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WASTE HEAT RECOVERY, STORAGE AND CIRCULATION DEVICE FOR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174764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waste heat recovery, storage and circulation device for an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comprising a hot air circulation, dehumidification and dust filtration device (2), a circulative air blower (3), and a waste heat recovery and storage device (4); the hot air circulation, dehumidification and dust filtration device (2)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intake pipe (21), a first air outlet pipe (22), and a second air outlet pipe (23); and the hot air circulation, dehumidification and dust filtration device (2) comprises a first dehumidification and dust filtration chamber (24) and a second dehumidification and dust filtration chamber (25). Hot air discharged from the air outlet of a heat preservation drying drum (6) passes through the first dehumidification and dust filtration chamber (24), and enters the circulative air blower (3); outside air entering the second dehumidification and dust filtration chamber (25) from an air intake passes through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and storage device (4), and enters the circulative air blower (3); and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circulative air blower (3) and being mixed, the two air flows are finally led to the air intake of the heat preservation drying drum (6).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effectively utilize the waste heat radiated by a heater, save energy and improve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in workplaces such as workshops, etc.

Inventors:
WU HUANXIO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77451
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27, 2012
Filing Date:
July 21,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WU HUANXIO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29C45/72; B29B13/06
Foreign References:
CN202048753U2011-11-23
CN200940966Y2007-08-29
CN1736686A2006-02-22
CN2659663Y2004-12-01
JP2006035847A2006-02-09
JP2007313664A2007-12-06
JP2009208261A2009-09-17
DE29714768U11997-10-16
Attorney, Agent or Firm:
DONG GUAN HUA NAN PATENT & TRADEMARK OFFICE CO., LTD. (CN)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包括有用于收集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 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的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1 ), 其特征在于: 余热收集储 热循环系统(1 )包括有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 循环输送风机(3 ) 以及套 装于加热器外侧的余热釆集储热器 (4), 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2) 设置有接 入风管(21 )、 第一接出风管(22) 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 接入风管 (21 )通 过输送管道(5)与保温干燥桶 (6) 的出风口连接, 第一接出风管 (22)通过输 送管道 (5) 与余热釆集储热器 (4) 的入风口连接, 余热采集储热器 (4) 的出 风口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 )分别通过输送管道(5 )与循环输送风机(3) 的入 风口连接, 循环输送风机 (3) 的出风口通过输送管道 (5 ) 与保温干燥桶 (6) 的入风口连接;

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2)包括有第一除湿滤尘室 (24) 以及第二除湿滤 尘室(25),第一除湿滤尘室(24)分别与接入风管(21 )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 ) 连通, 第二除湿滤尘室(25)与第一接出风管(22)连通, 第二除湿滤尘室(25) 的外周壁开设有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25 )的内腔与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 的外界的进风孔 (251 )。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 (1 )配设有智能控制系统 (7), 智能控制系统 (7) 包括有温度调整模块以及用于监测所述保温干燥桶 (6) 的内部温度的温度采集 模块, 温度采集模块与温度调整模块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别连接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4)对应的入风口以及出风口的两条输送管道(5) 之间连设有热源调控装置(8), 所述温度调整模块与热源调控装置(8 ) 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调控装置 (8 ) 为具有开、 闭两种状态的调节阀, 调节阀的入风口与连 接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4) 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5)连接, 调节阀的出风口与 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 (4) 的出风口的输送管道 (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出风管 (22) 与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 (4) 的入风口之间或者余热采 集储热器(4)的出风口与所述循环输送风机(3)之间装设有热源调整风机(9), 所述温度调整模块与热源调整风机 (9) 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 1至 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除湿滤尘室(24) 以及所述第二除湿滤尘室 (25 )分别装 设有过滤芯 (26), 第一除湿滤尘室 (24) 的过滤芯 (26) 固定于所述第二接出 风管 (23 ) 的入口侧, 第二除湿滤尘室 (25 ) 的过滤芯 (26) 固定于所述第一接 出风管 (22) 的入口侧, 所述接入风管 (21 ) 开设有连通接入风管 (21 ) 的内腔 与所述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2) 的外界的排水孔 (211 ), 排水孔 (211 )位于 接入风管 (21 ) 的下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 2至 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干燥桶 (6) 的入风口侧装设有辅助加热装置 (100), 辅 助加热装置(100)套装于连接所述循环输送风机(3 )的出风口与保温干燥桶(6) 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5 ) 的外周壁, 辅助加热装置 (100)与所述温度调整模块 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孔 (251 ) 靠近所述辅助加热装置 (100)。

9、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4)包括有相互连接的上罩(41 )和下罩(42), 上罩(41 ) 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隔离层 (411 )、集热层 (412)、上保温层 (413 ) 以及上金属保护层(414), 下罩(42)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下保温层

(421 ) 以及下金属保护层 (422)。

10、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热层 (412) 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储热层 (412a) 以及外集热 管道层 (412b), 储热层 (412a) 的内部嵌装有内集热管道层 (412c), 外集热管 道层 (412b)装设有外集热管道, 内集热管道层 (412c)装设有内集热管道, 外 集热管道与内集热管道连通, 外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出风管

(22)连接的入风接头(415), 内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所述循环输送风机 ( 3 ) 的入风口连接的出风接头 (416)。

Description:
说 明 书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源回收利用装置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机余热收 集储热循环装置。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日 2011 年 6 月 24 日的、 申请号为 201120217376.X 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上述专利申请的内容作为参考引入 本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 很多金 属制品已逐渐被塑料制品所取代。现有的塑料 制品一般采用注塑成型、压縮成型、 挤出成型等成型方式制备而成, 其中, 注塑成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利用注塑机进 行注塑成型加工的过程中,注塑机熔胶筒上所 配置的加热器对熔胶筒内的待成型 塑料进行加热处理, 在此过程中, 有相当一部分热量通过加热器散发至外界(例 如车间); 对于进行工业生产加工的车间来说, 加热器所散发的热量一方面会造 成工作环境温度升高并使得操作条件恶化, 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 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

此外,在实际塑料加工过程中, 贮藏和加工前的塑脂状塑料所吸收的水分会 严重影响塑料制品最终的成型质量, 例如尼龙、 ABS、 聚碳酸脂等吸水性较强的 塑料;另外,对于吸水性较弱或者非吸水性的 塑料而言,塑料表面的湿气污染(水 分积聚在塑料颗粒的表面)对塑料制品的成型 质量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 针 对上述情况, 塑料在注塑加工前应进行适当地除湿干燥处理 , 以保证得到较好的 成型效果。现有的注塑机成型系统一般配置有 用于除湿干燥塑料的干燥机, 现有 的干燥机一般是采用电加热的方式提供热源, 经加热后的热风从入风口进入保温 干燥桶并对保温干燥桶内的塑料进行除湿干燥 处理;对完成除湿干燥处理并从保 温干燥桶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还携带有一定的 热量,若这部分热量直接地排入车 间, 一方面会增加车间空气中的粉尘含量并影响操 作工人的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 会增加能耗并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 提供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 热循环装置,该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能够有效地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 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并对保温干燥桶内的 塑料进行除湿干燥处理,节能环保 并能够有效地改善车间等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 。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包括有用 于收集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 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的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 ,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包括有热 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循环输送风机以及套装于加热器外侧的余热采 集储热器, 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设置有接入风管、第一 接出风管以及第二接出风管, 接入 风管通过输送管道与保温干燥桶的出风口连接 ,第一接出风管通过输送管道与余 热采集储热器的入风口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 的出风口以及第二接出风管分别通 过输送管道与循环输送风机的入风口连接,循 环输送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输送管道 与保温干燥桶的入风口连接;热风循环除湿滤 尘装置包括有第一除湿滤尘室以及 第二除湿滤尘室,第一除湿滤尘室分别与接入 风管以及第二接出风管连通, 第二 除湿滤尘室与第一接出风管连通,第二除湿滤 尘室的外周壁开设有连通第二除湿 滤尘室的内腔与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的外界 的进风孔。

其中,所述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配设有智能 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包括 有温度调整模块以及用于监测所述保温干燥桶 的内部温度的温度采集模块,温度 采集模块与温度调整模块电连接。

其中, 分别连接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对应的入风口以 及出风口的两条输送 管道之间连设有热源调控装置, 所述温度调整模块与热源调控装置电连接。

其中, 所述热源调控装置为具有开、 闭两种状态的调节阀, 调节阀的入风 口与连接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入风口的输送 管道连接,调节阀的出风口与连接 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出风口的输送管道连接。

其中, 所述第一接出风管与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入 风口之间或者余热采 集储热器的出风口与所述循环输送风机之间装 设有热源调整风机,所述温度调整 模块与热源调整风机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除湿滤尘室以及所述第二除湿 滤尘室分别装设有过滤芯, 第 一除湿滤尘室的过滤芯固定于所述第二接出风 管的入口侧,第二除湿滤尘室的过 滤芯固定于所述第一接出风管的入口侧,所述 接入风管开设有连通接入风管的内 腔与所述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的外界的排水 孔, 排水孔位于接入风管的下端 部。

其中, 所述保温干燥桶的入风口侧装设有辅助加热装 置, 辅助加热装置套 装于连接所述循环输送风机的出风口与保温干 燥桶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的外周 壁, 辅助加热装置与所述温度调整模块电连接。

其中, 所述进风孔靠近所述辅助加热装置。

其中, 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包括有相互连接的上罩和 下罩, 上罩包括有从 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隔离层、集热层、 上保温层以及上金属保护层, 下罩 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下保温层以及 下金属保护层。

其中, 所述集热层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储 热层以及外集热管道 层, 储热层的内部嵌装有内集热管道层, 外集热管道层装设有外集热管道, 内集 热管道层装设有内集热管道,外集热管道与内 集热管道连通, 外集热管道向外延 伸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出风管连接的入风接头 ,内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所 述循环输送风机的入风口连接的出风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 装置包括有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余热收集 储热循环系统包括有热风循环除湿 滤尘装置、循环输送风机以及套装于加热器外 侧的余热采集储热器, 热风循环除 湿滤尘装置设置有接入风管、第一接出风管以 及第二接出风管, 接入风管通过输 送管道与保温干燥桶的出风口连接,第一接出 风管通过输送管道与余热采集储热 器的入风口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出风口以 及第二接出风管分别通过输送管道 与循环输送风机的入风口连接,循环输送风机 的出风口通过输送管道与保温干燥 桶的入风口连接;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包括 有第一除湿滤尘室以及第二除湿滤 尘室,第一除湿滤尘室分别与接入风管以及第 二接出风管连通, 第二除湿滤尘室 与第一接出风管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的外周 壁开设有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的内 腔与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的外界的进风孔。 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 从保温 干燥桶的出风口排出的热风经过热风循环除湿 滤尘装置的第一除湿滤尘室进入 至循环输送风机,从进风孔进入至第二除湿滤 尘室的外界空气经过余热采集储热 器进入至循环输送风机,其中, 余热采集储热器通过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 器 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对进入其内部的空气进行 加热处理;上述两股空气流共同经 过循环输送风机且混合后一起通入至保温干燥 桶的入风口。 综合上述情况可知, 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 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对于节 约能源以及改善车间等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能 够起到较为积极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 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 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 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 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 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 5为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的结 示意图;

图 6为本实用新型的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分解示意 。

在图 1至图 6中包括有:

1- -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 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21- 一接入风管 211—— 22——第一接出风管

23- -第二接出风管 24- -第一除湿滤尘室

25- -第二除湿滤尘室 251——进风孔 26——过滤芯

3- -循环输送风机 4——余热采集储热器 41——上罩

411-一金属隔离层 412——集热层 412a——储热层

412b 外集热管道层 412c——内集热管道层

413- -上保温层 414- 上金属保护层 415——入风

416- -出风接头 42- 下罩 421——下保温层

422——下金属保护层 5- -输送管道 6——保温干燥桶

7——智能控制系统 8- -热源调控装置 9——热源调整风机

100——辅助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 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 1和图 5所示, 本实施例一的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 置,包括有用于收集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 作时所散发的热量的余热收集储热 循环系统 1, 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 1包括有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2、 循环输 送风机 3以及套装于加热器外侧的余热采集储热器 4, 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2 设置有接入风管 21、 第一接出风管 22以及第二接出风管 23, 接入风管 21通过 输送管道 5与保温干燥桶 6的出风口连接, 第一接出风管 22通过输送管道 5与 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入风口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出风口以及第二接出风管 23分别通过输送管道 5与循环输送风机 3的入风口连接, 循环输送风机 3的出 风口通过输送管道 5与保温干燥桶 6的入风口连接;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2包 括有第一除湿滤尘室 24以及第二除湿滤尘室 25, 第一除湿滤尘室 24分别与接 入风管 21以及第二接出风管 23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 25与第一接出风管 22连 通,第二除湿滤尘室 25的外周壁开设有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 25的内腔与热风循 环除湿滤尘装置 2的外界的进风孔 251。

在实施例一的工作过程中, 携带有一定量的水分以及粉尘的热风从保温干 燥桶 6的出风口排出并通过接入风管 21进入至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2的第一 除湿滤尘室 24内, 进入至第一除湿滤尘室 24的热风再通过第二接出风管 23进 入至循环输送风机 3的入风口; 在循环输送风机 3的驱动作用下, 第二除湿滤尘 室 25的外界空气通过进风孔 251进入至第二除湿滤尘室 25的内腔,进入至第二 除湿滤尘室 25的外界空气通过第一接出风管 22进入至余热采集储热器 4内,余 热采集储热器 4通过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 的热量对进入其 内部的空气加热并最终将加热后的空气通过输 送管道 5传送至循环输送风机 3; 从第二接出风管 23以及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出风口传送而来的两股空气流共同 进入至循环输送风机 3并混合于一起;循环输送风机 3动作并最终将混合后的空 气通入至保温干燥桶 6的入风口。

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实施例一的注塑机余热 收集储热循环装置能够有效地 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 量, 同时, 还可以节约能源以及改 善车间等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

实施例二, 如图 3和图 4所示所示, 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余 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 1配设有智能控制系统 7, 智能控制系统 Ί包括有温度调整 模块以及用于监测保温干燥桶 6的内部温度的温度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 温 度调整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的, 分别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 4对应的入风口以及出 风口的两条输送管道 5之间连设有热源调控装置 8, 温度调整模块与热源调控装 置 8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二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 环装置工作过程中, 智能控制 系统 7可以检测保温干燥桶 6内的温度并通过控制热源调控装置 8的开、闭状态 来调节进入至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空气量,进而调节通入至保温干燥桶 6的入风 口的空气温度并最终使得保温干燥桶 6 内的温度与实际工作需要所设定的温度 相匹配。

下面结合智能控制系统 7的具体结构来对智能控制系统 7的工作过程进行详 细地说明:温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保温干燥桶 6内的温度信号并将温度信号传送 至温度调整模块,温度调整模块将保温干燥桶 6内的实际温度与所设定的温度进 行对比并将结果反馈至热源调控装置 8并最终驱动热源调控装置 8动作;当保温 干燥桶 6内的实际温度比所设定的温度低时,温度调 模块发送电信号至热源调 控装置 8并使得热源调控装置 8关闭, 此时, 经第一接出风管 22出来的空气全 部通入至余热采集储热器 4, 在循环输送风机 3的驱动作用下, 通入至保温干燥 桶 6的入风口且经余热采集储热器 4加热处理后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增加,保温干 燥桶 6内的温度升高; 当保温干燥桶 6内的温度比所设定的温度高时,温度调整 模块发送电信号至热源调控装置 8并使得热源调控装置 8开启,此时, 经第一接 出风管 22传送至的空气一部分通入至余热采集储热器 4并进入至循环输送风机 3, 另一部分经热源调控装置 8进入至循环输送风机 3, 通过上述动作使得通入 至保温干燥桶 6的入风口且经余热采集储热器 4加热处理后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减 少, 保温干燥桶 6内的温度下降。 此外, 温度采集模块可以配设温度传感器, 温 度传感器安装于保温干燥桶 6内,温度传感器将所采集到的温度信号传送 温度 调整模块。

更进一步的, 热源调控装置 8为具有开、 闭两种状态的调节阀, 调节阀的入 风口与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 5连接,调节阀的出风口与连 接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出风口的输送管道 5连接。上述调节阀可以为电磁式调节 阀, 也可以为气动式调节阀; 以电磁式调节阀为例, 电磁式调节阀包括有控制阀 芯动作的继电器, 继电器与智能控制系统 7的温度调整模块电连接, 当保温干燥 桶 6内的实际温度比所设定的温度低时, 继电器不动作, 阀芯处于关闭状态; 当 保温干燥桶 6内的实际温度比所设定的温度高时,继电器 作并使得阀芯处于开 启状态。

实施例三, 如图 2和图 4所示, 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第一接 出风管 22与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入风口之间或者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出风口与 循环输送风机 3之间装设有热源调整风机 9, 温度调整模块与热源调整风机 9电 连接。 进入至第二除湿滤尘的外界空气通过第一接出 风管 22被输送至热源调整 风机 9, 热源调整风机 9提供动力并促使进入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空气量增加; 余热采集储热器 4通过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 的热量对进入 其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处理; 其中, 智能控制系统 7的温度调整模块通过调节热 源调整风机 9的输出风量来调节保温干燥桶 6内的温度,进而使保温干燥桶 6内 的温度与所设定的温度相匹配。

热源调整风机 9调节保温干燥桶 6内的温度的具体过程如下:当保温干燥桶 6内的实际温度比所设定的温度低时, 温度调整模块发送电信号至热源调整风机 9并提高热源调整风机 9的转速进而增大输出风量, 在热源调整风机 9的驱动作 用下,进入保温干燥桶 6且经余热采集储热器 4加热处理后的温度较高的空气量 增加,保温干燥桶 6内的温度升高; 当保温干燥桶 6内的温度比所设定的温度高 时,温度调整模块发送电信号至热源调整风机 9并降低热源调整风机 9的转速进 而减少输出风量,这样进入保温干燥桶 6且经余热采集储热器 4加热处理后的温 度较高的空气量减少, 保温干燥桶 6内的温度降低; 须进一步解释, 当保温干燥 桶 6内的温度过高时, 温度调整模块还可以控制热源调整风机 9停止转动。

实施例四, 如图 1至图 5所示, 本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第一除 湿滤尘室 24以及第二除湿滤尘室 25分别装设有过滤芯 26, 第一除湿滤尘室 24 的过滤芯 26固定于第二接出风管 23的入口侧, 第二除湿滤尘室 25的过滤芯 26 固定于第一接出风管 22的入口侧, 接入风管 21开设有连通接入风管 21的内腔 与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2的外界的排水孔 211, 排水孔 211位于接入风管 21 的下端部。

在本实施例四的工作过程中,携带有一定量的 水分以及粉尘的热风从保温干 燥桶 6的出风口排出并通过接入风管 21进入至第一除湿滤尘室 24, 由于第一除 湿滤尘室 24内部的温度较低, 进入其中的热风所携带的水分冷凝成水珠并通 过 排水孔 211流出; 另外, 过滤芯 26主要用于对进入第一接出风管 22以及第二接 出风管 23的空气进行过滤处理并除去空气所携带的粉 , 进而保证通入至保温 干燥桶 6的空气清洁度。

实施例五, 如图 1至图 4所示, 本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保温 干燥桶 6的入风口侧装设有辅助加热装置 100, 辅助加热装置 100套装于连接循 环输送风机 3的出风口与保温干燥桶 6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 5的外周壁,辅助加 热装置 100与温度调整模块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五的工 作过程中, 当余热采集储 热器 4不能够提供足够多的热量或者须在注塑前对 温干燥桶 6内的塑料颗粒进 行预先干燥处理时, 本实施例五可以通过辅助加热装置 100对进入保温干燥桶 6 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处理并满足干燥塑料颗粒的 要求。进一步的, 为了有效地利用 辅助加热装置 100在加热过程中所散发至外界的热量,本实施 例五还将位于上述 第二除湿滤尘室 25的外周壁的进风孔 251靠近辅助加热装置 100。 另外, 本实 施例五还可以在进风孔 251的旁侧设置挡板并通过挡板来引导进入进风 孔 251的 空气, 进而使得辅助加热装置 100所散发至外界的热量尽可能地通过进风孔 251 进入至第二除湿滤尘室 25内。

实施例六, 如图 6所示, 本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余热采集储 热器 4包括有相互连接的上罩 41和下罩 42, 上罩 41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 设置的金属隔离层 411、 集热层 412、 上保温层 413以及上金属保护层 414, 下 罩 42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下保温层 421 以及下金属保护层 422; 进 一步的, 集热层 412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储热层 412a以及外集热管 道层 412b, 储热层 412a的内部嵌装有内集热管道层 412c, 外集热管道层 412b 装设有外集热管道, 内集热管道层 412c装设有内集热管道, 外集热管道与内集 热管道连通, 外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第一接出风管 22 连接的入风接头 415, 内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循环输送风机 3 的入风口连接的出风接头 416。 在余热采集储热器 4安装于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的外侧过程中 金属隔 离层 411以及下保温层 421分别与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外周壁接触, 其中, 上 罩 41与下罩 42可以通过可方便拆卸的扣接方式连接于一起 在余热采集储热器 4工作过程中, 上保温层 413以及下保温层 421主要用 于将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所散发的热量包围 在余热采集储热器 4 内并避免热 量从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内部散发出去,进而增加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热量采集 效率。集热层 412主要用于吸收热量并对进入至余热采集储热 器 4内的空气进行 加热处理; 上金属保护层 414以及下金属保护层 422分别作为相对应的上罩 41 以及下罩 42的外壳并起到外层保护作用。 在利用余热采集储热器 4加热由第一 接出风管 22输送而来的空气时,待加热空气从入风接头 415进入至外集热管道, 经外集热管道加热后的空气再进入至内集热管 道并最终经出风接头 416 而输送 至循环输送风机 3, 须进一步解释, 上述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入风口设置于入风 接头 415内, 上述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出风口设置于出风接头 416内。本实施例 五将余热采集储热器 4设计成双层加热的结构形式, 其中, 外集热管道层 412b 主要用于利用上保温层 413与储热层 412a之间的热量, 内集热管道层 412c主要 用于利用储热层 412a内部的热量; 须进一步解释, 储热层 412a主要用于储存注 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进 而防止热量过快地散发至外界并提 高余热采集储热器 4的余热采集效率。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依据 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 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 本说明书内 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工业应用性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 从保温干燥桶的出风口排出的热风经过热风循 环 除湿滤尘装置的第一除湿滤尘室进入至循环输 送风机,从进风孔进入至第二除湿 滤尘室的外界空气经过余热采集储热器进入至 循环输送风机,其中, 余热采集储 热器通过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 散发的热量对进入其内部的空气 进行加热处理;上述两股空气流共同经过循环 输送风机且混合后一起通入至保温 干燥桶的入风口。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利用 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 发的热量,对于节约能源以及改善车间等工作 场所的工作环境能够起到较为积极 的效果。 本本实用新型可以批量生产, 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