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SPIRAL FLOW CONSTANT PRESSURE PUMP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6/179929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is a spiral flow constant pressure pump, comprising a pump rear cover (1), a pump body (2), an impeller (3), a bearing body (4) and a pump shaft (5). The impeller (3) comprises a rear covering plate (301) having one side thereof provided with back blades (305), and the other side thereof provided with long blades (303) and short blades (304) which are evenly arranged in an intersected manner, wherein the long blades (303) and the short blades (304) curve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long blades (303) and the short blades (304) respectively form a respective gyration centre. The inner opening diameter of the common gyration centre of the short blades (304)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mmon gyration centre of the long blades (303). The spiral flow constant pressure pump is used for liquid transmission, and has a constant liquid output pressure and a stable flow, and the friction caused by the pressure from a mechanical seal is small.

Inventors:
LI SHIHUANG (CN)
LIU ZONGA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5/088551
Publication Date:
November 17, 2016
Filing Date:
August 31, 2015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SHANDONG HAOAN COLDTECH NEW MAT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04D29/42; F04D29/24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294580A2008-10-29
CN102361698A2012-02-22
CN103775377A2014-05-07
CN203570667U2014-04-30
CN103352873A2013-10-16
CN203560152U2014-04-23
JP2007205167A2007-08-16
KR20100078697A2010-07-08
Attorney, Agent or Firm:
FINEFIELDS ASSOCIATES (CN)
北京怡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一种螺旋流恒压泵, 其设有泵后盖、 泵体、 叶轮、 轴承体和泵轴, 所 述泵后盖设于所述泵体的后侧并与所述泵体固定连接, 所述泵后盖与 所述泵体共同围绕形成泵室; 所述泵轴伸入所述泵室内, 所述叶轮设 于所述泵室内泵轴的前端; 所述泵后盖与所述泵轴之间设有腔室, 所 述腔室内设有机械密封; 所述轴承体与所述泵体相连接, 所述泵轴通 过两端双滚动轴承支撑在所述轴承体上; 所述叶轮设有后盖板, 所述 后盖板设有两侧, 一侧设有背叶片, 其特征是所述后盖板另一侧设有 均匀分布的长叶片和短叶片, 所述长叶片和所述短叶片交叉分布, 所 述长叶片和所述短叶片均设有同样方向的折弯, 所述长叶片和所述短 叶片均共同围绕形成各自的回转中心, 所述短叶片共同的回转中心内 口直径大于所述长叶片共同的回转中心内口直径。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螺旋流恒压泵, 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后盖设有高 压区内自冷却通道和低压区内自冷却通道, 它们既均与所述腔室相通

, 也均与所述泵室相通; 所述高压区内自冷却通道倾斜角度为 71°, 所述低却压区内自冷通道倾斜角度为 6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螺旋流恒压泵, 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后盖设有高 压区外冷却通道和低压区外冷却通道, 所述高压区外冷却通道和所述 低压区外冷却通道均与所述腔室相通; 所述高压区外冷却通道倾斜角 度为 15°或 90°, 所述低压区外冷却通道倾斜角度为 15°或 90°。

根据权利要求 2或 3所述的螺旋流恒压泵, 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内由半 径为 R的泵体前端部分、 泵体后端部分以及半径为 R1的泵体中部组成 , 所述泵体前端部分的半径 R大于所述泵体中部的半径 Rl。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螺旋流恒压泵, 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叶片和所述 短叶片均与所述后盖板垂直相交, 所述长叶片共同的回转中心内口角 度为 8°〜12°或 55°。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螺旋流恒压泵, 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叶片与所述 短叶片的前端为自由边, 后端为折弯, 所述折弯比所述自由边向内倾 斜的角度为 2°〜6°。

[权利要求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螺旋流恒压泵, 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叶片与所述 短叶片形成的入口角度为 20°〜40°。

[权利要求 8]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螺旋流恒压泵, 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叶片和所述 短叶片分别沿所述后盖板外边缘切线逆吋针方向弯折角度为 20°〜40°

[权利要求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螺旋流恒压泵, 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叶片和所述 短叶片折弯后根部出口角度为 100°〜130°。

[权利要求 10]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螺旋流恒压泵, 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叶片和所述 短叶片均与所述后盖板垂直相交, 所述长叶片共同的回转中心内口角 度为 10°; 所述长叶片与所述短叶片的前端为自由边, 后端为折弯, 所述折弯比所述自由边向内倾斜的角度为 4°; 所述长叶片与所述短叶 片形成的入口角度为 30°; 所述长叶片和所述短叶片分别沿所述后盖 板外边缘切线逆吋针方向弯折角度为 30°; 所述长叶片和所述短叶片 折弯后根部出口角度为 110°。

Description:
螺旋流恒压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压泵, 具体说是一种螺旋流恒压泵。

背景技术

[0002] 授权公告号为 CN101294580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幵了一种螺旋流恒 压泵, 这种 恒压泵包括泵体、 泵壳、 泵轴、 叶轮和电机, 该设计对高粘度高浓度液体以及 流量稳定压力要求高的情况适应性较差, 且出浆压力小、 流量不平稳、 机体震 动性大、 使用寿命短。 工业重质浆用泵因液流浓度高, 颗粒大对泵体自身的耐 磨性抗腐蚀性提出很高的要求, 同吋对泵高扬程、 流量大且恒压力提出更高的 性能要求。

[0003] 现有的一些消防用泵为了增加出口压力, 提高扬程依靠多级离心组合来完成, 且不能平衡轴向力与径向力, 震动大噪音大, 对机械密封磨损大, 密封性能差 、 易漏水、 易泄压, 只能依靠变频调速装置或齿轮增速箱来增加转 速提高压力 , 且压力不稳定, 体积大, 故障率高。 压力增大吋流量减小, 流量 -扬程曲线平 坦不稳定。 现有国外消防泵两级离心泵组合扬程只有 300m, 流量为 90m3/h, 属 于中低压消防泵, 满足不了当今消防应急救援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 建筑物越来越密集越来越高大, 火场情况越来越复杂, 而高层消防技术远 远跟不上高楼上升的速度, 高层消防成为困扰城市消防安全的一个难题, 因此 急需要一种压力高且恒定, 流量大且稳定, 体积小重量轻、 无堵塞故障低、 不 用变频调速装置或齿轮增速箱, 成本低, 操作方便, 适合各种火场情况能满足 各种工作环境要求的中高压消防泵。

技术问题

[0004]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现有螺旋流恒压泵摩擦大 寿命短、 对高浓度高粘度等重质 浆液体的适应性差、 出液压力小不恒定、 流量小不稳定、 震动大体积大、 轴承 体过热且两端温差偏大易出故障等技术问题, 提供一种摩擦小寿命长、 对高浓 度高粘度等重质浆液体的适应性好、 出液压力大且恒定、 流量大且稳定、 有效 平衡轴向力与径向力、 震动小体积小且故障率极低的螺旋流恒压泵。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螺旋流恒压泵, 其设有泵后盖、 泵体、 叶轮、 轴承体和泵轴, 泵后盖设于泵体的后侧并与泵体固定连接, 泵后盖与泵体共同围绕形成泵室; 泵轴伸入泵室内, 叶轮设于泵室内泵轴的前端; 泵后盖与泵轴之间设有腔室, 腔室内设有机械密封; 轴承体与泵体相连接, 泵轴通过两端双滚动轴承支撑在 轴承体上; 叶轮设有后盖板, 后盖板设有两侧, 一侧设有背叶片, 另一侧设有 均匀分布的长叶片和短叶片, 长叶片和短叶片交叉分布, 长叶片和短叶片均设 有同样方向的折弯, 长叶片和短叶片均共同围绕形成各自的回转中 心, 短叶片 共同的回转中心内口直径大于长叶片共同的回 转中心内口直径。

[0006] 优选地, 泵后盖设有高压区内自冷却通道和低压区内自 冷却通道, 它们既均与 腔室相通, 也均与泵室相通。 高压区内自冷却通道倾斜角度为 71°, 低压区内自 冷却通道倾斜角度为 64°。

[0007] 优选地, 泵后盖设有高压区外冷却通道和低压区外冷却 通道, 它们均与腔室相 通。 高压区外冷却通道倾斜角度为 15°或 90°, 低压区外冷却通道倾斜角度为 15° 或 90°。

[0008] 优选地, 泵体内由半径为 R的泵体前端部分、 泵体后端部分以及半径为 R1的泵 体中部组成, 泵体前端部分的半径 R大于泵体中部的半径 Rl。

[0009] 优选地, 长叶片和短叶片均与后盖板垂直相交, 长叶片共同的回转中心内口角 度为 8°〜12°或 55°。

[0010] 优选地, 长叶片与短叶片的前端为自由边, 后端为折弯, 折弯比自由边向内倾 斜的角度为 2°〜6°。

[0011] 优选地, 长叶片与短叶片形成的入口角度为 20°〜40°。

[0012] 优选地, 长叶片和短叶片分别沿后盖板外边缘切线逆吋 针方向弯折角度为 20° 〜40。。

[0013] 优选地, 长叶片和短叶片折弯后根部出口角度为 100°〜130°。

[0014] 优选地, 长叶片和短叶片均与后盖板垂直相交, 长叶片共同的回转中心内口角 度为 10°; 长叶片与短叶片的前端为自由边, 后端为折弯, 折弯比自由边向内倾 斜的角度为 4°; 长叶片与短叶片形成的入口角度为 30°; 长叶片和短叶片分别沿 后盖板外边缘切线逆吋针方向弯折角度为 30°; 长叶片和短叶片折弯后根部出口 角度为 110°。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1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和品质效果:

[0016] (1) 泵体内壁三部分沿泵体中心旋转形成光滑泵体 内壁, 对叶轮起到导向增 大空间作用, 增大吸入流液量同吋减少液流对叶片及后盖板 之间的摩擦; 本发 明装有机械密封且带有从高压区到低压区的内 冷却通道, 高压区冷却通道倾斜 角度为 71°, 低压区冷却通道倾斜角度为 64°, 用自身液压对机械密封进行冷却同 吋平衡压强, 或采用高压区到低压区的外冷却通道, 高压区冷却通道倾斜角度 为 15°或 90°, 低压区冷却通道倾斜角度为为 15°或 90°, 用外部液压对机械密封进 行冷却同吋平衡压强。 以上两种冷却方式均能减少机械密封承受压力 引起的摩 擦, 保证机械密封持久耐用。

[0017] (2) 对各个角度进行精准设置, 泵室内形成的旋转液流在长短枚叶片之间的 空间内被多次挤压提升, 使出液口压力更高, 对高粘度高浓度等重质浆液体的 适应性更好, 适用于 0〜500m扬程所有用泵。

[0018] (3) 均布背叶片位于后端盖后侧与后端盖形成一体 , 当泵室内压力过高吋液 流进入背叶片空间内, 形成另一个向泵后盖方向的纵向流动可平衡泵 体压力, 使泵室内压力保持恒定, 从而使流量保持稳定, 工作更平稳。

[0019] (4) 轴承体采用两端双轴承支撑双密封结构, 轴承通过两端双滚动轴承支撑 在轴承体上, 有效平衡轴向力与径向力, 平衡轴向力使螺旋流恒压泵工作更平 稳, 平衡径向力可避免螺旋流恒压泵轴承体产生过 多热量, 达到旋转平衡, 故 障率低, 提高液体传输效率。

[0020] (5) 该发明还具有震动小, 体积小的优点。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21] 图 1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 2是本发明实施例 1泵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 3是本发明泵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 4是本发明叶轮的左视图;

[0025] 图 5是本发明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 6是本发明叶轮的右视图;

[0027] 图 7是本发明的轴承体装配示意图;

[0028]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 2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 9是本发明实施例 2泵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中符号说明:

[0031] 1.泵后盖; 2.泵体; 3.叶轮; 4.轴承体; 5.泵轴; 6.轴承; 7.轴承端盖; 8.密封圈 ; 101.机械密封; 102.高压区内自冷却通道; 103.低压区内自冷却通道; 104.高 压区外冷却通道; 105.低压区外冷却通道; 201.泵体前端部分; 202.泵体后端部 分; 203.泵体中部; 204.进液口; 205.出液口; 301.后盖板; 302.折弯; 303.长叶 片; 304.短叶片; 305.背叶片。

实施该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0032] 实施例 1

[0033] 如图 1所示, 本发明设有泵后盖 1、 泵体 2、 叶轮 3、 轴承体 4和泵轴 5。 泵后盖 1 设于泵体 2的后侧并与泵体 2固定连接, 其与泵体 2共同围绕形成泵室。 泵轴 5的 前端伸入泵室内, 叶轮 3通过逆向螺母拧紧安装在泵室内泵轴 5的前端。 泵后盖 1 与泵轴 5之间设有腔室, 腔室内设有机械密封; 轴承体 4通过螺母与泵体 2相连接 , 泵轴 5后端通过两端双滚动轴承支撑在轴承体 4上。 泵体 2前端设有水平进液口 204, 右侧设有垂直出液口 205。

[0034] 如图 2所示, 101为机械密封。 泵后盖 1设有高压区内自冷却通道 102和低压区内 自冷却通道 103, 它们既均与机械密封 101所处的腔室相通, 也均与泵室相通。 高压区内自冷却通道倾斜角度为 71°, 低压区内自冷却通道倾斜角度为 64°。 本实 施例的螺旋流恒压泵运行吋通过自身水压对机 械密封 101进行冷却同吋平衡压强 , 这样就减少了机械密封 101承受压力引起的摩擦, 保证机械密封 101持久耐用

[0035] 如图 3所示, 本发明泵体前端部分 201并非传统的单圆弧内壁, 而是多圆弧内壁 。 泵体 2内壁由泵体前端部分 201 (半径为 R的圆弧部分) 、 泵体后端部分 202 ( 直边部分) 以及它们相交处半径为 R1的泵体中部 203组成, 这三部分沿泵体 2中 心旋转形成光滑泵体内壁, 对叶轮 3起到导向增大空间作用, 减少叶轮 3摩擦。 泵体前端部分 201的半径 R大于泵体中部 203的半径 Rl。

[0036] 如图 4、 图 5和图 6所示, 叶轮 3设有后盖板 301, 后盖板 301的一侧设有均匀分布 的 7枚长叶片 303和 7枚短叶片 304, 长叶片 303和短叶片 304交叉分布, 长叶片 303 和短叶片 304均设有同样方向的折弯 302。 后盖板 301的另一侧设有 13条背叶片 30 5, 长叶片 303和短叶片 304的高度要比背叶片 305的高度高。 长叶片 303、 短叶片 304和背叶片 305的数量均可根据实际需要的数量进行调整。

[0037] 7枚长叶片 303与后盖板 301垂直相交, 7枚长叶片 303共同的回转中心内口即液 体进来的角度 a为 10°; 7枚短叶片 304也与后盖板 301垂直相交, 7枚短叶片 304共 同的回转中心内口直径大于 7枚长叶片 303共同的回转中心内口直径。 长叶片 303 与短叶片 304的前端为自由边, 后端为折弯 302, 折弯 302比自由边向内倾斜的角 度 b为 4°; 长叶片 303与短叶片 304形成的入口角度 c为 30°; 长叶片 303和短叶片 30 4分别沿后盖板 301圆形切线边缘逆吋针方向弯折角度 d为 30°。 长叶片 303和短叶 片 304折弯后根部出口角度 e为 110°。

[0038] 如图 7所示, 泵轴 5通过两端双轴承 6与轴承体 4形成一体, 轴承体 4的两端设有 轴承端盖 7, 轴承端盖 7内设有密封圈 8, 该结构为双支撑双密封结构, 能有效平 衡轴向力与径向力保证泵轴与叶轮旋转平稳, 提高液体输送效率。

[0039] 下面对本发明螺旋流恒压泵的工作过程进行进 一步的说明。

[0040] 液体从进液口 204进入, 由于本发明采用均匀分布的、 后端设有折弯 302的长叶 片 303和短叶片 304, 使得叶轮 3根部的液流压力大于叶轮 3前端自由边压力, 液 体由内向外产生纵向流动, 进一步跟随叶片旋转产生旋转流动。 由于叶片长短 均布, 使得泵室内空间更大, 在泵送入大量液流吋, 在长叶片 303与短叶片 304 之间的空间内形成 2个不同压力差并将液流不断挤压, 经多次升压从而形成螺旋 流并最终从出液口 205排出。

[0041] 均匀分布的背叶片 305位于后端盖 301后侧与后端盖 301形成一体, 当泵室内压 力过高吋, 液流进入 13个背叶片 305之间的空间内, 形成另一个向泵后盖 1方向 的纵向流动, 这样可以平衡泵室内压力, 使出液压力达到恒压状态。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42] 实施例 2

[004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大部分相同, 其不同之处在于 7枚长叶片 303共同的回转中 心内口即液体进口的角度 a为 8° ; 长叶片 303与短叶片 304的前端为自由边, 后端 为折弯 302, 折弯 302比自由边向内倾斜的角度 b为 2° ; 长叶片 303与短叶片 304形 成的入口角度 c为 20° ; 长叶片 303和短叶片 304分别沿后盖板 301圆形切线边缘逆 吋针方向弯折角度 d为 20°。 长叶片 303和短叶片 304折弯后根部出口角度 e为 100°

[0044] 本实施例泵后盖 1设有高压区外冷却通道 104和低压区外冷却通道 105, 如图 8、 9所示, 它们既均与泵后盖 1和泵轴 5之间的腔室相通。 高压区外冷却通道 104的 倾斜角度为 15°或 90°, 低压区外冷却通道 105的倾斜角度为 15°或 90°。 本实施例 的螺旋流恒压泵运行吋通过外冷却水对机械密 封 101进行冷却同吋平衡压强, 这 样就减少了机械密封 101承受压力引起的摩擦, 保证机械密封 101持久耐用。

[0045] 实施例 3

[004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大部分相同, 其不同之处在于 7枚长叶片 303共同的回转中 心内口即液体进口的角度 a为 12° ; 长叶片 303与短叶片 304的前端为自由边, 后端 为折弯 302, 折弯 302比自由边向内倾斜的角度 b为 6° ; 长叶片 303与短叶片 304形 成的入口角度 c为 40° ; 长叶片 303和短叶片 304分别沿后盖板 301圆形切线边缘逆 吋针方向弯折角度 d为 40°。 长叶片 303和短叶片 304折弯后根部出口角度 e为 130°

[0047] 实施例 4

[004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大部分相同, 其不同之处在于 7枚长叶片 303共同的回转中 心内口即液体进口的角度 a为 55° ; 长叶片 303与短叶片 304的前端为自由边, 后端 为折弯 302, 折弯 302比自由边向内倾斜的角度 b为 4° ; 长叶片 303与短叶片 304形 成的入口角度 c为 30° ; 长叶片 303和短叶片 304分别沿后盖板 301圆形切线边缘逆 吋针方向弯折角度 d为 30°。 长叶片 303和短叶片 304折弯后根部出口角度 e为 110°

[0049] 实施例 1〜3中本发明选取 7枚长叶片 303共同的回转中心内口即进水口的角度 a 为 8〜12°, 和其它角度均是非常规技术人员经过多次的理 论计算和实践得出的, 其更适合用于重质浆类液体的传输, 而实施例 4中 a为 55°, 也是非常规技术人员 经过多次的理论计算和实践得出的适用于消防 泵的最佳选择。

[0050]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 上述实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 因此, 本 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 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 改变、 组合、 修饰, 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 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