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POWER TOOL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024530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power tool comprises a housing (1), a motor (2) provided inside the housing and for outputting rotary power, and an output shaft (4) driven by the motor to rotate. The output shaft has an output end connected to a drill bit (9) and a second end provided on the other end of the output shaft; in a non-working state, the output shaft can axially move relative to the housing along the output shaft; and in a working state, the output shaft is limited in moving in a first axial direction, the first axial direction being an axial direction from the output end to the second end. The drill bit of the power tool can extend in different lengt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output shaft, so that a working mode is rapidly switched in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especially in a small space.

More Like This:
Inventors:
CHEN ZHI (CN)
DU XIANGJIN (CN)
HUO WANG (CN)
XIE MINGJIAN (CN)
MA YICHUN (CN)
PANG XIAOLI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85052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26, 2015
Filing Date:
August 22,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25B21/00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09129611A22009-10-29
Foreign References:
US20080134840A12008-06-12
EP1008227A12000-06-14
US20050031424A12005-02-10
CN2637112Y2004-09-01
CN201108971Y2008-09-03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3037214A4
None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ANGHAI ESSEN PATENT&TRADEMARK AGENCY (CN)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动力工具, 包括:

机壳;

马达, 设置在机壳内, 并输出旋转动力;

输出轴, 由所述马达驱动旋转; 所述输出轴具有用于连接工作头的输出 端以及位于输出端另一端的第二端;

其特征在于:

在非工作状态下, 所述输出轴可相对所述机壳沿输出轴轴向移动; 在工作状态下, 所述输出轴沿第一轴向的移动被限制;

所述第一轴向为从输出端到第二端的轴向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在工作状态下, 所述 输出轴沿与第一轴向相反的第二轴向的移动也被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沿轴向在 预设区域内移动, 所述输出轴可选择地限制在所述预设区域中的任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 限位机构; 所述限位机构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当限位机构处于锁定状 态时, 所述输出轴在第一轴向的移动被限制。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机构处于解 锁状态时, 所述限位机构能够带动输出轴轴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在 输出轴轴向上固定在机壳上的基准件和与输出轴连接的锁定件; 所述限位机 构包括设置在基准件上的定位部、 设置在锁定件上的锁定部、 以及可将定位 部和锁定部在输出轴轴向上锁定或将定位部和锁定部间的在输出轴轴向上的 锁定解除的定位件; 定位件具有锁位置和解位置, 当定位件位于锁位置时, 定位部和锁定部在输出轴轴向上锁定; 当定位件位于解位置时, 定位部和锁 定部间在输出轴轴向上的锁定解除。

7.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件与输出轴 的轴向位置相对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 定位控制组件; 所述定位控制组件控制所述定位件在锁位置和解位置之间移 动。

9.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控制组件包 括推动件, 所述推动件可在锁定位置段与解锁位置段之间移动; 当推动件位 于锁定位置段时, 定位件保持定位部和锁定部在输出轴轴向上锁定的状态; 当推动件位于解锁位置段时, 定位件保持定位部和锁定部间在输出轴轴向上 锁定解除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 8或 9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件可沿 输出轴的径向移动。

1 1.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件可沿输 出轴轴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件包括导 向面, 当定位件抵靠在导向面时, 推动件沿输出轴轴向移动使定位件沿输出 轴的径向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件还包括 平行于输出轴轴向的平面, 所述导向面和所述平面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面包括第 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 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分别位于法线面的两侧; 所述法线面垂直于输出轴轴向; 所述平面包括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 第一平 面、 第一导向面、 第二导向面、 第二平面依次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件沿输出 轴的径向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 连接在所述机壳上的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可操作地控制所述推动件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控制组件还 包括使推动件具有由解锁位置段向锁定位置段复位趋势的复位件。

18.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控制组件还 包括定位件复位单元, 定位件复位单元对定位件的作用力与推动件对定位件 的作用力相反。

19.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件固设在机 壳上; 输出轴远离工作头的一端旋转支撑在所述锁定件上, 所述锁定件驱动 输出轴在轴向上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件周向固定 在机壳上, 所述锁定件固定在输出轴上。

21.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件与所述 定位件在输出轴轴向上相对静止;当锁定件与定位件沿输出轴的径向啮合时, 输出轴带动锁定件旋转, 锁定件驱动定位件旋转, 定位件相对定位部沿输出 轴轴向移动; 当锁定件与定位件沿输出轴的径向脱开时, 定位件与定位部在 输出轴轴向上锁定。

22.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件相对机 壳可沿输出轴的径向移动, 基准件带动定位件沿输出轴径向移动实现定位件 与锁定部啮合和脱开。

23.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当定位件轴向移动 至与定位部脱开, 所述输出轴与定位部轴向相对静止。

24.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在轴向上 的工作位置包括轴向上相对邻近机壳的第一工作位置和轴向上相对远离机壳 的第二工作位置,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可操作的限制或允许输出轴轴向移动的 限位件。

25.根据权利要求 24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具有锁 紧位置和释放位置, 在所述锁紧位置, 所述限位件限制输出轴轴向移动, 所 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可操作的解锁块, 所述解锁块运动并带动限位件从锁紧位 置向释放位置运动。

26.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上远离 工作头的一端轴向固定设置支撑块, 所述输出轴旋转支撑在支撑块上, 所述 限位件在锁紧位置与所述支撑块轴向抵靠。

27.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上沿输 出轴轴向间隔的设有第一锁爪和第二锁爪, 在所述第二工作位置, 所述第一 锁爪限制输出轴时朝向第一工作位置的方向运动, 在所述第一工作位置, 所 述第二锁爪限制输出轴朝向第二工作位置的方向运动。

28.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机构还包 括设置于机壳外的操作件, 所述操作件沿输出轴轴向运动驱动所述解锁块沿 输出轴轴向运动。

Description:
动力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可在多种工况下使用的枪钻类 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枪钻类动力工具中, 通常包括电钻、 电动螺丝刀和冲击钻。 电动螺丝刀是用于将螺钉拧紧到工件上的一种 常用的电动工具。 当使用 过程中需要在不同工况下操作的时候, 例根据将螺钉拧紧到工件狭 '』、的部位, 因为工作头长度太短而拧不到螺钉, 需要更换比较长的工作头, 也就是批头, 即要把原来安装的工作头取下, 然后装上长的工作头, 或者额外购买一个附 件转接头, 在需要的时候将工作头安装在转接头上, 再将转接头安装到电动 螺丝刀上。 在需要频繁更换工作头的使用场合下, 给操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不 便, 一方面造成了更换工作头或者更换附件烦瑣, 另一方面取下的工作头或 者转接头随处放置容易丢失。 在一些手动工具中有一些能实现工作头的储存 和快速更换, 但是由于手动工具的固有缺点, 即扭矩小, 操作费劲, 使得操 作者很容易疲劳,造成效率低下, 不适合在工业产业中作为专业的工具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 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多种工况下使用 的动力工具。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釆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动力工具, 包括: 机 壳; 马达, 设置在机壳内, 并输出旋转动力; 输出轴, 由所述马达驱动旋转; 输出轴, 由所述马达驱动旋转; 所述输出轴具有用于连接工作头的输出端以 及位于输出端另一端的第二端; 在非工作状态下, 所述输出轴可相对所述机 壳沿输出轴轴向移动; 在工作状态下, 所述输出轴沿与第一轴向的移动被限 制; 所述第一轴向为从输出端到第二端的轴向方向 。

优选地, 在工作状态下, 所述输出轴沿与第一轴向相反的第二轴向的移 动也被限制。

优选地, 所述输出轴在轴向上的工作位置的个数为两个 。 优选地, 所述输出轴在轴向上的工作位置的个数大于等 于 3个。

优选地, 所述输出轴在轴向上的相邻的两个工作位置之 间在输出轴轴向 上具有间距。

优选地, 所述输出轴沿轴向在预设区域内移动, 所述输出轴可选择地限 制在所述预设区域中的任一位置。

优选地,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限位机构; 所述限位机构具有锁定状态和 解锁状态, 当限位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 所述输出轴在第一轴向的移动被限 制。

优选地, 所述限位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 所述限位机构能够带动输出轴 轴向移动。

优选地, 所述动力工具包括在输出轴轴向上固定在机壳 上的基准件和与 输出轴连接的锁定件;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准件上的定位部、 设置在 锁定件上的锁定部、 以及可将定位部和锁定部在输出轴轴向上锁定 或将定位 部和锁定部间的在输出轴轴向上的锁定解除的 定位件; 定位件具有锁位置和 解位置, 当定位件位于锁位置时, 定位部和锁定部在输出轴轴向上锁定; 当 定位件位于解位置时, 定位部和锁定部间在输出轴轴向上的锁定解除 。

优选地, 所述锁定件与输出轴的轴向位置相对固定。

优选地, 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定位控制组件; 所述定位控制组件控制所 述定位件在锁位置和解位置之间移动。

优选地, 所述定位控制组件包括推动件, 所述推动件可在锁定位置段与 解锁位置段之间移动; 当推动件位于锁定位置段时, 定位件保持定位部和锁 定部在输出轴轴向上锁定的状态; 当推动件位于解锁位置段时, 定位件保持 定位部和锁定部间在输出轴轴向上锁定解除的 状态。

优选地, 所述定位件可沿输出轴的径向移动。

优选地, 所述推动件可沿输出轴轴向移动。

优选地, 所述推动件包括导向面, 当定位件抵靠在导向面时, 推动件沿 输出轴轴向移动使定位件沿输出轴的径向移动 。

优选地, 所述导向面为曲面或相对输出轴轴向倾斜的斜 面。

优选地, 所述推动件还包括平行于输出轴轴向的平面, 所述导向面和所 述平面相连。

优选地, 所述导向面包括位于所述平面两侧的第一导向 面和第二导向面。 优选地, 所述导向面包括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 第一导向面和第二 导向面分别位于法线面的两侧; 所述法线面垂直于输出轴轴向; 所述平面包 括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 第一平面、 第一导向面、 第二导向面、 第二平面依 次相连。

优选地, 所述推动件具有第三斜面, 所述定位件靠近推动件的端部具有 第四斜面, 所述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可在两者静摩擦力的 作用下相对静止。

优选地, 所述基准件为套筒, 套筒设置在马达和输出轴之间并在马达的 驱动下旋转; 所述输出轴至少部分位于套筒内且在套筒驱动 下旋转; 所述锁 定件固设在输出轴上。

优选地, 所述定位控制组件还包括套设在套筒外的推拉 环, 推动件旋转 支撑在所述推拉环中, 推拉环驱动推动件移动。

优选地, 所述推拉环的内壁设有卡槽, 所述推动件上设有与卡槽相匹配 的卡接部, 所述基准件上设轴向延伸的通槽, 所述卡接部穿过通槽延伸出套 筒外与卡槽卡接。

优选地, 所述推动件沿输出轴的径向移动。

优选地, 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机壳上的操作 组件, 所述操作 组件可操作地控制所述推动件移动。

优选地, 所述操作组件包括设置在机壳外的操作件, 所述操作件可沿输 出轴轴向移动。

优选地, 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操作件和推动件 的操作连接件。 优选地, 所述推动件沿输出轴的径向移动。

优选地, 所述操作件具有第二顶抵面、 与第二顶抵面相连的第二斜面; 所述推动件具有第一顶抵面以及与第一顶抵面 相连的第一斜面; 当推动件位 于锁定位置段时, 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相抵; 当推动件位于解锁位置段时, 第一顶抵面与第二顶抵面相抵。

优选地, 所述定位控制组件还包括使推动件具有由解锁 位置段向锁定位 置段复位趋势的复位件。 优选地, 所述复位件为弹性件。

优选地, 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推动件和基准件之间。

优选地, 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推动件和锁定件之间。

优选地, 所述锁定件远离工作头的一端设有第一挡臂与 第二挡臂, 所述 推动件上对应设有第一推臂与第二推臂, 所述弹性件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 当第一推臂抵压弹性件的第一端时, 弹性件的第二端抵挡在第二挡臂上; 当 第二推臂抵压弹性件的第二端时, 弹性件的第一端抵挡在第一挡臂上。

优选地, 所述定位控制组件还包括定位件复位单元, 定位件复位单元对 定位件的作用力与推动件对定位件的作用力相 反。

优选地, 所述定位件复位单元为弹性件。

优选地, 所述弹性件设置在锁定部和定位件之间。

优选地, 所述基准件固设在机壳上; 输出轴远离工作头的一端旋转支撑 在所述锁定件上, 所述锁定件驱动输出轴在轴向上移动。

优选地, 所述基准件为套筒, 所述套筒设置在马达和输出轴之间并在马 达的驱动下旋转; 所述输出轴位于套筒内且在套筒驱动下旋转。

优选地,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传动机构, 传动机构设置在马达和套筒之 间并可将马达输出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套筒。

优选地,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套筒传递扭矩连接的 圆柱齿轮, 所述 圆柱齿轮具有扭矩传递孔, 所述套筒具有扭矩接受部, 所述套筒能够在扭矩 传递孔内移动并且扭矩接受部与扭矩传递孔保 持啮合。

优选地, 所述锁定件固设在输出轴上。

优选地, 所述锁定件为固设在输出轴远离工作头的一端 的锁定臂。

优选地, 所述定位部为设于所述基准件内壁上的至少两 个定位孔; 所述 锁定部为锁孔; 所述定位件位于锁孔内且可部分嵌入所述定位 孔之一。

优选地, 所述定位部为固定在基准件上的径向延伸的定 位槽, 所述锁定 部为设置在锁定件径向端部的限定齿, 所述定位件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所述 定位件具有至少两个限定所述限定齿轴向移动 的限齿部。

优选地, 所述基准件周向固定在机壳上, 所述锁定件固定在输出轴上。 优选地, 所述锁定件与所述定位件在输出轴轴向上相对 静止; 当锁定件 与定位件沿输出轴的径向啮合时, 输出轴带动锁定件旋转, 锁定件驱动定位 件旋转, 定位件相对定位部沿输出轴轴向移动; 当锁定件与定位件沿输出轴 的径向脱开时, 定位件与定位部在输出轴轴向上锁定。

优选地, 所述基准件相对机壳可沿输出轴的径向移动, 基准件带动定位 件沿输出轴径向移动实现定位件与锁定部啮合 和脱开。

优选地, 所述机壳上设置有径向延伸的导轨, 所述基准件包括定位滑块, 所述定位滑块可在导轨中滑动。

优选地, 所述定位件上设有挡板, 所述挡板限制锁定件相对定位件轴向 移动。

优选地, 所述锁定件上具有齿轮部, 所述定位件具有与齿轮部配合的齿 圏部。

优选地, 定位件与基准件螺紋连接。

优选地, 当定位件轴向移动至与定位部脱开, 所述输出轴与定位部轴向 相对静止。

优选地, 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七弹性件, 第七弹性件的弹力使定位件 具有向定位部移动的趋势。

优选地,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传动机构, 设置在马达和输出轴之间并可 将马达输出的旋转动力传递给输出轴。

优选地,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输出轴传递扭矩连接 的圆柱齿轮, 所 述圆柱齿轮具有扭矩传递孔, 所述输出轴具有扭矩接受部, 所述输出轴能够 在扭矩传递孔内移动并且扭矩接受部与扭矩传 递孔保持啮合。

优选地, 所述输出轴在轴向上的工作位置包括轴向上相 对邻近机壳的第 一工作位置和轴向上相对远离机壳的第二工作 位置,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可操 作的限制或允许输出轴轴向移动的限位件。

优选地, 所述限位件具有锁紧位置和释放位置, 在所述锁紧位置, 所述 限位件限制输出轴轴向移动, 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可操作的解锁块, 所述解 锁块运动并带动限位件从锁紧位置向释放位置 运动。

优选地, 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向锁紧位置抵压所述限位 件的弹性件。 优选地, 所述解锁块上设有解锁部, 所述限位件上设有能够与解锁部相 对于输出轴轴向倾斜契合的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在解锁部的带动下带动限位 件运动。

优选地, 所述输出轴上远离工作头的一端轴向固定设置 支撑块, 所述输 出轴旋转支撑在支撑块上, 所述限位件在锁紧位置与所述支撑块轴向抵靠 。

优选地, 所述解锁块与支撑块沿输出轴轴向可滑动的连 接, 所述限位件 位于释放位置, 所述解锁块能够带动支撑块运动。

优选地, 所述限位件上沿输出轴轴向间隔的设有第一锁 爪和第二锁爪, 在所述第二工作位置, 所述第一锁爪限制输出轴时朝向第一工作位置 的方向 运动, 在所述第一工作位置, 所述第二锁爪限制输出轴朝向第二工作位置的 方向运动。

优选地, 所述机壳包括容纳所述传动机构的传动机构壳 体, 所述限位机 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壳上的限位筋板和设置 在所述传动机构壳体上的止挡 部, 在所述第一工作位置, 所述限位筋板与所述支撑块轴向抵接从而限制 输 出轴沿着从第二工作位置到第一工作位置的方 向上移动; 在所述第二工作位 置, 所述止挡部与所述支撑块轴向抵接从而限制输 出轴沿着从第一工作位置 到第二工作位置的方向上移动。

优选地, 所述机壳与输出轴之间设有轴向抵压输出轴的 弹出机构, 所述 输出轴位于第一工作位置, 所述弹出机构的弹力储存; 所述输出轴位于第二 工作位置, 所述弹出机构的弹力释放。

优选地, 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机壳外的操作件, 所述操作件沿输 出轴轴向运动驱动所述解锁块沿输出轴轴向运 动。

优选地, 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机壳上的操作件, 所述操作件相对 于机壳枢转运动驱动所述解锁块沿输出轴轴向 运动。

优选地, 所述解锁块和机壳之间连接复位机构, 所述复位机构沿着操作 件驱动解锁块运动的反向偏压解锁块。

优选地, 所述解锁块和所述操作件沿输出轴轴向间隔设 置并且通过柔性 连接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 间的轴向距离大于 25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动力工具通过输出轴 在不同位置实现工作头不同的伸出量, 实现不同工况快速切换, 特别对在狭 小的空间使用, 操作方便, 无需配备额外的附件, 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发明优选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 视图。

图 2是图 1 中的动力工具的输出轴位于第一工作位置的剖 视图。

图 3是图 2中的动力工具沿 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 4是图 2中的动力工具的拆下机壳后的立体图。

图 5是图 2中的输出轴轴向运动的锁定被解除的立体图

图 6是图 1 中的动力工具的输出轴位于第二工作位置的剖 视图。

图 7是图 6中的动力工具沿 B -B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 8是图 6中的动力工具的拆下机壳后的立体图。

图 9是图 7 中的输出轴轴向运动的锁定被解除的立体图。

图 10是本发明优选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 视图, 此时输出轴位 于第一工作位置。

图 1 1是图 10中的动力工具的拆下机壳后的俯视图。

图 12是图 10 中的动力工具的输出轴位于第二工作位置而限 位件位于释 放位置的示意图。

图 13是图 12中的动力工具的俯视图。

图 14是图 10 中的动力工具的输出轴位于第二工作位置而限 位件位于锁 紧的示意图。

图 15是图 14中的动力工具的俯视图。

图 1 6是本发明优选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 视示意图。

图 17是图 16中的动力工具的套筒及其相关部分的剖视示 图。

图 1 8是图 17 中的动力工具沿 C -C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 1 9是图 17 中的动力工具沿 D -D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 20是图 17 中的推拉环沿 D-D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 2 1是图 17 中的套筒沿 D-D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 22是图 17 中的锁定臂沿 D-D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 23是图 17 中的推动件及复位件的放大半剖视示意图。 图 24是图 17 中的输出轴轴向向前运动的锁定被解除的剖视 示意图。 图 25是图 17 中的输出轴轴向向后运动的锁定被解除的剖视 示意图。 图 26是本发明优选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 视示意图。

图 27是图 26中的动力工具沿 E-E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 28是图 27 中限位机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 29是图 26中的动力工具沿 F-F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 30是本发明优选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 位机构立体示意图。 图 3 1是本发明优选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 位机构剖视示意图。 图 32是本发明优选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 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 33是本发明优选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 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 34是本发明优选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 视示意图, 此时推动 件处于锁定位置段。

图 35是图 34中推动件处于解锁位置段的示意图。

图 36是图 34中动力工具径向剖视示意图。

图 37是本发明优选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 位机构结构剖视示意 图。

图 38是本发明优选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 限位机构结构剖视示 意图。

图 39是本发明优选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 剖视示意图。

图 40是图 39的动力工具局部后视示意图。

图 41为图 39中的限位机构锁定件与定位件脱开的状态示 图。

图 42为图 39中的限位机构锁定件与定位件啮合的状态示 图。

图 43为图 39中输出轴收缩时的示意图。

图 44为图 39中输出轴伸长时的示意图。

其中

I .机壳 2.马达 3.传动机构

4.输出轴 5.操作机构 9.工作头

I I .手柄 13.前壳 14.限位筋板

15.开槽 16.滑槽 18.电池 19.按鈕开关

21.电机轴 22.齿轮箱 224.止挡部

31.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32.小齿轮机构 308.齿轮轴

321.第一齿轮 322.第二齿轮 323.第三齿轮

40.轴套 41.收容孔 42.支撑块

43.支撑端 49b.锁定臂 492b.锁定臂盖

422.支脚 428.第一挡臂 429.第二挡臂

51.滑块 52、 52a.解锁块 55.操作钮

56.柔性绳索 57.复位弹簧

521、 521a.容纳部 522.卡槽 523.第一解锁部

524.第二解锁部 525.解锁部

60.压簧 61.锁定件 62.定位件

64j、 64k.第六弹性件 65.第七弹性件

621.挡板 631.定位部 632.空旋部

635.定位滑块 636.导轨

70.基准件 70b.套筒 71b-d.定位孔

71f.定位槽 72b-c.锁孔 72f.限定齿

73b-f.定位件 74b-f.推动件 75c-e.第二弹性件

76b.推拉环 78b-c、 e.操作件 79b-c.操作连接件

701b.通槽 711f.定位件挡板 731c-e.第三弹性件

727d.弹臂 728d.定位凸起

732f.限齿部 735f.斜面块 736f. 运动导向块

737d.导柱 738d.导块 741b, d.平面

745e.第一頂抵面 746e.第一斜面 747e.推动件挡块

748c.第一推臂 749c.第二推臂

751b, 752b、 751d、 752d.第二弹性件

758c.第一端 759c.第二端

761b.推拉环主体 762b.推拉环盖 763b.第二卡槽 785e.第二顶抵面 786e.第二斜面

741 1 c .第一平面 7412c .第二平面 7421 b-d.第一导向面

7422b-d.第二导向面 7427d.第一子导槽 7428d.第二子导槽

8 1 .限位件 83.弹簧

84a.抵接部 85.第一锁爪 86.第二锁爪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动力工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 动力工具为动力螺丝刀, 根据动 力源的不同可分为气动螺丝刀、 液动螺丝刀和电动螺丝刀, 电动螺丝刀里也 有直流和交流之分, 本发明优选以直流电动螺丝刀为例进行具体说 明。

图 1到图 9所示的为本发明优选的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 1所示, 该直流电动螺丝刀包括机壳 1、 马达 2、 电池 18、 传动机 构 3、 输出轴 4。

机壳 1 由左右对称的两个半壳体通过螺钉 (未示出 ) 合拢组装而成, 其 具有水平部分和与水平部分呈钝角 K设置的手柄 1 1部分, 本发明优选的角度 K在 100度到 130度之间, 这样握持手柄 1 1 操作时会比较舒适。 在手柄 1 1 部分的上部设有按钮开关 19 , 电池固定在手柄 1 1部分的后部, 传动机构 3收 容在机壳 1 的水平部分内。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电池 可以是锂离子电池。 需要说明的是, 这儿所说的锂离子电池是基于锂离子脱出 -嵌入反应的可充电 电池的总称, 依据正极材料的不同, 其可构成许多体系, 如 "锂锰,, 电池, "锂 铁" 电池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 锂离子电池为一节额定电压为 3.6V (伏) 的 锂离子电池。 当然, 电池也可以是镍镉、 镍氢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电池 类型。

传动机构 3 由后向前 (以图面的右侧为后) 包括由马达 2驱动的行星齿 轮减速机构 3 1和小齿轮机构 32 , 其中小齿轮机构 32与输出轴 4相连并带动 输出轴 4旋转。

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中的马达 2 为电机, 电机具有自电机壳体向前延伸 出的电机轴 21。 电机固定在机壳 1 中, 一齿轮箱 22 固定在机壳 1 内并位于 电机的前部, 齿轮箱 22用于收容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3 1。 小齿轮机构 32包括 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3 1通过一齿轮轴 308可传递扭矩连接的第一齿轮 301 , 与输出轴 4连接的第三齿轮 303 以及与第一齿轮 301和第三齿轮 303 同时啮 合的第二齿轮 302 , 如此设置可使得输出轴 4 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电机 2的旋 转轴线平行。 当然, 如有需要也可以将输出轴 4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电机 2的 旋转轴线呈角度设置。 其中齿轮轴 308可以和第一齿轮 301—体设置, 第二 齿轮 302将第一齿轮 301 的旋转传递给第三齿轮 303 , 每个齿轮的两端通过 轴套进行支撑。 支撑小齿轮机构 32的后轴套固定在齿轮箱 22上, 前轴套固 定在前壳 13上。

当然, 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两个齿轮, 一个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3 1相 连, 另一个与输出轴 4相连。 另外,传动机构 3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形式, 传动机构 3可以只包括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3 1 , 或者只包括小齿轮机构 32 , 或 者其他的旋转运动传递机构, 如棘轮机构、 涡轮机构等等。 其中行星齿轮减 速机构 3 1具有三级减速系统, 电机轴 21延伸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3 1啮合,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3 1将旋转运动传递给小齿轮机构 32 , 小齿轮机构 32带动 输出轴 4旋转。 这样电机 2运行时, 通过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3 1、 小齿轮机构 32 , 最终由输出轴 4输出。 另外, 减速机构由三级行星减速和两级平行轴减 速系统构成来获得所想要的输出转速,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视所需要输出的 转速, 减速机构可以只包括二级行星减速系统, 或者其他减速系统。

输出轴 4具有用于连接工作头 9的输出端, 以及位于输出端的另一端的 第二端; 输出端即输出轴的前端, 第二端即输出轴的后端。 输出轴 4的前端 具有轴向设置的收容孔 41 , 收容孔 4 1 内用于安装工作头 9 , 常用的标准工作 头柄部的截面为正六方形, 即柄部形成为工作头的扭矩受力部, 收容孔 41 设置成与工作头的扭矩受力部相配的六方孔的 形式, 可实现输出轴 4到工作 头 9的扭矩传递。 当然, 工作头也可以是非标准的, 即扭矩受力部的截面是 多边形形状的, 相应的收容孔设置成与扭矩受力部相配的多边 形, 都可以实 现扭矩的传递。 另外, 收容孔 4 1 内可固定设置磁铁, 用于保持工作头, 防止 输出轴 4朝下时工作头掉落。 输出轴 4的前端通过一轴套 40支撑在前壳 13 上, 轴套 40 给输出轴 4 提供径向支撑, 当然也可以通过轴承实现输出轴 4 的径向支撑。输出轴 4至少部分构造扭矩接收部,扭矩接收部设置 六方轴, 即扭矩接受部的截面为六方形, 对应的第三齿轮 323 内设有六方孔, 第三齿 轮 323 为外啮合的圆柱齿轮, 其通过六方孔将扭矩传递给输出轴 4 , 故六方 孔构造为第三齿轮 323的扭矩传递部, 输出轴能够在六方孔内移动并且输出 轴的扭矩接受部与第三齿轮 323的扭矩传递部保持啮合, 这样无论输出轴如 何轴向移动都可以实现扭矩传递, 即第三齿轮 323将旋转动力传递给输出轴 4 , 进而输出轴 4带动工作头 9旋转。

输出轴 4的后端轴向固定的设有一支撑块 42 ,支撑块 42为四方中空的形 状, 输出轴 4具有连接支撑块 42的支撑端 43 , 支撑端 43设置成圆柱形, 支 撑块 42的一侧边设置有圆孔或者 U型孔, 支撑端 43穿过圆孔、 U型孔可转 动的支撑在支撑块 42上,支撑端 43上可以设置环形凹槽从而能够装配挡圏, 或者设置轴肩卡在支撑块 42上, 以对输出轴 4的轴向移动进行限位。 支撑端 43 的直径最好小于输出轴 4 六方的外接圆的直径, 这样可以减小支撑块 42 的体积从而使工具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 支撑块 42上与圆孔或者 U型孔相 对的另一侧边与支撑端 43的端部相抵, 其中支撑端 43的端部设置成圆锥状 或者球状, 这样输出轴 4与支撑块 42的接触为点接触, 因为电动螺丝刀在进 行操作的时候需要将工作头 9轴向抵压在工件上, 这样工作头 9会受到一个 反向的轴向力作用, 这个轴向力会传递给输出轴 4 , 输出轴 4与支撑块 42之 间就会产生较大的受力摩擦, 点接触的方式可以减小摩擦, 增加输出轴 4的 使用寿命。 另外, 可以使输出轴 4和支撑块 42都釆用金属制成, 减小输出轴 4与支撑块 42之间的磨损程度。 而且支撑块 42可以由多个四方中空的形状 连接, 以增加强度。 设置支撑块 42 还可以具有其他的优势, 比如输出轴 4 可旋转的支撑在支撑块 42上, 无需使用轴承支撑, 减小工具的体积和成本。

为了使电动螺丝刀能够在狭小的空间也可以操 作, 在非工作状态下, 即 电动螺丝刀未用于拧螺丝, 输出轴 4设置成可沿轴向移动。 在工作状态下, 输出轴沿与第一轴向的移动被限制; 所述第一轴向为从输出端到第二端的轴 向方向。

输出轴 4 至少具有两个工作位置。 本发明的工作位置是指输出轴在负载 时输出轴所在的位置, 即输出轴在工作位置时, 可以接受外界的扭矩。 具体 至本实施的螺丝批, 输出轴在工作位置时, 螺丝批可以进行拧螺丝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 两个工作位置分别是轴向上相对邻近机壳 1 并输出转动 的第一工作位置和轴向上相对远离机壳 1并输出转动的第二工作位置。 因为 输出轴的扭矩接受部与第三齿轮 323 的扭矩传递部保持啮合, 无论输出轴 4 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或者第二工作位置, 第三齿轮 323都能够带动输出轴 4旋 转。 因常用的工作头的长度约一英寸, 最好是输出轴 4可移动伸长的距离大 于一个工作头的长度, 也就是说输出轴 4可移动伸长的距离大于 25毫米。 虽 然是输出轴 4可移动伸长的距离越长越好, 为了使得电动螺丝批的整体尺寸 小巧便于携带,输出轴 4可移动伸长的距离约小于一个 4英寸工作头的长度, 即输出轴 4可移动伸长的距离小于 1 10毫米。 当然, 输出轴 4并不局限于上 述的两个工作位置, 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三个或者更 多可以将 输出轴 4轴向移动锁定的工作位置。

电动螺丝刀在进行操作的时候需要将工作头 9 轴向抵压在螺钉或者工件 上,这样工作 9头会受到一个反向的轴向力作用,从而产生 出轴 4的后移。 电动螺丝刀上设有限位机构, 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机壳 1上的限位筋板 14 , 输出轴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支撑块 42的后端与限位筋板 14轴向抵靠从 而限制输出轴在第一轴向上的移动, 第一轴向为从输出端到第二端的轴向; 即输出轴无法向后 (朝向马达 2的方向 ) 运动。 相应的, 为了限制输出轴位 于第二工作位置向前 (远离马达 2的方向 ) 运动, 限位机构还包括固定设置 在齿轮箱 22上的止挡部 224 , 输出轴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支撑块 42的前端 与止挡部 224轴向抵靠从而输出轴无法向前运动。

参照图 3 到图 9所示, 限位机构能够限制或允许输出轴在第二工作位 置 上朝向马达 2方向的移动, 限位机构进一步包括设置在输出轴 4与机壳 1之 间可枢转的限位件 8 1 以及偏压限位件 8 1 的弹簧 83。 限位件 8 1具有限制输 出轴 4移动的锁紧位置和允许输出轴 4移动的释放位置,弹簧 83向锁紧位置 抵压限位件 8 1。 限位件 8 1上沿输出轴轴向间隔设有第一锁爪 85和第二锁爪

86 , 第一锁爪 85位于限位件 8 1的一端的端部, 第二锁爪 86沿能够与输出轴

4接触的径向凸出于限位件 8 1 的中部。 当输出轴 4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 第 一锁爪 85与支撑块 42的前端轴向抵接, 输出轴 4被限制向前 (远离马达 2 的方向 ) 运动; 当输出轴 4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 第二锁爪 86与支撑块 42 的后端轴向卡接, 输出轴 4被限制向后运动。 如此通过一个限位件就可以实 现输出轴在第二工作位置向后的限位和输出轴 在第一工作位置向前的限位, 节省零部件同时节省空间。 支撑块 42的侧部面积大, 方便限位件 8 1与支撑 块 42相抵以对输出轴 4轴向限位。 限位件 8 1 的另一端通过一销轴安装在机 壳 1上, 销轴的轴线垂直于输出轴 4的轴线, 限位件 8 1 能够围绕销轴在一定 角度范围内旋转。 弹簧 83可以是扭簧或者压簧, 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压簧, 压 簧的一端抵压在限位件 8 1上, 另一端抵在齿轮箱 22上或者机壳 1上, 压簧 的弹力使限位件 8 1保持在与支撑块 42抵接的锁紧位置( 图 1 1和图 12所示)。 这样的限位件 8 1最好设置两个, 沿输出轴 4的轴线对称分布, 这样可以保持 受力平衡, 使输出轴 4的轴向限位更加可靠。

根据上述限位机构的结构原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的改变其构 形, 如限位件的枢转轴可以设置成平行于输出轴轴 向的, 或者限位件设置为 直线移动的等等。 限位件对输出轴的轴向限位也可以是只在输出 轴 4位于第 二工作位置时限制输出轴向后运动, 无需在输出轴 4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限 制输出轴向前运动, 因为电动螺丝批工作的时候是顶在工件上的, 输出轴 4 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支撑块 42与限位筋板 14轴向抵接,而支撑块 42和机壳 之间、 输出轴 4和第三齿轮 323之间摩擦力的存在使得即使将电动螺丝批的 输出轴朝下, 输出轴 4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也不会向第二工作位置运 , 不会 影响电动螺丝批工作和安全性。

限位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机壳 1上的操作机构 5 ,操作机构 5 包括设置于机 壳 1外部的滑块 5 1 以及设置于机壳内与滑块 5 1 固定连接的解锁块 52 , 机壳

1 的两侧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 16 ,销轴或者螺钉等连接件穿过滑槽 16将滑 块 5 1和解锁块 52连接在一起。 如此设置, 可以防止灰尘、 杂物等落入机壳

1 内, 为了进一步加强密封效果, 可以在滑槽 16上连接不影响销轴移动的柔 性密封条。 当然, 滑块 5 1和解锁块 52也可以一体设置, 可以在滑块 5 1和机 壳 1之间设置可折叠的密封装置来防尘。 解锁块 52具有中空的容纳部 521 , 支撑块 42至少部分位于容纳部 521 内,如此使得电动螺丝刀的内部结构比较 紧凑, 工具整体比较小巧。 解锁块 52的容纳部 521侧壁上沿轴向对称设有卡 槽 522 ,对应的支撑块 42沿轴向对称设有支脚 422 ,支脚 422卡接在卡槽 522 内并能够在卡槽 522内在一定距离滑动, 故解锁块 52与支撑块 42之间为滑 动连接, 即两者之间既可以相对运动, 也可以一起运动。 解锁块 52沿轴向的 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解锁部 523和第二解锁部 524 , 第一解锁部 523和第 二解锁部 524设置为斜面或者弧面,对应的,限位件 8 1上凸设有抵接部 84 , 抵接部 84设置为能够与第一解锁部 523和第二解锁部 524抵接的斜面或者弧 面, 这样, 通过解锁块 52 的轴向运动, 第一解锁部 523 或第二解锁部 524 可以通过抵接部 84带动限位件 8 1 向着与支撑块 42分离的方向运动,解锁块 52 与支撑块 42之间相对滑动的距离需要满足解锁块 52运动到使限位件 8 1 与支撑块分 42 离的位置, 也就是说, 解锁块 52运动距离 S 使得限位件 8 1 与支撑块 42分离,解锁块 52与支撑块 42之间相对滑动的距离需要大于等于 S , 那么解锁块 52 继续轴向运动时就可以带动支撑块 42—起运动。 通过滑 块 5 1 的轴向运动, 即实现了解除限位件 8 1对输出轴 4轴向运动的锁定, 也 实现了输出轴 4的轴向运动, 操作方便快捷。

以下将对本发明电动螺丝批第一优选实施方式 中输出轴工作状态快速更 换的过程作详细说明。

参照图 1 到图 4所示, 电动螺丝刀的输出轴 4处于邻近机壳 1 的第一工 作位置, 此时压下按钮开关 7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当需要将输出轴 4伸 入到狭小的空间操作的时候, 操作滑块 5 1向前移动, 滑块 5 1 带动解锁块 52 一起向前移动, 解锁块 52的第一解锁部 523与限位件 8 1 的抵接部 84抵触, 随着解锁块 52的运动, 抵接部 84沿着第一解锁部 523的斜面带动限位件 8 1 围绕其销轴旋转, 直至限位件 8 1 的第一锁爪 85 与支撑块 42分离, 限位件 8 1对输出轴 4的锁定被解除, 同时解锁块 52也从支撑块 42的支脚 422位于 卡槽 522的前端运动到支脚 422位于卡槽 522的后端, 如图 5所示的位置。 继续向前移动滑块 5 1 , 解锁块 52即可带动支撑块 42—起向前移动, 直至滑 块 5 1与前壳 13相抵,限位件 8 1在弹簧 83的作用下回复到第二锁爪 86与支 撑块 42的后端轴向卡接的位置, 如图 6到图 8所示, 输出轴 4被限位件 8 1 限制向后移动, 此时, 电动螺丝刀的输出轴 4处于远离机壳 1 的第二工作位 置, 输出轴 4可伸入到狭小的空间内, 压下按钮开关 7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 作。

如需要将输出轴 4回复至第一工作位置, 操作滑块 5 1 向后移动, 滑块 5 1 带动解锁块 52—起向后移动,解锁块 52的第二解锁部 524与限位件 8 1的抵 接部 84抵触, 随着解锁块 52的运动, 抵接部 84沿着第二解锁部 524的斜面 带动限位件 8 1 围绕其销轴旋转, 直至限位件 8 1 的第二锁爪 86与支撑块 42 分离, 限位件 8 1对输出轴 4的锁定被解除, 如图 9所示的位置, 同时解锁块 52也从支撑块 42的支脚 422位于卡槽 522的后端运动到支脚 422位于卡槽 522的前端, 继续向后移动滑块 5 1 , 解锁块 52即可带动支撑块 42—起向后 移动, 直至滑块 5 1与机壳 1轴向相抵, 限位件 8 1在弹簧 83的作用下回复到 第一锁爪 85与支撑块 42的前端轴向抵接的位置, 同时, 输出轴 4也回复到 邻近机壳 1 的第一工作位置,即如图 1至图 4所示的位置。重复上面的操作, 输出轴 4即可以在邻近机壳 1 的第一工作位置和远离机壳 1 的第二工作位置 之间移动。

图 10到图 15 所示的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方式, 在第二优选实施方式 中, 标号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的结构以 及功能与在第一优选实施 方式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机构 5 a 包括设置于机壳 1 外部的操作钮 55 以及设 置于机壳 1 内由操作钮 55驱动的解锁块 52a , 机壳 1 的尾部设有开槽 15 , 操 作钮 55的一端枢转连接在机壳 1上,另一端从开槽 15露出以供操作者操作, 一柔性绳索 56的一端连接在操作钮 55的中部,柔性绳索 56的另一端连接在 解锁块 52a 的后端, 当操作钮 55 围绕其枢轴旋转时, 就可以通过柔性绳索 56带动解锁块 52a沿轴向运动。 解锁块 52具有中空的容纳部 521 a , 支撑块 42至少部分位于容纳部 521 a内 ,如此使得电动螺丝刀的内部结构比较紧凑, 工具整体比较小巧。 解锁块 52a 的两侧轴向对称的设有解锁部 525 , 解锁部 525设置为斜面或者弧面, 对应的, 限位件 8 1上凸设有抵接部 84a , 抵接部 84a设置为能够与解锁部 525 抵接的斜面或者弧面, 这样, 通过解锁块 52a 的轴向运动,抵接部 84a带动限位件 8 1 沿着解锁部 52a的斜面向着与支撑块 42分离的方向运动。

解锁块 52a和机壳 1之间连接复位弹簧 57 , 复位弹簧 57 沿着操作钮 55 驱动解锁块 52a运动的反向偏压解锁块 52a , 这样, 在解除输出轴 4轴向运 动的限定时, 只需按下操作钮 55即可解锁, 当输出轴 4被调节到第二工作位 置时, 松开操作钮 55 , 解锁块 52a在复位弹簧 57 的作用下即可回复至初始 位置。

进一步的, 机壳 1 与输出轴 4之间可以设置弹出机构, 输出轴 4位于第 一工作位置, 弹出机构的弹力储存; 输出轴 4位于第二工作位置, 弹出机构 的弹力释放。 具体的, 弹出机构优选压簧 60 , 压簧 60 的一端抵接在支撑块 42上, 另一端抵接在机壳 1上, 输出轴 4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 压簧 60受 压, 输出轴 4的限位锁定被解除后, 压簧 60的弹力释放压迫输出轴 4运动至 第二工作位置。 这样, 只需操作解除输出轴 4轴向运动的锁定, 输出轴 4即 可被压簧 60 自动弹出。 上述弹出机构还可以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具体的 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容易的想到, 这里不再赘述。

以下将对本发明电动螺丝批第二优选实施方式 中输出轴 4 工作状态快速 更换的过程作详细说明。

参照图 10和图 1 1 所示, 电动螺丝刀的输出轴处于邻近机壳的第一工作 位置, 此时压下按钮开关 7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当需要将输出轴 4伸入 到狭小的空间操作的时候, 压下操作钮 55使之围绕其枢轴旋转, 操作钮 55 通过柔性绳索 56带动解锁块 52a向后移动,解锁块 52a的解锁部 525与限位 件 8 1 的抵接部 84a抵触, 随着解锁块 52a 的运动, 抵接部 84a 沿着解锁部 525的斜面带动限位件 8 1 围绕其销轴旋转, 直至限位件 8 1 的第一锁爪 85与 支撑块 42分离, 限位件 8 1对输出轴 4的锁定被解除, 同时压簧 60的弹力释 放驱动输出轴 4运动到远离机壳 1 的第二工作位置, 如图 12和图 13所示的 位置。 松开操作钮 55 , 解锁块 52a在复位弹簧 57 的作用下向前移动, 同时 解锁块 52a通过柔性绳索 56带动操作钮 55也回复到初始位置, 这样解锁块 52a的解锁部 525与限位件 8 1 的抵接部 84a脱开啮合, 限位件 8 1在压簧 83 的作用下回复到第二锁爪 86 与支撑块 42 的后端轴向卡接的位置, 如图 14 和图 15所示, 输出轴 4被限位件 8 1 限制向后移动, 此时, 输出轴 4可伸入 到狭小的空间内, 压下按钮开关 7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如需要将输出轴 4回复至第一工作位置, 压下操作钮 55 , 操作钮 55通过 柔性绳索 56 带动解锁块 52a向后移动, 解锁块 52a 的解锁部 525 与限位件

8 1 的抵接部 84a抵触, 随着解锁块 52a的运动, 抵接部 84a沿着解锁部 525 的斜面带动限位件 8 1 围绕其销轴旋转,直至限位件 8 1 的第二锁爪 86与支撑 块 42分离, 限位件 8 1对输出轴 4的锁定被解除, 与图 12和图 13所示的状 态相同, 此时, 将输出轴 4压在工件或者墙面上, 或者手动压输出轴 4使之 克服压簧 60 的弹力向后运动, 直至支撑块 42抵接在机壳 1 的限位筋板 14 上, 松开操作钮 55 , 解锁块 52a在复位弹簧 57 的作用下向前移动, 同时解 锁块 52a通过柔性绳索 56带动操作钮 55也回复到初始位置,这样解锁块 52a 的解锁部 525与限位件 84的抵接部 84a脱开啮合,限位件 8 1在弹簧 83的作 用下回复到第一锁爪 85与支撑块 42的前端轴向抵接的位置, 同时, 输出轴 4也回复到邻近机壳 1 的第一工作位置, 即如图 10和图 1 1 所示的位置。 重 复上面的操作, 输出轴 4即可以在邻近机壳 1 的第一工作位置和远离机壳的 第二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 也可以设置成输出轴 4 从第一工作位置移动到 第二工作位置需要手动操作移出, 而第二工作位置移动到第一工作位置设置 成弹性自动复位, 具体的设置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的 根据上述实 施方式改变, 这里不再赘述。

图 16 到图 25 所示的为本实施方式第三优选实施方式。 在第三优选实施 方式中, 标号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的结构以 及功能与在第一优选 实施方式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动力工具还包括安装在机壳 1 上的基准件, 输出轴 4 可相对基准件轴向 移动。

具体地, 基准件为套筒 70b。

套筒 70b具有容纳输出轴 4 以及工作头 9 的内腔, 输出轴 4 可以在套筒 70b的内腔中轴向移动。 当然, 套筒可以部分容纳输出轴。

套筒 70b 的内腔可以形成扭矩受力部, 输出轴 4 的外形具有接受来自套 筒 70b扭矩的扭矩接收部, 套筒 70b 的扭矩受力部与输出轴 4 的扭矩接受部 配合, 从而实现套筒 70b将扭矩传递至输出轴 4 , 输出轴 4在套筒 70b的驱动 下转动。 套筒 70b 的扭矩受力部覆盖输出轴 4 的所有工作位置, 即输出轴 4 在所有工作位置上均可接受来自套筒 70b 的扭矩。 当然, 套筒 70b 的内腔可 以不设扭矩受力部, 而是通过限位机构将扭矩传递至输出轴 4。 套筒 70b的靠近手柄 11 的一端通过一轴套 40支撑在机壳 1上, 轴套 40 给套筒 70b提供径向支撑, 当然也可以通过轴承实现套筒 70b的径向支撑。

传动机构 3 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基本相 同, 不同的是 传动机构驱动套筒 70b旋转, 套筒 70b驱动输出轴 4旋转。 即小齿轮机构 32 与套筒 70b相连并带动套筒 70b旋转。

套筒 70b 轴向不移动。 当然如有需要, 也可以将第三齿轮与套筒一体成 型, 即在套筒 70b的外周上具有第三齿轮的轮齿, 该轮齿直接与第二齿轮 302 啮合, 从而将第一齿轮 301 的旋转直接传递给套筒 70b。

当然, 套筒 70b还可以轴向移动。 当套筒轴向移动时, 套筒 70b 的外周 至少部分构造扭矩接收部, 扭矩接收部设置为六方轴, 即扭矩接受部的截面 为六方形, 对应的第三齿轮 303 内设有六方孔, 第三齿轮 303 为外啮合的圆 柱齿轮, 其通过六方孔将扭矩传递给套筒 70b , 故六方孔构造为第三齿轮 303 的扭矩传递部, 套筒 70b 能够在六方孔内移动并且输出轴的扭矩接受部 与第 三齿轮 303 的扭矩传递部保持啮合, 这样即使当套筒 70b在轴向上也具有多 个工作位置时, 套筒 70b 沿轴向移动都可以实现扭矩传递, 即第三齿轮 303 将旋转动力传递给套筒 70b。

输出轴 4设置成可沿套筒 70b轴向移动。

电动螺丝刀上设有限位机构, 限位机构可选择地限制和允许输出轴 4 轴 向移动。 即能够将输出轴 4 在轴向上锁定或者解除输出轴轴向上的锁定, 当 限位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 将输出轴 4在轴向上锁定, 即限制输出轴 4 轴向 移动; 当限位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 解除输出轴 4 轴向上的锁定, 即允许输 出轴 4轴向移动。

输出轴 4 沿套筒 70b轴向上具有工作位置。 输出轴在这些工作位置上, 限位机构可以限制和允许输出轴 4 轴向移动, 由于这些工作位置距离机壳 1 外的距离不同, 从而使工作头 9伸出机壳 1外的长度可调。

这些工作位置是不连续的, 工作位置的个数是有限的, 即各个工作位置 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 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三个或者更 多可以 将输出轴 4轴向移动锁定的工作位置。

根据实际工作环境, 输出轴 4最好可移动伸长的距离大于 25毫米。 虽然 输出轴 4 可移动伸长的距离越长越好, 为了使得电动螺丝批的整体尺寸小巧 便于携带, 输出轴 4 可移动伸长的距离约小于一个 4 英寸工作头的长度, 即 输出轴 4 可移动伸长的距离小于 101 毫米。 根据实际工作环境, 工作头的长 度最好为 25~ 101 毫米。

本实施方式中, 限位机构还可以驱动输出轴轴向移动, 即在限位机构允 许输出轴轴向移动后, 操作者还可以通过限位机构驱动输出轴轴向移 动。 这 样操作者操作时, 只需要一只手就可以完成解锁和移动, 大大提高了操作者 在操作者时的舒适性。

在输出轴 4上连接有锁定件, 锁定件与输出轴 4轴向相对静止。

限位机构进一步包括定位部、 锁定部、 定位件。

定位部设置在套筒 70b上,锁定部设置在锁定件上, 定位件可径向移动, 定位件可将定位部和锁定部轴向锁定或者解除 定位部和锁定部轴向锁定。

定位件具有锁位置和解位置, 当定位件在锁位置时, 定位件将定位部和 锁定部锁定轴向锁定, 从而实现套筒和输出轴的轴向锁定; 当定位件在锁位 置时, 当定位件将定位部和锁定部之间的轴向锁定解 除, 从而实现套筒和输 出轴轴向可移动。

参照图 17-23 所示, 所述定位部为设置在套筒 70b 内壁上的定位孔 71b ; 所述锁定部为设置在锁定件上的锁孔 72b ; 所述定位件 73b位于在锁孔 72b 内 且可部分嵌入所述定位孔 71b。

具体地, 定位孔 71b跟输出轴 4 的工作位置——对应。 若千定位孔组成 定位孔列, 定位孔列呈平行于套筒轴向的线状分布。 在套筒 70b 上具有上下 对应设置的两个定位孔列。 当然定位孔列也可以是一个。

锁定件为设置在输出轴 4上的锁定臂 49b ,锁定臂 49b设置在输出轴 4远 离工作头 9 的一端。 当然锁定臂 49b 也可以和输出轴分体成型, 锁定臂固定 连接在输出轴安装工作头的一端上。 也可以锁定臂和输出轴一体成型。

参见图 22 ,图 22为锁定臂的截面示意图。锁孔 72b设置在锁定臂 49b上, 锁孔 72b与定位孔 71b相配合, 锁孔 72b为贯穿锁定臂 49b的通孔, 定位件

73b穿过锁孔 72b , 并且可以在锁孔 72b 内移动。

限位机构还定位控制组件, 定位控制组件控制定位件在锁位置和解位置 之间移动。

优选地, 定位件为径向移动。

在定位控制组件的作用下, 设置在输出轴上的定位件 73b 可以嵌入定位 孔 71b 中或者脱出从定位孔 71b脱出。 当定位件 73b嵌入定位孔 71b 中时, 从而使输出轴 4和套筒 70b轴向锁定, 即输出轴 4 不能在套筒 70b 内轴向移 动; 当定位件 73b从定位孔 71b脱出时, 输出轴 4和套筒 70b轴向解锁, 输 出轴 4可以在套筒 70b 内轴向移动。

当定位件 73b从锁孔 72b 中伸出并嵌入定位孔 71b 中时, 定位件 73b 的 一部分位于锁孔 72b 中, 另一部分位于定位孔 71b 中, 故锁定臂 49b 不能相 对套筒 70b轴向移动; 从而输出轴 4 不能相对套筒 70b轴向移动。 当定位件 73b从定位孔 7 lb脱出, 回缩至锁孔 72b中时, 锁定臂 49b和套筒 70b之间的 轴向移动锁定解除; 从而输出轴 4和套筒 70b之间可以轴向移动。

参见图 17- 18以及图 23 , 定位控制组件进一步包括可移动的推动件 74b。 推动件 74b 具有锁定位置段、 解锁位置段; 当推动件 74b位于锁定位置 段时, 定位件径向静止, 保持定位部和锁定部轴向锁定的状态, 即定位件 73b 嵌入定位孔 71b ; 当推动件 74b轴向位于解锁位置段时, 定位件径向静止, 保 持定位部和锁定部轴向锁定解除的状态, 即定位件 73b脱出定位孔 71b。

具体地, 推动件可轴向移动。 更具体地, 推动件 74b在套筒 70b 内可以 轴向移动。

参见图 23 , 推动件 74b 包括依次连线的第一导向面 7421b、 平面 741b和 第二导向面 7422b , 即第一导向面 7421b、 第二导向面 7422b 位于平面 741b 的两侧。 平面 74 lb平行于轴向, 即输出轴轴向。

第一、 第二导向面 7421b、 7422b能够将其相对输出轴 4的轴向运动转化 为定位件 73b 的径向运动, 即当推动件 74b相对输出轴 4作轴向移动时, 定 位件 73b在推动件 74b 的作用下进行径向移动, 从而可以实现定位件 73b嵌 入定位孔 7 lb中或者脱出从定位孔 7 lb脱出。

第一、 第二导向面 7421b、 7422b为相对输出轴轴向倾斜的斜面, 当然还 可以是曲面。

平面 741b位于推动件 74b靠近定位孔 7 1b的位置; 推动件 74b位于锁定 位置段时, 定位件 73b —端抵靠在平面 741b上, 此时定位件 73b另一端嵌入 定位孔 7 1b 中。 推动件 74b位于解锁位置段时, 定位件 73b —端抵靠在导向 面上, 此时定位件 73b另一端从定位孔 71b 中脱出。

第一导向面 7421b位于靠近工作头 9 的一侧, 第二导向面 7422b位于远 离工作头 9 的一侧。 当输出轴轴向向后移动时, 第一导向面 7421b抵靠定位 件 73b , 当输出轴轴向向前移动时, 第二导向面 7422b抵靠定位件 73b。

所述定位控制组件还包括复位件。 复位件的作用是, 使推动件 74b 解锁 位置段锁定位置段由解锁位置段向段复位。 即复位件的使推动件 74b 具有由 解锁位置段向锁定位置段移动的趋势。

具体地, 复位件为弹性件。 为了与其它弹性件区别, 将该弹性件记作第 二弹性件。

第二弹性件进一步包括第二弹性件 751b和第二弹性件 752b。第二弹性件 751b固定在推动件 74b位于靠近工作头 9的一侧,其另一端固定在锁定臂 49b 上。 第二弹性件 752b 固定在推动件 74b位于远离工作头 9的一侧, 其另一端 也固定在锁定臂 49b上。

第二弹性件 751b和第二弹性件 752b对推动件 74b施加的可以是压力也 可以拉力, 只要确保在套筒 70b与输出轴 4轴向锁定时, 第二弹性件 75 1b和 第二弹性件 752b的力平衡,使推动件 74b轴向处于静止状态。第二弹性件 751b 和第二弹性件 752b优选均是弹簧。

第二弹性件 751b和第二弹性件 752b在轴向上可以使推动件达到力平衡。 参见图 19 , 第二弹性件 751b和第二弹性件 752b平行设置, 在推动件 74b上 设有固定第二弹性件 75 1b 的第一固定孔和固定第二弹性件 752b 的第二固定 孔。

当然, 第二弹性件 751b 和第二弹性件 752b 也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上, 在 推动件 74b的前端设有固定第二弹性件 751b的第一固定面, 推动件 74b在第 一固定面相对的位置设置固定第二弹性件 752b的第二固定面。

当然, 第二弹性件并不局限上述一种方式, 还可有多种实施方式。 例如 一个弹性件 (例如一根弹簧) 贯穿推动件并与推动件固定, 这样可以实现与 上述方式相同的作用。 定位控制组件进一步还包括定位件复位单元, 定位件复位单元对定位件 的作用力与推动件的作用力相反。

定位件复位单元为导向弧面, 导向弧面位于定位件 73b的端部。

具体地, 导向弧面位于定位件 73b靠近定位孔 7 lb的端部。 当定位孔 7 lb 轴向前移或者轴向后移时, 定位孔 71b 4氏压定位件 73b 的导向弧面, 导向弧 面会使定位件 73b 产生一个朝向套筒轴线 (即径向 ) 的分力, 从而实现定位 件 73b径向移动, 达到定位件 73b脱出定位孔 71b 的作用。 当然, 也可以在 定位孔 7 1b 内设置使定位件 73b径向向内回缩的回弹件, 使定位件 73b可以 脱出定位孔 71b。

推动件 74b 以及第二弹性件可以安装在锁定臂上, 为了方便安装, 锁定 臂可以为固定连接的分体结构。

推动件位于锁定件径向内侧, 具体地, 推动件 74b 及第二弹性件安装在 锁定臂 4远离工作头 9 的一端的空腔内。 为了将推动件 74b及第二弹性件方 便安装到内腔内, 锁定臂包括具有空腔的主体和封盖空腔的锁定 臂盖 492b。

定位控制组件还包括推拉环 76b。 推拉环 76b呈环形套设在套筒 70b 夕卜。 推拉环 76b 可以在外力的推动下沿套筒 70b 轴向移动, 同时带动推动件 74b 在套筒 70b 内轴向移动。 但推拉环本身不旋转。 即推动件旋转支撑在推拉环 中。

推拉环 76b通过卡持推动件 74b的方式带动推动件 74b轴向移动。

在套筒 70b上设有通槽 701b , 其连通套筒内腔与外周且轴向延伸, 即通 槽 701b平行于套筒轴线。 通槽 701b与定位孔 71b成角度设置, 即通槽 701b 与定位孔不重合。 优选地, 通槽 701b 位于在套筒的水平位置左侧和右侧上, 而定位孔位于套筒的竖直位置的顶部和底部。

推动件 74b具有卡接部,卡接部设置在推动件 74b的对应通槽的位置上。 卡接部可以在通槽 701b 中沿轴向滑动。

在推拉环 76b的内周面上具有环状第二卡槽 763b。 推动件 74b的卡接部 穿过套筒 70b上的通槽 701b卡接在第二卡槽 763b中。 由于第二卡槽 763b呈 环状, 故卡接部可以在第二卡槽 763b 中绕套筒轴线旋转。

当电动螺丝刀在工作模式下, 套筒 70b、 输出轴 4、 锁定臂 49b 以及推动 件 74b 均围绕套筒轴线旋转, 而位于套筒外的推拉环不旋转。 由于卡接部可 以在第二卡槽 763 b中绕套筒轴线旋转,故推拉环不会影响推动 的轴向旋转。

卡接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两个, 或者更多。 为了保持旋转的 平稳性, 卡接部均勾分布在推动件上。

为了方便卡接部卡在第二卡槽 763b 中, 推拉环 76b由通过卡槽边缘的圆 面分隔而成的推拉环主体 761b 和推拉环盖 762b 组成。 当然, 也可以由其他 圆面分隔而成的两部分组成; 亦或由通过轴线的平面分隔成的两个半圆环组 成。

当然, 定位部、 锁定部、 定位件以及限位组件并不局限上述形式, 只有 满足本实施方式的限位原理的各种结构均可。 例如定位部还可以是设置在套 筒上的定位柱, 定位件为具有可容纳定位柱的筒柱, 锁定部为设置在输出轴 上的筒柱导槽。 当定位柱嵌入筒柱中时, 输出轴和套筒轴向锁死; 当定位柱 脱出筒柱时, 输出轴和套筒轴向解锁。 又例如定位部为设置在套筒上的定位 孔, 锁定部为固定设置在输出轴上的具有弹性的 L形挂钩的长边, 定位件为 L 形挂钩的短边, L形挂钩的长边( 即锁定部) 固定在输出轴的远离工作头的一 端, L形挂钩的短边为 自 由端, 可嵌入或脱出定位孔。 定位控制组件包括楔形 推动件, 当楔形推动件沿轴向向工作头方向移动, 楔形推动件顶抵挂钩的拐 角处, L形挂钩的长边向外弯曲且 L形挂钩的短边径向向外伸以嵌入定位孔; 当楔形推动件沿轴向向远离工作头方向移动, 解除楔形推动件对挂钩的顶抵 作用, L形挂钩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 L形挂钩的长边向内移动, 且 L形挂 钩的短边向内复位以脱出定位孔。

机壳 1 上连接有操作组件, 所述操作组件可操作地控制所述推动件 74b 移动。

进一步地, 操作组件包括设置于机壳 1 外部的操作件 78b 以及连接操作 件 78b和推拉环 76b的操作连接件 79b。 机壳 1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未 示出 ), 操作连接件 79b穿过滑槽将操作件 78b和推拉环 76b连接在一起。 操 作连接件 79b 可以销轴或者螺钉等, 亦可以是柔性的绳索等。 如此设置, 可 以防止灰尘、 杂物等落入机壳 1 内, 为了进一步加强密封效果, 可以在滑槽 上连接不影响操作连接件 79b移动的柔性密封条。 当然, 操作件 78b和推拉环 76b也可以一体设置, 可以在操作件 78b和 机壳 1之间设置可折叠的密封装置来防尘。

以下将对本实施方式电动螺丝批第三实施例中 输出轴工作状态快速更换 的过程作详细说明。

当输出轴 4处在工作位置时, 即定位件 73b嵌入定位孔 71b 时, 此时压 下按钮开关 19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此时, 马达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套筒旋 转, 套筒带动输出轴旋转, 输出轴带动工作头旋转。

参见图 17- 18、 图 24 , 当需要将工作头 9伸入到狭小的空间操作的时候, 此时操作者将操作件 78b 沿着机壳 1 上的滑槽向前推移; 操作件 78b 带动推 拉环 76b 沿套筒 70b 外周向前移动; 同时卡持在推拉环 76b 中的推动件 74b 也向前移动, 推动件 74b挤压第二弹性件 75 1b , 拉伸第二弹性件 752b , 第二 弹性件 751b、 752b发生形变。 第二弹性件 751b、 752b对锁定臂 49b施加向 前的力, 则位于锁孔 72b 中的定位件 73b对定位孔 71b施加向前的力, 定位 件 73b受到定位孔 7 1b的反作用力,即定位孔 71b的孔壁挤压定位件的外端, 但是由于平面抵靠定位件 73b 的内端, 定位件 73b 并不产生径向位移。 由于 定位件 73b还嵌入在定位孔 71b中,因此此时输出轴 4不能沿轴向向前移动; 当推动件 74b的平面驶离定位件 73b时,定位件 73b抵靠进入第二导向面 7422b , 由于第二导向面 7422b 为斜面, 定位件 73b在定位孔 71b 的挤压下产生径向 位移, 向轴线处回缩。

当定位件 73b抵靠在第二导向面末端时,定位件 73b完全脱离定位孔 7 lb , 锁定臂 49b在第二弹性件 751b、 752b的作用下向前移动, 同时也带动输出轴 4向前移动。

当操作者释放对操作件 78b向前的力, 第二弹性件 751b、 752b对推动件 74b产生回复初始位置的力。推动件 74b的第二导向面 7422b挤压定位件 73b , 定位件 73b径向伸出锁孔 72b , 嵌入定位孔 71b , 从而套筒 70b和锁定臂 49b 轴向锁定。 然后推动件 74b 继续轴向后移, 直至定位件 73b 进入推动件 74b 的平面上并停止轴向移动。

此时, 伸出机壳 1 外工作头 9 的长度较大, 工作头 9可伸入到狭小的空 间内, 压下按钮开关 19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同理, 参见图 17- 18、 图 25 , 当需要将工作头 9回缩进机壳时, 此时操作 者将操作件 78b 沿着机壳 1 上的滑槽向后推移; 操作件 78b 带动推拉环 76b 沿套筒 70b外周向后移动; 同时卡持在推拉环 76b 中的推动件 74b也向后移 动,推动件 74b挤压第二弹性件 752b ,拉伸第二弹性件 751b ,第二弹性件 751b、 752b发生形变。 第二弹性件 751b、 752b对锁定臂 49b施加向后的力, 则位于 锁孔 72b 中的定位件 73b对定位孔 71b施加向后的力, 定位件 73b受到定位 孔 71b 的反作用力, 即定位孔 71b 的孔壁挤压定位件的外端, 但是由于平面 4氐靠定位件 73b 的内端, 定位件 73b 并不产生径向位移。 由于定位件 73b还 嵌入在定位孔 71b中, 因此此时输出轴 4不能沿轴向向后移动; 当推动件 74b 的平面驶离定位件 73b时, 定位件 73b抵靠进入第一导向面 7421b , 由于第一 导向面 7421b 为斜面, 定位件 73b在定位孔 71b 的挤压下产生径向位移, 向 轴线处回缩。

当定位件 73b抵靠在第一导向面末端时, 定位件完全脱离定位孔 7 1b , 锁 定臂 49b在第二弹性件 751b、 752b的作用下向后移动, 同时也带动输出轴 4 向后移动。

当操作者释放对操作件 78b向后的力, 第二弹性件 751b、 752b对推动件 74b产生回复初始位置的力。推动件 74b的第一导向面 7421b挤压定位件 73b , 定位件 73b径向伸出锁孔 72b , 嵌入定位孔 71b , 从而套筒 70b和锁定臂 49b 轴向锁定。 然后推动件 74b 继续轴向前移, 直至定位件 73b 进入推动件 74b 的平面上并停止轴向移动。

此时, 伸出机壳 1外工作头 9的长度较小, 压下按钮开关 19即可进行拧 螺钉的工作。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 也可以釆用磁吸结构使推动件复位, 具体的设 置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的根据上述 实施方式改变, 这里不再赘述。

图 26 到图 29 所示的为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方式, 在第四优选实施方式 中, 机壳、 马达、 传动机构、 输出轴、 按钮开关等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第三 优选实施方式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限位机构与第三优选实施 方式略有不同, 以下详细 介绍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限位原理及其具体结 构。 参见图 26, 第四优选实施方式中, 基准件 70 固定在机壳上, 故基准件相 对机壳轴向静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件为支撑件 42, 输出轴 4远离工作头 的一端旋转支撑在支撑件 42上, 支撑件 42驱动输出轴 4在轴向上移动。 支 撑件 42同第一、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支撑块, 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 限位机构也可以驱动输出轴轴向移动。

对应地, 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准件 70 上的定位部, 设置在支撑件 42 上的锁定部, 即径向移动的定位件 73c。

限位机构也包括定位控制组件, 其控制定位件 73c 将定位部和锁定部轴 向锁定或者解除定位部和锁定部轴向锁定。

当定位件 73c将定位部和锁定部锁定轴向锁定, 从而实现基准件 70和输 出轴 4 的轴向锁定; 当定位件 73c 解除定位部和锁定部之间的轴向锁定, 从 而输出轴 4相对基准件 70可轴向自 由移动。

参照图 27-28所示, 基准件 70为固设在机壳 1 内壁上的定位卡尺, 定位 部为设置在定位卡尺上的定位孔 7 lc;锁定部为设置在支撑件 42上的锁孔 72c; 定位件 73c位于在锁孔 72c 内且可部分嵌入定位孔 71c。

同样, 定位孔 71c跟输出轴 4的工作位置——对应。 若千定位孔 71c组成 定位孔列, 定位孔列呈平行于输出轴 4 轴向的线状分布。 在定位卡尺上具有 左右对应设置的两个定位孔列。 当然定位孔列也可以是一个。

具体地, 定位孔 71c为定位卡槽。

锁孔 72c设置在支撑件 42远离输出轴 4的一端。

为了更好适应电动螺丝批的内部结构, 在支撑件 42轴向上前后设置的两 个锁孔, 两个锁孔的孔口朝向相反。

在定位控制组件的作用下,位于锁孔 72c 中的定位件 73c可以嵌入定位孔 71c中或者从定位孔 71c脱出。 当定位件 73c嵌入定位孔 71c中时, 从而使输 出轴 4和基准件 70轴向锁定, 即输出轴 4不能在机壳 1 内轴向移动; 当定位 件 73c从定位孔 7 lc脱出时, 输出轴 4和基准件 70轴向解锁, 输出轴 4可以 在机壳 1 内轴向移动。

当定位件 73c从锁孔 72c中伸出并嵌入定位孔 71c中时,定位件 73c的一 部分位于锁孔 72c中, 另一部分位于定位孔 71c中, 故支撑件 42不能相对机 壳 1 轴向移动; 从而输出轴 4 不能相对机壳 1 轴向移动。 当定位件 73c从定 位孔 71c脱出, 回缩至锁孔 72c中时, 支撑件 42和机壳 1之间的轴向移动锁 定解除; 从而输出轴 4可相对机壳 1轴向移动。

定位控制组件进一步包括可轴向移动的推动件 74c。

推动件 74c在轴向上具有锁定位置段、 解锁位置段; 当推动件 74c轴向位 于锁定位置段时, 定位件 73c径向静止, 保持定位部和锁定部轴向锁定状态, 即定位件 73c嵌入定位孔 71c中; 当推动件 74c轴向位于解锁位置段时, 定位 件 73c径向静止, 保持定位部和锁定部轴向锁定解除状态, 即定位件 73c脱出 定位孔 71c。

推动件 74c在机壳 1 内可以轴向移动,且推动件 74c能够将其相对支撑件 42的轴向运动转化为定位件 73c的径向运动, 即当推动件 74c相对支撑件 42 作轴向移动时, 定位件 73c在推动件 74c的作用下进行径向移动, 从而可以实 现定位件 73c嵌入定位孔 71c中或者脱出从定位孔 71c脱出。

参见图 29, 推动件 74c 为盖子形, 位于定位卡尺的上方。 且推动件部分 罩住定位件 73c 以及支撑件 42。 定位件 73c 的外侧底部嵌入定位卡尺的定位 孔 7 lc中, 其外侧上部与推动件 74c的内侧面接触。

参见图 27、 28, 推动件 74c 包括依次连接第一平面 7411c、 第一导向面 7421c、第二导向面 7422c、第二平面 7412c ,第一平面 741 lc、第一导向面 742 lc、 第二导向面 7422c、 第二平面 7412c均位于推动件 74c的内侧面。

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共面, 且平行于轴向, 即平行于输出轴轴线。

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分别位于中界面 ( 图中未示出 ) 的两侧; 该中 界面穿过第一、 第二导向面的交线并垂直于输出轴轴向。 当定位件抵靠在第 一、 第二导向面时, 推动件的轴向移动转化为定位件的径向移动。 当输出轴 轴向远离工作头移动时, 所述定位件抵靠第一导向面; 当输出轴轴向靠近工 作头移动时, 所述定位件抵靠第二导向面。

推动件 74c锁定位置段位于段时,定位件 73c外侧上部抵靠在两个导向面 夹角处, 此时定位件 73c底部嵌入定位孔 71c中。 推动件 74c位于解锁位置段 时, 定位件 73c外侧上部抵靠在第一、 第二平面上, 此时定位件 73c底部从定 位孔 71c中脱出。 第一平面 741 1 c、 第一导向面 7421 c位于靠近工作头 9的一侧, 第二导向 面 7422c、 第二平面 7412c位于远离工作头 9的一侧。 当输出轴 4轴向向后移 动, 第一导向面 7421 c、 第一平面 741 1 c抵靠定位件 73 c ; 当输出轴 4轴向向 前移动, 第二导向面 7422c、 第二平面 7412c抵靠定位件 73c。

定位控制组件还包括复位件, 复位件作用是, 使推动件 74c 由解锁位置 段向锁定位置段复位, 即复位件使推动件具有由解锁位置段向锁定位 置段复 位的趋势。

复位件为弹性件, 此处的弹性件, 基本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记作第二 弹性件。

第二弹性件 75c设置在支撑件 42和推动件 74c之间。支撑件 42上设有第 一挡臂 428与第二挡臂 429 , 推动件 74c上对应设有第一推臂 748c与第二推 臂 749c , 第二弹性件 75c 具有第一端 758c 与第二端 759c ; 第二弹性件 75c 位于第一、 第二挡臂 428、 429之间, 同时也位于第一、 第二推臂 748c、 749c 之间。 即第二弹性件 75c的第一端 758c抵靠在第一挡臂 428或第一推臂 748c 上, 其第二端 759c抵靠在第二推臂 749c或第二挡臂 429上。

当推动件 74c向前移动时, 即朝向工作头 9的方向移动, 推动件 74c的第 一推臂 748c抵压第二弹性件 75c的第一端 758c , 同时第二弹性件 75c的第二 端 759c抵挡在支撑件 42的第二挡臂 429上。 当推动件 74c向后移动时, 即远 离工作头 9 的方向移动, 当推动件 74c的第二推臂 749c抵压第二弹性件 75c 的第二端 759c时, 第二弹性件 75c的第一端 758c抵挡在支撑件 42的第一挡 臂 428上。

定位控制组件进一步还包括定位件复位单元, 定位件复位单元对定位件 的作用力与推动件的作用力相反。

具体地, 定位件复位单元为弹性件, 记作第三弹性件。

第三弹性件 739c 的弹力可将定位件 73c部分伸出锁孔 72c。 优选地, 第 三弹性件 739c位于锁孔 72c的底部。

限位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机壳 1 上的操作组件, 操作组件可操作地控制推 动件 74c移动。

进一步地, 操作组件包括设置于机壳 1外部的操作件 78c , 操作件 78c轴 向移动。

进一步地, 操作组件包括连接推动件 74c和操作件 78c的操作连接件。 操作组件与第三优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 在此不做赘述。

以下将对本发明电动螺丝批第四优选实施方式 中输出轴工作状态快速更 换的过程作详细说明。

当输出轴 4处在工作位置时, 即定位件 73c嵌入定位孔 7 1 c时, 此时压下 按钮开关 19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此时, 马达 2通过传动机构 3驱动输出 轴 4旋转, 输出轴 4带动工作头 9旋转。

参见图 26-29 , 当需要将工作头 9伸入到狭小的空间操作的时候, 此时操 作者将操作件 78c沿着机壳 1上的滑槽向前推移;操作件 78c通过操作连接件 79c 带动推动件 74c也向前移动, 推动件 74c 的第一推臂 748c挤压第二弹性 件 75c的第一端 758c , 由于此时第二弹性件 75c的第二端 759c抵挡在支撑件 42的第二挡臂 429上, 第二弹性件 75c被压缩。

同时, 推动件 74c的第二导向面 7422c 4氏压定位件 73 c的上部, 由于第二 导向面 7422c为斜面,定位件 73c在第二导向面 7422c的挤压下产生径向位移, 向锁孔 72c 内回缩。 同时定位件 73c的底部慢慢从定位孔 7 1 c中脱出。 此时, 位于锁孔 72c中的第三弹性件 739c压缩。

由于定位件 73c未完全脱出定位孔 7 1 c , 定位件 73c还部分嵌入在定位孔 7 1 c中, 故此时输出轴 4不能沿轴向向前移动。

当定位件 73c的底部完全从定位孔 7 1 c中脱出时, 此时, 定位件 73c的顶 部抵靠在第二平面 7412c上, 输出轴 4可相对机壳 1 轴向移动。 此时, 推动 件 74c通过第二弹性件 75c将推力传递至支撑件 42 , 支撑件 42在推动件 74c 的带动下轴向向前移动。

当操作者释放对操作件 78c 向前的力, 压缩的第二弹性件 75c 对推动件

74c产生回复初始位置的力, 即第二弹性件 75c将推动件 74c向后推。 当推动 件 74c 的第二平面 7412c驶离定位件 73c 时, 定位件 73 c抵靠在第二导向面

7422c上, 第三弹性件 739c伸长, 定位件 73c在第三弹性件 739c的作用下部 分伸出锁孔 72c , 嵌入定位孔 7 1 c中, 从而机壳 1和支撑件 42轴向锁定。

此时, 伸出机壳 1 外工作头 9 的长度较大, 工作头 9可伸入到狭小的空 间内, 压下按钮开关 19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同理, 当需要将工作头 9 回缩进机壳时, 此时操作者将操作件 78c 沿着 机壳 1 上的滑槽向后推移; 操作件 78c 通过操作连接件 79c 带动推动件 74c 也向后移动,推动件 74c的第二推臂 749c挤压第二弹性件 75c的第二端 758c , 由于此时第二弹性件 75c的第一端 759c抵挡在支撑件 42的第一挡臂 428上, 第二弹性件 75c被压缩。

同时, 推动件 74c的第一导向面 7421c 4氏压定位件 73c的上部, 由于第一 导向面 7421c为斜面,定位件 73c在第一导向面 7421c的挤压下产生径向位移, 向锁孔 72c 内回缩。 同时定位件 73c的底部慢慢从定位孔 71c中脱出。

由于定位件 73c未完全脱出定位孔 71c, 定位件 73c还部分嵌入在定位孔 7 lc中, 故此时输出轴 4不能沿轴向向后移动。

当定位件 73c的底部完全从定位孔 71c中脱出时, 此时, 定位件 73c的顶 部抵靠在第一平面 7411c 上, 输出轴 4可相对机壳 1 轴向移动。 此时, 推动 件 74c通过第二弹性件 75c将推力传递至支撑件 42, 支撑件 42在推动件 74c 的带动下轴向向后移动。

当操作者释放对操作件 78c 向前的力, 压缩的第二弹性件 75c 对推动件 74c产生回复初始位置的力, 即第二弹性件 75c将推动件 74c向后推。 当推动 件 74c 的第一平面 7411c驶离定位件 73c 时, 定位件 73c抵靠在第一导向面 7421c上, 第三弹性件 739c伸长, 定位件 73c在第三弹性件 739c的作用下部 分伸出锁孔 72c, 嵌入定位孔 71c, 从而机壳 1和支撑件 42轴向锁定。

此时, 伸出机壳 1 外工作头 9 的长度较小, 压下按钮开关 19 即可进行 拧螺钉的工作。

图 30所示的为本发明优选的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 机壳、 马达、 传动机构、 输出轴、 支撑件、 操作组件、 按钮开关等的结构以及功能 与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以及功能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定位部、 锁定部、 定位件、 推动件、 第二弹性件、 定位件复位单元与第 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及功能基本相同。

参见图 30 与图 17, 与第三实施方式所不同的是: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 基准件为套筒, 限位机构作用在锁定臂和套筒之间, 在工作时锁定臂和套筒 均作旋转运动; 而在第五实施方式中, 基准件 70 固设在机壳上, 限位机构作 用在支撑件 42和基准件 70之间, 对应地, 定位孔 71d设置在基准件 70上, 锁孔设置支撑件 42上, 也没有推拉环, 推动件 74d直接连接操作组件。

由于支撑件 42本身与基准件 70并不作旋转运动,故定位孔 71d、锁孔、 定位件 73d、 推动件 74d、 第二弹性件 751d、 752d均不作旋转运动, 但其轴 向以及径向运动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图 3 1、 图 32所示的为本发明优选的第六、 七实施方式, 第六实施方式、 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基本类似, 只是推动件 74d控制定位件 73d嵌 入和脱出定位孔 71 d的作用关系不同, 其它均与第五实施方法相同。 此处不 再赘述。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 参见图 3 1 , 定位件 73d远离定位孔 71d的一端具有 凸起的导柱 737d , 在推动件 74d上具有导槽, 导柱 737d嵌入导槽中并可在 导槽中移动。

导槽具有第一子导槽 7426d和第二子导槽 7427d , 第一子导槽 7426d用 于输出轴轴向远离工作头的方向移动, 第一子导槽 7427d用于输出轴轴向远 离工作头的方向移动。

推动件 74d 与定位件 73d 的控制通过第一、 第二子导槽 7426d、 7427d 与导柱 737d的作用关系来实现。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 参见图 32 , 定位件 73d垂直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的 凸起有导块 738d , 导块 738d位于远离定位孔 7 Id的一端。

在推动件 74d的内部具有孔, 导块 738d位于该孔内, 可在孔内移动。 孔 的内壁具有第一导向面 7421d和第二导向面 7422d。

推动件 74d与定位件 73d的控制通过孔的第一、第二导向面 7421 d、7422d 与导块 738d的作用关系来实现。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 推动件 74d、 第二弹性件 751 d、 752d以及第二操作 组件均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 33 , 定位部为设置在机壳 1上的定位孔, 锁定部为固定设置在支 撑件上的弹臂 727d , 定位件为位于弹臂 727d 自由端的定位凸起 728d , 该定 位凸起 728d可嵌入或脱出定位孔 71d , 弹臂 727d 固定在支撑件 42靠近输出 轴的一端。

弹臂 727d的弹力可使定位凸起 728d脱出定位孔 71d。 当定位凸起 728d 嵌入定位孔 71d, 定位凸起 728d通过弹臂 727d将支撑件 42轴向固定, 即输 出轴轴向锁定。 当定位凸起 728d脱出定位孔 71d,弹臂 727d可以轴向移动, 连接在弹臂 727d上的支撑件 42也可以轴向移动, 即输出轴轴向解锁。

推动件 74d与定位件 73d的作用关系, 同第五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五、 六、 七、 八实施方式中, 限位机构也可以驱动输出轴轴向移动。 图 34到图 36所示的为本发明优选的第九实施方式,在第 实施方式中, 机壳、 马达、 传动机构、 输出轴、 支撑件、 按钮开关等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 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 34-36所示, 定位部为设置在基准件 70上的若千定位孔 71e; 锁 定部为设置在支撑件 42上的锁孔; 定位件 73e位于在锁孔内且可部分嵌入定 位孔 71e。

具体地, 定位孔 71e为设置基准件 70上的通孔, 其连通基准件 70内外。 定位孔 71e跟输出轴 4 的工作位置——对应。 若千定位孔组成定位孔列, 定 位孔列呈平行于输出轴 4轴向的线状分布。 在基准件 70上具有左右对应设置 的两个定位孔列。 当然定位孔列也可以是一个。

同样, 锁孔设置在支撑件 42远离输出轴 4的一端。 与第四优选实施方式 所不同的是锁孔为通孔, 其贯穿支撑件, 第三弹性件 731e位于锁孔的中部。

在定位控制组件的作用下, 位于锁孔中的定位件 73e可以嵌入定位孔 71e 中或者从定位孔 71e脱出。 当定位件 73e嵌入定位孔 71e中时, 从而使输出轴 4和基准件 70轴向锁定, 即输出轴 4不能在机壳 1 内轴向移动; 当定位件 73e 从定位孔 71e脱出时, 输出轴 4和基准件 70轴向解锁, 输出轴 4可以在机壳 1 内轴向移动。

当定位件 73e从锁孔中伸出并嵌入定位孔 71e中时,定位件 73e的一部分 位于锁孔中, 另一部分位于定位孔 71e中, 故支撑件 42不能相对机壳 1轴向 移动; 从而输出轴 4 不能相对机壳 1 轴向移动。 当定位件 73e从定位孔 71e 脱出, 回缩至锁孔中时, 支撑件 42和机壳 1之间的轴向移动锁定解除; 从而 输出轴 4可相对机壳 1轴向移动。 定位控制组件进一步包括可径向移动的推动件 74e。 推动件 74e可从定位 孔 71e的外端 ( 即远离支撑件 42的一端) 将定位件 73e顶出定位孔 71e。 推 动件 74e位于在机壳 1 的外端。

推动件 74e的轴向两端设有推动件挡块 747e , 推动件挡块 747e限制推动 件 74e的轴向移动。

推动件 74e在径向上具有锁定位置段和解锁位置段;当 推动件 74e径向位 于锁定位置段时,推动件 74e脱出定位孔 71e,定位件 73e嵌入定位孔 71e中; 当推动件 74e径向位于解锁位置段时, 推动件 74e部分嵌入定位孔 71e中, 将 定位件 73e脱出定位孔 71e。

定位控制组件还包括复位件。 复位件作用是, 使推动件 74e 由解锁位置 段向锁定位置段复位。

具体地, 复位件为弹性件, 同样记作第二弹性件。

第二弹性件 75e设置在推动件 74e和基准件 70外表面之间。

限位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机壳 1 上的操作件, 此时记作第三操作件, 第三 操作件 78e可操作地控制推动件 74e径向移动。

推动件 74e包括可嵌入定位孔 71e中的顶出凸起、以及远离顶出凸起一端 的运动导向部。

运动导向部具有第一顶抵面 745e以及与第一顶抵面 745e相连的第一斜面 746e,操作件具有第二顶抵面 785e、与第二顶抵面 785e相连的第二斜面 786e, 第一斜面 746e与第二斜面 786e平行; 当第一顶抵面 745e与第二顶抵面 785e 相抵时, 推动件 74e位于解锁位置段, 顶出凸起嵌入定位孔 71e; 当第一斜面 746e和第二斜面 786e相抵时, 推动件 74e位于锁定位置段, 顶出凸起从定位 孔 71e脱出。

如图 36所示, 第三操作件 78e位于机壳 1 的上方, 呈半包围结构。 第二 顶抵面 785e和第二斜面 786e位于在第三操作件 78e的内侧面上。

以下将对本发明电动螺丝批第九优选实施方式 中输出轴工作状态快速更 换的过程作详细说明。

当输出轴 4处在工作位置时, 即定位件 73e嵌入定位孔 71e时, 如图 34 所示, 此时压下按钮开关 19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此时, 马达 2通过传动 机构 3驱动输出轴 4旋转, 输出轴 4带动工作头 9旋转。

参见图 35 , 当需要调整输出轴 4伸出机壳 1 外的长度时, 此时操作者将 第三操作件 78e 沿着机壳 1 上的滑槽向后推移; 第三操作件 78e 的第二斜面 786e抵压推动件 74e的第一斜面 746e , 由于推动件 74e只能径向移动, 故第 三操作件 78e 轴向向后移动, 通过第一、 第二斜面 746e、 616 转化为推动件 74e的径向向内移动, 第二弹性件 75e被压缩。 位于推动件 74e上的顶出凸起 在定位孔 71e 中挤压定位件 73e, 使定位件 73e径向回缩, 第三弹性件 731e 压缩。

如图 35所示,当第三操作件 78e的第二顶抵面 785e与推动件 74e的第一 顶抵面 745e相抵压时, 推动件 74e挤压定位件 73e, 使定位件 73e完全脱出 定位孔 71e。 即限位机构解锁状态。 支撑件 42可相对机壳 1轴向移动。

此时, 另一只手将输出轴 4 向内推或外拉, 或者借助其它外力将输出轴 轴向移动 (例如将工作头抵在工件上), 调整输出轴 4伸出机壳 1 外的长度。 当输出轴 4位于适合的工作位置时, 将第三操作件 78e 向前推移, 第三操作 件 78e的第二顶抵面 785e驶离推动件 74e的第一顶抵面 745e , 推动件 74e的 第一斜面 746e抵压第三操作件 78e的第二斜面 786e, 第二弹性件 75e使推动 件 74e径向向外移动, 同时, 第三弹性件 731e伸长, 定位件 73e径向向外移 动, 并嵌入定位孔 71e 中, 从而实现输出轴的轴向锁定。 此时, 压下按钮开 关 19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图 37 所示的为本发明优选第九实施方式,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 机壳、 马达、 传动机构、 输出轴、 支撑块、 按钮开关等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第四实 施方式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 39所示, 定位部为设置在基准件 70上的定位槽 71f; 锁定部为设 置在支撑件 42上的限定齿 72f; 定位件 73f 位于定位槽 71f 中, 且具有至少两 个限定该限定齿 72f 轴向移动的限齿部 732f。

具体地, 基准件 70 上设有两个定位件挡板 711f, 两个定位件挡板 711f 之间与基准件 70形成定位槽 71f。 即定位件 73f 位于两个定位件挡板 711f 之 间, 定位件 73f相对基准件 70轴向静止。

限定齿 72f设置在支撑块 42径向外表面上。 对应地, 限齿部 732f 位于定位件 73f 径向向内的一端, 与限定齿 72f 相 对。 限齿部 732f 呈轴向排列。 限齿部 732f 的个数跟输出轴 4的工作位置—— 对应。

限定齿 72f 的形状为尖形齿, 当然方形齿、 弧形齿均可。

定位件 73f位于定位槽 71 f 中, 不能轴向移动, 但可径向移动。

定位控制组件包括定位件复位单元。

定位件复位单元具体为第四弹性件 ( 图中未示出 )。 第四弹性件位于定位 件 73f 和基准件 70之间, 第四弹性件的弹力可使定位件 73f 径向向外移动, 即径向向基准件 70外方向移动。

当然, 第四弹性件位于定位件 73f 远离限齿部 732f 的一端与基准件 70的 内表面之间。

进一步地, 定位控制组件包括可轴向移动的推动件 74f, 推动件 74f控制 限定齿 72f 与限齿部 732f 啮合和脱开。

推动件 74f在轴向上具有锁定位置段、 解锁位置段和过渡位置; 当推动件 74f 轴向位于过渡位置时, 定位件径向移动。 当推动件 74f 轴向位于锁定位置 段时, 定位件径向静止, 保持限定齿 72f 与限齿部 732f 啮合状态; 此时支撑 块 42和定位件 73f 轴向相对静止, 从而使输出轴 4和基准件 70轴向锁定, 即 输出轴 4不能在机壳 1 内轴向移动。 当推动件 74f 轴向位于解锁位置段时, 定 位件径向静止, 保持限定齿 72f 与限齿部 732f 脱开状态; 此时支撑块 42可相 对定位件 73f 轴向移动, 从而输出轴 4和基准件 70轴向解锁, 输出轴 4可以 在机壳 1 内轴向移动。

推动件 74f位于机壳外侧, 其具有导向面。 导向面将推动件轴向移动转化 为定位件的径向移动。 导向面为第三斜面。

具体地, 进一步地, 定位件 73f 上具有斜面块 735f; 斜面块 735f 位于定 位件 73f 靠近基准件 70—侧的径向端部, 对应地, 基准件 70上设有供斜面块 735f 穿过的孔, 斜面块 735f 穿过该孔延伸出基准件 70外, 所述斜面块的径 向外端具有第四斜面。

推动件通过第三斜面挤压第四斜面实现限定齿 72f 与限齿部 732f 的啮合 和脱开。 第四斜面与第三斜面可在两者静摩擦力的作用 下相对静止。 具体地, 第 四斜面与第三斜面之间具有较大的静摩擦力, 当操作者操作时, 推动件 74f 克服第四斜面和第三斜面间的静摩擦力, 使第三斜面相对第四斜面滑动, 从 而使推动件 74f 轴向移动。 当操作者释放对推动件 74f 的作用力时, 推动件 74f 在第四斜面与第三斜面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下相对斜面块静止, 从而使 定位件 73f保持径向静止。

如图 37所示, 操作者操作推动件 74f 轴向向前移动, 第四斜面挤压第三 斜面, 第三斜面径向向内移动, 从而带动定位件 43f 径向向内移动, 从而使限 齿部 732f 靠近限定齿 72f , 直至限定齿 72f 与限齿部 732f 的啮合。 释放对推 动件 74f 的作用力,推动件 74f在第四斜面与第三斜面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 用 下停止运动, 即不能轴向向后移动, 从而保持限定齿 72f 与限齿部 732f 的啮 合状态。

以下将对本发明电动螺丝批第十实施例中输出 轴工作状态快速更换的过 程作详细说明。

当输出轴 4处在工作位置时, 即限定齿 72f 与限齿部 732f 啮合, 此时压 下按钮开关 19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此时, 马达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输出轴 4旋转, 输出轴 4带动工作头旋转。

参见图 37 , 当需要调整输出轴 4伸出机壳 1 外的长度时, 此时操作者将 推动件 74f 沿着机壳 1上的滑槽向后推移;推动件 74f 的第四斜面亦向后推移, 第三斜面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径向向外移动 ,从而使定位件 73 f 上的限齿部 732f 与限定齿 72f 脱开, 此时, 输出轴 4可以轴向移动, 另一只手将输出轴 4 向内推或外拉, 调整输出轴 4伸出机壳 1外的长度。

当输出轴 4位于适合的工作位置时, 将推动件 74f 向前推移, 推动件 74f 的第四斜面亦向前推移, 第四斜面挤压第三斜面径向向内移动, 第二弹性件 被压缩, 同时定位件 73f 上的限齿部 732f 向限定齿 72f 靠近,直至限齿部 732f 与限定齿 72f 啮合。 释放推动件 74f 的作用力, 在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的静摩 擦力的作用下, 推动件 74f 不动, 输出轴 4保持轴向锁定。 按下按钮开关 19 即可工作。

图 38所示的为本发明优选的第十一实施方式,与 十实施方式所不同是, 推动件 74f 与定位件 73f 的控制关系不同。 其它均与第十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控制组件还包括设 置在定位件 73f 上的运动导 向块 736f , 运动导向块 736f 具有径向端部和轴向端部。

对应地,推动件 74f 具有平面、导向面。平面平行于轴向, 即输出轴轴线。 具体地, 推动件 74f 呈 U形, U形的开口端具有斜面, 平面位于 U形内壁处, 导向面为开口端的斜面。

当推动件 74f 平面位于运动导向块 736f 的径向端部的外侧时, 平面限制 运动导向块 736f 的径向运动, 此时限定齿 72f 与限齿部 732f 啮合, 输出轴 4 轴向锁死; 当推动件 74f 轴向移动使其导向面与运动导向块 736f 的轴向端部 接触时, 推动件 74f 的轴向移动转化为运动导向块的径向移动, 从而限定齿与 限齿部脱开, 输出轴可轴向移动。

以下将对本发明电动螺丝批第十一实施例中输 出轴工作状态快速更换的 过程作详细说明。

当输出轴 4处在工作位置时, 即限定齿 72f 与限齿部 732f 啮合, 此时压 下按钮开关 19即可进行拧螺钉的工作。 此时, 马达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输出轴 4旋转, 输出轴 4带动工作头旋转。

参见图 38 , 当需要调整输出轴 4伸出机壳 1 外的长度时, 此时操作者将 推动件 74f 沿着机壳 1上的滑槽向后推移; 推动件 74f 的平面慢慢驶离定位件 73f 的运动导向块的径向端部, 当运动导向块移动的轴向端部至推动件的导向 面时, 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下, 由于定位件 73f 只能径向移动, 定位件 73f 带动运动导向块径向向外移动, 从而使定位件 73f 上的限齿部 732f 与限定齿 72f 脱开, 此时, 输出轴可以轴向移动, 另一只手将输出轴 4 向内推或外拉, 调整输出轴 4伸出机壳 1外的长度。

当输出轴 4位于适合的工作位置时, 将推动件 74f 向前推移, 推动件 74f 的导向面挤压运动导向块的轴向端部, 由于定位件 73f 只能径向移动, 故推动 件向前推移转化为定位件 73f 的径向向内移动, 定位件 73f 上的限齿部向限定 齿靠近, 同时第二弹性件被压缩。 当推动件 74f 的锁定位位于运动导向块径向 端部的外侧时, 此时运动导向块不能移动, 同时限齿部 732f 与限定齿 72f 啮 合, 输出轴轴向锁定。 按下按钮开关 19即可工作。 图 39到图 44所示的为本发明优选的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第十二实施方 式中, 机壳、 马达、 传动机构、 输出轴、 按钮开关等的结构以及功能与在第 一实施方式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 输出轴在轴向上设有预设区域, 所述工作位置可 选择地为预设区域中的任一位置。 所述预设区域位于距离马达最近的工作位 置与距离马达最远的工作位置之间的区域。 也就是说,输出轴在可调范围内, 任意位置均可实现轴向锁定并输出旋转动力, 即可调范围内任意位置均可以 为工作位置。 输出轴的工作位置是连续的。 即各个工作位置之间没有间隔, 工作位置的个数是无限的。

参见图 39、 图 4 1 -图 44 , 限位机构包括基准件 70、 定位件 62、 以及锁 定件 61。

锁定件 61 固定在输出轴 4上, 基准件 70安装在机壳 1 上, 基准件 70 与机壳 1之间无相对转动。

定位件 62设置在锁定件 61和基准件 70之间, 并且定位件 62与锁定件 61保持轴向静止, 即定位件 62与输出轴 4在轴向上无相对位移。

基准件 70的内壁上具有定位部 63 1。 定位部 63 1可以将定位件 62的旋 转运动转变成定位件 62相对定位部 63 1 的轴向移动。

锁定件 61和定位件 62之间的状态为径向啮合状态和径向脱开状态 当 锁定件 61与定位件 62径向啮合时, 如图 42所示的状态, 输出轴 4驱动定位 件 62旋转, 定位件 62通过定位部 63 1 将其旋转运动转化为相对定位部 63 1 的轴向移动; 由于输出轴 4与定位件 62轴向相对静止, 故输出轴 4可相对定 位部 63 1 轴向移动, 也即实现输出轴 4伸长或收缩。 当锁定件 6 1 与定位件 62径向脱开时, 如图 4 1所示的状态, 输出轴 4不能驱动定位件 62旋转, 定 位件 62不旋转则与定位部 63 1轴向锁定, 同样由于输出轴 4与定位件 62轴 向相对静止, 故输出轴 4 不可相对定位部 63 1 轴向移动, 也即限制输出轴 4 在轴向移动。

具体地, 定位件 62上设有挡板 621 , 挡板 621 限制锁定件 61相对定位 件 62轴向移动。

参见图 41 -44 , 锁定件 61位于挡板和定位件主体之间, 挡板 621 限制锁 定件 62轴向移动。

具体地,锁定件 61上具有齿轮部,齿轮部位于锁定件 61 的径向周面上。 对应地,定位件具有与齿轮部配合的齿圏部。 当齿轮部与齿圏部径向啮合时, 输出轴 4的旋转动力锁定件上的齿轮部驱动定位件上 齿圏部旋转。 当齿轮 部和齿圏部径向脱开时, 输出轴 4的旋转动力无法传递到定位件, 定位件 62 不旋转。

定位件 62与定位部 63 1螺紋连接。

具体地, 定位件 62与基准件 70接触部分具有螺紋, 也即定位件 62的外 周具有螺紋。 对应地, 定位部 63 1为与螺紋配合内螺紋。

基准件 70可以成空心圆柱结构, 定位件 62设置在基准件 70的内部。基 准件 70轴向中部区域的内壁上周面开设内螺紋, 形成定位部。 亦也可以在是 内壁部分周面上开设内螺紋形成定位部, 在垂直轴向的截面中, 定位部投影 为一段圆弧。

当然, 定位部还可以是定位件 62螺紋配合的若千齿。

当锁定件 6 1与定位件 62径向啮合时, 定位件 62通过螺紋, 将旋转运动 转化为定位件 62相对定位部 63的轴向移动。

当锁定件 6 1与定位件 62分离时, 定位件 62通过螺紋的自锁, 相对定位 部 63 1 的轴向位置不变, 此时, 基准件 70和定位件 62仅起到支撑的作用。

当然, 本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为螺紋结构, 其它可以实现旋转变轴向移动 的结构也可以。

本实施方式通过输出轴旋动即可实现输出轴的 轴向移动, 依靠马达的力 自动实现输出轴长度的调节, 使操作更加方便。

基准件 70还包括空旋部 632。当定位件 62到移动基准件 62的空旋部 632 时, 由于空旋部不能实现旋转变轴向移动, 定位件 62 的旋转在空旋部 632 并不能产生轴向位移, 在轴向上保持静止。 故空旋部 632可以抑制定位件 62 的继续轴向位移。 若定位件 62—直轴向移动, 则会对机壳或者其它附件造成 伤害。 釆用空旋的结构, 由于空旋部 632抑制定位件 62的进一步轴向位移, 从而对机壳和其它附件进行了保护。

具体地, 空旋部 632位于定位部 63 1 的轴向两侧; 这样, 在输出轴向工 作头方向移动和远离工作头方向移动时, 均可以进行保护。

限位机构还包括弹性件, 弹性件的弹力使定位件 62 向定位部 63 1 移动。 该弹性件记作第六弹性件。

第六弹性件可以为压簧、 弹片等, 本实施方式中釆用压簧。

当定位件 62驶离定位部 63 1 的边界移动至空旋部 632时,其停止轴向移 动, 定位件 62将会压缩第六弹性件 64j、 64k , 第六弹性件 64j、 64k压缩, 有弹回的运动趋势, 为定位件 62反向运动提供初始作用力。 本实施方式中, 当定位件 62驶离定位部 63 1 的边界移动至空旋部 632 时, 第六弹性件 64j、 64k受到压缩, 正好处于第六弹性件 64j、 64k的弹性压缩极限, 这样在定位 件 62向往返方向运动时, 能够提供最大的初始作用力。

具体地, 第六弹性件 64j、 64k设置基准件 70 内部的轴向的两端。

基准件 70可径向移动; 基准件 70带动定位件 62径向移动, 由于锁定件 61设置在输出轴 4上,故锁定件 61 不可径向移动。当基准件 70径向向内(即 靠近输出轴的方向 ) 移动时, 基准件 70带动定位件 62也向内移动, 从而实 现锁定件 61 与定位件 62径向啮合; 当基准件 70径向向外移动时, 基准件 70带动定位件 62也向外 (即远离输出轴的方向 ) 移动, 从而实现锁定件 61 与定位件 62径向脱开。

基准件 70的径向移动, 也可以是水平面内的径向移动, 或者竖直面内的 径向移动, 当然也可以是其它角度。 本实施方式以竖直面内的径向移动为例 说明。

具体地, 请参考图 40 , 图 40为本优选实施方式的局部后视图, 图 40省 略了手柄部分, 在机壳 1上设置部分容置基准件 70的容置槽, 容置槽位于机 壳 1 的上部。 容置槽的内壁设置有径向衍射的导轨 636 , 基准件 70设置有与 导轨 636相应的定位滑块 635 , 定位滑块 635嵌套在导轨 636 内, 定位滑块

635 带动基准件 70在导轨 636的径向上滑动。 输出轴 4和锁定件 61相对机 壳 1在径向上不会发生位移, 而定位件 62和基准件 70能够相对输出轴径向 移动, 使得锁定件 61与定位件 62径向啮合。 锁定件 61与定位件处于径向啮 合状态时,输出轴 4的旋转带动定位件 62的移动,从而带动输出轴 4的伸缩。

基准件 70与机壳 1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 记作第七弹性件。 第七弹性件 65可以为压簧或弹片, 本实施方式中釆用的是压簧。

设置第七弹性件的目的在于, 当锁定件 6 1与第二连接块 62分离时, 第 七弹性件 65支撑基准件 70 , 不会因为基准件 70 自身的重力作用而导致基准 件 70向下运动, 使得锁定件 61与定位件 62径向啮合。

具体地, 第七弹性件 65设置在容置槽的底部。

本实施方式中, 手动推动基准件 70在径向移动, 导轨 636的两端设置有 卡口( 图中未示), 当基准件 70移动至卡口时,卡口将定位滑块 635卡扣住, 使得基准件 70在径向相对机壳 1 不会位移。 当然基准件 70在径向的运动还 可以通过线性电机或线性步进电机等马达来完 成, 使用手动的方式能够不增 加电动工具的体积, 方便携带, 并且不增加电气连接, 减少故障的发生。

当然基准件的径向移动, 也可以是水平面的径向移动。

现由图 39结合图 4 1至图 44 ,来详细说明基准件向下运动时的工作过程, 其中图 41至图 44为本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的局部示意图。图 41为定位件与 锁定件 61径向脱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基准件 70依靠第七弹性件 65支撑, 使 得基准件 70 内部的定位件与锁定件 61之间处于径向脱开状态。图 42为定位 件 63向下移动后与锁定件 61径向啮合的状态示意图, 输出轴 4处于空载状 态, 将基准件 70向下移动, 定位件 62也随之向下运动, 锁定件 61与定位件 62径向啮合。 图 43 为输出轴 4向后收缩的状态图, 当输出轴 4 空载, 输出 轴 4正向转动, 锁定件 6 1跟着输出轴 4转动, 锁定件 61与定位件 62径向啮 合, 定位件 62在定位部 63 1 内向后移动, 直至处于空旋部 632 , 第六弹性件 64k受到压缩。图 6为输出轴 4向前伸出的状态图, 当输出轴 4空载的时候, 输出轴 4反向转动, 锁定件 61 跟着输出轴 4转动, 锁定件 61 与定位件 62 径向啮合, 定位件 62在定位部 63 1 内向前移动, 直至处于空旋部 632 , 基准 件 70前端的第六弹性件 64j受到压缩。

当该电动工具负载作业时, 将基准件 70从卡口中移出, 基准件 70受到 第七弹性件 65 的支持力, 保持定位件与锁定件 61 处于分离状态, 输出轴 4 负载即可进行工作。

当基准件 70向上运动时, 具体过程可以参考上述工作过程。

通过上述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描述,可以理解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在于, 通过输出轴在不同工作位置, 从而使工作头具有不同的伸出量, 进而满足不 同的工况需求。

上述的轴向、 径向若无特别指明, 均是输出轴的轴向、 径向。

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方式中提 到的各种具体结构或形状,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筒单地熟知 地替换。 可视不同格局来相应 改变构形, 可以增加新的元件, 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