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THREE-PIPE TOTAL-HEATING-PROCESSING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INDEPENDE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METHOD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206012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three-pipe total-heating-processing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mprises an indoor unit (02), an outdoor unit (01), a high-pressure air pipe (62), a low-pressure air pipe (63), a high-pressure liquid pipe (64), a second solenoid valve (65), and a third solenoid valve (66). A first end of the outdoor unit (01) is connected to an end of the high-pressure air pipe (62), the other end of the high-pressure air pipe (62) is separately connected to a first end of the indoor unit (02) and an end of the third solenoid valve (66),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third solenoid valve (66) is connected to a second end of the indoor unit (02); a second end of the outdoor unit (01) is connected to an end of the low-pressure air pipe (63), the other end of the low-pressure air pipe (63) is connected to a third end of the indoor unit (02) and an end of the second solenoid valve (65),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second solenoid valve (65) is connected to a second end of the indoor unit (02); a third end of the outdoor unit (01) is connected to an end of the high-pressure liquid pipe (64),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high-pressure liquid pipe (64) is connected to a fourth end of the indoor unit (02). Also disclosed is an independe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method.

Inventors:
LIU MIN (CN)
ZHANG WENQIANG (CN)
CAO RUI (CN)
LI YAJUN (CN)
DENG YUPING (CN)
WANG YUANPENG (CN)
CAO PEICHU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88536
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31, 2014
Filing Date:
December 04,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4F11/02; F24F1/00; F24F3/14; F25B41/20; F25B41/325; F25B41/37
Foreign References:
JP2011017515A2011-01-27
CN200943911Y2007-09-05
CN102878613A2013-01-16
JP2010175108A2010-08-12
CN103353147A2013-10-16
CN203413735U2014-01-29
CN1993587A2007-07-04
CN1864035A2006-11-15
JP2005283064A2005-10-13
JP2010255970A2010-11-11
US20050022541A12005-02-03
Attorney, Agent or Firm:
BEIJING KINGDAUNION LAW FIRM (CN)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 该系统包括: 室内机, 其特 征在于, 还包括: 室外机、 高压气管、 低压气管、 高压液管、 第二电磁阔 以及第三电磁阔, 其中,

室外机包括: 控制单元、 切换单元、 分流单元、 第一换热器、 第一电 子膨胀阔、 第一电磁阔以及毛细管;

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分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 分流单元的输出端还与 室外机的第一端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 第一电子膨胀阔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子膨胀阔的另一端与室外机的第三端 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阔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磁阔的另一端与 毛细管的一端相连, 毛细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分流单元 的输入端以及室外机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一端与高压气管的一端相连, 高压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室 内机的第一端以及第三电磁阔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磁阔的另一端与室内机 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二端与低压气管的一端相连, 低压气管的另一 端与室内机的第三端以及第二电磁阔的一端相连, 第二电磁阔的另一端与 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三端与高压液管的一端相连, 高压液管 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四端相连;

控制单元, 用于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控制第一换热器 作为冷凝器、 室内机中的第四换热器作为蒸发器; 第三电磁阔关闭, 将切 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控制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 第 四换热器作为冷凝器; 第一电磁阔关闭, 将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 通;

分流单元, 用于将切换单元、 毛细管以及室外机的第二端输入的高压 制冷剂汇流, 经压缩后, 进行分流, 分别输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 冷剂, 其中, 第一股制冷剂进入切换单元的第一端, 第二股制冷剂进入室 外机的第一端。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包括: 第一 风室单元、 第二风室单元以及第三风室单元, 其中, 第一风室单元中设置 有第二换热器、 新风通道、 第一送风通道以及第一风室, 新风通道以及第 一送风通道分别位于第一风室单元两侧; 第二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三换热 器、 第一回风通道、 排风通道、 第二风室、 室内机的第一端以及室内机的 第三端, 第一回风通道以及排风通道分别位于第二风室单元两侧; 第三风 室单元中, 设置有室内机的第二端、 室内机的第四端、 第四换热器、 第二 回风通道、 第二送风通道以及第三风室, 第二回风通道以及第二送风通道 分别位于第三风室单元两侧。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室单元进一 步包括: 第一风阔、 第二风阔、 第五风阔、 第六风阔、 第一风管以及第三 风管, 其中,

第一风室的内壁一端开设有新风通道, 内壁另一端开设有第一送风通 道, 在新风通道通往第一送风通道、 且靠近新风通道的内壁一端, 设置有 第一风以及第二风阀, 在第一送风通道通往新风通道、 且靠近第一送风通 道的内壁另一端, 设置有第五风阔以及第六风阔; 在第一风室内, 设置有 第二换热器;

在第一风室与第二风室的连接处, 设置有将第二风阔连接至第二风室 单元的第一风管、 以及, 将第五风阔连接至第二风室单元的第三风管。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室单元进一 步包括: 第三风阔、 第四风阔、 第七风阔、 第八风阔、 第二风管、 第四风 管、 第二四通换向阔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阔, 其中,

第二风室与第一风室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一回风通道, 内壁另一 端开设有排风通道, 在第一回风通道通往排风通道、 且靠近第一回风通道 的内壁一端, 设置有第三风阔以及第四风阔, 在排风通道通往第一回风通 道、 且靠近排风通道的内壁另一端, 设置有第七风阔以及第八风阔; 在第 二风室内, 设置有第二四通换向阔、 第二电子膨胀阔以及第三换热器; 在第一风室与第二风室的连接处, 设置有将第四风阔连接至第一风室 的第二风管、 以及, 将第七风阔连接至第一风室的第四风管;

所述第三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三电子膨胀阔, 第三风室与第二风室间不透风;

第三风室与第一风室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二回风通道, 内壁另一 端开设有第二送风通道, 在第三风室内, 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阔以及第四 换热器;

室内机的第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阔第二端相连,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 一端与第二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子膨胀阔的 一端相连, 第二电子膨胀阔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三换热 器的另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相连,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与 室内机的第三端相连;

室内机的第二端与第四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四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 三电子膨胀阔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子膨胀阔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四端相 连。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单元包括: 压 缩机、 单向阔以及气液分离器, 压缩机的输出端与单向阔的输入端相连, 单向阔的输出端分别与切换单元以及第一端相连, 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 切换单元的输出端以及第二端相连, 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 端相连;

切换单元为第一四通换向阔,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单向阔的输 出端相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四 通换向阔的第三端与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及第二端相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 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阔输入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一端为第一截止阔, 室外机的第二端为第三截止阔, 室外 机的第三端为第四截止阔。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 第二 换热器、 第三换热器及第四换热器为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 通道换热器, 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涂有吸湿材料。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 端连通, 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和第三电磁阔关闭, 第二电磁 阔打开, 按照预设程序调节蒸发器供液量的第一电子膨胀阔全开, 第二电 子膨胀阔和第三电子膨胀阔分别起节流作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制冷剂由压缩机排气口排出进入单向阔, 由单向阔出来的高压制冷剂 气体被分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分别进入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阔;

第一股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二 端, 依次进入第一换热器、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四截止阔、 高压液管、 室 内机的第四端、 第三电子膨胀阔、 第四换热器、 室内机的第二端、 第二电 磁阔、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 口进入压缩机;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出口经高压气管和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 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 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冷凝器的第一换热器将热量排入大气;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 进入第三风室并与作为蒸发器的第四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 回风的热量被 第四换热器中低温制冷剂带走, 空气被降温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8.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工况包括循环 切换的第一循环周期以及第二循环周期,

在第一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凝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与第三 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开启, 第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关闭;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的第二股制冷剂, 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三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二换热器、 第二四 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高 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降温冷却, 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 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三换热器的排热, 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 且 回风带走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二循环周期中吸收的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中的水分被吸走, 从而实现再生, 被加热加湿的空气 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二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蒸发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与第四 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关闭, 第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开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的第二股制冷剂, 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一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换热器、 第二四 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高 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降温冷却, 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 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二风室, 最后由第一送 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二换热器的排热, 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 且 回风带走第二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一循环周期中吸收的水分, 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二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 时, 触发进入第一循环周期, 如此循环。

9.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 端连通, 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和第二电磁阔关闭, 第三电磁 阔打开,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二电子膨胀阔和第三电子膨胀阔均起节流作 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制冷剂由压缩机排气口排出进入单向阔, 由单向阔出来的高压制冷剂 气体被分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分别进入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阔;

第一股制冷剂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四端, 进入第一电磁阔后处于滞止状态;

进入第一截止阔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出口进入高压气管, 分为两部分, 其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阔, 进入到室内机的第二端, 流 经第四换热器、 第三电子膨胀阔、 室内机的第四端、 高压液管, 流入第四 截止阔, 再依次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一换热器, 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 流入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回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 缩机; 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 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 从大气吸收热量;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 道进入第三风室, 并与作为冷凝器的第四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 第四换热 器将热量排入回风中, 空气被加热后, 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热工况包括循 环切换的第三循环周期以及第四循环周期,

在第三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凝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与第三 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关闭, 第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开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的制冷剂, 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 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二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 阔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低 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的排热加热, 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三换热器 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四循环周期吸收的水分, 新风被加热加湿后, 经 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二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降温, 回风中的热量被 回收, 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被降温 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四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蒸发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与第四 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开启, 第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关闭;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的制冷剂, 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 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 阔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

室外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的排热加热, 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二换热 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三循环周期吸收的水分, 新风被加热加湿后, 经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三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降温, 回风中的热量被 回收, 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被降温 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四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 触 发进入第三循环周期, 如此循环。

11.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该方法包括:

将室外机接收的制冷剂经分流单元压缩后, 进行分流, 分别输出第一 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判断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还是制热工况;

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将分流单元输出的第一股制冷剂由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流经室外机第四截止阔、 高压液管、 第四换热器、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回到分流单元;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出口经高压气管和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 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 阔, 回到分流单元;

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将分流单元输出的第一股制冷剂由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进入第一电磁 阔及毛细管, 回流到分流单元;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输出端进入高压气管, 分为两部分, 其 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阔, 经第四换热器、 高压液管, 流入第四截止阔, 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流入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回流到分 流单元; 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的第一端, 经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回流到分流单元。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室外机包括: 压缩机、 单向阔、 第一四通换向阔、 第一换热器、 第一电子膨胀阔、 气液分离器、 第一截止阔、 第三截止阔、 第四截止阔、 第一电磁阔和毛细管;

所述室内机包括: 新风通道、 第一回风通道、 第二回风通道、 第一送 风通道、 排风通道、 第二送风通道、 第一风室、 第二风室、 第三风室、 第 一风阔、 第二风阔、 第三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 第六风阔、 第七风 阔、 第八风阔、 第一风管、 第二风管、 第三风管、 第四风管、 第二四通换 向阔、 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换热器、 第三电子膨胀阔以及 第四换热器;

所述分流单元包括: 压缩机、 单向阔以及气液分离器, 压缩机的输出 端与单向阔的输入端相连, 单向阔的输出端分别与切换单元以及第一端相 连, 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以及第二端相连, 气液分离 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

制冷剂由压缩机排气口排出进入单向阔, 由单向阔出来的高压制冷剂 气体被分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分别进入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阔;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 端连通, 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和第三电磁阔关闭, 第二电磁 阔打开, 按照预设程序调节蒸发器供液量的第一电子膨胀阔全开, 第二电 子膨胀阔和第三电子膨胀阔分别起节流作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第一股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二 端, 依次进入第一换热器、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四截止阔、 高压液管、 室 内机的第四端、 第三电子膨胀阔、 第四换热器、 室内机的第二端、 第二电 磁阔、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 口进入压缩机;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出口经高压气管和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 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 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冷凝器的第一换热器将热量排入大气;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 进入第三风室并与作为蒸发器的第四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 回风的热量被 第四换热器中低温制冷剂带走, 空气被降温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 端连通, 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和第二电磁阔关闭, 第三电磁 阔打开,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二电子膨胀阔和第三电子膨胀阔均起节流作 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第一股制冷剂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四端, 进入第一电磁阔后处于滞止状态;

进入第一截止阔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输出端进入高压气 管, 分为两部分, 其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阔, 进入到室内机的第二端, 流 经第四换热器、 第三电子膨胀阔、 室内机的第四端、 高压液管, 流入第四 截止阔, 再依次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一换热器, 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 流入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回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 缩机; 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 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 从大气吸收热量;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 道进入第三风室, 并与作为冷凝器的第四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 第四换热 器将热量排入回风中, 空气被加热后, 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制冷工况包括循环切换 的第一循环周期以及第二循环周期,

在第一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第二 冷凝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 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开启,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关闭;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流经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二 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 机的第三端;

在第二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第二 蒸发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 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关闭,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开启;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流经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 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 机的第三端。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制热工况包括循环切换 的第三循环周期以及第四循环周期,

在第三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第二 冷凝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 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关闭,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开启;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流经第二四 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二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 端;

在第四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第二 蒸发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 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开启,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关闭;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流经第二四 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 端。

Description:
说 明 书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及温湿度独立 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联机空调控制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 调系统及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过在居住和室内工作环境下安装空 调系统, 用以提升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 成为人们提高舒适性需求的 一个重要选择。 其中, 多联机空调技术由于具有控制自由、 高效节能、 便 于安装维护等优点, 是空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多联机空调系统主要用于控制室内的温湿度, 一般包括一台或多台室 外机、 一台或多台室内机以及线控器, 线控器与室内机相连, 室内机再与 室外机相连。 室外机一般由室外侧换热器、 压缩机和其它制冷附件组成; 室内机由风机和换热器等组成, 与多台家用空调相比,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 室外机共用, 可有效降低设备成本, 并可实现各室内机的集中管理, 可单 独启动一台室内机运行, 也可多台室内机同时启动运行, 使得控制更加灵 活。

多联机空调系统对空气进行处理时, 需要对空气的温度、 湿度及新风 换气次数进行调节和控制, 其中, 相对来说, 湿度控制难度更大。 现有多 联机空调系统中, 主要采用新风与回风单独处理的降温除湿方式 以及转轮 除湿方式调节室内空气舒适度。 其中, 降温除湿的方法, 一方面, 过度降 低送风温度将导致多联机空调系统能耗高、 且蒸发温度降低, 而蒸发温度 的降低又将导致多联机空调系统能效比较低, 另一方面, 为避免冷吹风感 强烈对用户造成的不舒适性, 需要对送风采用电加热丝加热, 而这将进一 步增加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能耗。 采用转轮除湿的系统可在大风量场合下对 空气湿度进行集中处理, 但该方法为了使吸湿材料再生, 必须对回风采用 电加热丝进行加热, 也额外增加了多联机空调系统整体能耗, 此外, 转轮 除湿系统体积庞大, 无法与多联机空调系统送风末端配合使用。 因而, 基 于能耗的考虑, 应用多联机空调系统场景的温湿度控制不适合 采用降温除 湿手段和转轮除湿系统。 为了降低多联机空调系统功耗, 提高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冷性能, 且通 过多联机空调系统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 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联 机空调系统(公开号: CN102878613A ) 。 图 1为现有改进的多联机空调系 统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 1 , 现有改进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 01及室 内机 02, 其中,

室外机 01包括: 压缩机 1、 单向阔 2、 第一四通换向阔 3、 第一换热器 4、 第一电子膨胀阔 5、 气液分离器 6、 第一截止阔 7、 第二截止阔 8、 第三 截止阔 9和第四截止阔 10, 其中, 压缩机 1的输出端与单向阔 2的输入端 相连, 单向阔 2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 阔 7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 4的输入端 相连, 第一换热器 4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阔 5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电 子膨胀阔 5的输出端与第四截止阔 10的输入端相连, 第四截止阔 10的输 出端与室内机 02相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三端分别与气液分离器 6的 输入端以及第三截止阔 9的输入端相连相连, 气液分离器 6的输出端与压 缩机 1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四端与第二截止阔 8的输入 端相连, 第一截止阔 7、 第二截止阔 8以及第三截止阔 9的输出端分别与室 内机 02相连。

室内机 02包括: 第一风室单元、 第二风室单元以及第三风室单元, 其 中,第一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器 33、新风通道 11、第一送风通道 14、 第一风室 17、 第一风阔 20、 第二风阔 21、 第五风阔 24、 第六风阔 25、 第 一风管 28以及第三风管 30; 第二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三换热器 35、 第一 回风通道 12、 排风通道 15、 第二风室 18、 第一端、 第三端、 第三风阔 22、 第四风阔 23、 第七风阔 26、 第八风阔 27、 第二风管 29、 第四风管 31、 第 二四通换向阔 32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阔 34;第三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端、 第四端、 第四换热器 37、 第二回风通道 13、 第二送风通道 16、 第三风室 19以及第三电子膨胀阔 36。

关于室外机 01及室内机 02的详细结构及具体工作流程, 具体可参见 相关技术文献, 在此不再赞述。 在该多联机空调系统中, 室内机部分通过 冷凝器与蒸发器的切换, 可实现温度与湿度的独立控制, 结构紧凑且设备 集成度高; 而且, 通过回收回风的冷量及热量, 使得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蒸 发温度较高且冷凝温度较低, 从而使得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的能效比高, 提高了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的能效比; 但是, 该改进的技术方案中的室外 机 01为四管制系统, 即室外机 01与室内机 02通过四根制冷剂管道连接, 这样, 在长配管场合下增加了安装及施工费用; 而且, 由于现有市场上销 售的多功能多联机产品及热回收多联机产品为 三管制系统, 因此, 该改进 的技术方案无法与现有多功能多联机产品及热 回收多联机系统融合, 通用 性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 机空调系统, 减小长配 管安装及施工费用、 提高通用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温 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减 小长配管安装及施工费用、 提高通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 机空 调系统, 该系统包括: 室内机,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室外机、 高压气管、 低压气管、 高压液管、 第二电磁阔以及第三电磁阔, 其中,

室外机包括: 控制单元、 切换单元、 分流单元、 第一换热器、 第一电 子膨胀阔、 第一电磁阔以及毛细管;

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分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 分流单元的输出端还与 室外机的第一端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 第一电子膨胀阔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子膨胀阔的另一端与室外机的第三端 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阔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磁阔的另一端与 毛细管的一端相连, 毛细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分流单元 的输入端以及室外机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一端与高压气管的一端相连, 高压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室 内机的第一端以及第三电磁阔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磁阔的另一端与室内机 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二端与低压气管的一端相连, 低压气管的另一 端与室内机的第三端以及第二电磁阔的一端相 连, 第二电磁阔的另一端与 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三端与高压液管的一端相连, 高压液管 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四端相连;

控制单元, 用于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控制第一换热器 作为冷凝器、 室内机中的第四换热器作为蒸发器; 第三电磁阔关闭, 将切 换蕈元 ^第一 ^^第二^ i车 ϋ: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控制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 第 四换热器作为冷凝器; 第一电磁阔关闭, 将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 通;

分流单元, 用于将切换单元、 毛细管以及室外机的第二端输入的高压 制冷剂汇流, 经压缩后, 进行分流, 分别输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 冷剂, 其中, 第一股制冷剂进入切换单元的第一端, 第二股制冷剂进入室 外机的第一端。

较佳地, 所述室内机包括: 第一风室单元、 第二风室单元以及第三风 室单元, 其中, 第一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器、 新风通道、 第一送风 通道以及第一风室, 新风通道以及第一送风通道分别位于第一风室 单元两 侧; 第二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三换热器、 第一回风通道、 排风通道、 第二 风室、 室内机的第一端以及室内机的第三端, 第一回风通道以及排风通道 分别位于第二风室单元两侧; 第三风室单元中, 设置有室内机的第二端、 室内机的第四端、 第四换热器、 第二回风通道、 第二送风通道以及第三风 室, 第二回风通道以及第二送风通道分别位于第三 风室单元两侧。

较佳地, 所述第一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一风阔、 第二风阔、 第五 风阔、 第六风阔、 第一风管以及第三风管, 其中,

第一风室的内壁一端开设有新风通道, 内壁另一端开设有第一送风通 道, 在新风通道通往第一送风通道、 且靠近新风通道的内壁一端, 设置有 第一风以及第二风阀, 在第一送风通道通往新风通道、 且靠近第一送风通 道的内壁另一端, 设置有第五风阔以及第六风阔; 在第一风室内, 设置有 第二换热器;

在第一风室与第二风室的连接处, 设置有将第二风阔连接至第二风室 单元的第一风管、 以及, 将第五风阔连接至第二风室单元的第三风管。

较佳地, 所述第二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三风阔、 第四风阔、 第七 风阔、 第八风阔、 第二风管、 第四风管、 第二四通换向阔以及第二电子膨 胀阔, 其中,

第二风室与第一风室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 一回风通道, 内壁另一 端开设有排风通道, 在第一回风通道通往排风通道、 且靠近第一回风通道 的内壁一端, 设置有第三风阔以及第四风阔, 在排风通道通往第一回风通 道、 且靠近排风通道的内壁另一端, 设置有第七风阔以及第八风阔; 在第 二风室内, 设置有第二四通换向阔、 第二电子膨胀阔以及第三换热器; 在第一风室与第二风室的连接处, 设置有将第四风阔连接至第一风室 的第二风管、 以及, 将第七风阔连接至第一风室的第四风管;

所述第三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三电子膨胀阔,

第三风室与第二风室间不透风;

第三风室与第一风室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 二回风通道, 内壁另一 端开设有第二送风通道, 在第三风室内, 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阔以及第四 换热器;

室内机的第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阔第二端相连 ,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 一端与第二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子膨胀阔的 一端相连, 第二电子膨胀阔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一端 相连, 第三换热 器的另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相连,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与 室内机的第三端相连;

室内机的第二端与第四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四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 三电子膨胀阔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子膨胀阔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四端相 连。

较佳地, 所述分流单元包括: 压缩机、 单向阔以及气液分离器, 压缩 机的输出端与单向阔的输入端相连, 单向阔的输出端分别与切换单元以及 第一端相连, 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以及 第二端相连, 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

切换单元为第一四通换向阔,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单向阔的输 出端相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的输入 端相连, 第一四 通换向阔的第三端与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及第 二端相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 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阔输入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一端为第一截止阔, 室外机的第二端为第三截止阔, 室外 机的第三端为第四截止阔。

较佳地, 所述第一换热器、 第二换热器、 第三换热器及第四换热器为 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 器, 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 器的翅片上涂有吸湿材料。

较佳地,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 端与第二端连通, 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和第三电磁阔关闭, 第二电磁阔打开, 按照预设程序调节蒸发器供液量的第一电子膨 胀阔全开, 第二电子膨胀阔和第三电子膨胀阔分别起节流 作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 量;

制冷剂由压缩机排气口排出进入单向阔, 由单向阔出来的高压制冷剂 气体被分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分别进入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阔;

第一股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流经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二 端, 依次进入第一换热器、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四截止阔、 高压液管、 室 内机的第四端、 第三电子膨胀阔、 第四换热器、 室内机的第二端、 第二电 磁阔、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 口进入压缩机;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出口经高压气管 和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 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 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冷凝器的第一换热器将热量排入大气;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 进入第三风室并与作为蒸发器的第四换热器进 行热量交换, 回风的热量被 第四换热器中低温制冷剂带走, 空气被降温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较佳地, 所述制冷工况包括循环切换的第一循环周期以 及第二循环周 期,

在第一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凝 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与第三 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开启, 第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关闭;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的第二股制冷剂 , 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三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二换热器、 第二四 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高 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降温冷却, 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 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三换热器的排热, 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 且 回风带走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 二循环周期中吸收的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中的水分被吸走, 从而实现再生, 被加热加湿的空气 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二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蒸发 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与第四 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关闭, 第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开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的第二股制冷剂 , 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一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换热器、 第二四 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高 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降温冷却, 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 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二风室, 最后由第一送 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二换热器的排热, 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 且 回风带走第二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 一循环周期中吸收的水分, 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二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 时, 触发进入第一循环周期, 如此循环。

较佳地,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 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和第二电磁阔关闭, 第三电磁阔打开,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二电子膨胀阔和第三电子膨胀阔均 起节流作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制冷剂由压缩机排气口排出进入单向阔, 由单向阔出来的高压制冷剂 气体被分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分别进入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阔;

第一股制冷剂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四端, 进入第一电磁阔后处于滞止状态;

进入第一截止阔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 的出口进入高压气管, 分为两部分, 其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阔, 进入到室内机的第二端, 流 经第四换热器、 第三电子膨胀阔、 室内机的第四端、 高压液管, 流入第四 截止阔, 再依次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一换热器, 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 流入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回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 缩机; 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 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 从大气吸收热量;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 道进入第三风室, 并与作为冷凝器的第四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 第四换热 器将热量排入回风中, 空气被加热后, 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较佳地, 所述制热工况包括循环切换的第三循环周期以 及第四循环周 期,

在第三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凝 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与第三 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关闭, 第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开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的制冷剂, 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 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二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 阔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低 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的排热加热, 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三换热器 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四循环周期吸收的水 分, 新风被加热加湿后, 经 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二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降 温, 回风中的热量被 回收, 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 湿材料吸收, 被降温 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四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蒸发 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与第四 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开启, 第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关闭;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的制冷剂, 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 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 阔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

室外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的排热加热, 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二换热 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三循环周期吸收的 水分, 新风被加热加湿后, 经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三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降 温, 回风中的热量被 回收, 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 湿材料吸收, 被降温 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四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 触 发进入第三循环周期, 如此循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该方法包括:

将室外机接收的制冷剂经分流单元压缩后, 进行分流, 分别输出第一 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判断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还是制热工 况;

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将分流单元输出的第一股制冷剂由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流经室外机第四截止 阔、 高压液管、 第四换热器、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回到分流单元;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出口经高压气管 和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 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 阔, 回到分流单元;

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将分流单元输出的第一股制冷剂由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进入第一电磁 阔及毛细管, 回流到分流单元;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输出端进入高压 气管, 分为两部分, 其 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阔, 经第四换热器、 高压液管, 流入第四截止阔, 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流入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回流到分 流单元; 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的第一端, 经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回流到分流单元。

较佳地, 所述室外机包括: 压缩机、 单向阔、 第一四通换向阔、 第一 换热器、 第一电子膨胀阔、 气液分离器、 第一截止阔、 第三截止阔、 第四 截止阔、 第一电磁阔和毛细管;

所述室内机包括: 新风通道、 第一回风通道、 第二回风通道、 第一送 风通道、 排风通道、 第二送风通道、 第一风室、 第二风室、 第三风室、 第 一风阔、 第二风阔、 第三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 第六风阔、 第七风 阔、 第八风阔、 第一风管、 第二风管、 第三风管、 第四风管、 第二四通换 向阔、 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换热器、 第三电子膨胀阔以及 第四换热器;

所述分流单元包括: 压缩机、 单向阔以及气液分离器, 压缩机的输出 端与单向阔的输入端相连, 单向阔的输出端分别与切换单元以及第一端相 连, 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以及 第二端相连, 气液分离 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

制冷剂由压缩机排气口排出进入单向阔, 由单向阔出来的高压制冷剂 气体被分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分别进入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阔;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 端连通, 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和第三电磁阔关闭, 第二电磁 阔打开, 按照预设程序调节蒸发器供液量的第一电子膨 胀阔全开, 第二电 子膨胀阔和第三电子膨胀阔分别起节流作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第一股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流经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二 端, 依次进入第一换热器、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四截止阔、 高压液管、 室 内机的第四端、 第三电子膨胀阔、 第四换热器、 室内机的第二端、 第二电 磁阔、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 口进入压缩机;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出口经高压气管 和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 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 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冷凝器的第一换热器将热量排入大气;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 进入第三风室并与作为蒸发器的第四换热器进 行热量交换, 回风的热量被 第四换热器中低温制冷剂带走, 空气被降温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 端连通, 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和第二电磁阔关闭, 第三电磁 阔打开,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二电子膨胀阔和第三电子膨胀阔均起节流作 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第一股制冷剂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四端, 进入第一电磁阔后处于滞止状态;

进入第一截止阔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 的输出端进入高压气 管, 分为两部分, 其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阔, 进入到室内机的第二端, 流 经第四换热器、 第三电子膨胀阔、 室内机的第四端、 高压液管, 流入第四 截止阔, 再依次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一换热器, 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 流入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回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 缩机; 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 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 从大气吸收热量;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 道进入第三风室, 并与作为冷凝器的第四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 第四换热 器将热量排入回风中, 空气被加热后, 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较佳地, 所述制冷工况包括循环切换的第一循环周期以 及第二循环周 期,

在第一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 第二 冷凝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二 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开启,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关闭;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二四通 换向阔的第二端, 流经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二 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 机的第三端;

在第二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 第二 蒸发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三 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关闭,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开启;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二四通 换向阔的第二端, 流经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 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 机的第三端。

较佳地, 所述制热工况包括循环切换的第三循环周期以 及第四循环周 期,

在第三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 第二 冷凝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二 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关闭,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开启;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流经第二四 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二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 端;

在第四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 第二 蒸发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三 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开启,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关闭;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流经第二四 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 端。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 机空调系统及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通过在室外机内添加第一电磁阔和毛 细管, 保护第一四通换向阔, 而且利用高压气管、 低压气管、 高压液管、 第二电磁阔以及第三电磁阔连接室外机与室内 机, 通过回收回风的冷量或 热量, 将新风换气、 冷量回收和温度及湿度独立调节控制集中于一 套室内 机, 保证了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 实现了室内新风换气与温度及湿 度独立控制; 同时, 利用三根制冷剂管道连接室外机与室外机, 在长配管 场合下可以减小安装及施工费用, 且能够与现有三管制多功能产品及热回 收多联机系统融合, 提高通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 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 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 筒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 施例及其附图。

图 1为现有改进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 统结构示意图。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 冷工况下制冷剂的 流 ^童 HL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 冷工况下第一循环 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图 5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 冷工况下第二循环 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多联机系统制热工况下制冷 的流路示意图。 图 7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 热工况下第三循环 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图 8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 热工况下第四循环 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图 9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 统温湿度独立控制 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进行清楚、 完整的描 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 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现有通过降温除湿手段和转轮除湿系统进行温 湿度控制的方法, 由于 能效比低且体积庞大, 不适用于多联机空调系统; 而现有改进的多联机空 调系统, 采用四根制冷剂管道连接室外机与室内机长配 管的安装及施工费 用高, 且无法与现有三管制系统的多功能多联机产品 及热回收多联机系统 融合, 通用性低。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 空调系统, 在室外机内 添加第一电磁阔和毛细管, 保护第一四通换向阔, 而且利用三根制冷剂管 道: 高压气管、 低压气管、 高压液管, 以及第二电磁阔、 第三电磁阔连接 室外机与室内机, 通过回收回风的冷量或热量, 将新风换气、 冷量回收和 温度及湿度独立调节控制集中于一套室内机, 使得多联机空调系统能够利 用回风的冷量或热量作为能源, 满足夏季室内新风换气、 回风冷量回收、 降温及除湿的功能; 并满足冬季室内新风换气、 回风热量回收、 供暖及加 湿的功能, 保证多联机空调系统高效运行的同时, 实现室内新风换气与温 度及湿度独立控制; 同时, 从经济角度出发,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多联机 空调系统采用三根制冷剂管道连接室外机与室 外机, 在长配管场合下可以 ; 小 ^奘及施工^用, 0_能句多^规右三營制 功能产品及执回故 关机 统融合, 提高通用性。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 统结构示意图。 参 见图 2, 该多联机空调系统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 包括: 室内机 02、 室外 机 01、 高压气管 62、 低压气管 63、 高压液管 64、 第二电磁阔 65以及第三 电磁阔 66 , 其中, 室外机 01为一台或多台, 室内机 02为一台或多台, 室外机 01 包括: 控制单元、 切换单元、 分流单元、 第一换热器 4、 第 一电子膨胀阔 5、 第一电磁阔 60以及毛细管 61 , 其中,

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分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 分流单元的输出端还与 室外机 01的第一端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 4的一端相连, 第一换热器 4的另一 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阔 5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子膨胀阔 5的另一端与室外机 01的第三端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阔 60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磁阔 60的另 一端与毛细管 61 的一端相连, 毛细管 61 的另一端分别与切换单元的第三 端、 分流单元的输入端以及室外机 01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 01的第一端与高压气管 62的一端相连, 高压气管 62的另一端 分别与室内机 02的第一端以及第三电磁阔 66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磁阔 66 的另一端与室内机 02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 01的第二端与低压气管 63的 一端相连, 低压气管 63的另一端与室内机 02的第三端以及第二电磁阔 65 的一端相连, 第二电磁阔 65的另一端与室内机 02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 01的第三端与高压液管 64的一端相连, 高压液管 64的另一端与室内机 02 的第四端相连;

其中,

控制单元, 用于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控制第一换热器 4 作为冷凝器、 室内机 02中的第四换热器 37作为蒸发器; 第三电磁阔 66关 闭, 将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 使得切换单元的第一端接收分流 单元输出的第一股制冷剂, 通过切换单元的第二端输出至第一换热器 4, 经 第一电子膨胀阔 5及室外机 01的第三端、 高压液管 64输出至室内机 02的 第四端, 并经室内机 02的第二端、 第二电磁阔 65、 低压气管 63、 室外机 01的第二端回流至分流单元的输入端; 室外机 01的第一端接收分流单元输 出的第二股制冷剂, 经过高压气管 62输出至室内机 02的第一端, 并经室 内机 02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63回流至分流单元的输入端;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控制第一换热器 4作为蒸发器、 第四换热器 37作为冷凝器; 第一电磁阔 60关闭, 将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 第三端连通, 使得室外机 01的第一端接收分流单元输出的全部制冷剂, 通 过高压气管 62分别输出至室内机 02的第一端以及第三电磁阔 66, 输出至 室内机 02的第一端的制冷剂, 经室内机 02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63、 室外 机 01的第二端回流至分流单元的输入端; 输出至第三电磁阔 66的制冷剂, 输出至室内机 02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 02的第四端、 高压液管 64回流至 室外机 01 的第三端, 经第一电子膨胀阔 5、 第一换热器 4、 切换单元的第 二端与第三端, 回流至分流单元的输入端;

分流单元, 用于将切换单元、 毛细管以及室外机的第二端输入的高压 制冷剂汇流, 经压缩后, 进行分流, 分别输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 冷剂;

其中, 分流单元包括: 压缩机 1、 单向阔 2以及气液分离器 6, 压缩机 1的输出端与单向阔 2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阔 2的输出端分别与切换单元以 及第一端相连, 气液分离器 6 的输入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以及第二端相 连, 气液分离器 6的输出端与压缩机 1的输入端相连;

切换单元为第一四通换向阔 3 , 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一端与单向阔 2 的输出端相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 4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三端与气液分离器 6的输入端及第二端相连, 第一 四通换向阔 3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阔 60输入端相连;

较佳地, 室外机 01的第一端为第一截止阔 7 , 室外机 01的第二端为第 三截止阔 9, 室外机的第三端为第四截止阔 10;

这样, 具体来说, 室外机 01 包括: 压缩机 1、 单向阔 2、 第一四通换 向阔 3、 第一换热器 4、 第一电子膨胀阔 5、 气液分离器 6、 第一截止阔 7、 第三截止阔 9、 第四截止阔 10、 第一电磁阔 60和毛细管 61 , 其中,

压缩机 1的输出端与单向阔 2的输入端相连, 单向阔 2的输出端分别 与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阔 7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四通 换向阔 3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 4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换热器 4的输出端 与第一电子膨胀阔 5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电子膨胀阔 5的输出端与第四截 止阔 10的输入端相连, 第四截止阔 10的输出端与高压液管 64的输入端相 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三端分别与气液分离器 6的输入端、 第三截止 阔 9的输入端以及毛细管 61的输出端相连, 气液分离器 6的输出端与压缩 机 1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阔 60的输入端 相连, 第一电磁阔 60的输出端与毛细管 60的输入端相连, 第一截止阔 7 的输出端与高压气管 62相连, 第三截止阔 9的输出端与低压气管 63相连 第四截止阔 10的输出端与高压液管 64相连。

本发明实施例中, 压缩机 1 可由一台或多台定速压缩机构成, 也可以 由变速压缩机构成, 还可以由定速压缩机与变速压缩机组合构成。

本发明实施例中, 第一电磁阔 60及毛细管 61用于保护第一四通换向 阔 3。 当第一四通换向阔 3存在死循环时, 气态的制冷剂会冷凝成液态的制 冷剂, 在第一四通换向阔 3 需要换向时, 液态的制冷剂的存在会造成第一 四通换向阔 3 不能换向, 或者损坏。 这样, 通过在制热工况下定期打开第 一电磁阔 60, 使第一股制冷剂经毛细管 61节流后进入气液分离器 6, 进行 气液分离, 从而保证了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正常工作。

较佳地, 室内机 02可以是现有改进的多联机空调系统所采用的 内机 02, 包括: 第一风室单元、 第二风室单元以及第三风室单元, 其中,

第一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器 33、 新风通道 11、 第一送风通道 14 以及第一风室 17 , 新风通道 11以及第一送风通道 14分别位于第一风室单 元两侧; 第二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三换热器 35、 第一回风通道 12、 排风通 道 15、 第二风室 18、 第一端以及第三端, 第一回风通道 12以及排风通道 15 分别位于第二风室单元两侧; 第三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端、 第四端、 第四换热器 37、 第二回风通道 13、 第二送风通道 16以及第三风室 19, 第 二回风通道 13以及第二送风通道 16分别位于第三风室单元两侧;

较佳地, 室内机 01的第一风室单元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第一风阔 20、 第二风阔 21、 第五风阔 24、 第六风阔 25、 第一风管 28以及第三风管 30, 其中,

第一风室 17的内壁一端开设有新风通道 11 , 内壁另一端开设有第一送 风通道 14, 在新风通道 11通往第一送风通道 14、 且靠近新风通道 11的内 壁一端, 设置有第一风阀 20以及第二风阀 21 , 在第一送风通道 14通往新 风通道 11、 且靠近第一送风通道 14的内壁另一端, 设置有第五风阔 24以 及第六风阔 25; 在第一风室 17内, 设置有第二换热器 33;

在第一风室 17与第二风室 18的连接处, 设置有将第二风阔 21连接至 第二风室单元的第一风管 28、 以及, 将第五风阔 24连接至第二风室单元的 第三风管 30。 第二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三风阔 22、 第四风阔 23、 第七风阔 26、 第八风阔 27、 第二风管 29、 第四风管 31、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以及第二电 子膨胀阔 34, 其中,

第二风室 18与第一风室 17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一回风通道 12, 内壁另一端开设有排风通道 15 , 在第一回风通道 12通往排风通道 15、 且 靠近第一回风通道 12的内壁一端, 设置有第三风阔 22以及第四风阔 23 , 在排风通道 15通往第一回风通道 12、 且靠近排风通道 15的内壁另一端, 设置有第七风阔 26以及第八风阔 27; 在第二风室 18内, 设置有第二四通 换向阔 32、 第二电子膨胀阔 34以及第三换热器 35 ;

在第一风室 17与第二风室 18的连接处, 设置有将第四风阔 23连接至 第一风室 17的第二风管 29、 以及, 将第七风阔 26连接至第一风室 17的第 四风管 31。

第三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三电子膨胀阔 36,

第三风室 19与第二风室 18间不透风;

第三风室 19与第一风室 17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二回风通道 13 , 内壁另一端开设有第二送风通道 16, 在第三风室 19内, 设置有第三电子膨 胀阔 36以及第四换热器 37;

室内机 02的第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第二端相连, 第二四通换向 阔 32的第一端与第二换热器 33的一端相连, 第二换热器 33的另一端与第 二电子膨胀阔 34的一端相连, 第二电子膨胀阔 34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 35的一端相连, 第三换热器 35的另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三端相 连,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四端与室内机 02的第三端相连;

室内机 02的第二端与第四换热器 37的一端相连, 第四换热器 37的另 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阔 36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子膨胀阔 36的另一端与室 内机 02的第四端相连。

较佳地, 本发明实施例中, 第一换热器 4、 第二换热器 33、 第三换热 器 35及第四换热器 37为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 热器, 第二换热器 33和第三换热器 35的翅片上涂有吸湿材料。

本发明实施例中, 当多联机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室内机 02控制第二 换热器 33以及第三换热器 35在第一循环周期以及第二循环周期执行循环 切换。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 冷工况下制冷剂的 流路示意图。 参见图 3:

本发明实施例中,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 阔 3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 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 60和第三 电磁阔 66关闭, 第二电磁阔 65打开, 按照预设程序调节蒸发器供液量的 第一电子膨胀阔 5全开, 第二电子膨胀阔 34和第三电子膨胀阔 36分别起 节流作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制冷剂由压缩机 1排气口 (输出端)排出进入单向阔 2, 由单向阔 2出 来的高压制冷剂气体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制冷剂 (第一股制冷剂) 进入 第一四通换向阔 3 的第一端, 另一部分制冷剂 (第二股制冷剂) 进入第一 截止阔 7;

第一股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一端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 第二端, 依次进入第一换热器 4、 第一电子膨胀阔 5、 第四截止阔 10、 高压 液管 64、 室内机 02的第四端、 第三电子膨胀阔 36、 第四换热器 37、 室内 机 02的第二端、 第二电磁阔 65、 低压气管 63和第三截止阔 9, 再回流到 气液分离器 6,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 (输入端) 进入压缩机 1 ;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 7的出口 (输出端)经高压气管 62和室内 机 02的第一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 01的第三 端、 低压气管 63、 和第三截止阔 9,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6, 最后由压缩机 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1 ;

作为冷凝器的第一换热器 4, 将热量排入大气; 作为蒸发器的第四换热 器 37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 13进入第三风室 19并与第四换热器 37进 行热量交换, 回风的热量被蒸发器 (第四换热器 37 ) 中低温制冷剂带走, 空气被降温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 16送入室内。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 冷工况下第一循环 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参见图 4,

在第一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 33作为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 35作为冷 凝器, 则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风阔 20、 第三风阔 22、 第六风阔 25、 及第八 风阔 27开启, 第二风阔 21、 第四风阔 23、 第五风阔 24及第七风阔 26关 闭;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 32的第二端的第二股制冷剂, 切换到第二四通换 向阔 32的第三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35、 第二电子膨胀阔 34、 第二换 热器 33、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四端、 室 内机 02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63以及第三截止阔 9, 回到气液分离器 6, 最 后由压缩机吸气口 (输入端 ) 进入压缩机 1 ;

新风由新风通道 11进入第一风室 17 , 与第二换热器 33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高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 33降温冷却, 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 第二换热器 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由第一送风通 道 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 12进入第二风室 18 , 与第三换热器 35进行 传热传质交换, 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三换热器 35的排热, 回风中的冷量 被回收, 且回风带走第三换热器 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二循环周期中 吸收的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中的水分被吸走, 从而实现再生, 被加 热加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 15排入大气。

图 5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 冷工况下第二循环 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参见图 5 ,

在第二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 33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 35作为蒸 发器, 则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风阔 20、 第三风阔 22、 第六风阔 25、 及第八 风阔 27关闭, 第二风阔 21、 第四风阔 23、 第五风阔 24及第七风阔 26开 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 32的第二端的第二股制冷剂, 切换到第二四通换 向阔 32的第一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33、 第二电子膨胀阔 34、 第三换 热器 35、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四端、 室 内机 02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63以及第三截止阔 9, 回到气液分离器 6, 最 后由压缩机吸气口 (输入端 ) 进入压缩机 1 ;

新风由新风通道 11进入第二风室 18 , 与第三换热器 35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高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 35降温冷却, 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 第三换热器 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新风被降温除湿 经第二风室 18 , 最后由第一送风通道 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 12进入第一风室 17 , 与第二换热器 33进行 传热传质交换, 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二换热器 33的排热, 回风中的冷量 被回收, 且回风带走第二换热器 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一循环周期中 吸收的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 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 15排入大气, 在第二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 触发进入第一循环周期, 如此循环, 从而实现降温与除湿的独立控制。

当多联机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室内机 02控制第二换热器 33以及第 三换热器 35在第三循环周期以及第四循环周期执行循环 换。

图 6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 热工况下制冷剂的 流路示意图。 参见图 6,

本发明实施例中, 当多联机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 3 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 60和第二电磁 阔 65关闭, 第三电磁阔 66打开, 第一电子膨胀阔 5、 第二电子膨胀阔 34 和第三电子膨胀阔 36均起节流作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制冷剂由压缩机 1排气口 (输出端)排出进入单向阔 2, 由单向阔 2出 来的高压制冷剂气体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制冷剂 (第一股制冷剂) 进入 第一四通换向阔 3 的第一端, 另一部分制冷剂 (第二股制冷剂) 进入第一 截止阔 7;

第一股制冷剂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阔 3的第一端切换到第一四通换向阔 3 的第四端, 进入第一电磁阔 60, 由于第一电磁阔 60关闭, 因此, 第一股制 冷剂处于滞止状态;

实际应用中, 通过在制热工况下定期打开第一电磁阔 60, 使得第一股 制冷剂与从第三截止阔 9流入室外机 01的第二股制冷剂汇合, 回到气液分 离器 6,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 (输入端) 进入压缩机 1 ;

进入第一截止阔 7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 7的出口 (输出端) 进入高压气管 62, 分为两部分, 其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阔 66,进入到室内机 02的第二端, 流经第四换热器 37、 第三电子膨胀阔 36、 室内机 02的第四端、 高压液管 64, 流入室外机 01的第三端(第四截止阔 10 ) , 再依次流经第一电子膨胀 阔 5、 第一换热器 4, 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切换到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 回到 气液分离器 6, 最后由由压缩机吸气口 (输入端) 进入压缩机 1 ;

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 02的第一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 01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63、 和第三截止阔 9, 再 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6 ,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1 ;

作为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 4, 从大气吸收热量; 作为冷凝器的第四换热 器 37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 13进入第三风室 19并与第四换热器 37进 行热量交换, 冷凝器(第四换热器 37 )将热量排入回风中, 空气被加热后, 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 16送入室内。

图 7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 热工况下第三循环 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参见图 7 ,

在第三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 33作为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 35作为冷 凝器, 则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风阔 20、 第三风阔 22、 第六风阔 25、 及第八 风阔 27关闭, 第二风阔 21、 第四风阔 23、 第五风阔 24及第七风阔 26开 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二端的制冷剂,切换到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第三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35、 第二电子膨胀阔 34、 第二换热器 33、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四端、 室内机 02的 第三端、 低压气管 63 以及第三截止阔 9, 回到气液分离器 6, 最后由压缩 机吸气口 (输入端 ) 进入压缩机 1 ;

新风由新风通道 11进入第二风室 18 , 与第三换热器 35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 35的排热加热, 且干燥的新风吸收 第三换热器 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四循环周期吸收的 分, 使得该部 分吸湿材料干燥并得以再生, 新风被加热加湿后, 经由第一送风通道 14送 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 12进入第一风室 17 , 与第二换热器 33进行 传热传质交换, 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二换热器 33中的低温冷媒降温, 回风 中的热量被回收, 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 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 吸收, 被降温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 15排入大气。

图 8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 热工况下第四循环 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参见图 8 ,

在第四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 33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 35作为蒸 发器, 则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风阔 20、 第三风阔 22、 第六风阔 25、 及第八 风阔 27开启, 第二风阔 21、 第四风阔 23、 第五风阔 24及第七风阔 26关 闭;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二端的制冷剂,切换到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第一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33、 第二电子膨胀阔 34、 第三换热器 35、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第四端、 室内机 02的 第三端、 低压气管 63以及第三截止阔 9, 回到气液分离器 6, 最后由压缩 机吸气口 (输入端 ) 进入压缩机 1 ;

室外新风由新风通道 11进入第一风室 17 , 与第二换热器 33进行传热 传质交换, 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 33的排热加热, 且干燥的新风 吸收第二换热器 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三循环周期吸收的 分, 使得 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新风被加热加湿后,经 由第一送风通道 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 12进入第二风室 18 , 与第三换热器 35进行 传热传质交换, 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三换热器 35中的低温冷媒降温, 回风 中的热量被回收, 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 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 吸收, 被降温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 15排入大气, 在第四循环周期设定 的时间到时, 触发进入第三循环周期, 如此循环, 从而实现加湿及供暖的 独立控制。

下面再分别对夏季室内降温与除湿 (制冷) 的独立控制以及冬季室内 加热与加湿 (制热) 的独立控制进行详细说明。

对于夏季室内降温与除湿的独立控制:

对于室内温度控制, 此时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 第一换热器 4 作为冷凝器, 将热量排入大气; 第四换热器 37作为蒸发器, 室内回风由第 二回风通道 13进入第三风室 19并与第四换热器 37进行热量交换, 回风的 热量被蒸发器 (第四换热器 37 ) 中低温制冷剂带走, 空气被降温进而由第 二送风通道 16送入室内;

该制冷工况下, 第四换热器 37承担大部分室内显热负荷, 起到降温的 功能;

对于室内湿度控制, 初始时刻 (第一循环周期) , 第二换热器 33作为 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 35作为冷凝器; 此时, 第一风阔 20、 第三风阔 22、 第六风阔 25及第八风阔 27开启, 第二风阔 21、 第四风阔 23、 第五风阔 24 及第七风阔 26关闭, 室外新风由新风通道 11经第一风阔 20进入第一风室 17 , 与第二换热器 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高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 33降温冷却,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 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六风阔 25 , 并由第一送风通道 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 12, 经第三风阔 22进入第二风室 18 , 与第 三换热器 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三换热器 35的排 热, 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 且回风带走第三换热器 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 在上一循环中吸收的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中的水分被吸走, 从而实 现再生, 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第八风阔 27由排风通道 15排入大气;

经过预先设置的时间后, 第二换热器 33的翅片上的吸水质量增加, 且 第三换热器 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得以再生 (干燥) , 触发控制第二四通 换向阔 32换向, 进入第二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 33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 热器 35作为蒸发器, 此时, 第一风阔 20、 第三风阔 22、 第六风阔 25及第 八风阔 27关闭, 第二风阔 21、 第四风阔 23、 第五风阔 24及第七风阔 26 开启, 新风由新风通道 11经第二风阔 21进入第一风管 28 , 再进入第二风 室 18 , 与第三换热器 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高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 器 35降温冷却, 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 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 吸收, 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三风管 30, 再经第五风阔 24, 最后由第一送 风通道 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 12经第四风阔 23进入第二风管 29, 再进入 第一风室 17 , 与第二换热器 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 二换热器 33的排热, 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 且回风带走第二换热器 33的 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上一循环中吸收的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 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第四风管 31 , 再经第七风阔 26由排风通道 15排入大 气, 在第二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 触发进入第一循环周期, 如此循环, 从而实现降温与除湿的独立控制;

该制冷工况下, 第二换热器 33与第三换热器 35通过第二四通换向阔 32 的切换, 实现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定时切换, 该两换热器承担室内潜 热负荷及部分显热负荷, 起到除湿及降温的功能。

对于冬季室内加热与加湿的独立控制:

对于室内温度控制, 此时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 包括交替的 第三循环周期以及第四循环周期, 在整个循环周期内, 第一换热器 4作为 蒸发器, 从大气吸收热量; 第四换热器 37作为冷凝器,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 风通道 13进入第三风室 19并与第四换热器 37进行热量交换, 冷凝器(第 四换热器 37 )将热量排入回风中, 空气被加热后, 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 16 送入室内;

该制热工况下, 第四换热器 37承担大部分室内显热负荷, 起到供暖的 功能; 对于室内湿度控制, 初始时刻 (第三循环周期) , 第二换热器 33作为 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 35作为冷凝器, 此时, 第一风阔 20、 第三风阔 22、 第六风阔 25及第八风阔 27关闭, 第二风阔 21、 第四风阔 23、 第五风阔 24 及第七风阔 26开启, 新风由新风通道 11经第二风阔 21进入第一风管 28 , 再进入第二风室 18 , 与第三换热器 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低温低湿的新风 通过第三换热器 35的排热加热, 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三换热器 35的翅片 上的吸湿材料在上一循环吸收的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干燥并得以再 生, 新风被加热加湿后, 经第三风管 30, 再经第五风阔 24, 最后由第一送 风通道 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 12经第四风阔 23进入第二风管 29, 再进入 第一风室 17 , 与第二换热器 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二 换热器 33中的低温冷媒降温, 回风中的热量被回收, 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 第二换热器 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被降温降湿的空 经第四风管 31 , 再经第七风阔 26由排风通道 15排入大气;

经过预先设置的时间后, 第二换热器 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 通过吸 附回风中的水蒸汽, 质量增加, 且第三换热器 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得以 再生, 第二四通换向阔 32换向, 触发进入第四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 33 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 35 作为蒸发器, 此时, 第一风阔 20、 第三风阔 22、 第六风阔 25及第八风阔 27开启, 第二风阔 21、 第四风阔 23、 第五风 阔 24及第七风阔 26关闭, 室外新风由新风通道 11经第一风阔 20进入第 一风室 17 , 与第二换热器 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二 换热器 33的排热加热, 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二换热器 33的翅片上的吸湿 材料在上一循环吸收的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 新风被加热加湿 后, 经第六风阔 25 , 并由第一送风通道 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 12经第三风阔 22进入第二风室 18 , 与第三 换热器 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三换热器 35 中的低温 冷媒降温, 回风中的热量被回收, 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 35的翅 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被降温降湿的空气经第八风阔 27 由排风通道 15排 入大气, 在第四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 触发进入第三循环周期, 如此 循环, 从而实现加湿及供暖的独立控制;

该制热工况下, 第二换热器 33与第三换热器 35通过第二四通换向阔 32的切换, 从而实现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定时切换, 使得第二换热器 33 与第三换热器 35能够承担室内潜热负荷及部分显热负荷, 起到加湿及供暖 的功能。

图 9 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 统温湿度独立控制 方法流程示意图。 参见图 9, 该流程包括:

步骤 901 , 将室外机接收的制冷剂经分流单元压缩后, 进行分流, 分别 输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本步骤中, 室外机接收的制冷剂包括: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从室内机第二端流出的经由第二 电磁阔、 低压气管及第二端的第一股制冷剂, 以及, 从室内机第三端流出 的经由低压气管, 及第三截止阔的第二股制冷剂;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从室内机的第三端流出经由氐压 气管及第三截止阔的第二股制冷剂, 以及, 从室内机的第四端流出的经由 高压液管、 第三端、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一换热器、 由切换单元第二端切 换到切换单元的第三端的第二股制冷剂;

本发明实施例中, 室外机包括: 压缩机、 单向阔、 第一四通换向阔、 第一换热器、 第一电子膨胀阔、 气液分离器、 第一截止阔、 第三截止阔、 第四截止阔、 第一电磁阔和毛细管; 其中, 第一截止阔为室外机第一端, 第三截止阔为室外机第二端, 第四截止阔为室外机第三端;

室内机包括: 新风通道、 第一回风通道、 第二回风通道、 第一送风通 道、 排风通道、 第二送风通道、 第一风室、 第二风室、 第三风室、 第一风 阔、 第二风阔、 第三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 第六风阔、 第七风阔、 第八风阔、 第一风管、 第二风管、 第三风管、 第四风管、 第二四通换向阔、 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换热器、 第三电子膨胀阔以及第四换 热器;

所述分流单元包括压缩机、 单向阔以及气液分离器, 其中, 压缩机的 输出端与单向阔的输入端相连, 单向阔的输出端分别与切换单元以及第一 端相连, 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 毛细管的输出端以及 室外机的第二端相连, 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

制冷剂由压缩机排气口排出进入单向阔, 由单向阔出来的高压制冷剂 气体被分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分别进入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阔。

步骤 902, 判断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还是制热工 况; 如果是制 冷工况, 执行步骤 903 , 否则, 执行步骤 904;

步骤 903 , 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将分流单元输出的第一股 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流经室外机 第四截止阔、 高压液管、 第 四换热器、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回到分流单元;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出口经高压气管 和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 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 阔, 回到分流单元;

本步骤中,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 一端与第二端连通, 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和第三电磁阔关闭, 第二电磁阔打开, 按照预设程序调节蒸发器供液量的第一电子膨 胀阔全开, 第二电子膨胀阔和第三电子膨胀阔分别起节流 作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 量;

第一股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流经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二 端, 依次进入第一换热器、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四截止阔、 高压液管、 室 内机的第四端、 第三电子膨胀阔、 第四换热器、 室内机的第二端、 第二电 磁阔、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 口进入压缩机;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出口经高压气管 和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 入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 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冷凝器的第一换热器将热量排入大气;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 进入第三风室并与作为蒸发器的第四换热器进 行热量交换, 回风的热量被 第四换热器中低温制冷剂带走, 空气被降温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制冷工况包括循环切换的第一循环周期以 及第 二循环周期,

在第一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 第二 冷凝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二 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开启,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关闭;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二四通 换向阔的第二端, 流经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二 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 机的第三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 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高 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降温冷却, 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 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三换热器的排热, 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 且 回风带走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 二循环周期中吸收的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中的水分被吸走, 从而实现再生, 被加热加湿的空气 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二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 第二 蒸发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三 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关闭,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开启;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二四通 换向阔的第二端, 流经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 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 机的第三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 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高 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降温冷却, 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 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 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二风室, 最后由第一送 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二换热器的排热, 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 且 回风带走第二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 一循环周期中吸收的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 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 第二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 触发进入第一循环周期, 如此循环, 从而 实现降温与除湿的独立控制。

步骤 904, 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将分流单元输出的第一股 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进入 第一电磁阔及毛细管, 回流到分流单元;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的输出端进入高压 气管, 分为两部分, 其 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阔, 经第四换热器、 高压液管, 流入第四截止阔, 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流入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回流到分 流单元; 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的第一端, 经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阔, 回流到分流单元。

本步骤中,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 一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电磁阔和第二电磁阔关闭, 第三电磁阔打开, 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二电子膨胀阔和第三电子膨胀阔均 起节流作用, 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第一股制冷剂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阔的 第四端, 进入第一电磁阔后处于滞止状态;

实际应用中, 通过在制热工况下定期打开第一电磁阔, 使得第一股制 冷剂与从室外机第二端流入的第二股制冷剂汇 合, 回流到分流单元;

进入第一截止阔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阔 的输出端进入高压气 管, 分为两部分, 其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阔, 进入到室内机的第二端, 流 经第四换热器、 第三电子膨胀阔、 室内机的第四端、 高压液管, 流入第四 截止阔, 再依次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阔、 第一换热器, 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 流入切换单元的第三端, 回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 缩机; 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的第一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 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 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 从大气吸收热量; 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 道进入第三风室, 并与作为冷凝器的第四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 第四换热 器将热量排入回风中, 空气被加热后, 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制热工况包括循环切换的第三循环周期以 及第 四循环周期, 在第三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 作为第二冷凝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 阔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 关闭, 第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开启;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流经第二四 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二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 端, 经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 气口进入压缩机;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低 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的排热加热, 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三换热器 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四循环周期吸收的水 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干 燥并得以再生, 新风被加热加湿后, 经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二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降 温, 回风中的热量被 回收, 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 湿材料吸收, 被降温 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四循环周期, 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 第二 蒸发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 四通换向阔的第三 端与第四端连通, 第一风阔、 第三风阔、 第六风阔、 及第八风阔开启, 第 二风阔、 第四风阔、 第五风阔及第七风阔关闭;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阔 的第二端, 流经第二四 通换向阔的第一端, 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 第二电子膨胀阔、 第三换热器、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三端、 第二四通换向阔的第四端, 流入室内机的第三 端, 经低压气管、 和第三截止阔, 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 最后由压缩机吸 气口进入压缩机;

室外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 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 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的排热加热, 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二换热 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三循环周期吸收的 水分, 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 再生, 新风被加热加湿后, 经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 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 交换, 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三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降 温, 回风中的热量被 回收, 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 湿材料吸收, 被降温 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四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 触 发进入第三循环周期, 如此循环, 从而实现加湿及供暖的独立控制。 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这样, 倘若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 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则本发明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