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SELF-ADHESIVE-FILM CHECK VALVE AND AIR PACKAGING DEVIC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131388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are an air valve and an air packaging device. The air packaging device comprises an air bag (10) and an air valve (20). The air bag (10) comprises at least one aeration chamber (11), and the aeration chamber (11) comprises a first air chamber layer (12) and a second air chamber layer (12), which are overlapped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n aeration cavity (14) and an air valve opening (15). The air valve (20) comprises a first sealing film (21) and a second sealing film (22) overlapped between the first air chamber layer and the second air chamber layer, and a check sealing film (23) overlapped at near ends of the first sealing film (21) and the second sealing film (22), so as to form an aeration channel (24) between the first sealing film (21) and the check sealing film (23) and form a check channel (25) between the check sealing film (23) and the second sealing film (22). When air leaks between far ends of the first sealing film (21) and the second sealing film (22), air in the aeration cavity (14) is guided into the check channel (25) to produce supplementary air pressure, so as to further seal the aeration channel (24) and compensate shortages of sealing effects of the first sealing film (21) and the second sealing film (22).

Inventors:
ZHANG JIAYING (CN)
ZHANG YAOPE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86165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12, 2013
Filing Date:
December 07,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AIR PAQ COMPOSITE MATERIAL SHANGHAI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16K15/20; B65D81/03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689743A2012-09-26
CN200975536Y2007-11-14
US20090196531A12009-08-06
CN101746562A2010-06-23
TWM286192U2006-01-21
US20090188830A12009-07-30
JP2009184677A2009-08-20
CN200975537Y2007-11-14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824040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ENZHEN QIANNA PATENT AGENCY LTD. (CN)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一气袋,所述气袋包括至少一充气室, 所述充气室包括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 二气室层,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 开口, 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 和

一气阀, 所述气阀为一双止回阀, 所述气阀包括;

一第一密封膜和一第二密封膜,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重叠于所 述充气室的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并且从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 阀开口延伸进入所述充气腔; 和

一止回密封膜,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 近端, 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 并在所述止 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其中所述充气通道被排列成用 于向所述充气腔充入空气以填充所述充气室, 直至通过所述充气腔内的气压, 使 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述充气通道,其中 当有气体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露时,所述充 气腔内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 以产生补充气压, 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 充气通道, 以补偿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开放 端朝向所述充气腔和一封闭端朝向所述气阀开口,从而当空气在所述开放端充入 所述止回通道时,所述止回通道充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 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 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 3、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密 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与所述第一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 粘合在一起, 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 所述止回密封膜, 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粘合在一起。 4、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密 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与所述第一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 粘合在一起, 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 所述止回密封膜, 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粘合在一起。 5、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长度小 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长度,从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 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 重叠在一起。 6、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长度小 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长度,从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 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 重叠在一起。 7、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长度小 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长度,从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 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 重叠在一起。 8、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膜, 所述第 二密封膜, 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为聚乙烯膜。

9、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膜, 所述第 二密封膜, 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为聚乙烯膜。

10、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膜, 所述第 二密封膜, 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为聚乙烯膜。

11、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耐 热物,所述第一耐热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 充气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热物, 所述第二耐热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 二密封膜之间, 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12、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耐 热物,所述第一耐热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 充气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热物, 所述第二耐热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 二密封膜之间, 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13、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 耐热物,所述第一耐热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 述充气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热物, 所述第二耐热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之间, 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14、 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 耐热物,所述第一耐热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 述充气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热物, 所述第二耐热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之间, 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15、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通道的宽度沿所 述气阀开口向所述充气腔逐渐减小。

16、 如权利要求 1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通道的宽度沿 所述气阀开口向所述充气腔逐渐减小。 17. 一种制造一气袋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 通过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制得一充气室, 所述第一气室层 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开口;

(b) 在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放置一气阀, 以形成一充 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使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连通, 并且所述气阀形成一 止回通道,所述止回通道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 其中所述充气充道的充气方向与 所述止回通道的进气方向相反;

(c) 通过所述充气通道向所述充气腔充气, 以填充所述充气室, 从而通 过所述充气腔内的气压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和

(d) 如果发生空气泄露时, 所述空气从所述充气腔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 道, 以产生补充气压, 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以防止从所述气阀开口漏 气。

18、 如权利要求 1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术气阀包括一第一密封膜, 一 第二密封膜, 和一止回密封膜, 所述步骤 (b) 包括如下步骤:

(b.l ) 将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重叠于所述充气室的所述第一 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从所述充 气室的所述气阀武器延伸进入所述充气腔; 和

(b.2)将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 其中所述充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所述止回通道 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

19、 如权利要求 1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开放端面向 所述充气腔和一封闭端面向所述气阀开口,从而当空气在所述开放端充入所述止 回通道时,所述止回通道充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 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 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

20、 如权利要求 1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b) 还包括如下步骤:

(b.3) 通过一第一密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与所述第一密封膜在所述 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粘合在一起; 和

(b.4) 通过一第二密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 所述止回密封膜, 和所 述第二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粘合在一起。

21、 如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b) 还包括如下步骤:

(b.5) 提供一第一耐热物, 所述第一耐热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 止回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的形成; 和 (b.6) 提供一第二耐热物, 所述第二耐热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 密封膜之间, 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22、 一种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一气袋,所述气袋包括至少一充气室, 所述充气室包括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 一气室层,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 开口, 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 和

一气阀, 所述气阀为一双止回阀, 所述气阀包括;

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将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连通, 以将空气从 所述气阀开口充入所述空气腔, 从而填充所述充气室, 其中所述充气室填充满气 体后所述充气通道关闭; 和

一止回通道,所述止回通道与所述充气腔连通, 其中所述充气通道的充气方 向与所述止回通道的进气方向相反,其中当有空气泄露时, 所述充气腔内的空气 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 以产生补充气压, 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从 而防止空气从所述气阀开口泄露。

23、 如权利要求 2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开 放端面向所述充气腔和一封闭端面向所述气阀开口,从而当空气在所述开放端充 入所述止回通道时,所述止回通道充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 从而进一步密封所 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

24、 如权利要求 2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通道具有一近 开放端与所述气阀开口相连通和一相反的远开放端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其中当 所述充气室充入空气时,所述充气通道的所述远开放端藉由所述充气腔的气压而 密封。

25、 如权利要求 23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通道具有一近 开放端与所述气阀开口相连通和一相反的远开放端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其中当 所述充气室充入空气时,所述充气通道的所述远开放端藉由所述充气腔的气压而 密封。 26、 如权利要求 25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充气通道的所述 远开放端关闭时, 所述止回通道的所述开放端打开。 27、 一种自粘膜止回阀, 用于向一流体容纳空间填充流体,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一第一阀膜, 一第二阀膜, 和一第三阀膜, 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位于外 层,所述第二阀膜位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 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 第二阀膜之间形成一流体通道, 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 腔, 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向所述容纳空间充入流体后, 所述第一阀膜, 所述第二 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容纳空间的流体从 所述流体通道反渗, 而且在流体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 而进入所述 止回腔的流体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 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流体通道, 从而防止流体反渗。 28、 如权利要求 27所述的自粘膜止回阀,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为空气, 所述 流体通道为一进气通道。

29、 如权利要求 28所述的自粘膜止回阀,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 二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一阻隔层, 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热封时, 形成了所述 进气通道, 而在所述第二膜阀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 所述第 二阻隔层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的所述第 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的端部平齐,以使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在位于所 述自粘膜止回阀的所述进气端处完全贴合在一起。 30、 如权利要求 29所述的自粘膜止回阀,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阀膜的长度小 于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

31、 如权利要求 30所述的自粘膜止回阀,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 三阀膜具有相同长度,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另一 端形成一反渗腔, 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容纳空间时, 先要进入所述第一阀膜 和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然后选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二 阀膜以从所述进气通道出去,或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的所述 止回腔, 从而使当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内, 气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阀膜上, 用于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道。

32、 如权利要求 31所述的自粘膜止回阀,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膜, 所述第 二阀膜, 和所述第三阀膜为聚乙烯膜。

33、 一种自粘膜止回阀, 用于向一容纳空间填充空气,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两进气 阀膜, 和一止阀片, 所述止阀片位于所述两进气阀膜之间, 所述两进气阀膜之一 与所述止阀片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止阀片与所述两进气阀膜中的另一个进 气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 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容纳空间充入空气后, 所 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 以阻止 所述容纳空间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而且在空气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 述止回腔, 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 从而进一 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 从而防止空气反渗。

34、 一种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一气体缓冲层, 所述气体缓冲层上 设有一组相对独立并相互平行连接的气体缓冲室和一个气体通路,所述气体通路 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相互连通以向所述各气体缓冲室内填充气体,并且所述气体 缓冲室通过折叠后形成一个容纳物品的容纳腔,所述自粘膜止回阀包括: 一第一 阀膜, 一第二阀膜, 和一第三阀膜, 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位于外层, 所 述第二阀膜位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 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 当经 由所述气体通路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气体缓冲室内充入空气后,所述第一阀 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 以阻止所述气体 缓冲室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而且在空气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 回腔, 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 从而进一步封 闭所述进气通道, 从而防止空气反渗。 35、 如权利要求 3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 二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一阻隔层, 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热封时, 形成了所述 进气通道, 而在所述第二膜阀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 所述第 二阻隔层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的所述第 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的端部平齐,以使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在位于所 述自粘膜止回阀的所述进气端处完全贴合在一起。

36、 如权利要求 35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阀膜的长度小 于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

37、 如权利要求 36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 三阀膜具有相同长度,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另一 端形成一反渗腔, 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气体缓冲室时, 先要进入所述第一阀 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然后选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 二阀膜以从所述进气通道出去,或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的所 述止回腔,从而使当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内,气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阀膜上, 用于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道。

38、 如权利要求 37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每所 述气体缓冲室包括一第一气密层和一第二气密层,所述自粘膜止回阀设置于所述 第一气密层和所述第二气密层之间,所述各气体缓冲室还包括一个粘结线, 所述 第一气密层和所述第二气密层相互重叠并沿预先设定的所述粘结线相互粘结,形 成所述相互平行的气体缓冲室和所述气体通路。 39、 如权利要求 38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 进气端,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一气密层热封在一起, 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 阀膜与所述第二气密层热封在一起。

Description:
自粘膜止回阀和空气包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装制品,特别涉及一种空气 包装装置, 其包括一气袋和一 气阀, 在所述包装袋充气后, 所述气阀用于密封所述气袋。本发明还涉及一 种自 粘膜止回阀,特别涉及一种通过说提供一止回 腔, 达到自身密封以防止漏气的自粘 膜止回阀及其在空气包装装置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书

空气缓冲制品如气泡垫, 因为其对包装物品提供缓冲效果并且防水, 因此适 宜用来包装物品。然而, 气泡垫太薄从而不能给尺寸较大的物品提供足 够的缓冲 效果。 一种改进的空气包装制品包括一气袋并具有一 气阀, 通过所述气阀充气, 并加强了缓冲效果。 所述充气阀如检查阀, 止动阀, 安全阀, 薄膜阀, 止漏阀等 具有相应结构以防止所述气袋漏气。然而所述 气阀的气密结构都相对复杂并且不 能使气体在所述气袋中持久保存。

图 6所示为具有一传统气阀的气袋, 其中所述气袋包括两袋体层 1, 2, 其 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开口。 所述气阀包括两阀体层 3, 4, 其互相重叠的固定在所 述两两袋体层 1, 2之间并位于所述开口处, 从而形成四层结构。 相应地, 当所 述气袋充气后, 所述两阀体层 3, 4粘合在一起以将所述气袋所述开口密封, 从 而将气体密封于所述气袋内。特别地, 所述第一阀体层 3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一 袋体层,所述第二阀体层 4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二袋体层。在向所述气 充气时, 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第一阀体层 3和所述第二阀体层 4之间形成的一通道。当所 述气袋充满气后,所述第一阀体层 3和所述第二阀体层 4互相粘合从而密封所述 气袋的所述开口。 另外, 所述气袋内的气压作用于所述两阀体层 3, 4, 从而保 证所述两阀体层 3, 4紧密粘合在一起, 以防止空气从所述气阀泄露出去。 另外, 所述气阀为一单向阀,其只允许气体进入所述 气袋。然后, 因为所述两阀体层 3, 4自身粘附在一起以达到密封效果,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特别是在所述气袋在持 续受到挤压的时候, 空气还是会从所述通道慢慢泄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 气阀为双止回阀, 以在气袋充 气后, 提供双重密封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 置, 其中充气通道由两密封膜 密封, 从而形成第一重密封效果, 然后所述充气通道由止回密封膜进一步密封, 从而形成第二重密封效果, 以防止所述气袋漏气。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 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 假使空气泄露时, 空气会 被导引流向一止回通道, 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从而补偿所 述密封膜密封效果的不足。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 置, 从所述气袋的充气腔泄露 的空气充满所述止回通道, 以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从而, 当所述充气腔气 压降低时, 在所述止逆通道的气压反而升高。 换句话说, 在所述充气腔的空气泄 露时, 所述气袋内的气压仍然保持提供相同的空气缓 冲效果。相应地, 从所述充 气腔泄露的空气越多, 所述止回密封膜达到的密封效果更佳。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 置, 其适宜于与任何类型的泵 整合, 以将压縮空气通过所述气阀输入到所述气袋内 。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 置, 其不需要改变所述气袋的 原有结构, 从而降低所述具有内置气阀的气袋的生产成本 。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 置, 使得达到本发明上述目的 不需要昂贵或者复杂机械结构。因此, 本发明成功地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方 案, 不仅给所述气袋提供双重气封结构, 而且加强所述气袋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自粘膜止 回阀和带自粘膜止回阀的空气 包装装置, 所述自粘膜止回阀允许流体通过, 所述流体可为空气, 并通过提供一 止回腔, 达到自身密封以防止所述流体泄露出去, 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为达到以上目的和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 包装装置, 其包括一气袋和一 气阀。

所述气袋包括至少一充气室,其中所述充气室 包括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 室层, 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互相重叠以 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开 口, 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互相连通。 所述气阀, 其为一双止回阀, 包括一第一密封膜, 一第二密封膜, 和一止回 密封膜。

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重叠于所述 充气室的所述第一气室层和 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 并且从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延伸进入所 述充气腔。

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的近端,以在所述 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形成一充气 通道,并在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其中所述充 气通道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气腔 充入空气以填充所述充气室, 直至通过所述充气腔内的气压, 使所述第一密封膜 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 述充气通道,其中当有气体从所述 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之间有空 气泄露时,所述充气腔内的空气被 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 以产生补充气压, 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以补 偿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密封效 果的不足。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气袋的制造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a) 通过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制得一充气 室, 所述第一气室层 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 一气阀开口;

(b) 在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放置 一气阀, 以形成一充 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使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 充气腔连通, 并且所述气阀形成一 止回通道,所述止回通道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 , 其中所述充气充道的充气方向与 所述止回通道的进气方向相反;

(c) 通过所述充气通道向所述充气腔充气, 以填充所述充气室, 从而通 过所述充气腔内的气压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和

(d) 如果发生空气泄露时, 所述空气从所述充气腔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 道, 以产生补充气压, 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以防止从所述气阀开口漏 气。 附图说明

图 1 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 立体示意图。

图 2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 的气阀的附视图,示意所 述空气包装装置处于未充气状态。

图 3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 的气阀的侧视图,示意所 述空气包装装置正在充气。

图 4A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 的气阀的放大示意图, 示意空气从充气通道进入充气腔。

图 4B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 的气阀的放大示意图, 示意空气泄露时进入止回通道。

图 5 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 的气阀的两耐热物的放 大示意图。

图 6为具有传统气阀的气袋的示意图。

图 7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止 阀的剖视图。

图 8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止 阀的爆炸图。

图 9为图 7中 A-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 10为根据本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 回阀的立体视图。 图 11为根据本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 回阀应用于一空气包装 装置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 1和图 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 装置, 其组装成 用于放置于一包装地点, 以用来围绕一储存物品, 从而给所述储存物品提供空气 缓冲效果。 相应地, 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气袋 10和一气阀 20。

所述气袋 10包括至少一充气室 11, 其中所述充气室 11包括一第一气室层

12和一第二气室层 13, 其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 14和一气阀开口 15, 所述 气阀开口 15与所述充气腔 14相连通。 如图 1和图 2所示, 两个或多个充气室 11并排排列以形成所述气袋 10, 其中所述气阀 20设置于每所述充气室 11。 换 句话说, 每所述充气室 11可以独立地充气。在两充气室 11之间形成一密封侧壁 101。 值得一提的是, 所述充气室 11可以互相连通, 这样只需要一个气阀 20, 就可以对所有所述充气室 11充气。另外, 因为每所述充气室 11的形状在充气后 可变, 从而气袋 10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

如图 3所示, 所述气阀 20为双止回阀, 以给所述气袋提供双重密封效果。 其中所述气阀 20包括一第一密封膜 21, 一第二密封膜 22和一止回密封膜 23。

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重叠在所述充气室 11的所述第一 气室层 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 13之间,并从所述充气室 11的所述气阀开口 15延 伸进入所述充气腔 14。 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为相互重叠的 由塑料制成的两薄层柔性膜。 优选地, 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 为相同的两层膜。

每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具有一近边缘,其延伸于所述充 气室 11的所述气阀开口 15, 和一远边缘, 其延伸至所述充气腔 14。 优选地, 所 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边缘和远边缘的边界各自毗连。

如图 3所示,所述第一密封膜 21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 12相粘合。所 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二气室层 13相粘合。

所述止回密封膜 23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端, 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 24, 并在所 述止回密封膜 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 25。

如图 4A所示,所述充气通道 24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气腔 14充入空气以 填充所述充气室 11, 直至通过所述充气腔 14 内的气压, 使所述第一密封膜 21 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33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述充气通道 24。根据本优选实 施例,当有气体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 露时, 如图 4B所示, 所述充气腔内 14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 25, 以 产生补充气压, 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24, 以补偿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 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如图 3所示, 所述充气通道 24具有两开放端, 其中之一近开放端形成于所 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近边缘,以与所述气阀开口 15相连通。 另外之一远开放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远边缘,以 与所述充气腔 14相连通。 压縮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充气通道 24在所述气阀开口 15处导引进入所述充气腔 14。

值得一提的是, 当所述充气室 11充满空气后, 所述充气腔 14内的气压向所 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施加压力, 从而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 21 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远边缘, 并且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24的远开放端。 另外, 所 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远端因为表面张力而密封在一起。

所述止回密封膜 23为由塑料制成的薄层柔性膜。 优选地, 所述止回密封膜 23, 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为聚乙烯 (PE) 膜。 另外, 每所 述第一气室层 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 13的厚度大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 21, 所述 第二密封膜 22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长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 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长度, 从而当所述止回密封膜 23重叠于所述第一 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端时, 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 膜 22的远端重叠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 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长度定义为所述 止回密封膜 23的近边缘和远边缘之间的距离。每所述第一 封膜 21和所述第二 密封膜 22的长度定义为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边缘与远 边缘之间的距离。

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 膜 23的近边缘在所述气阀开口 15处毗连。 另外, 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近边缘 与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边缘相粘合。

如图 3所示,所述止回通道 25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 23与所述第二密封膜 22之间, 其中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开放端面向所述充气 腔 14和一封闭端面向所 述气阀开口 15。 换句话说, 所述止回通道 25的近端为所述封闭端而所述止回通 道 25的远端为所述开放端。

相应地, 当空气在所述开放端充入所述止回通道 25时, 所述止回通道 25充 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 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 24。

值得一提的是, 当通过所述充气通道 24向所述充气腔 15充气时, 所述充气 通道 24内的空气流向与所述止回通道 25的空气流向相反, 如图 4A和图 4B所 示。 因此, 空气不会充入所述止回通道 25。 当空气从所述充气腔 15泄露回所述 止回通道 25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 25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 通道 24, 从而防止从所述气阀开口 15漏气。 值得一提的是, 泄露的空气在从所 述充气通道 24的近开放端泄露前,会从所述充气通道 24的远开放端流向所述止 回通道 25的远开放端, 从而避免空气泄露至所述气阀开口 15。 另外, 所述止回 密封膜 23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 由于表面张力密封在一起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24。

为了在所述充气室 11形成所述气阀 20, 所述气阀 20还包括一第一密封接 合处 201以在所述充气室 11的气阀开口 15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 12与所述第一 密封膜 21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 202以在所述充气室 11的气阀开口 15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 13, 所述止回密封膜 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粘合在一 起。

相应地, 所述第一密封膜 21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 201与所述 第一气室层 13粘合。 所述第二气室层 23与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边缘, 所述 止回密封膜 23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 202粘合在一起。 优选地, 两 互相间隔的密封接合处 201用来将所述第一气室层 12和所述第一密封膜 21粘 合, 两互相间隔的第二密封接合处 202用来将所述第二气室层 13, 所述止回密 封膜 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 值得一提的是, 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 201和所述 第二密封接合处 202可以为热封线,或者其他形状如月牙形状的 热封。换句话说, 所述第一密封膜 21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 12通过所述密封接合处 201热封 在一起。所述第二气室层 13与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边缘, 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2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 202热封在一起。

如图 5所示, 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 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止回 密封膜 23之间存有空间, 所述气阀 20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 26, 其形成于所述 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 24的形成。 所述 第一耐热物 26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在所述热封过 程后完全粘贴在一起。

具体地, 所述第一耐热物 26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近边缘部并位于所述充气室 11的所述气阀开口 15处, 从而保证所述充气 通道 24的所述近端处于打开状态。

同样的, 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 所述第二密封膜 22和所述止回密封 膜 23之间存有空间, 所述气阀 20还包括一第二耐热物 27, 其形成于所述第二 密封膜 22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 25的形成。

具体地, 所述第二耐热物 26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膜 22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远边缘部, 从而保证所述止回通道 25的所述远端处于打开状态。 值得一提 的是, 所述止回通道 25的近端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 202封闭。

根据本优选实施例, 所述第一耐热物 26和所述第二耐热物 27为两耐热层, 其涂覆在各自对应的膜上的预定位置, 以防止在所述垫封过程中膜粘贴在一起。 如图 5所示,所述第一耐热物 26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 23近端一侧, 并朝向所 述第一密封膜 21。 所述第二耐热物 27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远端位于相 反一侧, 并朝向所述第二密封膜 22, 其中所述第二耐热物 27没有设置在所述止 回密封膜 23的近端的相反一侧,这样所述止回通道 25的所述近端可以被所述第 二密封接合处 202封闭。 值得一提的是, 所述第二耐热物 27不仅避免所述止回 密封膜 23与与述第二密封膜 22粘合在一起, 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 25的所述远 端处于打开状态,而且加强所述止回密封膜 23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之间的作用, 从而由于表面张力以封闭所述充气通道 24。

所述气阀 20还包括两侧向密封接合处 203, 其为两第三密封接合处以将粘 合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 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 24的侧壁。 所述充气通道 24的宽度由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 203界定。 具体地, 所述两侧 向密封接合处 203为两倾斜热封线, 从而所述充气通道 24的宽度从所述气阀开 口 15各所述充气腔递减。换句话说, 所述充气通道 24的近开放端为一较大的开 放端其与所述气阀开口相连通, 而所述充气通道 24的远开放端为一锥形开放端 并与所述充气腔 15连通。所述锥形的充气通道 24进一步避免空气从所述充气腔 14泄露到所述气阀开口 15。

优选地, 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 203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边缘延伸至其远边缘。 因此, 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 203位于所述第一密 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近端部分与所述止回密封膜 22粘合在一起。 所述 侧向密封接合处 203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远端部分与所 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粘合在一起。

所述气阀 20还包括一气体阻隔件 28, 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 22的所述远端部以阻止所述充气腔 14内的空气直接返回所述充气通 道 24。 相应地, 所述气体阻隔件 28与所述充气通道 24的所述远开放端排列在 一起。所述气体阻隔件 28为热封线, 其将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头部密封, 其中所述气体阻隔件 28具有一非平滑阻隔面, 如凸状面或者 V 形面, 以与所述充气通道 24的所述远开放端排列在一起。

相应地, 为了向所述充气室 11充气, 泵的插脚插入到所述气阀开口 15以将 压縮空气充入所述充气通道 24, 其中空气的充气方向为从所述充气通道 24的近 开放端到达远开放端, 即从所述气阀开口 15到达所述充气腔 14。 这样所述充气 室 11开始充气。 所述充气腔 14的气压增大从而撑开所述第一气室层 12和所述 第二气室层 13。 同时, 气压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 特 别是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远端。 当所述充气室 11 完全填充空气后, 即到达最大填充量后, 所述充气腔 14内的气压达到足够以密 封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远端, 以自动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24的所述远开放端。 这时泵的插脚抽离所述气阀开口 15。

当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远端没有完全封合在一起时, 所述充气腔 14的空气可能会泄露到所述充气通道 24。 为了避免空气泄露到所述 充气通道 24, 所述止回密封膜 23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封合以将所述充气通道 24的远开放端密封。 具体地, 所述止回通道 25 的进气方向与所述充气通道 24 的充气方向相反。 另外, 当所述止回通道 25的所述开放端打开时, 所述充气通 道 24的所述远开放端关闭。因此, 空气从所述止回通道 25的所述开放端进入并 保留在所述止回通道 25内。

所述止回通道 25由空气填充,这样所述止回通道 25内产生补充气压以进一 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24。 特别地, 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之 间的所述充气通道 24的所述远开放端被密封。更具体地, 所述止回通道 25内的 补充气压越高, 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密封效果越好。 换句话说, 当空气从所述 充气腔 14泄露以降低所述充气腔 14的气压时, 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 25以提 高所述止回通道 25的气压。 因此, 所述充气压的总气压, 即所述充气腔 14和所 述止回通道 25的气压之和保持不变。这样, 从所述充气腔 14进入所述止回通道 25的空气会进入加强所述充气通道 24的密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室 11可以充入空气或其他填充气体, 从而提供其他 功能如耐热或防火。

为了制得所述气袋 1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方法, 其包括如下步骤。 ( 1 ) 将五层片互相重叠在一起, 其中所述第一层片和所述第五层片形成所 述第一气室层 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 13, 所述第二层片和所述第四层片形成所述 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 所述第三层片形成所述止回密封膜 23。根 据本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所述气阀 20可以与具有两气室层体 12, 13的任何气 室 11整合。 换句话说, 所述步骤 (1 ) 可以为如下步骤: 将所述气阀 20旋转所 述第一气室层 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 13之间。

(2)将所述第一耐热物 26置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之 间,和将所述第二耐热物 27置于所述止回密封膜 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之间。

(3)藉由热封步骤通过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 201将所述第一密封膜 21的所 述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 12粘合。藉由热封步骤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 202 将所述第一气室层 13, 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所述近边缘, 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 的所述近边缘粘合, 值得一提的是, 所述充气通道 25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 21 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之间, 以使所述气阀开口 15与所述充气腔 14连通。另外, 所述止回通道 25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 23和所述第一密封膜 22之间, 并且所 述止回通道 25具有一开放端和一相反的封闭端。

(4)形成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 203, 以将所述第一密封膜 21与所述止回 密封膜 23粘合, 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的侧壁。

(5) 在所述第一密封膜 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远端形成所述气体阻隔 件 28。

如图 7至图 11所示,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自粘膜止回阀 10A, 其适用于安装 于一流体包装装置, 以向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充入流体,并防止流体 外泄。特别地, 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适合安装于一空气包装装置, 以向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充 入空气, 并防止空气外泄, 从而保证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效果。

根据一优选实施例, 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个气体缓冲层 1A。 所述气体 缓冲层 1A上设有一组相对独立并相互平行连接的气体 冲室 2A和一个气体通 路 3A,所述气体通路 3A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 2A相互连通以向所述各气体缓冲 室 2A内填充气体, 并形成一个容纳腔 5A用于放置物品。 如图 7所示, 所述气 体通路 3A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 2A相互连通并通过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向所 述各气体缓冲室 2A内填充气体。

具体地, 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包括一第一阀膜 11A, 一第二阀膜 12A, 和一第三阀膜 13, 所述第一阀膜 11A和所述第三阀膜 13A位于外层, 所述第二 阀膜 12A位于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 所述第一阀膜 11A 与所述第二阀膜 12A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 14A, 所述第二阀膜 12A与所述第三 阀膜 13A之间形成一止回腔 15A, 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 14A向一容纳空间 4A 充气后, 所述第一阀膜 11A, 所述第二阀膜 12A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 吸附粘在一起, 进入所述容纳空间 4A的气体不容易从所述进气通道 14A返回, 而且在气体返回时会进入所述止回腔 15A, 而进入所述止回腔 15A的空气会对 所述第二阀膜 12A产生压力作用, 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 14A, 从而防 止气体外泄。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 所述容纳空间 4A即是所述各气体缓冲室 2A 的气体存放空间。

也就是说,气体从所述气体通路 3A进入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的所述进气 通道 14A, 从而可以向空气包装装置的各所述气体缓冲室 2A填充气体, 当所述 气体缓冲室 2A充满气体并达到需要的压力时, 停止充气。 这时, 由于所述第一 阀膜 11A, 所述第二阀膜 12A和所述第三阀膜 13A的自身的特性, 其内表面自 动吸附粘在一起, 并且由于位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 2A 的空气对所述第三阀膜 13A产生压力作用, 如图 7和图 8所示, 所述第三阀膜 13A受力并压向所述第 二阀膜 12A和所述第一阀膜 11A,从而三层所述阀膜紧贴所述气体缓冲室 2A的 外壁上, 这样, 气体就不能容易地从三层所述阀膜之间返回所 述进气通道 14A。

值得一提的是, 所述进气通道 14A形成于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第二阀 膜 12A之间。 也就是说, 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的进气端 10a, 所述第一阀 膜 11A与所述第二阀膜 12A没有完全贴合在一起, 从而提供气体进入气体容纳 空间 4A的通路, 而所述第二膜阀 12A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 则完全密封 在一起。

即是说, 自粘膜止回阀 10A具有一第一端 10a, 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 第二阀膜 12A没有完全贴合在一起, 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的另一端, 即 第二端 10b, 所述第二阀膜 12A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没有完全贴合在一起, 从而在所述第二阀膜 12A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实质上存在一个缝隙, 以形 成一个所述止回腔 15A, 而进入到所述止回腔 15A的气体因为进气端 10a处所 述第二膜阀 12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是完全密封的, 从而气体不能跑出。 而 当气体容纳空间 4A中充满气体时,反渗到所述止回腔 15A的气体对所述第二阀 膜 12A产生压力作用, 从而使所述第二阀膜 12A贴向所述第一阀膜 11A, 从而 更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 14A, 以使气体不容易反渗出去。

所述第一阀膜 11A, 所述第二阀膜 12A, 和所述第三阀膜 13A由软性材料 制成,例如 PE材料。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第二阀膜 12A之间设置有一第一 阻隔层 121A, 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热封时, 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 第二阀膜 12A没有完合贴合在一起, 而是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 14A。 而在所述 第二膜阀 12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 122A, 所述第二阻 隔层 122A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 12A,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的进气 端 10a的所述第二阀膜 12A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的端部平齐, 以使所述第二阀 膜 12A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的所述进气端 10a处 完全贴合在一起, 以防止气体泄露。 所述第一阻隔层 121A和第二阻隔层 122A 为耐高温油墨, 从而在热封时, 设置有耐高温油墨的地方不会热封到一起, 从而 形成空隙。 也就是说, 更具体地, 如图 8和图 9所示, 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 述第二阀膜 12A之间设置有印刷的耐高温油墨 121A, 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热封时, 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第二阀膜 12A没有完合贴合在一起, 而 是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 14A。 而在所述第二膜阀 12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设 置有另一个印刷的耐高温油墨 122A, 所述另一个印刷的耐高温油墨 122A长度 小于所述第二阀膜 12A, 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的进气端 10a的所述 第二阀膜 12A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的端部平齐, 以使所述第二阀膜 12A与所述 第三阀膜 13A之间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的所述进气端 10a处完全贴合在一 起, 以防止气体泄露。

也就是说, 当所述气体容纳空间 4A中充满气体后, 气体需要反渗时, 需要 选择打开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第二阀膜 12A, 或者打开所述第二阀膜 12A 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 从而使气体不容易反渗, 而气体若进入所述第二阀膜 12A 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的所述止回腔 15A时, 反而更封闭了所述进气通道 14A, 使气体不能从所述进气通道 14A反渗出去。所述止回腔 15A与所述气体通路 3A 不连通, 从而使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 15A 内, 并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 道 14A。

优选地, 所述第二阀膜 12A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 11A和所述第三阀膜 13A。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具有相同长 度, 所述第二阀膜 12A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的长 度。 所述第一阀膜 11A和所述第三阀膜 13A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的所述第 二端 10b形成一反渗腔 16A, 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容纳空间 4A时, 先要进 入所述第一阀膜 11A和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 16A, 然后选 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 11A和所述第二阀膜 12A以从所述进气通道 14A出去, 或 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 12A与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的所述止回腔 15A, 相当于 空气要爬两级台阶,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空气回渗的可能性和速度。 所以, 不光是 阀膜层数的增加, 使得气体的渗露得到延缓, 在气体进入所述第二阀膜 12A与 所述第三阀膜 13A之间的所述止回腔 15A后, 气体对所述第二阀膜 12A产生压 力作用, 从而使所述第二阀膜 12A与所述第一阀膜 11A粘贴得更紧, 从而防止 气体外泄。

也就是说, 在气体反渗时, 需要先打开所述第一阀膜 11A和所述第三阀膜

13A, 以进入到所述反渗腔 16A, 然后再选择进入所述进气通道 14A或所述止回 腔 15A, 从而成功得以从所述进气通道 14A反渗出去的气体的可能性已经非常 小, 而进入所述止回腔 15A的气体会使所述进气通道 14A密闭, 进一步防止后 续的气体反渗,从而使气体在所述容纳空间 4A中存放时间延长,在本实施例中, 也即是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气体缓冲室 2A中的气体得以更长久保存, 从而在相 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好的缓冲效果。

从另外一方面说, 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包括两进气阀膜 11A, 13A, 和一 止阀片 12A, 所述止阀片 12A位于所述两进气阀膜 11A, 13A之间, 进气阀膜 11A与所述止阀片 12A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 14A, 所述止阀片 12A与所述进气 阀膜 13A之间形成一止回腔 15A, 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 14A向一容纳空间 4A 充气后, 所述两进气阀膜 11A, 13A, 和所述止阀片 12A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 一起, 进入所述容纳空间 4A的气体不容易从所述进气通道 14A返回, 而且在气 体返回时会进入所述止回腔 15A, 而进入所述止回腔 15A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 阀膜 12A产生压力作用, 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 14A, 从而防止气体外 泄。

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用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时, 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每所 述气体缓冲室 2A包括一第一气密层 21A和一第二气密层 22A, 以形成所述容纳 空间 4A,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密层 21A和所述第二气密层 22A之间, 用于向所述气体缓冲室 2A充入气体, 并且防止漏气, 从而使所述空 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效果得到增强。

更具体地, 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的所述第一端 10a也即是进气端, 所 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第一气密层 21A热封在一起, 所述第二阀膜 12A和所述 第三阀膜 13A与所述第二气密层 22A热封在一起。 从而充气时, 所述气体通路 3A的气体从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第二阀膜 12A之间形成的所述充气通道 14A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 4A。 当停止充气后, 所述第一阀膜 11A, 所述第二阀 膜 12A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 。 作为一个例子, 所述第一 阀膜 11A,所述第二阀膜 12A和所述第三阀膜 13A贴合到所述第一气密层 21 A, 从而进入所述容纳空间 4A的气体不容易从所述进气通道 14A返回,而且在气体 返回时会进入所述止回腔 15A, 而进入所述止回腔 15A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 膜 12A产生压力作用, 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 14A。

如图 10和图 11所示, 所述各气体缓冲室包括一个粘结线 23A, 所述第一气 密层 21A和所述第二气密层 22A相互重叠并沿预先设定的所述粘结线 23A相互 粘结, 形成所述相互平行的气体缓冲室 2A和所述气体通路 3A。

所述气体缓冲层 1具有至少 2个侧壁 30A, 其依次相互连接。所述各气体缓 冲室 2A进一步包括至少 2个次级气体缓冲室 20A, 每一所述气体缓冲室 2A的 各次级气体缓冲室 20A依次相互连通。所述各气体缓冲室 2A的各次级气体缓冲 室 20A相对应的组成所述侧壁 30A。 所述各侧壁 30A由至少一组所述各气体缓 冲室 2A的相应次级气体缓冲室 20A组成。

所述气体缓冲层 1A进一步包括一组气体阻隔件 24A, 所述各气体阻隔件 24A设置在所有各气体缓冲室 2A内部并邻近相对应的所述各进气通道 14A, 从 而防止气体外泄。

优选地 , 所述气体缓冲层 1具有 3~8个侧壁 30A, 而所述各气体缓冲室 2A 的次级气体缓冲室 20A的个数不小于所述侧壁 30A的个数; 所述各气体缓冲室 2A的各相应次级气体缓冲室 20A分别组成相应的所述各侧壁 30A, 并沿设置的 区隔粘结线弯折, 形成内部中空的多面体结构。

另外, 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在所述气体缓冲层 1A还可包括一外层, 其用于保 护所述气体缓冲层 1A, 并且可以设置开合开关, 从而可以打开所述开合开关, 以向所述气体缓冲层 1A内放置物品。

实质上,本发明的自粘膜止回阀,其提供了一 种向一流体容纳空间填充流体, 并且防止流体反渗出去的方法, 优选地, 所述流体为空气, 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a)通过一第一阀膜 11A与一第二阀膜 12A之间形成的一进气通道 14A向 一容纳空间 4A填充气体, 其中停止充气后, 所述第一阀膜 11A与所述第二阀 膜 12A在所述容纳空间 4A中的气体的作用下粘贴在一起,以封住所述 气通道 14A; 和 (b)所述容纳空间 4A的气体导向到所述第二阀膜 12A与一第三阀膜 13A形 成的一止回腔 15A中, 从而进一步封住所述进气通道 14A, 使所述容纳空间 4A 的气体不容易反渗出所述容纳空间 4A。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 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 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

由此可见,本发明之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 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 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 所述原理下, 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 改。所以,本发明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 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