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CARBON RIBBON RECOVERY MECHANISM AND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USING SAM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000584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carbon ribbon recovery mechanism and a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using same. The carbon ribbon recovery mechanism comprises a recovering component and a driving component. The recovering component comprises: a friction element (1), transmiss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driving component and having a first and a second sleeves (13, 14) which are arranged coaxially; a first and a second torsion springs (4, 5), respectively held on the second sleeve (14) and the first sleeve (13) and having different torque value while overload sliding; a first supporting seat (2), used for spliced matching with a carbon ribbon core reel having a first external diameter, rotatably supported on the friction element (1) and connected with a first torsion beam (41) of the first torsion spring (4); a second supporting seat (3), used for spliced matching with a carbon ribbon core reel having a second external diameter, rotatably set in a center bore of the first supporting seat (2) and connected with a first torsion beam (51) of the second torsion spring (5). The second external diameter is less than the first one. The carbon ribbon recovery mechanism is able to provide different rewinding force for two kinds of the carbon ribbon coils having different external diameters, therefore enhancing the medium adaptability of the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More Like This:
Inventors:
GAO MING (CN)
JIANG TIANXIN (CN)
YUAN YONG (CN)
WEN ZHIHUA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77345
Publication Date:
January 03, 2014
Filing Date:
June 17,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SHANDONG NEW BEIYANG INF TECH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41J35/00
Foreign References:
CN2668396Y2005-01-05
CN201120779Y2008-09-24
CN1835867A2006-09-20
CN1669813A2005-09-21
EP1034080A12000-09-13
Attorney, Agent or Firm:
KANGXIN PARTNERS, P.C. (CN)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碳带回收机构, 包括用于与碳带芯筒插接配合以回收已用碳带的回收组件 和用于驱动所述回收组件转动的驱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组件包括: 摩擦件 (1), 与所述驱动组件传动连接, 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套筒 (13) 和第二套筒 (14);

第一扭簧 (4) 和第二扭簧 (5), 其中, 所述第一扭簧 (4) 抱紧在所述第 二套筒(14)上, 所述第二扭簧(5)抱紧在所述第一套筒(13)上, 所述第一 扭簧 (4) 和第二扭簧 (5) 在过载打滑时分别具有不同的扭矩值;

第一支撑座 (2), 用于与具有第一外径的碳带芯筒插接配合, 所述第一支 撑座(2)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摩擦件(1)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扭簧(4) 的第一 扭臂 (41) 连接; 第二支撑座 (3), 用于与具有第二外径的碳带芯筒插接配合, 所述第二支 撑座(3) 穿过所述第一支撑座(2) 的芯孔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摩擦件(1)上 并且与所述第二扭簧(5) 的第一扭臂 (51)连接, 其中, 所述第二外径小于所 述第一外径。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碳带回收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件(1)还包括用 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撑座(2) 的第三套筒(15)和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支撑座(3) 的第一芯轴 (12)。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碳带回收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座(2)包括 第一端板 (21)、 在所述第一端板 (21) —侧延伸的第四套筒 (22)、 以及在所 述第一端板 (21) 另一侧延伸的第五套筒 (23); 所述第二支撑座 (3) 包括第 二端板 (31)、 在所述第二端板 (31) —侧延伸的第六套筒 (32)、 以及在所述 第二端板(31) 另一侧延伸的第七套筒(33), 其中, 所述第五套筒(23)与所 述第三套筒 (15) 套设, 所述第七套筒 (33) 与所述第一芯轴 (12) 套设, 所 述第二端板 (31) 位于所述第四套筒 (22) 的台阶孔中, 所述第四套筒 (22) 和所述第六套筒 (32) 分别用于与具有不同外径的碳带芯筒插接配合。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碳带回收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座(2)具有 在所述摩擦件 (1) 的外周延伸的外罩 (25)。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碳带回收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件(1 )还包括摩 擦板 (11 ), 其中, 所述第一套筒 (13 )、 第二套筒 (14) 和第三套筒 (15 ) 沿 所述第一芯轴 (12) 径向依次间隔排列并且位于所述摩擦板 (11 ) 的同一侧。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碳带回收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所 述摩擦件 (1 ) 转动的齿轮 (6)。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碳带回收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6)与所述摩擦 件 (1 ) 之间设有第三扭簧 (7), 其中, 所述第三扭簧 (7) 的第一扭臂与所述 齿轮 (6) 连接, 第二扭臂与所述摩擦件 (1 ) 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碳带回收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6)与所述摩擦 件 (1 ) 之间设有毛毡垫 (71 )。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碳带回收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6)包括第三端 板 (62) 和位于第三端板 (62) —侧的齿轮部 (63 )。 一种热转印打印机, 包括底座 (100)、 均与所述底座(100)枢接的上盖(200) 和碳带支架(300)、 在所述碳带支架 (300)上设置的碳带机构 (500)、 在所述 底座(100)上设置的纸卷支撑机构(600)、 以及用于将碳带的涂层面上的染料 转印到打印纸上的打印机构 (400), 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带机构(500)包括碳 带发放机构(510)和根据权利要求 1至 9中任一项所述的碳带回收机构(520)。

Description:
碳带回收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热转印打印机 本申请要求 2012 年 6 月 29 日提交至中国知识产权局的、 申请号为 201210223417.5、 名称为 "碳带回收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热转印打印机" 的中国发明 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其全部公开内容结合于此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带回收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热转 印打印机。 背景技术 如图 la所示, 常见的热转印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构 100'和碳带机构 200', 以及驱 动机构 300'。其中打印机构 100'包括相切的打印头 1Γ和打印胶辊 12' ; 碳带机构 200' 包括发放轴 21 '和回收轴 22', 碳带由发放轴 2Γ抽出, 经过打印头 1Γ和打印胶辊 12' 之间后, 缠绕在回收轴 22 '上; 驱动机构 300'分别与回收轴 22'和打印胶辊 12'传动连 接, 用于驱动两者转动。 打印时, 未使用的碳带和待打印的打印纸从相切的打印 头 1Γ和打印胶辊 12'之间 穿过, 碳带的涂层面与打印纸的表面接触, 碳带的非涂层面与打印头 1 Γ接触, 驱动机 构 300'驱动打印胶辊 12'和回收轴 22'同时转动, 输送打印纸和碳带同步向打印机构 100'的下游运动, 同时, 打印机的控制器控制打印头 1Γ的发热元件发热, 把碳带的涂 层面上的染料转印到打印纸上。 通常驱动机构 300'作用在回收轴 22'上的驱动扭矩恒定, 回收轴 22'所需的回卷力 随着碳带卷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打印不断进行, 碳带不断由发放轴 2Γ释放、并被 回卷缠绕在回收轴 22'上, 回收轴 22'上的碳带卷的外径逐渐增大, 因此, 恒定的驱动 扭矩作用在回收轴 22'上的回卷力逐渐减小,为了保证能够将整卷 碳带全部回收,一般 将驱动机构 300'的驱动扭矩设置为与回收轴 22'所需的最大回卷力相适配, 然而, 这 种设置对于最初回收轴 22'上的碳带卷外径较小时, 回卷力较大, 有可能拉断碳带, 因 此, 为了避免拉断碳带, 需要在回收轴上设置离合机构, 当作用在回收轴上的拉力大 于预定值时回收轴与驱动机构之间打滑, 使回收轴停止转动, 从而避免拉断碳带。 图 lb是常见的热转印打印机的碳带回收机构的结 示意图。如图所示,碳带回收 机构的支撑轴 Γ的一端可以支撑碳带, 另一端依次套设齿轮 2'、 摩擦片 3'、 套筒 4'、 压簧 5'、 堵头 6', 以及插接在定位孔 11Γ中用于防止上述各零件脱离支撑轴 Γ的销轴 T , 其中套筒 4'与支撑轴 1 '固定连接。 当驱动机构 (图中未显示) 驱动齿轮 2'转动时, 在压簧 5'的压力作用下, 摩擦片 3'与齿轮 2'之间、摩擦片 3'与套筒 4'之间产生摩擦力,带动套筒 4'随齿轮 2'—起转动, 使支撑轴 Γ随之共同转动, 该摩擦力的大小由压簧 5'向套筒提供的压力所决定。 当支 撑轴 Γ回收碳带时所需克服的阻力大于摩擦片 3'与齿轮 2'或摩擦片 3'与套筒 4'之间的 摩擦力时, 摩擦片 3'相对齿轮 2'或套筒 4'打滑, 支撑轴 Γ停止转动, 可避免由于碳带 受力过大被扯断的问题。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碳带根据长度的不同设有多种规格, 其中, 常用 的碳带有两种, 第一种是适用日常消耗量大的用户使用的碳带 , 其芯筒内径 1英寸, 碳带总长度 300米,第二种是适用于日常消耗量小的用户使 用的碳带,其芯筒内径 0.5 英寸,碳带总长度 90米。 由于不同规格的碳带缠绕在芯筒上形成的碳带 卷的最大外径 不同, 驱动安装有不同外径的碳带卷转动所需的回卷 力不同, 而现有的碳带回收机构 的回卷力由压簧 5'决定, 当压簧 5'规格确定后, 碳带回收轴的回卷力即固定不变, 因 此, 现有的碳带回收机构只能适应一种规格的碳带 回收, 其适应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两种不同规 格的碳带芯筒的碳带回收机构。 另 外,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机构的热 转印打印机。 为此,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带回收机构, 包括用于与碳带芯筒插接配合以回收已 用碳带的回收组件和用于驱动回收组件转动的 驱动组件, 回收组件包括: 摩擦件, 与 驱动组件传动连接, 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 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 其 中, 第一扭簧抱紧在第二套筒上, 第二扭簧抱紧在第一套筒上, 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 在过载打滑时分别具有不同的扭矩值; 第一支撑座, 用于与具有第一外径的碳带芯筒 插接配合, 第一支撑座可转动地支撑在摩擦件上并且与第 一扭簧的第一扭臂连接, 第 二支撑座, 用于与具有第二外径的碳带芯筒插接配合, 第二支撑座穿过第一支撑座的 芯孔可转动地支撑在摩擦件上并且与第二扭簧 的第一扭臂连接, 其中, 第二外径小于 第一外径。 进一步地, 上述摩擦件还包括用于支撑第一支撑座的第三 套筒和用于支撑第二支 撑座的第一芯轴。 进一步地, 上述第一支撑座包括第一端板、 在第一端板一侧延伸的第四套筒、 以 及在第一端板另一侧延伸的第五套筒; 第二支撑座包括第二端板、 在第二端板一侧延 伸的第六套筒、 以及在第二端板另一侧延伸的第七套筒, 其中, 第五套筒与第三套筒 套设, 第七套筒与第一芯轴套设, 第二端板位于第四套筒的台阶孔中, 第四套筒和第 六套筒分别用于与具有不同外径的碳带芯筒插 接配合。 进一步地, 上述第一支撑座具有在摩擦件的外周延伸的外 罩。 进一步地, 上述摩擦件还包括摩擦板, 其中, 第一套筒、 第二套筒和第三套筒沿 第一芯轴径向依次间隔排列并且位于摩擦板的 同一侧。 进一步地, 上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摩擦件转动的齿轮。 进一步地, 上述齿轮与摩擦件之间设有第三扭簧, 其中, 第三扭簧的第一扭臂与 齿轮连接, 其第二扭臂与摩擦件连接。 进一步地, 上述齿轮与摩擦件之间设有毛毡垫。 进一步地, 上述齿轮包括第三端板和位于第三端板一侧的 齿轮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提供了一种热转印打印机, 包括底座、 均与底座枢接的 上盖和碳带支架、 在碳带支架上设置的碳带机构、 在底座上设置的纸卷支撑机构、 以 及用于将碳带的涂层面上的染料转印到打印纸 上的打印机构, 碳带机构包括碳带发放 机构和根据上面所描述的碳带回收机构。 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可以与两种不同规 格的碳带芯筒插接配合。 当回收的 碳带卷具有较大外径时, 可以将用于缠绕已用碳带的芯筒 (以下简称芯筒) 与第一支 撑座插接, 驱动组件驱动摩擦件转动, 摩擦件通过第一扭簧驱动第一支撑座转动, 从 而使与第一支撑座插接配合的芯筒转动, 将已用碳带回卷在芯筒上; 当回收的碳带卷 具有较小外径时, 可以将芯筒与第二支撑座插接, 驱动组件驱动摩擦件转动, 摩擦件 通过第二扭簧驱动第二支撑座转动, 从而使与第二支撑座插接配合的芯筒转动, 将已 用碳带回卷在芯筒上。 根据本发明的碳带回收机构,当位于打印机构 与碳带回收机构之间的碳带张紧时, 由于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扭力均小于位于打 印头与滚筒之间的碳带所受的打印头及 打印纸对碳带的摩擦力, 因此, 该摩擦力阻止第一扭簧的第一扭臂或第二扭簧 的第一 扭臂转动, 此时摩擦件受驱动继续转动, 使第一扭簧或第二扭簧的内径扩大, 与摩擦 件的第二套筒或第一套筒分离, 此时第一扭簧或第二扭簧过载打滑, 第一支撑座或第 二支撑座停止转动, 从而避免碳带受力过大被扯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 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在过载打滑时的扭矩值不 同, 因而能够针对两种具有不同外径的碳带卷提供 不同的回卷力, 因此提高了热转印 打印机的介质适应性。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 特征、 和优点之外, 本发明具有的其它目的、 特征、 和 优点, 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用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 优选实施 例, 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中: 图 la传统的热转印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 lb是热转印打印机常见的碳带回收机构的结构 意图; 图 2是本发明提供的热转印打印机第一实施例的 面示意图; 图 3是本发明提供的热转印打印机第一实施例在 盖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 4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第一实施例的 一分解视图; 图 5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第一实施例的 二分解视图; 图 6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一实施例的结 剖面图; 图 7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的第一支撑座 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图 8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的第二支撑座 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图 9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第二实施例的 一分解视图; 图 10是图 9所示的碳带回收机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分解 图; 以及 图 11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第三实施例的 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底座; 200、 上盖;

300、 碳带支架; 400、 打印机构; 500、 碳带机构; 600、 纸卷支撑机构;

101、 枢接轴; 410、 打印头; 420、 滚筒; 510、 碳带发放机构;

520、 碳带回收机构; 1、 摩擦件;

2、 第一支撑座; 3、 第二支撑座; 4、 第一扭簧; 5、 第二扭簧; 6、 齿轮; 7、 第三扭簧; 8、 垫圈; 9、 螺钉;

11、 摩擦板; 12、 第一芯轴; 13、 第一套筒; 14、 第二套筒; 15、 第三套筒; 16、 第二芯轴; 17、 止挡部; 18、 定位套筒; 21、 第一端板; 22、 第四套筒; 23、 第五套筒; 24、 第一卡槽; 25、 外罩;

211、 芯孔; 221、 止转部; 31、 第二端板; 32、 第六套筒; 33、 第七套筒; 34、 第二卡槽; 121、 螺纹孔; 161、 螺纹孔;

301、 套筒; 311、 芯孔; 321、 止转部; 41、 第一扭簧的第一扭臂; 止挡部; 62、 第三端板; 71、 毛毡垫; 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 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 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 2是本发明提供的热转印打印机一实施例的截 示意图, 图 3是本发明提供的 热转印打印机一实施例在上盖打开时的结构示 意图。 如图 2、 图 3所示, 热转印打印 机包括底座 100、 上盖 200、 碳带支架 300、 打印机构 400、 碳带机构 500, 以及纸卷 支撑机构 600。 上盖 200和碳带支架 300与底座 100通过枢接轴 101枢接,均可以相对于底座 100 旋转打开或者闭合, 沿上盖 200开合方向, 碳带支架 300位于底座 100与上盖 200之 间。 打印机构 400用于在打印纸上打印预先设定的内容。打印 机构 400包括打印头 410 和滚筒 420, 其中, 打印头 410设置在碳带支架 300上, 滚筒 420设置在底座 100上, 滚筒 420的轴线沿打印纸的宽度方向延伸, 与打印机的驱动机构 (图中未绘出) 传动 连接。 当碳带支架 300相对于底座 100闭合时, 打印头 410与滚筒 420相切, 在驱动 机构的驱动下, 滚筒 420绕自身轴线转动, 从而驱动位于打印头 410和滚筒 420之间 的打印纸和碳带向下游输送, 当滚筒 420不转动时, 位于打印头 410和滚筒 420之间 的碳带和打印纸受打印头 410与滚筒 420之间的压力作用, 不能来回移动; 当碳带支 架 300相对于底座 100打开时, 打印头 410与滚筒 420分离。 沿打印纸输送方向,纸卷支撑机构 600位于打印机构 400的上游,设置在底座 100 上, 用于容纳、 支撑打印用的纸卷。 纸卷支撑机构 600可以是纸仓或纸卷支撑架, 本 实施例中, 纸卷支撑机构 600为纸卷支撑架。 碳带机构 500设置在碳带支架 300上,包括碳带发放机构 510和碳带回收机构 520。 其中, 碳带发放机构 510用于支撑未用过的碳带, 碳带回收机构 520用于支撑及回卷 使用过的碳带。 未使用的碳带安装在碳带发放机构 510上, 并从碳带发放机构 510引 出, 经过打印头 410和滚筒 420之间后, 缠绕在碳带回收机构 520上。 图 4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第一实施例的 构第一分解视图, 图 5是本发 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分解 视图, 图 6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 构一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碳带回收机构 520与碳带支架 300上的套筒 301插接配合, 通过垫圈 8和螺钉 9使碳带回收机构 520与碳带支架 300连接。 如图 4至图 6所示, 碳带回收机构包括回收组件和驱动组件。 回收组件包括摩擦件 1、 第一支撑座 2、 第二支撑座 3、 第一扭簧 4, 以及第二扭 簧 5。 其中摩擦件 1 由碳带支架 300支撑, 可以绕自身轴线自由转动。 摩擦件 1的一 端安装有第一支撑座 2、 第二支撑座 3、 第一扭簧 4、 第二扭簧 5, 另一端与驱动组件 的齿轮 6同轴固定连接。 第一支撑座 2用于支撑及回卷使用后的第一种规格的碳带 第二支撑座 3用于支 撑及回卷使用后的第二种规格的碳带, 其中, 第一种规格的碳带的总长度大于第二种 规格的碳带的总长度。 通常情况下, 为了避免在回卷一整卷的碳带时由于碳带卷的 外 径变化过大导致的碳带回卷力变化过大, 从而引起在回收的碳带卷外径过大时, 由于 回卷力较小、 无法全部回收碳带的问题, 或者在回收的碳带卷外径过小时, 由于回卷 力较大碳带被扯断的问题, 在碳带总长度较长时, 一般选用内径较大的芯筒。 因此, 第一种规格的碳带在使用后缠绕在第一芯筒上 , 第二种规格的碳带在使用后缠绕在第 二芯筒上, 其中第一芯筒内径大于第二芯筒内径, 第一种规格的碳带在使用后缠绕在 第一芯筒上时形成的碳带卷的最大外径大于第 二种规格的碳带在使用后缠绕在第二芯 筒上时形成的碳带卷的最大外径。 由于碳带卷外径越大, 驱动该碳带卷转动时所需的 回卷力越大, 因此, 回收第一种规格的碳带所需的回卷力大于回收 第二种规格的碳带 所需的回卷力。 第一扭簧 4同时与第一支撑座 2和摩擦件 1连接, 第二扭簧 5同时与第二支撑座 3和摩擦件 1连接, 当驱动齿轮 6转动时, 齿轮 6驱动摩擦件 1转动, 从而使摩擦件 1 通过第一扭簧 4带动第一支撑座 2转动, 通过第二扭簧 5带动第二支撑座 3转动, 使 与第一支撑座 2或与第二支撑座 3连接的碳带芯筒转动, 回卷缠绕碳带。 摩擦件 1包括具有设定厚度的摩擦板 11、 第一芯轴 12、 第一套筒 13、 第二套筒 14、 第三套筒 15、 第二芯轴 16, 以及止挡部 17。 其中, 第一芯轴 12、 第一套筒 13、 第二套筒 14和第三套筒 15四者同心设置, 均从摩擦板 11一侧的表面伸出, 沿垂直于 摩擦板 11方向延伸, 各自具有设定的高度, 且第一套筒 13、 第二套筒 14和第三套筒 15的高度均小于第一芯轴 12的高度。 同时, 第一芯轴 12的外径小于第一套筒 13的 内径,第一套筒 13的外径小于第二套筒 14的内径,第二套筒 14的外径小于第三套筒 15的内径, 即第一芯轴 12、 第一套筒 13、 第二套筒 14、第三套筒 15相邻两者之间存 在设定间距; 第二芯轴 16和止挡部 17位于摩擦板 11的另一侧, 其中, 第二芯轴 16 与第一芯轴 12同轴, 从摩擦板 11另一侧的表面伸出, 垂直于摩擦板 11向远离第一芯 轴 12的方向延伸, 第二芯轴 16支撑在碳带支架 300的套筒 301中; 优选地, 摩擦件 1还包括定位套筒 18, 该定位套筒 18—方面用于限定齿轮 6的轴向位置, 另一方面供 碳带支架 300的套筒 301插接于其内; 止挡部 17位于摩擦板 11表面, 与第二芯轴 16 间隔预定距离设置。 图 7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的第一支撑座 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如图所 示, 第一支撑座 2的 A侧与摩擦件 1插接配合, 可以相对摩擦件 1 自由转动, 第一支 撑座 2的 B侧与缠绕已用碳带的第一芯筒插接配合, 用于支撑并回卷使用后的第一种 规格的碳带。 第一支撑座 2包括第一端板 21、第四套筒 22和第五套筒 23、以及第一卡槽 24 (见 图 5 )。 其中, 第一端板 21具有设定的厚度, 其中心设置有芯孔 211, 芯孔 211的直径 大于摩擦件 1的第一芯轴 12的外径; 第四套筒 22位于第一支撑座 2的 B侧, 与芯孔 211同轴, 沿垂直于第一端板 21的方向延伸, 具有设定的高度, 其外径与缠绕已用碳 带的第一芯筒的内径相适配, 其内径大于第一端板 21的芯孔 211的直径, 与芯孔 211 形成台阶, 在第四套筒 22的外壁上设置沿第四套筒 22径向延伸的止转部 221, 止转 部 221的宽度与第一芯筒上的定位槽的宽度相适配 。 当第一芯筒安装到第一支撑座 2上时,第一端板 21与第一芯筒的端面接触,可以 限制碳带沿其轴线方向的移动,第一支撑座 2的第四套筒 22与第一芯筒插接配合, 且 止转部 221与第一芯筒上的定位槽插接配合, 当第一支撑座 2转动时, 能够带动第一 芯筒随其一起转动; 第五套筒 23和第一卡槽 24位于第一支撑座 2的 B侧, 其中, 第 五套筒 23从第一端板 21表面伸出, 垂直于第一端板 21向远离第四套筒 22的方向延 伸, 具有设定的高度, 第五套筒 23的外径与摩擦件 1的第三套筒 15的内径相适配; 第一卡槽 24位于第五套筒 23的套筒内, 呈长槽状, 沿第五套筒轴线方向延伸, 具有 设定的槽宽。 当第一支撑座 2与摩擦件 1插接配合时, 第五套筒 23的外壁与第三套筒 15内壁 接触, 第五套筒 23位于第三套筒 15与第二套筒 14之间, 芯孔 211与第一芯轴 12套 接, 第一支撑座 2可以相对摩擦件 1的第一芯轴 12的轴线自由转动, 第一卡槽 24位 于第五套筒 23与第二套筒 14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第一扭簧 4位于摩擦件 1的第二套筒 14与第一支撑座 2的第四套筒 22之间形成 的空间内, 第一扭簧 4的内径略小于摩擦件 1 的第二套筒 14的外径 (即第一扭簧 4 抱紧在摩擦件 1的第二套筒 14上), 第一扭簧 4的长度小于第二套筒 14的高度,第一 扭簧 4的簧丝与第一支撑座 2的第一卡槽 24的槽宽相适配, 第一扭簧的第一扭臂 41 与第一支撑座 2的第一卡槽 24插接配合,第一扭簧 4的第二扭臂自由悬空。第一扭簧 4的扭力小于位于打印头 410与滚筒 420之间的碳带所受的打印头及打印纸对碳带的 摩擦力, 大于当第一种规格的碳带在使用后缠绕在第一 芯筒上形成的碳带卷外径最大 时所需的回卷力。 优选地, 第一扭簧 4与第一卡槽 24插接配合的第一扭臂 41设置成 钩形, 第一扭簧 4在与第一卡槽 24插接配合时还钩在第一卡槽 24上, 使第一扭簧 4 与第一支撑座 2的连接更加可靠。 优选地,第一支撑座 2具有在摩擦件 1的外周延伸的外罩 25,对内部的摩擦件 1、 第一扭簧 4和第二扭簧 5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结构美观大方。 图 8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的第二支撑座 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如图所 示, 第二支撑座 3依次与第一支撑座 2和摩擦件 1插接配合, 可以相对第一支撑座 2、 摩擦件 1 自由转动, 用于支撑及回卷使用后的第二种规格的碳带。 第二支撑座 3包括 第二端板 31、 第六套筒 32、 第七套筒 33以及第二卡槽 34 (见图 5 )。 其中第二端板 31呈圆形, 且厚度大于等于第一支撑座 2的第四套筒 22的高度, 其外径小于等于第一支撑座 2的第四套筒 22的内径, 在第二端板 31的中心设置有芯 孔 311, 芯孔 311的内径与摩擦件 1的第一芯轴 12的外径相适配; 第六套筒 32位于 第二端板 31的一侧, 与芯孔 311同轴, 沿垂直于第二端板 31的方向延伸, 具有设定 的高度, 其外径与缠绕已用碳带的第二芯筒的内径相适 配, 其内径大于芯孔 311的直 径, 在第六套筒 32的外壁上设置有沿第六套筒 32径向延伸的止转部 321, 其宽度与 第二芯筒的定位槽的宽度相适配。 当第二芯筒安装在第二支撑座 3上时,第二支撑座 3的第二端板 31与第二芯筒的 端部接触,可以限制碳带沿其轴线方向的移动 ,第二支撑座 3的第六套筒 32与碳带芯 筒插接配合, 且止转部 321与第二芯筒的定位槽插接配合, 当第二支撑座 3转动时, 能够带动第二芯筒随其一起转动;第七套筒 33和第二卡槽 34位于第二端板 31的另一 侧, 其中, 第七套筒 33从第二端板 31表面伸出, 垂直于第二端板 31向远离第六套筒 32的方向延伸, 第七套筒 33的高度小于摩擦件 1的第一套筒 13的高度, 其外径与摩 擦件 1的第一套筒 13的内径相适配,其内径与摩擦件 1的第一芯轴 12的外径相适配; 第二卡槽 34位于第二端板 31表面, 且位于第七套筒 33外壁, 呈长槽状, 沿第七套筒 33的径向延伸, 具有设定的槽宽。 当第二支撑座 3同时与第一支撑座 2和摩擦件 1插接配合时, 第一支撑座 2位于 第二支撑座 3和摩擦件 1之间,第二支撑座 3的第七套筒 33穿过第一支撑座 2的芯孔 211与摩擦件 1的第一套筒 13插接配合, 第二支撑座 3的第二端板 31位于第一支撑 座 2的第四套筒 22内, 第四套筒 22内壁的台阶限制其沿轴向移动, 第二支撑座 3的 第六套筒 32突出于第一支撑座 2的第四套筒 22, 第二支撑座 3的第二卡槽 34位于第 一支撑座 2的芯孔 311内壁与摩擦件 1的第一套筒 13外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第二扭簧 5位于摩擦件 1的第一套筒 13与第二套筒 14之间的空间内, 第二扭簧 5的内径略小于摩擦件 1的第一套筒 13的外径(即第二扭簧 5抱紧在摩擦件 1的第一 套筒 13上), 第二扭簧 5的长度小于第一套筒 13的高度, 第二扭簧 5的簧丝与第二支 撑座 3的第二卡槽 34的槽宽相适配, 第二扭簧的第一扭臂 51与第二支撑座 3的第二 卡槽 34卡接配合,第二扭簧 5的第二扭臂自由悬空。第二扭簧 5的扭力小于位于打印 头 410与滚筒 420之间的碳带所受的打印头及打印纸对碳带的 摩擦力, 大于当第二种 规格的碳带在使用后缠绕在第二芯筒上形成的 碳带卷的外径最大时所需的回卷力, 同 时, 第二扭簧 5的扭力小于第一扭簧 4的扭力。 驱动组件包括与回收组件连接的齿轮 6。 齿轮 6可转动地支撑在碳带支架 300的 套筒 301上, 齿轮 6包括第三端板 62和位于第三端板一侧的齿轮部 63。 该齿轮 6与 打印机的驱动机构传动连接, 用于驱动回收组件转动。 碳带回收机构还包括紧固件, 用于限制回收组件和驱动组件之间的位置, 以及使 碳带回收机构与碳带支架连接。 紧固件可以为螺钉、 垫圈或者开口挡圈等件, 当紧固 件为螺钉时, 在回收组件的摩擦件 1的第一芯轴 12和第二芯轴 16的端部上设置有螺 纹孔, 用于与螺钉螺纹连接; 当紧固件为开口挡圈时, 在摩擦件 1的第一芯轴 12和第 二芯轴 16的端部设置有卡槽, 用于与开口挡圈卡接配合。 本实施例中,紧固件包括螺钉 9和垫圈 8,在第一芯轴 12的端部设置有螺纹孔 121, 第二芯轴 16的端部设置有螺纹孔 161, 其中一个螺钉 9穿过垫圈 8与螺纹孔 121螺纹 连接, 另一螺钉 9穿过垫圈 8、 碳带支架 300的套筒 301, 以及齿轮 6与螺纹孔 161 螺纹连接, 从而将碳带回收机构固定在碳带支架 300上。 下面介绍本发明提供的热转印打印机的工作过 程。 打印时, 打印机的控制器 (图中未示出) 控制打印头 410的发热体按要求发热, 将碳带涂层上的碳粉转印到打印纸上, 生成预定的图像和文字, 同时控制驱动机构分 别驱动滚筒 420和碳带回收机构 520的齿轮 6转动, 滚筒 420转动, 向下游输送打印 纸和碳带, 碳带回收机构 520的齿轮 6转动, 带动摩擦件 1转动。 如果碳带芯筒与第一支撑座 2插接配合, 由于第一扭簧 4的扭力大于使用后的第 一种规格的碳带缠绕在第一芯筒上形成的碳带 卷外径最大时所需的回卷力, 因此与第 一支撑座 2连接的第一扭簧 4驱动第一支撑座 2转动, 回卷碳带, 此时, 如果位于打 印机构 400与碳带回收机构 520之间的碳带张紧, 由于第一扭簧 4的扭力小于位于打 印头 410与滚筒 420之间的碳带所受的打印头及打印纸对碳带的 摩擦力, 该摩擦力阻 止第一扭簧 4的第一扭臂 41转动,此时由于齿轮 6驱动摩擦件 1继续转动,使第一扭 簧 4的内径扩大, 与摩擦件 1的第二套筒 14分离, 第一支撑座 2停止转动, 因此避免 了碳带受力过大被扯断的问题。 如果碳带芯筒与第二支撑座 3插接配合, 由于第二扭簧 5的扭力大于使用后的第 二种规格的碳带缠绕在第二芯筒上形成的碳带 卷外径最大时所需的回卷力, 因此与第 二支撑座 3连接的第二扭簧 5驱动第二支撑座 3转动, 回卷碳带, 此时, 如果位于打 印机构 400与碳带回收机构 520之间的碳带张紧, 由于第二扭簧 5的扭力小于位于打 印头 410与滚筒 420之间的碳带所受的打印头及打印纸对碳带的 摩擦力, 因此, 该摩 擦力阻止第二扭簧的第一扭臂 51转动,此时由于齿轮 6驱动摩擦件 1继续转动,使第 二扭簧 5的内径扩大, 与摩擦件 1的第一套筒 13分离, 第二支撑座 3停止转动, 因此 避免了碳带受力过大被扯断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 包括回收组件和驱动组件, 其中, 回收组件与碳带 芯筒插接配合, 用于回收已用过的碳带, 驱动组件与驱动机构传动连接, 用于驱动回 收组件转动。 回收组件包括摩擦件、 第一支撑座、 第二支撑座、 第一扭簧, 以及第二 扭簧。 第一扭簧抱紧在摩擦件的第二套筒上, 其第一扭臂与第一支撑座连接; 第二扭簧 抱紧在摩擦件的第一套筒上, 其第一扭臂与第二支撑座连接, 第一扭簧的扭力大于第 二扭簧的扭力, 且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扭力均小于位于打印 头与滚筒之间的碳带所 受的打印头及打印纸对碳带的摩擦力。 当回收的碳带卷具有较大外径时, 可以将用于 缠绕已用碳带的芯筒(以下简称芯筒)与第一 支撑座插接, 驱动组件驱动摩擦件转动, 摩擦件通过第一扭簧驱动第一支撑座转动,从 而使与第一支撑座插接配合的芯筒转动, 将已用碳带回卷在芯筒上; 当回收的碳带卷具有较小外径时, 可以将芯筒与第二支撑 座插接, 驱动组件驱动摩擦件转动, 摩擦件通过第二扭簧驱动第二支撑座转动, 从而 使与第二支撑座插接配合的芯筒转动, 将已用碳带回卷在芯筒上。 当位于打印机构与碳带回收机构之间的碳带张 紧时, 由于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 扭力均小于位于打印头与滚筒之间的碳带所受 的打印头及打印纸对碳带的摩擦力, 因 此, 该摩擦力阻止第一扭簧的第一扭臂或第二扭簧 的第一扭臂转动, 此时摩擦件受驱 动继续转动, 使第一扭簧或第二扭簧的内径扩大, 与摩擦件的第二套筒或第一套筒分 离, 第一支撑座或第二支撑座停止转动, 从而避免碳带受力过大被扯断的问题。 本发 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 通过设置两种扭力不同的扭簧, 能够针对两种具有不同外径 的碳带卷提供不同的回卷力, 因此提高了热转印打印机的介质适应性。 图 9和图 10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第二实施例的 解视图。 如图 9和图 10所示,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 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还包括第 三扭簧 7,第三扭簧 Ί套接在摩擦件 1的第二芯轴 16上,位于摩擦件 1与齿轮 6之间。 其中,第三扭簧 7的第一扭臂与摩擦件 1上的止挡部 17连接,第三扭簧 Ί的第二扭臂 与齿轮 6上的止挡部 61连接, 初始状态下, 第三扭簧 Ί以一定预紧力安装在齿轮 6 与摩擦件 1之间,第三扭簧 Ί的长度小于摩擦件 1的止挡部 17的高度和齿轮 6的止挡 部 61的高度, 因此, 当齿轮 6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以设定方向转动时, 齿轮 6的止挡 部 61驱动第三扭簧 Ί的第二扭臂转动, 使第三扭簧 7随之转动缠紧, 当第三扭簧 7 的两个扭臂均与摩擦件 1的止挡部 17接触时,第三扭簧 Ί的两个扭臂共同推动摩擦件 1转动, 然后, 随着齿轮 6继续沿该方向转动时, 齿轮 6与摩擦件 1通过第三扭簧 Ί 刚性连接, 摩擦件 1和第三扭簧 7随齿轮 6—起转动。 当打印机在回退打印纸时, 在打印胶辊的作用下, 碳带随打印纸一起后退, 带动 摩擦件 1转动, 由于在齿轮 6与摩擦件 1之间设置有第三扭簧 7, 第三扭簧 7的一个 扭臂相对于另一个扭臂旋转一圈后, 才驱动齿轮 6转动。 本实施例通过在摩擦件与齿轮中设置第三扭簧 , 在回收碳带时存储能量, 在碳带 回收机构支撑的碳带外径较小时, 打印机回退打印纸时, 第三扭簧释放储能, 避免了 突然回退时作用在碳带上较大的拉力, 从而影响打印效果, 产生黑印, 严重时甚至拉 断碳带的问题。 图 11是本发明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第三实施例的 解视图。 如图 11所示, 本实 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 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的碳带回收机构的驱动组件包 括齿轮 6、 毛毡垫 71, 以及弹性元件 72。 其中, 毛毡垫 71位于摩擦件 1和齿轮 6之 间, 弹性元件 72的一端与碳带支架连接, 另一端与齿轮 6连接, 在弹性元件 72的作 用下, 齿轮 6、 毛毡垫 71、 以及摩擦件 1三者保持紧密接触, 齿轮 6与毛毡垫 71之间 的摩擦力与毛毡垫 71与摩擦件 1之间的摩擦力之和大于回收第一种规格的碳 卷时所 需的回卷力, 小于位于打印头 410与滚筒 420之间的碳带所受的打印头及打印纸对碳 带的摩擦力。 当热转印打印机打印时, 驱动机构驱动齿轮 6转动, 通过齿轮 6与毛毡垫 71、 毛 毡垫 71与摩擦件 1之间的摩擦力,可以驱动摩擦件 1转动,摩擦件 1受齿轮 6的摩擦 力作用, 驱动第一扭簧 4或第二扭簧 5转动, 从而驱动第一支撑座 2或第二支撑座 3 转动, 回卷碳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 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 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