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WHEEL PULLING DEVIC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5/035731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is a wheel pulling device, which is used for pulling out a vehicle wheel (2) installed on a vehicle axle (1), and comprises a front gripping plate (6), a rear gripping plate (7) used for pressing the inner side of the vehicle wheel (2), a draw bar (3) and at least one U-shaped clip (8), wherein the U-shaped clip (8)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front gripping plate (6) and the rear gripping plate (7) which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so as to form a cavity used for housing the vehicle wheel (2); and a through hole is provided on the front gripping plate (6), the draw bar (3) used for drawing the front gripping plate (6) penetrates through the through hole, and the draw bar (3) is parallel to the vehicle axle (1) in an axial direction. In the wheel pulling device, the front gripping plate (6) and the rear gripping plate (7) are embraced at both sides of the vehicle wheel (2) via the U-shaped clip (8). When the draw bar (3) is drawn outwards, a drawing force F can be uniformly exerted on an inside face of the vehicle wheel (2) via the draw bar (3), the front gripping plate (6), the U-shaped clip (8) and the rear gripping plate (7), thereby overcoming a frictional force generated due to the interference fit between the vehicle wheel (2) and the vehicle axle (1), so that the vehicle wheel (2) is separated from the vehicle axle (1). The wheel pulling device solves the problem in the prior art that a vehicle wheel without a wheel pulling hole cannot be removed, is safe in operation, will not damage the vehicle wheel, and avoids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deformation of the vehicle wheel.

Inventors:
HUANG SHIWEI (CN)
ZHANG CHUNCHAO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91133
Publication Date:
March 19, 2015
Filing Date:
December 31,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BEIJING FEB 7TH RAILWAY TRANSP EQUIPMENT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0B29/00
Foreign References:
CN103465727A2013-12-25
CN203485674U2014-03-19
JP2011020598A2011-02-03
CN2347795Y1999-11-10
CN102275462A2011-12-1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LEADER PATENT & TRADEMARK FIRM (CN)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拔轮装置, 用于拔出安装于车轴上的车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前夹持板、 用于压紧所述车轮内侧的后夹持板、 拉杆和至少一个 U形夹; 所述 U形 夹分别连接平行设置的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形成一个用于容置所述 的 空腔; 所述前夹持板上设置有通孔, 所述通孔内穿设有用于牵引所述前夹持板的所述 拉杆, 所述拉杆与所述 在轴向平行。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拔轮装置还包括用 于和所述车轮紧密接触的垫板, 所述垫板设置于所述车轮内侧与所述后夹持 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拔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包括 U形垫片、 接触块和挂钩; 所述 U形垫片的开口套设在所述车轴上; 所述接触块固定 于所述 U形垫片上并朝向所述车轮一侧; 所述 U形垫片上设置有用于挂在 所述车轮边沿上的所述挂钩。

4、 根据权利要求 1任一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杆包括拉柱和 U形挡块;所述拉柱在穿过所述前夹持板的一端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上嵌合有所 述 u形挡块; 所述 u形挡块设置于所述前夹持板与所述车轮之间, 并 ί»于所述 前夹持板之上。

5、根据权利要求 1-4任一所述的拔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持板还包括 至少两块前夹板组合件和至少一 ±央前连接板, 所述前连接板将至少两块所述前 夹板组合件连接为一体; 或 /和, 所述后夹持板还包括至少两块后夹板组合件和 至少一 ±夬后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将至少两块所述后夹板组合件连接为一体。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夹板组合件、 所述 后夹板组合件、所述 U形夹和所述拉杆至少为两个,且均相对于所述车轴中心对称分 布。

7、 根据权利要求 1-4任一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夹持板和所 述后夹持板之中, 至少有一个在远离所述车轮的侧面上设置有加强板。

8、 根据权利要求 1-4任一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夹持板和所 述后夹持板之中, 至少有一个的上部设置有吊环。

9、 根据权利要求 1-4任一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夹持板和所 述后夹持板之中, 至少有一个的下部设置有底座。

Description:
拔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用机械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拔轮装置, 属于轨道机车工 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铁道机车车辆的轮对拆卸一般采用油压退轮、 加热法退轮或机械拉拔 退轮; 机械拉拔退轮是利用机械力克服车轮与车轴之 间过盈配合的摩擦 力, 使车轮、 车轴分离。 由于机械法退轮可以避免油压退轮可能对车轮 轴 孔造成的永久塑性变形问题, 也可以避免加热法退轮可能因局部温度过高 造成材料的组织性能受影响的问题, 所以现有技术中都采用适当的拔轮装 置来进行轮对拆卸。

图 1为现有技术中拔轮装置剖面图, 图 2为现有技术中具有拔轮孔的 车轮结构图, 现有的拔轮装置包括拉杆 2、 卡块 3和垫块 4; 带有拔轮孔 6的车轮 1与车轴 5之间为过盈配合, 拉杆 2的一端穿过拔轮孔 6, 在车 轮 1腹板内侧面上通过卡块 3将拉杆 2的一端固定好,卡块 3与车轮 1套 有保证受力均匀的垫块 4; 在车轴 5固定的情况下, 拉杆 2的另一端上施 加向外侧的力 F, 从而克服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力, 达到拉拔退轮的目 的。 现有技术的拔轮装置, 必须在车轮腹板上设置拔轮孔, 否则无法对车 轮进行拉拔退轮; 而设置了拔轮孔的车轮, 其强度也会有所降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拔轮孔拔轮引起车轮应 力过高和变形、 无拔轮 孔的车轮无法拉拔退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特提供一种拔轮装置, 用于拔 出安装于车轴上的车轮, 包括: 前夹持板、 用于压紧所述车轮内侧的后夹 持板、 拉杆和至少一个 U形夹; 所述 U形夹分别连接平行设置的所述前 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 形成一个用于容置所述车轮的空腔; 所述前夹持 板上设置有通孔, 所述通孔内穿设有用于牵引所述前夹持板的所 述拉杆, 所述拉杆与所述车轴在轴向平行。

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中, 所述拔轮装置还包括用于和所述车轮紧 密接触的垫板, 所述垫板设置于所述车轮内侧与所述后夹持板 之间。

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其中,所述垫板包括 U形垫片、接触块和挂钩; 所述 U形垫片的开口套设在所述车轴上; 所述接触块固定于所述 U形垫 片上并朝向所述车轮一侧;所述 u形垫片上设置有用于挂在所述车轮边沿 上的所述挂钩。

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中, 所述拉杆包括拉柱和 U形挡块; 所述拉柱在 穿过所述前夹持板的一端设置有卡槽,所述卡 槽上嵌合有所述 u形挡块;所述 U 形挡块设置于所述前夹持板与所述车轮之间, 并 ί»于所述前夹持板之上。

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中, 所述前夹持板还包括至少两块前夹板组合件 和至少一±夬前连接板, 所述前连接板将至少两块所述前夹板组合件连 接为 一体;或 /和,所述后夹持板还包括至少两块后夹板组 件和至少一 ±夬后连接板, 所述后连接板将至少两块所述后夹板组合件连 接为一体。

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中, 所述前夹板组合件、 所述后夹板组合件、 所 述 u形夹和所述拉杆至少为两个, 且均相对于所述 由中心对称分布。

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中, 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之中, 至少有 一个在远离所述 的侧面上设置有加强板。

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中, 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之中, 至少有 一个的上部设置有吊环。

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 其中, 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之中, 至少有 一个的下部设置有底座。

本发明的拔轮装置由于通过 u形夹将将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抱合在车轮的 侧, 向外拉动拉杆时, 拉力可经拉杆、 前夹持板、 U形夹和后夹持板均匀作用于车 轮内侧面上, 从而克服车轮与车轴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 , 使车轮和车轴分离。 本发明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拔轮孔的车轮 无法推卸的问题, 而藤作安全, 不 会损伤车轮, 并且避免了车轮应力集中和变形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 1为现有技术中拔轮装置的剖面图; 图 2为现有技术中具有拔轮孔的车轮结构图;

图 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剖面图;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装配示意图;

图 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垫板示意图;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拉杆示意图;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前夹持板结构 意图;

图 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后夹持板结构 意图;

图 9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 (1 ) 示意图;

图 9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 (2 ) 示意图;

图 9C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 (3 ) 示意图;

图 9D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 (4 ) 示意图;

图 9E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 (5 ) 示意图;

图 9F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 (6 )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 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用于将 安装于车轴 1上的车轮 2拉拔出来, 该拔轮装置包括: 前夹持板 6、后夹持板 7、拉杆 3和至少一个 U形夹 8; U形夹 8分别连接平行设置的前夹持板 6和后夹持 板 7,形成一个用于容置報 2的空腔;前夹持板 6穿过车轴 1的轴端且安置于车轮 2的外侧面上,后夹持板 7用于压紧在车轮 2的内侧面上, U形夹将前夹持板 6和后 夹持板 7抱合在车轮 2的内外两侧; 前夹持板 6上设置有通孔, 该通孔内穿设有用 于牵引前夹持板 6的拉杆 3,拉杆 3与 由 1在轴向平行;拉杆 3也可以采用其 ^¾ 接方式安装在前夹持板 ό上, 拉杆 3的长度主体朝向车轴 1的轴端朝向一致。 在上 述技术方案中, 由于通过 U形夹 8将将前夹持板 6和后夹持板 7抱合在车轮 2的两 侧, 向外拉动拉杆 3时, 拉力 F可经拉杆 3、前夹持板 6、 U形夹 8和后夹持板均匀 作用于车轮 2内侧面上, 从而克服车轮 2与 由 1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 使 2和 由 1分离。 本发明实施例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拔轮孔 的 无法推 卸的问题, 而且操作安全, 不会损伤车轮, 更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使用拉杆作用在 拔轮子 L±导致 腹板的应力集中和变形等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装配示意图, 如图 3、 4中, 本发明的拔轮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和车轮 2紧密接触的垫板 9, 垫板 9设置于车轮 2和后夹持板 7之间, 用于使后夹持板 7在拔轮时有效的将 推力作用于 ¾^ΐ$& 2的接触面上。 实际使用的时I矣, 可以根据具体的车轮腹板形 状, 更换垫板, 以获得更好的通用性。 图 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垫板 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的垫板 9具体结构包括 U形垫片 90、 接触块 91和 挂钩 92; U形垫片 90的开口套设在车轴 1上; 接触块 91固定于 U形垫 片 90上并朝向车轮 2—侧, 接触块 91在使用时以车轴 1为轴心均匀分布 在 U形垫片 90上; 挂钩 92设置于 U形垫片 90上, 并能够挂在车轮 2的 顶部边沿, 保证方便的安装。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拉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上述技术方 案的基础上的优化方案为:拉杆 3包括拉柱 30和 U形挡块 32;拉柱 31在穿过前夹 持板 6上通孔的一端设置有卡槽 31, 卡槽 31上嵌合有 U形挡块 32; U形挡块 32在使用时设置于前夹持板 6与车轮 2之间, 并抵靠于前夹持板 6之上, U形挡 块 32用于将拉杆 3上的拉力传递给前夹持板 6。 拉柱 30与 U形挡块 32采用嵌合 的连接方式, 更加方便了安装时装配。

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前夹持板 6还包括至 少两块前夹板组合件和至少一 ±央前连接板 60, 前连接板 60将至少两块所述前 夹板组合件连接为一体; 后夹持板 7还包括至少两块后夹板组合件和至少一 ±夬 后连接板 70, 后连接板 70将至少两块所述后夹板组合件连接为一体; 前夹 持板 6和后夹持板 7其中一个采用可连接为一体的组合件结构, 或者根据安装需要 均采用组合件结构。 前、 后夹持板分别采用夹持板组合件组成, 可以在安装时将夹 持板厚重的质量分配到 组合件上, 方便了安装, 尤其是在拔轮空间比较狭小的 情况下更加实用, 一! ¾¾用二个组合件的结构, 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组合件。 具体实施例中,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前夹持板结构 意图, 前 夹持板 6还包括左前夹板组合件 61、 右前夹板组合件 62和两块前连接板 60, 左 前夹板组合件 61和右前夹板组合件 62通过两块前连接板 60螺栓连接为一体, 共同构成了前夹持板 6; 图 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后夹持板结构 意图, 后夹持板 7还包括左后夹板组合件 71、 右后夹板组合件 72和两块后连接 板 70, 左后夹板组合件 71和右后夹板组合件 72通过两块后连接板 70螺栓连接 为一体, 共同构成了后夹持板 7。 在实际使用中, 前夹持板 6和后夹持板 7之中, 根据实际使用需要, 至少 有一个在远离车轮 2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提高夹持板刚度的加强 ;前夹持板 6和后夹持板 7之中, 根据实际使用需要, 至少有一个的上部设置有便于调运 的吊环; 前夹持板 6和后夹持板 7之中, 根据实际使用需要, 至少有一个的下 部设置有底座。 具体的, 如图 7、 8所示, 前夹持板底座 63由角钢焊接而成, 用于支撑前夹持板 6, 分为两个部分, 分别与左前夹板组合 #61和右前夹板组合 #62焊接在一起; 左前夹板组合 #61和右前夹板组合 62, 它们的顶部均焊接有一 个前吊耳 64, 它们的侧面各自均焊接有前加强板 65。 后夹持板底座 73由角钢 焊接而成, 分为两个部分, 分别与左后夹板组合件 71、右后夹板组合件 72焊接在 一起,左后夹板组合件 71和右后夹板组合件 72,它们的顶部均焊接有一个后吊耳 74, 它们的侧面各自均焊接有后加强板 75。

在上述所有的技术方案中, 前夹板组合件、 后夹板组合件、 U形夹 8和拉 杆 3,它们中的任意某个至少为两个时,均相对 车轴 1中心对称分布。对称分布可 以减少拉杆对 的应力不均衡的影响, 有效的保护 , 同时使拆卸过程更加平 稳。

本发明的拔轮装置的具体安装步骤可以根据实 际需要来安排, 下面给出 其中一种安装步骤:

图 9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 (1 ) 示意图, 将已经焊接有底座和吊 环的右前夹板组合 62和左后夹板组合件 71用两个 U型夹 8焊装在一起,即采用 U 型夹 8将右前夹板组合件 62和左后夹板组合件 71卡和在一起后, 再将它们焊接在一 起, 最终形成一对中空的装配体;

图 9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2 )示意图, 将车轮 2和车轴 1装入步骤 ( 1 ) 所形成的其中一对装配体中;

图 9C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 (3 ) 示意图, 将垫板 9放置于左后夹板 组合件 71和^ 2之间, 将垫板 9挂在^ 2的顶部, 體板 9上的御虫块 91与^ 2相 擁;

图 9D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 (4 ) 示意图, 装入拉杆 9;

图 9E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 (5 ) 示意图, 按照步骤 (1 ) 的操作方 法形成的另一对称装配体,并将此装配体装入 车轮 2上后也安装相应的拉杆 3 ; 图 9F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6 )示意图, 用前连接板 60将对称的左 前夹板组合件 61和右前夹板组合 62连接起来, 用后连接板 70将对称的左后夹板 组合件 71和右后夹板组合件 72连接起来;然后,顶住车轴 1, 在拉杆 3上施加拉力, 即可将车轮 2与车轴 1分离。

本发明的拔轮装置由于通过 U形夹将将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抱合在车轮的 侧, 向外拉动拉杆时, 拉力可经拉杆、 前夹持板、 U形夹和后夹持板均匀作用于车 轮内侧面上, 从而克服车轮与 由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 使车轮和 由分离。 而且, 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采用组合式结构, 方便了狭小空间内安装作业, 且降低 了劳动强度; 并且, 夹持板上采用吊环、 底座和加强板的设计, 不仅易于组合, 更 加方便了安 ¾1;程, 使拔轮作 作更加方便和安全。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 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 说明, 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 进 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 而这些修改或 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 例技术方案的范 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