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COMBINED ABSORPTION-GENERATION SYSTEM AND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091560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combined absorption-generation system comprises a first absorber (1), a second absorber (2), a generator (3), a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7), a steam-separating chamber (8), several solution pumps (4, 5, 9) and/or a solution throttle (6). Wherein, a route of solution is circulated among the first absorber (1), the second absorber (2), the steam-separating chamber (8) and a second solution pump (5), while another route of solution is circulated among the second absorber (2), a first solution pump (4),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7) and the generator (3), alternatively, the solution enters into the generator (3) from the first absorber (1) and via a third solution pump (9), the second absorber (2), the first solution pump (4)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7) in turn, and then returns into the first absorber (1) via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7), the second absorber (2), the steam-separating chamber (8) and the second solution pump (5) in turn. The first absorber (1)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exterior by a heated medium pipeline and a coolant steam passage, and the steam-separating chamber (8)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exterior by a coolant steam passage. The second absorber (2)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exterior by a coolant steam passage or by a coolant steam passage and a heated medium pipeline, and the generator (3)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exterior by a drive heat medium pipeline and a coolant steam passage. The combined absorption-generation system can be combined with a first condensator (A1), a second condensator (B1), an evaporator (C1) and other components to obtain a third-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Inventors:
LI HUAYU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0/000849
Publication Date:
August 04, 2011
Filing Date:
June 12, 2010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LI HUAYU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25B15/12; F25B27/02; F25B30/04
Foreign References:
CN101586891A2009-11-25
CN101504216A2009-08-12
CN101532748A2009-09-16
CN1268652A2000-10-04
CN2558933Y2003-07-02
JP2004257705A2004-09-16
Download PDF:
Claims:
WO 2011/091560 权 利 要 求 书 PCT/CN2010/000849

1.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 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 流阀 (6) 和第二吸收器 (2 ) 与分汽室 (8) 连通, 分汽室 (8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泵 (5)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溶液 热交换器 (7 ) 与发生器 (3) 连通, 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7 ) 与第 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还分别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发生器(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其中,发生器变为精熘塔时,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精熘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2.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 溶液泵、 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 再加上溶液节流阀或第三溶液泵所组成;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或经溶液节流阀 (6)或经第三溶液泵 (9) 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二 吸收器 (2 )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溶液热交换器 (7) 与发生器 (3) 连通, 发生器 (3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7 )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8) 连通, 分汽室 (8)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8)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发生器(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其中, 发生器变为精馏塔时, 第二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溶液热交换器 (7 ) 与精熘塔连通, 精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 热交换器(7)和第二吸收器(2) 与分汽室 (8)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冷剂液泵和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 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1 )连通, 第一冷凝器(A1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阔

(D1 )与第二蒸发器(F1 )连通,将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1 )连通,第二冷凝器(B1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E1 ) 与第一蒸发器(C1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F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一冷凝器(A1 )还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1 )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 器(C1 )和第二蒸发器(F1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F1 ) 时, 第一冷凝器 (A1 )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D1 ) 与第一蒸发器 (C1 )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1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冷剂液泵、 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1)连通,存在第三溶液泵(9) 时第一冷凝器 (A1)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1) 与第二蒸发器 (F1) 连通后第二蒸发 器 (F1)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D1) 与第一蒸发器 (C1) 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

(6) 时第一冷凝器 (A1)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D1) 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后第一 蒸发器 (C1)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1) 与第二蒸发器 (F1)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1)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D1) 与第一蒸发器 (C1)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 (G1) 与第二蒸发器(F1)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1)连通, 第二冷凝器(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冷剂液泵 (E1) 与第一蒸发器(C1)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 (C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F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一 冷凝器 (A1)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1)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1) 和第二蒸发器 (F1)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 第二蒸发器(F1)和第二节流阔 (G1)时, 第一冷凝器(A1)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D1) 与第一蒸发器 (C1)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 一蒸发器 (C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 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阔、 第二节流阔、 冷剂 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为低压发生器, 形成基 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二吸收器 (2) 经第一溶液泵

(4)增设稀溶液管路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2)与第二发生器(D2)连通,第二发生器(D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D2)连通后 第二发生器 (D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 与第一冷凝器 (A2) 连通——第一发 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D2)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D2)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闽 (F2) 与第二蒸发器 (12)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2)连通, 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 与第一蒸发器(C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 器(C2)和第二蒸发器 (12)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12) 时, 第一冷凝器 (A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 第一蒸 发器 (C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为低 压发生器,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由第二吸收器 (2)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经第一溶液泵 (4) 增设稀溶液管路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第二发生器 (D2 ) 连通, 第二发生器(D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3)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7 ) 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8)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 生器(D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D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 与第一冷凝器(A2) 连通——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D2)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2)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9)时第一冷凝器(A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发器 (12) 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12) 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2)与第一蒸发器(C2 )连通、或存在溶液节流阀(6)时第一冷凝器(A2 )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 (C2) 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 与第二蒸发器 (12)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2 )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 发器 (12)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2)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 与第一 蒸发器 (C2)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A2)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2) 和第二蒸发器 (12 )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12) 和第三 节流阀 (K2) 时, 第一冷凝器 (A2 )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 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 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以第二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一发生器为低压发 生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一吸收器 (1 )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2 ) 与第二发生器(D2)连通, 第 二发生器(D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2 )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第二发 生器(D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D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 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 与第一冷凝器 (A2) 连通——第二发生器 (D2) 产生的冷剂 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 )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发生器(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2)连通, 第一冷凝器(A2)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2) 与第二蒸发器(12)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2)连通, 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 与第一蒸发器(C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将第二吸收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C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2)和第二蒸发器(12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12) 时, 第一冷凝器 (A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以第二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 一发生器为低压发生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 第一吸收器(1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J2 )后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2)与第二 发生器 (D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第一吸 收器 (1 )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D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 后第一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 )连通第一冷凝器(A2)——第二发生 器 (D2)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2)连通, 存在第 三溶液泵 (9) 时第一冷凝器 (A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发器(12)连 通后第二蒸发器 (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 或存 在溶液节流阀(6)时第一冷凝器(A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F2)与第一蒸发器(C2)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 (C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 (K2) 与第二蒸发器 (12) 连通、 或 第一冷凝器 (A2)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 连通和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发器(12 )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2 )连通, 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 ) 与第一蒸发器(C2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将第二吸收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2)和第二蒸发器(12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12) 和第三节流阔 (K2) 时, 第一冷凝器 (A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 (2) 连 通, 第一蒸发器 (C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三溶液 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 节流阀、 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为低压发 生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一吸收器 (1 )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2) 与第二发生器(D2)连通, 第 二发生器(D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将第一 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 器 (D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D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 与第一冷凝器 (A2) 连通——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D2)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 )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 (F2 ) 与第二蒸发器 (12)连通, 将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2)连通, 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冷剂液泵 (G2) 与第一蒸发器 (C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 (C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冷凝器 (A2 )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 和第二蒸发器 (12)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 第二蒸发器(12)时, 第一冷凝器(A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2)与第一蒸发器(C2)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1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 二发生器为低压发生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 第一吸收器(1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J2 ) 后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2) 与第二 发生器 (D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第一吸 收器(1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D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D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 (E2) 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发生器 (3)产生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D2) 的驱动热 介质, 第二发生器 (D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 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时第一冷凝器 (A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发器 (12) 连通后第二蒸发 器 (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

(6) 时第一冷凝器 (A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C2)连通后第一 蒸发器 (C2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 与第二蒸发器 (12 )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2)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三节流阔 (K2) 与第二蒸发器(12)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2)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冷剂液泵 (G2 ) 与第一蒸发器(C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 (C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一 冷凝器 (A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 和第二蒸发器 (12)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 第二蒸发器(12 )和第三节流阀(K2)时, 第一冷凝器(A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 一蒸发器 (C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1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 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一发 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 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 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二吸收器(2 )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第二发生器 (D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D2)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7 ) 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D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D2)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 ) 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发生器 (3 )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 为第二发生器(D2 )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2)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二蒸发器 (12) 连通, 将 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2)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 将第 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 (1)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12)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 和第二蒸犮器 (12) 还 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12) 时, 第一冷凝器 (A2) 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1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阔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7)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吸收器(2) 与分汽室(8)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2)与第二发生器(D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D2)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吸收器(2) 与分汽室 (8)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D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一 一第一发生器 (3)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D2)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2)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时第一冷凝器(A2)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发器 (12) 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12) 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 (6) 时第一冷凝器 (A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 (C2) 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发器 (12)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2)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 发器 (12)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2)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 与第一 蒸发器 (C2)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A2)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2) 和第二蒸发器 (12)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12) 和第三 节流阀 (K2) 时, 第一冷凝器 (A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1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三溶 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 二节流阀、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三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二吸收器(2 )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 第二发生器 (D2 )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 )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D2)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 与第 一冷凝器(A2)连通——第二发生器(D2)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3) 的驱动热介 质,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 (A2)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二蒸 发器 (12) 连通, 将分汽室 (8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2 )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 ) 与第一 蒸发器 (C2)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2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一冷凝器(A2)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2) 和第二蒸发器 (12)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12) 时, 第 一冷凝器(A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2 )与第一蒸发器(C2)连通, 第一蒸发器(C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1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三节流阔, 形^ g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 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和第二吸收器(2 )与分汽室(8)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J2)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 与第二发生器 (D2 )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 )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D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D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后第一发生器(3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 与第一冷凝器 (A2 ) 连通——第二发生器 (D2) 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 ) 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 时第一冷凝器 (A2 )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发器 (12) 连通后第二蒸发 器 (1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 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

(6) 时第一冷凝器 (A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 与第一蒸发器(C2)连通后第一 蒸发器 (C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发器 (12)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2)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陶 (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三节流阀 (K2) 与第二蒸发器 (12)连通, 将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2)连通, 第二冷凝器(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冷剂液泵 (G2 ) 与第一蒸发器(C2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 (C2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第一 冷凝器 (A2 )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 )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 ) 和第二蒸发器 (12)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 第二蒸发器(12)和第三节流阀(K2)时, 第一冷凝器(A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F2) 与第一蒸发器 (C2 )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第 一蒸发器 (C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1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 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 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 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二吸收器(2)经第一溶液泵(4)增设 稀溶液管路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 与第二发生器 (D3) 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K3) 与第三发生器 (E3)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J3)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第三发生器(E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3)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D3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D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 流阀(F3 )与第一冷凝器(A3 )连通——第一发生器(3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D3)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E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E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 ) 与第一冷凝器 (A3 ) 连通——第二发生器 (D3)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 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E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 (A3)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 与第二蒸 发器 (L3 )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3 )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 与第一 蒸发器 (C3 )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L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A3)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B3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3 ) 和第二蒸发器 (L3)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3) 时, 第 一冷凝器(A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H3)与第一蒸发器(C3)连通, 第一蒸发器(C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1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二吸收器 (2) 经第一 溶液泵 (4)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与第二发生器(D3)连通和再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 与第三发生器 (E3 )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之后和第三发生器 (E3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之 后均与第一发生器 (3)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8)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D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D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 流阀(F3)与第一冷凝器(A3)连通——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D3) 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3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E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E3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G3 ) 与第一冷凝器 (A3 ) 连通——第二发生器 (D3)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 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E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权 利 要 求 书

一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与第一冷凝器(A3)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时第一冷凝器(A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 流阀 (03 ) 与第二蒸发器 (L3)连通后第二蒸发器(L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蒸发器(C3)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 (6) 时第一冷凝器(A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H3)与第一蒸发器(C3)连通后第一蒸发器(C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03) 与第二蒸发器 (L3)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3)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 一蒸发器 (C3 )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03 ) 与第二蒸发器 (L3) 连通, 将分汽 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3)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 ) 与第一蒸发器 (C3) 连通, 将第 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L3 )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 )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 ) 和第二蒸发器 (L3 ) 还 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3) 和第四节流阀 (03 ) 时, 第一 冷凝器 (A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 (H3) 与第一蒸发器 (C3)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一蒸发器(C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 (2) 连通。

1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三溶液 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形 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一吸收器 (1 ) 增设稀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后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与第二发生器(D3 )连通和再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 与第三发生器 (E3)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 )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第三发生器(E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K3)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 (D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 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3) 与第一冷凝器 (A3) 连通——第二发生器 (D3) 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E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E3)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 ) 与第一冷凝器(A3 )连通——第一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 作为第三发生器(E3 ) 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E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3 )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 )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二蒸发器 (L3 ) 连通, 将 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L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3)连通, 第二冷凝器(B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冷剂液泵 (13) 与第一蒸发器 (C3 )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一冷凝器 (A3 )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 ) 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 和第二蒸发器 (L3 )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3) 时, 第一冷凝器 (A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 蒸发器 (C3 )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1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泵 和第四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一吸收 器(1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M3)后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 与第二发生 器 (D3) 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与第三发生器 (E3)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 )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第三发生器(E3 )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D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3 )连通后第 一发生器(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3 ) 与第一冷凝器(A3)连通——第二发生器

(D3)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E3 )连通后第三发生 器 (E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 与第一冷凝器 (A3) 连通——第一发生器 (3 )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 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E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A3 )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时第一冷凝器(A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 流阀 (03) 与第二蒸发器(L3)连通后第二蒸发器(L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蒸发器(C3 )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 (6) 时第一冷凝器(A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阔 (H3)与第一蒸发器(C3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C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03) 与第二蒸发器 (L3 )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3)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 一蒸发器 (C3 )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03) 与第二蒸发器 (L3 ) 连通, 将第一 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L3) 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 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3)连通, 第二冷凝器(B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 液泵 (13 ) 与第一蒸发器 (C3 )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 )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3 )和第二蒸发器(L3)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3 ) 和第四节流阀 (03 ) 时, 第一冷凝器 (A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蒸发器 (C3)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 (2) 连 通, 第一蒸发器 (C3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1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 二节流阔、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 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J3 ) 与第二发生器 (D3 )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J3) 与第三发生器 (E3 ) 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K3)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 第二发生器(D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E3 )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E3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 (F3) 与第一冷凝器 (A3)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三发生器(E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3)连 通后第一发生器(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 与第一冷凝器(A3)连通——第三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发生器 (E3)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3)连通, 第 一冷凝器 (A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二蒸发器 (L3) 连通, 将第一吸收 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L3)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将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3)连通, 第二冷凝器(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3) 与第一蒸发器 (C3)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 和第二蒸发器 (L3)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 发器 (L3) 时, 第一冷凝器 (A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蒸发器 (C3) 连 通, 第一蒸发器 (C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2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阔、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阔、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 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与第二发生器 (D3)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与第三发生器 (E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K3) 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 第二发生器(D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发生器(E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E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F3)与第一冷凝器(A3) 连通——第二发生器 (D3)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 生器(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三发生器(E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 器 (3) 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 与第一冷凝器 (A3) 连 通——第三发生器(E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3)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3) 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时第一冷凝器(A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03)与第二蒸 发器(L3)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L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蒸发器(C3) 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 (6) 时第一冷凝器(A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 蒸发器(C3)连通后第一蒸发器(C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03)与第二蒸发器(L3)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3)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蒸发器 (C3) 连通 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03) 与第二蒸发器(L3)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 将第二 吸收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L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2)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冷凝器 (B3)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 与第一蒸发 器 (C3)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 还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 和第二蒸发器 (L3)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C35 和第四节流阀 (03) 时, 第一冷凝器 (A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蒸发器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C3)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一蒸发器(C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2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 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和 第四溶液泵,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与第二发生器(D3)连通, 第二 发生器 (D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3)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与第三发生器

(E3 )连通, 第三发生器(E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3)、 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J3)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三发生器 (Ε3) 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3)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D3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3) 与 第一冷凝器 (A3) 连通——第三发生器 (Ε3)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D3) 的驱动 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D3)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 与第 一冷凝器(A3 )连通——第二发生器(D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3) 的驱动热介 质,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 (A3 )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 )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Η3) 与第二蒸 发器(L3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3)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 (L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Β3)连通, 第二冷凝器(Β3)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 与第一蒸发器 (C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Ε3) 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A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Β3)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 和第二蒸发器 (L3)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3) 时, 第一冷凝器 (A3 )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 (Η3) 与第一蒸发器 (C3 )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22.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泵、 第五溶液泵和第四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吸收器(2)与分汽室 (8)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Μ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 第二发生器 (D3)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 (Ν3 ) 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Κ3 ) 与第三发生器 (Ε3 ) 连通, 第三发生器 (Ε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Κ3)、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 室(8)连通,第三发生器(E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D3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D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3 ) 与第一冷凝器 (A3 ) 连通——第三发生器 (E3) 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D3)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 (D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 再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 ) 与第一冷凝器 (A3) 连通——第二发生器 (D3) 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3 ) 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时 第一冷凝器 (A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03) 与第二蒸发器 (L3) 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L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H3)与第一蒸发器(C3)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6) 时第一冷凝器 (A3 )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蒸发器 (C3) 连通后第一蒸发 器(C3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03 ) 与第二蒸发器 (L3)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A3)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 与第一蒸发器 (C3)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 阔 (03) 与第二蒸发器(L3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 一蒸发器 (C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L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将分汽室(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3)连通, 第 二冷凝器(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3)与第一蒸发器(C3 )连通, 第三发生器(E3 )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 冷凝器 (B3 )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 ) 和第二蒸发器 (L3) 还分别 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3 ) 和第四节流阀 (03) 时, 第一冷凝 器(A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 (H3 ) 与第一蒸发器 (C3)连通, 第一吸收器(1 )有稀 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第一蒸发器(C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2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去掉溶液节流阀 (6) 并将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6)和第二吸收 器 (2) 与分汽室 (8)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 与吸收-蒸发器 (D4) 连通、 吸收-蒸发器 (D4 )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 和第二吸收器(2 ) 与分汽室(8 )连通, 将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 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4)连通, 第一冷凝器(A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 流阀 (E4) 与第二蒸发器(J4)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第一蒸发器(C4)或第二冷凝器(B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4)与吸收-蒸发器(D4)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4)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4)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J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4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F4) 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4)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 发器(C4)和第二蒸发器(J4)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J4) 时, 第一冷凝器 (A4)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E4) 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2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去掉溶液节流阔 (6) 并将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6)和第二吸收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器 (2) 与分汽室 (8)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 与吸收-蒸发器 (D4) 连通、 吸收-蒸发器 (D4)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 和第二吸收器(2) 与分汽室(8)连通, 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 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4)连通, 第一冷凝器(A4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阀 (E4) 与第二蒸发器(J4)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冷凝器 (B4) 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F4) 与吸收-蒸发器 (D4) 连通后吸收-蒸 发器(D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冷剂液泵 (F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 (H4) 与第一蒸发器(C4)连通, 第一蒸发器(C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 器(D4)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J4)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 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4)连通, 第一冷凝器(A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 和第二蒸发 器(J4)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J4)时, 第一冷凝器(A4 )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 (E4) 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 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2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或经 第三溶液泵(9 ) 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 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 液泵或第三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蒸发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 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或经第三溶液泵 (9 ) 与第 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4) 与吸收- 蒸发器(D4)连通, 吸收-蒸发器(D4)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4)或经第三 溶液泵 (9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 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将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4)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 泵(9) 时第一冷凝器(A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H4) 与第二蒸发器(J4)连通后第 二蒸发器 (J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 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 或无第三溶 液泵 (9 ) 时第一冷凝器 (A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 与第一蒸发器(C4)连通后 第一蒸发器 (C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H4) 与第二蒸发器 (J4) 连通、 或第一冷 凝器 (A4)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 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 (H4) 与第二蒸发器(J4)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或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4) 与吸收-蒸发器(D4)连通 后吸收-蒸发器(D4)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4) 与吸收-蒸发器 (D4)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4) 再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D4)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J4)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将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4)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F4) 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4)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 冷凝器 (B4)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 和第二蒸发器 (J4) 还分别 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J4) 和第二节流阀 (H4) 时, 第一冷凝 器 (A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 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2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 或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 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7) 与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 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7)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 与发生器 (3) 连通, 将发生器(3)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G4) 与第三吸收器 (L4) 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L4)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4)连通, 第一冷凝器 (A4)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节流阀 (E4) 与第二蒸发器(J4)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4)连通, 第二冷凝器(B4)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F4) 与第一蒸发器(C4)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J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确定为第二蒸发器(J4)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冷剂液泵 (14) 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 收器 (L4) 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 (A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H4) 与第一吸收 器(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L4)连通, 第三吸收器(L4) 和第一冷凝器 (A4)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 还有冷却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4)和第二蒸发器(J4)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J4) 时, 第一冷凝器 (A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 与第一 蒸发器(C4)连通, 第一蒸发器(C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14)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L4)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A4)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H4) 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吸收器 (L4)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2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节流 阀、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 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 与发生器 (3) 连通, 将发生 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8) 连通调整 为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4) 与第三吸收器(L4)连通后第三吸收 器 (L4)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8) 连通, 将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4)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时第一冷凝器 (A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H4) 与 第二蒸发器 (J4) 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J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 与第一蒸发 器(C4)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6)时第一冷凝器(A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E4) 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 (C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H4) 与第二蒸 发器 (J4)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4)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 与第一蒸发器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C4)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H4) 与第二蒸发器(J4)连通, 将分汽室 (8)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4)连通, 第二 冷凝器 (B4)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F4 ) 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 将第一吸收 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J4)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 蒸发器(C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4)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L4) 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 (A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三节流阀 (K4)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L4) 连通, 第三吸收器 (L4) 和第一冷凝器 (A4)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 和第二蒸发器 (J4) 还 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J4) 和第二节流阀 (H4) 时, 第一 冷凝器 (A4)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 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一蒸发器(C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 (2) 连通。

2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节流阀、 第一冷 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 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吸收 蒸发器 (D5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 发生器 (Ε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Ε5)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 与吸收- 蒸发器 (D5)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Α5 )连通, 第一冷凝器(Α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5) 与第二蒸发器(L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5)或第二冷凝器(Β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Κ5) 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后 吸收-蒸发器 (D5)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Ε5 ) 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5)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L5)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Β5 ) 连通, 第二冷凝器 (Β5)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5) 与第一蒸发器 (C5) 连通, 第一冷凝器 (Α5)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 冷凝器 (Β5)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 和第二蒸发器 (L5) 还分别 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Ε5)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 第二蒸发器 (L5) 时, 第一冷凝器 (Α5 )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5 ) 与第一蒸发器 (C5)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2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三 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二蒸发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吸 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吸收-蒸发器 (D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 与第二发生 器(Ε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Ε5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 与吸收-蒸发器

(D5)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 WO 2011/091560 权 利 要 求 书 PCT/CN2010/000849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与第二蒸发器(L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器

(C5) 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5) 与吸收-蒸发器 (D5)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5 ) 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和第二发生器(E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 冷剂液泵 (G5)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J5) 与第一蒸发器 (C5) 连通, 第一 蒸发器 (C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5)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L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5) 连 通, 第一冷凝器 (A5 )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 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 ) 和第二蒸发器 (L5 )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E5)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5 ) 时, 第一冷 凝器 (A5)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5) 与第一蒸发器 (C5)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3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或经 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 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阔、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 泵、 第四溶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蒸发器, 形成基于 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 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吸收-蒸发器(D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H5)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5 ) 与第二发生器 (E5 ) 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5) 与吸收-蒸发器 (D5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5)连通, 第一冷凝器(A5)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J5 ) 与第二蒸发器 (L5 ) 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L5)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阔 (F5 ) 与第一蒸发器 (C5 )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5 )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与第一蒸发器 (C5)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 (C5)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J5 ) 与 第二蒸发器 (L5)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5)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与第一 蒸发器 (C5 )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J5) 与第二蒸发器 (L5) 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5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 泵(K5)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5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和第二发生器(E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5 )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N5) 与吸收-蒸发器 (D5)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5) 再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E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 通, 第一蒸发器 (C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5)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L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5 )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 )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5) 与第一蒸发器 (C5)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 )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 还有冷却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5)和第二蒸发器(L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5) 和第二节流 阀 (J5 ) 时, 第一冷凝器 (A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与第一蒸发器(C5)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3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WO 2011/091560 权 利 要 求 书 PCT/CN2010/000849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三 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二蒸发器,.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 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6)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8)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 第二发生器 (E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吸 收-蒸发器(D5)连通, 吸收-蒸发器(D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5)连通, 第一冷凝器(A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5) 与第二蒸发器(L5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 蒸发器 (C5 ) 或第二冷凝器 (B5 )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K5) 与吸收-蒸发器 (D5)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5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E5)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L5)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5)连通, 第二冷凝器(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 剂液泵(G5 ) 与第一蒸发器(C5)连通, 第一冷凝器(A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 和第二蒸发器 (L5) 还 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E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L5) 时, 第一冷凝器 (A5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5 ) 与第一蒸发器(C5)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3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吸收-蒸发器、第二发生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蒸发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吸收 -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 或 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E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吸收-蒸发器 (D5) 连通, 吸收-蒸发器 (D5) 再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 ) 或溶液节流阔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 ) 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9)时第一冷凝器(A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J5 )与第二蒸发器(L5) 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L5)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 与第一蒸发器 (C5) 连通、 或 存在溶液节流阀(6)时第一冷凝器(A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F5)与第一蒸发器(C5)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 (C5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J5) 与第二蒸发器 (L5) 连通、 或 第一冷凝器 (A5 )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 与第一蒸发器 (C5 ) 连通和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J5) 与第二蒸发器(L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5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5)与吸收-蒸发器(D5) 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5)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E5)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N5)与吸收-蒸发器(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D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E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第一蒸发器(C5 )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5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 (L5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5)连通, 第二冷凝器(B5)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5) 与第一蒸发器 (C5 )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 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5 ) 和第二蒸发器 (L5)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5) 和第二节流阀 (J5 ) 时, 第一冷凝器 (A5 ) 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与第一蒸发器(C5)连通, 吸收-蒸发器 (D5 )有稀溶液管路 直接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第一蒸发器(C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3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节流阀或 第二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蒸发器和第三吸收器, 形成基于复合 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第三吸收器(M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 15 )与第二发生器(E5)连通, 第二发生器(E5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 与第三吸收器 (M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 与第二蒸发器 (L5 ) 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1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确定为第二蒸发器(L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 液泵(K5 ) 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M5) 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A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J5)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M5)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M5)连通, 将第 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5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L5)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5)连通, 第二冷凝器(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冷剂液泵 (G5 ) 与第一蒸发器 (C5) 连通, 第三吸收器 (M5) 和第一冷凝器 (A5) 还分别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 器 (C5) 和第二蒸发器 (L5 )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5 ) 时, 第一冷凝器 (A5) 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节流阀 (F5) 与第一蒸发器 (C5)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2 )连通, 第一蒸发器(C5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K5 )与第一吸收器(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M5)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A5)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J5 ) 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吸收器 (M5 ) 连通。

3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 泵、 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 第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蒸发器和第三吸收 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 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第三吸收器 (M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5)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E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 与第三吸收器 (M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一冷凝器(A5)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时第一冷凝器(A5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 闽 (J5) 与第二蒸发器 (L5) 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L5)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与第一蒸发器(C5)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 (6) 时第一冷凝器(A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节流阔 (F5)与第一蒸发器(C5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C5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J5 ) 与第二蒸发器 (L5)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5)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与第 一蒸发器 (C5)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J5 ) 与第二蒸发器 (L5) 连通, 将第一 吸收器(1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5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 剂液泵(K5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1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M5) 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 (A5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N5 ) 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后第一吸收器 (1 )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M5)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M5)连通, 将第 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L5)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5 )连通, 第二冷凝器(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冷剂液泵 (G5) 与第一蒸发器 (C5 ) 连通, 第三吸收器 (M5 ) 和第一冷凝器 (A5) 还分别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 器 (C5 ) 和第二蒸发器 (L5)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L5 ) 和第二节流阀 (J5) 时, 第一冷凝器 (A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 与第一蒸发器 (C5 )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 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第一蒸发器(C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3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3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将第三吸收器(M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 第二发生器(E5 )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M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05 )与第一发生器(3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 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 )与第二发生器(E5)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 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0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与第二吸 收器(2)连通, 得到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4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将第三吸收器 (M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E5) 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 (M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5) 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05 ) 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 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E5)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 室(8)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05)、 第一溶液热交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换器(7 )和第二吸收器(2 ) 与分汽室(8 )连通, 得到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第 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三溶 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节 流阀、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E6)连通, 第三吸收器(E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 与第二发生器(D6)连通, 第二 发生器 (D6)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吸收器 (E6) 连通, 第二发 生器 (D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6)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6) 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节流阀 (F6) 与第二蒸发器(J6)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 (C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J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将分 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6)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 第二 发生器 (D6)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 和第一冷凝器 (A6) 还分 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 发器(C6)和第二蒸发器(J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J6) 时, 第一冷凝器 (A6)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3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 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将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E6)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二发生 器 (D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吸收器

(E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6) 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 泵(9 ) 时第一冷凝器(A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M6) 与第二蒸发器(J6)连通后第 二蒸发器 (J6)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 (F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 或存在溶液 节流阀 (6) 时第一冷凝器 (A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6) 与第一蒸发器(C6)连通 后第一蒸发器 (C6)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M6) 与第二蒸发器 (J6) 连通、 或第一 冷凝器 (A6)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 (M6) 与第二蒸发器(J6)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J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6)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 与第一蒸发器(C6)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 和第一冷凝器 (A6)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 一蒸发器 (C6) 和第二蒸发器 (J6)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器 (J6) 和第二节流阀 (M6) 时, 第一冷凝器 (A6)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6) 与第 一蒸发器 (C6) 连通, 第一吸收器 (1 )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一蒸 发器 (C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3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节流阀、 冷剂液 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 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将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E6)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 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二发生器 (D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吸收器 (E6) 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泵(9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6)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 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第二发 生器 (D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6)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6) 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节流阀 (F6) 与第二蒸发器(J6)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 (C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J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 将分 汽室(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6)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 第二 发生器 (D6)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 和第一冷凝器 (A6) 还分 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 发器(C6)和第二蒸发器(J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J6) 时, 第一冷凝器 (A6)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4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 合吸收 -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吸收器 (E6)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7 )与第一发生器(3 )连通确定为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发生器(D6)连通,第二发生器(D6)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吸收器 (E6) 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 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6) 与第一发生器(3 )连通, 将第 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8) 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和第二吸收器 (2 ) 与分汽室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6)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时第一冷凝器 (Α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Μ6)与 第二蒸发器 (J6) 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J6)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6) 与第一蒸发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器(C6)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6)时第一冷凝器(A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F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 (C6)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M6) 与第二蒸 发器 (J6) 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 (A6)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6) 与第一蒸发器

(C6)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M6)与第二蒸发器(J6)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1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6)连通, 第二冷凝器(B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 与第一蒸发器(C6)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J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 和第一冷凝器 (A6)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 还有冷却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C6)和第二蒸发器(J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C6) 和第二节流阀 (M6) 时, 第一冷凝器 (A6)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节流阀(F6)与第一蒸发器(C6)连通,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4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 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 有冷 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 (E6) 和第三冷凝器 (L6) 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 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发生器(D6)连通,第二发生器(D6)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吸收器 (E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6)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

(F6) 与第三冷凝器 (L6) 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M6) 与 第二蒸发器( J6)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 (J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将分汽室 (8 )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6)连通,第二冷凝器(B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 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一冷凝器(A6)还分别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6) 和第二蒸发器 (J6)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J6) 时, 第 三冷凝器(L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M6)与第一蒸发器(C6)连通, 第一蒸发器(C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4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冷凝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 形成 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 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E6)和第三冷凝器(L6)连通, 第三吸收器(E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6)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二发生器 (D6) 连通, 第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二发生器 (D6)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吸收器 (E6) 连通, 第二 发生器 (D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6)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6) 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一节流阀 (F6) 与第三冷凝器 (L6) 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 时第三冷凝器 (L6)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N6) 与第二蒸发器 (J6) 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J6) 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节流阀(M6 )与第一蒸发器(C6)连通、或存在溶液节流阀(6)时第三冷凝器(L6)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M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 (C6) 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N6) 与第二蒸发器 (J6) 连通、 或第三冷凝器 (L6)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 (M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N6) 与第二蒸 发器 (J6) 连通, 将分汽室 (8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6) 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 与第一 蒸发器 (C6)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J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D6)还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L6)、 第三吸收器(E6)和第一冷凝器(A6)还分别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6) 和第二蒸发器 (J6)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J6) 和第三节流阀 (N6) 时, 第三冷凝器 (L6)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6) 与第一蒸发器

(C6)连通,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4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 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 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阔,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 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二发生器(D6)连通, 第 二发生器 (D6)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吸收器 (E6) 连通, 第三 吸收器(E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6)与第一发生器(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 第二吸收器(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 (E6) 和第三冷凝器 (L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A6)连通,第一冷凝器(A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F6) 与第三冷凝器 (L6) 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M6) 与第二蒸 发器(J6)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C6)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 (J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B6)连通, 第二冷凝器(B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 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一冷凝器(A6)还分别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B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C6) 和第二蒸发器 (J6)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J6) 时, 第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 00849 三冷凝器(L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M6)与第一蒸发器(C6)连通, 第一蒸发器(C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4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权利要求 2所述、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9) 或溶液节流阀 (6)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冷凝器、 第二节流阀 和第三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 (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发生器

(D6)连通, 第二发生器(D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三吸收器(E6) 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6)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 与 第一发生器(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吸 收器(2)与分汽室(8)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8)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3 )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Ε6)和第三 冷凝器 (L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6) 连通, 第一冷 凝器 (Α6)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6) 与第三冷凝器 (L6) 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9) 时第三冷凝器(L6)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Ν6) 与第二蒸发器 (J6)连通后第二 蒸发器 (J6)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Μ6) 与第一蒸发器 (C6 ) 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 流阀 (6) 时第三冷凝器 (L6)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Μ6) 与第一蒸发器(C6)连通后 第一蒸发器 (C6)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Ν6) 与第二蒸发器 (J6) 连通、 或第三冷 凝器 (L6) 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Μ6) 与第一蒸发器 (C6)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三节流阀 (Ν6) 与第二蒸发器(J6)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Β6)连通, 第二冷凝器 (Β6)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冷剂液泵 (G6) 与第一蒸发器(C6)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 )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J6)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D6)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L6)、 第三吸收器(E6)和 第一冷凝器 (A6)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 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6) 和第二蒸发器 (J6)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 (J6) 和第三节流阀 (N6) 时, 第三冷凝器 (L6)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节流阀(M6)与第一蒸发器(C6)连通, 第一吸收器(1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 第一蒸发器 (C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

4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6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 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2 ) 与第二发生器(D2 )连通调整为第二 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A)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E) 与第二发生器(D2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D2)有浓溶液管路 WO 2011/091560 权 利 要 求 书 PCT/CN2010/000849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或再经第二吸收器 (2 ) 与分汽室 (8)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D2 )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第二吸收器(2) 连通或再经第二吸收器(2 ) 与分汽室 (8)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 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 (A2)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节流阔 (F)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G) 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新 增吸收器 (B)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 (C2)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 第一冷凝器(A2)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 收-蒸发器(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C2)增设冷剂 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G)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4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12所述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2)与第一发生器

(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 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A)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第一 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与第二发生 器 (D2)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H2) 与第二发生器 (D2) 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 (A2)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 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 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B) 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 器 (C2)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 (A2 ) 增设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 (C2)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G)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4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3、 21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 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新增吸 收器 (B)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新 增吸收-蒸发器(A)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和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E)、 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 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G) 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4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5-16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3) 与第三发生器(E3)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3)与新增吸收器(B) 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A)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E) 与第三发生器(K3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K3)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J3)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或再经第二吸收器 (2 ) 与分汽室 (8)连 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E)、第三溶液热交换器(K3) 与第二吸收器(2)连通或再经第二吸收器(2) 与分汽室 (8 )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由第一冷凝器 (A3 )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 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器(B)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 与新增吸收-蒸发 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 器 (B)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 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 (C3 )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 凝器 (A3 )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 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 (C3) 增设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 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4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9-20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J3 ) 与第二发生器(D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 与新 增吸收器 (B)连通, 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 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 新增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第二发生器 (D3) 连通, 将第二发生 器 (D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与第三发生器 (E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 器(D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E)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J3)与第三发生 器 (E3 ) 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 冷凝器 (A3)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 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 器(B) 为新增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 (C3 )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A)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A3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或由 第一蒸发器(C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 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5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4、 22所述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4 )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一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 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新增吸收 器 (B)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新增 吸收-蒸发器(A)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和新增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E)、 第四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 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B)为新增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 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Α)·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二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G) 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5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4和权利要求 23-25、 28- 32所述的任一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新增吸 收-蒸发器(A)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和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E) 与第一发生器(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7) 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或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 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 室 (8) 连通相应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 )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7 ) 与第二吸收器 (2 ) 连通或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7 )和第二吸收器(2 ) 与分汽室(8 )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 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冷 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B)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 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器(B)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5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6-27、 35-36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 (2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与新增吸收-蒸 发器(A)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A)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 新增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第一发生器 (3 )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 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3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 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 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G) 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53.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3、 37、 41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 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 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B) 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 增吸收器(B)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 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54.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4、 38、 42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新增吸收器(Β)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 (Α)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Α)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 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 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被加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B) 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 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 增吸收器(B)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 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55.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9-40、 43- 44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 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E)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 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 液泵 (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器 (B)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B) 为新增 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 吸收-蒸发器(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G) 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56.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 22所述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任一第三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1/091560 PCT/CN2010/000849 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由低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E) 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D)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A)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泵 (C)、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低压发生 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 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器(B)连通, 新增吸收器 (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B) 为新增相 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 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G)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57.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 4和权利要求 23- 32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由第一发生器(3 )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D)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泵 (C)、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 由第一冷凝 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 液泵(G)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器(B)连通, 新增吸收器 (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为新增 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 吸收-蒸发器(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G)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58.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3- 44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 增吸收 -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由第二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E)与 新增吸收器(B)连通, 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D) 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C)、 新增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 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 流阀 (F)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器(B)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与新增吸收-蒸发 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新增吸收 器 (B)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B) 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 WO 2011/091560 权 利 要 求 书 PCT/CN2010/000849 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G)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 连通。

59.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14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再增冷凝器(al )和再增节流阀 (bl ), 由高压发生器增设冷 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冷凝器(al )连通, 再增冷凝器(al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 (bl ) 与第一冷凝器 (A2 ) 连通, 再增冷凝器 (al )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再增冷凝器

(al ) 成为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再增高温供热端。

60.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5- 22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再增冷凝器(al )和再增节流阀 (bl ), 由中压发生器增设冷 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冷凝器(al )连通, 再增冷凝器(al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bl ) 与第一冷凝器 (A3) 连通, 再增冷凝器 (al )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再增冷凝器

(al ) 成为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再增高温供热端。

61.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5-22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 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冷凝器、 二级节流阀、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自低压 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a2) 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 )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 级溶液泵 (e2) 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f2) 与二级发生器 (b2) 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 ) 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f2 ) 与二级吸收器 (a2 ) 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c2)连通,二级冷凝器(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d2)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二级吸收器 (a2) 和二级冷凝器 (c2)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62.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1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去掉二级冷 凝器(c2)和二级节流阀 (d2 ), 将二级发生器 (b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c2)连 通调整为二级发生器 (b2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分别与第一冷凝器和二级吸收器 (a2 ) 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 器 (a2 ) 连通, 将单级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的高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 连通后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单级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的低压发生器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中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和中压发生器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其中, 只存在第一蒸发器时, 单级双效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的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单级三 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的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中压发生器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Description: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技术中, 由吸收器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 、 发生器再经 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的吸收-发生系统, 以高温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度差 驱动力的。这种传统吸收 -发生系统结合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在内的其 部件, 能够组成多种 具体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 相应地有着适宜的工作参数和相对应的性能指 数。 其 提升余热温度的程度越高, 则其具有的性能指数越低。

从余热资源的角度看, 余热资源的温度总是比环境温度高, 余热资源和环境之间的温度 差是天然存在的驱动力, 利用这种驱动力的机组为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尽管这种驱动力比起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所采用的驱动力显得较弱, 但当低温余热资源较为丰富, 尤其是有着丰富 的主要以潜热形式存在的余热资源时, 利用这种驱动力作为高温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 介质之 间温差驱动力的一个补充, 即将两种驱动力合并使用, 不仅能够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率, 同时 也能降低对高温驱动热在数量和品位两方面的 要求。

以能够同时运用高温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 之间温度差和余热资源和环境之间的温度 差作为驱动力为手段, 以实现保持较高性能指数和更高地提升余热温 度为目的, 找到结构和 流程简单而合理的新型吸收 -发生系统, 并以这种新型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相应其它 部件, 得到基于这种新型吸收 -发生系统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在利用资源量相对较为丰富低 温余热, 尤其是对于以潜热为主、 资源量丰富的低温余热的利用, 意义重大。

考虑到同时运用两种驱动力的新型吸收式热泵 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采用的驱动力均不同, 它包含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二类吸收式热 泵的驱动力, 可以看作 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复 合体, 可称之为复合类吸收式热泵; 但考虑到 其它复合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存在, 为避免称呼上的误解和能够通俗易记, 故而将这种与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并列的新型 吸收式热泵命名为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和第三类吸收式热泵——首先提出 合吸 收 -发生系统, 然后以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增加不同的 件, 得到一系列相应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具体发明内容如下:

1. 本发明中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之一是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 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溶液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和分 汽室组成;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 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分汽室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 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第一吸 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 吸收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还分别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其中, 发生器变为精馏塔时,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液 热交换器与精馏 塔连通, 精镏塔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2. 本发明中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之二是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主要由第一 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 再加上 溶液节流阀或第三溶液泵所组成;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或经溶液节流阀 或经第三溶 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 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 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 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分汽室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和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发 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其中, 发生器变为 精馏塔时,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溶 液热交换器与精馏塔连通, 精馏塔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 与分汽室连通, 精馏塔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3.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冷剂液泵和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 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 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4.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 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 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冷剂液泵、 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 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 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或 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蒸发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 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 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 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 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阔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5.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阔、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为低压发生器, 形 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二吸收器经第一溶液泵增 设稀溶液管路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 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6.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 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 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为低压发生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由第二吸收器经第一溶液 增设稀溶液管路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 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 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 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后第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 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 连通后第一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 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 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 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

7.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 以第二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一发生器为低 压发生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一吸收器增 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后第一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 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 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 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8.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2项所述、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 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 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以第二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一发生器为 低压发生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一吸收器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后再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后第一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阀连通第一冷凝器——第二发生器产生 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 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 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蒸 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与第二蒸发 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 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9.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所述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 加第三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 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二发生 器为低压发生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一吸 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 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 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 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 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 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

10.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 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为 低压发生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一吸收器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后再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 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 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蒸 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 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 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11.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所述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 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 流阀、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三类吸 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 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 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 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 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12.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 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形成基于复 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 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 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 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 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 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 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 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后 第一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 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发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13.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所述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 加第三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 流阀、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 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 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 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后 第一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 作为第一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 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14.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 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阔、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三节流阔 ,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 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后第一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I连 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三节流阔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 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 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 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将 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 第三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15.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所述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 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 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 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二吸收器经第一溶液泵增设 稀溶液管路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 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驱动热介 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 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 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16.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 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 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阀, 形成基 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 收式热泵;由第二吸收器经第一溶液泵增设 溶液管路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之后和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 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 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 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 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四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 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 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后 第一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 第四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17.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所述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 加第三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 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一吸收器增设 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后分别再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 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 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 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 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 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 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 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

18.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 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 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四节 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由第一吸收器增设稀 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后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后第一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 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四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 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后第一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 第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 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 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四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 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19.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形 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 类吸收式热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 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 作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三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后第一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 器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一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 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 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20.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陶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 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 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阀, 形成基 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后第 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 为第三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三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后第一发生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 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二 蒸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三节流阀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四节流阔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 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第二蒸 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其 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四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 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21.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 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泵,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 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的 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后第一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 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的驱动热 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 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 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 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

22.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上述第 2项所述、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 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 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阔、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泵、 第五溶液泵 和第四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 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五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 第三发生器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 连通——第三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 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后第一发生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四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 连通后第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 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 发器连通后第一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 节流阔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阔与第二蒸发器连 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 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四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 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23.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 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 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节流阀、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形成基于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 式热泵; 去掉溶液节流阀并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 吸收-蒸发器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 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或第 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 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 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24.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 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节流阀、冷 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阔,形成基于复 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 热泵; 去掉溶液节流阀并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 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 吸收-蒸发器再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 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阔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冷凝器有 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 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冷剂液泵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 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25.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或 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合吸收- 生系统为基础,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 、 第一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 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蒸发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三 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或经第三溶液 泵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 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吸收-蒸发器连通, 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或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 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或无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 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 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或确定 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吸 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 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26.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1项所述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 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 吸收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发生 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 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 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 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 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27.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合 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节流阀、 第二冷剂液 泵或第三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 收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后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 室连通,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 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阔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节流阔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 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与第二蒸 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 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28.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1项所述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节流阀、 第 一冷剂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和第二冷剂液泵,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 器或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 第一蒸发器 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29.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1项所述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 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二蒸发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吸收-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 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 冷剂液泵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通, 将第二吸收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 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 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阔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30.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或 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合吸收- 生系统为基础,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 、 第一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四溶 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蒸发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由吸收 -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 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经 四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 第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蒸发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 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 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连通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吸收 -蒸发 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第二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 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 -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31.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 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吸收 -蒸发器、第二发生器、节流阀、第一冷剂液 、 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冷剂液 泵和第二蒸发器,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 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蒸发器连 , 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 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或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第二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 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 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32.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合 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 冷凝器、第一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第二发生器、第一节流阀、第 节流阀、第一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蒸发器, 形成基于复合 吸收 -发生系统、 由吸收 -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 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 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或溶 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吸收-蒸发器连通, 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 第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 通后第一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 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或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 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冷凝 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吸收 -蒸发器连 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器连通和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 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 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 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 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 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33.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节 流阀或第二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蒸发器和第三吸收器, 形成基 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 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 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 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二 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 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 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或确 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 第一蒸发器连 通, 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 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发器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 收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34.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阔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合 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 泵或第三节流阀、 第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蒸发器和第三吸收器, 形成基于复 合吸收 -发生系统、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 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 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 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器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或存 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蒸发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 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或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 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或确定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 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 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 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 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 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连通。

35.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3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得到由第一吸收器 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6.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4项所述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 得到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向第三吸 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37.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 第三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 器、 节流阀、 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 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第一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 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器有 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38.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合 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 四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 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存在第三 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 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 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蒸发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或 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 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时, 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发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

39.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节流阀、 冷剂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 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将第 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第一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 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 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 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 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 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一冷凝 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40.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合 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阀 ,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 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将第 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确定为第二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 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 第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一冷凝 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 通后第一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一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 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 发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 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 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二节流斶时, 第一 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 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41.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 阀、 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冷凝器和第二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 吸收 -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 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 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阀与第三冷凝器连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三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 蒸 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42.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合 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 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冷凝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 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分别与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二 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 流阀与第三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三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 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 时第三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蒸发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三节流阔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或第三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与第一蒸发器 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 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 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第三 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 器和第三节流阀时, 第三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一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43.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1项所述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 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 阀、 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冷凝器和第二节 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 提供冷剂 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 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 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和第三 冷凝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三冷凝器连通, 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二蒸发器连 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 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时, 第三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 一蒸发器连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44.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以第 2项所述、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或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的复合 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第二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 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冷凝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由第一发生器 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 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 一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 器和第三冷凝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 通, 第一冷凝器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三冷凝器连通, 存在第三溶液泵时第三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 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后第二蒸发器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或存在溶液节流阀时第三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后第一蒸发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与第二蒸发器连 通、 或第三冷凝器分别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蒸 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 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第三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 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其中, 无第二蒸发器和第三节流阀时, 第三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 蒸发器 连通,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直接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连通。

45.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6项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 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或再经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再经 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连通, 由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 剂液泵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 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 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通,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 阀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第 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 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46.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12项所述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 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吸收器 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 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 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连通,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 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 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 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器连通、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

47.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3、 21项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 统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新增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与 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 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 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 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与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 泵与新 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48.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5-16项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 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 ,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 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或再经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 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再 经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 剂液泵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 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 连通,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 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49.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9- 20项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 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新 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 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 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 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 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器连通、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50.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4、 22项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 统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阔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新增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 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 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 增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 泵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51.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4、 23-25、 28- 32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 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 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 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经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相应调整为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经新 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 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 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 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 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 相邻高温供热端;无第二蒸发器时,由第一蒸 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 ,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 泵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52.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6-27、 35- 36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阔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第一 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相邻 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 由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 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第一蒸发 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53.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3、 37、 41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 - 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 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 换器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连通, 由第一冷 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 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 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54.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4、 38、 42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 - 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 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蒸发器连通, 由第一冷 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 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 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55.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9-40、 43- 44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 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由第一 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相邻 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 由 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 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第一蒸发 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 -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56.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22项所述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任 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由低压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 新增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低 压发生器连通, 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新增吸收-蒸 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 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 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相邻高温 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 由第一 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 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由第一蒸发器增 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 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 新增吸收器连通。

57.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4、 23- 32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新增吸收 -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由第一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 热 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 - 蒸发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由冷剂 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蒸发 器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 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 剂 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 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 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 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 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 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 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58.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3-44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 由第二发生器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 热交换 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 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 器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由冷剂蒸汽 提供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 通, 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 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冷剂蒸汽提供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 剂液泵 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 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为新增相邻高温供热端; 无第二蒸发器时, 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 发器连通,由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 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 -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或由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 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59.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 14项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的单级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再增冷凝器和再增节流阀, 由高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 汽通道与再增冷凝器连通, 再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再 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再增冷凝器成为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再增高温 供 热端。

60.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5-22项所述的任一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的单级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再增冷凝器和再增节流阀, 由中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 汽通道与再增冷凝器连通, 再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与第 一冷凝器连通, 再 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再增冷凝器成为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再增高温 供 热端。

61.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5-22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冷凝器、 二级节流阀、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自低压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连通, 二级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 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二级溶液热交换 器 与二级吸收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连 通, 二级冷凝器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二级吸收器和二级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 与外部连通, 二级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62. 本发明中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1项所述的任一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去掉 二级冷凝器和二级节流阀, 将二级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二级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 将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冷凝 器和二 级吸收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二级吸收器连通, 将单级双效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中的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 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将单级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的低压发生器 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和 中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 冷凝器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和中压发生器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 其中, 只存在第一蒸发器时, 单级双效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中的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单级三效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中的低压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和中压发生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

附图说明:

图 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 -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独立循环复合 收-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

1所示相比, 图 2中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

图 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 -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串联循环复合 收 -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

3所示相比, 图 4中的改变有: ①多了溶液节流阀 6,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理经溶液节流阀 6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②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图 5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独立循环复合 收 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 1所示相比, 图 5中分汽室还另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图 6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串联循环复合 收-发生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 3所示相比, 图 6中改变有: ①多了第三溶液泵 9,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理经第三溶液泵 9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②发生器变为精馏塔, 精馏塔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 ③分汽室还另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图 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8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与图 7所示相比, 图 8中多采用一个蒸发器。

图 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图 5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其中, 精熘塔替换了发生器。

图 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其中, 第三溶液泵 9替换了溶液节流阀 6。

图 11均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单 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与图 12所示的相比, 图 14中仅有一部分稀 溶液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部分汽化。

图 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并联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其中, 溶液节流阀 6被取消。 与图 13所示的 相比, 图 15中仅有一部分溶液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部分汽化。

图 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其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 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

图 18-图 19所示的串联双效为倒串联双效, 与图 16-图 17所示的在流程上有区别。 图 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其中, 第三溶液泵 9取代溶液节流阀 6。 图 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比较图 20-图 21所示, 图 22-图 23所示的仅有一部分溶液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汽化。 图 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 联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2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其中, 溶液节流阀 6被取消。

图 2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其中, 溶液节流阀 6被取消。

图 3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溶液传里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3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其中, 第三溶液泵 9取代溶液节流阀 6。

图 3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3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32-33所示与图 28-31所示相比, 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用于向被加热介质提 供热 负荷的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三吸收器 L4的溶液参数上有差别。

图 3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3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3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其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 介质管路。

图 3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其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 介质管路。

图 3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39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 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

与图 34-图 37所示不同:图 34-图 37中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溶液流程是 立的, 而图 38-图 39中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溶液流程与 合吸收-发生系统的溶液流程是 串联在一起的。

图 4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4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4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和流程示意图

与图 40所示的不同, 图 40中溶液三路独立, 而图 42中溶液两路独立。

与图 34-图 39所示的主要不同在于:图 34-图 39中的溶液汽化流程发生在余热温度提升 的高温级, 图 40-图 42中的溶液汽化流程发生在余热温度提升的低 级。

图 34-42 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由吸收- 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 剂蒸汽。

图 4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4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其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 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图 4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与图 43所示相比, 图 43中第三吸收器的溶液流程是独立的, 而图 45中第三吸收器的溶 液流程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溶液流程是串联在一起的。

图 43-45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 , 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由第 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图 4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4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的双 生 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

图 4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4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3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 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与图 46所示相比, 图 46中第三吸收器溶液流程是独立的, 而图 49中第三吸收器的溶液 流程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溶液流程是串联在一起的。

图 46-49所示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 , 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由第 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 冷剂蒸汽。

图 5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1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增加 相 邻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 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再增 了 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再增 了 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再增 了 高温供热端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4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以单 并 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 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以单 串 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统 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6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基于图 2所示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并以单级 串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系 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与图 55 所示相比, 图 56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没有了二级冷凝 和二级节流阀。

图中, 1一第一吸收器, 2—第二吸收器, 3—发生器 /精馏塔 /第一发生器, 4一第一溶液 泵, 5—第二溶液泵, 6—溶液节流阀, 7—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8—分汽室, 9 一第三溶液泵。

图 7-图 11中、 图 50-图 51中, A1—第一冷凝器, B1—第二冷凝器, C1一蒸发器 /第一蒸 发器, D1—节流阀 /第一节流阀, E1—冷剂液泵 /第一冷剂液泵, F1—第二蒸发器, G1—第二 节流阀; A—新增吸收-蒸发器, B—新增吸收器, C一新增溶液泵, D—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E—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F—新增节流阀, G—新增冷剂液泵; al—再增冷凝器, bl—再增 节流阀; a2—二级吸收器, b2—二级发生器, c2—二级冷凝器, d2—二级节流阀, e2—二级 溶液泵, f2—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图 12-图 19、 图 52-图 56中, A2—第一冷凝器, B2—第二冷凝器, C2—蒸发器 /第一蒸 发器, D2—第二发生器, E2—第一节流阀, F2—第二节流阔, G2—冷剂液泵, H2—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2—第二蒸发器, J2—第四溶液泵, K2—第三节流阀。

图 20-图 27中, A3—第一冷凝器, B3—第二冷凝器, C3—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 D3—第 二发生器, E3—第三发生器, F3—第一节流闽, G3—第二节流阀, H3—第三节流阀, 13—冷 剂液泵, J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K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3—第二蒸发器, M3—第四溶液 泵, N3—第五溶液泵, 03—第四节流阀。

图 28-图 33中, A4—第一冷凝器, B4—第二冷凝器, C4一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 D4—吸 收-蒸发器, E4—节流阀 /第一节流阀, F4—冷剂液泵 /第一冷剂液泵, G4—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H4—第二节流阀, 14一第二冷剂液泵, J4一第二蒸发器, K4一第三节流阀, L4一第三吸 收器。

图 34-图 42中, A5—第一冷凝器, B5—第二冷凝器, C5—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 D5—吸 收-蒸发器, E5—第二发生器, F5—节流阀 /第一节流阀, G5—冷剂液泵 /第一冷剂液泵, H5 一第四溶液泵, 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5—第二节流阀, K5—第二冷剂液泵, L5—第二蒸 发器, M5—第三吸收器, N5—第三节流阀, 0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图 43-图 49中, A6—第一冷凝器, B6—第二冷凝器, C6—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 D6—第 二发生器, E6—第三吸收器, F6—节流阀 /第一节流阔, G6—冷剂液泵, H6—第四溶液泵, 16 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6—第二蒸发器, K6—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L6—第三冷凝器, M6—第 二节流阀, N6—第三节流阔。

需要说明的是:

(1)图 1-图 2、 图 5中溶液独立循环,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6节流降压后 再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而实现部分汽化; 图 3-图 4、 图 6中溶液串联循环, 发生器 3/精馏 塔 3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而实现部分汽化。

(2)溶液热交换器不仅实现不同溶液之间的热交 换,也能起到溶液节流阔节流降压的作用, 即从平衡压差的角度看, 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节流阀的作用是相同的; 不设置溶液热交换器 或溶液节流阀时, 部件之间压差的平衡也可依靠管路阻力来实现 。

(3)图 3-图 4、 图 6溶液串联循环中, 理论上, 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之间的连接 有如下具体方式:

①当第二吸收器 2的压力高于第一吸收器 1的压力时可设置第三溶液泵 9或利用重力压 差来克服溶液流动阻力; 此时, 第二蒸发器为高压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为低压蒸发器。

②当第一吸收器 1的压力高于第二吸收器 2的压力时采用溶液节流阀 6或由管路自身阻 力来平衡压差; 此时, 第二蒸发器为低压蒸发器, 第一蒸发器为高压蒸发器。

③采用单一蒸发器时, 第三溶液泵 9和溶液节流阀 6均不设置; 可考虑依靠重力压差克 服溶液流动阻力。 '

(4)在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第三 吸收式热泵中,第一发生器 3和第二发生 器 D2均可作为高压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 也称它们为高压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 同理, 单级 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第一发生器 3、 第二发生器 D3和第三发生器 E3均可作为高压发 生器、 中压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 也相应称之为高压发生器、 中压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

(5) "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中的 "溶液独立循环"是指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流程中的溶液分两路各自进行独立循环。

(6) "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中的 "溶液串联循环"是指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流程中的溶液循环依次流动于组成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各部件之间。

(7) "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中的 "并联"是指第三类吸收式热泵高温驱动热 实现双效流程时溶液循环为并联; "单级并联三效"亦如此。

(8) "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的 "串联"是指第三类吸收式热泵高温驱动热 实现双效流程时溶液循环为串联; "单级串联三效"亦如此。

(9)诸如 "单级双效"等术语中的 "单级"是引用了第一类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的 呼, "双效"也是沿用了第一类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温驱动热介质发生作用的角度来称呼的。

(10)图 54-56中的诸如 "二级发生器 "中的 "二级", 是相对于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一级热泵 结构和流程而言的。 '

(11)为撰写方便, 以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的第一个溶液泵为 "第 三溶液泵"; 以串联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增加的第一个溶液泵为 "第四溶液泵", 而 不论具体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是否真的有四 个溶液泵。

(1 为撰写方便, 在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 将基于溶液独立循环复 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的第二蒸发 和基于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 统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的低压蒸发器均定义 为冷剂蒸汽提供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 1所示的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是这 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溶 液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 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6和第二 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 分汽室 8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5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溶液热交换器 7与发生器 3连通, 发生器 3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 吸收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发生器 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来自外部的一路中温冷剂蒸汽 (冷剂液吸收余热产生的蒸汽或余热蒸汽) 进 入第一吸收器 1、 被来自分汽室 8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 液流经溶液节流阀 6节流降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并部分汽化, 汽化后的溶液进入分汽 室 8进行汽、 液分离并对外释放低温 (低压) 冷剂蒸汽而溶液浓度得到提高, 分汽室 8的浓 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5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另一路中温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吸收器 2、被来自发生 器 3的浓溶液吸收并加热流经第二吸收器 2的另一路溶液使之部分汽化, 第二吸收器 2的稀 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和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发生器 3、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对外释放高温冷 剂蒸汽, 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7放热并降压后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在图 1所示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中, 第二吸收器 2的作用在于: ①加热流经其内的另一路 溶液使其实现低压下的部分汽化, 这样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浓度可以比第一吸收器 1的稀 溶液更低, 从而使进入发生器 3 的溶液能够释放出更高温度的冷剂蒸汽; ②结合分汽室 8, 使来自第一吸收器 1 的溶液提高浓度后再进入第一吸收器 1, 这有利于提高工作于第一吸收 器 1的溶液浓度, 从而使第一吸收器 1能够吸收更低温度的冷剂蒸汽或余热蒸汽从 向被加 热介质提供更高温度的热负荷。可见, 利用此复合吸收-发生系统能够提高余热温度 升的幅 度, 这种提高并不对高温驱动热介质提出额外要求 , 从而能够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率。

图 2所示的溶液独立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与图 1所示的相比, 二者的区别在于: 图 2中第二吸收器 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进入第二吸收器 2的溶液吸收冷剂蒸汽 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第二吸收器 2的另一路溶液。

图 3所示的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是这 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发生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溶 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组成; 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吸收器 2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溶液热交换器 7与发生器 3连通, 发生器 3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 分汽室 8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泵 5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一吸收器 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 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 分汽室 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 发生器 3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来自外部的一路中温冷剂蒸汽 (冷剂液吸收余热产生的蒸汽或余热蒸汽) 进 入第一吸收器 1、 被来自分汽室 8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滗 液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吸收来自外部的另一路中温冷剂蒸汽并放热于 流经第二吸收器 2的另 一路溶液,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和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发生器 3、 在驱 ¾ 热介质加热下对外释放高温冷剂蒸汽, 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7放热并降压后再 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并部分汽化, 汽化后的溶液进入分汽室 8进行汽、 液分离并对外释方 低温 (低压) 冷剂蒸汽而溶液浓度得到提高, 分汽室 8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5进入第一明 收器 1。

在图 3所示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中, 第二吸收器 2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使来自第- 吸收器 1的溶液在第二吸收器 2内吸收中温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降低, 从而使进入发生¾ 3的稀溶液能够释放出更高温度的冷剂蒸汽; ②结合分汽室 8使来自发生器 3的浓溶液进- 步提高浓度后进入第一吸收器 1, 有利于提高工作于第一吸收器 1 的溶液浓度, 使第一吸 器 1能够吸收更低温度的冷剂蒸汽或余热蒸汽从 向被加热介质提供更高温度热负荷。可见: 利用此复合吸收-发生系统能够提高余热温度 升的幅度, 这不对驱动热介质提出额外要求。

图 4所示的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与图 3所示的相比, 图 4所示的改变有: ①第二吸收器 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进入第二吸收器 2的溶液吸收冷剂蒸汽并 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第二吸收器 2的另一路溶液; ②图 4中增加溶液节流阀 6, 第 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6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图 5所示的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与图 1所示的相比, 图 5所示的改变有: 分汽室 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此时, 可采用诸如氨水为代表的溶液作为流动于 第一吸收器 1、 第二吸收器 2和分汽室 8之间的工作介质。

图 6所示的溶液串联循环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与图 3所示的相比, 图 6所示的改变有- ①精馏塔替代发生器; ②分汽室 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③增加第三溶液泵 9, 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此时, 可采用诸如氨水为 代表的溶液作为机组的工作介质; 第二吸收器 2的蒸汽压高于第一吸收器 1的蒸汽压。

从流程进行的驱动力看, 比较传统吸收 -发生系统, 图 1-图 6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不仅利用了高温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 的温度差, 也同时利用了余热(中温冷剂蒸汽) 和冷环境 (低温冷剂蒸汽) 之间的温度差。 故命名该吸收-发生系统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图 Ί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 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2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发 器、 节流阀和冷剂液泵,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1连通, 第一冷凝器 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D1与蒸发器 C1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1连 通,第二冷凝器 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E1与蒸发器 C1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 吸收器 2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 C1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1还 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1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1、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1的冷剂液经节流阀 D1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 C1 ;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 进入第二冷凝器 Bl、 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1 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E1 升压后进入蒸发器 C1 ; 进入蒸发器 C1的两部分冷剂液在余热介质加热下成冷剂蒸 并分别 向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8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 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2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节流阀和冷剂液泵,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 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1连通,第一冷凝器 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D1与 第二蒸发器 F1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冷凝器 B1连通,第二冷凝器 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E1与第一蒸发器 C1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F1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1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1和第二蒸发器 F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三 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1、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1的冷剂液经节流阀 D1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F1 , 进入第二蒸发器 F1的 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 器 Bl、 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1 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E1升压后进入第 一蒸发器 Cl, 第一蒸发器 C1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 1提供。

图 9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以 5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节流阀和冷剂 液泵所形成; 与图 8所示相比, 二者的区别在于: ①采用的溶液有区别; ②采用蒸发器不同 ——图 9中冷剂液流经蒸发器管束内侧, 图 8中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管束内侧。

图 10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三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冷剂液泵、 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 将溶液节流阀 6 更换为第三溶液泵 9,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 A1连通, 第一冷凝器 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1与第二蒸发器 F1 连通, 第二蒸发器 F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D1与第一蒸发器 C1连通, 将分汽室 8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1连通,第二冷凝器 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E1与第一蒸发器 C1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F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一冷凝器 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 发器 C1和第二蒸发器 F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 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1、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1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G1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F1 ; 分汽室 8产生的 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l、 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1的冷剂液经冷剂 液泵 E1升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1 ;第二蒸发器 F1的冷剂液分成两部分" 部分在余热介 质加热下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另一部分经第一节流阀 D1节流进入第一蒸发 器 C1 ; 第一蒸发器 C1的冷剂液在余热介质加热下成冷剂蒸汽并向 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11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 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冷剂液泵、 第一节流阔和第二节流阔,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1连通, 第一冷凝器 A1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D1与第一蒸发器 C1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1连通, 第二冷凝器 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E1与第一蒸发器 C1连通, 第一蒸发器 C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1与第二蒸发器 F1 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F1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1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1和第二蒸发器 F1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三 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1、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1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阔 D1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1 ; 分汽室 8产生的 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l、 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1的冷剂液经冷剂 液泵 E1升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1 ; 第一蒸发器 C1 的冷剂液分成两部分 部分在余热 介质加热下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另一部分经第二节流阀 G1节流进入第二蒸 发器 Fl ; 第二蒸发器 Fl的冷剂液在余热介质加热下成冷剂蒸汽并向 二吸收器 2提供。 从图 7-图 11所示 5个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单级单效第三类吸 式热泵的实例可以看 出,形成具体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单级单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技术方案由两个方面来 定: 一是取决于采用哪一个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二是取决于采用单一蒸发器还是采用两个蒸 发器。 对于相同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采用单一蒸发器形成相应的基于复合吸收-发 系统 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方法是一致的; 同理,在相同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之上采用两 蒸发器形成相应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单 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方法也只有两种具 体的技术方案。 这样, 对于其它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发明内容, 其具体实施方式就没必要全 部列出;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发明内容和参照必要 的实例, 是能够得到具体技术方案的。

图 12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2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为低压发生器, 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增设稀溶液管路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D2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 器 D2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与第二蒸发器 12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2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冷剂液泵 G2与第一蒸发器 C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第一蒸发器 C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和第二 蒸发器 1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的部分稀溶液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 第二发生器 D2,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2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 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2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二发生器 D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回到第二吸收器 2, 作为第二发生器 D2驱 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 一节流阀 E2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A2; 第一冷 凝器 A2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F2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12、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 收器 2提供;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2、 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 二冷凝器 B2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2升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C2、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 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13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三节流阀,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为低压发生器, 由第二吸收器 2 经第一溶液泵 4增设稀溶液管路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 第二发生 器 D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3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之 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D2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二发生器 D2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 第一冷 凝器 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与第一蒸发器 C2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2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与第一蒸发器 C2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与第二蒸发器 1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 二蒸发器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和第二蒸发器 12还分 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复合 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 泵。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的部分稀溶液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 第二发生器 D2,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2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 汽向第一冷凝器 A2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 二发生器 D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3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之 后的浓溶液汇合、再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汽化进入分汽室 8, 作为第二发生器 D2驱动热介 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一节流 阀 E2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A2;第一冷凝器 A2 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F2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C2,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 器 B2、 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2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2升压进入第一 蒸发器 C2; 第一蒸发器 C2的一部分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 收器 1提供, 另一 部分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K2进入第二蒸发器 12、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14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2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三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以第二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 第一发生器为低压发生器, 由第一吸收器 1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 器 D2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与第一冷 凝器 A2连通——第二发生器 D2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 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连 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与第二蒸发器 12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2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与第一蒸发器 C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一冷凝器 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 发器 C2和第二蒸发器 1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 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 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器 1的一部分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第 二发生器 D2,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2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一发生器 3提 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迸入第一冷凝器 A2并放热于被加热 介质后成冷剂液, 作为第一发生器 3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 第一节流 阀 E2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A2;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F2节流进入第二蒸发 器 12、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 器 B2、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2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2升压后进入第一 蒸发器 C2, 余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蒸发器 C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15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发 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 以第一发生器为高压发生器、第二发生器为低 压发生器, 取消溶液节流阀 6, 由第一吸收器 1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第二发生器 D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D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 作为第二发生器 D2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F2与蒸发器 C2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2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与蒸发器 C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分别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2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蒸发器 C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器 1的一部分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J2、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 第二发生器 D2,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2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 汽向第一冷凝器 A2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成冷剂液, 作 为第二发生器 D2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 第一节流阀 E2节流进入第一 冷凝器 A2, 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F2节流进入蒸发器 C2; 分汽室 8产生的 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2、 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2的冷剂液经冷剂 液泵 G2升压后进入蒸发器 C2; 余热介质加热进入蒸发器 C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 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16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2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 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蒸发 器,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3连 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H2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 收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 D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后第 二发生器 D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 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D2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与第二蒸发器 12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2连通,第二冷凝 器 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与第一蒸发器 C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一冷凝 器 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 蒸发器 C2和第二蒸发器 1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H2进入第一发生器 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 发生器 D2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第 二发生器 D2; 来自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加热第二发生器 D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一 冷凝器 A2提供, 第二发生器 D2的浓溶液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回到第二吸收器 2; 进入 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作 第二发生器 D2驱动热介质的冷 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一节流阀 E2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A2, 第一冷凝器 A2的冷 剂液经第二节流阔 F2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12, 余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蒸发器 12的冷剂液成 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2、放热于冷却 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2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2升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C2, 余热介质 加热进入第一蒸发器 C2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17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3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发 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 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一发生 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后第二 发生器 D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将第一发 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 D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发生器 3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D2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 A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与蒸发器 C2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2连通, 第二冷 凝器 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与 发器 C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分 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2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 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却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 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H2进入第一发生器 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的稀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 二发生器 D2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 第二发生器 D2; 来自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加热第二发生器 D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 一冷凝器 A2提供,第二发生器 D2的浓溶液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 汽室 8; 进入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作为第二发生器 D2驱 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经第 一节流阀 E2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 A2, 第一冷 凝器 A2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F2节流进入蒸发器 C2;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 冷凝器 B2、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2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2升压进入蒸 发器 C2; 余热介质加热进入蒸发器 C2的两部分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蒸发器 C2产生的冷剂 蒸汽分别向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18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三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 二发生器 D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发 器 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二发生器 D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节流阀 E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二发生器 D2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的 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冷凝器 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F2与蒸发器 C2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2连 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与蒸发器 C2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 吸收器 2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 C2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 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2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溶液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第二发 生器 D2,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一发生器 3提供以作 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 D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 入第二吸收器 2;来自第二发生器 D2的冷剂蒸汽加热迸入第一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并向第一冷凝器 A2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作为 第一发生器 3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 第一节流阔 E2节流进入第一冷凝 器 A2, 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F2节流进入蒸发器 C2;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 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2、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 B2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2 升压后进入蒸发器 C2; 余热介质加热进入蒸发器 C2的两部分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蒸发器 C2 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19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取消第二吸收器 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三节流阀, 将第一发 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 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与第二发生器 D2连通,第二发生 器 D2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 室 8连通, 第二发生器 D2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驱动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生器 D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二发生器 D2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 一发生器 3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第一冷凝器 A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F2与第 一蒸发器 C2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冷凝器 B2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2与第一蒸发器 C2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2与第二蒸发器 1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 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1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 通, 第一冷凝器 A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2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2和第二蒸发器 1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 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J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第二发 生器 D2,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发生器 3提供以 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8;来自第二发生器 D2的冷剂蒸汽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的溶液 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一冷凝器 A2提供,进入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 剂液,作为第一发生器 3驱动热介质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冷剂液后再 第一节流阀 E2节流进 入第一冷凝器 A2, 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F2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C2; 分汽 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2、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2的冷剂 液经冷剂液泵 G2升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2; 第一蒸发器 C2的一部分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 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另一部分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K2进入第二蒸发器 12、 吸收 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20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2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增设稀 溶液管路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二发生器 D3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与 第三发生器 E3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将第一 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3连 通后第二发生器 D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阔 F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一发生器 3 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D3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发生器 E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E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的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 E3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一冷凝器 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与第二蒸发器 L3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 B3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与第一蒸发器 C3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 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L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却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和第二蒸发器 L3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 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 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发生器 D3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J3进入第二发生器 D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D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 发生器 E3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进入第二吸 收器 2; 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进入第三发生 器 E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E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进入第二吸收 器 2,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流经第二发生器 D3的冷剂蒸汽放 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一节流阀 F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流经第三发生器 E3的冷剂蒸汽放热 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 G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 进入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蒸汽放热 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H3进入第二蒸发器 L3、 吸 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3并 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3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13进入第一蒸发器 C3 , 余热 介质加热第一蒸发器 C3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21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以第三溶液泵 9取代溶液节流阔 6,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四节流阀,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增设稀溶液管路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 第二发生器 D3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之后和第三发生器 E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之后均与第一发生器 3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 再经第二吸收器 2与 分汽室 8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D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D3的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E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与 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的驱动热介质,第 三发生器 E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一冷凝器 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 03与第二蒸发器 L3连通, 第二蒸发器 L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与第一蒸 发器 C3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冷凝器 B3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与第一蒸发器 C3连通, 将第 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 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L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却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和第二蒸发器 L3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驱动热介质加热加热进入第一发生 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 D3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J3进入第二发生器 D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D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 发生器 E3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K3进入第三发生器 E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 冷凝器 A3 ;第二发生器 D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之后与第一发生器 3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7之后的浓溶液汇合, 第三发生器 E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之后与第一 发生器 3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之后的浓溶液汇合, 三路溶液汇合后再经第二吸收器 2进入 分汽室 8; 流经第二发生器 D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一节流 F3进入第一冷 凝器 A3, 流经第三发生器 E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 G3进入第一冷 凝器 A3, 进入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3的冷 剂液经第四节流阀 03进入第二蒸发器 L3, 第二蒸发器 L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 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第二路经第三节流阀 H3进入第一蒸发器 C3 ; 分 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3并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3的冷 剂液经冷剂液泵 13进入第一蒸发器 C3,第一蒸发器 C3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向第一 吸收器 1提供。

图 22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三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由第一吸收器 1增设稀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后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二发生器 D3连通和再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K3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与第一吸收 器 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 器 D3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 通——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的驱动热介质,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后第三发生 器 E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 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E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与第二蒸发器 L3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3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与第一蒸发器 C3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L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 器 B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 C3和第二蒸发器 L3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由第一吸收器 1经第三溶液泵 9、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进入 第二发生器 D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 D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一发生器 3作 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第一 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E3加热由第一吸收器 1经第三溶液泵 9、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K3进入第三发生器 E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E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K3进入第一吸收器 1,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 流经第 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一节流 F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流经第三 发生器 E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 G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进入第一 冷凝器 A3 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3 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H3进入第二蒸发器 L3、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 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3并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 B3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13 进入第一蒸发器 C3、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23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四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二 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阔、 第二节流阔、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阀, 由第一吸收 器 1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3后分别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二发生器 D3连通 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第二发生器 D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 器 D3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3与第一冷 凝器 A3连通——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 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 后第三发生器 E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一发生器 3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的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E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 凝器 A3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与第一蒸发器 C3连通, 将分 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3连通,第 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与第一蒸发器 C3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03与第二蒸发器 L3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L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还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和第二蒸发器 L3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三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由第一吸收器 1经第四溶液泵 M3、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进 入第二发生器 D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D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一发生器 3 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D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进入第一吸收器 1 ; 第 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E3加热由第一吸收器 1经第四溶液泵 M3、 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K3进入第三发生器 E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E3的浓溶液经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K3进入第一吸收器 1,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流 经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一节流 F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流经 第三发生器 E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 G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进入 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 冷凝器 A3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 阀 H3进入第一蒸发器 C3 ;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3并放热于冷却介质 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3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13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C3 ; 第一蒸发器 C3 的一部分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 吸收器 1提供, 另一部分冷剂液经第四节流阀 03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L3、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24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发 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阔、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7、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二发生器 D3连通, 第二发 生器 D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E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 通——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三发生器 E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一 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G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 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 H3与蒸发器 C3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3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与蒸发器 C3 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 C3有冷 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二发生器 D3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却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3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 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 D3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E3加热由第二发生器 D3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J3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一发生器 3作 为其驱动热介质, 冷剂蒸汽流经第一发生器 3加热由第三发生器 E3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 流经第三 发生器 E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一节流 F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流经第一发 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 G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进入第一冷凝 器 A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H3进 入蒸发器 C3 ;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3并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 二冷凝器 B3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13进入蒸发器 C3 ; 余热介质加热蒸发器 C3的冷剂液成冷 剂蒸汽, 蒸发器 C3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25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阔,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与第二发生器 D3连通,第二发生器 D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第二 发生器 D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E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 流阔 F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三发生器 E3的驱动 热介质,将第一发生器 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三发 器 E3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的驱动热介质,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一冷凝器 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与第一蒸发器 C3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3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冷剂液泵 13与第一蒸发器 C3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03与 第二蒸发器 L3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3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 发器 L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3和第二蒸发器 L3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 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 D3加热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E3加热由第二发生器 D3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J3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一发生器 3作 为其驱动热介质、加热由第三发生器 E3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 汽,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 流经第三发生器 E3的冷剂蒸汽放热 形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一节流阀 F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流经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 成的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 G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进入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 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H3进入第一蒸发器 C3 ; 分汽 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3并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3的冷剂 液经冷剂液泵 13进入第一蒸发器 C3 ;第一蒸发器 C3的冷剂液一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另一部分经第四节流阀 03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L3、 吸收余热成冷剂 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26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2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泵, 将第一发生 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二发生器 D3连通,第二发生器 D3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M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Ί与第二吸 收器 2连通,第三发生器 Ε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D3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三发生器 Ε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 发生器 D3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 器 D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与 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的驱动热介质, 将 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 Η3与第二蒸发器 L3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Β3连通,第二冷凝 器 Β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与第一蒸发器 C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L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三发生 器 Ε3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 二冷凝器 Β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 C3和第二蒸发器 L3还分别有余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Ε3加热由第二发生器 D3经第四溶液泵 Μ3、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K3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 发生器 D3加热由第一发生器 3经第三溶液泵 9、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 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一发生器 3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加热由 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一发 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流经第二发生器 D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 液再经第一节流阀 F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流经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G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进入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阔 H3进入第二蒸发器 L3、 吸收余热成冷剂 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分汽室 8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3并放热于冷却介 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3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13进入第一蒸发器 C3, 余热介质加热进入 第一蒸发器 C3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27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3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发 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泵,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四溶液泵 M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与第二发生器 D3连通, 第二发生器 D3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五溶液泵 N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与第三发生器 E3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3、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 与分汽室 8连通,第三发生器 E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D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D3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3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 第二发生器 D3的驱动热介质,将第一发生器 3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发 器 D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一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G3 与第一冷凝器 A3连通——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一发生器 3的驱动热介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 器 A3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H3与蒸发器 C3连通, 将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3连通,第二冷凝 器 B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13与蒸发器 C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分别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3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 器 2连通, 第三发生器 E3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冷凝器 A3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3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3还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溶液单级串联 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E3加热由第二发生器 D3经第五溶液泵 N3、 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K3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 E3产生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 发生器 D3加热由第一发生器 3经第四溶液泵 M3、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J3进入其内的溶液释 放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D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一发生器 3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加热 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第一 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 流经第二发生器 D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 剂液再经第一节流阀 F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流经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形成的冷剂 液再经第二节流阀 G3进入第一冷凝器 A3, 进入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 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3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H3进入蒸发器 C3 ; 分汽室 8产生的冷 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3并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3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13进入蒸发器 C3 ; 余热介质加热进入蒸发器 C3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蒸发器 C3产生的冷 剂蒸汽分别向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28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 发器、 吸收-蒸发器、 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去掉溶液 节流阀 6并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阔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调 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与吸收-蒸发器 D4连通, 吸收 -蒸发 器 D4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 将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4连通,第一冷凝 器 A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阔 E4与蒸发器 C4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4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冷剂液泵 F4与蒸发器 C4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4与吸收-蒸发器 D4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4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蒸发器 C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M连通, 将第二吸收 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一 冷凝器 A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三 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4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 冷凝器 A4的冷剂液经节流 阀 E4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 C4;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4提供, 进入第二 冷凝器 B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 凝器 B4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F4 加压进入蒸发器 C4;蒸发器 C4的冷剂液一部分吸收余热介质成冷剂蒸汽并 别向吸收 -蒸发 器 D4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另一部分经第二冷剂液泵 14加压后再流经吸收-蒸发器 D4吸热 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进入吸 收-蒸发器 D4、 吸收来自蒸发器 C4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吸收-蒸发器 D4的冷剂液成冷剂 蒸汽, 吸收-蒸发器 D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升温、 降压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 2 进入分汽室 8。

在上述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不仅完成溶液之间的热交换, 同时也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 必要时也可保留溶液节流阀 6。

图 29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2所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第 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 流阀, 去掉溶液节流阀 6并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 分汽室 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与吸收-蒸发器 D4连 通,吸收-蒸发器 D4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4连 通,第一冷凝器 A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与第二蒸发器 J4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 B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F4与吸收 -蒸发 器 D4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冷剂液泵 F4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H4与第一蒸发器 C4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 发器 D4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J4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 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和第二蒸发器 J4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4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 冷凝器 A4的冷剂液经第一 节流阀 E4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J4、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分 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4提供, 第二冷凝器 B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 剂液, 第二冷凝器 B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F4加压后分成两路——一路经第二节流阀 H4节 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4而另一路流经吸收-蒸发器 D4, 第一蒸发器 C4的冷剂液吸收余热介 质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 D4提供,流经吸收-蒸发器 D4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 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进入吸收-蒸发器 D4、 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C4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吸收-蒸发器 D4的另一路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吸收-蒸发器 D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后再流经第二吸收器 2吸热、 部分汽化后 进入分汽室 8。

图 30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3所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 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三节流阀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与吸收-蒸发器 D4连通,吸收-蒸发器 D4再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4连通, 第一冷凝器 A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 流阀 E4与第一蒸发器 C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4连通,第二冷凝器 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F4与第一蒸发器 C4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H4与第二蒸发器 J4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冷凝 A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K4与吸 收-蒸发器 D4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4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 J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和第二蒸发器 J4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于 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 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4, 进入 第一冷凝器 A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 器 B4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4的冷 剂液分成两路——一路经第一节流阀 E4节流降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C4而另一路经第三节流阀 K4节流降压后流经吸收-蒸发器 D4; 第二冷凝器 B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F4加压进入第一 蒸发器 C4; 第一蒸发器 C4 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 汽向吸收-蒸发器 D4提供, 另一路经第二节流阀 H4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J4、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 收器 2提供; 第一吸收器 1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进入吸收-蒸发器 D4、 吸收来 自蒸发器 C4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吸收-蒸发器 D4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 1提 供, 吸收-蒸发器 D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图 31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三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 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 泵、第二冷剂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以第三溶液泵 9取代溶液节流阀 6、将第一吸收器 1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6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G4与吸收-蒸发器 D4连通,吸收-蒸发器 D4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 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4连通, 第一冷凝器 A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H4与第二蒸发器 J4连通, 第二蒸发器 J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与第一蒸发器 C4 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4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F4与第一蒸发器 C4连通, 将第一 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4 与吸收-蒸发器 D4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一蒸发 器 C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4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J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4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和第二蒸发 器 J4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三 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4, 进入 第一冷凝器 A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 冷凝器 A4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 阀 H4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J4;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4提供, 进入第 二冷凝器 B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 凝器 B4的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F4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C4; 第二蒸发器 J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路经第一节流阀 E4节流 进入第一蒸发器 C4, 另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第一蒸发器 C4的 冷剂液分成两路——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 向吸收-蒸发器 D4提供, 另一路经第二冷剂液 泵 14加压后再流经吸收-蒸发器 D4、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一吸收器 1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进入吸收-蒸发器 D4、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C4的冷剂蒸汽 并加热流经吸收-蒸发器 D4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吸收-蒸发器 D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图 31所示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也可将第一蒸发器 C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4 与吸收-蒸发器 D4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调整为第二 蒸发器 J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4与吸收-蒸发器 D4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4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图 32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 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二节流阀、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 收器,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发生器 3连通 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G4与发生器 3连通,将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调整为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与第三吸收器 L4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L4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4连通, 第一冷凝器 A4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4与第二蒸发器 J4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4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F4与第一蒸发器 C4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 二蒸发器 J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冷凝器 A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H4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L4连通, 第三吸收器 L4和第一冷凝器 A4还分别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4和第二 蒸发器 J4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G4进入发生器 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4提供, 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进入第三吸收器 L4、吸收来自第一吸收 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 L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 二吸收器 2; 进入第一冷凝器 A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4的 冷剂液分成两路 路经第一节流阀 E4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J4而另一路经第二节 流阀 H4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4提供, 进入第二冷 凝器 B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F4加压 进入第一蒸发器 C4; 进入第二蒸发器 J4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 2提 供, 进入第一蒸发器 C4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 1提供, 流经第一吸 收器 1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L4提供。

图 33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3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 发器、 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 将第二吸 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 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与发生器 3 连通, 将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调整 为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与第三吸收器 L4连通后第三吸收器 L4再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4连通, 第一冷凝器 A4还有 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E4与蒸发器 C4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 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4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 泵 F4与蒸发器 C4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蒸发器 C4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14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L4连通, 第三吸收器 L4和第一冷凝 器 A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发生器两级 三 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G4进入发生器 3,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4提供, 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G4进入第三吸收器 L4、吸收来自第一吸收 器 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 L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 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8; 进入第一冷凝器 A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 凝器 A4的冷剂液经节流阀 E4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 C4;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 凝器 B4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4的 冷剂液经第一冷剂液泵 F4加压进入蒸发器 C4;进入第一蒸发器 C4的冷剂液分成三路——第 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第二路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 提供, 第三路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 14加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 吸收器 L4提供。

图 34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三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 第 二冷凝器、 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和第二冷剂液泵,吸收-蒸发器 D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 二发生器 E5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蒸发器 D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节流阀 F5与蒸发器 C5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5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5 与蒸发器 C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5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K5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 1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E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蒸发器 C5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5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 器 B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 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进入第一冷凝器 A5, 进入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 冷凝器 B5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5 的冷剂液经节流陶 F5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 C5,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5加 压进入蒸发器 C5 ; 进入蒸发器 C5的冷剂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吸热余热成 剂蒸汽并分 别向吸收-蒸发器 D5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另一部分经第二冷剂液泵 K5加压后流经吸收- 蒸发器 D5、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发生器 E5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5进入吸收-蒸发器 D5、 吸收来自蒸发器 C5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吸收-蒸发器 D5 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吸收-蒸发器 D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 第二发生器 E5,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E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 提供。

图 35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2所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 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吸收-蒸发器 D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5与第二发生器 E5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连通,第一冷凝器 A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与第二 蒸发器 L5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冷凝器 B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冷凝 B5有冷剂 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5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 1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E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冷剂液泵 G5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 J5与第一蒸发器 C5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L5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还有 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和第二蒸发器 L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吸收- 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 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5 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液 经节流阀 F5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L5、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分汽室 8 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5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 液, 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5加压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流经吸收-蒸发 器 D5而另一部分再经第二节流阀 J5进入第一蒸发器 C5, 进入蒸发器 C5的冷剂液吸热余热成 冷剂蒸汽向吸收-蒸发器 D5提供,流经吸收-蒸发器 D5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 收器 1提供; 第二发生器 E5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吸收-蒸发器 D5、 吸收来 自蒸发器 C5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吸收-蒸发器 D5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吸收-蒸发器 D5 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二发生器 E5,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 第二发生器 E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36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取消第二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 热介质管路,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吸收-蒸发器 D5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发生器 E5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5与蒸发器 C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蒸发器 C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K5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5再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E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蒸发 器 C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蒸发器 C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 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5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一冷剂液泵 G5与蒸发器 C5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 凝器 B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 器 E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 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 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5 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液 经节流阀 F5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C5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5提供,进入第二 冷凝器 B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5加 压进入蒸发器 C5 ; 蒸发器 C5的冷剂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剂液吸收 热成冷剂蒸汽并 分别向吸收-蒸发器 D5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另一部分经第二冷剂液泵 K5加压后流经吸收- 蒸发器 D5、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二发生器 E5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5进入吸收-蒸发器 D5、 吸收来自蒸发器 C5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吸收-蒸发器 D5 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吸收-蒸发器 D5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H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 入第二发生器 E5,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E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37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取消第二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 介质管路,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 生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节流阀, 吸收-蒸发器 D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发生器 E5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 将第一发生 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与第一蒸发器 C5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5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5与第一蒸发器 C5连通,第一蒸发器 C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 J5与第二蒸发器 L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冷凝 器 A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N5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5再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E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第一蒸发器 C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 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第二蒸发器 L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和第二蒸发器 L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 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 提供冷剂蒸汽的 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5 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液 分成两部分 部分经第一节流阔 F5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C5 ,另一部分经第三节流阀 N5 节流后再流经吸收-蒸发器 D5、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分汽室 8释放冷剂 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5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 冷凝器 B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5加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5 ;第一蒸发器 C5的冷剂液分成 两路 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 D5提供,另一路再经第二节流阀 J5进入 第二蒸发器 L5、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第二发生器 E5的浓溶液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吸收-蒸发器 D5、 吸收来自蒸发器 C5 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吸收- 蒸发器 D5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吸收-蒸发器 D5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H5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5进入第二发生器 E5,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E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 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38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 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3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四溶液泵、 第一冷凝器、第 二冷凝器、 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发生器 E5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吸收-蒸发器 D5还有稀溶液 管路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连通,第一冷凝器 A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5与蒸发器 C5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 B5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5与蒸发器 C5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K5与吸收- 蒸发器 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E5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蒸发器 C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 将 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 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蒸发器 C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 提供 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5 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 向第二冷凝器 B5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 器 A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 F5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 C5 ,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5加压进入蒸发器 C5 ;蒸发器 C5的冷剂液分成两部分 部分吸热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 别向吸收-蒸发器 D5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另一部分经第二冷剂液泵 K5加压后流经吸收-蒸 发器 D5、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H5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二发生器 E5,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E5的溶液释放 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第二发生器 E5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吸收- 蒸发器 D5、吸收来自蒸发器 C5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吸收-蒸发器 D5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吸收-蒸发器 D5的稀溶液进入第二吸收器 2。

图 39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 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吸收-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阔 6和第二吸 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15与第二发生器 E5连通,第二发生器 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吸收- 蒸发器 D5连通, 吸收-蒸发器 D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6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一冷凝器 A5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5与第二蒸发器 L5连通, 将分 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5连通,第 二冷凝器 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5与第一蒸发器 C5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K5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后吸收-蒸发器 D5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和第二发生器 E5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 D5连通, 将第 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L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和第二蒸发器 L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吸收-蒸发器和第二发 生器共同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 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5 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冷凝液经节流阀 F5节流 进入第二蒸发器 L5、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 第二冷凝器 B5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冷剂液经第 一冷剂液泵 G5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C5, 第一蒸发器 C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 路吸收余 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蒸发器 D5, 另一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K5 加压后再流经吸收-蒸发器 D5、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第一吸收器 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二发生器 E5,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E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 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第二发生器 E5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吸收-蒸发器 D5、 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 C5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吸收-蒸发器 D5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吸收-蒸发器 D5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6和第二吸收器 2进入分汽室 8。

图 40所示的塞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 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吸收器 M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 发生器 E5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吸收器 M5连 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节流阀 F5与蒸发器 C5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5连通,第二冷凝器 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5与蒸发 器 C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冷 器 A5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 J5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M5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吸收器 M5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 发器 C5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三吸收器 M5和第一冷 凝器 A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 凝器 B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 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 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E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5 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5 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冷剂液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经第一节流阀 F5节流进入蒸发器 C5,而另一部分经第二节流阀 J5节流后流经第一吸 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M5提供;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5 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5加压 进入蒸发器 C5 ; 蒸发器 C5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 收器 1和第二吸收 器 2提供;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 M5提供; 第二发生器 E5的浓溶液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三吸收器 M5、 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 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M5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 入第二发生器 E5。

图 41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3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溶液节流阀 6并将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6与第 二吸收器 2连通, 再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一冷剂液泵、 第二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 M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5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 发生器 E5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吸收器 M5连 通,第二发生器 E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节流阀 F5与第一蒸发器 C5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 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5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冷剂液泵 G5与第一蒸发器 C5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J5与第二蒸发器 L5 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 器 C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冷剂液泵 K5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M5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 器 M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5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L5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三吸收器 M5和第一冷凝器 A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5和第二蒸发器 L5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 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共同 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E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5 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液 经第一节流阀 F5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5 ;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5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剂 经第一冷剂液泵 G5加压进 入蒸发器 C5; 蒸发器 C5的冷剂液分成三部分 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 器 1提供, 另一部分经第二冷剂液泵 K5加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 1、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 吸收器 M5提供,再一部分经第二节流阀 J5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L5、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 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第一发生器 3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三吸收器 M5提供, 第二发生器 E5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三吸收器 M5、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一发生 器 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 M5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H5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二发生器 E5。

图 41所示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也可将第一蒸发器 C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K5 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M5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 器 J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 K5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吸收器 M5连通。

图 42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 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阔、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二发生器 E5连通,第二发生器 E5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与第三吸收器 M5连通,第三吸收器 M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05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05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5 连通, 第一冷凝器 A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5与蒸发器 C5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5连通, 第二冷凝器 B5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5与蒸发器 C5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确定为第一冷凝器 A5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J5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1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M5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M5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分别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5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 器 2连通, 第三吸收器 M5和第一冷凝器 A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 器 B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5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发生器 E5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发 生器共同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 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5进入第二发生器 E5,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E5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 第一冷凝器 A5提供, 第二发生器 E5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进入第三吸收器 M5、 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 1和第一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 E5的稀 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05进入第一发生器 3,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0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二吸收器 2; 进入第一冷凝器 A5的冷剂蒸 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后分成两路—— 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阔 F5进入蒸发器 C5, 第二 路经第二节流阀 J5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 1、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M5提供; 分汽 室 8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 B5、 放热于冷却介质后成冷剂液, 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5进 入蒸发器 C5 ; 蒸发器 C5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 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43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 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E6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16与第二发生器 D6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三 吸收器 E6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6连通, 第一冷凝器 A6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F6与第二蒸发器 J6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 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6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 液泵 G6与第一蒸发器 C6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器 C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 为第二蒸发器 J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一冷凝器 A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 凝器 B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 C6和第二蒸发器 J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E6 提供, 进入第三吸收器 E6的冷剂蒸汽被自第二发生器 D6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进入的溶 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E6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进入第二发生器 D6,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6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一冷凝 器 A6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流经其内的 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 器 A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 F6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J6, 余热介质加热第二蒸发器 J6的冷剂液 成冷剂蒸汽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6提供, 进入第二 冷凝器 B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6加 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C6, 余热介质加热第一蒸发器 C6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 提供。

图 44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取消第二吸收器 2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 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 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E6连 通, 第三吸收器 E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二发生器 D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三吸收器 E6连通, 第二发 生器 D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6连通,第一冷凝器 A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 阀 F6与第一蒸发器 C6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6连通,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与第一蒸发器 C6连通, 第一蒸发器 C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M6与第二蒸发器 J6连通, 将第一吸 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 C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 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 '发器 J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一冷凝 器 A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发器 C6和第二蒸发器 J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 复合吸收 -发生 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 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E6 提供, 进入第三吸收器 E6的冷剂蒸汽被自第二发生器 D6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进入的溶 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E6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H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进入第二发生器 D6,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6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 凝器 A6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流经其内的 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 凝器 A6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F6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 C6;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 冷凝器 B6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6 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6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C6; 第一蒸发器 C6的冷剂液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另一部分经第二节流阀 M6节流后进入 第二蒸发器 J6、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45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 发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E6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7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二发生器 D6连通,第二发生器 D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三吸收器 E6连通,第三吸收器 E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K6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和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6连通, 第一冷凝器 A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阔 F6与蒸发器 C6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6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冷剂液泵 G6与蒸发器 C6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6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二 发生器 D6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 E6和第一冷凝器 A6还分别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6还有余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E6 提供, 进入第三吸收器 E6的冷剂蒸汽被自第二发生器 D6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进入的溶 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E6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进入第一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第二吸收器 2,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16进入第二发生器 D6,驱动热介质加热第二发生器 D6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 第一冷凝器 A6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分汽室 8 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6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 液; 第一冷凝器 A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 F6节流进入蒸发器 C6, 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液经冷 剂液泵 G6加压进入蒸发器 C6; 蒸发器 C6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 收 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46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3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 发器、 第三冷凝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三冷凝器 L6连通, 第三吸收器 E6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泵 H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二发生器 D6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三吸收器 E6连通,第二发生器 D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 冷凝器 A6连通, 第一冷凝器 A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6与第三冷凝器 L6连通, 第 三冷凝器 L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M6与蒸发器 C6连通,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6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剂 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与蒸发器 C6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分别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 C6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 二发生器 D6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 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一冷凝器 A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 发器 C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 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 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分别提供给第三吸 收器 E6和第三冷凝器 L6, 进入第三吸收器 E6的冷剂蒸汽被自第二发生器 D6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6进入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进入第三冷凝器 L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 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三吸收器 E6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H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进入第 二发生器 D6,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6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6 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 向第二冷凝器 B6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 器 A6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F6节流进入第三冷凝器 L6, 第三冷凝器 L6的冷剂液经第二节 流阀 M6节流后流经蒸发器 C6, 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6加压后流经蒸发器 C6; 余热介质加热流经蒸发器 C6的两部分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一吸 器 1和第二 吸收器 2提供。

图 47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2所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第 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三冷凝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三冷凝器 L6连通, 第三吸收 器 E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二发生器 D6连通,第二发生 器 D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三吸收器 E6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6连通,第一冷凝器 A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6与第三冷 凝器 L6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M6与第二蒸发器 J6连通, 将分 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6连通,第 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与第一蒸发器 C6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 J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 二发生器 D6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 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一冷凝器 A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 一蒸发器 C6和第二蒸发器 J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基 复合吸收-发生系 统、 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分别提供给第三吸 收器 E6和第三冷凝器 L6, 进入第三吸收器 E6的冷剂蒸汽被自第二发生器 D6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6进入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进入第三冷凝器 L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 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三吸收器 E6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进入第二 发生器 D6,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6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一冷凝器 A6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流经其内的被加热介质成 剂液; 分汽室 8释放冷剂 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6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 冷凝器 A6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F6节流进入第三冷凝器 L6, 第三冷凝器 L6的冷剂液经第 二节流阔 M6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J6,余热介质加热第二蒸发器 J6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第 二吸收器 2提供; 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6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C6, 余热介 质加热第一蒸发器 C6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图 48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4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第 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第三冷凝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 将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三冷凝器 L6连 通, 第三吸收器 E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H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二发生器 D6 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三吸收器 E6连通, 第二发 生器 D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6连通,第一冷凝器 A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 阀 F6与第三冷凝器 L6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M6与第一蒸发器 C6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 B6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与第一蒸发器 C6连通, 第一蒸发 器 C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N6与第二蒸发器 J6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1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蒸发器 C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1连通,将第二吸收器 2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二蒸发器 J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第二发 生器 D6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 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一冷凝器 A6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蒸 发器 C6和第二蒸发器 J6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 提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三冷凝器 L6提供, 进入第三吸收器 E6的冷剂蒸汽被自第二发生器 D6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6进入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进入第三冷凝器 L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 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三吸收器 E6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H6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进入第 二发生器 D6,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6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一冷凝器 A6提 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 第二冷凝器 B6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6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F6节流进入第三冷凝器 L6, 第三冷凝器 L6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 阀 M6节流后进入第一蒸发器 C6, 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6加压后进入第一 蒸发器 C6; 第一蒸发器 C6的冷剂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吸收余热成 剂蒸汽并向第一吸 收器 1提供, 另一部分经第三节流阀 N6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 J6、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49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3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 发器、 第三冷凝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吸收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冷剂液泵、 第四 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 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二发生器 D6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6与第三吸收器 E6连通,第三吸收器 E6还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泵 H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与第一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收器 2与分汽室 8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 3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 Ε6 和第三冷凝器 L6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Α6连通, 第一冷凝器 Α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F6与第三冷凝器 L6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阔 6与蒸发器 C6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Β6连通,第二冷凝器 Β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G6与蒸发 器 C6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 C6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D6还有驱动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三冷凝器 L6、 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一冷凝器 A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由第一发生器分别向第三吸收器和第三冷凝器 提 供冷剂蒸汽的双发生器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

②流程上,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三吸收器 E6和第三冷凝器 L6提供, 进入第三吸收器 E6的冷剂蒸汽被自第二发生器 D6经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6进入的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进入第三冷凝器 L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 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三吸收器 E6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H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进入第 一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K6、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吸 收器 2进入分汽室 8; 第二吸收器 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16进入第二发生器 D6,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发生器 D6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向第一冷凝器 A6提供, 进入第一冷凝器 A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 凝器 A6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 F6节流后进入第三冷凝器 L6;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 冷凝器 B6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三冷凝器 L6 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M6节流进入蒸发器 C6, 第二冷凝器 B6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6加 压进入蒸发器 C6, 余热介质加热蒸发器 C6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 吸收器 2提供。

图 50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并增加了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单 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以图 1所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为基础, 增加第一冷凝器、 第二冷凝器、 蒸 发器、 节流阀和冷剂液泵, 将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发生器 3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1连通,第一冷凝器 A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D1与蒸发器 C1连通, 将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分汽室 8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B1连 通, 第二冷凝器 B1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 E1与蒸发器 C1连通, 将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 吸收器 2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 C1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连通, 第一冷凝器 A1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 B1还 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C1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再增 加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 、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 将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2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 新增吸收器 B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连通, 新增吸收-蒸发器 A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泵 (、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与发生器 3连通, 将 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3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第二吸收器 2连通,蒸发器 C1增设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连通, 第一冷凝器 A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F与 新增吸收-蒸发器 A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 新增 吸收器 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 B为第一吸收器 1或第一冷凝器 A1的 相邻高温供热端,得到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 并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单效第三类吸 式热泵。 ②流程上, 由第二吸收器 2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新增吸收器 B的溶液吸收来自新 增吸收-蒸发器 A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B的溶液经新增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D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吸收来自蒸发器 C1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新增吸收-蒸 发器 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新增吸收-蒸发器 A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C、 新增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进入发生器 3,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发生器 3的溶液 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1提供;进入第一冷凝器 A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 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1的一部分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 F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吸热成 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 B提供, 另一部分冷剂液经节流阀 D1进入蒸发器 C1 ; 分汽室 8释放 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1提供, 进入第二冷凝器 B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1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1加压进入蒸发器 C1 ;蒸发器 C1的冷剂液吸热汽化后 分别向新增吸收-蒸发器 A、 第一吸收器 1和第二吸收器 2提供。

图 51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并增加了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单 第三类吸收式 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8所示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单效第三 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 增吸收-蒸发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和新增冷剂液泵, 由发生器 3增设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与新增吸收器 B连 通, 新增吸收器 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连通, 新 增吸收-蒸发器 A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 新增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D和新增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E与发生器 3连通,由第二蒸发器 F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连通, 由第二蒸发器 F1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 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 A连通后新增吸收- 蒸发器 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 新增吸收器 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新增吸收器 B为第一吸收器 1或第一冷凝器 A1的相邻高温供热端, 得到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并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的单级单效 三类吸收式热泵。

②流程上, 由发生器 3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进入新增吸收器 B的溶液, 吸收来自 新增吸收-蒸发器 A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 B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D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 A, 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 F1的冷剂蒸汽并加热流经新增 吸收-蒸发器 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新增吸收-蒸发器 A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E进入发生器 3;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一发生 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一冷凝器 A1提供,进入第一冷凝器 A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 热介质成冷剂液后再经节流阀 D1进入第二蒸发器 F1 ;进入第二蒸发器 F1的冷剂液分成两部 分 部分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第二吸收器 2和新增吸收-蒸发器 A提供, 另一 部分经新增冷剂液泵 G加压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 A、吸热成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 B提供; 分汽室 8释放冷剂蒸汽向第二冷凝器 B1提供,进入第二冷凝器 B1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 质成冷剂液, 第二冷凝器 B1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 G1加压进入第一蒸发器 Cl, 第一蒸发器 C1的冷剂液吸热汽化向第一吸收器 1提供。

特别指出的是,图 50和图 51所示的是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增加了相 邻高温供热端 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两个代表; 图 5-图 49为实施范例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第三类 吸收式热泵, 均可以此为技术范例来增加相邻高温供热端。

图 52所示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加了高温供热 端的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2所示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再增冷凝器 al和再增节流阀 bl, 由高压发生器 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冷凝器 al连 通, 再增冷凝器 a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 bl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 再增冷凝器 al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冷凝器 al成为此单级并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再 增高温供热端。

②流程上, 再增冷凝器 al成为再增高温供热端的过程是这样实现的: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 入高压发生器 3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冷剂蒸汽的一部分进入再增冷凝器 al ; 进入再增冷凝 器 al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冷剂液经再增节流阀 al、 第一冷凝器 A2和第 二节流阔 F2进入第二蒸发器 12; 进入第二蒸发器 12的该部分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进 入第一吸收器 1后被溶液吸收, 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进入高压发生 器 3,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高压发生器 3的溶液将该部分冷剂蒸汽重新释放并向再增 凝器 al提供。

图 53所示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增加了高温供 热端的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6所示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再增冷凝器 al和再增节流阀 bl, 由高压发生器 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冷凝器 al连 通, 再增冷凝器 a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再增节流阀 bl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 再增冷凝器 al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冷凝器 al成为此单级串联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再 增高温供热端。

②流程上, 形成再增高温供热端的流程是这样的: 驱动介质加热进入高压发生器 3的溶 液释放冷剂蒸汽, 冷剂蒸汽的一部分进入再增冷凝器 al ; 进入再增冷凝器 al 的该部分冷剂 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冷剂液经再增节流阀 bl、 第一冷凝器 A2和第二节流阀 F2 进入第二蒸发器 12; 进入第二蒸发器 12的该部分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 吸收 器 2提供, 含有该部分冷剂介质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H2进入高压发生器 3,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高压发生器 3的溶液将该部分冷剂蒸汽 重新释放并向再增冷凝器 al提供。

特别指出的是,图 52和图 53所示可作为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单级双效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增加再增高温供热端的两个代表; 图 12-图 27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单级双 效或单级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均可以此为参照来增加高温供热端。 还要指出的是, 在单 级双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高温供热 端时, 高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冷凝 器 al连通; 在单级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高温 供热端时, 中压发生器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再增冷凝器 al连通。

图 54所示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以单级并联双 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3所示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并联双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冷凝器、 二级节流阔、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自低压发生器 D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二级吸收器 a2有稀溶液管路经二 级溶液泵 e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f2与二级发生器 b2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f2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二级发生器 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 器 c2连通, 二级冷凝器 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阀 d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 二级吸 收器 a2和二级冷凝器 c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 生器 b2还有驱动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二级热泵流程是这样进行的 : 低压发生器 D2产生的一部 分冷剂蒸汽进入二级吸收器 a2、 被来自二级发生器 b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二级吸收器 a2的稀溶液经二级溶液泵 e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f2进入二级发生器 b2,驱动热 介质加热进入二级发生器 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二级冷凝器 c2提供,二级发生器 b2的 浓溶液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f2回到二级吸收器 a2; 进入二级冷凝器 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 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二级冷凝器 c2的该部分冷剂液经二级节流闽 d2进入提升余热温度的第 一级热泵流程, 该部分冷剂液参与第一级热泵流程后随溶液进 入低压发生器 D2, 高压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流经低压发生器 D2并加热进入低压发生器 D2的溶液释放出该冷剂蒸汽。

' 图 55所示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以单级串联双 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6所示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的单级串联双效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二级吸收器、 二级发生器、 二级冷凝器、 二级节流阀、 二级溶液泵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自低压发生器 D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二级吸收器 a2有稀溶液管路经二 级溶液泵 e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f2与二级发生器 b2连通, 二级发生器 b2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f2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二级发生器 b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冷凝 器 c2连通, 二级冷凝器 c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二级节流阔 d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 二级吸 收器 a2和二级冷凝器 c2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二级 生器 b2还有驱动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提升余热温度的第二级热泵流程是这样进行的 : 低压发生器 D2产生冷剂蒸 汽中的一部分进入二级吸收器 a2、 被来自二级发生器 b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二级吸收器 a2的稀溶液经二级溶液泵 e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Ω进入二级发生器 b2,驱动热 介质加热进入二级发生器 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二级冷凝器 c2提供,二级发生器 b2的 浓溶液经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f2回到二级吸收器 a2; 进入二级冷凝器 c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 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二级冷凝器 c2的该部分冷剂液经二级节流阀 d2、第一冷凝器 A2和第二 节流阀 F2进入第二蒸发器 12, 余热介质加热进入第二蒸发器 12的该部分冷剂液成冷剂蒸汽 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 进入第二吸收器 2的该部分冷剂介质再随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Ί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高压发生器 3,然后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低压发生器 D2; 来自高压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流经低压发生器 D2并加热进入低压 发 £器02的溶液释放该部分冷剂蒸汽。

图 56所示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以单级串联双 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55所示的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并以单级串联双效为第一级的两级 三类吸收式热泵中, 去掉二级冷凝器 c2和二级节流阀 d2, 将二级发生器 b2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二级冷凝器 c2连通调整为二级发生器 b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将低压发 生器 D2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冷凝器 A2和二级吸收器 a2连通调整为低压发生器 D2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器 a2连通, 将高压发生器 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 D2连通 后低压发生器 D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与第一冷凝器 A2连通调整为高压发生器 3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低压发生器 D2连通后低压发生器 D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E2与第 二蒸发器 12连通。

②流程上, 第二级热泵流程是这样进行的: 低压发生器 D2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二级吸 收器 a2、 被来自二级发生器 b2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二级吸收器 a2的稀溶液 经二级溶液泵 e2和二级溶液热交换器 G进入二级发生器 b2, 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二级发生 器 b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冷凝器 A2提供, 二级发生器 b2的浓溶液经二级溶液热 交换器 Ω回到二级吸收器 a2; 进入第一冷凝器 A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第一冷凝器 A2的该部分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 F2进入第二蒸发器 12,余热介质加热第二蒸发 器 12的该部分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2提供;进入第二吸收器 2的该部分冷剂介 质再随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高压发生器 3, 然后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H2进入低压发生器 D2; 来自高压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流经 低压发生器 D2并加热进入低压发生器 D2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

特别指出的是, 图 54-图 56所示的是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并以单级双 效为第一级的 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两个代表; 图 10-图 25所示为实施范例的基于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单级双效或单级三效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均可以此为参照来形成相应的以单级双效为第 一级 或以单级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 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 泵, 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 提出的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 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 与由吸收器、 溶液泵、 溶液热交 换器和发生器所组成、用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的吸收-发生系统相比较, 本发明提出的复合吸 收-发生系统主要增加了第二吸收器和溶液泵 结构和流程简单合理。

2. 提出的复合吸收-发生系统, 同时将高温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 差和余热 介质与冷却介质(环境)之间的温差这两种驱 动力用于同一吸收-发生系统中, 为第三类吸收 式热泵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3. 提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具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高和第二类吸 收式热泵性 能指数优的双重特性, 能够提供余热资源利用率。

4. 提出多种具体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实现了吸收式热泵种类的多样性, 实现了机组结 构的简单化, 实现了机组供热的高温化并保持较高性能指数 ; 可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 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

5. 利用本发明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在余热资源较为丰富、 尤其是存在以潜热为主的丰 富余热资源时, 可实现余热温度的进一步提升; 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和向用户提供更高 温度的供热, 扩大了吸收式热泵的温度工作区间, 扩展和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

总之, 本发明从吸收式热泵的核心——吸收与发生— —着手, 提出了能够同时运用高温 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度差和余热资 源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两种驱动力于一身的复 合吸收 -发生系统, 并给出了基于复合吸收 -发生系统的一系列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并保持机 组结构的简单化; 这极大地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类型, 实现了机组的供热高温化并保持较高 性能指数, 可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率; 能够更好地实现热泵供热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相 互匹配, 具有很好的创造性、 新颖性和实用性。