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PHASE-TRANSFER CATALYTIC COLOUR FIXATION PROCESSING METHOD FOR TEXTIL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032020
Kind Code:
A1
Abstract: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hase-transfer catalytic colour fixation processing method for a textile. The processing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dyeing a natural fibre textile in a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luid waterless dyeing system using a disperse reactive dye, and then realising a reaction fixation of the dye on the fibres using a phase-transfer catalyst in th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luid. Since the method utilises the action of the phase-transfer catalyst in the colour fixation stage, an ionized colour fixation reaction accelerator and the like is effectively is transferred to th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colour fixation fluid and solid-phase fibres, thus improving the nucleophilic reactivity of the functional group on the fibres, achieving the colour fixation reaction between the fibres and the dye in th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luid conditions, and improving the colour fixation efficiency of the dye on the fibres. The technical method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realises the reaction fixation of the dye on the fibres in hydrophobic fluid conditions,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a high colour fixation efficiency, a simple process, being green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the like.

Inventors:
LONG JIAJIE (CN)
XU HONGMEI (CN)
CUI CHUANGLONG (CN)
CHEN FENG (CN)
WEI XIAOCHE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82832
Publication Date:
March 12, 2015
Filing Date:
September 03,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UNIV SOOCHOW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D06P1/94; D06P1/38; D06P5/02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392367A2012-03-28
JP4197418B22008-12-17
JP2004300588A2004-10-28
CN102817194A2012-12-12
CN1310257A2001-08-29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UZHOU CREATOR PATENT AND TRADEMARK AGENCY, LTD (CN)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纺织品的一种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 1 ) 采用分散活性染料将纺织品置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进行无水介质状态下的干态上 染;

(2) 将纺织品置于相转移催化固色装置中, 循环的超临界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以相转移催化 为载体, 将呈离子态的固色催化碱性物质从水溶液转移到疏水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 与纺织品纤维上的官能团充分接触并与分散活性染料进行催化固色反应; 所述呈离子态的固 色催化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钠、 碳酸钠、 磷酸钠, 或它们在微水环境中水解或受热分解产生氢 氧根 OH—的物质, 所述固色催化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浓度为 0.1g/L〜20g/L; 所述相转移 催化剂为全氟辛基季铵盐, 或含 C12〜C18脂肪链或芳香基的季铵盐。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纺织品的一种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散 活性染料的活性基的结构为乙烯砜、 乙烯基、 均三嗪、 烟酸, 或它们的衍生物。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纺织品的一种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纺 织品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进行无水介质状态下的干态上染工艺条件为, 系统压力 8.0MPa〜30.0MPa, 温度 40°C〜100°C, 处理时间 30min〜180min。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纺织品的一种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催化固色 反应的工艺条件为, 温度 60 °C〜160 °C, 压力 8.0MPa〜30.0Mpa, 反应时间 20min〜 180min。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纺织品的一种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相 转移催化固色装置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系统, 固色液储存釜 (2) 和固色釜 (9), 固色 液储存釜 (2) 置于固色釜 (9) 的下部, 通过连接装置 (6) 密封连通; 所述的固色液储存 釜 (2) 为圆柱形空腔, 内置流体分布器 (4), 所述的流体分布器 (4) 由相互连通的若干个 管道组成, 管口弯向下方, 其中的一个管道为循环流体入口管 (1), 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系统连通, 其余管道为循环流体出口管; 所述的固色釜 (9) 为圆柱形空腔, 顶部开有循环 流体出口 (11 ), 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处理系统连通, 固色釜 (9) 的底部安装多孔过滤器

( 5 ), 流体导流罩 (7) 的下部为喇叭形开口, 罩在多孔过滤器 (5 ) 的上面, 流体导流罩 ( 7) 的上部开口与纺织品卷绕轴 (8 ) 的下端口连通; 所述的纺织品卷绕轴 (8 ) 为圆柱形 空心轴, 上端口封闭, 轴身开有通孔。

Description:
纺织品的一种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的一种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 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在超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采用分散活性染料对纺织 品、 尤其是对天然纤维纺织品 实行相转移催化固色的方法, 属纺织染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纺织印染行业作为工业废水排放的主要 大户之一, 其不但耗水量 大, 而且其产生的印染废水成分复杂多变, 色度深, COD值高, 常含有多种 有毒有害物质, 对淡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危害日益严重 。 采用和推广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代替传统水浴对纺织品进 行无水染色加工, 具有生态、 环保、 清洁生产的特点, 对促进传统纺织印染行业的升级改造和突破其 发展 受用水和排污限制等瓶颈问题意义深远。 但超临界 C0 2 流体中天然纤维纺织品的染固色, 如棉、 真丝、 羊毛等, 依然还存在需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疏水性, 从而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离子型或高极性染料 或 /及助剂的应用, 而且亲水 性纤维在疏水性的超临界 C0 2 流体中无法获得足够的润湿膨化, 因而染料在 纤维上的吸附和在纤维内的扩散都受到了较大 影响。 近年来, 众多研究者采 用不同手段或方法, 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Dyeing of modified cotton fibres with disperse dyes from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Lewis J Soc Dyers Colour 1 14 5/6 ( 1998), pp. 169 - 173; Dyeing natural fibres with disperse dyes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Text Res J. 64 7 ( 1994), pp. 371 - 374; Dyeing wool without water―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supercritical C0 2 . In: Wenclawiak B, Padberg S, editors.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xtraction for sample preparation - SFE - (X)SE - SPME― Book of abstracts 1999. Siegen: University GH of Siegen; 1999. p. 29 - 30;真丝织物的 TCT改性 及其在超临界 C0 2 中的染色 [J] .丝绸, 2005(7) : 32-34 )。 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 践表明, 经过结构优化设计的分散活性染料, 是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 纺织品染色、 尤其是实现天然纤维纺织品染固色的可行且有 效的途径之一 (参见文献: Dyeing of cotton fabric with a reactive disperse dye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 The s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2012, 69 : 13 -20; Solubility of a reactive disperse dye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 Coloration technology, 2012, 128 : 127- 132 )。 由于这类染料的母体结构具有分 散染料的疏水特性, 有效解决了染料在超临界 C0 2 流体中的溶解性问题; 同 时经优化设计后的该类染料分子结构较小, 亲水性纤维可不经膨化等预处 理, 在干态下也可使染料获得较好的吸附和扩散上 染; 染料分子结构中的活 性基, 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纤维上的官能团反应, 从而实现染料与纤维以共价 键结合并固着的目的, 大大提高了染色品的色牢度。

然而, 在纺织品染色过程中, 尤其是在天然纤维纺织品染固色加工时, 通常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本身呈弱酸性, 从而使纤维与染料上活性基团 的固色反应难以进行。 因而, 如何提高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纤维上各类官 能团, 如棉、 麻等纤维上羟基 (-OH ) 的反应性, 从而提高染料固色效率, 降低固色反应温度、 缩短处理时间等,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提供一种能有效实现在超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对纺织品、 尤其是对天然纤维纺织品进行分散活性染料 染固色的加工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纺织 品的一种相转移催化固 色加工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1、 采用分散活性染料将纺织品置于超临界二氧化 碳流体中进行无水介 质状态下的干态上染;

2、 将纺织品置于相转移催化固色装置中, 循环的超临界临界二氧化碳 流体以相转移催化为载体, 将呈离子态的固色催化碱性物质从水溶液转移 到 疏水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 与纺织品纤维上的官能团充分接触并与分 散活性染料进行催化固色反应; 所述呈离子态的固色催化碱性物质为氢氧化 钠、碳酸钠、磷酸钠, 或它们在微水环境中水解或受热分解产生氢氧 根 OH_的 物质, 所述固色催化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浓度为 0. 1 g/L〜20g/L ; 所述相 转移催化剂为全氟辛基季铵盐, 或含 C 12 〜C 18 脂肪链或芳香基的季铵盐。

本发明所述分散活性染料的活性基的结构为乙 烯砜、 乙烯基、 均三嗪、 烟酸, 或它们的衍生物。

对于纺织品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进行无水 介质状态下的干态上染 工艺条件,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为: 系统压力 8.0MPa〜30.0MPa, 温度 40 °C〜100 °C, 处理时间 30min〜 180min。

对于催化固色反应的工艺条件,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为: 温度 60 °C〜 160 °C, 压力 8.0MPa〜30.0Mpa, 反应时间 20min〜 180min。

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述的纺织品的一种相转移催 化固色加工方法, 采用的 相转移催化固色装置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系统, 固色液储存釜和固色 釜, 固色液储存釜置于固色釜的下部, 通过连接装置密封连通; 所述的固色 液储存釜为圆柱形空腔, 内置流体分布器, 所述的流体分布器由相互连通的 若干个管道组成, 管口弯向下方, 其中的一个管道为循环流体入口管, 与超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系统连通, 其余管道为循环流体出口管; 所述的固色釜为 圆柱形空腔,顶部开有循环流体出口,与超临 界二氧化碳流体处理系统连通, 固色釜的底部安装多孔过滤器, 流体导流罩的下部为喇叭形开口, 罩在多孔 过滤器的上面, 流体导流罩的上部开口与纺织品卷绕轴的下端 口连通; 所述 的纺织品卷绕轴为圆柱形空心轴, 上端口封闭, 轴身开有通孔。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在超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对纺织品、 尤其是天然纤维纺织品采用分散活性染料染 固色时, 由于在固色系统中利用了相转移催化原理, 使得只能在极性水溶液 中存在的固色碱性促进剂, 也因此可能进入疏水性流体相, 并进而与固相纤 维上的官能团发生作用, 从而提高了纤维上官能团与染料的反应活泼性 ; 并 最终提高了染料在纤维上的催化固色效率; 同时, 还有利于降低固色反应温 度, 缩短固色处理时间等; 因此, 本发明技术方案在纺织品、 尤其是天然纤 维纺织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无水染固色加 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 纺织品相转移催化 固色加工的装置的原理图;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 固色促进剂 (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 134 ) 混合液用量 (含固量 10% ; Na 2 C0 3 : FC- 134 为 3 : 1 ) 对纺织品固色表面色深值 和固色效率 (Fix,% ) 的 影响比较;

图 1 中: 1、 循环流体入口管; 2、 固色液储存釜; 3、 固色混合溶液; 4、 流体分布器; 5、 过滤器; 6、 连接装置; 7、 流体导流罩; 8、 纺织品卷绕轴; 9、 固色釜; 10、 卷绕纺织品; 1 1、 循环流体出口。

具体实施方法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 一步描述。 实施例 1

本实施例提供纺织品的一种相转移催化固色加 工方法,所采用的被染纤 维纺织品为干态纯棉机织物 ( 102.0g/m 2 ) ; 所用染料为分散活性红染料 (含 一个乙烯基活性基团,由台湾永光化学品有限 公司提供,用量为 0.2% o. m. f)。

本实施例中, 纺织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用装置系统 及其方法, 参见公开号为 CN102296469A的中国发明专利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天 然纤维的染色方法"。

参见附图 1, 它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纺 织品相转移 催化固色加工装置的原理图; 它包括固色液储存釜、 固色釜和带循环泵的超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处理系统, 图中省略了带循环泵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处 理系统。 固色液储存釜 2为圆柱形空腔, 内设有倒置 "山 " 型管状流体分布 器 4, 它由相互连通的三个管道组成, 管口弯向下方, 其中的两个管道为循 环流体出口管, 位于中心的管道为循环流体入口管 1, 经固色液储存釜下端 的开口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系统连通, 固色液储存釜与固色釜 9经连接装 置 6连为一体。 固色釜为圆柱形空腔, 下端在连接装置处设有过滤器 5和喇 叭形流体导流罩 7, 顶部设有循环流体出口 1 1, 固色釜内按装卷有待处理纺 织品的纺织品卷绕轴 8, 纺织品卷绕轴的下端为开口状, 与其下方的流体导 流罩连通, 轴的上端为封闭式, 纺织品卷绕轴的轴身上开有通孔, 轴身材料 为特氟龙或非导热性材质, 或其内外表面材料为特氟龙或非导热性材质, 固 色液储存釜和固色釜通过其上的循环流体入口 和循环流体出口实现与超临 界二氧化碳流体系统的连接。 加工时, 将固色混合溶液 3加入到固色液储存 釜中, 流体分布器的循环流体出口管道的管口置于溶 液中, 待处理纺织 10 呈松式状态平整地卷绕在纺织品卷绕轴上。 在本实施例中, 过滤器为布满 50〜2000 目微孔的单层或多层板状材料。将完成活性分 散染料上染的纤维纺 织品置于固色釜中, 并按附图 1 中顺序将纺织品卷绕轴、 流体导流罩、 过滤 器进行组装。 同时在固色液储存釜中加入固色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 化剂 (FC- 134 ) 的混合溶液 5.50g (含固量 10% ; Na 2 C0 3 与 FC- 134的摩尔比 为 3 : 1 )。 然后将固色液储存釜与固色釜通过连接装置进 行连接密封。 在系统 压力为 20MPa、 温度为 100 °C的条件下, 使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体自下而 上经循环流体入口管和流体分布器后进入固色 混合溶液时, 溶液中的固色促 进剂在相转移催化剂的转移作用下进入超临界 二氧化碳流体相; 并随流体经 过滤器、 流体导流罩进入纺织品卷绕轴, 然后随流体穿透织物层时与纤维接 触并进行物质交换, 使转移的碱性促进剂等物质与纤维上羟基等官 能团作 用, 从而提高其与染料活性基的亲核反应性, 起到对固色反应的促进或催化 作用。 最后穿透织物层并与纤维完成物质交换后的流 体从循环流体出口处流 出而进入下一周期的循环。 其中流体循环与静止处理交替进行, 其时间比为 1 : 10。 固色釜中纺织品经相转移催化固色反应处理 60min后泄压, 对系统中 的 C0 2 气体及残余固色催化剂进行回收。同时在 上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进行无固色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 134 ) 存在的空白对照实 验。 并将上述完成染料固色后的棉织物用于染料固 着情况的分析测试。

参照上述处理步骤及工艺, 经本实施例方法加工后棉织物上分散活性红 染料的固着分析测试及其结果如下:

为分析织物上染料的固着率,将固色棉织物在 脂肪提取器中采用丙酮萃 取法, 于 8 C、 30min的条件下对未固着的浮色染料进行萃取。 并利用织物 萃取前后表面色深值 (K/S ) 之比来评价染料在织物上的固着情况。 Fix(%) 为染料在织物上的固色效率, 其固色效率计算公式为: 为试样萃取后的平均表面色深值

(分别为织物正反面的头尾、 边中、 内中外的算术平均值; 或称为固色表面 色深值), η为测量的总次数 ( n =12), (K/S),, 、 max 为在最大特征吸收波长处 ( 入 max) i次测量 (采用 Ultrascan PRO型自动测色配色仪测试, HunterLab. Ltd, 美国; 试样折叠 8 层) 的表面色深值 (K/S值); (^J^皿为试样萃取 前的平均表面色深值。 结果参见附图 2所示。

实施例 2

按实施例 1提供的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装置及方法,在 行相转移催化 固色时, 在固色液储存釜中加入固色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134) 的混合溶液量为 ll.OOg (含固量 10%; Na 2 C0 3 与 FC-134 的摩尔 比为 3:1)。 所得结果参见附图 2。

实施例 3

按实施例 1提供的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装置及方法,在 行相转移催化 固色时, 在固色液储存釜中加入固色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134) 的混合溶液量为 13.75g (含固量 10%; Na 2 C0 3 与 FC-134 的摩尔 比为 3:1)。 所得结果参见附图 2。

实施例 4

按实施例 1提供的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装置及方法,在 行相转移催化 固色时, 在固色液储存釜中加入固色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134) 的混合溶液量为 16.50g (含固量 10%; Na 2 C0 3 与 FC-134 的摩尔 比为 3:1)。 所得结果参见附图 2。 实施例 5

按实施例 1提供的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装置及方法,在 行相转移催化 固色时, 在固色液储存釜中加入固色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134) 的混合溶液量为 19.25g (含固量 10%; Na 2 C0 3 与 FC-134 的摩尔 比为 3:1)。 所得结果参见附图 2。

实施例 6

按实施例 1提供的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装置及方法, 在进行相转移催化 固色时, 在固色液储存釜中加入固色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134) 的混合溶液量为 22.00g (含固量 10%; Na 2 C0 3 与 FC-134 的摩尔 比为 3:1)。 所得结果参见附图 2。

由图 2结果可看出, 在无固色促进剂的空白对照实验中, 活性分散红染 料在棉纤维上的固色表面色深值和固色效率都 比较低, 分别只有 0.16 和 50%。 而在固色系统中加入固色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134) 的混合溶液时, 染料在纤维上的固色表面色深值 (^L 和固色效率都随其 用量出现显著提高; 且当固色混合液用量达到 16.5g时, 染料在纤维上的固 色表面色深值 ί^ί^^和固色效率都达到最大, 分别达到 0.296和 92.4%, 表 现出非常明显的相转移催化固色效果。 但当继续增大固色混合液用量时, 染 料在纤维上的固色表面色深值! ^!L^和固色效率却出现降低, 这可能与固 色系统中固色混合液过量后, 碱性促进剂也会引起成键染料的断键或水解有 关。 而实验过程中也发现, 在固色混合液用量过多后, 固色织物上含湿率较 高, 尤其当织物接触到固色混合液后, 其颜色显著变浅。

实施例 7

按实施例 1提供的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装置及方法,在 行相转移催化 固色时, 系统压力为 8.0MPa、 温度为 140°C, 在固色液储存釜 2中加入固色 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134) 的混合溶液量为 ll.OOg (含固 量 10%; Na 2 C0 3 与 FC-134的摩尔比为 3:1)。 所得结果参见表 1。

表 1 是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对纯棉机织物采用分散活性红染料 (0.2% o.m.f) 进行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的实验结果。

表 1

表 1 结果可以看到,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分散 活性红染料在干态纯 棉机织物也可获得良好上染效果; 且在近临界的低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中, 固色促进剂在相转移催化剂的作用下, 能促使纤维上官能团与染料发生 固色反应, 从而使其固色表面色深值 ί^ί ίΗ „和固色效率得到提高。

实施例 8

按实施例 1提供的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装置及方法,在 行相转移催化 固色时, 系统压力为 20.0MPa、 温度为 160°C, 在固色液储存釜 2 中加入固 色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134) 的混合溶液量为 ll.OOg (含 固量 10%; Na 2 C0 3 与 FC-134的摩尔比为 3:1)。 所得结果参见表 2。

表 2 是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对纯棉机织物采用分散活性红染料 (0.2% o.m.f) 进行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的测试结果。

表 2 Fix C%) 相转移催化固色反应条件

( .,,= 80™) (固色效率)

20HPaxl60°C>;60min 0.320 0.219 68.4

由表 2结果可以看到, 经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分散活性红染料上染 的 干态纯棉机织物, 在较高压力和温度的固色流体中, 固色促进剂也可在相转 移催化剂的作用下, 到达织物纤维并促使纤维上官能团与染料活性 基发生反 应, 从而有效提高织物的固色表面色深值^ 和染料固色效率。

实施例 9 按实施例 1提供的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装置及方法,在 行相转移催化 固色时, 系统压力为 12.0MPa、 温度为 140°C, 在固色液储存釜中加入固色 促进剂 (Na 2 C0 3 ) 与相转移催化剂 (FC-134) 的混合溶液量为 16.50g (含固 量 10%; Na 2 C0 3 与 FC-134的摩尔比为 3:1)。分别进行 40min、 60min、 lOOmin 的固色处理, 流体循环与静止交替处理时间比为 1:5。 所得结果参见表 3。 表 3 是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对纯棉机织物采用分散活性红染料

(0.2% o.m.f) 进行不同时间的相转移催化固色加工的测试结 果。

表 3

由表 3结果可以看到,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的相转移催化反应 , 可有效提高分散活性红染料在干态纯棉机织物 的固色表面色深值^ ]^ 和 固色效率。 在本实验条件下, 相转移催化固色处理 40min时, 染料在纤维上 的固色表面色深值 ί^ί ΛΜΚ 可达到 0.222, 固色效率可提高到 69.4%。 并随催 化固色时间延长到 60min或 l OOmin时,其固色表面色深值 有明显提 高, 且其固色效率可超过 96%。

本发明实施例 1〜9 的固色效果可以看出, 本发明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 体中经分散活性染料完成上染的纺织品、 尤其是天然纤维棉纺织品, 在固色 阶段时采用相转移催化原理将混合固色液中的 固色促进剂带入疏水性的流 体中, 并使其与织物上纤维发生物质交换, 以提高纤维上官能团的反应性来 促进染料与纤维的固色反应, 从而有效提高染料在纤维上的固色表面色深值

E^ ™和固色效率等。 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方法具有显著改善疏 水性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纺织品上官能团的 亲核反应性, 提高分散活性染 料在纺织品上的固色效率、 缩短固色时间等优点, 且工艺简单, 操作方便, 因而其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