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BICYCL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063565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bicycle comprises a bicycle frame (10). Two wheel frames (21.22) are rotatably equipped on both ends of the bicycle frame (10), wherein one of the two wheel frames (21.22) is a front wheel frame (21), and the other is a rear wheel frame (22) At least one wheel is equipped on each of the two wheel frames (21,22). The bicycle frame (10) is equipped with the handle bars (41,42) which are movably equipped on both sides of the bicycle frame (10). Connecting devices (53,54) are equipped between the handle bars (41,42) and the two wheel frames (212-2), so that the two wheel frames (21,22) can be controlled by and linked with the handle bars (41,42), the two wheel frames (21,22) can be steered respectively or synchronously, and therefore front wheels and rear wheels can be both controlled to steer by users.

Inventors:
CHEN CHENG-MI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09/075154
Publication Date:
June 03, 2011
Filing Date:
November 26, 2009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CHEN CHENG-MI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2K21/00
Foreign References:
US20090283984A12009-11-19
US6102420A2000-08-15
JPH10278867A1998-10-20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ENZHEN ZHONGYI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CN)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其包含:

车架;

两个轮架, 该两个轮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该车架的两端, 该两个轮架 中的一个为前轮架, 另一个为后轮架, 该两个轮架各自包含有一个轮轴, 该两个轮轴的延伸线平行且不重合, 该两个轮轴各设有至少一个车轮; 至少一个能够同步连动该两个轮架沿相反方向转动的握把, 所述各握 把能够移动地设置在该车架的两侧, 所述各握把形成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 连接部, 所述各握把设有两个连接装置, 其中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在第一连 接部与该前轮架之间, 另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在第二连接部与该后轮架之间, 所述各握把与该两个轮架成连动关系;

动力装置, 该动力装置连接在至少一个车轮上并能够带动该车轮转动。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各握把枢设在 该车架上, 所述各握把能够绕一位于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之间的 枢轴转动。

3、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连接装置为连杆, 所述各连杆枢设在所述各握把与所述各轮架之间。

4、 一种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其包含:

车架;

两个轮架, 所述各两个轮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该车架的两端, 该两个 轮架中一个为前轮架, 另一个为后轮架, 该两个轮架各包含有一个轮轴, 该两个轮轴的延伸线平行且不重合, 该两个轮轴各设有至少一个车轮; 两个能够分别连动前、 后轮架转动的握把, 该两个握把能够移动地设 置在该车架的两侧, 该两个握把各设有一个连接装置, 其中一个连接装置 的自由端连接至前轮架, 另一个连接装置的自由端连接至后轮架; 动力装置, 该动力装置连接在至少一个车轮上并能够带动该车轮转动。

5、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连接装置为连杆, 所述各连杆枢设在所述各握把与所述各轮架之间。

6、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握把相互连接 成连动关系, 该两个握把能够同步连动该两个轮架沿相反方向转动。

7、 一种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其包含:

车架;

两个轮架, 所述各两个轮架可转动地设置在该车架的两端, 该两个轮 架其中一个为前轮架, 另一个为后轮架, 该两个轮架各包含有一个轮轴, 该两个轮轴的延伸线平行且不重合, 该两个轮轴各设有至少一个车轮; 两个握把, 该两个握把能够移动地设置在该车架的两侧, 所述各握把 形成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各握把设有两个连接装置, 其 中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在第一连接部与该前轮架之间, 另一个连接装置连接 在第二连接部与该后轮架之间, 该两个握把与该两个轮架成连动关系, 所 述各握把能够依次连动一个轮架转动;

动力装置, 该动力装置连接在至少一个车轮上并能够带动该车轮转动。

8、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车架的两端各延 伸分叉形成两个相邻的延伸杆, 所述各延伸杆均设有滑槽, 所述各滑槽容 设有弹性体, 所述各两个轮架的两侧滑设在相邻两个延伸杆的滑槽中, 所 述各弹性体抵顶在延伸杆与轮架之间, 所述各弹性体提供弹性力使所述各 轮架随时复位至令该二轮轴相互平行, 所述各这些连接装置为带体, 该两 个握把枢设在该车架的两侧, 令所述各握把可沿一枢轴转动, 所述各第一 连接部与所述各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各握把上枢轴的同一侧。

9、 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车架两端各延伸 形成有托柄, 该两个轮架分别滑设在该两个托柄中, 所述各托柄均设有复 位装置, 该两个复位装置分别抵顶在该两个轮架, 该两个轮架随时复位至 该两个轮轴相互平行, 所述各连接装置为带体, 该两个握把枢设在该车架 的两侧, 所述各握把能够沿枢轴转动, 所述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各第二连 接部位于所述各握把上枢轴的同一侧。

10、 如权利要求 7、 8或 9所述的自行车, 其特征在于, 其中设置在同 一握把上的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连接在该两个轮架相反的一侧。

Description:
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自行车, 特别是关于一种自行车的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公知的自行车大多在车架上装设有前轮与后轮 , 并设有踏板组件, 供 用户踩踏连动后轮转动, 并在前轮装设有转向机构, 在自行车移动时改变 自行车的移动方向。 目前自行车运动风气兴盛, 对于自行车骑乘使用的灵 活度要求也日渐提高, 公知自行车操控的灵活度不足, 逐渐成为使用者做 出特殊动作时的障碍。

如 US4,541,647、 US4,674,762及 US5,069,469等美国专利中, 皆揭露有 与前述相关的自行车, 但这些专利都仅以前轮的转动作为自行车改变 移动 方向的转动手段, 在骑乘时难以灵活地转向做出各种操控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 可供使用者于骑乘时做出各种不 同的操控动作。

为达成上述目的, 本发明所提供的自行车, 其包括有:

车架;

两个轮架, 该两个轮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该车架的两端, 该两个轮架 其中一个为前轮架, 另一个为后轮架, 该两个轮架各自包含有一个轮轴, 该两个轮轴的延伸线平行且不重合, 该两个轮轴各设有至少一个车轮; 至少一个能够同步连动该两个轮架沿相反方向 转动的握把, 所述各握 把能够移动地设置在该车架的两侧, 所述各握把形成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 连接部, 所述各握把设有两个连接装置, 其中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在第一连 接部与该前轮架之间, 另一个连接装置连接在第二连接部与该后轮架 之间, 所述各握把与该两个轮架形成连动关系;

动力装置, 该动力装置连接在至少一个车轮上并能够带动 该车轮转动。 借由此种装置, 本发明可在使用者骑乘时, 供使用者选择转动前轮与 后轮其中一者, 或同时转动前轮与后轮, 其中在改变本发明自行车移动方 向时, 可将前轮与后轮同时沿反方向转动, 以获得较小的回转半径, 从而 使本发明具有灵活的操控性能。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中自行车侧视图。

图 2为本发明中自行车的俯视图。

图 3为本发明中自行车的作动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将握把设置为可滑动实施例的示意 。

图 5为本发明仅设置一个握把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 6为本发明将连接装置设置为带体实施例的侧 图。

图 7为本发明图 6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 8为本发明图 6所示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图 9至图 11为本发明中两个握把分别与两个轮架成连动 系的各种实 图 12为本发明将轮架滑设于托柄时的实施例侧视 。

图 13为本发明图 12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 14为本发明图 12所示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图 15为本发明将轮架滑设于延伸杆时的实施例侧 图。

图 16为本发明图 15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 17为本发明图 15所示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车架 21 : 前轮架

11 : 座椅 22: 后轮架

12: 横杆 23: 轮轴

121 : : 长槽 24: 车轮

13: 托柄 25: 控制柄

14: 水平滑槽 25' : 另一控制柄

15: 垂直滑槽 30: 动力装置

16: 弹簧 41 : 左握把

17: 延伸杆 42: 右握把

43: 第一连接部 44: 第二连接部

51、 52、 53、 54: 连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借由多个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特征 及其预期达成的功效, 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如图 1与图 2所示, 本发明中的自行车包括有车架 10、 两个轮架 21、 22、 动力装置 30、 两个握把 41、 42以及四个连接装置 51、 52、 53、 54。 该车架 10可装设有座椅 11 , 供使用者骑乘本发明时乘坐。 该两个轮架分别 枢设在车架 10两端而且可相对该车架 10转动,其中一个轮架为前轮架 21 , 另一个轮架为后轮架 22, 该两个轮架的自由端各呈分叉状, 并且在各个自 由端均设有轮轴 23 , 使该两个轮轴 23的延伸线相互平行且不重合, 以供分 别装设前轮与后轮。 各图中所示的两个轮轴各装设有一个车轮 24, 在其他 实施例中也可在一个轮轴上装设多个车轮, 这些车轮可沿所述各轮轴旋转, 带动车架在地面上移动, 这些车轮并可在轮架转动时直接或间接受轮架 带 动, 使轮架转动时改变车轮旋转的方向, 进而改变车架受带动的移动方向。 该动力装置 30, 如图 2中所示, 设置为踏板组件, 并连接装设在一个车轮 上, 使该动力装置 30可供踩踏带动车轮转动, 驱动本发明的自行车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 该动力装置也可直接设置为马达并装设在车轮 上, 以电 力驱动马达带动车轮转动, 并装设马达控制装置, 供用户操作控制马达的 动力输出。

该车架 10延伸有横杆 12, 两个握把可移动地分别设置在该横杆 12两 端, 使该两个握把位于车架 10两侧, 并区分为左握把 41与右握把 42。 如 图 1所示, 该两个握把枢设在该横杆 12两端而且可绕枢轴转动, 其中枢轴 可以直接是横杆 12, 也可以是另行设置, 所述各握把均形成有第一连接部 43与第二连接部 44, 且第一连接部 43与第二连接部 44恰好分别位于该枢 轴两侧。 这些连接装置 51、 52、 53、 54各为连杆, 供连接装设在握把与轮 架之间, 其中第一连接部 43与前轮架 21之间枢设有连接装置 51、 52, 第 二连接部 44与后轮架 22之间枢设有连接装置 53、 54, 使握把与轮架成连 动关系, 如图 1与图 3所示, 借此可在握把转动时连动该两个轮架 21、 22, 使该两个轮架 21、 22沿相反方向转动。 如图 4所示, 本发明也可在横杆 12 上开设长槽 121 , 供握把 41、 42可滑动地设置, 此时连接在同一握把上的 两个连接装置应连接在前轮架 21与后轮架 22相异的两侧, 更明确的说, 连接在左握把 41的连接装置 51、 53分别连接至前轮架 21与后轮架 22相 异的两侧, 连接在右握把 42的连接装置 52、 54则与连接在左握把 41的连 接装置 51、 53对称设置, 使握把移动而连动两个轮架转动时, 该两个轮架 仍可沿相反方向转动。 其中, 这些连接装置可设置为连杆, 可同步连动连 杆两端所连接的部件, 使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仅装设左握把 41或右握把 42, 并在该单个握把上装设两个连接装置, 分别连接至前轮架 21与后轮架 22, 形成如图 5所示实施态样, 也可使前、 后轮架同步沿相反方向转动。

如图 6至图 8所示,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 也可依上述实施态样, 将连接装置 51、 52、 53、 54改设为挠性线材或炼带、 皮带等带体, 也可使 该两个握把 41、 42与前、 后轮架 21、 22形成连动关系。

本发明并提供其他实施方式, 可供使用者操纵两个握把时能分别连动 前轮架与后轮架。 如图 9与图 10所示, 该两个握把 41、 42可依图 2与图 4 所示前述设置方式装设, 并将连接装置 52、 53设置为连杆, 在该两个握把 上各枢设一个连接装置, 使该两个连接装置 52、 53的自由端分别枢设在前 轮架 21与后轮架 22上, 使该两个握把可分别与前轮架及后轮架形成连 动 关系, 供使用者分别操控连动该两个轮架转动; 如图 11所示, 也可将连接 装置 51、 52、 53、 54设置为挠性线材、 炼带或皮带等带体, 使两个握把 41、 42各枢设在横杆两端而且可绕枢轴转动, 将连接在同一握把的两个连接装 置连接至同一轮架的两侧, 使该两个握把可分别与前轮架 21 及后轮架 22 形成连动关系; 其中若将该两个握把相互连接, 使该两个握把成连动关系, 也可使两个轮架受握把连动, 同步沿相反方向转动。

图 12与图 13所示, 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实施方式。 该车架 10两端各 延伸设有托柄 13 , 该两个托柄各设有水平滑槽 14与垂直滑槽 15 , 且水平 滑槽 14与垂直滑槽 15相互穿越而呈十字状分布, 该两个轮架各包含有一 个控制柄, 设置在前轮架 21的控制柄 25 , 以及设置在后轮架 22的另一控 制柄 25' , 该两个控制柄分别滑设在该两个托柄的水平滑 槽 14中, 所述各 轮架穿入该两个托柄的垂直滑槽 15后固设在所述各控制柄上, 令所述各轮 架随控制柄滑设于托柄, 并可在水平滑槽 14中旋转。 所述各托柄并且设有 复位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 该复位装置包含有两个弹簧 16, 该两个弹簧分 别卡抵在每个控制柄的两侧,使该控制柄随时 复位至远离该车架 10的中心, 而令该两个轮轴相互平行, 在其他实施例中, 该复位装置也可设置为其他 形式的弹性组件。 该两个握把 41、 42枢设在该横杆 12两端, 并且可绕各 自的枢轴转动, 其中每一个握把的第一连接部 43与第二连接部 44位于枢 轴的同一侧, 这些连接装置 51、 52、 53、 54设置为挠性线材、 炼带或皮带 等带体。 所述各第一连接部 43以及所述各第二连接部 44各设有连接装置, 这些连接装置的自由端各连接至其中一个轮架 的一侧, 其中设置在同一握 把上的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连接在该两个轮架相 反的一侧, 更明确的说, 连 接在左握把 41上的连接装置 51、 53分别连接至前轮架 21与后轮架 22相 异的两侧, 连接在右握把 42的连接装置 52、 54则与连接在左握把 41的连 接装置 51、 53对称设置, 而形成如图 13所示的配置方式。 如图 14所示, 当左握把 41受到拉动转动时, 可拉动连接装置 51 , 间接拉动至前轮架 21 的一侧, 使前轮架 21 —侧在水平滑槽 14内移动, 前轮架 21另一侧则受弹 性体抵靠维持于原位, 使前轮架 21向左侧偏摆旋转, 此时连接在左握把 41 与后轮架 22上的连接装置 53则呈放松状态而未带动后轮架 22转动, 借由 此种结构的设置, 使该两个握把 41、 42可各别连动前轮架 21与后轮架 22 转动。

如图 15与图 16所示, 该车架 10两端也可改设置为呈分叉状的杆体, 而各形成有两个相邻的延伸杆 17, 所述各延伸杆 17设有水平滑槽 14, 其 中每一个轮架滑设在两相邻延伸杆 17的水平滑槽 14中, 且该两个轮架分 别滑设在该车架 10两端, 所述各水平滑槽 14的内部容设有弹簧 16而作为 复位装置, 所述各弹簧 16抵顶在延伸杆 17与轮架 21、 22之间, 并提供弹 性力, 该弹性力使所述各轮架随时远离该车架中心, 而令该两个轮轴相互 平行, 借此也可使该两个轮架供连接装置带动, 如图 17所示, 在水平滑槽 14内滑移而向一侧偏摆旋转。

以上实施方式, 使本发明所提供的自行车可供使用者控制握把 同时转 动前轮与后轮, 在自行车移动转弯时获得较小的回转半径, 或可选择转动 其中一者, 获得特殊的转向效果, 供骑乘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具有进步 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