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POLISHING WHEEL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063833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polishing wheel for grinding a pipe, comprising an outer wheel (3) and an inner wheel (1) that are coaxial, connected, and rotate synchronously with each other. The inner wheel (1) has arranged on the inner wall thereof two or more flexible grinding components (4). The flexible grinding components (4) are arc-shaped. The flexible grinding components (4) are connected at one end thereof to the inner wall of the inner wheel (1); the flexible grinding components (4) have the tips of the other end thereof arranged on a same circle. The outer wheel (3) has arranged thereon a linkage part. The outer wheel (3) is connected to an external driving component via the linkage part, thus driving the outer wheel (3) into rotation. Because the outer wheel (3) and the inner wheel (1) are coaxial and fixed to each other, the inner wheel (1) rotates with the rotation of the outer wheel (3). The flexible grinding components (4)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inner wheel (1) are used to grind the pipe passing through the inner wheel (1). This polishing wheel is structurally simple and polishes evenly. Rotation is obviated for the pipe-to-be-processed, which can be processed into a diametric pipe, allowing for high efficiency.

Inventors:
HU PINGHUI (CN)
CHEN XIN (CN)
ZHENG WENYU (CN)
HUANG MINGHUI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82633
Publication Date:
May 10, 2013
Filing Date:
November 22,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ZHE JIANG TIAN XING PIPE CO LTD (CN)
HU PINGHUI (CN)
CHEN XIN (CN)
ZHENG WENYU (CN)
HUANG MINGHUI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24D13/14
Foreign References:
CN202318040U2012-07-11
DE202005012918U12005-12-08
DE102010028123A12011-10-27
CN101985210A2011-03-16
CN201931366U2011-08-17
KR20090037180A2009-04-15
Attorney, Agent or Firm:
HUZHOU KING GUAR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IRM (CN)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抛光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同轴且相互连接同步旋转的外轮和内轮, 所述的内轮的 内壁设有两个以上的弹性磨削构件, 所述的弹性磨削构件为弧形, 弹性磨削构件的一端与内 轮的内壁相连, 弹性磨削构件的另一端的端点位于同一圆上, 所述的外轮上设有联动部。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抛光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内轮的外圆周表面设有凸 起, 在所述的外轮的内壁上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抛光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内轮和外轮之间设有嵌套, 所述的嵌套与内轮和外轮同轴且同步旋转。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抛光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嵌套的外圆周表面设有定位 键, 在嵌套的内圆周表面设有定位槽, 所述的定位键与外轮内圆周表面的凹槽配合, 所述的 定位槽与内轮的外圆周表面的凸起配合, 所述的外轮的长度大于所述的嵌套, 所述的定位键 和外轮内壁的凹槽的长度均小于外轮的长度, 所述的内轮上的凸起的长度小于内轮长度, 定 位键的长度小于凹槽的长度, 凸起的长度小于定位槽的长度。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抛光轮, 其特征在于: 在外轮的一侧设有环形盖板, 环形盖 板的内径与所述的内轮的内径相同, 所述的环形盖板的外径与外轮端面的外径相同。

6.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一种抛光轮, 其特征在于: 在外轮的一侧设有环形盖板, 环形盖 板呈三层阶梯状, 内径最小的第一层的环形的宽度与内轮的壁厚相同, 在第一层环形外圆周 表面设有第一定位凸起, 第一定位凸起与嵌套内壁的定位槽配合, 内径居中的第二层的环形 的宽度与嵌套的壁厚相同, 在第二层环形外圆周表面设有第二定位凸起, 第二定位凸起与外 轮内的凹槽配合, 第三层的环形的宽度与外轮的壁厚相同。

7.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抛光轮, 其特征在于: 弹性磨削构件包括与内 轮一体成型的支撑弹簧片, 支撑弹簧片与内轮的壁厚相等, 所述的支撑弹簧片的下方为通 孔, 支撑弹簧片的弧长不大于通孔处的弧长, 在所述的支撑弹簧片的内表面粘贴有磨料贴 片, 磨料贴片的弧长不小于支撑弹簧片的弧长。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一种抛光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弹性磨削构件均布在内轮的内 壁, 弹性磨削构件为四个, 通孔与内轮上的凹槽交错布置, 所述的磨料贴片的长度为 5〜10mm。

9.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一种抛光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内轮的壁厚小于内轮与外轮之 间的嵌套的厚度, 所述的支撑弹簧片与内轮的夹角为 15 ° 〜35 ° 。

10. 根据权利要求 3至 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抛光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外轮的联动部包 括位于外轮外圆周表面的中部环形皮带槽, 外轮两端的直径小于中部设有环形皮带槽处的直 6

CC9Z80/llOZN3/X3d CC8C90/CT0Z OAV

Description:
一种抛光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磨削构件, 尤其涉及一种对管材进行磨削的抛光轮。

背景技术

在管材生产过程中, 管材的外表面抛光处理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 在目前行内常用的做 法是将管材靠近旋转的抛光砂轮, 同时转动管材以达到表面抛光的技术要求。 使用传统方式 抛光处理的管材, 产品抛光会很不均勾, 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 同时还耗费更多人力。 在 现有的专利文件中, 公开了中国专利: "抛光机之抛光轮 (CN2732419Y) " , 该抛光轮包含 有轮框、 橡胶环, 轮框圆周的周缘部分设有数个长条, 轮框圆周的长条外设有围覆轮框的环 带, 轮框外缘包覆橡胶环。 中国专利: "一种抛光轮 (CN201931366U) " , 包括: 抛光轮本 体, 其外圆表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安装槽, 其中心设有供传动轴穿过的装配孔 (U) ; 缠绕 在所述安装槽内的棉布层; 设置在所述装配孔内的传动轴。 通过在抛光轮本体设置用于缠绕 棉布的安装槽以及安装传动轴的装配孔, 使得该抛光轮本体能够分别与棉布层和传动轴 组合 成具有抛光和擦拭污渍功能的抛光轮。 使用时, 可将该抛光轮的传动轴与外部动力旋转装置 的卡紧装置卡配, 通过外部动力旋转装置的转动, 带动抛光轮高速运转, 从而可将玻璃绒面 上的 EvA清理干净。 上述两种结构依然没有解决现有抛光技术存在 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 抛光均勾, 待加工管材不需要旋转, 效率高, 可以加工变 直径管材的抛光轮; 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抛光轮抛光不均勾, 在抛光的同时还需要旋转 管材, 费时费力, 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可以适配各种规格的 内轮, 从而能对不同直径的钢管进行抛光 处理, 拆卸方便的抛光轮, 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抛光轮只能对单一直 径的管材进行抛光 处理, 通用性不好, 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 决的: 一种抛光轮, 包括同轴且相互连接 同步旋转的外轮和内轮, 所述的内轮的内壁设有两个以上的弹性磨削构 件, 所述的弹性磨削 构件为弧形, 弹性磨削构件的一端与内轮的内壁相连, 弹性磨削构件的另一端的端点位于同 一圆上, 所述的外轮上设有联动部。 外轮通过联动部与外部的驱动构件连接, 从而带动外轮 转动, 由于外轮和内轮是同轴且相互固定, 内轮随着外轮的旋转而旋转, 通过内轮内壁上的 弹性磨削构件对穿过内轮的管材进行磨削。 在抛光过程中, 管材是不会转动的, 只需要驱动 管材进行直线运动就可以了, 从而均勾的抛光整根管材。 内轮内壁上的磨削构件是具备弹性 的, 弹性磨削构件的端点距离内轮中心的距离是相 同的, 从而可以形成一个以内轮中心为圆 心的圆, 这个圆的直径是略小于待磨削的管材的外径的 , 而且弹性磨削构件为弧形, 从而可 以根据管材的直径和弧度更为贴紧管材的外圆 周表面, 对管材进行有效磨削。 由于是磨削构 件是具备弹性的, 一根管材如果有多种直径, 可以在一次过程中磨削成型, 只需要保证磨削 构件形成的内圆的直径与管材上的最小直径处 相同, 提高了加工效率。

内轮和外轮的配合方式可以有多种, 比如轴孔性质的过盈配合, 过渡配合或者镶嵌配合 等等, 只要保证两者同步旋转就可以。 作为优选, 在所述的内轮的外圆周表面设有凸起, 在 所述的外轮的内壁上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 设置凸起和凹槽的配合, 方便装拆, 同时可 以很好的保证两者不会相互蹿动, 结构稳定, 同步运转效果好。

作为优选, 在所述的内轮和外轮之间设有嵌套, 所述的嵌套与内轮和外轮同轴且同步旋 转。 嵌套与内轮和外轮均固定, 内轮、 嵌套和外轮同步旋转。 由于外轮是要与驱动设备相 连, 其外形尺寸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 为了可以实现对不同直径的管材进行抛光处理 , 通过 更换不同的嵌套来配合不同的内轮, 从而实现对不同直径的管材进行抛光处理, 提高设备的 通用性,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当然, 嵌套与内轮和外轮的配合也可以是已知的任意 形式, 比如上面提到的轴孔形式的 过渡配合, 或者嵌套配合等等形式。 作为优选, 所述的嵌套的外圆周表面设有定位键, 在嵌 套的内圆周表面设有定位槽, 所述的定位键与外轮内圆周表面的凹槽配合, 所述的定位槽与 内轮的外圆周表面的凸起配合, 所述的外轮的长度大于所述的嵌套, 所述的定位键和外轮内 壁的凹槽的长度均小于外轮的长度, 所述的内轮上的凸起的长度小于内轮长度, 定位键的长 度小于凹槽的长度, 凸起的长度小于定位槽的长度。 内轮与嵌套, 嵌套与外轮均采用凹槽和 凸起配合的方式, 可以提高抛光轮的适配性, 同时, 定位键和凹槽的长度小于外轮, 可以通 过凹槽的端部进行定位, 提高安装时的便利性, 内轮上的配合关系也是一样, 这种都使得定 位槽和凹槽均为一端开口, 另一端密闭的形式, 通过密闭端进行定位, 提高安装的快捷性。 不论是外轮与嵌套还是嵌套与内轮之间的配合 中, 槽的长度均大于凸起的长度, 可以在槽内 留些许空间, 让环形的盖板可以更好的定位固定。

内轮、 嵌套和外轮可以通过凸起和凹槽的固定配合, 即实现定位也实现固定, 也可以凹 槽的宽度略大于凸起, 使得凹槽和凸起的配合不过是起到定位作用, 作为更优选, 在外轮的 一侧设有环形盖板, 环形盖板的内径与所述的内轮的内径相同, 所述的环形盖板的外径与外 轮端面的外径相同。 在内轮、 嵌套和外轮安装好后, 通过盖板将三者固定, 提高紧固度, 而 且也容易装拆, 环形盖板的端面顶接在内轮、 嵌套和外轮的端面上, 从而将三者固定, 盖板 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端面上, 结构简单, 同时可以防止灰尘等进入内轮、 嵌套和外轮直径, 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作为更优选, 在外轮的一侧设有环形盖板, 环形盖板呈三层阶梯状, 内径最小的第一层 的环形的宽度与内轮的壁厚相同, 在第一层环形外圆周表面设有第一定位凸起, 第一定位凸 起与嵌套内壁的定位槽配合, 内径居中的第二层的环形的宽度与嵌套的壁厚 相同, 在第二层 环形外圆周表面设有第二定位凸起, 第二定位凸起与外轮内的凹槽配合, 第三层的环形的宽 度与外轮的壁厚相同。 环形盖板的端面上的三层上分别对应内轮、 嵌套和外轮, 两层的定位 凸起分别对应外轮和嵌套上的凹槽和定位槽, 从而将环形盖板定位, 将环形盖板、 内轮、 嵌 套和外轮形成一个整体, 同步旋转的噪音小, 定位效果好, 提高设备运转的效率。

弹性磨削构件可以是外部构件单独成型后再粘 贴或者焊接在内轮上的, 也可以是与内轮 一体成型的。 作为优选, 弹性磨削构件包括与内轮一体成型的支撑弹簧 片, 支撑弹簧片与内 轮的壁厚相等, 所述的支撑弹簧片的下方为通孔, 支撑弹簧片的弧长不大于通孔处的弧长, 在所述的支撑弹簧片的内表面粘贴有磨料贴片 , 磨料贴片的弧长不小于支撑弹簧片的弧长。 弹性磨削构件与内轮一体成型, 结构简单, 而且弹性效果好, 弹性构件就是将内轮的圆周壁 上开设的长方形开口, 开口的三边均划开, 只有其中一边与内轮相接, 由于内轮是弹簧钢材 料制作, 因此是具备一定的弹性的。 各支撑弹簧片向内轮的中心方向翻翘相同角度 , 从而支 撑弹簧片的端部距离内轮中心相同距离, 在支撑弹簧片的内表面再通过环氧树脂 AB胶粘贴 上磨料贴片, 这种结构的弹性磨削构件结构简单, 又可以方便的更换磨料贴片, 降低成本。 磨料贴片的长度不小于支撑弹簧片的长度, 可以保证更大面积的接触管材, 提高磨削效果。

作为更优选, 所述的弹性磨削构件均布在内轮的内壁, 弹性磨削构件为四个, 通孔与内 轮上的凹槽交错布置, 所述的磨料贴片的长度为 5〜10mm。 弹性磨削构件均布在内壁上, 从 而能保证磨削均勾, 磨削效果好, 弹性磨削构件的个数可以根据待磨削的管材的 内径进行调 整, 不同的内轮可以布置有不同个数的弹性磨削构 件。 通孔与凹槽交错布置, 也就是弹性磨 削构件与凹槽交错布置, 这样保证在磨削过程中, 内轮壁上各处受力均勾, 从而保证磨削的 均勾性。

作为优选, 所述的内轮的壁厚小于内轮与外轮之间的嵌套 的厚度, 所述的支撑弹簧片与 内轮的夹角为 15 ° 〜35 ° 。 内轮上设置有弹性磨削构件, 因为弹性磨削构件必须具备比较好 的弹性, 因此内轮一般比较嵌套和外轮要薄。 支撑弹簧片与内壁的夹角保证了在具备良好弹 性的情况下, 又可以很好的包裹住管材进行有效磨削。 外轮的联动部可以有多种形式, 比如齿轮啮合传动, 或者链传动, 同轴传动等等。 作为 优选, 所述的外轮的联动部包括位于外轮外圆周表面 的中部环形皮带槽, 外轮两端的直径小 于中部设有环形皮带槽处的直径。 通过皮带带动外轮旋转, 在外轮的两端的直径小可以方便 布置轴承, 对皮带旋转传动进行支撑, 提高传动效果。

因此, 本发明的一种抛光轮具备下述优点: 1、 在内轮的内壁上设置弹性磨削构件, 弹性 磨削构件能很好的包裹住通过内轮的管材, 加工效率高; 2、 内轮随着外轮的旋转而旋转, 从而对通过内轮的管材进行磨削, 而不需要管材进行旋转, 省时省力; 3、 弹性磨削构件的 均布可以提高磨削的均勾性; 4、 通过嵌套将内轮和外轮连接, 从而可以更换不同的内轮来 实现对不同直径的管材进行磨削, 提高设备的适配性, 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 1本发明的一种抛光轮的的立体图

图 2是本发明的一种抛光轮的主视图。

图 3是图 2的左视图。

图 4是图 2是分解示意图。。

图 5是内轮的立体图。

图 6是图 5的主视图。

图 7是图 5的右视图。

图 8是外轮的立体图。

图 9是图 8的主视图。

图 10是图 8的右视图。

图 11是嵌套的立体图。

图 12是图 11的主视图。

图 13是图 11的右视图。

图 14是盖板的立体图。

图 15是图 14的主视图。

图 16是图 14的右视图。

图 17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 并结合附图, 对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1 : 如图 1所示, 一种抛光轮, 包括同步旋转且同轴的内轮 1、 嵌套 2和外轮 3。 在内轮 1 内有 4个均布的弧形的弹性磨削构件 4, 四个弹性磨削构件 4的一端均与内轮 1 的内壁相接, 另 外一端距离内轮 1的中心距离相等, 四个端点形成的加工内圆 5的直径略小于待磨削的管材 的直径 (如图 2 所示), 弹性磨削构件 4 根据待磨削的管材的直径的变化可以发生弹性 变 形。

如图 3所示, 外轮 3 的中部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 在中部的外圆周表面开设有 V形皮带 槽 6, 用于外接皮带传动系统, 外轮 3两端的直径小, 用于安装支撑轴承, 支撑轴承通过外 轮中部直径大的一段的端面进行定位。

如图 4所示, 内轮 1的长度小于嵌套 2的长度, 嵌套 2的长度小于外轮 3的长度。 内轮 1和 嵌套 2从外轮 3的一侧卡入外轮内, 然后通过在外轮 3的侧面的环形盖板 7将内轮 1和嵌套 2固定在外轮 3内。 在外轮 3的内壁均布有 3个长条形的凹槽 8, 凹槽 8的一端封闭, 另外 一端开口, 开口与外轮 3的端面平齐。 嵌套 2的长度小于外轮 3的长度, 在嵌套 2的外圆周 表面上一体成型有三个与外轮上的凹槽 8配合的定位键 9, 定位键 9的一端抵接在凹槽 8的 端部, 另一端与嵌套 2的端面平齐, 定位键 9的长度小于凹槽 8的长度。 在嵌套 3的内圆周 表面均布有四个与嵌套 3 —体成型的定位槽 10, 在内轮 1 的内圆周表面一体成型有四个与 定位槽 10配合的凸起 11, 凸起 11的长度小于定位槽 10的长度。 外轮 3与嵌套 2通过凹槽 8和定位键 9的配合定位固定, 嵌套 2和内轮 1通过定位槽 10和凸起 11的配合定位固定。 外轮 3、 嵌套 2和内轮 1相互定位固定后, 利用环形盖板 7将三者扣合, 在外轮 3的端面上 开设有螺钉孔 12, 通过螺钉 13将环形盖板 7锁紧在外轮 3上, 从而将外轮 3、 嵌套 2和内 轮 1固定。

如图 5所示, 内轮 1是由弹簧钢经冲压成型的环状体, 内轮 1 的壁厚为 lmm, 在内轮 1 内 壁一体成型有弹性磨削构件 4, 内轮 1 的壁厚较薄, 可以保证一体成型的弹性磨削构件 4具 备较好的弹性。 在内轮 1 的圆周表面均布有四个长方形的窗口 14, 窗口 14的窗页的三边与 窗口脱离, 只有一边与窗口 14相连, 且窗页向内轮的中心上翻形成支撑弹簧片 15, 支撑弹 簧片 15的弧长为 8mm, 支撑弹簧片 15与内轮 1之间的夹角为 25 ° 。

如图 6所示, 支撑弹簧片 15的端点形成加工内圆 5的直径小于待加工的管材的直径。 在支 撑弹簧片 15的内表面通过环氧树脂 AB胶粘贴有磨削贴片 16, 磨削贴片 16的长度大于支撑 弹簧片 15的长度, 四个磨削贴片 16如果拼接在一起, 其形成的圆周表面略小于内轮 1的内 圆周表面, 磨削贴片 16可以很好的包裹住待磨削的管材的外圆周表 , 进行磨削。

如图 7所示, 内轮 1上的凸起 11与内轮 1的窗口 14是交错布置的, 凸起 11的一端起始于 内轮 1的一个端面, 凸起 11的另一端位于内轮 1的中部。 窗口 14的两端基本与内轮 1的两 端平齐。 窗口 14的长度大于凸起 11, 即弹性磨削构件 4的长度与内轮 1的长度基本相同, 保证最大的磨削面, 提高磨削效果。

如图 8和 9所示, 外轮 3中心为通孔 17, 外轮 3的内圆周表面均布有三个凹槽 8, 凹槽 8与 嵌套 2的外圆周表面的定位键 9配合, 凹槽 8的长度为外轮 3长度的一半, 在外轮 3的端面 上均布有三个螺钉孔 12, 用于与环形盖板 7通过螺钉 13连接。

如图 10所示, 外轮 3均分为三段, 中间一端的外圆周直径大于两端的, 两端的两段的外圆 周直径相同, 两端的两段的壁厚为 4mm, 在中间段的外圆周表面开设有 V形皮带槽 6, 两端 的两段用于安装支撑轴承。

如图 11和 12和 13所示, 嵌套 2为环形, 嵌套 2的壁厚为 4mm, 在嵌套 2的外圆周表面均 布有三个定位键 9, 在嵌套 2的内圆周表面均布有四个定位槽 10, 定位键 9与外轮 3内壁的 凹槽 8配合, 定位键 9的长度小于凹槽 8的长度; 定位槽 10与内轮 1外壁的凸起 11配合, 定位槽 10的长度大于凸起 11的长度。

如图 14、 15和 16所示, 环形盖板 7是由三层环一体成型的, 位于最内侧的第一层的环形 18的直径最小, 其环形宽度与内轮 1的厚度相同, 第一层的环形 18与内轮 1抵接, 在第一 层的环形 18的外圆周表面均布有四个第一定位凸起 19, 第一定位凸起 19与嵌套 2上的定 位槽 10配合, 定位槽 10的长度等于第一定位凸起 19与内轮 2上的凸起 11的长度和, 第一 定位凸起 19与内轮上的凸起 11相接。 在三层环形体中第二层的环形 20的直径居中, 在第 二层的环形 20的外圆周表面均布有三个第二定位凸起 21, 第二定位凸起 21与外轮 3上的 凹槽 8配合, 定位键 9的长度与第二定位凸起 21的长度和等于外轮的凹槽 8的长度, 第二 定位凸起 21 与定位键 9相接, 第三层环形 22 的宽度与外轮的端部壁厚相同, 第三层环形 22与外轮 3的端面相接, 在第三层环形 22的端面上开设有螺钉孔 12, 用于固定螺钉 13。 如图 16所示, 第一层环形、 第二层环形和第三层环形的厚度相同。 环形盖板 7上的第一定 位凸起 19和第二定位凸起 21将环形盖板 7与内轮 1、 嵌套 2和外轮 3的相对位置固定, 然 后通过螺钉 13将环形盖板 7固定在外轮 3的端面上。

使用时, 通过内轮、 嵌套和外轮之间的凹槽和凸起, 将三者装配好, 然后将环形盖板在端部 将三者密封为一个整体。 将前端成一定锥度的辅助段与管材连接, 然后将辅助段插入抛光内 轮中, 直到管材与磨料贴片接触, 驱动电机通过皮带带动外轮转动, 在外轮的两段通过轴承 支撑, 由于内轮和外轮是同轴且相互固定, 从而带动抛光内轮和磨料贴片一起转动, 均勾抛 光管材外表面。 在抛光过程中, 管材不会转动, 只需要推动管材走直线运动, 从而均勾抛光 整根管材。

实施例 2:

如图 17所示, 一种抛光轮, 包括同轴且同步旋转的内轮 1、 嵌套 2和外轮 3。 与实施例 1不 同的是, 本实施例内没有环形盖板 7, 内轮 1 的外圆周表面均布有四个与内轮一体成型的四 个凸起 11通过间隙配合与嵌套上的定位槽 10配合, 凸起 11 的长度与定位槽 10 的长度相 同, 嵌套 2外圆周表面的定位键 9与外轮内壁的凹槽 8为间隙配合, 定位键 9的长度与凹槽 8 的长度相同。 在装配时, 将内轮嵌入嵌套内, 两者紧配合, 同理, 再将装有内轮的嵌套嵌 入外轮内, 使得三者紧配合, 不会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