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NON-ORIENTED SILICON STEEL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FO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127048
Kind Code:
A1
Abstract: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non-oriented silicon steel with excellent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a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for. Dur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he temperature T of the molten steel of steel tapped from a converter during steelmaking and the carbon content [C] and the free oxygen content [O]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formula: 7.27x103≤[O][C]e(-5000/T) ≤2.99x104, and the final annealing step uses tension annealing at a low temperature for a short time. A non-oriented silicon steel with a low iron loss, and excellent anisotropy of iron loss can be obtained by means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ventors:
XIE SHISHU (CN)
LIU XIANDONG (CN)
CHEN XIAO (CN)
HE HONGXU (CN)
WANG BO (CN)
MA AIHUA (CN)
ZOU LIANG (CN)
ZHANG HUAWEI (CN)
CAO WEI (CN)
ZHANG FENG (CN)
LIU JUNLIA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01685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06, 2013
Filing Date:
December 11,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BAOSHAN IRON & STEEL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C21D8/12; C21C5/28; C21D1/26; C22C38/00; C22C38/06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333620A2008-12-31
CN101871035A2010-10-27
CN101041222A2007-09-26
CN1796015A2006-07-05
JPS6223932A1987-01-31
KR20050066235A2005-06-30
US4560423A1985-12-24
JPH08295936A1996-11-12
US6139650A2000-10-31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821511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WATSON & BAND LAW OFFICE (CN)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一种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顺序包括如下步骤: a) 炼钢、 b ) 热轧、 c ) 常 化、 d) 冷轧、 以及 e) 退火, 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炼钢步骤 a)获得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如下成分的铸坯: C 0.001~0.004%, Si 2.5-4.0%, Al 0.5-1.5%, Mn 0.10-1.50%, P<0.02%, S<0.002%, N<0.003%, B<0.005%, Mn/S>300, Al/N≥300, 其余为 Fe和不可避免杂质; 其中,

所述炼钢步骤 a)包括转炉炼钢, 其中转炉出钢的钢水温度 T与碳含量 [C]以及自 由氧含量 [0]之间满足下式: 7.27x l03≤[O][C]e (_5,/T)≤2.99xl04 ; 以及

在所述退火步骤 e )中,将冷轧后的冷轧钢带加热到 900~1050°C,并在 0.5-1.5MPa 的张力 σ下进行保温, 保温时间 t为 8-60秒。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火步骤 e) 中的温度为 920~1000°C , 张力 σ为 1-1.3 MPa。

3. 如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炼钢步骤 a) 中获得的铸坯中, 350< ( Mn/S ) ≤600, 350≤(A1/N)≤600。

4. 如权利要求 1至 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铸坯还包含 Sn和 /或 Sb, 其中 Sb+2Sn的含量为 0.001-0.05wt%。

5. 如权利要求 1至 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炼钢步骤 a)还包括 RH精炼, 在所述 RH精炼中, 脱碳结束时, 先采用 FeSi合金进行 脱氧, 接着采用 FeAl合金进行脱氧。

6. 如权利要求 1至 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冷轧步骤 d)中, 压下率为 70~88%。

7. 如权利要求 1至 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常化步骤 c ) 采用罩式炉常化, 即在氮氢保护下, 在 780~880°C处保温 2~6小时。

8. 如权利要求 1至 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常化步骤 c) 采用连续退火方式常化, 即以 5~15°C/s的加热速度将热轧后的热轧钢带 加热到 850~950°C, 在氮气保护下进行保温, 保温时间 t为 10-90秒, 然后以 10°C/s 以下的冷却速度冷却至 650°C, 之后进行自然冷却。

9.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常化步骤 c ) 中, 将热轧后的热轧钢带加热到 850〜930Ό。

10. 如权利要求 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 述热轧步骤 b) 中, 950°C以上的变形量为 80%以上。

1 1.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轧步骤 b ) 中, 热轧钢带不同部位间的最大温差为 20°C以下。

12. 一种无取向硅钢, 其特征在于, 用于制造所述无取向硅钢的铸坯包含 2.5~4.0wt%的硅; 以及

所述硅钢的晶粒直径为 100~200 μηι, 晶粒等轴系数 L为 1.05-1.35。

13. 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无取向硅钢, 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坯以重量百分比计还 包含如下成分: C 0.001-0.004%, A1 0.5-1.5%, Μη 0.10-1.50%, P<0.02%, S<0.002%, N<0.003%, B<0.005%, Mn/S≥300, Al/N>300, 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杂质。

14. 如权利要求 12或 13所述的无取向硅钢,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硅钢表面下 30μιη 处的氮与氧的总含量为 300ppm以下。

15. 如权利要求 12至 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取向硅钢,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硅钢中 尺寸为 500nm以下的夹杂物数量为 40%以下。

16. 如权利要求 12至 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取向硅钢,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硅钢在 0.5mm厚度下的铁损 P15/5o为 2.40W/kg 以下, 以及铁损各向异性为 10%以下, 其中 P15/5Q为 50Hz、 1.5T磁感强度下的铁损。

Description:
无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特 别涉及一种铁损及铁损各向异性优 异的无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无取向硅钢主要用于制造中型及大型电动机 O50HP)和发电机定子铁芯, 以及 能效要求高的小型电机的定转子铁芯。 为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并节省能源, 需要所 用无取向硅钢具有较低的铁损以及优异的铁损 各向异性。

无取向硅钢的传统制造方法是通过使用包含 2.5^%以上硅、 0.2wt%以上铝的铸 坯来提高硅钢的电阻, 从而降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但该方法要求最终退火温度为 1000°C以上, 故存在成本高、 炉棍结瘤等问题。

为获得满足电子设备小型化、 节能化要求的无取向硅钢, 人们对无取向硅钢的成 分、 制造工艺进行了许多研究, 试图开发出磁性优异的无取向硅钢。

美国专利 US4560423采用按重量百分比计包含如下成分的铸 坯:

Si>2.5%, Α1≥1 ·0%, 3.5%< ( Si+Al) <5.0%, S<0.005%, N<0.004%, 并采用两段式退 火, 即在 850~1000°C的温度下保温 30〜120秒, 接着在 1050°C下保温 3〜60秒, 获得 了铁损 Pi 5/ 50 ≤2.70W/kg ( 0.5mm厚的硅钢) 的无取向硅钢。

曰本公开专利 JP1996295936S 采用按重量百分比计包含如下成分的铸坯: C<0.005%, Si: 2.0-4.0%, A 0.05-2%, Mn: 0.05-1.5%, P<0.1%, S<0.003%, N<0.004%, Sn: 0.003-0.2%, Cu: 0.015-0.2%, Ni:0.01~0.2%, Cr: 0.02-0.2%, V: 0.0005〜0.008%, Nb<0.01%, 并通过将常化冷却速度控制为 80°C/S以下, 将冷轧压下率控制为 88%以 上以及最后进行两段式退火, 获得了铁损较低的无取向硅钢。

美国专利 US6139650通过在铸坯中添加 Sb、 Sn、 以及稀土元素 Se、 Te等来控制 硅钢中的 S 含量、 表面氮含量等来将硅钢的铁损 P 15/5Q ( 0.5mm 厚的硅钢) 控制在 2.40W/kg以下。

上述现有技术虽然均将硅钢的铁损控制在较低 的水平, 但它们均没有涉及铁损各 向异性, 而众所周知, 硅钢的铁损各向异性将直接影响定转子铁芯的 转动损耗, 是电

1

确认本 动设备能否获得优异损耗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 因此, 同时具有较低铁损以及优异的 铁损各向异性的无取向硅钢的研发具有重要的 意义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磁性优异的无取向硅 钢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中的无取 向硅钢具有较低的铁损(硅钢在 0.5mm厚度下的铁损 P 15/5 o≤2.40W/kg) 以及优异的铁 损各向异性(≤10%) , 可满足中大型发电机、 电动机以及小型高效电机铁芯材料的使 用要求。 此外, 本发明的方法具有成本低、 效果稳定等优点。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 其顺序包括如下步骤: a) 炼钢、 b) 热 轧、 c) 常化、 d) 冷轧、 以及 e ) 退火, 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炼钢步骤 a)获得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如下成分的铸坯: C 0.001~0.004%, Si 2.5-4.0%, Al 0.5-1.5%, Mn 0.10-1.50%, P<0.02%, S≤0.002%, N<0.003%, B<0.005%, Mn/S>300, Al/N>300, 其余为 Fe和不可避免杂质; 其中,

所述炼钢步骤 a) 包括转炉炼钢, 其中转炉出钢的钢水温度 T (单位为 K) 与碳 含量 [C] (单位为 ppm ) 以及自由氧含量 [0] (单位为 ppm ) 之间满足下式: 7.27x l0 3 <[O][C]e 5000/τ) ≤2.99χ 10 4 ; 以及

在所述退火步骤 e )中,将冷轧后的冷轧钢带加热到 900〜1050°C,并在 0.5-1.5MPa 的张力 σ下进行保温, 保温时间 t为 8-60秒。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 首先通过炼钢获得铸坯, 接着对铸坯进行热轧以形成热轧钢 带, 然后对热轧钢带进行常化处理, 接着对经常化处理的热轧钢带进行冷轧以形成 冷 轧钢带, 最后对冷轧钢带进行最终的退火处理。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 考虑到降低制造成本以及有利于硅钢产品的质 量稳定性, 所 述退火步骤 e) 中的保温时间 t应限定为 8-60秒。 当保温时间 t小于 8秒时, 晶粒未 充分粗化, 从而不利于降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和铁损各向 异性。 而当保温时间 t超过 60秒时, 成本提高, 并且无取向硅钢的铁损和铁损各向异性未有进 一步的改善。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 优选所述铸坯中的不可避免杂质中, Nb≤0.002wt%, V≤0.003wt%, Ti<0.003wt%, Zr≤0.003wt%。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 就有利于晶粒生长以及降低晶粒在轧向与横向 上的性能差异 来说, 优选所述退火步骤 e ) 中的温度为 900〜1050°C, 进一步优选为 920~1000°C ; 以 及优选张力 σ为 0.5-1.5MPa, 进一步优选为 1-1.3 MPa。 退火步骤 e) 中的温度过低不 利于晶粒的生长; 而退火步骤 e) 中的温度过高则不利于降低成本, 简化工艺。 退火 步骤 e) 中的张力 σ过小不利于晶粒在低温短时退火下迅速长大 而退火步骤 e) 中的 张力 σ过大时, 晶粒在轧向与横向上的性能差异较大, 不利于降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各向异性。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 考虑到进一步降低最终硅钢产品表层中的 Ν、 0含量并改善 硅钢产品的晶体织构,优选所述炼钢步骤 a)中的铸坯还含有 Sn和 /或 Sb,其中 Sb+2Sn 的含量为 0.001-0.05wt%。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 炼钢步骤 a) 还包括 RH精炼, 就提高脱氧效果来说, 优选 在 RH精炼中, 脱碳结束时, 先采用 FeSi合金进行脱氧, 接着采用 FeAl合金进行脱 氧。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 所述常化步骤 c ) 可采用罩式炉常化或连续退火方式常化。 考虑到进一步降低铁损各向异性、 获得良好板型以及易于冷轧, 优选罩式炉常化在如 下条件下进行: 在氮氢保护下, 在 780〜880°C处保温 2~6小时; 或者优选连续退火方 式常化在如下条件下进行: 以 5~15 °C/s 的加热速度将热轧后的热轧钢带加热到 850~950°C , 在氮气保护下进行保温, 保温时间 t为 10-90秒, 然后以 10°C/s以下的冷 却速度冷却至 650°C, 之后进行自然冷却。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 考虑到进一步降低铁损各向异性, 优选在所述冷轧步骤 d) 中, 压下率为 70~88%。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 考虑到进一步提高最终硅钢产品的晶粒组织, 优选在所述热 轧步骤 b) 中, 950Ό以上的变形量为 80%以上。 此外, 考虑到获得良好的板型并防止 边裂, 热轧钢带不同部位间的最大温差优选为 20°C以下, 进一步优选为 10°C以下。

除了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之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较低的铁损和优异的铁 损各向异性的无取向硅钢,其可通过本发明中 的上述制造方法,使用包含 2.5〜4.0wt%Si 的铸坯制造, 本发明的无取向硅钢其晶粒直径为 100~200 μ πι, 晶粒等轴系数 L 为 1.05-1.35。

进一步地, 优选所述铸坯以重量百分比计还包含如下成分 : C 0.001-0.004%, A1 0.5-1.5%, Μη 0.10-1.50%, P<0.02%, S<0.002%, N<0.003%, B<0.005%, Mn/S>300, Al N>300, 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杂质。 ,

进一步地,优选本发明的无取向硅钢表面下 30μηι处的氮与氧的总含量为 300ppm 以下。 进一步地, 优选本发明的无取向硅钢中尺寸为 500nm 以下的夹杂物数量为 40% 以下。

在本发明中, 通过严格控制转炉出钢的钢水温度 T与 [C]以及 [0]之间的关系并控 制铸坯中各成分含量,可降低夹杂物数量并控 制其形态,从而改善无取向硅钢的结构, 提高无取向硅钢的磁性。

进一步地, 在退火步骤 e ) 中, 通过施加合适的张力并在适宜温度下短时退火 , 可使晶粒迅速长大, 并且使晶粒在轧向与横向上的性能差异不大, 从而不仅有利于降 低铁损, 而且有利于降低铁损各向异性。

本发明通过炼钢控制铸坯中各成分含量、 严格控制转炉出钢的钢水温度 T 与 [C] 以及 [0]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夹杂物数量并控制其形态 ,以及进行低温张力短时退火来控 制晶粒形态, 可获得铁损以及铁损各向异性优良的无取向硅 钢。 本发明的无取向硅钢 其铁损 P 15 / 5Q 为 2.40W/kg以下 (0.5mm厚度的硅钢) , 铁损各向异性为 10%以下, 其 中 P 15/5 o为 50Hz、 1.5T磁感强度下的铁损。 附图说明

图 1所示为用于制造无取向硅钢的铸坯中的 Mn/S比率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P 15/50 的关系。

图 2所示为用于制造无取向硅钢的铸坯中的硫含 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P 15/5 o的 关系。

图 3所示为用于制造无取向硅钢的铸坯中的 A1 N比率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P 15/5 o 的关系。

图 4 所示为无取向硅钢表面下 30μιη 处的氮与氧的总含量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Pi 5/5Q 的关系。

图 5所示为无取向硅钢的晶粒等轴系数与无取向 钢的铁损各向异性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中用于制造无取向硅钢的铸坯 中的各成分的限定理由进行如下说 明。

Si : 可溶于铁素体中形成置换固溶体, 提高基体电阻率, 能显著降低铁损并提高 屈服强度, 是无取向硅钢中最重要的合金元素之一。 Si含量过低时, 其降低铁损的有 利效果不明显, Si含量过高吋, 不仅降低铁损的作用明显减弱,而且会造成加 工困难。 在本发明中, 硅含量被限定为 2.5~4.0wt%。

A1: 可溶于铁素体提高基体电阻率, 粗化晶粒, 降低铁损并提高屈服强度, 同时 还可以脱氧固氮,但容易造成成品钢板表层内 氧化。 A1含量过低时,其上述降低铁损、 脱氧固氮的有利效果不.明显, A1含量过高时, 冶炼浇注困难, 磁感降低, 并且加工困 难。 在本发明中, 铝含量被限定为 0.5~1.5wt%。

Mn: 与 Si、 A1—样可以增加钢的电阻率, 降低铁损, 可与杂质元素 S形成稳定 的 MnS, 消除 S对磁性的危害, 此外, Mn的存在还可防止热脆, 其也溶于铁素体形 成置换固溶体, 有固溶强化作用, 可提高基体屈服强度。 Mn 含量过低时, 其上述有 利效果不明显, Mn含量过高时, 硅钢的相变点温度 Acl 降低, 再结晶温度降低, 热 处理时发生 α— γ 相变, 劣化有利晶体织构。 在本发明中, Mn 含量被限定为 0.10wt%~1.50wt%。

进一步地, 本发明人考察了 Mn/S 比率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P 15/5 o的关系。 图 1 所示为用于制造无取向硅钢的铸坯中的 Mn/S比率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P 15/5 o的关系。 如图 1所示, Mn/S比率在 300以上时具有较好的降低铁损 P 15/5 c的效果, 在 Mn/S比 率达到 600后, 其降低铁损 P 15 / 5Q 的效果基本达到饱和。 在本发明中, Mn/S比率被限 定为 300以上, 优选为 350〜600。

S: 对加工及磁性均有害, 其易于与 Mn形成细小的 MnS质点, 阻碍成品退火晶 粒长大, 严重劣化磁性, 此外, S易于与 Fe形成低熔点 FeS及 FeS 2 或共晶体, 造成 热加工脆性问题。 本发明人考察了 S含量对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P 15/5 o的影响。 图 2所 示为用于制造无取向硅钢的铸坯中的硫含量与 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P 15 / 5 o的关系。如图 2 所示, 当 S含量超过 0.002wt%时, 无取向硅钢的铁损 P 15 / 5 o劣化。 在本发明中, S含 量被限定为 0.002wt%以下。

P: 在钢中添加一定的磷可以改善钢带的加工性, 但 P含量过高时反而会劣化钢 带的冷轧加工性。 在本发明中, P含量被限定为 0.02%以下。

C: 对磁性有害, 是强烈阻碍晶粒长大的元素, 同时 C是扩大 γ相区的元素, 过 量的 C使常化处理时 α与 γ两相区转变量增加, 大大降低相变点温度 Acl, 引起结晶 组织反常细化, 从而导致铁损增加, 而且 C作为间隙元素, 其含量过高不利于硅钢的 疲劳性能。 C含量过高会导致磁失效, 但 C含量过低时, 会导致屈服强度显著下降, 在本发明中, C含量被限定为 0.001~0.004wt%。 N: 本身是间隙原子, 易与 Ti、 Al、 Nb、 V 形成细小弥散氮化物, 强烈阻碍晶 粒长大, 劣化铁损。 N含量过高时, 氮化物析出量增加, 强烈阻碍晶粒长大, 劣化铁 损。 在本发明中, N含量被限定为 0.003wt%以下。

通常通过增加 A1的含量, 形成粗化的 A1N, 来减少 N元素及其它细小 N化物的 影响。 A1/N的比例将直接影响 A1N的形态及尺寸, 如果 A1含量较低, 将形成严重影 响磁畴移动的细小针状 A1N, 从而劣化铁损。 本发明人考察了 A1/N 比率与无取向硅 钢的铁损 P 15 / 5fl 的关系。 图 3所示为用于制造无取向硅钢的铸坯中的 A1/N比率与无取 向硅钢的铁损 P 15 / 5 o的关系。 如图 3所示, 在 A1/N比率为 300以上、 优选为 350〜600 时, 铁损较低, 在 A1 N比率超过 600时, 其降低铁损的效果趋于饱和。 在本发明中, A1/N比率被限定为 300以上, 优选为 350~600o

0: 对磁性有害, 可以在炼钢过程中形成氧化物夹杂, 其数量及形态均对磁性有 较大的影响, 因此, 除了尽可能地降低炼钢过程最终的氧含量外, 还需通过炼钢工艺 降低氧化物数量并控制其形态。

B: 低 Si含量钢中加 B用于降低 A1量, 降低炼钢成本; 高 Si高 A1钢中加 B, B 处于固溶状态,固溶的 B沿晶界偏聚可以改善晶体织构,同时可以防 P偏聚的脆化, 并可以防止形成内氧化层和内氮化层从而促进 晶粒长大。 但 B是间隙原子, 其含量过 高会阻碍磁畴运动, 降低磁性能, 因此, 在本发明中, B含量被限定为 0.005wt%以下。

接着, 本发明人考察了无取向硅钢表层中氮与氧的总 含量以及晶粒等轴系数对无 取向硅钢的铁损和 /或铁损各向异性的影响。

无取向硅钢表层中氮与氧的总含量代表了表面 氮化及内氧化发生的程度以及氧 化物总量水平, 其直接影响无取向硅钢的铁损优劣水平。 图 4所示为无取向硅钢表面 下 30μπι处的氮与氧的总含量与无取向硅钢的铁 P 15/5 o的关系。如图 4所示,无取向 硅钢的铁损随氮与氧的总含量增加而增大, 当氮与氧的总含量为 300ppm以下时, 无 取向硅钢具有较低的铁损。 因此, 为获得具有较低铁损的无取向硅钢, 应尽可能降低 无取向硅钢表层中氮与氧的总含量。

本发明中所述的 "晶粒等轴系数"定义如下: 平行于板面取样, 磨去表层制成金 相样品, 在显微镜下观察晶粒组织, 分别检测晶粒组织平行于轧向及垂直于轧向 (即 横向) 的平均直径 I 、 D c , 这两者的比率即为晶粒的等轴系数 L, 即 L=D!7D C

L用于表征晶粒沿轧向及横向的形状特点。 L值越趋近于 1, 表明晶粒越趋近于 等轴晶粒, L值越偏离 1, 表明晶粒形状越偏离等轴形态; L值越大, 晶粒沿轧向越 长, 横向越短。 图 5所示为无取向硅钢的晶粒等轴系数与无取向 钢的铁损各向异性 的关系。 如图 5所示, 在 L值为 1.05-1.35之间时, 无取向硅钢具有较低的铁损各向 异性。 因此, 为获得具有较好磁性的无取向硅钢, 其晶粒等轴系数 L优选在 1.05-1.35 之间。

在本发明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 RH精炼中采用先用 FeSi合金进行脱氧、 接着使用 FeAl合金进行脱氧的脱氧方式。 先采用 FeSi合金进行脱氧, 可有效去除硅 钢中的绝大部分自由氧, 并且其所生成的脱氧生成物 Si0 2 颗粒尺寸较大,从而较易上 浮、 去除; 接着采用脱氧能力优于 FeSi的 FeAl合金, 可以较容易地去除硅钢中残留 的自由氧, 使得硅钢中的氧化物夹杂数量明显减少, 保证最终硅钢产品中 500nm以下 的氧化物夹杂数量不大于 40%, 从而可减弱晶界的钉扎作用以及磁畴钉扎效应 , 提高 硅钢的磁性。 FeSi合金脱氧与 FeAl合金脱氧对硅钢中夹杂物的影响如表 1所示。

表 1

< 0. 5 μ m 0. 5-1 μ m 1-1. 5 μ ιη 1. 5-5 μ m 5-10 μ m 大量 A 1N、 MnS复 A I N. MnS复合, A 1N、 MnS复合, 少量少量 Fe0、

FeS i合

MnS , 合, 部分 MnS 部分含有 Cu 2 S Ca0、 A 1 2 0 3 、 FeO等复 S i0 2 复合 金脱氧

Cu 2 S、 A 1N 合

FeA l合 大量 MgO+MnS A 1N、 A 1 2 0 3 和 S i0 2 少量 Fe0、

A 1N、 A 1 2 0 3 为主

金脱氧 MnS , Cu 2 S /Cu 2 S为主 或 Cu 2 S复合 A 1 2 0 3 复合 在本发明方法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 在所述热轧步骤 b) 中, 950°C以上的变形 量为 80%以上。热轧时的高温变形量(950Ό以上的变 量)对钢带组织的影响如表 2 所示。 由表 2可知, 增大热轧时的高温变形量可减少钢带中的细小 析出物并提高晶粒 的再结晶情况。 因此, 为获得磁性优异的无取向硅钢,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 优选在热 轧步骤 b) 中, 950°C以上的变形量为 80%以上。

表 2 950°C以上的变形量 细小析出物 再结晶情况

1 30% 明显可见 芯部纤维组织

2 50% 明显可见 芯部纤维组织

3 60% 可见 芯部少量纤维组织

4 80% 很少 完全再结晶

5 85% 很少 完全再结晶

在本发明方法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 在热轧步骤中, 热轧钢带不同部位间的最 大温差优选为 20°C以下, 进一步优选为 10Ό以下。 钢带中心与边部的最大温差与最 大凸度及边裂之间的关系如表 3所示。 由表 3可知, 温差为 20°C以下时的凸度与边裂 均达到良好水平, 并且温差为 10°C以下时, 基本可以避免边裂的发生。 因此, 考虑到 获得良好的板型并防止边裂, 优选热轧钢带不同部位间的最大温差为 20Ό以下, 进一 步优选为 10°C以下。

表 3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这 些实施例。

实施例 1

首先进行炼钢,即通过 RH精炼和连铸获得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如下成 的铸坯: C 0.002%, Si 3.2%, A1 0.7%, Mn O.50%, P 0.014%, S 0.001%, N 0.002%, B 0.002%, Nb 0.001%, V 0.002%, Ti 0.0015%, Zr 0.001%, 以及 Sn 0.008%, 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 杂质; 其中在炼钢中, 转炉出钢的钢水温度 T与碳含量 [C]以及自由氧含量 [0]之间满 足下式: 7.27xl0 3 ≤[O][C] e ( 5( )/T )≤2.99x l0 4 , 以及 RH精炼中采用先 FeSi合金后 FeAl 合金进行脱氧的脱氧方式。

接着进行热轧,即将铸坯加热到 1 100°C,保温后进行轧制,热轧终了温度为 850Ό 以上, 其中 950°C以上的变形量为 80%以上, 热轧后的热轧钢带厚度为 1.5~3.0mm。 然后对热轧钢带采用连续退火方式常化或者罩 式炉常化。 采用连续退火方式常化 时, 在 850〜950°C下常化 10-90秒, 常化加热速度为 5~15 °C/S , 冷却速度为 5~20°C/S ; 釆用罩式炉常化时, 在氢气保护下在 780~880°C下常化 2-6小时。

接着对经常化处理后的热轧钢带进行冷轧以形 成冷轧钢带, 冷轧后的冷轧钢带厚 度为 0.27〜0.5mm, 冷轧的压下率为 70-88%。

最后对冷轧钢带进行退火, 在连续退火炉中, 以 25-45 °C/S 的加热速度加热到

900°C , 并在该温度下, 在氢氮保护下以及 0.5MPa的张力 σ下退火 8-60秒, 从而获得 实施例 1的无取向硅钢。

实施例 2

采用与实施例 1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所不同的只是 最后的退火步骤中, 退火温度改为 920°C。

实施例 3

采用与实施例 1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所不同的只是 最后的退火步骤中, 退火温度改为 1020°C。

实施例 4

采用与实施例 1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所不同的只是 最后的退火步骤中, 退火温度改为 1050°C。

实施例 5

采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 所不同的只是在最后的退火步骤 中, 张力 σ改为 1 MPa。

实施例 6

采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 所不同的只是在最后的退火步骤 中, 张力 σ改为 1.3 MPa。

实施例 7

采用与实施例 1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所不同的只是 最后的退火步骤中, 张力 σ改为 1.5 MPa。

对照例 1

采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 所不同的只是在最后的退火步骤 中, 退火温度改为 850°C。 对照例 2

采用与实施例 1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所不同的只是 最后的退火步骤中, 退火温度改为 1 100°C。

对照例 3

采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 所不同的只是在最后的退火步骤 中, 张力 σ改为 0.3MPa。

对照例 4

采用与实施例 1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所不同的只是 最后的退火步骤中, 张力 σ改为 2MPa。

对照例 5

采用与实施例 1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所不同的只是 最后的退火步骤中, 退火时间改为 5秒。

对照例 6

采用与实施例 1相同的方法制造无取向硅钢, 所不同的只是炼钢中的转炉出钢的 钢水温度 T与碳含量 [C]以及自由氧含量 [0]之间未满足下式: 7.27x l0 3 ≤[O] [C]e ( - 5000/T) ≤2·99χ 10 4

对上述实施例和对照例的无取向硅钢 (0.5mm厚度规格) 的铁损 P 15 / 5 o以及铁损各 向异性进行测定, 结果如表 4所示。

表 4

由上表可知, 与对照例相比, 实施例中的无取向硅钢具有较低的铁损和铁损 各向 异性, 其无取向硅钢在 0.5mm厚度下的铁损 P 15/5 o为 2.40W/kg以下, 以及铁损各向异 性为 10%以下, 其中 P 15/5Q 为 50Hz、 1.5T磁感强度下的铁损。

此外, 本发明人对实施例中的无取向硅钢的表层性能 以及晶粒性能进行了测定。 测定结果表明, 实施例中的无取向硅钢其晶粒直径为 100~200 P m, 晶粒等轴系数 L 为 1.05-1.35。 此外, 实施例中的无取向硅钢表面下 30μιη 处的氮与氧的总含量为 300ppm以下, 尺寸为 500nm以下的夹杂物数量为 40%以下。

本发明的实验结果证明,本发明通过严格控制 转炉出钢的钢水温度 T与 [C]以及 [0] 之间的关系并控制铸坯中各成分含量, 可降低无取向硅钢表层中的氮氧总含量以及夹 杂物数量, 从而改善无取向硅钢的结构, 提高无取向硅钢的磁性。 进一步地, 本发明 通过在 900-1050°C的温度以及 0.5-1.5MPa的张力下实行低温张力短时退火,可 晶粒 迅速长大, 并获得适宜的晶粒等轴系数, 从而可降低铁损和铁损各向异性, 提高无取 向硅钢的磁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炼钢控制铸坯中各成分含量、 严格控制转炉出钢的钢水温度 T 与 [C] 以及 [0]之间的关系以降低夹杂物数量并控制其形态 ,以及进行低温张力短时退火来控 制晶粒形态, 可获得铁损以及铁损各向异性优良的无取向硅 钢。 本发明的无取向硅钢 可满足电子设备小型化、 节能化的要求, 从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