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NOVEL DEVICE FOR PREVENTING GLOSSOCOMA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036668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device for preventing glossocoma (100) comprises a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device (110) and an adjustable fixing device (120). The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device (110) is an elastic body and has a hollow shell-like structure that fits the tongue. The adjustable fixing device (120) is disposed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device (110) and used for working with the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device (110) so as to prop against lips and chins when the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device (110) sucks the tongue out. The device uses the adjustable fixing device (120) to fix the tongue posi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ongue lengths and oral cavity shapes of users, and fix the tongue at a comfortable position while maintaining smooth airway. Therefore,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users on airway obstruction elimination are satisfied,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irway obstruction caused by glossocoma due to various reasons of coma, anesthesia and snoring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nd the airway obstruction is eliminated.

Inventors:
WU GUOYI (CN)
HUANG HO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01239
Publication Date:
March 13, 2014
Filing Date:
September 04,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WU GUOYI (CN)
HUANG HO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61B17/24; A61F5/56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11060103A12011-05-19
Foreign References:
US20010047805A12001-12-06
US20110259346A12011-10-27
US20020139375A12002-10-03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压吸引装置 (110), 该负压吸引装置 (110) 为弹性体并具有与舌体贴合的空心套 状结构; 以及

可调式固定装置(120), 该可调式固定装置(120)位于负压吸引装置(110)的外周, 用于与负压吸引装置 (110)相配合以在负压吸引装置 (110)将舌体吸出时抵靠唇颏部。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中,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 (110) 包括位于开放端的入口部分 (112)、 位于封闭端的膨胀部分 (113 ) 和位于其间的颈部

( 111 ) , 入口部分 (112) 逐渐收缩地延伸至颈部 (111 ) 后再逐渐扩大地延伸至膨胀部 分 (113 ) 。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100), 其中,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110)的 入口部分 (112) 的下侧沿朝向封闭端的方向形成有锥形豁口 (115 ), 用于容纳舌系带, 使得舌体表面解剖结构与负压吸引装置 (110) 的内腔紧密贴合。

4.如权利要求 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中, 所述膨胀部分 ( 113) 为空心球体形状。

5.如权利要求 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中, 所述负压吸引 装置 (110) 沿左右方向的直径均大于沿上下方向的直径, 且横截面呈椭圆形。

6.如权利要求 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其中,所述负压吸引装置( 110) 的颈部 (111 ) 的直径为整个装置直径的最窄处。

7. 如权利要求 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中, 所述入口部分

( 112) 的横截面呈心形, 入口部分 (112 ) 的底侧具有三角形凹陷结构, 用以配合使用 者舌体下部的解剖结构。

8.如权利要 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中, 所述负压吸引装 置 (110) 采用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

9.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中,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110) 由 医疗级硅塑一体成型。

10.如权利要求 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100), 其中, 所述负压吸引 装置 (110) 和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 为一体式结构。

11.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100), 其中, 所述可调式固定装置(120) 为在所述负压吸引装置 (110) 的外周上竖起的片状结构。

12.如权利要求 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100), 其中, 所述负压吸引 装置 (110) 和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 为分体式结构。

13.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100), 其中, 所述可调式固定装置 U20) 由 L型支架 (121,122) 和固定该 L型支架的长带 (123 ) 构成。

14. 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100),其中,所述可调式固定装置(120) 包括至少一个 L型支架 (121,122), 其用于与使用者上唇颏或下唇颏贴合, 以防止舌体 和负压吸引装置 (110) 回缩到口腔内。

15. 如权利要求 14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100),其中,所述可调式固定装置(120) 包括两个 L型支架 (121,122), 其分别位于负压吸引装置的上侧和下侧。

16.如权利要求 15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中, 所述 L型支架 (121 ,122) 与负压吸引装置(110)相接触的表面上具有第一接合部(124),所述负压吸引装置(110) 与所述第一接合部 (124) 相对应的表面上具有第二接合部 (114), 第一接合部 (124) 和 /或第二接合部 (114) 具有用于增大 L型支架 (121, 122) 和负压吸引装置 (110) 之 间的接合力的表面结构。

17. 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100), 其中, 所述第一接合部(124)和 /或第二接合部 (114) 的表面结构为锯齿状表面凸起。

18 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中, 所述 L型支架 (121,122) 由塑料制成。

19. 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中, 所述固定长带 (123 ) 由 棉布、 人造纤维或尼龙材料制成。

20. 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其中, 所述固定长带 (123) 用 于将所述 L型支架 (121, 122) 固定于负压吸引装置 (110) 的外周上, 使得第一接合部

( 124) 与第二接合部 (114)相互接触并配合以防止舌体和负压吸引装置 (110) 回缩到 口腔内。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矫正器械, 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防止舌 后坠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可以应用于 各种临床领域, 尤其是可以使 用在外科、 麻醉科、 耳鼻喉科、 ICU等说, 也可用于家庭日常鼾症的治疗。

背景技术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在昏迷或书进行麻醉术后, 患者出现舌后坠。 参考图 9和 10, 其中图 9示出了正常人的舌体与头部、 咽部解剖侧截面图, 相比较地, 图 10示出了舌后坠患者的舌体与头部、 咽部解剖侧截面图。 从图 9和 10中可以清楚地 分辨出由于舌后坠而引起的呼吸道阻塞, 而这种阻塞容易导致缺氧。 对于这种问题, 传 统的解决方法有两种: (1) 托下颌和 (2) 放置 "口咽通气道"及 "喉罩"。

( 1 ) 托下颌

"托下颌"的方式是解决患者舌后坠缺氧问题的 简单、 实用和有效的方法, 但是 采用这种人工技术的方式具有以下的不足: a.费时费力并且完全占用了医务人员的综合诊 治和抢救工作时间; b.降低了对患者诊治、 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放置 "口咽通气道"及 "喉罩"

放置 "口咽通气道"及 "喉罩"通常为内置式, 对患者刺激较大, 容易引发恶心、 呕吐、 喉痉挛等并发症。

除此之外, 发病率较高的鼾症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个非 常严重的健康问题。 打鼾 可以导致睡眠缺乏, 使人的大脑、 血液产生严重的缺氧, 因而形成低氧血症, 严重的情 况下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这种低氧血症会诱发高血压、 心率失常、 心机梗.塞、 心 绞痛等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 甚至导致呼吸暂停超过 120秒, 引发猝死。

目前, 对于鼾症常见的解决方案有(1)采用各种防止 后坠的装置、 辅助器械和呼 吸面具等; (2) 手术治疗。

( 1) 采用各种防止舌后坠的装置、 辅助器械和呼吸面具等;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市场上现在出现了一种口内装置, 其适用于患者夜间佩戴, 通常是按照向前的方向 改变下颌位置, 故而能够打开咽部气道, 但是由于该装置的作用原理是改变颌部位置, 因此这种作用原理导致的产品构造和使用对佩 戴者来说非常麻烦。

持续正压呼吸机通过佩戴呼吸面罩提供持续的 正通气道压力, 因此保持通气道打开。 但是, 该设备非常昂贵且操作复杂, 同时打鼾者佩戴后会感觉睡眠不舒服, 所以仅在呼 吸暂停严重的情况下使用。

(2)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鼾症通常是采用切除增大的扁桃体、 息肉等阻碍呼吸的结构的方式进行。 但是术后能够成功治疗打鼾的比例相对较低, 范围大致在 20-40%不等, 且复发率高。

其他打呼噜的治疗方式包括减肥、 体育锻炼、 侧卧睡觉、 戒烟戒酒、 口服药物等, 但以上的这些方式均无法彻底解决舌后坠而导 致打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可靠且能有效防治舌后坠引发的 气道阻塞和鼾症的器械。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舌后坠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压吸引装置, 该负压吸引装置为弹性体并具有与舌体贴合的 空心套状结构; 以及 可调式固定装置, 该可调式固定装置位于负压吸引装置的外周, 用于与负压吸引装置 相配合以在负压吸引装置将舌体吸出时抵靠唇 颏部。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包括位于开放端的入口部分 、 位于封闭端的膨胀部分和位于其间 的颈部, 入口部分逐渐收缩地延伸至颈部后再逐渐扩大 地延伸至膨胀部分。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的入口部分的下侧沿朝向封 闭端的方向形成有锥形豁口, 用于容 纳舌系带, 使得舌体表面解剖结构与负压吸引装置内腔紧 密贴合。

所述膨胀部分为空心球体形状。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沿左右方向的直径均大于沿 上下方向的直径,且横截面呈椭圆形。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的颈部的直径为整个装置直 径的最窄处。

所述入口部分的横截面呈心形, 入口部分的底侧具有三角形凹陷结构, 用以配合使 用者舌体下部的解剖结构。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采用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由医疗级硅塑一体成型。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和可调式固定装置为一体式 结构。

所述可调式固定装置为在所述负压吸引装置的 外周上竖起的片状结构。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和可调式固定装置为分体式 结构。

所述可调式固定装置由 L型支架和固定该 L型支架的长带构成。

所述可调式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 L型支架,其用于与使用者上唇颏或下唇颏贴 , 以防止舌体和负压吸引装置回缩到口腔内。

所述可调式固定装置包括两个 L型支架, 其分别位于负压吸引装置的上侧和下侧。 所述 L型支架与负压吸引装置相接触的表面上具有 一接合部, 所述负压吸引装置 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相对应的表面上具有第二接 合部,第一接合部和 /或第二接合部具有用 于增大 L型支架和负压吸引装置之间的接合力的表面 构。

所述第一接合部和 /或第二接合部的表面结构为锯齿状表面凸起

所述 L型支架由塑料制成。

所述固定长带由棉布、 人造纤维或尼龙材料制成。

所述固定长带用于将所述 L型支架固定于负压吸引装置的外周上, 使得第一接合部 与第二接合部相互接触并配合以防止舌体和装 置回缩到口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止舌后坠装置在睡眠前或 手术后, 以负压吸引装置套住舌体, 通过挤压末端的膨胀部分, 排出空气形成负压, 以负压自动吸引舌体进一步套入吸引装 置内, 达到将舌向前固定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根据使用者舌的长度和口腔形态的 不同, 施用可调式固定装置固定舌体 的位置, 将舌体固定在舒适且使得气道通畅的位置。 从而,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 的可靠, 无创的防止舌后坠装置, 可以满足不同人对于解除气道阻塞的需要, 可以对各 种昏迷、 麻醉、 及鼾症原因引起的舌后坠而造成的呼吸道梗阻 患者进行有效控制, 并解 除气道梗阻。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 根据以下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特征和实施例都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中- 图 1示出了使用者佩戴舌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 2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主体的俯视图;

图 3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主体的侧截面图;

图 4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主体的空心球部横截 图;

图 5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主体的入口部分横截 图;

图 6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固定结构 121或 122的结构图;

图 7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固定结构 121或 122的侧截面图;

图 8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固定结构 121或 122固定在固定带上后的结构图; 图 9示出了正常人的舌体与头部、 咽部解剖侧截面图;

图 10示出了舌后坠患者的舌体与头部、 咽部解剖侧截面图;

图 11示出了将舌体负压吸入舌固定装置主体后的 剖结构侧截面图;

图 12示出了以固定结构将防止舌后坠装置主体及 体固定在口腔靠前空间后解剖结 构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 方式进行说明。

图 1示出了使用者佩戴舌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 2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主体的俯 视图。 下面参考图 1-2对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做详细说明。

如图 1-2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该防止舌后坠装置 100 由一个与舌体贴合的负压吸引装置 110及于其配套的外延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构成。 该 负压吸引装置 110具有中空结构的弹性体, 该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为外延可调式结构, 该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位于负压吸引装置 110的外周, 用于与负压吸引装置相配合在负 压吸引装置 110将舌体吸出时抵靠唇部。

图 3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主体的侧截面图; 图 4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主体的空 心球部横截面图; 图 5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主体的入口部分横截 图, 下面参考图 3 - 5 对负压吸引装置 110做详细说明。

如图 3-5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优选实施例中该负压吸引装 置 110可以灵活的使 用各种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 通常为高分子合成材料如聚氯乙烯材料或类似 材料。 在本 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 可以采用医疗级硅塑一次成型的中空结构, 该材料与舌面紧 密贴合良好。 该负压吸引装置 110的中空结构弹性体具有舌体状弹性主体, 该舌体状弹 性主体包括入口部分 112和空心球部分 113。其中,入口部分呈锥形缩窄至颈部后再逐 渐 开放地通向空心球部分 113。 负压吸引装置 110的中间部分具有颈部 111, 末端具有圆形 膨大的空心球部分 113, 该颈部 111的直径小于空心球部分 113的直径,颈部的直径为整 个装置直径的最窄处。该舌体状弹性主体内外 径无论是在颈部 111或空心球部分 113,左 右方向的直径均大于上下方向的直径, 且切面呈椭圆形。

负压吸引装置 110入口处下侧具有锥形豁口, 用于容纳舌系带, 使得舌体表面解剖 结构与负压吸引装置内腔紧密贴合。 舌体状弹性主体的入口部分横截面呈心形, 入口部 分下方具有三角形凹陷结构 115,用以配合使用者舌下部的解剖结构。所述 负压吸引装置 110中空舌体状弹性主体也可以采用高分子合成 材料制成。同时, 负压吸引装置 110的空 心球部分 113具有凸起 114, 用于增加摩擦力, 该凸起 114用于与外延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相配合来固定患者的上下舌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该凸起 114为锯齿状, 但是该凸起 114的形状并不仅限于锯齿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舌体固定需要采用其他 常用的增加摩擦力的纹路。

图 6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固定结构 121或 122的结构图; 图 7示出了防止舌后坠 装置固定结构 121或 122的侧截面图; 图 8示出了防止舌后坠装置固定结构 121或 122 固定在固定带上后的结构图。 下面结合图 6-8对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进行说明。

如图 6-8所示, 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为外延可调式结构, 该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位 于负压吸引装置 110的外周, 用于与负压吸引装置相配合在负压吸引装置 110将舌体吸 出时抵靠唇部。 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包括一对固定结构 121, 122和固定长带 123, 固定 结构 121, 122分别位于外延的空心球部的上方和下方。根 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该 固定结构 121和 122为两个 L型支架, 且在该固定结构 121和 122与负压吸引装置 110 相接触的表面同样具有凸起 124,该凸起 124用于增加摩擦力。该凸起 124用于与前文所 述的负压吸引装置入口处的凸起 114相配合来固定患者的上下舌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 优选实施例该固定结构 121和 122可以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如塑料等。 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是一个简单的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 121和 122可以采用分别成型,也可以采用与空 心球部主体一次性成型。 该 L型支架用于将使用者的上唇颏和下唇颏贴合 以防止舌体 和装置回缩到口腔内。 可调式固定装置 120还包括固定长带 123, 用于与固定结构 121, 122相配合来固定舌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 实施例该固定长带由棉布、人造纤维或尼 龙材质制成。

图 9示出了正常人的舌体与头部、 咽部解剖侧截面图; 图 10示出了舌后坠患者的舌 体与头部、 咽部解剖侧截面图; 图 11示出了将舌体负压吸入舌固定装置主体后的 剖结 构侧截面图; 图 12示出了以固定结构将防止舌后坠装置主体及 体固定在口腔靠前空间 后解剖结构侧截面图。 下面结合图 9-12对本实用新型的防止舌后坠装置使用过程 行说 明。

如图 9-12所示,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装置过程如 下:

( 1 ) 步骤 1 : 稍许挤压空心球部的末端, 使用者可自行将舌体放置于空腔内, 直到 抵达空心球部末端;

(2) 步骤 2: 松开被挤压的空心球部末端, 空心球部末端会自行恢复原有形状, 并 对空腔内的舌体产生负压, 将舌体向空心球部分 113方向拉伸, 并使得固定装置保持固 定舌头上;

(3) 步骤 3: 松手后, 采用固定结构 121和 122将与使用者上下唇颏分别贴合, 将 固定长带 123捆绑于固定结构 121和 122与负压吸引装置 110接触的一侧上, 固定结构 121和 122的凸起 124与负压吸引装置 110上的凸起 114接触并相互配合以防止舌体和装 置回缩到口腔内。

对比图 11与图 12可以发现, 当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装置对舌 体进行 矫正固定以后, 使用前患者由于舌体肥大而导致的气道梗阻部 分被提拉, 从而使得患者 的呼吸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舌后坠装置也是一种医 用矫正器, 止鼾器和舌固定装置, 其 可以适用于不同患者, 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口腔结构的大小提供不同 尺寸以满足或者需 求。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舌体固定装置的结构不 需要与牙齿结构配合及调适, 所以使 用简单, 可以作为 OTC产品在药房或医院销售。 同时, 该装置也可用于无牙患者。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及优选实施例已经公开如上 , 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 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 围内的适当的修改和变化, 皆应属于本实 用新型所涵概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