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BIABSORPTION-BIGENERATION SYSTEM AND THIRD KIND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MULTITERMINAL HEAT SUPPLY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048445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biabsorption-bigeneration system and a third kind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multiterminal heat supply are provided. The biabsorption-bigeneration system comprises a first absorber (1), an absorption-generation device (2), a second absorber (3), a generator (4), a first solution pump (5), a second solution pump (6), a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7), a first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8), a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9) and a steam dividing chamber (10). The second absorber is connected to the absorption-generation device through the first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The absorption-generation device is connected to the generator through the second solution pump and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The generator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absorber through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The first absorber is connected to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through the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and the absorption-generation device.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is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absorber through the first solution pump and the first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The generator also has a coolant steam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and a driving heat medium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respectively. The first absorber also has a coolant steam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and a heated medium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respectively. The outside has a coolant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first absorber and the first absorber has a coolant steam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absorber. The absorption-generation device also has a coolant steam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also has a coolant steam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The second absorber also has a heated medium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Adding other parts to the biabsorption-bigeneration system, the third kind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multiterminal heat supply is formed.

Inventors:
LI HUAY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0/001610
Publication Date:
April 19, 2012
Filing Date:
October 14, 201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I HUAYU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5B15/12; F25B30/04; F25B41/06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968286A2011-02-09
CN101832677A2010-09-15
CN101776343A2010-07-14
CN101458006A2009-06-17
CN101324384A2008-12-17
CN101349486A2009-01-21
CN101825369A2010-09-08
CN201297797Y2009-08-26
JPH08136080A1996-05-31
JP2003130487A2003-05-08
US4542629A1985-09-24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 )、 吸收-发生器(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4)、 第一溶液泵(5)、 第二溶液泵(6)、 溶液节流阀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和分汽室 (10) 组成; 第二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8)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 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 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 和 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1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 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 精镏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精 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2.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 )、 吸收-发生器(2)、 第二吸收器(3)、 发生器(4)、 第一溶液泵 (5)、 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9)和分汽室(10)组成; 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 收-发生器(2) 与分汽室(10)连通, 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8) 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发生器 (4)连通, 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 器 (2)连通, 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一吸收器 ( 1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 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精馏塔连通, 精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3.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 )、 吸收-发生器(2)、 第二吸收器(3)、 发生器(4)、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泵(11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分汽室 (10) 组成; 第二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吸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 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 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5)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第一吸收器(1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 )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逋, 发生器(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 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 还有冷剂蒸汽 权 利 要 求 书 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1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精熘塔 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精馏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 室 (10)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4.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 )、 吸收-发生器 (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4)、 第一溶液泵(5)、第二溶液泵(6)、第三溶液泵(11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和分汽室 (10) 组成; 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 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5)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第一吸收器(1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1 )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与第二吸收器 (3) 连通, 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发生器 (4) 连通, 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 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10) 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 收器(1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 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第二吸收器 (3)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 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精镏塔连通, 精馏塔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5.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 )、 吸收-发生器(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4)、 第一溶液泵 (5)、 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9)和分汽室 (10) 组成;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吸 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9) 与发生器 (4) 连通, 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 二吸收器(3)连通, 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 生器(2) 与分汽室 (10)连通, 分汽室 (10)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 与第一吸 收器(1)连通, 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1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 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精馏 塔连通, 精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精馏塔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6.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 )、 吸收-发生器(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4)、 第一溶液泵(5)、 第二溶液泵(6)、 溶液节流阀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和分汽室 (10) 组成; 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权 利 要 求 书

(7)和吸收-发生器(2) 与分汽室(10)连通, 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8)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发生器 (4)连通, 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第二吸收器(3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8) 与吸收-发生器 (2) 连通, 发生器 (4)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 收-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 1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精馏 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精馏塔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

7.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1 )、 吸收-发生器(2)、 第二吸收器(3)、 发生器 (4)、 第一溶液泵 (5)、 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9) 和分汽室 (10) 组成;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吸 收-发生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发生器 (4) 连通, 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室

( 10)连通, 分汽室 (10)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与 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二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 收器 (1 )连通, 发生器 (4)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吸收-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分汽室(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3)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1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2)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精镏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 (10)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 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8.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1 )、 吸收-发生器(2)、 第二吸收器(3)、 发生器(4)、 第一溶液泵 (5)、 第二溶液泵 (6)、 溶液节流阀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和分汽室 (10)组成;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和吸收-发生器(2 ) 与分汽室(10)连通, 分汽室(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第二吸收器 (3)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吸收-发生器 (2)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发生器 (4) 连通, 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 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 吸收器(3)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权 利 要 求 书

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 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 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 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精镏塔连通, 精馏 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精熘塔还分别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 一冷凝器(A)、 第二冷凝器(B)、 第一蒸发器(C)、 第二蒸发器 (D)、 第一节流阀 (E)、 第 二节流阀 (F)、 第一冷剂液泵 (G)、 第二冷剂液泵 (H) 或第三节流阀 (1), 将发生器(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第 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 (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第一蒸发器(C)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 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外部有 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 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后第 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I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3)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 连通, 将分汽室 (1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分汽室(1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 第二冷凝器 (B) 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冷剂液泵 (G) 与第一蒸发器 (C) 或第二蒸发器 (D)连通, 第一冷凝器 (A) 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 和第二蒸发器(D)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 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①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一蒸发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②有第二蒸发器(D)而吸收-发生器(2)无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时, 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 (F) 和取消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同时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 泵 (G) 与第一蒸发器 (C ) 或第二蒸发器 (D)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 (B) 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冷剂液泵 (G) 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1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 溶液节流阀(7), 将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再增加第一冷凝器(A)、 第二冷凝器(B)、 第一蒸发器(C)、 第二蒸发器(D)、 第一节流阀 (E:)、 第二节流阀 (F)和 冷剂液泵 (G), 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发 器(C)连通, 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吸收器(1 )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G)与 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将吸收 -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D)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 生器(2)连通, 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 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权 利 要 求 书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

1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所述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 第一冷凝器 (A)、 第二冷凝器(B)、 第一蒸发器 (C)、 第二蒸发器 (D)、 第一节流阀 (E)、 第二节流阀 (F:)、 第一冷剂液泵(G)、 第二冷剂液泵(H)或第三节流阔 (1), 将发生器(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 连通, 第 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第一蒸发器(C)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将外部有 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 ) 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 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 )与第一吸收器 (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3)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 连通, 将分汽室 (1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分汽室 (1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 第二冷凝器 (B) 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 和第二蒸发器 (D)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①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 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②有第二蒸发 器 (D) 而吸收-发生器 (2) 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 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 (F) 和取消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将第二冷 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B)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并将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发器 (C)调整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 阀 (E) 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1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 第一冷凝器(A)、 第二冷凝器(B)、 第一蒸发器(C)、 第二蒸发器 (D)、 节流阀 (E)、 第一 冷剂液泵 (G) 和第二冷剂液泵 (H) , 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 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E) 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 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1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 将外部有冷 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 )连 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B)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 和第二蒸 发器(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 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1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所述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 权 利 要 求 书

溶液节流阔 (7), 将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再增加第一冷凝器(A)、 第二冷凝器(B:)、 第一蒸发器 (C)、 第二蒸发器 (D)、 第一节流阀 (E)、 第二节流阀 (F)、 第一冷剂液泵 (G)、 第二冷剂液泵 (H)或第三节流阀 (1), 将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 (F) 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 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 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I )与第一吸收器 (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 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 与第一蒸发器(C) 或第二蒸发器 (D)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 和第二蒸发器

(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①无第二蒸发器、 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 第一蒸发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②有第二蒸发器 (D) 而吸收-发生器 (2) 无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时, 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 (F) 和取消第一蒸发器 (C)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 (F) 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同时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 泵 (G)与第一蒸发器 (C) 或第二蒸发器 (D) 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 (B)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冷剂液泵 (G) 与第二蒸发器(D) 连通。

1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所述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 第一冷凝器 (A)、 第二冷凝器(B)、 第一蒸发器 (C)、 第二蒸发器 (D)、 第一节流阀 (E:)、 第一冷剂液泵 (G)、 第二冷剂液泵 (H) 或第二节流阀 (F), 将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第一冷凝器(A)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 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将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 第二冷凝器 (B)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将外部 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 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 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 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陶 (F)与第一吸收器 (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3 )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和第二蒸发器 (D)还分别 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权 利 要 求 书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1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7所述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 溶液节流阀 (7), 将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再增加第一冷凝器(A)、 第二冷凝器 (B)、 第一蒸发器(C)、 第二蒸发器 (D)、 第一节流阀 (E)、 第二节流阀 (F)、 第一冷剂液泵 (G)、 第二冷剂液泵(H) 或第三节流阀 (1), 将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一冷凝器(A)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第一蒸发器(C)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 (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 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 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 (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I)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D)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发生器(2 )连通, 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连通, 第二冷凝器 (B)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一蒸发器 (C) 或第二蒸发器(D)连通, 第一冷凝器 (A)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 和第二蒸发器

(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①无第二蒸发器、 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 第一蒸发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②有第二蒸发器(D) 而吸收-发生器(2)无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时, 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 (F) 和取消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 (F)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 同时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 泵(G) 与第一蒸发器 (C) 或第二蒸发器 (D) 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 (B) 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冷剂液泵 (G) 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1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8所述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 第一冷凝器 (A)、 第二冷凝器 (B)、 第一蒸发器 (C)、 第二蒸发器 (D)、 节流阀 (E)、 第一 冷剂液泵 (G)和第二冷剂液泵 (H), 将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 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第一冷凝器(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E)与第二蒸发器(D)连通,将分汽室(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10)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 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器(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 连通, 第一冷凝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 和第二蒸发器

(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1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 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κ)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泵 (6) 权 利 要 求 书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α)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一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Α)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3-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四节流阀 (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将吸收 -发生 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一发生器 (4)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8)之后分别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L) 与第二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 与第一冷凝器 (A)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形成 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 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J)、 第四节流阀 (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第二溶液泵

(6)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之后与第一发生器(4)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 (10)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 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一 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2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2、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J)、 第四节流阀 (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第二溶液泵

(6)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 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一 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2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 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四节流阀 (K)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将吸收 -发生 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 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U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二发生器 (J) 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一吸收器 ( 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 权 利 要 求 书

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四节流阀 ) 与第一冷凝器 (A)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 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 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3-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σ)、 第四节流阀 (κ)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α), 将吸收 -发生 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 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二吸收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 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 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 ——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2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 15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σ)、 第四节流阀 (κ)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 将吸收 -发生 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 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 )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室 (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9) 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室 (10)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Κ)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一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Α)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2、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J)、 第四节流阀 (K)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将吸收-发 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 与第一发生器 (4) 连 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9 )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 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四节流阀 (K) 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 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 连通, 形成基于双 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1、 23- 2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中,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 2)有稀溶液管路经 权 利 要 求 书

第二溶液泵 (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和再经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2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9)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之 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一发生器 (4) 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 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泵(Μ), 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发生 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二发生器 (J) 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Μ) 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L)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一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Α)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3-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发生器(J)、第四节流阀(K)、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泵(Μ),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J)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Μ)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 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 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 串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 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J)、 第四节流阀(K)、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泵

(Μ),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 一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9) 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Μ)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9) 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室 (10)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 权 利 要 求 书

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 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 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2、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J)、 第四节流阀 (K)、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泵

(Μ), 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 一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9) 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Μ)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9)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 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一 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31 -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7、 29- 3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9) 之后分别与第一发生器(4)和第二发生器 (J) 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8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之后分别与第一发生器(4) 和第二发生器(J)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3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三发生器 (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 第二溶液泵 (6) 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α)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与第三发生器(Ν) 连通,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第三发生器 (Ν)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将第一 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Κ)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Ν)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Ν)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Ν)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 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3- 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三发生器 (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D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 权 利 要 求 书

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之后分别再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三发生器(N) 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 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N)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A)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3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 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三发生器 (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Ρ), 第二溶液泵 (6) 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与第三发生器(Ν) 连通, 第二发生器(J)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之后和第三发生器(Ν)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4)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之后 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一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发生器(Ν)连通后第三发生器(Ν)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0)与第一冷凝器(Α) 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Ν)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 -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2、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三发生器 (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 第二溶液泵 (6)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与第三发生器(Ν) 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第三发生器(Ν)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Ρ) 与吸收-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Κ)与第一冷凝 器(Α)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J)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Ν)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Ν)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Ν)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 单级并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 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J)、 第三发生器(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α)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 权 利 要 求 书

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 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发生 器(N)连通, 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 与第一冷凝器(0连通 ~~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 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Ν)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Ν)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五节流阀 (0) 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 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Ν)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3- 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三发生器(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 吸收-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9)、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J)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发生器(Ν)连通, 第三发生器(Ν)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一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发生器(Ν)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Ν)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 与第一冷凝器 (Α) 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Ν)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 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三发生器 (N)、 第四节流阀 α)、 第五节流阀 (ο)、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Ρ)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Ρ) 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L)与第三发生器(Ν)连通, 第三发生器(Ν)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室 (10)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 器 σ)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Ν)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Ν)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 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第二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Ν)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权 利 要 求 书 热泵。

4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2、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三发生器(N)、 第四节流阀 α)、 第五节流阔 (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Ρ)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 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 发生器 (Ν)连通, 第三发生器 (Ν)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吸收 -发生 器(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 阀 (Κ) 与第一冷凝器 (Α)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 质, 第二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Ν)连通后第三发生器(Ν)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 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Ν)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 形成基 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J)、 第三发生器(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L)、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 第四溶液泵(M)和第五溶液泵(Q), 将吸收 -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发生器 (4)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 第三发生器(N)连通, 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L) 与第二发生器(J) 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 (Q)和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P)、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将 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Κ)与第一冷 凝器(Α)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J)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Ν)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Ν)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Ν)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 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3- 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三发生器(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 第四溶液泵(Μ)和第五溶液泵(Q), 将吸收 -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8)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三发生器(N)连通, 第三发生器(N)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 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Q)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 权 利 要 求 书

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 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N)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第二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A)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4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 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J)、 第三发生器 (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 第四溶液泵(M)和第五溶液泵(Q), 将吸 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 第三发生器(N)连通, 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L) 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 (Q) 和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9)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室 (10)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吸收-发 生器(2)与分汽室 (10)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 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Ν)连通后第三发 生器(Ν)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Ν)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 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2、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J)、 第三发生器 (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Ρ)、 第四溶液泵(Μ)和第五溶液泵(Q), 将吸 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 第三发生器(N)连通, 第三发生器(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L) 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Q) 和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9) 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P)、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U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与第一 冷凝器(Α)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Ν)连通后第三发生器(Ν)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 流阀 (0) 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 介质, 第三发生器(Ν)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 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 J)、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权 利 要 求 书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L) 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 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 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吸收器(R)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 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 (A)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ώ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 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3- 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L) 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Μ)和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Ρ)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C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Ρ)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 通, 第二发生器 (J)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 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R)、 第二发生器(J)、 第四溶液泵 (M)、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 将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 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吸收 器 (R)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 与第一发生器 (4)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 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 第二溶液热交 权 利 要 求 书

换器(9) 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室(10)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二 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 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2、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 (R)、 第二发生器 (J)、 第四溶液泵 (M)、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 将吸收-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 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U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吸收 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 与第一发生器 (4)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 收发生器(2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 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45- 49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冷凝器(S)和第四节流阀 (K), 将第二发生器 (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Α)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连通, 第三 冷凝器 (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 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 第一发生器 (4)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连通, 第三冷凝器 (S)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 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R)、第二发生器(J)、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将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L) 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1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第三冷凝器 (S) 和第四节流阀 (K), 第二发生器 (J)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冷凝器 (S)连通, 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与第一蒸发器(C) 连通, 第三冷凝器 (S)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 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5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11、 13、 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R)、 第二发生器 (J)、 第四溶液泵 (M)、 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L)、 第三冷剂液泵 (T)或第四节流 (K), 将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权 利 要 求 书 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 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 连通,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三吸收器 (R) 连通, 第二发生器(J)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 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 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 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1 ) 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2、 14、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 (R)、 第二发生器 (J)、 第四溶液泵 (M)、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L)和第三冷剂液泵(T), 将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调整为第一蒸发器(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 '连通, 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Μ)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第二发生器(J)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二发生器(J)还分别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Τ)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 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9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取消溶液节流阀 (7), 增加第四节流阀 α)或第三冷剂液泵(τ)、 第三溶液泵(11 )、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三吸收器 (R), 将发生器 (4)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 )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 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吸收-发生器(2 )与分汽室(10) 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发 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发生器 (4)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3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一 冷凝器 (A)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 与第三吸收器 (R)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或第一蒸发器 (C)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 液泵(T) 与第三吸收器 (R)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第三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 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0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取消溶液节流阀(7),增加第三节流阀(I)或第二冷剂液泵(H)、第三溶液泵(11 )、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三吸收器 (R), 将发生器 (4)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将第一吸收器(1 )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U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吸收器(R)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2)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发生器 (4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 生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发生器(4)连通, 将第二冷凝器(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G)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B)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H)与第一吸 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I ) 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 连通, 第三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 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权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增加第四节流阀 )或第三冷剂液泵(τ)、第四溶液泵(Μ)、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α) 和第三吸收器(R), 将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8)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1 )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α)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吸收器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泵 (1/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与第二吸收器 (书3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 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一冷凝器(Α)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Κ)与第三吸收器(R)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或第一蒸发器 (C)增设 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Τ)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 (3 ) 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 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2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Τ)、第四溶液泵(Μ)、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三吸收器(R), 将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1 )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与第二吸收 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1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三吸收器 (R) 连通, 第三吸收器(R)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 和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8 ) 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室 (10)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吸收-发生器(2)与分汽室(10)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与第 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第三吸收 器(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 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3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第四节流阀 (K) 或第三冷剂液泵 (T)、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和第三吸收器

(R), 将第二吸收器 (3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吸收-发生器(2 ) 与分 汽室 (10)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三吸收 器(R)连通, 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吸收-发生器(2 ) 与分汽室(10) 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8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发生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 权 利 要 求 书

路经第二溶液泵(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 与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 ) 连通调整 为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 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3 )连通、 或第一蒸发器 (C)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6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第三节流阀 (I ) 或第三冷剂液泵 (T)、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三吸收器

(R), 将第二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与吸收-发生器 (2 ) 连通 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 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吸收-发生器(2)连通, 将吸收- 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 与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8)、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发生器(4)连通, 将 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I )与第三吸 收器 (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或第二蒸发器

(D)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 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R) 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第三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 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I )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 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或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 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 (3 ) 连通。

6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5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第四节流阀 (K) 或第三冷剂液泵 (T)、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和第三吸收器

(R), 将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 整为第二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 吸收器(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将分汽室(10)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分 汽室(10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L) 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调整为 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一冷凝器(A)增设冷剂液管路 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 (3)连通、 或第一蒸发器 (C)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 与第三吸收器 (R)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 第三吸收器(R)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6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第三冷剂液泵(τ)、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和第三吸收器(R), 将第二吸收器

(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3)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α) 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三吸收器(R)还有稀溶 权 利 要 求 书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分汽室 (10) 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 )与第二吸收器(3 )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0)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二吸收 器(3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R)连通, 第一蒸发器(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 液泵 (T) 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R)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 连通, 第三吸收器 (R)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 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55-62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吸收-发生器(2 )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取消第一吸收器(1 )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6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7-44所述的任一基于双吸收-双发生 系统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冷凝器(al )和新增节流阀(bl ), 第一发生 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al ) 连通, 新增冷凝器 (al )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 流阀 (bl )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 新增冷凝器(al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 增冷凝器(al )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髙 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3-44所述的任一基于双吸收-双发生 系统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冷凝器(al )和新增节流阀 (bl ), 由第二发 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al ) 连通, 新增冷凝器 (al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节流阀 (bl ) 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新增冷凝器 (al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al )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 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7-32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a2)、 二级发生器 (b2)、 二级溶液泵 (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 器(d2),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四节流阀 (K) 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 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ει2) 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 (c2 ) 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 与 二级发生器 (b2 ) 连通, 二级发生器(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与二 级吸收器(a2)连通, 二级吸收器(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发生器(b2)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单级 双效为第一级、 由第二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6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6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将第一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 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一冷 凝器(A)连通, 增加二级冷凝器(e2) 和二级节流阀 (f2), 将二级发生器 (b2)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 连通调整为二级发生器 (b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 (e2) 连通, 二级冷凝器(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f2)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二级 冷凝器 (e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Λ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权 利 要 求 书

(A)连通, 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 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供冷 剂蒸汽的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33- 44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K)与第一冷 凝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 与第一蒸发器 (C)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 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0)与 第一蒸发器 (C)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a2) 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 液泵 (c2) 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与二级发生器 (b2)连通, 二级发生器(b2) 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发生器(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和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 第三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 冷剂蒸汽的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8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 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 与第一蒸发器(C)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Κ)与第一冷 凝器 (Α)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Ν)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Ν)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J)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Ν)连通后第三发生器(Ν)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0) 与第一冷凝器 (Α) 连通, 增加二级冷凝器 (e2)和二级节流阀 (f2), 将二级发生器 (b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连通调整为二级发生器(b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 器(e2)连通, 二级冷凝器 (e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 (f2)与第一冷凝器(A)连 通, 二级冷凝器 (e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A)连通, 形成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 由第三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 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9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四节流阀 (10、 第四溶液泵 (M)、 第三冷凝器 (S)、 第三冷剂液泵 (T)、 第三 蒸发器(U)、 第二吸收-发生器(V)、 第二分汽室 (W)和第二溶液节流阀 (X), 将第一吸收- 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发生器 (4) 连通 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 (X)与第二吸收-发生器 (V) 连通, 第二吸收-发生器 (V)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 与发生器(4)连通, 将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和第二吸收-发生器 (V) 与 第二分汽室(W)连通, 第二分汽室(W)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 第二分汽室 (W)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连通, 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 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第二蒸发器(D)或第一蒸发器(C)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三蒸发器(U)连通, 第三蒸发器(U)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发生器(V)连通, 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蒸 发器(U)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第三蒸发器、 第二节流阀、 第四节流阀和第二溶 液节流阀时,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 7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9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四溶液泵 (M)、 第三冷凝器 (S)、 第三冷剂液泵 (T)、 第三蒸发器 (U)、 第二 吸收-发生器 (V)、 第二分汽室 (W) 和第二溶液节流阀 (X), 将第一吸收-发生器 (2) 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发生器 (4)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发生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X)和第二吸收-发生器(V)与第二分汽室(W) 连通, 第二分汽室(W)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将发生 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吸收-发生器(V)连通, 第二吸收-发生器(V)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权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4)连通, 将第一冷 凝器(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 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 (A)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三蒸发器(U)连通, 第三蒸发器(U)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发生器 (V) 连通, 第二分汽室 00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S) 连 通, 第三冷凝器(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T)与第一蒸发器(C)连通, 第三冷 凝器(S)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蒸发器 (U)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书

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第三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 与第一蒸发 器(C)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

Description:
说 明 书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根据热力学原理, 对于一定温度的余热来讲, 随着被提升的温度越高, 热泵机组的性能 指数则越低; 随着供热温度的逐步提高, 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将逐步降低, 二者之间应连续 对应和变化。 但是, 不同效数和不同级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它们的工作参数不是连续变 化的, 它们在性能指数上不连贯而有着较大差别, 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不能实现连续对应。

本发明从提升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角度 出发, 为实现第三类热泵热力学参数和性 能指数连续化, 提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并给出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一系列多端 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使不同工作参数区间都有相应的多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实现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在工作参数区间上的连续衔接和 在性能指数上的连续衔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吸收-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 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阀、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 ;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 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 连通, 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发生器 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 时, 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 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精馏塔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2.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吸收-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 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 第二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 经第 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吸收器 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 器连通, 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和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 收器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 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 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说 明 书

部连通; 其中, 精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 溶液热 交换器与精镏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 精镏 ±荅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 外部连通。

3.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吸收-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 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 室组成;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 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吸 收器连 通, 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发生 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 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和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 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 器时, 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 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镏塔连通,精馏塔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 器与分汽室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 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4.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吸收-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 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吸收-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分 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 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 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 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 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5.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吸收-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 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 第一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吸收 -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 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 通, 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 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 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 说 明 书 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 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 精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6.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吸收-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 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 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吸 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 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 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 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 收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 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精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

7.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吸收-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 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 第一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 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 通, 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 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 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 收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 收 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 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精镏塔 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8.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吸收-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 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 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吸收-发生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 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 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说 明 书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 收器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其中,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 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 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 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 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 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 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 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确定 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 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 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 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 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 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①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一蒸 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②有第二蒸发器而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 路与外部连通时, 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和取消第一蒸发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同时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 泵与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 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 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1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溶液节 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溶液 节流阀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再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 第 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和冷剂液泵,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 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 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 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吸 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 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 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 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 第 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 。

1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 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 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 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确 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 汽通道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 第二蒸发器连通, 第一 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说,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 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 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①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二冷凝器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 一蒸书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②有第二蒸发器而吸收-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 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第二节流阀和 消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 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并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 第一蒸发器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1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 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 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连通 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 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1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项所述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溶液节 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溶液 节流阀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再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 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连 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 中: ①无第二蒸发器、 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②有第二蒸发器而吸收-发生器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 二节流阀和取消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同时将第二冷凝 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 或第二蒸发器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说。

1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项所述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 或第二节流阀,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书通确定为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 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 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1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7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溶液节 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溶液 节流阀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再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 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吸收-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或第二蒸发器连 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说 明 书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 中: ①无第二蒸发器、 第二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时,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②有第二蒸发器而吸收-发生器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可选择取消 二节流阀和取消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阔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同时将第二冷凝 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 或第二蒸发器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1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8项所述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 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 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 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吸收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 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1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 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 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3- 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1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 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之后与 第一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 管路汇合、再经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 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2、 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 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 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 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说是在第 9-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书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 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3- 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 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 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端供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 15项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 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 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 -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2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2、 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 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发生器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1、 23- 2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说第 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 器 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 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 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式书热泵。

2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22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 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 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 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 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 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2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3- 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 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 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 统的单级串联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

2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 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四溶液泵,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 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 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 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2 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第四节流阀、说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 .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书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 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 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 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 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3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7 29- 30项所述的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一发生器 和第二发生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双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3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28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并联 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 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 -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3- 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后分别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 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 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 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 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基 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 -说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 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书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之后和 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 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再经吸收-发生器与分汽 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 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 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2、 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经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 收-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 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 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 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基于双 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 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 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 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 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 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多端供热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3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3- 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 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说第二 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 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书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 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 收式热泵。

3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 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 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和 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 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二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 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 串联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2、 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 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 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 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 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 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 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 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陶、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瑢液泵,将吸 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和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 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说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吸收器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书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 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 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 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3- 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泵,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一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 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五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 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多端 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 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阀、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泵,将 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和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 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 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 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4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2、 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第五节流陶、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泵,将 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说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和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 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书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 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 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 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 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 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 第二发生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 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发生器两级-多 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 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 第二发生器、 第四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 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 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 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3- 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 第二发生器、 第四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 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 说 明 书

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 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 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 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 液管路经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 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 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 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2、 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 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 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 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发生器两 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45- 49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 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 , 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 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 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 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 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 第二发生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 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发生器两级-多 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51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 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 通, 第三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闼与第一蒸发器 连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 提供冷剂 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泵。

5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11、 13、 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 第二发生器、 第四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冷剂液 泵或第四节流阀, 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说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 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书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 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 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 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基 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 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 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2、 14、 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四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冷剂液泵, 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 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 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 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 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形成 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和第 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溶液节流阀, 增加第四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 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 通,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 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 四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第一蒸发 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 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0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溶液节流阀, 增加第三节流岡或第二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 说 明 书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 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吸收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 热交 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有稀溶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 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 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 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 吸收式热泵。

5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将第一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将第一 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 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 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 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 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 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2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和吸收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 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 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 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

5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3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发生器与分 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 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 - 发生器与分汽室连通,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 热交换器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 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 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说 明 书 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 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 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 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热泵。

6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发生器连通 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发生器连 通,将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一溶 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调 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第二蒸发器增设 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 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 三节流阀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第一蒸发 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6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5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 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将第 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2.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 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 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一 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三 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 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3.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55- 62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吸收 -发生器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 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 收式热泵。

64.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7-44项所述任一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 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 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 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5.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3-44所述任一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多 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 由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 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 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说供热 端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6.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7- 32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 冷剂书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 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 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 级溶液热交 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 , 二级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 由第二发生器向二级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式热泵。

67.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66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增加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 将二级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二级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连通, 二级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第一冷 凝器连通, 二级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 由 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提 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68.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33- 44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 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 二级吸收器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 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器连通, 二级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 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由第三发生器向二级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 式热泵。 69.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68项所述在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 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 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增加 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 将二级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二级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连通, 二级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 器连通, 二级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 形成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 由第三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 提供 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说热 。

70.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节流阀、第四溶液泵、第三冷凝器、 第三冷剂液泵、第三蒸发器、第二吸收-发生 、 第二分汽室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吸收- 生书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 热 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发 生器连通, 第二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 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发生器与 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 第四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 通, 第三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第二蒸发器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 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三蒸发器连通, 第三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发生器连 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无第二蒸发器、 第三蒸发器、 第二节流阀、 第四节流阀和第二溶液节流阀时,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分别与第一吸收-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发生器连 。

71.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9项所述任一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溶液泵、 第三冷凝器、 第三冷剂液泵、第三蒸发器、第二吸收-发生 、 第二分汽室 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第一吸收 -发生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 热交换器与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有稀溶液管 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发生器与第二 分汽室连通, 第二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 第二吸收-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 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三蒸发 器连通, 第三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发生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 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 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蒸 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第三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发生器 第二吸收-发生器连通。

附图说明:

图 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 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 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 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 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 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 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 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第 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2所示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说 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书

图 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5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枸和流程示意图。

图 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6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7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8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6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7所示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2所示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5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8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 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向第 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 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4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向第 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4所示与图 23所示相比,二者主要差别在于: 图 23中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一级和第二 级之间采用溶液双路循环, 图 24中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采用 液单路循环。

图 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一发生器分别 第 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 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 程示意图。 说 明 书

图 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二发生器向第 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 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二发生器分别 第 一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 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 程示意图。

图 2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由第二发生器和第 吸 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 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 程示意图。

图 2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2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1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5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6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7所示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2个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8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器为附 高 温供热端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8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单级双效为第一 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 示意图。

图 3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单级双效为第一 的 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 意图。

图 39所示与图 38所示不同, 后者比前者多一个供热端一一第三冷凝器。

图 4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 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1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双吸收 -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1与图 40所示不同, 前者溶液为单路循环, 后者溶液为双路循环。

图 42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双吸收-三发生 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是图 41中取消第二蒸发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蒸发器的结果。

图 41-图 42是多环节采用吸收-发生器来发挥余热与冷环 境之间温差驱动力的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代表。

图 4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1所示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3所示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 说 明 书

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以图 44所示与图 9所示为例来说明给出图 43-44所示的目的。 图 43所示与图 9所示相 比, 实质相同, 另有区别: 图 9所示中, 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液首先全部进入第一蒸发器 C, 然后分成三路进入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一一第 路吸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第二 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三路 经第二节流阀 F进入第二蒸发器0、 吸热成冷剂蒸汽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 釆用该方案时允 许吸收-发生器 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图 44中, 吸收-发生器 2产生的冷剂蒸汽进 入第二冷凝器 B冷凝后再经第一冷剂液泵 G进入第二蒸发器 D、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 生器 2提供, 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E进入第一蒸发器 C、 吸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 I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 成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该方案不允许吸收-发生器 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图中, 第一吸收器, 2—吸收-发生器 /第一吸收-发生器, 3—第二吸收器, 4一发生器 /精熘塔 /第一发生器, 5—第一溶液泵, 6—第二溶液泵, 7—溶液节流阀 /第一溶液节流阀, 8 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9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0—分汽室 /第一分汽室, 11一第三溶液泵。

图中, A—第一冷凝器, B—第二冷凝器, C一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 D—第二蒸发器, E— 节流阀 /第一节流阀, F—第二节流阀, G—冷剂液泵 /第一冷剂液泵, H—第二冷剂液泵, I一 第三节流阀, J一第二发生器, K一第四节流阀, L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M—第四溶液泵, N 一第三发生器, 0—第五节流阀, P—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Q—第五溶液泵, R—第三吸收器, S 一第三冷凝器, T一第三冷剂液泵, U—第三蒸发器, V—第二吸收-发生器, W—第二分汽室, X—第二溶液节流阀。

图中, al—新增冷凝器, bl—新增节流阀; a2—二级吸收器, b2—二级发生器, c2—二 级溶液泵, d2—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e2—二级冷凝器, f2—二级节流阀。

需要指出的是-

①为了撰写方便和考虑到部件的位置, 诸如图 17中的 "第四节流阀 K"并不代表图 17 中出现 4个节流阀; 其它个别部件也有类似。

②溶液节流阀的作用在于使溶液降压, 当有溶液热交换器时可保留或取消溶液节流阀 。

③图 29- 36中, 吸收-发生器 2和第一吸收器 1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得到单 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④参照上述第③点所作说明, 图 19-36所示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也可称 为基 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带有低温供热端的多 热端-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首先要说明的是, 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 除非必要, 自附图 9开始不对图 1-8所示的 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所涉及的结构和流程进行表述, 附图 17开始不对图 1-8所示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和图 9-16所示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所涉及 结构和流程进行表述。

图 1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1、 吸收-发生器 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 4、第一溶液 泵 5、 第二溶液泵 6、 溶液节流阀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分汽室 10 组成; 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吸收 -发生 器 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发生器 4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 液节流阀 7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分汽室 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 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吸收-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 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降压降温后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进入第一吸收器 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 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吸收器 1产生的 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7降压后流经吸收-发生 器 2、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0, 进入分汽室 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分汽室 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说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二吸收器 3; 进入第二吸收 器 3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吸收-发生器 2; 进入吸收-发生器 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 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2的溶液, 形成单路书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图 2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1、 吸收-发生器 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 4、第一溶液 泵 5、 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分汽室 10组成; 第二吸 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分汽室 10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吸收-发生器 2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第一吸收器 1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 吸收器 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 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吸收-发生 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 3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降压降温后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进入第一吸收器 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 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吸收器 1产生的 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进入吸收-发生器 2; 进入吸收-发生 器 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 吸收-发生器 2的另一路溶液;第二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2、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0, 进入分汽室 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分汽室 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二吸收器 3, 进入第二吸收器 3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 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形成双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图 3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1、 吸收-发生器 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 4、第一溶液 泵 5、 第二溶液泵 6、 第三溶液泵 11、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分汽室 10组成; 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吸收-发 生器 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发生器 4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分汽室 10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器 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 介质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 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二吸收器 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降压降温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2、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0, 进入分汽室 10的 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分汽室 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进入第一吸收器 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说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 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 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吸收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一吸 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二吸收器 3; 进入第二吸收器 3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书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 —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吸收-发生器 2, 进入吸收-发生器 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 并分别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2的溶液和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形成单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 发生系统。

图 4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1、 吸收-发生器 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 4、第一溶液 泵 5、 第二溶液泵 6、 第三溶液泵 11、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分汽室 10组成; 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 通,分汽室 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 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二吸收器 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降压降温后进入吸收-发生器 2, 进入吸收-发生器 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 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2的另一路溶液;第二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后 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0,进入分汽室 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 释放冷剂蒸汽, 分汽室 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进入第一吸收器 1的 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 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 冷剂蒸汽, 第一吸收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 三溶液泵 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迸入第二吸收器 3 ; 进入第二吸收器 3溶液吸收来自第一 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形成双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图 5所示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1、 吸收-发生器 2、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 4、 第一溶液 泵 5、 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分汽室 10组成; 第一吸 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吸收-发生器 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二吸收器 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与第一吸收 器 1连通, 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 二吸收器 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发生器 4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降压降说温后进入第二吸收器 3; 进入第二吸收器 3的溶液吸 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8降压降温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2、 吸热部分汽化后迸入分汽室 10, 进入分汽室 10 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分汽室 10的书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进入第一吸收器 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 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 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吸收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一吸 收器 1的稀溶液进入吸收-发生器 2; 进入吸收-发生器 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 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2的溶液, 形成单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图 6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1、 吸收-发生器 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 4、 第一溶液 泵 5、 第二溶液泵 6、 溶液节流阀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分汽室 10 组成; 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 分汽 室 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发生器 4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二吸收器 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 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发生 2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分汽室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 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发生器 4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降压降温后进入第二吸收器 3 ; 进入第二吸收器 3的溶液吸 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8降压降温后进入吸收-发生器 2, 进入吸收-发生器 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 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发生器 2的另一路溶液;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7降压后 流经吸收-发生器 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0,进入分汽室 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 放冷剂蒸汽, 分汽室 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进入第一吸收器 1; 进入第一吸收器 1的溶 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 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 剂蒸汽,第一吸收器 1产生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形成双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 系统。

图 7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1、 吸收-发生器 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 4、第一溶液 泵 5、 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分汽室 10组成; 第一吸 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吸收-发生器 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 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分汽室 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二吸收器 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 收器 1连通, 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 二吸收器 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说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降压降温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2、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0, 进入分汽室 10的 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分汽室 10的浓书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二吸收器 3;进入第二吸收器 3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 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进入第一吸收 器 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 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 1的冷 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吸收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 液进入吸收-发生器 2; 进入吸收 发生器 2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 吸 收-发生器 2的溶液, 形成单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图 8所示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1、 吸收-发生器 2、 第二吸收器 3、 发生器 4、第一溶液 泵 5、 第二溶液泵 6、 溶液节流阀 7、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分汽室 10 组成; 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陶 7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 分汽 室 1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第二吸收 器 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吸收-发生器 2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发生器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 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分 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 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4的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降压降温进入吸收-发生器 2、 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吸收- 生器 2 的另一路溶液;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7降压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2、 吸热部 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0, 进入分汽室 10的汽-液两相溶液对外释放冷剂蒸汽, 分汽室 10的 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二吸收器 3; 进入第二吸收器 3的溶液 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8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进入第一吸收器 1的溶液吸收来自外部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 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吸收器 1产生的冷剂蒸 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双路溶液循环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这里要指出的是, 在上述 8个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吸收-发生器 2的主要作用在于使 流经其内的溶液汽化, 起到了发生器的作用 (这也正是将其命名为吸收 -发生器的原因); 在 被加热介质初始温度相对较低的场合,吸收- 生器 2可分担第一吸收器 1的部分对外热负荷。 因此, 吸收发生器 2可选择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图 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器4、 第二冷凝器 B、 第一 蒸发器 C、 第二蒸发器 D、 第一节流阀 E、 第二节流阀 F、 第一冷剂液泵 G和第二冷剂液泵 H, 将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 第一蒸发器 C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说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吸收发生器 2连通,将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书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一蒸发器 C连 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和第二蒸发器 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 器8、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 进 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 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 供,第三路经第二节流阀 F节流降压进入第二蒸发器 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 器 2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以图 1所示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和图 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进步和意义;

在图 1所示的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中,第一吸收器 1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并加热流 经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且该部分热负荷一一对应着第一吸收器 1 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冷剂蒸汽的量一一可连续调节; 第二吸收器 3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 的冷剂蒸汽并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负荷, 第二吸收器 3出口稀溶液的浓度则降低, 则进 入吸收-发生器 2的溶液浓度降低, 从而使得进入发生器 4的溶液浓度降低,有利于提高发生 器 4 产生的冷剂蒸汽的冷凝压力;在图 9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第 二吸收器 3承担高温热负荷, 则允许发生器 4产生冷剂蒸汽的冷凝压力可以降低, 从而使发 生器 4出口浓溶液的浓度提高, 进而提高第一吸收器 1出口稀溶液浓度, 第一吸收器 1的供 热温度得到提高。 随着可连续调节的第二吸收器 3热负荷的增大, 机组的供热温度提高而性 能指数相应降低,这种提高和降低是连续和逐 步对应的; 也就是说利用本发明的双吸收-双发 生系统能够实现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工作参数和 性能指数之间的合理对应和连续变化, 也能够 实现了第三类吸收式机组之间在工作参数和性 能指数上的无间断衔接。

图 10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7, 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 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与吸收-发 生器 2连通, 再增加第一冷凝器 A、 第二冷凝器 B、 第一蒸发器 C、 第二蒸发器 D、 第一节流 阀 E、第二节流阀 F和冷剂液泵 G, 将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4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 发器 C连通, 第一蒸发器 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 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 B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 二蒸发器 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将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和第二蒸发器 D还分 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在上述结构中, 无第二蒸发器 D和说第二节流阀 F时, 第一蒸发器 C承担分别向第一吸收 器 1和吸收-发生器 2提供冷剂蒸汽, 此时溶液节流阀 7可取消。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后进书入第一蒸发器 C;进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 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 F 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D、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 分汽室 10释 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8、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 冷剂液泵 G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基于 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热泵。

图 1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3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器八、 第二冷凝器 B、 第一 蒸发器 C、 第二蒸发器 D、 第一节流阀 E、 第二节流阀 F、 冷剂液泵 G和第三节流阀 I, 将发 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 一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 第一蒸发器 C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将吸收-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将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 二蒸发器 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确定为第一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三节流阀 I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和第二蒸发器 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而第二 路经第三节流阀 I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进入 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 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 F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D;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 凝器 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加压后进入第 二蒸发器 D; 进入第二蒸发器 D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 1提供, 形成 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1所示还体现出与图 9、 图 10所示的不同技术细节: 图 11中, 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 迸入吸收-发生器 2, 较低温度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图 9、 图 10中, 较高温度的冷 剂蒸汽进入第一吸收器 1, 较低温度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发生器 2。 在利用余热介质中的显 热时, 两种技术方案没有实质性差别,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其一。

图 12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4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器 、 第二冷凝器 B、 第一 蒸发器 (:、 第二蒸发器 D、 节流阔 E、 第一冷剂液泵 G和第二冷剂液泵 H, 将发生器 4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E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将吸收-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将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说吸收器 1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书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和第二蒸发器 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D、 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 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 B的冷 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进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 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后再流经 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 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3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7, 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 溶液管路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与吸收-发 生器 2连通, 再增加第一冷凝器 A、 第二冷凝器 B、 第一蒸发器 C、 第二蒸发器 D、 第一节流 阀£、 第二节流阀 F、 第一冷剂液泵 G和第二冷剂液泵 H, 将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 第一蒸发器 C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与第二蒸 发器 D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与第一吸 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 2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将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 第二 冷凝器 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和第二蒸 发器 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 器3、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 进 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 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 供,第三路经第二节流阀 F节流降压进入第二蒸发器 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 -发生 器 2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4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6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器 、 第二冷凝器 B、 第一 蒸发器 C、 第二蒸发器 D、 第一节流阀 E、 冷剂液泵 G和第二节流阀 F, 将发生器 4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将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 剂液泵 G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 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说器 3连通确定为第一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 F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将吸收- 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D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连 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书,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和第二蒸发器 D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D而第二 路经第二节流阀 F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进 入第二蒸发器 D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 2提供; 分汽室 10释放的冷 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 泵 G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进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 收器 1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5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7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B、 蒸发 器(]、 节流阀 E、 第一冷剂液泵 G和第二冷剂液泵 H, 将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 阀 E与蒸发器 C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与第一吸 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 2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将分汽室 10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蒸发器 C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液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C; 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 冷凝器 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加压后进入 蒸发器 C; 进入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 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第二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 生器 2提供,第三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 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 统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6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说 明 书

①结构上, 在图 8所示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器 、 第二冷凝器 B、 蒸发 器(、 节流阀 E、 第一冷剂液泵 G和第二冷剂液泵 H, 将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 阀 E与蒸发器 C连通, 将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蒸发器 C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 3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 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液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C; 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 冷凝器 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加压后进入 蒸发器 C; 进入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 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第二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 生器 2提供, 第三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 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 统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7所示的单级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中, 增加第一冷凝器4、 第二冷凝器 B、 蒸 发器 C、 第一节流阀 E、 第一冷剂液泵 G、 第二冷剂液泵 H、 第二发生器 J、 第四节流阀 K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第二溶液泵 6增设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二发生器 J连 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 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 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 4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J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蒸发器 C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外部有冷剂 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确定为蒸 发器 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将吸收-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将分汽室 10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10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蒸发 器 C连通, 第一冷凝器 A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还有冷却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J、加热来自第一吸收器 1进入 第二发生器 J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J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 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作为第二发生器 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 第四节流阀 K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 A, 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 第一吸收器 1 ;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进入蒸发器 C; 分汽室 10释放的 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 液泵 G加压后进入蒸发器 C; 进入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 蒸 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第二路经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 -发生器 2提供,第三路经 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形成 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 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8所示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4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_1、 第四节流阀 K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泵 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一 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说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 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 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还有冷书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J、加热来自第一发生器 4进入 第二发生器 J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J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 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作为第二发生器 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 第四节流阀 K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 A, 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 第二吸收器 3,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19所示的单级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5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四节流阀 K、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四溶液泵 Μ, 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泵 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L、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 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 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 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第二发生 器 J, 第一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J、 加热迸入第二发生器 J的稀溶液释放 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J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作为第二发生器 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 第四节流阀 K节流后进入第 一冷凝器 A,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一发生器 4, 第一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吸收-发生器 2进 入分汽室 10,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0所示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0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Ρ, 第二溶液泵 6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和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 p与第三发生器 N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 一吸收器 1连通,第三发生器 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一一 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 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发生器 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一 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N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 发生器 2的一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 二发生器 J, 第一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J、 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J的稀溶 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J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 N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作为第二发生器 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说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 经第四节流阀 K节流后进入第 一冷凝器 A, 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吸收-发生器 2的另一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进入第三发生器 N,第二发生器 J 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N、 加热进入第三书发生器 N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 生器 N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作为第三发生器 N 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 第五节流阀 0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 A, 第三 发生器 N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 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1所示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3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 第三发生器 N、 第四节流阅 K、 第五节流阀 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Ρ, 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Ρ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Ρ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发生器 N连通, 第三发生器 N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 阀 κ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 二发生器 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N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 流阀 0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进入第二发生器 J, 第一发生 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J、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 生器 J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 N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作为第二发生器 J驱动热 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四节 流阀 K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 A, 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发生器 N;第二发生器 J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 发生器 N、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 N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N产生的冷剂蒸汽进 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作为第三发生器 N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 热后形成的冷剂液经第五节流阀 0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 A,第三发生器 N的浓溶液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第二吸收器 3,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 热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图 22所示的单级三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6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二发生器 、 第三发生器 N、 第四节流阀 K、 第五节流阀 0、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 第四溶液泵 M和第五溶液泵 ζ!, 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9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9与第三发生器 Ν连通, 第三发生器 Ν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Μ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L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 Q和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 P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吸 收-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说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 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N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N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五节流阀 0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一书一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 三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N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第三发生 器 N, 第二发生器 J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N、 加热进入第三发生器 N的稀溶液释 放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 N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作为第三发生器 N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 第五节流阔 0节流后进入第 一冷凝器 A, 第三发生器 N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二发生 器 J; 第一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J、 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J的溶液释放冷 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J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发生器 N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作为第二 发生器 J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后形成的冷剂液 第四节流阀 K节流后进入第一冷凝器 A,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泵 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进入第一发生器 4;第一发 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吸 收-发生器 2,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三效-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3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 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2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发生器 J、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L, 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L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 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吸收器 R、 被来自第二发生器 J的浓 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二发生器 J;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吸收器 R, 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 双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4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 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2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增加第三吸收 R、 第二发生器 J、 第四溶液泵 M、 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L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 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9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与第一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 P、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二 发生器 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说冷凝器 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 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 发生器 2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进入第二发生器; 1,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书器 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 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吸收器 R; 进入第三吸收器 R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 4的 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进入第一发生器 4, 第一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 交换器 9和 吸收-发生器 2进入分汽室 10, 形成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双发生器两 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5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第 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 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3所示的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 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 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冷凝器 S和第四节流阀 K, 将第二发生器 J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 S连通, 第三 冷凝器 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一发生器 4增设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第三冷凝器 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发生器 J向第三冷凝器 S提供冷剂蒸汽, 进入第三冷凝器 S的冷剂蒸汽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三冷凝器 S的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 K进入第一冷凝器 A; 第 一发生器 4产生的一部分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形成基 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 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 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6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 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2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11、 第二发生器 J、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将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吸收器 R、 被来自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 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 入第二发生器 J;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J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 供, 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吸收器 R,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 生系统、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 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泵。

图 27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 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 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6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 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 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冷凝器 s和第四节流阀 κ, 第二发生器: [增设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 S连通, 第三冷凝器 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Κ与第一蒸发器 C 连通, 第三冷凝器 S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4产生的一说部分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 S、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成冷剂液, 第三冷凝器 S的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 K进入第一蒸发器 C, 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 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由第二 生器 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双书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28所示的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 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 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2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吸收器^ 第二发生器 J、 第四溶液泵 M、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三冷剂液泵 T, 将第一蒸发器 C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Μ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二发生器 J还 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吸收器 1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吸收器 R、 被来自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 吸收并加热由第一蒸发器 C经第三冷剂液泵 T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 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 汽, 第三吸收器 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三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 泵 M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二发生器 J;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J的溶液释放 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发生器 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吸 收器 R,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由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 提供冷 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 热泵。

图 29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溶液节流阀 7, 增加第四节流阀1(、 第三溶液泵 11、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和第三吸收 器 R, 将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阔 7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第三吸收器 R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将吸收-发生器 2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将 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一冷凝器 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后第三 吸收器 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一吸 收器 1、 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 经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吸收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 第一吸收器 1 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吸收器 R; 进入第三吸收器 R的 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 经第三吸收器 R的 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三吸收器 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三吸收器 R的稀 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和吸收-发生器 2进入分汽室 10; 发生器 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 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E进入 第一蒸发器 C而第二路经第四节流阀 K说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 R、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 收器 3提供; 分汽室 1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 经第一冷剂液泵 G进入第一蒸发器 C; 进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一一第一路吸收 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书第二节流阀 F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D、 吸 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 第三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 收器 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 由分汽室 10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S进入第二吸收器 3的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 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 收式热泵。

图 30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0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溶液节流阀 7, 增加第二冷剂液泵 H、 第三溶液泵 11、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和第三吸 收器 R,将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7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泵 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二冷凝器 B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 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 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R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与 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一吸 收器 1、 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 经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吸收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 第一吸收器 1 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吸收器 R; 迸入第三吸收器 R的 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 经第三吸收器 R的 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三吸收器 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三吸收器 R的稀 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P进入吸收-发生器 2; 发生器 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 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E进入第一蒸发器 C; 进入第一蒸发器 C 的冷剂液分成三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 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节 流阀 F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D、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第三路经第二 冷剂液泵 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 分汽室 10 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加压 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 R、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由分汽室 10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二吸收器 3的浓溶液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 R的冷剂蒸汽并放 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 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1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1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2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增加第四节流阀11、第四溶液泵 M、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 三吸收器 R, 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 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 吸收器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说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 吸收器 3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调 整为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书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一冷凝器 A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三吸收器 R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分汽室 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 D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 经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 吸收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1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吸收器 进入第三吸收器 R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 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 三吸收器 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三吸收器 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第三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8进入第二吸收器 3、 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 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发 生器 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 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E进入第一蒸发器 C而第二路经第四节流阀 K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 R、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进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吸 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 F进入第二蒸发器 D;分汽 室 10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 一冷剂液泵 G进入第二蒸发器 D;进入第二蒸发器 D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 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端 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2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2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 液泵 T、 第四溶液泵 Μ、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三吸收器 R,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 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 溶液泵 Μ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8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 通, 第一蒸发器 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Τ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R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分汽室 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 经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一 吸收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1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吸收器 R; 进入第三吸收器 R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 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 三吸收器 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三吸收器 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第三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M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8进入第二吸收器 3、 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 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发 生器 4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E进入第二蒸发器 D、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 分汽室 10的冷剂蒸汽 进入第二冷凝 B、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说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进入第一蒸发器 C; 进入第二蒸发器 D的冷剂液分成三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 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 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 器 R提供, 第三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加压后再流书经第三吸收器 R、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 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3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3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 T、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三吸收器 R, 将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和吸收-发生器 2与分汽室 10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 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吸收-发生器 2 与分汽室 10连通, 将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 器 R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后第三吸收 器 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第三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第二吸收器 3、 吸收来自第三 吸收器 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 入第三吸收器 R、 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 第三 吸收器 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第三吸收器 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三吸 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后再流经吸收-发生器 2、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10;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分 成两路一一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C而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 I节流后再 流经第一吸收器 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 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 第二冷凝器 B、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进入第 一蒸发器 C; 进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 蒸汽向第一吸 收器 1提供,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 F进入第二蒸发器13、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 吸收-发生 器 2提供, 第三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 R、 P及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 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4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4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增加第三冷剂液泵 T、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三吸收器 R, 将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吸收器 说 明 书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吸收-发生器 2连通, 将吸收 -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 器 4连通调整为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 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L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二蒸发器 D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第二吸收器 3、 吸收来自第三 吸收器 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 入第三吸收器 R、 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 第三 吸收器 R的冷剂液成冷 蒸汽, 第三吸收器 R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三吸 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吸收-发生器 2;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迸入第 一冷凝器 、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经第 一节流阀 E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D而第二路经第二节流阀 F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 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进入第二蒸发器 D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吸收 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第二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 R、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进入第一蒸发器0、 吸 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端 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粟。

图 35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5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冷剂液泵 T、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三吸收器 R, 将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吸收 器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分 汽室 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分汽 室 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二吸收 器 3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Τ与第三吸收 器 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分汽室 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L进入第二吸收器 3、 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 R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 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吸收器 R、 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 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 器 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 R产生 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三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一吸 收器 1 ;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 凝器 A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C而第二路经第三 节流阔 I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R提供; 分汽室 10释 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8、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 冷剂液泵 G进入第一蒸发器 C; 进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三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 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第三路 经第三冷剂液泵 T加压后再流经第三吸收器 R、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形 说 明 书

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 收式热泵。

图 36所示的单发生器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6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第三冷剂液泵 T、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和第三吸收器 R, 将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三吸收 器 R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分 汽室 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分汽 室 10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5、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与第二吸收 器 3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一蒸发器 C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Τ与第三吸收 器 R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R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3连通, 第三吸收器 R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分汽室 10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5、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L进入第二吸收器 3、 吸收来自第三吸收器 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 器 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进入第三吸收器 R、 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的冷剂蒸汽 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加热流经第三吸收 器 R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第三吸收器 R产生 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第三吸收器 R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进入第一吸 收器 1 ;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 凝器 A的冷剂液经节流阀 E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C; 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 凝器 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进入第一蒸发 器 C; 进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液分成四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 蒸汽向第一吸收器 1 提供, 第二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 第三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与第 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R连通, 第四路经第三冷剂 液泵 T加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 第二吸收器 3提供,形成基于双吸收- 双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7所示的以新增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单 双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7所示的单级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冷凝器 al 和新增节流阀 bl, 第一发生器 4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al连通, 新增冷凝器 al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l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新增冷凝器 al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 al成为新增高温供热端。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4产生的一部分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 al, 进入新增冷凝器 al 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新增冷凝器 al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 bl进入第一 冷凝器 A,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并以新增冷凝 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图 38所示的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多端供热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7所示的单级双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二级吸 器 a2、 二级发生器 b2、 二级溶液泵 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 将第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 为第一发生器有 4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 节流阀 K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 第二发生器 J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 溶液泵 c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与二级发生器 b2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二级吸收器 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二级吸收器 a2、 被来自二级发生器 b2的 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二级吸收器 a2的稀溶液经二级溶液泵 c2和二级溶液热交 换器 d2进入二级发生器 b2 ;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二级发生器 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 一冷凝器 A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二级发生器 b2的浓溶液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d2进入二级吸收器 a2, 形成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 由第二 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39所示的以单级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38所示的单级双效为第一级、 由第二发生器向二级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说将 一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4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J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一冷 凝器 A连通,增加二级冷凝器 e 2和二级节流陶 f书2,将二级发生器 b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 A连通调整为二级发生器 b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 e2连通,二级冷凝器 e2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 f2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二级冷凝器 e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连通。

②流程上, 二级发生器 b2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二级冷凝器 、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 剂液, 二级冷凝器 e2的冷剂液经二级节流阀 与第一冷凝器 Α连通; 第二发生器 J产生的 一部分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形成以单级 效为第一级、 由第二发生器分别向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 提供冷剂蒸汽的两级-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图 40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增加第四节流 K K、 第四溶液泵 Μ、 第三冷凝器 S、 第三冷剂液泵 T、 第三蒸发器 U、 第二吸收-发生器 V、 第二分 汽室 W和第二溶液节流阀 X, 将第一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 X与第 二吸收-发生器 V连通, 第二吸收-发生器 V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将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一吸收器 1连 通调整为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和第二吸收-发生器 V与第二分汽室 W 连通, 第二分汽室 W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二分汽室 W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 S连通, 第三冷凝器 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与第 一蒸发器 C连通, 第二蒸发器 D增设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K与第三蒸发器 U连通, 第三 蒸发器 U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发生器 V连通,第三冷凝器 S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三蒸发器 U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 X降压后进入第二吸收 -发生 器 、 吸收来自第三蒸发器 U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二吸收-发生器 V的溶液, 第二吸 收-发生器 V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发生器 4的浓溶 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 降压后流经第二吸收-发生器 V、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 W, 进入第二分汽室 W的溶液向第三冷凝器 S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分汽室 W的浓溶液经第 四溶液泵 M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进入第三冷凝器 S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 三冷凝器 S的冷剂液经第三冷剂液泵 T进入第一蒸发器 C; 第二蒸发器 D的一部分冷剂液经 第四节流阀 K进入第三蒸发器 U、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发生器 V提供, 形成 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 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4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溶液泵^ 第三冷凝器 S、第三冷剂液泵 T、第三蒸发器 U、第二吸收-发生器 V、第二分汽室 W和第二溶 液节流阀 X, 将第一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 生器 4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 X和第二吸收-发生器 V与第二分汽室 W连通, 第二分汽室 W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4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二吸收-发生器 V连通, 第二吸收-发生器 V还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发生器 4连通, 将第一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调整说为第一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三 蒸发器 U连通,第三蒸发器 U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发生器 V连通,第二分汽室 W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 S连通, 第三冷凝器 S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冷剂液泵 T与第 一蒸发器 C连通, 第三冷凝器 S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书与外部连通, 第三蒸发器 U还有余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 X降压后流经第二吸收 -发生 器 V、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 W, 进入第二分汽室 W的溶液向第三冷凝器 S释放 冷剂蒸汽,第二分汽室 W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M进入第一吸收器 1;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第二吸收-发生器 V、 吸收来自第三蒸发器 U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 流经第二吸收-发生器 V的溶液,第二吸收-发生器 V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 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第三蒸发器 U、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 吸收-发生器 V提供; 第二分汽室 W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冷凝器 S、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 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三冷剂液泵 T进入第一蒸发器 C,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 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42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4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取消第二蒸发器0、 第三蒸发器 U和第二节流阀 F, 第一蒸发器 C增设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发生器 2和 第二吸收-发生器 W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发生器 2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 X降压后流经第二吸收 -发生 器 V、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 W, 进入第二分汽室 W的溶液向第三冷凝器 S释放 冷剂蒸汽,第二分汽室 W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M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进入第二吸收-发生器 V、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 经第二吸收-发生器 V的溶液,第二吸收-发生器 V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9进入发生器 4;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 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 第二分汽室 W释放的冷剂蒸汽进 入第三冷凝器 S、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三冷剂液泵 T进入第一蒸发器 C; 进入第一蒸发器 C 的冷剂液分成四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 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 提 供, 第二路吸收余热向第一吸收-发生器 2提供, 第三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 发生器 V提供, 第四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 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三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 -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3 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 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9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精馏塔取代发生器, 吸收-发生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精馏塔 4连通,精镏塔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9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精馏塔 4还分别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类冷凝器 A连通、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被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10增设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二节 阀 F和取消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 F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将第二冷凝器 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 第一蒸发器 C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 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②流程上, 精馏塔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进入第一蒸发器 C的冷剂 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H加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分汽室 10释放的冷 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8、 放热于冷却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 泵 G加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D、 吸收佘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 形成基于双 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 收式热泵。

图 44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书热 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1所示的单级单效-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取消吸收-发生器 2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取消第二节流阀 F和取消第一蒸发器 C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节流阀 F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将第一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一蒸发器 C调整为第一冷凝器 A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 将第二冷凝器 B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与第二蒸发器 D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 B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冷剂液泵 G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4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分成两路一一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E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D、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 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 I节流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吸热成冷剂蒸 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3提供; 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放热于冷却介质成 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0、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 收-发生器 2提供; 形成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多端 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图 43-44所示给出了溶液单路循环且吸收-发生器 2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时冷剂 介质一一冷剂液或冷剂蒸汽一一可选择采用的 另一种流程: 图 43中, 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 蒸汽在第二冷凝器 B内放热成冷剂液, 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进入第二蒸发器 D、 吸收 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发生器 2提供; 图 44中,分汽室 10释放的冷剂蒸汽在第二冷凝器 B内放热成冷剂液,此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G进入第一蒸发 C、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 吸收-发生器 2提供。 另外, 图 43所示还给出了精馏塔取代发生器时的热泵结 。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一一本发明所提出 的双吸收-双发生系统与多端供热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 双吸收-双发生系统, 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 为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实现工作参数和性 能指数的连续化提供了基础。

2. 提出的系列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实现了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工作参数和性能指 数的连续对应和变化, 实现了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之间工作参数和性能 指数上的连续衔接。

3. 基于双吸收-双发生系统的系列多端供热第三 吸收式热泵, 实现了第三类吸收式机 组种类的多样性, 可更好地实现机组供热与用户热需求之间的相 互匹配。

4.提出的多端供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根据 热参数和供热温度的高低来选择高温供 热端热负荷所占的比例, 实现供热温度与性能指数之间的逐步对应, 得到合理的性能指数, 实现驱动热的高效使用, 提高余热利用效率, 实现热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