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TWO-WHEELED VEHICLE PARKING MECHANISM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119278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two-wheeled vehicle park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a lifting and dropping gear (29), the lifting and dropping gear (29) being provided with two front wheel driving rods (23) set in parallel, each front wheel driving rod (23) comprising a first sliding rod (231) and a second sliding rod (232), the first sliding rod (231) sliding relatively to the second sliding rod (232), and the mechanism comprising a controlling part (23) that connects to the second sliding rod (232) for controlling the lifting and dropping of the front wheel. The present invention enables easy lifting of a front wheel.

Inventors:
ZHU ANDING (CN)
LIU L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01129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13, 2012
Filing Date:
July 08,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SUZHOU EAGLE ELEC VEHICLE MFG (CN)
ZHU ANDING (CN)
LIU LU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2H1/02
Foreign References:
CN201951581U2011-08-31
US4660847A1987-04-28
JP2010076586A2010-04-08
JPH01262271A1989-10-19
US4671374A1987-06-09
CN2483291Y2002-03-27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2660132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UZHOU WISPRO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CY (CN)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两轮车停车机构, 包括起落架, 其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前轮 驱动杆, 每个前轮驱动杆包括第一滑动杆和第二滑动杆, 第二滑动杆与车 轮连接, 第一滑动杆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杆进行滑动, 其特征在于: 还 包括一连接至第二滑动杆的可控制前轮起落的操纵部。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纵 部包括一个转动轴、 一个起落操纵杆、 固定连接于起落操纵杆的起落连接 架, 起落连接架套设于转动轴并可绕转动轴转动。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落 连接架包括驱动板, 转动轴穿过所述驱动板, 驱动板可绕转动轴转动。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 板上连接有连接臂, 连接臂的一端偏心的设置于驱动板。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落 连接架包括一个止动板,转动轴穿过所述止动板,止动板可绕转动轴转动。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 板上连接有一个连接臂, 连接臂的一端偏心的设置于止动板。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止动板及 驱动板与连接臂的连接点同轴设置, 两个连接臂的另一端连接有一个减震 连接杆。

8、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落 操纵杆两侧设有一对金属板, 转动轴的两端固定在金属板上。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金属板上 设有滑槽, 起落架还设有一金属杆, 金属杆穿过减震连接杆与连接臂的连 接端, 金属杆穿过所述滑槽并可沿滑槽滑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 个止动轴,止动轴上分别套设有用于止动止动板的第一止动件及用以与驱 动板配合的第二止动件,所述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之间的止动轴上还 套设有弹簧, 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 并使得 所述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具有相反方向转动的力。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止动件包括抵持部及突伸部,止动板设有与该抵持部相配合实现对止动 板限位的卡勾。

12、 根据权利要求 10或 11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 述第二止动件为 "L" 形, 包括竖直边及横直边。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 动轴上还设有一个卡止件, 卡止件设置于止动板的面向驱动板的一侧, 包 括孤形滑槽、 可转动套设于所述转动轴的弧形口, 凸伸于止动板上方的凸 伸部以及设于所述卡止件侧边的卡口及缺口, 所述止动板面向驱动板一侧 还固定有圓杆, 所述圆杆穿过弧形滑槽, 卡止件可绕弧形口并沿着弧形滑 槽的范围滑动。

14、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二止动件的横直边可与所述卡止件的卡口及缺口相配合。

15、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二止动件的竖直边可与所述驱动板相抵接。

16、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轮 驱动杆为液压式导杆, 所述两个第二滑动杆之间固定连接有下联板, 所述 操纵部与所述下联板连接。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 落架还包括一连接板, 所述连接板一端转动连接于两轮车, 另一端转动连 接于所述下联板。

18、 根据权利要求 17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 震连接杆一端连接操纵部, 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板。 19、 一种两轮车停车机构, 包括一个驻车机构, 其设有用于支撑两轮 车的脚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驻车机构还包括一用于控制所述脚架转动的 操纵部, 所述操纵部和所述脚架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 第一 绞盘和第二绞盘之间连接有缆绳。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 纵部包括一转动轴, 所述第一绞盘设于所述转动轴上。

21、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 纵部上设有可控制所述转动轴转动的脚架操纵杆。

22、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缆 绳包括第一缆绳和第二缆绳。

23、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绞盘和第二绞盘各分别设置两个卡勾,每个卡勾上分别固定有缆绳的一 端。

24、 根据权利要求 23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绞盘和第二绞盘之间缆绳呈 "8" 字形。

25、 根据权利要求 24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每个绞 盘的两个卡勾包括上卡勾和下卡勾两个卡句,所述第一绞盘的上卡勾和下 卡勾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绞盘的上卡勾和下卡勾之间形成有第 二开口, 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面向相反的方向。

26、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缆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绞盘的上卡勾, 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绞盘 的下卡勾, 并经第一绞盘的上端绕过第二绞盘的下端; 所述第二缆绳的一 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绞盘的下卡勾, 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绞盘的上卡勾。

27、 居权利要求 19所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二绞盘设于所述脚架的上端。

Description:
两轮车停车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车停车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两轮车越来越多的成为 了人们的代步工具,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现有技术中, 两轮车的驻车一般有两种方式, 分别对应两种脚架, 一 种脚架为单支脚,另一种为双支脚。单支脚的 脚架一般设于车身底部一侧, 在两轮车停靠时, 打开脚架, 并使得车身侧向脚架一側, 通过两个轮胎和 脚架实现三点支撑, 这种驻车方式较省力, 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车身需要倾 斜停驻, 脚架承担较大重量, 使得两轮车不够稳定, 容易倒向一侧; 双支 脚的脚架包括两个支脚, 两个支脚对称设于车身两侧, 利用双支脚的脚架 停驻两轮车, 车身不需要倾斜, 依靠两个支脚和其中一个轮胎完成三点支 撑, 所以比较稳定, 不容易倾倒, 但是问题在于, 两轮车车身往往较重, 在停驻时需要抬动车身, 非常费力, 体弱的人员很难完成。

有鉴于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两轮车停车机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 是提供一种可以控制前 轮抬起及进行驻车的停车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两轮车 停车机构, 包括起落架, 其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前轮驱动杆, 每个前轮驱 动杆包括第一滑动杆和第二滑动杆, 第二滑动杆与车轮连接, 第一滑动杆 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杆进行滑动,其中还包 括一连接至第二滑动杆的可 控制前轮起落的操纵部。 确认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包括如下结构:一种两 轮车停车机构包括一个 驻车机构, 其设有用于支撑两轮车的脚架, 其中所述驻车机构还包括一用 于控制所述脚架转动的操纵杆,所述操纵杆和 所述脚架上分别固定有第一 绞盘和第二绞盘, 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之间连接有缆绳。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操作操纵杆放下支撑两 轮车的脚架; 然后通过操纵部控制前轮驱动杆的运动, 可以很方便地抬起 前轮。 至此, 通过脚架及后轮的三点支撑完成停车, 本发明的停车方式稳 定、 方便、 省力。 附图说明

图 1所示为本发明车架、 车头组件以及后轮组件组装后的立体示意 图;

图 2所示为本发明车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 3所示为本发明固定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 4所示为本发明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相互作用 示意图; 图 5所示为本发明车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 6所示为本发明操纵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 7所示为本发明操纵部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 8所示为本发明卡止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 9所示为本发明脚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 1所示, 本发明的两轮车包括车架 10、 分别位于车架 10前方和 后方的前轮和后轮(未图示) 、 设于车架 10前方的车头组件 20、 设于车 架 10后方的后轮组件 30以及连接于车架 10上的驻车机构 40。

参图 2所示, 车架 10包括支撑梁 11、 侧支架 12以及座位支架 13, 支撑梁 11、 側支架 12以及座位支架 13的组装, 使得车架整体呈摇篮式。 支撑梁 11设置为两个, 分别为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 支撑梁, 每一个支撑梁 11 为硬度较大的金属材质制成, 其顶端沿纵长方 向形成有凹槽(参图 3 ) , 截面呈凹字形。 每一个支撑梁 11包括矩形的平 板部 111、 自平板部 111一端弯折的第一折弯部 112以及自平板部 111另 一端弯折的第二折弯部 113, 第一弯折部 112和第二弯折部 113位于平板 部 1 11的同一侧,且第一弯折部 112和第二弯折部 113与平板部 111形成 一凹形的凹口, 两个支撑梁 11 背向且水平设置, 凹口面向相反方向。 两 平板部 111之间通过一金属轴 14 (参图 5 ) 固定连接, 两第一折弯部 112 之间通过弧形的连接臂 15连接。 侧支架 12对称设于支撑梁 11两侧, 每 个側支架 12大致呈 "L" 形, 包括位于支撑梁 11下方的水平杆 121以及 大致与水平杆垂直的垂直杆 122, 水平杆 121与支撑梁 1 1的第二折弯部 113固定连接, 垂直杆 122通过三角形的固定件 16固定连接于支撑梁 11 的第一折弯部 1 12; 座位支架 13固定连接于支撑梁 11的第二折弯部 113 上方, 包括用以承担人体重量的底座支架 131以及用以抵靠人体后背的靠 背支架 132。

本发明的车架 10通过支撑梁 11、侧支架 12以及座位支架 13的连接, 使得车架 10的整体呈摇篮式, 驾驶者在行驶中更加舒适。 同时由于支撑 梁 11 为金属板材折弯形成, 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和撞击力, 大大提高了 车架 10的坚固度。

参图 3所示,三角固定件 16用以固定侧支架 12和支撑梁 11 , 包括用 以收容垂直杆 122的收容槽 161以及用以连接支撑梁 11的延伸部 162。当 两轮车受到撞击时, 固定件 16将外力传递至支撑梁 11, 由于支撑梁 1 1 比较坚固, 可有效抵挡外部的受力, 避免两轮车较大的变形, 进而保护驾 驶者。

参图 1、 图 6和图 9所示, 驻车机构 40包括脚架 41以及一用以控制 所述脚架 41的脚架操纵杆 42。脚架 41可转动的安装于水平杆 121上,其 包括三个支脚(未标号) , 其中两个支脚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水平杆 121 上, 该两个支脚之间固定连接有圓杆 411, 第三个支脚固定于该圓杆 411 上, 所述脚架 41的三个支脚的底端位于同一平面内。 脚架 41远离水平杆 121的一端通过弹簧连接至水平杆 121上,所述弹簧拉紧脚架 41并驱动脚 架 41转动贴近水平杆 121 , 定义脚架 41此时位置为第一位置, 定义脚架 41 自第一位置背离水平杆 121转动九十度时的垂直位置为第二位置。脚架 操纵杆 42位于操纵部 22上, 用以控制脚架 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 置。在脚架操纵杆 42和脚架 41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绞盘 421和第二绞 盘 412, 第一绞盘 421和第二绞盘 412可为同样的绞盘。 两金属板 222之 间设有转动轴 225,第一绞盘 421套设于该转动轴上,脚架操纵杆 42的末 端固定有连接架 226,连接架 226转动设于转动轴 225上并与第一绞盘 421 固定, 当操^ P架操纵杆 42向上抬起并绕转动轴 225转动时可以驱动第 一绞盘 421转动。

参图 4所示, 第一绞盘 421和第二绞盘 412之间连接有 "8" 字形的 缆绳 43, 每个绞盘上设有两个卡勾 413, 所述卡勾 413用以固定连接所述 缆绳 43的一端。第一绞盘 421上的一个卡勾通过缆绳连接于第二绞盘 412 上的一个卡勾, 第一绞盘 421 上的另一个卡勾通过缆绳连接于第二绞盘 412上的第二个卡勾。当第一绞盘 421在脚架操纵杆 42的驱动下绕第一方 向转动时, 第一绞盘 421上的卡勾可通过缆绳拉动第二绞盘 412上相应卡 勾, 并驱动第二绞盘 412绕第三方向转动, 进而驱动脚架 41转动; 当第 一绞盘 421在脚架操纵杆 42的驱动下绕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 时, 第一绞盘 421上的卡勾可通过缆绳拉动第二绞盘 412上相应卡勾, 并 驱动第二绞盘 412绕与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转动, 进而驱动脚架 41 转动。

参考图 4, 每个绞盘的两个卡勾之间形成一个开口, 分别为第一开口 和第二开口。 第一绞盘 421设置于脚架操纵杆 42所在的上方, 开口朝向 车把组件 20所在方向, 即前方; 第二绞盘 412设置于下方脚架 41所在的 下方, 开口朝向后方。 缆绳 43共包括两根, 分别为第一缆绳 431及第二 缆绳 432, 第一缆绳 43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绞盘 421靠上的卡勾, 从第一 绞盘 421的上方绕过第一绞盘 421向下延伸, 并穿过两个绞盘中心连线, 从第二绞盘 412的下方连接到第二绞盘 412的靠下的卡勾; 第二缆绳 432 一端连接于第一绞盘 421的下方卡勾, 另一端连接至第二绞盘 412的上方 卡勾。 两根缆绳呈 8字形设置。 当第一绞盘 421绕逆时针方向旋转时, 第 一缆绳 431带动第二绞盘 412顺时针旋转, 将脚架 41旋转至第二位置; 当第一绞盘 421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 第二缆绳 432带动第二绞盘 412逆 时针旋转, 将脚架旋转至第一位置。

当脚架 41位于第二位置时, 前轮、 后轮以 架的底部位于同一平 面内。 易于想到, 当脚架 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时, 脚架 41的底 部也可以与地面有一个较小的间隙, 即高于后轮和前轮所在的平面。

在本发明中, 脚架 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是这样实现的

1、 操纵脚架操纵杆 42;

2、 脚架操纵杆 42带动第一绞盘 421进行转动;

3、 第一绞盘 421拉动缆绳并驱动第二绞盘 412进行转动;

4、 第二绞盘 412带动脚架 41进行转动, 并使得脚架 41从第一位置 转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弹簧被拉伸并使得脚架 具有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 方向转动的力矩。

脚架 41位于第二位置时, 脚架 41并不对车身起到支撑作用。

上述绞盘 421、 412的结构及设置方式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式, 还可 将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绞盘的卡勾形成的开口方 向进行调整,如将第一绞盘 的开口调整向后, 第二绞盘的开口调整向前, 同时将缆绳的连接方式作对 应调整。 另外, 在其他方式中, 每个绞盘的卡勾可以设置在绞盘的任意位 置。 例如可将卡勾设置在绞盘的两側, 且设置于同一直径的延长线上, 两 根缆绳平行设置, 在绞盘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 一个绞盘同样可以通过 缆绳带动另一个绞盘转动, 进而实现脚架的起落。

参图 5所示, 车头组件 20连接于车架 10的前方, 包括车把手 21 以 及起落架 29。 起落架 29包括前轮驱动杆 23, 前轮驱动杵 23包括两个平 行设置的液压式导杆,其两个前轮驱动杆 23之间通过下联板 17固定并连 接, 前轮驱动杆 23的末端连接有前轮。 前轮驱动杆 23通过一连接板 18 转动连接于车架 10, 其中, 连接板 18的一端套设于所述金属轴 14上, 以 实现连接板 18与车架 10的转动连接, 连接板 18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转动 连接于下联板 17上。 在操纵部 22和连接板 18之间还连接有减震连接杆 19, 减震连接杆 19在起到减震作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下运动 驱动连 接板 18绕金属轴 14转动, 进而通过连接板 18的转动以驱动前轮驱动杆 23的上下伸缩。

参图 5、 图 6以及图 7所示, 起落架 29包括操纵部 22、 起落操纵杆 291、 套设有弹簧的减震连接杆 19、 连接板 18以及前轮驱动杆 23。 脚架 操纵杆 42和起落操纵杆 291设于操纵部 22上, 在脚架操纵杆 42和起落 操纵杆 291的两侧为一对金属板 222, 两个金属板 222上在相对位置设有 滑槽 223, 滑槽 223内设置一个可沿滑槽 223上下滑动的金属杆 224, 减 震连接杆 19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于金属杆 224,并可随金属杆 224上下移 动。 起落操纵杆 291末端焊接有起落连接架 227, 起落连接架 227套设于 转动轴 225上, 起落连接架 227 包括平行设置的止动板 2271 和驱动板 2272,止动板 2271和驱动板 2272垂直于转动轴 225设置,在止动板 2271 与金属杆 224之间以及驱动板 2272与金属杆 224之间均设有连接臂 228, 连接臂 228的一端偏心地设置于止动板 2271和驱动板 2272上, 另一端转 动连接于金属杆 224。 当起落操纵杆 291向上抬起时, 可带动起落连接架 227绕转动轴 225进行转动, 止动板 2271和驱动板 2272的转动可带动连 接臂 228上升, 进而可带动金属杆 224沿滑槽 223进行滑动。

两个金属板 222之间还设有止动轴 229, 止动轴 229上套设有可相对 转动的第一止动件 2291和第二止动件 2292,第一止动件 2291和第二止动 件 2292之间的止动轴 229上还套设有弹簧 2293,弹簧 2293的两端分别连 接第一止动件 2291和第二止动件 2292,并使得第一止动件 2291和第二止 动件 2292具有相反方向转动的力。

第一止动件 2291上设有抵持部 2294和突伸部 2295, 止动板 2271上 设有与该抵持部 2294相配合的卡勾 2273。 当起落操纵杆 291工作前, 第 一止动件 2291在弹簧 2293的作用下靠向止动板 2271 ,并通过抵持部 2294 卡住止动板 2271上的卡勾 2273, 使得起落操纵杆 291无法向上提起。 连 接架 226的顶边为非规则形状的弧形边, 形成一个凸轮结构, 第一止动件 2291的突伸部 2295在弹簧 2293的作用下始终压于连接架 226弧形的侧 边, 当脚架操纵杆 42向上抬起时可通过连接架 226的弧形侧边推开第一 止动件 2291, 并使得第一止动件 2291的抵持部 2294与止动板 2271的卡 勾 2273脱离, 此时起落操纵杆 291可以向上抬起。 第一止动件 2291的设 置, 使得起落操纵杆 291必须在脚架操纵杆 42工作完成之后才能抬起。

第二止动件 2292为 "L" 形, 包括竖直边(未标号)及横直边(未标 号),其与一卡止件 220 配合可使得起落操纵杆 291抬起后停于抬起位置。 参图 8所示, 卡止件 220贴于止动板 2271面向驱动板 2272的一侧, 包括 弧形滑槽 2201、可转动收容转动轴 225的弧形口 2202,凸伸于止动板 2271 上方的凸伸部 2203以及设于卡止件 220侧边的卡口 2204。 止动板 2271 面向驱动板 2272的一侧固定有圓杆 2274, 该圆杆 2274可穿过弧形滑槽 2201中,卡止件 220沿圆杆 2274在预先设定的角度内绕转动轴 225转动。 当脚架操纵杆 42向上抬起时, 连接架 226弧形的側边顶开突伸部 2295, 第一止动件 2291的抵持部 2294与止动板 2271的卡勾 2273脱离; 抬起起 落操纵杆 291,止动板 2271带动圆杆 2274沿弧形滑槽 2201滑动,此时卡 止件 220静止,当圆杆 2274转动至滑槽 2201底部末端时,带动卡止件 220 一起绕转动轴 225进行转动, 同时驱动板 2272弧形底部边缘顶开第二止 动件 2292的竖直边; 释放起落操纵杵 291, 使得第二止动件 2292的 "L" 形勾体的横直边沿卡止件 220的边缘滑至缺口 2204, 同时, 起落连接架 227在释放中沿滑槽 2201进行滑动, 在滑至滑槽 2201的上方时, 止动板 2271受到凸伸部 2203的阻挡, 从而使得起落操纵杆 291停于抬起位置。 再次抬起起落操纵杆 291 ,驱动板 2272带动卡止件 220转动,驱动板 2272 弧形底部边缘顶开第二止动件 2292的竖直边, 并使得第二止动件 2292与 卡口 2204脱离, 且卡止件 220继续逆时针转动(参图 7、 图 8角度), 止 动件 2292卡于缺口 2205, 缺口 2205的半径大于卡口 2204的半径; 再放 下起落操纵杆 291 ,卡止件 220保持原位不转动至止动板 2271的卡勾 2273 •ί氐接于凸伸部 2203时, 此时, 驱动板 2272的下弧形面 4氏接于第二止动件 2292, 使第二止动件 2292从缺口 2205松开, 且驱动板 2272带动止动件 2292顺时针转动, 从而实现起落操纵杆 291的回落, 使得前轮落下地面。 至此, 前轮起落一个循环完成。

每一个前轮驱动杆 23包括第一滑动杆 231和第二滑动杆 232,第一滑 动杆 231可相对第二滑动杆 232方向进行滑动, 下联板 17固定连接于两 个第二滑动杆 232之间。

在本发明中, 起落架 29主要目的在于, 当脚架 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 第二位置时, 通过操纵起落操纵杆 291 , 可使得前轮上升离开地面, 最终 实现后轮和脚架 41的支撑作用。当脚架 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时, 起落架 29的操作是这样实现的:

1、 操纵起落操纵杆 291 ;

2、 起落操纵杆 291的转动拉动金属杆 224向上方运动;

3、 金属杆 224沿滑槽 223进行滑动并带动减震连接杆 19向上运动;

4、 减震连接杆 19的上升使得连接板 18绕金属轴 14进行转动; 5、 连接板 18拉动连接前轮的第二滑动杆 232上升, 从而实现带动前 轮离地;

6、再次抬起起落操纵杆 291 , 前轮落地与地面接触, 并形成对车体的 支撑, 然后放下脚架操纵杆 42, 第一绞盘 421反向转动, 并带动第二绞盘 412转动,此时脚架 41在第二绞盘 412和弹簧的同时作用下,从第二位置 转动至第一位置。

本发明中,先通过驻车机构 40实现脚架脚架 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 二位置, 再通过起落架 29实现前轮的离地, 从而完成两轮车的驻车。 整 个操作只需分别操作脚架操作杆 42和起落操作杆 291 ,停车稳定而且非常 的方便、 省力。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 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 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 ; f申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