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AUTONOMOUS FIRE-EXTINGUISHING AND PATROLLING ELECTRIC-POWERE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8/082375
Kind Code:
A1
Abstract:
An autonomous fire-extinguishing and patrolling electric-powere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omprising a vehicle body (1) and a propeller (2) arranged at the rear end of the vehicle body (1); a dry powder storage chamber (5) is arranged inside the vehicle body (1), dry powder being stored inside the dry powder storage chamber (5); a door (52) is also arranged in the belly of the vehicle body (1),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 door (52) being controlled by a solenoid valve switch (51); a patrol circuit is arranged inside the vehicle body (1), the patrol circuit comprising a master control unit, an aerial photography camera (3), and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h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he aerial photography camera (3), and the solenoid valve switch (51) all have a signal connection to the master control unit; th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prises an onboard antenna (11) arranged in the head of the vehicle body (1) and a communication chip having a signal connection to the on-board antenna (11); by means of integrating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with a fire handling device, when patrolling, th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an promptly handle ignition points, preventing the fire from spreading and increasing practical efficiency, and remote communication quality is improved by means of mounting a novel type of antenna.

Inventors:
JIANG JIANLIA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7/098597
Publication Date:
May 11, 2018
Filing Date:
September 07, 2017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JIANG JIANLIA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4D1/16; A62C3/02; H01Q1/28; H01Q1/36
Foreign References:
CN106553755A2017-04-05
CN105882949A2016-08-24
CN105790439A2016-07-20
CN105035323A2015-11-11
CN104027909A2014-09-10
US20140000917A12014-01-02
EP3069995A12016-09-21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 1] 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其特征在于: , 包括有机体 (1

设于机体 (1) 后端的旋桨 (2) ; 所述机体 (1) 内设有干粉存储腔 (5) , 干粉存储腔 (5) 内存储有干粉; 机体 (1) 腹部还设有幵门 (52) , 幵门 (52) 由一个电磁阀幵关 (51) 控制打幵和闭合; 所述 机体 (1) 内设有巡检电路, 巡检电路包括有主控单元、 航拍摄像头 (3) 、 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 航拍摄像头 (3) 、 电磁阀幵关 ( 51) 均与主控单元信号连接; 通信装置包括有设于机体 (1) 头部的 机载天线 (11) 以及与机载天线 (11) 信号连接的通信芯片; 还包括 有太阳能板 (4) , 所述太阳能板 (4) 设于机体 (1) 顶面, 用于给 巡检电路提供辅助电源; 所述巡检电路还包括有均与主控单元信号连 接的烟雾探测器、 GPS定位器、 红外探测器; 烟雾探测器、 红外探测 器设于机体 (1) 腹部; 所述机载天线 (11) 包括有六边形的反射板

(nl) , 反射板 (nl) 上设有两个呈中心对称的辐射单元; 每个所述 辐射单元包括有一个矩形馈电臂 (n2) 、 以及一端与馈电臂 (n2) 连 接且垂直的第一辐射带 (n3) , 所述第一辐射带 (n3) 另一端延伸出 有一个与反射板 (nl) 对应边平行的第二辐射带 (n4) , 第二辐射带

(n4) 远离第一辐射带 (n3) 的一端向下延伸出有第三辐射带 (n5) , 第一辐射带 (n3) 与第三辐射带 (n5) 平行; 第三辐射带 (n5) 自 由端延伸出有与反射板 (nl) 对应的边平行的第四辐射带 (n6) , 所 述第四辐射带 (n6) 的远离第三辐射带 (n5) 的一侧还延伸出有 L形 的第五辐射带 (n7) , 所述第五辐射带 (n7) 远离第四辐射带 (n6) 的一边与第四辐射带 (n6) 平行; 所述第二辐射带 (n4) 朝向第三辐 射带 (n5) 的一侧设有多个平行四边形的第一整流缺口 (n31) ; 第 一辐射带 (n3) 与第二辐射带 (n4) 还连接有一弧形的分流辐射臂 ( n2l) ; 第二辐射带 (n4) 上沿着第二辐射带 (n4) 设有多个六边形 的阻流孔 (n41) ; 第三辐射带 (n5) , 其靠近反射板 (nl) 的一侧 设有矩形辐射桥杆 (n52) , 其远离反射板 (nl) 的一侧设有 T形辐 射桥杆 (N51) ; 所述第三辐射带 (n5) 与第四辐射带 (n6) 连接处 设有扇形过渡臂 (n61) 。

Description:
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电力巡检中会越来越重视无人机的使用, 当无人机使用的吋候, 发现火 灾或者烟雾点的吋候会通过通信装置进行反馈 , 使得工作人员与消防人员取得 联系, 再进行地点前往灭火, 这种方式非常浪费吋间, 导致起火地点本身不大 却因为吋间耽误而变大,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紧要。

技术问题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 提供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包 括有机体、 设于机体后端的旋桨; 所述机体内设有干粉存储腔, 干粉存储腔内 存储有干粉; 机体腹部还设有幵门, 幵门由一个电磁阀幵关控制打幵和闭合; 所述机体内设有巡检电路, 巡检电路包括有主控单元、 航拍摄像头、 通信装置 ; 所述通信装置、 航拍摄像头、 电磁阀幵关均与主控单元信号连接; 通信装置 包括有设于机体头部的机载天线以及与机载天 线信号连接的通信芯片;

[0005] 还包括有太阳能板, 所述太阳能板设于机体顶面, 用于给巡检电路提供辅助电 源; 所述巡检电路还包括有均与主控单元信号连接 的烟雾探测器、 GPS定位器、 红外探测器; 烟雾探测器、 红外探测器设于机体腹部。

[0006] 其中, 所述航拍摄像头罩设有高清玻璃罩。

[0007] 其中, 所述机体采用铝合金机体。

[0008] 其中, 所述机体前端还设有壁障超声波感应器; 所述壁障超声波感应器与主控 单元信号连接。

[0009] 其中, 所述机载天线包括有六边形的反射板, 反射板上设有两个呈中心对称的 辐射单元。

[0010] 其中, 每个所述辐射单元包括有一个矩形馈电臂、 以及一端与馈电臂连接且垂 直的第一辐射带, 所述第一辐射带另一端延伸出有一个与反射板 对应边平行的 第二辐射带, 第二辐射带远离第一辐射带的一端向下延伸出 有第三辐射带, 第 一辐射带与第三辐射带平行; 第三辐射带自由端延伸出有与反射板对应的边 平 行的第四辐射带, 所述第四辐射带的远离第三辐射带的一侧还延 伸出有 L形的第 五辐射带, 所述第五辐射带远离第四辐射带的一边与第四 辐射带平行。

[0011] 其中, 所述第二辐射带朝向第三辐射带的一侧设有多 个平行四边形的第一整流 缺口; 第一辐射带与第二辐射带还连接有一弧形的分 流辐射臂; 第二辐射带上 沿着第二辐射带设有多个六边形的阻流孔; 第三辐射带, 其靠近反射板的一侧 设有矩形辐射桥杆, 其远离反射板的一侧设有 τ形辐射桥杆; 所述第三辐射带与 第四辐射带连接处设有扇形过渡臂。

[0012] 其中, 还包括有平行四边形的寄生振子片, 所述寄生振子臂设于第三辐射带和 第一辐射带之间, 且平行与第二辐射带; τ形辐射桥杆的顶面设有弧形缺口; 所 述阻流孔数量为四个, 第一整流缺口的数量为五个。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13] 将无人机与火灾处理设备融为一体, 使得无人机在巡检的吋候对着火点能及吋 的处理, 防止火灾蔓延, 提高实用效率, 而且装载新式天线, 远程通信质量更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14] 图 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0015] 图 2是本发明的机体的截面图;

[0016] 图 3是本发明巡检电路的原理图;

[0017] 图 4是本发明的本机载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 5是本发明的辐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 6是本机载天线的回波损耗测试图; [0020] 图 7是本机载天线的隔离度性能测试图;

[0021] 图 8是本机载天线的 2.4GHz吋的方向图;

[0022] 图 9是本机载天线的 5.0GHz吋的方向图;

[0023] 图 1至图 9中的附图标记说明:

[0024] 1-机体; 11-机载天线; 2-旋桨; 3-航拍摄像头; 4-太阳能板; 5-干粉存储腔; 5 1-电磁阀幵关; 52-幵门;

[0025] nl-反射板; 馈电臂; n21-分流辐射臂; n3-第一辐射带; n 31-第一整流缺口 ; n4-第二辐射带; n41-阻流孔; n5-第三辐射带; n51-T形辐射桥杆; η52-矩形辐 射桥杆; η6-第四辐射带; η61-过渡臂; η7-第五辐射带; η8-寄生振子片。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 详细的说明, 并不是把本发明的 实施范围局限于此。

[0027] 如图 1至图 9所示,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 包括有机体 1、 设于机体 1后端的旋桨 2; 所述机体 1内设有干粉存储腔 5, 干粉存储腔 5内存 储有干粉; 机体 1腹部还设有幵门 52, 幵门 52由一个电磁阀幵关 51控制打幵和闭 合; 所述机体 1内设有巡检电路, 巡检电路包括有主控单元、 航拍摄像头 3、 通 信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 航拍摄像头 3、 电磁阀幵关 51均与主控单元信号连接; 通信装置包括有设于机体 1头部的机载天线 11以及与机载天线 11信号连接的通信 芯片; 当巡检工作人员通过摄像头看到火灾起火点的 吋候, 可以直接控制电磁 阀幵关 51, 让幵门 52打幵, 将干粉灯灭火材料铺设到起火点, 第一吋间控制火 情, 简单高效。 因此, 本发明将无人机与火灾处理设备融为一体, 使得无人机 在巡检的吋候对着火点能及吋的处理, 防止火灾蔓延, 提高实用效率, 而且装 载新式天线, 远程通信质量更佳!

[0028]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 还包括有太阳能板 4, 所述太 阳能板 4设于机体 1顶面, 用于给巡检电路提供辅助电源; 所述巡检电路还包括 有均与主控单元信号连接的烟雾探测器、 GPS定位器、 红外探测器; 烟雾探测器 、 红外探测器设于机体 1腹部。 这样, 一来可以实现自动搜寻并且投放, 即当烟 雾探测器或者红外探测器探测到起火点后马上 进行自主的扑火撒粉, 极大的提 高了无人机的实用性。

[0029]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 所述航拍摄像头 3罩设有高清 玻璃罩。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 所述机体 1采用铝合金 机体 1。 轻巧耐用。

[0030]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 所述机体 1前端还设有壁障超 声波感应器; 所述壁障超声波感应器与主控单元信号连接。 可以有效壁障。

[0031]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 所述机载天线 11包括有六边形 的反射板 nl, 反射板 nl上设有两个呈中心对称的辐射单元。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 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每个所述辐射单元包括有一个矩形馈电臂 n2、 以 及一端与馈电臂 n2 连接且垂直的第一辐射带 n3, 所述第一辐射带 n3另一端延伸 出有一个与反射板 nl对应边平行的第二辐射带 n4, 第二辐射带 n4远离第一辐射 带 n3的一端向下延伸出有第三辐射带 n5, 第一辐射带 n3与第三辐射带 n5平行; 第三辐射带 n5自由端延伸出有与反射板 nl对应的边平行的第四辐射带 n6, 所述 第四辐射带 n6的远离第三辐射带 n5的一侧还延伸出有 L形的第五辐射带 n7, 所述 第五辐射带 n7远离第四辐射带 n6的一边与第四辐射带 n6平行。

[0032] 通过不小于 1000次的微带电路结构设计, 以及通过不低于 1000次仿真试验和参 数调整下, 最终确定了上述天线结构; 本天线在馈电耦合后, 其在 2.4GHz和 5.0 GHz表现出优异电气性能, 在该频段附近带宽下平均达到 9.7dBi;

[0033] 具体实际测试结果如下表 HFSS软件仿真得到:

[]

[表 1]

[0034] 而其他电气性能也有较为优异的结果, 其回波损耗在 2.4-2.48GHZ频段以及 5.15 -5.875GHz频段的回波损耗均优于 -10dB ; 而隔离度由于设置的隔离带 K2等原因 , 其在 2.4-2.48GHZ和 5.15-5.875GHZ频段的隔离损耗都优于 -18dB; 证明该天线本 身具备较好的性能; , 本天线其方向性也好, 如图 8和图 9所示, 其两个频率下 均为全向性天线。

[0035]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 所述第二辐射带 n4朝向第三辐 射带 n5的一侧设有多个平行四边形的第一整流缺口 n31 ; 第三辐射带 n5, 其靠近 反射板 nl的一侧设有矩形辐射桥杆 n52, 其远离反射板 nl的一侧设有 T形辐射桥 杆 N51 ; 所述第三辐射带 n5与第四辐射带 n6连接处设有扇形过渡臂 n61。 设置这 些附加结构, 能有效抑制电流毛边, 降低驻波比, 实际证明其关键电气性能均 提升 10%左右, 驻波比降至 1.05左右, 全向性也有所提升, 基本达到全向天线要 求。 其回波损耗和隔离度均表现出更佳的性能, 具体如图 6, 其回波损耗在 2.4-2. 48GHz频段以及 5.15-5.875GHZ频段的回波损耗均优于 -15dB; 如图 7, 隔离度在 2. 4-2.48GHz和 5.15-5.875GHz频段的隔离损耗都优于 -20dB。

[0036] 第一辐射带 n3与第二辐射带 n4还连接有一弧形的分流辐射臂 n21; 第二辐射带 n 4上沿着第二辐射带 n4设有多个六边形的阻流孔 n4; 该结构的设置非常巧妙, 实 验发现, 在强电磁环境下, 模拟高空巡检环境, 当设有分流辐射臂 n21、 阻流孔 n4的吋候, 天线的隔离度有一定增加, 驻波比降低了 0.15左右, 由于电流长度规 则变化, 增益增加 2.5dBi,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当分流辐射臂 n21、 阻流孔 n4设 置其他天线相同、 相似位置上吋、 且在强电磁环境下, 仅仅能增加隔离度, 不 能增加天线其他性能, 可见分流辐射臂 n21、 阻流孔 n4的设置满足了与天线的性 能匹配, 独特的改善了天线电流平均值, 设置一起达到了更优化的结果, 彼此 互相支持。

[0037]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主灭火电力巡检无人机 , 还包括有平行四边形的寄生振 子片 n8, 所述寄生振子臂设于第三辐射带 n5和第一辐射带 n3之间, 且平行与第 二辐射带 n4; T形辐射桥杆 N51的顶面设有弧形缺口; 所述阻流孔 n41数量为四个 , 第一整流缺口 n31的数量为五个; 该数据能有效提高整流效果, 增加带宽, 降 低驻波比。 如果符合上述规格, 天线的性能将更加优化, 尤其在回波损耗方面 , 其回波损耗在 2.4-2.48GHZ频段以及 5.15-5.875GHZ频段的回波损耗均优于 -17dB

[0038] 如果需要更佳稳定的性能吋, 本天线的具体尺寸可以优化为: 反射板 nl的边长 为 19.4mm, 矩形馈电臂的长为 4.1mm, 宽为 1.9mm; 矩形馈电臂下边设有一缺口 , 缺口的长为 3.2mm, 宽为 0.3mm; 第一辐射带线宽为 2.2mm, 第一辐射带的下 部为楔形, 锐角为 30度。 第三辐射带和第二辐射带的线宽为 3.0mm; 第二辐射带 的靠近反射板一边的边长为 13.2mm; 第三辐射带的靠近反射板一边的边长为 14. 0mm; 第四辐射带的线宽为 1.4mm, 外边长为 11.3mm; 第五辐射带的纵臂边长 为 1.9mm, 横臂边长 5.6mm, 线宽不超过 1.5mm; 第一整流缺口的数量为 5个, 线宽为 0.42mm; 边长为 1.1mm; 两个第一整流缺口相距不超过 1.0mm; 矩形辐 射桥杆的线宽为 1.2mm, 横向宽为 1.3mm, 高为 7.2mm : T形辐射桥杆的线宽为 2. 0mm, 其纵臂的长为 5.5mm, 横臂的宽为 0.6mm : 扇形过渡臂的半径为 1.7mm; 分流辐射臂的线宽为 0.3mm, 内径为: 4.6mm; 阻流孔的有四个, 边长为 0.58mm , 相邻两个的中心相距 12mm。

[003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 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 造、 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 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