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ROTATIONAL FORCE DRIVE ASSEMBLY AND PROCESSING BOX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043339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rotational force drive assembly (21) and a processing box (2). The rotational force drive assembly (21) is engaged to a rotational force drive head (11) inside an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to deliver a rotary driving force, and comprises a photosensitive element hub (212), a rotational force receiving part (214), a lateral plate (215), and an axis deviation adjusting mechanism, that can slide relative to the lateral plate, of the rotational force receiving part (214). The axis deviation adjusting mechanism of the rotational force receiving part is connected to the rotational force receiving part (214); when the rotational force drive assembly (21) is not mounted to the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and thereby is not affected by an external force, the axis deviation adjusting mechanism enables an axis of the rotational force receiving part (214) to deviate in a parallel manner relative to an axis (L1) of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hub (212); after the rotational force drive assembly (21) is mounted to the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in place, the axis deviation adjusting mechanism is affected by the external force to slide relative to the lateral plate (215), so that the axis of the rotational force receiving part (214) coincides with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hub (212), and the rotational force receiving part (214) extends out along the axis direction of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hub (212) to be engaged with the rotational force drive head (11); in this way, the drive assembly (21)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rotational force drive head (11).

Inventors:
XIAO HONGBIAO (CN)
LIU JINLIAN (CN)
WANG CHAO (CN)
CAO HUI (CN)
MA HAILONG (CN)
CHEN DE (CN)
CAO JIANXIN (CN)
YANG MIAOLING (CN)
ZENG LIKU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84677
Publication Date:
April 02, 2015
Filing Date:
August 19,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ZHUHAI SEINE TECHNOLOGY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G03G15/00; G03G21/18
Foreign References:
CN203573085U2014-04-30
CN101583910A2009-11-18
CN101907858A2010-12-08
CN202710923U2013-01-30
CN102053528A2011-05-11
CN101819400A2010-09-01
JP2010079284A2010-04-08
Other References:
None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ENZHEN BAIRUI PATENT & TRADEMARK OFFICE (CN)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 用于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以传 递旋转驱动力, 包括感光元件轮毂、带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转动的旋转动力接收 部件和位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一端的侧板, 其特征是,

还包括两端可分别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和设置于所述侧板上并与所述侧板 可相对滑动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偏移调整机构;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偏移调整机构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连接,在 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未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前不受外力作用时,所述轴线偏调整机 构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相对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轴线平行偏移; 以及 在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并安装到位后,所述轴线偏移调整 机构受外力作用相对侧板滑动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与所述感光元件轮 毂轴线重合,并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沿感光元件轮毂轴线方向伸出与所述旋 转力驱动头啮合。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以及所述感 光元件轮毂相互啮合传递动力。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轴线偏移调整机 构包括滑动件以及第一弹性元件; 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连接, 所 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于所述侧板和滑动件抵接;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未装入电子 成像装置前不受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使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感光元 件轮毂的轴线平行偏移; 在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后, 所述滑动件受所述外力作用相 对于所述侧板滑动并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沿感光元件轮毂轴线方向伸出与 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

4、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侧板上设置有滑 轨, 所述滑动件通过所述滑轨与所述侧板连接, 所述滑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滑轨 相配合的手柄端, 所述手柄端内设置有放置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放置槽。

5、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 件包含有第一端部球形部分、第二端部球形部分以及中间连接部分, 所述第一端 部球形部分设置有可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啮合的第一动力传递部分以及所述第 二端部球形部分设置有可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啮合的第二动力传递部分。

6、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 分以及第二动力传递部分沿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径向方向伸出;所述感光元 件轮毂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受力柱;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内部为中空, 所 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内部沿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受力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 部分设置于受力柱之间的间隙中,所述第二动力传递部份设置于受力部之间的间 隙中。

7、 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 件还包括卡爪、 圆柱部分以及凸台部分, 所述卡爪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 力驱动头啮合以接受动力, 所述凸台部分用以防止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脱出; 所述 滑动件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配合并可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移 动的内孔, 所述内孔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上的圆柱部分配合, 所述圆柱部分可相 对于内孔进行轴向滑动。

8、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 间动力传递部件与感光元件轮毂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 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 所述滑动件包括内孔,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一端为 圆柱部分, 所述圆柱部分与所述滑动件的内孔配合。

9、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 件外圆周上设置凸台面,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一端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凸台面抵 接, 另一端与感光元件轮毂的内部抵接。

10、 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其特征是,所述滑动件具有底面, 所述底面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面抵接,抵接时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处 于回缩状态。

11、 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滑动件设置有斜 面, 所述斜面抵接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部, 所述斜面与所述中间动力 传递部件可相对滑动。

12、 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 部设置有凸起的非圆形柱销;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置有与所述非圆形柱销配 合的非圆形内孔。 13、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内 圆周上设置有多个突出部分,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圆柱部分的外圆周上设置 有可与所述多个突出部分相互啮合的多个突柱部分。

14、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 件还包括动力接收部分、 凸台部分、 连接所述动力接收部分与凸台部分的颈部, 所述凸台的一端面与所述滑动件抵接以限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轴向位置。

15、 如权利要求 14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还包括第三弹性元 件, 所述第三弹性元件一端固定设置在滑动件上的, 另一端卡紧在旋转动力接收 部件的颈部上。

16、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中 间动力传递部件与感光元件轮毂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 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 所述滑动件设置有底面和内孔,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 件与所述内孔配合设置并可相对于内孔轴向滑动,所述底面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 部件抵接, 抵接时使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处于回缩状态。

17、 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 部件包括中间连接件、端部连接件以及插销,所述端部连接件一端的端部设置孔, 所述插销通过端部连接件端部的孔与端部连接件连接以对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进 行轴向限位,所述中间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相互垂直的限位导轨并通过所述两 端的限位导轨分别与所述端部连接件和旋转动力传递部件进行限位滑动连接。

18、 如权利要求 17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 一端与感光元件轮毂的底部抵接, 另一端与所述端部连接件抵接。

19、 如权利要求 18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滑动件还设置 有斜面, 所述斜面与所述中间连接件抵接, 所述中间连接件可相对于所述斜面滑 动。

20、 如权利要求 17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限位导轨为槽 或者键, 与所述限位导轨配合的部分为键或者槽。

21、 如权利要求 17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 内部设置有空腔, 底部上开设有非圆形孔, 所述端部连接件靠近插销一端的端部 设置有与所述方形孔啮合的非圆形柱。 22、 如权利要求 2-21所述的任一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滑轨为 滑槽, 还包括压紧件,所述压紧件将滑动件手柄端以及第一弹性元件限制在侧板 的滑槽内。

23、 如权利要求 22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滑动件还包括 端面, 所述外力作用于所述端面, 并使所述滑动件滑动, 所述滑动件滑动过程中 使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压缩。

24、 如权利要求 23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 部件的轴线到所述滑动件的端面的距离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 的轴线到所述外力作用点距离相等。

25、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 件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之间还设置有缓冲件。

26、 如权利要求 25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 部件的一端设有一凹口,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包括端部球形部分, 所述缓冲件 设置在所述凹口中, 所述端部球形部分抵靠在所述缓冲件上;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 部件和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通过定位销或倒扣连接。

27、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 还包括连接柱和连接销;所述连接销贯穿连接柱的通孔将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与连 接柱连接, 所述连接柱与感光元件轮毂连接。

28、 如权利要求 27所述的旋转力驱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连接柱和感光 元件轮毂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机构,以使连接柱沿所述导向机构安装至所述 感光元件轮毂内。

29、一种适用于电子成像装置并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可拆卸安装的处理盒, 包括 沿所述处理盒纵向方向设置的感光元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并用于 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给所述感光元件的旋转力驱 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为权利要求 1-28所述的任一种旋转力 驱动组件。

Description: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以及处理盒 脉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子成像装置的处理盒, 具体涉及处理盒中的旋转力驱 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一种处理盒, 该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一种电子成像装置中 。所 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旋转力驱动头。所述 处理盒包括用于承载图像载体的感 光元件, 以及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的感光元件轮毂 ,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外圆 周上设置有斜齿, 内部具有空腔, 同时感光元件轮毂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电子成像 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相啮合将旋转动力传递 给所述感光元件的旋转驱动力接 收头。

图 1至图 2所示为现有技术的旋转力驱动头和旋转驱动 接收头啮合过程。 如图 la所示, 11为设置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 其上设置有传递动 力的传递销钉 111 ; 201 为设置在处理盒内的感光元件, 202为设置于所述感光 元件一端的感光元件轮毂, 203为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上的旋转驱动力 接收 头;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上设置有可与所述 感光元件轮毂啮合传递动力的力传 递部分 2032以及可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 11上的传递销钉 111啮合传递动力的动 力接收部分 2031。 在安装处理盒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过程中, 旋转驱动力接收 头需要预先相对于所述感光元件的轴线 L1 发生倾斜 (如图 la所示)。 如图 la 所示, 在该种处理盒安装过程中, 由于装配误差, 电子成像装置内部部件松动所 致, 处理盒在安装过程中, 旋转驱动力接收头 203靠近旋转力驱动头的部分可能 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发生干涉, 而随着处理盒的继续安装, 旋转力驱动头 11促 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摆正, 但旋转力接收头 11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 203无法正 常啮合, 处理盒就无法安装到位, 会出现如图 lb所示的情况, 从而无法实现如 图 2所示的旋转驱动头 11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 203的正常啮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以解决现有 旋转力驱动组件容易出现装机 干涉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 为:

用于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以 传递旋转驱动力一种旋转力 驱动组件, 包括感光元件轮毂、带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转 动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和位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一端的侧板,还包括 两端可分别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和 设置于所述侧板上并与所述侧板可相对滑动的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偏移调 整机构;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偏移调整机构与所 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连 接, 在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未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前 不受外力作用时, 所述轴线偏 调整机构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相对于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轴线平行偏移; 以及在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装入电子成像装置 并安装到位后,所述轴线偏移调整 机构受外力作用相对侧板滑动使所述旋转动力 接收部件轴线与所述感光元件轮 毂轴线重合,并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沿感 光元件轮毂轴线方向伸出与所述旋 转力驱动头啮合。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中间动力传递部件,所述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旋转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所述感光元件轮毂相互啮合 传递动力。

所述轴线偏移调整机构包括滑动件以及第一弹 性元件;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旋 转动力接收部件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于所述侧板和滑动件抵 接; 所述旋 转力驱动组件未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前不受外力 作用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使所述 滑动件相对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平行偏 移; 在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后, 所述 滑动件受所述外力作用相对于所述侧板滑动并 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沿感光 元件轮毂轴线方向伸出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 合。

所述侧板上设置有滑轨, 所述滑动件通过所述滑轨与所述侧板连接, 所述滑 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滑轨相配合的手柄端,所 述手柄端内设置有放置所述第一弹 性元件的放置槽。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包含有第一端部球形部 分、第二端部球形部分以及中 间连接部分,所述第一端部球形部分设置有可 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啮合的第一动 力传递部分以及所述第二端部球形部分设置有 可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啮合 的第二动力传递部分。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分以及第二动力传递部分 沿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 径向方向伸出;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受 力柱; 所述旋转动 力接收部件内部为中空,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 件内部沿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多个 受力部;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分设置于受力柱之间的间 隙中,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 部份设置于受力部之间的间隙中。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还包括卡爪、 圆柱部分以及凸台部分, 所述卡爪与所 述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以接受 动力,所述凸台部分用以防止旋转 动力接收部件脱出;所述滑动件上还设置有与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配合并可带 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移动的内孔,所述内孔与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上的圆柱部分配 合, 所述圆柱部分可相对于内孔进行轴向滑动。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与感光元 件轮毂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轮 毂内, 所述滑动件包括内孔, 所述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一端为圆柱部分, 所述圆柱部分与所述滑动件的内孔配合。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外圆周上设置凸台面,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一端与中间 动力传递部件的凸台面抵接, 另一端与感光元件轮毂的内部抵接。

所述滑动件具有底面, 所述底面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面抵 接, 抵 接时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处于回缩状态。

所述滑动件设置有斜面, 所述斜面抵接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 部, 所述斜面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可相对滑动 。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部设置有凸起的非圆形柱 销;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 置有与所述非圆形柱销配合的非圆形内孔。

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内圆周上设置有多个突出部 分,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 圆柱部分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多个突出 部分相互啮合的多个突柱部分。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还包括动力接收部分、 凸台部分、连接所述动力接收 部分与凸台部分的颈部,所述凸台的一端面与 所述滑动件抵接以限制旋转动力接 收部件的轴向位置。

还包括第三弹性元件, 所述第三弹性元件一端固定设置在滑动件上的 , 另一 端卡紧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颈部上。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与感光元 件轮毂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轮 毂内,所述滑动件设置有底面和内 孔,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与所述内孔配合设置并 可相对于内孔轴向滑动, 所述 底面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抵接,抵接时使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处于回缩状 态。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包括中间连接件、端部 连接件以及插销, 所述端部连 接件一端的端部设置孔,所述插销通过端部连 接件端部的孔与端部连接件连接以 对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进行轴向限位,所述中间 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相互垂直的 限位导轨并通过所述两端的限位导轨分别与所 述端部连接件和旋转动力传递部 件进行限位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一端与感光元件轮毂的底部 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端部连接 件抵接。

所述滑动件还设置有斜面, 所述斜面与所述中间连接件抵接, 所述中间连接 件可相对于所述斜面滑动。

所述限位导轨为槽或者键, 与所述限位导轨配合的部分为键或者槽。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部设置有空腔, 底部上开设有非圆形孔, 所述端部连接 件靠近插销一端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方形孔啮 合的非圆形柱。

所述滑轨为滑槽, 还包括压紧件, 所述压紧件将滑动件手柄端以及第一弹性 元件限制在侧板的滑槽内。

所述滑动件还包括端面, 所述外力作用于所述端面, 并使所述滑动件滑动, 所述滑动件滑动过程中使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压 缩。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到所述滑动件的 端面的距离与所述电子成像 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的轴线到所述外力作用 点距离相等。

一种适用于电子成像装置并与所述电子成像装 置可拆卸安装的处理盒,包括 沿所述处理盒纵向方向设置的感光元件,还包 括安装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并用于 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 动力给所述感光元件的旋转力驱 动组件,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为权利要求 1-24所述的任一种旋转力 驱动组件。

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增加了两端可分别 与感光元件轮毂和旋转动力接 收部件啮合的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置于侧板 上并与侧板可相对滑动的滑动件以 及分别与侧板和滑动件抵接的第一弹性元件,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与滑动件配合, 滑动件在未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前不受外力作用 时受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使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与感光元件轮毂轴线平 行偏移,滑动件在装入电子成像装 置后受外力作用时克服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作 用使滑动件滑动到旋转动力接收 部件轴线与感光元件轮毂轴线重合使中间动力 传递部件两端分别与感光元件轮 毂和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啮合,并使所述旋转动 力接收部件沿感光元件轮毂轴线方 向伸出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以驱动感光元 件轮毂旋转。。 即通过滑动件的滑 动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在侧板面上移动到旋 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与感光元件 轮毂轴线重合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才完全伸出 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 头啮合传递旋转驱动力, 因此, 不会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干涉, 解决了现有旋转力 驱动组件容易出现装机干涉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 la所示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 lb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发生干涉的示意图。

图 2所示为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递机构实现啮合的 意图。

图 3所示为本发明的处理盒的立体视图。

图 4所示为本发明的处理盒的部分剖视图。

图 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装配示意图。

图 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动力传递部分立体 图。

图 7所示为实施例一的驱动组件处于初始状态的 体视图。

图 8所示为图 7的剖面视图。

图 9所示为实施例一的驱动组件处于工作状态的 体视图。

图 10所示为图 9的剖面视图。

图 11a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 l ib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 11c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安装到位的示意图。

图 12a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 12b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 12c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 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剖面视图。

图 14所示为实施例二的动力传递部分的结构视图

图 15所示为实施例二的动力传递部分啮合的横切 视图。

图 16a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 16b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 16c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安装到位示意图。

图 17a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 17b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 17c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 1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剖面视图。

图 19所示为实施例三的动力传递部分的结构视图

图 20a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 20b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 20c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安装到位示意图。

图 21a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 21b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 21c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 22、 图 23所述为实施例四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和中间 力传递部件的结 构视图。

图 24、 图 25所述为实施例四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和中间 力传递部件的动 作示意图。

图 26所述为实施例五的驱动组件的部分装配示意 。

图 27所述为实施例五的驱动组件的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 «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图 3至图 12所示为本实施例一的具体实施方案。

图 3所示为处理盒 2的立体视图, 21为设置在处理盒纵向方向的一端上的 旋转力驱动组件, 该驱动组件 21设置在感光元件的一端上。 所示处理盒 2的纵 向方向即为图示 X坐标方向, 由于感光元件沿所述处理盒的纵向方向设置, 故 所述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与 X轴方向同向; Y方向为与 X方向垂直的另一方向, 即为本方案中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 过程中处理盒的安装方向; Z方向 为与 X方向、 Y方向均垂直的方向。

图 4为沿所述感光元件的轴线 L1方向剖切的处理盒的部分剖视图, 可清楚 地显示所述驱动组件 21在处理盒 2内的设置情况。 如图所示, 211为沿所述处 理盒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处理盒 2内的感光元件; 212为设置在所述感光元件一端 上的感光元件轮毂,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外圆周上设置有用以传递动 力的斜齿轮, 内部具有空腔,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感光元件 轮毂相对固定连接,并且同轴设置; 213为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 214为用于与设置在电子成像 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旋转动 力接收部件;其中中间动力传递部 件 213—端设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的空腔内并与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 212啮合传 递动力, 另一端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啮合传递动力; 215为设置在所述 感光元件轮毂 212的一端上的侧板, 216为设置在侧板上并可相对于所述侧板 215 滑动的滑动件; 217为可使所述滑动件 216恢复原始状态的第一弹性元件。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 11啮合后, 将动力通过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传递给所述感光元件轮毂 212, 从而驱动 所述感光元件 211旋转。

本发明中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感光元件轮毂、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旋转动力 接收部件、侧板、 以及轴线偏移调整机构; 所述轴线偏移调整机构设置于所述侧 板上并与所述侧板可相对滑动,所述轴线偏移 调整机构包括所述滑动件以及第一 弹性元件。

图 5为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 21的装配分解视图。 感光元件轮毂 212设置在 感光元件 211的端部上,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端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 212连 接, 另一端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连接;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具有接收 动力的卡爪 2141、 圆柱部分 2142以及凸台部分 2143, 所述凸台部分用以防止旋 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脱出; 侧板 215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 212的一端, 其上 具有滑轨 2151, 滑动件 216设置于所述侧板 215上, 侧板 215相对于感光元件 轮毂 212不移动; 滑动件 216具有与所述滑轨 2151配合的手柄端 2161, 手柄端 2161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 217的放置槽 2162, 滑动件 216上还设置有与所 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配合,并可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移动的内孔 2163, 内孔 216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上的圆柱部分 2142配合, 所述圆柱部分 2142可 相对于内孔 2163进行沿感光元件轴向方向滑动; 本实施例还通过压紧件 218将 滑动件手柄端 2161以及第一弹性元件 217限制在侧板 215的滑轨 2151内,压紧 件 218与侧板 215相对固定设置或者侧板 215上设置有压紧部分;所述滑轨可以 设置成滑槽, 也可以是键, 相应在滑动件 215 上设置相匹配的滑槽, 使滑动件 216可相对于侧板 215滑动。

图 6用于具体说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与感光元件轮毂 212以及旋转动力 接收部件 214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 6所示, 感光元件轮毂 212内圆周方向上设 置有多个受力柱 2121 ;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包含有第一端部球形部分 2131、 第二端部球形部分 2133 以及中间连接部分 2132, 其中第一端部球形部分 2131 以及第二端部球形部分 213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动力传递部分 21311以及第二动 力传递部分 21331, 所述动力传递部分 21311以及 21331沿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 件 213的径向方向伸出;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内部为中空, 其端部上设置有接 收动力的并在圆周方向上对称设置的卡爪 2141, 其内部沿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 多个受力部 2144; 动力传递部分 21311设置于受力柱 2121之间的间隙中, 动力 传递部份 21331设置于受力部 2144之间的间隙中;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被限 制在感光元件轮毂 212以及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之间;由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的两个端部为球形部分,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可以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 212 的轴线以及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轴线发生任意角度的偏摆;所述第一动力 传 递部分 21311与受力柱 2121啮合传递动力,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部分 21331与受 力部 2144啮合传递动力。

图 7至图 10分别描述了驱动组件所处的两种状态。 图 7为驱动组件所处的 初始状态的立体视图,图 8为图 7的剖视图。当处理盒在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 , 驱动组件处于如图 7和图 8所示的状态; 当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 驱动组件处于 如图 9和图 10所示的状态 (工作状态)。 处理盒安装之前, 在第一弹性元件 217 的自然伸长的作用下, 通过第一弹性元件 217使滑动件 216保持在初始状态, 即 滑动件 216的轴线 L3与感光元件轮毂轴线 L1发生偏移的状态, 并且旋转动力 接收部件 214被保持在内孔 2163内, 同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轴线与滑动 件 216的轴线 L3同轴, 此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亦随着滑动件 216相对于感 光元件轮毂的轴线 L1发生偏移, 即轴线 L1与轴线 L3不重合但相对平行; 由于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被限制在感光元件轮毂 212与动力传递部件 214之间,并 且与两者具有相互配合的关系,当旋转动力接 收部件 214处于图 8所示的初始位 置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驱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 轴线 L1发生倾斜, 同时也相对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轴线 L3发生倾斜。 此时, 驱动组件处于初始状态,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的轴线 L2相对于感光元 件轮毂的轴线 L1和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轴线 L3发生倾斜, 即 L2与 Ll、 L2与 L3之间均形成有夹角。 当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过程中, 滑动件 216沿处理盒安装方向的反方向受到一个外力 F的作用,力 F通过驱使滑动件 216 克服第一弹性元件 217的弹性力而使滑动件 216沿着处理盒装机方向的反方向在 滑轨 2151内滑动; 此时,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亦随着滑动件 216进行移动, 并带动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逐渐摆正(即 L2与 Ll、 L2与 L3之间的夹角角度 逐渐变小), 并且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上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啮合的一端 向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靠近; 最后, 当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 外力 F克服第一 弹性元件 217的弹性力并使其压缩, 使得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 旋转动力接收 部件 214以及滑动件 216保持在如图 9和图 10所示的状态, 即驱动组件的工作 状态; 此时,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轴线 L2、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L3与感光元件轮 毂的轴线 L1同轴。 同时, 处理盒装机从初始状态到工作状态的这个过程 中, 中 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从倾斜到摆正,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在处理盒的纵向方 向上具有一定的位移量,即可使旋转动力接收 部件 214在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进 行伸出。

图 11a至图 11c所示为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驱动组 件与旋转力驱动 头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如图 11a所示, 11为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 头, 13为驱动旋转力驱动头 11旋转的驱动齿轮, 12为电子成像装置的右侧壁, 14为电子成像装置后侧壁, 其中旋转力驱动头 11和驱动齿轮 13都设置在电子 成像装置的右侧壁 12上, 141为后侧壁 14上与处理盒的装机方向相对的内侧面。 图 11a所示为处理盒在装机前, 驱动组件所处的初始状态,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 L1以及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轴线 L3发生倾 斜,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轴线 L3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 L1发生偏移, 并且第一弹性元件 217处于自然伸长状态使得滑动件 216保持在初始状态,此时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处于回缩状态。 当处理盒沿图示 Y方向进行安装, 逐渐 向电子成像装置内侧面 141靠近,由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直处于回缩状态, 处理盒安装过程中,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不会与旋转力驱动头 11产生干涉; 继续处理盒的安装, 滑动件 216的端面 2161首先触碰到电子成像装置的内侧面 141, 内侧面 141便对滑动件 161产生一个力 F的作用, 力 F的作用方向与处理 盒的装机方向 Y方向相反, 如图 lib所示, 此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与旋转 力驱动头 11 同轴, 但是仍然未能相互啮合, 相互之间不存在干涉, 旋转动力接 收部件处于回缩状态; 处理盒继续安装, 力 F促使滑动件 216沿 Y方向的反方 向相对于感光元件 211滑动,并通过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带动中间动力传递部 件 213逐渐摆正,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在摆正的过程中促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沿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伸出, 即如图 11c所示的 X方向。 图 11c所示为处理盒 安装到位的状态, 即处理盒处于工作状态, 此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与旋转力 驱动头 11实现啮合, 旋转力驱动头 11、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 中间动力传递 部件 213都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 L1同轴。 当启动电子成像装置, 驱动齿轮 13 转动驱动旋转力驱动头 11转动, 从而通过旋转动力接收件 214, 中间传递部件 213以及感光元件轮毂 212将动力传递给感光元件, 使感光元件转动。

图 12a至图 12c所示为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拆卸下来的 过程中驱动组件 与旋转力驱动头脱离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如图 12a所示, 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 置中沿与安装方向 (Y方向) 相反的方向 (即沿图示 Y'方向) 拆卸下来。 在处 理盒的逐渐拆卸过程中, 由于力 F逐渐撤销,第一弹性元件 217产生的弹性回复 力的方向与处理盒拆卸的方向相反,第一弹性 元件 217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 滑动件 216, 从而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发生偏摆, 如图 12b所示, 同时弹性 元件所具有的回复力使滑动件 216在滑轨 2151内沿处理盒拆卸方向的反方向滑 动, 再通过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发生偏摆时带动旋转 动力接收部件 214沿 X方向 的反方向 (即图示 X'方向)缩回, 并与旋转力驱动头 11脱离啮合, 作用力 F逐 渐减弱甚至消失; 继续拆卸处理盒, 处理盒与电子成像装置完全脱离接触, 如图 12c所示。

通过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可使处理盒在安装 到电子成像装置的过程中不与 旋转力驱动头发生发生干涉; 在处理盒的安装或拆卸过程中, 在滑动件的端面仍 然与电子成像装置的内侧面保持接触的过程中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相对于旋 转力驱动头 11在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上不发生相对移动;仅旋 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 相对于旋转力驱动头 11在轴向上发生相对移动, 并与之啮合或脱离啮合, 从而 使处理盒装机顺利。

实施例二

图 13至图 17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

图 13所示为实施例二的驱动组件 22的装配视图, 222为感光元件轮毂, 具 有轴线 Ll, 其内部设置有凸起的非圆形柱销 2221 ; 223为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具有轴线 L2, 轴线 L2与轴线 L1同轴, 还具有非圆形内孔 2231, 端部设置有多 个突出部分 2232, 外圆周上设置凸台面 2233 ;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设置在感 光元件轮毂 222内,并通过内孔 2231与感光元件轮毂内的柱销 2221配合传递动 力;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与感光元件轮毂 22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 228, 第二弹性元件 228—端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的凸台面 2233抵接, 另一端与 感光元件轮毂 222的内部抵接; 侧板 225设置于感光元件轮毂 222的一端, 并与 处理盒壳体相对固定设置; 滑动件 226设置在侧板 225上, 侧板 225上设置有滑 槽, 其设置情况如实施例一一样, 滑动件 226具有内孔 2262, 在滑动件 226与 侧板 225之间设置第一弹性元件 227,第一弹性元件 227—端与滑动件 226抵接, 另一端与侧板 225抵接,第一弹性元件 227作用于滑动件 226并使其处于相对于 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 L1发生偏移的初始状态; 滑动件 226的内底面上还设置有 斜面 2263, 以及底面 2264, 斜面 2263可在第一弹性元件 227的作用下作用于中 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的端部, 使其产生轴向移动, 底面 2264可使中间动力传递 部件 223保持在缩回状态; 224为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 啮合 传递动力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具有轴线 L3, 其一端为动力接收部分, 其上设 置有可与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卡爪 2241, 外圆周上设置凸台 2242, 凸 台 2242用于与滑动件 226的一端面抵接,连接凸台 2242与动力接收部分的颈部 2244, 另一端为圆柱部分 2243, 圆柱部分 2243与滑动件 226的内孔 2262配合, 圆柱部分圆柱部分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突 柱部分 2245 (如图 14所示); 229 为一端固定设置在滑动件 226上的, 另一端卡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 的颈部 2244上的第三弹性元件。

图 14所示为中间传递部件 22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之间啮合传递动力 的具体结构视图。 如图所示, 中间传递部件 223 内圆周上设置有多个突出部分 2232, 相应地, 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多个突柱部分 2245 ; 当中间传递部件 22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啮合时, 突出部分 2232与突柱部 分 2245相互啮合, 可实现相互间的动力传递。 图 15所示为中间传递部件 223与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啮合时啮合部分的横切面视图。

下面详细描述将利用本实施例二的驱动组件的 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 以及从电子成像装置中拆卸的过程。

图 16a至图 16c所示为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驱动组 件与旋转力驱动 头啮合的过程示意图。 图 16a所示为所述的驱动组件 22安装在处理盒 2上所处 的初始状态的视图,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在滑动件 226的作用下保持在回缩状 态, 第二弹性元件 228处于受压缩状态; 在第一弹性元件 227以及滑动件 226的 作用下,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保持在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 L1相对偏移的状 态。 将处理盒沿 Y方向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 滑动件 226的端面 2261首先触 碰到电子成像装置的内侧面 141, 此时, 内侧面 141对滑动件 226产生一个与处 理盒安装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F, 如图 16b所示。 继续安装处理盒, 在力 F的作用 下, 第一弹性元件 227逐渐被压缩, 滑动件 226克服第一弹性元件 227的弹性力 沿与处理盒装机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相对滑动 ,并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沿 与处理盒装机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移动, 而此时,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随着处理盒 的安装与处理盒一起向电子成像装置内侧面靠 近,即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与旋 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相对移动, 其轴线 L2与 L3相互靠近; 随着处理盒的安装, 滑动件 226在滑动过程中, 滑动件 226的底面 2264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的 端面逐渐脱离接触,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在第二弹性元件 228的回弹力的作用 下沿处理盒的纵向方向 (即图示 X方向)伸出。 当处理盒安装到位时, 如图 16c 所示, 为驱动组件 22所处的工作状态。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在第二弹性元件 228的回弹力作用下沿图示 X方向伸出, 并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啮合, 两者 啮合后,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继续伸出, 并促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 —起沿 X 方向伸出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 动头 11啮合。 此时, 感光元件轮 毂 222、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与旋转力驱动头 11均处 于同轴的状态。当启动电子成像装置后,驱动 齿轮 13驱动旋转力驱动头 11转动, 旋转力驱动头通过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的卡爪 2241啮合将动力传递给旋转 动力接收部件 224, 在通过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的啮 合, 以及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与感光元件轮毂之间的啮合, 从而将旋转动力传 递给感光元件轮毂, 从而达到通过感光元件轮毂 222 驱动感光元件旋转的目的 (感光元件轮毂与感光元件之间为紧配合关系 并且同轴)。

图 17a至图 17c所示为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拆卸中驱动 组件与旋转力驱 动头脱离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将处理盒沿与处 理盒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图示 Y'方向) 拆卸, 如图 17a所示。 随着处理盒的拆卸, 电子成像装置的内侧面 141 对滑动件 226的力 F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滑动件 226在第一弹性元件 227的回弹 力的作用下沿与处理盒拆卸方向相反的方向滑 动, 斜面 2263作用于中间动力传 递部件 223, 并使其沿轴线 L1方向回缩, 同时第二弹性元件 228受到压缩; 在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的回缩过程中, 逐渐与旋转动力传递部件 224脱离啮合, 当滑动件 226的底面 2264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的端面抵接时, 可使中间动 力传递部件保持在回缩的状态;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2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24 脱离啮合后, 旋转动力传递部件 224在第三弹性元件 229的作用下沿 X方向的 反方向 (即图示 X'方向) 回缩, 如图 17b所示。 继续拆卸处理盒, 处理盒与电 子成像装置完全脱离接触, 如图 17c所示, 实现将处理从电子成像中拆离。 实施例三

图 18至图 2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

图 18所示为实施例三的驱动组件 23的装配视图。 232为设置于感光元件纵 向方向一端的感光元件轮毂, 具有轴线 Ll, 其内部设置有空腔, 还设置有底部 2321 , 底部上开设有非圆形孔 2322; 233为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具有轴线 L2, 设置在感光元件轮毂 232中, 并与感光元件轮毂同轴;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33包 含有三部分, 分别为中间连接件 2331、端部连接件 2332以及插销 2333, 插销可 对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33进行轴向限位; 234为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其上设置旋 转动力接收端部,旋转动力接收端部上设置有 可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旋转力 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卡爪 2341,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另一端为圆柱部分 2343 并与中间连接件 2331连接; 侧板 235设置在感光元件轮毂的一端上, 侧板 235 上还设置有滑动件 236, 侧板 235上设置有滑槽, 滑动件 236在侧板 235上的设 置情况与实施例一的设置情况一样;第一弹性 元件 237设置在侧板 235与滑动件 236之间, 其一端与侧板 235抵接, 另一端与滑动件 236抵接; 滑动件 236具有 端面 2361, 内孔 2362, 内端面 2363, 斜面 2364, 以及底面 2365 ; 旋转动力接 收部件 234贯穿设置于滑动件 236的内孔 2362中, 圆柱部分 2343与内孔 2362 配合,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可相对于内孔 2362滑动; 在第一弹性元件 237的 作用下, 使滑动件 236保持在与感光元件轮毂 232的轴线 L1相对偏移的状态; 第二弹性元件 238—端与感光元件轮毂 232的底部 2321抵接, 另一端与中间动 力传递部件 233的端部连接件 2332抵接; 当滑动件 236处于偏移状态时, 其底 面 2365抵接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33上的一部分, 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33整 体处于回缩状态, 第二弹性元件 238 处于被压缩状态; 由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与中间连接部件 2331连接, 因而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受到中间连接部件 2331的牵拉也处于回缩状态。 图 18所示即驱动组件 23所处的初始状态。

图 19所示为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3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的具体结构与 连接关系。 中间连接件 2331的两端设置有具有限位作用的限位导轨, 分别设置 为槽 23311以及 23312, 两个槽相互垂直设置, 所述槽可设置为 T型槽结构; 端 部连接件 2232的一端设置有可与槽 23312配合的键 23322, 所述键相应为 T型 键, 另一端设置有非圆形柱 23321, 非圆形 23321可与感光元件轮毂 232内的非 圆形孔 2322配合传递动力, 非圆形柱 23321上设置有孔 23323, 用以放置插销 2333; 旋转动力传递部件 234的一端为动力接收部分, 端部设置有卡爪 2341, 另一端设置有可与 T型槽 23311配合的 T型键 2342。 中间连接件 2331、 端部连 接件 2332与旋转动力传递部件 234之间的连接具有联轴器的功能; T型键与 T 型槽之间可相对滑动; T型具有限位的作用, 可防止部件之间相互脱离。 当然,本实施中也可以将 T型槽分别设置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以及端部 连接件 2332上, 相应的在中间连接部件 2331的两端上设置 T型键。

以上所述 T型槽与 T型键的配合, 仅仅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 还可以是 其他的实施方式, 所述 T型可以对称, 可以不对称; 所述键槽之间可以是平面接 触也可以是圆弧面接触。键与槽之间的配合需 要可相对滑动的同时, 在各部件的 轴线方向上有一定的限位作用, 并且可相互配合传递动力。

本实施例中, 非圆形孔与非圆形柱用于相互配合传递动力, 所述非圆形孔设 置为方形孔, 所述非圆形柱设置为方向柱。

下面详细描述将利用本实施例三的驱动组件的 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 以及从电子成像装置中拆卸的过程。

图 20a至图 20c所示为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驱动组 件与旋转力驱动 头啮合的过程示意图。 图 20a所示为驱动组件 23处于初始状态的视图, 旋转动 力接收部件 234的轴线为 L3, 此时, 轴线 L3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 L1以 及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轴线 L2偏移, 将处理盒沿图示 Y方向进行安装, 驱动组 件处于初始状态时,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处于回缩状态, 使得处理盒安装时,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不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旋转力驱动头 11产生干涉。 如图 20a所示, 12为电子成像装置的右侧壁, 14为电子成像装置的后侧壁, 旋 转力驱动头 11设置在右侧壁 12上,驱动齿轮 13用于驱动旋转力驱动头 11转动。 将处理盒沿 Y方向进行安装, 滑动件 236的端面 2361首先与电子成像装置的后 侧面 141接触, 后侧壁 14便对滑动件 236产生作用力 F, 如图 20b所示。 处理 盒继续安装,在作用力 F的作用下,使得滑动件 236沿与处理盒装机方向相反的 方向滑动, 并逐渐使第一弹性元件 237压缩; 当滑动件 236移动到一定程度, 其 底面 2365与中间连接件 2331脱离接触,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33便可在第二弹性 元件 238的回弹力作用下沿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 L1方向伸出, 同时推动旋转动 力接收部件 234沿处理盒的纵向方向 (即图示 X方向) 伸出; 当处理盒安装到 位之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伸出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 11啮合, 如图 20c所示, 即驱动组件处于工作状态。 启动电子成像装置后, 驱动齿轮 13 驱动旋转力驱动头 11旋转, 并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旋转, 从而通过中间 动力传递部件带动感光元件轮毂 232转动,最后通过感光元件轮毂 232带动设置 在处理盒内的感光元件转动。 此时, 感光元件 231、 感光元件轮毂 232、 中间动 力传递部件 233、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以及旋转力驱动头 11 的轴线处于基本 同轴的状态。

图 21a至图 21c所示为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拆卸中驱动 组件与旋转力驱 动头脱离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如图 21a所示, 将处理盒沿与处理盒安装方向相反 的方向 (即图示 Y'方向)拆离电子成像装置。 随着处理盒的移动, 后侧壁 14对 滑动件 236的作用力 F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滑动件 236在第一弹性元件 237的回 弹力作用下沿与处理盒拆卸方向相反的反向移 动, 并且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滑动, 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34相对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33的轴线偏移; 同时, 滑动件 236在滑动的过程中, 其斜面 2364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33上的 部分抵接, 促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33克服第二弹性元件 238的弹性力回缩, 同 时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33在随着处理盒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旋转动力接 收部件 234 沿图 21b所示 X'方向缩回。 如图 21b所示, 驱动组件 23恢复初始状态, 旋转动 力接收部件 234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旋转力驱动头 11脱离啮合, 继而将处理盒顺 利从电子成像装置拆离, 如图 21c所示。

本发明中的方案中,若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 力驱动头 11的轴线 L4到电子 成像装置中的内侧面 141的距离为 hl, 由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 (224或 234) 沿处理盒纵向方向伸出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 11啮合传递动力, 为保证两者之间 的顺利啮合,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 L3到所述滑动件 216 (226或 236) 的端面 2161 (2261或 2361 ) 的距离 h2被设置成与 hi相等, 如图 11a和图 lib 所示。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 11的轴线 L4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内 侧面 141的距离为 hi即是轴线 L4到外作用力 F作用点的距离。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使处理盒顺利安装 到电子成像装置中而不与电子 成像装置的旋转力驱动头产生干涉而导致处理 盒无法安装到位的问题。

图 22至图 2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提供的驱动组件包括实施例一中相同 的结构, 不同点在于,在驱动 组件 21中增加一缓冲件 99。 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在与旋转力驱动头 11的 接触啮合过程中, 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具有一定的压力缓冲能力。

如图 22和图 23所示,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一端设有一凹口 214a, 旋 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外表面设有滑槽 214b ;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的第二端 部球形部分 2133表面设有一通孔 2133a。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和中间动力传 递部件 213的连接关系是: 缓冲件 99放置在凹口 214a中, 通过一定位销 98穿 过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滑槽 214b和第二端部球形部分 2133的通孔 2133a。 当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和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组装后, 其缓冲件 99处于轻 微压缩状态使缓冲件 99的弹力始终作用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和中间动力传 递部件 213上。

如图 24和图 25所示,为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和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组 合后其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的动作示意图。 如图 24所示为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和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组合后在 Y方向上的剖视图。 由于滑槽 214b的宽 度 D1和第二端部球形部分 2133的结构, 安装在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端的 定位销 98被限制在滑槽 214b内,其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可相对于旋转动力接 收部件 214实现倾斜摆动运动, 即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的轴线 L2可相对于旋 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轴线 L5倾斜。 滑槽 2Mb的宽度 D1越大, 中间动力传递 部件 213的倾斜摆动范围 R5越大。 如图 25所示为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和中 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组合后在 Z方向 (Z方向基本和 Y方向保持垂直) 上的剖 视图,其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可相对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实现倾斜摆动运 动, 即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可围绕定位销 98旋转, 同样的, 中间动力传递部 件 213的轴线 L2可相对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轴线 L5倾斜。 旋转动力接 收部件 214的凹口 214a的内径 D3限制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的可摆动范围, 其凹口 214a的内径 D3越大,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的倾斜摆动范围 R6越大。

通过上述的缓冲件 99在驱动组件 21中的设置, 可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 具有一定的压力缓冲能力。在驱动组件 21与旋转力驱动头 11啮合过程中(参考 图 11a至图 l ie), 由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的伸出, 即使卡爪 2141的顶端有 一定的机率与传递销钉 111 的最前端产生结构干涉或相互硬性碰撞, 卡爪 2141 可同时获得来至传递销钉 111的压迫力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相对于中间动力 传递部件 213实现向内缩进移动避免与传递销钉 111产生进一步的相互干涉,其 卡爪 2141借由缓冲件 99的伸缩弹力获得一定的压力缓冲,避免因硬 碰撞而受 损。 而当旋转力驱动头 11开始运转时, 传递销钉 111 由于转动即可避开与卡爪 2141的顶端接触, 卡爪 2141的受压力消失, 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不再受压而 获得来至缓冲件 99的弹力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相对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 向外伸出与旋转力驱动头 11实现啮合接收动力。

上述的缓冲件 99可以是弹簧或弹性海绵或弹性塑料。

上述的定位销 98可以使用倒扣结构代替。

图 26至图 2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提供的驱动组件包括实施例一或者实 施例四中相同的元件,不同点 在于, 驱动组件与感光鼓端部齿轮的连接方式。 具体地:

如图 26和图 27所示, 连接柱 219可以包括内圈 219b 和外圈 219a, 上述内 圈 219b和外圈 219a之间可通过连接筋相连。

其中, 连接柱 219的外圈 219a设置有外圆锥齿 219c, 也即连接柱 219的外 圈 219a为一个圆锥斜面, 在圆锥斜面上设置外圆锥齿 219c。 感光元件轮毂 212 的内圈 212b设置有与外圆锥齿 219c匹配的内圆锥齿 212c, 也即感光元件轮毂 212的内圈 212b为倒圆锥斜面, 在倒圆锥斜面上设置有内圆锥齿 212c。 外圆锥 齿 219c和内圆锥齿 212c作为上述导向机构,实现了将连接柱 219安装至感光元 件轮毂 212中。 连接柱 219穿设在感光元件轮毂 212的内圈 212b中, 外圆锥齿 219c通过与内圆锥齿 212c啮合以驱动感光元件轮毂 212转动。 外圆锥齿 219c 与内圆锥齿 212c另一方面也在连接柱 219穿设在感光元件轮毂 212的内圈中时 起到了导向的作用。这里, 可以采用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将连接柱 219和感光元件 轮毂 212固定连接, 或者, 还可以在连接柱 219的内圈 219b上设置有第一卡爪 219d, 当连接柱 219从上至下穿设在感光元件轮毂 212的内圈 212b时, 第一卡 爪 219d从感光元件轮毂内圈 212b的下方, 从内侧向外卡紧在感光元件轮毂 212 的内圈 212b上, 使得连接柱 219不能向上脱离感光元件轮毂 212。 连接柱 219 中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连接的一端的外表面可以设置为圆柱面,在 圆柱面上 开设用于穿过连接销 97的通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连接柱 219, 通过采用第一卡爪 219d卡紧在感光 元件轮毂 212上, 且通过在连接柱 219的外圈设置外圆锥齿 219c, 在感光元件 轮毂 212的内圈设置内圆锥齿 212c,以外圆锥齿 219c和内圆锥齿 212c啮合的方 式实现连接柱 219向感光元件轮毂 212传递旋转力矩,进一步实现了中间动力传 递部件 213、 连接柱 219和感光元件轮毂 212的牢固连接, 使得中间动力传递部 件 213和连接柱 219不容易从感光元件轮毂 212中脱出,降低了驱动组件的故障 率, 提高了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上第一端部球形部分 2131 的通孔两端的开口直径可以大于通孔的直径, 图 27中示出了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的剖视图, 通孔的两端为扇形, 使得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与连接柱 219之 间的相对转动的角度范围更大, 转动更加灵活。 类似的, 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 的第二端部球形部分 2133的通孔两端的开口直径也可以大于通孔的 径, 通孔 两端为近似扇形,使得中间动力传递部件 21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 214之间的相 对转动的角度范围更大, 转动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