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RIVETING APPARATUS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6/015200
Kind Code:
A1
Abstract:
Provided is a riveting apparatus, used for riveting together one end of an electric heating wire (301) and one end of an electronic wire (302), and comprising: a first wire-feed row clamp (101) used for clamping said electric heating wire (301), a first powered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first wire-feed row clamp (101), a second wire-feed row clamp (102) used for clamping the electronic wire (302), a second powered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wire-feed row clamp (102), a controller, and a terminal machine (103) used for riveting; the controlle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first powered device, the second powered device, and the terminal machine (103); the controller is used for controlling the first powered device and the second powered device, such that the first wire-feed row clamp (101) clamping the electric heating wire (301) and the second wire-feed row clamp (102) clamping the electronic wire (302) move relative to each other, until the distance that the end of the electric heating wire (301) and the end of the electronic wire (302) overlap satisfies a preset length; the controller controls the rivet head to rivet the electric heating wire (301) and overlapping electronic wire (302) located at the riveting section, to form a connected part. The riveting apparatus is capable of riveting an electric heating wire (301) and an electronic wire (302); manual riveting is not required, thus efficiency is improved.

More Like This:
Inventors:
LIU QIUMI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83141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04, 2016
Filing Date:
July 28,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HUIZHOU KIMREE TECHNOLOGY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21F15/04; H01R4/06
Foreign References:
CN103506525A2014-01-15
CN203314107U2013-12-04
CN203553599U2014-04-16
CN200984618Y2007-12-05
CN203537580U2014-04-09
CN200977590Y2007-11-21
JP2013148122A2013-08-01
Attorney, Agent or Firm:
UNITALEN ATTORNEYS AT LAW (CN)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铆接设备, 其用于将电热丝的一端和电子线的一端铆接, 其特征 在于, 包括: 用于夹紧所述电热丝的第一送线排夹、 与所述第一送线排夹相连 的第一动力装置、用于夹紧所述电子线的第二送线排夹、 与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相连的第二动力装置、 控制器以及用于铆接的端子机;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 第二动力装置以及所述端子机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及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以使夹紧有所述 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和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相对运 动, 直至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重合的距离满足预置长度; 所述端子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之间并相对 设置的所述铆接部和铆头,所述铆头用于对位于所述铆接部且重合的所述电热 丝和所述电子线进行铆接以形成连接部。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包括第一子夹和第二子夹,所述第二送线排夹包括第三 子夹和第四子夹;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夹和所述第二子夹连接的第一垂直 气缸, 所述第一垂直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以使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 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一子夹和所述第二子夹相对运动以夹紧所述电热丝; 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第四子夹连接的第二垂直 气缸, 所述第二垂直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以使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 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第四子夹相对运动以夹紧所述电子线。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夹和所述第二子夹连接的第一水 平气缸, 所述第一水平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第四子夹连接的第二水 平气缸, 所述第二水平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控制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 一送线排夹沿朝向所述端子机的方向运动预设距离,所述控制器还用于通过所 述第二水平气缸控制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沿朝向所述端子 机的方向运动预设距离;所述控制器进一步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垂直气缸控制所 述第一子夹和所述第二子夹相反运动以松开所述电热丝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垂 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第四子夹相反运动以松开所述电子线;所述控 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控制已松开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复位 以及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控制已松开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复位, 且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已复位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重新夹紧所述电热丝以 及已复位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重新夹紧所述电子线,所述控制器进一步用于通 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控制重新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沿朝向 所述端子机的方向运动,以及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控制重新夹紧有所述 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沿朝向所述端子机的方向运动,直至所述电热丝的 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在所述铆接部重合的距离满足所述预置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 第一供线轮和第二供线轮, 所述第一供线轮上缠绕设置有所述电热丝, 所 述第二供线轮上缠绕设置有所述电子线;

第一压紧装置和第二压紧装置,所述第一压紧装置用于压紧绕出所述第一 供线轮的所述电热丝,且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的所述电热丝依次穿过所述第一 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一送线排夹;所述第二压紧装置用于压紧绕出所述第二供线 轮的所述电子线,且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的所述电子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压紧 装置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5、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 有第二凹槽, 以使所述第一子夹抵靠所述第二子夹时, 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 二凹槽相对且形成第一通纳通孔, 以使所述电热丝穿过所述第一容纳通孔,且 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第一容纳通孔过盈配合;

所述第三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 有第四凹槽, 以使所述第三子夹抵靠所述第四子夹时, 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 四凹槽相对且形成第二通纳通孔, 以使所述电子线穿过所述第二容纳通孔,且 所述电子线与所述第二容纳通孔过盈配合。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 所述第三凹槽以及所述第四凹槽内侧壁铺 设有由弹性材质制成的弹性层。

7、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线轮和所述第一压紧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活动轮轴,以使绕出 所述第一供线轮的所述电热丝绕过所述第一活动轮轴穿入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所述第二供线轮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活动轮轴,以使绕出 所述第二供线轮的所述电子线绕过所述第二活动轮轴穿入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8、 根据权利要求 4或 7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第一压紧装置和 所述第二压紧装置内部均设置第一送线轮组以及第二送线轮组,且所述第一送 线轮组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包括多个可转动的送线轮,以使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压紧穿过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 二送线轮组之间的所述电热丝或所述电子线。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 述送线轮——对应设置, 且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重 合;

或,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 述送线轮相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 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彼此平行;

或,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送线轮子组和至少一个第二送线轮 子组,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送线轮子组和至少一个第四送线轮 子组,所述第一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三送线轮子组内的各 个所述送线轮——对应设置,且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 重合;所述第二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四送线轮子组内的各 个所述送线轮相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二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 第四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彼此平行。 10、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9任一项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铆接 设备还包括第一切线刀以及第二切线刀;

且所述第一切线刀和所述第二切线刀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使所述控制器 确定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铆接完成,则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 第一切线刀切断所述电热丝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一端,所述控制器还通过所 述第二切线刀切断所述电子线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一端。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铆接设备还包 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取料手臂,以使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取料手臂夹取已 与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脱离的所述连接部,使得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取料 手臂将所述连接部放置于预置位置。

Description:
一种铆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制造电子烟零部件的设 备,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铆 接电热丝和电子线的铆接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烟的结构包括用于雾化烟油的雾化器以及 为雾化器供电的电池杆,具 体的, 雾化器中设置有电子线以及可将烟油雾化成烟 雾的电热丝, 该电子线与 电热丝和雾化器电极电连接, 以使电池杆通过所述电子线为电热丝供电, 以使 通电后的电热丝可雾化烟油以生成烟雾。

在装配电子烟的过程中, 需要将电热丝和电子线进行铆接, 而现有技术中 的铆接过程釆用的是人工操作。

而釆用人工对电热丝和电子线进行铆接所带来 的弊端是: 工作效率低, 进 而提升了电子烟的生成成本, 不利于自动化生成的推广; 人工铆接的精度低, 若电热丝和电子线的铆接不牢固,则在使用过 程中容易造成电热丝和电子线相 互脱离, 进而使得电子烟无法正常使用, 影响电子烟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自动铆接电热丝和电子线 的铆接设备。

一种铆接设备,其用于将电热丝的一端和电子 线的一端铆接,其中, 包括: 用于夹紧所述电热丝的第一送线排夹、与所述 第一送线排夹相连的第一动力装 置、用于夹紧所述电子线的第二送线排夹、与 所述第二送线排夹相连的第二动 力装置、 控制器以及用于铆接的端子机;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 第二动力装置以及所述端子机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及所述 第二动力装置,以使夹紧有所述 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和夹紧有所述电子 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相对运 动, 直至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重 合的距离满足预置长度; 所述端子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和所述 第二送线排夹之间并相对 设置的所述铆接部和铆头,所述铆头用于对位 于所述铆接部且重合的所述电热 丝和所述电子线进行铆接以形成连接部。 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中,

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包括第一子夹和第二子夹, 所述第二送线排夹包括第三 子夹和第四子夹;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夹和所述 第二子夹连接的第一垂直 气缸, 所述第一垂直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以使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 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一子夹和所述第二子夹相 对运动以夹紧所述电热丝; 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 第四子夹连接的第二垂直 气缸, 所述第二垂直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以使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 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第四子夹相 对运动以夹紧所述电子线。

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中,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夹和所 述第二子夹连接的第一水 平气缸, 所述第一水平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子夹和所 述第四子夹连接的第二水 平气缸, 所述第二水平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控制夹 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 一送线排夹沿朝向所述端子机的方向运动预设 距离,所述控制器还用于通过所 述第二水平气缸控制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 第二送线排夹沿朝向所述端子 机的方向运动预设距离;所述控制器进一步用 于通过所述第一垂直气缸控制所 述第一子夹和所述第二子夹相反运动以松开所 述电热丝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垂 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第四子夹相反 运动以松开所述电子线;所述控 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控制已松开所述电 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复位 以及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控制已松开所述电 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复位, 且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已复位的所述第一送 线排夹重新夹紧所述电热丝以 及已复位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重新夹紧所述电 子线,所述控制器进一步用于通 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控制重新夹紧有所述电热 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沿朝向 所述端子机的方向运动,以及用于通过所述第 二水平气缸控制重新夹紧有所述 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沿朝向所述端子机 的方向运动,直至所述电热丝的 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在所述铆接部重合的 距离满足所述预置长度。

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中, 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 第一供线轮和第二供线轮, 所述第一供线轮上缠绕设置有所述电热丝, 所 述第二供线轮上缠绕设置有所述电子线;

第一压紧装置和第二压紧装置,所述第一压紧 装置用于压紧绕出所述第一 供线轮的所述电热丝,且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 的所述电热丝依次穿过所述第一 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一送线排夹;所述第二压紧 装置用于压紧绕出所述第二供线 轮的所述电子线,且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的所 述电子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压紧 装置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中,

所述第一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 述第二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 有第二凹槽, 以使所述第一子夹抵靠所述第二子夹时, 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 二凹槽相对且形成第一通纳通孔, 以使所述电热丝穿过所述第一容纳通孔,且 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第一容纳通孔过盈配合;

所述第三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凹槽,所 述第四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 有第四凹槽, 以使所述第三子夹抵靠所述第四子夹时, 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 四凹槽相对且形成第二通纳通孔, 以使所述电子线穿过所述第二容纳通孔,且 所述电子线与所述第二容纳通孔过盈配合。

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中,

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 所述第三凹槽以及所述第四凹槽内侧壁铺 设有由弹性材质制成的弹性层。

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中,

所述第一供线轮和所述第一压紧装置之间设置 有第一活动轮轴,以使绕出 所述第一供线轮的所述电热丝绕过所述第一活 动轮轴穿入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所述第二供线轮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之间设置 有第二活动轮轴,以使绕出 所述第二供线轮的所述电子线绕过所述第二活 动轮轴穿入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中, 第一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内部均设置 第 一送线轮组以及第二送线轮组,且所述第一送 线轮组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对应 设置;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包括 多个可转动的送线轮,以使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压紧穿 过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 二送线轮组之间的所述电热丝或所述电子线。

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中,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 第二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 述送线轮——对应设置, 且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 线重 合;

或,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 第二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 述送线轮相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 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 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 彼此平行;

或,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送线轮子 组和至少一个第二送线轮 子组,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送 线轮子组和至少一个第四送线轮 子组,所述第一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 轮与所述第三送线轮子组内的各 个所述送线轮——对应设置,且对应设置的两 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 重合;所述第二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 轮与所述第四送线轮子组内的各 个所述送线轮相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二送线轮 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 第四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 在的直线彼此平行。

基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中, 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第一切线刀 以及第二切线刀;

且所述第一切线刀和所述第二切线刀与所述控 制器连接,以使所述控制器 确定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铆 接完成,则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 第一切线刀切断所述电热丝的与所述连接部相 邻的一端,所述控制器还通过所 述第二切线刀切断所述电子线的与所述连接部 相邻的一端。

所述的铆接设备, 其中, 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取 料 手臂,以使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取料手臂夹取 已与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脱 离的所述连接部,使得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取 料手臂将所述连接部放置于预置 位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铆接设备,该铆接设备包括用 于夹紧所述电热丝的第一送 线排夹、与所述第一送线排夹相连的第一动力 装置、用于夹紧所述电子线的第 二送线排夹、与所述第二送线排夹相连的第二 动力装置、控制器以及用于铆接 的端子机;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 置以及所述端子机电 连接。本发明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动力 装置及所述第二动力装置, 以使 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和夹紧 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 排夹相对运动,直至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 电子线的一端重合的距离满足预 置长度,所述控制器控制铆头对位于铆接部且 重合的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 进行铆接以形成连接部。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 铆接设备能够实现自动铆接电热 丝和电子线, 无需人工进行铆接, 从而提升了铆接电热丝和电子线的效率, 降 低了生产电子烟的成本,且提升了铆接的精度 ,有效的提升电子烟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一种较佳实 例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 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一种较佳实 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 3 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铆接后的电热丝 和电子线的结构示意 图;

图 4 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压紧装置的一种较佳 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 图;

图 5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另一种较佳 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对用于自动铆接电热丝和 电子线的铆接设备的具体结 构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请结合图 1和图 2所示, 其中, 图 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 一种较佳实施例侧面结构示意图;图 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一种较 佳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 3所示,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将电 丝 301—端与电子线 302的一端进行铆接。

结合图 1和图 2所示, 所述铆接设备包括:

用于夹紧所述电热丝的第一送线排夹 101;

用于夹紧所述电子线的第二送线排夹 102;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所述第一送线 排夹 101能够夹紧所述电热丝并能够带动已夹紧的所 述电热丝自由运动即可; 同样的,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只要所述第二 送线排夹 102 能够夹紧所述电子线并能够带动已夹紧的所述 电子线自由运动 即可。

所述铆接设备还设置有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可控制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 以及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运动, 具体的控制方式为:

与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相连有第一动力装置,且所述第一动力装置 与所 述控制器电连接;

与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相连有第二动力装置、且所述第二动力装置 与所 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以使所 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 夹紧 所述电热丝;

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以使所 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 夹紧 所述电子线;

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以及所 述第二动力装置,以使夹紧 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 和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 排夹 102相对运动,直至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 子线的一端重合的距离满 足预置长度。

本实施例对所述预置长度不作限定,只要便于 铆接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 线即可。

为了将电热丝和电子线进行铆接,则位于所述 第一送线排夹 101和所述第 二送线排夹 102之间设置有端子机 103;

所述端子机 103用于铆接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电子线,以使铆 接后的电热丝 和电子线呈图 3所示的结构。

所述端子机 103包括有相对设置的所述铆接部和铆头,所述 铆头用于对位 于所述铆接部且重合的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 线进行铆接以形成连接部。

其中, 所述端子机 103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赞述, 只要该端子机 103能够将电热丝和电子线重合的一端进行打压 , 并进行导通, 以使无需焊接即可相连即可。 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能够实现自动 铆接电热丝和电子线,无需 人工进行铆接,从而提升了铆接电热丝和电子 线的效率, 降低了生产电子烟的 成本, 且提升了铆接的精度, 有效的提升电子烟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对第一动力装置和所述第 二动力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 详细说明:

具体如图 2所示, 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 包括第一子夹 104和第二子夹 105, 为通过所述第一子夹 104和第二子夹 105夹紧所述电热丝, 则如图 2所 示,所述第一子夹 104和所述第二子夹 105分别位于所述电热丝的两侧且位置 对应;

具体的, 所述第一子夹 104 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二子夹

105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以使所述第 一子夹 104抵靠所述第二子夹 105 时, 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对且形成第一 通纳通孔, 以使所述电热丝 穿过所述第一容纳通孔,且所述电热丝与所述 第一容纳通孔过盈配合, 进而使 得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通过该第一容纳通孔固定所述电热丝。

较佳的,所述第一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内侧 壁铺设有由弹性材质制成的 弹性层,以防止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夹紧所述电热丝时造成所述电热丝发生 形变, 且可进一步的更加牢固的固定所述电热丝。

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包括第三子夹 106和第四子夹 107, 为通过所述第 三子夹 106和第四子夹 107夹紧所述电子线, 则如图 2所示, 所述第三子夹 106和所述第四子夹 107分别位于所述电子线的两侧且位置对应。

具体的, 所述第三子夹 106 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凹槽, 所述第四子夹 107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四凹槽,以使所述第三 子夹 1064氏靠所述第四子夹 107 时, 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相对且形成第二 通纳通孔, 以使所述电子线 穿过所述第二容纳通孔,且所述电子线与所述 第二容纳通孔过盈配合, 进而使 得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通过该第二容纳通孔固定所述电子线。

较佳的,所述第三凹槽以及所述第四凹槽内侧 壁铺设有由弹性材质制成的 弹性层,以防止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夹紧所述电子线时造成所述电子线发生 形变, 且可进一步的更加牢固的固定所述电子线。

为使得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能够在所述控制器的 控制下,使得所述第一送线 排夹 101夹紧所述电热丝, 具体的,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垂直气缸, 其 中, 所述第一垂直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垂直气缸的具体设置位置 不作限定,只要所述控制器 通过所述第一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一子夹 104和所述第二子夹 105相对运动以 夹紧所述电热丝即可。

较佳的, 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垂直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一 送线排夹 101 内 部。

为使得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能够在所述控制器的 控制下,使得所述第二送线 排夹 102夹紧所述电子线, 具体的, 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第二垂直气缸, 其 中, 所述第二垂直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二垂直气缸的具体设置位置 不作限定,只要所述控制器 通过所述第二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三子夹 106和所述第四子夹 107相对运动以 夹紧所述电子线即可。

较佳的, 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垂直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二 送线排夹 102 内 部。

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第一垂直气缸和所述第二 垂直气缸的具体结构为现 有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赞述。

进一步参见图 1和图 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还包括 所述 第一子夹 104和所述第二子夹 105连接的第一水平气缸 108, 所述第一水平气 缸 108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 三子夹 106 和所述第四子 夹 107连接的第二水平气缸 109,所述第二水平气缸 109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第一水平气缸 108和所述第二水平气缸 109的具体结 构为现有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赞述。

以下对所述铆接设备具体是如何对所述电热丝 和所述电子线进行铆接的 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A101、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夹紧所述电热丝; 在本步骤中, 具体如何将电热丝传送至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内部,使得 传送入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内部的电热丝位于所述第一子夹 104和所述第二 子夹 105之间的不作限定,例如可通过能够自动传动 电热丝的传送装置或人工 传送等方式。

其中, 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 具体是如何夹紧所述电热丝的请见上述所 示, 在本步骤中不做赞述。

A102、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夹紧所述电子线; 在本步骤中, 具体如何将电子线传送至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内部,使得 传送入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内部的电热丝位于所述第三子夹 106和所述第四 子夹 107之间的不作限定,例如可通过能够自动传动 电子线的传送装置或人工 传送等方式。

其中, 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 具体是如何夹紧所述电子线的请见上述所 示, 在本步骤中不做赞述。

需明确的是, 步骤 A101与步骤 A102之间无先后顺序, 可同时进行也可 一前一后进行, 具体进行的顺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以步骤 A101与步骤 A102同时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A103、 所述控制器控制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 送线排夹 101 沿朝 向所述端子机 103的方向运动预设距离;

本步骤中,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 108控制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沿朝向所述端子机 103的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对所述预设距离的长度不作限定。

A104、 所述控制器控制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 送线排夹 102 沿朝 向所述端子机 103的方向运动预设距离;

本步骤中,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 109控制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沿朝向所述端子机 103的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对所述预设距离的长度不作限定。

需明确的是, 步骤 A103与步骤 A104之间无先后顺序, 可同时进行也可 一前一后进行, 具体进行的顺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以步骤 A103与步骤 A104同时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A105、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 一子夹 105和所述 第二子夹 105相反运动以松开所述电热丝; A106、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 三子夹 106和所述 第四子夹 107相反运动以松开所述电子线;

需明确的是, 步骤 A105与步骤 A106之间无先后顺序, 可同时进行也可 一前一后进行, 具体进行的顺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以步骤 A105与步骤 A106同时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A107、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 108控制已松开所述电热丝的 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复位;

因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在复位之前已经松开所述电热丝,则使得所 述电 热丝靠近所述端子机 103的端部伸出已经复位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

A108、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 109控制已松开所述电子线的 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复位;

因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在复位之前已经松开所述电子线,则使得所 述电 子线靠近所述端子机 103的端部伸出已经复位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

需明确的是, 步骤 A107与步骤 A108之间无先后顺序, 可同时进行也可 一前一后进行, 具体进行的顺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以步骤 A107与步骤 A108同时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A109、 所述控制器控制已复位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 重新夹紧所述电 热丝;

本步骤中所述控制器具体是如何控制所述第一 送线排夹 101 夹紧所述电 热丝的请见上述所示, 在本步骤中不做赘述。

A110, 所述控制器控制已复位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重新夹紧所述电 子线;

本步骤中所述控制器具体是如何控制所述第二 送线排夹 102 夹紧所述电 子线的请见上述所示, 在本步骤中不做赘述。

需明确的是, 步骤 A109与步骤 A110之间无先后顺序, 可同时进行也可 一前一后进行, 具体进行的顺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以步骤 A109与步骤 A110同时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Alll、 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 108控制重新夹紧有所述电热 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沿朝向所述端子机 103的方向运动,以及通过所述 第二水平气缸 109控制重新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 排夹 102沿朝向 所述端子机 103的方向运动,直至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 电子线的一端在所 述铆接部重合的距离满足所述预置长度;

本步骤具体是如何控制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沿朝向所述端子机 103的方 向运动以及如何控制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沿朝向所述端子机 103的方向运动 的请见上述所示, 在本步骤中不做赞述。

本实施例对所述预置长度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预置长度为 0.5 厘米为例进行说明。

A112、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端子机 103 的铆头对位于所述铆接部且重合 的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进行铆接以形成连 接部;

所述端子机 103的具体工作过程为现有技术, 在本步骤中不做赞述。

A113、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端子机 103、 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以及所述 第一送线排夹 102复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可通过调节所述第一 水平气缸 108和所述第二水 平气缸 109 的运动距离来调节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进 行铆接以形成的所 述连接部的长度, 从而可匹配不同设计目的以及不同型号的电子 烟。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对具体是如何将电热丝传 送至第一送线排夹 101内部 的以及具体是如何将电子线传送至所述第二送 线排夹 102 内部的进行详细说 明:

结合图 1和图 2所示, 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

第一供线轮 110, 所述第一供线轮 110上缠绕设置有所述电热丝; 其中, 缠绕设置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供线轮 110可自由的旋转, 进而 便于传送所述电热丝。

第二供线轮 111 , 所述第二供线轮 111上缠绕设置有所述电子线; 其中, 缠绕设置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供线轮 111可自由的旋转, 进而 便于传送所述电子线。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供线轮 110和所述第二供线轮 11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 定,只要其能够缠绕设置有所述电热丝或所述 电子线以及能够自由转动便于传 线即可。 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

第一压紧装置 112;

其中,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用于压紧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 110的所述电 热丝, 且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 110 的所述电热丝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和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

本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压紧 所述电热丝即可,进而可使得依次穿过所述第 一压紧装置 112和所述第一送线 排夹 101的电热丝绷紧,即通过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增加了传送所述电热丝 过程中的摩擦力,可防止过多的电热丝绕出所 述第一供线轮 110以及防止已经 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 110的电热丝重新绕回所述第一供线轮 110上。

第二压紧装置 113;

其中,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113用于压紧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 111的所述电 子线, 且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 111 的所述电子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113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

本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113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压紧 所述电子线即可,进而可使得依次穿过所述第 二压紧装置 113和所述第二送线 排夹 102的电子线绷紧,即通过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113增加了传送所述电子线 过程中的摩擦力,可防止过多的电子线绕出所 述第二供线轮 111以及防止已经 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 111的电子线重新绕回所述第二供线轮 111上。

优选的, 如图 2所示, 所述第一供线轮 110和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之间 设置有第一活动轮轴 114, 以使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 110的所述电热丝绕过所 述第一活动轮轴 114穿入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

所述第二供线轮 111 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113之间设置有第二活动轮轴 115, 以使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 111 的所述电子线绕过所述第二活动轮轴 115 穿入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113。

通过所述第一活动轮轴 114和所述第二活动轮轴 115可改变电热丝和电子 线的传输方向, 且可进一步的保障传输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 线过程中的稳 定。

具体的,对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以及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113的具体结构 进行详细说明:

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113的 结构相同, 以下以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内部设置第一送线轮组以及第二送线轮组, 且所述 第一送线轮组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对应设置, 以通过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 第二送线轮组压紧所述电热丝。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包括 多个可转动的送线轮,以使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压紧穿 过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 二送线轮组之间的所述电热丝。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的送线轮和所 述第二送线轮组内的所述 送线轮排列方式不作限定,只要所述第一送线 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能够绷 紧穿过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内的电热丝即可。

例如, 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的具体结构可有三种结构:

第一种: 如图 2所示,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 201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 第二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对应设 置,且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送线 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重合。

第二种: 如图 4所示, 图 4为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 401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 402内的 各个所述送线轮相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送线 轮组 401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 所述第二送线轮组 402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彼此 平行。

第三种,如图 1所示,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送线轮子 组和 至少一个第二送线轮子组,所述第二送线轮组 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送线轮子组和 至少一个第四送线轮子组,所述第一送线轮子 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 三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对应设 置,且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送线 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重合; 具体如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的第一种设置方式, 在本种设置方式不做赘述。

所述第二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 述第四送线轮子组内的各 个所述送线轮相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二送线轮 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 第四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 在的直线彼此平行;具体如所述 第一压紧装置 112的第二种设置方式, 在本种设置方式不做赞述。 本实施例所示的送线轮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只要相对和相错设置的,且 位于所述电热丝两边的所述送线轮能够绷紧并 传输所述电热丝即可。

如图 1所示,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的两边各设置有一个第一送线轮子组 和一个所述第三送线轮子组,所述第一压紧装 置 112的中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 二送线轮子组和所述第四送线轮子组。

其中, 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112内的各个送线轮子组的排序方式不作限定, 只能能够绷紧所述电热丝即可。

为使得铆接完成的所述连接部能够与所述电热 丝和所述电子线分离以便 于后续的电子烟装配过程, 如图 2所示, 则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

第一切线刀 203以及第二切线刀 204;

所述第一切线刀 203位于所述端子机 103和所述第一送线排夹 101之间; 所述第二切线刀 204位于所述端子机 103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102之间。

所述第一切线刀 203和所述第二切线刀 204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使所述 控制器确定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 一端铆接完成,则所述控制器通 过所述第一切线刀 203切断所述电热丝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一端 ,所述控制 器还通过所述第二切线刀 204切断所述电子线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一端 。

其中,所述控制器可预先确定铆接所述电热丝 和所述电子线一端以形成所 述连接部所需的时长,在经过该时长后, 所述控制器即可控制所述第一切线刀 203切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电热丝以及控制第二 切线刀 204切断所述连接部和 所述电子线。

优选的, 本实施例所示的铆接设备还可实现自动的拾取 所述连接部, 无需 人工拾取所述连接部, 进一步提升装配电子烟的效率。

如图 5所示, 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取 料手臂 501, 以使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取料手臂 501 夹取已与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脱 离的所述连接部,使得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取 料手臂 501将所述连接部放置于 预置位置。

本实施例对所述取料手臂 50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其能够夹取所述 连接部即可, 例如, 所述取料手臂 501包括两个夹取子臂, 以使相对运动的两 个所述夹取子臂可夹取所述连接部,以使相反 运动的两个所述夹取子臂可将已 夹取的连接部放置于所述预置位置。

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取料手臂 501 的旋转方向可参见图 5所示的箭头方 向。

本实施例所示的预置位置为便于用户拾取所述 连接部位置,具体设置位置 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 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 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 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 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