的圆柱下部并抵顶针阀 的凸环; 当连杆的下端在活塞的环形插槽内并下压连接环时,活塞内圆柱的下端与针 阀凸环的环形槽脱离; 当活塞内圆柱的下端伸入针阀凸环的环形槽内相互密封 时,连杆的下端伸入活塞的环形插槽内但与连接环脱离, 在连杆内侧形成与气缸 内腔隔离且体积可扩张的空间。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背吸式防滴漏喷头,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连杆内侧设 有多数条纵向的凸肋,针阀的圆杆由凸肋向内压紧, 连杆内侧与圆杆外侧之间形 成间隙, 与进入压盖的流体形成流体通道。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背吸式防滴漏喷头,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内圆柱的 上沿与下沿形成略微外翻的弧度, 与连杆的内侧形成密封。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背吸式防滴漏喷头,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气缸内还 设有塞子, 该塞子卡固在旋盖与气缸的上缘之间, 该塞子的下端抵顶活塞外圆柱 的上端, 限制活塞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背吸式防滴漏喷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吸式防滴漏喷头,尤其 适用于放置乳液、香水等液体 的容器, 在按压完毕后, 在喷头出口处的流体可被反吸进入流道内, 避免滴漏。 背景技术

现有的喷头均由压盖、旋盖和气缸等部件构成 , 旋盖旋固或卡扣在容器瓶口 上, 压盖可相对旋盖上下移动, 气缸伸入容器瓶口中。 在运输过程中, 使用固定 夹扣在旋盖上,将压盖限位,防止内容物在不 经意时被喷出。使用时取下固定夹, 对压盖施加下压力即可。 在气缸内设有连杆、 针阀、 活塞、 弹簧和单向阀, 连杆 具有中空通道, 且用于下压活塞, 单向阀设在气缸的底部, 控制容器内流体只可 在气压作用下单向向上从容器内进入气缸, 而不会反向回流到容器中。

在第一次按压压盖时, 压盖带动连杆及活塞向下作动, 在压力下, 单向阀 始终封住气缸底部的进口, 气缸内的空气被向外挤出; 当释放压盖瞬间, 弹簧的 回复力推动连杆、 活塞以及压盖向上作动, 气缸内的体积迅速扩张, 在气缸内产 生负压, 将容器内的流体吸入气缸内, 可反复按压几次直至流体充满气缸。

在流体充满气缸后, 再次下压压盖即可挤出流体, 其作用原理是: 向下按压压盖, 压縮力会将原始紧闭的活塞下缘与连杆凸环打 开, 流体从 两者间的缝隙进入连杆的中孔通道, 再从压盖的流道喷出。而放开压盖时, 连杆 在弹簧作用下向上移动, 活塞下缘与向上弹升的连杆凸环重新紧闭, 同时因气缸 内体积的扩张, 容器内流体再次被泵入气缸内, 可反复使用。

现有的改进结构中, 主要有对弹簧位置的改进,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 ZL200520001168. 0 公开了一种环保喷头结构, 由按压体、 弹簧体、 固定套、 活 塞、 连接杆、 开关阀、 汽缸所构成, 其中按压体所设的输出管贯穿插入弹簧体、 固定套、 活塞, 与连接杆接合, 而弹簧体装置在固定套上方所设的圆凹面内, 开 关阀则由下插入连接杆内, 将按压体的输出管、活塞、连接杆连带组合装 置在汽 缸内, 使汽缸在固定套内下方, 并接合一吸管, 装置在一容器内, 而固定套则装 设在该容器的瓶口上; 由于上述构件的结构组合, 使汽缸内无弹簧体的金属材质 配件,不会与容器内的乳液或香水等液体接触 ,而使乳液或香水等液体产生质变, 以增进环保效益, 且以最精简的组合, 达到液体喷出的功效。

另一种改进是在汽缸的侧面设置排气孔,设置 排气孔利于气体进入容器以抵 消由于流体泵出所产生的负压。 一般情况下, 活塞将排气孔封堵, 故而使容器內 气体与容器外大气隔绝, 起到密封作用; 在使用时, 压下压盖使活塞向下移动从 排气孔处移开, 排气通道打开, 容器外的空气被吸入容器内部, 从而抵消上次泵 料时产生的负压。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研究了众多喷头后发现 普遍存在流体流至压盖出口 处容易滴漏的现象, 影响容器的使用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 背吸式防滴漏喷头, 在一次 按压后, 留在压盖流道内的流体可自动反吸, 避免了滴漏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 案是: 一种背吸式防滴漏喷 头, 装设在流体容器的瓶口上, 喷头自上而下由压盖、 旋盖和气缸等部件构成, 压盖可相对旋盖上下移动, 其中,

所述的压盖内侧设有流道;

所述的旋盖旋转或卡扣固定在流体容器瓶口;

所述的气缸设在流体容器的瓶口内侧, 上缘卡在瓶口上方, 气缸的内腔分为 上腔室和下腔室, 在上腔室处设有排气孔;

在气缸内设有连杆、 活塞、 针阀、 弹簧和单向阀, 其中, 所述的连杆与压盖卡扣连接,连杆具有中空通 道, 该中空通道与压盖的流道 联通;

所述的活塞由空心的内、外圆柱以及在中部将 内、外圆柱相连的连接环构成, 在连接环上方, 内圆柱与外圆柱之间形成环形插槽, 连杆的下部伸入该环形插槽 内并形成气密, 连杆下压可与活塞的连接环接触;

所述的连杆和活塞均设在气缸的上腔室内,所 述的单向阀设在气缸的下腔室 内;

其特点是:

在气缸内还设有针阀, 针阀由圆杆以及圆杆外围的凸环构成, 其中, 针阀的圆杆上部穿过活塞的内圆柱并伸入连杆 的中空通道中,圆杆与连杆相 互卡固并与压盖同步上下运动, 且在圆杆与连杆之间形成通道, 供流体流入压盖 的流道,在凸环上方的圆杆外围设有数条短肋 , 圆杆与活塞内圆柱与之间形成间 隙, 供流体流入连杆的中空通道;

针阀的凸环上端面形成一条环形槽,在弹簧的 作用力下, 活塞内圆柱的下部 可伸入该环形槽内形成气密;

所述的弹簧的下端抵顶气缸的下腔室,上端套 在针阀的圆柱下部并抵顶针阀 的凸环;

当连杆的下端在活塞的环形插槽内并下压连接 环时, 由于针阀随连杆下移, 活塞内圆柱的下端与针阀凸环的环形槽脱离; 当活塞内圆柱的下端伸入针阀凸环 的环形槽内相互密封时,连杆的下端伸入活塞 的环形插槽内但与连接环脱离, 在 连杆内侧形成与气缸内腔隔离且体积可扩张的 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原理是:

本实用新型利用配合成一体的连杆和针阀, 当气缸内已经充满流体时, 下压 压盖, 带动连杆、 针阀一起向下移动, 连杆的下端下压活塞的连接环, 但针阀凸 环的环形槽与活塞内圆柱的下端脱离形成间距 ,此间距的形成还同时将气缸内腔 与整条流道联通,使气缸内的流体经流道被向 上挤出, 连杆向下推动活塞离开排 气孔处, 气体可经排气孔进入流体容器以消除上一次按 压在容器内形成的负压; 在释放压盖的瞬间,在弹簧回复力作用下针阀 和连杆向上移动, 活塞内圆柱 的下端伸入针阀凸环的环形槽内相互密闭,将 气缸内腔与流道隔离, 在释放压盖 同时连杆跟随同步上升,连杆下端与活塞的连 接环脱离形成间距, 这一间距的设 置使得被隔离的流道体积由于连杆上升、但活 塞仍处于静止状态(针阀凸环刚与 活塞接触, 尚未带动活塞上升)时发生体积扩张, 产生负压使留在流道内的流体 回流以填补该扩张的体积;

而在针阀凸环带动活塞上升之后, 活塞复位重新封堵排气孔, 使容器内部与 外界隔离。

换句话说,连杆下端与活塞连接环的接触跟针 阀上端面与活塞内圆柱下端的 接触并非同时发生, 从活塞内圆柱内侧至连杆下部内侧, 针阀圆杆外侧的这部分 体积,在压盖被下压时与压盖被瞬间释放时体 积发生瞬间的扩张, 并形成负压将 流道顶部的流体反吸进入喷头内。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 当连杆的下端抵顶连接环时, 活塞内圆柱的下端与针 阀凸环的环形槽脱离所产生的间距,与当活塞 内圆柱的下端伸入针阀凸环的环形 槽内相互密封时, 连杆的下端与活塞的连接环脱离所产生的间距 相等。

该间距可以依据设计要求设定, 一般为 1. 2〜1. 5mm, 该间距控制了流体被 反吸回流道内的量。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连杆内侧设有多 数条纵向的凸肋, 针阀的圆杆 被凸肋向内压紧, 使针阀与连杆联动, 且连杆内侧与圆杆外侧之间形成间隙, 与 进入压盖的流体形成流体通道, 供流体进入压盖内的流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活塞内圆柱的上沿 形成略微外翻的弧度, 与连杆 的内侧形成密封, 避免流体从连杆下部与活塞之间的缝隙渗出。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外壳内还设有塞 子, 该塞子卡固在旋盖与气缸 的上缘之间, 该塞子的下端抵顶活塞外圆柱的上端, 限制活塞向上移动, 从而满 足设计的喷出量。设置塞子的主要作用是控制 活塞的回程距离, 这样就能有效控 制一次活塞产生的吸力可以吸起的流体的量, 保证每一次按压流出的流体体积都 一致。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方便加工和装配, 所述的塞子与旋盖为一体结构。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 所述的单向阀为单向阀或活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连杆与针阀配合的结构, 使连杆下端与活塞连接环的接触 跟活塞下端伸入针阀凸环的环形槽始终处于非 同步的状态,当释放被下压的压盖 时, 针阀凸环与活塞下端瞬间密封, 使流道内的体积与气缸隔离, 又因连杆上升 使流道体积瞬间扩张,产生负压使流道内的流 体发生瞬间的反吸, 压盖出口处的 流体回流至流道内,避免滴漏。采用本实用新 型的喷头结构设计无论是家用还是 公用都非常安全卫生。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实用新型压盖非按压状态的剖面结构示 图。

图 2为本实用新型压盖瞬间下压状态的剖面结构 意图。

图 3为本实用新型压盖压到底状态的剖面结构示 图。

图 4为本实用新型压盖瞬间释放状态的剖面结构 意图。

图 5为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组装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 6为本实用新型压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7为本实用新型旋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8为本实用新型塞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9为本实用新型连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10为本实用新型活塞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11为本实用新型针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12为本实用新型气缸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一压盖 12—出口

2—旋盖

3—塞子

4一连杆 41一中空通道 42—下部

43—凸肋

5—活塞 51 - -内圆柱 52 外圆柱

53—连接环 54- -环形插槽

6—针阀 61 - -圆杆

62 凸环 621 -环形槽

63 短肋

7—气缸 71 - -上缘

72 上腔室 721 -排气孔

73—下腔室

8—弹簧 9 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 1为本实用新型压盖非按压状态的剖面结构示 图,图 2为本实用 新型压盖瞬间下压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 3为本实用新型压盖压到底状态的 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4为本实用新型压盖瞬间释放状态的剖面结构 意图, 图 5 为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组装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 6为本实用新型压盖的剖面结构 示意图, 图 7为本实用新型旋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8为本实用新型塞子的剖 面结构示意图, 图 9为本实用新型连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10为本实用新型 活塞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 11为本实用新型针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和图 12为本 实用新型气缸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示。

一种背吸式防滴漏喷头,装设在流体容器的瓶 口上,喷头自上而下由压盖 1、 旋盖 2和气缸 7构成外壳, 压盖 1可相对旋盖 2上下移动, 其中,

所述的压盖 1内侧设有流道 11, 流道 11的端部为出口 12;

所述的旋盖 2旋转固定在流体容器瓶口;

所述的气缸 7设在流体容器的瓶口内侧, 上缘 71卡在瓶口上方, 气缸 7的 内腔分为上腔室 72和下腔室 73, 在上腔室 72处设有排气孔 721 ;

在外壳内设有塞子 3、 连杆 4、 活塞 5、 针阀 6、 弹簧 8和单向阀 9 (钢珠), 其中,

所述的塞子 3卡固在旋盖 2与气缸 7的上缘 71之间, 所述的连杆 4和活塞 5均设在气缸 7的上腔室 72内, 所述的单向阀 9设在下气 7的下腔室 73内; 所述的连杆 4与压盖 1卡扣连接, 连杆 4具有中空通道 41, 该中空通道 41 与压盖 1的流道 11联通;

所述的活塞 5由空心的内圆柱 51、外圆柱 52以及在中部将内圆柱 51、外圆 柱 52相连的连接环 53构成, 在连接环 53上方, 内圆柱 51与外圆柱 52之间形 成环形插槽 54, 活塞外圆柱 52的上端由塞子 3的下端抵顶, 限制活塞 5向上移 动, 活塞内圆柱 51的上沿形成略微外翻的弧度, 连杆 4的下部 42伸入该环形插 槽 54内并形成气密, 连杆 4下压可与活塞 5的连接环 53接触;

所述的针阀 6由圆杆 61以及圆杆 61外围的凸环 62构成, 其中, 针阀 6的圆杆 61上部穿过活塞 5的内圆柱 51并伸入连杆 4的中空通道 41 中, 连杆 4内侧设有多数条纵向的凸肋 43, 针阀 6的圆杆 61被凸肋 43向内压 紧, 保证针阀 6与连杆 4联动, 圆杆 61与连杆 4相互卡固并与压盖 1同步上下 运动, 且在连杆 4内侧的凸肋 43与圆杆 61外侧之间形成间隙, 供流体进入压盖 1的流道 11 ; 在凸环 62上方的圆杆 61外围设有数条短肋 63, 圆杆 61与活塞内圆柱 51 之间形成间隙, 供流体流入连杆 4的中空通道 41 ;

针阀 6的凸环 62上端面形成一条环形槽 621, 活塞内圆柱 51的下部在弹簧 8作用下可伸入该环形槽 621内形成气密;

所述的弹簧 8的下端抵顶气缸 7的下腔室 72, 上端套在针阀 6的圆柱 61下 部并抵顶针阀 6的凸环 62;

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原理是:

连杆 4和针阀 6卡固成一体, 在气缸内 7充满流体时下压压盖 1, 带动连杆 4和针阀 6—起向下移动,连杆 4的下端下压活塞 5的连接环 53, 但针阀凸环的 环形槽 621与活塞内圆柱 51的下端脱离形成间距, 此间距的形成还同时将气缸 7内腔与整条流道联通, 使气缸 7内的流体经流道被向上从压盖出口 12处挤出, 连杆 4向下推动活塞 5离开气缸的排气孔 721处,气体可经排气孔 721进入流体 容器以消除上一次按压在容器内形成的负压;

在释放压盖 1的瞬间,在弹簧 8回复力作用下针阀 6和连杆 4向上移动, 活 塞内圆柱 51的下端伸入针阀凸环 62的环形槽 621内相互密闭,将气缸 7内腔与 流道隔离, 而连杆 4的下端与活塞 5的连接环 53脱离形成间距, 这一间距的设 置使得被隔离的流道体积由于连杆 4上升,但活塞 5仍处于静止状态时发生扩张。

请参阅图 3和图 4所示, 图 3为压盖 1压到底的状态下, 从活塞内圆柱 51 内侧至连杆下部 42内侧,针阀圆杆 61外侧的这部分体积除去前后无变化体积后 为 A部; 在压盖 1瞬间释放的状态下, 如图 4, 连杆 4上升 1. 3隱, 但活塞 5处 于原位, 原 A部的体积扩张为 B部的体积, 由此, 可以清楚的看到流道内的体积 发生了扩张, 因此, 留在流道内的流体从压盖 1的出口 12处回流以填补该扩张 的体积。

而在针阀凸环 61带动活塞 5上升之后, 活塞 5由塞子 3的下端限位, 活塞 5复位重新封堵排气孔 721, 使容器内部与外界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