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OIL-MIST RECOVERY DEVICE FOR VENTILATION PORT OF LUBRICATING SYSTEM AND MAGNETIC MESH DISK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8/227474
Kind Code:
A1
Abstract:
An oil-mist recovery device for a lubricating system, which may be connected to a ventilation port of the lubr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an extracting member (1), which is disposed within a casing and which may rotate at a high speed to achieve the functions of ventilation and separation; an output shaft of the extracting member is provided with a magnetic mesh disk (2), and an oil collecting disk (7) is arranged around the magnetic mesh disk; a magnetic conductive disk (4) is disposed at an interval at a posi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magnetic mesh disk; the magnetic conductive disk is further provided thereon with a 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on sheet (3). A magnetic mesh disk (2), the magnetic mesh disk comprising: a magnetic mesh disk support (21) that contains a magnetic material, and a magnetic mesh disk body (22), which has a filament structure and which is formed by using a stamping or cutting method on a metal magnetic conductive material thin plate; or, the magnetic mesh disk comprises a connecting base and a fixing ring that is disposed around the connecting base, a plurality of oil-guiding wires (23) that are made of a magnetic conductive material being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connecting base and the fixing ring. The oil-mist recovery device for a lubrication system may effectively separate oil mist particles, which are discharged from a ventilation port of the lubrication system, from the air, having a high oil-mist purification rate, and not polluting the environment after discharge.

More Like This:
Inventors:
PENG YUNLO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7/088441
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20, 2018
Filing Date:
June 15, 2017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PENG YUNLO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01D50/00
Foreign References:
CN205867872U2017-01-11
CN103216865A2013-07-24
CN103388849A2013-11-13
CN105036265A2015-11-11
KR20130022959A2013-03-07
CN104096421A2014-10-15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ENZHEN HEDAOYINGLIAN PATENTFILM(GENERAL PARTNERSHIP)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 1] 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可高速旋转实现抽风和分 离功能的抽取部件, 所述抽取部件设置于一壳体内, 其输出轴设有磁 网盘, 所述磁网盘的周边设置有集油盘, 在所述磁网盘相对的位置间 距设置有导磁盘, 于所述导磁盘上, 还设有半导体制冷片。

[权利要求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 体制冷片位于所述磁网盘和所述导磁盘之间, 其中冷端与所述导磁盘 贴合, 热端与所述磁网盘相对: 或者,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嵌设于所述 导磁盘中心, 其热端与所述磁网盘相对。

[权利要求 3]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磁 盘为圆形盘状构件, 其上设有多根导磁丝。

[权利要求 4] 如权利要求 1-3任一项所述的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网盘固定在所述抽取部件的旋转轴上, 所述磁网盘具有多根可 将油雾和 /或含烟粒子导至其盘面周边的导油丝。

[权利要求 5]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网 盘包括磁网盘支架和与之固定连接的磁网盘本体, 所述磁网盘支架是 通过在环氧树脂中加入磁粉使之形成复合磁性塑料构件, 定型后再通 过外加磁场使磁场向着易磁化的方向顺序排列而形成, 所述磁网盘本 体为金属导磁材料薄板, 所述导油丝是通过所述磁网盘本体采用镂空 切割方式一次性形成多条排列的丝状结构而构成, 各所述导油丝在所 述磁网盘本体周边之间的间距小于 2mm。

[权利要求 6]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网 盘包括连接座和环绕所述连接座设置的固定圈, 在所述连接座和所述 固定圈之间, 分布有多根所述导油丝, 所述导油丝由导磁材料构成, 各所述导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权利要求 7] —种磁网盘, 其特征在于, 包括磁网盘支架和与之固定连接的磁网盘 本体, 所述磁网盘支架是通过在环氧树脂中加入磁粉使之形成复合磁 性塑料构件, 定型后再通过外加磁场使磁场向着易磁化的方向顺序排 列而形成, 所述磁网盘本体为金属导磁材料薄板通过冲压或镂空切割 方式, 使所述磁网盘本体上形成多条排列的丝状结构, 构成可将油雾 和 /或含烟粒子导出的导油丝, 各所述导油丝在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 之间的间距小于 2mm。

[权利要求 8]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磁网盘, 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导油丝的结构布局 或为: 每一导油丝沿所述磁网盘支架中心向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呈放 射状延伸, 使各导油丝在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的间距小于 2mm; 或为 : 各所述导油丝一部分沿所述磁网盘支架中心向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 呈 Y形放射状延伸, 其余部分从各 Y形中心交点引伸向所述磁网盘本 体周边呈放射状延伸, 最后使各导油丝在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的间距 小于 2mm; 或为: 各所述导油丝一部分沿所述磁网盘支架中心向所述 磁网盘本体周边呈 U形放射状延伸, 其余部分以相邻两导油丝之间的 某一位置为起点再向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平行延伸两根导油丝, 使各 导油丝在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的间距小于 2mm; 或为: 各所述导油丝 一部分沿所述磁网盘支架中心向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呈 V形放射状延 伸, 其余部分在各 V形中再形成 V形向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延伸, 使 各导油丝在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的间距小于 2mm。

[权利要求 9] 一种磁网盘, 其特征在于, 包括连接座和环绕所述连接座设置的固定 圈, 在所述连接座和所述固定圈之间, 分布有多根可将油雾和 /或含 烟粒子导出的导油丝, 所述导油丝由导磁材料丝构成, 各所述导油丝 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权利要求 10] 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磁网盘, 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导油丝的结构布局 或为: 每一导油丝沿所述磁网盘支架中心向所述固定圈呈放射状延伸 , 使各导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或为: 各所述导油丝 一部分沿所述磁网盘支架中心向所述固定圈呈 Y形放射状延伸, 其余 部分从各 Y形中心交点引伸向所述固定圈呈放射状延伸, 最后使各导 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或为: 各所述导油丝一部分沿 所述磁网盘支架中心向所述固定圈呈 U形放射状延伸, 其余部分以相 邻两导油丝之间的某一位置为起点再向所述固定圈平行延伸两根导油 丝, 使各导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或为: 各所述导油 丝一部分沿所述磁网盘支架中心向所述固定圈呈 V形放射状延伸, 其 余部分在各 V形中再形成 V形向所述固定圈延伸, 使各导油丝在所述 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Description:
发明名称:润滑系统透气口油雾回收装置及其 磁网盘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润滑系统透气口油雾回收装置, 可以广泛用于各种行业的润滑系统 透气口油雾回收, 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发动机、 船舶发动机、 水力火力发电机、 冶金锻压、 矿山压缩机、 重机、 化工、 纺织、 建材、 石油、 港口、 码头、 造纸 、 环保、 军工、 机床等行业。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润滑系统透气口油雾回收装 置 中专用的磁网分离盘。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 增加,而对于动力能源的消费更 是不可缺少的,据统计世界每年消耗的汽油、 柴油、 天然气、 煤炭等为 15亿吨,而 大约有 50%〜60<¾的能源消耗是用于各种动力机械, 由于技术水平的原因,动力机 械的能源使用率平均也只有 30%左右。 据统计, 全世界生产能源的 1/3到 1/2损失 在摩擦磨损上,近年英国 H.PJost教授指出,世界消费能源的 30<¾〜40%消耗于摩擦 磨损,也就是说全世界每年约有相当于 20亿吨石油的能源白白消费在摩擦磨损中 , 同吋由于机械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 用在复杂,恶劣的环境及要求重 载、 高速等条件下,这样就给设备润滑的管理和维 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使 原有的润滑方式不能满足设备的新的润滑要求 ,而油雾润滑就是介于稀油润滑和 干油润滑脂之间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润滑方式, 前已成功应用于冶金行业中的轧 机、 铝箔轧机生产线等的滚动轴承、 滑动轴承、 齿轮、 蜗轮、 链条及活动导轨 等各种摩擦中,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也很广 ,主要应用于化工炼油的催化车间 、 气分车间等生产用泵的滚动轴承、 滑动轴承等的摩擦中,在改善摩擦轴的运行 条件和摩擦轴性能上以及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 污染上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 油雾润滑这种润滑方式,是通过管道引来的干 清洁空气送进油雾发生器中,利用 文氏效应或涡流效应产生的高速气流,将液态 滑油雾化成悬浮在高速喷射流中 的粒径为微米单位的微细油颗粒,从而形成油 ,然后通过输送管道输送到不同类 型的凝缩嘴后,可以凝缩成颗粒度不同的湿雾 ,以弥散到不同类型的摩擦轴之间,从 而能形成油膜,起到润滑作用。 油雾润滑具有很多的优点:如动力消耗少, 成本及 维护费用低, 便于集中管理, 散热性好, 易带走摩擦热从而降低摩擦副温度。 由于油雾具有一定的压力,可以在轴承箱内起 一定的密封作用,防止润滑油被污 染, 降低事故率, 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等。 但油雾润滑也存在着不足:油雾润滑采 用的是喷雾的方法来实现润滑,油雾润滑系统 生的油雾约有 20%-30<¾左右扩散 到周围的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设备和工件的 染;在某些环境中,油雾浓度达到 某种程度易引发火灾,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目前各个国家的相关行业都对这个问 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验,采用了很多种不 同的方法来进行残雾的处理。 目前 残雾处理的方法主要是有:惯性分离法,静电 积方法,洗涤吸收方法等, 而采用润 滑系统透气口油雾回收装置回收油雾润滑系统 产生约有 20<¾-30%的油雾是非常 有应用前景的。

[0003] 现在各种行业的日常生产中, 高速运转的润滑系统通常采用的润滑方式主要 有 干油润滑和稀油润滑。 干油润滑主要应用于速度较低,经常正反转和 复短吋工 作的各种轴承及采用稀油润滑很难保证可靠密 封的零部件; 稀油润滑一般用于 长期、 重载、 高速运转的设备。 无论是各种行业的润滑系统, 都有一个具有排 出热量和废油雾的透气口, 润滑系统透气口排出来的热量和废油雾污染不 仅影 响城市公共环境卫生, 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危害。

技术问题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首先提供了具有抽风和分离功能 的润滑系统透气口油雾回收装置, 可有效分离润滑系统透气口排出的油雾粒子 与空气, 油雾净化率高, 且排出后不会污染环境。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5] 本发明提供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 包括可高速旋转实现抽风和分离功能的抽 取部件, 所述抽取部件设置于一壳体内, 其输出轴设有磁网盘, 所述磁网盘的 周边设置有集油盘, 在所述磁网盘相对的位置间距设置有导磁盘, 于所述导磁 盘上, 还设有半导体制冷片。

[0006] 具体地,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位于所述磁网盘和所述导磁 盘之间, 其中冷端与所 述导磁盘贴合, 热端与所述磁网盘相对: 或者,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嵌设于所述 导磁盘中心, 其热端与所述磁网盘相对。

[0007] 具体地, 所述导磁盘为圆形盘状构件, 其上设有多根导磁丝。

[0008] 具体地, 所述磁网盘固定在所述抽取部件的旋转轴上, 所述磁网盘具有多根可 将油雾和 /或含烟粒子导至其盘面周边的导油丝。

[0009] 具体地, 所述磁网盘包括磁网盘支架和与之固定连接的 磁网盘本体, 所述磁网 盘支架是通过在环氧树脂中加入磁粉使之形成 复合磁性塑料构件, 定型后再通 过外加磁场使磁场向着易磁化的方向顺序排列 而形成, 所述磁网盘本体为金属 导磁材料薄板, 所述导油丝是通过所述磁网盘本体采用镂空切 割方式一次性形 成多条排列的丝状结构而构成, 各所述导油丝在所述磁网盘本体周边之间的间 距小于 2mm°

[0010] 具体地, 所述磁网盘包括连接座和环绕所述连接座设置 的固定圈, 在所述连接 座和所述固定圈之间, 分布有多根所述导油丝, 所述导油丝由导磁材料构成, 各所述导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0011] 本发明所提供的上述润滑系统透气口油雾回收 装置, 能够将汽车发动机、 船舶 发动机、 水力火力发电机、 大型压缩机等润滑系统透气口产生的油雾污染 彻底 解决, 最终排出清洁气体, 有利于保护环境。

[001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磁网盘, 包括连接座和环绕所述连接座设置的固定圈, 在 所述连接座和所述固定圈之间, 分布有多根可将油雾和 /或含烟粒子导出的导油 丝, 所述导油丝由导磁材料丝构成, 各所述导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 mm。

[0013]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磁网盘, 包括连接座和环绕所述连接座设置的固定圈, 在所述连接座和所述固定圈之间, 分布有多根可将油雾和 /或含烟粒子导出的导 油丝, 所述导油丝由导磁材料丝构成, 各所述导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 于 2mm。

[0014] 上述磁网盘中, 各所述导油丝的结构布局或为: 每一导油丝沿所述磁网盘支架 中心向所述固定圈呈放射状延伸, 使各导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 或为: 各所述导油丝一部分沿所述磁网盘支架中心向 所述固定圈呈 Y形放射状 延伸, 其余部分从各 Y形中心交点引伸向所述固定圈呈放射状延伸 最后使各导 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或为: 各所述导油丝一部分沿所述磁网 盘支架中心向所述固定圈呈 U形放射状延伸, 其余部分以相邻两导油丝之间的某 一位置为起点再向所述固定圈平行延伸两根导 油丝, 使各导油丝在所述固定圈 上的间距小于 2mm; 或为: 各所述导油丝一部分沿所述磁网盘支架中心向 所述 固定圈呈 V形放射状延伸, 其余部分在各 V形中再形成 V形向所述固定圈延伸, 使各导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15] 采用本发明磁网盘, 能够有效分离油雾和 /或含烟粒子, 并能及吋将这些粒子 迅速引导至集油盘内带走, 可避免堵塞, 且易于清洗。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 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 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 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 1为本发明提供的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实施 结构示意图;

[0018] 图 2为本发明提供的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导磁 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0019] 图 3为本发明提供的磁网盘支架结构实施例示意 ;

[0020] 图 4A是本发明提供的磁网盘结构实施例一示意图

[0021] 图 4B是本发明提供的磁网盘结构实施例二示意图

实施该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0022]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 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 以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3] 需要说明的是, 当元件被称为 "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 它可以直接在 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吋存在居中元件。 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 "连接于"另一个 元件, 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吋 存在居中元件。

[0024] 参见图 1,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 设置于润滑系统透气口出口 A 位置, 其是在透气口出口 A处设置一与该透气口内部通道连通的抽取部 1, 所 述抽取部件 1固定在壳体 105内, 可由驱动元件 102带动做高速旋转, 可抽取透气 口出口 A处含有油雾或粉尘的气体, 并使这些气体形成涡流。 在所述抽取部件 1 之抽取端 (该抽取端相对透气口出口 A) , 设有磁网盘 2, 该磁网盘 2含有磁性材 料, 所述磁网盘 2的周边设置有集油盘 7, 同吋, 在磁网盘 2盘面向外相对的位置 , 呈间距设置有导磁盘 4, 且于所述导磁盘 4上, 还设有半导体制冷片 3。 抽取部 件 1高速旋转吋, 设于抽取端上的磁网盘 2在其带动下亦高速旋转, 在其周围形 成超重场, 同吋, 由于导磁盘 4与磁网盘 2呈间距且平行设置, 导磁盘 4固定不动 , 而磁网盘 2高速旋转, 一方面, 导磁盘 4与磁网盘 2之间含有油雾或粉尘的气体 会在此空间形成涡流; 另一方面, 高速旋转的磁网盘 2会切割导磁盘 4磁力线而 形成磁性滤网, 该磁性滤网形成的高梯度磁场所产生的磁极化 可使含有油雾和 粉尘的气体中荷电油污粒子表面张力改变而聚 集变大和定向移动, 在超重场离 心力作用下, 将聚集变大的油雾和粉尘粒子导向集油盘 7,再通过排油口 5排放, 从而完成 95%以上油雾粒子与空气分离净化。 进一步地, 还通过设于导磁盘 4上 的半导体制冷片 3, 利用半导体材料两端的温差效应, 可使磁网盘 2和导磁盘 4之 间的含有油雾和粉尘的气体能很快被冷凝形成 大颗粒的液滴, 在超重场离心力 作用下, 更有利于从集油盘 7和排油口 5排放, 可使 99%以上的油雾粒子与空气分 离净化, 分离后干净的空气可从出风口 B排放。

[0025]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 可使抽风与分离功能同步完成, 与离心 式净化法相比, 多了一级磁网极化油烟和粉尘粒子使其聚集变 大的功能, 提高 了动态离心法的分离效率; 所形成磁性滤网无影无形, 可有效分离润滑系统透 气口排出的油雾粒子与空气, 体积小, 操作简单, 油雾净化率高, 处理能力强 , 无本体阻力, 使用寿命长, 且排出后不会污染环境。

[0026] 参见图 1, 作为本发明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实施例结构 , 所述抽取部件 1具体 包括分离抽风机 11、 可带动所述分离抽风机 101高速旋转的驱动元件 _驱动电机 102, 所述驱动电机 102通过电机座 103固定在可拆机架 104上, 其输出端为所述 抽取部件 1的抽取端。 所述可拆机架 104活动固定在壳体 105上, 壳体 105—方面 可罩盖驱动电机 102, 另一方面还可在驱动电机 102之间设置封闭的气流通道 8, 可保证整个油雾回收装置处理过程封闭完成, 使净化后的干净气体集中从出气 口 B向外散发。 同吋, 壳体 105还可作为整个装置中各构件的安装载体, 如接线 盒 106, 亦固定在壳体 105上, 通过导线与驱动电机 102相连, 为驱动电机 102提 供电源。 可拆机架 104活动固定在壳体 105上, 集油盘 7通过集油盘支架 71固定在 可拆机架 104上, 同吋通过密封条 6形成与壳体 105之间的密封, 避免泄漏, 集油 盘 7上排出的油雾液滴从位于集油盘 7—侧的排油口 5集中收回处理。 可拆机架 10 4的活动设置有利于驱动电机 102、 磁网盘 2、 集油盘 7等构件的安装、 清洗、 维 护和更换。

[0027] 参见图 1和图 2, 本发明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实施例结构中, 所述半导体制冷 片 3设于磁网盘 2和导磁盘 4之间, 固定在导磁盘 4中心, 其中半导体制冷片 3的冷 端与导磁盘 4贴合, 热端与磁网盘 2相对; 或者, 将半导体制冷片 3嵌设于导磁盘 4中心, 其热端与磁网盘 2相对。 利用半导体材料两端的温差效应, 使朝向润滑 系统油雾透气口通道的冷端吸热, 以使磁网盘 2和导磁盘 4之间的含有油雾和粉 尘的气体能很快被冷凝形成大颗粒的液滴, 有利于油雾的更快吸收和转化。

[0028] 请再参见图 2, 本发明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实施例结构中, 所述导磁盘 4固定 在壳体 105上的 A位置内侧, 其为圆形盘状构件, 其上设有多根导磁丝 42。 具体 地, 多条所述导磁丝 42可由金属丝折成棒槌形后再以导磁盘 4中心为基点, 均匀 分布于所述导磁盘 4盘面上。 可以理解地, 导磁丝 42在导磁盘 4上的分布不限于 本发明实施例附图形式, 还可以采用多种其他形式, 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0029] 进一步参见图 1、 图 3和图 4, 本发明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实施例结构中, 所 述的磁网盘 2固定在驱动电机 102输出的旋转轴上, 其具有多根可将油雾和 /或含 烟粒子导至其盘面周边的导油丝 23, 各导油丝 23分布后在磁网盘 2周边之间的间 距应小于 2mm。 导油丝 23的设置及设定的间距有利于使吸附在磁网盘 2上的油雾 和 /或含烟粒子能快速排出, 顺利导入集油盘 5内, 便于清洗和带走。 [0030] 参见图 3和图 4, 作为本发明磁网盘 2的一种结构, 所述磁网盘 2是由磁网盘支架 21和磁网盘本体 22通过螺孔固定连接组成。 磁网盘支架 21是利用环氧树脂加入 磁粉改变塑料的成分, 成为复合的磁性塑料, 其中环氧树脂起粘接作用, 占总 重量的 30<¾-50%, 磁粉是磁性的来源, 占总重量的 50<¾-70%。 用于填充的磁粉 主要是铁氧体磁粉和稀土永磁粉, 在加工完成磁网盘支架 21定型后再通过外加 磁场充磁形成永磁支架, 使磁场向着易磁化的方向顺序排列, 这种复合的磁性 塑料的主要优点是: 密度小、 耐冲击强度大, 可进行切割、 切削、 钻孔、 焊接 、 层压和压花纹等加工, 使用吋不会发生碎裂, 它可采用一般塑料通用的加工 方法 (如注射、 模压、 挤出等) 进行加工, 可加工成尺寸精度高、 薄壁、 复杂 形状的制品; 所述磁网盘本体 22采用铁镍合金等金属导磁材料薄板, 通过冲压 或镂空切割方法在板面上一次性形成多条排列 的丝状结构, 这些丝状结构便构 成所述的导油丝 23。 在磁网盘支架 21中心, 设有轴承连接座 211, 磁网盘支架 21 通过该轴承连接座 211上的第一连接孔 213固定在驱动电机 102输出的旋转轴上; 所述磁网盘本体 22通过第二连接孔 214与磁网盘支架 21末端连接。 上述结构设计 简单, 连接可靠, 在驱动电机 102的带动下, 可保证磁网盘 2在抽取端高速旋转 , 使吸附在磁网盘 2上的大颗粒油雾和 /或含烟粒子沿径向甩出。

[0031] 作为本发明磁网盘 2的另一种结构, 所述磁网盘 2包括连接座和环绕该连接座设 置的固定圈 (未图示) , 连接座可通过轴承固定在驱动电机输出的旋转 轴上。 所述连接座和固定圈之间, 分布有多根导油丝, 所述导油丝由导磁材料构成, 由连接座拉向固定圈, 各导油丝在所述固定圈上的间距小于 2mm。 这种结构, 设计亦非常简单, 其丝状材料表面圆滑, 更有利于吸附在磁网盘 2上的大颗粒油 雾和 /或含烟粒子沿径向甩出。

[0032] 参见图 4, 上述磁网盘 2的两种结构中, 导油丝 23的结构布局可为下列多种形式

[0033] 每一导油丝 23沿磁网盘支架 21中心向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或固定圈) 呈放射状 延伸, 使各导油丝 23在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或固定圈) 的间距小于 2mm (未图 示) 。 这种适合于结构尺寸比较小的磁网盘 2。

[0034] 或者: 各导油丝 23—部分沿磁网盘支架 21的中心向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或固定 圈) 呈 Y形放射状延伸, 其余部分从该 Υ形中心交点引伸继续向其磁网盘本体 22 周边 (或固定圈) 呈点放射状延伸 (未图示) , 其 Υ形中心交点可依据磁网盘本 体 22周边 (或固定圈) 大小确定。 这种从 Υ形中心交点的延伸可延续分布, 直至 各导油丝 23在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或固定圈) 的间距小于 2mm即可。

[0035] 或者参见图 4A: 各导油丝 23—部分沿磁网盘支架 21中心向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 或固定圈) 呈 V形放射状延伸, 其余部分在各 V形中再形成 V形向磁网盘本体 22 周边 (或固定圈) 延伸。 这种以 V形中再形成 V形的延伸可延续分布, 直至各导 油丝 23在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或固定圈) 的间距小于 2mm。

[0036] 或者参见图 4B: 各导油丝 23—部分沿磁网盘支架 21的中心向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或固定圈) 呈 U形放射状延伸, 其余部分以相邻两导油丝 23之间的某一位置为 起点再向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或固定圈) 平行延伸两根导油丝 22。 相邻两导油 丝 23之间的某一位置的起点可依据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或固定圈) 大小确定。 这种以相邻两导油丝 23之间的某一位置为起点的延伸可延续分布, 直至使各导 油丝 23在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或固定圈) 的间距小于 2mm即可。

[0037] 上述导油丝 23的设置可使吸附在磁网盘 2上的油雾和 /或含烟粒子能快速排出, 便于清洗和带走。

[0038] 可以理解地, 上述导油丝 23在磁网盘支架 21和磁网盘本体 22周边 (或固定圈) 的分布不限于上述列出的结构, 还可以采用多种其他形式, 均属于本发明保护 范围。

[0039] 本发明润滑系统油雾回收装置在下述各方面得 到较好的技术效果:

[0040] (1) 在汽车发动机、 船舶发动机、 水力火力发电机方面的应用:

[0041] 能够将汽车发动机、 船舶发动机、 水力火力发电机、 大型压缩机等润滑系统透 气口产生的油雾污染彻底解决。 比如, 汽车行业的发动机工作吋, 总有一部分 可燃混合气和废气经活塞环窜到曲轴箱内, 窜到曲轴箱内的汽油蒸气凝结后将 使机油变稀, 性能变坏。 废气内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硫, 水蒸气凝结在机油中 形成泡沫, 破坏机油供给, 这种现象在冬季尤为严重; 二氧化硫遇水生成亚硫 酸, 亚硫酸遇到空气中的氧生成硫酸, 这些酸性物质的出现不仅使机油变质, 而且也会使零件受到腐蚀。 由于可燃混合气和废气窜到曲轴箱内, 曲轴箱内的 压力将增大, 机油会从曲轴油封、 曲轴箱衬垫等处渗出而流失。 流失到大气中 的机油蒸气会加大发动机对大气的污染。 发动机 EGR (废气再循环) 系统, 是 将排气中的少部分废气经 EGR阀进入进气系统, 与混合气混合后进入气缸参与 燃烧。 少部分废气进入气缸参与混合气的燃烧, 降低了燃烧吋气缸中的温度, 因 NOX是在高温富氧的条件下生成的, 故抑制了 NOX的生成, 从而降低了废气 中的 NOX的含量。 但是如果把发动机曲轴箱和缸盖上透气口排出 那些含油的废 气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回进气管道里面经过 EGR阀进入进气系统, 会使 EGR阀和 节气门及进气管道粘满油垢, 发动机燃烧室积炭增加, 效能降低。 如果在发动 机曲轴箱和缸盖上透气口 EGR阀和节气门及进气管道之间增加一个过滤装 置, 虽然可以过滤透气口排出那些含油的废气, 但由于过滤器有风阻, 必然会造成 含油的废气排放不顺畅及润滑油油温升高, 对发动机不利。 而本发明润滑系统 透气口油雾回收装置本身带有抽风功能, 在分离油雾的同吋就能把这些废气收 集起来, 可以保持 EGR阀和节气门及进气管道清洁, 从而减少了发动机燃烧室 积炭, 降低发动机润滑油的温升, 提高了发动机使用效果。

[0042] (2) 在压缩机方面的应用:

[0043] 空压机目前普遍采用的润滑方式为滴油润滑、 油雾润滑等, 但它们都存在一定 的缺陷, 如油雾润滑采用的是喷雾方法来实现润滑, 油雾润滑系统产生的油雾 容易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 造成环境、 设备和工件的污染, 而且油雾达到某种 程度甚至会引起火灾, 存在安全隐患; 滴油润滑其缺点是给油量不易控制, 机 械的振动、 温度的变化和液面的高低都会改变油量。 空压机采用油气润滑则可 以解决以上问题, 定量的单相润滑油和单相压缩空气混和后就形 成了气液两相 混合流, 油和压缩空气并不混合, 而是在流动压缩空气的持续作用下, 附着的 管壁中的润滑油由颗粒状逐渐被吹散和变薄, 因油气管中的流动速度远远小于 压缩空气的流动速度, 所以形成了无雾化螺旋状连续流动的气动波浪 油膜。 空 压机采用油气润滑可以实现按需供油、 精确供油, 而且对环境友好, 是压缩机 的理想润滑方式。 但油雾润滑系统产生的油雾约有 20-30%左右扩散到周围的环 境中, 只要在压缩机的排空口连接本发明在润滑系统 油雾回收装置, 就能够将 空压机排空口产生的油雾污染彻底解决。 [0044] (3) 在涡轮发动机及涡喷发动机方面的应用:

[0045] WR24系列发动机是用于靶机及无人侦察机的涡 发动机, 其中 WR24_6发动 机的转速为 60000 r/min, 推力为 538N, 净重 64ks。 在这台发动机研制成功前曾 考虑使用压力循环喷油润滑方案和用燃油润滑 轴承的方案, 但都因存在较大的 缺点而被否定。 后来才试验使用油雾润滑方案, 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试验 过程中, 曾借鉴过商品化了的油雾润滑发生器。 下图是 WR24_6的油雾润滑系 统, 可看出, 该方案采用了两个油雾润滑发生器, 分别去润滑前、 后轴承。 系 统需要的高压气体和 T240发动机一样, 引自压气机出口的高压空气, 该空气经 过油雾发生器吋, 虹吸油池中的滑油并雾化, 细小的油颗粒被空气流带到轴承 , 而另一股压气机的压缩空气专门用来冷却前、 后轴承, 然后和油雾一同排出 发动机外。

[0046]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 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或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