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026393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re provided.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es: a semiconductor layer on a substrate; an insulation layer on the semiconductor layer; a source (41) and a drain (42) which are in contact with the semiconductor layer, wherein the source (41) has multiple fingers (41A), the drain (42) has multiple fingers (42B), and the multiple fingers (41A) of the source (41) intersect the multiple fingers (42B) of the drain (42); a gate (43) on the insulation layer, which is located between the source (41) and the drain (42), and the gate (43) includes a closed ring structure which encircles the multiple fingers (41A) of the source (41) and the multiple fingers (42B) of the drain (42).

Inventors:
ZHANG NAIQIA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0/076093
Publication Date:
March 10, 2011
Filing Date:
August 18, 201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ZHANG NAIQIAN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1L29/772; H01L21/335; H01L29/778
Foreign References:
CN1301045A2001-06-27
CN1954440A2007-04-25
CN101320751A2008-12-10
JP2005093456A2005-04-07
CN101232045A2008-07-30
CN1954440A2007-04-25
CN101320751A2008-12-10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477228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ZHONGZI LAW OFFICE (CN)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半导体器件, 包括:

在衬底上的半导体层;

在上述半导体层上的隔离层;

与上述半导体层接触的源极和漏极,该源极和漏极的每个包括多个指, 并且上述源极的多个指与上述漏极的多个指相互交叉; 以及

在上述隔离层上的栅极, 该栅极位于上述源极和漏极之间并包括围绕 上述源极和漏极的上述多个指的闭环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上述栅极的首尾直接 相连或者通过互连线相连。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在上述栅极的首尾直 接相连的情况下, 上述栅极的各个拐角都采用弧形结构, 并且上述源极和 漏极的与上述各个拐角对应的部分也采用弧形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在上述栅极的首尾通 过互连线相连的情况下, 上述漏极的与上述栅极和上述互连线的连接处对 应的部分采用弧形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上述闭环结构将上述 源极和漏极中的一个完全包围。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上述源极和漏极中的 另一个位于上述栅极的外围。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上述源极和漏极的多 个指的尖端采用弧形结构, 并且上述栅极的与上述多个指的尖端的弧形结 构对应的部分也采用弧形结构。

8. 根据权利要求 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还包括在上述 源极和漏极之间的上述隔离层上的介质层。

9. 根据权利要求 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还包括场板结 构和 /或浮栅结构。

10. 根据权利要求 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上述半 导体层和上述隔离层包括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其中 III价原子包括铟、 铝、 镓或其组合。

11. 根据权利要求 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上述栅 极通过空气桥跨越上述源极或漏极连接到栅极引线焊盘, 或者通过互连线 连接到栅极引线烊盘。

12. 根据权利要求 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上述源 极和栅极的引线详盘位于一侧, 而上述漏极的引线烊盘位于另一侧。

13. 根据权利要求 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上述源 极和漏极的多个指的长度不同。

14. 一种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在衬底上沉积半导体层;

在上述半导体层上沉积隔离层;

形成与上述半导体层接触的源极和漏极, 其中该源极和漏极的每个包 括多个指, 并且上述源极的多个指与上述漏极的多个指相互交叉; 以及 在上述隔离层上, 在上述源极和漏极之间, 形成包括围绕上述源极和 漏极的上述多个指的闭环结构的栅极。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方法, 其中, 上述栅极的首尾直接相连 或者通过互连线相连以形成上述闭环结构。

16.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上述栅极的首尾直接相 连的情况下, 将上述栅极的各个拐角形成为弧形结构, 并且将上述源极和 漏极的与上述各个拐角对应的部分也形成为弧形结构。

17.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上述栅极的首尾通过互 连线相连的情况下, 将上述漏极的与上述栅极和上述互连线的连接处对应 的部分形成为弧形结构。

18.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方法, 其中, 将上述源极和漏极的多个 指的尖端形成为弧形结构, 并且将上述栅极的与上述多个指的尖端的弧形 结构对应的部分也形成为弧形结构。

19. 根据权利要求 14-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 将上述源极 和栅极的 3 ]线焊盘形成于一侧, 而将上述漏极的 I线焊盘形成于另一侧。

20. 根据权利要求 14-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 将上述源极 和漏极的多个指形成为不同的长度。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具体来说, 涉及 一种新的版图设计方案, 有利于提高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击穿电压, 同时有效利用晶片上的器件空间, 特别适用于高电压大电流器件。 背景技术

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 ( GaN ) 的介质击穿电场远远高于第一代半导体 硅(Si )或第二代半导体砷化镓 ( GaAs ) , 高达 3MV/cm, 使其电子器件 能承受很高的电压。 同时, 氮化镓可以与其他镓类化合物半导体(III族氮 化物半导体)形成异质结结构。 由于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具有强烈的自发 极化和压电极化效应, 在异质结的界面附近, 可以形成很高电子浓度的二 维电子气(2DEG )沟道。 这种异质结结构也有效的降低了电离杂质散射 , 因此沟道内的电子迁移率大大提升。 在此异质结基础上制成的氮化镓高电 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 ) 能在高频率导通高电流, 并具有 ί艮低的导通电 阻。这些特性使氮化镓 ΗΕΜΤ特别适用于制造高频的大功率射频器件 高 耐压大电流的开关器件。

由于二维电子气沟道内的电子有很高的迁移率 , 所以氮化镓 ΗΕΜΤ 相对于硅器件而言, 开关速率大大提高。 同时高浓度的二维电子气也使得 氮化镓 ΗΕΜΤ具有较高的电流密度,适用于大电流功 器件的需要。另外, 氮化镓是宽禁带半导体, 能工作在较高的温度。 硅器件在大功率工作环境 下往往需要额外的降温器件来确保其正常工作 , 而氮化镓无须这样, 或者 对降温要求较低。 因此氮化镓功率器件有利于节省空间和成本。

常用的氮化镓 ΗΕΜΤ的器件结构的截面图如图 1所示。 底层是基片 94, 基片 94上沉积有成核层 95, 緩冲层 96和隔离层 97。二维电子气沟道 在緩冲层和隔离层的界面附近形成。 隔离层上方沉积有一层介质层 98, 可 用于降低高频下的电流崩塌效应。 源极 91和漏极 92与二维电子气相通, 可以控制沟道内电子的流向。栅极 93位于源极和漏极之间,用于控制沟道 内电子的数目, 进而控制电流的大小。

在晶体管中, 通常, 在栅极与漏极之间承受很高的电压, 强电场在栅 极附近的空间电荷区聚集。 当峰值电场大于材料的击穿电场时, 晶体管的 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甚至出现击穿现象。 对于氮化镓功率器件而言, 因 为其经常要工作在大电压(甚至可能超过千伏 )环境下, 所以对峰值电场 的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 很多研究机构提出了许多降低峰值电场的方案 , 涉及从晶片的外延结构和器件的结构上的种种 改进, 例如, 采用场板结构 和浮栅结构, 可以使电场分布更加均匀。 场板结构的具体细节参见中国专 利申请公开 CN101232045A和 CN1954440A, 以下分别称为专利文献 1和 2,在此通过参考引入其整个内容。浮栅结构的 体细节参见中国专利申请 公开 CN101320751A, 以下称为专利文献 3, 在此通过参考引入其整个内 容。

本发明从版图设计的角度提供了另外一种方案 来实现降低峰值电场, 增强器件击穿电压的目的。 传统的氮化镓晶体管的版图多采用直线型的栅 极、 漏极结构, 如图 2所示。 在图 2中, 由于栅极 13的终止, 在栅极 13 的两个端部 13A电势变化比较激烈, 电场比较集中。 因此, 栅极 13的端 部 13A处的电场要远大于栅极 13的中间区域的电场, 器件击穿也多发生 在栅极 13的端部 13A。

因此, 需要设计一种新的版图, 来有效降低栅极的端部处的电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提供了半导体器件及其 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 包括: 在衬底上的 半导体层; 在上述半导体层上的隔离层; 与上述半导体层接触的源极和漏 极, 该源极和漏极的每个包括多个指, 并且上述源极的多个指与上述漏极 的多个指相互交叉; 以及在上述隔离层上的栅极, 该栅极位于上述源极和 漏极之间并包括围绕上述源极和漏极的上述多 个指的闭环结构。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这种半导体器件, 因为源极和漏极包括相互交叉的 多个指, 即源极和漏极相互嵌套, 栅极位于源极和漏极之间并围绕源极和 漏极的多个指, 因此可以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内栅极的总长度。 因为器件的 电流密度不受版图设计的影响, 因此当单位面积内的栅极的总长度显著增 加后, 单位面积的最大承载电流也会大大增加。 同时, 由于栅极包括闭环 结构, 无始无终, 因此使得栅极没有起点和终点, 可以有效地避免尖端放 电的现象, 增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相反, 如果栅极是开环的结构, 则在 栅极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由于尖端放电的效应, 电力线在栅极的起点和 终点会过于密集, 从而会产生艮强的电场。 此外, 通过使源极和漏极形成 为相互交叉的嵌套结构, 可以有效利用晶片的面积, 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 上述栅极的首尾直接相连或者通过互连线相连 。 更优选, 在上 述栅极的首尾直接相连的情况下, 上述栅极的各个拐角都采用弧形结构, 并且上述源极和漏极的与上述各个拐角对应的 部分的也采用弧形结构。 在 上述栅极的首尾通过互连线相连的情况下, 上述漏极的与上述栅极和上述 互连线的连接处对应的部分采用弧形结构, 上述栅极的各个拐角都采用弧 形结构, 并且上述源极和漏极的与上述各个拐角对应的 部分也采用弧形结 构。 更优选, 上述源极和漏极的多个指的尖端采用弧形结构 , 并且上述栅 极的与上述多个指的尖端的弧形结构对应的部 分也采用弧形结构。

通过在栅极的各个拐角处都采用弧形结构, 并且对应位置处的源极和 漏极也采用弧形结构, 使得栅极在拐角处的变化非常平緩, 不像上述直线 型栅极 13的端部 13A处尖端的形状变化那么剧烈。 由于弧形结构中栅极 的形状变化非常平緩, 没有尖锐的形状变化, 因此不会出现电力线在某些 尖端非常密集的情况, 不会出现尖锐边缘造成的尖端放电。 由于电场分布 在这些弧形拐角位置比较均匀, 没有直线型栅极的终点位置处的尖端, 因 此也避免了尖端放电现象, 有效的降低了栅极拐角处的电场, 增加了器件 的击穿电压。

优选, 在上述半导体器件的版图结构中, 上述源极和栅极的引线烊盘 (又称为引线衬垫)位于一侧, 而上述漏极的引线烊盘位于另一侧。

通过使栅极的引线焊盘与源极的引线焊盘位于 同一侧, 使漏极的引线 焊盘位于另一侧, 可以避免栅极、 漏极间的高电压造成的器件伤害。 这是 因为栅极和漏极之间, 源极和漏极之间有很大的电压差(可能上千伏 ) , 而源极和栅极之间的电压差比较小。 如果栅极和漏极位于同一侧, 栅极和 漏极之间的高电压可能导致的器件性能退化或 器件击穿。

优选, 上述源极和漏极的多个指的长度不同。

本发明并没有限制源极和漏极的指的数目和长 度。 通过使源极和漏极 的指的长度不同, 在源极和漏极内的某些区域会留有足够大的空 间用来放 置源极的引线焊盘和漏极的引线焊盘, 从而无需在源极和漏极之外的区域 放置引线焊盘,并从源极和漏极引出互连线或 者空气桥来连接到引线焊盘。 因此, 可以节省晶片的空间, 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 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在衬底上沉积半导体层; 在上述半导体层上沉积隔离层; 形成与上述半导体层接触的源极和漏极, 其中该源极和漏极的每个包括多 个指, 并且上述源极的多个指与上述漏极的多个指相 互交叉; 以及在上述 隔离层上, 在上述源极和漏极之间, 形成包括围绕上述源极和漏极的上述 多个指的闭环结构的栅极。

通过本发明的上述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可以获得上述相同和相应 的优点。 附图说明

相信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 能够使人们更 好地了解本发明上述的特点、 优点和目的, 其中:

图 1示出了常规的氮化镓 HEMT的器件结构的截面图。

图 2示出了采用直线型栅极的常规氮化镓 HEMT的版图结构中电场分 布的示意图。

图 3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器 的版图结构, 图 3B是图 3A中的漏极的一个指和对应位置处的栅极的放 图。

图 4示出了沿图 3A的半导体器件的版图结构中 A-A线的截面图。 图 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 件的版图结构。 图 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 件的版图结构。 图 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 件的版图结构。 图 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 件的版图结构。 图 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 件的版图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个优选实施例进 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1 )

图 3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 版图结构, 图 3B 是图 3A中的漏极的一个指和对应位置处的栅极的放 图, 图 4示出了沿 图 3A的半导体器件的版图结构中 A-A线的截面图。

下面首先参照图 4说明本实施例的作为半导体器件的一个例子 增强 型氮化镓 HEMT的基本结构。

如图 4所示, 底层是生长氮化镓材料的基片 (又称为衬底) 54, 该基 片 54—般 宝石 (Sapphire ) 、 SiC、 GaN、 Si或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公知的任何其他适合生长氮化^ "料的任何基片或衬底, 本发明对此没有 任何限制。

在基片 54上是可选的成核层 55, 用于在其上生长半导体层。 应该理 解, 也可以不形成成核层 55, 而直接在基片 54上形成半导体层。

在成核层 55上是半导体层 56, 其可以是基于氮化物的任何半导体材 料, 例如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 其中 III价原子包括铟、 铝、 镓或其组 合。 具体地, 半导体层 56可以包括氮化镓(GaN )以及其他镓类化合物半 导体材料, 例如 AlGaN、 InGaN等, 也可以是镓类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其 他半导体材料键合的叠层。 镓类半导体材料的极性可以是 Ga-极性, 也可 以是 N-极性、 非极性或者半极性。 在半导体层 56上是隔离层 57, 其是能够与下面的半导体层 56形成异 质结的任何半导体材料, 包括镓类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或 III族氮化物半导 体材料, 例如111 1^ & ^ 1 ^ ( 0 <^^^ < 1 )。 也就是说, 本发明对于半 导体层 56和隔离层 57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二者之间能够形成异质 即可。 由于在半导体层 56和隔离层 57之间形成半导体异质结, 在异质结界面上 的极化电荷引入了高浓度的二维电子气(2DEG ) 。 同时由于电离杂质散 射被大大降低, 电子具有很高的电子迁移率。

在隔离层 57上是可选的介质层 58, 其可以是一层或多层介质层。 该 介质层 58可以是在生长或工艺过程中沉积的晶体材料 如 GaN或 A1N等; 也可以是在生长或工艺过程中沉积的非晶体材 料, 例如 Si x N y 或 Si0 2 等。 该介质层 58有助于降低氮化镓 HEMT的电流崩塌效应。

半导体器件的源极 41和漏极 42与半导体层 56中的 2DEG形成电连 接。 在本实施例中, 源极 41和漏极 42与半导体层 56中的 2DEG形成电 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但不局限于以下方式形成 : a. 高温退火; b. 离子注 入; c. 重掺杂。 在进行高温退火的情况下, 源极 41和漏极 42的电极金属 穿过隔离层 57与半导体层 56接触, 从而与半导体层 56中形成的 2DEG 电连接。 在进行离子注入和重掺杂的情况下, 源极 41和漏极 42由与半导 体层 56中形成的 2DEG电连接的离子注入部分或重掺杂部分和其 的电 极构成。应该理解,这里描述形成源极 41和漏极 42的方法只是进行举例, 半导体器件的栅极 43在位于源极 41和漏极 42之间的区域。 栅极 43 可以是金属栅极,也可以双层栅极结构,例如 下层是绝缘介质(例如 Si0 2 ), 上层是栅极金属。 可选地, 在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中, 也可以包括场板 结构和浮栅结构,这两种结构的具体细节可以 参见上述专利文献 1-3,在此 省略其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 3A和 3B详细描 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版图结构。 图 3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版图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 3A所示, 源极 41包括从基部引出的多个指(finger , 又称为节指) 41A, 漏极 42也包括 从基部引出的多个指 42B,并且源极 41的多个指 41 A和漏极的多个指 42B 相互交叉, 即交错排列, 由此, 源极 41和漏极 42互相嵌套。

栅极 43位于源极 41和漏极 42之间, 并且围绕源极 41的多个指 41 A 和漏极的多个指 42B, 形成一个闭环结构。 如图 3A所示, 栅极 43呈蛇状 分布, 首^目连, 无始无终。 漏极 42被栅极 43完全包围。 源极 41位于栅 极的外围, 除了一个开口外将栅极 43包含在内。 栅极 43从该源极开口处 引出互连线(例如互连金属),与栅极的引线 焊盘 44相连。在本实施例中, 也可以不在源极 41中形成开口,也就是说源极 41也可以完全包围栅极 43。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布线方法, 例如空气桥 等将栅极与其引线焊盘 44相连。

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上述半导体器件, 因为源极 41和漏极 42包括相 互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即源极和漏极相互嵌套, 栅极 43位于源极 41 和漏极 42之间并围绕源极 41和漏极 42的多个指 41A、 42B, 因此可以显 著增加单位面积内栅极 43的总长度。因为器件的电流密度不受版图设 的 影响, 因此当单位面积内的栅极的总长度显著增加后 , 单位面积的最大承 载电流也会大大增加。 同时, 由于栅极 43包括闭环结构, 无始无终, 因此 使得栅极没有起点和终点, 可以有效地避免尖端放电的现象, 增加了器件 的击穿电压。此外,通过使源极 41和漏极 42形成为相互交叉的嵌套结构, 可以有效利用晶片的面积, 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优选, 栅极 43的各个拐角都采用弧形结构, 并 且源极 41和漏极 42的与栅极 43的各个拐角对应的部分的也采用弧形结 构。 更优选, 源极 41的多个指 41A和漏极 42的多个指 42B的尖端采用弧 形结构, 并且栅极 43的与多个指 41A、 42B的尖端的弧形结构对应的部分 也采用弧形结构。

具体地, 如图 3A所示, 在栅极 43的闭环结构的拐角 43C处, 以及对 应位置处的源极 41C和漏极 42C也采用了弧形设计。通过在栅极的各个拐 角处都采用弧形结构, 并且对应位置处的源极和漏极也采用弧形结构 , 使 得栅极在拐角处的变化非常平緩, 不像上述图 2 中示出的直线型栅极 13 的端部 13A处尖端的形状变化那么剧烈。 由于弧形结构中栅极的形状变化 非常平緩, 没有尖锐的形状变化, 因此不会出现电力线在某些尖端非常密 集的情况, 不会出现尖锐边缘造成的尖端放电。 由于电场分布在这些弧形 拐角位置比较均匀, 没有直线型栅极的终点位置处的尖端, 因此也避免了 尖端放电现象,有效的降低了栅极拐角处的电 场,增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进而, 源极 41的多个指 41A的尖端采用了弧形结构, 并且与源极 41 的多个指 41A的尖端对应的漏极的部分 42A和栅极的部分 43A,也采用了 弧形结构。 此外, 漏极 42的多个指 42B的尖端采用了弧形结构, 并且与 漏极 42的多个指 42B的尖端对应的源极的部分 41B和栅极的部分 43B, 也采用了弧形结构。 如图 3B的放大图所示, 由于漏极 42的指的尖端和栅 极 43的对应部分采用弧形结构, 因此其形状变化非常平緩,在弧形结构中 电场分布比较均匀, 避免了尖端放电, 有助于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

应该理解, 尽管在图 3A中示出了栅极 43将漏极 42完全包围的结构, 但是很显然可以将源极 41和漏极 42互换, 而形成栅极 43将源极 41完全 包围, 漏极 42位于栅极 43的外围的结构。

(实施例 2 )

图 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 件的版图结构。 如图 5所示, 该实施例与上述图 3 A的实施例 1的相同之处在于源极 41和漏极 42包括互相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并且栅极 43位于源极 41 和漏极 42之间, 围绕源极 41的多个指 41A和漏极的多个指 42B, 形成一 个闭环结构。 在此省略对实施例 2的与实施例 1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下面 着重描述二者的不同之处。

实施例 2与实施例 1的不同之处在于两点。 第一点为闭环结构的栅极 43将源极 41完全包围, 而漏极 42位于栅极 43的外围。 第二点为栅极 43 的起点和终点没有直接连接, 而是通过互连线 48相连接, 互连线 48可以 由任何导电的材料, 例如金属形成, 本发明对此没有任何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 在栅极 43与互连线 48相连接的拐角处, 形成尖锐的 直角 43D, 如图 5所示。 为了降低处直角 43D附近的电场, 在漏极 42终 止的端点 42D, 即与直角 43D相对应的位置, 采用了弧形结构, 使得电场 在其附近位置的分布更加均匀, 从而避免了尖端放电现象, 有效的降低了 栅极拐角处的电场, 增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同样, 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上述半导体器件, 因为源极 41和漏极 42 包括相互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即源极和漏极相互嵌套, 栅极 43位于 源极 41和漏极 42之间并围绕源极 41和漏极 42的多个指 41A、 42B, 因 此可以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内栅极 43的总长度。因为器件的电流密度不受版 图设计的影响, 因此当单位面积内的栅极的总长度显著增加后 , 单位面积 的最大承载电流也会大大增加。 同时, 由于栅极 43包括闭环结构, 无始无 终, 因此使得栅极没有起点和终点, 可以有效地避免尖端放电的现象, 增 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此外, 通过使源极 41和漏极 42形成为相互交叉的 嵌套结构, 可以有效利用晶片的面积, 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 3 )

图 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 件的版图结构。 如图 6所示, 该实施例与上述图 5的实施例 2的相同之处在于源极 41 和漏极 42包括互相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并且栅极 43位于源极 41和 漏极 42之间, 围绕源极 41的多个指 41A和漏极的多个指 42B, 形成一个 闭环结构, 以及栅极 43的起点和终点没有直接连接, 而是通过互连线相连 接。 在此省略对实施例 3的与实施例 2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下面着重描述 二者的不同之处。

实施例 3与实施例 2的不同之处在于栅极 43完全包围漏极 42, 源极 41位于栅极 43的外围。

在本实施例中,在栅极 43与互连线相连接的拐角处,形成尖锐的直角 43E, 如图 6所示。 为了降低处直角 43E附近的电场, 在漏极 42的与直角 43E相对应的位置 42E, 采用了弧形结构, 使得电场在其附近位置的分布 更加均匀, 从而避免了尖端放电现象, 有效的降低了栅极拐角处的电场, 增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同样, 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上述半导体器件, 因为源极 41和漏极 42 包括相互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即源极和漏极相互嵌套, 栅极 43位于 源极 41和漏极 42之间并围绕源极 41和漏极 42的多个指 41A、 42B, 因 此可以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内栅极 43的总长度。因为器件的电流密度不受版 图设计的影响, 因此当单位面积内的栅极的总长度显著增加后 , 单位面积 的最大承载电流也会大大增加。 同时, 由于栅极 43包括闭环结构, 无始无 终, 因此使得栅极没有起点和终点, 可以有效地避免尖端放电的现象, 增 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此外, 通过使源极 41和漏极 42形成为相互交叉的 嵌套结构, 可以有效利用晶片的面积, 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 4 )

图 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 件的版图结构。 如图 7所示, 该实施例与上述图 5的实施例 2的相同之处在于源极 41 和漏极 42包括互相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并且栅极 43位于源极 41和 漏极 42之间, 围绕源极 41的多个指 41A和漏极的多个指 42B, 形成一个 闭环结构, 以及栅极 43的起点和终点没有直接连接, 而是通过互连线相连 接。 在此省略对实施例 4的与实施例 2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下面着重描述 二者的不同之处。

实施例 4与实施例 2的不同之处在于从闭环结构的栅极 43的拐角处 43B, 引出互连线与栅极 43的引线烊盘 44相连接。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降 低栅极 43的电阻, 同时降低栅极 43的各个指 43A之间的信号相位差。 在 该实施例中,源极 41需要通过空气桥 45跨越栅极 43的互连线来实现互连。

此外, 尽管在该实施例中, 栅极 43将源极 41完全包围, 但是也可以 如图 6那样, 使栅极 43将漏极 42完全包围, 而使源极 41位于栅极 43的 外围。 此时, 为了降低处直角 43D附近的电场, 只需要如图 6那样, 在漏 极 42的与直角 43D相对应的位置, 采用了弧形结构, 使得电场在其附近 位置的分布更加均匀, 从而避免了尖端放电现象, 有效的降低了栅极拐角 处的电场, 增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同样, 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上述半导体器件, 因为源极 41和漏极 42 包括相互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即源极和漏极相互嵌套, 栅极 43位于 源极 41和漏极 42之间并围绕源极 41和漏极 42的多个指 41A、 42B, 因 此可以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内栅极 43的总长度。因为器件的电流密度不受版 图设计的影响, 因此当单位面积内的栅极的总长度显著增加后 , 单位面积 的最大承载电流也会大大增加。 同时, 由于栅极 43包括闭环结构, 无始无 终, 因此使得栅极没有起点和终点, 可以有效地避免尖端放电的现象, 增 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此外, 通过使源极 41和漏极 42形成为相互交叉的 嵌套结构, 可以有效利用晶片的面积, 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 5 )

图 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 件的版图结构。 如图 8所示, 该实施例与上述图 5的实施例 2的相同之处在于源极 41 和漏极 42包括互相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并且栅极 43位于源极 41和 漏极 42之间, 围绕源极 41的多个指 41A和漏极的多个指 42B, 形成一个 闭环结构, 以及栅极 43的起点和终点没有直接连接, 而是通过互连线相连 接。 在此省略对实施例 5的与实施例 2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下面着重描述 二者的不同之处。

实施例 5与实施例 2的不同之处在于将闭环结构的栅极 43的拐角 43B, 通过空气桥 49跨越源极 41与栅极 43的引线烊盘 44相连接。 这样的设计 有助于降低栅极 43的电阻, 同时降低栅极 43的各个指 43A之间的信号相 位差。

此外, 尽管在该实施例中, 栅极 43将源极 41完全包围, 但是也可以 如图 6那样, 使栅极 43将漏极 42完全包围, 而使源极 41位于栅极 43的 外围。 此时, 为了降低处直角 43D附近的电场, 只需要如图 6那样, 在漏 极 42的与直角 43D相对应的位置, 采用了弧形结构, 使得电场在其附近 位置的分布更加均匀, 从而避免了尖端放电现象, 有效的降低了栅极拐角 处的电场, 增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同样, 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上述半导体器件, 因为源极 41和漏极 42 包括相互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即源极和漏极相互嵌套, 栅极 43位于 源极 41和漏极 42之间并围绕源极 41和漏极 42的多个指 41A、 42B, 因 此可以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内栅极 43的总长度。因为器件的电流密度不受版 图设计的影响, 因此当单位面积内的栅极的总长度显著增加后 , 单位面积 的最大承载电流也会大大增加。 同时, 由于栅极 43包括闭环结构, 无始无 终, 因此使得栅极没有起点和终点, 可以有效地避免尖端放电的现象, 增 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此外, 通过使源极 41和漏极 42形成为相互交叉的 嵌套结构, 可以有效利用晶片的面积, 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 6 )

图 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 件的版图结构。 如图 9所示, 该实施例与上述图 5的实施例 2的相同之处在于源极 41 和漏极 42包括互相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并且栅极 43位于源极 41和 漏极 42之间, 围绕源极 41的多个指 41A和漏极的多个指 42B, 形成一个 闭环结构, 以及栅极 43的起点和终点没有直接连接, 而是通过互连线相连 接。 在此省略对实施例 6的与实施例 2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下面着重描述 二者的不同之处。

实施例 6与实施例 2的不同之处在于源极 41和漏极 42的各个指 41A、 42B的长度不同, 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在源极 41和漏极 42的某些区域留下 较大空间, 易于源极引线焊盘 47和漏极引线嬋盘 46的布局和引线。 从而 无需在源极和漏极之外的区¾^置引线焊盘, 并从源极 41和漏极 42引出 互连线或者空气桥来连接到引线焊盘。 因此, 可以节省晶片的空间, 降低 生产成本

优选,在本实施例中,将源极 41的引线嬋盘 46和栅极 43的引线焊盘 44设置在版图的一侧, 而将漏极 42的引线絆盘 47设置在另一侧, 由此可 以避免栅极、漏极间的高电压造成的器件伤害 。这是因为栅极和漏极之间, 源极和漏极之间有很大的电压差(可能上千伏 ) , 而源极和栅极之间的电 压差比较小。 如果栅极和漏极位于同一侧, 栅极和漏极之间的高电压可能 导致的器件性能退化或器件击穿。

应该理解,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将源极 41和栅极 43的引线焊盘与漏极 42的引线焊盘设置在不同侧, 但是在与上述图 3A、 5-8对应的实施例 1-5 中, 同样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 来避免栅极、 漏极间的高电压造成的器件 伤害。

此外, 尽管在该实施例中, 栅极 43将源极 41完全包围, 但是也可以 如图 6那样, 使栅极 43将漏极 42完全包围, 而使源极 41位于栅极 43的 外围。 此时, 为了降低处直角 43D附近的电场, 只需要如图 6那样, 在漏 极 42的与直角 43D相对应的位置, 采用了弧形结构, 使得电场在其附近 位置的分布更加均匀, 从而避免了尖端放电现象, 有效的降低了栅极拐角 处的电场, 增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同样, 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上述半导体器件, 因为源极 41和漏极 42 包括相互交叉的多个指 41A、 42B, 即源极和漏极相互嵌套, 栅极 43位于 源极 41和漏极 42之间并围绕源极 41和漏极 42的多个指 41A、 42B, 因 此可以显著增加单位面积内栅极 43的总长度。因为器件的电流密度不受版 图设计的影响, 因此当单位面积内的栅极的总长度显著增加后 , 单位面积 的最大承载电流也会大大增加。 同时, 由于栅极 43包括闭环结构, 无始无 终, 因此使得栅极没有起点和终点, 可以有效地避免尖端放电的现象, 增 加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此外, 通过使源极 41和漏极 42形成为相互交叉的 嵌套结构, 可以有效利用晶片的面积, 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 7 )

本实施例涉及上述实施例 1-6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 首先利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沉积方法, 例如 CVD、 VPE、 MOCVD、 LPCVD、 PECVD、 脉冲激光沉积( PLD ) 、 原 子层外延、 MBE、 溅射、 蒸发等, 在衬底(或基片)上沉积半导体层, 该 衬底可以是蓝宝石(Sapphire ) 、 SiC、 GaN、 Si或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公 知的任何其他适合生长氮化镓材料的任何基片 或衬底, 本发明对此没有任 何限制。

可选地, 也可以在沉积半导体之前, 在衬底上利用上述沉积方法沉积 可选的成核层。

沉积的半导体层可以是基于氮化物的任何半导 体材料, 例如 III族氮 化物半导体材料, 其中 III价原子包括铟、 铝、 镓或其组合。 具体地, 半 导体层可以包括氮化镓(GaN ) 以及其他镓类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例如 AlGaN、 InGaN等, 也可以是镓类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其他半导体 材料键 合的叠层。 镓类半导体材料的极性可以是 Ga-极性, 也可以是 N-极性、 非 极性或者半极性。

接着, 在半导体层上利用上述沉积方法沉积隔离层, 该隔离层可以是 能够与下面的半导体层形成异质结的任何半导 体材料, 包括镓类化合物半 导体材料或 ΙΠ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例如 In x Al y Ga z N 1 -X Z ( 0 < x, y, z < l ) 0 也就是说, 本发明对于沉积的半导体层和隔离层没有任何 限制, 只要二者 之间能够形成异质结即可。 由于在半导体层和隔离层之间形成半导体异质 结, 在异质结界面上的极化电荷引入了高浓度的二 维电子气(2DEG ) 。 同时由于电离杂质散射被大大降低, 电子具有很高的电子迁移率。

接着, 可选地, 在隔离层上利用上述沉积方法沉积可选的介质 层, 该 介质层可以是一层或多层介质层。 该介质层可以是在生长或工艺过程中沉 积的晶体材料, 如 GaN或 A1N等; 也可以是在生长或工艺过程中沉积的 非晶体材料,例如 Si x N y 或 Si0 2 等。该介质层有助于降低氮化镓 HEMT的 电流崩塌效应。

接着, 利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任何方法, 例如高温退火、 离子 注入、 重掺杂等, 形成与半导体层接触的源极和漏极。

接着, 在隔离层上、 在源极和漏极之间通过上述沉积方法形成栅极 。 在形成源极、 漏极和栅极的过程中, 利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的掩 蔽方法, 形成如图 3A、 5-8所示的版图结构, 从而可以得到如上述实施例 1-6中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此外,也可以将栅极形成为双层栅极结构,例 如首先形成绝缘介盾(例 如 Si0 2 ) , 接着在绝缘介质上形成栅极金属。 可选地, 在本实施例中, 也 可以在形成栅极的过程中形成场板结构和浮栅 结构, 具体细节可以参见上 述专利文献 1-3, 在此省略其说明。

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形成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以获得上述实施例 1-6 中描述的所有优点。

应该理解,本发明是从版图设计的角度来增加 半导体器件的击穿电压, 因此上述实施例 1-7中描述的耗尽型的氮化镓 HEMT只是一个例子,本发 明并不限于此。 本发明既适用于工作在高电压大电流环境下的 氮化镓 HEMT , 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形式的晶体管, 如 MOSFET、 MISFET、 DHFET、 JFET、 MESFET、 MISHFET或者其他场效应晶体管。 并且, 这些器件可以是增强型的, 也可以是耗尽型的。

以上虽然通过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 半导体器件以及用于制 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但是以上这些实施例并不是穷举 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实现各种变化和修改。 因此, 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发明的范围仅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