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CHASSIS FOR HEAVY-LOAD ELECTRIC VEHICLE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174992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chassis for a heavy-load electric vehicle, comprising a frame composed of a left single-unit longitudinal girder, a right single-unit longitudinal girder, and crossbeams, the left single-unit longitudinal girder and the right single-unit longitudinal girder being connected by means of the crossbeams. The left single-unit longitudinal girder comprises an upper longitudinal girder (61) and a lower longitudinal girder (131), the upper longitudinal girder (61) and the lower longitudinal girder (131) being connected by means of vertical beams (22) and slanting beams (24), wherein some of the vertical beams (22) and slanting beams (24) form a triangle with the upper longitudinal girder (61) or the lower longitudinal girder (131). The right single-unit longitudinal girder comprises an upper longitudinal girder (6) and a lower longitudinal girder (13), the upper longitudinal girder (6) and the lower longitudinal girder (13) being connected by means of vertical beams (23) and slanting beams (25), wherein some of the vertical beams (23) and slanting beams (25) form a triangle with the upper longitudinal girder (6) or the lower longitudinal girder (13). The crossbeams comprise a front crossbeam, a middle crossbeam, and a rear crossbeam. Leaf springs are provided below the left single-unit longitudinal girder and the right single-unit longitudinal girder, and tires (21) are provid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left single-unit longitudinal girder and the right single-unit longitudinal girder.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ssis is simple and the frame bears weight evenly and has a strong carrying capacity, thereby providing for a long service life, ensuring stable vehicle movement, and greatly increasing vehicle safety.

Inventors:
LI HUI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76819
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27, 2012
Filing Date:
June 13, 2012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I HUI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2D21/02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10081997A22010-07-22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303644A2012-01-04
CN202130495U2012-02-01
CN201183525Y2009-01-21
US20020066184A12002-06-06
JP2006044400A2006-02-16
Attorney, Agent or Firm:
ZHISHI LAW FIR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N)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CN)
Download PDF:
Claims:
1. 一种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包括车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由左单片纵梁、 右单片纵梁和横梁构成,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通过横梁相连; 左单片纵梁包 括左上纵梁和左下纵梁,左上纵梁和左下纵梁通过左竖梁和左斜梁相连, 部分左 竖梁和左斜梁与左上纵梁或者左下纵梁构成三角形;右单片纵梁包括右上纵梁和 右下纵梁,右上纵梁和右下纵梁通过右竖梁和右斜梁相连, 部分右竖梁和右斜梁 与右上纵梁或者右下纵梁构成三角形; 横梁包括前横梁、 中横梁和后横梁; 左单 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下方设有弹簧板, 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外侧设有轮胎。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横梁包括间 隔设置的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横梁,第一前横梁低于第二前横梁; 中横梁包括间 隔设置的第一中横梁和第二中横梁,第一中横梁高于第二前横梁; 后横梁包括间 隔设置的第一后横梁和第二后横梁, 第一中横梁、第二中横梁、第一后横梁和第 二后横梁等高。

3. 如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单片纵 梁和右单片纵梁外侧中部分别设有左副车架和右副车架,左副车架与左单片纵梁 构成方形框架, 右副车架与右单片纵梁构成方形框架。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上装有驱 动总成, 其包括电机、 电机控制器、 变速器、 传动轴、 驱动后桥和动力电池六个 组成部分, 电机安装在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内侧前部, 电机上方连接电机控 制器, 电机后部依次传动连接变速器、传动轴和驱动后桥, 驱动后桥横跨与车架 中后部。

5.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电池分别 布置于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横梁之间、第一中横梁和第二中横梁之间、左副车架 与左单片纵梁构成的方形框架内和右副车架与右单片纵梁构成的方形框架内。

Description:
一种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工程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市场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 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 汽车对大气的污染严重, 且受到资源的限制, 无法持续现有的各项要求, 将面临被淘汰的趋 势, 取而代之的是电动车辆。 传统的内燃机车辆只按最大承载重量设计底盘 , 而电动车辆为 提高续驶里程, 必须增加动力电池组容量, 同时也增加了车辆底盘的自身重量, 导致其最大 承载重量远远降低, 限制了车辆的运行效率。

众所周知, 我国的营运车辆在运行中都采取无限制超载的 办法来满足各种效益, 而现有 的非承载式车身及底盘在此种超负荷状态下持 续运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 导致底盘大梁 扭曲或弯曲, 满载状态下车辆出现一侧倾斜或中间兜底的现 象,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另外, 现有非承载式车辆底盘都采用槽钢形式, 即纵梁和多个横梁铆接而成, 底盘在满 载状态下根据重物位置主要承重在相对应的底 盘点上, 而不能均匀的分布到底盘的各个点 上, 在颠簸的道路下, 承重点承受着几何倍数的压力, 使得底盘大梁久而久之产生疲劳变 形; 同时, 底盘的槽钢梁结构设计不能承载车辆在转弯或 左右颠簸时产生的横向侧应力, 导 致槽钢梁产生扭曲变形, 车辆底盘使用寿命短, 承载能力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受力均匀、 承载能力强、 行驶稳定、 安全可靠的重 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包括车架, 所述车 架由左单片纵梁、 右单片纵梁和横梁构成, 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通过横梁相连; 左单片 纵梁包括左上纵梁和左下纵梁, 左上纵梁和左下纵梁通过左竖梁和左斜梁相连 , 部分左竖梁 和左斜梁与左上纵梁或者左下纵梁构成三角形 ; 右单片纵梁包括右上纵梁和右下纵梁, 右上 纵梁和右下纵梁通过右竖梁和右斜梁相连, 部分右竖梁和右斜梁与右上纵梁或者右下纵梁 构 成三角形; 横梁包括前横梁、 中横梁和后横梁; 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下方设有弹簧板, 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外侧设有轮胎。

所述前横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前横梁和第二 前横梁, 第一前横梁低于第二前横梁; 中 横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中横梁和第二中横梁 , 第一中横梁高于第二前横梁; 后横梁包括间 隔设置的第一后横梁和第二后横梁, 第一中横梁、 第二中横梁、 第一后横梁和第二后横梁等 高。

所述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外侧中部分别设 有左副车架和右副车架, 左副车架与左单 片纵梁构成方形框架, 右副车架与右单片纵梁构成方形框架。

所述车架上装有驱动总成, 其包括电机、 电机控制器、 变速器、 传动轴、 驱动后桥和动 力电池六个组成部分, 电机安装在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内侧前部 , 电机上方连接电机控 制器, 电机后部依次传动连接变速器、 传动轴和驱动后桥, 驱动后桥横跨与车架中后部。

所述动力电池分别布置于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 横梁之间、 第一中横梁和第二中横梁之 间、 左副车架与左单片纵梁构成的方形框架内和右 副车架与右单片纵梁构成的方形框架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 本发明包括车架和驱动总成, 所述车架由左单片纵梁、 右单片纵梁和横梁构成, 左 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通过横梁相连; 左单片纵梁包括左上纵梁和左下纵梁, 左上纵梁和左 下纵梁通过左竖梁和左斜梁相连, 部分左竖梁和左斜梁与左上纵梁或者左下纵梁 构成三角 形; 右单片纵梁包括右上纵梁和右下纵梁, 右上纵梁和右下纵梁通过右竖梁和右斜梁相连 , 部分右竖梁和右斜梁与右上纵梁或者右下纵梁 构成三角形; 横梁包括前横梁、 中横梁和后横 梁; 本发明结构简单, 自身重量轻, 既保证了大梁强度又提供了动力电池箱体, 在车辆满载 状态下, 能够更好的将重力分配到车架的每一个点上, 保证车架受力均匀, 提高了车架承载 能力和使用寿命, 同时, 左竖梁和左斜梁与左上纵梁或者左下纵梁构成 三角形、 部分右竖梁 和右斜梁与右上纵梁或者右下纵梁构成三角形 , 充分利用三角形的特性迅速吸收特殊条件下 产生的各种应力, 抵御车辆在转弯及恶劣道路下行驶产生的横向 侧应力, 防止车架扭曲变 形, 确保车辆稳定行驶, 可大大提高车辆安全性。

2、 前横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横 梁, 第一前横梁低于第二前横梁; 中 横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中横梁和第二中横梁 , 第一中横梁高于第二前横梁; 采用落差前桥 便于布置驾驶室, 可提高整车布局合理性。

3、 动力电池分别布置于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横梁 之间、 第一中横梁和第二中横梁之 间、 左副车架与左单片纵梁构成的方形框架内和右 副车架与右单片纵梁构成的方形框架内, 可保证前后桥的重量配比, 第一中横梁和第二中横梁之间的电池组采用轴 距间安装方式设 置, 且包括了大部分动力电池, 使车辆重心位于整车中下方, 可保证车辆的轴荷配比, 便于 车身的布置和电池的维护与更换。

4、 本发明适用范围广, 可运用于多种专用车及不同车辆改装。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 1 所示的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其包括车架和驱动总成, 车架由左单片纵梁、 右 单片纵梁和横梁构成, 左单片纵梁包括左上纵梁 61和左下纵梁 131, 左上纵梁 61和左下纵 梁 131通过左竖梁 22和左斜梁 24相连, 部分左竖梁 22和左斜梁 24与左上纵梁 61或者左 下纵梁 131构成三角形; 右单片纵梁包括右上纵梁 6和右下纵梁 13, 右上纵梁 6和右下纵 梁 13通过右竖梁 23和右斜梁 25相连, 部分右竖梁 23和右斜梁 25与右上纵梁 6或者右下 纵梁 13 构成三角形。 横梁包括前横梁、 中横梁和后横梁, 前横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前横 梁 7和第二前横梁 8, 第一前横梁 7低于第二前横梁 8; 中横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中横梁 9和第二中横梁 10, 第一中横梁 9高于第二前横梁 8; 后横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后横梁 11 和第二后横梁 12, 第一中横梁 9、 第二中横梁 10、 第一后横梁 11和第二后横梁 12等高; 采用落差前桥便于布置驾驶室, 可提高整车布局合理性。 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通过第一 前横梁 7、 第二前横梁 8、 第一中横梁 9、 第二中横梁 10、 第一后横梁 11和第二后横梁 12 相连。 在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外侧中部分别设有 左副车架 15和右副车架 14, 左副车架 15与左单片纵梁构成方形框架, 右副车架 14与右单片纵梁构成方形框架。

在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纵梁下方设有前弹簧板 19和后弹簧板 20, 左单片纵梁和右单片 纵梁外侧设有轮胎 21。

驱动总成包括电机 1、 电机控制器 2、 变速器 3、 传动轴 4、 驱动后桥 5和动力电池六个 组成部分, 电机 1采用弹性减震原件固定安装在左单片纵梁和 单片纵梁内侧前部, 即第二 前横梁 8后下方, 可保证电机 1 输出扭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电机 1 上方连接电机控制器 2, 电机 1后部依次传动连接变速器 3、 传动轴 4和驱动后桥 5, 驱动后桥 5横跨与车架中后 部。 动力电池包括电池组 16、 电池组 17和电池组 18, 电池组 16固定安装于第一前横梁 7 和第二前横梁 8之间, 可保证前后桥的重量配比; 电池组 17采用轴距间安装方式布置于第 一中横梁 9和第二中横梁 10之间, 电池组 17包括了大部分动力电池, 使车辆重心位于整车 中下方, 可保证车辆的轴荷配比, 便于车身的布置和电池的维护与更换; 电池组 18 布置于 左副车架 15 与左单片纵梁构成的方形框架内和右副车架 14 与右单片纵梁构成的方形框架 内。

本发明中, 左单片纵梁、 右单片纵梁和横梁由高质量方管或圆管组成桁 架结构。

本发明在车辆满载状态下, 能够更好的将重力分配到车架的每一个点上, 保证车架受力 均匀, 提高了车架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同时, 左竖梁 22和左斜梁 24与左上纵梁 61或者 左下纵梁 131构成三角形、 部分右竖梁 23和右斜梁 25与右上纵梁 6或者右下纵梁 13构成 三角形, 充分利用三角形的特性迅速吸收特殊条件下产 生的各种应力, 抵御车辆在转弯及恶 劣道路下行驶产生的横向侧应力, 防止车架扭曲变形, 确保车辆稳定行驶。

本发明的车架前部上方可安装驾驶室总成、 车架后部主要用于安装后桥总成及提供改装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