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SMART ADJUSTABLE CHEST DRESS FORM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8/037385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female clothing dress form and discloses a smart adjustable chest dress form for solving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difficulty in adopting different designs for different dress form structures during brassiere and clothing design. The invention comprises a dress form main structure (1) and a dress form peripheral structure (2) disposed on the dress form main structure (1). The dress form main structure (1) is provided with a pressure transducer, and the dress form main structure (1) comprises an upper portion of the dress form main structure (1a), a middle portion of the dress form main structure (1b), and a lower portion of the dress form main structure (1c). A first motor of the middle portion (1b4) controls, by means of a first gear of the middle portion, a left chest part (1b3) to move vertically, a second motor of the middle portion (1b7) controls, by means of a second gear of the middle portion, a right chest part (1b6) to move vertically, and a third motor of the middle portion (1b8) simultaneously controls, by means of a drive structure of the middle portion (1b9), the left chest part (1b3) and the right chest part (1b6) to move horizontally. By means of mechanically chang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left brassiere cup and the right brassiere cup, different designs can be adopted for different dress form structures. Also provided is an assembly method for the smart adjustable chest dress form.

Inventors:
CHAN CHEE KOOI (CN)
WONG LOK TING (CN)
HON WAI CHAU (CN)
TSUI KA PI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IB2017/055130
Publication Date:
March 01, 2018
Filing Date:
August 25, 2017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WINSWIN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A41H5/01; A41H5/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3564899A2014-02-12
CN103976604A2014-08-13
CN105286157A2016-02-03
DE102006006104A12007-08-23
KR100445903B12004-08-25
EP0143284B11988-03-16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包括模型主干结构, 位于模型主干结构上的模型外围结构, 其特 征在于: 所述模型主干结构包括模型主干上部分、 模型主干中部分和模型主干下部分; 所述 模型主干中部分包括胸围调节机制。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控制单元, 所述模型 主干结构设有压力传感器。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型主干中部分包括中部分支撑板, 中部分左驱动盒,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内的中 部分第一齿轮, 左胸部模型,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上的中部分第一电机, 中部分右驱动盒,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内的中部分第二齿轮, 右胸部模型,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上的中部分第 二电机, 中部分第三电机, 中部分驱动结构, 所述中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左部分连接中部分左 驱动盒, 所述中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右部分连接中部分右驱动盒, 所述中部分第一电机通过中 部分第一齿轮控制左胸部模型上下移动, 所述中部分第二电机通过中部分第二齿轮控制右胸 部模型上下移动, 所述中部分第三电机通过中部分驱动结构同时控制左胸部模型和右胸部模 型左右运动。 '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部分驱动结构包括中 部分驱动机架, 中部分限位轴, 中部分转轴, 左中部分轴承座, 右中部分轴承座, 复位弹簧, 所述中部分驱动机架顶部设有用于放置中部分第三电机的中部分第一凹槽, 所述中部分驱动 机架内部设有用于穿过中部分第三电机输出轴的中部分第一通孔, 所述中部分驱动机架侧壁 设有中部分第一卡环, 且所述中部分驱动机架通过中部分第一卡环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所述 中部分第三电机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驱动中部分转轴动作, 所述中部分转轴两端分别连接左 中部分轴承座和右中部分轴承座, 所述中部分转轴外套有复位弹簧; 所述中部分左驱动盒侧 壁设有中部分第二卡环, 且所述中部分左驱动盒通过第二卡环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所述中部 分右驱动盒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三卡环, 且所述中部分右驱动盒通过第三卡环套接中部分限位 轴。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包括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所述左中部 分轴承座第一部分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 分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左中部分轴 承座第二部分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且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所 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部分第一螺孔, 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所述右中部分轴承座包括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右中部 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 部分、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的 中部分第一圆孔, 且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相对面形成中部分 第一开缝;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部分第 一螺孔,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6、根据权利要求 3或 4或 5所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型主干上部 分包括上部分支撑板, 上部分左斜撑板, 上部分右斜撑板, 上部分加固条, 上部分电机支架, 上部分第一电机, 上部分第二电机, 上部分驱动轴, 上部分骨架, 所述上部分支撑板上表面 左端安装上部分左斜撑板, 其上表面右端安装上部分右斜撑板, 所述上部分支撑板上表面中 部设有上部分第一通孔, 所述上部分第一通孔安装上部分加固条,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左端连 接上部分左斜撑板, 其右端连接上部分右斜撑板,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上方设有上部分电机支 架, 所述上部分电机支架上设有上部分第一电机; 所述上部分支撑板下表面连接上部分骨架, 所述上部分骨架包括上部分第一骨架和上部分第二骨架,所述上部分第一骨架为中空的框架, 所述上部分第一骨架上方连接上部分第二骨架, 所述上部分第二骨架顶部设有用于插入上部 分第二电机的上部分第一凹槽; 所述上部分第一电机驱动上部分驱动轴前后运动, 所述上部 分第二电机驱动上部分驱动轴左右运动。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分左斜撑板包括上 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和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 所述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连接上部 分支撑板, 所述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侧壁连接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 所述上部分左 斜撑板第二部分设有上部分左斜撑板条形孔; 所述上部分右斜撑板包括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 部分和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二部分, 所述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部分连接上部分支撑板, 所述上 部分右斜撑板第一部分侧壁连接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二部分, 所述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二部分设 有上部分右斜撑板条形孔;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包括上部分加固条第一部分, 上部分加固条第 二部分, 上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第二部分两端分别连接上部分加固条第 一部分和上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第一部分左端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左斜 撑板条形孔的上部分加固条第一凸起,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右端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 右斜撑板条形孔的上部分加固条第二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 3或 4或 5所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型主干下部 分包括下部分支撑板, 下部分左连接轴, 下部分右连接轴, 下部分骨架, 下部分第一电机, 所述下部分支撑板左端连接下部分左连接轴, 所述下部分支撑板右端连接下部分右连接轴, 所述下部分骨架包括下部分第一骨架和下部分第二骨架, 所述下部分第一骨架为凹形, 其凹 形开口放置下部分第一电机, 所述下部分第二骨架为梯形。

9、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分支撑板前面设有 下部分前安装板, 且所述下部分支撑板后面设有下部分后安装板, 所述下部分前安装板为三 角形, 所述下部分前安装板左右两端设有用于连接下部分第二骨架的下部分第一支耳; 下部 分后安装板设有用于连接下部分第二骨架的下部分第二支耳。

10、 根据权利要求 3或 4或 5所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型外围结 构包括胸部中上板块, 胸部中下板块, 胸部左上板块, 胸部左下板块, 胸部右上板块, 胸部 右下板块, 所述胸部中上板块包括前胸部中上板块和后胸部中上板块; 所述胸部中下板块包 括前胸部中下板块和后胸部中下板块; 所述胸部左上板块包括前胸部左上板块和后胸部左上 板块; 所述胸部左下板块包括前胸部左下板块和后胸部左下板块; 所述胸部右上板块包括前 胸部右上板块和后胸部右上板块;所述胸部右下板块包括前胸部右下板块和后胸部右下板块。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胸部中上板块设有 三个中上板块第一螺孔, 所述后胸部中上板块设有中上板块第一凸起, 所述前胸部中下板块 设有两个中下板块第一螺孔, 所述后胸部中下板块设有中下板块第二凸起, 所述后胸部左上 板块设有左上板块第一卡槽, 所述后胸部左下板块设有左下板块第二卡槽, 所述后胸部右上 板块设有右上板块第一卡槽, 所述后胸部右下板块设有右下板块第二卡槽。

12、 智能调节胸部模型组装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 组装模型主干上部分, 首先以上部分支撑板为基础, 然后在所述上部分支撑板 上表面左端安装上部分左斜撑板, 其上表面右端安装上部分右斜撑板, 所述上部分支撑板上 表面中部设有上部分第一通孔, 所述上部分第一通孔安装上部分加固条,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 左端连接上部分左斜撑板, 其右端连接上部分右斜撑板,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上方设有上部分 电机支架, 所述上部分电机支架上设有上部分第一电机, 最后在所述上部分支撑板下表面连 接上部分骨架, 所述上部分骨架包括上部分第一骨架和上部分第二骨架, 所述上部分第一骨 架为中空的框架, 所述上部分第一骨架上方连接上部分第二骨架, 所述上部分第二骨架顶部 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第二电机的上部分第一凹槽, 完成模型主干上部分的组装;

步骤二, 组装模型主干中部分, 首先以所述中部分支撑板为基础, 然后把中部分左驱动 盒, 左胸部模型, 中部分第一电机组装成一个整体, 同时, 把中部分右驱动盒, 右胸部模型, 中部分第二电机组装成一个整体, 最后在所述中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左部分连接中部分左驱动 盒, 所述中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右部分连接中部分右驱动盒, 完成模型主干中部分的组装; 步骤三, 组装模型主干下部分, 首先以所述下部分支撑板为基础, 然后把所述下部分支 撑板左端连接下部分左连接轴, 最后把所述下部分支撑板右端连接下部分右连接轴, 完成模 型主干下部分的组装;

步骤四, 组装模型主干结构, 首先把模型主干中部分放进模型主干上部分的上部分骨架, 接着把模型主干中部分插入模型主干下部分, 完成模型主千结构的组装;

步骤五, 组装模型外围结构, 首先安装所述胸部中上板块, 所述胸部中上板块包括前胸 部中上板块和后胸部中上板块, 利用上部分骨架上的螺栓孔完成安装;

然后安装所述胸部中下板块,所述胸部中下板块包括前胸部中下板块和后胸部中下板块, 利用下部分前安装板的螺栓孔完成前胸部中下板块安装; 同时, 利用下部分后安装板的螺栓 孔完成后胸部中下板块安装;

其次安装所述胸部左上板块,所述胸部左上板块包括前胸部左上板块和后胸部左上板块; 利用左上板块第一卡槽完成安装; 同理, 安装所述胸部左下板块, 所述胸部左下板块包括前 胸部左下板块和后胸部左下板块, 利用左下板块第二卡槽完成安装;

最后安装所述胸部右上板块,所述胸部右上板块包括前胸部右上板块和后胸部右上板块, 利用右上板块第一卡槽完成安装; 同理, 安装所述胸部右下板块, 所述胸部右下板块包括前 胸部右下板块和后胸部右下板块, 利用右下板块第二卡槽完成安装, 完成组装模型外围结构 的组装。

Description:
智能调节胸部模型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女服人体模型, 具体来说, 是智能调节胸部模型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及经济发展, 在穿衣品味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个人化的设 计, 而且乳房是女 说

性最为引人瞩目第二性特征, 也是构成女性曲线必不可少的部分。 文胸不仅能帮助女性塑造 完美的曲线, 还是起到支托、 固定、 覆盖和保护女性乳房的功能衣物。 罩杯的结构形态又是 影响一件文胸塑型与合体的主要部分。 要构造既合体舒适又具有一定塑型效果的罩杯 难度更 大。

人体模型在流行服饰领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只有确定了人体模型左罩杯和右罩杯的相 书

对位置, 才能设计出舒适的文胸以及服饰, 第一, 舒适的文胸能预防乳房血液循环不流通, 避免乳腺增生; 第二, 舒适的文胸能让胸部聚拢挺拔, 塑造动人的胸部曲线; 第三, 舒适的 文胸具有稳固侧收提拉效果, 将腋下脂肪收入罩杯内, 消除副乳; 第四, 舒适的文胸符合人 体学, 优雅包裹胸部, 杯型圆润流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利于设计出舒适 的文胸以及服饰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及其 组装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包括模型主干结构, 位于模型主干结构上的模型外围结构, 所述模型主干结构包括模型主干上部分、 模型主干中部分和模型主干下部分; 所述模型 主干中部分包括胸围调节机制;

所述智能调节胸部模型还包括控制单元, 所述模型主干结构设有压力传感器; 所述模型 主干中部分包括中部分支撑板, 中部分左驱动盒,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内的中部分第一齿轮, 左胸部模型,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上的中部分第一电机, 中部分右驱动盒, 位于中部分右驱 动盒内的中部分第二齿轮, 右胸部模型,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上的中部分第二电机, 中部分 第三电机, 中部分驱动结构, 所述中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左部分连接中部分左 驱动盒, 所述中 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右部分连接中部分右驱动盒 , 所述中部分第一电机通过中部分第一齿轮控 制左胸部模型上下移动,所述中部分第二电机 通过中部分第二齿轮控制右胸部模型上下移动 , 所述中部分第三电机通过中部分驱动结构同时 控制左胸部模型和右胸部模型左右运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通过机械方式改变人体模型左罩杯和右罩杯的 相对位置, 鉴于不同 的模型构造, 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 利用中部分第一电机和中部分第一齿轮相互配 合工作, 利用中部分第二电机和中部分第二齿轮相互配 合工作, 同时, 利用中部分第三电机和中部分 驱动结构相互配合工作, 实现左胸部模型和右胸部模型不仅能实现上下 移动, 还能实现左右 移动。 透过压力传感器能得悉相对穿戴文胸的压力及 舒适度, 利于设计出舒适的文胸以及服 饰。

进一步限定, 所述中部分驱动结构包括中部分驱动机架, 中部分限位轴, 中部分转轴, 左中部分轴承座, 右中部分轴承座, 复位弹簧, 所述中部分驱动机架顶部设有用于放置中部 分第三电机的中部分第一凹槽, 所述中部分驱动机架内部设有用于穿过中部分 第三电机输出 轴的中部分第一通孔, 所述中部分驱动机架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一卡环 , 且所述中部分驱动机 架通过中部分第一卡环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所述中部分第三电机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驱动 中 部分转轴动作, 所述中部分转轴两端分别连接左中部分轴承座 和右中部分轴承座, 所述中部 分转轴外套有复位弹簧; 所述中部分左驱动盒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二卡环 , 且所述中部分左驱 动盒通过第二卡环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所述中部分右驱动盒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三卡环 , 且所 述中部分右驱动盒通过第三卡环套接中部分限 位轴。

为了避免调节左胸部模型和右胸部模型的时候 , 左胸部模型和右胸部模型脱离轨道, 采 用中部分限位轴; 另外, 需要说明的是, 中部分转轴外套有复位弹簧, 主要是为了避免中部 分右驱动盒贴合右中部分轴承座, 同理, 避免中部分左驱动盒贴合左中部分轴承座, 利于精 确控制左胸部模型和右胸部模型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限定, 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包括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 部分,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 部分,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上表面左部分设 有左中部分 轴承座第二部分,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 分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 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 三部分共同形 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且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左中部分轴 承 座第三部分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左中部分轴承 座第 三部分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部分第一螺孔, 所述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上表面两端设有 中 部分第二螺孔;

所述右中部分轴承座包括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 部分,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右中部 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 部分、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 三部分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的 中部分第一圆孔, 且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右屮部分轴承座 第三部分相对面形成中部分 第一开缝;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 三部分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部分第 一螺孔,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 分第二螺孔。

采用中部分第一开缝, 利于中部分转轴两端插入左中部分轴承座和右 中部分轴承座。 进一步限定, 所述模型主干上部分包括上部分支撑板, 上部分左斜撑板, 上部分右斜撑 板, 上部分加固条, 上部分电机支架, 上部分第一电机, 上部分第二电机, 上部分驱动轴, 上部分骨架, 所述上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左端安装上部分左斜 撑板, 其上表面右端安装上部分 右斜撑板, 所述上部分支撑板上表面中部设有上部分第一 通孔, 所述上部分第一通孔安装上 部分加固条,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左端连接上部分左斜撑板, 其右端连接上部分右斜撑板, 所 述上部分加固条上方设有上部分电机支架, 所述上部分电机支架上设有上部分第一电机; 所 述上部分支撑板下表面连接上部分骨架, 所述上部分骨架包括上部分第一骨架和上部分 第二 骨架, 所述上部分第一骨架为中空的框架, 所述上部分第一骨架上方连接上部分第二骨架 , 所述上部分第二骨架顶部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 第二电机的上部分第一凹槽; 所述上部分第一 电机驱动上部分驱动轴前后运动, 所述上部分第二电机驱动上部分驱动轴左右运 动。

上部分骨架包括上部分第一骨架和上部分第二 骨架, 采用中空框架的第一骨架便于组装 模型主干中部分, 第二骨架顶部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第二电机的 第一凹槽, 使得整个模型的 结构紧凑, 安装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 上部分驱动轴主要用来控制整个模型的模型外 围结构, 上部分驱动轴通过上部分第一电机完成前后运 动, 且通过上部分第二电机完成左右运动。

进一步限定, 所述上部分左斜撑板包括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 部分和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 部分, 所述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连接上部分支撑 板, 所述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侧壁 连接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 所述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设有上部分左斜 撑板条形孔; 所述上部分右斜撑板包括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 部分和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二部分, 所述上部分 右斜撑板第一部分连接上部分支撑板, 所述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部分侧壁连接上部分 右斜撑 板第二部分, 所述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二部分设有上部分右斜 撑板条形孔;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 包括上部分加固条第一部分, 上部分加固条第二部分, 上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 所述上部分 加固条第二部分两端分别连接上部分加固条第 一部分和上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 所述上部分 加固条第一部分左端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左斜 撑板条形孔的上部分加固条第一凸起, 所述上 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右端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 右斜撑板条形孔的上部分加固条第二凸起。

利用上部分左斜撑板、 上部分右斜撑板和上部分加固条相互组装, 使得整个模型的结构 紧凑, 安装方便。 尤其是, 独有的上部分加固条第一凸起和上部分左斜撑 板条形孔设计, 上 部分加固条第二凸起上部分右斜撑板条形孔设 计, 避免尺寸偏差造成的组装困难。

进一步限定, 所述模型主干下部分包括下部分支撑板, 下部分左连接轴, 下部分右连接 轴, 下部分骨架, 下部分第一电机, 所述下部分支撑板左端连接下部分左连接轴, 所述下部 分支撑板右端连接下部分右连接轴,所述下部 分骨架包括下部分第一骨架和下部分第二骨架 , 所述下部分第一骨架为凹形, 其凹形开口放置下部分第一电机, 所述下部分第二骨架为梯形。

进一步限定, 所述下部分支撑板前面设有下部分前安装板, 且所述下部分支撑板后面设 有下部分后安装板, 所述下部分前安装板为三角形, 所述下部分前安装板左右两端设有用于 连接下部分第二骨架的下部分第一支耳; 下部分后安装板设有用于连接下部分第二骨架 的下 部分第二支耳。

通过下部分前安装板和下部分后安装板, 使得整个模型的结构紧凑, 安装方便。

进一步限定, 所述模型外围结构包括胸部中上板块, 胸部中下板块, 胸部左上板块, 胸 部左下板块, 胸部右上板块, 胸部右下板块, 所述胸部中上板块包括前胸部中上板块和后胸 部中上板块; 所述胸部中下板块包括前胸部中下板块和后胸 部中下板块; 所述胸部左上板块 包括前胸部左上板块和后胸部左上板块; 所述胸部左下板块包括前胸部左下板块和后胸 部左 下板块; 所述胸部右上板块包括前胸部右上板块和后胸 部右上板块; 所述胸部右下板块包括 前胸部右下板块和后胸部右下板块。

进一步限定, 所述前胸部中 h板块设有三个中上板块第一螺孔, 所述后胸部中上板块设 有中上板块第一凸起, 所述前胸部中下板块设有两个中下板块第一螺 孔, 所述后胸部中下板 块设有中下板块第二凸起, 所述后胸部左上板块设有左上板块第一卡槽, 所述后胸部左下板 块设有左下板块第二卡槽, 所述后胸部右上板块设有右上板块第一卡槽, 所述后胸部右下板 块设有右下板块第二卡槽。

采用拼接式的模型外围结构, 利用中上板块第一凸起, 中下板块第二凸起, 左上板块第 一卡槽, 左下板块第二卡槽, 右上板块第一卡槽, 右下板块第二卡槽实现快速拼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调节胸部模型组装方 法,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 组装模型主干上部分, 首先以上部分支撑板为基础, 然后在所述上部分支撑板 上表面左端安装上部分左斜撑板, 其上表面右端安装上部分右斜撑板, 所述上部分支撑板上 表面中部设有上部分第一通孔, 所述上部分第一通孔安装上部分加固条,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 左端连接上部分左斜撑板, 其右端连接上部分右斜撑板, 所述上部分加固条上方设有上部分 电机支架, 所述上部分电机支架上设有上部分第一电机, 最后在所述上部分支撑板下表面连 接上部分骨架, 所述上部分骨架包括上部分第一骨架和上部分 第二骨架, 所述上部分第一骨 架为中空的框架, 所述上部分第一骨架上方连接上部分第二骨架 , 所述上部分第二骨架顶部 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第二电机的上部分第一凹 槽, 完成模型主干上部分的组装;

步骤二, 组装模型主干中部分, 首先以所述中部分支撑板为基础, 然后把中部分左驱动 盒, 左胸部模型, 中部分第一电机组装成一个整体, 同时, 把中部分右驱动盒, 右胸部模型, 中部分第二电机组装成一个整体, 最后在所述中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左部分连接中 部分左驱动 盒, 所述中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右部分连接中部分右 驱动盒, 完成模型主干中部分的组装; 步骤三, 组装模型主干下部分, 首先以所述下部分支撑板为基础, 然后把所述下部分支 撑板左端连接下部分左连接轴, 最后把所述下部分支撑板右端连接下部分右连 接轴, 完成模 型主干下部分的组装;

步骤四, 组装模型主干结构, 首先把模型主干中部分放进模型主干上部分的 上部分骨架, 接着把模型主干中部分插入模型主干下部分, 完成模型主干结构的组装;

步骤五, 组装模型外围结构, 首先安装所述胸部中上板块, 所述胸部中上板块包括前胸 部中上板块和后胸部中上板块, 利用上部分骨架上的螺栓孔完成安装;

然后安装所述胸部中下板块,所述胸部中下板 块包括前胸部中下板块和后胸部中下板块, 利用下部分前安装板的螺栓孔完成前胸部中下 板块安装; 同时, 利用下部分后安装板的螺栓 孔完成后胸部中下板块安装;

其次安装所述胸部左上板块,所述胸部左上板 块包括前胸部左上板块和后胸部左上板块; 利用左上板块第一卡槽完成安装; 同理, 安装所述胸部左下板块, 所述胸部左下板块包括前 胸部左下板块和后胸部左下板块, 利用左下板块第二卡槽完成安装;

最后安装所述胸部右上板块,所述胸部右上板 块包括前胸部右上板块和后胸部右上板块, 利用右上板块第一卡槽完成安装; 同理, 安装所述胸部右下板块, 所述胸部右下板块包括前 胸部右下板块和后胸部右下板块, 利用右下板块第二卡槽完成安装, 完成组装模型外围结构 的组装。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 节省了传统方法所浪费的时间, 通过机械方式调教胸部模型的位 置, 确定了文胸的左罩杯和右罩杯的相对位置, 利于设计出舒适的文胸以及服饰。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 一步说明;

图 1为本发明智能调节胸部模型爆炸图;

图 2为本发明模型主干结构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模型主干上部分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模型主干中部分示意图;

图 5为本发明模型主干下部分示意图;

图 6为本发明模型外围结构示意图;

图 7为本发明模型主干结构爆炸图;

图 8为图 7中局部 A放大示意图;

图 9为图 7中局部 B放大示意图;

图 10为图 7中局部 C放大示意图;

图 11为图 7中局部 D放大示意图;

图 12为图 7中局部 E放大示意图;

图 13为图 7中局部 F放大示意图;

图 14为图 7中局部 G放大示意图;

图 15为图 7中局部 H放大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模型主干结构 1 ;

模型主干上部分 la, 上部分支撑板 lal, 上部分左斜撑板 la2, 上部分右斜撑板 la3 , 上 部分加固条 la4, 上部分电机支架 la5, 上部分第一电机 la6, 上部分第二电机 la7, 上部分 驱动轴 la8, 上部分骨架 la9, 上部分第一通孔 lalO, 上部分第一骨架 lal l, 上部分第二骨 架 lal2, 上部分第一凹槽 lal3, 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4, 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5, 上部分左斜撑板条形孔 lal6, 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7, 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二部 分 lal8, 上部分右斜撑板条形孔 lal9, 上部分加固条第一部分 la20, 上部分加固条第二部 分 la21, 上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 la22, 上部分加固条第一凸起 la23, 上部分加固条第二凸 起 la24;

模型主干中部分 lb, 中部分支撑板 lbl,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左胸部模型 lb3, 中部分 第一电机 lb4, 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 右胸部模型 lb6, 中部分第二电机 lb7, 中部分第三电 机 lb8,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 l0, 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中部分转轴 lbl2, 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复位弹簧 lbl 5, 中部分第一凹槽 lbl6, 中部 分第一通孔 lbl7, 中部分第一卡环 lbl8, 中部分第二卡环 lbl9, 中部分第三卡环 lb20, 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中部分第一螺孔 lb26, 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 模型主干下部分 l c , 下部分支撑板 lc l, 下部分左连接轴 lc2, 下部分右连接轴 lc3, 下 部分骨架 lc4, 下部分第一电机 lc5, 下部分第一骨架 lc6, 下部分第二骨架 lc7, 下部分前 安装板 l c8, 下部分后安装板 lc9, 下部分第一支耳 lcl0, 下部分第二支耳 lcl l ;

模型外围结构 2 ;

胸部中上板块 2a, 前胸部中上板块 2al, 后胸部中上板块 2a2, 中上板块第一螺孔 2a3, 中上板块第一凸起 2a4;

胸部中下板块 2b, 前胸部中下板块 2bl, 后胸部中下板块 2b2, 中下板块第一螺孔 2b3, 中下板块第二凸起 2b4;

胸部左上板块 2c, 前胸部左上板块 2cl, 后胸部左上板块 2c2, 左上板块第一卡槽 2c3; 胸部左下板块 2d, 前胸部左下板块 2dl, 后胸部左下板块 2d2, 左下板块第二卡槽 2d3 ; 胸部右上板块 2e, 前胸部右上板块 2el, 后胸部右上板块 2e2, 右上板块第一卡槽 2e3 ; 胸部右下板块 2f, 前胸部右下板块 2Π, 后胸部右下板块 2f2, 右下板块第二卡槽 2f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 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 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 2, 图 4, 图 6, 图 7, 图 12, 图 13, 图 14所示, 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包括模型主 干结构 1, 位于模型主干结构 1上的模型外围结构 2, 及控制单元,

模型主干结构 1设有压力传感器, 控制单元用于驱动胸部模型, 压力传感器用于感应尺 寸参数; 模型主干结构 1包括模型主干上部分 la、模型主干中部分 lb和模型主干下部分 l c ;

模型主干中部分 lb包括中部分支撑板 lbl,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内的中部分第一齿轮, 左胸部模型 lb3,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上的中部分第一电机 lb4, 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内的中部分第二齿轮, 右胸部模型 lb6,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上的中部分第二电机 lb7, 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 中部分支撑板 lbl上表面左部分连接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中部分支撑板 lbl上表面右 部分连接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中部分第一电机 lb4通过中部分第一齿轮控制左胸部模型 lb3 上下移动, 中部分第二电机 lb7通过中部分第二齿轮控制右胸部模型 lb6上下移动, 中部分 第三电机 lb8通过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同时控制左胸部模型 lb3和右胸部模型 lb6左右运动。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包括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 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中部分转轴 lbl2, 左中部分轴承座 1W 3,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复位弹簧 lbl5,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顶部设 有用于放置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的中部分第一凹槽 lbl6,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内部设有用 于穿过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输出轴的中部分第一通孔 lbl7,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侧壁设有 中部分第一卡环 lbl8, 且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通过中部分第 -卡环 lbl8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驱动中部分转轴 lbl2动作,中部分转轴 lbl2 两端分别连接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和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中部分转轴 lbl2外套有复位弹 簧 lbl5 ;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二卡环 lbl9, 且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通过第 二卡环 lbl9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 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三卡环 lb20, 且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通过第三卡环 lb20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 包括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左中部分轴 承座第三部分 lb23,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和左中 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 lbl2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且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 部分第一螺孔 lb26,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包括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右中部分轴 承座第三部分 lb30,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和右中 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 lbl2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且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 部分第一螺孔 lb26,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实施例二,

如图 2, 图 3, 图 4, 图 6, 图 7, 图 8, 图 9, 图 10, 图 12, 图 13, 图 14所示, 智能调 节胸部模型, 包括模型主干结构 1, 位于模型主干结构 1上的模型外围结构 2,

模型主干结构 1设有压力传感器; 模型主干结构 1包括模型主干上部分 la、 模型主干中 部分 lb和模型主干下部分 lc;

模型主干中部分 lb包括中部分支撑板 lbl,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内的中部分第一齿轮, 左胸部模型 lb3,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上的中部分第一电机 lb4, 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内的中部分第二齿轮, 右胸部模型 lb6,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上的屮部分第二电机 lb7, 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 中部分支撑板 lbl上表面左部分连接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中部分支撑板 Ibl上表面右 部分连接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中部分第一电机 lb4通过中部分第一齿轮控制左胸部模型 lb3 上下移动, 中部分第二电机 lb7通过中部分第二齿轮控制右胸部模型 lb6上下移动, 中部分 第三电机 lb8通过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同时控制左胸部模型 lb3和右胸部模型 lb6左右运动。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包括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 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中部分转轴 lbl2, 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复位弹簧 lbl5,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顶部设 有用于放置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的中部分第一凹槽 lbl6,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内部设有用 于穿过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输出轴的中部分第一通孔 lbl7,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侧壁设有 中部分第一卡环 lbl8, 且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通过中部分第一卡环 lbl8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驱动中部分转轴 lbl2动作,中部分转轴 lbl2 两端分别连接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和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中部分转轴 lbl2外套有复位弹 簧 lbl5;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二卡环 lbl9, 且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通过第 二卡环 lbl9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 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三卡环 lb20, 且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通过第三卡环 lb20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 包括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左中部分轴 承座第三部分 lb23,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和左中 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 lbl2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且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 部分第一螺孔 lb26,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包括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右中部分轴 承座第三部分 lb30,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和右中 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 lbl2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且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 部分第一螺孔 lb26,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模型主干上部分 la包括上部分支撑板 lal, 上部分左斜撑板 la2, 上部分右斜撑板 la3, 上部分加固条 la4, 上部分电机支架 la5, 上部分第一电机 la6, 上部分第二电机 la7, 上部 分驱动轴 la8, 上部分骨架 la9, 上部分支撑板 lal上表面左端安装上部分左斜撑板 la2, 其 上表面右端安装上部分右斜撑板 la3, 上部分支撑板 lal 上表面中部设有上部分第一通孔 lalO, 上部分第一通孔 lalO安装上部分加固条 la4, 上部分加固条 la4左端连接上部分左斜 撑板 la2,其右端连接上部分右斜撑板 la3,上部分加固条 la4上方设有上部分电机支架 la5, 上部分电机支架 la5上设有上部分第一电机 la6; 上部分支撑板 lal下表面连接上部分骨架 la9,上部分骨架 la9包括上部分第一骨架 lal l和上部分第二骨架 lal2,上部分第一骨架 lal l 为中空的框架, 上部分第一骨架 lal l上方连接上部分第二骨架 lal2, 上部分第二骨架 l a 12 顶部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第二电机 la7的上部分第一凹槽 la:13 ; 上部分第一电机 la6驱动上 部分驱动轴 la8前后运动, 上部分第二电机 la7驱动上部分驱动轴 la8左右运动。

上部分左斜撑板 la2 包括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4 和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5, 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4连接上部分支撑板 lal, 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4 侧壁连接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5, 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5设有上部分左斜撑 板条形孔 lal6 ; 上部分右斜撑板 la3包括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7和上部分右斜撑板 第二部分 lal8, 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7连接上部分支撑板 lal, 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 部分 lal7侧壁连接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8, 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8设有上部 分右斜撑板条形孔 lal9 ; 上部分加固条 la4包括上部分加固条第一部分 la20, 上部分加固条 第二部分 la21, 上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 la22, 上部分加固条第二部分 la21两端分别连接上 部分加固条第一部分 la20和上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 la22, 上部分加固条第一部分 la20左端 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左斜撑板条形孔 lal6的上部分加固条第一凸起 la23, 上部分加固条第 三部分 la22右端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右斜撑板条形孔 lal9的上部分加固条第二凸起 la24。 实施例三,

如图 2,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图 12, 图 13, 图 14, 图 15所示,

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包括模型主干结构 1, 位于模型主干结构 1上的模型外围结构 2, 模型主干结构 1设有压力传感器; 模型主干结构 1包括模型主干上部分 la、 模型主干中 部分 lb和模型主干下部分 lc;

模型主干中部分 lb包括中部分支撑板 lbl,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内的中部分第一齿轮, 左胸部模型 lb3,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上的中部分第一电机 lb4, 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内的中部分第二齿轮, 右胸部模型 lb6,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上的中部分第二电机 lb7, 屮部分第三电机 lb8,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 中部分支撑板 lbl上表面左部分连接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中部分支撑板 lbl上表面右 部分连接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中部分第一电机 lb4通过中部分第一齿轮控制左胸部模型 lb3 上下移动, 中部分第二电机 lb7通过中部分第二齿轮控制右胸部模型 lb6上下移动, 中部分 第三电机 lb8通过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同时控制左胸部模型 lb3和右胸部模型 lb6左右运动。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包括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0, 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中部分转轴 lbl2, 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复位弹簧 lbl5,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顶部设 有用于放置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的中部分第一凹槽 lbl6,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内部设有用 于穿过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输出轴的中部分第一通孔 lbl7,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侧壁设有 中部分第一卡环 lbl8, 且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通过中部分第一卡环 lbl8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驱动中部分转轴 lbl2动作,中部分转轴 lbl2 两端分别连接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和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中部分转轴 lbl2外套有复位弹 簧 lbl5;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二卡环 lbl9, 且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通过第 二卡环 lbl9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 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三卡环 lb20, 且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通过第三卡环 lb20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 包括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左中部分轴 承座第三部分 lb23,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和左中 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 lbl2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且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 部分第一螺孔 lb26,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包括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右中部分轴 承座第三部分 lb30,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和右中 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 lbl2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且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 部分第一螺孔 lb26,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模型主千下部分 lc包括下部分支撑板 lcl, 下部分左连接轴 lc2, 下部分右连接轴 lc3, 下部分骨架 lc4, 下部分第一电机 lc5, 下部分支撑板 lcl左端连接下部分左连接轴 lc2, 下 部分支撑板 lcl右端连接下部分右连接轴 lc3, 下部分骨架 lc4包括下部分第一骨架 lc6和 下部分第二骨架 lc7, 下部分第一骨架 lc6为凹形, 其凹形开口放置下部分第一电机 lc5, 下 部分第二骨架 lc7为梯形。

下部分支撑板 lcl前面设有下部分前安装板 lc8, 且下部分支撑板 lcl后面设有下部分 后安装板 lc9, 下部分前安装板 lc8为三角形, 下部分前安装板 lc8左右两端设有用于连接 下部分第二骨架 lc7的下部分第一支耳 lclO; 下部分后安装板 lc9设有用于连接下部分第二 骨架 lc7的下部分第二支耳 lcl l。 实施例四,

如图 1, 图 2, 图 4, 图 6, 图 7, 图 12, 图 13, 图 14所示, 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包括 模型主干结构 1, 位于模型主干结构 1上的模型外围结构 2,

模型主干结构 1设有压力传感器; 模型主干结构 1包括模型主干上部分 la、 模型主干中 部分 lb和模型主干下部分 lc ;

模型主干中部分 lb包括中部分支撑板 lbl,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内的中部分第一齿轮, 左胸部模型 lb3,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上的中部分第一电机 lb4, 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内的中部分第二齿轮, 右胸部模型 lb6,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上的中部分第二电机 lb7, 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 中部分支撑板 lbl上表面左部分连接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中部分支撑板 lbl上表面右 部分连接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中部分第一电机 lb4通过中部分第一齿轮控制左胸部模型 lb3 上下移动, 中部分第二电机 lb7通过中部分第二齿轮控制右胸部模型 lb6上下移动, 中部分 第三电机 lb8通过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同时控制左胸部模型 lb3和右胸部模型 lb6左右运动。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包括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 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中部分转轴 lbl2, 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复位弹簧 lbl5, 中部分驱动机架 IblO顶部设 有用于放置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的中部分第一凹槽 lbl6, 中部分驱动机架 IblO内部设有用 于穿过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输出轴的中部分第一通孔 lbl7, 中部分驱动机架 IblO侧壁设有 中部分第一卡环 lbl8, 且中部分驱动机架 IblO通过中部分第一卡环 lbl8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驱动中部分转轴 lbl2动作,中部分转轴 lbl2 两端分别连接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和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中部分转轴 lbl2外套有复位弹 簧 lbl5 ;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二卡环 lbl9, 且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通过第 二卡环 lbl9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 屮部分右驱动盒 lb5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三卡环 lb20, 且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通过第三卡环 lb20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i l。

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 包括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左中部分轴 承座第三部分 lb23,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和左中 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 lbl2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且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 部分第一螺孔 lb26,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包括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右中部分轴 承座第三部分 lb30,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和右中 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 lbl2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且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 部分第一螺孔 lb26,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模型外围结构 2包括胸部中上板块 2a, 胸部中下板块 2b, 胸部左上板块 2c, 胸部左下 板块 2d, 胸部右上板块 2e, 胸部右下板块 2f, 胸部中上板 2a块包括前胸部中上板块 2al和 后胸部中上板块 2a2 ; 胸部中下板块 2b包括前胸部中下板块 2bl和后胸部中下板块 2b2 ; 胸 部左上板块 2c包括前胸部左上板块 2cl和后胸部左上板块 2c2 ; 胸部左下板块 2d包括前胸 部左下板块 2dl和后胸部左下板块 2d2 ; 胸部右上板块 2e包括前胸部右上板块 2el和后胸部 右上板块 2e2; 胸部右下板块 2f包括前胸部右下板块 2f 1和后胸部右下板块 2f2。

前胸部中上板块 2al设有三个中上板块第一螺孔 2a3, 后胸部中上板块 2a2设有中上板 块第一凸起 2a4, 前胸部中下板块 2bl设有两个中下板块第一螺孔 2b3, 后胸部中下板块 2b2 设有中下板块第二凸起 2b4, 后胸部左上板块 2c2设有左上板块第一卡槽 2c3, 后胸部左下板 块 2d2设有左下板块第二卡槽 2d3, 后胸部右上板块 2e2设有右上板块第一卡槽 2e3, 后胸部 右下板块 2f2设有右下板块第二卡槽 2f3。 实施例五,

如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图 8, 图 9, 图 10, 图 11, 图 12, 图 13, 图 14, 图 15所示, 智能调节胸部模型, 包括模型主干结构 1, 位于模型主干结构 1上的模型 外围结构 2,

模型主干结构 1设有压力传感器; 模型主干结构 1包括模型主干上部分 la、 模型主干中 部分 lb和模型主干下部分 lc;

模型主干中部分 lb包括中部分支撑板 lbl,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内的中部分第一齿轮, 左胸部模型 lb3, 位于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上的中部分第一电机 lb4, 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内的中部分第二齿轮, 右胸部模型 lb6, 位于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上的中部分第二电机 lb7, 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 中部分支撑板 lbl上表面左部分连接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 中部分支撑板 lbl上表面右 部分连接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中部分第一电机 lb4通过中部分第一齿轮控制左胸部模型 lb3 上下移动, 中部分第二电机 lb7通过中部分第二齿轮控制右胸部模型 lb6上下移动, 中部分 第三电机 lb8通过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同时控制左胸部模型 lb3和右胸部模型 lb6左右运动。

中部分驱动结构 lb9包括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0, 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中部分转轴 lbl2, 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复位弹簧 lbl5,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顶部设 有用于放置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的中部分第一凹槽 lbl6,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内部设有用 于穿过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输出轴的中部分第一通孔 lbl7, 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侧壁设有 中部分第一卡环 lbl8, 且中部分驱动机架 lblO通过中部分第一卡环 lbl8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中部分第三电机 lb8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驱动中部分转轴 lbl2动作,中部分转轴 lbl2 两端分别连接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和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中部分转轴 lbl2外套有复位弹 簧 lbl5; 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二卡环 lbl9, 且中部分左驱动盒 lb2通过第 二卡环 lbl9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 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侧壁设有中部分第三卡环 lb20, 且中部分右驱动盒 lb5通过第三卡环 lb20套接中部分限位轴 lbl l。

左中部分轴承座 lbl3 包括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左中部分轴 承座第三部分 lb23,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和左中 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 lbl2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且左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 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 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2和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23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 部分第一螺孔 lb26, 左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1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右中部分轴承座 lbl4 包括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 b28上表面左部分设有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右部分设有右中部分轴 承座第三部分 lb30,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和右中 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共同形成用于插入中部分转轴 1W2的中部分第一圆孔 lb24, 且右 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 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 相对面形成中部分第一开缝 lb25 ;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二部分 lb29和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三部分 lb30相对面设有贯穿的中 部分第一螺孔 lb26, 右中部分轴承座第一部分 lb28上表面两端设有中部分第二螺孔 lb27。

模型主干上部分 la包括上部分支撑板 lal, 上部分左斜撑板 la2, 上部分右斜撑板 la3, 上部分加固条 la4, 上部分电机支架 la5, 上部分第一电机 la6, 上部分第二电机 la7, 上部 分驱动轴 la8, 上部分骨架 la9, 上部分支撑板 lal上表面左端安装上部分左斜撑板 la2, 其 上表面右端安装上部分右斜撑板 la3, 上部分支撑板 lal 上表面中部设有上部分第一通孔 lalO, 上部分第一通孔 lalO安装上部分加固条 la4, 上部分加固条 la4左端连接上部分左斜 撑板 la2,其右端连接上部分右斜撑板 la3,上部分加固条 la4上方设有上部分电机支架 la5, 上部分电机支架 la5上设有上部分第一电机 la6; 上部分支撑板 lal下表面连接上部分骨架 la9,上部分骨架 la9包括上部分第一骨架 lal 1和上部分第二骨架 lal2,上部分第一骨架 lal l 为中空的框架, 上部分第一骨架 lal l上方连接上部分第二骨架 lal2, 上部分第二骨架 lal2 顶部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第二电机 la7的上部分第一凹槽 lal3 ; 上部分第一电机 la6驱动上 部分驱动轴 la8前后运动, 上部分第二电机 la7驱动上部分驱动轴 la8左右运动。

上部分左斜撑板 la2 包括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4 和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5 , 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4连接上部分支撑板 lal, 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4 侧壁连接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5, 上部分左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5设有上部分左斜撑 板条形孔 lal6 ; 上部分右斜撑板 la3包括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7和上部分右斜撑板 第二部分 lal8, 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部分 lal 7连接上部分支撑板 lal, 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一 部分 lal 7侧壁连接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8, 上部分右斜撑板第二部分 lal8设有上部 分右斜撑板条形孔 lal9 ; 上部分加固条 la4包括上部分加固条第一部分 la20, 上部分加固条 第二部分 la21, 上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 la22, 上部分加固条第二部分 la21两端分别连接上 部分加固条第一部分 la20和上部分加固条第三部分 la22, 上部分加固条第一部分 la20左端 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左斜撑板条形孔 lal6的上部分加固条第一凸起 la23, 上部分加固条第 三部分 la22右端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右斜撑板条形孔 lal9的上部分加固条第二凸起 la24。 模型主干下部分 lc包括下部分支撑板 lcl , 下部分左连接轴 lc2, 下部分右连接轴 lc3, 下部分骨架 lc4, 下部分第一电机 lc5, 下部分支撑板 lcl左端连接下部分左连接轴 lc2, 下 部分支撑板 lcl右端连接下部分右连接轴 lc3, 下部分骨架 lc4包括下部分第一骨架 lc6和 下部分第二骨架 lc7, 下部分第一骨架 lc6为凹形, 其凹形开口放置下部分第一电机 lc5, 下 部分第二骨架 lc7为梯形。

下部分支撑板 lcl前面设有下部分前安装板 lc8, 且下部分支撑板 lcl后面设有下部分 后安装板 lc9, 下部分前安装板 lc8为三角形, 下部分前安装板 lc8左右两端设有用于连接 下部分第二骨架 lc7的下部分第一支耳 lclO; 下部分后安装板 lc9设有用于连接下部分第二 骨架 lc7的下部分第二支耳 lcl l。

模型外围结构 2包括胸部中上板块 2a, 胸部中下板块 2b, 胸部左上板块 2c, 胸部左下 板块 2d, 胸部右上板块 2e, 胸部右下板块 2f, 胸部中上板 2a块包括前胸部中上板块 2al和 后胸部中上板块 2a2 ; 胸部中下板块 2b包括前胸部中下板块 2bl和后胸部中下板块 2b2 ; 胸 部左上板块 2c包括前胸部左上板块 2cl和后胸部左上板块 2c2 ; 胸部左下板块 2d包括前胸 部左下板块 2dl和后胸部左下板块 2d2; 胸部右上板块 2e包括前胸部右上板块 2el和后胸部 右上板块 2e2 ; 胸部右下板块 2f包括前胸部右下板块 2f 1和后胸部右下板块 2f2。

前胸部中上板块 2al设有三个中上板块第一螺孔 2a3, 后胸部中上板块 2a2设有中上板 块第一凸起 2a4, 前胸部中下板块 2bl设有两个中下板块第一螺孔 2b3, 后胸部中下板块 2b2 设有中下板块第二凸起 2b4, 后胸部左上板块 2c2设有左上板块第一卡槽 2c3, 后胸部左下板 块 2d2设有左下板块第二卡槽 2d3, 后胸部右上板块 2e2设有右上板块第一卡槽 2e3, 后胸部 右下板块 2f2设有右下板块第二卡槽 2f3。

上述是实施例一,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三, 实施例四, 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 相对实施例 一来说, 实施例二中增加了模型主干上部分 la; 相对实施例一来说, 实施例三中增加了模型 主干下部分 lc; 相对实施例一来说, 实施例四中增加了模型外围结构 2 ; 相对实施例一来说, 实施例五中增加了模型主干上部分 la, 模型主干下部分 lc, 模型外围结构 2。

智能调节胸部模型组装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 组装模型主干上部分, 首先以上部分支撑板为基础, 然后在上部分支撑板上表 面左端安装上部分左斜撑板, 其上表面右端安装上部分右斜撑板, 上部分支撑板上表面中部 设有上部分第一通孔, 上部分第一通孔安装上部分加固条, 上部分加固条左端连接上部分左 斜撑板, 其右端连接上部分右斜撑板, 上部分加固条上方设有上部分电机支架, 上部分电机 支架上设有上部分第一电机, 最后在上部分支撑板下表面连接上部分骨架, 上部分骨架包括 上部分第一骨架和上部分第二骨架, 上部分第一骨架为中空的框架, 上部分第一骨架上方连 接上部分第二骨架, 上部分第二骨架顶部设有用于插入上部分第二 电机的上部分第一凹槽, 完成模型主干上部分的组装;

步骤二, 组装模型主干中部分, 首先以中部分支撑板为基础, 然后把中部分左驱动盒, 左胸部模型, 中部分第一电机组装成一个整体, 同时, 把中部分右驱动盒, 右胸部模型, 中 部分第二电机组装成一个整体, 最后在中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左部分连接中部分 左驱动盒, 中 部分支撑板上表面右部分连接中部分右驱动盒 , 完成模型主干中部分的组装;

步骤三, 组装模型主干下部分, 首先以下部分支撑板为基础, 然后把下部分支撑板左端 连接下部分左连接轴, 最后把下部分支撑板右端连接下部分右连接轴 , 完成模型主干下部分 的组装;

步骤四, 组装模型主干结构, 首先把模型主干中部分放进模型主干上部分的 上部分骨架, 接着把模型主干中部分插入模型主干下部分, 完成模型主干结构的组装;

步骤五, 组装模型外围结构, 首先安装所述胸部中上板块, 胸部中上板块包括前胸部中 上板块和后胸部中上板块, 利用上部分骨架上的螺栓孔完成安装;

然后安装所述胸部中下板块, 胸部中下板块包括前胸部中下板块和后胸部中 下板块, 利 用下部分前安装板的螺栓孔完成前胸部中下板 块安装; 同时, 利用下部分后安装板的螺栓孔 完成后胸部中下板块安装;

其次安装胸部左上板块, 胸部左上板块包括前胸部左上板块和后胸部左 上板块; 利用左 上板块第一卡槽完成安装; 同理, 安装胸部左下板块, 胸部左下板块包括前胸部左下板块和 后胸部左下板块, 利用左下板块第二卡槽完成安装;

最后安装胸部右上板块, 胸部右上板块包括前胸部右上板块和后胸部右 上板块, 利用右 上板块第一卡槽完成安装; 同理, 安装胸部右下板块, 所述右下板块包括前胸部右下板块和 后胸部右下板块, 利用右下板块第二卡槽完成安装, 完成组装模型外围结构的组装。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智能调节胸部模型及其组 装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具体实施例的说 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 想。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 这些改进和 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