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PARALLEL BEAM COMBINATION METHOD FOR ACHIEVING HIGH-POWER OUTPUT OF ALL-SOLID-STATE LASERS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205946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parallel beam combination method for achieving the high-power output of all-solid-state lasers, comprising the following steps: 1) designing an equivalent resonant cavity; 2) designing the parallel beam combination of two independent all-solid-state lasers; and 3) conducting the parallel beam combination of N independent all-solid-state lasers.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achieve the complete beam combination of laser beams which are output by N independent all-solid-state lasers, so that the N laser beams emitted by different lasers are output in a superposed manner with the same optical axis, in the same beam waist position and at the same angle of divergence, and the beam quality of the combined laser is not less than the beam quality of a single all-solid-state laser. A high-power all-solid-state laser achieved using the method can achieve a modular structu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armful effect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pumping uniformity of a single laser module on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entire machine, thereby being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entire machine, and being able to achieve an industrial-grade modular all-solid-state laser which has high power and high reliability, and is easy to maintain.

Inventors:
ZHAO PENGFEI (CN)
LIN PEICHEN (CN)
LIN XUECHUN (CN)
DONG ZHIYO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84711
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31, 2014
Filing Date:
September 30,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JIANGSU ZHONGKESIXIANG LASER TECHNOLOGY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1S3/23; H01S3/082
Foreign References:
CN103326230A2013-09-25
US20100316071A12010-12-16
CN102522684A2012-06-27
CN1805226A2006-07-19
Attorney, Agent or Firm:
ZHISHI LAW FIR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N)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实现全固态激光器高功率输出的并联合束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设 计等效谐振腔; 2)设计两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的并联合束; 3) N个独立全固态 激光器的并联合束; 其特征在于:

1)、设计等效谐振腔: 设计第一个全固态激光器与平平谐振腔的等效结构, 由三 个高反镜 ( I 11)、 (1112、) (11113)、 一个耦合输出镜 (14)、 一个透镜 (15)和 一个激光头(16)构成, 耦合输出镜(14)将激光沿与激光模块中心轴线夹角为 90° ±5° 的方向反射输出, 改变平平谐振腔输出激光只能沿激光模块轴线通过 耦合腔镜输出的局限, 实现 N个全固态激光器同轴输出激光, 利用透镜 (n5、 n6)进行光束整形, 使同轴传输的 N束激光的束腰、 束腰位置和发散角相重合, 合并成一束与单个全固态激光器光束质量近似的激光束;

2)、 设计两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的并联合束: 在全固态激光器( I 1)、 (112)之 间放置透镜 (25、 27), 透镜 (25、 27) 是由一片或者多片透镜构成, 有效焦距 皆是 f2, ΐ2的焦距介于 50~200mm, 且表面镀射对 0°入射的激光反射率小于 1% 的增透膜。 全固态激光器 (1、 2) 之间的距离 Li、 透镜 (27) 与透镜 (25) 之 间的距离 L26由以下数学关系确定:

1^=4 L26=2f2;

3)、 实现 N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的并联合束: 在全固态激光器((n-l)、 n)之间 放置透镜 (n5、 n7), 透镜 (n5、 n7) 是由 1片或者多片透镜构成, 有效焦距皆 是 fn, fn的焦距介于 30~300mm, 且二者置于全固态激光器 ((n-l)、 n) 之间。 全固态激光器 ((n-l)、 n) 之间的距离 L^、 耦合输出镜 (n4) 上光斑中心与高 反镜 (n2) 的距离 L透镜 Lnl、 (n7) 与透镜 (n5) 之间的距离 Ln6 的放置位置 由以下数学关系确定:

Ln6=2fn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实现全固态激光器高功率输出的并联合束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 1) 中的高反镜 ( I 11)、 (1112、) (III13)表面镀射对 垂直入射的激光反射率大于 95%的高反膜; 高反镜 I (11)与高反镜 II (12)平 行放置且镀膜面朝向激光头 (16), 两者之间的距离与所等效的平平谐振腔的物 理腔长相等, 为 200~800cm, 两者距离激光头(16) 内晶体棒两个端面的长度相 同。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实现全固态激光器高功率输出的并联合束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 1) 中的透镜 (15) 由 1片或多片、 有效焦距¾介于 50~200mm、 表面镀射对 0°入射的激光反射率小于 1%的增透膜;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实现全固态激光器高功率输出的并联合束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 1) 中的激光头 (16) 为半导体激光泵源与参钕或参镱 的激光晶体构成的集成模块。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实现全固态激光器高功率输出的并联合束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 1) 中的耦合输出镜 (14)表面镀射有对激光器输出的 激光具有 10~50%反射率的反射膜, 耦合输出镜 (14) 上的光斑中心与高反镜 II

(12) 的距离 Lu介于 20~380mm, 透镜 (15) 与耦合输出镜 (14) 上光斑中心 的距离 L12和高反镜 III (13) 与透镜 (15)之间的距离 L13由以下数学关系确定: Li2=fi-Ln禾口 Ι^3=ί 。

Description:
一种实现全固态激光器高功率输出的并联合束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全固态激光器高功率输出 的并联合束方法,属于固体激 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全固态激光器是指半导体激光泵浦的固体激光 器, 具有效率高、寿命长、光 束质量好、结构紧凑等优点,基于该类激光器 的加工装备广泛应用于汽车、铁路、 船舶、 冶金、 石化、 国防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目前用于工业加工的高功率全固态激光器一般 由几个激光单元模块串联构 成, 通过谐振或者谐振放大的方式实现高功率输出 , 具有结构简单, 容易实现等 优点。激光模块是构成全固态激光器的主要部 件, 是由几十个至上百个半导体激 光器排成环状从晶体棒的侧面进行泵浦,通过 合理排列泵浦的半导体激光源,在 晶体棒的横截面上形成由内到外呈抛物线状的 增益分布。作为泵源的半导体激光 器随使用时间延长存在波长会红移或者功率衰 减的情况,几十个半导体激光器一 般不会随时间同步变化,个别半导体激光器甚 至会出现随机失效,这种泵浦光源 变化的随机性会导致晶体棒泵浦均匀性发生变 化,增益中心发生微小偏移。这种 微小的偏移在串联结构中会导致激光器的光轴 发生微小角度的偏移,从而影响整 个激光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工业应用中 , 作为激光加工装备光源的高功率 全固态激光器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即是系统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高功率全固态激光器采用串联功 率扩展结构会导致激光器整 机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随使用时间下降的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全 新的功率扩展方法——并联合束,利用该方法 可以实现多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输 出激光束的完全合束, 使不同激光器发出的激光以相同的光轴、相同 的束腰位置 和大小、相同的发散角叠加输出, 且合束输出的激光光束质量不低于单个激光器 输出激光的光束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 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实现全 固态激光器高功率输出的并联合束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1 )设计等效谐振腔; 2) 设计两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的并联合束; 3 ) N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的并联合束; 其特征在于:

1 )、 设计等效谐振腔: 设计第一个全固态激光器与平平谐振腔的等效 结构, 由三个高反镜 I、 II、 III、 一个耦合输出镜、 一个透镜和一个激光头构成, 耦合 输出镜将激光沿与激光模块中心轴线夹角为 90 ° ± 5 ° 的方向反射输出, 改变平 平谐振腔输出激光只能沿激光模块轴线通过耦 合腔镜输出的局限, 实现 N个全 固态激光器同轴输出激光, 利用透镜 n5、 n 6进行光束整形, 使同轴传输的 N束 激光的束腰、束腰位置和发散角相重合,合并 成一束与单个全固态激光器光束质 量近似的激光束;

所述的高反镜 I、 Π、 III表面镀射对垂直入射的激光反射率大于 95%的高反 膜, 所述的透镜由 1片或多片、有效焦距¾介于 50~200mm、表面镀射对 0°入射 的激光反射率小于 1%的增透膜; 激光头为半导体激光泵源与参钕或参镱的激光 晶体构成的集成模块; 高反镜 I与高反镜 Π平行放置且镀膜面朝向激光头,两者 之间的距离与所等效的平平谐振腔的物理腔长 相等, 为 200~800cm,两者距离激 光头内晶体棒两个端面的长度相同;耦合输出 镜表面镀射有对激光器输出的激光 具有 10~50%反射率的反射膜, 耦合输出镜上的光斑中心与高反镜 II的距离 L u 介于 20~380mm, 透镜与耦合输出镜上光斑中心的距离 L 12 和高反镜 III与透镜之 间的距离 L 13 由以下数学关系确定:

Li2=fi-Ln禾口 Ι^ 3 = ί。

2 )、设计两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的并联合束: 在全固态激光器 I、 II之间放 置透镜 25、 27, 透镜 25、 27是由一片或者多片透镜构成, 有效焦距皆是 f 2 , f 2 的焦距介于 50~200mm, 且表面镀射对 0°入射的激光反射率小于 1%的增透膜, 全固态激光器 1、 2之间的距离 透镜 27与透镜 25之间的距离 L 26 由以下数 学关系确定:

Li=4f 2 禾口 L 26 =2f 2

3 )、 实现 N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的并联合束: 在全固态激光器 (n-l )、 n之 间放置透镜 n5、 n7, 透镜 n5、 n7是由 1片或者多片透镜构成, 有效焦距皆是 f n , f n 的焦距介于 30~300mm, 且二者置于全固态激光器 (n-l )、 n之间。 全固态激 光器(n-l )、 n之间的距离 耦合输出镜 n4上光斑中心与高反镜 n2的距离 L 透镜 L nl n 7与透镜 n 5之间的距离 L n6 的放置位置由以下数学关系确定:

L n 6=2f n

本发明, 不仅可以将 N个独立的全固态激光器发出的激光以相同的 射光 轴、 相同的束腰位置和相同的发散角叠加输出, 实现功率 N倍的放大, 而且由 于 45°耦合输出镜对激光的反射和透射,将在 N个全固态激光器之间建立能量耦 合。此种情况的发生将在合束输出的激光束中 形成部分干涉效应, 使合束后的激 光光束质量等于或者优于单个全固态激光器的 光束质量。利用该方法实现的高功 率全固态激光器可以实现模块化结构,能有效 降低单个激光模块的泵浦均匀性变 化对整机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整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实现工 业级的、模块化 的、 高功率、 高可靠性、 易于维护的全固态激光器。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发明的等效谐振腔示意图。

图 2是本发明的等效谐振腔中的耦合输出镜的反 率与平平谐振腔耦合输 出镜反射率的对应关系图。

图 3是本发明的两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并联合束 示意图。

图 4是本发明的 N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并联合束的示意图。

图中: n.全固态激光器; nl . 高反镜; n 2. 高反镜; . 高反镜; n4.耦合输 出镜; n5. 透镜; n6. 激光头; n7. 透镜; (以上 n可取 1、 2、 3 、 ... ... 、 N)。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实现全固态激光器高功率输出的并联合束 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设计等效谐振腔: 设计第一个全固态激光器与平平谐振腔的等效 结构, 一个耦合输出镜 14、 一个透镜 15和一个激光头 16构成, 耦合输出镜 14将激光 沿与激光模块中心轴线夹角为 90° ± 5 ° 的方向反射输出, 改变平平谐振腔输出 激光只能沿激光模块轴线通过耦合腔镜输出的 局限, 实现 N个全固态激光器同 轴输出激光, 利用透镜 n5、 n 6进行光束整形, 使同轴传输的 N束激光的束腰、 束腰位置和发散角相重合,合并成一束与单个 全固态激光器光束质量近似的激光 束;

所述的等效结构由 3个高反镜 I 11、 11 12、 III13组成、 高反镜 I 11、 11 12、

III13表面镀射对垂直入射的激光反射率大于 95%的高反膜, 所述的透镜 15由 1 片或多片、 有效焦距¾介于 50~200mm、 表面镀射对 0°入射的激光反射率小于 1%的增透膜;激光头 16为半导体激光泵源与参钕或参镱的激光晶体 成的集成 模块; 高反镜 1 11与高反镜 Π 12平行放置且镀膜面朝向激光头 16, 两者之间的 距离与所等效的平平谐振腔的物理腔长相等, 一般为 200~800cm,两者距离激光 头 16内晶体棒两个端面的长度相同;耦合输出镜 14表面镀射有对激光器输出的 激光具有 10~50%反射率的反射膜, 耦合输出镜 14上的光斑中心与高反镜 II 12 的距离 L u 介于 20~380mm, 透镜 15与耦合输出镜 14上光斑中心的距离 L 12 和 高反镜 III 13与透镜 15之间的距离 L 13 由以下数学关系确定:

Li2=fi-Ln禾口 Ι^ 3 = ί。

2、 设计两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的并联合束: 在全固态激光器 I I、 Π 2之间 放置透镜 25、 27, 透镜 25、 27是由 1片或者多片透镜构成, 有效焦距皆是 f 2 , f 2 的焦距介于 50~200mm,且表面镀射对 0°入射的激光反射率小于 1%的增透膜。 全固态激光器 1、 2之间的距离 透镜 27与透镜 25之间的距离 L 26 由以下数 学关系确定:

Li=4f 2 禾口 L 26 =2f 2

3 )、 实现 N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的并联合束: 在全固态激光器 (n- l )、 n之 间放置透镜 n5、 n7 , 透镜 n5、 n7是由 1片或者多片透镜构成, 有效焦距皆是 f n , f n 的焦距介于 30~300mm, 且二者置于全固态激光器 (n- l )、 n之间。 全固态激 光器(n- l )、 n之间的距离 耦合输出镜 n4上光斑中心与高反镜 n2的距离 L 透镜 L nl n 7与透镜 n 5之间的距离 L n6 的放置位置由以下数学关系确定:

L n 6=2f n

实施例 1 :

本实施例参见图 1〜图 4, 采用本公司生产的 DPLM40-80激光头 n6、 商用 的对 1064nm激光 0°入射反射率大于 99.8%的高反镜 nl、 n2、 n3、 对 1064nm激 光 45 ° 入射反射率为 18%的耦合输出镜 n 4和表面增透的焦距为 80mm的透镜 n5、 n7搭建六个全固态激光器来实现并联合束。

1、 等效谐振腔的实现 1 )、确定等效谐振腔的物理腔长。等效谐振腔 等效的平平谐振腔的物理腔 长为 600mm, 因此选择等效谐振腔的物理腔长为 600mm。

2)、 确定耦合输出镜 14和透镜 15的参数。 耦合输出镜表面法线与激光头 16内的晶体棒的中心轴线的夹角为 45 ° , 其对激光的反射率的选取参考图 2, 由于本例中所等效的平平谐振腔的耦合输出镜 的反射率为 30%,因此选取耦合输 出镜 14的反射率为 18%; 本例中的透镜 15选择焦距为 ¾=80ιηιη的单透镜。

3 )、 确定光学镜片位置参数。 根据步骤 1所述数学关系, 选择 L u =40mm、 Li2=40mm禾 P L 13 =80mm。

2、 2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并联合束的实现

1 )确定透镜 25、 27的参数。考虑到并联合束时参与合束的全固 激光器之 间的距离不宜太大, 因此选择透镜 25、 27为焦距为 f 2 =80mm的单透镜。

2) 确定两个全固态激光器 1、 2和透镜 25、 27的位置参数。 由步骤 2知 L 2 =320mm L 26 = 160mm, 本例选择 L 25 =120mm。

3、 6个独立全固态激光器并联合束的实现

由步骤 3知, 透镜 n5、 n7之间的距离 L n6 为 160mm, 全固态激光器 (n-l)、 n 之间的距离 为 320mm, 本例选择 L n5 =120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