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 WAFER STRUCTURE HAVING HIGH PEAK-TO-VALLEY CURRENT RATIO,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9/196008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 wafer structure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 wafer structure comprises a collecting layer, a double potential barrier quantum well structure, and a transmitting layer which are arranged in a stacked manner; the double potential barrier quantum well structure comprises a first AlAs potential barrier layer, a first InGaAs potential well layer, a second InGaAs potential well layer, and a second AlAs potential barrier layer which are arranged in a stacked manner; and an InAs sub potential well layer is provided between the first InGaAs potential well layer and the second InGaAs potential well layer. The first AlAs potential barrier layer is close to the collecting layer, and the second AlAs potential barrier layer is close to the transmitting layer; or the first AlAs potential barrier layer is close to the transmitting layer, and the second AlAs potential barrier layer is close to the collecting layer. Under a same operating bias, the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 wafer structure achieves migration of more electrons, makes current response greater, and increases a peak-to-valley current ratio.

Inventors:
ZHANG CUI (CN)
DING QING (CN)
FENG JUNZHENG (CN)
YANG MINWEI (CN)
LIU RONGYUE (CN)
SUN ZHU (CN)
XU BE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8/082494
Publication Date:
October 17, 2019
Filing Date:
April 10, 2018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XIONGAN CHINA COMMUNICATION TECH CO LTD (CN)
SHENZHEN INST TERAHERTZ TECH & INNOVATION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1L29/88; H01L29/06; H01L29/16
Foreign References:
CN104752524A2015-07-01
CN105047725A2015-11-11
CN106653863A2017-05-10
US20070145347A12007-06-28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ENZHEN ZHONGYI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 1] 一种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包括层叠设置的收集层、 双势垒量子 阱结构和发射层,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包括依次层叠 设置的第一 AlAs势垒层、 第一 InGaAs势讲层、 第二 InGaAs势讲层和 第二 AlAs势垒层, 且所述第一 InGaAs势阱层和所述第二 InGaAs势阱 层之间设置有 InAs亚势阱层;

其中, 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收集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 靠近所述发射层; 或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射层, 所述第 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收集层。

[权利要求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 InA s亚势阱层的厚度为 10-45 A

[权利要求 3]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 InGaAs势阱层的厚度为 10-25 A; 和 /或

所述第二 InGaAs势阱层的厚度为 10-25 A

[权利要求 4]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 AlAs势垒层的厚度为 10-25人; 和 /或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的厚度为 10-25 A

[权利要求 5]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 射层包括 Si掺杂浓度为 2-3x10 19 cm 1的第一 InGaAs掺杂层和 Si掺杂 浓度为 2-3x10 18 cm -1的第二 InGaAs掺杂层, 所述收集层包括 Si掺杂 浓度为 2-3x10 19 cm 1的第三 InGaAs掺杂层和 Si掺杂浓度为 2-3x10 18 cm -1的第四 InGaAs掺杂层;

其中, 所述第二 InGaAs掺杂层和第四 InGaAs掺杂层靠近所述双势垒 量子阱结构。

[权利要求 6]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二 InGaAs掺杂层的厚度为 800~ 1000人, 所述第四 InGaAs掺杂层的厚 度为 800~1000 A; 和 /或

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射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 述收集层, 且所述第一 InGaAs掺杂层的厚度为 2000~4000人, 所述第 三 InGaAs掺杂层的厚度为 350~450 A

[权利要求 7]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射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收集 层; 所述发射层与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层, 所 述收集层与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隔层。

[权利要求 8]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间隔层包括 Si掺杂浓度为 2-5x10 16 cm -1的第五 InGaAs掺杂层和未 掺杂的第一 InGaAs间隔层, 所述第二间隔层包括 Si掺杂浓度为 2-5x10 16 cm 1的第六 InGaAs掺杂层和未掺杂的第二 InGaAs间隔层; 其中, 所述第一 InGaAs间隔层和所述第二 InGaAs间隔层靠近所述双 势垒量子阱结构。

[权利要求 9]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 InGaAs间隔层的厚度为 20-50

A 所述第二 InGaAs间隔层的厚度为 20-50 A

[权利要求 10]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五 InGaAs掺杂层的厚度为 500- 1200人, 所述第六 InGaAs掺杂层的厚度 为 500- 1200 A,

[权利要求 11]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射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收集 层, 所述发射层与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的相对面设置有 InP衬底。

[权利要求 12] 如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 In

P衬底与所述发射层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层。

[权利要求 13] 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 冲层为未掺杂的 InP缓冲层或未掺杂的 InAlAs缓冲层。

[权利要求 14] 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共振遂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 冲层的厚度为 2000人。

[权利要求 15] 一种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 骤:

提供衬底;

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在所述衬底上生成权利要求 1所述的共振隧穿二极 管晶圆结构的所述收集层、 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和所述发射层。

Description:
高峰谷电流比的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及其 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纳米电子器件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高峰谷电流比的共振隧穿二 极管晶圆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太赫兹波因其独特性能, 如脉宽窄、 高带宽、 低光子能量, 以及能穿透大部分 干燥、 非金属、 非极性物质和电介质材料, 可以用于检测、 成像以及集成高宽 带无线通讯系统, 在各大领域 (航空航天、 海工装备、 安防、 医疗、 文化遗产 等) 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 由于缺乏有效的太赫兹辐射源和检测方法, 太赫 兹频段的电磁波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研究与应用 。 在许多太赫兹实际应用中, 都 需要使用高功率辐射源照射在目标物体上, 以此开展检测、 成像等应用。 因此 , 有效的高功率太赫兹辐射源成为技术攻关的重 中之重。 以共振隧穿二极管 (re sonant tunneling diode , RTD) 为基础的单片太赫兹集成电路 (TMIC) 的高功率 辐射源具有室温工作、 高度集成化、 体积小、 功耗小、 频率高、 成本低等优势 , 成为最有潜力的集成太赫兹辐射源。

[0003] 共振隧穿二极管的峰谷电压比 (AV=V P -V v ) 和峰谷电流比 (AI=I P -I V ) 的性 能直接影响单片太赫兹集成电路辐射源的功率 输出。 峰谷电压比和峰谷电流比 越高, 单片太赫兹集成电路辐射源的功率输出越大, 它们之间的关系大体可用 以下公式来表示,

[0004] P output max=(3/l6)(AI)(AV)。

[0005] 用于制备该器件的磷化铟基晶圆材料的双势垒 量子阱结构对共振隧穿二极管的 峰谷电压比 (AV) 和峰谷电流比 (AI) 有直接影响。 常用的 InP基用于制备 RTD 器件晶圆具有的双势垒量子阱结构一般由两层 未掺杂的 AlAs材料作为势垒层, 具有较宽的带间隙 (Eg=2.16eV, 室温条件下) , 而未掺杂的 InGaAs材料作为势 阱层, 具有较窄的带间隙 (Eg=0.71eV, 室温条件下) , 从而形成双势垒量子阱 结构。 这种结构在不同工作偏压下的导带位置变化及 其相应的 RTD器件的 I-V曲 线响应电流的增加是有限的。

发明概述

技术问题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峰谷电流比的共 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及相应的 制备方法, 旨在解决现有的 RTD在不同工作偏压下的导带位置变化及响应电 流 的增加有限的技术问题。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7]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包括层叠设置的收集层、 双势垒 量子阱结构和发射层, 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 一 AlAs势 垒层、 第一 InGaAs势阱层、 第二 InGaAs势阱层和第二 AlAs势垒层, 且所述第一 I nGaAs势阱层和所述第二 InGaAs势阱层之间设置有 InAs亚势阱层;

[0009] 其中, 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收集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 射层; 或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射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 收集层。

[001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的制备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11] 提供衬底;

[0012] 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在所述衬底上生成上述共振 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的所述收集 层、 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和所述发射层。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13] 本发明提供的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中, 因在第一 InGaAs势阱层和所述第二 InGaAs势阱层之间设置有 InAs亚势阱层, 而 InAs具有比 InGaAs更窄的带间隙 (E g=0.36eV, 室温条件下) , 从而形成具有亚势阱层的双势垒量子阱结构, 增加 的 InAs亚势阱层形成的 InGaAs-InAs-InGaAs三层结构减少了电子有效质量, 从而 增加了量子约束束缚态之间的能量间隔, 同时也减少了量子阱的基态能量。 因 此, 在相同工作偏压下, 有更多的电子实现迁移, 电流响应更大, 增加了峰谷 电流比值 (AI), 同时增加的亚势阱层里的谐振能级也增加了器 件的偏置工作电压 , 增大峰谷电压比值 (AV)。 另外, InAs亚势阱层的压缩应变抵消了 AlAs拉伸应 变, 这个特性也许能成为发展多层 RTD异质结构重要的考虑因素。

[0014]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的 制备方法, 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在 所述衬底上生成上述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 方法简单易行, 成本低, 最终 制得的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在相同工作偏压下, 有更多的电子实现迁移 , 电流响应更大, 增加了峰谷电流比值 (AI), 同时增加的亚势阱层里的谐振能级 也增加了器件的偏置工作电压, 增大峰谷电压比值 (AV)。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15] 图 1为双势垒量子阱结构图; 其中 (a) 为现有技术共振隧穿二极管的双势垒量 子阱结构, (b) 为是本发明的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中具有 InAs亚势阱层的 双势垒量子阱结构;

[0016] 图 2为共振隧穿二极管在不同偏置工作电压下, 其双势垒量子阱结构能带的变 化原理图;

[0017] 图 3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共振隧穿二极管在不同偏置工作电压下, 其具有 InAs亚 势阱层的双势垒量子阱结构能带的变化图;

[0018] 图 4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共振隧穿二极管的横截面层结构图;

[0019] 其中,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0] 1-双势垒量子阱结构, 11-第二 AlAs势垒层, 12 -第二 InGaAs势阱层, 13-InAs亚 势阱层, 14 -第一 InGaAs势阱层, 15 -第一 AlAs势垒层, 2 -收集层, 21 -第三 InGaA s掺杂层, 22 -第四 InGaAs掺杂层, 3 31 -第二 InGaAs掺杂层, 32 -第一 InGaAs掺杂 层, 4 -第二间隔层, 41 -第六 InGaAs掺杂层, 42 -第二 InGaAs间隔层, 5 -第一间隔 层, 51第一 InGaAs间隔层, 52 -第五 InGaAs掺杂层, 6 -缓冲层, 7-InP衬底。 发明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1]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 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 以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需要理解的是, 术语“第一”、 “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 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 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 此, 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 或者更多个该特 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 限定。

[0023] 一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 构, 包括层叠设置的收 集层、 双势垒量子阱结构和发射层, 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 的第一 AlAs势垒层、 第一 InGaAs势阱层、 第二 InGaAs势阱层和第二 AlAs势垒层 , 且所述第一 InGaAs势阱层和所述第二 InGaAs势阱层之间设置有 InAs亚势阱层

[0024] 其中, 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收集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 射层; 或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射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 收集层。

[002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共振隧穿二极管的晶圆结 构中, 因在第一 InGaAs势阱层和 所述第二 InGaAs势阱层之间设置有 InAs亚势阱层, 而 InAs具有比 InGaAs更窄的 带间隙 (Eg=0.36eV, 室温条件下) , 从而形成具有亚势阱层的双势垒量子阱结 构, 增加的 InAs亚势阱层形成的 InGaAs-InAs-InGaAs三层结构 (见图 lb) 相对于 现有双势垒量子阱结构 (见图 la) , 减少了电子有效质量, 从而增加了量子约束 束缚态之间的能量间隔, 同时也减少了量子阱的基态能量。 因此, 在相同工作 偏压下, 有更多的电子实现迁移, 电流响应更大, 增加了峰谷电流比值(AI), 同 时增加的亚势阱层里的谐振能级也增加了器件 的偏置工作电压, 增大峰谷电压 比值(AV)。 另外, InAs亚势阱层的压缩应变抵消了 AlAs拉伸应变, 这个特性也 许能成为发展多层 RTD异质结构重要的考虑因素。

[0026] 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的后续具体描述中, 一般指所述 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射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收集层。

[0027] 具体地, RTD器件在 DC直流偏压下的工作模式以及负阻区的形成过 可用图 2 RTD器件的双势垒量子阱结构能带的变化的简图 表示。 图 2 (a) - (e) 表示在不 同偏压下, RTD器件双势垒量子阱结构能带的变化, 各个阶段的 I-V直流响应在 最后图 2 (f) 中一一对应。 本发明的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在增加了亚势阱 层以后, 图 2 (f) 中峰电流的位置可从 c位置变化到 c’的位置。 具体原理如下:

[0028] 图 2 (a) 当没有直流偏压的情况下 (Vbias = 0V) , 发射区的费米能级 (E fe ) 和接收区的费米能级 (E FC ) 在共振能级 (Erl和 Er2) 对齐。 在这种情况下, 因 为热平衡, 没有电流的流动。

[0029] 图 2 (b) 当在接收区加入一个小的偏置电压 (Vbias > 0V) , 势阱中的能级往 下移。 当第一个共振能级 (Erl) 下降到发射区的费米能级处, 电子就能穿过阻 碍结构, 电流就会增加。

[0030] 图 2 (c) 当偏置电压继续增加的时候, 在某个偏置点 (峰值电压 Vp) , 第一个 共振能级 (Erl) 下降到发射区导带 ( E CE ) 的底端。 电流在这个偏置电压点达 到最大值 (Ip) 。

[0031] 图 2 (d) 当偏置电压进一步增加, 第一个共振能级 (Erl) 下降到发射区导带

(E CE ) 的底端以下, 电流开始减小, 负阻区 (NDR,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开始形成。

[0032] 图 2 (e) 当偏置电压再进一步增加的时候, 第二个共振能级 (Er2) 继续下移 , 从而形成另一个电子遂穿过程, 热发射电子的增加引起阻碍层里电流的迅速 增加。 电流又开始增加的这个点的偏置电流是峰谷电 压 (Vv) 。

[0033] 本发明实施例中, 创新性地在现有 InGaAs作为势阱层的双势垒量子阱结构 (如 图 la所示) 基础上额外添加了一层 InAs亚势阱层 (如图 lb所示) , 此处的 InAs也 未经掺杂, InAs具有比 InGaAs更窄的带间隙 (Eg=0.36eV, 室温条件下) , 从而 形成具有亚势阱层的双势垒量子阱结构。 增加的亚势阱层形成 InGaAs-InAs-InGa As三层结构减少了电子有效质量, 从而增加了量子约束束缚态之间的能量间隔 , 同时也减少了量子阱的基态能量。 因此, 在相同工作偏压下, 有更多的电子 实现迁移, 电流响应更大, 增加了峰谷电流比值 (AI), 同时增加的亚势阱层里的 谐振能级也增加了器件的偏置工作电压, 增大峰谷电压比值 (AV)。

[0034] 进一步地, 本发明实施例的共振隧穿二极管中, 所述 InAs亚势阱层的厚度为 10 -45 A。 所述第一11^八 8 势阱层的厚度为10-25人; 所述第二 InGaAs势阱层的厚度 为 10-25 A, 当势阱层厚度太厚时, 峰电压 Vp会向左移动, 而在本发明实施例的 所述厚度范围内更有益于将 Vp保持在合适的范围。

[0035]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的厚度为 10-25人;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的厚 度为 10-25人, 当势垒层厚度太厚时, 峰电流密度会减少, 而在本发明实施例的 所述厚度范围内更有益于将峰电流密度保持在 较高水平。

[0036] 进一步地, 所述发射层包括 Si掺杂浓度为 2-3x10 19 cm 1

的第一 InGaAs掺杂层和 Si掺杂浓度为 2-3x 10 18 cm 1 的第二 InGaAs掺杂层, 所述 收集层包括 Si掺杂浓度为 2-3x10 19 cm 1 的第三 InGaAs掺杂层和 Si掺杂浓度为 2-3 xlO 18 cm - 1 的第四 InGaAs掺杂层; 其中, 所述第二 InGaAs掺杂层和第四 InGaAs掺 杂层靠近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

[0037] 进一步地, 所述第二 InGaAs掺杂层的厚度为 800~ 1000人, 第四 InGaAs掺杂层的 厚度为 800~1000 A 和 /或

[0038] 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射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收集层, 且所述第一 InGaAs掺杂层的厚度为 2000~4000

A, 第三 InGaAs掺杂层的厚度为 350~450人, 以上四层厚度的选取范围可满足收 集区 /发射区高掺杂浓度的需求, 有利于电子的遂穿与电流的导通。

[0039]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射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 述收集层; 所述发射层与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之间设置 有第一间隔层, 所述 收集层与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之间设置有第 二间隔层。 第一间隔层和第二间 隔层的作用主要是隔离发射层 /接收层与未掺杂的双势垒区。

[0040] 进一步地, 为了使发射层川女集层与未掺杂的双势垒区隔 离效果更好, 所述第 一间隔层包括 Si掺杂浓度为 2-5x10 16 cm 1

的第五 InGaAs掺杂层和未掺杂的第一 InGaAs间隔层, 所述第二间隔层包括 Si掺 杂浓度为 2-5x10 16 cm 1 的第六 InGaAs掺杂层和未掺杂的第二 InGaAs间隔层; 其 中, 所述第一 InGaAs间隔层和第二 InGaAs间隔层靠近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 更优选地, 所述第一 InGaAs间隔层的厚度为 20-50人, 所述第二 InGaAs间隔层的 厚度为 20-50 A。 [0041] 进一步地, 所述第五 InGaAs掺杂层的厚度为 500-1200人, 所述第六 InGaAs掺杂 层的厚度为 500- 1200 A, 第一 InGaAs间隔层和第五 InGaAs掺杂层的厚度组成的 第一间隔层足以减少第四 InGaAs掺杂层掺杂渗透到第二 AlAs势垒层, 可防止高 掺杂浓度层对势垒层的掺杂浓度的扩散。 同样, 第二 InGaAs间隔层和第六 InGaA s掺杂层的厚度组成的第二间隔层足以减少第 InGaAs掺杂层掺杂渗透到第一 A1 As势垒层, 也可防止高掺杂浓度层对势垒层的掺杂浓度的 扩散。

[0042]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 AlAs势垒层靠近所述发射层, 所述第二 AlAs势垒层靠近所 述收集层, 所述发射层与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的相对面 设置有 InP衬底。

[0043] 进一步地, 为防止 InP衬底上面一层的掺杂渗透到衬底中, 所述 InP衬底与所述 发射层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层。 优选地, 所述缓冲层为未掺杂的 InP层或未掺杂的 I nAlAs层。 更进一步地, 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 2000人, 该厚度足以杜绝上面一层 高浓度掺杂层掺杂浓度的扩散。

[0044] 另一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共振隧穿二极管晶 圆结构的制备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45] S01: 提供衬底;

[0046] S02: 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在所述衬底上生成上述共振 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的所 述收集层、 所述双势垒量子阱结构和所述发射层。

[004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 结构的制备方法, 利用微纳加工 技术在衬底上生成上述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 构, 该方法简单易行, 成本低, 最终制得的共振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 在相同工作偏压下, 有更多的电子实现 迁移, 电流响应更大, 增加了峰谷电流比值 (AI), 同时增加的亚势阱层里的谐振 能级也增加了器件的偏置工作电压, 增大峰谷电压比值 (AV)。

[0048]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含有本发明上述共振 隧穿二极管晶圆结构的共振隧穿 二极管; 该共振隧穿二极管含有 InGaAs-InAs-InGaAs三层结构的双势垒量子阱结 构, 可减少了电子有效质量, 从而增加了量子约束束缚态之间的能量间隔, 同 时也减少了量子阱的基态能量, 使共振隧穿二极管具有高峰谷电流比。

[0049]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单片太赫兹集成电路 辐射源, 该单片太赫兹集成电路 辐射源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共振隧穿二极 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片太 赫兹集成电路辐射源, 因含有本发明特有的共振隧穿二极管, 该共振隧穿二极 管在相同工作偏压下, 有更多的电子实现迁移, 电流响应更大, 增加了峰谷电 流比值 (AI), 同时增加的亚势阱层里的谐振能级也增加了器 件的偏置工作电压, 增大峰谷电压比值 (AV), 因此该单片太赫兹集成电路辐射源与现有技术 相比具 有更小的功耗和成本。

[0050] 实施例 1

[0051] 图 4为具有亚势阱层的双势垒量子阱结构的磷化 晶圆制备形成的 RTD器件的 横截面层结构, 各层如表 1所示。

[0052] 表 1

[]

[]

[表 1]

[0053] 制备方法包括: 首先按照表 1所提供的层厚度及掺杂浓度与顺序从下往上 用 MBE (分子束外延技术) 生长磷化铟基晶圆, 从下往上分别为 InP衬底层, InP缓 冲层或 InGaAs缓冲层, 重度掺杂的 n ++ -InGaAs层和轻度掺杂的 n + -InGaAs层 (作 为发射层 Afe集层, 本实施例优选为发射层, 其 n -InGaAs层上沉积金属形成金 属接触, 以放置工作偏压电极) , 更轻度掺杂的 InGaAs层和未掺杂的 InGaAs层 作为间隔层, 双势垒量子阱结构 (包括两层 u-AlAs势垒层、 两层 u-InGaAs势阱层 、 一层 u-InAs亚势阱层) , 双势垒量子阱结构上面的四层结构与其下四层 结构形 成对称结构, 具有相应的相同的参数及作用, 在最上一层为重度掺杂的 n

-InGaAs层 (可作为发射层 Afe集层, 本实施例优选为收集层, 其上沉积金属形成 金属接触, 以放置工作偏压电极) , 这样可在两极加正负工作偏压。 此后使用 微纳加工过程形成图 4所示 RTD器件结构。 具体微纳加工过程为首先在第一层 n -InGaAs层上特定的区域面上沉积金属, 形成金属欧姆接触。 随后利用酸湿法刻 蚀腐蚀直到最上层 n + MnGaAs层, 并在其表面上特定的区域面上沉积金属, 形成 金属欧姆接触。 最后进行第二次湿法刻蚀腐蚀至无掺杂的 InP衬底, 从而隔离相 邻的器件, 隔绝器件之间由于导电层互联而造成的影响。

[0054] 图 3呈现了该实施例 RTD器件在不同工作偏压下, 具有亚势阱层的双势垒量子 阱结构能带能级的变化。 和图 2的双势垒量子阱结构能带能级的变化相比较 在 峰值电压 Vp偏压下, 由于亚势阱层的加入, 使更多的电子实现渡越, 从而使峰 值电流 Ip的位置从 c增加到 c’, 如图 2 (f) 所示。 另外 InAs层压缩应变抵消了 AlAs 拉伸应变, 这个特性也许能成为发展多层 RTD异质结构重要的考虑因素。

[0055]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 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