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065377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comprises a first, second and third interlayer structures. The first interlayer structure includes a first dielectric layer (300) and a first contact plug (320). The first dielectric layer (300) is flush with a gate stack or covers the gate stack while the first contact plug (320) penetrates through the first dielectric layer (300)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s to at least a part of the drain/source (110) region. The second interlayer structure includes a cap layer (400) and a second contact plug (420). The cap layer (400) covers the first interlayer structure while the second contact plug (420) penetrates through the cap layer (400)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s to the first contact plug (320) and the gate stack through a first linear layer. The third interlayer structure includes a second dielectric layer (500) and a third contact plug (520). The second dielectric layer (500) covers the second interlayer structure while the third contact plug (520) penetrates through the second dielectric layer (500)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s to the second contact plug (420) through a second linear layer. A manufacture method of th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is also provided, which can save the area to increas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Inventors:
YIN HAIZHOU (US)
LUO ZHIJIONG (US)
ZHU HUILONG (US)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71343
Publication Date:
May 24, 2012
Filing Date:
February 26,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INST OF MICROELECTRONICS CAS (CN)
YIN HAIZHOU (US)
LUO ZHIJIONG (US)
ZHU HUILONG (US)
International Classes:
H01L21/768
Foreign References:
JP2007214161A2007-08-23
US6960525B22005-11-01
US7115491B22006-10-03
US20080217790A12008-09-11
US20010017417A12001-08-30
CN1244727A2000-02-16
Attorney, Agent or Firm:
HANHOW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RTNERS (CN)
北京汉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

a )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述栅极堆叠两 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b )形成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 塞, 所述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述栅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 触塞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c )形成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层间结构包括盖层和第二接触塞, 所 述盖层覆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所述第二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且电连接于所 述第一接触塞和所述栅极堆叠;

d )形成第三层间结构, 所述第三层间结构包括第二介质层和第三接触 塞, 所述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三接触塞贯穿所述第二 介质层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塞。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形成第一接触塞的步骤包 括:

在所述第一介质层中形成第一接触孔, 以暴露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在暴露的所述源 /漏区上形成接触层;

在所述接触层上形成导电材料, 以填充所述第一接触孔。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二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 /或所述第三接触 塞的截面面积。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至少一个电连接于所述栅极堆叠的第二接触塞与其相邻的电连接于 所述第一接触塞的第二接触塞不在同一直线上。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与所述栅极堆叠电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塞形成在所述衬底的有源区 上; 和 /或,

使与所述第一接触塞电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塞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衬 底的隔离区上。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二接触塞或所述第三接触塞的侧壁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7、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8、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材料不同, 并且 所述盖层的材料是绝缘材料。

9、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厚度小于 30nm; 和 /或,

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大于 50nm。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触塞经第一衬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所述栅极堆叠; 和 /或,

所述第三接触塞经第二衬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塞。

11、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形成第一通孔或第一金属线, 所述第一通孔或第一金属线经第三衬层电 连接于所述第三接触塞。

1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形成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电连接于所述第三接触塞, 在所述第一通 孔和所述第三接触塞的交界面上, 所述第一通孔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三接 触塞的截面面积。

1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 c中形成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触塞同时电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第 一接触塞与栅极堆叠; 和 /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触塞同时电连接于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接触塞和 / 或两个或多个所述栅极堆叠。

14、 一种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栅极堆叠, 所述栅极堆叠形成于衬底上; 源 /漏区,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述栅极堆叠两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塞, 所述 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述栅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触塞贯穿 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层间结构包括盖层和第二接触塞, 所述盖层覆 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所述第二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并经第一衬层电连接于 所述第一接触塞和所述栅极堆叠;

第三层间结构, 所述第三层间结构包括第二介质层和第三接触塞, 所述 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层间结构,所述第三接触塞贯穿所述第二介质层中 并经第二衬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塞。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接触层, 所述接触层只夹于所述源 /漏区与第一接触塞之间。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 /或所述第三接触塞 的截面面积。

17、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电连接于所述栅极堆叠的第二接触塞与其相邻的电连接于所 述第一接触塞的第二接触塞不在同一直线上。

18、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与栅极堆叠电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塞形成在所述衬底的有源区上; 和 / 或

与所述第一接触塞电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塞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衬底 的隔离区上。

19、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触塞或所述第三接触塞的侧壁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20、 根据权利要求 14至 19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21、 根据权利要求 14至 19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材料不同, 并且 所述盖层的材料是绝缘材料。

22、 根据权利要求 14至 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厚度小于 30nm; 和 /或

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大于 50nm。

23、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第一通孔或第一金属线, 所述第一通孔或第一金属线经第三衬层电连接 于所述第三接触塞。

24、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电连接于所述第三接触塞, 在所述第一通孔和 所述第三接触塞的交界面上, 所述第一通孔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三接触塞 的截面面积。

2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触塞同时电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触塞与栅 极堆叠; 和 /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触塞同时电连接于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接触塞和 / 或两个或多个所述栅极堆叠。

26、 一种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栅极堆叠, 所述栅极堆叠形成于衬底上;

源 /漏区,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述栅极堆叠两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塞, 所述 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述栅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触塞贯穿 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层间结构包括盖层和第二接触塞, 所述盖层覆 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并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 触塞和所述栅极堆叠;

第三层间结构, 所述第三层间结构包括第二介质层和第三接触塞, 所述 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层间结构,所述第三接触塞贯穿所述第二介质层中 并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塞, 所述第二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接触 塞和 /或所述第三接触塞的截面面积。 27、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接触层, 所述接触层只夹于所述源 /漏区与第一接触塞之间。

28、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电连接于所述栅极堆叠的第二接触塞与其相邻的电连接于所 述第一接触塞的第二接触塞不在同一直线上。

29、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与栅极堆叠电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塞形成在所述衬底的有源区上; 和 / 或,

与所述第一接触塞电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塞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衬底 的隔离区上。

30、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触塞或所述第三接触塞的侧壁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31、 根据权利要求 26至 30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32、 根据权利要求 26至 30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材料不同, 并且 所述盖层的材料是绝缘材料。

33、 根据权利要求 26至 30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厚度小于 30nm; 和 /或

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大于 50nm。

34、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触塞同时电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触塞与栅 极堆叠; 和 /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触塞同时电连接于两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接触塞和 / 或两个或多个所述栅极堆叠。

35、 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a )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述栅极堆叠两 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b )形成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 塞, 所述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述栅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 触塞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C )形成第四层间结构, 所述第四层间结构包括盖层、 第二介质层和第 四接触塞,所述盖层覆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所述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盖层, 所述第四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 塞和所述栅极堆叠, 在所述盖层与第二介质层之间的交界面处, 嵌于所述盖 层中的所述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 /或嵌于所述第二 介质层中的所述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

36、 根据权利要求 3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形成第一接触塞的步骤 包括:

在所述第一介质层中形成第一接触孔, 以暴露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在暴露的所述源 /漏区上形成接触层;

在所述接触层上形成导电材料, 以填充所述第一接触孔。

37、 根据权利要求 3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至少一个电连接于所述栅极堆叠的第四接触塞与其相邻的电连接于 所述第一接触塞的第四接触塞不在同一直线上。

38、 根据权利要求 3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与所述栅极堆叠电连接的所述第四接触塞形成在所述衬底的有源区 上; 和 /或,

使与所述第一接触塞电连接的所述第四接触塞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衬 底的隔离区上。

39、 根据权利要求 3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四接触塞的侧壁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40、 根据权利要求 35至 3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41、 根据权利要求 35至 3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材料不同, 并且 所述盖层的材料是绝缘材料。

42、 根据权利要求 35至 3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厚度小于 30nm; 和 /或

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大于 50nm。

43、 根据权利要求 3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接触塞经第四衬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 /或所述栅极堆 叠。

44、 一种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 所述栅极堆叠形成于衬底上,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 述栅极堆叠两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塞, 所述 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述栅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触塞贯穿 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第四层间结构,所述第四层间结构包括盖层、第二介质层和第四接触塞, 所述盖层覆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盖层, 所述第四 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所述 栅极堆叠, 在所述盖层与第二介质层之间的交界面处, 嵌于所述盖层中的所 述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 /或嵌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中 的所述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

45、 根据权利要求 4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接触层, 所述接触层只夹于所述源 /漏区与第一接触塞之间。

46、 根据权利要求 4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电连接于所述栅极堆叠的第四接触塞与其相邻的电连接于所 述第一接触塞的第四接触塞不在同一直线上。

47、 根据权利要求 4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栅极堆叠电连接的所述第四接触塞形成在所述衬底的有源区上; 和 /或,

与所述第一接触塞电连接的所述第四接触塞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衬底 的隔离区上。

48、 根据权利要求 4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接触塞的侧壁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49、 根据权利要求 44至 48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50、 根据权利要求 44至 48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材料不同, 并且 所述盖层的材料是绝缘材料。

51、 根据权利要求 44至 48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层的厚度小于 30nm; 和 /或

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大于 50nm。

52、 根据权利要求 4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接触塞经第四衬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 /或所述栅极堆 叠。

Description: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的制造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 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结构制造技术的发展, 具有更高性能和更强功能的集成电路 要求更大的元件密度, 而且各个部件、 元件之间或各个元件自身的尺寸、 大 小和空间也需要进一步缩小 (目前已经可以达到纳米级), 随着半导体器件 尺寸的缩小, 各种微观效应凸显出来, 为适应器件发展的需要, 本领域技术 人员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制造工艺。

为解决上述问题, 现有技术中美国专利申请 US2009/0321942 A1提供了 一种形成接触孔的方法(参见图 29 ) , 包括: 刻蚀第一介质层以形成第一接 触孔, 在该第一接触孔内填充金属形成与源 /漏区相接触的第一层接触金属 121 , 然后在栅极 104和第一层接触金属 121上再覆盖栅极阻蚀层 124和第二介 质层 126, 进行第二次刻蚀形成贯穿该栅极阻蚀层 124和第二介质层 126的第 二接触孔, 并使第一接触塞 121暴露, 然后在该第二接触孔内填充第二接触 塞 128。

但是上述第二介质层 126比较厚, 因此刻蚀第二接触孔时要预留较大的 区域, 形成的所述第二接触孔的截面积也比较大, 不利于节约面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 造方法, 可以节约面积并 在同样的面积上形成更多的元件, 提高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度。

一方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 该方法包括: a )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述栅极堆叠两 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b )形成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 塞, 所述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 述栅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 触塞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 所述源 /漏区;

C )形成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层间结构包括盖层和第二接触塞, 所 述盖层覆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所述第二接触 塞贯穿所述盖层且电连接于所 述第一接触塞和所述栅极堆叠;

d )形成第三层间结构, 所述第三层间结构包括第二介质层和第三接触 塞, 所述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三接触塞贯穿所述第二 介质层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塞。

相应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 包括:

栅极堆叠, 所述栅极堆叠形成于衬底上;

源 /漏区,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述栅极堆叠两侧且嵌于所述衬底 ; 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 塞, 所述 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述栅 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触塞贯穿 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层间结构包括盖层和第二接触塞, 所述盖层覆 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并经第一衬层电 连接于 所述第一接触塞和所述栅极堆叠;

第三层间结构, 所述第三层间结构包括第二介质层和第三接触 塞, 所述 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层间结构,所述第三 接触塞贯穿所述第二介质层中 并经第二衬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塞。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 包括:

栅极堆叠, 所述栅极堆叠形成于衬底上;

源 /漏区,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述栅极堆叠两侧且嵌于所述衬底 ; 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 塞, 所述 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述栅 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触塞贯穿 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层间结构包括盖层和第二接触塞, 所述盖层覆 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并电连接于所述 第一接 触塞和所述栅极堆叠;

第三层间结构, 所述第三层间结构包括第二介质层和第三接触 塞, 所述 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层间结构,所述第三 接触塞贯穿所述第二介质层中 并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塞, 所述第二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接触 塞和 /或所述第三接触塞的截面面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 包括:

a )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述栅极堆叠两 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b )形成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 塞, 所述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 述栅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 触塞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 所述源 /漏区;

c )形成第四层间结构, 所述第四层间结构包括盖层、 第二介质层和第 四接触塞,所述盖层覆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盖层, 所述第四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和所述第二介质 层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 塞和所述栅极堆叠, 在所述盖层与第二介质层之间的交界面处, 嵌于所述盖 层中的所述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 一接触塞和 /或嵌于所述第二 介质层中的所述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 包括:

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 所述栅极堆叠形成于衬底上,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 述栅极堆叠两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 塞, 所述 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述栅 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触塞贯穿 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第四层间结构,所述第四层间结构包括盖层、 第二介质层和第四接触塞, 所述盖层覆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盖层, 所述第四 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且电连 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所述 栅极堆叠, 在所述盖层与第二介质层之间的交界面处, 嵌于所述盖层中的所 述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塞 和 /或嵌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中 的所述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将填充第二接触孔以形成接触塞的步骤分 为两部分, 即先在盖层中 形成第二接触塞再在第二介质层中形成第三接 触塞,使得对于具有确定厚度 的接触塞,在每部分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相应 的接触孔时需刻蚀的介质层(如 盖层或第二介质层)厚度减小, 使得形成接触孔所需的工艺窗口减小, 从而 利于节约面积, 以提高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度; 此外, 由于盖层厚度小于承载 第二接触孔的介质层的厚度, 可使在形成接于栅极堆叠的第二接触塞的过程 中, 形成所需的接触孔时, 刻蚀的介质层的厚度减小, 利于控制刻蚀工艺, 以减小对栅极堆叠的损伤, 进一步地, 在形成第三接触塞时, 也不再以栅极 堆叠为停止层而是以第二接触塞为停止层, 进一步减小了对栅极堆叠的损 伤; 再者, 将填充第二接触孔以形成接触塞的步骤分为两 部分, 即先在盖层 中形成第二接触塞再在第二介质层中形成第三 接触塞, 可使具有同一互连效 果的各连线由形成于一层介质层(如现有技术 中承载第二接触孔的介质层) 中可变更为形成于两层介质层(如盖层和第二 介质层) 中, 利于工艺设计; 通过使第二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接触塞 和 /或第三接触塞的截面 面积(如使第二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接触塞 的开口尺寸) , 利于在形成第 二接触塞的过程中, 扩大工艺窗口, 即, 即使形成的第二接触塞相对于产品 设计产生较大偏离, 也不易在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之间形成短路;

由上, 由于形成接触孔时所需的工艺窗口减小, 使得相比于现有技术, 与栅极堆叠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和与第一接触 塞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之间 的距离可被进一步缩短, 可使与栅极堆叠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无需再形 成于 衬底的隔离区上, 而是可以形成在衬底的有源区上, 利于减小相邻的器件之 间的距离, 利于进一步地提高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度;

通过使与第一接触塞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的一 部分形成在衬底的隔离 区上, 可使第二接触塞在以较小的面积(即第二接触 塞的剩余部分)电连接 于第一接触塞(即电连接于衬底的有源区)时 , 仍可借助于其内形成在衬底 的隔离区上的部分减小接触电阻;

此外, 通过将形成接触塞的步骤变更为先形成第二接 触塞再形成第三接 触塞, 使得对于具有确定厚度的接触塞, 在每部分的形成过程中, 需刻蚀的 介质层(如盖层或第二介质层)的厚度减小, 对于具有确定的开口尺寸的第 二接触塞和第三接触塞, 其深宽比减小, 利于改善为形成第二接触塞和第三 接触塞而填充相应的接触孔的填充效果, 进而, 使得第二接触塞和第三接触 塞的纵剖面形状无需再被限制为锥形, 而是可以扩展为矩形等其他形状, 进 而, 可以使增加第二接触塞和第三接触塞的截面面 积成为可能, 利于减少接 触电阻;

通过将填充第二接触孔以形成接触塞的步骤分 为两部分, 即形成嵌于盖 层和第二介质层的第四接触塞, 使得对于具有确定厚度的接触塞, 在每部分 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接触孔时需刻蚀的 介质层(如盖层或第二介质层) 厚度减小, 使得形成接触孔所需的工艺窗口减小, 从而利于节约面积, 以提 高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度; 此外, 由于盖层厚度小于承载第二接触孔的介质层 的厚度, 可使在形成嵌于盖层中且接于栅极堆叠的第四 接触塞的过程中, 形 成所需的接触孔时, 刻蚀的介质层的厚度减小, 利于控制刻蚀工艺, 以减小 对栅极堆叠的损伤, 进一步地, 在形成嵌于第二介质层中的接触孔时, 也不 再以栅极堆叠为停止层而是以盖层为停止层, 进一步减小了对栅极堆叠的损 伤;

通过使形成于盖层中的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 小于第一接触塞和 /或形 成于第二介质层中的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 如使形成于盖层中的第四接触 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接触塞的开口尺寸) , 利于在形成第四接触塞的过程中, 扩大工艺窗口, 即, 即使形成的第四接触塞相对于产品设计产生较 大偏离, 也不易在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之间形成短路;

由上, 由于形成接触孔时所需的工艺窗口减小, 使得相比于现有技术, 与栅极堆叠电连接的第四接触塞和与第一接触 塞电连接的第四接触塞之间 的距离可被进一步缩短, 可使与栅极堆叠电连接的第四接触塞无需再形 成于 衬底的隔离区上, 而是可以形成在衬底的有源区上, 利于减小相邻的器件之 间的距离, 利于进一步地提高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度;

此外, 通过将填充第二接触孔以形成接触塞的步骤分 为两部分, 即形成 嵌于盖层和第二介质层的第四接触塞, 使得对于具有确定厚度的接触塞, 在 每部分的形成过程中,需刻蚀的介质层(如盖 层或第二介质层)的厚度减小, 对于具有确定的开口尺寸的嵌于盖层的第四接 触塞和嵌于第二介质层的第 四接触塞, 其深宽比减小, 利于改善为形成第四接触塞而填充相应的接触 孔 的填充效果, 进而, 使得嵌于盖层的第四接触塞和嵌于第二介质层 的第四接 触塞的纵剖面形状无需再被限制为锥形, 而是可以扩展为矩形等其他形状, 进而, 可以使增加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成为可能, 利于减少接触电阻。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 例所作的详细描述, 本发 明的其它特征、 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 1是根据本发明的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的一 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 图;

图 2至图 7、 图 9、 图 10和图 1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按 照图 1 示出的流程制造半导体结构过程中的各个制造 阶段的剖视结构示意 图;

图 8和图 11分别是根据图 7和图 10示出的半导体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 图;

图 1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具体实施方式按照 1示出的流程制造 半导体结构过程中在形成第二接触塞时的俯视 结构示意图;

图 14和图 15分别是是图 13示出的半导体结构沿 C-C和 D-D方向的剖 视结构示意图;

图 16是图 13示出的制造半导体结构过程中在形成第三接 孔时的俯视 结构示意图;

图 17和图 18分别是图 16示出的半导体结构沿 E-E和 F-F方向的剖视 结构示意图;

图 19和图 20分别是图 16示出的半导体结构在填充第三接触孔以形成 第三接触塞后沿 E-E和 F-F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 2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具体实施方式按 图 1示出的流程制 造半导体结构过程中在形成第二接触塞时的俯 视结构示意图;

图 22是图 21示出的半导体结构沿 G-G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 23是图 21示出的半导体结构在填充第三接触孔以形成 三接触塞后 沿 G-G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 24至图 2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制造半导 结构过程中 的部分制造阶段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 27和图 28是本发明半导体结构实施例中第四接触塞作 同分布时的 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 29是现有技术中半导体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 明的实施例作详细描述。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 下文 化本发明的公开, 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 当然, 它们仅 仅为示例, 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 此外, 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 复参考数字和 /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筒化和清楚的目的 其本身不指示所 讨论各种实施例和 /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各 特定的工艺 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意识 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性和 /或其 他材料的使用。

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具有几种优选结 构, 下面分别对每一种所 述优选结构进行概述。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 10至图 12。该半导体结构包括衬底 100、栅极堆叠、侧墙 230 (本 文件中仅明示包含侧墙 230的半导体结构示例, 但在其他实施例中, 也可不 包含侧墙 230 )、第一介质层 300、第一接触塞 320、盖层 400、第二接触塞 420、 第二介质层 500、 第三接触塞 520和各衬层(如金属衬层、 第一衬层和第二衬 层, 图未示), 其中源 /漏区 110形成于衬底 100之中; 所述栅极堆叠形成在所 述衬底 100之上, 侧墙 230形成在该栅极堆叠的侧壁处; 第一介质层 300覆盖 所述源 /漏区 110, 盖层 400覆盖所述栅极堆叠和第一介质层 300, 贯穿第一介 质层 300的第一接触塞 320电连接于源 /漏区 110, 在第一接触塞 320和源 /漏区 110之间形成有金属衬层; 第一接触塞 320经第一衬层与贯穿盖层 400的第二 接触塞 420电连接,和 /或,第二接触塞 420经第一衬层与所述栅极堆叠中的栅 金属 210电连接, 第一介质层 300和第一接触塞 320筒记为第一层间结构, 盖 层 400和第二接触塞 420筒记为第二层间结构; 第二介质层 500覆盖盖层 400和 第二接触塞 420, 贯穿该第二介质层 500的第三接触塞 520经第二衬层与第二 接触塞 420电连接(该金属衬层、 第一衬层及第二衬层的材料均可以是 Ti、 TiN、 Ta、 TaN、 Ru或其组合) , 第二介质层 500和第三接触塞 520筒记为第 三层间结构。 其中, 第一介质层 300、 第一接触塞 320、 盖层 400、 第二接触 塞 420、 第二介质层 500和第三接触塞 520均可具有多层结构。

所述第二接触塞 420或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的侧壁可垂直于衬底 100的上 表面 (所述 "垂直" 意指侧壁与衬底 100的上表面的夹角和 90度之间的差值 在工艺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此时, 对于具有确定的开口尺寸的第二接触塞 420和第三接触塞 520 , 其深宽比减小, 利于改善为形成第二接触塞 420和第 三接触塞 520而填充相应的接触孔的填充效果, 进而, 使得第二接触塞 420和 第三接触塞 520的纵剖面形状无需再被限制为锥形, 而是可以扩展为矩形等 其他形状, 进而, 可以使增加第二接触塞 420和第三接触塞 520的截面面积成 为可能, 利于减少接触电阻。

所述栅极堆叠包括栅极(如栅金属 210 )和栅极介质层 220, 优选地, 所 述栅极堆叠的顶部和第一接触塞 320的顶部与第一介质层 300上平面齐平(本 文内, 术语"齐平"或 "共面" 意指两者之间的高度差在工艺误差允许的范围 内) , 第一介质层 300和第二介质层 500与盖层 400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 盖层 400的材料是绝缘材料。第一介质层 300的材料可以包括掺杂或未掺杂的 氧化硅玻璃,如 FSG、 BPSG、 PSG、 UGS、 氮氧化硅、低 k材料或其组合(如, 第一介质层 300可具有多层结构, 相邻的两层材料不同)。 盖层 400和第二介 质层 500材料的选取范围同第一介质层 300, 不再赘述。

第一接触塞 320和 /或第三接触塞 520的截面面积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二接 触塞 420的截面面积。 通过使第二接触塞 420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接触塞 320 和 /或第三接触塞 520的截面面积(如使第二接触塞 420的截面面积小于接触塞 的开口尺寸) , 利于在形成第二接触塞 420的过程中, 扩大工艺窗口, 即, 即使形成的第二接触塞 420相对于产品设计产生较大偏离, 也不易在栅极堆 叠和源 /漏区 110之间形成短路。

可选地, 该半导体结构还包括接触层 120, 该接触层 120只夹于所述第一 接触塞 320和所述衬底 100中暴露的源 /漏区 110之间。

优选地, 盖层 400的厚度小于第二介质层 500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如盖层

400的厚度小于 30nm,第二介质层 500的厚度大于 50nm。减小盖层 400的厚度, 利于控制对应于形成嵌于盖层 400中的第二接触塞时的刻蚀工艺, 进而利于 减少栅金属 210和 /或第一接触塞 320的损伤。

该半导体结构中, 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塞 420位于衬底 100的有源区之上, 视加工需要也可能在形成一些第二接触塞 420时使其部分区域处于衬底 100 的隔离区上。 优选地, 与栅极堆叠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形成于衬底 100的有 源区上, 这样的结构利于减小相邻的器件之间的距离, 有助于节省面积, 利 于进一步地提高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度; 而与第一接触塞 320连接的第二接触 塞 420的一部分形成于衬底 100的隔离区上, 可使第二接触塞 420在以较小的 面积(即第二接触塞 420的剩余部分) 电连接于第一接触塞 320 (即电连接于 衬底 100的源漏区 110 ) 时, 仍可借助于其内形成在衬底 100的隔离区上的部 分减小接触电阻。

参考图 11 , 可知第二接触塞 420可以基本上处于同一直线上(即第三接 触孔 510和第三接触塞 520也可以基本上处于同一直线上), 在其他一些实施 例中, 第二接触塞 420的形成位置还有其他的布置方式, 请参考实施例二的 描述。

实施例二:

在参考实施例一中相同部分的描述的基础上, 参考图 16至图 20, 第二接 触塞 420包括两种, 一种是与栅极堆叠的栅金属 210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a, 另一种是与第一接触塞 320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b, 由图 16可知, 第二接触塞 420a与相邻的两个第二接触塞 420b并不在同一直线上。 参考图 17 至图 20, 半导体结构上电连接栅金属 210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接触塞 420a和与 其相邻的电连接源 /漏区 110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塞 420b不在同一直线上, 这 也是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 这样设置的优点是使第二接触塞 420a和第 二接触塞 420b尽量远离, 方便进行后续加工, 避免出现源漏极与栅极之间短 路,还减小了栅极和源 /漏极之间的电容,进一步地提升了半导体结 的性能。 但相比于现有技术, 与栅金属 210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和与第一接触塞 320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之间的距离可被缩短,可使与栅极堆叠电连 接的 第二接触塞无需再形成于衬底的隔离区上, 而是可以形成在衬底的有源区 上, 利于减小相邻的器件之间的距离, 利于进一步地提高半导体结构的集成 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具有不同于实施例一和 实施例二中第二接触塞 420的半导体结构, 请参考实施例三的描述。

实施例三:

在参考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相同部分的描述 的基础上, 请参考图 21 至图 23。在特定情况下需要使半导体结构的栅极与 源漏极之间电连接,或 者使得一个半导体结构的栅极或源漏极与附近 的另一个半导体结构的栅极 或源漏极电连接。 这种金属互连可以局部地在盖层 400中实现。 例如根据设 计需要使得栅极与其源漏极之间电连接, 如图 22所示, 可以调整盖层 400 中第二接触塞 420的尺寸和形状,使其同时电连接于连接源 /漏区 110的第一 接触塞 320以及栅金属 210。 以这种方式设置第二接触塞 420的优点只需控 制第二接触塞 420的尺寸和形状, 就可实现栅金属 210和第一接触塞 320的 电连接, 从而实现栅极与源 /漏极的局部连接。 同理, 通过使得一个第二接触 塞 420与两个或多个第一接触塞 320电连接,实现相邻的源 /漏区 110之间的 局部电连接。该实施例的优点是不需要额外的 金属互联层就可实现栅极或源 /漏极之间以及栅极与源 /漏极之间的局部电连接, 降低了金属布线的难度。 即, 可使具有同一互连效果的各连线由形成于一层 介质层(如现有技术中承 载第二接触孔的介质层)中可变更为形成于两 层介质层(如盖层 400和第二 介质层 500 ) 中, 利于工艺设计。

需要说明是, 在同一个半导体结构之中, 根据制造需要可以包括上述各 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所述第一接触塞 320可包括 W、 A1或 TiAl 中的一种或其组合(术语 "组合" 包括经多靶溅射形成的上述金属的混合物 以及上述各金属层顺次叠加形成的叠层结构, 后续同, 不再赘述), 所述第 二接触塞 420和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均可包括\¥、 Cu、 A1或 TiAl中的一种 或其组合。

特别地, 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第一通孔(via )或第一金属线, 所述第 一通孔夹于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和第一金属线 (metall )之间, 所述第一通 孔或第一金属线经第三衬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三 接触塞 520。 所述第一通孔和 所述第一金属线均可包括 W、 Cu、 A1或 TiAl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所述第三 衬层的材料和形成方法与第一衬层和第二衬层 的材料和形成方法相同, 不再 赘述。

和 /或, 所述第一通孔电连接于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 在所述第一通孔和 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的交界面上, 所述第一通孔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三接 触塞 520 的截面面积。 此时, 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金属线均可包括 A1 或 TiAl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 如图 12所示, 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栅 极堆叠, 所述栅极堆叠形成于衬底 100上; 源 /漏区 110 , 所述源 /漏区 110位 于所述栅极堆叠两侧且嵌于所述衬底 100中; 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 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 300和第一接触塞 320 , 所述第一介质层 300与所述栅极 堆叠平齐或覆盖所述栅极堆叠,所述第一接触 塞 320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 300 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110; 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层间结构包 括盖层 400和第二接触塞 420 , 所述盖层 400覆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 二接触塞 420贯穿所述盖层 400并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 320和所述栅极堆 叠;第三层间结构,所述第三层间结构包括第 二介质层 500和第三接触塞 520 , 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覆盖所述第二层间结构,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贯穿所述第 二介质层 500中并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塞 420 , 所述第二接触塞 420的截面 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塞 320和 /或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的截面面积。

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可包括接触层(如金属硅化 物层 120 ) , 所述接触层 只夹于所述源 /漏区 110与第一接触塞 320之间。特别地,至少一个电连接于所 述栅极堆叠的第二接触塞 420与其相邻的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 320的第 二接触塞 420不在同一直线上。

可选地, 与栅极堆叠电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塞 420形成在所述衬底 100的 有源区上;和 /或,与所述第一接触塞 320电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塞 420的一部 分形成在所述衬底 100的隔离区上。

所述第二接触塞 420或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的侧壁可垂直于所述衬底 100 的上表面。 所述盖层 400的厚度可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的厚度的二分之 一。 所述盖层 400的材料与所述第一介质层 300和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的材料 不同, 并且所述盖层 400的材料是绝缘材料。 所述盖层 400的厚度小于 30nm; 和 /或, 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的厚度大于 50nm。

本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介质层 300、 所述盖层 400和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 以及第一接触塞 320、 所述第二接触塞 420和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的材料及形 成方法均与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相同, 栅极堆叠、 源 /漏区 110和接触层(如 金属硅化物层 120 ) 的材料及形成方法均可采用公知或惯用方法形 成, 不再 赘述。 进一步的阐述。

请参考图 1 , 该方法包括:

首先, 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述栅极堆 叠两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随后, 形成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 触塞, 所述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 述栅极堆叠, 所述第一 接触塞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 分所述源 /漏区;

再后, 形成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层间结构包括盖层和第二接触塞, 所述盖层覆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且电连接于 所述第一接触塞和所述栅极堆叠;

最后, 形成第三层间结构, 所述第三层间结构包括第二介质层和第三接 触塞, 所述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层间结构, 所述第三接触塞贯穿所述第 二介质层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塞。

下面结合图 2至图 23对上述步骤进行说明。

参考图 1和图 2,在衬底 100上形成覆盖所述源 /漏区 110、栅极堆叠和侧墙 230的第一介质层 300 (如图所示, 栅极堆叠之间也被第一介质层 300填充)。 在本实施例中,衬底 100包括硅衬底 (例如硅晶片)。根据现有技术公知的设计 要求 (例如 P型衬底或者 N型衬底), 衬底 100可以包括各种掺杂配置。 其他实 施例中衬底 100还可以包括其他基本半导体, 例如错。 或者, 衬底 100可以包 括化合物半导体, 例如碳化硅、 砷化镓、 砷化铟或者磷化铟。 典型地, 衬底 100可以具有但不限于约几百微米的厚度, 例如可以在 400um-800um的厚度 范围内。 以下的所有具体实施方式都以硅衬底的情况为 例。

源 /漏区 110可以通过向衬底 100中注入 P型或 N型掺杂物或杂质而形成, 例如,对于 PMOS来说, 源 /漏区 110可以是 P型掺杂的 SiGe,对于 NMOS来说, 源 /漏区 110可以是 N型掺杂的 Si。 源 /漏区 110可以由包括光刻、 离子注入、 扩 散和 /或其他合适工艺的方法形成,且可以先于栅 介质层形成。在本实施例 中, 源 /漏区 110在衬底 100内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 源 /漏区 110可以是通 过选择性外延生长所形成的提升的源漏极结构 , 其外延部分的顶部高于栅极 堆叠底部 (本说明书中所指的栅极堆叠底部意指栅极堆 叠与衬底 100的交界 线) 。

可选地, 所述栅极堆叠, 在前栅工艺 (gate first ) 中, 包括栅极和承载 栅极的栅介质层 220; 在后栅工艺 (gate last ) 中, 包括伪栅和承载伪栅的栅 介质层 220。 特别地, 在所述栅极堆叠的侧壁上形成侧墙 230, 用于将栅极隔 开。 侧墙 230可以由氮化硅、 氧化硅、 氮氧化硅、 碳化硅及其组合, 和 /或其 他合适的材料形成。 侧墙 230可以具有多层结构。 侧墙 230可以通过包括沉积 刻蚀工艺形成, 其厚度范围可以是 lOnm -lOOnm, 如 30nm、 50nm或 80nm。

第一介质层 300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 CVD ) 、 高密度等离子体 CVD、 或其他合适的方法形成在衬底 100上。 第一 介质层 300的材料可以包括掺杂或未掺杂的氧化硅玻璃 ,如 FSG、 BPSG、 PSG、 UGS、 氮氧化硅、 低 k材料或其组合(如, 第一介质层 300可具有多层结构, 相邻的两层材料不同)。 第一介质层 300的厚度范围可以是 40nm -150nm, 如 80nm、 lOOnm或 120nm。

随后, 对第一介质层 300和栅极堆叠进行化学机械抛光 (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 CMP )的平坦化处理, 如图 2所示, 使得该栅 极堆叠的上表面与第一介质层 300的上表面共面, 并露出所述栅极堆叠的顶 部和侧墙 230。 当所述栅极堆叠包括伪栅极的情况下, 可以执行替代栅工艺。 具体来说,首先除去伪栅极,再在去除伪栅极 后形成的凹槽中沉积金属栅层, 再对金属栅层进行平坦化处理, 使其顶部与第一介质层 300共面, 以形成栅 金属 210。 所述栅极介质层 220位于衬底 100上, 其可以是热氧化层, 包括氧 化硅、 氮氧化硅, 也可为沉积而成的高 K介质, 例如 Hf0 2 、 HfSiO、 HfSiON、 HfTaO、 HfTiO、 HfZrO, A1 2 0 3 、 La 2 0 3 、 Zr0 2 、 LaAlO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栅极介质层 220的厚度可以为 2nm -10nm, 例如 5nm或 8nm。 栅金属 210可为 TaC、 TiN、 TaTbN、 TaErN、 TaYbN、 TaSiN、 HfSiN、 MoSiN、 RuTa x 、 NiTa 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其厚度可以为 10nm -80nm, 如 30nm或 50nm。 经过 CMP 处理之后, 所述栅极堆叠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介质层 300的上表面齐平。

参考图 1、 图 3和图 4, 刻蚀第一介质层 300形成使衬底之上的至少部分源 /漏区 110暴露的第一接触孔 310, 在第一接触孔 310的内壁及底部形成金属衬 层(后续需在第一接触孔 310内填充 W时, 通常需形成所述金属衬层; 后续 需在第一接触孔 310内填充 Al、 TiAl合金中任一种或其组合时, 可不形成所 述金属衬层; 后续第一衬层和第二衬层同理, 不再赘述) , 并在该第一接触 孔 310中填充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一接触塞 320。 如图 3所示, 具体地, 可以使 用干法刻蚀、 湿法刻蚀或其他合适的刻蚀方式刻蚀第一介质 层 300以形成第 一接触孔 310。 由于栅极堆叠被侧墙 230所保护, 而侧墙 230材料与第一介质 层 300材料通常不同, 因此即使在形成第一接触孔 310时进行过刻蚀也不会导 致栅极与源 /漏极的短路。如果源 /漏区 110是通过选择性外延生长所形成的提 升的源漏极结构, 其外延部分的顶部高于栅极堆叠底部, 则第一接触孔 310 可以形成到源 /漏区 110内部与栅极堆叠底部齐平的位置为止, 这样当在形成 第一接触塞 320时, 该第一接触塞 320可以通过其靠近底部的侧壁和底部与源 /漏区 230接触, 从而进一步增加接触面积并降低接触电阻。

参考图 4, 在第一接触孔 310内通过沉积的方法填充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一 接触塞 320。 优选地, 第一接触塞 320的材料为\¥。 当然根据半导体的制造需 要, 第一接触塞 320的材料可以是 W、 Al、 TiAl合金中任一种或其组合。 第 一接触塞 320经金属衬层(图未示)接于源漏区 110和第一介质层 300或侧墙 230, 该金属衬层可以通过 ALD、 CVD、 PVD等沉积工艺沉积在第一接触孔 310的内壁以及底部, 该金属衬层的材料可以是 Ti、 TiN、 Ta、 TaN、 Ru或其 组合, 该金属衬层的厚度可以是 5nm -20nm, 如 10nm或 15nm。

可选地,在形成第一接触塞 320之前,可以在暴露的源 /漏区 110上形成接 触层(金属硅化物 120 ) 。 参考图 3 , 第一接触孔 310的下部是暴露的源 /漏区 110, 在该源 /漏区 110上沉积金属, 进行退火处理后形成金属硅化物 120。 具 体地, 首先, 通过第一接触孔 310, 采用离子注入、 沉积非晶化物或者选择 性生长的方式, 对暴露的源 /漏区进行预非晶化处理, 形成局部非晶硅区域; 然后利用金属溅镀方式或化学气相沉积法, 在该源 /漏区 230上形成均匀的金 属层, 优选地, 该金属可以是镍。 当然该金属也可以是其他可行的金属, 例 如 Ti、 Co或 Cu等。 随后对该半导体结构进行退火,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采 用其他的退火工艺, 如快速热退火、 尖峰退火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通 常采用瞬间退火工艺对器件进行退火,例如在 大约 1000°C以上的温度进行微 秒级激光退火, 使所述沉积的金属与该源 /漏区 110内形成的非晶化物发生反 所述金属。 所述非晶化物可以是非晶硅、 非晶化硅错或者非晶化硅碳中的一 种。 形成金属硅化物 110的好处是可以减小第一接触塞 320与源 /漏区 110之间 的电阻率, 进一步降氏接触电阻。

在形成第一接触塞 320后, 对该第一接触塞 320和第一介质层 300进行

CMP处理, 使第一接触塞 320与第一介质层 300的上表面齐平。 本实施例中, 第一接触塞 320与第一介质层 300还与栅金属 210的上表面齐平; 在其他实施 例中, 第一接触塞 320与第一介质层 300的上表面可高于栅金属 210的上表面。

接下来, 形成覆盖所述栅极堆叠、 第一介质层 300和第一接触塞 320的盖 层 400, 该盖层 400的材料可与第一介质层 300不同。 参考图 5 , 盖层 400可以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 CVD ) 、 高密度等离子体 CVD或其他合适的方法形成。 优选地, 盖层 400的材料可以是 SiN或 SiCN, 或其组合。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 盖层 400和第一介质层 300选择不同的材料是 为了进行选择性刻蚀, 便于后续步骤的进行。

参考图 1、 图 6和图 7, 刻蚀盖层 400形成使第一接触塞 320和栅极堆叠暴 露的第二接触孔 410 (对于第一接触塞 320与第一介质层 300的上表面高于栅 金属 210的上表面的实施例, 为形成暴露栅极堆叠的第二接触孔 410, 在刻蚀 盖层 400之余, 还要刻蚀位于盖层和栅极堆叠之间的部分厚度 的第一介质层 300 ) , 在第二接触孔 410的内壁以及底部形成第一衬层(图未示) , 并在该 第二接触孔 410中填充第一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二接触塞 420, 然后对所述盖层 400和第二接触塞 420进行平坦化处理以暴露所述第二接触塞 420的上表面, 使所述盖层 400的上表面与第二接触塞 420的上表面共面。可以使用干法刻蚀 或湿法刻蚀等工艺形成第二接触孔 410。 优选地, 在形成第二接触孔 410时, 可使第二接触孔 410的侧壁垂直于衬底 100的上表面。

优选地, 第二接触塞 420的材料为 Cu。 当然根据制造需要, 第二接触塞 420的材料可以是 W、 Al、 Cu、 TiAl中任一种或其组合。

在形成第二接触塞 420后, 对该第二接触塞 420和盖层 400行 CMP平坦化 处理, 使第二接触塞 420与盖层 400的上表面齐平。

优选地, 在形成第二接触孔 410时, 使第二接触孔 410的截面面积小于第 一接触孔 310的截面面积, 因此即使在刻蚀形成第二接触孔 410时定位不是 4艮 准确, 第一接触塞 320上方对应的第二接触孔 410也不易偏离到相邻的栅极区 (在本实施例中是栅金属 210 )之上, 如图 6所示, 第二接触孔 410的内径相 对第一接触孔 310较小。 经过这样的设置, 有效减少了制造半导体结构过程 中出现栅极与源漏极的短路。 为了减小刻蚀盖层 400的难度, 在形成盖层 400 时或对盖层 400进行后续处理, 使盖层 400的厚度小于 30nm。 由于盖层 400厚 度小于 30nm, 因此对盖层 400进行刻蚀时较容易控制, 不容易出现过刻蚀而 损伤栅极的现象。

可选地, 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塞 420位于衬底 100的有源区之上, 视加工需 要也可能形成一些第二接触塞 420时使其部分区域处于衬底 100的隔离区上。 优选地, 使得与栅极堆叠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形成于衬底 100的有源区上, 而使得与第一接触塞 320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衬底 100 的隔离区上。 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节省面积。

参考图 8, 第二接触塞 420处于栅金属 210和源 /漏区 110上方,且第二接触 塞 420基本上处于同一直线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有另一些排列方式, 会在 图 14至图 23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

参考图 1和图 9 , 形成覆盖盖层 400和第二接触塞 420的第二介质层 500 , 该第二介质层 500的材料与盖层 400的材料不同。 如图 9所示, 第二介质层 500 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 CVD ) 、 高密度等离 子体 CVD或其他合适的方法形成。盖层 400和第二介质层 500材料的选取范围 同第一介质层 300, 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 本实施例中, 第二介质层 500 材料与盖层 400的材料不同,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形成第三接触孔时进行 选择性刻蚀, 即刻蚀第二介质层 500时盖层 400能够起到刻蚀阻止层的作用, 以保护盖层 400下面的栅极堆叠和第一介质层 300等。

接下来, 参考图 1、 图 10、 图 12, 刻蚀第二介质层 500以形成使第二接触 塞 420暴露的第三接触孔 510,在第三接触孔 510的内壁及底部形成第二衬层, 并在该第三接触孔 510中填充第二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三接触塞 520, 然后对所 述第二介质层 500和第三接触塞 520进行平坦化处理以暴露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的上表面, 使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的上表面与第三接触塞 520的上表面共 面。

可以使用干法刻蚀或湿法刻蚀等工艺形成第三 接触孔 510。

优选地, 在形成第三接触孔 510时, 可使第三接触孔 510的侧壁垂直于衬 底 100的上表面。

参考图 11 ,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三接触孔 510处于第二接触塞 420正上方。 第一衬层和第二衬层的形成方法、 材料和厚度的选取同上述金属衬层, 不再赘述。

优选地, 第三接触塞 520的材料为 Cu。 当然根据制造需要, 第三接触塞

520的材料可以是 W, Al, Cu, TiAl中任一种或其组合。 由于第二接触孔 410和 第三接触孔 510的侧壁垂直于衬底 100的上表面, 因此填充第二接触孔 410和 第三接触孔 510后形成的相应的第二接触塞 420和第三接触塞 520的侧壁也垂 直于衬底 100的上表面。

在形成第三接触塞 520后, 对该第三接触塞 520和第二介质层 500行 CMP 平坦化处理, 使第三接触塞 520与第二介质层 500的上表面齐平。

优选地, 在形成第三接触孔 510时, 使第三接触孔 510的截面面积大于第 二接触孔 410的截面面积, 并尽可能地使第三接触孔 510的截面面积比较大, 因此填充第三接触孔 510而形成的第三接触塞 520截面面积也比较大,截面面 积较大的第三接触塞 520减小了自身的电阻率, 从而进一步减小源 /漏极的电 阻, 提升了所述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优选地, 由于有盖层 400的保护, 在刻蚀第二介质层 500时不用担心过刻 蚀导致损伤第二介质层 500之下部分的问题, 因此第二介质层 500的厚度可选 择为大于盖层 400的厚度, 优选地, 第二介质层 500的厚度大于 50nm。 在形成 盖层 400和第二介质层 500时,一般使盖层 40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 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这样的安排便于刻蚀过程中的控制。

可选地, 第二接触塞 420的形成位置还可以有其他的布置方式, 请参考 图 13 , 各第二接触塞 420并不都处于同一直线上, 再参考图 14和图 15 , 可知, 与栅金属 210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a处于直线 C-C上, 与第一接触塞 320电 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b处于直线 D-D上。 在本实施例中, 优选地, 将与所述 栅金属 210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a设置为尽可能远离与源 /漏区 110电连接 的第二接触塞 420b (所述 "尽可能远离" 这一概念是指的是, 在能保证半导 体器件正常工作和基于节约面积的情况下, 扩大第二接触塞 420a和第二接触 塞 420b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 第二接触塞 420a处于衬底 100的有源区之上, 第二接触塞 420b的一部分处于衬底 100的隔离区之上) , 其优点是减小栅极 与源 /漏极之间的电容, 也可以避免栅极与源 /漏极之间的短路, 方便后续加 工。

参考图 16至图 18 , 分别在第二接触塞 420上方形成第三接触孔 510。 相应 地, 可以进行下一步处理, 在第三接触孔 510中填充第二导电材料以形成第 三接触塞 520, 参考图 19和图 20。

进行上述布置的优点是, 与栅极堆叠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a和与第一 接触塞 320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b相隔较远, 一方面, 对该半导体结构进 行后续加工的过程中, 在第二介质层 500上或其他位置形成金属互联层时利 于减小第二接触塞 420a和第二接触塞 420b的接触, 防止栅极与源漏极发生短 路; 另一方面减小了栅极和源漏极之间的电容, 提高了所述半导体结构的性 h

匕。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 在盖层 400就能实现邻近的源漏区和栅极之间、 栅极与栅极之间或者源漏区之间的局部电连接 , 参考图 21和图 22, 可使形成 第二接触孔 410的时候使第二接触孔 410面积较大, 如, 使第二接触孔 410同 时暴露第一接触塞 320和栅极堆叠。 因此填充在第二接触孔 410后形成的第二 接触塞 420同时与栅金属 210和第一接触塞 320电连接, 即, 使暴露的栅金属 210和第一接触塞 320通过填充该一个或多个第二接触孔 410后形成的第二接 触塞 420形成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 使第一接触塞 320和栅极堆叠同时暴露 的第二接触孔 410不一定是如图所示的形状, 只要是能满足同时暴露第一接 触塞 320和栅极堆叠即可, 不限于其他形状。 另外, 也可以通过形成同时与 两个相邻的第一接触塞 320形成电连接的第二接触塞 420来实现相邻源 /漏区 110之间的局部电连接。 还可以形成如下结构,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接触塞 420 同时电连接于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塞 320和栅极堆叠, 和 /或至少一个第二接触 塞 420同时电连接于两个或多个第一接触塞 320和 /或所述栅极堆叠。 因此,只 需控制第二接触孔 410的形状和形成位置, 很容易实现源漏区和栅极之间、 栅极与栅极之间或者源漏区之间在半导体结构 中的局部连接。

参考图 23 , 在第二接触塞 420上方形成第三接触塞 520, 便于该半导体结 构进行后续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 根据半导体结构的制造需要, 一个半导体结构中可以包 括上述各栅极接触塞和源 /漏区接触塞中的任一种或任意组合。

可继续形成第一通孔或第一金属线, 所述第一通孔或第一金属线经第三 衬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 所述第一通孔、 第一金属线及第三衬层 的材料及形成方法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同 , 不再赘述。

或者, 形成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电连接于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 在 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的交界面上, 所述第一通孔的截面面积 小于所述第三接触塞 520的截面面积。

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 通过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层中 形成第一接触塞 320、 第二接触塞 420第三接触塞 520, 节约了面积, 能在单 位面积内形成更多的半导体结构, 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度; 分层刻蚀利 于减少现有技术中在执行刻蚀操作时由于过刻 蚀导致的接触金属与栅极短 路的问题; 通过形成盖层 400和第二介质层 500, 降低了刻蚀的难度, 使刻蚀 过程更容易控制; 通过减小第二接触孔 410的截面面积, 使刻蚀难度降低, 从而即便刻蚀第二接触孔 410时定位不准确也不容易导致源漏极与栅极短 路; 由于盖层 400较薄, 则第二接触塞 420的高度较小, 因此即便第二接触塞 420截面积较小, 其电阻也不会太大; 通过增大第三接触塞 520的截面面积, 并使第三接触塞的侧壁与垂直于衬底的上表面 , 减小了第三接触塞 520的接 触电阻, 因此使第三接触塞 520和第二接触塞 420的整体电阻比上文现有技术 中提到的锥形接触金属的电阻更小成为可能; 由于有盖层 400保护栅极堆叠, 因此即便第三接触孔 510的截面面积较大或定位不准, 也不会导致刻蚀时破 坏栅极堆叠或导致栅极与源漏区短路; 使连接栅极堆叠的第二接触塞 420a和 连接源 /漏区 110的第二接触塞 420b尽量远离, 方便进行后续加工, 进一步避 免出现源漏区与栅极之间短路,还减小了栅极 和源 /漏极之间的电容,进一步 地提升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通过调整第二接触孔 410和第二接触塞 420的形 状, 可以在盖层 400内实现局部的互连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 包括:

首先, 在衬底上形成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述栅极堆 叠两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随后, 如图 4所示, 形成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 质层 300和第一接触塞 320, 所述第一介质层 300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 所述栅极堆叠,所述第一接触塞 320贯穿所述第一介质层 300且电连接于至少 部分所述源 /漏区 110;

其中, 形成第一接触塞 320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一介质层 300中形成第一接触孔, 以暴露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110;

在暴露的所述源 /漏区 110上形成接触层(如金属硅化物层 120 ) ; 在所述接触层上形成导电材料, 以填充所述第一接触孔。

再后, 形成第四层间结构, 所述第四层间结构包括盖层、 第二介质层和 第四接触塞, 所述盖层覆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盖 层, 所述第四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和所述第二介质 层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 触塞和所述栅极堆叠,嵌于所述盖层中的所述 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所 述第一接触塞和 /或嵌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中的所述第四接触塞 截面面积。 其中, 形成第一层间结构的步骤与前述实施例中相同 , 不再赘述。

形成第四层间结构的步骤包括:

首先, 如图 24所示, 形成盖层 400和第二介质层 500; 继而, 如图 25所示, 采用双镶嵌工艺在所述盖层 400和第二介质层 500中形成第四接触孔 540 , 其 中, 在所述盖层与第二介质层之间的交界面处, 嵌于所述盖层 400中的所述 第四接触孔 540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塞 320和(本实施例)/或嵌于所 述第二介质层 500中的所述第四接触孔 540的截面面积(本文件内, 术语 "截 面面积" 意指任一空间区域中, 如嵌于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中的第四接触孔 中, 被平行于衬底 100上表面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 , 从图 25可以看出第四 接触孔 540在盖层与第二介质层之间的交界面处的截面 面积有一个阶跃变 化;再后, 以第四导电材料填充所述第四接触孔 540, 以形成第四接触塞 560, 其中, 所述第四导电材料为 Cu时, 在形成所述第四导电材料之前, 可预先形 成第四衬层以覆盖所述第四接触孔 540的底壁和侧壁, 所述第四导电材料为 W、 A1或 TiAl中的一种或其组合时, 可不预先形成所述第四衬层, 所述第四 衬层的材料及形成方法与前述第一衬层和第二 衬层的材料及形成方法相同, 不再赘述。 形成所述第四接触塞 560以后, 可以执行 CMP操作, 以暴露所述 第二介质层 500, 获得如图 26所示的半导体结构。 其中, 如图 27所示, 电连 接于所述栅极堆叠的第四接触塞 560a与其相邻的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 的第四接触塞 560b可在同一直线上。

特别地, 如图 28所示, 形成所述第四接触塞 560时, 使至少一个电连接 于所述栅极堆叠的第四接触塞 560a与其相邻的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的 第四接触塞 560b不在同一直线上。 和 /或, 形成所述第四接触塞 560时, 使与 所述栅极堆叠电连接的所述第四接触塞 560a形成在所述衬底的有源区上; 和 /或, 形成所述第四接触塞 560时, 使与所述第一接触塞电连接的所述第四接 触塞 560b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衬底的隔离区上。

可选地, 还可使所述第四接触塞 560的侧壁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可选地, 所述盖层 400的厚度可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可选地, 所述盖层 400的材料可与所述第一介质层 300和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 的材料不同, 并且所述盖层 400的材料是绝缘材料。 可选地, 所述盖层 400的 厚度可小于 30nm; 和 /或, 所述第二介质层 500的厚度可大于 50n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 包括:

栅极堆叠和源 /漏区, 所述栅极堆叠形成于衬底上, 所述源 /漏区位于所 述栅极堆叠两侧且嵌于所述衬底中;

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一层间结构包括第一介质层和第一接触 塞, 所述 第一介质层与所述栅极堆叠平齐或覆盖所述栅 极堆叠, 所述第一接触塞贯穿 所述第一介质层且电连接于至少部分所述源 /漏区;

第四层间结构,所述第四层间结构包括盖层、 第二介质层和第四接触塞, 所述盖层覆盖所述第一层间结构, 所述第二介质层覆盖所述盖层, 所述第四 接触塞贯穿所述盖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且电连 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所述 栅极堆叠, 在所述盖层与第二介质层之间的交界面处, 嵌于所述盖层中的所 述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接触塞 和 /或嵌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中 的所述第四接触塞的截面面积。

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可包括接触层,所述接触层 只夹于所述源 /漏区与第一 接触塞之间。

其中, 至少一个电连接于所述栅极堆叠的第四接触塞 与其相邻的电连接 于所述第一接触塞的第四接触塞不在同一直线 上。 可选地, 与所述栅极堆叠 电连接的所述第四接触塞形成在所述衬底的有 源区上;和 /或,与所述第一接 触塞电连接的所述第四接触塞的一部分形成在 所述衬底的隔离区上。

可选地, 所述第四接触塞的侧壁可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 表面。 可选地, 所述盖层的厚度可小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 的二分之一。 可选地, 所述盖 层的材料可与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二介质 层的材料不同, 并且所述盖层 的材料可以是绝缘材料。 可选地, 所述盖层的厚度可小于 30nm; 和 /或, 所 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可大于 50nm。特别地,所述第四接触塞可经第四衬层 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塞和 /或所述栅极堆叠。

虽然关于示例实施例及其优点已经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 的精神和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保护范围的情况 下, 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各 种变化、 替换和修改。 对于其他例子,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容易理解在保持 本发明保护范围内的同时, 工艺步骤的次序可以变化。 此外, 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不局限于说明书中描述的特 定实施例的工艺、 机构、 制造、 物质组成、 手段、 方法及步骤。 从本发明的公开内容, 作为本 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地理解, 对于目前已存在或者以后即将开发出的工艺、 机构、 制造、 物质组成、 手段、 方法或步骤, 其中它们执行与本发明描述的 对应实施例大体相同的功能或者获得大体相同 的结果,依照本发明可以对它 们进行应用。 因此, 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将这些工艺、 机构、 制造、 物 质组成、 手段、 方法或步骤包含在其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