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043297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is a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S1) forming a thin film layer on a first substrate; S2) forming a buffer layer on the thin film layer, the thin film layer being located between the first substrate and the buffer layer; S3) forming a sensing layer on the buffer layer, the buffer layer being located between the thin film layer and the sensing layer; S4) forming a second substrate on the sensing layer, the sensing layer being located between the buffer layer and the second substrate; S5) removing the first substrate; S6) using a bonding layer to attach a cover plate to the thin film layer, the bonding layer being located between the cover plate and the thin film layer; S7) removing the second substrate. The present invention satisfies demand for a light, thin and low-cost touch panel.

Inventors:
LIN CHINGSHAN (CN)
WU CHUNYAN (CN)
JI LIANJIE (CN)
FANG FA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82576
Publication Date:
April 02, 2015
Filing Date:
July 21, 2014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G06F3/041
Foreign References:
CN203502934U2014-03-26
CN102629169A2012-08-08
CN103105964A2013-05-15
CN101676845A2010-03-24
CN101424992A2009-05-06
US20080062142A12008-03-13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3051392A4
None
Download PDF:
Claims:
WO 2015/043297 权 利 要 求 书 PCT/CN2014/082576

1 . 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步骤:

S1 : 形成薄膜层于第一基.板上;

S2: 形成緩冲层于所述薄膜层上, 且所述薄膜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缓 冲层之间;

S3 : 形成感测层于所述缓冲层上, 且所述緩冲层位于所述薄膜层与所述感测 层之间;

S4: 形成第二基板于所述感测层上, 且所述感测层位于所述缓沖层与所述第 二基板之间;

S6: 采用一接合层贴酎一盖板于所述薄膜层上, 且所述接合层位于所述盖板 与所述薄膜层之间; 及

S7: 移除所述第二基板。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S1 中 通过第一粘结层将所述薄膜层粘附于所述第一基板上。

3. 根据权刹要求 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S2中 所述緩冲层以转印的方式或溶液涂布再固化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薄膜层上。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 S3与 S4 之间还包括形成保护层于所述感测层上, 且所述感测层位于所述緩沖层与所 述保护层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保护层 的步骤包括:

形成第一保护层于所述感测层上, 且所述感测层位于所述緩冲层与所述第一 保护层之间; 以及 形成第二保护层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上, 且所述第一保护层位于所述感测层与 所述第二保护层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层以转 印的方式或溶液涂布再固化的方式形成。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S4中 通过第二粘结层将所述第二基板粘附于所述感测层上。

8.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7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基 板为 可挠性基板。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S5中, 通 过溶液浸泡、 热处理、 冷处理、 外力剥离或前述之组合的方式移除所述第一 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定 义有一中间区域和围绕所述中间区域的周边区域, 所述第一粘结层位于所述 第一基板的周边区域, 所述感测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中间区域。

1 1.根据权刹要求 10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S5 包括: 沿着所述周边区域靠近所述中间区域的边缘切割, 切除位于所述周边区域的 所述第一粘结层, 再移除所述第一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S5 包括: 沿着所述周边区域靠近所述中间区域的边缘切割, 切除位于所述周边区域的 所述第一粘结层和位于所述周边区域的部分所述第一基板, 再移除所述第一 基板。

】3.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S7包括, 先对所述第二粘结层进行光照处理、 热处理, 冷处理或前述之组合, 再移除 所述第二粘结层和所述第二基板。

1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感测层 的步骤包括:

形成复数条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导线;

形成复数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块、 复数个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 二电极块、 复数条第二导线, 相邻第一电极块通过所述第一导线电性连接, 所述各第二电极块分布于所述第一导线两侧, 所述第二导线电性连接相邻所 述第二电极块; 及

形成复数个绝缘块于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 以使所述第一导线 与所述第二导线相互电性绝缘。

15.根据权刹要求 14 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 块、 所述第二电极块及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线分别在温度为 20摄氏 度至 80摄氏度的条^ "下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第 一导线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一烘烤的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第

—电极块、 第二电极块及第二导线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一烘烤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 16或 17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烘烤 的温度大于等于 180摄氏度且小于等于 350摄氏度。

19.根据权利要求】6或 17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烘烤 的温度为大于等于 220摄氏度且小于等于 240摄氏度。

20.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形成遮蔽 层于所述盖板上, 且所述遮蔽层位于所述盖板至少一侧。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上 区分有复数个相互间隔的区域, 步骤 S3 包括同时形成复数个感测层于所述 緩冲层上, 每一感测层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所述一个区域。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 S5之后 还包括提供一第三基板, 且所述薄膜层位于所述缓沖层与所述第三基板之间。 根据权利要求 22 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步骤: 分离所述感测层分别对应的区域为多个; 移除所述第三基板。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S1 包 括: 涂布溶液于所述第一基板上; 固化所述溶液以形成所述薄膜层于所述第 基板上。

根据权利要求 24 所述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溶液包含 可溶性聚酰亚胺及有机溶剂, 或所述溶液包含聚酰胺酸及有机溶剂。

Description:
f劑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

在现今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触控面板 (touch panel)已应用于多种电子产品: 如智能手机, 移动电话、 平板电脑及笔记型电脑。 由于使用者可直接通过屏 幕上显示的物件进行操作与下达指令, 因此触控面板提供了使用者与电子产品 之间的人性化操作界面。

然而, 随着对触控面板结构上的轻、 薄及制作工艺上的低成本的日益增加 的需求, 目前现有的触控面板结构和制作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 以满足触控面: J更 加轻、 薄及在制作工艺中成本更低的需求。

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包括步骤: S1 : 形成薄膜层于第一基板上; S2: 形成缓冲层于所述薄膜层上, 且所述薄膜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缓沖层 之 间; S3 : 形成感测层于所述缓冲层上, 且所述缓沖层位于所述薄膜层与所述感 测层之间; S4: 形成第二基板于所述感测层上, 且所述感测层位于所述緩冲层 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S5: 移除所述第一基板; S6: 采用一接合层贴附一盖板 于所述薄膜层上, 且所述接合层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薄膜层之间 ; 及 S7: 移除 所述第二基板。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在触控面板的制作过程中引入两块基 板, 也即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虽然这两块基板不构成最终产品触控面板的一 部分, 但其在触控面板的制作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 用。 借由第一基板的支撑 作用将感测层形成于薄膜层上, 并后续移除第一基板, 再借由第二基板的转载 作用, 将薄膜层及其上形成的感测层贴附于盖板上, 如此, 形成的触控面板更 加轻、 薄, 制作成本较低。

另外,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结构中, 感测层位于薄膜层贴合盖板 的另一面, 可避免后续感测层与软性电路板接合时影响薄 膜层与盖板之间贴合 此外, 在薄膜层与感测层之间形成有缓沖层, 藉由缓冲层的特性, 可减缓 薄膜层与感测层之间的特性差异, 例如薄膜层与感测层的折射率差异, 热膨胀 系数差异。 进一步的, 由于缓冲层的存在, 可减少形成感测层的过程中对薄膜 层的侵蚀, 进一步的可减小移除第一基板时应力对薄膜层 及感测层的损伤。

»围说明

图 1A '图 1H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 图。

图 2A ~图 2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 程图。

图 3A〜图 3D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 程图。

图 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触控面板感测层结构示意 。

附图标记说明:

10、 20〜触控面板;

30〜 薄膜组件;

100、 300〜 第一基板; 200 -保护层; 110 - 第一粘结层; 120 ~ 承载层; 121 〜 薄膜层; 122 - 缓沖层; 130 ~ 感测层; 13 i~ 第一电极块;

132 ~ 第一导线;

133 ~ 第二电极块;

134、 第二导线;

135 - 绝缘块; 136〜信号线; 140〜 第二粘结层; 150〜 第二基板; 160、- 接合层; 170〜盖板;

180 - 遮蔽层; 310 - 第三基板; M〜中间区域;

N〜 周边区域; V〜 区域;

CC'〜切割线;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 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所揭示内容可能在不同实施例中使用重 复的元件符号, 并不代表不 同实施例或图式间具有关联。 此外, 一元件形成于另一元件 「上』或 〖下■!可 包含两元件直接接触的实施 , 或也可包含两元件之间夹设有其它额外元件的 实施例。 各种元件可能以任意不同比例显示以使图示清 晰简洁。

图 1A〜图 1H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 图。其中图 1H 还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制作方法形成的触控面板 结构示意图。

请先参照图 1A, 首先, 提供第一基板 100, 并形成薄膜层 121于第一基板 100上。 第一基板 100可作为后续步骤中所形成的结构的机械性支 撑, 其可为一 透明或不透明基板, 例如一玻璃基板。 由于第一基板 100 不构成最终形成的触 控面板产品的一部分, 所以第一基板 100可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材料, 只要其 可提供必要的机械性支撑即可。 例如, 第一基板 100 可采用素玻璃而非化学强 化玻璃, 以降低触控面板的制作成本。 另外, 第一基板 100 在后续自触控面板 上移除后, 还可以再重复回收刹用, 如此, 可进一步降低制作成本。 值得注意 的是, 第一基板 100 并不限于玻璃, 其可以是其他任何可提供机械支撑的合适 材料。

薄膜层 12】 可为单层或多层结构, 或由下层具有离型能力的材料与上层不 具有离型能力的材料所构成的堆叠结构。 此处及下文中所述的离型是指将第一 基板(或第二基板) 自与其原本贴合在一起的其它层别 (例如薄膜层〗21 )上移 除。相较于习知的玻璃,薄膜层 121的材料可为有机材料,例如聚醜亚胺(PI )。 此外, 薄膜层 121的材料还可以是聚丙烯(PP )、 聚苯乙烯(PS )、 丙.烯腈-丁二 烯苯乙烯(ABS )、 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PET 聚氯乙烯(PVC )、 聚碳酸酯 ( PC ), 聚乙烯(PE )、 聚甲基丙烯酸曱酯(PMMA )、 聚四氟乙烯(PTFE )、 环 烯烃共聚物 (COP、 Arton )或前述之组合。

薄膜层 121可使用溶液涂布再加热烘烤方法形成于第一 基.板 100上。 如, 以薄膜层 121材料为聚酰亚胺为例说明, 将第一基板 100放置于可移动的平台 上, 通过一涂布刀头或一涂布机将一定配比的溶液 涂布于第一基板 100上, 再 加热烘烤,使部分溶剂挥发和 /或使溶液中的部分成分(例如聚合单体或前驱 ) 产生聚合, 从而形成聚酰亚胺薄膜。 其中, 可采用压力及调配合适之溶液黏度 调整溶液的流速, 及控制平台的移动速度来调整形成聚酰亚胺薄 膜的厚度。 加 热烘烤可包括预烘烤和再烘烤等多次不同温度 的烘烤, 也可采用具有一梯度温 度持续烘烤。 前述溶液包含可溶性聚酰亚胺 ( Soluble polyimide, SPI )及有机溶 剂, 或包含聚酰胺酸(Poiyamide acid, PAA )及有机溶剂, 其中聚酰胺酸为聚酰 亚胺的前驱体, 有机溶剂包括二曱基乙酰胺 (DMAC)、 N-曱基吡咯烷酮 (NMP)、 乙二醇单丁醚(BC )、 R-丁内酯(GBL )等 薄膜层 121的形成方法并不限于此, 例如还可采用气相沉积法或其它合适之方法形 成。 在其他实施例中, 还可直接 釆用聚酰亚胺千膜压合于第 -基板. 100上。

聚酰亚胺材料形成的薄膜层 121, 可通过组成、 结构改造, 共聚、 共混等方 法改性, 得到性能更加优越的聚酰亚胺薄膜。 例如, 通过化学方法改变其分子 链长度和 /或官能基、 和 /或通过物理方法改变其表面微观结构, 使.得由聚酰亚胺 形成的薄膜层 121具有低吸水性, 因较强的吸水性可能会影响薄膜层 121 的性 能或影响最终形成的触控面板的视觉外观。 通常, 分子链长度越长, 吸水性也 越强, 不同分子链长度的聚酰亚胺会呈现出不同的粘 度, 可根据具体需要调整 聚酰亚胺的粘度。 聚酰亚胺也可通过改变官能基使其具有低吸水 性, 例如改变 其卤素官能基, 使聚酰亚胺具有含氟的官能基。 此外, 含氟的聚醜亚胺还可过 滤掉较短波长的光, 例如可吸收紫外光(波长 10nm〜400nm ), 避免紫外光穿透 薄膜层 121 而损伤后续形成之感测层, 另外也可以改善触控面板色度, 避—免触 控面板偏蓝偏紫现象。 聚酰亚胺形成的薄膜层 121 具有高透明度、 耐高温及低 吸水性, 其耐高温特性可适应后续感测层形成时的温度 影响, 其低吸水性可避 免在后续形成感测层的过程中, 薄膜层 121 因吸水而膨胀, 导致感测层电极图 形立体化, 电极图形可见, 影响视觉效果。 进一步的, 因其低吸水性还可延长 触控面板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薄膜层 121,其厚度较习知材料形成的薄膜层如聚对苯 二甲酸乙二醇酯 ( polyethylene terephthakite, PET )厚度薄, 薄膜层 121的厚度 可为约 0.1微米至约 15微米, 较佳约为 2微米至 5微米, 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 限。 薄膜层 121 相较于普通的玻璃基板厚度较薄, 且此厚度范围的薄膜层 121 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包括延展性、 韧性及热稳定性, 同时薄膜层 121 还具有 良好的光学特性, 例如高穿透率。 本发明通过釆用更加轻薄的薄膜层, 可大幅 降低触控面板的厚度和重量, 同时, 仍能维持良好的光学特性及产品外观。

在本实施中,可通过第一粘结层 110将薄膜层 121粘附于第一基板 100上。 通常, 第一基板 100 (如玻璃)与薄膜层 121 (如有机聚合物)之间的附着力比 较弱, 其不能紧密的粘结在一起, 为提高第一基板 100和薄膜层 121之间的附 着力, 故设置第一粘结层】10于第一基板 100与薄膜层 121之间。

第一粘结层 110 为包含有亲有机材的官能基和亲无机材的官能 基的粘着促 进剂( Adhesion Promoter ),可采用溶液涂布 ,再固化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基板 100 上。 当第一基板 100采用玻璃等无机材质, 而薄膜层 121釆用聚酰亚胺等有机 材质时, 第一粘结层 】10 所包含的不同官能基, 可适应两种不同材盾的粘着特 性, 如此可较为紧固地将薄膜层 121 固定于第一基板. 100上。 例如, 当对第一 粘结层 110加热固化时, 其会与第一基板 100发生交联, 从而较好的粘附第一 基板 100; 在形成薄膜层 121的过程中, 通常也会需要加热烘烤, 故第一粘结层 110也会与薄膜层 121发生交联, 从而较好的将薄膜层 121粘酎于第一基板 100 同时, 考虑后续薄膜层 121需较容易的自第一基板 100上移除, 可设置第 一粘结层 110位于第一基.板 100的四周,例如位于第一基板 100的周边区域 N, 使得薄膜层 121在周边区域 N的部分与第一基板 100粘结性较好, 薄膜层 121 在周边区域 N以外的区域(例如中间区域 M ), 由于无第一粘结层 110, 薄膜层 121与第一基板 100的粘结性相对较低。 如此, 在第一粘结层 110还未移除时, 薄膜层 121可紧固地^■附于第一基板 100上, 在移除第一粘结层 110之后, 又 可较为便捷离型第一基板 100与薄膜层 121 , 其具体的移除方法后文将再详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一粘结层 110也可以是一整面的覆盖于第一基板 100 上, 即第一粘结层 110位于第一基板 100与薄膜层 121之间。 在此种设计下, 第一粘结层 110 可采用粘着特性可改变之材质, 即在制作过程中, 其与第一基 板 100有较强之附着力, 在需要移除第一基板时, 又可通过特定溶液浸泡或温 度处理等方式以降低其粘着性, 利于第一基板 100自薄膜层】 21上移除。

接着, 请参照图 1B, 形成緩冲层 122于薄膜层 121上, 且薄膜层 121位于 第一基板 100与緩冲层 122之间。 缓沖层 122可由透明绝缘材料形成。 在一实 施例中, 緩冲层 122 可釆用氧化硅, 且可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 印刷、 光刻或其他适当方法形成。 在另一实施例中, 缓冲 层 122 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钛 (ΊΊ02), 二氧化硅 (Si02)、 二氧化锆(Zr0 2 )、 氧化 钽、 氧化钨、 氧化钇、 氧化铈、 氧化锑、 氧化铌、 氧化硼、 氟化铈、 氟化镁、 氟化钙或前述之组合。 在又一实施例中, 缓冲层 122 包含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 形成的复合材料, 其中无机材料包含二氧化钛 (Ti() 2 ) ¾ 二氧化硅 (Si0 2 )、 二氧化 锆(Zr0 2 )、 氧化钽、 氧化钨、 氧化钇、 氧化铈、 氧化锑、 氧化铌, 氧化硼、 氧 化铝、 氧化锌、 氧化铟、 氟化铈、 氟化镁、 氟化钙或前述之组合等。 前述有机 材料包含高分子聚合物或树脂,例如丙烯酸树 脂、聚酰亚胺(PI )、聚丙烯(PP )、 聚苯乙烯(PS ) , 丙烯腈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ABS), 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酯 (PET), 聚氯乙烯 (PVC), 聚碳酸酯 (PC), 聚乙烯 (PE), 聚甲基丙烯酸曱酯 (PMMA) 进一步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前述有机材料可与无机材料混成, 例如有 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在纳米数量级时可混合形成 一种新的分子结构的复合材料。 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混合或结合可通过分子 间作用力, 如范德华力、 氢键、 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 在另一实施例中, 通过有机材料包覆无机材料颗粒或无 机材料颗粒嵌入至有机层中, 以形成一种有机无机混合物。

通过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形成的复合材料具有 有机材料特性和无机材料特 性, 藉由该特性, 可满足很多高性能的需求。 例如, 包含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 的緩冲层 122对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均具有较佳的酎着力 , 使得緩冲层 122可 接着, 请结合参考图 IB和图 1C, 形成感测层 130于缓冲层 122上, 感测 层 130位于第一基板 100的中间区域 M。 相较于单一材质的緩冲层, 由复合材 料形成的缓冲层 122 , 其可通过不同折射率材质的选择, 适应不同外观需求的触 控面板要求, 具体而言, 通过调整缓冲层 】22 的折射率及厚度, 使其折射率与 位于缓冲层 122上、 下层叠结构的折射率相匹配, 可提高触控面板的透光率, 改善触控面板外观不良的问题。 例如, 緩冲层 122 的折射率为 n } , 薄膜层 121 的斤射率为 n f ,感测层 130的 4斤射率为 ιι τ ,則 <η τ , -较佳的, ¾ ¾ Of x η τ 。 如此, 依序排列的薄膜层 121 ,缓冲层 122和感测层 130的折射率为依序递增或 依序递减, 因此, 光线可较为平滑的穿透这三层, 可降低感测层 130 中有电极 块的区域与无电极块区域对光线折射率差异, 降低电极图形的可见度, 改善触 控面板的视觉效果。

此外, 缓冲层 122还可降低薄膜层 121及感测层 130分别与缓沖层 122之 间产生的应力作用。 特别在一些特定的情形下, 例如温度的急剧升高或降低, 或者第一基板 100的离型过程中, 缓沖层 122的作用尤为重要。 如前所述, 薄 膜层 121可采用有机材料形成, 例如聚酰亚胺(PI )。 而感测层 130通常采用无 机材料形成, 所以聚酰亚胺形成的薄膜层 121 具有一相对较大的热膨胀系数 ( CTE;), 而感测层 130具有相对较小的热膨胀系数。 另外, 聚酰亚胺形成的薄 膜层 121和感测层 130的机械性能也相差很大。 因此, 薄膜层 121和感测层 130 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应力, 该应力不仅对触控面板的视觉外观效杲产生不 利的影 响 (如前述电极图形可见), 也可能导致移除第一基板 100时损坏薄膜层 121。 本发明实施例在薄膜层 12】与感测层 130之间增加缓沖层】22, 通过缓冲层 122 的缓冲作用, 薄膜层 121与感测层 130之间可能产生的应力将被有效的減少。 如此, 在薄膜层 12】 与感测层 130之间增加緩冲层 122可大幅提升触控面板的 口

基于前述, 緩冲层 122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应介于薄膜层 121 材料的热膨胀 系数与感测层 130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之间。 例如, 如果聚酰亚胺材料的薄膜层 121 的热膨胀系数为 1000, 而感测层 130的热膨胀系数为个位数值, 则緩沖层 121的热膨胀系数较佳为三位数, 其不应太接近感测层 130的热膨胀系数, 例如 其范围应大于 100, 同时,缓冲层】22的热膨胀系数也不应太接近 膜层 12】 的 热膨胀系数, 例如, 其范围应小于 900。 因此, 缓沖层 122的热膨胀系数较佳为 接近薄膜层 121 的热膨胀系数与感测层 130的热膨胀系数的中间值。 这也是緩 冲层 122由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形成的另一原因, 可便于调整緩冲层 122的热 膨胀系数。

此外, 缓冲层 122的厚度可介于约 10埃 (A)至约 3000埃 (A)。 缓冲层 122可 采用印刷、 涂布或光刻的方式形成。 如采用凸板例如 APR(Asahikasei photosensitive resin )板以转印的方式形成,采用该转印的方式形 的缓冲层 122, 可以减小后续形成的感测层与薄膜层 121 之间的应力, 降低感测层因应力影响 产生变形等不良。在一实施例中,缓冲层 122可采用溶液涂布, 再紫外光固化, 然后加热进一步固化的方式形成于薄膜层 121上。

缓冲层 122与薄膜层 121共同构成位于第一基板 100上的承载层 120。緩冲 层 122相对于薄膜层 121具有较高的硬度, 较高硬度的緩冲层 122搭配延展性 较佳的薄膜层 12〗 所构成的承载层】20可同时具有良好的离型能 及较佳的承 载能力,可提高后续形成于承载层 120上其它组件的可靠度。需更进一步说明, 相较于单一材质 (如二氧化硅)的緩冲层 122, 采用前述提及之复合材料的缓冲层 122, 其亦将有利于调整緩冲层 122之应力, 故有利于提高离型时, 整体触控结 构的稳定性。

接着, 请结合参阔图 1C及图 4, 图 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触控面板感测层结 构示意图。 在该实施例中, 感测层 130 包括复数个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 极块 131, 复数条连接第一方向上相邻第一电极块 131的第一导线 132, 复数个 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块 133,各第二电极块 133分布于第一导线 132两 側, 各第一导线 132上形成有一绝缘块 135, 且各绝缘块 135上形成有连接第二 方向上相邻第二电极块 133的第二导线 134, 也即绝缘块 135位于第一导线 132 与第二导线 134之间, 以使第一导线 132与第二导线 134相互电性绝缘。 其中 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 较佳为相互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 感测层 130 的结 构并不限于图 4所示的结构, 例如, 感测层 130可为包含梳子状、 十字交叉状 或波浪状的单层的电极结构。 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 感测层 130还可为多层的 结构, 例如第一方向电极、 第二方向电极以及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 间绝 缘层分别位于独立的三层。

形成感测层 130的步骤具体可包括, 首先, 在缓沖层 122上形成第一导线 132, 其次, 在各第一导线 132上形成绝缘块 135, 最后形成第一极块 131 , 第 二电极块 133及第二导线 134。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先形成第一极 块 131、 第二电极块 133及第一导线 132, 再在第一导线 132上形成绝缘块 135, 最后在 绝缘块 132上形成第二导线 134。

此外, 形成感测层 130的步骤还包括形成复数信号线 136,位于同一轴向的 第一电极块 131通过第一导线 132相互电性连接形成感测电极串列, 进而再与 之对应的信号线 136电性连接; 位于同一轴向的第二电极块 133通过第二导线 】34相互电性连接形成感测电极串列, 进而再与之对应的信号线 136电性连接。 第一电极块 131、第二电极块 133产生的感测信号通过信号线 136传递给控制器 (图未示),控制器根据感测信号可计算得到 摸位置。需说明的是,信号线 136 的排布方式和数量可根据不同感测层 130的结构作调整, 并不限定于图 4中的 形式, 具体而言, 信号线 136 汇聚之区域可为多个, 而连接于同一感测电极串 列的信号线 136亦可采用双边引线的方式。

第一电极块〗31和第二电极块】33的材料为透 导电材料, 可包括氧化铟 锡(ΠΌ )、 氧化铝辞、 氧化锌、 氧化锡锑、 二氧化锡、 氧化铟或前述之组合。 第一电极块 131和第二电极块 133的材料也可采用纳米银、 纳米碳管或金属网 格 ( Metal mesh )等导电材料„ 第一导线 132、 第二导线 134及信号线 136可采 用与前述电极块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 亦可采用不透明的导电材料, 例如金属 或合金, 包括 ·金、 银、 铜 钼、 铝或前述之组合。 第一电极块 131、 第二电极块 133、第一导线 132及第二导线 134可采用溅镀及光刻的步骤形成,亦可用网印 、 喷涂等方式形成。

值得说明的是,于本发明之触控面板,在一较 佳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块 131、 第二电极块 133、第一导线 132及第二导线 134均为在低温条件下溅镀形成的氧 化铟锡, 该低温约为 20摄氏度到 80摄氏度。 相较于高温溅镀, 低温溅镀形成 之氧化铟锡, 其整体应力较小, 故将有利于后续移除第一基板 100 时, 形成于 承载层 120上整体触控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 先在低温条件下溅镀及光刻 形成第一导线 132, 此时第一导线 132 为非结晶型氧化铟锡; 接着对第一导线 132进行烘烤, 使得非结晶型氧化铟锡转变成结晶型的氧化铟 锡; 然后, 在第一 导线 132上形成各绝缘块 135;再然后在低温条件下溅镀及光刻形成第一 极块 131、 第二电极块 133及第二导线 134, 此时, 第一电极块 131 , 第二电极块 133 及第二导线 134均为非结晶型的氧化铟锡, 最后对第一电极块 131、 第二电极块 133及第二导线 134进行烘烤,使得非结晶型的氧化铟锡转变成 结晶型的氧化铟 锡。 前述烘烤的温度大于等于 180摄氏度且小于等于 350摄氏度, 较佳约大于 等于 220摄氏度且小于等于 240摄氏度。

对第一导线 132进行烘烤可以避免在形成第一电极块 131、 第二电极块】33 及第二导线 134时的蚀刻液侵蚀既已形成的第一导线 132,且可以提高第一导线

132的透光性, 降低第一导线 132的阻抗, 提高其导电性。 同理, 对第一电极块

131、 第二电极块 133及第二导线 134进行烘烤, 也可以提高第一电极块 131、 第二电极块 133及第二导线 134的透光性, 且降低第一导线】32的阻抗, 提高 其导电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 可以先在低温条件下溅镀及光刻形成第一电极 块 131、 第 二电极块 133及第二导线 134, 此时, 第一电极块 131、 第二电极块 133及第一 导线 132均为非结晶型的氧化铟锡; 接着对第一电极块 131 ¾ 第二电极块 133及 第一导线 132 进行烘烤, 使得非结晶型的氧化铟锡转变成结晶型的氧化 铟锡; 接着在第一导线 132上形成各绝缘块 135; 然后形成第二导线 134, 此时第二导 线 134为非结晶型氧化铟锡; 最后, 对第二导线 134进行烘烤, 使得非结晶型 氧化铟锡转变成结晶型的氧化铟锡。 本实施例仅以氧化铟锡的材料举例说明, 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接着, 请参照图 1D, 形成第二基板 150于感测层 130上, 第二基板 150更 可部分或全部覆盖緩冲层 122,可通过第二粘结层 140将第二基板 150粘附于感 测层 130及緩冲层 122上。 第二基板 150的材料包括诸如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 酯 (PET)的聚合物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支撑一 膜组件使之转移至一盖板 的任何合适材料, 例如玻璃、 环烯烃共聚物 (COP、 Arton )、 聚丙烯(PP )等。 第二粘结层】40为一可移除式粘合剂, 该第二粘结层 140可包括非水溶性胶或 能够将两层临时粘附在一起且后续可被溶解或 以其它方式移除的任何其它合适 的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 第二基板 150和第二粘结层 140层叠设置, 其整体可 例如为单面胶。 第二基板 150例如为一可挠性膜层, 而第二粘结层 140为一胶 层, 如图 ID所示, 第二粘结层 140具有一相对设置的 A表面和 B表面, 靠近 第二基板. 150的表面为 A表面, 第二粘结层 140的 B表面的粘性可通过光照处 理例如紫外光照射、 热处理或冷处理或前述之组合可降低甚或消失 , 与此同时 第二粘结层 140的 A表面与第二基板 150之间仍具有较好的粘性, 如此在后续 移除第二基板 150的步驟中可一并移除第二粘结层 140。

然后, 请参照图 1E-1、 图 1E-2和图 IF , 其中图 1E-2为图 1E-1的爆炸图, 移除第一基板 100。如图 1E-1及图 1E-2所示,可先沿着周边区域 N靠近中间区 域 M的边缘切割, 亦即沿着图 IE 1所示的切割线 CC进行切割, 将位于周边区 域 N的第一粘结层 110 , 薄膜层 121、 缓冲层 122、 第二粘结层 140及第二基板 150切除, 然后移除第一基.板 100。 由于先将起主要粘着作用的第一粘结层 110 切除, 使得第一基板 100与薄膜层 121之间无粘结层, 其之间的附着力大幅降 低, 再移除第一基板 100, 可减小在移除第一 反 100 的过程中应力对薄膜层 121及薄膜层 121上形成的其它结构的影响。 另外, 在切除第一粘结层 110时, 可控制切割参数, 使其不会切割到第一基板 100, 如此, 第一基板 100可重复利 用, 以利于降低成本。

在另一实施例中, 可先沿着周边区域 N靠近中间区域 M的边缘切割, 亦即 沿着图 IE- 1所示的切割线 CC进行切割, 与前述不同之处在于, 不仅将位于周 边区域 的第一粘结层 110、 薄膜层 121、 缓冲层 122、 第二粘结层 140及第二 基板. 150切除, 进一步可同时切除位于周边区域 N的部分第一基板 100, 然后 再移除被切割之后的第一基板 100。 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 可在形成感测层】30 的步骤与形成第二基板 150的步骤之间, 沿着周边区域 N靠近中间区域 M的边 缘切割,将位于周边区域 N的第一粘结层 110、薄膜层 121及緩冲层 122切除, 同时, 第一基板 100仍保留, 待第二基板 150形成之后, 再将第一基板 100移 除。

需说明的是,在移除第一基板. 100时,可辅助或采用其它措施以方便离型。 如可通过溶液浸泡、 热处理、 冷处理、 外力剥离或前述之组合的方式将第一基 板 100自薄膜层 121上移除。所用溶液可为水、酒精、丙二醇甲 醚醋酸酯 (PGMEA) 溶液、 聚偏二氟乙烯(PVDF ) 的 N曱基吡咯烷酮 (NMP )溶液等; 采用热处 理及冷处理, 是对第一基板 100进行加热或冷却, 利用承载层 120与第一基板 100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产生应力进而方便离型。

接着, 请参照图 1G, 贴附盖板 170于薄膜层 121上, 可通过.接合层 160以 层压或其它方式将盖板 170与薄膜层 121贴附在一起, 且接合层 160位于薄膜 层 121与盖板 170之间, 从图 1G的图面来看, 堆叠次序由上而下为盖板 170、 接合层 160、 薄膜层 121、 缓冲层 122 ¾ 感测层 130、 第二粘结层 140及第二基 板 150。

盖板 170可用以保护位于其下的结构, 其可采用玻璃 聚酰亚胺(PI )、 聚 丙烯(PP ), 聚苯乙烯(PS )、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 )、 聚对苯二曱酸乙 二酯 (PET ), 聚氯乙烯(PVC ) 聚碳酸酯 (PC ), 聚乙烯(PE ), 聚甲基丙烯 酸曱酯(PMMA )、 聚四氟乙烯(PTFE )等透明材料。 盖板 170可为硬质材质或 可挠性材质, 还可为六面化学强化, 或仅上 下表面化学强化而側面物理强化 的强化基板。 盖板 170可由玻璃母板经裁切成符合触控模块的尺寸 , 再进行化 学强化而制得。 盖板 170可包含两平面表面 (如上下表面均为平面)、 两曲面表 面 (如上下表面均为曲面)、 或一平面一曲面 (如上或下表面其中一面为平面, 另一面为曲面) 的设计, 例如可为 2.5D形状, 或 3D形状。 盖板 170的上表面 也即相对于薄膜层 121 的另一面可作为触碰物体的接触面。 接合层〗60可采用 固态或液态透明光学胶或其它合适之透明接合 材料。

本^ ^明之承载层 120和感测层 130可称作一薄膜组件, 与普通之触控模组 包含一玻璃基板和一薄膜层、 或两薄膜层、 或两玻璃基板作承载板及组合对应 的感测层相比, 本发明之薄膜组件更薄且可挠性更好, 薄膜组件可作为触控组 件贴酎于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硬质基板上, 或贴附于柔性基板上, 可更加灵活 的适应不同触控面板的设计需求。 另外, 通过第二基板 150 的转载作用将薄膜 层 121连同緩冲层 122、 感测层 130贴酎于盖板 170上,较佳的第二基板 150采 用柔性材质, 而盖板 170 常用相对较硬的材质如强化玻璃, 如此采用软性材质 贴附到硬性材质上, 贴合容易, 且可避免接合层 160产生气泡及减少接合层 160 的厚度。

另外, 在贴附盖板 170之前, 可形成遮蔽层 180于盖板 170上, 遮蔽层 180 位于盖板 170的至少一侧, 用以遮蔽.信号线(如图 4中的信号线 136 ), 使得信 号导线从盖板 170上表面的一侧不容易被使用者看到。 在一实施例中, 遮蔽层 180位于盖板 170的下表面, 也即位于盖板 170邻近薄膜层 121的一面。 在另一 实施例中, 遮蔽层 180可位于盖板 170的上表面, 也即位于盖板 170相对于薄 膜层 121 的另一面。 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 遮蔽层 180 还可以为一装饰膜层 ( Deco-film ), 该装饰膜层具体是包括一透明薄膜, 在该透明薄膜的周边区域设 置有遮蔽层, 可以将该装饰膜层直接设置于盖板的上表面, 亦可采用该装饰膜 层取代盖板 170及遮蔽层 180。 遮蔽层 180的材料可为有色油墨、有色光阻或前 述两者的组合。 遮蔽层 180 可为单层结构或复合叠层结构, 单层结构例如黑色 油墨层; 复合叠层结构例如油墨层与光阻层的堆叠结构 、 白色油墨层与黑色油 墨层的堆叠结构、 白色油墨层、 黑色油墨层及光阻层的堆叠结构等。

最后, 请结合参照图 1G和图 1Ή, 将第二基板〗 50及第二粘结层 140 自感 测层 130上移除 具体的, 可先对第二粘结层 140进行预处理, 包括光照处理、 热处理或冷处理或前述之组合, 举例而言, 根据第二粘结层 】40 的材料不同, 可分别釆用紫外光照射、 加热或冷却等手段使第二粘结层 140与感测层 130之 间的粘着性降低, 再将第二粘结层 140和第二基板 150 自感测层】30上移除。 例如前述, 第二粘结层 140和第二基板 150的层叠结构为单面胶, 采用紫外光 照射, 使得第二粘结层】40的 Β表面与感测层 130之间的粘性降低甚或消失, 同时第二粘结层 140的 Α表面与第二基板 150之间的粘性仍存在, 故可较方便 且同时移除第二基板 150和第二粘结层 140。 当然, 可根据第二粘着层 140的材 料选用不同的移除方式, 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经由上述步骤最终形成如图 1H所示的触控面板 10, 以图示上方为使用者 触碰及观测面, 触控面板 10 包括由上而下堆叠的盖板 170、 接合层 160、 薄膜 层 121、 缓冲层 122及感测层 130, 即接合层 160位于盖板 170与薄膜层 121之 间, 薄膜层 121位于接合层 160与緩冲层 122之间, 緩冲层 122位于薄膜层 121 与感测层 130之间。

请继续参照图 1H, 触控面板 10还包括遮蔽层 180, 遮蔽层 180位于盖板 170的至少一侧。 前述各部件的详细结构、 材料、 制作方法在前文已叙述, 故在 此不再赘述。 触控面板 10可应用于计算机系统、 移动电话、 数字媒体播放器、 平板电脑、 超轻薄笔电、 穿戴式触控装置, 车载触控系统等触控显示装置中。

需说明的是, 在完成图 1A至图 1H步驟之后, 可进一步地通过各向异性导 电胶将带有控制器的软性电路板贴酎至接合位 置的信号线 136上。 不难理解, 相较于在图 1C步驟之后直接贴附软性电路板, 本.发明在完成图 1H步骤之后, 再贴附软性电路板, 可避免移除第一基板 100或第二基板 150等制作工艺过程 中, 可能存在软性电路板易脱落的问题, 故将有利于提高整体触控面板的稳定 性。

图 2A ~ '图 2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 程图。图 2B还 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 图 2A 为承接图 1C的步骤, 在图 2A所示步骤之前的步骤与图 1A〜图 1C相同, 为简洁起见, 故不再赘述。 如图 2A所示, 在形成感测层 130之后, 还包括形成一保护层 200 于感测层】 30之上, 感测层】30位于保护层 200与缓冲层 122之间。保护层 200 对感测层 130具有保护作用, 可减少在移除第二粘结层 140及第二基板 150的 过程中对感测层 130的影响。 另外, 还可以在移除第二粘结层 140及第二基板 150之后, 减少环境中空气、 水汽或其它物质对感测层 130的侵蚀。 进一步的, 保护层 200 需棵露出信号线连接软性电路板的接合位置, 以利于信号连接线与 软性电路板进行接合。

请结合参考图 ID〜图 1H, 承接图 2A所示步骤之后的步骤基本与图 ID至 图 1H类似, 不同在于, 第二基板 150及第二粘结层 140是形成于保护层 200之 上, 也即第二粘结层 140是位于保护层 200与第二基板 150之间。 移除第一基 板 100及第一粘结层 110, 并与盖板 170贴合, 再移除第二基板 150及第二粘结 层 140之后形成的触控面板 20更包括保护层 200, 如图 2B所示, 触控面板 20 包括由上而下堆叠的盖板 170、 接合层 160、 薄膜层 121 , 緩沖层 122、 感测层 130及保护层 200„ 除了保护层 200, 其它各元件结构及其材料、 制作方法前文 已叙述, 故不再赘述。

此外, 请参照图 2B, 保护层 200可为单层的结构或多层的结构。 例如保护 层为多层结构时, 可包含第一保护层 201和第二保护层 202, 第一保护层 201位 于感测层 130和第二保护层 202之间, 第二保护层 202远离第一保护层 201的 一侧可贴合显示装置而组合形成一触控显示装 置。 第一保护层 20】 和第二保护 层 202可选用不同的材料达到不同的功效。

第一保护层 201 可选用有机材料、 无机材料、 复合材料及高分子材料之至 少其中之一。 在一实施例中, 第一保护层 201可采用与前述.缓冲层 122相同的 复合材料, 例如包括二氧化钛 (Ti02)、 二氧化硅 (Si02)、 二氧化锆(Zr0 2 )或前 述之组合, 或二氧化钛 (Ti0 2 )、 二氧化硅 (Si0 2 )与有机材料形成的化合物, 或二 氧化锆(Zr0 2 )二氧化硅 (Si0 2 )与有机材料形成的化合物。 通过调整第一保护层 201的折射率及.厚度,搭配缓冲层 122来改善感测层 130有电极块和没有电极块 区域对光线反射差异造成触控面板外观不良的 问题。 例如, 第一保护层 201 的 折射率为 ,第二保护层 202的折射率为 11 3 , 感测层的折射率为 η τ , 则 η 3 2 τ 较佳的 « 在此较佳实施例中, 第一保护层 201的厚度可为约 0.01 微米至 0.3微米。

上述第一保护层 201主要起折射率匹配的作用, 而第二保护层 202主要对 感测层 130等达到进一步保护作用, 减少环境中空气、 水汽或其它物质对感测 层 130的侵蚀。 第二保护层 202的材料具体可包括热硬化型树脂、 二氧化硅、 第一保护层 201、 第二保护层 202 可采用凸板例如 APR(Asahikasei photosensitive resin)板以转印的方式形成, 釆用该转印的方式形成的第一保护层 201和第二保护层 202, 可以减小感测层 130与其他层别之间的应力作用, 提高 感测层 130 的稳定性, 同时后续也可较方便的移除第二基板及第二粘 结层, 减 少应力影响。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一保护层 201和第二保护层 202可分别釆用 溶液涂布, 再紫外光固化, 然后热固等方式形成。 在本发明的其他较佳实施例 中亦可视需要以其他制程例如溅镀(sputter) » 化学气相沉积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喷墨印刷 (irskjet printing) , 狭缝涂布 (slit coating) , '旋涂 (spin coating)、 喷涂 (spray coating)或滚轮涂布 (roller coating)等方式形成保护层 200„ 前述实施例是以单独形成单片触控面板为例说 明, 为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 成本, 可先在大片的第一基板上一次形成多个薄膜组 件(包括薄膜层、緩冲层、 感测层、保护层、第二粘结层、第二基板), 在薄膜组件与盖板贴合的前一步骤, 再将该多个薄膜组件分别进行分离, 如此一次性可形成多片触控面板, 提高生 产效率, 降低成本。 具体制作流程可参考图 3A〜图 3D对应之实施例。

图 3A〜图 3D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 程图。 请先结 合参照图 3A及图 3B所示, 其中图 3B为图 3A的剖面示意图。可在大片的第一 基板 300上预先设定或区分复数个相互间隔的区域 V, 区域 V的大小可根据触 控面板的尺寸设定。 接着, 在第一基板 300上依序形成第一粘结层 110 ¾ 薄膜层 121、 缓冲层 122, 然后在缓冲层 122上并对应各个区域 V同时形成复数个相互 间隔的感测层 130, 接着在各感测层 130上形成保护层 200, 再在保护层 200上 利用第二粘结层 140粘附形成第二基.板 150。 需要说明的是, 此时, 多个感测层 130之间是相互间隔的,而其它结构包括第一基 板 300 ,薄膜层 12L緩冲层 122、 保护层 200、 第二粘结层 140、 第二基板 150各自均为一整片的结构。 此外, 第 一粘结层 110、 薄膜层 121、 緩沖层 122、 第二粘结层 140、 第二基板 150的形 成方法可参考前述图 1A至图 1H对应之实施例, 保护层 200的形成方法可参考 前述图 2A及图 2B对应之实施例。

接着, 请结合参照图 3C和图 3D, 移除第一基板 300, 并将薄膜组件 30以 薄膜层 121—侧贴附在一第三基板 310上, 薄膜层 121位于緩冲层 122与第三 基板 310之间。 其中移除第一基板 300的方式和前述实施例方式相同。 第三基 板 310 的结构可与前述第二基板结合第二粘结层的结 构相^, 为相互粘附的一 可挠性膜层和一胶层, 例如单面胶, 是以具有粘性的表面贴酎薄膜组件 30的薄 膜层 121。 第三基板 310可对薄膜组件 30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避免薄膜组件 30 在后续分离过程中损坏。

然后, 分离各个区域 V对应的薄膜组件 30, 将原本连成一体的薄膜组件分 离成多个单独的小片薄膜组件 30。 可釆用刀切或激光切割的方式分离各薄膜组 件 30。 如图 3D所示, 图 3D中是以分离成三个一组的小片薄膜组件为例 可以 理解的是, 也可以分离成更小或更大片的薄膜组件。

然后, 移除第三基板. 310。 结合参考图 2B, 再将小片的薄膜组件分别贴合 盖板 170,最后移除第二基板 150及第二粘结层 140,以分别形成多个触控面板, 最终形成的触控面板结构如图 2B所示。该实施例之盖板 170可由大片的玻璃母 板经栽切成符合触控模块的尺寸, 再进行化学强化而制得。 相对于传统的先对 大片玻璃盖板进行化学强化, 再沉积形成多个感测层, 然后再将大片玻璃盖板 连同感测层裁切得到小片触控面板, 本实施 之盖板 170是先裁切再强化, 最 后贴合在薄膜组件上, 无需进一步切割, 具有较好的边缘强度, 且形成感测层 的制程也不会影响盖板的强度, 可提高最终形成之触控面板整体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 在图 3A〜图 3D中所示的采用大片的第一基板 300—次形 成多个触控面板的过程中, 其中, 用于将薄膜层粘附于第一基板 300上的第一 粘结层, 可以设置于该大片的第一基板 300的周边区域, 例如第一.基板 300的 四周。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一粘结层还可以设置在各个区域 V的四周, 以进一 步加强薄膜层与第一基板 300的附着性, 如此, 在移除第一基板 300时, 会一 并移除位于第一基板 300四周的第一粘结层以及位于各个区域 V四周的粘结层。 或者仅在各个区域 V的' a?周设置第一粘结层, 而在第一基板 300的四周不设置 第一粘结层, 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借由第一基板的支撑作用将感测层 形成于薄膜层上, 再借由第二基板的转载作用, 将薄膜层及其上形成的感测层 贴酎于盖板上, 如此, 形成的触控面板更加轻、 薄, 制作成本较低。 另外, 感 测层位于薄膜层贴合盖板的另一面, 可避免感测层与软性电路板接合时影响薄 膜层与盖板之间贴合的平整度。 此外, 在薄膜层与感测层之间形成有缓冲层, 可減少形成感测层的过程中对薄膜层的侵蚀, 进一步的可減小移除第一基板时 应力对薄膜层及感测层的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 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傲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 明保护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