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ARRANGED OPERATION AND PLATFORM LENGTH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SUPER-LONG SUBWAY OR LIGHT-RAIL TRAIN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3/139173
Kind Code:
A1
Abstract:
Provided are a group operation method for a subway or light-rail train having a length greater than the length of a station platform, and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length of a platform. The present method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transport capability. Dividing all stations along a route into regular stations and non-regular station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length of the platform is greater than the length of a train; further dividing the route corresponding to non-regular stations into one or multiple standard zones, or one or multiple standard zones and one or multiple non-standard stop stations. Within each standard zone, a train can be grouped into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following units: odd-numbered station stop unit (1), even-numbered station stop unit (2), whole-route stop unit (3), and whole-route non-stop unit (4).

Inventors:
WANG ZHE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00310
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26, 2013
Filing Date:
March 18, 201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WANG ZHE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1B1/00
Foreign References:
FR2658467A11991-08-23
CN1196312A1998-10-21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地铁或轻轨超长列车的编绍运行和站台长度确定的方法, 该方法包含:

( 1) 整个线路上车站的编号: 按^列^行驶通过的顺序, 对整个线路上的车站编号;

( 2) 确定列车车厢数 ϋ: 分析客流¾和 流分布模式, 并初步确定列车的编组车厢数量 Κ0;

( 3) 整个线路的划分: 把线路中的所有^站分为常规车站和非常规车站, 前者的站台可容纳车厢 数 ¾火于或等于 Κ0, 后者的 ¾台可容纳车厢数量小于 Κ0;

(4) 1Γ·常规车站对应线路的划分: ft据客流量和客流分布模式,把非常规车站对应的那部分线 路划分成:

一个或若干个标准区间, 者

一个或若千个标准区间与一个或若千个非标准停靠站;

( 5 ) 标准区间上车站的编号: : ¾每个标准区间上, 按照列车行驶通过的顺序, 对区间上的各个 站编排序号, 每个区间起;冶《乍站 号可以是 1, 也可以是其他自然数; 如果直接采用步骤

( 1) 完成的编号, 此步也可以 ¾略;

(6) 列车单元的划分: 限制列车在标准「>〈间上每一站都只停靠一次, 针对每个标准 间, 根据客 流 ¾和客流分布模式, 确定列车单元划分方案, 把列车分解成由以下单元中的两种或两种以 上单元构成的组合: 全程停靠单元、 全程关 Π单元、 奇数站停靠单元和偶数站停靠单元;

( 7 ) 子列车的划分: 如果线路中冇编组折返站, 根据列车折返作业的需要, 同时考虑列车单元的 划分方案, 确定子列车的:!j分方¾以及相应的折返方案; 如果子列车划分方案与列车单元划 分方案有冲突, 还要冋到歩骤 (5), 调整单元划分方案;

(8) 在非标准停靠站的停靠方案的确定: 顺行车站、直接折返站和编组折返站的特性进行比较, 逐个判断每一个非标准停: ¾站属 其中的哪一种; 根据客流量和客流分布模式, 分别确定列 车在每一个非标准停靠站上的停靠 案; 如果非标准停靠站属于最后一种, 在确定列车的停 靠方案时, 还要兼顾折返方案;

(9 ) 进一步优化: 如果不理想 再 ί「ί£έ 骤 (2 ) "步骤 (8) 的过程;

( 10 ) 站台长度的调整: 经历多次歩骤 (S) 之后, 如果仍然不理想, 可以考虑对某些非标准停靠 站的站台长度进行调整。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标准区间是指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区间:

( 1) 区间在单行线上;

( 2 ) 同一区间上所有乍站的站台长度相同;

(3) 区间上各个车站的站台 容纳 厢数量 Κ5都小于列车编组的车厢数 KO;

(4) | 间线路适合亍超长列 从 间之外进入其中穿行, 再到达区间之外;

(5 ) 在区间上的每一站, 线路都适台于超长列车在一部分处在站台区间之内, 另一部分处在 站台区间之外时, 进行减速. 停 和启动、 加速;

(6) 区间所包含的车站数: Ιί¾ 2个 W 2个以上;

(7 ) 区间是连续的, 在同一 l'iiU:, 起点、 终点以及二者之间的所有车站都属于该 间;

(8) 在同一标准 间上, 列 单元的划分方法只有一个。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全程停靠单元 (3) 由若干节彼此相邻的卒厢 (3.1、 3.2…… 3. K3 ) 组成, 当列车在所讨论的标准 间上的任何牟站停靠时, 全程停靠单元的车厢面向站台一 侧的车门都在站台区间之内, 乘客能够从这些: : ί j上卜. .。 权 利 要 求 书

4. 根据权利耍求 1或 2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全程关门单元 (4) 由若干节彼此相邻、 或者彼此分 离、 成者一部分相邻一部分分离的车厢 (4. 1、 ^,2…… 4. K4) 组成, 列车在所讨论的标准 间上的任何车 站停靠时, 单元的车厢面向站台一侧的 ί j都对; ί站台区间之外, 乘客不能从这些车门上下车。

5.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方法: 其特征 , 奇数站停靠单元 (1) 由若干节彼此相邻的车厢

( 1.1、 1.2…… 1. K1 ) 组成, 当列 所讨论的 准区间上的奇数站 (编号为奇数的车站) 停靠时, 奇数 站停靠单元的车厢面向站台一侧的 门都在站台「>::间之内, 乘客能够从这些车门上下车; 当列车停靠在偶 数站时, 奇数站停靠单元车厢面向站台一侧的车 I' 1都在站台区间之外, 乘客不能从这些车门上下车。

6. 根据权利耍求 1或 2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偶数站停靠单元 (2 ) 由若干节彼此相邻的车厢

( 2.1、 2.2…… 2. K2)组成, 当列车在所寸论的标准^间上的偶数站(编号为偶数的车站)停靠时, 偶数站 停靠单元的车厢面向站台一侧的 门都在站台 ; 间之内, 乘客能够从这些车门上下车; 当列车停靠在奇数 站时, 偶数站停靠单元车厢面向站台一侧的车 Π都在站台区间之外, 乘客不能从这些车门上卜 ^车。

7. 根据权利要求 1、 3或 4所述方法, 其特 ίιΗ为, 在步骤 (6) 中, 列车的单元划分要满足: 当列车 ( 34) 划分成全程关门单元 (4) 和全程停靠单元 (3 ) 时, 全程关门单元 (4) 只能布置在全程停靠单元

(3 ) 的一端或两端。

8. 根据权利要求书 1、 5或 6所述方法, 其持征为, 在步骤 (6) 中, 列车的单元划分耍满足: 如果 在某一标准区间上列车有奇数站停靠单元 ( 1) . 则必有偶数站停靠单元 (2 ); 反之, 如果有偶数站停靠单 元 (2 ), 也必有奇数站停靠单元 (1); 偶数站停^单元的车厢数量与奇数站停靠单元的相等。

9. 根据权利要求 1、 4、 5或 6所述方法, 特征为, 在步骤 (6) 中, 列车的单元划分要满足: 当 列车 ( 124) 划分成全程关门单元 (4)、 奇数 ¾停¾单元 (1) 和偶数站停靠单元 (2 ) 时, 全程关门单元

(4) 只能布置在奇数站停靠单元 (1) 的一端或两端, 或 /和偶数站停靠单元 (2) 的一端或两端。

10. 根据权利耍求书 1、 3、 5或 6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在步骤 (6) 中, 列车的单元划分要满足: 当列车 (123 ) 划分成奇数站停靠单元 (1 )、 偶数站停靠单元 (2) 和全程停靠单元 (3) 时, 全程停靠单 元 (3 ) 在列车中只能布置在奇数站停靠单元 (1) 与偶数站停靠单元 (2) 之间, 并且紧邻这两种单元。

11. 根据权利要求 1、 3、 4、 5成 6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在步骤 (6) 中, 列车的单元划分耍满足: 当在同一标准区间上, 列车 (1234) 列车划分 全程停靠单元 (3)、 全程关门单元 (4)、 奇数站停靠单元

( 1) 与偶数站停靠单元 (2 ) 时, 全程停靠单元 :3) 只能布置在奇数站停靠单元(1) 与偶数站停靠单元

( 2) 之间, 并且与二者紧邻; 全程关门单元 (4) 只能布置在整个列车的两端或一端。

12. 根据权利耍求 7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任选的一个用于讨论的标准区间上, 当列 (34) 的车 厢数 KK0大于站台可容纳车厢数¾1 5时, 即 K0≥KS + 1, 可以把列车 (34) 划分成两种单元:

( 1) 一个由 1«节 厢 (3.1、 3 2…… 3. K3 ) 组成的全程停靠单元 (3 ),

( 2) 一个由 节车厢 (4.1、 4 2、 4.3、 4.4、 4.5…… 4. K4) 组成的全程关门单元 (4);

并且

K3 = 5

K4 = K0 - K5

13. 根据权利要求 1、 5、 6或 8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在任选的一个用于讨论的标准区间上, 当列车 ( 12)的车厢数 ϋΚΟ 于-标准区间上的站台可容纳 厢数量 Κ5的 2倍时,即 Κ0 = 2 · Κ5,可以把列车 ( 12) 划分成两种单元:

( 1) 一个由 K1节车厢 (1.1、 1.2、 1.3…一 1. K1 ) 组成的奇数站停靠单元 (1),

( 2 ) 一个由 Κ2节车厢 (2.1、 2.2、 2.3… 2. Κ2 ) 组成的偶数站停靠单元 (2);

-It N

Kl = K2 = K5 权 利 要 求 书

14.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方法, 其特枉为. (¾任选的 ·+—个用于讨论的标准区间上, 当列车 (123) 的 车厢数 ϋκο 标准区间上的站台可容纳乍顺数 i :5之间满足

5 + 1 < K0 < 2 · K5 - 1

时, 在讨论的标准区间上, 可以对列车 (123) 划分成二种单元-

(1) 由 K1节车厢 (1.1、 1.2… ·· 1.K1) 组成的一个奇数站停靠单元 (1),

(2) 由 K2节车厢 (2.1、 2.2…… 2.K2) 组成的一个偶数站停靠单元 (2),

(3) 由 1(3节车厢 (3.1、 3.2..·'..3.K3) ifi成的一个全程停靠单元 (3);

并且

K3 = 2■ K5 - K0

K2 = Kl = 5 - K3

15.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任选的一个用于讨论的标准区间上, 当

K0 > 2K5 + 1

时, 可以把列车 (124) 划分成三种单元:

(1) 由 K1节车厢 (1.1、 1.2…… 1.K1) ^成的一个竒数站停靠单元 (1),

(2) 由 K2节车厢 (2.1、 2.2…一 2.K2) 汛成的一个偶数站停靠单元 (2),

(3) 由 14节车厢 (4.1、 4.2… ·· 4.K4) ill成的全程关门单元 (4);

并且

Kl = K2 = 5

K4 = K0 - (K1 + K2)

16.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任选的一个用于讨论的标准区间上, 如果希望把列车 (1234) 划分为:

(1) 由 K1节车厢 (1.1、 1.2…■· 1.K1) id.成的一个奇数站停靠单元 (1),

(2) 由 12节车厢 (2.1、 2.2…一 2, K2)组成的一个偶数站停靠单元 (2),

(3) 由 1(3节车厢 (3.1、 3.2… 3.K3: ^成的一个全程停靠单元 (3),

(4) 由 1<4节车厢 (4.1、 4.2…一 4.K4) 组成的全程关门单元 (4),

需耍在已知站台可容纳车厢数量 K5的条件下, 先尝试着选取 K3的取值, 再根据

Kl = K2 = K5 - K3

来确定 Kl、 Κ2ο 之后再根据

Κ = Κ0 - (K1 + K2 + K3)

来确定 Κ4。

1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如果非标准停靠站是顺行车站, 超长列车进入非标准停靠 站后, 采用一次停靠的方法上下乘客。

18.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如果非标准停靠站是顺行车站, 超长列车进入非标准停靠 站后, 采用多次停靠的方法上下乘客。

1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如果非标准停靠站是直接折返站, 并且列车要在该车站折 返, 列车可以在折返之前或之后, 分别在上行成 /和下行线路的站台, 采用一次或多次停靠的方法让不同车 厢的乘客上下车。

2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特征 ¾Κ I果 标准停靠站是编组折返站, 则超长列车在进入 ΐ站 之前, 或者列车的一部分进入车站之 , 把列: 1: 体为两个或更多个长度与折返线适应的子列车, 让每个 于列午:逐个折返, 折返后再重新编组。 权 利 要 求 书

21.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0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如果 标准停靠站是编组折返站, 列车解体之后, 不同的子列车可以分别在进入线的站台和 / Lii发浅的站台停靠, 以便上下乘客。

2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時祉为, 在每一个车站的站台上, 在列车到达之前和列车停靠时, 通过显示屏提示乘客如下的全部或部分'言 }:

( 1) 列车有哪几种单元, 每种^元在整 列车中的位置;

( 2) 每种单元在前方的哪些车站停靠, 哪些车站不停靠;

( 3) 在列车停靠时, 每种单元 4站台的相对位 a。

2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列车停靠站台时, 在各个单元的车厢的外部面向站台一 侧, 通过显示屏提示乘客如下的全部或部分信息:

( 1) 列车有哪几种单元, 每种单兀在整八列车中的位置;

( 2) 每种单元在前方的哪些 站停: , 哪些车站不停靠;

( 3) 本车厢所属的单元;

(4) 本车厢的前方停靠车站。

2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方法, 其特征为. ^各个单元的车厢内部, 通过显示屏提示乘客如下的全部 或部分信息:

( 1) 列车有哪儿种单元, 每种^元在整 A列 中的位置;

( 2) 每种单元在前方的哪些车站停靠, 哪些车站不停靠;

(3) 本车厢属于哪种单元;

(4) 本车厢在前方哪些 站停 S;。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或轻轨列午:的运行方: r站台长度确定的方法。 在整个线路中, 、 ι 'ι列:午:长度大于 全部或部分:午:站的站台长度时, 这种方法 用 , 背景技术 城市中的地铁或轻轨的客运F.力越来越大. 在卨峰期有些线路的行车密度和车 W中的人员密度已经饱 和, 致使大 *乘客滞留, 甚至达到影响安全的程 βί。

提卨运力至少有三种可能的途径, 一是增加发:午:密度, 二是增加列车行驶速度, 三是增加列车载客人 数。 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本专利考虑 ¾用第三种途径。

在车 乘客已经超载的情况下, 要增加列 载客人数, 只能增加列车的车厢数景。 现有的客流压力较 大的线路, 比如北京地铁 1兮线, 5 线, 都是 6节午:厢编组, 列车长度已经达到站台 l¾]的长度, 如果 再增加车厢数量, 必然会有一些午: W在停靠时: 门对着站台之外, 这些车厢的乘客无法快速上下车, 共至

无法上下 。

现有的地铁或轻轨设计原则中, 都是要求列 4 '长度小于或等于站台区间的长度, 现有运营中的地铁或 轻轨列 ΐ长度也都是小于或等于站台区间的长度。

按照现有的设计原则, 为了增加列:午:的 ;相 '数 *, 首先要增加站台的长度。 实际上, 北京地铁规划中 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为了提 ¾运力, 远期规划中将把有些线路的站台加长到能够停 靠 8 :乍厢编组列:午:。 增 加站台长度必然产生大量土建工程, 既增加成本又会在施工中影响运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 的就是突破现有的设计原则, 在列:午:长度超出站台长度的条件下, 给出列车的编组、 运行 以及上下乘客的方法。 ¾在增加列:午:长度后, 运行方案还难以满足要求时, 还给出了在少数:午:站增加站台 长度的方法。

该方法的总体框架如权利要求 1所述, 下 ¾]对技术细节进一步阐述。 一、 术语的定义和基本方法的介绍 连续的自然数, 是指从某一个 然数丌始, 没有遗漏地依次增加的自然数, 比如从 3开始, 往下 数依次为 4、 5、 6、 7、 8......, 线路上车站的编号方法: 对于有起 和终点的线路, 如北京地铁 1 ·线, 车站的编号方法为, 按照从起点站向养终点站的顺序, 用连续的自然 ¾给每个午:站编排一个序号, 起点站序号为 1 , 下一站为 2, 再下一站为 3......—直到终点站。

对于环形线路, 如北京地铁 2 线停; ; 13个车站, 山于线路本身没有起点和终点, 可以任选两个相 邻的车站为起点站和终点站, 按照列乍行驶的顺序, 对线路中包含车站较多的那一段线路上的车站 编排序 ¾·,序 -要涵盖环形线路上的所有的午: 。起点站 ί号为 1 ,第二站序号为 2,第三站序兮为 3,依次类推。 比如北京地铁 2号线, 如果选择西直门: 为起点, 枳水潭站为终点, 则西直门站序 为 1, 车公庄站序 为 2, 阜成门站序号为 3......积水潭站序 为 18。 种编 '4方法只适用于停靠车站个数为偶数的环线。 因为 按照这种方法编兮, 在包含第一周的终点站与点 周的起点站的线路上, 能够保证奇数编号站与偶数编兮 站是相互问隔养的。

有些环线的停靠 站个数为奇数, 如伦敦地铁的环线为 27个停靠站, 这样线路中起点站和终点站的 序 都是奇数。 为了保证在第几周运行对, 奇数站与偶数站是间隔着, 编号时可以连续编排两周。 例如, 对于有 27个停靠站的环线, 列:午:运行 一^时起点站序号为 1, 终点站序兮为奇数 27; 第.一.周时原来的 起点站序 编为 28, 终点站的序 ¾·编为 54 : 在第三周时, 起点站的序号又重新编为 1, 终点站序号又重新 为 27。 标准区间上车站的编号方法: 根据需要, 从标准区 l¾j的起点车站开始, 用连续的自然数对列午: 经过的各个车站编号, 直到 间的终点: 站。说起 :: 站的编号可以是 1或其他任何自然数。 这种编号方法 的一个特例就是, 对于有起点和终点的线路, 各个 间上的乍站编号直接使用其在整个线路上的编 兮。 具 体方法参考实施例 4 (北京地铁 1号线)。

站台区间, 是指站台对应的沿 轨道长度方向的范 M, 如果车门处在站台区间之内, 面向站台一侧 的午:厢门都可以上下乘客。 站台长度, 是指站台区问的长度。 站台可容纳车厢数量, 是指 "列午:停下之 , 在保证列车的上下人的车门都在站台区间之内 的 条件下, 站台能够容许的最多的车 JW数 Λ, 为 K5。 如果司机也要上下车, 则上述车门就包含驾驶室的车

Π; 如果只有乘客上下:午:, 则上述:午:门只限于乘客用车门。 超长列车:特点是,最前端上下人 ¾:牛:门到 午:最后端上下人的车门的距离大于站台长度 列午:停 靠站台时, 总有一些车厢的面向站台一侧的:午:门 :在站台区间之外, 使得乘客 (或者想上下车的 ϊ 机) 不 能从这些车门上下车。 常规车站: 这种车站的站台可容纳 数: ift K5大于列午:编组车厢数量 K0。 非常规车站: 这种车站的站台可容纳午: J†j数量 Κ5小于列车编组:午:厢数量 Κ0。 停靠, 分为列 停靠站台和某一 ΐ厢停靠站台。 列车停靠站台是指:

( 1 ) 、^列车的:午:厢数量小于站 ί'ΐ可容纳 1相数 Λ时, 列车停靠站台是指列车进站停下, 并且列车所 有午: 靠近站台一侧的所有午:门都在站 ·':ί Μ之 , 听有午 :)*的乘客都能够从车门上下车 -,

( 2 ) ^列车的车厢数量大于站台可容纳车 j相数 Λ时, 列^停靠站台是指列车进站停下, 并且整个站 台区间上都有车厢, 这些:午:厢的乘客 (也可以包含 TTj机) 可以通过车门上下车。

某一 厢停靠站台是指, 列 ^进站停下之 , 该^厢有一侧的所有午:门都对着站台, 该车厢的乘客都 能够从:午:门上下:午:。 一次停靠: 如果同一列 对 R— 站的冋 -站台, 停靠一次时, 称为一次停靠。 多次停靠:对同一车站的同一站 ,超长列午:先停靠 -次,让一部分车厢对着站台,以便上下乘客 之 , 列车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再停下, Lh另 部分午:厢对养站台, 以便这部分车厢上下乘客; 如果需要, 还可以如此重复多次。 称这种停 Φ方式为多次停 。 停靠方案: 制定停靠方案是指, 迮某一 , 对可能经过的站台, 确定整个列车停靠几次, 每次都 是哪些车厢停靠, 哪些单元停靠, 哪些子列午: z亭^。 在顺行车站, 列车只经过一个站台; 在直接折返站和 编组折返站, 列车通常经过上行线上一个站台、 下行线上一个站台。

)顿行车站: 列午:在这种:午:站没有折返说作业。 中间站属于这种车站; 对于配有交叉渡线的:乍站, 如果 列车不进行折返, 则也可视为这种车站 , 标准 l 上的所有车站都是顺行车站。 直接折返站: 如果车站配有的折返线能够在不对书超长列车 解体的条件下直接折返列车, 则称这样 的午:站为直接折返站。对于贯通式折返线, 于折返列车可经两端的渡线进出,通常对列 长度限制不严, 超长列车在这类折返线上可以直接实现折返, 故^有这类折返线的车站通常是直接折返站。 在起点站和终 点站, 如果:午:站配备的尽头式折返线的 度改造 ^适合超长列车后, 则对于相应的列车来说, 这类车站也 可也可以称为直接折返站。 编组折返站: 如果列:午:的长度超出折返线的容许长度时 列车要实现折返, 必须解体为长度满足 折返线要求的子列车, 然后对子列:午:逐个折返, 折返后再编组。 配有这类折返线的车站称为编组折返站。

Η ι¾ '国内大部分有尽端的地铁和轻轨线路. 在起点站和终点站釆用的都是站后尽头式折返 线。 这种折 返线迠用的列车长度与各站站台迈用的列:午 '长度 匹配。 对于超长列车来说, 这些车站几乎都是编组折返 站。 编组折返方案: 制定折返方案是指, 确定在编组折返站上列车需要解体成几个子列 车, 每个子列 车有多少节车厢, 子列车如何停 Φ, 如何折返 折返) ή如何再编组。 为提高折返效率, 每个子列车最好有 独立的动力和控制系统。 标准区间, 是指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 :

( 1) 区间在单行线上;

( 2 ) 同一区间上所有车站的站台长度相同:

( 3) 间上各个:午:站的站台可容纳午: W数攀: K5都小于列车编组的车厢数景 K0;

C4) [X.问线路近合于超长列午:从区 M之外进入其中穿行, 再到达区间之外;

(5) 在区间上的每一站, 线路都迠合于超长列午:在一部分处在站台区 之内, 另一部分处在站台 间之外时, 进行减速、 停车和启动、 加逨;

(6) 区间所包含的:午:站数量为 2个或 2个以上;

( 7) 区问是连续的, 在同一 上, 起点. 终点以及一.者之间的所有车站都属于该区间

( 8) 在同一标准区间上, 列^ 元的划分¾法只有 个。

上面定义中的 ( 1) - (7)条, 是把 ^ 段线 i选禅为标准 间的前提条件, 在满足这 7 条的条件下, 说 明 书

在该 间上再设计一个统一的列:午:单元划分方法。

北京地铁 1 线中除去起点站和终点站之外, 余下的区间满足以上所有要求。 北京地铁 2号线由亍是 环形线路, 以任何两个车站为起点和终点的 间都满足以上要求。 对任何线路采用迠 "Γ方法分割, 都可得 到一个或者多个满足以上要求的区问。 '|线路中某些车站的站台长度不同时, 通过进一步的分割成两个或 者更多个区间可实现在每个 间上的午:站站台长度相同。 如果在某一 间上的 Ψ站虽然配有可用于列车折 返的渡线,但列车只是在原有线路上 ΐίί行,没有进行折返作业,则该车站仍然可 以视为标准区间上的车站。 列车单元, 简称为单元, 是指一些午 、'ι列 在同一标准区间的各站停靠时, 同一单元车 W靠近 站台一侧的所有车门要么都对着站台 laj之内, ¾么都对养站台区间之外。

在同一标准区问上, 可以把整个超长列午:划分成两个或更多个单 元, 所有单元的交集为空集, 所有单 元的合集是整个列:午:。 在标准 间上划分列午:单元时, 要满足以下条件: 为了上下乘客, 列牢在区间上的 每个:午:站必须停靠一次, 并且也只能停靠一次。 问一列午, 在不同的标准 间上, 包含的停靠单元以及各 个停 Φ单元乜含的车 JW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问, 列车单元有以下几种:

( 1) 奇数站停靠单元, 山¾=干节彼此相邻的午:厢组成 (图 1~ 图 4和 图 6 ~图 9), 列车在所讨论 的标准区问上的奇数站停靠时 (图 1、 图 3 ), 奇数站停靠单元 1的 K1节车厢 (1.1、 1.2…… 1. K1 ) 至少 有一侧的车门都在站台区间之内对着站台 5,乘客能够从这些车门上下车; 列车停靠在偶数站时(图 2、 图 4 ), 奇数站停靠单元 1 的所有午: j¾ ( 1.1、 1.2…… 1. K1 ) 的车门都处在站台区间之外 6, 乘客不能从 这些车门上下车。 按照从车头到:午:尾的顺序, 奇¾站停 Φ单元的车 依次记为 1.1、 1.2…… 1. K1 (图 1~ 图 4和图 6~图 9 ), 单元中:午:厢总数记 K1. *个 数站停 ¾单元以 1来代表。

(2) 偶数站停靠单元, 山若干节彼此相邻的:午:厢组成(图 1~ 图 4和图 6~图 9), ¾列车在所 论的 标准区问上的偶数站停靠时 (图 2、 图 4), 偶数站序靠单元 2的 K2节车厢(2.1、 2.2…… 2. K2)至少有一侧 的午:门都在站台区间之内对养站台 5, 乘客能够 这些午:门上下车; 当列车停靠在奇数站时 (图 1、 图 3), 偶数站停靠单元 2的所有:午:厢 (2.1、 2.2…… 2. K2) 的车门都处在站台区间之外 6, 乘客不能从这些车门 上下午:。按照从 头到车尾的顺序,偶数站停:' it单元:午:厢依次记为 2.1、 2.2…… 2. K2 (图 1~ 图 4和图 6~ 图 9), 单元中 ^厢总数记为 Κ2, ¾个偶数站停靠单元以 2来代表。

(3) 全程停靠单元, 山 : 干节彼此相邻的午: Μ组成, "列车在所讨论的标准区间上的任何车站的站 停靠时, 全程停 单元 3的 K3节:午: ( 3.1、 3.2…… 3. 3 ) 至少有一侧的车门都在站台 间之内对着站台 5 (图 3〜图 5和图 8、 图 9), 乘客能够从这些 4门上下午:。 按照从车头向车尾方向排序, 全程停靠单元 的:午:厢依次记为 3.1、 3.2…… 3. K3, 参见 3〜图 S和图 8、 图 9, 全程停靠单元中的车厢总数记为 K3, 个全程停靠单元以 3来代表。

、"1同时还有奇数站停靠单元和偶数站停靠单 时, 全程停靠单元只能布置在这两种单元之间。 (4) 全程关门单元, 简称关门单元, 山^千节彼此相邻、 或者彼此分离、 或者一部分相邻一部分分离 的糊 (4.1、 4.2、 4.3、 4.4、 4.5一… 4. K4 ) hi (:图 5 ) , 列车在所讨论的标准区间上的任何车站停靠 时, 单元的车 门都对着站台之外 6 m 5" 图 9 ) , 乘客不能从这些车门上下车。 在列车中, 全程关门单 元可以选择在以下位置: 全程停 ;单元的一端或两端, 奇数站停靠单元的一端或两端, 偶数站停靠单元的 一端或两端。 标记全程关门单元:午:厢时, 不^单元中车 如何分布, 都按照从车头向车尾的排列顺序, 依 次把车厢记为 4.1、 4.2、 4.3…… 4. K4, K4为关门单元的所有车厢的数量, 整个全程关门单元以 4来代表, 参见图 5。 在标准 间上, 乘客如果想上下.午:. 可在列午:上走到其它能够停靠站台的单元车 来实现; 此 外, 还可以在该标准 间以外的:午:站上下午。

(5) 隔站停靠单元: Llj于奇数站停靠单元、 侣数站停; m单元分别是间隔一站停靠一次, 故将它们统称 为隔站停靠单元。 非标准停靠站, 是相对于标准区间上说: 午站来说的。 如果非标准停靠站与标准区间相邻, 把非 标准停靠站与相邻的标准 间视为一个新绀成 ¾ 准 间时, 则新的标准区间不能同时满足标准区间定义 中的 8个条件。 参见实施例 4、 实施例 6和实施 ; 7中的非标准停靠站。 此外, 任何不与标准区间相邻的 孤立的非常规:乍站, 也都是非标准停靠站。 是否把某一今书:站选为非标准停靠站, 主要考虑两种因素: 第一是运输乘客的需要。 比如, 原来在标准 问上的全程关门单元的午:厢, 如果计划在某一车站要上 下乘客, 就要在停车时让这些午: *有机会与站台对若。 这样该车站就被选为非标准停靠站。

第 是车站本身的线路特点。 有些车站只能¾用标准 间上不能采用的停靠规则。 例如, 在配有站后 尽头式折返线的终点站,超长列 必须要解 '本 才能折返,解体后的子列车通常是逐个对着站 台上下乘客。 原来在标准区间上的同一单元的:午:)《 , 有可能会 fe分在个问的子列车中。

非标准停靠站, 可以在顺行:午:站 (抨通站)、 直接折返站和编组折返站三种车站中选择。 在非标准停 靠站, 站台长度可以与标准 间上的站台长度相等, 也可以不相等; 上下乘客时, 列车可以在同一站台釆 用一次停靠的方式, 也可以 ¾用多次停靠的方式; 如果是自:接折返站, 列车还可在多个站台分别采用一次 停靠或多次停靠方式; 如果是编组折返站, 不同的子列:午:可以在不同的站台停靠一次或 次。 在同一个线 路中, 与标准区间上的车站数量相比, 非标准停 站的数 fi所占比例一般很小。 目标车站, 是指在同一线路中乘客要到达的最终午:站。 二、 列车在标准区间上的单无组合形式及约束条件 这部分的方法可以.自:接用于对既有线路上的 车进行编组。

在某一标准区间上, 对全程停靠单元、 全程关门单元、 奇数站停靠单元以及偶数站停靠单元进行适 组合,可得到满足不同要求的髙运力的列车编 组形式。在每种编组形式中,选择各个单元中 的 厢数量时, 以最大的可能运力为 标。

推荐以下几种单元组合形式。

1. 全程停靠单元-全程关门单元 (列车 34, 图 5)

:"'1列车的车厢数量 K0大于站台可容纳†:Jft '数 fcK5时, 即 K0 1 + K5 , 可以把列车划分为

( 1) 一个山 Κ3节车 W ( 3.1、 3.2、 3.3…一 3. 3 ) 组成的全程停靠单元,

( 2) 一个山 Κ4节: 厢 (4.1、 4.2、 4.3…一 4. Κ4) 组成的全程关门单元; 说 明 书

K4 = K0 - 5

全稈关门单元的午:厢可以布置在企 停 单元的 fii方或者后方, ^者前后方都布置。

2. 奇数站停靠单元-偶数站停靠单元(列车 12, 图 1、 图 2)

^列车的车厢数量 K0等于所讨论的标准区问上的站台可容纳车啤 量 K5的 2倍时, 即 K0 = 2 5, 在 该标准 间上可以把列车划分成两种单元:

(1) 一个山 K1节:午: jft' (1.1、 1.2、 1.3…一 1. 1) 组成的奇 站停靠单元,

(2) —个山 K2节车 W (2.1、 2.2、 2.3… ..2.K2)组成的偶 站停靠单元;

并且

Kl = K2 = K5

两种单元, 哪一种布置在列午:的前部都可以, 在图 1、 图 2中^数站停靠单元在前。

这种编组列:午:可拌的:午:厢数景较多, 运力较大。 但是, '1乘客 在奇数站上车, 在偶数站下车时, 或 者反之, 想在偶数站上车, 在奇数站下:午:时, 必须在列:午:上走到另一单元的车厢; ^在奇数、 偶数单元之 间的没有通道时, 乘客的目的就不能实现。 要到 fc 的地, 乘客必 ^再换乘一次包含有全程停靠单元的列 车。

3. 奇数站停靠单元 -偶数站停靠单元-全程停靠单元(列车 123, 图 |3 图 )

满足

K5 -- 1 < K0 < 2K5一 i

时, 在所讨论的标准区问上, 可以把列 划分成二种单元:

(1) 山 K1节车 W (1.1、 1.2、 1.3….. -1.K1) 组成的一个奇 站停靠单元,

(2) 山 K2节车厢 (2.1 2.2、 2.3.·.-..2.K2) 组成的一个 数站停靠单元,

(3) 山 K3节:午:厢 (3.1 3.2、 3.3…… 3. 3) 组成的一个全一停靠单元:

并且

Kl = K5 - K3

K2 = K5 - 3

1 < K3 < 5 - 1

Kl + K3 + K2 = K0

车厢编组:

奇数站停靠单元与偶数站停 Φ单元 If -个布 在列乍前部都可 l , 全程停靠单元必须在二者之间布置 (图 3、 图 4)。

乘午:方法:

(1) 当乘客行程为偶数个站间 间时, 在任一 站上, 乘客都 以上车到停靠站台的牟厢, 如果 时午站为奇数站, 就到停靠在站台上的奇数站停靠单元上车; 如果当时为偶数站, 就到偶数站停靠单元上 车。 虽然全程停靠单元的车 W也能到达 标午:站, 但还是建议这类 客应该尽最大可能不占用全程停靠单 元。

(2) ¾行稈为奇数个站间 问时, 即乘客从奇数站上:午:到偶数 下车或者从偶数站上午:到奇数站下 -午:时, 1) 乘客要先到全程停靠单元乘坐一站, 然 下 到站台, 再¾用方法(1) 乘坐本次列午:或下- -趟 列午:; 2) 或者先釆用方法 (1)经 j力偶数个站问 到目标车站的 一站下车, 然后再上本次列车或下一 趟列:午:, 乘坐一站下车; 3) 在隔站停 Φ单元: ^湘上午:, 乘坐到目的地之前时从车上走到全程停靠单元 或 者走到另一种隔站停靠单元。 1行程较短时,比如 坐一站地或者三 地,可以直接到乘坐全程停靠单元。 (3) 设置全程停靠单元的主要 的是实现奇数站与偶数站之间的乘客转运, 列车中设置的这种单 元午:厢较少时, 乘客在这种单元中最好. 乘坐一站地, ' |设置的午:厢较多时, 乘客可在这种单元中乘坐较 长的路程。

一节全程停靠单元的:午: W会占用一个竒数站 ff,靠单元的一节车厢和一节偶数站停靠单元 一节车 在客流较大时, 为增加运力会尽最大可能压缩全程停靠单元数 量。 这时要让有其他选择的乘客尽可能不在 或少在全程停靠单元上停留, 可通过降低其中舒 iS度的方法来动态调节, 比如夏天在中不丌风扇和空调, 在常年不设椅子。 另外, 山于上下车乘 较多, 为提髙效率, :乍厢可增加车门数量和面积。

4. 奇数站停靠单元 -偶数站停靠单元-全程关门单元(列车 124, 图 6、 图 7)

满足

K0 > 2 5

时, 在讨论的标准区间上, 可以对列午:划分成三种单元:

(1) 山 K1节:午: (1.1、 1.2、 1.3…一 1.K1) 组成的一个奇数站停靠单元,

(2) 山 K2节午: (2.1、 2.2、 2.3—… 2. K2)组成的一个偶数站停靠单元,

(3) 由 K4节:午:厢 (4.1、 4.2、 3…… 4. 4) 组成的-一个全程关门单元;

并且

1 =: K2 = K5

K4 = K0 - 2K5

:午:厢编组:

奇数站停靠单元与偶数站停靠单元: 哪 个 在列 :前部都可以。 全程关门单元可以布置在奇数站 停靠单元的任何一端或两端, ¾ /和偶数站停靠单元的任何 端或两端。

5. 奇数站停靠单元-偶数站停靠单元-全程停靠单 -全程关门单元(列车 1234, 图 8、 图 9)

在讨论的标准 l¾J上, 把列:午:划分成四种单元-

(1) 山 K1节午: J« (1.1、 1.2、 1.3…… 1.K1) 组成的 - 个奇数站停靠单元,

(2) ώ Κ2节午:厢 (2.1、 2.2、 2.3…… 2. Κ2)组成的一个偶数站停靠单元,

(3) 山 Κ3节:乍厢 (3.1、 3.2、 3.3…… 3.Κ3) 组成的一个全程停靠单元,

(4) 山 Κ4节:午:厢 (4.1、 4.2、 4.3…一 4.Κ4) 组成的一个全程关门单元;

它们满足约束

Kl = Κ2 = Κ5 - Κ3

1 < Κ3 < Κ5 - 1

! 0 > Kl + Κ2 + Κ3

Κ4 = Χ0 - (K1 + 2 + K3)

全程停靠单元设置在奇数、 偶数站停靠单元之间, 并且与这两种单元紧邻; 全程关门单元设置在整个 列午:的两端。 说 明 书 三、 列车在非标准停靠站上的停靠、 编組

1. 当非标准停靠站是顺行车站时, 可以采用 -次' 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多次停靠的方法。

2. 当非标准停靠站是直接折返站时, 列 停 、 折返、 乘客上下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之一:

( 1 ) 在折返之前多次停靠站台, 乘客上下午::

( 2 ) 在折返之后多次停靠站台, 乘客上下午:;

(3 )一部分车 W在折返之前采用一次或多次停靠方式让乘客 下车, 另一部分车厢在在折返之后采 用一次或多次停靠方式让乘客上下:午:。

3. 当非标准停靠站是编组折返站时, 列午:进行解体、 折返、 编组、 停靠和上下乘客的方法, 按照进站之前 列午:是否解体分成两种情况分别讨论。

1) 进站之前解体

超长列车在进站之前, 解体为 ¾千个 f列' |-:, 每个 T列:午:的长度要满足折返线的要求。在这个前 提 下, 分三种情况进行下一步作业。

( 1 ) 予列 只在进站线的站 停¾

a、 子列车在到达站台之前的进站线路上等待, 如果是第一个子列.午:, 可省略此歩; b、 ?'进站线上的站 区问已经没有任何列车的时候, 子列车进入到进站线的站台停靠; c、 乘客下车;

d、 乘客上车;

e、 子列午:进入折返线进行折返作业;

f、 进入并停在出站线的站台前方线路上;

g、 等待并组或进行并绚作业。

(2) 只在出站线的站台停;

a、 了-列车在到达站台 im ίί¾ΰί 线路上等待, 如果是第一个子列车, 可省略此歩; b、 ^前方线路清空后. 子列车 ii入折返线进行折返作业;

c、 子列车在出站线的站台停靠,

d、 乘客下午;

e、 乘客上车;

f、 在站台 间等待并组作业, 或者

g、 进入出站线的站台 ^方线路上, 直接进行并组作业, 或者等待并组作业。

(3) 子列车在进站线的站台和出 ¾线的站台都停靠

3、 子列车在到达站台之前的进站线路上等待, 如果是第一个子列车, 可省略此步; b、 当进站线上的站 问 线路空着的时候, 子列车进入进站线的站台停靠, 乘客下 车; 如果必要, 也可安排乘客」二 ;

c、 子列:午:进入折返线 ill行折返作业;

d、 子列车在出站线的站台停靠, 乘客上车;

e、 进入并停在出站¾的站台前方线路上;

f、 等待并组或进行并钥作业。 2) 进站停 之后解体

列:午:在解体前, 最前面的了列^的午: w停靠在进站线的站台, 该了 -列:午:对应的车 IW上下人, 之后 粮个列 4-:解体为 ^干个子列午:。 7"·列:午逐个进行停 m、 折返、 上下人, 具体歩骤与上面的三种方案中 的相应环节相近。 四、 运行方案和站台长度的确定 此方法可用于:

( 1 ) 在既有线路上设计列午:编组, ¾行力¾:

( 2 ) 指导对既有线路进行改造, 调 :各个: 站的站台长度;

(3 ) 规划设计新线路时确定站台长度说。

对于一个具体的线路, 无论是既有线路, 还是处在规划阶段的线路, 要获得较高的运力, 在确定非标 准停靠站、标准区间,以及列午:的车 数景和单元的组合形式的过程中,必须同时综 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 线路和整体运行方案的设计,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按照列 行驶通过的顺序, 对¾个线路上的午:站编 ¾。

2) 对客流景和客流分布模式的分祈, 初歩确定列 的编组午:厢数量 K0。

3) 根据 Κ0和站台可容纳 -午:厢数景 Κ5, 把线路中的所有车站分为常规车站和非常规车 站, 之后重点 研究非常规车站对应的线路。

4) 根据客流量和客流分布模式, 对非常规车站对应的那部分线路进行划分, 分解成一个或若干个 标准区间, 或者 · ·个或 干个标准区间与…个或若干个非标准停靠站的 组合。

5) 在每个标准区间上, 按照列午:行驶通过 fr]顺序, 对区间上的各个车站编排序号。 每个区间起始端 车站编 ¾可以是 1, 也可以是其他自然数; 如果.自.接¾用歩骤 1>完成的编号, 此步也可以省略。

6) 针对每个标准 间, 根据客流: 和客流分布模式, 确定列车单元划分方案, 把列车分解成山以下 单元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元构成的组合: 全程停靠单元、 全程关门单元、 奇数站停靠单元和偶 数站停靠单元。

7) 如果线路中有编组折返站, 报¾列午:折返作业的需要, 同时考虑列车单元的划分方案, 确定子列 车的划分方案以及相应的折返方案 '- 如¾子列车划分方案与列车单元划分方案有冲 , 还要 到 步骤 6>, 调粮单元划分方案。

8) 与顺行:午:站、 直接折返站和编组折返站的特性进行比较, 逐个判断每一个非标准停靠站属于其中 的哪一种; 根据客流罱和客流分布模式, 分别确定列车在每一个非标准停靠站上的停靠 方案; 如 果非标准停靠站属于最后一种, 在确定列午:的停 ;方案时, 还要兼顾折返方案。

9) 进一歩优化: 如果不理想, 再: i¾^¾ : : > ~^3¾ 8>的过程。

10) 站台长度的调粮: 经历多次^ ¾ 9;之 )?;, 如果仍然不理想, 可以考虑对某些非标准停靠站的站台 长度进行调 , 参见实施例 9~实施例 11。

上述的客流分布模式, 是指上下:午:乘客人数在各个车站的分布特 , 主要有以下几种-

( a ) 上下车人流在各站均匀分布, (U常客流);

( b) 上午.人流集中在某站, 下午:均勾分布在各站, (大型集会解散时的人员疏散);

( c) 上车人流均匀分布在 站, 下: 4:集中 某一站, (大型集会开始前的人员聚集);

( d ) 上车人流集中在某站 下 人流集中在另一站, (换乘站的人流和大型单位通勤上下班 的人流等);

( e) a与 b的叠加;

(f) a与 c的叠加;

(8) 3与01的叠加。 9 说 明 书 附图说明 图 1 中的列:午: 12与图 2中的列午: 12为同一列午:,它只包含奇数站停靠单元 1与偶数站停靠单元 2, 前者山 K1节午:厢 (1.1, 1.2、 1.3…… 组成, 后者山 K2节车厢 (2.1. 2.2、 2.3…… 2.K2)组成。 图 1 显示奇数站停靠单元 1停靠在奇数编 ¾ :午:站的¾台 5, 偶数站停靠单元停在站台区间之外 6。

图 2 中的列午: 12与图 1 中的列:午: 12为同一列车。 图 2显示, 偶数站停靠单元 2停靠在偶数编 · 车站的站台 5, 奇数站停靠单元停在站台 问之外 6。

图 3 中的列:乍 123 与图 4 中的列:午: 123 是同一个列车, 其构成单元为: (1) 奇数站停靠单元 1 ( 1,1、 1.2…… 1.K1 ) , ( 2 ) 偶数站停靠单元 2 (2.1、 2.2…… 2.K2) , ( 3 ) 全程停靠单元 3 (3.1、 3.2…… 3.K3) 。 图 3显不, ί -数站停 单元 1和全程停靠单元 3—起停靠在奇数编 午:站的站 台 5, 偶数站停靠单元 2停在站台区问之外 6。

图 4中的列车 123与图 3中的列:午 : 123 ¾同一个列车。 图 4显示, 偶数站停靠单元 2和全程停靠单 元 3—起停靠在偶数编 车站的站台 5, 奇数站停靠单元 1停在站台区间之外 6。

图 5 中列车 34 山全程停靠单元 3 与: fe程关门单元 4 编组而成, 前者包含有 K3节车厢 (3.1、 3.2…… 3.K3) , 后者包含有 K4节午:湘 (4.1、 4.2…… 4. 4) (此图中 K4 = 4) 。 图中全程停靠单 元 3处在站台区间 5之内, 全程关门单元 4处在站台 间之外 6。

ffl 6 中列:午 .124与图 7列午: 124为同一列午, 其构成单元为: (1) ώΚΙ节车厢(1.1、 1.2…… 1.K1) 组成的奇数站停靠单元 1, (2) 山 Κ2节:午:厢 (2.1、 2.2…… 2.Κ2) 组成的偶数站停靠单元 2, (3) 由 Κ4节 厢 (4.1、 4.2…… 4.Κ4) 组成的全程关门单元 4 (此图中 Κ4 = 4)。 图 6 显示, 奇数站停靠单元 1 处在奇数编号车站的站台区问 5之内, 其他单元处在站台区间之外 6。

图 7中列车 124与图 6列 .124为问一列 。 图 7 ffi示, 偶数站停靠单元 2停靠在偶数编号车站的 站台 5, 其它单元车厢处在站台区问之外 6。

图 8中列:午: 1234与图 9列:午: 1234为同一列:午:,其构成的单元有:(1)由 K1节车厢(1.1、 1.2…… 1.K1) 组成的奇数站停靠单元 1, (2) 山 K2节午:厢 (2.1、 2.2…… 2.K2) 组成的偶数站停靠单元 2, (3) 山 K3节午:湘 (3.1、 3.2…… 3.K3) 组成的全程停靠单元 3, (4) lljK4节车厢 (4.1、 4.2…… . 4) 组成的 全程关门单元 4 (此图中 K4 = 2)。 图 8显 , 奇数站停靠单元 1与全程停靠单元 3—起停靠在奇数编号 车站的站台 5, 其它单元车 W停在站台 间之外 6。

图 9中列牟 1234与图 8列午: 1234为同一列午:。 图 9显示, 偶数站停靠单元 2与全程停靠单元 3— 起停靠在偶数编号车站的站台 5, 其他单元停在站台区问之外 6。

图 10中列 123车与图 11列 123牟为同一列车, 整个列车为 9车厢编组, 其中的奇数站停靠单元 1 有 3节车 Μ (1.1、 1.2、 1.3), 偶数站停靠单元 2有 3节:午:厢 (2.1、 2.2、 2.3), 全程停靠单元 3有 3节车 厢(3.1、 3.2、 3.3)。图 10显示,奇数站 ίγφ单元 和全程停靠单元 3—起停靠在奇数编号车站的站台 5, 其他单元停在站台 间之外 6。

图 11中列车 12与图 10中列:午 123为同一列车。 图 11显示, 偶数站停靠单元 2和全程停靠单元 3 一起停靠在偶数编号车站的站台 5, 其他单元停在站台区间之外 6。

图 12中列车 1234与图 13列午: 1234为同一^ , 整个列车为 12车厢编组, 第 1节车厢 (4.1)和第 12节车 W (4.2)属于全程关门单元 4, 第 5节 1相 (2.1, 2.2、 2.3、 24) 为偶数站停靠单元 2, 第 6、 7 节车厢(3.1、 3.2) 为全程停靠单元 3, 第^ 1〗.节午:舰- (1.1、 1.2、 1.3、 1.4)为奇数站停靠单元 1。 图 12 显示, 偶数站停靠单 2和全程停靠单元 3—起停靠在偶数站的站台 5, 其它单元停在站台区间之外 6。 一起停靠在奇数站站台 5, 其它单元停在站台 |¾.之外 6。

图 14与图 15为同一列:午: 78在同一 1卜标准 站的两次停靠示意图, 其中整个列午 : 78山两个子列 午 7和 8组成。 第一个子列:午: (7) 有 6节午 ;3i ( 7.1、 7.2…… 7.6), 第二个了 -列车 (8) 也有 6节箱 ( 8.1、 8.2…… 8.6)。 图 14表示, ¾个列+: 78;t1f标准停靠站 (第 18站五棵松) 的第一次停靠, 第一 个子列 (7) 停靠站台 5。

图 15表示, ¾个列.午: 78在该:午:站 (第 13站五棵松) 第二次停靠, 第一.个子列车 (8) 停靠站台 5。 图 16 中列车 34山 6节:午: W的全程停靠单元 3 (对应于子列车 7) 和 6节牟厢的全程关门单元 4 (对 应于子列 8) 组成。 此图表不, 在第一标 「: <Ί¾;七全程全靠单元 3对着区间内任意午:站的站合 5。 具体实施方式 说

以下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性 的, 并且不用以限制要求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所有实施例中, 都要分别在站台上、 :午: W外和:午:厢内设置显示屏, 把与乘车有关的信息提供 给乘客。 书

1. 在站台上, 在列车到达之前 列午 'ΐ靠 通过显示屏提示乘客如下的部分或全部信息:

( 1 ) 列车有哪几种单元, 每种 元在 K '、列车中的位置;

(2) 每种单元在前方的哪些:午:站停靠, 哪些不停靠;

(3) 在列车停靠时, 每种单元与站台的相对位置。

2. 列车停靠站台时, 在各个单元的午:湘的外部面向站台一侧, 通过显示屏提示乘客如下的部分或 全部信息:

(1) 列:午:有哪几种单元, 每种 元在 ¾今列:午:中的位置;

(2) 毎种单元在前方的哪些 站停靠, 哪些不停靠;

(3) 本车厢所属的单元;

(4) 本车厢的前方停靠 站。

3. 在各个单元的车厢内部, 通过 M示 全稃提示乘客如下的部分或全部信息:

(1) 列:午:有哪几种单元, 每种 元在^八列午中的位置;

(2) 每种单元在前方的哪些 U , Mi些不停靠;

(3) 本午:厢属于哪种单元;

( 4 ) 本车 W在前方哪些车站停 m。

实施例 1

问题: 均布客流条件下北京地铁 2 线的运行方案设

列车长度: 9节:午:厢编组

背景: 地铁 2号线是环线, 共 18个:午:站, 所有 站都满足标准区间的条件要求。 假设上下乘客人数 在各个:午:站是近似均匀分布的。

对粮个线路的车站编 ·: 1丙直门、 2 :乍公1主、 3阜成门、 4复兴门、 5长椿街、 6 武门、 7和平门、 8前门、 9崇文门、 10北京站、 11 建国门、 12 ]阳门、 13东四十条、 14东直门、 15雍和宫、 16安定门、 17鼓楼大街、 18积水潭。

标准 间: 选为从第 1站两 ί门经 ¾ 8 ¾Vf;¾'门到第 18站积水潭的连续区间, 区间包含两直门和积水 潭午:站。 该线路中各站的站台能停靠 6节:午 M. EUK5 = 6。 列车单元划分: 如图 10和图 11, 线路上的所有列车 (123) 都釆用 9.午:厢编组, 第 1、 2、 3节车厢 (1.1、 1.2、 1.3)为奇数站停靠单元 1, 第 4、 5、 6节车 ' (3.1、 3.2、 3.3)为全程停靠单元 3, 第 7、 8、 9节车厢 (2.1, 2.2、 2.3) 为偶数站停: ΐϊ单元 2,。 所有午:油之 的车门都是通的, 乘客可以在车上从一个 单元的午厢走到另一个单元的:午: ¾。

分两种情况设计乘客的乘车方法。

CD 乘坐行程为偶数个站问 l¾.时, 分两冲情况:

a) 无论行程长短, 无论在哪一站, 3'¾客都应该首选在隔站停靠单元 (1或 2) 的午:厢上车, 到 标车站 ]ή乘客再从^: 下 。

b) 乘坐行程较短, 并且全 S停 元 3也比较空时, 也可以在全程停靠单元 3上车, 到 H 标车站后从原 厢下:午:, 但足, 还是提倡乘客到隔站停靠单元上:午:下车, 以便把全程停靠 单元留给行程为奇数个站问 ί.问的乘客。

(2) 乘坐行程为奇数个站间 问 B†, 以一个实例来说明。

设某一乘客在序兮为 2的车公庄站上:午, 到序兮为 9的和平门站下车, 显然行程为 7个站间区间。 推 荐以下乘坐方法:

(1) ^乘客在车上 动方便时,先 偶数站停靠单元 2的车厢上车。在到达和平门站之前, 乘客在午:上.走到全程停 m单元 3的午:烟; 列车到达和平门站时, 从全程停靠单元 3的 厢下午:。

(2) 乘客在:午:上l动方便时, 先在全程停靠单元 3的车厢'上车, 然后走到奇数站停靠单 元 1; 到达和平门^时, 从奇数站停靠 元 1的车厢下车。

(3) ^列车非常拥挤. 乘客在 丄不便 动时, 乘客在偶数站停靠单元 2上车, 乘坐到序 -为8的前门—午:站下 4-:。 然 f, 走到本次或者下一趟列车的全程停靠单元 3上:午:, 到 和平门时下车。

(4) 乘客在 上不便 ^动时, 先上车到全程停靠单元 3, 乘坐一站到序兮为 3的阜成门 站下车。 马上走到本次列车或者下一趟列车的奇数站停 靠单元 1上车, 到和平门时从 竒数站停靠单元下 。

实施例 2

问题: 均布客流条件下北京地铁 2 线的运行方案设计

列车长度: 10车厢编组或者 11:午: W编组

标准 间以及车站的编兮与实施例 1棚。 Ί需要吏大的运力时, 可选择采用 10车 W编组列车或者

11午:厢编组列 。 对于 10:午: )《编组列 z -:, :¾ 1~4节午: j¾j为奇数站停靠单元 1, 第 5、 6节车厢为全程停靠 单元 3, 第 7~10+:厢为偶数站停 ^单元 2。 对† 11 :午:烟编组, 第 1~5车厢为奇数站停靠单元 1, 第 6节午: 厢为全程停靠单元 3, 第 7~11:午:旭为偶数站停靠单元 2。 实施例 3

问题: 均布客流条件下北京地铁 2 线的运行方案设计

列午:长度: 分别为 9: 与 10午: Αί编组

标准区间的确定以及各个午站的编 4都与实施例 1相同。 线路上釆用每发一趟 9车 编组列:午:之后, 发一趟 10车厢编组列车, 两种列车相互间隔若行驶。 说 明 书 实施例 4

问题: 北京地铁 1号线《峰时段均布客流条 ^下的运行方案设计

列午:长度: 12 :午:厢编组, 2个 6午: 了列午:

背 北京地铁 1 线为直线 线路, 共 22个车站, 在起点站和终点站设有站后尽头式折返线。 1 兮线所有车站站台的可停靠 数罱都是 6,起点站和终点站的尽头式折返线允许的列车 度也是 6节(或 者多一点)。 前常规编组列:午:已经是 6个 : )相-, 每个列 ΐ的首尾车厢都有驾驶室。

对粮个线路的车站编号: 1古城路、 2八 游 ¾园、 3八宝山、 4玉泉路、 5五棵松、 6万寿路、 7公主 坟、 8军事博物馆、 9木樨地、 10南礼十路、 11 :: 门、 12两单、 13天安门西、 14天安门东、 15王府井、 16东单、 17建国门、 18永安里、 19国¾、 20大 路、 21四惠 、 22四惠东。

S个线路的划分: 标准 间选在从第 2站八 游乐园 (含第 2站) 到第 21站四惠 (含第 21站)。 显 然, 它满足标准区间的前七个条件, 区1 上_午:站的编兮 ¾用上述的整个线路车站的已有的序兮。 非标准停 :午:站选在《个线路的起点站 (古城路:'和终. ΐ( ϊ (四惠东), 这两个车站的折返线都满足不了 12 :午 W编 组列车的折返作业要求, 列+必须解体之;? i才能折返。 这两个车站都是编组折返站。

子列车划分: 如图 12、 图 13所示, :自:接把 fel前运行中普遍使用的 S车厢编组列车进行并组, 形成列 车 (1234)。 在并组列车中, 前面列午:称为第一个了 -列 (7), 后面的称为第二个子列:乍 (8 )。 显然, 每 一个了 -列 都有独立的动力系统和独立 控制系统。 并组的具体方法是, 第二个子列 4": ( 8) 的乍头通过 使用前端的联接装置联接到第一个了列 Ή ( 7 ) 的乍尾的联接装置上。

列车单元划分: 并组列:午:在标准 间上的单元划分方法如图 12、 图 13所示, 第 1个车厢 (4.1) 和 第 12个午:厢 (4.2)为全程关门单元 4, 第 2~5节^ (2.1、 2.2、 2.3、 2.4)为偶数站停靠单元 2, 第 6、 7午:厢

( 3.1、 3.2)为全程停靠单元,第 8~11 _午: 1.1、 1.2、 1.3、 1.4>为奇数站停靠单元 1。前面的 6节车厢 (4.1、 2.1、 2.2、 2.3, 2.4、 3.1) 属于第一个子列乍 ( 7), 后面的 6节车厢(3.2、 1.1、 1.2、 1.3、 1.4、 4.2) 属 于第二个子列车 (8)。 由于第一个子列午:的午: B:午:厢 ( 3.1 ) 与第二个子列车的车头车厢 (3.2 ) 都有驾驶 室, 第 6车 W (3.1 ) 和第 7 :午:厢 (3.2) 之 | 没有行人通道。

乘坐方法: 在标准区 1 上, 除了全 ¾关门单 J:之外, 乘客在其它单元的乘坐方法与实施例 1相似。 这 里只给出全程关门单元的乘坐方法。 '|**的路^特别长时, 如果在偶数站 (或奇数站) 想乘坐全程关门 单元车厢 4.1 (或 4.2), 就先在其相邻午 W2.1 (或 1.4) 上午: , 然后走到全程关门单元」午:厢乘坐。 下车分三 种情况:

( 1 ) . 'I乘坐路程为偶数个站问 问时, 在快到达 标车站之前, 走到相邻车 Jffi等待下 ΐ ;

( 2 ) '|目标:午:站为终点站时, 可等列午:到站后莨接从全程关门单元下—午:

( 3 ) 乘坐路程为奇数个站 l 问, 并且 标午站也不是终点站时, 在快到达目标车站的前一站 之前, 走到相邻:午: , 在 W标.午:站 Ίίί—站下午 然后在本次或下一趟列车的全程停靠单元 3 上车, 再到目标车站下午:。

列车在终点站的停靠、 折返、 并组方案:

在并组列:午:进入终点站 (古城路)之前, 笫一个子列车 ( 7)和第二个子列车 (8) 之间脱离联接。 先 让第一个子列午: (7) 的 6节午: 直接穿过进站线的站台^, 经过折返线后再进入并停靠在出站线的站台 问, 等待下人和上人。 在第一个了列午: < 7)通过了终点站的进站线的站台区间后, 第二个子列车 (8) 随 J i驶入并停靠在该站台。 等所有乘客 , ¾一个子列午: ( 8) 先进行折返作业, 再与第一个子列车 ( 7 ) 的 ,¾部对接。 对接时第一个子列午 ( 7 ) 可以是停在出站线的站台区, 也可以是已经驶出站台。 列牟 并组完成后就按照标准 问上的规则运 。

在终点站, 两个子列车都安排乘客下:午:, 但只有第一个子列车(7) 安排乘客上:午:。 说 明 书 实施例 5 问题: 北京地铁 1兮线髙峰时段均布客流条件下的运行方案设

列车长度: 10 -午: W编组, 2个子列:午:

«个线路的划分方法、 车站编兮方法以及子列:午:折返方法, 都与实施实施例 4相同。

子列车划分: 整个列车为山 2个 5午: jfli的子列车 ( 7和 8) 并组而成, 前 5个车厢为第一个子列车, 5个车厢为第二个子列:午:。

列车单元划分: 与实施实施例 4 ¾本相冋 只是去掉了首尾的全程关门单元牟厢。 第 1~4 :午:厢 (2.1、 2.2、 2.3、 2.4)为偶数站停靠单元 2, 第 5、 6 轴 · ( 3.1、 3.2 ) 为全程停靠单元 3, 第 7~10 车厢 (1.1、 1.2、 1.3、 1.4)为奇数站停靠单元 1。 实施例 6

问题: 北京地铁 1号线五棵松站附: 的大 会幵始之前人员聚集过程的运输方案设计

列车长度: 12节车厢, 2个 6 .午:厢子歹 L :午:

对¾个线路的车站编号: 1四惠东、 2四惠、 3大望路、 4国贸、 5永安里、 6建国门、 7东单、 8王府 井、 9天安门东、 10天安门两、 11两单、 12复兴门、 13南礼士路、 14木樨地、 15军事博物馆、 16公主 坟、 17万寿路、 18五棵松、 19玉泉路、 20八宝 1」」、 21八角游乐园、 22古城路。

整个线路的划分: 选择第 1站(四惠东)、 第 18站(五棵松)和第 22站(古城路)为非标准停靠站。

% 2站 (含该站) 到第 17站 (含该站) 为 一个标准区问 , 第 19站 (含该站) 到第 21站 (含该站) 为 第二个标准区间。

子列车划分:如图 14、图 15,列:午: 78山 2个 6:午: 的子列车组成,第 1~6车厢为第一个子列车(7), 第 7~12车厢为第二个子列车 (8)。

列车的单元划分: 在两个标准 问 , 都是 —个了列车 (7 ) 选为奇数站停靠单元, 第二个子列车 (8) 选为偶数站停靠单元。

在非标准停靠站的停靠方案: 列午:在第 18站 (五棵松站), 整个列车停靠两次。 第一次停靠时 1~6节车 雇 ( 7.1、 7.2、 7.3、 7.4、 7.5、 7.6) 对 站台 5 (图 14) 上下乘客; 第二次停靠时, 第 7~12辆 (8.1、 8.2、 8.3、 8.4、 8.5、 8.6) 对养站台 5上下乘客 ( 图 15)。 实施例 7

问题: 北京地铁 1兮线五棵松站附近的大 集会结束时的客流疏散方案设计

列车长度: 12节:午厢, 2个 5车耻了 -列:午:

对―整个线路的车站编兮: 1古城路、 2八: ft游乐园、 3八宝山 、 4玉泉路 5五棵松 、 6 万寿路 、 7公 主坟 、 8军事博物馆 、 9木樨地 、 10南礼士路 、 11复兴门 、 12西单 、 13天安门丙 、 14天安门东 、 15 +:府井 、 16东单 、 17建国门 、 18永安. ¾ 、 19国贸 、 20大望路 、 21四惠 、 22四惠东。

背景: 北京地铁 1兮线五棵松站要 Hfc ^会解散时的客流。

整个线路的划分: 古城路和四惠东 i'A仍然: 编组站 , 属于非标准停靠站, 第 2站(八角游乐园)至第

4站 (玉泉路)为第一段标准 间, 第 5站 ( 棵松) 站为非标准停靠站, 第 6 站 (万寿路) 至第 2 1站 (四 惠) 为第二标准区间。 在所有的标准 问上, 车 的序号仍然采用其在整个线路中的编号。 说 明 书

了-列车的划分: 如图 16, 列车 34山 2个 6 :午:湘'的于列车组成, 第 1~6车厢为第一个子列:午:(7), 第 7~12车湘为第二个子列:午: (8)。

列午:单元划分:

( 1 ) 在第一标准 l 上, 如图 16, i '个于列午: (7)为全程停靠单元 3, 其车厢包含 3.1、 3.2、

3.3、3.4、3.5、3.6 : 第一.个— 列午:(8 )为全程关门单元 4,其车厢包含 4.1、4.2、4.3、4.4、4.5、4.6。

( 2 ) 在第二标准 间上, 笫一个子列车 ( 7 ) 为奇数站停靠单元, 第二个了列车 ( 8) 为偶数站 停靠单元。

在非标准停靠站的停靠、 折返、 并组方案:

( 1 ) 在第 1站古城路和第 22 i 四惠东, 列午:要¾用实施例 4中的方法拆解和并组。

( 2 ) 在五棵松站, *¾个列+:停 ¾两次, 参考图 14、 图 15。

实施例 8

问题: 北京地铁 5号线在早 β峰期问的运行方案设计 (均布客流叠加换乘站之间的集中客流) 列车长度: 12 :乍厢编组, 2个 6 :午:厢了列午:

¾个线路各个 :站编号: 1天通苑北、 2天通苑、 3天通苑南、 4立水桥(换乘 13兮线)、 5立水桥南、 6北苑路北、 7大屯路东、 8惠新— 街北口、 9惠新西街南口 (换乘 10号线)、 10和平两桥、 11和平里北 街、 12雍和宫 (换乘 2号线)、 13北新桥、 14张自忠路、 15东四、 16灯市口、 17东单 (换乘 1号线)、 18崇文门 (换乘 2 线)、 19磁器口、 20天坛东门、 21箭黄榆、 22刘家窑、 23宋家庄。

背景: 早卨峰的客流为上班族客流, 从远 ¾「' 中心的居住小区向着市中心区汇集, 或者流向其它工作 场所。 近似地分解为: (1 ) 向中心 运动的均布? ί流, ( 2) 换乘站之间上下车的集中客流。

对粮个线路划分如下:

非标准停靠站: 第 1站天通苑 (起点站)

标准区问 1 : 第 2站 (天通苑) ~笫3站 (天通苑南):

非标准停靠站: 第 4站立水桥(换乘 13 ^线)

标准 间 2 : 第 5站 (立水桥 |¾ )〜第 8站 (惠新两街北口)

非标准停靠站: 第 9站惠新丙街 口 (换乘 10兮线〉

标准区间 3: 第 10站 (和平两桥) ~第 11站 (和平里北街)

非标准停靠站: 第 12站雍和宫 (抉乘 2 ^线)

标准区间 4: 第 13站(北新桥)〜第 1S ¾ (灯 口)

非标准停靠站: 第 17站东单(换乘 3 ^线)

标准区间 5: 第 18站 (崇文门) ~第22站 (刘家窑)

非标准停靠站: 第 23姑宋家庄 (终点站, 编组折返站)

山于与东单站太近, 崇文门站视为标准 1 5中 fr]:午'.站, K个列车只停靠一次。

子列:午:和列车单元的划分: 参考图 16, 第一个子列 ( 7 ) 包含的 6节车厢 (3.1、 3.2、 3.3、 3.4、 3.5、 3.6),在所有的标准区问上邡是全程停 Φ单元;第二个了列车 (8 )包含的 6节车厢 (4.1、 4.2、 4.3、 4.4、 4.5、 4.6)在所有的标准 问上都是全程关门单元。

除了起点站之外, 在所有的非标准停靠:午:站, 粮个列午:都¾用两次停靠的方法, 第一次是第二个子列 ( 8 ) 停靠站台上下乘客, 第一.次是第一个子列午: (7 ) 停靠站台上下乘客。

几种乘坐方法:

( 1) 从非标准停 ¾站上 , 到另一八 1f;标准停 Φ站下 。

自:接到第一.个子列车的车 上午:。 例如, 乘客希塱乘坐 5 线从第 1站天通苑北上车, 之后改乘 13 号线。 可 J接上车到第二个子列:午:的午: W, 在立水桥站下午:换乘。

C 2) 从非标准停靠站上车, 到标准 问上: ¾车站下 。

A) 当路程较短时, _f¾接在非标准 靠站上: 到第一个子列车的车厢。

B ) 当路程较长时, 并且 含两个成两个以上的非标准停靠站时, 可在非标准停靠站上车, 乘坐 到目标车站上游的最近的非标准停靠站换乘单 元, 即, 在列车的第一次停靠时从第二个子列车下 车, 等列车第二次停靠时, 再上午:到第一个了列午:中的车厢, 该车厢在所有的车站都停靠。 例如, 上 站是第 1站灭通苑北, 目标 -午:站是 14张自忠路站。 乘客先在天通苑北上车到第二个子列 午: 8 (全程关门单元) 的:午:厢, 在非标准停 Φ站雍和宮站 (第 12站)下车, 再上车到该列车的第一个子列 午: 7 (全程停靠单元) 中车 W, 到张自忠路午:站下:午:。 一般说来, 第二个子列车在标准区间上山于没有人 员上下车, 斗:厢的拥挤程度会低一些, 长路稈乘客会舒迠一些, 得到座位的机会也多一些。 在可能的情况 下, 他们会选择这些车厢。

( 3 ) 上车站是标准区问上的 W, H标车站是非标准停靠站。

A) 当路程较短时, 直接上午:到第一个了列:午:的:午:厢, 到目标车站时下车。

B) 路程较长, 并且包含两个或两八以上的非标准停靠站时, 在标准区间的车站上车到第一个 子列乍 7, 等列车到第一个 1 标准停靠 时下车, 改乘另一趟列车的第二个子列车 8。 之后采用 方法 (2 ) 乘坐。 说 实施例 9

问题: 针对实施例 6和实施例 7的问题, 调 五棵松站的站台长度。

对于实施例 6和实施例 7中的. fl.棵松午:站, 把站台加长到能够容纳 12节车厢, 则无论是哪个实例中 的背景, 在 ¾棵松站列午:只需要停靠一次就能够实现让所 有车烟'的乘客上下车。 在其它所有的车站, 列车 的停靠方式无 '改变。 这样的改变能哆在保证实施例 6和实施例 7的运输功能的条件下, 进一歩提升运输 效率。 实施例 10

问题: 对于实施例 5, 调整五棵松^站 ¾站台长度。

对于实施例 5,只把五棵松车站的站台的 度加长到能够容纳 10节车厢,列车在五棵松车站停靠一次, 在其它的所有 站的停靠方式都无变化, 这样处 ¾〖就可使列车实现对实施例 6和实施例 7背景下的客流运 输。 实施例 11

问题: 对于实施例 8, 调 .部分非标准停靠站的站台长度。

线路中的标准 间的分割、 非标准停靠站的选择、 客流分布、 列车编组都与实施例 8完全相同, 只是 对起点站和终点站之外的非标准停靠站进行改 造, 把第 4站立水桥、 第 9站惠新西街南口、 第 12站雍和 宫、 第 17站东单的车站站台的长度加长到能够停 12节 厢。 列车在这些非标准停靠站, 只需停靠一次 就可让 12节车厢的所有想上下:午:的乘客实现上 T车。 山于所有的列车在所有的车站都是一次停靠, 保证 在整个线路上的所有列车基本上都能够以相同 ¾£度运行, 避免不同列车之间的干扰。 但是, 如果停靠时 间过短, 可能使得第二个子列车中的乘 ¾想在非标准停 Φ站换到第一个子列车, 有些不便, 可能造成乘 客必须改乘下一趟列午。 然, 也可适 ^延长停^时间, 让想换乘第一个子列车的乘客, 在非标准停靠站 从第二个子列车下车, 再上:午:到第一个 Γ列: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