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PANORAMIC OPTICAL LENS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7/107910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panoramic optical lens and a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The lens comprises a refractive/reflective lens set (110) and a first transmissive lens set (120). The refractive/reflective lens set (110) comprises two refractive/reflective lenses (111 and 112) glued together. The center area of the front surface of the first refractive/reflective lens (111) is a reflective area (1111), while the remaining area is a transmissive area. The center area of the rear surface of the second refractive/reflective lens (112) is a transmissive area, while the remaining area is a reflective area (1121). The first transmissive lens set (120) is arranged on an optical path behind the refractive/reflective lens set (110). Because the refractive/reflective lens set (110) combining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is employed to capture an incident light, the light is converged multiple times by being refracted then reflected, then refracted, and then reflected between the two refractive/reflective lenses (111 and 112), the resolution at the edge of the field of view is effectively increased, imaging quality is improved, and the design of the device is further compacted.

Inventors:
HU XIAOPING (CN)
JIANG GUOLUA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6/111240
Publication Date:
June 29, 2017
Filing Date:
December 21, 2016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BOLY MEDIA COMMUNICATIONS (SHENZHEN)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G02B17/08; G02B13/06; G03B37/00
Foreign References:
CN203981961U2014-12-03
JP2006011103A2006-01-12
KR20140112838A2014-09-24
US20130057971A12013-03-07
CN104570289A2015-04-29
Attorney, Agent or Firm:
DHC IP ATTORNEYS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 1] 一种全景光学镜头,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折反射镜头组, 其包括第一折反射镜和第二折反射镜, 第一折反射镜 的前表面的中心区域为反射区域, 其余区域为透射区域, 第一折反射 镜的后表面与第二折反射镜的前表面紧密贴合在一起且均为透射区域 , 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的中心区域为透射区域, 其余区域为反射区 域; 和

第一透镜镜头组, 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设置于所述折反射镜头组之 后的光路上;

入射光线自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的透射区域射入, 然后穿过第一折 反射镜的后表面与第二折反射镜的前表面, 然后被第二折反射镜的后 表面的反射区域反射, 然后再次穿过第二折反射镜的前表面和第一折 反射镜的后表面, 然后被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的反射区域反射, 然 后第三次穿过第一折反射镜的后表面与第二折反射镜的前表面, 然后 穿过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的透射区域, 然后进入第一透镜镜头组。

[权利要求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镜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景光学镜头的光圈设置于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的透射区域的 位置。

[权利要求 3] 如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镜头, 其特征在于,

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为复合曲面, 其透射区域为凸面而反射区域为 平面或凹面或与透射区域的曲面形态不同的凸面; 或者

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为复合曲面, 其反射区域为凸面而透射区域为 平面或凹面或与反射区域的曲面形态不同的凸面。

[权利要求 4]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镜头, 其特征在于,

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为复合曲面, 其透射区域为凸球面, 反射区域 上镀有反射膜且为凹球面或平面, 后表面为凹球面; 第二折反射镜的 后表面为凸球面, 且在反射区域上镀有反射膜。

[权利要求 5]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镜头, 其特征在于, 第一透镜镜头组由七个透镜组成, 沿光路的顺序依次为屈光度为负的 第一透镜, 屈光度为正的第二透镜, 屈光度为负的第三透镜, 屈光度 为负的第四透镜, 屈光度为负的第五透镜, 屈光度为正的第六透镜, 屈光度为负的第七透镜;

第一透镜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为非球面, 其他透镜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为 球面。

[权利要求 6] 如权利要求 1至 5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 其特征在于, 具有如下特征中 的一个或多个:

第一折反射镜与第二折反射镜胶合在一起;

所述全景光学镜头中的所有镜片的材料的折射率不超过 1.9;

第一透镜镜头组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能够沿光轴移动;

所述折反射镜头组通过一透明的保护罩支撑在第一透镜镜头组的安装 框架上。

[权利要求 7] —种全景影像采集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全景光学镜头, 其具有如权利要求 1至 6任一项所述的结构; 和 第一影像采集模块, 其包括

第一感光器件, 用于感应经所述全景光学镜头会聚的光线; 和 周边配置模块, 至少用于向第一感光器件供电及与其进行信号交互。

[权利要求 8]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边配置模块包括以下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电源模块, 其包括充电模块和储电模块, 所述储电模块为可充电电池 或超级电容; 系统控制模块, 用于控制整个装置的运行;

影像处理模块, 用于将感光器件采集到的圆饼状的影像变换为圆筒状 的影像;

数据存储模块, 用于存储数据;

通信模块, 包括有线或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有线通信模块的通信方式 选自以太网通信、 模拟信号通信、 ADSL通信, USB通信, 所述无线 通信模块的通信方式选自 WiFi通信, 3G/4G无线通信, 蓝牙通信, 红 外通信, WiMax通信;

照明模块, 用于为影像采集的区域提供照明。

[权利要求 9] 如权利要求 7或 8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第二透镜镜头组, 沿初始光线入射的方向设置于第一折反射镜的反射 区域的前方, 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和

第二影像采集模块, 其包括第二感光器件, 用于感应经第二透镜镜头 组会聚的光线;

第二影像采集模块具有独立的周边配置模块, 或者与第一影像采集模 块共享部分或全部周边配置模块。

[权利要求 10] 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第二透镜镜头组的视场角不小于第一折反射镜的反射区域在第一影像 采集模块的视场角的中心所形成的盲区的大小。

Description:
一种全景光学镜头及影像釆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影像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全景光学镜头及相应的全景影像 采集 装置。

[0002] 背景技术

[0003] 通常将能够采集周围 360度的一个环形区域的影像的装置称为全景影 像采集装 置。 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像素数量和图像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全景影像采集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0004] 目前已有的全景影像技术包括如下几种:

[0005] 1.采用普通影像采集装置绕轴进行旋转拍摄, 然后对影像进行无缝拼接以获得 全景影像。 这种方式需要进行大量的图像拼接计算, 难以保证实吋性, 且对同 一位置不能进行连续拍摄, 难以记录连贯的视频。

[0006] 2.在感光器件的前端装设鱼眼镜头, 利用其超广角来进行全景成像。 由于鱼眼 镜头具有很大场曲及较低的分辨率, 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影像还原效果。

[0007] 3.采用反射镜获取全景影像。 这种技术的畸变较小, 但需要设置离散的反射元 件, 安装精度不易控制, 且实际进入感光模块的光量较少, 难以获得清晰的影 像。

[0008] 本发明的发明人之一在此前提出的申请号为 CN201510183168.5 , 名称为 "全景 影像采集装置 "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提出了一种使用折反 镜头组的全景影像 采集装置。 在此基础上, 仍有必要发展更具实用价值的改进。

[0009] 发明内容

[0010] 依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全景光学镜头, 包括: 折反射镜头组和第一透镜 镜头组。 其中, 折反射镜头组包括第一折反射镜和第二折反射 镜, 第一折反射 镜的前表面的中心区域为反射区域, 其余区域为透射区域, 第一折反射镜的后 表面与第二折反射镜的前表面胶合在一起且均 为透射区域, 第二折反射镜的后 表面的中心区域为透射区域, 其余区域为反射区域; 第一透镜镜头组包括至少 一个透镜, 设置于折反射镜头组之后的光路上。

[0011]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全景影像采集 装置, 包括依据本发明的全景光 学镜头和第一影像采集模块。 其中, 第一影像采集模块包括第一感光器件和周 边配置模块, 第一感光器件用于感应经全景光学镜头会聚的 光线, 周边配置模 块至少用于向第一感光器件供电及与其进行信 号交互。

[0012] 依据本发明的全景影像采集装置,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透镜镜头组和第二影像采 集模块, 沿初始光线入射的方向设置于第一折反射镜的 反射区域的前方, 以采 集被第一折反射镜的反射区域所遮挡的区域的 影像。

[0013] 依据本发明的全景光学镜头, 采用折射与反射相结合的折反射镜头组来收集 入 射光, 光线在两个折反射镜之间经过先折射再反射再 折射再反射的多次会聚, 一方面能够成倍提升会聚效果, 有助于获得清晰的影像, 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 升视场边缘的分辨率, 改善成像质量, 再一方面还使得装置设计更为紧凑。 此 夕卜, 采用两个镜片胶合来形成折反射镜头, 能够更便于进行镜片的光学设计, 以简单的加工来实现优越的性能。 使得

[0014] 进一步地, 全景影像采集装置优选地采用集成两个影像采 集模块的方式, 使得 能够在几乎半个球面的区域没有盲区。

[0015] 以下结合附图, 对依据本发明的具体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0016] 附图说明

[0017] 图 1是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1的全景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 2是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2的全景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 3是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3的全景影像采集装置的示意图;

[0020] 图 4是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4的全景影像采集装置的示意图;

[0021] 图 5是实施例 4中装置的视场角的示意图。

[00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实施例 1

[0024] 依据本发明的全景光学镜头的一种实施方式可 参考图 1, 包括折反射镜头组 110 和第一透镜镜头组 120。

[0025] 本文中, 使用"前表面 "和"后表面 "来描述一个光学镜片上沿光轴方向相对的两 个表面, 其中, 入射光先经过的表面称为前表面, 后经过的表面称为后表面。 在折反射镜头组中, 由于存在反射的原因, 入射光可能会多次经过某些表面, " 前表面 "和"后表面 "以入射光首次经过吋的顺序来定义。

[0026] 折反射镜头组 110包括两个胶合在一起的折反射镜, 即第一折反射镜 111和第二 折反射镜 112, 这种胶合镜片不仅加工简单而且性能优越。 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 面的中心区域为反射区域 1111, 其余区域为透射区域。 第一折反射镜的后表面 与第二折反射镜的前表面胶合在一起且均为透 射区域。 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 的中心区域为透射区域, 其余区域为反射区域 112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根据 光学设计的需要, 第一折反射镜与第二折反射镜也可以不胶合而 只是紧密贴合 在一起。

[0027] 如图 1所示, 入射光线自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的透射区域 射入, 然后穿过第 一折反射镜的后表面与第二折反射镜的前表面 , 然后被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 的反射区域反射, 然后再次穿过第二折反射镜的前表面和第一折 反射镜的后表 面, 然后被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的反射区域反射 , 然后第三次穿过第一折反 射镜的后表面与第二折反射镜的前表面, 然后穿过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的透 射区域射出。 因此, 折反射镜头组整体的屈光度为正, 其中, 第一折反射镜的 屈光度可设置为负而第二折反射镜的屈光度可 设置为正。

[0028] 由于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与第二折反射镜的 后表面划分为反射和透射两个区 域, 因此整个表面既可以是采用单一曲面形态的简 单曲面, 也可以是由不同曲 面形态组成的复合曲面。 例如, 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可以是简单凸面, 也可 以是复合曲面, 例如其透射区域为凸面而反射区域为平面或凹 面或与透射区域 的曲面形态不同的凸面。 类似地, 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可以是简单凸面, 也 可以是复合曲面, 例如其反射区域为凸面而透射区域为平面或凹 面或与反射区 域的曲面形态不同的凸面。 所称凸面或凹面具体可以是球面或非球面, 例如锥 面或其他二次或高次曲面等。 第一折反射镜的后表面 (即第二折反射镜的前表 面) 则可以是凸面、 凹面或平面等。

本实施例中, 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为复合曲面, 其透射区域为凸球面, 反射 区域为凹球面, 后表面为凹球面; 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为凸球面。 折反射镜 的反射区域可以采用例如镀膜或涂覆等方式来 形成。 由于全部采用球面曲面, 使得上述结构非常易于加工。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折反射镜也可采用不同的光 学设计以提供所需要的性能。

[0030] 第一透镜镜头组 120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设置于折反射镜头组之后的光路上, 光线自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的透射区域射出 后即进入第一透镜镜头组。 由于 折反射镜头组主要用于收集光线, 而第一透镜镜头组主要用于成像, 因此, 折 反射镜头组中的镜片的尺寸可远大于第一透镜 镜头组中的镜片的尺寸, 例如前 者可以是后者的两倍左右或以上。 第一透镜镜头组的设计可参考通常的成像镜 头的特性。 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来具体确定每个镜片 的设计参数。

[0031] 本实施例中, 第一透镜镜头组由七个透镜组成, 沿光路的顺序依次为屈光度为 负的第一透镜 121, 屈光度为正的第二透镜 122, 屈光度为负的第三透镜 123, 屈 光度为负的第四透镜 124, 屈光度为负的第五透镜 125, 屈光度为正的第六透镜 1 26, 屈光度为负的第七透镜 127。 这种组合使得每个镜片的光学设计变得易于实 现, 例如, 整个全景光学镜头中的所有镜片的材料的折射 率可以被设计为不超 过 1.9。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第一透镜镜头组也可包含更多或更少的镜片数 目, 例如通常可包括 2至 8个透镜。

[0032] 本实施例中, 为兼顾优良的系统性能和较低的加工难度, 优选地将第一透镜 12 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设计为非球面, 而将其他透镜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设计为球面 。 当然, 由于平面可视为曲率半径为无穷大的球面, 因此所称球面也包括平面 。 所称非球面例如可采用如下式所描述的偶次非 球面曲面:

[0033] z=cr 2 /(l+V(l-(l+k)c 2 r 2 ))+a ^ 2 +a 2 r 4 +a 3 r 6 +a ^ 8 +a 5 r 10 +...

[0034] 其中, z为以各个非球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 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轴向 值, k为二次曲面系数, c为透镜表面的中心曲率; r为透镜表面的高度, a i , a 2 , a 3 , a 4 , a 5 ......为非球面系数。 可以通过第一透镜的非球面来校正整个光学系 统的像散和色差, 一方面使得整个光学系统具有小的像散且成像 色差也相对均 匀, 具有优良的成像质量, 另一方面使得整个光学系统具有低的复杂度和 加工 灵敏度, 有效降低整体成本。

[0035]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 全景光学镜头的光圈 (Aperture)设置于 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的透射区域的位置。 此处是设置光圈的最佳位置, 可以 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为透镜镜头组的反射引起的 杂散光。

[0036] 此外, 为了实现更优秀的性能, 本实施例以及其他依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全 景光学镜头还可进一步具有如下特征中的一个 或多个:

[0037] 第一透镜镜头组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能够沿光轴 移动, 使得整个全景光学镜头形 成为自动对焦镜头, 透镜沿光轴移动的驱动装置可选自: 步进马达、 多面体超 声电机、 盘式电磁电机和音圈马达等;

[0038] 折反射镜头组可通过一透明的保护罩支撑在第 一透镜镜头组的安装框架上, 使 得镜头结构更加稳固的同吋也不妨碍光线的入 射, 保护罩的形状可以是例如球 形, 圆柱形, 圆锥形, 或其他旋转对称的形状。

[0039] 本实施例的全景光学镜头可以具有 80°至 190°的视场角, 与传统的鱼眼镜头相 比, 具有更高的成像质量, 并且由于采用双重反射的方式, 可以使得视场边缘 的分辨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适用于作为监控摄像机、 车载摄像机等的镜头。

[0040] 实施例 2

[0041] 依据本发明的全景光学镜头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可参考图 2, 包括折反射镜头组 2 10和第一透镜镜头组 220。

[004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类似, 折反射镜头组 210包括两个胶合在一起的折反射镜, 即第一折反射镜 211和第二折反射镜 212, 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的中心区域为 反射区域 2111, 第二折反射镜的后表面的中心区域为透射区域 , 其余区域为反 射区域 2121 ; 第一透镜镜头组由七个透镜组成, 沿光路的顺序依次为屈光度为 负的第一透镜 221, 屈光度为正的第二透镜 222, 屈光度为负的第三透镜 223, 屈 光度为负的第四透镜 224, 屈光度为负的第五透镜 225, 屈光度为正的第六透镜 2 26, 屈光度为负的第七透镜 227。 其中, 第一透镜 22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设计为 非球面, 其他透镜的表面均为球面。 因此, 如非明确指出的不同之处, 实施例 1 中的各种描述均适用于本实施例。

[004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的区别之处在于, 第一折反射镜 211的前表面的反射区域为 平面。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相比同样具有高成像质量, 且加工难度进一步降低, 而视场角范围略有缩小, 可以具有 75°至 170°的视场角。 基于上述区别, 虽然本 实施例中的各个镜片与实施例 1相比具有相似的正负特性, 但具体光学设计参数 可以不同。

[0044] 实施例 3

[0045] 依据本发明的全景影像采集装置的一种实施方 式可参考图 3, 包括全景光学镜 头和第一影像采集模块 330。

[0046] 全景光学镜头具体可采用依据本发明的各种实 现方式, 例如采用实施例 1或 2中 所描述的结构, 包括折反射镜头组 310和第一透镜镜头组 320, 内部结构不再赘 述。

[0047] 本实施例中, 第一透镜镜头组 320为自动对焦镜头组, 即其中的至少一个透镜 3 27能够沿光轴移动, 图 3中示出的透镜 327的位置仅为示意性的, 实际可以是第 一透镜镜头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 自动对焦具体可采用传统的音圈马达或步进 马达的驱动方式, 也可采用本发明的发明人之一早前提出的多面 体超声电机、 盘式电磁电机等驱动方式。 折反射镜头组 310通过一透明的保护罩 313支撑在第 一透镜镜头组的安装框架上, 本实施例中, 支撑在第一影像采集模块 330上。

[0048] 第一影像采集模块 330包括第一感光器件 331和周边配置模块 332。 其中第一感 光器件用于感应经全景光学镜头会聚的光线, 周边配置模块至少用于向第一感 光器件供电及与其进行信号交互。 例如, 可包括以下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9] 电源模块, 其包括充电模块和储电模块, 其中储电模块为可充电电池或超级电 容, 充电模块可采用无线充电方式;

[0050] 系统控制模块, 用于控制整个装置的运行;

[0051] 影像处理模块, 用于将感光器件采集到的圆饼状的影像变换为 圆筒状的影像; [0052] 数据存储模块, 用于存储数据;

[0053] 通信模块, 包括有线或无线通信模块, 其中有线通信模块的通信方式可选自以 太网通信、 模拟信号通信、 ADSL通信, USB通信, 无线通信模块的通信方式可 选自 WiFi通信, 3G/4G无线通信, 蓝牙通信, 红外通信, WiMax通信;

[0054] 照明模块, 用于为影像采集的区域提供照明。

[0055] 各种周边配置模块可以与第一感光器件一起集 成在电路板上, 图中未一一示出 。 当装置的电源模块采用无线充电方式且通信模 块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吋, 装置 的安装将非常便捷。

[0056] 实施例 4

[0057] 依据本发明的全景影像采集装置的另一种实施 方式可参考图 4。 本实施例是在 实施例 3基础上的改进, 除了包括实施例 3中所描述的全景光学镜头和第一影像 采集模块 330 以外, 还包括第二透镜镜头组 440和第二影像采集模块 450。

[0058] 第二透镜镜头组 440沿初始光线入射的方向设置于第一折反射镜 的反射区域的 前方, 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本实施例中, 第二透镜镜头组也采用自动对焦镜 头, 即具有至少一个能够沿光轴移动的透镜 44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如果对成 像质量要求不高, 第二透镜镜头组也可采用定焦镜头。

[0059] 第二影像采集模块 450包括用于感应经第二透镜镜头组会聚的光线 的第二感光 器件 451以及部分周边配置模块 452, 例如电源模块、 系统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 。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 第二影像采集模块通过无线通信的 方式与第一影像采集模块共享部分周边配置模 块, 例如影像处理模块、 数据存 储模块和照明模块等。 模块的共享使得装置成本大为降低。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 第二影像采集模块也可以具有独立的全部周边 配置模块, 或者通过连线与第 一影像采集模块共享全部周边配置模块。 此外, 本实施例中, 第二感光器件设 置在第一折反射镜的前表面的反射区域的背面 。 这种安装方式使得装置的尺寸 更为紧凑, 安装也更为简单。

[0060] 第二透镜镜头组和第二影像采集模块的使用能 够有效地减小影像采集装置的盲 区。 参考图 5, 其中示出了本实施例影像采集装置的视场角。 其中 Φ1为第一影像 采集模块的最大视场角, Φ2为第一折反射镜的反射区域在第一影像采集 模块的 视场角的中心所形成的盲区。 显然, 对于实施例 3中的装置而言, 位于 Φ2中的影 像是不可见的, 而这对于一些重要的应用场合而言是不可容忍 的。 Φ3为第二透 镜镜头组的视场角, 其存在使得盲区 Φ2被有效地缩小。

[0061]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 将 Φ3设计为不小于 Φ2, 则对于第一影像采集模块 而言不可见的盲区即可完全被第二影像采集模 块的可视区域所覆盖, 从而使得 整个影像采集装置在近半个球面的范围内没有 盲区。

[0062] 以上应用具体示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 进行了阐述, 应该理解, 以上实 施方式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 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对于本领域 的一般技术人员, 依据本发明的思想, 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变化。 技术问题

问题的解决方案

发明的有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