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PHOTOMULTIPLIER OF ELECTROSTATIC FOCUSING MICRO-CHANNEL PLATES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139344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is a photomultiplier of electrostatic focusing micro-channel plates. The photomultiplier comprises a photocathode, an electron multiplier, an anode, a focusing electrode, a power supply electrode and a support post supporting the focusing electrode, the electron multiplier and the anode; the focusing electrode, the electron multiplier and the anode are arranged in a glass vacuum container, and a signal lead of the anode and the power supply electrode penetrate through the glass vacuum container to be connected with an external circuit. The photomultiplier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focusing electrode, the electron multiplier and the anode are centrally coaxial; the electron multiplier consists of two pairs of micro-channel plates arranged in parallel and having a certain gap therebetween.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high gains and good single photoelectron spectra are realized by independently regulating the voltages of micro-channel plate assemblies at all levels.

Inventors:
LIU SHULIN (CN)
LIU HULIN (CN)
SI SHUGUANG (CN)
QIAN SEN (CN)
TIAN JINSHOU (CN)
SUN JIANNING (CN)
ZHAO TIANCHI (CN)
SAI XIAOFENG (CN)
WANG YIFANG (CN)
WANG ZHIHONG (CN)
WEI YONGLIN (CN)
SU DETAN (CN)
HENG YUEKUN (CN)
CAO JU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74998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24, 2015
Filing Date:
April 09,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INST HIGH ENERGY PHYSICS CAS (CN)
XI AN OPTICS PRECISION MECH (CN)
NORTH NIGHT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1J43/06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924007A2010-12-22
CN101116168A2008-01-30
CN101048844A2007-10-03
CN103456594A2013-12-18
US5493111A1996-02-20
Attorney, Agent or Firm:
BEIJING JOYSHIN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CN)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 要求书

1. 一种静电聚焦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包括球形或椭球形玻璃真空容器内表面上的用来接收 光子并产生光电子的光阴极, 用来接收从光阴极发射出来的光电子的电子倍增器, 用来收 集所述电子倍增器所产生倍增电子的阳极,用来将光电子聚焦使其落在所述电子倍增器有 效区域上的聚焦电极, 用来供电给所述光阴极、 聚焦电极、 电子倍增器、 阳极的供电极, 以及支撑所述聚焦电极、 电子倍增器、 阳极的支撑柱, 所述聚焦电极、 电子倍增器、 阳极 置于玻璃真空容器内,所述阳极的信号引线和所述供电极的引线穿过所述玻璃真空容器与 外部电路相连, 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电极、 电子倍增器、 阳极的中心共轴; 所述电子倍增 器包括两对并列放置且具有一定间隙的微通道板构成。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光电倍增管,其特征在于每对微通道板以竖直布置的方式置于所述阳 极的两侧。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光电倍增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板之间设置有绝缘垫片。

4. 如权利要求 1~3任一所述的光电倍增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板之间的间隙范围为 60μιη~500μιη; 间隙电压在 50 1000V可调。

5.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光电倍增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的支撑所述聚焦电极、 电子倍增 器、 阳极的一端, 即所述支撑柱上端的外表面为绝缘层; 所述支撑柱下端外表面为导电层 且与所述光阴极电连接。

6. 如权利要求 1或 5所述的光电倍增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的内部为带孔的绝缘材料, 所述聚焦电极、微通道板以及阳极各电压引线和所述阳极的信号线通过所述支撑柱内部的 孔与所述玻璃真空容器底座上的芯柱相应的插针连接。

7. 如权利要求 1或 5所述的光电倍增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通过一陶瓷骨架 (107) 支 撑所述聚焦电极、 电子倍增器、 阳极; 其中所述陶瓷骨架两侧设有对称的凹槽, 每一侧的 凹槽内依次安装阳极片 (200)、 绝缘环 (201 )、 栅网 (202)、 绝缘环 (201 )、 第一电极环

(203 )、 微通道板 (105 )、 第二电极环 (204)、 绝缘环垫片 (205 )、 第三电极环 (206)、 微通道板(105 )、 压环电极环 (207)、 固定盖板 (108)、 压盖聚焦环 (104); 所述阳极片

(200)、 绝缘环 (201 )、 栅网 (202) 构成所述阳极, 所述压盖聚焦环 (104) 为所述聚焦 电极;所述陶瓷骨架(107)两侧的第一电极环(203 )、微通道板(105 )、第二电极环(204)、 绝缘环垫片 (205 )、 第三电极环 (206)、 微通道板 (105 )、 压环电极环 (207) 构成所述 电子倍增器。

8. 如权利要求 1 或 5所述的光电倍增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电极为薄金属环带, 竖直环 绕在所述电子倍增器外围, 其中心与微通道板同心。

9.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光电倍增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电极的外围设置一细金属圆环作为 辅助聚焦电极, 并与所述聚焦电极位于同一平面且同心。

10.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光电倍增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为共轴的两个相同阳极结构单元, 分别接收两组所述微通道板的倍增电子。

11.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光电倍增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结构单元为金属栅网加金属薄片 构成的阳极结构或微带线阳极结构。

1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光电倍增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为两个金属栅网加一个阳极片构 成; 或者在一个基片的两侧制作微带线阳极结构, 两侧面上的蛇形导电层与匹配的导线连 接后, 馈入阳极信号线。

Description:
一种静电聚焦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光电探测器件, 具体地讲是一种光电倍增管, 特别是将大尺寸光阴 极产生的光电子通过静电聚焦电极聚焦到由微 通道板组件构成的电子倍增器上的光电倍增 管。 技术背景

作为把微弱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光电倍增 管(PMT),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快 的时间响应, 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从目前应用的发展方向来看, 一种是微型 化, 另一种是巨型化, 后者在高能物理的中微子探测中将发挥无可替 代的作用。 日本滨松光 子株式会社和法国的 Photonis公司, 先后开发出 8吋、 10吋、 12吋、 13吋和 20吋椭球形或 近球形的光电倍增管, 其光阴极覆盖内球面的一部分, 采用静电聚焦设计, 使得由光阴极产 生的光电子被聚焦到比较大的打拿极上, 实现光电子的倍增, 从而在高能物理领域得到广泛 应用。 随着高能物理的发展, 其对光探测器的要求不断提高, 首先, 由于上述大尺寸的光电 倍增管光阴极的本身覆盖度不高, 如构成阵列, 则很难达到 80%, 也由于其聚焦电极和打拿 极的设计, 从不同方向过来的光电子, 经过聚焦电极和打拿极后, 电子的渡越时间分布变宽, 不利于中微子的精确测量。 近年来, 美国 Argonne国家实验室联合其国内与微通道板 (简称 MCP) 和光阴极相关单位组成合作组, 开发 200x200mm的近贴聚焦型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 (MCP-PMT),采用转移阴极工艺和 ALD技术,试图解决上述大尺寸光电倍增管所面 临的困 难, 但技术难度大, 目前进展缓慢。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科学家们, 提出在球形透明真空容 器内制作全部覆盖其内表面的光阴极,将 MCP或类似电子倍增器置于球体的中心,通过电 子 光学设计, 使得来自各处的光电子都能有效地打到电子倍 增器上, 于 2009年 6月 10日向国 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申请, 并于 2012年 6月 27日获得专利权 (发明创造名称: 一种光电 倍增管, 申请号: 200910147915.4, 授权公告号: CN101924007B ), 该专利首次提出充分利 用透射式阴极和反射式阴极的特性, 进而提高了光阴极的量子效率, 采用合理的电子光学设 计, 确保电子倍增器能够收集到接近 4π立体角内的光电子, 但就其使用 MCP作为电子倍增 器而言, 特别是 2到 3块直接串联来作为电子倍增器, 在实际制作中, 电子清刷除气困难, 除气后每块 MCP的电阻难以预料,很难实现每块 MCP都处在最佳工作状态, 2块 MCP的直 接串联, 其增益一般在 ~10 5 量级, 即便加放大器, 有时很难探测到单光电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缺陷而提出的一种静电聚 焦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 首先, 根据设计 的这款光电倍增管的特点, 准确定义为静电聚焦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 它包括: 由玻璃构成 的球形或椭球形真空容器并在其内表面上制作 的用来接收光子并产生光电子的光阴极, 用来 接收从光阴极发射出来的光电子并产生倍增电 子的由微通道板组件构成的电子倍增器, 用来 将光电子聚焦使其落在所述电子倍增器有效区 域上的聚焦电极, 用来收集所述电子倍增器所 产生的倍增电子的阳极, 用来供电给所述光阴极、 聚焦电极、 电子倍增器、 阳极的供电极以 及支撑它们的支撑柱, 所述聚焦电极、 电子倍增器和阳极置于玻璃真空容器内, 所述阳极的 信号引线和所述供电极的引线通过穿过玻璃真 空容器的芯柱与外部电路相连,所述聚焦电极 、 电子倍增器、 阳极的中心共轴, 并与供电极以及支撑它们的支撑连接成一体。

所述电子倍增器为 MCP组件,所述组件是由两对并列放置的两块微 通道板以一定间隙并 在间隙中施加电场构成的, 以竖直布置的方式置于所述阳极的两侧, 这种结构便于制造过程 中排气和独立控制 MCP及其间隙电压, 实现电子倍增器的高增益和好的单光电子谱。

通过调节两块微通道板的间隙和电压, 使得从第一块微通道板出来的电子被加速并适 当 聚焦, 这样尽早使得第二块微通道板处于饱和状态, 进而改善单光电子谱中的峰谷比和增益, 其技术途径是通过改变两块微通道板的电极和 绝缘垫片的厚度, 来有效调节间隙厚度, 所述 微通道板组件中的间隙厚度由微通道板的输入 、 输出电极以及绝缘垫片的厚度决定, 总厚度 在 60μιη~500μιη之间。

为了在间隙获得电场, 视间隙的大小, 真空卫生的好坏, 在不放电打火的前提下, 所述 微通道板组件的间隙电压在 50 1000V可调。

考虑到要把球形或椭球形阴极不同位置产生的 光电子尽可能打到微通道板组件的有效区 内, 在微通道板组件的外围设计聚焦电极, 所述聚焦电极为薄金属环带, 竖直环绕在所述电 子倍增器外围, 其中心与微通道板同心。

为了把与微通道板端面平行的光电子聚焦到该 有效区域, 在所述聚焦电极的外围, 设置 一细金属圆环作为辅助聚焦电极, 并与所述聚焦电极位于同一平面且同心。

由于两组 MCP的增益可能不同, 通过调整电压, 尽可能保证两者增益一致, 设计阳极为 两个相同的结构单元, 分别接收所述两组微通道板的倍增电子。

考虑到阳极输出信号的高频反射, 导致信号失真, 把阳极结构单元设计成金属栅网加金 属薄片的阳极结构, 或者采用微带线阳极结构。

上述阳极实际上是双阳极, 如调节好两组微通道板的增益 (通过调节两块 MCP及其间 隙电压是能够实现的), 可以采用单阳极结构, 即设计的单阳极为两个金属栅网加一个阳极片 构成, 或者在一个基片的两侧制作微带线阳极结构, 两侧面上的蛇形导电层与匹配的导线连 接后, 馈入阳极信号线。

为了支撑聚焦电极、 微通道板组件、 阳极, 特设计支撑柱, 所述支撑柱将所述电子倍增 器支撑到所述玻璃真空容器的内部中心处, 其形状设计柱体, 轴截面为圆形或矩形。

考虑到屏蔽和给上述阴极、 聚焦电极、 微通道板以及阳极施加电压, 并把阳极信号通过 引线引出, 把所述支撑柱内部设定为带孔的绝缘材料, 把聚焦电极、 微通道板以及阳极的电 压引线和信号线通过所述支撑柱内部孔引出。 也为了确保环绕在支撑柱上端附近的光电子能 充分进入微通道板有效区域, 支撑柱上端的外表面绝缘, 其长度在 15~35mm, 下端外部为导 电层, 例如采用金属包层或镀层, 通过固定三爪与阴极相连, 并从下端与玻璃芯柱的规定插 针实现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为:

通过静电聚焦电极和特殊设计的支撑柱把由光 阴极产生的绝大多数光电子聚焦到微通道 板组件的有效区域, 降低了不同区域过来的光电子的渡越时间差; 采用的微通道板组件是由 两对并列放置的两块微通道板以一定间隙并在 间隙中施加电场构成的电子倍增器, 通过独立 调节微通道板组件各级电压, 实现高增益和好的单光电子谱; 由此倍增的光电子最后由微带 线阳极或栅网结构阳极收集并从信号线引出, 这种阳极的特殊设计有效地降低了信号失真。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的光电倍增管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图 2为本发明的光电倍增管第一实施例的支撑柱 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的光电倍增管第一实施例中整个组 的装配图。

图 4为本发明的光电倍增管第一实施例中微通道 组件的剖面图。

图 5本发明采用的带有辅助聚焦电极的组件及其 撑柱正视图。

图 6本发明采用的带有辅助聚焦电极的微通道板 阳极组件剖面图。

图 7为本发明的光电倍增管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微 线阳极结构示意图。

图 8为第一实施例中的支撑柱。

图 9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由微通道板及阳极 件构型图。

图 10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微通道板及阳极组 的正视图。

图 11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组件、 支撑柱固定连接方式正视图。

图 12为本发明光电倍增管的单光电子谱图。

(a) 一组 MCP+金属栅网 +金属薄片, MCP@2000V、 Ρ -1.6, G=1.5 X 10 7 ; (b) 另一组 MCP+金属栅网 +金属薄片,, MCP@2000V、 P/V-1.55, G=3.0 X 10 7 ;

(c) 一组 MCP+微带线单阳极结构, MCP@2000V、 Ρ -2.6, G=2.0 X 10 7 ;

(d) 另一组 MCP+微带线单阳极结构, MCP@2000V、 P/V-3.8, G=7.5 X 10 7

图 13为两 MCP直接串联获得的光电子谱图。

(a) 一组 MCP+阳极结构获得的光电子谱图;

(b) 另一组 MCP+阳极结构获得的光电子谱图。

图 14为阳极光信号对比图; 其中,

(a) 为本发明阳极光信号图, (b) 传统阳极光信号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 的描述。 应当注意, 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只 用于举例说明, 并不限制本发明。

如图 1所示,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电倍增管主要包括由 玻璃构成的球形或椭球形真 空容器 1、 依附在玻璃内表面的光阴极 5、 聚焦电极 2、 电子倍增器 3、 阳极 6 (见图 2) 以及 支撑柱 4, 聚焦电极 2、 电子倍增器 3、 阳极 6通过陶瓷骨架 7构成一体 (如图 2所示), 三 者的中心共轴, 且通过支撑柱 4固定于所述真空容器 1的中心处, 支撑柱 4通过三爪 10以及 下面的玻璃芯柱 11固定。

本发明的电子倍增器采用两对并列放置的两块 微通道板以一定间隙并在间隙中施加电场 构成的, 以竖直布置的方式置于所述阳极 6的两侧 (见图 2)。

图 3即为把电子倍增器 3 (实际上是微通道板组件)、 阳极、 聚焦电极通过陶瓷骨架 7和 压簧 18构成一体, 其中各电极环的引出端 9从陶瓷骨架豁口处引出。

两块微通道板 (图 4中 51、 52和 53、 54) 之间的间隙由微通道板电极环 91和绝缘环垫 片 8的厚度确定, 一般而言, 绝缘环垫片 8的厚度可以做到 20μιη (如氟金云母), 电极环的 厚度也可以做到 20μιη, 这样, 两块微通道板的最小间隙可以做到 60μιη, 当然, 考虑到电极 环 91的强度, 可以采用较厚的电极环, 其厚度为 0.1mm, 这样, 绝缘环垫片 8可以采用陶瓷 环, 厚度控制在 0.3mm, 由此得到微通道板之间的间隙为 500μιη。 可见, 微通道板的间隙通 过电极环 91和绝缘环垫片的厚度来调整, 控制在 60μιη~500μιη之间。 另外, 可以在间隙中 施加电场, 来控制从一块 MCP的输出面到另一块 MCP的输入面电子束斑的大小, 进而改善 整过电子倍增器的增益, 并提高其探测单光电子的峰谷比。 这个电压根据间隙大小、 真空卫 生的好坏进行调整, 当间隙比较小时, 施加的电压较小, 如间隙为 60μιη时, 电压可以加到 50-100V, 间隙为 150μιη时, 电压为 150 300 V, 间隙为 500μιη时, 电压为 800~1000V。 考虑到要把球形或椭球形阴极不同位置产生的 光电子尽可能打到微通道板组件的有效区 内, 在微通道板组件的外围设计聚焦电极 2, 所述聚焦电极为薄金属环带, 竖直环绕在所述 电子倍增器外围, 其中心与微通道板同心。

为了把与微通道板端面平行的光电子聚焦到该 有效区域, 在所述聚焦电极的外围, 设置 一细金属圆环 15作为辅助聚焦电极 (如图 5、 图 6所示), 并与所述聚焦电极位于同一平面 且同心。 这种辅助聚焦电极往往在较小尺寸的光电倍增 管中采用, 如 8吋、 9吋的管型。

由于两组微通道板的增益可能不同, 通过调整电压, 尽可能保证两者增益一致, 设计阳 极 6为两个相同的结构单元, 分别接收所述两组微通道板的倍增电子。

考虑到阳极输出信号的高频反射, 导致信号失真, 把阳极 6制作成微带线阳极结构 (如 图 7所示), 该阳极包括蛇形导电层 12、 介电质层 13和金属接地层 14构成, 通过精确设计 蛇形导电层 12宽度、 厚度、 介电质层 13材料 (考虑其介电常数) 的厚度, 可以计算出其特 性阻抗, 再与阻抗匹配的导线联接, 进而降低高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反射, 获得比较好的 光电子信号。 关于微带线阳极的设计与制造, 为本行业技术人员通用技术, 在此不做过多阐 述。

为了支撑聚焦电极、 微通道板组件、 阳极, 特设计支撑柱 4, 所述支撑柱将所述电子倍 增器 3及阳极 6、 聚焦电极 2支撑到所述玻璃真空容器的内部中心处, 其形状设计成圆柱形 (见图 8)。

考虑到屏蔽和给上述聚焦电极、 微通道板以及阳极施加电压, 并把阳极信号通过引线引 出, 把所述支撑柱内部设定为带孔 19的绝缘材料, 把电压引线和信号线通过所述支撑柱内孔 19引出。 也为了确保环绕在支撑柱 4与上述聚焦电极、 微通道板以及阳极构成的组件附近的 光电子能充分进入微通道板有效区域, 芯柱上端的外表面 17为绝缘层, 其在 8吋玻壳内,长 度设计为 15~20mm, 对于 20吋玻壳, 设计长度为 24〜35mm, 下端外部为金属包层 16, 在 所述金属包层通过固定的三爪 10与光阴极 5电连接, 其下端与玻璃芯柱 11相应的插针实现 电连接, 这样, 三者通过该插针馈送的电压, 保持同电位。

上述支撑柱本体材料选择陶瓷圆柱筒, 其外表面导电层 (金属层) 可以采取电镀或真空 镀膜的方式, 该金属膜层, 确保打到该处的电子能够导出。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电倍增管主体结构与 第一实施例相同, 只是内部聚焦电极、 微 通道板组件、 阳极以及支撑柱的结构有部分改变, 表现在微通道板及其阳极夹具的变化上, 如图 9所示即为该组件的对称部分的一半, 该夹具 82包括陶瓷骨架 107、 阳极片 200、 绝缘 环 201、 金属栅网 202、 第一电极环 203、 微通道板 105、 第二电极环 204、 绝缘环垫片 205、 第三电极环 206、 微通道板 105、 压环电极环 207、 固定盖板 108、 压盖聚焦环 104和骨架盖 板 103 (骨架 107的另一侧具有对称的结构, 图 9展示的骨架 107其中一侧的结构)。 在陶瓷 骨架 107的凹槽内, 依次安装阳极片 200、 绝缘环 201、 金属栅网 202、 绝缘环 201、 第一电 极环 203、微通道板 105、第二电极环 204、绝缘环垫片 205、第三电极环 206、微通道板 105、 压环电极环 207、 固定盖板 108、 压盖聚焦环 104, 随后用螺钉通过螺孔 102固定在陶瓷骨架 107的凹槽内。两个微通道板及阳极夹具 82叠加在一起并应用螺丝通过螺孔 102固定在一起, 组成微通道板及阳极组件 10A (见图 10)。 微通道板及阳极夹具 82使得微通道板具有一个电 子收集面, 即, 微通道板具有 2π的电子收集立体角, 把两个微通道板及阳极夹具 82叠加在 一起组成微通道板及阳极组件 10Α, 使得该组件 10A具有两个电子收集面, 即该组件 10A具 有 4π的电子收集立体角。

在微通道板及阳极夹具 82中, 优选绝缘环垫片 205厚度为 20-300μιη, 作为这种绝缘材 料, 如厚度要求比较薄的, 例如 ΙΟΟμιη以内的, 宜选氟金云母, 超过这个数值, 也可以选择 陶瓷, 考虑到金属电极环的厚度最小可加工到 20μιη, 这样, 两块微通道板间隙厚度是第二电 极环 204、 绝缘环垫片 205、 第三电极环 206三者厚度之和, 考虑到电极环厚度超过 0.2mm 刚性大而不合适, 这样整过间隙的厚度在 60〜500μιη。 如同第一实施例一样, 间隙电压的调 整范围也在 50V〜1000V。 这里的阳极结构单元是由金属栅网 202和阳极片 200构成。

将金属聚焦电极环 106环绕在所述微通道板及阳极组件 10A上, 并固定于骨架盖板 103 内, 并确保聚焦电极环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微通道板 及阳极组件 10A中心横截面在一个平面内 且同心, 尔后把带有金属聚焦电极环的微通道板及阳极 组件 10A通过骨架盖板孔 102与支撑 柱 101通过螺钉固定 (见图 11 ), 支撑架 101是一个横截面为长方形内部有孔的柱形陶瓷 体, 如同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那样, 内孔用于把聚焦电极、 微通道板以及阳极电压引线和 阳极信号引出, 支撑柱 101上端裸露而下端的导电层采用包上导电材料 (如不锈钢皮), 其裸 露部分连同盖板部分的长度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 支撑柱 101下端焊接在固定底座上 100上, 其细节与一般光电倍增管制作工艺相当, 在此不作展开说明。 注意: 本实施例中压盖聚焦环 104相当于实施例 1中的聚焦电极环 2,而其聚焦环 106则相当于实施例 1中的辅助聚焦电极 环 15。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均采用两个阳极, 也可以采用一个阳极, 采用单阳极结构, 即设计的 单阳极为两个金属栅网加一个阳极片构成, 或者在一个基片的两侧制作微带线阳极结构, 两 侧面上的蛇形导电层与匹配的导线连接后, 馈入信号线。

通过两个实施例, 获得的单光电子谱 (如图 12), 其中图 12 (a) 为实施例 1中的一组 MCP+金属栅网 +金属薄片获得的单光电子谱, 整个组件的电压为 2000V (为了方便, 记作 MCP@2000V)时、 单光电子峰谷比 P/V~1.6, 增益 G=1.5 X 10 7 ; 而图 12 (b)则为本实施例同 一个 MCP-PMT另一组 MCP+金属栅网 +金属薄片, 其 MCP@2000V时、 P/V~1.55, G=3.0 X 10 7 ; 图 12 (c) 第二实施例中一组 MCP+微带线单阳极结构, 当 MCP@2000V时、 P/V~2.6, G=2.0 X 10 7 ; 图 12 (d) 与图 12 (c) 为同一 MCP-PMT的另一组 MCP+微带线单阳极结构, 当 MCP@2000V时、 其 P/V~3.8, G=7.5 X 10 7

直接串联的 MCP, 其光电子谱如图 13所示, 其中图 13 (a)为一组 MCP+阳极构成的组 件, 其增益为 5.7 X 10 5 , 测不出台阶, 因而探测不到单光电子, 更谈不上峰谷比的数值了, 图 13 (b) 为另一组 MCP+阳极构成的组件, 其增益为 1.8 X 105, 也测不出台阶, 照样探测 不到单光电子, 尽管在信号引出端增加了放大器。 改变传统的金属阳极结构, 通过本发明获 得的光电子信号, 高频反射小, 如图 14 (a) 所示, 而早期采用的传统的金属阳极结构, 得 到的信号震荡明显, 见图 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