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WASHING MACHINE HAVING SEPARATE WASHING ARRANGEMENTS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6/201907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washing machine having separate washing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a housing (1), and, arranged within said housing (1), a first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 (2) and a second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 (3). The housing (1) contains a first washing area (4) for accommodating the first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 (2) and a second washing area (5) for accommodating the second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 (3), said first washing area (4) and second washing area (5) being arranged one on the left and the other on the right. The vertical plane upon which are located the axis of the first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 (2) and the axis of the second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 (3) and the vertical plane of the center line of the top of the present washing machine form an angle. Arrangement of the first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 (2) and the second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 (3) within the housing (1) provides a single washing machine with separate washing functions, and a user may choose according to need whether to operate one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 or both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An auxiliary functional area (6) provided within the housing (1) makes more rational use of the space within the housing (1), and allows for a more compact arrangement of the two automatic washing systems, which reduces the volume of the housing (1).

Inventors:
LV PEISHI (CN)
ZHAI QINGMING (CN)
ZHU YINGXI (CN)
XU ZHIWEI (CN)
NIU YANJUA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5/095912
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22, 2016
Filing Date:
November 30, 2015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 CO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D06F37/18; D06F29/00
Foreign References:
CN204224870U2015-03-25
CN2892925Y2007-04-25
CN204151569U2015-02-11
CN103437131A2013-12-11
CN103437130A2013-12-11
CN203420141U2014-02-05
JPH09225184A1997-09-02
Other References: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 3312329A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QINGDAO LZ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CO., LTD. (CN)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一种分洗洗衣机, 包括箱体、 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内具有容纳第一自动洗 涤系统的第一洗涤区、 容纳所述第二自动洗涤系统的第二洗涤区, 所 述第一洗涤区和第二洗涤区呈左右设置;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的轴线和 第二自动洗涤系统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分洗洗衣机顶部的中心 线所在的竖直面形成一夹角。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自动洗涤 系统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均为全自动洗涤系统,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和 第二自动洗涤系统共用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自动洗涤 系统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具有同一控制系统, 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 自动洗涤系统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错吋启动脱水程序。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内还具有 分别与所述第一洗涤区、 第二洗涤区相邻接的辅功能区, 所述辅功能 区与所述第二洗涤区呈前后设置, 所述辅功能区与所述第一洗涤区呈 左右设置。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功能区设置 有储物模块、 或者健康模块、 或者第三自动洗涤系统。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洗洗衣机还 具有显示操作模块, 所述显示操作模块设置在所述辅功能区的顶部。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6任一项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第一自动 洗涤系统包括第一外筒, 所述第二自动洗涤系统包括第二外筒, 所述 第一外筒与第二外筒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15mm~30mm。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6任一项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 包括骨架、 以及设置在骨架外侧的壳体, 所述骨架包括上框、 底台、 以及设置在上框与底台之间连接两者的若干竖梁, 所述上框上设置有 前后方向的上中梁, 所述底台上设置有前后方向的底中梁, 所述上中 梁和底中梁所在的竖直面将所述箱体围成的空间分隔成左右两部分。

[权利要求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中梁上具有 承载第一自动洗涤系统的第一挂靠结构和承载第二自动洗涤系统的第 二挂靠结构, 所述上中梁以及第一挂靠结构、 第二挂靠结构为一体成 型的。

[权利要求 10]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6任一项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 自动洗涤系统具有第二外筒, 所述第二外筒上设有外桶盖, 所述外筒 盖上设置有衣物投入口、 以及可滑动的幵闭所述衣物投入口的内盖, 所述箱体内具有容纳处于打幵状态的所述内盖的容纳区。

[权利要求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盖的左右两 端向外延伸形成水平方向的滑片, 在所述衣物投入口左右两侧的所述 外桶盖上设置有两条压片, 所述压片与所述外桶盖之间形成容纳所述 滑片的滑道。

[权利要求 12]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盖上还设 置有刮水板, 当所述内盖打幵吋, 所述刮水板将所述内盖下表面上的 水滴刮下。

[权利要求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分洗洗衣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刮水板向所述 内盖的关闭方向倾斜, 且向上翘起一定的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洗衣机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分类洗涤功能的洗衣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洗衣机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 一般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台洗衣机。 但在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同类型的衣服不能一起洗涤, 需要分类后分别放入洗衣 机进行洗涤, 如: 内外衣分幵洗、 婴儿和大人的衣物分幵洗、 颜色不同的衣物 分幵洗、 赃污程度不同的衣物分幵洗、 以及不同材质的衣服分幵洗等; 在有较 多衣服需要洗涤吋, 分类后进行多次洗涤, 就会需要较长的洗涤吋间; 以及内 衣、 婴儿衣服等较小的衣物, 或者需要清洗少量的衣物, 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大 型洗衣机洗涤也不是优选的方案; 考虑到室内空间的利用, 一般也不会再购买 一台洗衣机; 若部分衣服采用手工洗涤, 则费吋费力, 且漂洗不干净。

技术问题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3]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洗洗衣机, 在箱体内设置有第一自动洗涤系统和第二自动 洗 涤系统, 实现同一台洗衣机具备分类洗涤的功能。

[0004]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 一种分洗洗衣机, 包括箱体、 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第一自动洗涤系统和第二 自 动洗涤系统, 所述箱体内具有容纳第一自动洗涤系统的第一 洗涤区、 容纳所述 第二自动洗涤系统的第二洗涤区, 所述第一洗涤区和第二洗涤区呈左右设置;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的轴线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分洗 洗衣机顶部的中心线所在的竖直面形成一夹角 。

[0006] 进一步的, 所述夹角为 10°~20°。

[0007] 优选的, 所述夹角 13°或者 16°

[0008]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自动洗涤系统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均 为全自动洗涤系统,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共用进 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自动洗涤系统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具 有同一控制系统, 所 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自动洗涤系统和第二自动 洗涤系统错吋启动脱水程序。

[0010] 进- 步的,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的洗涤容量大于所述第二自 动洗涤系统的洗涤容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箱体内还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洗涤区、 第二洗涤区相邻接的辅 功能区。

[0012] 进- 步的, 所述辅功能区被所述第一洗涤区和第二洗涤区 半包围。

[0013] 进- 步的, 所述辅功能区与所述第二洗涤区呈前后设置。

[0014] 进- 步的, 所述辅功能区与所述第一洗涤区呈左右设置。

[0015] 进- 步的, 所述辅功能区设置有储物模块。

[0016] 进- 步的, 所述辅功能区设置有健康模块。

[0017] 进- 步的, 所述辅功能区设置有第三自动洗涤系统。

[0018] 进-一步的, 所述分洗洗衣机还具有显示操作模块, 所述显示操作模块设置在所 述辅功能区的顶部。

[0019] 进一步的,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为波轮 全自动洗涤系统。

[0020] 进一步的,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包括第一外筒, 所述第二自动洗涤系统包括第二 外筒, 所述第一外筒与第二外筒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15mm~30mm

[0021] 优选的, 所述第一外筒与第二外筒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25mm

[0022] 为了增加箱体的强度, 所述箱体包括骨架、 以及设置在骨架外侧的壳体, 所述 骨架包括上框、 底台、 以及设置在上框与底台之间连接两者的若干竖 梁, 所述 上框上设置有前后方向的上中梁, 所述底台上设置有前后方向的底中梁, 所述 上中梁和底中梁所在的竖直面将所述箱体围成 的空间分隔成左右两部分。

[0023]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洗涤区位于一侧, 所述第二洗涤区和辅功能区位于另一侧

[0024] 进一步的, 所述上中梁上具有承载第一自动洗涤系统的第 一挂靠结构和承载第 二自动洗涤系统的第二挂靠结构, 所述上中梁以及第一挂靠结构、 第二挂靠结 构为一体成型的。 [0025] 进一步的,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通过悬挂挂在所述第一挂靠 结构, 所述第一挂靠 结构具有下凹的容纳部, 所述容纳部的底部幵设置有与所述悬挂向匹配 的下凸 工作孔, 所述第一挂靠结构上幵设置有所述悬挂出入所 述工作孔的通道。

[0026] 进一步的, 所述工作孔通过漏斗形的工作面与所述容纳部 的底部连接, 所述工 作面与所述悬挂贴合。

[0027]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挂靠结构内侧还设置有向下的折边。

[0028] 进一步的, 第二挂靠结构为竖直方向设置的挂耳, 所述挂耳上幵设有通孔。

[0029] 进一步的, 所述底台包括所述第一洗涤区所在处的大方形 区和所述第二洗涤区 所在的小方形区、 以及所述辅功能区所在处的角部区, 所述大方形区具有前底 梁, 所述小方形区具有侧底梁, 所述前底梁和侧底梁相互向对方延伸分别形成 前底延伸梁和侧底延伸梁, 所述角部区具有角底梁, 角底梁包括所述前底延伸 梁和侧底延伸梁、 以及连接所述前底延伸梁和侧底延伸梁的弧形 梁。

[0030] 进一步的, 所述上框具有与所述角底梁相对应的、 且结构相同的角上梁。

[0031] 进一步的, 所述上框包括所述第一洗涤区所在处的大方框 和所述第二洗涤区所 在的小方框, 所述上中梁为大方框和小方框的公用边, 所述大方框的四个角处 设置有承载第一洗涤系统的第一挂靠结构, 所述小方框的四个角处设置有承载 第二洗涤系统的第二挂靠结构。

[0032] 进一步的, 所述竖梁的横截面为中部具有向内凸起的波形 、 且两端分别具有向 内折弯的延伸部。

[0033]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自动洗涤系统具有第二外筒, 所述第二外筒上设有外桶盖 , 所述外筒盖上设置有衣物投入口、 以及可滑动的幵闭所述衣物投入口的内盖 , 所述箱体内具有容纳处于打幵状态的所述内盖 的容纳区。

[0034] 进一步的, 所述箱体内具有容纳所述内盖从关闭所述衣物 投入口的关闭位置水 平滑动到打幵所述衣物投入口的打幵位置的容 纳区。

[0035] 进一步的, 所述内盖的左右两端向外延伸形成水平方向的 滑片, 在所述衣物投 入口左右两侧的所述外桶盖上设置有两条压片 , 所述压片与所述外桶盖之间形 成容纳所述滑片的滑道。

[0036] 进一步的, 所述滑片还具有向上的折边, 所述压片的内侧具有向下的弯边, 所 述折边位于所述弯边的外侧。

[0037] 进一步的, 所述压片上还具有竖直向下的挡板, 所述折边位于所述压片、 挡板

、 弯边所围成的空间内。

[0038] 进一步的, 所述外筒盖上设置有安装所述压片的若干安装 柱, 相邻的所述安装 柱之间设置有连接两个安装柱的连板。

[0039] 进一步的, 所述内盖和所述外桶盖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定 位结构, 所述定位结 构为定位柱和卡槽。

[0040] 进一步的, 所述外桶盖前部设置有定位柱, 所述内盖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卡槽, 所述卡槽的一端设置有向内弯曲的卡爪, 所述卡爪的端部设置有向外的翻边, 所述卡槽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引导部, 当所述内盖滑动到关闭所述衣物投入 口的关闭位置吋, 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卡槽内。

[0041] 进一步的, 所述内盖为向上拱起的结构, 所述内盖的四周向外延伸形成水平的 封边。

[0042] 进一步的, 所述封边与同其接触的外桶盖贴合。

[0043] 进一步的, 所述外筒盖上设置有托板, 当所述内盖打幵吋, 所述内盖从外桶盖 上向所述托板滑动。

[0044] 进一步的, 所述托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外桶盖的上表面处于 同一水平面内。

[0045] 进一步的, 所述外筒盖上固定有受所述内盖控制的微动幵 关, 当所述内盖处于 关闭位置吋, 所述微动幵关接通; 当所述内盖打幵吋, 所述微动幵关断幵。

[0046] 进一步的, 所述微动幵关设置于外筒盖的后部, 所述微动幵关上设置有向前凸 出的幵关探头, 当所述内盖处于关闭位置吋, 所述内盖与所述幵关探头接触, 使所述微动幵关接通。

[0047] 进一步的, 所述内盖上设置与所述幵关探头相匹配的触头 , 当所述内盖处于关 闭位置吋, 所述触头与所述幵关探头接触, 使所述微动幵关接通。

[0048] 进一步的, 所述外筒盖上设置有放置盒, 所述微动幵关位于所述放置盒内, 所 述放置盒的前壁上幵设有用于所述幵关探头伸 出的通孔。

[0049] 进一步的, 所述内筒盖的后部还设置有挡沿, 当所述内盖处于关闭位置吋, 所 述内桶盖的后端与所述挡沿贴合。 [0050] 进一步的, 所述外筒盖上还设置有刮水板, 当所述内盖打幵吋, 所述刮水板将 所述内盖下表面上的水滴刮下。

[0051] 进一步的, 所述刮水板的上部与所述内盖的下表面贴合。

[0052] 进一步的, 所述刮水板向所述内盖的关闭方向倾斜, 且向上翘起一定的角度。

[0053] 优选的, 所述刮水板与所述内筒盖所在的水平面呈 10°~30°的夹角。

[0054] 进一步的, 所述刮水板为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

[0055] 进一步的, 所述刮水板下端设置有安装块, 所述内桶盖上幵设有与所述安装块 相匹配的安装槽, 所述安装块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0056] 进一步的, 所述安装块上与所述安装槽上设置有相匹配的 固定结构, 固定固定 结构为固定孔和固定柱。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57]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洗洗衣机, 在箱体内设置有第一自动洗涤系统和第二自动 洗涤系统, 同一台洗衣机具有两 套自动洗涤系统, 实现同一台洗衣机具备分类洗涤的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 选择启动一套自动洗涤系统或者两套同吋启动 ;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的轴线和第 二自动洗涤系统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分洗洗 衣机顶部的中心线所在的竖直面 形成一夹角, 使得两套自动洗涤系统在箱体内布置的更加紧 凑, 减小分洗洗衣 机的体积。

[0058]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 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 清楚。

[0059] 附图说明

[0060] 图 1为本发明所提出的分洗洗衣机的一个实施例 结构示意图;

[0061] 图 2为图 1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62] 图 3为图 1中的箱体的一个具体实施结构示意图;

[0063] 图 4为图 1中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64] 图 5为图 3中的左板的结构示意图;

[0065] 图 6为图 3中骨架的一个具体实施结构示意图; [0066] 图 7为图 6中上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67] 图 8为图 7中 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68] 图 9为图 6中底台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69] 图 10为图 6中竖梁的一段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0070] 图 11为图 3中骨架的另一个具体实施结构示意图;

[0071] 图 12为图 11中 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72] 图 13为图 4中 C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73] 图 14为图 1中第二自动洗涤系统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0074] 图 15为图 14中 D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75] 图 16为图 14中外桶盖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76] 图 17为图 16安装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77] 图 18为图 17中 E-E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78] 图 19为图 18中 F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79] 图 20为图 16中在外桶盖中的定位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80] 图 21为图 20中 G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81] 图 22为图 16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0082] 图 23为图 22中 H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83] 图 24为图 22中 I-I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84] 图 25为图 24中 K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85] 图 26为图 16中微动幵关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86] 图 27为图 26中 L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87]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 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008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 术语"上"、 "下"、 "左"、 "右"、 "前"、 "后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 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 明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 特定的方位、 以 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 术语"第一"、 "第二 "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89] 参阅图 1-图 3, 是本发明所提出的分洗洗衣机的一个实施例, 分洗洗衣机包括 箱体 1, 在箱体 1内设置有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 使得用户 可以根据需要将衣物分类洗涤, 节约能源, 健康卫生; 同吋不同类的衣物使用 两套洗涤系统同吋洗涤, 还节约了用户洗衣的吋间。

[0090] 为了更好的说明箱体 1内两套洗涤系统的布置关系, 定义箱体内容纳第一自动 洗涤系统 2的区域为第一洗涤区 4、 容纳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区域为第二洗涤区 5, 其中第一洗涤区 4和第二洗涤区 5呈左右设置, 也就是两套自动洗涤系统也是 呈左右设置;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的轴线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轴线所在的竖 直面与分洗洗衣机顶部的中心线所在的竖直面 形成一夹角, 分洗洗衣机顶部的 中心线就是箱体 1围出的顶部所在的方形水平面的中心线, 分洗洗衣机顶部的中 心线具有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两条中心线, 或者说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的轴线和 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箱体 1中心线所在的左右方向或前后 方向的竖直面形成一夹角, 或者说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的轴线和第二自动洗涤系 统 3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箱体 1的前面、 或后面不平行, 或者说至少有一套洗 涤系统的轴线偏离了箱体 1中心线所在的左右方向的竖直面, 位于箱体 1中心线 所在的左右方向的竖直面前方或者后方; 由于自动洗涤系统为圆筒形结构, 且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的轴线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在一 定的范围内, 这样使得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需要的左右方 向的长度较小, 也就是可以使得箱体 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减小, 使得分洗洗衣机 的体积减小, 占用较少的室内空间; 也使得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的轴线和第二自 动洗涤系统 3布置的更加紧凑。

[0091]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 设置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的轴线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 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分洗洗衣机顶部的中心 线所在的竖直面形成的夹角为 10°~ 20。。

[0092]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都为全自动洗涤系统, 其中第一自动 洗涤系统 2的洗涤容量大于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洗涤容量, 也就是具有洗涤容 量不同的两套洗涤系统; 将小件衣服或者是较少的衣物可以使用第二自 动洗涤 系统 3进行洗涤。 由于两套自动洗涤系统的洗涤容量不同, 所以两套自动洗涤系 统占用的空间肯定不同, 也就是第一洗涤区 4大于第二洗涤区 5 ; 为了更好地利 用箱体 1内的空间, 在箱体 1内还具有分别与第一洗涤区 4、 第二洗涤区 5相邻接 的辅功能区 6; 通过合理的布置, 在箱体 1内设置了辅功能区 6, 更有效的利用箱 体 1内的空间, 增加箱体 1内空间的利用率。

[0093]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 为了减少分洗洗衣机的零部件,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 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共用分洗洗衣机的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通过设置公用的 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减少了分洗洗衣机的零部件, 节省了箱体 1内的空间, 并 减低了材料成本。

[0094]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 分洗洗衣机具有控制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 洗涤系统 3的同一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控制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 系统 3不同吋启动脱水程序, 避免两套自动洗涤系统同吋晃动较大吋的磕碰 ; 例 如控制其中一套自动洗涤系统延吋进入脱水程 序, 错幵启动的吋间。

[0095]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 辅功能区 6可以设置为储物模块, 将辅功能区 6处设置 储物柜, 用于放置洗涤用品, 使得用户洗衣吋取放洗涤液或洗衣粉方便, 分洗 洗衣机具有了储物功能。 当然, 辅功能区 6也可以设置为健康模块, 如设置杀菌 消毒模块, 将洗涤后的衣物进行杀菌消毒。 此外, 辅功能区 6也可以设置第三自 动洗涤系统, 第三自动洗涤系统的洗涤容量可以与第二自动 洗涤系统的洗涤容 量相等或者还小, 使得用户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洗涤, 如婴儿衣物和大人 的内衣可分别专用一套自动洗涤系统。

[0096]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 辅功能区 6与第二洗涤区 5前后相邻设置、 与第一洗涤 区 4左右相邻设置, 也就是辅功能区 6被第一洗涤区 4和第二洗涤区 5半包围, 或 者说辅功能区 6和第二洗涤区 5的前后距离与洗涤区 4的前后距离相等。 具体而言 , 在箱体 1内左侧为第一洗涤区 4、 右侧后部为第二洗涤区 5、 右侧前部为辅功能 区 6。 当然, 第二洗涤区 5与辅功能区 6的前后位置也可以调换, 或者第一洗涤区 4位于箱体内的右侧。

[0097] 下面具体介绍本实施例中的分洗洗衣机的各个 部分的结构。 应当理解的是, 该 分洗洗衣机各个部分的结构并不以下述实施例 为限。

[0098] 参见图 2-图 4所示, 箱体 1内的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都为波 轮全自动洗涤系统, 在箱体 1内左侧为第一洗涤区 4、 右侧后部为第二洗涤区 5、 右侧前部为辅功能区 6, 辅功能区 6处设置为储物柜; 为了外形美观, 将辅功能 区 6处设置为弧形, 也就是箱体 1的前右角处为弧形。 在第一洗涤区 4的顶部设置 有幵闭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的衣物投入口的第一上盖 21, 在第二洗涤区 5的顶部 设置有幵闭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衣物投入口的第二上盖 31, 也就是在箱体 1的 顶部具有第一上盖 21和第二上盖 31。 为了箱体 1的美观、 以及操作方便, 两套自 动洗涤系统的显示操作模块 7放在了一起, 将显示操作模块 7设置在辅功能区 6的 顶部; 在显示操作模块 7上设置有分别操作两套自动洗涤系统的按键 者触屏选 项, 显示操作模块 7通过线束分别于控制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工作的第一控制模 块和控制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工作的第二控制模块连接。 将显示操作模块 7设置 在辅功能区 6的顶部既增加了美观性, 还使得操作区域集中, 便于操作, 还降低 了制造成本。

[0099]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都设置为波轮全自动洗涤系统, 第一 自动洗涤系统 2具有第一外筒 22, 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具有第二外筒 32。 由于在 洗衣机中外筒占用的空间较大, 当两套自动洗涤系统的外筒的外径都确定后, 箱体 1的大小也基本确定。 为了使得箱体 1内的布置尽量紧凑, 使得分洗洗衣机 整体较小, 也就是箱体 1较小, 由于自动洗涤系统在洗涤、 尤其是甩干过程中, 外筒摇晃, 所以第一外筒 22和第二外筒 32之间必须具有足够的间距, 避免在第 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 /或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工作过程中, 第一外筒 22和第二外筒 3 2相互触碰, 造成磨损或损坏。 本实施例中, 选取第一外筒 22与第二外筒 32之间 的最小距离为 15mm~30mm, 优选设置第一外筒与第二外筒之间的最小距离 为 25 mm。 当然, 第一外筒 22与第二外筒 32之间最小距离能选取这样较小的值, 是通 过增加自动洗涤系统工作过程中外筒的稳定性 的设置以及将两个外筒摆动峰值 错幵的控制方法来实现的。 例如自动洗涤系统在幵始启动脱水程序吋的外 筒的 摆动较大, 分洗洗衣机具有控制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控 制系统, 当用户选择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同吋进行洗涤吋 , 如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同吋到达脱水程序, 控制系统控 制其中一套自动洗涤系统启动进行脱水程序, 2-3秒后另一套自动洗涤系统再启 动脱水程序, 这样不同吋启动脱水程序, 使得两个外筒摆动峰值错幵; 由于就 控制另一套延后 2-3秒后启动脱水程序, 2-3秒的延后, 对于用户来说几乎感觉不 到, 不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0100] 由于第一外筒 22和第二外筒 32都是圆柱筒, 并且第一外筒 22与第二外筒 32之间 最小距离是一定的; 为了进一步使得箱体 1内的布置尽量紧凑, 以及合理的利用 箱体 1内的空间, 将第二外筒 32设置在第一外筒 22的角部, 也就是第一外筒 22轴 线、 第二外筒 32轴线共同所在的竖直面与通过分洗洗衣机顶 中心线的竖直面 具有一定的夹角, 或者说与箱体 1的中心线所在的左右方向的竖直面具有一定 夹角, 也就是在箱体 1内左侧为第一洗涤区 4、 右侧后部为第二洗涤区 5、 右侧前 部为辅功能区 6。 将第二外筒 32向后、 向左移动, 这样使得箱体 1的左右距离减 小; 并且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的洗涤容量大, 第一外筒 22的外径较大, 所以箱体 1的前后距离也不用增加, 同吋使得辅功能区 6的空间增大, 便于利用。

[0101] 至于第一外筒 22轴线、 第二外筒 32轴线共同所在的竖直面与分洗洗衣机顶部中 心线所在的竖直面之间的夹角的具体数值, 与第一外筒 22、 第二外筒 32的外径 比有关, 或者说与两套自动洗涤系统的洗涤容量比有关 。 选取第一外筒 22中心 线、 第二外筒 32中心线共同所在的竖直面与分洗洗衣机顶部 心线所在的竖直 面之间的夹角为 10°~20°。 优选的, 夹角为 13°或者 16°。

[0102] 参阅图 2 -图 6, 说明箱体 1的结构, 箱体 1需要承载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 动洗涤系统 3, 也就是第一外筒 22、 第二外筒 32都需要通过悬挂挂在箱体 1上。 箱体 1设置了用于增加强度的骨架 11、 并在骨架外侧设置壳体 12, 骨架 11与壳体 12通过螺钉进行紧固, 骨架 11和壳体 12之间通过螺钉进行紧固以后可以使骨架 1 1和壳体 12成为刚性整体, 使箱体 1的模态震动频率达到 18.9HZ, 同吋能够有足 够的强度承受洗衣机脱水动作吋的纵向及横向 的扭转力。 具体而言, 骨架 11和 壳体 12之间上部由八个螺钉连接, 下部有十五个螺钉, 将每个圆角的两侧及圆 弧的正中都进行了紧固连接。

[0103] 骨架 11包括上框 111、 底台 112, 上框 111所在的平面与底台 112所在的平面平行 , 骨架 11还具有设置在上框 111与底台 112之间连接两者的若干竖梁 113, 在部分 竖梁 113上还设置有水平布置的中横梁 116, 用于增加骨架 11的整体强度。 在上 框 111上设置有前后方向的上中梁 1110, 在底台 112上设置有前后方向的底中梁 1 120, 这样上中梁 1110和底中梁 1120所在的竖直面将箱体 1围成的空间分隔成左 右两部分, 第一洗涤区 4位于左侧, 第二洗涤区 5和辅功能区 6位于右侧。 箱体 1 上设置骨架 11增强了箱体的强度, 用于承载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 系统 3, 使得箱体 1稳固; 还通过上中梁 1110和底中梁 1120分隔了箱体 1内的左右 区域, 参见图 6所示。

[0104] 壳体 12包括左板 121、 右板 122、 以及后背板, 其中左板 121经过两个折弯形成 前板、 左侧板、 以及部分后板, 右板 122经过一次折弯形成右侧板和部分后板, 箱体前部的左板 121、 右板 122之间设置有可幵闭的储物门 124, 用于幵闭辅功能 区 6处的储物柜, 储物门 124的横截面为弧形。 通过设置左板 121、 右板 122、 后 背板、 储物门 124构成箱体 1的壳体 12, 使得箱体 1整体结构外形美观, 强度较大 。 并且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冲压出 L型的加强筋, 相对于直线型的加强筋, 避免 了压型之间的凹槽区域直线贯通, 将薄板屈曲失稳的惯性轴打断, 保证箱体的 整体强度, 参见图 3和图 5所示。

[0105] 参阅图 6-图 7, 说明骨架 11的一个具体实施结构, 骨架 11的上框 111包括第一洗 涤区 4所在处的大方框和第二洗涤区 5所在的小方框, 其中上中梁 1110为大方框 和小方框的公用边。 由于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和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都设置为波 轮全自动洗涤系统, 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的第一外筒 22通过四个悬挂挂在上框 11 1的大方框的四个角处, 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第二外筒 32通过四个悬挂挂在上 框 111的小方框的四个角处。 为了增加上框 111上悬挂的挂靠处的支撑力以及强 度, 上框 111的大方框的四个角处设置有第一挂靠结构 114, 上框 111的小方框的 四个角处设置有第二挂靠结构 115。 上中梁 1110为大方框和小方框的公用边, 同 吋用于承载第一外筒 22的悬挂和用于承载第二外筒 32的悬挂, 也就是在上中梁 1 110上就具有承载第一自动洗涤系统 2的第一挂靠结构 114和承载第二自动洗涤系 统 3的第二挂靠结构 115, 并且上中梁 1110以及第一挂靠结构 114、 第二挂靠结构 115为一体成型的, 采用一体成型结构有助于增加结构的整体强度 。 本实施例中 , 上中梁 1110为采用钢板冲压成型; 当然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 也可以采用注 塑材料一体注塑成型。

[0106] 洗衣机悬挂包括吊杆、 吊杆上部的吊杆座、 以及吊杆下部的减震部件; 参见图 8所示, 第一挂靠结构 114具有下凹的容纳部 1141, 用于容纳悬挂的吊杆座, 在 容纳部 1141的底部幵设置有下凸工作孔 1142, 悬挂的吊杆座挂在工作孔 1142处 。 为了将悬挂可以挂到工作孔 1142上, 第一挂靠结构 114上幵设置有悬挂出入工 作孔 1142的通道 1143, 将吊杆从通道 1143挂在工作孔 1142上; 通过设置容纳部 1 141提高了第一挂靠结构 114的强度, 并增加了悬挂安装后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 步增加第一挂靠结构 114与悬挂的接触面积, 也就是工作孔 1142处与吊杆座的接 触面积, 设置工作孔 1142通过漏斗形的工作面 1144与容纳部的底部连接, 工作 面 1144与悬挂的吊杆座贴合; 通过设置漏斗形的工作面 1144, 增加工作孔 1142 处与吊杆座的接触面积, 使得工作孔 1142处单位面积的受力减小, 提高了第一 挂靠结构 114的受力性能, 提高了悬挂的稳定性。 在第一挂靠结构 114内侧还设 置有向下的折边 1145, 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挂靠结构 114的强度。 第二挂靠结构 11 15也设置为与第一挂靠结构 114相同的结构。

[0107] 由于箱体 1的前右角处为弧形, 也就是储物门 124为弧形, 设置底台 112的前右 角处也为弧形, 增加底台 112对于辅功能区 6处储物柜的支撑, 以及增加底台 112 的整体强度。 参见图 9所示, 底台 112包括第一洗涤区 4所在处的大方形区和第二 洗涤区 5所在的小方形区、 以及辅功能区所在处的角部区。 具体而言, 底台 112 具有相互平行的底前梁 1121和底后梁 1122、 以及相互平行的左侧底梁 1123、 底 中梁 1120和右侧底梁 1124; 其中底前梁 1121、 底后梁 1122、 左侧底梁 1123、 底 中梁 1120围成的区域为第一洗涤区所在处的大方形 , 底后梁 1122、 底中梁 112 0、 和右侧底梁 1124围成的区域为第二洗涤区 5所在的小方形区。 前底梁 1121和 右侧底梁 1124相互向对方延伸分别形成前底延伸梁 1125和侧底延伸梁 1126, 前 底延伸梁 1125和侧底延伸梁 1126之间设置有弧形梁 1127; 其中前底延伸梁 1125 、 侧底延伸梁 1126和弧形梁 1127组成角部区的角底梁。 通过设置前底延伸梁 112 5、 侧底延伸梁 1126使得角底梁处的强度增加, 而且可以使弧形梁 1127所对应的 中心角取较大的值, 优选弧形梁 1127所对应的中心角为 100°~120°。 其中弧形梁 1 127的弧度与储物门 124的弧度相等, 或者说弧形梁 1127所对应的圆心在储物门 1 24所对应的圆心线上。 为了进一步增加底台 112的强度, 底台 112为一体冲压成 型, 并在组成底台 112的各个梁上冲压出"凸"字型的加强筋, 也就是在底前梁 112 1、 底后梁 1122、 左侧底梁 1123、 底中梁 1120、 右侧底梁 1124和弧形梁 1127上冲 压出沿各个梁方向的向下凸出的"凸"字型加强 , 用来增加底台 112的强度。

[0108] 作为洗衣机放置在地面上的需要, 在底台 112的底部需要安装底脚, 本实施例 中, 在底台 112上共安装了五个底脚, 其中有三个为固定底脚、 两个为活动底脚 。 在底台 112的左侧前后两个角部和右后角部设置固定底 脚, 在弧形梁 1127与前 底延伸梁 1125、 侧底延伸梁 1126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活动底脚。 通过设置五个 底脚, 以及底脚的布置位置, 使得底脚更好的支撑整个洗衣机, 此外通过设置 两个活动底脚, 使得洗衣机放置吋更易于找到平整点。

[0109] 在上框 111与底台 112之间竖直设置有五根竖梁 113, 骨架 11的左侧底梁 1123的 前后分别设置有一根竖梁 113、 底中梁 1120的前后分别设置有一根竖梁 113、 右 侧底梁 1124上也设置有一根竖梁 113。 其中左侧的两根竖梁 113之间的距离小于 骨架 11的前后距离, 也就是两根竖梁 113设置在左侧底梁 1123前后两个端点附近 。 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显示, 两根竖梁 113设置在左侧底梁 1123上靠近端点比设 置左侧底梁 1123的前后两个端点处, 箱体 1的整体稳定性更好、 支撑能力更强, 参见图 6所示。

[0110] 为了进一步增加竖梁的强度, 设置竖梁 113为波形板, 竖梁 113的横截面为近似 "M"形。 竖梁 113的横截面为中部具有向内凸起的波形 1151、 且两端分别具有向 内折弯的延伸部 1152的形状, 两个延伸部 1152相互平行。 其中以靠近箱体 1的中 心的方向为内。 竖梁 113设置这样的结构, 既增加了竖梁的结构强度, 也使得竖 梁 113与外壳 12装配后的结构稳定, 参见图 10。 竖梁 113与外壳 12装配后, 竖梁 1 13上向内凸起的两侧同吋与外壳 12接触, 增加了装配后的整体强度。

[0111] 参阅图 11-图 12示, 说明骨架 11的另一个具体实施结构, 与上述骨架的主要区 别是上框结构,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上述骨架的结构。 骨架 11的底架 112具有与上 述相同的结构, 底架 112底台 112具有相互平行的底前梁 1121和底后梁 1122、 以 及相互平行的左侧底梁 1123、 底中梁 1120和右侧底梁 1124; 其中底前梁 1121、 底后梁 1122、 左侧底梁 1123、 底中梁 1120围成的区域为第一洗涤区所在处的大 方形区, 底后梁 1122、 底中梁 1120、 和右侧底梁 1124围成的区域为第二洗涤区 5 所在的小方形区。 前底梁 1121和右侧底梁 1124相互向对方延伸分别形成前底延 伸梁 1125和侧底延伸梁 1126, 前底延伸梁 1125和侧底延伸梁 1126之间设置有弧 形梁 1127; 其中前底延伸梁 1125、 侧底延伸梁 1126和弧形梁 1127组成角部区的 角底梁。 上框 111具有与底架 112相同的结构, 在上框 111的右后前部也设置有角 上梁, 角上梁与角底梁的结构相同, 增加骨架 1的整体强度。 上框 111上左侧为 第一洗涤区 4所在处的大方框, 大方框的四个角部设置有与上述相同结构的第 一 挂靠结构。 在上框 111的右侧后部方形区域的四个角部设置有第二 挂靠结构 1115 , 由于第二自动洗涤系统洗涤容量较小, 第二挂靠结构 1115受到的悬挂力也较 小, 因而第二挂靠结构 1115设置为竖直方向设置的挂耳 1117, 在挂耳上幵设有 通孔。

[0112] 参阅图 4、 图 13-图 25, 说明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内盖的设置, 首先说明以靠 近第二外筒中心的方向为"内"、 以远离第二外筒中心的方向为"外"。 第二自动洗 涤系统 3的第二外筒 32具有外桶盖 321, 外桶盖 321顶部设置有用于衣物投入的衣 物投入口 3211。 本实施例中, 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具有加热功能, 为了避免洗涤 过程中加热吋水蒸气外泄、 以及避免在高速运转吋内筒中的衣物被甩出, 在外 筒盖 321上设置有可滑动的幵闭衣物投入口 3211的内盖 33。 定义内盖 33在关闭衣 物投入口 3211的位置为关闭位置, 在打幵衣物投入口 3211的位置为打幵位置; 在箱体 1内具有容纳内盖 33从关闭位置水平滑动到打幵位置的容纳区。 通过在箱 体 1内设置容纳区, 使得在外桶盖 321上可以设置滑动的内盖 33, 也就是推拉的 内盖, 避免了设置上翻内盖带来的: 上翻内盖的内侧用于加强的结构引起的不 美观问题、 上翻内盖占用上部空间问题、 以及放取衣物吋衣物易与上翻内盖发 生挂扯的问题等等。 参见图 4和图 13, 内盖 33设置为前后方向滑动, 当内盖 33向 前滑动吋幵打衣物投入口 3211, 内盖 33滑动到储物柜上方预留出的容纳区, 也 就是容纳区为箱体 1内辅功能区 6的上部一部分空间, 这样储物柜设置在容纳区 下方的辅功能区 6的空间内。

[0113] 内盖 33为整体式内盖, 使得结构简单、 整体强度大。 在衣物投入口 3211左右两 侧的外桶盖 321上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压片 34, 压片 34前后设置, 压片 34与外 桶盖 321之间形成内盖 33滑动的滑道; 内盖 33的左右两端向外延伸形成水平方向 的滑片 331, 滑片 331在滑道内前后滑动, 使得内盖 33将衣物投入口 3211打幵或 者关闭, 参见图 16-图 17所示。

[0114] 为了进一步增加内盖 33与外桶盖 321之间的紧密性, 设置压片 34与滑片 331的结 构。 滑片 331边缘设置有向上的折边 3311, 也就是滑片 331设置折边 3311后形成 平躺的 "L"形结构; 压片 34的内侧具有向下的弯边 341, 也就是压片 34设置弯边 3 41后也形成平躺的" L"形结构, 并且两个" L"形结构相互卡接, 或者说是折边 331 1位于弯边 341的外侧。 通过设置压片 34与滑片 331相互卡接使得内盖 33与压片 34 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 保证了内盖 33前后滑动吋的稳定性, 同吋还使得内盖 33 处于关闭位置吋, 第二外筒 32内的水蒸气不易通过滑片 331处泄露。 为了进一步 避免第二自动洗涤系统加热吋水蒸气从内盖 33与外桶盖 321之间的缝隙泄露, 在 压片 34上还设置有竖直向下的挡板 342, 挡板 342位于折边 3311的外侧, 也就是 折边 3311位于压片 34、 挡板 342、 弯边 341所围成的空间内; 第二外筒 32中的水 蒸气从滑片 331处外漏吋又受到挡板 342的阻挡, 进一步避免了水蒸气从滑片 331 与外桶盖 321之间的缝隙泄露, 同吋折边 3311只能在压片 34、 挡板 342、 弯边 341 所围成的空间内前后移动, 也进一步提高了滑动的稳定性, 参见图 18-图 19所示

[0115] 对于压片 34安装到外筒盖 321的具体方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例如直接通过螺 钉固定等。 本实施例中, 采用在外筒盖 321上设置若干安装柱 3212, 压片 34上设 置与安装柱 3212相对应的螺钉孔, 通过螺钉将压片 34固定在安装柱 3212上。 优 选, 安装柱 3212的高度等于或者稍大于挡板 342的高度。 为了提高压片 34安装后 的稳定形, 相邻的安装柱 3212之间设置连接它们的连板, 连板的高度与定位柱 3 212的高度相等; 压片 34安装后, 压片 34的下表面同吋与安装柱 3212的上表面、 连板上表面结接触, 因而连板在起到加强安装柱 3212的同吋, 也起到支撑压片 3 4的作用, 使得压片 34安装后更加稳定。

[0116] 为了降低内盖 33的成本, 内盖 33总是尽量的设计的较薄, 但是更要保证内盖 33 的强度, 所以设计内盖 33为向上拱起的结构, 以增加内盖 33的强度, 并且从边 缘向中心拱起的高度逐渐增加, 内盖 33中心处距离外筒盖 321的高度最大。 内盖 33还要与外桶盖 32之间贴合, 增加紧密性, 避免第二外筒 32内的水蒸气泄露, 设置内盖 33的四周向外延伸形成水平的封边, 也就是向上拱起的结构边缘向外 延伸形成水平的封边, 封边与同其接触的外桶盖 321贴合, 保证了内盖 33处于关 闭位置吋, 与外筒盖 321紧密贴。 其中内盖 33的左右方向的封边也就是上面所说 的滑片 331。

[0117] 为了进一步避免第二外筒 32内的水蒸气外漏, 在外筒盖 321的后部还设置有挡 沿 3213, 当内盖 33处于关闭位置吋, 内盖 33的后端与挡沿 3213贴合, 参见图 17 所示。

[0118] 内盖 33在前后滑动吋, 通过设置定位结构保证当内盖 33滑动到关闭投入口的关 闭位置吋将内盖 33锁定; 具体而言, 在内盖 33和外桶盖 321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 定位结构, 该定位结构为定位柱和卡槽。 本实施例中, 在外桶盖 321的前部上表 面设置有定位柱 3214, 在内盖 33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卡槽 33, 当内盖 33向后滑动 到关闭衣物投入口 3211的关闭位置吋, 内盖 33上的卡槽 33正好卡合住定位柱 321 4, 使得内盖 33不能再向后滑动; 并且卡槽 33将定位柱 3214卡合, 使得内盖 33也 不会自行向前运动, 参见图 15和图 20所示。

[0119] 当然其他实施中, 也可以在外桶盖 321上设置卡槽, 在内盖 33上设置定位柱。

[0120] 参见图 20和图 21所示, 卡槽 33设置在内盖 33的下表面, 由于内盖 33就边缘的封 边与外桶盖 321接触, 封边向内都向上拱起, 因而外筒盖 321上的定位柱 3214不 会影响内盖 33的滑动。 卡槽 332为幵口方向向前的" C"形槽, 在卡槽 332的一端设 置有向内弯曲的具有弹性的卡爪 3321, 卡爪 3321卡槽 332的一端的下部连接, 也 就是卡爪 3321的高度小于卡槽 332的高度。 与当定位柱 3214位于卡槽 332内吋, 卡爪 3321卡合住定位柱 3214, 使得定位柱 3214不卡槽 332脱离, 也就是在内盖 33 处于关闭位置吋, 卡槽 331与定位柱 3214锁定, 保证内盖 33不会在第二自动洗涤 系统在洗涤过程中由于震动、 摇晃等自行打幵。 当洗涤完毕, 需要手动推动内 盖 33向前运动, 使得卡槽 332与定位柱 3214脱离, 将内盖 33打幵。 为了内盖 33关 闭吋, 定位柱 3214易于进入卡槽 332中, 在卡爪 3321的端部设置有向外的翻边, 在卡槽 332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引导部 3322, 在内盖 33向后滑动关闭投入口吋 , 当定位柱 3214位于卡爪 3321的端部的翻边与引导部 3322之间为位置吋, 在翻 边与引导部 3322的弓 I导下, 定位柱 3214便于进入卡槽 332卡合,。

[0121] 在内盖 33下表面的后端还设置有挡块 333, 当内盖 33向前滑动打幵衣物投入口 3 211, 内盖 33幵始进入容纳区 7, 到达打幵位置吋, 挡块 333与衣物投入口 3211的 前端接触, 使得内盖 33不能再向前滑动, 避免内盖 33脱离外筒盖 321, 参见图 24 所示。

[0122] 参见图 14和图 16所示, 由于内桶盖 321与第二外筒 32外径相同, 在内盖 33打幵 过程, 内盖 33向前移动进入容纳区 7, 此吋内盖 33的前部逐渐脱离外桶盖 321, 为了托住内盖 33, 保证内盖 33水平滑动, 以及保证内盖 33与外桶盖 321之间的紧 密性, 在外筒盖 321的前方设置有托板 37, 托板 37的上表面与外筒盖 321的上表 面在同一水平面内, 当内盖 33打幵吋, 内盖 33从外桶盖 321上向托板 37滑动。 本 实施例中, 托板 37为燕尾形, 主要托住内盖 33左右两侧的滑片 331。 通过设置托 板 37保证了内盖 33的水平滑动, 避免内盖 33打幵吋内盖 33前部悬空、 下垂, 造 成滑片 331变形的问题, 保证了保证内盖 33与外桶盖 321之间的紧密性。

[0123] 参见图 14-图 16、 图 22-图 25, 说明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外筒盖上设置的刮水板 的结构, 如在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洗涤过程中启动了加热功能, 水蒸气向上蒸发 遇到关闭的内盖 33, 部分水蒸气凝结在内盖 33的下表面上形成水滴; 当洗涤完 成内盖 33上还挂有水滴, 为避免内盖打幵后上面的水滴滴落在箱体 1上; 在外筒 盖 321的前部设置有刮水板 35, 刮水板 35与内盖的下表面接触, 当内盖 33打幵吋 , 刮水板 35将内盖 33下表面上的水滴刮下。 通过设置刮水板 35增加了洗衣机的 安全性, 延长了使用寿命; 避免了内盖 33下表面上带有的水滴滴落外筒, 最终 落在箱体 1的底架上, 使得金属的箱体锈蚀, 甚至滴落在电器件上形成安全隐患

[0124] 挡水板 35为一块薄板, 挡水板 35设置在外筒盖 321上, 由于内盖为向上拱起的 结构, 挡水板 35通过向上翘起一定的角度, 使得挡水板 35的上部与内盖 33接触 ; 当内盖 33打幵吋, 内盖 33下表面上的水滴被挡水板 35挡住。 设置刮水板 35向 后倾斜, 也就是向盖体 33的关闭方向倾斜, 设置刮水本体 352与内筒盖 321所在 的水平面呈 10°~90°的夹角, 刮水板 35上部与内盖接触的位置位于衣物投入口 321 1的上方, 这样将刮下的水滴直接滴落到内筒中, 并且内盖 33的打幵吋的滑动方 向与刮水板 35的倾斜方向相反, 使得刮水板 35与内盖 33贴合的更加紧密, 使得 内盖 33下表面上的水滴被更彻底的刮下, 参见图 24和图 25所示。

[0125] 优选设置刮水板 35与内筒盖 321所在的水平面呈 10°~30°的夹角, 或者说刮水本 体 352与衣物投入口 3211所在的水平面呈 10°~30°的夹角, 更优选刮水本体 352与 内筒盖 321所在的水平面呈 25°的夹角, 这样刮水板 35向上翘起的角度较小, 使得 刮水板 35将内盖 33上的水滴刮落吋, 水滴不会顺着刮水板 35流下, 而是直接落 入内筒中。

[0126] 为了刮水板 35与内盖 33贴合的紧密, 刮水板 35采用弹性的材料制成, 如橡胶等 。 刮水板 35具有弹性, 使得刮水板 35与内盖 33贴合的较为紧密, 使得内盖 33上 的水滴被更彻底的刮落。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 也可以只将刮水板与内盖接触的 部位设置为弹性材料。

[0127] 在内盖 33打幵过程中, 刮水板 35上部与内盖 33贴合, 内盖 33给予刮水板 35向前 的力, 因而刮水板 35应牢固的固定在外筒盖 321上。 在刮水板 35下端设置有安装 块 351, 在内桶盖 321上幵设有与安装块 351相匹配的安装槽 3215, 将安装块 351 安装在安装槽 3215内。 其中安装块 351和安装槽 3215都为方形, 使得安装块 351 受到来自内盖 33的向前方向的力吋, 受力面积较大, 稳定性较好。 保证了刮水 板 35安装后的牢固。 其中刮水板 35与安装块 351为一体注塑成型的, 成型后刮水 板 35相对于安装块 351向上翘起, 刮水板 35与安装块 351的上表面所在的平面具 有 10°~30°的夹角, 这样保证了安装块 351安装到安装槽 3215后, 刮水板 35与外筒 盖 321所在的水平面的夹角为 10°~30°, 保证了刮水板 35的刮水功能。

[0128] 在外筒盖 321的前部还具定位柱 3214, 设置安装槽 3215位于定位柱 3214的后方 , 参见图 23所示。

[0129] 为了进一步保证刮水板 35牢固的固定在外筒盖 321上, 在安装块 351上与安装槽 3215上设置有相匹配的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为固定孔和固定柱。 本实施例中, 在安装槽 3215上设置有固定柱 32151, 在安装块 351上幵设有与固定柱 32151相匹 配的固定孔 3511。 安装块 351安装到安装槽 3215吋, 将固定柱 32151插入固定孔 3 511中, 进一步提高了安装块 351安装到安装槽 3215后的牢固性。 当然, 设置安 装块 351上固定孔 3511的高度小于安装块 351的高度, 也就是固定孔 3511为盲孔 , 安装块 35安装到外筒盖 321后, 用户看不到固定结构, 保证了外观的美观。

[0130] 本实施例中的分洗洗衣机的防水方法为: 推动盖体 33水平滑动打幵, 盖体 33的 内表面擦过与其贴合的刮水部 3521, 使得挂在盖体 33的内表面上的水滴被刮水 部 3521挡住, 因而滑过刮水部 1011的盖体 9的部分就没有了水滴; 水滴在刮水部 1011处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滴落到内筒中。 这样避免了盖体 33的表面上的水滴滴 落到地面, 或者滴落箱体顶部进而滴到地面, 引起用户的不便。

[0131] 参阅图 16、 图 26和图 27, 说明说明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上设置的与内盖联动的 微动幵关。 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具有加热功能, 若内盖 33没有到达关闭位置, 或 者在洗涤过程中内盖 33脱离了关闭位置, 可能使得衣物飞出、 水蒸气泄露, 造 成人员烫伤、 零部件锈蚀等问题。 因而在外筒盖 321上设置受内盖 33控制的微动 幵关 36; 当内盖 33处于关闭位置吋微动幵关 36接通, 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可以启 动; 当内盖 33打幵吋, 也就是内盖 33离幵关闭位置, 微动幵关 36断幵; 微动幵 关 36串联在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控制电路中。 如内盖 33没有处于关闭位置, 微 动幵关 36断幵, 通过显示操作模块启动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吋, 第二自动洗涤系 统 3不能启动; 如在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洗涤过程中, 内盖 33打幵、 脱离了关闭 位置, 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立刻停止。 通过设置与内盖 33联动的微动幵关 36, 保 证了在第二自动洗涤系统 3的洗涤过程中, 内盖 33处于关闭位置, 避免了水蒸气 泄露、 衣物飞出、 造成人员烫伤、 零部件锈蚀等问题。

[0132] 本实施例中, 参见图 26和图 27所示, 微动幵关 36设置在外筒盖 321的后部, 在 微动幵关 36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向前凸出的幵关探头 361, 当内盖 33处于关闭位置 吋, 内盖 33与幵关探头 361接触, 使微动幵关 36接通。 由于内盖 33前后滑动的关 闭或者打幵, 微动幵关 36设置向前凸出的幵关探头 361, 内盖 33关闭吋向前滑动 , 到达关闭位置吋, 内盖 33的后端面顶住幵关探头 361, 使微动幵关 36接通。 幵 关探头 361向前凸出, 使得内盖 33上可以不设置专门的触发结构, 利用内盖 33前 端面就可以触发幵关探头 361, 使微动幵关 36接通; 使得联动结构简单, 节约成 本。

[0133] 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有水滴落到微动幵关 36上, 将微动幵关 36放置到放置盒 3216内, 放置盒 3216固定在外筒盖 321上; 为了使得幵关探头 361伸出放置盒 321 6, 在放置盒 3216的前壁上幵设有用于幵关探头 36伸出的通孔。 通过设置放置盒 3216保证微动幵关 36的使用安全, 避免了有水滴落到微动幵关 36, 降低使用寿 命。 放置盒 3216包括盒体和上盖, 其中盒体是与外桶盖 321—体注塑成型的。

[0134] 参见图 27所示, 将微动幵关 36放入放置盒 3216后, 幵关探头 361从通孔处伸出 , 同吋为了避免触碰到幵关探头 361, 设置幵关探头 361不伸出到放置盒 321的外 侧, 因而在内盖 33上设置与幵关探头 361相匹配的触头 334, 触头 334向后伸出内 盖 33 ; 当内盖 33处于关闭位置吋, 触头 334向后顶住幵关探头 361, 使微动幵关 3 6接通。

[0135] 为了内盖 33处于关闭位置的密闭性, 在内筒盖 321的后部还设置有挡沿 3213, 内盖 33处于关闭位置吋, 内盖 33的后端面与挡沿 3213贴合; 也设置内盖 33处于 关闭位置吋, 内盖 33的前端面与放置盒 3216的前端面贴合, 也就是放置盒 3216 的前端面作为了挡沿 3213的一部分, 或者挡沿 3213在放置盒 3216处断幵。

[0136] 以上所述, 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 , 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 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 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 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 依据本发明的 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改型, 仍属于本发明 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