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POLYPROPYLENE INTRA-AUTOCLAVE ALLOY HAVING CARBON NANOTUBES, PREPAR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Y,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4/100924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are a polypropylene intra-autoclave alloy having carbon nanotubes, a prepar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y,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The intra-autoclave alloy comprises the carbon nanotubes, a homopolymer polypropylene resin, and an ethylene-α olefin random copolymer. The preparation method is completed by utilizing a catalyst-polymer particle form-copying effect for in situ catalysis of a copolymerization reaction of propylene monomers and comonomers on a nanotube-loaded transitional metal catalyst that is spherical in terms of particle superficial form. Interface enhancement is implemented for the carbon nanotubes and a polymer substrate by introducing to the surfaces of the carbon nanotubes a double bond that can participate in a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The carbon nanotube/polypropylene intra-autoclave alloy prepared with the method is spherical in terms of particle form; this not only implements the goals that the polymer is non-stick to an autoclave, flows easily, and is easy to transport, but, given that the carbon nanotubes in a single form are evenly distributed in a resin substrate, that a rubber phase is evenly distributed and is less than 0.2 microns in size, and that the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 substrate are provided with a strong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also implements the preparation of the high performance polypropylene intra-autoclave alloy. The carbon nanotube/polypropylene intra-autoclave alloy resin provided 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fields of automotive spare parts, packaging materials, barrier materials, flame retardant materials, and electrically-conductive materials.

Inventors:
DONG JINYONG (CN)
WANG NING (CN)
QIN YAWEI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01773
Publication Date:
July 03, 2014
Filing Date:
December 31,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CHINESE ACAD INST CHEMISTRY (CN)
DONG JINYONG (CN)
WANG NING (CN)
QIN YAWEI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C08F210/06; C08F10/06; C08F110/06; C08K3/04; C08L23/10; C08L23/12; C08L23/14; C08L23/16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731693A2012-10-17
CN1829657A2006-09-06
US20100160553A12010-06-24
KR20100137871A2010-12-31
Other References:
QIN, YAWEI: "Fabrication of Nanofillers into a Granular ''Nanosupport'' for Ziegler-Natta Catalysts: Towards Scalable in situ Preparation of Polyolefin Nanocomposites.", MACROMOL. RAPID COMMUN, vol. 32, no. 14, May 2011 (2011-05-01), pages 1052 - 1059
VALENTINI, L.: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Polypropylene/Ethylene-Propylene-Diene Rubber Nanocomposites.", J. APPL. POLYM. SCI., vol. 89, no. 10, September 2003 (2003-09-01), pages 2657 - 2663
Attorney, Agent or Firm:
JEEKAI & PARTNERS (CN)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

1、 一种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 包括碳纳米管、 均聚聚丙烯树脂和 乙烯 -α烯烃无规共聚物。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聚丙烯釜内合金, 其特征在于: 所述均聚聚丙烯树 脂选自等规聚丙烯、 间规聚丙烯和无规聚丙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或,

所述均聚聚丙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 20000-1000000g/mol, 具体为

200000-800000 g/mol; 或,

所述乙烯 -α烯烃无规共聚物中, α烯烃选自丙烯、 1-丁烯、 1-戊烯、 1-己烯、 1-辛烯、 1-壬烯和 1-癸烯中的至少一种; 或,

所述 α-烯烃占所述乙烯 -α烯烃无规共聚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0.5-80.0%; 所述 均聚聚丙烯树脂与所述乙烯 -α烯烃共聚物的质量比为 40.0〜99.0: 1.0-60.0; 所述碳 纳米管占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0.01-25%。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聚丙烯釜内合金, 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纳米管 的粒径为 10-20nm, 长度为 0.5-50μιη, 长径比为 50-1000; 或,

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的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粒径为

10~10000μηι, 具体为 10-500μπι;

所述碳纳米管在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中均以单一分散的形式 存在。

4、 一种制备权利要求 1-3任一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1 ) 将丙烯单体、 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和助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淤浆聚合反应, 得到中间产物;

或者,将丙烯单体、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和助催化剂进行本体聚合反 应, 得到中间产物;

2) 向所述步骤 1 ) 所得含有中间产物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乙烯和 α-烯烃单体, 于有机溶剂中进行淤浆聚合反应, 反应完毕得到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 金;

或者, 向所述步骤 1 )所得含有中间产物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乙烯和 α-烯烃单体 进行聚合反应, 反应完毕得到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助催化剂选自 C1-C4的垸 基铝和 C1-C4的烷氧基铝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选自三甲基铝、 三乙基铝、 三 异丁基铝和甲基铝氧垸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 α烯烃选自丙烯、 1-丁烯、 1-戊烯、 1-己烯、 1-辛烯、 1-壬烯和 1-癸烯中 的至少一种。

6、 根据权利要求 4或 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1 ) 中, 助催化 剂中的烷基铝与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中的过渡金属元素钛的摩尔比为 1-5000: 1 , 具体为 10-2000: 1; 或,

所述助催化剂中的垸氧基铝化合物与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中的过渡

24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金属元素锆的摩尔比为 1~5000: 1, 具体为 2000: 1; 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 剂的加入量为丙烯单体质量的 0.1-5.0%, 具体为 0.1-0.4%。

7、 根据权利要求 4或 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2) 中, 乙烯的 加入量为乙烯和 α-烯烃单体总重的 1.0-100.0%, 具体为 5.0-50.0%; 或,

乙烯和 α-烯烃单体的加入量为所述步骤 1 )所得中间产物总重的 20-200%, 具 体为 34.9-1 18.4%。

8、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2 ) 中, 乙烯的加入 量为乙烯和 α-烯烃单体总重的 1.0-100.0%, 具体为 5.0-50.0%; 或,

乙烯和 a-烯烃单体的加入量为所述步骤 1 )所得中间产物总重的 20-200%, 具 体为 34.9-118.4%。

9、 根据权利要求 4或 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1 ) 中, 所述淤 浆聚合反应和本体聚合反应的温度均为 30°C〜90°C, 时间均为 0.05〜10.0小时; 压 强均为 0-4MPa, 具体为 0.5-3.5MPa, 所述压强不为 0; 或,

所述步骤 2 ) 中, 所述淤浆聚合反应和聚合反应的温度均为 60°C〜12(rC , 时 间均为 0.1~10.0小时, 压强均为 0-4MPa, 具体为 0.5-3.5MPa, 所述压强不为 0。

10、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1 ) 中, 所述淤桨聚 合反应和本体聚合反应的温度均为 301;〜 90 °C, 时间均为 0.05〜10.0小时; 压强均 为 0-4MPa, 具体为 0.5-3.5MPa, 所述压强不为 0; 或,

所述步骤 2) 中, 所述淤浆聚合反应和聚合反应的温度均为 60°C〜120°C, 时 间均为 0.1~10.0小时, 压强均为 0-4MPa, 具体为 0.5-3.5MPa, 所述压强不为 0。

1 1、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1 ) 中, 所述淤桨聚 合反应和本体聚合反应的温度均为 30°C〜90°C, 时间均为 0.05〜10.0小时; 压强均 为 0-4MPa, 具体为 0.5-3.5MPa, 所述压强不为 0; 或,

所述步骤 2 ) 中, 所述淤浆聚合反应和聚合反应的温度均为 60°C〜12(TC, 时 间均为 0.1~10.0小时, 压强均为 0-4MPa, 具体为 0.5-3.5MPa, 所述压强不为 0。

12、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1 ) 中, 所述淤浆聚 合反应和本体聚合反应的温度均为 30°C〜90°C , 时间均为 0.05〜10.0小时; 压强均 为 0-4MPa, 具体为 0.5-3.5MPa, 所述压强不为 0; 或,

所述步骤 2) 中, 所述淤浆聚合反应和聚合反应的温度均为 60Ό〜120Ό, 时 间均为 0.1~10.0小时, 压强均为 0-4MPa, 具体为 0.5-3.5MPa, 所述压强不为 0。

13、根据权利要求 4或 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步骤 1 )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或, 氢气的加入量为丙烯单体质量的 0.001%-0.5%, 具体为 0.005-0.08%, 且所述 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14、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 所述步骤 1 )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或, 氢气的加入量为丙烯单体质量的 0.001%-0.5%, 具体为 0.005-0.08%, 且所述 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25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15、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 所述步骤 1 )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或, 氢气的加入量为丙烯单体质量的 0.001%-0.5%, 具体为 0.005-0.08%, 且所述 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16、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 所述步骤 1 )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或, 氢气的加入量为丙烯单体质量的 0.001%-0.5%, 具体为 0.005-0.08%, 且所述 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17、 根据权利要求 9-12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 步骤:在所述步骤 1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或,

氢气的加入量为丙烯单体质量的 0.001%-0.5%, 具体为 0.005-0.08%, 且所述 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18、根据权利要求 4或 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步骤 2) 淤浆聚合反应或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或, 氢气的加入量为乙烯和 α-烯烃单体总重的 0-5.0%, 具体为 0.01-0.07%, 且所 述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19、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 所述步骤 2) 淤浆聚合反应或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或,

氢气的加入量为乙烯和 α-烯烃单体总重的 0-5.0%, 具体为 0.01-0.07%, 且所 述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20、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 所述步骤 2) 淤浆聚合反应或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或,

氢气的加入量为乙烯和 α-烯烃单体总重的 0-5.0%, 具体为 0.01-0.07%, 且所 述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21、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 所述步骤 2) 淤浆聚合反应或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或,

氢气的加入量为乙烯和 α-烯烃单体总重的 0-5.0%, 具体为 0.01-0.07%, 且所 述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22、 根据权利要求 9-17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 步骤:在所述步骤 2)淤浆聚合反应或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或, 氢气的加入量为乙烯和 α-烯烃单体总重的 0-5.0%, 具体为 0.01-0.07%, 且所 述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23、根据权利要求 4或 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步骤 1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结构通 式为 R4_nSi(OR')n的给电子体;

所述 R4-nSi(OR')n中, n为 1-3的整数, R与 R'均选自 C1-C8的垸基、 C5-C10 的环烷基和 C6-C10的芳基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选自二苯基二甲基硅烷、 二环己基

26

替换页 (细则第 26条) 二甲基硅烷和苯基三甲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或,

所述给电子体与所述助催化剂中垸基铝的摩尔比为 0.01-1.0: 1,具体为 0.1-1.0:

24、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步骤 1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结构通 式为 R4.nSi(OR%的给电子体;

所述 R^Si OR';^中, n为 1-3的整数, R与 R'均选自 C1-C8的烷基、 C5-C10 的环烷基和 C6-C10的芳基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选自二苯基二甲基硅垸、 二环己基 二甲基硅烷和苯基三甲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或,

所述给电子体与所述助催化剂中烷基铝的摩尔比为 0.01-1.0: 1,具体为 0.1-1.0:

25、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步骤 1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结构通 式为 R4.nSi(OR')n的给电子体;

所述 R4-nSi(OR')n中, n为 1-3的整数, R与 R'均选自 C1-C8的烷基、 C5-C10 的环烷基和 C6-C10的芳基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选自二苯基二甲基硅烷、 二环己基 二甲基硅烷和苯基三甲基硅垸中的至少一种; 或,

所述给电子体与所述助催化剂中垸基铝的摩尔比为 0.01-1.0: 1,具体为 0.1-1.0: 26、 根据权利要求 8-23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 步骤- 在所述步骤 1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结构通 式为 R^nSi(OR')n的给电子体;

所述 R4-nSi(OR')n中, n为 1-3的整数, R与 R'均选自 C1-C8的垸基、 C5-C10 的环垸基和 C6-C10的芳基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选自二苯基二甲基硅烷、 二环己基 二甲基硅烷和苯基三甲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或,

所述给电子体与所述助催化剂中垸基铝的摩尔比为 0.01-1.0: 1,具体为 0.1-1.0:

U

27、 根据权利要求 4-26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 C5~C10的垸烃和 C6-C8的芳香烃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选自庚垸、 己垸和甲苯中的 至少一种。

28、权利要求 1-3任一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在制备汽车用零部 件、 包装材料、 阻隔材料、 阻燃材料、 电器材料和电导材料中至少一种的应用。

27

替换页 (细则第 条)

Description:
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 金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聚丙烯是一种通用树脂, 具有良好的绝缘、加工以及耐化学品腐蚀等性 能。但 单一规整的高分子链结构在赋予聚丙烯高强度 的同时, 却使其韧性大大下降, 从而 限制了其在常温和低温环境的应用。 目前, 科研领域和工业领域普遍通过引入橡胶 或弹性体来增韧聚丙烯。 具有高附加值的共聚聚丙烯比均聚聚丙烯的性 能更优良, 应用领域更广阔。 通过对聚丙烯共聚改性, 增强抗冲击性能, 不仅可以得到高附加 值的聚丙烯合金产品, 而且可以全面提升聚丙烯树脂的性能, 广泛替代其它塑料品 种。

近年来, 随着聚丙烯及其共聚物的消费量日益增加,对 其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 高。 众多的聚合物高性能化研究结果表明, 以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进行复合, 制 备纳米复合材料, 是具有高度经济性和有效性的最佳途径之一( M. Alexandre and P. Duboi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2000, 28, (1-2), 1-63 ) 。 聚合 物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偶 合作用将无机纳米材料的高强度、 高 刚度、 高硬度、 高热稳定性与聚合物的高韧性、 可加工性等糅合在一起, 利用纳米 材料具有的独特的体积效应、 表面效应、 量子尺寸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在很 少填充量的情况下, 即可赋予聚合物优异的力学、 电学、磁学、热学等性质(Qin, Y. W. ; Dong, J. 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 (1), 38-45 )。在众多的纳米材料中, 碳纳米管是一维纳米材料, 具有低密度、 高长径比和高比表面积等特点, 其杨氏模 量高达 1.2TPa, 拉伸断裂强度达到 50-200GPa, 是聚合物理想的纳米填充材料。 将 碳纳米管均匀分散于聚丙烯基体中, 实现与聚丙烯树脂的纳米复合, 已经成为聚丙 烯树脂高性能化的重要手段。 而且, 近年来碳纳米管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为大规 模制备高性能聚丙烯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带来契机。

在制备碳纳米管复合聚丙烯或共聚物树脂的众 多方法中,原位聚合技术被认为 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该技术是通过碳纳米管负载过渡催化剂的催化 活性中心 催化丙烯单体聚合反应, 避免了由聚丙烯和碳纳米管极性差异而导致的 热力学的苛 刻要求, 进而成功制备纳米增强聚丙烯树脂。 同时, 原位聚合技术允许在复合过程 中对聚丙烯基体进行分子设计, 因此不但可以通过改变聚烯烃催化剂或共聚合 反应 灵活调节聚丙烯组成与结构, 获得基体性质不同的纳米复合材料, 扩大性能范围; 针对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界面作用弱的缺点 , 原位聚合技术还可以通过在碳纳米 管表面引入反应性双键, 使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体形成强烈界面相互作 用, 从而对 界面进行设计, 实现碳纳米管对釜内合金性能改善。 截至目前, 通过原位聚合技术 制备纳米复合聚烯烃的研究较多(US661371 1B2、 CN101235169A US646554313 K US5830820 ) , 但通过引入碳纳米管实现釜内合金的高性能化 的研究未见报道。 另 夕卜, 在原位聚合技术的实施过程中, 必须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釜内合金的颗粒表观形 态。 制备具有良好颗粒形态的聚烯烃颗粒, 不但有利于避免因聚合物颗粒表观形态 较差而引起的粘釜及传输困难等问题的发生, 而且有利于满足现有聚丙烯生产工艺, 促进原位聚合技术制备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工业化实施。

发明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 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 ,包括碳纳米管、均聚聚丙烯树 脂和乙烯 -α烯烃无规共聚物。

该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可只由上述 组分组成。

所述均聚聚丙烯树脂选自等规聚丙烯、间规聚 丙烯和无规聚丙烯树脂中的至少 一种; 所述均聚聚丙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 20000-1000000g/mol, 具体为

200000-800000 g/mol, 更具体为 725000g/mol、 260000g/moK 200000g/moK

150000g/mol、 300000g/moK 250000g/mol 220000g/moK 180000g/mol 21 OOOOg/mol 220000g/moK 215000g/moK 280000g/mol 255000g/mol或 240000g/mol;

所述乙烯 -a烯烃无规共聚物中, a烯烃选自丙烯、 1-丁烯、 1-戊烯、 1-己烯、

1-辛烯、 1-壬烯和 1-癸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乙烯 -a烯烃无规共聚物具体为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乙烯 /丁烯无规共聚 物或乙烯 /辛烯无规共聚物。 所述 a-烯烃占所述乙烯 -a烯烃无规共聚物的质量百分 含量为 0.5-80.0%, 具体为 5-50%;

所述均聚聚丙烯树脂与所述乙烯 -a烯烃共聚物的质量比为 40.0 99.0: 1.0-60.0, 具体为 60-75: 25-40; 更具体为 79.0: 20.0或 89.0: 10.0或 80.9: 18.1或 89.2: 9.6 或 83.9: 15.2或 78.7: 20.7或 88.9: 10.3或 95.5: 2.5或 94.4: 5.1或 83.0: 15.5或 94.6: 5.1或 94.6: 5.1或 92.9: 6.0或 84.0-88.1 : 10.8-15.4;

所述碳纳米管占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 内合金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0.01-25%, 具体为 0.02-5.0%, 具体为 1.00%或 0.91%或 1.17%或 0.90%或 0.64%或 0.48%或 1.25%或 0.33%或 0.76%或 0.56-1.42%或 0.64-1.34%。

所述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10-20nm,具体为 20nm,长度为 0.5-50μιη,具体为 0.5μιη 或 5μιη或 0.5-5μιη, 长径比为 50-1000, 具体为 50或 250或 50-250。

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的颗粒表 观形态为球形或类球形,粒径为 10~10000μιη, 具体为 10-500μιη ; 所述碳纳米管在所述聚丙烯釜内合金中以单一 分 散的形式存在。

上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也可为按 照如下方法制备而得的产物。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上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 釜内合金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 将丙烯单体、 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 助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淤浆聚合反应, 得到中间产物;

或者, 将丙烯单体、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 助催化剂进行本体聚合反 应, 得到中间产物;

2) 向所述步骤 1 ) 所得含有中间产物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乙烯和 a-烯烃单体, 于有机溶剂中进行淤浆聚合反应, 反应完毕得到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 合 金;

或者, 向所述步骤 1 )所得含有中间产物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乙烯和 α-烯烃单体 进行聚合反应, 反应完毕得到所述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 合金。

该方法中, 所述助催化剂选自 C1-C4的烷基铝和 C1-C4的烷氧基铝化合物中 的至少一种, 具体选自三甲基铝、 三乙基铝、 三异丁基铝和甲基铝氧烷中的至少一 种;

所述 α烯烃选自丙烯、 1-丁烯、 1-戊烯、 1-己烯、 1-辛烯、 1-壬烯和 1-癸烯中 的至少一种;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 C5 C10的烷烃和 C6-C8的芳香烃中的至少一种,具体选自 庚烷、 己烷和甲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步骤 1 ) 中, 助催化剂中的烷基铝与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 催化剂中的过 渡金属元素钛的摩尔比为 1 5000: 1, 具体为 10-2000: 1, 更具体为 600: 1或 150: 或 150-600: 1。助催化剂中的烷氧基铝化合物与碳纳米管 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中的过 渡金属元素锆的摩尔比为 1 5000: 1, 具体为 2000: 1。

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加入量为丙烯 单体质量的 0.1-5.0%, 具体为 0.1-0.4%, 更具体为 0.33%或 1.25%或 0.4%或 0.33%-1.25%或 0.4%-1.25%或

0.33%-0.4%;

所述淤浆聚合反应和本体聚合反应的温度均为 30°C〜90°C, 优选 40°C~80°C, 更具体为 70°C, 时间均为 0.05〜10.0小时, 优选 0.1 2.0小时, 更具体为 0.2或 0.5 或 0.2-0.5小时; 压强均为 0-4MPa, 具体为 0.5-3.5MPa, 所述压强不为 0, 更具体 为 0.5或 1.0或 0.5-1.0 MPa;

所述步骤 2) 中, 乙烯的加入量为乙烯和 α-烯烃单体总重的 1.0-100.0%, 具体 为 5.0-50.0%, 具体为 25%或 20%或 20-25%或 50%或 20-50%或 25-50%;

α-烯烃单体的加入量为所述步骤 1 )所得中间产物总重的 20-200%,具体为 75% 或 42%或 67%或 78%或 64%或 49%或 56%或 30%或 89%或 28%或 27%或 31%或 27-89%或 28-78%或 30-75%或 31-67%或 42-64%或 49-56%;

所述淤浆聚合反应和聚合反应的温度均为 60°C〜120°C, 优选 75 °C~95 °C, 更 具体为 70°C或 80°C或 90°C或 80-90°C或 70-90°C或 70-80 °C , 时间均为 0.1-10.0小 时, 优选 0.05~2.0小时, 更具体为 0.5或 0.3或 0.2或 0.2-0.3或 0.2-0.5或 0.3-0.5 小时; 压强均为 0-4MPa, 具体为 0.5-3.5MPa, 更具体为 l .OMPa, 所述压强不为 0。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步骤 1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结构通 式为 R4. n SiCOR';) n 的给电子体;

所述 I n Si(OR') n 中, n为 1-3的整数, R与 R'均选自 C1-C8的烷基、 C5-C10 的环烷基和 C6-C10的芳基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选自二苯基二甲基硅烷、 二环己基 二甲基硅烷和苯基三甲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或,

所述给电子体与所述助催化剂中烷基铝的摩尔 比为 0.01-1.0: 1,具体为 0.1-1.0: 1;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在所述步骤 1 )淤浆聚合反应或本体聚合反应之前,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其中, 氢气的加入量为丙烯单体质量的 0.001%-0.5%, 具 体为 0.005-0.08%, 更具体为 0.067%或 0.08%或 0.067%-0.08%, 且所述氢气的加入 量不为 0;

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步骤 2)淤浆聚合反应或聚合反应之前, 向 反应体系中通入氢气; 其中, 氢气的加入量为乙烯和 α-烯烃单体总重的 0-5.0%, 具 体为 0.01-0.07%,更具体为 0.0125%、 0.050%、 0.625%、 0.060%、 0.0125%-0.060% 0.0125%-0.625% 0.050%-0.625%或 0.060%-0.625%, 且所述氢气的加入量不为 0。

此外, 该方法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即为申请号 为

201110095036.9的中国专利申请中的以碳纳米管 载体的聚烯烃催化剂, 该催化剂 是由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过渡金属化合物、 金属化合物和内给电子体组成;

其中, 所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下述步骤 1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或步骤 2) 所得双键功能化的碳纳米管, 具体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 将碳纳米管于介质中分散后进行喷雾干燥, 压力为 0.05~0.20MPa, 进风温 度 100~180°C, 进料速度为 10~30.0ml/min, 得到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

所述步骤 1 ) 中, 所述介质选自水、 丙酮、 乙醇、 异丙醇和正丁醇中的至少一 种; 碳纳米管与介质的质量比为 0.01 0.1 : 1 ; 所述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的粒径为 5~10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00~200m 2 /g, 平均孔径为 15~25nm, 平均孔容为 0.35~0.72cm 3 /g, 堆密度为 0.1~0.3g/ml。

2 ) 将步骤 1 )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分散于介质中后, 加入固体光气于 30~50°C进行活化反应 4~24小时后, 将所述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加入 C n H 2n _ 2 0 2 所 示烯酸或 C n H 2n O所示烯醇于 30~50°C反应 4~24小时,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使用甲醇洗涤若干次, 得到所述双键功能化的碳纳米管;

所述步骤 2) 中, 所述介质选自己烷、 庚烷、 乙醚和丁醚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 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与介质的质量比为 0.01 0.5: 1 ; 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与固体光 气的质量比为 0.01~0.5: 1; 所述 C n H 2l 2 0 2 和 C n H 2n O中, n≥3, 具体均为 3-20的整 数; 碳纳米管与烯酸或烯醇的质量比为 0.01~0.5: 1;

该步骤是对步骤 1 )所得成形碳纳米管载体进行进一步功能化, 即在碳纳米管 表面引入双键。

该双键功能化的碳纳米管颗粒的粒径为 5~10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00~200m 2 /g, 平均孔径为 15~25nm, 平均孔容为 0.35~0.72cm 3 /g, 堆密度为 0.1~0.3g/ml, 反应性 基团也即碳碳双键占所述双键功能化的碳纳米 管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5.0 30.0%; 所述过渡金属化合物选自 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 化 剂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 所述 Ziegler-Natta催化剂所用的四卤化钛为 TiCl 4 、 TiBr 4 或 Til 4; 所用 烷氧基钛为 Ti(OEt)Cl 3 、 Ti(OEt) 2 Cl 2 、 Ti(OEt) 3 Cl、 Ti(OEt) 4 或 Ti(OBu) 4;

所述茂金属催化剂的结构通式如式 I所示,

(式 I)

所述式 I中, M选自 Ti、 Zr、 Hf、 V、 Fe、 Y、 Sc和镧系金属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 Cp 1 和 Cp 11 代表环戊二烯基或含有取代基的环戊二烯 基, 所述含有取代基的环 戊二烯基中, 取代基为 d~C 6 的烷基、 C 3 ~C 18 的环烷基或 C 6 ~C 18 的芳香基; 所述 R 1 和 1 2 为11、 卤原子、 碳原子数为 1~8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8的烷氧基、 碳原 子数为 6~20的芳基、 d~C 15 烷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 6~20的芳基、 碳原子数为 1~8 的酰氧基、烯丙基或 d~C 15 的硅烷基;所述 B代表烷基桥或硅烷基桥,优选 -C(R 3 R 4 )- 或 -Si(R 3 R 4 )-; R 3 和 1 4 为11、 碳原子数为 1~4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 6~10的芳基; e 为 1、 2或 3 ; a禾 P b为 0、 1或 2, 其中 a+b=2;

所述茂金属催化剂具体为 C 2 H 4 (Ind) 2 ZrCl 2 、 C 2 H 4 (H 4 Ind) 2 ZrCl 2 、 Me 2 Si(Ind) 2 ZrCl 2 、 Me 2 Si(2-Me-4-Ph-Ind) 2 ZrCl 2 Me 2 Si(Me 4 Cp) 2 ZrCl 2 、 Me 2 Si(Flu) 2 ZrCl 2

Me 2 Si(2-Me-4-Naph-Ind) 2 ZrCl 2 或 Ph 2 Si(Ind) 2 ZrCl 2 , 其中, Me为甲基, Ph为苯基, 为环戊二烯基, Ind为茚基, H 4 Ind为 4,5,6,7-四氢化茚, Flu为芴基, Naph为萘 所述非茂金属催化剂的结构通 II所示,

(式 II)

所述式 II中, M选自 Zr、 Ti、 V和 Hf中的至少一种, I 1 、 R 2 和 1 3 为11、 卤 原子、 碳原子数为 1~8的烷基、 碳原子数为 1~8的烷氧基、 碳原子数为 6~20的芳 基、 d~C 6 的烷基取代的芳基、 c 3 ~c 18 的环烷基取代的芳基或 c 6 ~c 18 的芳香基取代 的芳基、 碳原子数为 1~8的酰氧基、 烯丙基或 d~C 15 的硅烷基; n=2;

所述非茂金属催化剂具体为二 [N-(3-叔丁基亚水杨基;)苯胺基]二氯化锆、 二

[N-(3-甲基亚水杨基;)苯胺基]二氯化锆、 二 [N-(3-异丙基亚水杨基;)苯胺基]二氯化锆 或二 [N-(3-金刚烷基 -5-甲基亚水杨基;)苯胺基]二氯化锆。

所述金属化合物为含镁化合物和 /或含铝化合物; 所述含镁化合物为分子式为 MgX 2 的卤化镁或结构通式为 RMgX的格氏试剂; 所述 MgX 2 中, X为氟、 氯、 溴 或碘元素,优选 X为氯;所述 RMgX中, R为碳原子数为 1-10的烷基,优选甲基、 乙基、 丙基、 异丙基、 丁基或异丁基, X为氟、 氯、 溴或碘; 所述含铝化合物为 Al(OR')„R 3 -„, 0<n<3 , R和 R'碳原子数为 2~10的烷基, 优选三甲基铝、 三乙基铝、 三异丁基铝或甲基铝氧烷;

所述内给电子体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芴二 醚、苯甲酸甲酯或邻苯二甲酸二 丁酯;

所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在所述碳纳米管负载 过渡金属催化剂中的质量百分 含量为 70.0~99.0%, , 具体为 75.0-95.0%;

所述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元素和所述过渡金属 化合物中的过渡金属元素的总 和在所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中所占 质量百分含量为 1.0~30.0%, 具体为 1.0-25.0%;

所述金属化合物为含镁化合物时,所述过渡金 属化合物中的过渡金属元素在所 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中的质量百分 含量为 0.5~5.0%, 具体为 0.5-4.0%; 所述金属化合物为含铝化合物时,所述过渡金 属化合物中的过渡金属元素在所 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中的质量百分 含量为 0.05~2.0%,具体为 0.1-2.0%; 所述金属化合物为含镁化合物和含铝化合物时 ,所述过渡金属化合物中的过渡 金属元素在所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 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0.55-7.0%, 具 体为 0.55-5.0%。

所述内给电子体在所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 催化剂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2.50-15.0%。

所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的颗粒表观 形态为球形; 粒径为 5~10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00~200m 2 /g, 平均孔径为 10~30nm, 孔容为 0.22 0.66cm 3 /g, 堆密度 0.1~0.3g/ml;所述过渡金属元素均匀分布于所述碳 纳米管催化剂载体的表面及内部。

另外,上述本发明提供的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 烯釜内合金在制备汽车用零部件、 包装材料、 阻隔材料、 阻燃材料、 电器材料和电导材料中至少一种的应用, 也属于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图 1 为实施例 1中碳纳米管 /聚丙烯合金颗粒表观形态。

图 2为实施例 1中碳纳米管 /聚丙烯合金颗粒中碳纳米管的单一分散。

图 3为实施例 1中碳纳米管 /聚丙烯合金经二甲苯刻蚀后橡胶相分布与尺 。 图 4为实施例 1中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的表观形态

图 5为实施例 1中碳纳米管载体的颗粒形态。

图 6为实施例 1中功能化碳纳米管载体的颗粒形态。

图 7为实施例 1中步骤 1 ) 所得均聚聚丙烯的升温核磁碳谱图。

图 8为实施例 1中步骤 2)所得烯烃聚合物 (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 的升温核 磁碳谱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所述原料如无特 别说明,均能共公开商业途径购 买得到, 所述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钛元素和锆元素的含量均用紫外分 光光度法测得, 镁元素和铝元素的含量均用滴定法测得。 本发明着重于对碳纳米管 /釜内合金颗粒形态的控制和碳纳米管在基体 的分散,故对产物的表征主要通过两 个手段: 扫描电镜测试和透射电镜测试。 力学性能按照标准 IS0527-2-5A (拉伸测 试), ASTM 638-V (弯曲测试)以及 ASTMD256-02 (冲击性能测试)制样并测试。 下述实施例中各反应均在惰性气氛中进行。

实施例 1

1 )将 30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23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33mol甲基铝氧烷及 l .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和 催化 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的摩尔比为 600: 1; 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 元素锆的摩尔比为 2000: 1 ) 以及氢气 0.2g, 压强为 3.1MPa, 升温至 70°C, 反应 0.2个小时, 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80.0g, 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30°C, 再通入 20g 乙烯和 60g丙烯的混合气, 通入氢气 0.05g, 压强为 l .OMPa, 升温至 80°C, 反应 0.3 个小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100.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725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1.0: 20.0: 79。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10nm, 长度为 0.5μιη, 长径比为 50。

碳纳米管 /聚丙烯合金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如图 1所示, 颗粒粒径大小为 50~500μιη; 透射电镜照片 (图 2)表明, 碳纳米管以单一分散的纳米片层的形式存 在。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经二甲苯刻蚀断面, 发现橡胶相分散均匀, 且橡胶相的尺 寸小于 0.2微米, 如图 3所示。 由步骤 1 ) 所得复合物中等规聚丙烯的分子结构由 升温核磁碳谱确定, 如图 7所示。 由步骤 2) 所得烯烃聚合物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 物的分子结构由升温核磁碳谱确定, 如图 8所示。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按照下述方 法制备而得: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 加热至 110 °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2)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 缓慢升温至 60°C, 加入 2.0ml邻苯二甲酸二异丁 酯, 然后于 11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 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 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

3 )取 5.0g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50ml甲苯中,然后加入含 O. lmol 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 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负载催化剂。

4)将 0.1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O. lO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4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负载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 苯洗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 如图 4所示, 由碳纳米管催化剂 载体、 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 四氯化钛、 氯化镁、 甲基铝氧烷和内给电子 体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组成; 其中钛元素、 镁元素、 锆元素和铝元素的含量分别为 1.81wt% 3.56wt% 0.15 %和 8.75wt%,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9.85wt%。该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 106.6m 2 /g,孔容为 0.25cm 3 /g,平均孔径为 15.6nm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按照下述方法制备而 得:

1 ) 将 5.0g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10 长度为 0.5μιη, 长径比 50, 羟 基含量 3.06% (w/w) ;)经超声分散于 150毫升水和 150毫升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形成 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燥 的压力为 O. lMPa, 干燥进风温度 180°C, 进料速度为 20.0ml/min, 得到成形的碳纳 米管载体; 该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如图 5所示, 其颗粒粒径大小为 10~30μιη, 比 表面积为 150.1m 2 /g, 孔容为 0.36cm 3 /g, 平均孔径为 18.4nm

2) 将步骤 1 )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分散于庚烷中, 碳纳米管与分散介质 的质量比为 0.06: 1; 加入固体光气于 30°C活化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固体光气的 质量比为 0.1 :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加入十一烯酸 30°C反应 24小时, 碳 纳米管与十一烯酸的质量比为 0.1 : 1,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甲醇洗涤若干 , 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颗粒形态为球形, 如图 6所示, 粒径为 5~100μιη, 比表 面积为 120.1m 2 /g,平均孔径为 15.1nm,平均孔容为 0.32cm 3 /g,堆密度为 0.19g/ml 带有反应性双键的基团也即碳碳双键占该碳纳 米管催化剂载体的含量为 24.2wt% 实施例 1 2 6和 11所制备的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的 学性能测 试时, 分别按照标准 IS0527-2-5A (拉伸测试) , ASTM 638-V (弯曲测试) 以及 ASTMD256-02 (冲击性能测试) 制样并测试。 测试结果如表 1所示:

表 1、 含有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力学性能测 试结果

力学性能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含有碳纳米 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具有较高的 模量和冲击韧性, 从而同时实现了高模量和高韧性的目标, 得到了性能优异的聚丙 烯釜内合金。 与不含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相比, 其各项力学性能均得到不同 程度地提高, 特别是在低温冲击方面, 可以大幅提高釜内合金的性能。

其中, 该对比样品的制备方法如下: 1 ) 真空状态下, 将 20g丙烯单体充入反 应釜中, 依次加入 50ml溶剂己烷、含 1.5mmol助催化剂三乙基铝的庚烷溶液 3.5ml 及 0.02克氯化镁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助催化剂 乙基铝中铝元素与氯化镁负载的 过渡金属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之间的摩尔 比为 150: 1 ),釜内压强恒定在 0.7MPa, 反应温度为 70°C, 进行淤浆聚合反应 0.5小时, 得到均聚聚丙烯 15.0g, 然后, 停 止通入丙烯单体;

2) 向步骤 1 ) 反应釜中通入乙烯与丙烯的混合气 (其中乙烯与丙烯的摩尔比 为 1 : 2) 5g, 继续反应 0.2小时, 釜内压强恒定为 0.5MPa, 反应温度为 70°C, 反 应完成后, 加入酸化乙醇终止聚合反应, 使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洗涤, 60°C下真空干 燥, 得到 17.0克聚丙烯釜内合金; 该聚丙烯釜内合金由质量比为 88.24%和 11.76% 的均聚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其中, 所用氯化镁负载的过渡金属催化剂按照如下方 法制备而得: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50ml癸烷中, 加热至 130

°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30°C下反应 2.0小时, 得到氯化镁醇合物;

2)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滴加入步骤 1 )所得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小时。 缓慢升温至 120°C, 加入 0.2ml邻苯二甲酸二异丁 酯, 之后于 120°C下恒温反应 1.5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 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小时。 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后得 到氯化镁负载的过渡金属催化剂。 该氯化镁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由氯化镁、 四氯化 钛和内给电子体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组成;钛 元素、镁元素的含量分别为 2.32wt%、 17.56wt%,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含量为 9.88 wt%。

实施例 2

1 ) 真空状态下, 将 8.0g丙烯单体充入反应釜中, 依次加入 100ml己烷、 含

5.5mmol三乙基铝的庚烷溶液 3.0ml、 O.Olmol甲基铝氧烷及 O. l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 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与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 属催化剂中的过渡金属元素钛的摩尔 比为 150: 1, 甲基铝氧烷与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中 的过渡金属元素锆的摩 尔比为 2000: 1 ) , 釜内压力恒定在 0.7MPa, 反应温度为 70°C, 聚合反应 0.5个小 时, 停止通入丙烯单体, 得到中间产物 9.0g;

2)向步骤 1 )的反应釜中通入乙烯与丙烯的混合气(其中 烯 1.25g,丙烯 3.75g) 5.0g, 继续反应 0.5个小时, 釜内压强恒定为 0.5MPa, 反应温度为 70°C, 反应完成 后, 加入酸化乙醇终止聚合反应, 使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洗涤, 60°C下真空干燥, 得 到 10.0g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260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1.0: 10.0: 89,表观形态为球形,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10nm, 长度为 0.5μιη, 长径比 5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的镁复合物。

2) 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所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 缓慢升温至 80°C, 加入 2.0ml邻苯 二甲酸二异丁酯后于 11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 入 100ml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 次, 干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

3 )取 5.0g所述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100ml甲苯中, 然后加入含 O. lmol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将 0.2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0.20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8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 由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 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 四氯化钛、 氯化镁、 甲基铝氧烷和内给电子体邻苯二甲酸 二异丁酯组成;其中钛元素、镁元素、锆元素 铝元素的含量分别为 1.80wt%、2.58%、 0.50%、 15.48%,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含量为 6.0wt%。 该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 112.3m 2 /g, 孔容为 0.25cm 3 /g, 平均孔径为 12.7nm。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与实施例 1相同。

实施例 3

1 )将 25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16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66mol甲基铝氧烷及 l .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和 催化 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的摩尔比为 600: 1; 甲基铝氧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锆的 摩尔比为 2000: 1 )以及氢气 0.2g,压强为 3.0MPa,升温至 70°C,反应 0.2个小时, 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90.0g, 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30°C, 再通入 20g 乙烯和 60gl-丁烯的混合气, 通入氢气 0.05g, 压强为 l .OMPa, 升温至 80°C, 反应 0.3个小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110.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200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丁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丁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0.91 : 18.1: 80.99。 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颗粒粒径大小 为 50~500μιη;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50nm, 长度为 ΙΟμιη, 长径比 20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的镁复合物。

2 ) 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所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 缓慢升温至 80°C, 加入 2.0g芴二 醚然后于 1 1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 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后 得到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

3 )取 5.0g所述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100ml甲苯中, 然后加入含 O. lmol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1 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 )将 0.2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0.20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8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 由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 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四氯化钛、氯化镁、甲基铝氧烷和内给 电子体芴二醚组成; 其中钛元素、镁元素、锆元素、铝元素的含量 分别为 1.34wt%、 2.89wt% 0.30wt% 14.68wt%, 芴二醚的含量为 9.42wt%。 该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 1 13.9m 2 /g, 孔容为 0.27cm 3 /g, 平均孔径为 16.7nm。

其中,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是按照下述 方法制备的:将 5.0g碳纳米管 (碳 纳米管的粒径为 50nm, 长度为 ΙΟμιη, 长径比 200)经超声分散于 300毫升乙醇中形 成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 燥的压力为 0.15MPa, 干燥进风温度 100°C, 进料速度为 20.0ml/min。 该碳纳米管 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其颗粒粒径为 8~30μιη。 由氮气吸附测试可知, 碳纳米管载 体比表面积为 148.0m 2 /g,平均孔容为 0.54cm 3 /g,平均孔径为 18.5nm,堆密度 0.17g/ml。

实施例 4

1 )将 25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24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55mol甲基铝氧烷、 0.024mol二甲基二苯基硅烷及 l .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 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和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 素钛之间摩尔比为 600: 1; 甲基铝氧 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锆的摩尔比为 2000: 1 )以及氢气 0.2g,压强为 3.0MPa, 升温至 70°C, 反应 0.2个小时,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76.8g,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30°C, 再通入 20g 乙烯和 60gl-辛烯, 通入氢气 0.05g, 压强为 l .OMPa, 升温至 80°C, 反应 0.3个小 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85.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150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辛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辛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1.17: 9.6: 89.23。 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颗粒粒径大小 为 50~500μιη;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10nm, 长度为 0.5μιη, 长径比 5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的镁复合物。

2) 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所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 缓慢升温至 110°C, 加入 1.0ml邻 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然后于 11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最后, 用己烷洗 涤 3~6次, 干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

3 ) 取 5.0g所述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50ml甲苯中, 然后加入含 0.05mol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90°C下反应 10.0个小时,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将 0.15g过渡金属化合物 rac-Me 2 Si(2-Me-4-Ph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0. lOmol 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40ml中,于 0°C下反应 4.0个小时,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 由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 属化合物 rac-Me 2 Si(2-Me-4-PhInd) 2 ZrCl 2 、 四氯化钛、 氯化镁、 甲基铝氧烷和内给电 子体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组成; 其中钛元素、 镁元素、 锆元素、 铝元素的含量分别 为 2.01wt%、 3.51wt% 0.25wt% 8.53wt%,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含量为 9.2wt%。 该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 145m 2 /g, 孔容为 0.55cm 3 /g, 平均孔径为 20.5nm, 堆密度 0.23g/ml。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按照下述方法制备而 得:

1 )将 5.0g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10nm, 长度为 0.5μιη, 长径比 50)经超 声分散于 300毫升水中形成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纳 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燥的压力为 0.05MPa, 干燥进风温度 180°C, 进料速度为 23.0ml/min, 得到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 该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其颗粒粒径大小 为 15~5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80.0m 2 /g, 平均孔容为 0.66cm 3 /g, 平均孔径为 24.2nm, 堆密度 0.20g/ml。

2) 将步骤 1 )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分散于乙醚中, 碳纳米管与分散介质 的质量比为 0.1 : 1; 加入固体光气于 30°C活化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固体光气的质 量比为 0.1 :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加入十一烯酸 30°C反应 24小时, 碳纳 米管与十一烯酸的质量比为 0.1 :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甲醇洗涤若干次, 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粒径为 5~100μιη,比表面积为 113m 2 /g, 平均孔径为 18.1nm, 平均孔容为 0.45cm 3 /g, 堆密度为 0.25g/ml, 带有反应性双键 的基团也即碳碳双键占该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的含量为 25.0wt%。

实施例 5

1 )将 25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23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33mol甲基铝氧烷及 l.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 催化 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之间摩尔比为 600: 1; 甲基铝氧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锆 的摩尔比为 2000: 1 ) 以及氢气 0.2g, 压强为 3.0MPa, 升温至 70°C, 反应 0.2个小 时, 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94.1g, 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30°C, 再通入 20g 乙烯和 60g丙烯的混合气, 通入氢气 0.05g, 压强为 l.OMPa, 升温至 90°C, 反应 0.2 个小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111.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300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0.90: 15.2: 83.9。 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颗粒粒径为 50~500μιη;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2)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缓慢升温至 60°C,加入 2.0g芴二醚,然后于 110°C 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 钛化合物。

3 )取 5.0g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50ml甲苯中,然后加入含 O. lmol 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 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将 0.1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O. lO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4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由 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属 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 四氯化钛、 氯化镁、 甲基铝氧烷和内给电子体芴二醚组成; 其中钛元素、镁元素、锆元素、铝元素的含量 分别为 1.81%、 3.32%、 0.15%、 8.27%, 内给电子体芴二醚的含量为 11.6wt%。 该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 132m 2 /g, 孔容为 0.33cm 3 /g, 平均孔径为 18.7nm。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按照下述方法制备而 得:

1 )将 5.0g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经超 声分散于 300毫升乙醇中形成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 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燥的压力为 0.2MPa, 干燥进风温度 120°C, 进料速度为 lO.Oml/min, 得到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 该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其颗粒粒径大小 为 8~2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65.0m 2 /g, 平均孔容为 0.55cm 3 /g, 平均孔径为 20.0nm, 堆密度 0.18g/ml。

2) 将步骤 1 )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分散于丁醚中, 碳纳米管与分散介质 的质量比为 0.2: 1; 加入固体光气于 30°C活化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固体光气的质 量比为 0.5 :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加入丙烯酸 30°C反应 24小时, 碳纳米 管与丙烯酸的质量比为 0.5 :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甲醇洗涤若干次, 得到 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粒径 为 5~10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38.3m 2 /g, 平均孔径为 18.1nm, 平均孔容为 0.45cm 3 /g, 堆密度为 0.25g/ml, 带有反应性双键 的基团也即碳碳双键占该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的含量为 6.5wt%。

实施例 6

1 )将 25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23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33mol甲基铝氧烷及 l .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和 催化 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之间摩尔比为 600: 1; 甲基铝氧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锆 的摩尔比为 2000: 1 ) 以及氢气 0.2g, 压强为 3.0MPa, 升温至 70°C, 反应 0.2个小 时, 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123.7g, 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30°C, 再通入 20g 乙烯和 60g丙烯的混合气, 通入氢气 0.05g, 压强为 l .OMPa, 升温至 90°C, 反应 0.2 个小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156.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250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0.64: 20.7: 78.66。 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颗粒粒径大小 为 50~500μιη ;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2)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缓慢升温至 60°C,加入 2.0g芴二醚,然后于 110°C 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 钛化合物。 3 )取 5.0g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50ml甲苯中,然后加入含 O. lmol 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 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将 0.1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O. lO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4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由 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属 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 四氯化钛、 氯化镁、 甲基铝氧烷和内给电子体芴二醚组成; 其中钛元素、镁元素、锆元素、铝元素的含量 分别为 1.81wt%、 3.52wt% 0.15wt%、 8.45wt%, 内给电子体芴二醚的含量为 11.52wt%。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 的比表面积为 115m 2 /g, 孔容为 0.32cm 3 /g, 平均孔径为 18.4nm。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的:

将 5.0g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经超声 分散于 300毫升乙醇中形成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纳 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燥的压力为 0.05MPa, 干燥进风温度 180°C, 进料速度为 30.0ml/min。 该碳纳米管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其颗粒粒径大小为 15~45μιη。 由氮 气吸附测试可知, 碳纳米管载体比表面积为 188.0m 2 /g, 平均孔容为 0.72cm 3 /g, 平 均孔径为 24.5nm。

实施例 7

1 )将 25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23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33mol甲基铝氧烷及 l .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和 催化 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之间摩尔比为 600: 1; 甲基铝氧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锆 的摩尔比为 2000: 1 ) 以及氢气 0.2g, 压强为 3.0MPa, 升温至 70°C, 反应 0.2个小 时, 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107.7g, 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30°C, 再通入 20g 乙烯和 60g丙烯的混合气, 通入氢气 0.05g, 压强为 l .OMPa, 升温至 90°C, 反应 0.2 个小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120.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220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0.83 : 10.3: 88.87。 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颗粒粒径大小 为 50~500μιη ;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2)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缓慢升温至 60°C,加入 3.0g芴二醚,然后于 110°C 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 钛化合物。

3 )取 5.0g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50ml甲苯中,然后加入含 O. lmol 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 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将 0.1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O. lO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4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 由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 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四氯化钛、氯化镁、甲基铝氧烷和内给 电子体芴二醚组成; 其中钛元素、镁元素、锆元素、铝元素的含量 分别为 1.81wt%、 3.52wt% 0.15wt%、 8.45wt%, 芴二醚的含量为 10.32wt%。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为 122.5m 2 /g, 孔容为 0.23cm 3 /g, 平均孔径为 14.7nm。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按照下述方法制备而 得:

1 )将 5.0g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经超 声分散于 300毫升乙醇中形成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 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燥的压力为 0.15MPa, 干燥进风温度 120°C, 进料速度 为 10.0ml/min, 得到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 该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其颗粒粒径大 小为 8~2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75.1m 2 /g,平均孔容为 0.55cm 3 /g,平均孔径为 20.0nm, 堆密度 0.18g/ml。

2) 将步骤 1 )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分散于己烷中, 碳纳米管与分散介质 的质量比为 0.05 : 1; 加入固体光气于 30°C活化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固体光气的 质量比为 0.2: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加入十八烯酸 30°C反应 24小时, 碳 纳米管与十八烯酸的质量比为 0.05 :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甲醇洗涤若干 次, 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颗粒形态为球形, 粒径为 5~10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48.1m 2 /g, 平均孔径为 18.1nm, 平均孔容为 0.45cm 3 /g, 堆密度为 0.25g/ml, 带有 反应性双键的基团也即碳碳双键占该碳纳米管 催化剂载体的含量为 26.7wt%。

实施例 8

1 )将 25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24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33mol甲基铝氧烷及 l .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和 催化 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之间摩尔比为 600: 1; 甲基铝氧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锆 的摩尔比为 2000: 1 ) 以及氢气 0.2g, 压强为 3.0MPa, 升温至 70°C, 反应 0.2个小 时, 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199.3g, 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30°C, 再通入 20g 乙烯和 60g丙烯的混合气, 通入氢气 0.05g, 压强为 l .OMPa, 升温至 90°C, 反应 0.2 个小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21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180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0.48: 5.1: 94.42。 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颗粒粒径大小 为 50~500μιη ;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2)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缓慢升温至 60°C,加入 2.0g芴二醚,然后于 110°C 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 钛化合物。

3 )取 5.0g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50ml甲苯中,然后加入含 O. lmol 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 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将 0.1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O. lO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4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 由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 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四氯化钛、氯化镁、甲基铝氧烷和内给 电子体芴二醚组成; 其中钛元素、镁元素、锆元素、铝元素的含量 分别为 1.82%、 3.52%、 0.15%、 8.45%, 芴二醚的含量为 11.21%。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比表 面积为 103.2m 2 /g, 孔容为 0.22cm 3 /g, 平均孔径为 12.7nm。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按照下述方法制备而 得:

1 )将 5.0g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经超 声分散于 300毫升乙醇中形成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 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燥的压力为 0.15MPa, 干燥进风温度 120°C, 进料速度 为 10.0ml/min, 得到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 该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其颗粒粒径大 小为 8~2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75.0m 2 /g,平均孔容为 0.55cm 3 /g,平均孔径为 20.0nm, 堆密度 0.18g/ml。

2) 将步骤 1 )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分散于丁醚中, 碳纳米管与分散介质 的质量比为 0.05: 1; 加入固体光气于 30°C活化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固体光气的 质量比为 0.2: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加入辛烯醇 30°C反应 24小时, 碳纳 米管与辛烯醇的质量比为 0.05: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甲醇洗涤若干次, 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粒径为 5~100μιη,比表面积为 148.4m 2 /g, 平均孔径为 18.1nm, 平均孔容为 0.45cm 3 /g, 堆密度为 0.25g/ml, 带有反应性双键 的基团也即碳碳双键占该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的含量为 15.8wt%。

实施例 9

1 )将 25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23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33mol甲基铝氧烷及 l.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 催化 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之间摩尔比为 600: 1; 甲基铝氧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锆 的摩尔比为 2000: 1 ) 以及氢气 0.2g, 压强为 3.1MPa, 升温至 70°C, 反应 0.2个小 时, 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67.6g, 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30°C, 再通入 20g 乙烯和 60g丙烯的混合气, 通入氢气 0.05g, 压强为 l.OMPa, 升温至 90°C, 反应 0.2 个小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80.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210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1.25: 15.5: 83.25。 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颗粒粒径大小 为 50~500μιη ;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2)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缓慢升温至 60°C,加入 2.0g芴二醚,然后于 110°C 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 钛化合物。

3 )取 5.0g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50ml甲苯中,然后加入含 O. lmol 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 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将 0.1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O. lO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4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 由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 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四氯化钛、氯化镁、甲基铝氧烷和内给 电子体芴二醚组成; 其中钛元素、镁元素、锆元素、铝元素的含量 分别为 1.81wt%、 3.42wt% 0.15wt%、 8.25wt%, 内给电子体芴二醚的含量为 10.33wt%。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 的比表面积为 128.6m 2 /g, 孔容为 0.30cm 3 /g, 平均孔径为 20.5nm。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按照下述方法制备而 得:

1 )将 5.0g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经超 声分散于 300毫升乙醇中形成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 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燥的压力为 0.05MPa, 干燥进风温度 100°C, 进料速度 为 10.0ml/min, 得到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 该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其颗粒粒径大 小为 8~2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85.0m 2 /g,平均孔容为 0.65cm 3 /g,平均孔径为 23.0nm, 堆密度 0.15g/ml。

2) 将步骤 1 )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分散于丁醚中, 碳纳米管与分散介质 的质量比为 0.05 : 1; 加入固体光气于 30°C活化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固体光气的 质量比为 0.05 :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加入癸烯醇 40°C反应 24小时, 碳 纳米管与癸烯醇的质量比为 0.1 :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甲醇洗涤若干次, 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粒径为 5~100μιη,比表面积为 139.2m 2 /g, 平均孔径为 21.1nm, 平均孔容为 0.56cm 3 /g, 堆密度为 0.17g/ml, 带有反应性双键 的基团也即碳碳双键占该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的含量为 21.5wt%。

实施例 10

1 )将 25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23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33mol甲基铝氧烷及 l .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和 催化 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之间摩尔比为 600: 1; 甲基铝氧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锆 的摩尔比为 2000: 1 ) 以及氢气 0.2g, 压强为 3.1MPa, 升温至 70°C, 反应 0.2个小 时, 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143.3g, 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30°C, 再通入 10g 乙烯和 40g丙烯的混合气, 通入氢气 0.03g, 压强为 l .OMPa, 升温至 90°C, 反应 0.2 个小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151.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220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0.33 : 5.1: 94.57。 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颗粒粒径大小 为 50~500μιη ;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2)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缓慢升温至 60°C,加入 2.0g芴二醚,然后于 110°C 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 钛化合物。

3 )取 5.0g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50ml甲苯中,然后加入含 O. lmol 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 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将 0.1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O. lO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4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 由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 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四氯化钛、氯化镁、甲基铝氧烷和内给 电子体芴二醚组成; 其中钛元素、镁元素、锆元素、铝元素的含量 分别为 1.81wt%、 3.52wt% 0.15wt%、 8.22wt%, 内给电子体芴二醚的含量为 13.53wt%。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 的比表面积为 105.8m 2 /g, 孔容为 0.24cm 3 /g, 平均孔径为 15.1nm。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按照下述方法制备而 得:

1 )将 5.0g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经超 声分散于 300毫升乙醇中形成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 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燥的压力为 0.2MPa, 干燥进风温度 100°C, 进料速度为 lO.Oml/min, 得到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 该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其颗粒粒径大小 为 8~3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45.0m 2 /g, 平均孔容为 0.35cm 3 /g, 平均孔径为 17.0nm, 堆密度 0.20g/ml。

2) 将步骤 1 )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分散于丁醚中, 碳纳米管与分散介质 的质量比为 0.05 : 1; 加入固体光气于 30°C活化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固体光气的 质量比为 0.05 :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加入庚烯醇 40°C反应 24小时, 碳 纳米管与庚烯醇的质量比为 0.2: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甲醇洗涤若干次, 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粒径为 5~100μιη,比表面积为 117.5m 2 /g, 平均孔径为 15.7nm, 平均孔容为 0.28cm 3 /g, 堆密度为 0.24g/ml, 带有反应性双键 的基团也即碳碳双键占该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的含量为 14.0wt%。

实施例 11

1 )将 25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23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33mol甲基铝氧烷及 l .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和 催化 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之间摩尔比为 600: 1; 甲基铝氧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锆 的摩尔比为 2000: 1 ) 以及氢气 0.2g, 压强为 3.1MPa, 升温至 70°C, 反应 0.2个小 时, 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110.8g, 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50°C, 再通入 30g 乙烯和 30g丙烯的混合气, 通入氢气 0.03g, 压强为 l .OMPa, 升温至 90°C, 反应 0.2 个小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131.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215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0.76: 15.4: 94.6。 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颗粒粒径大小 为 50~500μιη ;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2)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缓慢升温至 60°C,加入 2.0g芴二醚,然后于 110°C 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 钛化合物。

3 )取 5.0g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50ml甲苯中,然后加入含 O. lmol 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 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将 0.1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O. lO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4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 由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 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四氯化钛、氯化镁、甲基铝氧烷和内给 电子体芴二醚组成; 其中钛元素、镁元素、锆元素、铝元素的含量 分别为 1.81wt%、 3.52wt% 0.15wt%、 8.45wt%, 内给电子体芴二醚的含量为 11.38wt%。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 的比表面积为 114.4m 2 /g, 孔容为 0.22cm 3 /g, 平均孔径为 16.7nm。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按照下述方法制备而 得:

1 )将 5.0g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经超 声分散于 300毫升乙醇中形成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 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燥的压力为 O. lMPa, 干燥进风温度 110°C, 进料速度为 lO.Oml/min, 得到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 该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其颗粒粒径大小 为 15~3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65.0m 2 /g, 平均孔容为 0.35cm 3 /g, 平均孔径为 17.9nm, 堆密度 0.20g/ml。

2) 将步骤 1 )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分散于丁醚中, 碳纳米管与分散介质 的质量比为 0.02: 1; 加入固体光气于 30°C活化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固体光气的 质量比为 0.02: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加入十二烯醇 50°C反应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十二烯醇的质量比为 0.2: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甲醇洗涤若干 次,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颗粒形态为球 形,粒径为 5~100μιη,比表面积为 117。

6m 2 /g, 平均孔径为 17.7nm, 平均孔容为 0.28cm 3 /g, 堆密度为 0.24g/ml, 带有反应 性双键的基团也即碳碳双键占该碳纳米管催化 剂载体的含量为 22.6wt%。

实施例 12

1 )将 250g液态丙烯加入至反应釜中, 30°C下依次加入 0.23mol助催化剂三乙 基铝、 0.033mol甲基铝氧烷及 l .Og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三乙基铝和 催化 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钛的摩尔比为 600: 1; 甲基铝氧烷与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元素锆的 摩尔比为 2000: 1 )以及氢气 0.2g,压强为 3.1MPa,升温至 70°C,反应 0.2个小时, 得到中间产物聚合物 97.8g, 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2) 将上述步骤 1 ) 中的反应釜内残留的丙烯放空并降温至 50°C, 再通入 30g 乙烯和 30g丙烯的混合气, 通入氢气 0.03g, 压强为 l .OMPa, 升温至 90°C, 反应 0.2 个小时, 最终得到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 115.0g。

该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由碳纳米管、重均分子量为 280000g/mol的均聚等 规聚丙烯树脂和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组成; 碳纳米管、 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 均 聚聚丙烯树脂的质量比为 0.87: 15.1: 84.03。 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 颗粒粒径大小 为 50~500μιη ;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是按照下述 方法进行制备的:

1 )将 2.0g无水氯化镁 MgCl 2 与 5.5ml异辛醇分散于 20ml癸烷中,加热至 110°C, 形成透明溶液, 于 11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将上述氯化镁醇合物滴加入 3.0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 /100ml癸烷的悬浮液中, 于 90°C下恒温反应 12.0个小时, 然后滤除液体, 滤出的固体用癸烷洗涤 3次, 干 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2)向 -20°C的 100ml四氯化钛溶液中加入 lO.Og球形碳纳米管载体的镁复合物, 并于 -20°C下恒温反应 1.0个小时。缓慢升温至 60°C,加入 2.0g芴二醚,然后于 110°C 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滤除液体, 再次加入 100ml四氯化钛溶液, 于 120°C下恒温反应 2.0个小时。最后, 用己烷洗涤 3~6次, 干燥后得到碳纳米管负载 钛化合物。

3 )取 5.0g球形碳纳米管负载钛化合物分散于 50ml甲苯中,然后加入含 O. lmol 甲基铝氧烷的甲苯溶液 30ml,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然后用甲苯洗涤 5次, 干 燥后得到活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4)将 0.10g过渡金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加入至含有 O. lOmol甲基铝氧烷的甲 苯溶液 40ml中, 于 2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得到活化的催化剂溶液。 5 ) 将此催化剂溶液滴加入至含有 5.0g所述步骤 3 ) 制备所得活化的碳纳米管 催化剂的 50ml甲苯悬浮液中, 于 90°C下反应 4.0个小时。 反应完成后, 用甲苯洗 涤 5次, 干燥后得到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负载的过渡 金属催化剂。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为球形颗粒, 由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过渡金 属化合物 Et(Ind) 2 ZrCl 2 、四氯化钛、氯化镁、甲基铝氧烷和内给 电子体芴二醚组成; 其中钛元素、镁元素、锆元素、铝元素的含量 分别为 1.81wt%、 3.52wt% 0.15wt%、 8.45wt%, 内给电子体芴二醚的含量为 10.66wt%。 该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 的比表面积为 119.5m 2 /g, 孔容为 0.32cm 3 /g, 平均孔径为 16.7nm。

其中, 所用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按照下述方法制备而 得:

1 )将 5.0g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粒径为 20nm, 长度为 5μιη, 长径比 250)经超 声分散于 300毫升乙醇中形成悬浮液, 搅拌 0.5小时后, 喷雾干燥成型制备得到碳 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喷雾干燥的压力为 O. lMPa, 干燥进风温度 110°C, 进料速度为 20.0ml/min, 得到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 该载体颗粒形态为球形, 其颗粒粒径大小 为 15~3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68.0m 2 /g, 平均孔容为 0.45cm 3 /g, 平均孔径为 18.9nm, 堆密度 0.16g/ml。

2) 将步骤 1 ) 所得成形的碳纳米管载体分散于丁醚中, 碳纳米管与分散介质 的质量比为 0.02: 1; 加入固体光气于 30°C活化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固体光气的 质量比为 0.02: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加入 ^一烯醇 50°C反应 24小时, 碳纳米管与十一烯醇的质量比为 005: 1, 之后将介质用真空泵抽干, 甲醇洗涤若干 次, 得到碳纳米管催化剂载体, 颗粒形态为球形, 粒径为 5~100μιη, 比表面积为 147.1m 2 /g, 平均孔径为 17.7nm, 平均孔容为 0.38cm 3 /g, 堆密度为 0.19g/ml, 带有 反应性双键的基团也即碳碳双键占该碳纳米管 催化剂载体的含量为 17.2wt%。

工业应用

本发明利用催化剂-聚合物粒子形态复制效应 在颗粒表观形态为球形或类球 形的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上原位催化 丙烯单体与其他单体进行聚合反应 而制得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树脂。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 本发明着重于对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颗粒形态进行控制, 提供了一 种能够制备得到具有球形颗粒表观形态的含有 碳纳米管的聚丙烯釜内合金的方法。 由于产物为球形形态, 具有较大的堆密度, 在聚合过程中不会造成聚合物粘附于釜 壁上的现象, 因而易于流动和传输; 否则, 如果产物是无定形状态, 则其堆密度较 小, 易于粘附于釜壁上, 从而影响聚合物的传输, 从而限制了其后续应用前景。

2、 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中, 碳纳米管以单一分散的形式均 匀分散于树脂基体中, 碳纳米管贯穿于橡胶相和聚丙烯相两相之间, 由于碳纳米管 功能化增强了碳纳米管与两相的界面作用, 有效限制了橡胶相的聚集, 将橡胶相的 尺寸控制在 0.2微米以下, 可知本发明通过原位聚合方法成功制备得到了 高性能的 聚丙烯釜内合金树脂。

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 /聚丙烯釜内合金树脂, 在汽车用零部件、 包装材料、 阻隔材料、 阻燃材料、 电器材料和电导材料等领域, 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